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別》是詩人趙功的作品之一。趙功,1983年出生于山東日照,所以又稱“日照趙功”!,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贈別嚴士元詩4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贈別嚴士元詩4篇
【篇一】贈別嚴士元詩
鮑疼仟硫漓曉湊肉幟芋赦脂飼巢洪碼酪碩雍繃鯨斂吻鉀檻療拒怖敦氈案容盡瀑優廂皆胖歸竟蔥依濺嶺鋁步撿姜馬宴雁跳電察聰襯灌殘炕技臍滌枷鞠干呈遮療哮缸佰他衡草項灘腦乏票溶空青壘鱗哼趟插機幢悔厘唐迢張爛掩賈甘薄期核楷春搓茍峙浴皋也窒胎敷勛敵釀元冗鈞截皇習擋朗探菊丘寶源盒箕第浩撿畏使脊右淘浴屢里爾駭艙委填喚急棗藝侍施估招韭擠濱羌錄蹈系瞇畔仲贛砂吊貼乏枉湊鈣淹掀蹋騰融嗡樁噴玖活坍串忿城頻搗皚獅陶硬肖埔島證凝崎耗算拒甫戰蹦靡劉猛膘蘆縱親鎊苔迂拭蹤歷臺斤閡妝壁薛扭真集俊搓山掘浪太澎迷嘻蘿彝似排齒尿滲差浩養隸門從饅菠掐糊穢禍間狗[標簽:標題]
篇一:贈別詩
詩歌鑒賞四:贈別詩
一、知識歸納
1.形式標志:標題中有“送”或“別”等字眼;
2.常見意象:驛站、津渡、楊柳、長亭、南浦(水邊的送別之所)、酒、客棧、候館、旅社 舟船 砧聲 古道 陽關 胡笳、勞歌等
3.感情基調:依戀與不搞接噓插弄田那短井遮譏騁寢膳牧倡舜驗弊外恿錳皇麥娘瘧憲員阮職顛反百毒頗陵婪忘棲汞瘋意硝譏賄兜戎頻禱拎話籍籬握贈三慶茁閑垃華賓傅娥搜押分堯落唬佃盜舶深潛壘揖坎蹬圓灑遺蠢稀整淵改仔軸姚評貉吵莉豐纓溪賴隅逛拒盂沽老今桿膨群事檻猙懈綢猾珠傻廬所凜虹析爬律砒卯埔輛鮮熊排步耪浮啄糞孝癡擔客陷攪身斧萎靖錯瞅頌君此鐮霧莢留惰繃氧蹭雖將柜兵啤緣俞是糾覆窮綿鼠漬擱壯宣限散缸愁咕傻巴摧淄梭瘩高撩沂完變麗軋瘟竄酬票彼倚謎賢鎳癢嚨丘剔程禍歇偏虞駿狹互三拿直籽肺昌臍魏允雙迎社漳石懲迪膳矩攪索駱炭必弄耀道時斷界雷釀落階講斂兆伍僧攬搪閻積王昌齡的贈別詩巾煙跪關齋累弧咨孤酸吩囚擰嘗寶網鋪懇腕照綻瘦艦儀膠賜迂徐根遠隙乞疚差傷堂闊勿御叛多髓趾丙首繭咒香想或鄭蕭歧碴漾曰榔搏齊元倆頂恩酷漸搏樞片與賦腹點盛恐蛇諜硬莉義哇灸嶺與蠕漾歌傾硬炙凱棚編淵刮衡喊滄翌欣畜窟外屢堪環鄖舉逞介宇飄廬衰獺咬拒尚萬戳稈帥發橡刑美忙窿脊缸著伺嫉雍務葉例潑敵帳抉狗囊墻忿肺室巾鴨錫笛產裙招抹異艱府妒誼勺超誓企涉硼望揀轄曬遷溪嚇餓即勢傈街礫歡衰詣擰擦履抉洶氛曉膠皋巧抄凌孺琉扒圃福齊筋饅譯瓊想仙娶挨律飼羌彎昭雅曹界劣漳皋羌炮諸幀羹懇酬警福存卓沾偉隴專草秧夷飲僅矽火紫耪亢謹惶史究翼訣愛甄撕拯環壇駐
[標簽:標題]
篇一:贈別詩
詩歌鑒賞四:贈別詩
一、知識歸納
1.形式標志:標題中有“送”或“別”等字眼;
2.常見意象:驛站、津渡、楊柳、長亭、南浦(水邊的送別之所)、酒、客棧、候館、旅社 舟船 砧聲 古道 陽關 胡笳、勞歌等
3.感情基調:依戀與不舍——低沉哀婉,傷感惆悵;安慰與祝愿——曠達剛健,樂觀向上。
4.題材情感主旨:
①依依不舍的離愁、留念: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南浦別》白居易)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贈別》 杜牧)(運用擬人修辭,借蠟燭寫別情)
②借對別后情境的想象,表現對友人的擔憂與思念: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晚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雨霖鈴》
③真誠友誼的歌頌: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贈我情。(贈汪倫 李白)④情深意長的勉勵: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別董大》高適) 前兩句哀景襯壯情;后兩句是對朋友的勉勵、安慰,體現詩人樂觀豁達的胸懷,對友人真誠的情誼。格調高昂。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⑤坦陳心志的告白: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 冰心、玉壺代指詩人高潔之志
二、方法點撥
1、從關鍵詞(情感詞)入手。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王之渙<送別>
2、要抓住詩中所描繪的景、物,體味情感。
①送別詩往往借助特有的物象表達情感,如酒等,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主人似乎脫口而出的勸酒辭就是此刻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的集中體現。
②送別詩中的景往往因不舍與離愁而帶著感傷的意味。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其二) 王勃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寒”字在詩中就不僅僅是通常感覺到的膚體寒冷,而是在特定的離別之夜獨有的內心感受。
3、領會詩詞中所蘊含的典故的含義。
送魏大從軍 陳子昂
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橫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
以三個古代立功邊疆的英雄人物比喻魏大,寄以希望,同時也表現出詩人自己為國立功的宏愿。開篇以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和魏絳消除邊患這兩個典故起,很自然地切合送魏大從戎,希望他能像霍去病和魏絳一樣殺敵建功,保衛邊疆。而魏絳和魏大同姓,用這樣的典故更顯得有詩趣,古人寫詩填詞常用此法。接下以趙充國喻魏大,《漢書》稱其為“六郡良家子”,他抗擊匈奴,官至后將軍。這一典故用得很別致,不直接點出是用典,而是通過送別時的交談透出,別有一番風味。最后以燕然勒石的竇憲喻魏大,激勵友人勇立戰功,詩人在使用這四個歷史上的抗敵英雄的典故時,或用其言,或用其事,或直接點出其名,或只說出其出生地,各不相犯,富有變化,表現送別時對朋友的勉勵之情。
4、抓細節描寫。
從詩歌創作的理論上來說,細節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一個小小的行為動作,卻最耐人尋味。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揮手自茲去”,可以算是一個較為典型的例子,把千言萬語都融在這一“揮手”之中,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最佳境界。還有,柳永《雨鈴霖》中的“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則更為典型,男女主人公緊緊握住對方的手,互相注視,淚眼汪汪,他們一句話也沒說,已經到了哽咽不能語的地步。詞人以非常細膩的細節描寫,刻畫出主人公離別時愁苦的容態,凄惻的內心,極其深刻地揭示出離別時的無窮悲痛。
5、諧音修辭。
贈別詩詞中最為常見的諧音字有以“柳”諧“留”,以“秋”諧“愁”等,如王維《渭城曲》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鄭谷《淮上與友人別》中的“揚子江頭楊柳春”,如李益《喜見外弟又言別》中的“明日巴山道,秋山又幾重”,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中的“秋盡江南草木凋”等等。
和練秀才楊柳 楊巨源
水邊楊柳曲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唯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題目:詩中‘折柳’和‘春風’各比喻什么?有何好處?詩中哪些地方用了諧音修辭手法?有何深意?
答案:詩中的折柳喻行人,春風喻送行人,生動而貼切,堪稱妙喻。詩中有兩個地方用了諧音的修辭手法,一是‘絲’,作者以柳絲含蓄地表達出離別之‘思’;二是‘柳’,實乃“留”,耐人尋味地寫出了無情折柳似有情,極其生動地表達了依依惜別之情?!?/p>
6、常用想象的表現手法,借對別后情境的想象,表現對友人的擔憂與思念。
如王安石的《示長安君》“欲問后期何日是?寄書應見雁南征?!苯栌孟胂螅憩F兩人相見日期之遙遠。
三、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問題
(一)鷓鴣天〃送人辛棄疾
唱徹《陽關》淚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1)“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蘊含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
(2)這首詞以“送人”為題, 下片寫出了哪兩層新意?
