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干影院/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黄文/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2021四年級上冊數學電子版集合4篇

| 瀏覽次數: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2021四年級上冊數學電子版4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2021四年級上冊數學電子版4篇

第1篇: 2021四年級上冊數學電子版

一、四則運算

第1課時 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

【教學內容】

教材第2頁和第3頁例1

【教材分析】

例1通過解決問題來教學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共分為3小題。第1小題是學生已經學過的已知兩個加數求和的問題,第2小題和第3小題是由第1小題變換條件和問題而形成的減法關系的應用題。教材通過讓學生解決這3道題,列出算式,通過觀察、比較來理解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讓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水平和學習經驗來學習新知,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及小組討論,逐步理解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

【教學目標】

1.理解加、減法的意義。

2.理解和掌握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理解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

3.能夠比較熟練地應用加、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對加、減法進行驗算。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加、減法的意義,掌握加、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及其應用。

難點:理解“逆運算”。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情境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有好朋友嗎?加法和減法就是一對好朋友,它們之間會有一些怎樣的小秘密,會有什么關系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索一下。(板書課題)

【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1)課件出示教材第2頁例1第(1)題,啟發學生讀題,自己分析數量關系。

師:求西寧到拉薩的鐵路長多少千米,怎樣列式計算呢?

學生匯報,教師板書:(1)814+1142=1956

師:這個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是什么?

師隨著學生的回答板書:

c66a4be3aed99aa701a3a3e372333fd7.png+960668ff1f4861ef13b369b4fc6911d3.png6d66bc33d03c8e8bee26d44cc2c5b549.png6d66bc33d03c8e8bee26d44cc2c5b549.png,7ae597a0a61b677b11ba49cdf3250a23.png)=e012514600a085d59822daffbe7c74f3.png6d66bc33d03c8e8bee26d44cc2c5b549.png6d66bc33d03c8e8bee26d44cc2c5b549.png,7dd6402e39082caa5e8d915f2c276823.png)

(2)課件出示教材第3頁第(2)、(3)題。

師:這兩題怎樣列式解決呢?

學生獨立計算,然后在小組內交流。

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板書:

(2)1956-814=1142

(3)1956-1142=814

(3)師:請同學們觀察、比較一下,與第(1)題相比,第(2)、(3)題分別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4)組織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學生明確:第(1)題已知兩段鐵路的長度,求總長度;第(2)、(3)題已知總長和其中一段的鐵路長,求另一段的長度。

教師再提問:如果拋開題中講的具體事例,這些題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呢?啟發學生對照板書回答。

第(1)題是已知兩個加數,求它們的和,用加法計算;第(2)、(3)題都是已知和與其中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用減法計算。

學生回答后,教師在(2)、(3)題的算式下面板書:“和”“加數”“另一個加數”。

師:通過以上分析、比較,根據第(2)、(3)題的算式與第(1)題算式的聯系,誰能說一說減法是一種什么樣的運算呢?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減法是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其中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的運算。

(5)教學減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減法算式中,已知的和叫什么?(被減數)

減去的已知加數叫什么?(減數)

求出的未知數叫什么?(差)

老師說明: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逆運算就是相反的運算。也就是減法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與加法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減法中變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減法中變成了已知的。

2.教學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學生以組為單位交流討論,教師引導學生小結。

(1)加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和=加數+加數 加數=和-另一個加數(板書)

(2)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被減數-減數=差

被減數=差+減數

減數=被減數-差(板書)

【鞏固應用】

1.完成教材第3頁“做一做”。

要讓學生根據加、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說明各題的得數怎么來的。

2.完成教材第4頁第2題,指定學生回答,集體訂正。

【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

 加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和=加數+加數 差=被減數-減數

加數=和-另一個加數 被減數=差+減數

減數=被減數-差

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

第2課時 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

【教學內容】

教材第5頁例2

【教材分析】

學生在二、三年級做過大量的整數乘、除法計算的練習,對乘、除法的意義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這一節在已學的基礎上對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加以概括,使學生有更明確的認識。

【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在教學中,應把舊知與新知聯系在一起,再結合具體的實例來教學,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并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讓學生自己概括出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的關系。

【教學目標】

1.理解乘、除法的意義,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

2.理解和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能夠改編乘法和除法算式。

3.在分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乘除法的意義。

難點:理解乘除法的關系。

【教學準備】

課件、口算卡片

【復習導入】

1.出示口算卡片。

7×5=           9×8=           (   )×4=36

35÷5= 72÷8= 36÷(   )=9

35÷7= 72÷9= (   )÷4=9

2.導入:我們已經做過大量的整數乘除法計算的練習,積累了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今天我們要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對乘法和除法的意義加以歸納,并進一步明確乘、除法間的關系,使同學們能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板書課題: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

【探究新知】

1.課件出示例2(1)。

每個花瓶里插3枝花,4個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

師:誰能用兩種方法計算?

生回答,教師板書:

用乘法算:3×4=12(枝)

用加法算:3+3+3+3=12(枝)

師:兩種方法,你們覺得哪種方法更簡便一些?

生:用乘法簡便。

引導學生小結:求幾個相同的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叫做乘法;相乘的兩個數叫做因數,乘得的數叫做積。

2.課件出示例2(2)、(3)。

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幾瓶?

有12枝花,平均插到4個花瓶里,每個花瓶插幾枝?

學生口答,教師板書:

12÷3=4(枝)       12÷4=3(枝)

師:與第(1)題相比,第(2)、(3)題分別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樣算?

學生交流匯報。

(第(2)、(3)題分別是已知兩個數的積和其中的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用除法計算)

3.教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

引導學生觀察:第(2)、(3)題與第(1)題的已知條件和問題有什么變化?

使學生明確: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變成未知的;在乘法中是未知的,在除法中變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兩個因數的積,而除法與此相反,是知道積和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

4.觀察算式,找出乘、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1)師: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各部分是什么關系?你從中發現了什么?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2)反饋交流,點名匯報。

【鞏固應用】

1.完成教材第6頁“做一做”。

要讓學生根據乘、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說明各題的得數怎么來的。

2.完成教材第7頁第2題。(學生獨立做,教師巡視)

【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

 乘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積=因數×因數 商=被除數÷除數

因數=積÷另一個因數 除數=被除數÷商

被除數=商×除數

第3課時 有關0的運算

【教學內容】

教材第6頁例3

【教材分析】

例3首先提出:“你知道有關0的哪些運算”,接著又以一幅小組合作學習的畫面,生動地展示了學生討論交流的情境,對0在四則運算中的特性做了比較系統、精練的總結。這樣安排問題的學習形式,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材通過“注意”,特別說明0不能作除數及0為什么不能作除數的道理。0為什么不能作除數這部分知識很重要,也很難理解,以后學習分數、比等知識時都會用到。為了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教材中聯系除法的意義舉例做了說明:先舉5÷0,說明不可能找商,再舉0÷0,說明不可能得到一個確定的商。

【學情分析】

本節課教學是在學生經歷了許多的實際計算,進一步掌握了0在四則運算中的特性,體會了0在四則運算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礎上,把以前學習的分散的有關0的運算系統化。特別要注意0不能作除數及0為什么不能作除數的道理,尤其是0為什么不能作除數,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

【教學目標】

1.掌握0在四則運算中的特性。

2.理解0為什么不能作除數。

3.通過學習進一步了解0在四則運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學重難點】

重點:歸納總結0在四則運算中的特性。

難點:理解0為什么不能作除數。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有關0的運算?能給大家舉些例子嗎?

生回答。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有關0的運算。

(板書課題:有關0的運算)

【探究新知】

1.0在四則運算中的特性。

(1)出示一組算式,觀察并探究。

下列算式,你會計算嗎?你從中發現了什么?

428-0=         28-28=         250+0=

86+0= 312×0= 0×136=

0÷28= 0÷9= 0+180=

(2)獨立計算,小組合作討論交流“我的發現”。

(3)全班交流,歸納總結。

一個數加上0或減去0,結果是原數。

被減數等于減數,差是0。

一個數與0相乘,仍得0。

0除以一個非0的數,還得0。

2.0為什么不能作除數。

(1)假設導疑,設置問題。

問:如果0作除數,結果是怎樣?

板書:10÷0=

(2)想一想,被除數、除數、商三者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

生:被除數=商×除數

師:什么數乘0得數是10?

(3)小組討論,交流匯報。

交流結果,沒有這樣的數,或找不到這樣的數。

師:0÷0=

小組討論并交流。

生:0÷0不可能找到一個確定的結果。

師:為什么呢?

