狠狠干影院/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黄文/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對當前熱點問題和重大事件的看法2019范文二篇

| 瀏覽次數:

大事,漢語詞匯。拼音是dà shì,意思是重大的事件;重要的事情;也指總的形勢;也指大力從事;大規模從事,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對當前熱點問題和重大事件的看法20192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對當前熱點問題和重大事件的看法20192篇

第一篇: 對當前熱點問題和重大事件的看法2019

大理州重大事件

摘自:大理州政府網站 2011年6月2日

【歷史事件】

【漢習樓船】

西漢武帝時期,為“指求蜀身毒國道”,對滇池、洱海兩大區域進行了長期的軍事征服。元封六年,漢武帝在洱海區域設置了葉榆、云南、邪龍、比蘇等縣,隸屬于益州郡,這是大理地區設置郡縣的開端。昆明大觀樓長聯將漢武帝為征服洱海周圍善于水上作戰的“昆明人”,在長安按照洱海的形狀開鑿“昆明池”,操練水軍的歷史概括為“漢習樓船”。

【諸葛南征】

三國時期,云南被稱為“南中”。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諸葛亮出兵南中,平定了當地民族首領大姓、夷帥的反抗勢力。為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諸葛亮對兩漢時期云南地區的郡縣設置進行了調整,設置“南中七郡”,新設云南郡于洱海區域,從而加強了對洱海區域的統治。

《三國演義》中“七擒孟獲”的故事就發生在這一時期。雖然諸葛亮沒有親自達到大理地區,但至今大理地區仍有不少地方被稱為“諸葛營”、“諸葛寨”,民間流傳著許多關于諸葛亮的故事,表達了人們對諸葛武侯的崇敬之情。

【南詔立國】

隋末唐初,洱海地區眾多的部族,因社會經濟水平、文化程度的不平衡發展,出現了蒙舍詔、鄧賧詔、蒙巂詔、施浪詔、浪穹詔、越析詔等“六詔”的分裂格局。

為了與吐蕃爭奪對洱海區域的控制權,唐王朝全力支持蒙舍詔,于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擊滅其他五詔,統一了洱海區域,建立起南詔政權。南詔王皮羅閣被唐王朝賜名“歸義”,封為“云南王”。

南詔政權的建立,使祖國西南邊疆長期分裂混亂的局面得以改變,為云南政治、經濟、文化長期穩定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天寶戰爭】

唐天寶十一年(公元751年)、十三年(公元754年),唐王朝先后派遣鮮于仲通、李宓等率二十萬大軍攻打南詔。在請和無望的情況下,南詔聯合吐蕃軍隊全力抗擊唐王朝軍隊,在雙方聯軍的打擊下,唐軍“血流成川,積尸壅水,三軍潰衄,元帥沉江”,全軍覆沒。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所作的《羽檄如流星》、《兵車行》、《新豐折臂翁》都是描寫天寶戰爭給人們帶來苦難的詩作。戰爭結束后,閣羅鳳收斂唐兵尸骨,葬于下關“萬人冢”,南詔《德化碑》稱“收亡將等尸、祭而葬之,以存思舊”,表明南詔“世世事唐”,辯解叛唐出于不得已,并說后代子孫如能歸唐,唐使來后,可指碑給他們看,以明白我的本意。

【蒼山會盟】

在唐朝西川節度使韋皋、南詔清平官鄭回等人的斡旋下,南詔第六代王異牟尋決定歸附唐朝。公元794年,唐朝命西川節度使巡官崔佐時為特使,到羊苴咩城冊封南詔。異牟尋率文武百官,與崔佐時會盟于蒼山神祠。唐朝封異牟尋為“南詔”,并授“南詔印”。蒼山會盟結束了天寶戰爭以來,南詔與唐朝之間的不和諧關系,再度開啟了唐朝與南詔友好關系的大門,表明了在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內部,邊疆與內地,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系。