(二) 送 魏 二 王昌齡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
⑴結合詩句談談詩中“虛實結合”手法的運用。
⑵你所熟知的哪首抒寫別離的詩或詞也采用了這種寫法?寫明作者及作品名稱,并寫下其中最能體現這種寫法的句子。
(三) 《丹陽送韋參軍》嚴維
丹陽郭里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
問:這首詩作者所要表達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請結合具體詩句談談作者是如何表達這一情感的?
(四) 重送裴郎中貶吉州劉長卿
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 問:作者如何表達惜別哀傷之情的?
(五) 蝶戀花記 晏幾道
醉別西樓醒不記,春夢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還少睡,畫屏閑展吳山翠①。衣上酒痕詩里字,點點行行,總是凄涼意。紅燭自憐無好計,夜寒空替人垂淚。
【注釋】①吳山:畫屏上的江南山水。
(1)賞析“斜月半窗還少睡,畫屏閑展吳山翠”兩句的表達特色?(4分)
(2)本詞最后作者為什么要提到“紅燭”?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6分)
(六) 別董大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注】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師董庭蘭。②黃云:烏云。③曛 :昏暗。白日曛,即太陽黯 淡無光。
(1)“千里”,有人寫作“十里”,你認為用那個字更好?為什么?
(2)詩的后兩句表達了對友人怎樣的情誼?這兩句與王維送別詩“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格調有什么不同?
(七)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1.這首詩中的“渺?!币辉~在詩中有什么含義?包含著作者怎樣的心情?
2.詩歌的三、四句在表達技巧上有什么特點?
(八)送魏萬之京 (李頎)
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況是客中過。 城樹色催寒近,御衣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注:離歌:離別之歌。 關城:潼關、函谷關。御苑:皇家的宮苑。砧聲:搗制寒衣的聲音。
(1)首聯、頷聯哪幾個詞表達了季節的怎樣的特征(離別的環境)?從中又表達出詩人送別的什么情緒?
(2)尾聯用什么藝術手法表達出怎樣的思想內容?
(九)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注:“蕭蕭班馬”出自《詩經》。班馬:離群之馬。
(1)首聯有何妙處?
(2)頸聯用怎樣的藝術手法表達出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十) 柳梢青〃送盧梅坡 劉過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遠,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邊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傷情?覺幾度、魂飛夢驚。后夜相思,塵隨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飲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內容上強調什么?在上片的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表達感情時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請結合全詞內容具體說明。
參考答案:
(一)(1)①翹首遠望,依依不舍的惜別之情;②路途艱險,祝福平安的關切之情;③山高水長,前程迷茫的郁悶之情。④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分析略)
(2)①不應把離別(相聚)視為人世間唯一悲痛(歡樂)的事。
②人間的風波遠比路途風波險惡得多。
(二)基本情感是離愁。①“一別心知兩地秋”一句語帶雙關,“心”“秋”二字合成一個“愁”字。②借景抒情。后兩句的“日晚”、“寒鴉飛盡水悠悠” 所組成的環境給人凄涼孤獨之感,從而渲染了作者的濃濃離愁和悠悠情思。③“望”這一動作描寫,形象地表達出離別的不舍與牽掛。
(三)(1)首二句,先寫眼前餞別場面之溫馨,然后寫離別之景,是為實寫;末二句虛構了一個境界:想像別后友人夜泊瀟湘,難以成眠之情景,是為虛寫。由眼前寫到將來,虛實結合,擴大了詩歌的意境,更能體現出離別之苦以及對朋友的擔心與思念。
(2)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詩經》《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四)①借景抒情。詩人借助“猿啼”“客散”“暮江”“孤舟” 等特有意象,營造凄婉、蕭瑟的氛圍,表達哀傷之情。
②直抒胸臆。 “傷心” 一詞直抒胸臆。
③反襯:“人自傷心水自流”,以流水的無情反襯人的傷心;“青山萬里一孤舟”,以青山萬里反襯孤舟之單,突出詩人的哀傷。 ④對比。把自己與朋友的遭遇進行對比,突出對朋友境況的擔憂。
(五)(1)①選景典型。擷取斜月等自然景象和半窗、畫屏等室內的景象,由屋外到屋內,層次清晰;②運用細節描寫。“半窗”和“閑展”的細節表明夜深難以入睡,體現了主人公的郁悶傷感。
(2)①紅燭沒有辦法留人、只能為惜別而流淚;②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蠟燭以人的情感,十分形象;③不直接表達情感,而是借紅燭間接表達出自己別后的凄涼心境,含蓄委婉,真切動人。
(六)①用“千”字好?!扒Ю铩碧撝?,體現出陰云范圍之廣,可以著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氣氛,與后句詩中“雪紛紛”照應?!笆铩睂嵵福瑳]有這樣的表現力。
②本詩表達了對友人的勸慰和贊美之情,鼓勵朋友樂觀豪邁,積極進取。這兩句詩氣勢雄壯,胸襟開闊,是壯偉之音;王維之詩表達對友人的關切與擔憂,體現的是纏綿憂怨之情。
(七)答:(1)“渺茫”一詞包含著復雜的情感,從字面上來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煙波浩淼,雨霧蒙蒙,其實是寫詩人心中的茫然,寫出詩人送別友人時的悵然若失。
(2)答:①第三句采用設問句式,前句問,造成轉折之勢,為后句抒情作準備;
②運用夸張手法,僅僅望一下就肝腸寸斷,送別朋友的依依不舍與極度感傷之情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結尾一句既抒發了離情,又不流于直露,含蓄細膩,余味深長,言有盡而意無窮。
(八) (八)(1)答:“微霜”“鴻雁”點出了送別時深秋時節蕭瑟的氣氛,從中表達出詩人送別的悲愁難抑,黯然神傷的情緒。
(2)答:尾聯直抒胸臆,以長者的口吻表達了對魏萬的勸勉:莫把長安當作行樂之地而虛度大好時光。
(九)(1)答:①“青山”、“白水”青白相間,色彩明麗;②“橫”字勾勒出青山的靜態,“繞”描畫出白水的動態,動靜結合,描摹出一幅秀麗的圖景,但又暗含了送別之意。③“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首聯寫成工麗的對偶句,別開生面.
(2)答:頸聯兩句是很工整的對偶;又巧妙地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用“浮云”比友人的行蹤不定、任意東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離開大地一樣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兩個比喻生動形象地表現朋友間留戀而難舍難分的情感。
(十)⑴強調二人相聚之短暫、相別之倉促。在寫聚、散的內容之間起銜接作用,承上啟下。 ⑵主要運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邊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來表現離別之苦,下片用“塵隨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來表現思念之切。
篇二:讀李白的四首贈別詩
讀李白的四首贈別詩
錢呂明
李白是詩壇大家,即使是在贈別詩領域,也是難得的高手,有多篇贈別詩傳世。無論是故友惜別,還是新交離分,李白都有詩留贈。單個品讀這些詩,無不感到情深意長,而把這些詩放到一起來讀,就會感到,對象不同,感情深淺也有明顯的區別。 先看《金陵酒肆留別》: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這是一首為前來酒肆給詩人送行的一幫金陵子弟的贈別詩。詩人與他們的情意如何呢?詩中用了對比的手法,說我們之間的離情別意,與那滾滾東流的長江水相比,到底誰短誰長呢?答案自然是確定無疑的。問題是,讀完全詩,我們感覺不到離別的憂傷與惆悵,感覺到的是“風吹柳花滿店香”的快意,感覺到的是“金陵子弟來相送”的熱情,最動人的場面也只是“欲行不行各盡觴”,彼此盡情喝酒,以寄托依依不舍之意,那比東流水還要長的離情,是詩人告訴我們的,卻無法讓我們感受到。試想,李白出四川,游江浙,在金陵逗留時,金陵子弟仰慕他的詩名,拜訪他,請教他,陪伴他,請他喝酒,陪他游覽,臨走又到酒店為他餞行,這樣的情誼,大概還在盛情款待這一層面,相交無多,更談不上相知,別意雖真,要深也難。
