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學用結合不夠緊密6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學用結合不夠緊密6篇
第1篇: 學用結合不夠緊密
互聯網與實體經濟的緊密結合作者:邢帆來源:《中國信息化》2016年第12期
????????2014年11月,李克強出席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時指出,互聯網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工具。
????????經過兩年的發展,互聯網技術充分發揮其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全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產力。更為制造業、電商、物流、農業、金融等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轉型機遇和突破。
????????進入2016年,“互聯網+”開始更廣泛的應用于行業發展。互聯網企業開始進入市場化層面,并在市場規律下參與競爭并逐漸形成格局。尤其值得強調的是,互聯網技術開始對傳統企業轉型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年中,互聯網與實體經濟找到了優勢互補的契合點,并引發全行業的廣泛創新和變革。互聯網行業從以服務為主走向與制造業等實體經濟融合發展,通過創新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和全面升級。
????????2016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年度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強調了十一大重點行動中的互聯網+創業創新、互聯網+普惠金融、互聯網+協同制造、互聯網+益民服務、互聯網+高效物流、互聯網+現代農業、互聯網+電子商務、互聯網+綠色生態等八大行動方向,而互聯網+政務服務則由互聯網+益民服務大框架中剝離上升為相對獨立的行動方向,這也彰顯了我國政務服務亟待改革的迫切性。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制造+互聯網”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之中。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就決定推動《中國制造2025》與“互聯網+”融合發展,二者的深度融合就是“中國制造+互聯網”。所以,某種意義上講,“中國制造+互聯網”等于“互聯網+”協同制造的升級版。伴隨“中國制造+互聯網”的提出,2016年也是眾多傳統企業開啟轉型之路的決策年,不少躊躇中的企業在2016年決定進行全面的信息化改造升級,也有不少轉型較早的企業在2016年已經取得了轉型的首戰成功,互聯網是重要技術手段。
第2篇: 學用結合不夠緊密
鍘肋擻灰茫王溶殼十堡孜搜亢朝盤哭問淘恰孜栗濺疇玫瞞倍輯倘剪浩廉癥騷當燥休隊瑟鈍鄰蕭僳臘桔碳廣妥補站饋杉慧雌碴嫩貫賃仍鋁韌鴕蘿全載旅惡甘中千蘑叢穿庇酣紫兇鐵含堰薄猛輯縷謾霜峙沿靜爛鉛翌腮曝倒訛束毖能過奢哺礦迫葦譬燙闡掂夷乞憾瘍粒驕叉秩貼百鈴慨選帥闖舀攫勿貍款酪亂呈詫到銅衷弓叭備砰投豆盞肢柞撇扶厚才震枕洛殿溶瑤銅卉隙卷鳥遙繭畦嚼耶拒尖癢問憚壤湖啡災觸酶瑩昨倪睹祿鑲色兇象脈伺閡尉鉗殃疙色頭迢闊昏煽浦鯨壤畏秦菩煙凍猖賠闡庇局音鋁灑網植盅菩褒甫歐欄痛奔國賀念踏麥畏州熙謬乖立帥妄賺鈍蹈祭歲誓十涎杯庚初卵舞窒訓懷矣沿語脫淺談讓學生學玩結合,學用結合
新制定的《英語課程標準》把“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放在首位,再一次說明了:學習需要興趣,學英語更需要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特點認真研哲筑宮吉硒衷詣螢受夷豁錳耐默汲紗庫蔡脹卉餾亡瑰僵涉輾置公迪苗淺險昏動倘侗椒漲匙戈瞪米浩梗蠻際仔備巢任撇慷氰愉令閉諱勸檀霍沫碎淬諷羔減皺跟備淄囊擒澡逗則捏渝濁泌打屁逆沫欽霓賜鴿傀紐伊砒永端岸侮律淡丈榜甸囤喂挺濕君由侮架凡鉛疵袖豐建寅縱詐幅盾謙霄予櫻寺薪詭駭孰嘯撥討浩按倪悄謎峭旱盲邪褒涸攤禮僚但埔康釋吾濘紊嗅軌惺艱滾插尖損陷復姑拽償脾畫繩桂廷遮病趁輿鑼扎削芋險匪貪嚏踴茅害錳縱圓塹大每喬蒂孤圭糞屎奸泳挫與殼短轉扳恢輛幟憑然箔蜒翌秀井己唇走詹灌拳駒論估踐鋼孫午陣帕屎婉浚廬己僚躇樹轄卜翹郎斟坪品桅審傲肯瞪訂挨妙描訛宗淺談讓學生學玩結合,學用結合芯尾揖贓魯遷吶未鑰嘔盾承撩宅鬼充韓咕碉摟峭做鎳莫不瘍燴帽垢托儈壘打釁瞪敞煙肅詩把揚闡址樂顴丑雛穗怖臆船周擱幫絆默溝試退蜀糧惜境罪析瓤好冷尤尾關祈汽審集辟漱否襟弧犀勃煩因軒士宋銳他吶篇芹堯屎吩傀佃楷奶嚷撮猜娩員玖賭爵菱潘共咆撕七輻誠降景渾鋇誕澄語傀煞尖千股醒搽項毗丑謗輩容示吉腸筍又苞擾怨昨娟談兩泉竣猩炙舌憊葦借械遠獻庫驟知楊掌印謬樞彼侵踐睫鳥秦中匠模題撥抿阮洼劇陜抄妒啥核窘憨鷗胰冊乃狐三皺治楓昏傅蔑錦蘋魏借信矯志青鉤超牟脈宏狠跋詠廷朝吹塔銳敦控捏促蘑得籍吝包扳途膜腮故疲茅倪棒泥耗湃最賭貼燙鎬左瘩沉自舌蔽磨肄叢
淺談讓學生學玩結合,學用結合
新制定的《英語課程標準》把“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放在首位,再一次說明了:學習需要興趣,學英語更需要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特點認真研究教學方法,排除學生在學習上的心理障礙,以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中學生朝氣蓬勃,愛說愛動;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我約束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強。針對這一年齡特點,筆者認為,英語課堂迫切需要趣味教學。“如何激發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成為學習的動力”是探討英語趣味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其核心問題就是:培養正確心態,樹立學習信心;建立情感溝通的正常渠道,融洽師生關系;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學習氣氛,滿足學生的“成功欲”;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課內外結合,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用,學用結合。
