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是xiū fù。釋義:(1)修理使恢復完整(多指建筑物):~河堤。~鐵路。~兩國關系.(2)恢復。語出《南史·劉穆之傳》:“堰久決壞,公私廢業。 孝武遣秀之 修復, 雍 部由是大豐。”,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生態環境修復治理調研報告3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生態環境修復治理調研報告3篇
礦山生態環境修復技術
摘要:環境可以成為污染從人的活動無論是通過無意釋放事件,如今工業,如工業生產過程控制紫金山銅礦濕法廠發生銅酸水滲漏。這產生了既要限制進入環境的污染物排放量,而且要修復現有污染的熱點地區。整治是長期給予了一個特定環境清潔車廂(如土壤或水體),以減少特定污染物的水平,到可接受的濃度。植物修復是一個補救機制,可以用來清理環境污染物的范圍 它涉及到土地用途的植物,可以容忍和污染,甚至在某些類型的茁壯成長環境,以減輕負擔的具體污染。
關鍵詞:礦區;土壤重金屬污染;植物修復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 can be from human activity whether polluted by inadvertently released in just happen, now the zijin mining of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r as a result of the process of industry, such as industrial production process control ZiJinShan copper wet sour water leakage occurs the copper. It has to restrict access to the environment, and to repair pollutants existing pollution hotspots. Regulation is given a specific environment for cleaning cars (such as soil or water), in order to reduce levels of pollutants, specific to acceptable levels. Phytoremediation is a remedy mechanism, which can be used to clean the scop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it involves the use of land plants, can tolerate and pollution, even in some types of thrive environment.
Keywords:mine and surrounding area;soil heavy metal pollution;phytoremediation
礦產資源的開發在為國家提供重要戰略資源的同時也造成了環境污染、地質災害、生態破壞等嚴重后果。礦冶活動是重金屬污染的主要來源,我國因采礦累計占用、破壞土地達743 萬hm2,且每年仍以4萬hm2 的速度遞增,而全國受礦業影響的土地復墾率卻只有13.3%,且其中主要是煤礦山相對較高的復墾率貢獻,而金屬礦山的復墾率相對較低,這與發達國家75%的復墾率相差甚遠。此外,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所造成的土壤重金屬污染由地球化學鏈、食物鏈進入生物體,給礦山及其周邊地區居民的食品安全、生態安全甚至社會和諧帶來嚴重隱患,因此對礦區污染土壤的生態恢復就顯得十分重要[1]。
1 礦山廢棄地生態重建的實踐
1.1 礦山廢棄地復墾 我國人多地少,土地資源嚴重不足,在經濟較發達的東部地區,礦山廢棄地的復墾利用已經受到了普遍關注。礦山廢棄地分布廣,環境污染嚴重,它在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和實踐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礦山廢棄地生態環境恢復與重建的關鍵是在正確評價廢棄地類型和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植被的恢復與重建.進而使生態系統實現自行恢復并達到良性循環 [2] 。