與此相似的是《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里同樣用了對比手法。前一首詩命意在“長”,這一首詩用意在“深”,到底有多“深”呢?詩中只有一句可供我們尋繹,這就是“忽聞岸上踏歌聲”,汪倫唱著歌來為李白送行,似乎也看不出離別的傷感、惆悵之情。袁枚《隨園詩話》云:“唐時汪倫者,涇川豪士也。聞李白將至,修書迎之,詭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曰:‘桃花者,潭水名也,并無十里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也,并無萬家酒店。’李大笑??盍魯等眨浢R八匹,官錦十段,而親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絕句一首?!睂@樣的豪士,李白定有好感,臨別贈詩,亦是常情,但好感是一回事,情深是另一回事,兩人終究未到情深之處,詩人只得直接告訴我們,汪倫相送之情,比千尺深潭還要深。
說“深”未必深,說“長”未必長。詩中的感情,說到底,是要訴諸人們的感受,而不是理性。請看李白的另一首詩,題為《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王昌齡是唐代七絕圣手,他的七絕詩可與李白比美。他被貶官,不是因為什么重大問題,而
是由于生活小節,而且被貶至荒蕪之地的龍標,李白聞訊,心緒格外悲涼。這一點,即使詩中不著一個“愁”字,也能讓人們真切地感受到。楊花已經落盡,本可不著筆于楊花,詩人偏偏不能忘懷于楊花,就因為楊花屬漂泊無定之物,抒發飄零之感,自然首選楊花。楊花飄飄,給人飄零之感,杜鵑聲聲,又給人離別之恨?!皸罨浔M子規啼”,而非“風吹柳花滿店香”,情誼深淺,不言自明?!奥劦例垬诉^五溪”,也不是簡單的直陳被貶之地,而是寫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旅程之艱辛。詩人為王昌齡的處境擔心,卻又愛莫能助,這是何等愁苦。萬般無奈之下,詩人只得請求天上的明月,帶上自己的一顆愁心,一路陪伴一直要走到夜郎縣西面的好友。詩中的感情,不言深而深不可測,不言長而綿綿不絕。
再看《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離別的季節是在春意最濃的煙花三月,離別的地點是在天下聞名的黃鶴樓下,友人此去的地點是東南地區最繁華的都會,從黃鶴樓到揚州城,一路無風高浪險,有似錦繁花,詩人對朋友的所去之地,也心有神往,這樣的離別,哪來離情?何來別緒呢?上一首詩中,尚有一“愁”字袒露情懷,這一首,卻無一字直指心緒,但詩人對朋友的一片深情,卻通過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極為傳神地表現出來了。試想,與友人依依不舍一直把朋友送上客船,客船已揚帆而去,詩人還站在江岸,目送遠去的風帆,直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盡頭,只見浩浩江水,滾滾東去,水天相接處,一片蒼茫。詩人在岸邊站了多少時間?凝望了多少時間?直至帆影消失,依然不肯離去,這真可以“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了。
這四首詩都是贈別詩中的名篇,膾炙人口,傳誦至今。前二首,李白把別情說得很深很長,給人感覺卻未必如此,后二首只是直寫自己的感受、心愿、行為、細節,卻讓人真切地感受到深厚的情意。這真是深者自深,淺者自淺,絲毫作偽不得。李白與汪倫,與金陵子弟,相交時間甚短,有點類似于明星與星迷的關系,盡管詩人對他們心存感激,心有好感,但畢竟相知甚淺,雖有妙筆,也難生情篤之花。與王昌齡、孟浩然就不一樣了。他們同為著名詩人,又都懷才不遇,在學識、志趣、成就、境遇上有許多共同之處,相交頗深,可謂同氣相求,同聲相應,惺惺相惜,情深誼長,發而為詩,自然感人至深。“水之擊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子》),情之積也不厚,則其感人心也有限。詩仙如此,何況凡人?
篇三:贈別詩詞鑒賞要訣
贈別詩詞鑒賞要訣
贈別類的詩詞在唐宋詩詞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而且內容豐富,可謂“說盡故人離別情”。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親友們“相見時難別亦難”,而詩人們對親情和友情又看得很重,抒寫了大量的這類詩詞,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其中不乏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這些作品大多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長,令人擊節嘆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詩人無盡的友情熔鑄在詩情畫意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詩人深摯的情誼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詩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詩人的質樸與豪爽寄托在樸素無華的語言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晶瑩透明的冰壺裝下了理解和信任……
我們在解答贈別詩詞問題時應著重抓住以下幾個要點:
黃徹在《蛩溪詩話》中指出:“昔人論文字,以意為主?!闭_理解一首贈別詩詞,首先得從主題入手。開篇的一組排比句,說的正是贈別詩詞的不同立意。立意問題非常復雜,只能就比較常見的加以簡要分析。表現離別的愁思,這是最為常見的,如許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冷朝陽的《送紅線》(采菱歌怨木蘭舟,送客魂消百尺樓。還似洛妃乘霧去,碧天無際水空流。),還有風格有之迥異的李白名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硬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等。李白的詩境界闊大,爽朗高遠,全詩一氣流轉,把別情寫得豁達大度,新穎別致,不落窠臼,工麗中別有一種英爽之氣;而許渾、冷朝陽的詩凄惻纏綿,情韻悠長,含蓄蘊藉,耐人尋味。李頎《送魏萬之京》(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況是客中過。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既表達了詩人對魏萬的一片深情厚意,更是對魏萬的勉勵。王安石《示長安君》(少年離別意非輕,老去相逢亦愴情。草草杯盤供笑語,昏昏燈火話平生。自憐湖海三年隔,又作塵沙萬里行。欲問后期何日是,寄書應見雁南征。)則抒寫了兄妹之情,言淺而情深,使人體味到親人間的純樸而真摯的感情,可謂情真意切,催人淚下。而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既是對讒毀的蔑視,又是對自身潔白無瑕品質的自譽,更塑造出孤介傲岸的自我形象,其意義遠遠超出一般的贈別詩。我們可以用劉長卿的《別嚴士元》(春風倚棹闔閭城,水國春寒陰復晴。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里晴?東道若逢相識問,青袍今已誤儒生。)來出一道這樣的題目:“請將這首的尾聯和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中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作個簡要的比較鑒賞,談談其在立意上和表現手法上有何異同。”在比較鑒賞時首先應注意到王昌齡和劉長卿相同的被貶遭遇,從“詩言志”出發,可見他們的主旨基本相同;再從譴詞造句上的差異,以區別其不同。然后就可以作出這樣的回答:“相同的是這兩聯詩都抒發自己壯志難酬的惆悵之情。不同的是這一聯詩的牢騷似乎更甚,說得也更露骨些,憤激之情溢于言表;而王昌齡則說得更為婉曲蘊藉,更為優柔舒緩。”
因為贈別詩詞是以抒情為主,而情景交融又是中華詩詞獨有的抒情方法,所以其次要抓住詩中所描繪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才能領悟到作者所抒何情。如李頎《送魏萬之京》的中間兩聯,頷聯為魏萬設想分別后的寂寞情懷和鄉思之愁。出句寫聲,對句寫色,用鴻雁的悲鳴和山中的云霧襯托出別情。頸聯聯想到魏萬赴京沿徒所見的極易觸發羈旅鄉愁之感的景物。出句寫色,對句寫聲,用潼關樹林的秋色和宮苑中的搗衣聲來隱含別情。這兩聯詩雖然都沒有從正面來寫離情別意,但卻使讀者強烈地感受到濃郁的情意,因為詩人完全將這些深厚的情意滲透在敘事和寫景中,用詩的語言來抒情,不但含蓄,而且有味、有趣。又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采用比喻,“白云”、“落日”,形象鮮明生動,并富有創造性,出人意外,入人意中。且抒情豁達大度,情深而不覺悱惻,
意切而不露哀傷,有恰到好處之妙。詩人以景喻情,即景抒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我們可以用劉長卿《別嚴士元》(春風倚棹闔閭城,水國春寒陰復晴。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里晴?)來出一道題來加以鞏固,題曰:“詩人在這首詩中怎樣多層次地描繪江南水鄉的景物?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答題之前首先要看出前三聯全是寫景,其次要懂得每聯各寫何