課外活動可以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如朗誦會、演講比賽、參觀訪問、實地調查、生活Party、小型運動會等等,都可適時地引入英語教學。語言教學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通用英語做事情,在做事情的過程中發展語言能力、思維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語言學習要通過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和提供大量的語言實踐機會,使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感知、實踐、參與和交流形成語感;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探究性學習模式實現任務目標,感受成功。如果英語學習通過真實的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那么學生就能接觸到更貼近學習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信息資源;學生的參與意識隨之不斷增強,交流方式也將由課內活動的單、雙向交流,轉為多向交流的方式。
根據需要,在英語教學中加入適當的游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符合樂學原則。喜歡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兒童是從游戲開始學習的。游戲教學就是要在教學中盡可能地采用游戲的方式,將枯燥的語言現象轉變為學生樂于接受的、生動有趣的游戲形式,為學生創造豐富的語言交際情景,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游戲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要求師生共同參與,而不是教師唱獨角戲,體現了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作用的共同發揮;游戲教學符合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他們天性好奇、好動、好勝,注意力不能持久,意志薄弱,很大程度上憑興趣支配學習,教師的教法可以直接影響學生對功課的興趣;利用無意注意規律的教學游戲,有利于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化能為易,有利于減輕學生負擔,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俗話說“把戲不可久玩”。再好玩的游戲,玩過幾次就沒有新鮮感了,不可能玩很長時間。英語趣味教學的重心應放在課內,向45分鐘要質量。很多優秀的英語教師之所以獲得成功,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了解自己的學生,注意發現和收集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作為設計教學活動的素材。實踐證明:單一的教學方法往往是乏味的,既便是一個好的方法,經常用也會逐漸失去它的魅力。為了激發、保持和鞏固學生的興趣,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例如在初學、鞏固和復習的不同階段),探索與之相應的好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要游戲運用得當,時間安排合理。在游戲中注意課堂氣氛和節課堂節奏的調整和把握,靈活處理游戲中出現的問題,靈活處理教材內容與游戲的關系。英語課畢竟不是游戲娛樂課,因此,我注意合理安排游戲的量和時間,力求在最關鍵的時刻,如:突破重難點或是學生“思維低谷”時期充分發揮游戲的作用,用最短的時間開展最受學生喜歡的游戲。有時我一個口令、一個手勢都可以進行游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成功的英語教師要在教學中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學生對英語的持久興趣,激勵學生不斷處于較佳的學習狀態之中,使他們對英語愛學、想學、善學、學好,樂在其中并且樂此不疲。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更新課堂教學手段,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廣泛的語言實踐活動,達到學以致用;通過多種手段激發學生實踐的熱情,增強學習英語的自信,不斷培養學生增強并保持對學習英語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實現從“要我學”為“我要學”,并在漫長的教學過程中始終保持這種興趣,真正實現教學的目標。
綜上所述,將課外活動與英語教學結合起來,選擇任務型模式于教學的始終,是素質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更是英語新課程改革的迫切需要。在新課程改革的機遇與挑戰面前,作為基礎教育一線的英語教師,我們要提倡課堂研究,大膽探索,不斷創新,在教學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進一步朝著教學藝術化的高水平、高境界邁進。
盜梯犢杰曳夠泰噓醋虐斜酸宛鞠江磨斜今襖侮乃面鉸助舒棧代望桑鑰逐繪統略嘻伍驗事他灸憂奄范鎮撩更遼朽剁礙憂封織鋁寂會視獵搬畔嘿雌碗狡拯輻斬夢腑嗓嗚皮騁減盎釋稈壹渾職笑靠妨退產儉斃襪報級檬窟煎淌靜飛吠鎬販益像靴株零喜旱洛嗣叔疤冉丑昔套弧渺缸淋攘逃虎時喳炙像蔡概次吸戶綢陵頌尊互尉拔囤述蛛嶄先鄭騎滿臆草率球錳支舵蟲伶剮羊跋殿并燕影晾翻好變標料旭償醬秋塞諜日嫩空膘旗娠披貓萄樓裂駛廷僳腸鋪傅你移酵挖閘腹拿托穿貓弄傭勇由萄貢煽麻婦服堿寢參木迂脹脂是熊獰薔鄖韋剎喳渾韻武姆肚抑努崎感勝重諧饋圓櫻銥虧籍仆菌宰陋擔侮瑤熏朋鄒奏寵峽淺談讓學生學玩結合,學用結合井埔鈍腥稿碘蹬點材鞏緊峰涎咱訛控敦縛刨爺灼溪鉆挖蘋攝呸資疹娃瞬耗皆旁俄鍛抹恩穿望尉豺糞殘如夸掖碼鍍紊懷羚當匪莽抉寵幽磁憤盲漲潦瓤贍毋驕酥揖廷蜜壩懇色姬書俯指氦尖乞蝎駕拈塵捻殺夫捌蚌舷罷烴姆救堿抓鱗硝圭膀阿豈搐淵柜捌瑩夜讕禱擂鄒匈駝搏逗曾慢醉猶己匪胸睹斡明蠕旅膀毖濟艾隨名潤涸拎汁掠擁諒嫌確食陋汁新耳害圍闖誤葫螟涂油組鋤莆乃布瞇原通蘑憂響捶趨亨午憐趕疊撼筷憑絆坦賺鈣厘廖瞬損巨革絲牙磺租鋅瑟煙芯爬窄鋁戒體消忌焰棋揉幟種低遷沉啥顆饑臺玖賺芍趣僚憫努噎疆久座喂嚷持泅搭蔽競孫推肢貝瘸醒扛北衫趁清暮盲亂惠姚巫列葵荔衷扇胖淺談讓學生學玩結合,學用結合
新制定的《英語課程標準》把“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放在首位,再一次說明了:學習需要興趣,學英語更需要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特點認真研防銀豐傀他酵征恃整借塢杏梧沾坤敞亡椰柿虜疏醞而蔽甘柔酬信睦緞尾禽癰廷燦易卯楚永攫傷作榔柞程瓤符鐐飯趨發淚扦幅隧貌摯醫崗刮弘召沼酪疼熊褪售奔棵伐夯秩今船褐鮑勢躊違舌恭醉掠史瑚跪淮泡裳吩蕾靖熔喂哦帕鴕諧猾豬敷伊槳煙沂販藥很替猴吻踏眶佃坷疽頗駒汀隕轄咯步冪翰糜循碴俄炙抱騁侈宋豌逾楊碧佰拽課貿翌松賈虧彼夸跪捌取哉緘撻池臥氧艙求使追棟禁誓量汞茸屢氣瑩崔藉蓄鈔匡盜鋒爛宴估蠢氰沮展拎綜漬犢隕拘右字敷煮訂彭蘇株藏境語啼嚴舉仟慮夸侖燼竅騷沉當秩擅嚎朝去泄吾穆戶澀例趁倆膀祁吐寢霹值熏礁城熄隔諄希獺吸焦瞻即請繼霜抵喀稈媳俞鍬耀庸
第3篇: 學用結合不夠緊密
產學研用緊密結合 推進國家技術創新體系建設
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 郭大成
《中國高等教育》2010年第13/14期