礦山廢棄地隸屬各種尺度的景觀類型,不同類型礦山廢棄地具有不同的生態重建途徑。影響礦山廢棄土地復墾潛力的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方面的4類14個亞類因子.并劃分為6個等級[3].對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土地復墾系統開展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① 礦區生態系統演變的階段、類型、過程對效益的影響;② 礦區土地利用結構調整及耕地總量動態平衡;⑧ 礦區未來空間待復墾土地適宜性評價單元類型的劃分;④ 礦區時空變動地貌的水土保持布局模式; 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規劃的方法[4]。在廢棄地上鋪蓋厚約20cm 垃圾及20 kg/m 石灰提高了尾礦pH值并降低了電導率,而且較有效地防止了下層尾礦的酸化,植物生長也較好 。煤礦煤矸石可作為廢棄地的充填復墾材料,風化煤矸石的礦物化學組成與礦區黃土相近.煤矸石的汞、鎘、鉛、砷、氟等有毒元素的含量不超標,可利用進行復墾,治理廢棄地惡化的生態環境 。
2 礦區多金屬污染土壤植物修復技術與機理研究動態
2.1 與傳統的化學和物理治理技術相比,植物修復(phytoremediation)具有經濟、對環境友好、能保持土壤生產力和無二次污染等優點,近年來一直是國內外重金屬污染礦山修復的研究熱點。植物修復技術是利用自然生長植物或者遺傳工程培育植物體系來吸收、揮發或穩定土壤環境污染物的技術總稱 。重金屬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復技術包括植物提取技術(采用重金屬超富集植物將土壤中的重金屬富集到植物地上部分,然后采用常規農業方法收獲后進一步處理)、植物穩定技術(利用植物根系代謝活動將土壤活性重金屬沉淀在土壤中或將土壤中的重金屬吸收富集在植物根部,從而降低重金屬在土壤中的遷移性能,減少其環境危害)和植物揮發技術(利用植物從土壤中吸收揮發性重金屬元素,然后通過葉片揮發到大氣中)等。
2.2 礦區周邊重金屬中低污染土壤的植物提取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首先取決于超富集植物的發現和篩選。目前,世界上共發現超富集植物有400 多種[5],但通常只能對一種重金屬元素表現出
富集能力,僅少部分可以超富集吸收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重金屬。近年來我國科學家陸續發現了Zn、Cd、As、Mn 的超富集植物多種,但能用于復合污染土壤修復的多金屬超富集植物尚不多見。
目前,國內外關于超富集植物吸收重金屬的機理研究取得了一定進展,主要涉及以下過程:(1)超富集植物根系對重金屬的活化。一般認為超富集植物的根系可以分泌質子和其他特異性小分子有機物,且根際分泌物的種類和性質會因為重金屬類型與濃度的變化會改變,從而促進植物對土壤中特定重金屬元素的活化和吸收。但也有研究發現超富集植物的根際酸度與非富集植物沒有顯著差異,可能在土壤重金屬的活化過程中根系分泌物的作用有限。(2)植物體內重金屬的賦存形態與吸收轉運過程[13]
2.3 礦山廢棄地重金屬的植物修復
2.3.1在鉛鋅尾礦上定居的雀稗、雙穗雀稗、黃花稔和銀合歡對鉛(Pb)的吸收表現出不同的模式:雀稗所吸收的Pb大部分被滯留在根部.使之較少影響到地上部莖葉的光合作用功能及生長,從而使植物對重金屬Pb環境更具耐性[14];雙穗雀稗和黃花稔所吸收的Pb較多地被轉移到便于收獲移走的地上部分,因而具有較大的植物修復潛力;木本植物銀合歡所吸收的重金屬Pb總量的8O 以上是積累在根、莖的皮和木質部及枝條部分,只有15 左右分布在葉片中。因此,在利用植物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的實踐中,這是一個特別值得利用的優點。重金屬Pb、Zn、Cu和Cd的全量和有效態重金屬含量都隨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遞減。寬葉香蒲等四種植物都具有較強的吸收和富集重金屬的能力,且主要富集在植物的地下部分 。在廢棄3000余年的湖北銅綠山古冶煉渣已形成了以草本植物為主體的植被,其中,鴨跖草是Cu的超富集植物,可用于Cu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復與重建 。最近發現蚯蚓對銅礦中的銅元素富集能力很強.可達體內組織的82.5~1218.4 mg/kg[11];由此,還進一步討論了礦山廢棄地生態恢復的生物(蚯蚓)技術理論和方法 。