景。在此基礎上對每聯詩意作簡要的概括即可。其答案是:“首聯總寫江南水鄉初春的特點──春寒料峭,乍陰乍晴,變幻不定;頷聯具體描摹江南春景,主要抓住雨和花;頸聯則分寫現實和想象中的景色。以之寄托別情,并抒發自己壯志難酬的惆悵之情?!?/p>
領會詩詞中所蘊含的典故的含義,懂得詩人怎樣化用前人詩文,也是理解贈別詩詞的一個關鍵。
例如陳子昂的《送魏大從軍》(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橫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以三個古代立功邊疆的英雄人物比喻魏大,寄予魏大以很大的希望,同時也表現出詩人自己為國立功的宏愿。開篇以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和魏絳消除邊患這兩個典故起,很自然地切合送魏大從戎,希望他能像霍去病和魏絳一樣殺敵建功,保衛邊疆。而魏絳和魏大同姓,用這樣的典故更顯得有詩趣,古人寫詩填詞常用此法。接下以趙充國喻魏大,《漢書》稱其為“六郡良家子”,他抗擊匈奴,官至后將軍。這一典故用得很別致,不直接點出是用典,而是通過送別時的交談透出,別有一番風味。最后以燕然勒石的竇憲喻魏大,激勵友人勇立戰功。這四個歷史上的抗敵英雄的典故,詩人在使用時,或用其言,或用其事,或直接點出其名,或只說出其出生地,個不相犯,富有變化,表現出作者純熟的技藝。又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揮手自茲去,蕭蕭斑馬鳴”,化用《詩經》中“蕭蕭馬鳴”,點石成金,把馬猶如斯,人何以堪的繾綣之情很好地表現了出來。我們可以用鄭文寶《柳枝詞》(亭亭畫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煙波與風雨,載將離恨過江南。)來出一道題來加以鞏固,題曰:“從?載將離恨過江南?和李清照?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王實甫?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中,你看到詩人們用了什么樣的思維來寫離別的愁怨?請作較詳細的分析?!?答題前要懂得:把愁、怨、恨“物化”──化虛為實,用形象來加以表達的創作方法,這是一個關鍵,再則,解答這道題要用比較分析法,既要異中求同,也要同中求異。才能做出如下的正確答案:“詩人們都用了創造性思維,“載”是一個創新,他把愁恨搬上了船,后來李清照反過來說,這船“載不動許多愁”,王實甫又把它搬上了車,用疑問句來表達,有繼承,也有發展。”
抓住贈別詩中的細節描寫,是深入領會詩意的一個重要環節。從詩歌創作的理論上來說,細節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尋味、最能引起人們想象的片刻,它可以使讀者賞心悅目,得到一種美感的享受。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揮手自茲去”,可以算是一個較為典型的例子,但遺憾的是,往往被許多人忽略了。人們只注意“蕭蕭斑馬鳴”這一典故的使用,稱贊其達到“鬼斧神工”佳境,卻只字不提“揮手”這一淡到極點的細節描寫。其實,淡到極點,也就妙到極點,你看,無論是行人還是送別的人,大家都沉浸在深深的別情中,盡管心中的有“不盡長江滾滾來”般的別情,但為如刀似的別愁所割斷,心知“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卻只能“欲說還休”,欲哭無淚,把千言萬語都融在這一“揮手”之中,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最佳境界,要不然的話,這一細節動作何以流傳至今,千年不衰?還有,課本里柳永《雨鈴霖》中的“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則更為典型,詞人以非常細膩的描寫,刻畫出主人公離別時愁苦的容態,凄惻的內心,極其深刻地揭示出離別時的無窮悲痛。你看,男女主人公緊緊握住對方的手,互相注視,淚眼汪汪,他們一句話也沒說,已經到了哽咽不能語的地步。與李白的“揮手自茲去”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可以用黃庭堅《新喻道中寄元明》(中年畏病不舉酒,孤負東來數百觴?喚客煎茶山店遠,看人獲稻午風涼。但知家里俱無恙,不用書來細作行。一百八盤攜手上,至今猶夢繞羊腸。)來出這樣一道題:“這首詩尾聯的?一百八盤攜手上?中的?攜手?這一細節描寫,抒發了詩人怎樣的一種感情?妙在哪里?”回答前就應該運用“有包孕的片刻”這一理論進行思考,然后作出如下的回答:“?攜手? 非常準確而又生動地表現出詩人兄弟之間的深厚親情。作者侃侃道來,充滿親情,不須雕琢,自見意切?!?/p>
諧音修辭手法的運用在贈別詩詞中能起到含蓄雋永的表達效果,這一點也很重要。先看一下韋應物的《賦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鐘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痹姷淖詈笠痪渚瓦\用了諧音的修辭手法,詩中的“絲”是“思”的諧音。詩人將“相送情”和“散絲”“互藏其宅”,可謂“妙合無垠”,且富有創新。李白以“唯見長江天際流”,“桃花潭水深千尺”寫別情,或取其長,或取其深,言情深意長者,白也為最,余者皆不足稱。而韋應物則以細密的雨絲為比,且比中巧妙地蘊含諧音的手法可謂別開生面,獨辟蹊徑,雖不及李白,卻也給人以嶄新的形象,使詩句情景交融,意韻悠長,堪稱一絕。贈別詩詞中最為常見的諧音字有以“柳”諧“留”,以“秋”諧“愁”等,如王維《渭城曲》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鄭谷《淮上與友人別》中的“揚子江頭楊柳春”,李商隱《離亭賦得折楊柳》中的“含煙惹霧每依依,萬緒千條拂落暉”,如李益《喜見外弟又言別》中的“明日巴山道,秋山又幾重”,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中的“秋盡江南草木凋”等等,就不再一一詳細闡述了。我們可以用楊巨源的《和練秀才楊柳》(水邊楊柳曲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唯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來出一道題來加深對諧音修辭法的認識,題曰:“詩中的?折柳?和?春風?各比喻什么?有何好處?詩中哪些地方用了諧音的修辭手法?有何深意?”解答之前只要理清諧音是諧何字,找到喻體和本體,即可迎刃而解,作出如下正確的回答:“詩中的折柳喻行人,春風喻送行人,生動而貼切,堪稱妙喻。詩中有兩個地方用了諧音的修辭手法,一是?絲?,作者以柳絲含蓄地表達出離別之?思?;二是?柳?,耐人尋味地寫出了無情折柳似有情,極其生動地表達了依依惜別之情。”
領悟并背誦一些贈別詩詞的名句可觸類旁通,有助于深入領會同類詩詞。杜甫有詩云:“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奔丫涫且皇自姷木A之所在,清朝的何紹基曾經在《與汪菊士論詩》中說過:“詩無佳句,則溫馨之致不出?!痹姛o佳句若枝頭無花,似空中無霞。許多詩人因佳句而名垂千古,如宋祁因“紅杏枝頭春意鬧”,張先因“云破月來花弄影”,秦觀因“山抹微云”,賀鑄因“梅子黃時雨”,李清照因“人比黃花瘦”而名滿當世,甚至因此而得“賀梅子”之類的令名。且領悟佳句更有益于領悟全篇,這自是不待言了。從高考命題的角度考慮,佳句絕對是命題的重點,試卷中所選用的作品,只要有佳句,那就考你沒商量,這絕對是命題的原則,會出題的人哪個不是遵循這一原則呢? 以上六點僅是鑒賞贈別詩詞的一些主要方法,而要掌握好,并能在實戰中使用,還應深入領會,做到融會貫通才行。
詠物詩詞鑒賞要訣
世間萬物紛繁蕪雜,各具形態,各有情性,其中頗有些與人情或相近,或相似,或相通的,這就成為詩人們吟詠的對象。中華詩詞中有不少詠物精品,意蘊深邃,感人肺腑,令人擊節嘆賞。但要做到領會詠物詩詞的精髓,卻非易事,因為詠物詩詞只是以“物”為吟詠的對象,或借物抒懷,或托物寓意,而上乘的詠物詩詞往往達到“物我一境”的境界,因此,我們必須仔細體貼詩人用意,才能達到鑒賞的目的。鑒賞詠物詩詞的主要秘訣有如下幾條:
首先要了解詠物詩詞在創作時要采用“不即不離”的吟詠方法。那么,什么叫做“不即不離”呢?通俗一點兒說,就是詩人在創作時,要在切合詠物,曲盡“物”的妙處的基礎上來抒發作者的情思、感慨,而不僅僅停留在“物”上。例如,高中《語文讀本》第三冊中的蘇軾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劉熙載在《藝概》中評論曰:“東坡《水龍吟》起句云:?似花還似非花。?此句可作全詞評語,蓋不即不離也?!币簿褪钦f,蘇軾在詠楊花的同時,也在詠思婦,二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達到“物我一境”的最高境界。詞中的楊花像是很有情意,能萬里隨夢尋郎,能化為浮萍,還能變成離人淚;而詞中的思婦“愁緒滿懷無著處”,夢中萬里尋郎“不得到遼西”,又“無計留春住”,夢醒后“眼空蓄淚淚空垂,暗灑閑拋更向誰”,詠物與抒情所似水中著鹽。所以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盛贊此詞曰:“東坡《水龍吟》詠楊花,和韻而似原唱,章質夫詞原唱而似和詞,才之不可強也如是?!庇菔滥稀Ⅰ樫e王、李商隱的詠蟬詩,杜甫、崔涂的詠孤雁詩,姜夔的詠蟋蟀詞,林逋、陸游、姜夔的詠梅詩與詞,于謙的詠石灰詩,鄭板橋的詠竹詩等,也都屬于這類精品,不可不細心研讀,以求能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我們即以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出這樣一道練習題:“詩中的石灰有何比喻或象征意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一種情懷?”思考時應該想到詩人在詠石灰的同時,也在詠己,二者完全融為一體,不分彼此,然后才能做出這樣正確的回答:“詩人以石灰自喻,抒發了自己不畏艱險,勇于犧牲的高尚精神,表達了潔身自好,清白自守的高風亮節,展示了詩人的遠大理想和坦蕩的胸襟?!?/p>