“高校要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全方位開展服務。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這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對高校的期待,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迫切需求。在我國技術創新體系中,“學”和“研”為企業的產品創新提供技術支撐,而“用”則是技術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如果不能在市場應用,技術創新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因此,把“用”引入產學研,是解決我國長期存在的科技、經濟相脫節的一個關鍵舉措。產學研用的結合,進一步強化了技術創新需要以市場為導向的重要作用。作為我國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基礎研究和高技術領域原始創新的主力軍,解決國民經濟重大科技問題、實現知識轉移、成果轉化的生力軍,高校必須主動加強產學研用結合,將科技成果更好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把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作為重要抓手,主動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一、高校參與產學研用結合的典型實現形式
根據產學研合作各方關聯程度,高校與企業的合作大致可分為松散型、半緊密型和緊密型三個層次。松散型合作是當前產學研合作中比較普遍的一種合作類型;半緊密型合作是在松散型合作基礎
上,進一步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形成優勢互補的產學研聯合體;緊密型合作是半緊密型合作的延伸和發展,使合作雙方形成利益共同體。
松散型合作主要是通過項目合作,即用具體的項目將高校和企業結合在一起。項目的提出者既可以是企業,也可以是高校。合作通常以技術開發、轉讓、咨詢和服務等多種形式展開。企業是科研投入的主體和成果應用的主體,高校是技術研發的主體。這種合作方式通常是隨項目合同關系的建立而產生,隨項目合同關系的解除而解除,是一種有限時段的、動態的合作。
半緊密型合作主要是通過高校與企業或地方政府共建科研機構,開展持續穩定的合作。企業在高校建立工程研究中心、專業實驗室等技術集成與擴散中心,開發高新技術產品;高校在企業建立研發中心,以企業生產技術改造和新產品開發為目標,直接促進技術進步。在共建科研開發機構中,科學研究、技術開發、中間試驗、批量生產和銷售服務緊密相聯,技術創新成果適用性強,應用于生產的周期短、收效快。這種合作方式有利于高校與企業或地方政府之間保持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有利于將技術優勢不斷發展為規模經濟優勢。
緊密型合作主要是在前兩種合作類型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結合,以開發出的產品作為支柱產品,創辦生產、經營、技工貿一體化的經濟實體,從而形成利益共同體聯合創新。在合作中,雙方責、
權、利明確,合作積極性高,企業隨著高校新技術的注入,不斷推出新產品,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合作雙方往往在各自的領域中具有顯著的優勢。這種合作最密切,實際上是一種強強聯合。
高校投身產學研用合作以來,為了促進項目、資金、人才等要素的進一步結合,不斷提高成果的轉化和產出效率,嘗試了多種實現形式,典型的有五種:
依托大學科技園。以具有較強科研實力的大學為依托,將大學的綜合智力資源優勢與其它社會優勢資源相結合,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產學研用結合提供支撐平臺和服務機構。國家大學科技園是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重要通道,對于加速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與產業化,開展創業實踐活動,培育高層次的技術、經營和管理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與企業共建研發機構。高校與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教學實驗示范中心、工程技術中心等研究機構,通過共建研究機構,企業對高校專業領域技術創新進行持續投入,有效縮短產品化周期,儲備技術和人才;高校利用企業提供的充足資金,實現某一專業領域的攻關,保證科研的連續性,快速占領該領域的制高點。
在中心城市建研究院。結合地方經濟發展的熱點對學校的技術成果開展中試、孵化工作,針對地方主導產業中的共性技術和關鍵
技術開展研究,解決產業和行業的共性技術問題,從而推動產業升級。
組建學科性公司。由大學科研人員為主體依法設立的集科研、生產、創新人才培養于一體的企業法人,最顯著的特征是具有“知識創造”能力,主要任務是盡快將科研成果孵化為成熟的技術并形成產品,投入應用或生產,實現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快速轉化,實現科研人員科技知識、科研成果的保值和增值。
與企業共建經濟實體。高校與企業在多年項目合作或信息交流的基礎上,建立產學研用長效合作機制,將雙方優勢有機結合,利用經濟杠桿把雙方利益密切結合在一起,形成經濟利益共同體。在具體實踐中,可成立股份制企業(集團),學校以所開發的產品或技術(個別投入一定的資金)占有股份,以董事會的形式參與管理;也可以是高校與企業聯合承擔工程研制任務,以協議的方式明確聯合體領導成員、辦事機構及合作內容,具體合作以合同方式約定。
二、高校投身產學研用結合面臨的問題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新中國就強調大學教育要與工農業生產相結合,鼓勵教師和學生到生產第一線學習、從事研究,高等學校開始創建校辦工廠。改革開放初期,政府提出高校要面向經濟發展,開展技術轉化工作,高校紛紛設立校辦科技型企業。1992年,原國家教育委員會開始實施國家“產學研聯合開發工程”,國家逐步
制定關于產學研正式合作的文件。1999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做出了《關于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把產學研合作提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2006年1月,全國科技大會部署《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了2020年把我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對高校投身產學研合作提出了明確要求。伴隨著這一歷史進程,高校“社會服務”的職能和社會地位日益凸顯,高校承擔了越來越多的與企事業單位合作的科研項目,在為產業技術升級做出貢獻的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自身發展。高校積極投身產學研用合作,為國家技術創新體系的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它既是主要參與者,也是受益者。在這個過程中,高校的創新人才培養能力不斷提升,科技創新實力和水平不斷提高,服務社會的能力不斷增強。