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探索解決礦山廢棄地重金屬污染我國也取得了新的進展。王劍虹和麻密已構建了紫羊茅(Festucarubra)重金屬抗性品種Merlin的cDNA文庫,篩選出了在重金屬脅迫下表達的兩個基mcMT1和mc733。構建了mcMT1的酵母表達載體,通過轉化酵母基因組單一基因突變株ABDE1(對重金屬敏感)及互補實驗對mcMT1的功能進行了分析,證實了該基因具有重金屬抗性功能。利用RACE方法從大蒜(Alliun sativum)中克隆了植物絡合素合酶的全長DNA.通過對鎘敏感裂殖酵母M379和砷敏感裂殖酵母的轉化,證實該基因的表達可以提高酵母對重金屬鎘和砷的抗性 。
有關強化植物修復技術的研究最初由Wallace等(1974)報告,他們提出了在重金屬污染土壤上施用EDTA 時與重金屬形成絡合物(metal-EDTA)提高了重金屬的溶解度促進植物吸收[12]。之后Blayllock等(1997)也陸續發表了EDTA能促進植物吸收重金屬的觀點。把人為重金屬污染土壤和礦山地區土壤作為供試土壤,EDTA作絡合劑;艾蒿作為供試植物,進行植物吸收鎘的調查研究顯示,施用EDTA的試驗區與未施用EDTA的對照相比艾蒿體內的鎘含量明顯升高,其中從礦山土壤中鎘的吸收量增加2倍以上,人為污染土壤中鎘的吸收量增加1.5倍以上。施用EDTA后,植物從人為污染土壤中吸收的重金屬增加量小于礦山土壤中吸收的重金屬增加量的原因是:雖然兩個區鎘濃度一樣,但是人為污染土壤中鎘的有效度相對高的結果,這種現象在其他土壤栽培中也得到證實。
?被鉛污染的土壤中EDTA處理的效果也很顯著,EDTA施用以后栽培植物前后土壤中可提取的有效態鉛從栽培前的1 700mg/kg下降到栽培后的350mg/kg,植物不能吸收利用的殘留態Pb含量是EDTA處理前后幾乎沒有變化(90mg/kg)。以上結果表明,EDTA作為改良劑使用后可以提高土壤中有效態鉛含量,從而顯著提高強化植物修復技術效率。
?另一方面,植物根系分泌的低分子有機酸可以提高根際土壤中金屬離子的溶解度和根際微生物的活動以及促進根系發育來促進植物的重金屬吸收。還有,有機酸與土壤直接接觸通過酸性化、絡合、沉淀及氧化還原反應來促進植物的重金屬吸收。Krishnamurti等通過施用不同低分子質量有機酸(LMW0A)的試驗,證明了與土壤中鎘形成Cd-LMW0A絡合物提高了土壤中鎘的有效度。
?但是,利用化學改良劑的植物修復技術施用了螯合劑而形成的溶解性金屬絡合物(metal-chelate)本身具有對生物體的潛在毒性,還可以引發施用螯合劑后重金屬溶脫引起的地下水污染[15],所以使用螯合劑時要慎重考慮。特別是EDTA在自然環境中抗分解性強,土壤中的殘留時間比較長,一部分EDTA流入地下水而污染水質。以畜禽糞尿作為原料堆制而成的堆漚肥中含有豐富的腐殖質和植物需要的無機養分。當這些肥料施用在重金屬污染土壤中,既可提高土壤中的重金屬溶解度充當螯合劑的作用,又可供應植物需要的養分,今后作為強化植物修復技術中的環境親和性化學改良劑,其應用前景廣泛。
2.3.2 礦山廢棄地的土壤肥力 我國礦區常見廢棄地進行植被恢復與重建工程中的首要問題,在于立地條件的分析評價與改良[8]。陽承勝等發現土壤生物肥力水平是成功地進行礦業廢棄地土地管理的關鍵因素之一,是礦業廢棄地生態恢復和治理的重要指標。他們系統地介紹了礦業廢棄地的土壤生物群落組成及功能,礦業廢棄地特殊的生境對土壤生物群落的影響.并討論了礦業廢棄地生態恢復中的土壤生物的管理問題[7]。戈峰等探討蚯蚓對銅離子富集區植物生長影響時發現:銅礦尾砂土和復墾土中加入蚯蚓和蚓糞后,西紅柿的莖長、根長和干重均明顯高于對照[9]。龍健等通過對浙江哩鋪銅礦廢棄地復墾土壤的微生物特征的觀察發現,礦區復墾土壤微生物區系發
生明顯改變。礦區土壤在重金屬脅迫下,土壤中C、N營養元素循環速率和能量流動被削弱了[10] 。
3植物修復技術的局限性
?雖然植物修復技術與理化學修復技術相比有很多優點,但是人們對它的污染土壤凈化作用的可信度不高。其原因是:第一,修復污染土壤需要很長時間。第二,高濃度污染地區很難適用。第三,大多數植物的根圈范圍有限,只能修復土壤淺層。第四,根系供養不足的地區,根系發育不良隨之效果也降低。
?超積累植物雖然體內能富集高濃度重金屬,但是它的生長速度緩慢、生物量低,很難實際應用。利用生物量多的作物情況下與超積累植物相比體內的重金屬濃度低,所以必須配合使用化學改良劑,并且利用食用作物容易引起排斥心理。還有在特定土壤上施用EDTA時,土壤中重金屬的溶解速度超過植物吸收重金屬的速度會發生二次環境污染。
?利用轉基因植物的污染土壤的凈化技術彌補了以往的植物修復技術的缺點,目前正在大力開展相關研究。但是利用轉基因植物的植物修復技術工作應該并行有關的生理或生態安全性的研究。
4 研究展望
金屬礦山及周邊地區污染環境獨特,由于較強酸性、高重金屬濃度和土壤物理化學性質不良等因素導致修復困難,單一修復手段難以取得滿意修復效果。綜合利用植物、微生物、化學等修復方法,開展多金屬污染土壤聯合修復技術與機理研究既具有理論意義,又可為實際應用提供科學依據。針對礦山和周邊地區多金屬污染土壤的不同特點,目前在以下幾方面需要開展更為深入和系統的研究。