生:因為0與任何數相乘都得0。

(4)歸納板書:

032f10cc20f969c028f1a404ec447c7c.png0不能作除數

【鞏固應用】

計算。

0+8=            34+18×0=            0+8+8=

0×8= 54×24×0= 0÷99=

58-0= 65×0= 0+320=

教師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有關0的運算,大家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有關0的運算

1.一個數加上或減去0,還得原數。

2.被減數等于減數,差是0。

3.一個數和0相乘,仍得0。

4.0除以任何非0數都得0。

5.0不能作除數。

第4課時 含有括號的四則運算

【教學內容】

教材第9頁例4

【教材分析】

教材通過復習四則混合運算順序引入帶有小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的題目,讓學生探討為什么參與運算的數、排列順序及運算符號都相同,而計算結果都不一樣,使學生認識到小括號所起到的作用,進一步掌握混合運算的順序,并在小括號的基礎上引入中括號,引導學生明確中括號的作用。

【學情分析】

學生的學習過程既是一個認識的過程,又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本節課的教學應先讓學生說說四則運算的順序,抓住小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讓他們嘗試獨立完成計算,把學生推到了主動學習的主體位置上。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有括號的四則運算的運算順序,能比較熟練地進行四則運算。

2.學會正確使用小括號列綜合算式。

3.使學生養成規范答題,認真檢查的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讓學生掌握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能正確計算。

難點:掌握括號內含有加、減法和乘、除法兩級運算的運算。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復習導入】

1.先說明計算順序,再完成計算。(指定4名同學板演并解說)

35+12×4    48-96÷3    15+27×3+34    45÷15+21×13

2.填一填。(讓學生踴躍回答)

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我們要先算(   ),再算(   )。

師: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下面我們來總結并繼續學習有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順序。

(板書課題:含有括號的四則運算)

【探究新知】

1.課件出示例4。

先說一說運算順序,再計算。

(1)96÷12+4×2        (2)96÷(12+4)×2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學生嘗試獨立完成計算過程。

集體訂正計算結果。

討論交流。

這兩個小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學生討論、交流,得出結論。

教師引導學生明確:

相同點:(1)參與運算的數相同。(2)運算符號相同。(3)數和運算符號的排列順序相同。

不同點:(1)小括號。(2)運算順序。

2.把96÷(12+4)×2變成96÷[(12+4)×2],運算順序怎樣?

(1)引導學生觀察算式的變化。

(2)明確中括號的作用。

(3)學生討論交流運算順序。

師小結:一個算式里既有小括號,又有中括號,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再算中括號里面的。

(4)學生獨立完成計算。

3.總結四則運算的計算順序。

師:我們學習過哪幾種運算?

生:加法、減法、乘法和除法。

師小結:加法、減法、乘法和除法統稱為四則運算。

問:四則運算的順序是怎樣的?

(1)學生分組討論,總結。

(2)全班交流總結方法。

(3)總結運算順序:

①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要從左到右依次計算。

②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既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

③一個算式里,既有小括號,又有中括號,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再算中括號里面的。

【鞏固應用】

1.完成教材第9頁“做一做”。

做之前,要求學生先說一說各題的運算順序,然后再動筆計算。

2.完成教材第11頁“練習三”第1題。

【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bfc4f447eed28e25f3e6f7fe21cb3dea.png

第5課時 解決問題

【教學內容】

教材第10頁例5

【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通過創設同學們租船的情境,結合生活實際運用乘、除法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說一說從情境圖中得到了什么信息?引導學生認真讀題,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思考怎樣租船最省錢。

【學情分析】

學生在生活中經常遇到租船這樣的情境,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解決這些問題,要靈活運用學過的知識,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運用所學的乘、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通過合理解決實際問題,體驗成功的喜悅。

3.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讓學生經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難點: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情境導入】

師:我們很快就要舉辦春游活動了,這次春游活動的地點是公園,同學們到了公園,你最想做什么?(學生各抒己見)

出示教材第10頁情境圖讓學生觀察,你能說說圖上的同學在做什么?

(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在租船的過程中,這些同學遇到了哪些問題?你們愿意幫助他們嗎?

【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圖,找數學信息。

師:從圖中你得到什么信息?

學生回答,課件出示。

一共有30人租船游玩。

每條大船限乘6人,大船的租金35元。

每條小船限乘4人,小船的租金20元。

2.提出數學問題:

怎樣租船最省錢?

3.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交流時假設:如果都租小船,需要多少錢?如果都租大船,需要多少錢?既租大船又租小船,需要多少錢?

4.學生反饋匯報。

學生可能寫出的租船方案:

(1)全部租小船,30÷4=7(條)……2(人)

7+1=8(條)   20×8=160(元)

(2)全部租大船。

30÷6=5(條)   35×5=175(元)

(3)租6條小船,1條大船。

20×6=120(元)   120+35=155(元)

5.引導學生比較怎樣租船最省錢。

師小結:在解決怎樣租船最省錢這類問題時,我們要結合實際思考,先假設,再根據情況適當調整,找到最合理的方案。另外,我們在各項活動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違反規定的事。

【鞏固應用】

師:解決了租船的問題,在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類似的問題,我們一起來解決教材第11頁的第4題,怎樣租車最省錢?

(學生獨立完成,然后集體匯報、訂正)

【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

6條小船:20×6=120(元)

1條大船:35元

共花:120+35=155(元)

答:租6條小船和1條大船最省錢。


二、觀察物體(二)

第1課時 觀察物體(1)

【教學內容】

教材第13頁例1

【教材分析】

“觀察物體”是“空間與圖形”這一領域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能初步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簡單物體的形狀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使學生正確辨認從前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立體圖形的形狀,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并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概括能力,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的類似現象并能進行正確的分析和判斷,所以在本節課中,應多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到學習中。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能正確辨認從不同位置看到物體的形狀。

2.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正確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物體的形狀。

難點:深化實物和視圖關系的認識。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小正方體若干

【情境導入】

欣賞水墨動畫《題西林壁》

師:同學們,還記得《題西林壁》這首古詩嗎?同一座廬山,為什么詩人看到的卻是“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景色呢?(詩人從不同的角度對廬山進行觀察)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觀察物體。

(板書課題:觀察物體(1))

【探究新知】

1.課件出示例1。

師:這個立體圖形大家會擺嗎?請大家拿出小正方體自己動手擺一擺。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

2.觀察立體圖形。

師: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從不同方向觀察立體圖形,看看是什么形狀?

教師強調注意事項:

①觀察時,視線要垂直于物體的表面。

②前面、左面、上面都是相對觀察者而言的。

3.交流反饋。

出示例1的3張圖片,讓學生說一說這三幅圖分別是小華從什么位置看到的?在書上連一連,集體訂正。

師:從不同方向觀察圖形,看到的形狀各不相同。

【鞏固應用】

教材第13頁“做一做”。

學生在書本上連一連,教師巡視指導個別學生,然后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觀察物體(1)

觀察物體時,視線要垂直于物體的表面。

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一般是不同的。

第2課時 觀察物體(2)

【教學內容】

教材第14頁例2

【教材分析】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積累了大量的觀察物體的感性經驗,能辨認出從不同位置所看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本課在此基礎上觀察抽象的幾何形體,使學生認識到從不同角度所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學情分析】

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能夠對一個立體圖形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在此基礎上,從不同角度觀察幾個立體圖形,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幾個物體的能力。

2.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

3.在學生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從不同角度觀察不同形狀的物體,得到的平面圖形的形狀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難點: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若干個正方體

【談話導入】

師:上一節課我們對一個立體圖形從不同位置進行了觀察,也發現了其中的奧秘和樂趣。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

(板書課題:觀察物體(2))

【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師:這3個立體圖形你會擺嗎?動手擺一擺。

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2.仔細觀察這3個圖形,你發現了什么?

(1)從上面觀察。

師:從上面觀察這3個圖形,你看到怎樣的形狀?形狀相同嗎?

①學生討論交流。

②匯報小結。

師:從上面看,這3個物體都能看到3個正方形,看到的形狀相同。

(2)從左面觀察。

師:現在,我們再來從左面觀察,你們看到的形狀相同嗎?

學生各抒己見。

師:誰來說說你看到了什么樣的形狀?

學生回答。

師小結:從左面看,我們能看到2個正方形,看到的形狀相同。

(3)從前面觀察。

師:請大家都從這三個圖形的前面觀察,你們看到了什么形狀?

①學生觀察。

②畫出觀察到的平面圖形。

師:能不能把看到的圖形畫在紙上?

③展示學生畫的圖形。

④引導學生發現從前面看這三個圖形的形狀不相同。

師小結:從前面看,雖然都看到4個正方形,但正方形所在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形狀也就不相同。

【鞏固應用】

1.完成教材第14頁的“做一做”。

(1)學生先仔細觀察,然后獨立完成。

(2)集體講解。

2.完成教材第15頁第3題。

【課堂小結】

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嗎?

【板書設計】

觀察物體(2)

不同形狀的物體04441632ed30261c4778d9bd5d155d69.png形狀也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三、運算定律

第1課時 加法交換律

【教學內容】

教材第17頁例1

【教材分析】

教材以第17頁公路為背景,畫出了旅行途中記錄行程的情況。例1是在主題圖的基礎上提出了要解決的問題,解答這個問題所需要的條件都在主題圖中。

本節課教學加法交換律,以幾組加法算式為觀察點,讓學生個人探究,小組交流討論,通過計算、觀察、比較、討論等一系列實踐活動,從幾組算式間的聯系去發現并總結規律,逐步概括出加法交換律。最后抽象出用字母表示的定律。它是學生自己探索得到的,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學情分析】

加法是數學中最基本的運算法則之一。從教材的縱向聯系來看,學生已學過加法的計算方法。在此基礎上,通過本課時的教學,可使學生對加法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為后面學習加法的簡便運算打好基礎。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

2.能運用加法交換律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歸納、推理能力。

3.引導學生發現知識的內在規律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換律。

難點:能熟練運用加法交換律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情境導入】

“換位子”游戲:

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做“換位子”游戲,老師舉左手,同桌之間互相交換位置,老師舉右手前后相鄰的兩排同學交換位置,看誰反應快。

提問:同學們在交換位置的過程中,什么發生了變化?什么沒變?