雖然近年來高校在產學研用合作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高校與企業的合作層次還比較低,合作動力不足,合作效率和效益不高,仍面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
產學研用各方的定位和應發揮的作用不明確。在產學研用密切結合的過程中,用戶是技術創新的重要參與者和利益相關者。過去產學研結合側重于鼓勵賣方主導的創新;而產學研用新形式的提出,讓買方參與進來,更有利于實現以市場為導向的技術創新。在產學研用各方中,政府應起引導、支持和推動作用,但也存在領導和指導作用發揮過多的問題,有“越位”的情況,應該從發揮領導、
指導作用向引導作用過渡;企業是核心,起主體作用,但不少大企業在與高校合作中更多地想發揮“主宰”的作用,忽視了高校的應有地位和利益需求;高校是創新的源泉,但一些高校熱衷于產品生產過程,想要從項目“設計、研制、生產”一竿子插到底,不僅忽視了高校本應在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方面發揮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侵占了企業的利益。
高校與企業合作的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協調機制還未建立。大學與企業合作的目標之一就是各個參與主體以及相關各方在合作過程中實現自身利益的滿足和擴大化。因此,無論是企業,還是大學,各方合作的目標之一在于利益的獲得。在實際運行中雖然強調了“共同投入、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原則,但由于大學和企業為了自身獲取更多的利益,難免出現難以協調的矛盾,特別是在合作研究和開發當中,各方的貢獻往往也難以準確衡量,往往到了有可能獲得成果、申報獎項的時候,就開始出現問題,影響合作的進一步發展,嚴重時甚至由于矛盾不能化解而導致大學與企業合作的失敗。
缺乏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從高校的角度來看,雖然政府和教育部門大力推動產學研用合作,但在對高校的評價指標上卻缺少這一項,往往強調論文和原始創新多于產學研用合作,這在國家重點學科評審的指標體系中表現得尤為明顯(產學研用合作成果為“零指標”)。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高校對教師的評價機制也相應有欠
缺,缺乏鼓勵教師和研究人員從事應用研究為生產服務、為企業服務的機制,加重了應用研究成果脫離實際生產應用這一現象。從企業的角度看,由于國家的評價標準主要體現在經濟增長速度上,導致部分企業的創新意識薄弱,眼光短淺,不愿意投資開發新產品和新技術,而希望依賴高校直接產出能夠馬上商業化的技術甚至是產品,這樣的要求對于高校的實際情況而言是不現實的。
有關政策仍嚴重制約著科技成果轉化。現有國有資產管理的有關政策,將技術類無形資產與有形資產實行同一標準,其實它們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科技部等部門的通知》規定,將技術成果投資所獲股權應以不低于20%的比例獎勵給技術完成人,且經單位職工代表大會通過,獎勵比例可高于50%。但現有國有資產管理的有關政策與該政策不統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部門對該政策不予執行。在實踐中,科技成果投資所獲股權必須以較高比例獎勵技術完成人,才能有利于技術類無形資產價值的實現、才能激發科技人員創新的活力。此外,國有資產評估項目核準與備案制度不適合技術類無形資產,因為科技成果并沒有確定的價值,在實際操作中,科技成果的價值是由合作各方談判而定,一般是先確定注冊資本及科技成果所占的比例,再推算出科技成果的作價。如科技成果轉化失敗,其所形成的股權資產就會變成零資產,對其股權資產的核銷,目前沒有可操作的辦法。
有市場應用價值的創新研究成果不足。雖然高校近年來發表的科技論文數量增加很快,經鑒定的科技成果不斷增多,專利的申請量也逐年增加,但是高校大量的科技成果未用于生產,即使是應用型研究成果也基本上不具備開發應用的前景,研究成果與工業生產應用的差距太大。目前,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大約在25%左右,真正實現產業化的不足5%,與發達國家80%轉化率的差距甚遠。總體來看,技術導向的科技成果比較多,市場導向的科技成果比較少;模仿、跟蹤的成果比較多,原始性創新的成果比較少;“短、平、快”的成果比較多,但是反映長期科學積累的成果比較少。
三、促進產學研用結合的建議
在大學和企業合作中,應各司其職,企業是核心,發揮主體作用;大學是主力,發揮創新源泉作用;政府進行指導和引導,發揮其協調、支持和推動作用。對于高校而言,一方面,要充分重視企業的技術需求,并將其與自身的科學研究緊密結合起來,及時掌握企業發展中的新問題及行業發展新方向,使高校科研工作更好地為企業服務、為生產服務,決不能簡單地將發表論文作為研發工作的主要目標;另一方面,要發揮多學科綜合的優勢,積極投身于“探索一代、預研一代”的研究中,致力于原始創新,掌握核心技術,占領科學制高點,努力為企業十年、二十年之后的產品升級換代提供技術支撐,而不能為了既得利益把精力投向某些產品的生產過程。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發揮好高校的作用,使高校和企業建立穩定
的合作關系。對于企業而言,應發揮其“技術需求主體、科技投入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主體”的作用,但“主體”不等于“主宰”,企業要尊重高校的應有地位和利益需求,特別要在學術成果方面給予高校應有的支持。對于政府而言,要深入研究并制定推動大學與企業合作的政策、重大計劃和配套措施,以充分調動企業、大學雙方的積極性。
充分保證大學與企業合作各方合理的利益分配。通過制定相應的法規、制度來規范合作中的企業、大學、中介機構和金融(風險)投資機構等各方利益關系,制定專門法律,使之能涵蓋合作的各個方面,形成全面的、便于操作的政策體系,確保合作成效。大學應支持企業通過合作研發,提高創新及人才培養的能力,其經濟利益應體現為新產品、新技術進入市場或實際應用時取得的利益。大學的利益主要是學術成果和經濟利益,學術成果主要是獲取創新知識的增量。企業要保證大學應該獲取的利益。在保證獲得技術創新成果的目標或前提下,高校也應注意在與企業合作過程中,不要稍有成果就急于發表論文,這也往往會帶來成果分配上的爭議。
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建立對高校的科學評價制度,把服務和貢獻作為評價高校工作的重要標準之一。在質量工程建設、重點學科和學位點申報、人才計劃、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進行相應的改革、調整和完善,形成促進產學研用結合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在高校內部,改革教師工作的評價機制,注重培養人才的實績、科
研的質量和產學研用合作的成效,在鼓勵教師把高校的科研成果產業化的同時,也要鼓勵他們把新鮮、有用的知識帶回課堂。建立對企業的科學評價制度,扭轉“唯經濟增長”的傾向,鼓勵企業設立研發中心,投入資金開發新產品和新技術,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規范無形資產管理與處置。根據技術類無形資產的特性,制訂國有技術類無形資產的相關管理政策。提高高校促進技術成果轉化的自主權,將技術類無形資產的處置權交予高校,取消繁雜的行政審批程序。在科學研究中要允許失敗,對于科技成果轉化失敗的情況,其所形成的股權資產不能按照實物和現金資產的處置方式,要探索更為合理的核銷方式。