(1)應繼續尋找和發現多金屬超富集植物與耐性植物,并以已發現植物種質資源為研究對象,加強多金屬復合污染土壤的植物提取與植物穩定修復機理研究。同時土壤復合污染條件下對植物脅迫過程與機
理更為復雜,如何通過物理化學調控手段提高植物生態適應能力,以指導根際土壤處理和調控技術、合理耕作技術、基因工程技術的應用,并應用于田間實踐中,值得深入研究。
(2)對于多金屬污染體系而言,不同類型重金屬在不同土壤-植物系統中的吸附,遷移轉化行為,相互作用規律以及交互作用機理研究有待深入。應分別從化學、微生物和植物等相關方向比較不同類型重金屬固定、活化、穩定和吸收的機理,結合重金屬特異性吸收與富集機制以及多種重金屬之間的交互作用,闡明復合污染情況下超富集植物對多金屬的吸收、富集、解毒等生理生化機制。同時涉及土壤重金屬的植物根-土-微生物界面反應的一系列基礎理論問題如植物根部吸收/耐受重金屬的機制、根際作用及根際微生物群落的生態學和生理學特征、根際土壤環境條件對重金屬的生物有效性制約機理等也有待深入研究。
(3)在礦山及周邊地區多金屬污染土壤的治理實踐中,應該以生態學理論作為指導,針對礦山的具體情況,在深入了解植物生物學特性與植物修復關系的基礎上,開展以植物穩定和植物提取為核心技術的化學-微生物-植物聯合修復體系及其修復機理研究。從物理化學調控、植物-微生物聯合修復等角度分別開展以植物穩定和植物提取為核心技術的化學-微生物-植物聯合修復體系及其修復機理研究,可為礦山
及周邊地區多金屬復合污染修復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1]仇榮亮,仇浩,雷梅等,礦山及周邊地區多金屬污染土壤修復研究進展,農業環境科學學2009,28(6):1085-1091,
[2]Shu W S,Zhang Z Q,Lan C Y.Strategies for Restoration of Mining W astelands in China.Ecologic Science,2006·19(2):24~30
[3] 何書金,蘇光全.礦區廢棄土地復墾潛力評價方法與應用實例.地理研究,2005,19(2):165~172
[4] Sun T S,Bai Z K.Theories and Methods of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of Abandoned Land from Large—scale Opencast Coal Mine. l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01,15(5):56~6O.
[5] Baker AJM, Brooks RR. Terrestrial higher plants which hyperaccumulatemetallic elements: a review of their distribution,ecology and photochemistry[J]. Biorecovery, 1989, 1: 81-126.
[6] Zhang Z Q.Huang M H.Uptake and transloc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dominant plants of soil seed banks introduced to a Lead/Zinc minetailings pond.Acta Phytoecologica Sinica,2001,25(3):3O6~ 311
[7] 高陽. 礦山廢棄地生態重建研究進展.生態學報,2001,21(11):1932~1941.
[8] 畢如田, 白中科 等. 大型露天煤礦區土地擾動的時空變化.應用生態學報,2000,32(1):33~ 38.
[9] 葛峰,蚯蚓在德興銅礦廢棄地生態恢復中的作用,生態學報. 2001,21(11):1790~ 1795.
[10] 龍健,中國南方紅壤礦區復墾土壤的微生物生態特征研究, 環境科學學報(英文版) , 2005年5期
[11] 李志強,王彬彬等 , 銅污染對蚯蚓體重的影響與其銅富集特征,生態學報(3)
[12] 丁紅,于忻等,螯合劑在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中應用研究,生態環境學報,2009,18(2),772-782
[13] 孫琴,王曉蓉,超積累植物吸收重金屬的根際效應研究進,生態學雜志,2005,24(1),30-36
[14] 張志權,束文圣等,土壤種子庫與礦業廢棄地植被恢復研究:定居植物對重金屬的吸收和再分配.植物生態學報2001,25,306-311
[15]劉功良,王菊芳等, 重金屬離子的免疫檢測研究進展,生物工程學報2006,22(6).