小結:位置發生了變化,班級總人數沒變。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有關加法規律性的知識。(板書課題:加法交換律)

【探究新知】

1.課件出示第17頁主題圖。

(1)學生觀察主題圖,發現信息。

(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3)學生匯報,師小結。

2.教學例1

(1)出示例1:

李叔叔上午騎了40千米,下午騎了56千米,他今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

(2)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3)獨立列式解答:

方法一:40+56=96(千米)

方法二:56+40=96(千米)

(4)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兩種算法的結果。

師:上面兩種算法都是求李叔叔一天騎了多少千米,兩個算式的結果相等,我們可以用一個什么符號把兩個算式連接起來。

生:等號。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40+56=56+40。

師:這個算式說明了什么?

同桌討論交流。

教師引導學生明確:把40和56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

(5)舉例觀察,發現規律。

師:你們還能舉出幾個這樣的例子嗎?

生1:12+24=24+12

生2:31+15=15+31

生3:46+17=17+46

……

師:觀察同學們所舉的算式,你們發現了加法的什么規律?

分組討論,交流,匯報。

小結: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這就是加法交換律。

3.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

學生自由發言,小組整理發言并匯總。

(1)☆+△=△+☆

(2)甲數+乙數=乙數+甲數

(3)a+b=b+a

師:同學們,你們真聰明!想出了各種表示方式,相比之下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更簡單清楚。

師板書,用字母表示:a+b=b+a

【鞏固應用】

1.完成教材第18頁“做一做”第1題。

2.完成教材第19頁“練習五”的第3題。

學生自己獨立完成,把表格填寫完整,然后教師講評。

【課堂小結】

今天大家學習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加法交換律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40+56=56+40

加法交換律: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

加法交換律:a+b=b+a

第2課時 加法結合律

【教學內容】

教材第18頁例2

【教材分析】

教材采用情境圖來表示題意。圖中將李叔叔筆記本上的內容加以放大,從中可以看出上面分別記錄了三天各行了多少千米,并提出求這三天所行路程和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兩種算法,就是加法結合律實際運用。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概括得出結合律概念。

【學情分析】

本節課學習加法結合律,可以讓學生看著主題圖敘述題意。理解了題意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列出算式并計算。通常,會有學生按順序計算,也會有學生發現后兩個數能湊成整百數,所以先相加,引導學生比較兩種算法,得出:先把前兩個數相加,與先把后兩個數相加,結果相同,都是這三天行的總路程。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結合律,并應用加法結合律使計算更簡便。

2.培養學生觀察、歸納、概括的能力。

3.對學生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辨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并掌握加法結合律。

難點:加法結合律的推導。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復習導入】

1.復習

(1)教師提問:什么叫做加法交換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2)根據加法交換律填一填。

45+50=(   )+(   )     34+(   )=26+(   )

a+(   )=b+(   ) a+100=(   )+(   )

2.導入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加法交換律,并運用它們解決了一些問題,那么關于加法還有沒有其他規律性的知識呢?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有關這方面的知識。

(板書課題:加法結合律)

【探究新知】

1.教學例2

(1)課件出示例2圖。

(2)學生看圖,提出問題。

(3)學生嘗試解答,教師巡視指導。

(4)指名學生板演,集體訂正反饋。

方法一:88+104+96        方法二:88+(104+96)

=192+96   =88+200

=288(千米)   =288(千米)

師:觀察上面兩個算式,想一想這兩個算式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學生分組交流討論。

相同點:計算結果相同。

不同點:運算順序不同。

師:那這兩個算式有什么關系呢?

生:相等。

師:我們可以用什么符號來表示這兩個結果相同的算式?

生:可以用等號來把兩個加法算式連起來。

教師板書:(88+104)+96=88+(104+96)

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來敘述。

教師引導學生明確:這個等式如果用文字敘述,可以這樣說,88與104的和加上96,等于88加上104與96的和。

師:(88+104)+96=88+(104+96),為什么可以這樣呢?

小組討論交流。

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因為無論是先把88和104相加,再加96,還是先把104與96相加,再加88,它們的得數都是一樣的,也就是和不變。

2.總結規律。

讓學生先試著總結,小組內交流。

教師引導學生明確:當三個數相加時,可以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它們的和不變,這就叫做加法結合律。

如果用字母a、b、c分別表示三個加數,怎樣用字母表示加法結合律呢?

教師板書:(a+b)+c=a+(b+c)

想一想a、b、c表示的是什么范圍的數。

學生討論,然后回答。

教師明確:a、b、c可以為任意整數。

【鞏固應用】

完成教材第18頁“做一做”第2題。

【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加法結合律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千米) =288(千米)

(88+104)+96=88+(104+96)

(a+b)+c=a+(b+c)

加法結合律: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它們的和不變。

第3課時 加法運算定律的運用

【教學內容】

教材第20頁例3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仍然是由主題圖引出的,它是在上節課已經計算了李叔叔前三天所行路程和的基礎上,給出了李叔叔后四天的計劃,讓學生求四天計劃行程的總和。教材設計的四個加數,其中兩個可以湊成整百數,另外兩個可以湊成整十數,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將前面所學的兩條加法運算定律綜合運用到實際情境中。這里教材沒有給出完整的計算過程,而是適當留白,并提出“你是怎樣計算的?”讓學生自主去探究新知。

【學情分析】

在以前的數學學習中,學生已經有了相應的認知基礎。例如,加法中的“湊整”計算,交換加數的驗算方法,等等。過去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現在知道了它們的依據,可以促進我們更深入掌握所學知識和方法,進而憑借對知識意義的理解,運用所學的運算定律。

【教學目標】

1.進一步鞏固認識加法的運算定律,能運用加法的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

2.讓學生體驗運用簡便計算解決問題的過程,提高計算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熟練運用加法運算定律。

難點:進一步理解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復習導入】

1.說一說加法運算定律,并用字母表示。

(1)學生自由發言,師評價。

(2)用字母表示加法運算定律。

可由學生板書。

加法交換律:a+b=b+a

加法結合律:(a+b)+c=a+(b+c)

2.運用加法運算定律填空。

65+47=47+(   )

35+89+65=89+(  +  )

156+49+151=156+(  +  )

102+433+198=(  +  )+433

師:誰能說一說學習加法運算定律有什么好處?

學生回答:可以使運算簡便。

老師引導學生明確:運用加法運算定律可以使運算簡便,進行簡便計算。

【探究新知】

1.教學例3

課件出示教材第20頁例3中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計劃和路線圖。

A846adc94a5984813fce276b413919a20.pngBe747cc9ffdb7f9649c92bc88dca30324.pngC37092b77f77014189ec012b922d07653.pngD9bf60327b5ccb858af283e3454680c47.pngE

提問:按照計劃,李叔叔在后四天還要騎多少千米?

(1)學生觀察,讀懂題意。

(2)小組自由討論,嘗試列式。

115+132+118+85

師:根據我們學習過的運算定律,想一想這道題該如何計算比較簡便呢?

(1)小組獨立思考,嘗試解答。

(2)小組內討論,交流。

(3)學生匯報,教師板書。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換律

=(115+85)+(132+118)   ←加法結合律

=200+250

=450

(4)討論:運用運算定律有什么好處?

生:可以使計算簡便。

(5)歸納小結。

小結:在計算中運用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可以使計算簡便。

【鞏固應用】

完成教材第20頁“做一做”第1、2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教師講評。要讓學生說出做的理由,每一步的依據是什么。

【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運用加法的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大家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加法運算定律的運用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四邊形的內角和,四邊形的內角和是360°。,
,六、小數的加法和減法,第1課時 小數加、減法(1),,【教學內容】,教材第72頁例1,【教材分析】,教材呈現了學生買書的情境圖,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例1根據情境圖提出了兩個問題讓學生解答,這些問題在學生日常生活中常會遇到,故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探索小數加、減法的筆算方法。,【學情分析】,本節課通過買書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小數就在我們的身邊,小數的加、減法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拉近了學生與新知的距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四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計算能力,教學時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嘗試計算,找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教學目標】,1.理解和掌握小數的加、減法計算法則,會正確進行小數加、減法的計算。, 2.能運用小數加、減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和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3.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和概括能力。,【教學重難點】,重點:理解并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難點:理解“小數點對齊”的道理。,【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情境導入】,課件出示教材第71頁情景圖。,師:從圖上你獲得了哪些信息?,學生觀察,反饋。,師:我們平常都會去書店買書,在買書的問題上藏著許多數學知識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吧!,(板書課題:小數加、減法(1)),【探究新知】,教學例1,1.小麗買了下面兩本書,一共要花多少錢?,,師:一共要花多少錢?誰會列算式?,(1)學生獨立寫出算式,指名回答。,6.45+4.29=,師:怎樣列豎式計算?,(2)學生嘗試計算,教師巡視指導。,(3)指名板演:,\f(  6. 4 5,+ 4. 2 9), 1 0. 7 4)

全班交流時要讓學生說一說具體的算法,尤其要讓學生說一說小數點為什么要對齊。

學生回答。

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因為小數點對齊了,相同數位就對齊了,這樣就能相加。

2.《數學家的故事》比《童話選》貴多少錢?