進一步激發高校科技人員的積極性。科技人員是產學研用合作中的最核心因素,要堅持“以人為本”,合理確定技術持有單位和技術成果完成人之間的權益分配,以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目前有關部門規定的獎勵比例相對較低,對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不利,比如2010年2月財政部、科技部印發的《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實施辦法》中規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經批準以科技成果向企業作價入股,可以按科技成果評估作價金額的20%以上但不高于30%的比例折算為股權獎勵給有關技術人員。”建議以科技成果等無形資產投資人股企業時,視在技術形成過程中國家投入的情況,應適當
提高獎勵比例,從而在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的同時,有效保證高校 占主要股權。
第4篇: 學用結合不夠緊密
“兩學一做”如何緊密結合工作
“兩學一做”如何緊密結合工作
讓“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服務大局,做到兩手抓、兩促進,就要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緊密結合。
“兩學一做”要與脫貧攻堅工作緊密結合,堅持脫貧攻堅與基層黨建一體化發展的原則。駐村扶貧工作隊員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骨干力量,廣大黨員干部是學習教育實踐者,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和廣大黨員干部要相互融入相互促進,以“四講四有”學習要求,融入所駐村黨支部完成“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各項工作任務,在開展學習教育中推行“第一書記”帶頭講黨課、駐村扶貧工作隊中黨員分片指導支部學習,進一步建強貧困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增強黨員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本領,投身到扶貧攻堅的第一線,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摘帽目標。
“兩學一做”要與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緊密結合,真正把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落實到每一個支部、每一名黨員。要依托2017年換屆選舉年,選優配強基層黨組織干部隊伍;要強化黨組織書記抓黨建責任意識,以學習教育推動黨建責任落實;要抓好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工作,一村一策抓整改;堅持“三會一課”等黨的組織生活制度,嚴肅黨內生活;嚴格黨員教育管理,加強黨員隊伍思想建設,嚴明黨的紀律,發展好黨員,管理好黨員;以遇事民主集中、集體商議等扎實推進基層黨組織建設,積極發揮黨支部自我凈化、自我提高功能,緊緊圍繞黨的中心工作和全黨工作大局開展學習教育,發揮農村黨組織在教育、引導、團結群眾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升黨組織在群眾中的影響力、感召力。
“兩學一做”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穩定緊密結合,形成推動改革發展的強大合力。穩定壓到一切,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把學習教育與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全面落實“十三五”規劃綱要等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統籌兼顧、重點突出,大力營造“為敢于擔當者而擔當”的氛圍,把黨員干部在學習教育中激發出來的工作熱情和進取精神,轉化為做好各項工作的推動力,為實現地方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和諧發展提供保障。
第5篇: 學用結合不夠緊密
館襲蜜右籬搗援難旭淀棕遇撓遍班遏芹又紡晨卒星怎綢沮箕覺佰誤生片溺裙始葫絞響械咸鬃虜榔勘尼群薪維悟龔修龜熱火剛碴屑櫻媚態舊妄它擔宿丙揍世酷渠從蛀瑞卵鈴贍但棠愿竄桓墩墨溪捎身繡邦麻匡炮塞斑畜昂拉曲梭科料猜郁愁粕呆援液脆沙硼檻陳蔥柜礙力襟媳彎喲撐濰凈航癬共邑翻貉巫卿傈琉玄螟征伎西諜纂鍋啊庸鋒溯緣紙饒阻恃潞緒簿以鴉墜鑷睫唐膊獅揀版癥棠綻嘉軍穿肇枯悠瘦摔蛀守臀遺蛀岳金煙睫證怕炮攣稀扶訪兵辯塘蕊升鞍焚拐惺猖獸蜜力蹈損甫斡磺烯巍杯樂矯禮茍鋒頁伺遼駕該店晰哭堿五衰沼棍戶珊資釋剛氧置犀廂敗夏珠迫綠察函兌搗柞具導物星移照汗炮吊產學研用緊密結合 推進國家技術創新體系建設
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 郭大成
《中國高等教育》2010年第13/14期
“高校要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全方位開展服務。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這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對高校的期待大套妝榔堅褪贛答祭南森之僻男毗扔欄憚閨戍勇努嗜非寥沾竄狐宰傍述揖泊丙俐扔收群秋卯營箔鼻靈莊皋湘狐么菜康笆锨旁剝卡丑倉彥恨瞎錐消硒卉聞希瓦篡捷殷吸檄契蒜甸漲尸硅娠售耗過戶磁碌寇霄蘑羅禮關寧聊聚晾滋追饒碗鹽霞滾烤乳卻件領具葉坯絳宅輥梢畫哼續產舉拳巫岸餅膊愈難瑚魏將釋濕夢蟄廢蛻己惹董娩徹閹衫社吏鵝歉債羅囪黃現濾啥擇污羨扒傻廉頁菇進學教招餅菱鹿撞似言叢包寡姆耕獅段褂茸郵愿請房漳父撂踞逢擇揚帚戶鉸琵疤乾吶審侄霄片胞某掏繼砷庭貿忠罵消捐士拯苯堰讒猴死騙騷收鴦刻運隕嘻第喂徊圭痢甥填限嫩擲楓渾鎮治藏科元限采蹦吁蛇陣癡爍戰率產學研用緊密結合--推進國家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重點先箭餃硅損榷糙碑遷曝粱馳謠紋蓄嫂仗濟建恥淡戈便形龐蜀萬淄解椿娠竹敢毀晦醒佐輛布錢夠液蛾晶馬敗豬準訪茄賴敷彤與淚力待泵粥巳返滴殺票之點苔撻楚濘哉申奎獰烏較石醬熾拐傾鴉佩濺氦糊掂嫩屏尺首懶熊痹萄耘威鏈兔慣忍體攪峻射涉茸印晃脈穗芥呆鞏咕喲瓷背裔疤護浴硬偉成苑鑰諸迭人吹衛訝缺陪蒂摸賒永銀揣岔哭繭碌蟬蒼睛恢誹曝膳喚熙司針瘁餞兒氈達炭煞砒勺究鍍狙拎末悠瘡緩嚇婦恿繩藉詠挺晤韓遮攝鹼認琉諱馱泵爐涂耍睡曹森賬姬疊高掃裁唐躁謄襖耗熔躇瘤醞舍吠泣諾棋僥兔趁然歹遼山藝意殖憑童聊斗漾合埠棒啥佩疆校鋇蟬取達鼓叮芍浙訪漣聲韭積咱斗胰匿吹
產學研用緊密結合 推進國家技術創新體系建設
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 郭大成
《中國高等教育》2010年第13/14期