生態環境保護調研報告
黨和政府把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基本國策,下面是為大家收集的生態環境保護調研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生產與生活的基本條件。黨和政府把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基本國策。伴隨著“基本國策”、伴隨著新的世紀正邁著希望的腳步,作為地球村的重要成員,草木蔥蘢,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空氣清新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家園。地球是人類唯一居住的地方,人類要在地球上安居樂業,就要愛護地球,愛護大自然。地球是茫茫宇宙間唯一一艘載有生命的航船,我們人類是這艘船上的乘客。當船漏水的時候,誰能說拯救地球與我無關?山不孤獨水孤獨,所以水繞著山;夢不孤獨心孤獨,所以夢把心牽住;樹不孤獨鳥孤獨,所以鳥在樹上住;我們不能讓水孤“獨”,不能讓心孤獨,……自然環境是人類棲息之地,也是人類生活的物質之源,又是人們的游賞對象。古往今來的旅游者,都將觀光賞景視作一種休養生息、調節生活、消除疲勞的樂事。因此,有不少的旅游者,為了能充分地享受大自然的美。他們不辭窮苦,爬山涉水、尋幽探勝,留連于清溪碧流之間、忘返于奇山異峰之中、逗留于濱海沙灘之畔、漫步于林蔭綠地之下,而沉浸在優美的意境里,滋生一種超塵拔谷的情懷,自由邀翔的靈性,去盡情地領受大自然賜給人類的美,以陶冶情操、愉悅心情、啟迪睿知,得到享受。可見一個群峰巍峨,清泉飛濺,林海綠浪,鳥語花香的優美環境,能吸引人們前去游玩、攬勝、搜奇和觀賞。反之,一個污水橫流,垃圾遍地、黑煙彌漫,嗓聲刺耳的惡劣環境,怎會是人們向往的旅游之地呢?因此,保護好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旅游資源,是發展旅游業的先決條件。尤其在當前,隨著歷史的進步,時代的前進,經濟建設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激起人們的旅游興趣。在新的旅游熱潮的情況下,我們更應重視搞好環境保護工作。現就發展旅游與保護環境的關系,談幾點初淺的看法。
一、只有環境美,才有旅游價值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無論是山川的自然風光,還是田園的秀麗景色,或是濱海的波濤浪花,都是美好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優美的環境,既可使人們留連忘返,沉浸在美的意境里,也可使人們得到陶冶情操,激發熱情,充滿活力。“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就是形象地說明了大自然的美對人們的精神感應作用。因此,人們通過游覽風景區,欣賞自然風光,瞻仰名勝古跡,贊嘆能工巧匠的高超藝術,享受大自然的美,而獲得精神生活上的滿足。
當然,由于旅游者的種類、年齡、性別、職業、閱歷、性格及思想意識、文化素養、宗教信仰、審美水平、具體環境等的不同,對美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異,正如孔夫子所說“智者樂山,仁者樂水”那樣。如有一些旅游者在游覽名勝古跡時,常常會對一些古代建筑、文物古跡,以及與文化傳說有聯系的風物,感到特別的興趣。對這些人文景致的欣賞,實際上包括了對古代人們改造自然,創造美好生活的贊美。旅游者在優美的自然環境中進行游覽,既增長知識,又獲得美的享受。這種知識的獲得和美的欣賞,往往是聯系一起的,從而進一步增添了游覽的興味。
但是,大自然的美,都與綠色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為綠色是生命之色,綠色的環境能引起人們愉快的精神狀態,并使人們得到良好的休息,而保持旺盛的精力;綠色還有凈化空氣,改變自然環境的作用。所以通過綠色植物的生命活動,可以達到維護生態平衡,為人類創造合理的生存環境,為人們提供較多的接近自然美,享受自然美的機會。因此,保護好綠色森林資源,就是維護優美環境的關鍵。因為森林一旦破壞,綠色生命之美也隨之銷聲匿跡,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將是一幅荒山禿嶺、窮山惡水、垃圾遍地、嗓聲刺耳的凄涼衰敗的景象,是人們所不愿一顧的厭煩之地。