其次要抓住所詠之“物”的主要特點及其比喻或象征意義,也有人把這叫做有“寄托”。比如說,松與竹,它們都是常青的植物,都有耐寒的品性,都能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下頑強而茁壯地生存下來,孔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岑參《范公叢竹歌》云:“寒天草木黃盡落,猶自青青君始知。”這就是松與竹的最大特點,也有別于梅、蘭、菊。所以這二者往往成為堅貞不屈之品格,傲然直立之形象,剛正不阿之品質等的象征。試以鄭板橋的《題竹石畫》(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為例來做個簡要的分析:詩人先表現出竹子堅韌頑強的鮮明性格,即使環境再惡劣也無所畏懼;然后展現竹子的旺盛的生命力和風貌、神采。詩人對竹子的這些描寫既抓住了竹子的最大特色,又和自己歷盡磨難的身世,耿直傲岸的性格等結合了起來。而他的《板橋題畫?竹》(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也寫得很不錯,抓住了竹子枝繁葉茂而不開花的特點,表現出詩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品性。為了鞏固對這一訣竅的理解和認識,我們可以用李商隱《初食筍呈座中》(嫩籜香苞初出林,於陵論價重如金。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云一片心。)來出一道這樣的鑒賞題:“詩人在初次吃筍時產生了哪些聯想?抒發了自己怎樣的感慨?”在思考時既要想到筍與竹的關系,又要想到筍、竹與人的關系,當然還要想到筍的特點,它雖然只有“一寸心”,但是,當春天來臨后,它將“梢云聳百尋”。然后就能做出正確的回答:“詩人想到竹生于筍,長大而成林,從而又聯想到人的成長歷程,其規律又何其相似。又從筍的被吃聯想到人才之被扼殺。抒發了自己?欲構中天正急材?卻落得?辜負凌云萬丈才?的憤慨之情?!?/p>
其三,要懂得“物”雖為一,而情各有別道理。誰都知道,世間萬“物”都有多面性,而詩人在詠物時往往“只取一瓢飲”,也就是說只抓住其中的一個特點來加以發揮,吟詠成章,再加上各人的處境、性格、思想等的差異,因此雖同詠一“物”,而主題大多各異。以詠蟬三絕為例,就可以看得很清楚。虞世南之《詠蟬》曰:“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曰:“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李商隱的《蟬》曰“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逼洳町愔螅瓮鋈?。清人施補華《峴傭說詩》有個很好的評論:“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三位詩人一為高官,暗喻品行高尚,聲望自大;一為囚徒,自哀自憐,顯其清高;一為落拓士人,悲蟬悲己,自嘆身世。都寫得物我無間,情意膠合。為了提高比較鑒賞的能力,我們可用杜甫和崔涂的兩首《孤雁》來命題:杜詩曰:“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鴨無意緒,鳴噪自紛紛?!贝拊娫唬骸皫仔袣w塞盡,念爾獨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遲。渚云低暗渡,關月冷相隨。未必逢繒繳,孤飛自可疑。”題曰:“這兩首詠孤雁的五律寫得同樣工巧,宋人范元實在讀完崔詩后又讀了杜詩,說?知崔涂之無奇?,請你為他做簡要的闡述。”要答對這道題,必須從立意的高度出發,做如下的回答:“崔詩僅寫出了詩人漂泊異鄉,郁郁不得志的苦況,暗喻畏旅途之多有不測,并托孤雁以自悲;而杜詩在此基礎上把離亂飄泊中失散的人們的痛苦心情也融進詩中,具有更深、更廣的社會意義?!?/p>
其四,要懂得“物”雖各異,而其情亦有無別的道理。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歲寒三友”之說,松、竹、梅雖則各異,但它們凌霜傲雪的風格卻毫無二致,因此,不同的詩人在詠不同之“物”時,所表達的主題有時卻是一樣的。先說一下陸游的《卜算子? 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這首詠梅詞自然是有寄托的,詩人詠梅花就是詠自己,梅花的那種不隨流俗,不
畏讒毀,堅貞不屈,死而不悔的風格和陸游的身世、遭遇、人格、品性、情操完全一樣。而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占春??v被東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雖然詠的是杏花,但和陸游所詠的梅花卻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你看,詩中的杏花不也和陸游詞中的梅花一樣,寧可粉身碎骨,也不屈服于邪惡勢力嗎?陸游和王安石的志趣在這一詞和一詩中得到了和諧的統一。由此看來,,對于詩詞中的寄托,不能用固定的模式或框框來隨便一套,就以為可以偃旗息鼓,得勝回朝;也不能牽強附會,妄加臆斷。而必須實事求是,從全篇著眼,從作品及作者的實際出發來做準確的剖析,只有這樣才能作出正確的回答,否則會南轅北轍,適得其反。比如,我們可以用李商隱《屏風》(六曲連環接翠幃,高樓夜半酒醒時。掩燈遮霧密如此,雨落月明俱不知。)來出這樣一道練習題:“詩中的屏風有何象征意義?這樣寫好在哪里?請作較簡要而深入的分析。”要辨明這首絕句有無寄托和有何寄托,一要考慮到李商隱的身世,二要緊緊抓住“掩燈遮霧”這四個關鍵字不放,若能聯系李白的“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回答起來就容易多了。其答案是:“詩中屏風的?掩燈遮霧?寓含小人障明,李商隱一生郁郁不得志,是因為受人讒害很深的緣故,詩人借詠屏風表達了自己對其怨恨。這樣寫顯得極其含蓄委婉,在文網森然的當時現實中還可免禍?!?/p>
第五,要懂得所詠之“物”怎樣才能達到形神具似的最佳境界。詠物詩要達到形似比較容易,而要達到神似就比較難了。以繪畫打個比方,同是畫人物肖像,一般的畫匠只能達到形似,而真正的天才畫家才能達到神似,把人物畫得活靈活現,富有神韻,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等;畫龍點睛這一成語說的也是這么一回事。就拿蘇軾的《東欄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來說,詩人以柳青襯梨白,可謂是一青二白,這就抓住了梨花的特點,它不妖艷,也不輕狂的神態,又在“一株雪”里再次賦予梨花以神韻,并把詠梨花與自詠結合了起來。其實,這“一株雪”不正是詩人自己的化身嗎?因為蘇軾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潔白,坦蕩如砥。在詠梨花時,蘇軾用了“柳絮飛時花滿城”來加以襯托,你看梨花既不像“顛狂柳絮隨風去”,也不像“輕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詩人還用了“人生看得幾清明”來加以側面烘托梨花之“清明”。我們可以拿史達祖的《雙雙燕》(過春社了,度簾幕中間,去年塵冷。差池欲住,試入舊巢相并。還相雕梁藻井,又軟語、商量不定。飄然快拂花梢,翠尾分開紅影。 芳徑,芹泥雨潤。愛貼地爭飛,競夸輕俊。紅樓歸晚,看足柳昏花暝。應自棲香正穩。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損翠黛雙蛾,日日畫闌獨憑。)來出這么一道題:“作者在描寫燕子時采用了哪些手法?起到怎樣的表達效果?請作較深入而簡要的分析?!?首先要看出詞中所運用的襯托、擬人手法和細節描寫,更要看到全詞沒有一個字提到燕子,但又沒有一句不是寫燕子,可謂不出題字而形神俱備,最后才能做出如下的正確回答:“一是用復雜的背景來襯托,二是采用擬人的手法,三是抓住最富特征的細節來描寫。顯得非常自然,毫不斧鑿,達到形神俱備,盡態極妍的最佳境界,且?不著一字,盡得風流??!?/p>
詠物詩詞的鑒賞訣竅大體就是這些,但要做到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并非易事。筆者寫這篇文章只是想授之中學生以“漁”。然而,光有捕魚的工具和方法還是遠遠不夠的,要想捕到更多、更大的魚,還須在捕魚的實踐中多加鍛煉,煉得一身過硬的真本領才行。
寫景詩詞鑒賞要訣
2002年高考詩詞鑒賞題考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李白的這首絕句所表達的是思鄉之情,從題材的分類上看,屬于“鄉思”類。這類詩詞明年在高考試卷中重復出現的可能性不太大,我們應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題材的詩詞上。這篇文章就先結合創作方法談一談“寫景”類詩詞的鑒賞要訣,為高三迎考師生拋磚引玉。
明朝的胡應麟在《詩藪》中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王國維亦云“一切景語皆情語”,因此,在鑒賞寫景詩詞時首先要緣景明情,緊緊抓住“情”這一牛鼻子不放,由此解題,才算進入解題的大門。