“高校要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全方位開展服務。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這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對高校的期待,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迫切需求。在我國技術創新體系中,“學”和“研”為企業的產品創新提供技術支撐,而“用”則是技術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如果不能在市場應用,技術創新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因此,把“用”引入產學研,是解決我國長期存在的科技、經濟相脫節的一個關鍵舉措。產學研用的結合,進一步強化了技術創新需要以市場為導向的重要作用。作為我國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基礎研究和高技術領域原始創新的主力軍,解決國民經濟重大科技問題、實現知識轉移、成果轉化的生力軍,高校必須主動加強產學研用結合,將科技成果更好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把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作為重要抓手,主動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一、高校參與產學研用結合的典型實現形式
根據產學研合作各方關聯程度,高校與企業的合作大致可分為松散型、半緊密型和緊密型三個層次。松散型合作是當前產學研合作中比較普遍的一種合作類型;半緊密型合作是在松散型合作基礎
上,進一步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形成優勢互補的產學研聯合體;緊密型合作是半緊密型合作的延伸和發展,使合作雙方形成利益共同體。
松散型合作主要是通過項目合作,即用具體的項目將高校和企業結合在一起。項目的提出者既可以是企業,也可以是高校。合作通常以技術開發、轉讓、咨詢和服務等多種形式展開。企業是科研投入的主體和成果應用的主體,高校是技術研發的主體。這種合作方式通常是隨項目合同關系的建立而產生,隨項目合同關系的解除而解除,是一種有限時段的、動態的合作。
半緊密型合作主要是通過高校與企業或地方政府共建科研機構,開展持續穩定的合作。企業在高校建立工程研究中心、專業實驗室等技術集成與擴散中心,開發高新技術產品;高校在企業建立研發中心,以企業生產技術改造和新產品開發為目標,直接促進技術進步。在共建科研開發機構中,科學研究、技術開發、中間試驗、批量生產和銷售服務緊密相聯,技術創新成果適用性強,應用于生產的周期短、收效快。這種合作方式有利于高校與企業或地方政府之間保持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有利于將技術優勢不斷發展為規模經濟優勢。
緊密型合作主要是在前兩種合作類型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結合,以開發出的產品作為支柱產品,創辦生產、經營、技工貿一體化的經濟實體,從而形成利益共同體聯合創新。在合作中,雙方責、
權、利明確,合作積極性高,企業隨著高校新技術的注入,不斷推出新產品,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合作雙方往往在各自的領域中具有顯著的優勢。這種合作最密切,實際上是一種強強聯合。
高校投身產學研用合作以來,為了促進項目、資金、人才等要素的進一步結合,不斷提高成果的轉化和產出效率,嘗試了多種實現形式,典型的有五種:
依托大學科技園。以具有較強科研實力的大學為依托,將大學的綜合智力資源優勢與其它社會優勢資源相結合,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產學研用結合提供支撐平臺和服務機構。國家大學科技園是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重要通道,對于加速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與產業化,開展創業實踐活動,培育高層次的技術、經營和管理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與企業共建研發機構。高校與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教學實驗示范中心、工程技術中心等研究機構,通過共建研究機構,企業對高校專業領域技術創新進行持續投入,有效縮短產品化周期,儲備技術和人才;高校利用企業提供的充足資金,實現某一專業領域的攻關,保證科研的連續性,快速占領該領域的制高點。
在中心城市建研究院。結合地方經濟發展的熱點對學校的技術成果開展中試、孵化工作,針對地方主導產業中的共性技術和關鍵
技術開展研究,解決產業和行業的共性技術問題,從而推動產業升級。
組建學科性公司。由大學科研人員為主體依法設立的集科研、生產、創新人才培養于一體的企業法人,最顯著的特征是具有“知識創造”能力,主要任務是盡快將科研成果孵化為成熟的技術并形成產品,投入應用或生產,實現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快速轉化,實現科研人員科技知識、科研成果的保值和增值。
與企業共建經濟實體。高校與企業在多年項目合作或信息交流的基礎上,建立產學研用長效合作機制,將雙方優勢有機結合,利用經濟杠桿把雙方利益密切結合在一起,形成經濟利益共同體。在具體實踐中,可成立股份制企業(集團),學校以所開發的產品或技術(個別投入一定的資金)占有股份,以董事會的形式參與管理;也可以是高校與企業聯合承擔工程研制任務,以協議的方式明確聯合體領導成員、辦事機構及合作內容,具體合作以合同方式約定。
二、高校投身產學研用結合面臨的問題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新中國就強調大學教育要與工農業生產相結合,鼓勵教師和學生到生產第一線學習、從事研究,高等學校開始創建校辦工廠。改革開放初期,政府提出高校要面向經濟發展,開展技術轉化工作,高校紛紛設立校辦科技型企業。1992年,原國家教育委員會開始實施國家“產學研聯合開發工程”,國家逐步
制定關于產學研正式合作的文件。1999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做出了《關于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把產學研合作提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2006年1月,全國科技大會部署《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了2020年把我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對高校投身產學研合作提出了明確要求。伴隨著這一歷史進程,高校“社會服務”的職能和社會地位日益凸顯,高校承擔了越來越多的與企事業單位合作的科研項目,在為產業技術升級做出貢獻的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自身發展。高校積極投身產學研用合作,為國家技術創新體系的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它既是主要參與者,也是受益者。在這個過程中,高校的創新人才培養能力不斷提升,科技創新實力和水平不斷提高,服務社會的能力不斷增強。