(1)學生理解題意,列出算式。

(教師根據學生匯報,板書:6.45-4.29)

(2)學生自主探索算法。

組織學生獨立算一算,再與同桌交流一下。

(3)指名板演:

a14b2ba6e74f06f6ccdcb6faa54997c9.png,  2. 1 6)

全班交流時,教師讓學生口述具體的計算過程,通過交流,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小數點對齊的算理。

3.歸納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師:誰能說說怎樣計算小數的加、減法?

學生小組內交流、匯報。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如下:計算小數加、減法時,先把各數的小數點對齊(也就是把相同數位對齊),再按照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最后在得數里對齊橫線上的小數點,并點上小數點。

【鞏固應用】

完成教材第72頁“做一做”。

【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小數加、減法(1)

   (1)6.45+4.29=10.74(元)

4d79a7bcda960d04f640f0f78da34955.png, 1 0. 7 4)

答:一共要花10.74元錢。

   (2)6.45-4.29=2.16(元)

a14b2ba6e74f06f6ccdcb6faa54997c9.png,  2. 1 6)

答:《數學家的故事》比《童話選》貴2.16元錢。

第2課時 小數加、減法(2)

【教學內容】

教材第73頁例2

【教材分析】

例2的教學內容仍然是由主題圖引出的,通過小林買的兩本書,提出了小數加、減法的問題。這一節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知道當遇到小數部分位數不一樣多時,可以在末尾上添“0”補位再計算。教學完例2,教材又以小組討論交流的形式提醒學生小數加、減法的注意事項。

【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在上一節課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結合具體情境解決問題,進一步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課堂上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嘗試計算,小組交流計算方法,最后概括歸納出小數加、減法的算理。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會正確地進行小數加、減法計算。

2.會運用小數加、減法計算解決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認真計算,細心檢查驗算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熟練地進行小數加、減法計算。

難點:運用小數加、減法計算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復習導入】

1.列豎式計算。

7.8+2.6=          8.54-4.76=          1.25+6.73

(指名板演)

2.把下面的數改寫成兩位小數。

7.8      6      8.3000      9.5      3.400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小數的加、減法計算的知識。(板書課題:小數加、減法(2))

【探究新知】

教學例2

1.小林買了下面兩本書,一共花了多少錢?

(1)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2)學生嘗試列式計算。

(3)指名板演,全班交流。

師板書:

6.45+8.3=14.75

9aa62f01670bf7c13cd150b4e14c3217.png, 1 4. 7 5)  ←師強調在百分位添上0,根據小數的性質,在小數的

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2.《數學家的故事》比《神奇的大自然》便宜多少錢?

(1)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

(2)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8.3-6.45=1.85

47b8630a384c880cd4830dd5d083e148.png,  1. 8 5)

訂正時教師指出當被減數的小數位數不夠時,怎么辦?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

師小結:當遇到小數部分位數不一樣多時,可以在末尾添“0”補位再計算。

師:在計算小數加、減法時要注意什么?

小組討論交流,然后匯報。

①小數點要先對齊,也就是把相同數位對齊。

②要從最低位算起。

③得數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鞏固應用】

完成教材第73頁“做一做”。

學生練習后,全班集體訂正。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小數加、減法(2)

(1)6.45+8.3=14.75(元)

9aa62f01670bf7c13cd150b4e14c3217.png, 1 4. 7 5)

答:一共花了14.75元。

(2)8.3-6.45=1.85(元)

47b8630a384c880cd4830dd5d083e148.png,  1. 8 5)

答:《數學家的故事》比《神奇的大自然》便宜1.85元。

第3課時 小數加、減混合運算

【教學內容】

教材第76頁例3

【教材分析】

例3結合買書的情境提出問題,從而引入小數加、減混合運算。解決“找回多少錢”的問題時,要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思路解決問題。教材呈現了兩種不同的算法,體現了解決問題的思路、算法多樣化。學生經歷了小數加、減混運算的過程,知道如何選擇靈活的方法解決小數計算問題。

【學情分析】

本節知識是在掌握了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和整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等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把已掌握的整數加、減混合運算的舊知識遷移到小數加、減法混合運算這一新的情境中。理解同級運算按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以及遇到括號先算括號里面的算理,明確小數加、減法的運算順序同整數加、減法的運算順序相同。

【教學目標】

1.探索小數加、減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讓學生體驗算法多樣化的過程,培養遷移、類比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索并掌握小數加、減混合運算順序,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難點:能用不同的算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口算卡片

【復習導入】

1.口算。(出示口算卡片)

0.5+8.4=        3.2+7.8=        0.28+0.56=

1-0.9= 12.8-8.4= 0.8-0.5=

1.25+0.75= 5-0.6= 8.7+4.3=

2.說出下列各題的運算順序。

325-108+274         960-(284+156)

師:整數的加、減混合運算順序是怎樣的?

組織學生小組中議一議,然后匯報。

師:小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順序與整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順序相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小數的加、減混合運算。

(板書課題:小數加、減混合運算)

【探究新知】

教學例3

1.課件出示例3(1)。

先指名說說從題目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要解決什么數學問題。

師:買3本書一共要花多少錢?怎樣列算式?

(1)學生獨立寫算式。

(2)指名學生板演。

 7.45+5.8+4.69

=13.25+4.69

=17.94(元)

(3)集體討論交流算法。

2.課件出示例3(2)。

師:小林付給售貨員20元,應找回多少錢?

怎樣列算式?

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板書:

方法一:20-6.45-8.3

方法二:20-(6.45+8.3)

(1)組織學生說一說這兩種方法的解題思路各是怎樣的?

生1:方法一是分別減掉兩本書的價錢。

生2:方法二是先計算小林買的兩本書價錢的總和。

(2)學生獨立在練習本上試算,兩名學生板演。

 20-6.45-8.3      20-(6.45+8.3)

=13.55-8.3       =20-14.75

=5.25(元)        =5.25(元)

3.總結歸納小數加、減法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師:根據上面的計算過程,你能說一說小數加、減混合運算應該怎樣計算嗎?

小組交流討論,然后匯報。

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板書:

590b2f159c915679b161117529e4672e.png

(與整數加減混合運算順序相同)

【鞏固應用】

完成教材第76頁的“做一做”第1、2題。

學生獨立計算,集體訂正反饋。

【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大家學習了什么知識,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小數加、減混合運算

例3 7.45+5.8+4.69  20-6.45-8.3  20-(6.45+8.3)

  =13.25+4.69   =13.55-8.3   =20-14.75

  =17.94(元)    =5.25(元)    =5.25(元)

63992bd91fdf77b7e7358fe0ac5a765d.png與整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順序相同

第4課時 整數加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

【教學內容】

教材第79頁例4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以兩組算式比較的形式呈現,引導學生發現加法運算定律在小數加法中的應用。例4采用對比的方式呈現小麗和小偉兩位同學不同的計算思路。通過對比,幫助學生直觀感知加法的運算定律在小數運算中同樣適用,并進一步體會用加法的運算定律進行計算確實方便又快捷。使學生在今后的小數加法運算中,能根據數的特點自覺地應用加法運算定律進行計算。

【學情分析】

本節知識是我們在掌握了小數的加、減法計算和加、減混合運算以及整數加、減法的運算定律和運算性質的基礎上學習的。在計算過程中,大家能夠直觀感受到加、減法的運算定律和運算性質在小數中同樣適用。

【教學目標】

1.理解整數的運算定律在小數運算中同樣適用。

2.會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整數的運算定律在小數運算中同樣適用。

難點:會運用運算定律和性質靈活地進行簡便計算。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口算卡片

【復習導入】

1.口算。(出示口算卡)

0.45+0.35=         0.78-0.24=         5.8+4.2=

7.3-4.8= 3-0.8= 1.61+3.34=

2.在里填上適當的數。

32+5757+32

(138+24)+77138+(24+77)

填寫好,引導學生說說依據是什么?

3.知識遷移。

師:上面兩題是整數,用了整數的加法運算定律,如果把它改成小數:

5.7+3.23.2+5.7

(1.38+2.4)+7.71.38+(2.4+7.7)

應該填什么符號?

生:填等號。

師:看來,整數加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對小數同樣適用。今天我們來探究用運算定律使小數計算更簡便的問題。

(板書課題:整數加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

【探究新知】

課件出示例4:計算0.6+7.91+3.4+0.09

1.學生獨立計算,教師巡視。

2.討論、交流算法。

(1)展示不同計算方法。

請不同算法的同學在黑板上寫出自己的計算過程。

方法一:0.6+7.91+3.4+0.09

=8.51+3.4+0.09

=11.91+0.09

=12

方法二:0.6+7.91+3.4+0.09

=(0.6+3.4)+(7.91+0.09)

=4+8

=12

(2)比較不同算法。

師:比較上面的兩種算法,你認為哪種算法更簡便呢?