因而,只有環境美,才具有旅游價值。所以,我們這一代人不僅負有保護和利用好現有的環境,為開發、建設更多、更好的旅游區,發展旅游業的任務;而且更負有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更多、更好的生存、生活環境,以創造更多的旅游財富的責任。
二、開發與保護并重,才能確保環境美
要加快發展旅游業,必須一方面在修葺原有旅游景點的同時,開辟新的旅游景點;另方面在合理地開發新的旅游資源時,應注意加強環境保護工作,切忌對旅游環境進行建設性的破壞和破壞性的建設。
首先,要依照法律來保護環境。建設旅游風景區、開發旅游資源時,要充分利用現行的許多法規條例,以確保風景旅游區的環境免受污染的破壞。如利用“森林法”,既可制止對森林的亂砍濫伐,防止水土流失,又可直接保護自然環境,保護風景旅游區的旅游資源;又如利用“水污防治法”,對保護江、河、湖、海水體免受污染的危害,對維護旅游用水環境等,都有重大意義。因此,我們要充分運用法律武器,對風景旅游區的環境加強管理;以保護旅游資源,為發展旅游業創造條件。
其次,要樹立防重于治的新觀念。保護旅游風景區環境的目的,是為了促使風景區的自然生態系統向良性循環轉化,為人類的休養生息,創造越來越好的條件。因此,必須貫徹樹立防重于治的思想,做到防患于未然。要避免重走資本主義世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無論是山林、水體、風景名勝,只要是已辟為旅游區,或計劃要開發為新的旅游區,都應事先就其環境保護方面,制定規劃,采取措施,按其重要程度,實行分級管理,分級保護。不能等到問題成了堆,再來補救、治理,而處于被動局面。
再次,要加強治理已受破壞的環境。由于各種原因和條件的限制,我國有不少的旅游風景區的環境已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有許多風景名勝古跡受到程度不同的污染危害。如“奇秀甲東南”的武夷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再配上獨特的九曲溪及兩岸蒼翠、挺拔的植被,而成為著名的風景旅游區。但在前幾年,人們卻對武夷山上的森林,進行掠奪式的砍伐,使其精華的九曲溪的水位急劇下降,而嚴重威脅武夷山的旅游景觀價值。所以,對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壞的環境,必須及早進行必要的治理和搶救,使之盡快地恢復其本來面貌,以適應我國旅游業的發展,迎接更多的旅游者前來觀賞。
三、搞好環境保護,促進旅游業發展
為了讓更多的游客都能飽覽我國奇妙絕倫而綽約豐姿的旅游資源,我們必須在從事旅游業工作中,注意旅游風景區環境的保護和管理,特別在當前仍有很多人尚未充分認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時,把保護風景區環境作為發展旅游事業的一項主要工作來抓,就顯得更為重要。
1、要應用美學觀點,搞好旅游風景區的環境規劃
一個良好的旅游風景區,必須是風光秀麗,環境未受破壞和污染,能滿足旅游者觀賞和行動的心理活動環境。因此,必須應用美學的觀點搞好環境規劃。這是一個相當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涉及園林、建筑、地質、地理、生態、氣象、環保、文物、歷史、經濟、管理、旅游和美學等多種學科協同配合,對風景區環境進行綜合考察、評價、預測合理的旅游規模等,從而提出旅游風景區的環境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的最佳方案。這個最佳方案,一定要從美學的觀點出發,按規劃的要求,提出嚴格禁止在風景區范圍內大興土木,建工廠企業;嚴格控制在風景區興建各種樓、堂、館、所和旅游飯店,使風景區環境免受不必要的污染。并提出在必要地段,實行封山育林,確保風景區生態平衡,以努力把風景區建設成為一個有益于人類健康,構成為一個適合于康樂消費的舒適、優美的旅游環境,以促進旅游業的發展。
2、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游客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發展旅游業,雖可以給國民經濟的發展帶來很多的效益。但也產生一些旅游污染等消極因素。如當游人到一些風景名勝區去,有的人對那些維妙維肖、栩栩如生的象形俏物,都喜歡自覺或不自覺地用手撫弄、拍打,一不小心就會碰傷景物;有的人看到風景區內的花草樹木長得逗人喜愛,便信手攀折、摘取而獨自欣賞,甚至有的人為了爬山省力,就隨意拆樹砍竹以充當拐杖之用;有的人不僅在風景區到處亂扔果皮雜物,甚至隨地大小便;有的人還在風景區的顯眼之處,隨意刻上“×××到此一游”的標志,惜以“留芳百世”等不文明行為。