【大理立國】

南詔末期,大理地區相繼出現大長和國、大天興國、大義寧國三個短暫的政權,社會局面動蕩不安。由于對當時大義寧國楊干貞的統治不滿,白蠻貴族段思平與云南東部的烏蠻三十七部訂立盟約,于公元937年推翻了楊干貞的統治,建立了大理國,使南詔后期以來動蕩的政治局面得到扭轉。大理國繼承了南詔以來的統治疆域,改十賧、六節度、二都督為八府、四郡、四鎮。大理國的建立不僅繼承和弘揚了南詔文化,同時也使封建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大理國從公元937年一直延續到1253年,歷300余年,為邊疆的穩定與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元跨革囊】

公元十三世紀蒙古崛起后,為了攻滅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采用迂回戰術,先進攻大理國。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十萬大軍經甘肅進入四川,兵分三路,以傳統渡江工具羊皮口袋—“革囊”渡過金沙江,揮師南下,一舉攻滅了大理國,對南宋形成南北夾擊之勢。這段歷史就是昆明大觀樓長聯中所講的“元跨革囊”的歷史典故。元滅大理國后,于公元1274年,在云南設立行省,加強了封建中央王朝在云南的統治。

【洪武平滇】

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傅有德、沐英、藍玉率三十萬大軍進取云南。次年,明軍襲破大理,大理路總管段氏被俘,鶴慶路總管高氏出降。明王朝為了達到長治久安的目標,在大理地區采取了大規模的漢化政策:首先是廢棄南詔以來的古城,另筑大理府城,將南詔、大理國“在官之典冊,在野之簡編,皆付之一炬”;又大量遷移江南富戶和居民到滇西屯居;并實行軍屯政策,調整地方建制,進行改土歸流,加強了中央集權,奠定了今天云南民族分布的大致格局。

【杜文秀起義】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隨著云南商品經濟的發展,回族在商業活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與當時漢族官僚在商業貿易及礦山開采等方面產生了矛盾。清政府實行挑撥漢回民族關系的民族政策,使回漢矛盾激化,云南各地出現了漢回民族之間的相互仇殺。1856年8月,回民領袖杜文秀等在今巍山、永平領導回民起義,反抗清王朝的統治。起義軍攻占了大理,推舉杜文秀為“總統兵馬大元帥”,建立“大理”政權,實行一系列鼓勵商業貿易的積極政策,注重民族之間的團結,共同反對清王朝統治。此次起義歷經16年,由于起義發生在清朝咸豐、同治年間,故也稱“咸同起義”。

【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

1956年11月22日,經國務院批準,大理白族自治州正式成立。數萬群眾在自治州首府大理舉行了隆重的慶典活動。中共中央、國務院、云南省委、省政府及一些地方的領導出席慶典儀式。現大理州轄境內有:大理市、洱源縣、劍川縣、鶴慶縣、云龍縣、賓川縣、祥云縣、彌渡縣、永平縣、漾濞彝族自治縣、南澗彝族自治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十二個縣市。

第二篇: 對當前熱點問題和重大事件的看法2019

一、中共成立重大會議

1、 “一大”召開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舉行。最后一天的會議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游船上進行。毛澤東、董必武等13人參加,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等列席了會議。

“一大”內容

①通過黨綱: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

②黨的目標是無產階級軍隊推翻資產階級的政權,實現共產主義。

③確定黨成立后的中心任務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

④選舉了黨的中原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為書記,李達和張國燾分管宣傳和組織。

2、中共“二大”召開

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心任務是制定黨的民主革命綱領。制定民主革命綱領。

①基礎:認識

a.中國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革命的敵人是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革命的性質是民 主主義革命。

b.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是民主革命的動力。

②內容: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共產主義;黨的最低綱領,即民主革命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3.中共“三大”

主要內容

⑴召開:

1923年,中國共產黨在廣州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決定同國民黨合作,建立革 命統一戰線。

⑵主要內容:

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同時保持共產黨在政治、思想和組織上的獨立性;把國民黨改組成為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聯盟的政黨。

4、八七會議

①召開: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

②內容:

a.糾正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確定了開展工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決定秋收時發動武裝起義。

b.毛澤東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思想

⑴1931年冬,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會議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

⑵制定了憲法大綱,定都瑞金。

⑶選舉毛澤東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朱德為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

5、遵義會議

⑴召開: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

⑵內容:

①集中全力糾正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左”傾錯誤。

②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

③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④取消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

6、瓦窯堡會議

1935年底召開,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③《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