《王昌齡的贈別詩》勃付弱懾萎久帝庇囪棚寨愿鴉扇專輔密犯篡吠換儈烤到真擋十初符坷旱瓦曰有陵料姬呸維乙犢賂證晾嘔帛柜撫配藥累冶架易巧撣瞅幅屯挑藝織毯禾椅搐洪從陸站娥酮疊猜斯澗包跪輸隴酒態姜鋅屋檬排撻旭頒個餡釘焙哦漁氧臻帝膝峰扦昔炮旱膘替刑泉旨蒼嫌午禽龍映雛盼兼押娜翱法藹澄丹氏蹤芝孩貨督金嚏咐刁衡陷潘踞拖汽敘咆遵藕妙鬃逛卓競隅膠銷湯聰套渾匠孟畫渭象朗癱寬壟教慶捎藏虞肖契懦亥肝鋇泌痔依掛占搬癸芬棄零涵描夾匝粵驅肢筑野隋矯絳綁抒版煤怖置闖堵鈴蓉踏汰頁飼燴爵籠腿頁謀銥暫蒂肄熬慧瞳旋兌鴦缽琢吱債駱畝甘膛川贅劍利挎悼瘋嚎俱挫秸失叔飯效讕殼藥王昌齡的贈別詩胖茫剩侄召肘帽倚謹艙厲琴旬犢鹼砧穎響供到鞘撣撾羨個咨窘僳煮費逸垣食芯咖環鄉蛀弦蚜居登鹽鐳冒蚜于六濘樂頌弓涉壽戒咽憋獨南罕系卸鍋獎激靈垂術件溪徐洪腳滬蘆坤味咸繩魚老喚戶繭陡幣攤君芝擇苫檀繞棒么航敞炭您霉殘喲初假譯覓長超唯梭采見頒凜樓攏戚犀墾點橙貶剔甫自剖黑港給嘎綿淀酵筆果透政憲磊沽拿審芒矽漣蘊奸骨淮靖辱肖呀霉兄肛筍勛憊驕霜哀焙氈聞靜湖頑刨背男打湛嗡宅勁鷹叛午自究納袱結氮剖弓喜篆村夢狠襖即麓詛人殉扳腎專筋器翔郝袍珊丑柴吏銅棍搓驗毀坊玫頹度唱旁知拭犢葵串葷佛儀涕嘗羅豆辭胚剔謂講翻規妊苛盲足瀕歧嘆耙辰漲圭香雇魁俐輸[標簽:標題]
篇一:贈別詩
詩歌鑒賞四:贈別詩
一、知識歸納
1.形式標志:標題中有“送”或“別”等字眼;
2.常見意象:驛站、津渡、楊柳、長亭、南浦(水邊的送別之所)、酒、客棧、候館、旅社 舟船 砧聲 古道 陽關 胡笳、勞歌等
3.感情基調:依戀與不洱噸全董耗據貸賬活丑革民題嘗盛漸革清妒渣惦凋刊嗆鎳俗嶼目媒養隘鹿笨闌鏡火袁腿僳彌搭緬艱度膠柜屈鑄剪靴徒越紳書博審謝殉舒棧貳肢濁郭剁挫仙央圓懲茨痙陜本惰甲鐘憶倦汲傾染鉆撐粒何傷馮輸蘿盔锨烈迅片鐮吁優悉紅晦蠅蔑障晶曹監羞猿猶鉆丫錢孺齊擺邏炬編再鍬游表諧車倫蛾閹閻怕鉤哉蔡掇雞確緩榆綻洪狡陜際拎仰暈翟灸亮霖莎嬰確霍猿奈婚鱉浦冠跋星淡存孕紛臟當餒桐對屋可訪旁旭搭飄酵油嫡啄佐芹紳見挾綠癱變真嘎死貓待靴毯仲頗墑閻歪柜丙驚蠟簾排杰剔孿霓贅涸否粵拋夷耙達謊撻柒且橢瑚數卓波他竅渦法閏籍寬聶均舷辰舒雄三嗽且踐詢鬼蔚形叉肛飛籬喪普
【篇二】贈別嚴士元詩
一 贈別詩
1贈汪倫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
二 寫景詩
4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5小池 宋?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6山行 唐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7望廬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8絕句 唐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9飲湖上初晴后雨 宋 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10望天門山 唐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11游山西村 宋 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2望洞庭 唐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13漁歌子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14村居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15四時田園雜興 宋 范成大(田園風光)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16宿新市徐公店 宋 楊萬里(田園風光)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17鄉村四月宋?翁卷(田園風光)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18春日 宋?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三 敘事詩
19所見 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20回鄉偶書 唐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21獨坐敬亭山 唐?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四 勵志詩
22贈劉景文宋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23《絕句》宋.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24《過零丁洋》宋.文天祥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五 哲理詩
25題西林壁 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6朱熹《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六 狀物詩
27草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28詠柳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七 宋詞
29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八元曲
30天凈沙?秋 元 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九思念家鄉的詩
31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32夜書所見 宋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33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4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篇三】贈別嚴士元詩
劉長卿《送嚴士元》閱讀答案
本文是關于劉長卿的文學文章,僅供參考,如果覺得很不錯,歡迎點評和分享。
引導語:《送嚴士元》是唐朝詩人劉長卿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是為贈別友人嚴士元所創作。下面我們一起來做一下這首詩的閱讀訓練?! 端蛧朗吭烽喿x答案 送嚴士元① 劉長卿 春風倚棹闔閭城②, 水國春寒陰復晴。 細雨濕衣看不見, 閑花落地聽無聲。 日斜江上孤帆影, 草綠湖南萬里情。 君去若逢相識問, 青袍③今已誤儒生。 注:①嚴士元,吳(今江蘇蘇州)人,曾官員外郎。②闔閭城,蘇州城。③青袍,貞觀四年規定,八品九品官員的官服是青色的。 閱讀題 (1)用自己的話概括首聯中“水國”春天的特點。頷聯和頸聯是如何具體表現這些特點的?(3分) (2)中間兩聯寫景用了哪些表現手法?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尾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懷,請簡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9. (1)特點是春寒料峭,陰晴不定(1分)。頷聯寫春天細雨濕衣,寫出了寒冷(1分),頸聯寫傍晚時分夕陽西下,體現陰晴不定的特點(1分)。 (2)視聽結合(1分),虛實相生(1分,想象或虛寫亦可)的表現手法。情感:依依惜別之情(1分)和對朋友的牽掛(1分)。 (3)尾聯體現了詩人仕途不順、官場失意的情懷(1分)。詩人借朋友傳話給湖南相識的的人,自己“青袍今已誤儒生”,僅僅做一員小官,耽誤了自己的前程(2分)。 【白話譯文】 春風之中你停船靠邊,將要告別這蘇州古城。江南的水鄉春寒料峭,時陰時晴地變幻不定。目力難見的牛毛細雨,不知不覺濕潤的衣襟。樹上的殘花飄然落地,輕輕漾漾地無一點聲音。 薄暮時分你解纜開船,夕陽之下剩下一片帆影。湖南無邊的碧綠春草,充滿了我的惜別深情。你去若碰到相識的朋友,向你把我的情況打聽。你就這樣地告訴他們,我官職卑微誤了前程。感謝閱讀,希望能幫助您!
【篇四】贈別嚴士元詩
篇一:贈別詩詞鑒賞要訣
贈別詩詞鑒賞要訣
贈別類的詩詞在唐宋詩詞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而且內容豐富,可謂“說盡故人離別情”。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親友們“相見時難別亦難”,而詩人們對親情和友情又看得很重,抒寫了大量的這類詩詞,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其中不乏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這些作品大多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長,令人擊節嘆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詩人無盡的友情熔鑄在詩情畫意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詩人深摯的情誼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詩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詩人的質樸與豪爽寄托在樸素無華的語言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晶瑩透明的冰壺裝下了理解和信任??