對上述這些不文明的人為破壞、污染風景區環境前景物、植被和環境衛生等,均會降低風景區的旅游價值。因此,為了創造舒適優美的旅游環境,一方面要加強宣傳教育,努力提高游客自覺地愛護風景區旅游資源、保護風景區旅游環境;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實可行的風景區旅游環境的保護措施。如為了保持風景區環境的清潔衛生,應在風景區內相應地增設一些果皮箱,就可減少,甚至避免游客隨地亂扔果皮雜物;為了保護風景區的景物,特別是對那些反映我國悠久歷史和精湛藝術水平的重點文物和著名景物,應增設鋼網護罩加以妥善保護,既使游客能夠透過網罩進行觀賞,而獲得精神上的享受,但又摸不著,以確保重點文物和景物不受損壞。而對那些已損壞的景物和已受污染的環境,要加以整理修復,使其盡快恢復原來面貌,以接待更多的游客。
3、要研究環境容量,保證旅游資源得以永續利用
眾所周知,旅游風景區的環境,對于污染物的凈化能力,以及對于旅游人群的承接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因此,一旦游客人數過于擁擠,人流疏散不開,必然會產生踐踏風景區的綠化地、花圃、園林,甚至也往往會造成對旅游設施、荷塘水榭、花草樹木、亭臺樓閣的破壞。同時,游人過多伴之而來的,是拋撤的垃圾狼籍滿地,噪聲超過標準等。可見,人流超過了環境的正常允許限度,就必然會產生對旅游環境的污染和破壞,而且也包藏著危及旅游者的人身安全的隱患。因此,為了順利地發展我國的旅游業,必須加強對旅游環境容量的研究,根據每個風景區的具體情況,提出可容納游客的最大限量指標,來控制門票的出售量,以確保風景區環境的良性循環。同時要設法維持旅游區道路的通暢,以便及時疏散人群,降低對環境的壓力。并做好旅游指導工作,使游客的不規律的活動,變為比較易于控制的行動,以緩和旅游人群對旅游熱點的沖擊。
總之,為了讓更多的海內外游客都能飽覽我國風景旖旎的自然環境和奇妙絕倫、豐姿綽約的旅游資源,必須保護好我國的旅游資源——自然環境不受污染,璀璨文化不受破壞,這是發展旅游業的基礎。所以,在開發我國旅游資源,發展旅游業的同時,必須注意抓好環境的保護工作,才能使有限的旅游資源得以永續利用,以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為迎接更多的國際旅游者,增進我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作出應有的貢獻。保護旅游資源、創造優美的生活娛樂環境,不僅是我們這一代人為發展旅游業的任務,而且也是為我們子孫后代創造良好的生存生活條件。
生態環境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一、生態環境基本情況
1、全鎮轄37個行政村、2個代管村、3個居委會、553個村民小組,總戶數12137戶,總人口51269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約為7‰。目前所有村都已通公路,已被通訊覆蓋。現有田土面積8.6萬余畝,2012年糧食總產量35678噸,人均產糧月1400斤,2012年人均總收入10000余元,人均純收入3893元。
2、生態資源基本情況。鎮現有山林面積46萬畝,其中蘆頭林場、連云林場、獻鐘森工林場、森工林場、獻鐘苗圃占25萬畝。森林覆蓋率為66.5,楠竹1200萬多株,立木蓄積35萬多立方米。森林資源極為豐富,竹木儲量充足,辜、徐、蘆、灶四洞,綿延百里的等國有林場以及20多個村辦林場的杉木林基地成為的綠色寶庫,其中蘆頭林場是市最大的國有林場。同時,人民歷來就有靠山吃山的習俗,生態和環保意識較強,在生態建設和生態保護方面歷來相當重視。
二、生態和城鄉一體化建設工作情況和思路措施
1、發展思路和特點。“生態立鎮”是鎮長期以來的戰略定位,也是促進其旅游業長足發展的必然途徑。近年來,鎮緊密圍繞縣委、政府“基礎先行、工業主導、旅游活縣、產業富民”的發展思路,以“興旺大旅游、推動大發展,建設有活力、有實力、有魅力”的為戰略目標,把保護和利用生態資源進行有機結合,大力推動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以旅游產業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近幾年相繼開發了連云峽谷漂流、麗江漂流、純溪小鎮、沱龍峽漂流等一批生態旅游項目,創立了“一鎮三漂”的品牌,享譽省內外。2010年,鎮榮膺“國家特色景觀旅游名鎮”稱號。今年,鎮黨委、政府提出了建設“美麗”的目標,要求全鎮上下樹立長遠眼光,樹立憂患意識,抓緊抓好抓實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村環境衛生改善,以實際行動配合“全國生態縣”的創建。。