7、中共七大的召開

⑴時間、地點:1945年春,延安。

⑵內容:

①毛澤東《論聯合政府》報告。

②黨的任務: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領導人民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國家。

③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選舉產生毛澤東思想為首的中央委員會

8、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⑴召開:1949年春,河北平山縣西柏坡。

⑵毛澤東的報告:

①指出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以恢復發展生產為中心。

②提出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方針。

③規定革命勝利后的基本政策和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總任務。

④告誡全黨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襲擊

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的主要內容

⑴時間、地點:

1949年9月,北平。

⑵代表:

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人民解放軍、各人民團體、各地區、各民族和華僑代表。

⑶中心議題:

討論新中國的成立。

⑷決議內容:

①決定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②通過了《中華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a.內容:新中國為人民民主主義國家。權力屬于人民,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

b.性質:臨時憲法。

③選舉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等。

④決定首都北京、國旗——五星紅旗、國歌——《義勇軍進行曲》。

9、七千人大會

①時間:1962年初。

②主要內容:

a.初步總結了“大躍進”中的經驗教訓。

b.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帶頭作自我批評。

c.為“反右傾”運動中被錯誤批判的大多數人平反

10、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⑴召開:1978年底,北京。

⑵內容:

①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

②高度評價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③全會果斷地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

④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⑤決定撥亂反正,審查和解決黨內重大冤假錯案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

11、中共十四大

⑴召開:1992年。

⑵內容:

①提出90年代改革和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加快改革開放,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

②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③高度評價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用這一理論武裝全黨。指出鄧小平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12、中共十五大

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一次大會,大會確定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被命名為鄧小平理論,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

13、中共十六大

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把“三個代表”思想寫進黨章,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二、中共及新中國的重要會議

(一)民主革命時期的會議(1921-1949年)

1.中共成立初的三次代表大會:(1921-1923年)

(1)中共“一大”:1921年7月在上海召開,通過了中共的第一個黨綱,選舉了領導機構,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建立。

(2)中共“二大”:1922年7月在上海召開,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即最低革命綱領。

(3)中共“三大”:1923年在廣州召開,正式決定同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但沒有提出黨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問題。

2、第二次國民革命時期(1927-1937年,即國共十年對峙時期)

(1)“八七”會議:1927年在漢口召開,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

(2)遵義會議:1935年1月召開,結束了王明“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在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黨中央的領導,是中共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

(3)瓦窯堡會議:1935年12月召開,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3.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年,即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

(1)洛川會議:1937年秋召開,制定了全面抗戰路線。

(2)中共“七大”:1945年4月在延安召開,大會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是黨在民主革命時期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會,為抗戰勝利和民主革命的勝利作了重要準備。

4.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年,即第三次國民革命時期)

(1)全國土地會議:1947年召開,會議決定在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并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

(2)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春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為奪取全國勝利和建設新中國作了政治、思想準備,解決了中國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重大問題。

(3)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1949年9月在北平舉行,討論新中國成立的問題。

(二)建國后召開的會議

1.過渡時期:(1949-1956年)

(1)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體議:1949年10月1日召開,會上國家領導人宣布就職;會議決定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以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

(2)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54年在北京舉行,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2.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6-1966年)

(1)中共“八大”:1956年9月在北京召開,正確分析了國內形勢和主要矛盾的變化,提出了黨的總任務和經濟建設方針。

(2)八大二次會議:1958年在北京召開,提出了忽視客觀規律的總路線,推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開展。

(3)北戴河會議:1958年8月召開,這次會議把“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推向了高潮。

(4)廬山會議:1959年召開,錯誤地開展了對彭德懷等人的斗爭,使“左”傾錯誤進一步發展。

(5)八屆八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彭德懷同志為首的反黨集團的錯誤決議》。

(6)七千人大會:1962年初在北京召開,是建國以來人數最多的中央工作會議,初步總結了“大躍進”中的經驗教訓,初步糾正了“反右傾”運動的錯誤。

3.“文革”時期(1966-1976年)

(1)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與八屆十一中全會:1966年夏在北京召開,標志著毛澤東對“文化大革命”的全面發動。