學生回答:方法二更簡便。

(3)引導發現規律。

師:通過比較上面的兩種算法,結合以前所學的整數加法運算定律,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小組討論,然后匯報。

師小結:整數加法運算定律(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在小數的加法計算中同樣適用。

教師強調:整數的其他運算定律在小數運算中同樣適用,如a-b-c=a-(b+c)。所以整數的運算定律在小數運算中同樣適用。

教師最后指出:把整數的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可使小數計算簡便。

【鞏固應用】

完成教材第79頁“做一做”第1、2題。

先獨立完成,再組織全班交流,交流時讓學生說說每題的依據各是什么。

【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大家學習了什么知識?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整數加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

方法一:         方法二:

 0.6+7.91+3.4+0.09  0.6+7.91+3.4+0.09

=8.51+3.4+0.09    =(0.6+3.4)+(7.91+0.09)

=11.91+0.09      =4+8

=12          =12

整數的運算定律在小數運算中同樣適用。


七、圖形的運動(二)

第1課時 軸對稱

【教學內容】

教材第82頁例1,第83頁例2

【教材分析】

教材呈現給學生幾幅精美的圖片,讓學生感知生活中的對稱現象,進而探索簡單圖形的軸對稱特性,把握簡單圖形之間的軸對稱關系。學生在前面已經對軸對稱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軸對稱圖形的概念,本節課的學習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探索新知識。

【學情分析】

學生在前面已經對軸對稱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軸對稱圖形的概念,本節課的學習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探索新知識,讓學生感知生活中的對稱現象,進而探索簡單圖形的軸對稱特性,把握簡單圖形之間的軸對稱關系。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圖形的軸對稱,探索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和性質,并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圖形的軸對稱圖形。

2.通過軸對稱圖形的變化,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軸對稱圖形的特征。

難點:通過軸對稱圖形的變換,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情境導入】

課件出示教材第82頁主題圖,讓學生一起欣賞各種各樣的圖案。

師:這些圖案漂亮嗎?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學生回答。

師:這些美麗的圖案充分體現了數學中對稱的美,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吧。

(板書課題:軸對稱)

【探究新知】

1.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還見過哪些軸對稱圖形呢?(讓學生自己舉例,教師進行適當的評價)

2.出示教材第82頁主題圖,請學生畫出這些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學生畫時,教師巡視指導)

3.認識軸對稱的性質。

出示教材第82頁例1圖。

(1)觀察:這幅圖有什么特點?(對稱性)

(2)師:仔細觀察圖,可以數一數、折一折、量一量,看看你還有什么發現?

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討論交流,然后匯報。

生1:如果沿著方格中虛線折疊,兩邊的圖形可以完全重合。

生2:圖形中的A點與A′點到虛線(對稱軸)的距離是相等的。

(教師用課件演示學生的描述,使學生直觀地看到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和性質)

小結:軸對稱圖形不僅是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兩半,而且圖形中的任何兩個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都是相等的,這就是軸對稱的性質。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對應點連線垂直于對稱軸。

4.教學畫對稱圖形。

師:要畫出這個圖形的軸對稱圖形,你想怎樣畫?(出示教材第83頁例2圖)

(1)小組討論并相互交流。

(2)組織學生匯報:先找對稱點,再把對稱點連接起來。

(3)讓學生動手畫。

(4)教師歸納并總結。

【鞏固應用】

完成教材第83頁的“做一做”第1、2題。

【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軸對稱

如果一個圖形沿著一條直線對折,兩側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

畫法:先找對稱點,再把對稱點連接起來。

第2課時 平 移

【教學內容】

教材第86頁例3,第87頁例4。

【教材分析】

平移是一種基本的圖形變換,學習這一知識對于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掌握變換的數學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例3通過讓學生移一移、找一找等活動,感知圖形平移的特征,為以后進一步學習更深層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例4出示一個不規則圖形,讓學生計算這個圖形的面積,通過小精靈的提示啟發學生用平移的知識來解決問題。

【學情分析】

平移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現象,他們對平移現象有了初步的認識,本節課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驗圖形平移的知識,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目標】

1.結合操作活動,認識圖形的平移變換。

2.能按要求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平移后的圖形。

3.在探索圖形平移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在方格紙上畫出圖形的平移后的圖形。

難點:能正確說出圖形平移的距離。

【教學準備】

方格紙、尺子、多媒體課件

【情境導入】

課件播放生活錄像。

(電梯向上運行、拉開推拉窗的窗扇、拉抽屜等場景)

師:這些是什么現象?(生回答:平移)

師:我們已經對平移現象有了初步的認識,如果把平移的現象表現在紙上,又該怎么做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一下。

(板書課題:平移)

【探究新知】

1.教學例3(課件出示例3圖)

(1)動手操作,平移圖形。

師:把圖形向上平移5格,你準備怎么移?

①學生拿出方格紙自己操作,小組交流平移的過程、方法。

②教師課件演示正確的操作過程。

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平移時,我們先確定物體平移的方向,再通過某一點確定平移的距離,把原圖形每個點平移后的位置找到,再連起來,就是平移后的圖形。

③把圖形向右平移7格。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

(2)探究平移的距離。

師:剛才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了平移后圖形,如果讓大家看圖填空,你們會嗎?

①直觀猜測:圖形向(   )平移(   )格。

指名學生回答。

如:生1:向左平移3格。

生2:向右平移5格。

②啟發質疑。

師:現在的圖形和原來的圖形之間又空了3格,怎樣看出平移了7格?

③討論交流。

師:要準確地數出圖形平移的格數,你有什么好方法?

學生交流后匯報。

師小結:只要數一數對應的點或對應的線段平移了幾格,就知道這個圖形平移了幾格。不能只數它們中間的格數。

2.教學例4(課件出示例4)

(1)師:從圖上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學生回答。

(2)探究計算圖形面積的方法。

學生分組討論。

師引導:這個圖形是個不規則圖形,能把它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圖形嗎?請大家動手試一試。

(3)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4)學生匯報,教師課件演示。(把不規則圖形轉化成長方形)

(5)讓學生計算長方形的面積。

生1:數方格,長方形的面積是24平方厘米。

生2:6×4=24(平方厘米)

【鞏固應用】

1.完成教材第86頁“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87頁“做一做”。

【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平 移

在進行平移時,先確定物體平移的方向,再通過某一點確定平移的距離。


八、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

第1課時 平均數

【教學內容】

教材第90頁例1,第91頁、92頁例2

【教材分析】

例1通過求一個小組四名學生收集廢舊礦泉水瓶的平均數量,使學生明確平均數量不是指每個學生實際收集到的礦泉水瓶數量,而是指“假設”四個學生收集到的瓶子同樣多,每人收集到多少個。讓學生初步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側重于用“移多補少”的方法、算式的方法求出平均數。

例2以學生踢毽圖為背景,用表格的形式記錄男生隊和女生隊踢毽比賽的成績。接著以3個同學討論交流的方式探索出要比較兩個隊的成績,應用平均數。通過此例,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概念,體會平均數是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的統計量。

【學情分析】

在教學“平均數”的概念時,不僅要說明平均數的含義和求法,還要強調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和作用。平均數作為反映一組數據集中趨勢的統計量,是統計學中應用最普遍的概念,它既可以描述一組數據本身的總體情況,也可以作為幾組不同的數據比較的一個指標。

【教學目標】

1.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2.培養運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難點: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老師手中有8支鉛筆,要分給這四位同學,請大家幫我想一想,怎樣分呢?

讓學生想一想,然后指名發表意見,提出不同的分法。

當有學生提到給每位學生分2支時,教師引導:8支鉛筆,分給這四位同學,每人分2支,那么這8支鉛筆剛好分完,并且每人分得的支數都相同,這種分法叫平均分。

每位同學平均分2支鉛筆,這里的2就是平均數。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平均數。(板書課題:平均數)

【探究新知】

1.課件出示例1情境圖。

(1)引導學生收集信息。

師:從統計圖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指名發言。

(2)探究求平均數的方法。

①“移多補少”法。

師:要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利用統計圖,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小組討論,指名匯報。

課件展示統計圖的變化過程。

師小結:我們通過把多的礦泉水瓶移出來,補給少的,使得每個人的礦泉水瓶的數量同樣多,這種方法叫“移多補少”,可以求出四個人平均每人收集礦泉水瓶的個數。

②運用公式求平均數。

師:如果沒有這個統計圖,只是每個人匯報自己收集了幾個,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這個小組平均每個人收集了多少個?

小組討論交流。

師小結:要使每個人收集的同樣多,也就相當于把該小組收集的礦泉水瓶總數平均分成4份,求1份是多少,因此可先求出這組數據的總數量,再用總數量除以這組數據的總份數,求得平均數。

學生嘗試寫出算式,師板書:

(14+12+11+15)÷4=13(個)

2.課件出示例2。

(1)引導學生觀察成績記錄表。

師:請大家觀察男生隊和女生隊踢鍵比賽的成績記錄表,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討論,指名發言。

(2)算一算,得出結論。

師:怎樣才能知道哪個隊的成績好?