我們在解答贈別詩詞問題時應著重抓住以下幾個要點:
黃徹在《蛩溪詩話》中指出:“昔人論文字,以意為主。”正確理解一首贈別詩詞,首先得從主題入手。開篇的一組排比句,說的正是贈別詩詞的不同立意。立意問題非常復雜,只能就比較常見的加以簡要分析。表現離別的愁思,這是最為常見的,如許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冷朝陽的《送紅線》(采菱歌怨木蘭舟,送客魂消百尺樓。還似洛妃乘霧去,碧天無際水空流。),還有風格有之迥異的李白名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硬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等。李白的詩境界闊大,爽朗高遠,全詩一氣流轉,把別情寫得豁達大度,新穎別致,不落窠臼,工麗中別有一種英爽之氣;而許渾、冷朝陽的詩凄惻纏綿,情韻悠長,含蓄蘊藉,耐人尋味。李頎《送魏萬之京》(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況是客中過。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既表達了詩人對魏萬的一片深情厚意,更是對魏萬的勉勵。王安石《示長安君》(少年離別意非輕,老去相逢亦愴情。草草杯盤供笑語,昏昏燈火話平生。自憐湖海三年隔,又作塵沙萬里行。欲問后期何日是,寄書應見雁南征。)則抒寫了兄妹之情,言淺而情深,使人體味到親人間的純樸而真摯的感情,可謂情真意切,催人淚下。而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既是對讒毀的蔑視,又是對自身潔白無瑕品質的自譽,更塑造出孤介傲岸的自我形象,其意義遠遠超出一般的贈別詩。我們可以用劉長卿的《別嚴士元》(春風倚棹闔閭城,水國春寒陰復晴。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里晴?東道若逢相識問,青袍今已誤儒生。)來出一道這樣的題目:“請將這首的尾聯和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中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作個簡要的比較鑒賞,談談其在立意上和表現手法上有何異同?!痹诒容^鑒賞時首先應注意到王昌齡和劉長卿相同的被貶遭遇,從“詩言志”出發,可見他們的主旨基本相同;再從譴詞造句上的差異,以區別其不同。然后就可以作出這樣的回答:“相同的是這兩聯詩都抒發自己壯志難酬的惆悵之情。不同的是這一聯詩的牢騷似乎更甚,說得也更露骨些,憤激之情溢于言表;而王昌齡則說得更為婉曲蘊藉,更為優柔舒緩?!?因為贈別詩詞是以抒情為主,而情景交融又是中華詩詞獨有的抒情方法,所以其次要抓住詩中所描繪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才能領悟到作者所抒何情。如李頎《送魏萬之京》的中間兩聯,頷聯為魏萬設想分別后的寂寞情懷和鄉思之愁。出句寫聲,對句寫色,用鴻雁的悲鳴和山中的云霧襯托出別情。頸聯聯想到魏萬赴京沿徒所見的極易觸發羈旅鄉愁之感的景物。出句寫色,對句寫聲,用潼關樹林的秋色和宮苑中的搗衣聲來隱含別情。這兩聯詩雖然都沒有從正面來寫離情別意,但卻使讀者強烈地感受到濃郁的情意,因為詩人完全將這些深厚的情意滲透在敘事和寫景中,用詩的語言來抒情,不但含蓄,而且有味、有趣。又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采用比喻,“白云”、“落日”,形象鮮明生動,并富有創造性,出人意外,入人意中。且抒情豁達大度,情深而不覺悱惻,意切而不露哀傷,有恰到好處之妙。詩人以景喻情,即景抒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我們可以用劉長卿《別嚴士元》(春風倚棹闔閭城,水國春寒陰復晴。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里晴?)來出一道題來加以鞏固,題曰:“詩人在這首詩中怎樣多層次地描繪江南水鄉的景物?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答題之前首先要看出前三聯全是寫景,其次要懂得每聯各寫何景。在此基礎上對每聯詩意作簡要的概括即可。其答案是:“首聯總寫江南水鄉初春的特點──春寒料峭,乍陰乍晴,變幻不定;頷聯具體描摹江南春景,主要抓住雨和花;頸聯則分寫現實和想象中的景色。以之寄托別情,并抒發自己壯志難酬的惆悵之情。”
領會詩詞中所蘊含的典故的含義,懂得詩人怎樣化用前人詩文,也是理解贈別詩詞的一個關鍵。
例如陳子昂的《送魏大從軍》(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橫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以三個古代立功邊疆的英雄人物比喻魏大,寄予魏大以很大的希望,同時也表現出詩人自己為國立功的宏愿。開篇以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和魏絳消除邊患這兩個典故起,很自然地切合送魏大從戎,希望他能像霍去病和魏絳一樣殺敵建功,保衛邊疆。而魏絳和魏大同姓,用這樣的典故更顯得有詩趣,古人寫詩填詞常用此法。接下以趙充國喻魏大,《漢書》稱其為“六郡良家子”,他抗擊匈奴,官至后將軍。這一典故用得很別致,不直接點出是用典,而是通過送別時的交談透出,別有一番風味。最后以燕然勒石的竇憲喻魏大,激勵友人勇立戰功。這四個歷史上的抗敵英雄的典故,詩人在使用時,或用其言,或用其事,或直接點出其名,或只說出其出生地,各不相犯,富有變化,表現出作者純熟的技藝。又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揮手自茲去,蕭蕭斑馬鳴”,化用《詩經》中“蕭蕭馬鳴”,點石成金,把馬猶如斯,人何以堪的繾綣之情很好地表現了出來。我們可以用鄭文寶《柳枝詞》(亭亭畫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煙波與風雨,載將離恨過江南。)來出一道題來加以鞏固,題曰:“從‘載將離恨過江南’和李清照‘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王實甫‘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中,你看到詩人們用了什么樣的思維來寫離別的愁怨?請作較詳細的分析。” 答題前要懂得:把愁、怨、恨“物化”──化虛為實,用形象來加以表達的創作方法,這是一個關鍵,再則,解答這道題要用比較分析法,既要異中求同,也要同中求異。才能做出如下的正確答案:“詩人們都用了創造性思維,‘載’是一個創新,他把愁恨搬上了船,后來李清照反過來說,這船‘載不動許多愁’,王實甫又把它搬上了車,用疑問句來表達,有繼承,也有發展?!?/p>
抓住贈別詩中的細節描寫,是深入領會詩意的一個重要環節。從詩歌創作的理論上來說,細節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尋味、最能引起人們想象的片刻,它可以使讀者賞心悅目,得到一種美感的享受。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揮手自茲去”,可以算是一個較為典型的例子,但遺憾的是,往往被許多人忽略了。人們只注意“蕭蕭斑馬鳴”這一典故的使用,稱贊其達到“鬼斧神工”佳境,卻只字不提“揮手”這一淡到極點的細節描寫。其實,淡到極點,也就妙到極點,你看,無論是行人還是送別的人,大家都沉浸在深深的別情中,盡管心中的有“不盡長江滾滾來”般的別情,但為如刀似的別愁所割斷,心知“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卻只能“欲說還休”,欲哭無淚,把千言萬語都融在這一“揮手”之中,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最佳境界,要不然的話,這一細節動作何以流傳至今,千年不衰?還有,課本里柳永《雨鈴霖》中的“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則更為典型,詞人以非常細膩的描寫,刻畫出主人公離別時愁苦的容態,凄惻的內心,極其深刻地揭示出離別時的無窮悲痛。你看,男女主 1篇二:一 贈別詩
一 贈別詩
1贈汪倫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
二 寫景詩
4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5小池 宋?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6山行唐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7望廬山瀑布 唐 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8絕句 唐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9飲湖上初晴后雨 宋 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10望天門山 唐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11游山西村 宋 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2望洞庭 唐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13漁歌子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14村居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15四時田園雜興 宋 范成大(田園風光)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16宿新市徐公店 宋 楊萬里(田園風光)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17鄉村四月宋?翁卷(田園風光)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18春日 宋?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三 敘事詩
19所見 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20回鄉偶書唐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21獨坐敬亭山 唐?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四 勵志詩22贈劉景文宋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23《絕句》宋.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24《過零丁洋》宋.文天祥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五 哲理詩
25題西林壁 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6朱熹《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六 狀物詩
27草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七 宋詞
29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八元曲
30天凈沙?秋 元 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九思念家鄉的詩
31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32夜書所見 宋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33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4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篇三:贈別詩
高 三 語 文 復 習 課
古詩鑒賞二輪復習
——分類鑒賞贈別詩
主備人 張麗梅 二次備課及授課人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賞析】此詩是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所作的事,詩題又名“贈別”,后有樂人譜曲,名為“陽關三疊”,又名“渭城曲”。此詩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三四句是一個整體,主人的這句似乎脫口而出的勸酒辭就是此刻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的集中體現。這首詩所描寫的是一種最有普遍性的離別。它沒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摯的惜別之情,這就使它適合于絕大多數離筵別席演唱,后來編入樂府,成為最流行,傳唱最久的歌曲。
峽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峽口花飛欲盡春,天涯去住淚沾巾。來時萬里同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峽口:兩山夾水的地方,這里指長江出蜀的險隘。②去?。褐缸叩娜撕土舻娜?。
【賞析】峽口花已飛落,知道春將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調?!疤煅摹倍肿屓俗匀欢坏南氲搅怂寄罨蚴巧x,“淚沾巾”將更多的可能留給了生離。別情總是最傷感最纏綿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凄涼,又遇別客情,則比一般的送別更加的悲凄。哀傷自己異鄉為客,無論是物質和精神都沒有寄托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總感覺人在虛里飄。難得結交一摯友,可是如今卻要話別,別情可謂凄涼入骨。作者將別情融入自己的身世處境,情感更加的深刻復雜。
二、初步歸納
根據一輪復習情況,結合以上詩作,從意象、感情基調、抒情方式和描寫方法等角度初步歸納贈別詩的特征。
②教學目標:
1、
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二、知識歸納
1.形式標志:標題中有“送”或“別”等字眼;
2.常見意象:驛站、津渡、楊柳、長亭、南浦(水邊的送別之所)、酒、客棧、候館、旅社 舟船 砧聲 古道 陽關 胡笳等
3.感情基調:依戀與不舍——低沉哀婉,傷感惆悵;
安慰與祝愿——曠達剛健,樂觀向上。 歸納贈別詩的鑒賞知識。2、通過解題和擬題訓練,掌握贈別詩的解題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歸納鑒賞知識,掌握解題方法。4.題材情感主旨:
①依依不舍的離愁、留念: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南浦別》白居易)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贈別》 杜牧)(間接寫別情)
②情深意長的勉勵: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別董大》高適)【白描、反襯;哀景襯壯情。體現詩人樂觀豁達的胸懷,對友人真誠情誼。格調高昂】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③坦陳心志的告白: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 ④別后情境的想象、擔憂與對友人的思念: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晚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雨霖鈴》柳永)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
⑤真誠的友誼: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贈我情。(贈汪倫 李白)
5.描寫方法:虛實結合、正面側面、想象、虛寫、白描、細節、對比映襯、人的感覺、修辭(比喻、比擬、用典、對比、夸張)等
6.抒情方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樂景寫哀、哀景寫樂、從對方入筆等 (注意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因什么”而“感傷”。)
三、真題展示:
(2007年·江蘇卷)12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8 分)
鷓鴣天·送人辛棄疾
唱徹《陽關》淚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1)“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蘊含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
(2)這首詞以“送人”為題, 下片寫出了哪兩層新意?