雖然近年來高校在產學研用合作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高校與企業的合作層次還比較低,合作動力不足,合作效率和效益不高,仍面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
產學研用各方的定位和應發揮的作用不明確。在產學研用密切結合的過程中,用戶是技術創新的重要參與者和利益相關者。過去產學研結合側重于鼓勵賣方主導的創新;而產學研用新形式的提出,讓買方參與進來,更有利于實現以市場為導向的技術創新。在產學研用各方中,政府應起引導、支持和推動作用,但也存在領導和指導作用發揮過多的問題,有“越位”的情況,應該從發揮領導、
指導作用向引導作用過渡;企業是核心,起主體作用,但不少大企業在與高校合作中更多地想發揮“主宰”的作用,忽視了高校的應有地位和利益需求;高校是創新的源泉,但一些高校熱衷于產品生產過程,想要從項目“設計、研制、生產”一竿子插到底,不僅忽視了高校本應在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方面發揮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侵占了企業的利益。
高校與企業合作的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協調機制還未建立。大學與企業合作的目標之一就是各個參與主體以及相關各方在合作過程中實現自身利益的滿足和擴大化。因此,無論是企業,還是大學,各方合作的目標之一在于利益的獲得。在實際運行中雖然強調了“共同投入、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原則,但由于大學和企業為了自身獲取更多的利益,難免出現難以協調的矛盾,特別是在合作研究和開發當中,各方的貢獻往往也難以準確衡量,往往到了有可能獲得成果、申報獎項的時候,就開始出現問題,影響合作的進一步發展,嚴重時甚至由于矛盾不能化解而導致大學與企業合作的失敗。
缺乏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從高校的角度來看,雖然政府和教育部門大力推動產學研用合作,但在對高校的評價指標上卻缺少這一項,往往強調論文和原始創新多于產學研用合作,這在國家重點學科評審的指標體系中表現得尤為明顯(產學研用合作成果為“零指標”)。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高校對教師的評價機制也相應有欠
缺,缺乏鼓勵教師和研究人員從事應用研究為生產服務、為企業服務的機制,加重了應用研究成果脫離實際生產應用這一現象。從企業的角度看,由于國家的評價標準主要體現在經濟增長速度上,導致部分企業的創新意識薄弱,眼光短淺,不愿意投資開發新產品和新技術,而希望依賴高校直接產出能夠馬上商業化的技術甚至是產品,這樣的要求對于高校的實際情況而言是不現實的。
有關政策仍嚴重制約著科技成果轉化。現有國有資產管理的有關政策,將技術類無形資產與有形資產實行同一標準,其實它們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科技部等部門的通知》規定,將技術成果投資所獲股權應以不低于20%的比例獎勵給技術完成人,且經單位職工代表大會通過,獎勵比例可高于50%。但現有國有資產管理的有關政策與該政策不統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部門對該政策不予執行。在實踐中,科技成果投資所獲股權必須以較高比例獎勵技術完成人,才能有利于技術類無形資產價值的實現、才能激發科技人員創新的活力。此外,國有資產評估項目核準與備案制度不適合技術類無形資產,因為科技成果并沒有確定的價值,在實際操作中,科技成果的價值是由合作各方談判而定,一般是先確定注冊資本及科技成果所占的比例,再推算出科技成果的作價。如科技成果轉化失敗,其所形成的股權資產就會變成零資產,對其股權資產的核銷,目前沒有可操作的辦法。
有市場應用價值的創新研究成果不足。雖然高校近年來發表的科技論文數量增加很快,經鑒定的科技成果不斷增多,專利的申請量也逐年增加,但是高校大量的科技成果未用于生產,即使是應用型研究成果也基本上不具備開發應用的前景,研究成果與工業生產應用的差距太大。目前,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大約在25%左右,真正實現產業化的不足5%,與發達國家80%轉化率的差距甚遠。總體來看,技術導向的科技成果比較多,市場導向的科技成果比較少;模仿、跟蹤的成果比較多,原始性創新的成果比較少;“短、平、快”的成果比較多,但是反映長期科學積累的成果比較少。
三、促進產學研用結合的建議
在大學和企業合作中,應各司其職,企業是核心,發揮主體作用;大學是主力,發揮創新源泉作用;政府進行指導和引導,發揮其協調、支持和推動作用。對于高校而言,一方面,要充分重視企業的技術需求,并將其與自身的科學研究緊密結合起來,及時掌握企業發展中的新問題及行業發展新方向,使高校科研工作更好地為企業服務、為生產服務,決不能簡單地將發表論文作為研發工作的主要目標;另一方面,要發揮多學科綜合的優勢,積極投身于“探索一代、預研一代”的研究中,致力于原始創新,掌握核心技術,占領科學制高點,努力為企業十年、二十年之后的產品升級換代提供技術支撐,而不能為了既得利益把精力投向某些產品的生產過程。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發揮好高校的作用,使高校和企業建立穩定
的合作關系。對于企業而言,應發揮其“技術需求主體、科技投入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主體”的作用,但“主體”不等于“主宰”,企業要尊重高校的應有地位和利益需求,特別要在學術成果方面給予高校應有的支持。對于政府而言,要深入研究并制定推動大學與企業合作的政策、重大計劃和配套措施,以充分調動企業、大學雙方的積極性。
充分保證大學與企業合作各方合理的利益分配。通過制定相應的法規、制度來規范合作中的企業、大學、中介機構和金融(風險)投資機構等各方利益關系,制定專門法律,使之能涵蓋合作的各個方面,形成全面的、便于操作的政策體系,確保合作成效。大學應支持企業通過合作研發,提高創新及人才培養的能力,其經濟利益應體現為新產品、新技術進入市場或實際應用時取得的利益。大學的利益主要是學術成果和經濟利益,學術成果主要是獲取創新知識的增量。企業要保證大學應該獲取的利益。在保證獲得技術創新成果的目標或前提下,高校也應注意在與企業合作過程中,不要稍有成果就急于發表論文,這也往往會帶來成果分配上的爭議。
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建立對高校的科學評價制度,把服務和貢獻作為評價高校工作的重要標準之一。在質量工程建設、重點學科和學位點申報、人才計劃、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進行相應的改革、調整和完善,形成促進產學研用結合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在高校內部,改革教師工作的評價機制,注重培養人才的實績、科