學生小組討論,指名匯報。

師小結:如果每隊人數不一樣,要通過求出每隊的平均成績來比較,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學生計算兩個隊的平均成績,教師指名說一說怎么算的?根據學生的匯報,板書:

男生隊平均每人踢鍵個數:

 (19+15+16+20+15)÷5

=85÷5

=17(個)

女生隊平均每人踢鍵個數:

 (18+20+19+19)÷4

=76÷4

=19(個)

從計算的結果看,女生隊的成績好。

【鞏固應用】

完成教材第92頁“做一做”第1、2題。

【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平均數

   1.(14+12+11+15)÷4=13(個)

2.男生隊平均每人踢鍵個數:

 (19+15+16+20+15)÷5

=85÷5

=17(個)

女生隊平均每人踢鍵個數:

 (18+20+19+19)÷4

=76÷4

=19(個)

第2課時 復式條形統計圖

【教學內容】

教材第95頁、第96頁例3

【教材分析】

教材提供了某地區城鎮和鄉村人口的數據,并讓學生分別完成兩個單式條形統計圖,幫助學生回顧了已學知識,并為后面的學習提供條件。在小精靈的提示下,就會想到把兩個統計圖合并成一個統計圖,得到復式條形統計圖,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后,通過觀察、比較引導學生從圖中獲取信息,再根據圖中的數據提出問題。

【學情分析】

學生在四年級上冊已經學習了單式條形統計圖,這節課是在認識單式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體會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優勢,會繪制復式條形統計圖,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發展統計意識。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會繪制復式條形統計圖。

2.會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能根據統計圖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難點:能發現信息并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談話導入】

課件出示例3的統計表。

師:我們以前學習的條形統計圖統計的是一組數據,像這樣要統計兩組數據,又該怎么畫條形統計圖呢?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一種新的統計圖——復式條形統計圖。(板書課題:復式條形統計圖)

【探究新知】

出示課件例3。

1.繪制縱向單式統計圖。

(1)引導學生觀察統計表,通過統計表可以獲得哪些信息?

(2)在理解統計表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完成某地區城鎮和鄉村人口的縱向單式條形統計圖。

(3)學生完成后,點擊課件,展示完整的統計圖,集體訂正。

2.繪制縱向復式條形統計圖。

(1)根據兩個條形統計圖你能發現哪些信息?

(2)如果要在一個統計圖中描述這些信息怎么辦?在學習復式條形統計圖時是怎么把兩個單式條形統計圖合并在一起?

學生小組討論,指名匯報。

教師歸納小結:我們在學習復式條形統計圖時,經常把兩種人物或事物成對的對比。例如,男生和女生、(1)班和(2)班等,教材第95頁這兩個單式條形統計圖分別表示的是某地區城鎮1980~2010年人口統計情況和鄉村1980~2010年人口統計情況,那么我們也可以在一個統計圖中同時表達城鎮和鄉村人口數量的變化情況。

(3)引導學生看課件。

第一步出示縱軸、橫軸的內容,統計圖名稱,圖標。第二步對比出示1980年城鎮、鄉村人口情況,然后出示1990年人口情況,以此類推,并說明這樣的統計圖就是縱向復式條形統計圖。

(4)學生獨立完成教材第96頁的復式條形統計圖。

(5)在學生觀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單式條形統計圖與復式條形統計圖有什么區別?

(6)看圖回答問題。

3.繪制橫向復式條形統計圖。

(1)課件出示教材第96頁的橫向復式條形統計圖。

(2)引導學生觀察。

①課件中統計圖的橫軸、縱軸表示的是什么?

②課件中統計圖的條形是什么方向的?

學生討論交流,指名發言。

(3)引導學生去獨立完成教材第96頁的統計圖。完成后請學生到投影前展示。

(4)引導學生思考:

兩種統計圖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同學們互相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師歸納總結:橫向復式條形統計圖與縱向復式條形統計圖,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其他地方是相同的。當數據的種類不多,但每類數據又比較大時,用橫向復式條形統計圖比較方便。

4.小結繪制復式條形統計圖的方法。

【鞏固應用】

完成教材第97頁“做一做”。

【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復式條形統計圖。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不僅會畫復式條形統計圖,而且還能從復式條形統計圖中獲得許多信息,并根據這些信息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板書設計】

復式條形統計圖

用兩種不同顏色的條形表示兩組數量,便于比較和分析。

第3課時 營養午餐

【教學內容】

教材第101、第102頁內容

【教材分析】

教材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圍繞午餐的營養問題設計了相應的數學綜合應用活動:首先是食堂為學生提供的三種午餐菜譜;其次是營養專家介紹了10歲兒童營養午餐的兩個基本指標;接著是讓學生嘗試合理搭配自己喜歡的午餐菜譜,最后通過統計、排列組合,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學情分析】

“營養午餐”是學生既熟悉又陌生的一個課題,熟悉的是學生每天都必然接觸,陌生的是學生對于什么樣的搭配才是合乎營養標準的“營養午餐”還沒有達到科學合理的認識,偏食、挑食等不良習慣在學生群中比比皆是。

【教學目標】

1.學會運用數學知識科學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應用知識的能力。

2.掌握科學的飲食方法,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科學分析問題,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難點:理解“不低于、不超過”的意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平常喜歡吃哪些菜?學生根據自己的飲食愛好,各抒已見。

師:我們人體需要的營養是多方面的。既要營養全面,符合身體生長的需要,又要變化口味;既要吃些肉類,又要吃些蔬菜,補充維生素。不能經常只吃一種肉類或蔬菜。為了身體健康成長的需要,我們這節課來研究營養午餐。

(板書課題:營養午餐)

【探究新知】

課件出示教材第101頁菜譜:

 7e9eafd4b6b4abdd3052ecc8a29b3893.pngeecd7b715780e7e4ae7a50365cbad2e6.png3a5d69088771b4e8259de4e724d405c2.png

1.了解每份菜的營養含量。

師:你會選擇哪種菜譜呢?

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做出選擇,教師可根據學生的意見,統計喜歡各菜譜的人數。

課件出示教材第101頁各類菜中熱量和蛋白質的含量表。

組織學生在小組中算一算每一種菜譜的總熱量、總脂肪,并相互交流。

2.對照標準,得出結論。

出示“營養專家提示”。

10歲左右的兒童要從每餐午飯菜肴中獲取的熱量應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應不超過50克。

師:提示中的“不低于”是什么意思?“不超過”呢?

學生自由討論、匯報發言。

師小結:熱量不低于2926千焦:大于、等于2926千焦。

脂肪不超過50克:小于、等于50克。

師:今天的菜譜符合科學的營養標準嗎?

學生討論交流、匯報。

得出結論:菜譜A符合營養標準,菜譜B脂肪超標,菜譜C熱量不達標。

3.科學配菜。

(1)組織學生在小組中合作,共同來搭配不同的午餐菜肴。

(2)小組匯報各自的菜譜,完成教材第102頁的統計表。

(3)菜譜展示,集體評價。

【鞏固應用】

1.根據上面的統計表,你能繪制出復式條形統計圖嗎?

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共同完成,然后教師組織全班展示、評價。

2.哪一種搭配獲取的蛋白質最多?

組織學生算一算,比一比。

【板書設計】

營養午餐

熱量不低于2926千焦:大于、等于2926千焦

脂肪不超過50克:小于、等于50克


九、數學廣角——雞兔同籠

【教學內容】

教材第103頁、第104頁例1

【教材分析】

本課時向學生提供了現實、有趣、富有挑戰的學習素材,借助我國古代趣題“雞兔同籠”,使學生展開討論,應用假設的數學思想,從多角度思考,運用多種方法解題,學生可以應用列表法、假設法來解決問題。學生在具體的解決問題過程中,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情分析】

學生在三年級時已初步嘗試了應用逐一列表解決問題,允許學生采用不同的解題方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可以讓學生動手畫、動手擺,親身體驗,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對一些日常生活現象的觀察與思考,從中發現一些特殊的規律。

2.經歷猜測、列表、假設,解決“雞兔同籠”問題。

【教學重難點】

嘗試用不同方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情境導入】

課件出示教材第103頁情境圖。

師:“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你們知道這是什么數學問題嗎?

生:“雞兔同籠”問題。

師:誰能解釋一下這道題是什么意思?

生:籠子里有若干只雞和兔。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只腳。雞和兔各有幾只?

師:同學們理解得不錯,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雞兔同籠”問題。

(板書課題:數學廣角)

【探究新知】

1.課件出示例1

籠子里有若干只雞和兔,從上面數,有8個頭,從下面數,有26只腳,雞和兔各有幾只?

(1)用嘗試法解決問題。

師:你們知道雞、兔各有幾只嗎?

生:只能一一列舉。

①學生獨立嘗試,把嘗試的過程記錄在表中。

②全班交流、匯報。

師:在嘗試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生:多一只兔子就會減少一只雞,就會增加兩只腳。

(2)用假設法解決問題。

①假設籠子里都是雞。

a.2×8=16(只)

b.26-16=10(只)

c.10÷(4-2)=5(只)

d.8-5=3(只)

師:說說每步求的是什么。

生:a.共有多少只腳。

b.多余多少只腳。

c.調成多少只兔。

d.有多少只雞。

師:你能解釋一下為什么“10÷(4-2)”求的就是兔子的只數嗎?