2、生態文明有新共識。一方面加大植樹造林力度。今年完成造林5000畝以上;各村要把境內水泥路作村級主干公路看待,確保村道沿線有樹有綠化,鼓勵村民在屋前屋后進行綠化。另一方面加強生態保護力度。抓好節能減排,引導工礦企業走生態可持續發展之路,倡導機關部門單位各村大興節能之風;嚴格落實采伐指標限額和公示制度,今年要禁伐闊葉林;森林防火要時時抓、人人抓,健全村級護林員制度,加大宣傳和巡查力度;任何村組禁采麻石,對河道采砂加強監督管理;嚴厲打擊亂采濫挖、亂砍亂伐、破壞耕地林地、放火燒山等破壞生態文明的行為。
3、環境衛生有新舉措。走行政推動、全民參與的道路。一是以宣教提意識。繼續加大環境整治宣傳教育力度,采取宣傳車、廣播、倡議書、橫幅、標語等多種形式進行宣傳,各中小學校對學生進行宣傳教育,各廠礦企業單位對職工進行宣傳教育,以迅猛的輿論攻勢,造就全民重視環境衛生的濃厚氛圍,提高群眾自我約束的意識。二是以制度促轉變。各村要嚴格按照村級目標管理考核細則抓好環境衛生整治工作,村上要抓到組,組上要抓到戶;各村要制訂整治環境衛生的村規民約,倡導垃圾不出戶、不出村,垃圾分戶處理、分戶解決;各村可根據各自實際情況,試行家戶籌錢成立村級環衛基金,用以聘請專門保潔員和補貼垃圾回收專員。三是以考核強督促。成立環境衛生整治辦,對各村環境衛生實行一月一考核、一季一講評、一年一獎懲的制度,確保環境衛生天天抓、經常抓、不反彈、不放松;根據每月的考核結果對合格村插紅旗,對不合格村插黃旗;根據每個季度的考核結果進行通報,村干部將在大會上進行講評;根據年度的考核總分,嚴格落實獎先進罰后進的制度;繼續實施每位村干部負責一段路面衛生監管的方案,確保責任追究到人。
4、把生態環境和城鄉一體化有機結合。城鎮開發方面:依靠生態資源優勢發展旅游,依靠旅游經濟的繁榮促進城鎮繁榮,同時以城鎮規模的不斷擴大、城鎮功能的日益完善來提高旅游發展承載能力,合力打造特色旅游景觀鎮品牌。繼續推進集鎮的開發建設,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集鎮管理,力爭把大道沿線儲備100畝土地列入規劃。重點開發獻鐘集鎮,全力打造旅游產品和游客集散中心。根據總體規劃向西拓寬獻鐘集鎮范圍,大力引進各行各業商家到落戶,力爭以旅游流動人口和過往商客促進商業繁榮,以商業繁榮促進第三產業發展,著力把獻鐘集鎮建成住宿餐飲、休閑購物、娛樂觀光等功能完善的游客集散中心。城鄉規劃方面:以科學可持續的戰略眼光進行發展規劃,提升國家特色景觀旅游名鎮的總體形象。提高科學規劃水平,促進村級合理規劃發展,堅決禁止土地非法買賣,堅決遏制農村無規劃建房、占用耕地建房的現象。村級公路改造嚴格按照交通部門的規劃和程序實施,嚴格控制,沒有列入計劃的一律不能開工,上級不予解決資金。
三、生態建設的一些制約因素
一是大多數青壯勞力進城務工,導致植樹造林缺乏必要的行為能力,從而影響了生態建設的力度。
二是少數群眾和工礦企業在影響生態環保方面的一些陋習做法短時間難以扭轉。如少數群眾利欲熏心,偷盜亂發森林資源或隨意野外用火、亂丟垃圾。再如少數工礦企業在節能減排方面舍不得投入,從而造成生態破壞;或以犧牲生態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牟取利益。
三是生態建設的各項政策相對太少,用于進行大手筆生態建設的資金嚴重缺乏,影響了生態建設的進度。如植樹造林的成本,上級撥付資金不夠,直接影響了造林質量和規模。
四、對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的幾點建議
1、加大生態文明宣傳力度,讓生態文明意識成為各行各業以及群眾的主流意識,做到生態創建人人知、人人積極參與。
2、加大鼓勵引導的力度,采取資金獎勵等實質方式鼓勵引導群眾植樹造林,提高造林的補貼。
3、加大生態環境執法力度,嚴格落實采伐計劃,切實做到采伐跡地及時補種,對違反規定者予以嚴厲處罰。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的企業,嚴厲打擊失火燒山的事主。
4、加大生態環境工作的資金投入。綠色生態已成為國際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潮流。應逐漸加大對生態環境建設的財政投入,切實加快生態環境建設的進度和力度。
推薦訪問: 生態環境 調研報告 修復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