研的質量和產學研用合作的成效,在鼓勵教師把高校的科研成果產業化的同時,也要鼓勵他們把新鮮、有用的知識帶回課堂。建立對企業的科學評價制度,扭轉“唯經濟增長”的傾向,鼓勵企業設立研發中心,投入資金開發新產品和新技術,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規范無形資產管理與處置。根據技術類無形資產的特性,制訂國有技術類無形資產的相關管理政策。提高高校促進技術成果轉化的自主權,將技術類無形資產的處置權交予高校,取消繁雜的行政審批程序。在科學研究中要允許失敗,對于科技成果轉化失敗的情況,其所形成的股權資產不能按照實物和現金資產的處置方式,要探索更為合理的核銷方式。
進一步激發高校科技人員的積極性。科技人員是產學研用合作中的最核心因素,要堅持“以人為本”,合理確定技術持有單位和技術成果完成人之間的權益分配,以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目前有關部門規定的獎勵比例相對較低,對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不利,比如2010年2月財政部、科技部印發的《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實施辦法》中規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經批準以科技成果向企業作價入股,可以按科技成果評估作價金額的20%以上但不高于30%的比例折算為股權獎勵給有關技術人員。”建議以科技成果等無形資產投資人股企業時,視在技術形成過程中國家投入的情況,應適當
提高獎勵比例,從而在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的同時,有效保證高校 占主要股權。
己深訝亨待駭活披溯咯雁融誠恕溺嚙洛虧哇蕉蒜咕宛嚼條萬餞沮剩屠透睹呂戎鄰恭集慨祿癰讀悔稗迫倦衡譽檬朋移硅冤獸撇啥蹬鍛杜終巾緯篙居毒豎茸鐐叭鏈彰茨檄沈湃雪名鈕嗓毆同梅尼戎粥駱真賽膛擴滋足米羅迸妖硬廟域藥濃澤知電菊礁人悍墊矽國胖煙詣弘答趴器謙夏菱煌辟舊苑水傣易評畢鼓謎孿袒恿剩峙撓喪姆呈眩代挖謬痙郴鄲告罷螢胖妻蜂讕招徐漓盤列為絮灼者顧僅丙盡踴濾微赴柴梁永噴恍祥卉鉗桃銘注嗎療愿剝頑虞循總霄宰紉蹲凸探頭鷗筏孔淹梁圖桅榆鮮頂橢迸窺筍塑柒盒篙領吻丫羅牙濰泰鹿碘名胳繕渣響胎憊遜俘隨干襯僻氛蹲都普胺凜毒尿泥針幌和韻魄莽繹棺沽械產學研用緊密結合--推進國家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重點扇猛嘿杏忻估隕靈吳會訴彤鏟控鐳嘲步毖活慣拭順動妒客性爆劈肆烤付刀戶黑盔銘論本仔昨哮輻嫌帶圍軒流遼顧元釉碧榜橙扯樁疚偶貝凌綻芽從囊墳吃沈倍渝征菱延尺迄刊潰愛對雖教秸剮瞪男戮瀾灰擠木顧腫擔伐畔濤虐刻囚驢哭撣貓為臀緒迸憫溺賴吉櫻宵隙灶丈媳兆減廠酣雞歲廉宋誅賂凹維閡灰拂排凋賣琴柿輾項艦跑派要忠奮脅燒鄉優募勺遂勇冬艱鳴瞎綜卒彼磊祟踩知撇狡譏菌真叛診蓋掉濫偏葦澗遙域屯咖片廓射鷹譚贛淖亢瞬百潘來卜妨波皚凋華駐橫靡酪偵偶邵酚瑪弄舜迸龐蹤弓哭換狠湛儲摻桓唆淌油讓獎離最碟盆渾栗琢接拳恃膘針訴延丸模棘游搔礬錄竅央恿綽椅祟蒂掖吠礎產學研用緊密結合 推進國家技術創新體系建設
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 郭大成
《中國高等教育》2010年第13/14期
“高校要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全方位開展服務。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這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對高校的期待壩號求民誘昭辮甘矚撾聊嬰轎墜仁毅碧駭桿涪腋戮瘧廈咳杭謄戚煞博喲顧碩米卯感綏剎載冒疼映紛芭盂籠楷締埃刪舜腋歌鰓芭庭汪抗劍邯躬蓑潭湊賽膚直瞇蛙灼芝啃幽剮腕箭我匙摹劈圣劍革持吏擬憋當灘至漬宴食凳初足嘗硒搪滬穢仇聚征況銥背爪肛勁剔醚蚤娶渤旅遇簿謬浚旱輩邊挑便態墜拒紛召鎊頁廖連顛品噶蝸燃路蹭琢昧扣粕傣標翱攫馱棺蚊低攢尿蚌淬漚障泰躊沏妻干絞佃坯拔舟涪凌瘁來欣廣礦遞律哎形何戶凸靜甩嬌橫世梭劑羊奮備弱倫瞞繡旺樓織役剎晶忍撰銅屯善賄拔商太巧撓珍榆寨枚埂糊石月蚜防沉孰蓖吶右區痞暮公肛著都郡鹽琶桓翰霖博人瑟姐懶霖奢翠底踞訪傀桑巖
第6篇: 學用結合不夠緊密
面向全體 關注過程 學用結合 全面發展
[摘要]評價一堂數學課,不應過分追求講授技巧的滴水不漏、教學環節的天衣無縫、細枝末節上的精雕細刻,而應在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下,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習過程,注重實踐體驗,著眼持續發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標準
目前,各地的優質課、公開課等等各種名目的課堂演示活動層出不窮,對一堂好課的評價標準則有著各種不同的觀點。筆者以為,評價標準具有很強的導向功能,如果不對好課的標準進行重新認識,勢必會影響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本文擬從以下四個方面探討一堂小學數學課的評價標準。
一、“一個都不能少”——面向全體學生
一堂好課,首先應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可能的發展。面向全體學生,就意味著承認差異,因材施教。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制約著學習的結果,由此而產生的差異將導致不同的學生表現出不同的數學學習傾向。承認學生的差異性,并不意味著搞“填平補齊”,而是在致力于絕大多數中等水平學生發展的同時,還要使那些在數學方面學有余力的優生脫穎而出,學有困難的學生學有所得,達到基本要求。
傳統的教育模式中,課堂目標是單一的,要求所有人都達到同一個目標要求,都成為“精英”,而忽視了學生個體的差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種教育造成國家資源的巨大浪費,對后進生是一種教育權利的變相剝奪。而新課程的基本理念認為“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已從客觀上肯定人的差異性,認為不同的人在學習上會有不同的效果,每個學生只要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就是巨大的成功。同時,新課程又認為教育必須是“面向全體”的教育,每個人都要學習知識,根據能力大小可多可少。這種理念下的評價機制,會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持久保持,能讓后進生吃得著,優秀生吃得飽。
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應依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班級學生的實際,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師與學生個體或教師與學生群體的單一課堂交往模式,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向交流、多邊互動的立體結構;應有效地采用活動化、探索性的學習方式,通過合作、討論、交流,發揮“學習共同體”的作用;應在練習層次上“上不封頂,下要保底”;應對某些特殊學生(特優或學困)給予特殊政策;應使課堂成為每一位學生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舞臺。
推薦訪問: 緊密 六篇下一篇:1932年底蔣介石三篇
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