生:因為把1只雞換成1只兔就會多2只腳,10里有5個2,所以多余10只腳就可以給5只雞每只添上兩只腳換成5只兔。

②假設籠子里都是兔。

學生嘗試寫算式,指名匯報,師板書。

4×8=32(只)

32-26=6(只)

6÷(4-2)=3(只)

8-3=5(只)

師:為什么“6÷(4-2)”求的就是雞的只數呢?

生:因為把1只兔換成1只雞就會少2只腳,少6只腳就需要把3只兔換成3只雞。

生:比較這兩種假設的方法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生:不同點:一種是假設都是雞,一種是假設都是兔。

相同點:都是把兩種動物化成一種來研究,把繁瑣的嘗試過程化成了簡便的算式。

師:不論怎樣假設,都利用了同一規律——每調一只雞或兔,總差兩只腳,我們就是抓住了腳的只數的變化進行調整,從而得出答案。

【鞏固應用】

完成教材第105頁“做一做”。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數學廣角

1.列表的方法

2.假設的方法

(1)假設都是雞

(2)假設都是兔


十、總復習

第1課時 四則運算

【教材分析】

這一部分內容在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隨著數的范圍進一步擴展,將延伸至實數甚至復數的計算,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

【學情分析】

這節課的復習內容是四則運算及運算定律。

【教學目標】

1.掌握加減法、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2.理解和掌握有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并能正確計算。

3.掌握運算定律,會靈活運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并能正確計算。

難點:會靈活運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

【教學準備】

口算卡片

【引入復習】

1.復習加、減法,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學生在小組中議一議,然后匯報。

加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和=加數+加數 差=被減數-減數

加數=和-另一個加數 減數=被減數-差

被減數=減數+差

乘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積=因數×因數 商=被除數÷除數

因數=積÷另一個因數 除數=被除數÷商

被除數=商×除數

2.復習四則運算。

在四則運算中,我們學習了哪些運算順序?

(1)全班交流,教師歸納。

86b6f465b8376d164769baa2a1fff643.png按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

c.+、-、×、÷―→先算乘、除,再算加、減。

d.既有(  ),又有[  ]―→先算小括號里面的,再算中括號里面的。

(2)練習。

下面各題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40+195-246  4000÷25-13×12  (100÷25+16)÷5  6000÷[75-(60-10)]

組織學生在小組中交流,說一說各題的運算順序。

再讓學生獨立算一算,教師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3.復習運算定律運算性質。

師:我們學習過哪些運算定律、運算性質?你能用字母表示出來嗎?

(1)學生獨立在練習本上整理,然后匯報。

加法2a6da38a164d1f0a93d58433f89b7adb.png

減法:a-b-c=a-(b+c)

乘法9a346e16959d5f4ceac6978051ac792a.png除法:a÷b÷c=a÷(b×c)

(2)用簡便方法計算。

728+136+72    25×125×4×8    373-27-73    3500÷4÷25

學生獨立練習,并在小組中相互交流。

【鞏固應用】

完成教材第111頁“練習二十五”第1、2、3題。

【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復習了什么知識?你有哪些收獲?

【板書設計】

四則運算

 1.四則運算

2.運算定律

加法2a6da38a164d1f0a93d58433f89b7adb.png

減法:a-b-c=a-(b+c)

乘法9a346e16959d5f4ceac6978051ac792a.png

除法:a÷b÷c=a÷(b×c)

第2課時 小數的意義、性質和加、減法

【教材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還沒有養成主動整理、歸納所學知識,查缺補漏,完善知識結構的習慣。但是,隨著年級的增長,知識范圍的擴大,復習就變得越來越重要,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培養學生自主復習的意識,還要使學生掌握復習的方法。

【學情分析】

這節課的復習內容是小數的意義、性質和加、減法。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認識小數的意義和性質,能正確讀寫小數、改寫小數及比較小數的大小。

2.掌握移動小數點使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會改寫名數,會正確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3.掌握小數的加法、減法計算,能正確的進行計算。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運算。

難點:會改寫名數,會正確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引入復習】

引導學生回顧與小數相關的知識點。(出示課件)

小數c2124af8505957541fee66cbf6ca7af8.png

1.復習小數的意義與小數數位順序表。

(1)說一說生活中的小數。

(2)講一講小數數位順序表。

學生自由討論、匯報。

小結:小數由整數部分、小數點、小數部分組成;小數點右邊的數位依次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對應的計數單位分別是b5e70c706b96c149a60e596364edf656.png、68b319693b47a4c5e61e1ce88ebe5536.png、96de6a84072b246d49e5082a0c3207b9.png……寫作:0.1、0.01、0.001……;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

2.復習小數性質和大小比較。

(1)問:小數性質是指什么?它有哪些作用?

學生回顧、發言。

小結: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這就是小數的性質,它可以化簡小數和按要求改寫小數。

(2)小組議一議,怎樣比較小數的大小?

指名匯報后教師小結: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先比較整數部分,整數部分大的那個數就大;整數部分相同,再比較小數部分,十分位上數大的那個小數就大,十分位相同,百分位上的數大的那個小數就大……以此類推。

3.復習小數點移動的規律。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課本第112頁的第5題,接著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時,教師讓學生舉例說明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變化的規律。

4.復習小數與單位換算。

(1)名數的認識。

(2)回顧改寫名數的方法。

小結:高級單位名數乘以進率,除以進率))低級單位名數

乘以進率,也就是把小數點向右移動;除以進率,也就是把小數點向左移動。

5.復習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先讓學生舉例說明怎樣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然后教師強調用“四舍五入”法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時應注意的問題。

6.復習小數的加、減法。

(1)小數加、減法計算的方法。

學生討論、匯報。

小結:小數點對齊,從低位加或減起,結果的小數末尾有“0”要去掉。

(2)問: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有什么異同?

學生分組討論、匯報,師結合實例評價。

【鞏固應用】

1.完成教材第111頁第4題。

2.完成教材第112頁第7題。

【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復習了什么知識?你有哪些收獲?

【板書設計】

小數的意義、性質和加、減法

小數b497c1f2a56ac0683488d969c50796f0.png

第3課時 空間與圖形

【教材分析】

這節課學習的內容包括觀察物體、三角形、圖形的運動三個單元的內容。

【學情分析】

這節課是對觀察物體、三角形、圖形的運動進行整理與復習,這部分內容都屬于“空間與圖形”的知識。通過復習,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在復習過程中進一步形成空間觀念,為以后學習幾何知識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1.能正確辨認從前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的形狀。

2.進一步認識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三邊的關系、三角形的內角和。

3.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征,會畫一個圖形的軸對稱圖形。

4.能在方格紙上畫出圖形平移后的圖形。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三角形的認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實踐能力。

難點:能綜合應用本學期所學的空間與圖形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教學準備】

三角板、直尺、多媒體課件

【引入復習】

1.復習觀察物體的知識。

課件出示第113頁第11題,

(1)學生獨立在書本上完成,教師巡視指導。

(2)組織學生全班交流,集體訂正。

2.復習圖形的運動的知識。

(1)軸對稱。

①什么是軸對稱圖形?對稱軸左右兩邊完全一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嗎?

②怎樣畫對稱軸。

(2)平移。

學生獨立完成第113頁第12題,然后集體訂正,教師講評。

3.復習三角形的知識。

(1)復習三角形的特性。

指名說一說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并讓學生舉例說明三角形特性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2)復習三角形的分類。

師:我們學過了哪些三角形,你能給它們進行分類嗎?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整理小結。

按角分: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

按邊分:不等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

(3)復習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系。

指名說一說三角形三邊有什么關系,通過交流,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都大于第三邊。

(4)復習三角形三個角之間的關系。

指名說一說三角形三個角之間的關系,通過交流,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鞏固應用】

完成教材第112頁“練習二十五”的第8、9、10題。

【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復習了什么知識?你有哪些收獲?

【板書設計】

空間與圖形

1.觀察物體

2.圖形的運動

3.三角形e3c06dc63ec7750d79a1ff54ce0fae63.png

第4課時 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

【教材分析】

這節課的復習內容是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

【學情分析】

這部分內容的重點是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會繪制復式條形統計圖,教材分別安排了題目進行復習。通過復習,學生會更好的理解平均數和條形統計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回顧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2.使學生掌握繪制復式條形統計圖的方法。

3.通過統計圖上的數據分析,能夠提出一些問題和解答一些問題。

【教學重難點】

重點:會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和求平均數。

難點:引導學生通過回憶、討論和交流,提高對本學期所學的統計知識的認識。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引入復習】

回憶知識點。

1.提出問題。

師:本學期,你在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這單元學到了什么?

2.小組討論。

讓學生獨立回憶片刻,再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

指名匯報交流情況,教師根據學生的口答歸納并出示如下:

平均數d8924c02dab8ba259849e50b9e4bf4d8.png

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條形統計圖d98320d816930570c8ed60fd5db02b66.png

【鞏固應用】

1.教材第113頁第14題。

學生判斷后,集體訂正。

2.教材第114頁第15題。

(1)學生觀察統計表,了解數據,再完成統計圖。

(2)課件展示繪制好的統計圖。

(3)看圖回答問題。

課件出示本題提出的問題。

①哪年收到的普通郵件最多?哪年收到的電子郵件最多?兩種郵件的數量有什么變化趨勢?