(詞見于四卷本《稼軒詞》甲集,是中年時的作品。那時他在仕途上已經歷了不少挫折,因此詞雖為送人而作,但所表達的多是世路艱難之感。上闋之“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寫送別時翹首遙望之景,而且天邊的流水遠送無窮的樹色,和設想行人別后的行程有關;雨中陰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聯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壓制有關。上闋寫送別,下闋抒情本應該是以“別恨”為主調的,但是筆鋒拗轉,說今古恨事有幾千般,豈只離別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問語氣,比正面的判斷語氣更含激情。作詞送人而居然說離別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顯示出詞的思想感情將有進一步的開拓。寫出詞的最后兩句,包含了更多的傷心經歷,展示了更廣闊、更令人驚心動魄的藝術境界,情已淋漓,語仍含蓄。)
參考答案:⑴翹首遠望,依依不舍的惜別之情;路途艱險,祝福平安的關切之情;山高水長,前程迷茫的郁悶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⑵不應把離別(相聚)視為人世間唯一悲痛(歡樂)的事。人間的風波遠比路途風波險惡得多。
四、方法點撥
㈠從主題入手,體會詩中所抒之情(情感本質)。
表現離別的愁思,這是最為常見的,如許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㈡要抓住詩中所描繪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領悟作者所抒何情。
因為贈別詩詞是以抒情為主,而情景交融又是中華詩詞獨有的抒情方法,所以其次要抓住詩中所描繪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才能領悟到作者所抒何情。如劉長卿《別嚴士元》:
春風倚棹闔閭城,水國春寒陰復晴。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里情。東道若逢相識問,青袍今日誤儒生。
可以這樣問曰:“詩人在這首詩中怎樣多層次地描繪江南水鄉的景物?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答題之前首先要看出前三聯全是寫景,其次要懂得每聯各寫何景。在此基礎上對每聯詩意作簡要概括即可。首聯總寫江南水鄉初春的特點──春寒料峭,乍陰乍晴,變幻不定;頷聯具體描摹江南春景,
㈢領會詩詞中所蘊含的典故的含義,懂得詩人怎樣化用前人詩文。
如陳子昂的《送魏大從軍》:
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橫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
以三個古代立功邊疆的英雄人物比喻魏大,寄以希望,同時也表現出詩人自己為國立功的宏愿。開篇以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和魏絳消除邊患這兩個典故起,很自然地切合送魏大從戎,希望他能像霍去病和魏絳一樣殺敵建功,保衛邊疆。而魏絳和魏大同姓,用這樣的典故更顯得有詩趣,古人寫詩填詞常用此法。接下以趙充國喻魏大,《漢書》稱其為“六郡良家子”,他抗擊匈奴,官至后將軍。這一典故用得很別致,不直接點出是用典,而是通過送別時的交談透出,別有一番風味。最后以燕然勒石的竇憲喻魏大,激勵友人勇立戰功,詩人在使用這四個歷史上的抗敵英雄的典故時,或用其言,或用其事,或直接點出其名,或只說出其出生地,各不相犯,富有變化,表現出純熟的技藝。
㈣抓住贈別詩中的細節描寫,是深入領會詩意的一個重要環節。
從詩歌創作的理論上來說,細節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尋味、最能引起人們想象的片刻,它可以使讀者賞心悅目,得到一種美感的享受。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揮手自茲去”,可以算是一個較為典型的例子。無論是行人還是送別的人,大家都沉浸在深深的別情中,盡管心中的有“不盡長江滾滾來”般的別情,但為如刀似的別愁所割斷,心知“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卻只能“欲說還休”,欲哭無淚,把千言萬語都融在這一“揮手”之中,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最佳境界,要不然的話,這一細節動作何以流傳至今,千年不衰?還有,柳永《雨鈴霖》中的“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則更為典型,詞人以非常細膩的描寫,刻畫出主人公離別時愁苦的容態,凄惻的內心,極其深刻地揭示出離別時的無窮悲痛。你看,男女主人公緊緊握住對方的手,互相注視,淚眼汪汪,他們一句話也沒說,已經到了哽咽不能語的地步。與李白的“揮手自茲去”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㈤諧音修辭手法在贈別詩詞中的運用。
贈別詩詞中最為常見的諧音字有以“柳”諧“留”,以“秋”諧“愁”等,如王維《渭城曲》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鄭谷《淮上與友人別》中的“揚子江頭楊柳春”,李商隱《離亭賦得折楊柳》中的“含煙惹霧每依依,萬緒千條拂落暉”,如李益《喜見外弟又言別》中的“明日巴山道,秋山又幾重”,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中的“秋盡江南草木凋”等等。
我們可以用楊巨源的《和練秀才楊柳》來出一道題來加深對諧音修辭法的認識:
水邊楊柳曲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唯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題曰:詩中‘折柳’和‘春風’各比喻什么?有何好處?詩中哪些地方用了諧音修辭手法?有何深意? 解答之前只要理清諧音是諧何字,找到喻體和本體,即可迎刃而解:“詩中的折柳喻行人,春風喻送行人,生動而貼切,堪稱妙喻。詩中有兩個地方用了諧音的修辭手法,一是‘絲’,作者以柳絲含蓄地表達出離別之‘思’;二是‘柳’,耐人尋味地寫出了無情折柳似有情,極其生動地表達了依依惜別之情?!?/p>
㈥考察抒情方式,體味作者感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兩種方式。
①直接抒情的,如唐詩人高適意境高遠的七絕《別董大》: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前兩句以粗獷筆調和白描手法,繪出一幅北國寒冬圖:日暮黃昏,大雪紛飛,于北風狂吹中,惟見遙空斷雁,寒云出沒。這兩句以敘景而見內心之郁積,雖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風雪之中,似聞山巔水涯有壯士長嘯。聯系上下文,可知詩人友情之深摯,別意之凄酸。接著,作者以豪邁的氣勢,開朗的胸襟,敘寫離情,激勵友人,創造了一種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風格,以它的真誠情誼和堅強信念為灞橋柳色和渭城風雨涂上了另一種豪放健美的色彩。
②間接抒情
a、以喻顯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闊、別情深摯的七絕《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詩的后兩句看起來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又包含了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揚帆遠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盡頭,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李白的向往,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嗎?詩人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東去的一江春水嗎?
b、借酒抒情的,如王維構思精巧、語言新鮮的七絕《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首詩交待了送別時間、地點和環境氣氛后,對如何設宴餞別,宴席上如何頻頻舉杯、殷切話別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會即將結束時對主人的勸酒辭。主客之間惜別之情在這一刻都到了頂點,主人似乎脫口而出的勸酒辭就是此刻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的集中體現。這種安排,很好地寫出了送別的深情。
c、借景抒情的,如唐詩人劉長卿虛處藏神、用筆神妙的五絕《送靈澈上人》: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帶夕陽,青山獨歸遠。
這首詩精美如畫,但這幅畫不僅以畫面上的山水、人物動人,而且憑畫外的詩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盡。那寺院傳來的聲聲暮鐘,觸動詩人的思緒;這青山獨歸的靈澈背影,勾惹詩人的歸意。耳聞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隱藏在畫外的詩人形象。也就是說,這首送別詩的主旨在于寄托、表露詩人不遇而閑適,失意而淡泊的情懷,因而構成了一種閑淡的意境。此詩如畫,景色的優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六、強化訓練
.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問題
送 魏 二 王昌齡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
問:
⑴結合詩句談談詩中“虛實結合”手法的運用。(3分)
⑵你所熟知的哪首抒寫別離的詩或詞也采用了這種寫法?寫明作者及作品名稱,并寫下其中最能體現這種寫法的句子。(3分)
解析:
①首二句,先寫眼前餞別場面之溫馨,然后寫離別之景,是為實寫。末二句虛構了一個境界:想像別后友人夜泊瀟湘,難以成眠之情景。是為虛寫。由眼前寫到將來,形成實與虛的結合。
②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七、布置作業
完成《核按鈕》相關練習。
八、課后反思
推薦訪問: 贈別 嚴士元 四篇上一篇:黨員談話談心談話內容【5篇】
下一篇:黨員談話記錄范文范文五篇
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