(2)八屆十二中全會:江青反革命集團將劉少奇永遠開除出黨,造成黨內歷史上最大冤案。

(3)中共“九大”:1969年在北京召開,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指導方針都是錯誤的。

(4)九屆二中全會:1970年夏在廬山召開,削弱了林彪集團的權勢。

4.徘徊時期 1976-1978年

全國科學大會:1978年初召開,強調“科學技術是生產力”。

5.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8年后)

(1)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在北京召開,確定了新的指導方針,作出了工作重點轉移的戰略決策,制定了改革和開放的重大政策,糾正了一批重大冤假錯案,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開始形成。

(2)十一屆六中全會:1981年召開,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建國以來的歷史,包括重大歷史事件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進行了全面總結和客觀的評價,徹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3)中共“十二大”:1982年9月召開,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

(4)中共“十三大”:1987年在北京召開,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和基本路線,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規劃了現代化建設和深化改革的基本藍圖。

(5)中共“十四大”:1992年在北京召開,確定了鄧小平理論的指導地位,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明確了邁向新世紀的航程。

(6)中共“十五大”:1997年召開,江澤民作了《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的報告

(7)中共“十六大”:2002年11月召開,全會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道,確立為黨要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8)“十七大”: 在2007年10月15日召開。

(三) 標志黨的工作重心三次轉移的會議

1.1927年的“八七”會議,標志著工作重心由城市轉向了農村。

2.1949年的七屆二中全會,標志著工作重心由農村轉向城市。

3.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黨和國家的重心由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三、中共歷程

(一)民主革命時期的會議

①中共“一大”:1921年7月在上海召開,通過了中共的第一個黨綱,選舉了領導機構,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建立。

②中共“二大”:1922年7月在上海召開,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③杭州特別會議:1922年在杭州召開,討論了兩黨合作問題。

④中共“三大”:1923年在廣州召開,正式決定同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但沒有提出黨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問題。

⑤“八七”會議:1927年在漢口召開,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

⑥遵義會議:1935年1月召開,結束了王明“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在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黨中央的領導,是中共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

⑦瓦窯堡會議:1935年12月召開,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⑧洛川會議:1937年秋召開,制定了全面抗戰路線。

⑨中共“七大”:1945年4月在延安召開,大會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是黨在民主革命時期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會,為抗戰勝利和民主革命的勝利作了重要準備。

⑩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春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為奪取全國勝利和建設新中國作了政治、思想準備,解決了中國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重大問題。

(二)建國后召開的會議

①七屆三中全會:1950年6月在北京召開,為建國初期黨的工作規定了明確的策略路線和行動綱領。

②中共“八大”:1956年9月在北京召開,正確分析了國內形勢和主要矛盾的變化,提出了黨的總任務和經濟建設方針。

③八大二次會議:1958年在北京召開,提出了忽視客觀規律的總路線,推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開展。

④廬山會議:1959年召開,錯誤地開展了對彭德懷等人的斗爭,使“左”傾錯誤進一步發展。

⑤七千人大會:1962年初在北京召開,是建國以來人數最多的中央工作會議,初步總結了“大躍進”中的經驗教訓,初步糾正了“反右傾”運動的錯誤。

⑥八屆十一中全會:1966年夏在北京召開,標志著毛澤東對“文化大革命”的全面發動。

⑦“九大”:1969年在北京召開,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指導方針都是錯誤的。

⑧九屆二中全會:1970年夏在廬山召開,削弱了林彪集團的權勢。

⑨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在北京召開,確定了新的指導方針,作出了工作重點轉移的戰略決策,制定了改革和開放的重大政策,糾正了一批重大冤假錯案,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開始形成。

⑩十三大:1987年在北京召開,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和基本路線,規劃了現代化建設和深化改革的基本藍圖。

⑾十三屆四中全會:清算了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

⑿十四大:1992年在北京召開,確定了鄧小平理論的指導地位,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明確了邁向新世紀的航程。

(三)標志黨的工作重心三次轉移的會議

1927年的“八七”會議,標志著工作重心由城市轉向了農村。1949年的七屆二中全會,標志著工作重心由農村轉向城市。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黨和國家的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推薦訪問: 熱點問題 重大事件 看法

工作總結最新推薦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