②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學生先獨立分析問題,然后集體交流。

小結:a.1995年收到的普通郵件最多,2010年收到的電子郵件最多;普通郵件呈下降趨勢,電子郵件呈上升趨勢。

b.這是一道開放題,可提的問題很多,集體交流時,只要學生能提出合理的問題,教師都應給予肯定,并鼓勵學生獨立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

【課堂小結】

讓學生說說這節課的收獲。

【板書設計】

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

平均數d8924c02dab8ba259849e50b9e4bf4d8.png

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條形統計圖d98320d816930570c8ed60fd5db02b66.png

第2篇: 2021四年級上冊數學電子版

            21、搭石

我的家鄉有一條無名小溪,五六個小村莊分布在小溪的兩岸。小溪的流水常年不斷。每年汛(xùn)期,山洪暴發,溪水猛漲。山洪過后,人們出工、收工、趕集、訪友,來來去去,必須脫鞋綰(wǎn)褲。進入秋天,天氣變涼,家鄉的人們根據水的深淺,從河的兩岸找來一些平整方正的石頭,按照二尺左右的間隔,在小溪里橫著擺上一排,讓人們從上面踏過,這就是搭石。

?  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秋涼以后,人們早早地將搭石擺放好。如果別處都有搭石,唯獨這一處沒有,人們會譴(qiǎn)責這里的人懶惰(duò)。上了點年歲的人,無論怎樣急著趕路,只要發現哪塊搭石不平穩,一定會放下帶的東西,找來合適的石頭搭上,再在上邊踏上幾個來回,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

??  家鄉有一句“緊走搭石慢過橋”的俗(sú)語。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塊,踩上去難免會活動,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們走搭石不能搶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邊的人沒處落腳,就會掉進水里。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xié)調有序(xù)!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chuò)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  經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見過這樣的情景:如果有兩個人面對面同時走到溪邊,總會在第一塊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讓對方先走,等對方過了河,倆人再說上幾句家常話,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來走搭石,年輕人總要伏(fú)下身子背老人過去,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

??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結著故鄉的小路,也聯結著鄉親們美好的情感。

生字:

洪 暴 猛 漲 褲 惰 穩 俗 衡 序 伏

問題:

1、什么是搭石?

2、默讀課文,找一找課文哪些地方讓我們感受到美?

3、說說你是怎么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話的意思的。

4、作者從不起眼的事物中發現了美,對我很有啟發我也想寫一寫平凡事物中的“美”。

第3篇: 2021四年級上冊數學電子版

《四年級上冊》教材說明

一、教學內容

二、教學目標

三、教材編寫特點

1.選取現實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并具有時代意義的素材,引導學生了解生活,認識社會。

本冊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多方面選取了反映社會生活且學生熟悉的事物為素材,目的是有計劃地引導學生熟悉生活,認識社會,體驗數學學習的現實性、挑戰性。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觀察、思考、動手等一系列的學習活動,感受學數學的作用,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2.優化單元知識結構,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

本教材在優化單元知識結構方面有了新的嘗試,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優化單元知識結構。如“三位數乘兩位數”“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在知識的編排上,將乘除法的口算、估算、筆算有機結合,便于學生理解計算策略的多樣性。同時,教材又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適時編人了四則混合運算,使計算得到了進一步的應用與鞏固。

3.注重學生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教材把解決問題與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學習緊密結合起來,打破過于嚴格的知識體系的束縛,由解決現實情境中的問題引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又把所學的新知識作為解決新情境中問題的工具,讓學生把解決問題與知識學習融合在同一過程之中,形成以解決問題為線索的學習框架。這樣做既保證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學習,又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這樣還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在“自主練習”板塊中,除了有一定的基本練習外,還設計了許多“綜合信息圖”,由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4.注重引導學生自我反思和評價。

教材在每個單元的后面都有“我學會了嗎?”和“豐收園”(積極、合作、會問、會想、會用)。這兩部分的安排,旨在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自我回顧整理和反思評價,提高數學學習的效果。

5.留給學生充分的探究空間,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隨著知識的加深,教材也更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與培養。教材通過一些提示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探究,同時也是對教師教學的一個過程性的提示和指導。

四、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深入研究教材,把教材用好用活。

本冊教材在引導師生轉變教與學的方式、優化單元知識結構、合理開發課程資源等方面做了一些新的探索,對教師的教學會有一定的啟發。教師應深入研究教材,理解編者的設計思路和意圖;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靈活使用教材;聯系身邊的課程資源,創造性地開展教與學的活動,使教學取得最佳效果。

2.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經歷探究知識的過程。

本冊教材在素材選取上,內容豐富,貼近學生實際;在知識方面,又有較大的空間,這樣的編排有利于學生開展探究性的學習活動。因此,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注意創設現實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主動提出問題,并積極參與操作、觀察、思考、交流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合作意識。

3.正確把握教學節奏,處理好面向全體和和關注個體差異的關系。

隨著年級的增加,學習內容不斷的加深,在教學時,教師應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一個基本的估計,對難點問題要放慢教學的速度,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理解和消化的時間,允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不同水平和個別差異。對學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耐心啟發,并加強有針對性的輔導,使他們逐步理解并掌握所學知識。

4.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全面、合理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

評價具有很強的激勵作用和導向作用。隨著年級的升高,在強調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的前提下,更應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

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評價,應結合實際背景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更多的關注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不但要考慮學生是否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是否樂于與同伴交流,是否有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更要關注學生數學思想方法和活動經驗的積累。、

五、課時安排建議

本冊教材共安排64課時,為便于教師們有效地實施教學,現將各單元的課時數建議如下,供參考。

一 大數知多少

——萬以上數的認識………………………………………………… 10課時

二 繁忙的工地

——線和角 ………………………………………………………… 6課時

三 保護大天鵝

——三位數乘兩位數 ………………………………………………… 12課時

綜合實踐

——蕩秋千 …………………………………………………………… 1課時

四 交通中的線

——平行與相交 ……………………………………………………… 4課時

五 收獲的季節

——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 …………………………………………… 13課時

六 快捷的物流運輸

——解決問題 ………………………………………………………… 3課時

七 小小志愿者

——混合運算 ………………………………………………………… 6課時

全家自駕游…………………………………………………………………… 1課時

八 新校服

——條形統計圖 …………………………………………………… 4課時

智慧廣場 ………………………………………………………… 1課時

九 回顧與整理

——總復習 ………………………………………………………… 5課時

第4篇: 2021四年級上冊數學電子版

惠 水 縣 城 關 三 小

(2014-2015學年度第二學期)

班級: 四 年 級

教師: 張蕓、班桂蘭

2014—2015學年度第二學期

語文 科教學計劃

年級: 四年級 任課教師 : 張蕓 班桂蘭 3 月 2 日

上學

前學

生知

識質

量分

大部分學生,特別是女生,對語文的學習積極性較高,基礎知識較為扎實,對語言方面的知識較為敏感。有個別學生的習作能力已經遠超同班其他學生。當前,他們正處在從低段到中段的一個過渡期,他們需要的是在老師的引導下較快的適應轉變,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把握準確的心里定位,找到更好的學習方法,養成健康的學習習慣,形成濃郁的學習氣氛和積淀豐富的知識經驗。

本學期教學的任務和要求

1、認識190個字,會寫200個字。

2、學習聯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詞句的意思;能使用硬筆書寫正楷字,做到規范、端正、整潔。

3、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繼續學習默讀,默讀要有一定的速度,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5、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背誦指定的課文(段落),練習復述課文。

6、能用普通話交談,講述故事,努力做到具體生動,用語言打動他人。講述見聞努力做到清楚明白,能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7、在交談中能認真傾聽,聽人說話能把握主要內容,并能簡要轉述。

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1、重點教會學生“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閱讀方法

2、教師還要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提示閱讀思路,用圈點、批注、勾畫等方法,讀、思、記課文中需重點領悟的部分。

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一、營造自主學習的情境。

二、促進學習方式的改變。

單元進度計劃表

授課時間

周次

1-2

審表人簽名

姓名

月 日

時間

單元或

級 別

第 一 單 元

課 題

?1、古詩詞三首??2、桂林山水 3、記金華的雙龍洞???

?4、七月的天山???? 語文園地一?????

思想教育

?本組課文以“走遍千山萬水”為主題。它雖然是選取有關山水景物的文章來組織單元,但實際上暗含著圍繞學習描寫景物的方法來編排,并要求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

本期要求

1、認識24個生字,會寫29個生字,正確讀寫有關的詞語,能借和聯系上下文,讀懂詞句的意思,積累佳句。

2、背誦三首古詩,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學習通過看注釋,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能說出有關景物的特點。

4、了解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領悟作者的寫作方法,能模仿課文例段寫話。

能力培養

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

難點

重點

1、品味詩句,理解詩句句意,指導背誦,積累語言。

2、了解景物,想象其美景、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景物的特點,激發愛美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3、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練習理清課文的條理。

?4、在細心觀察的基礎上,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習作,順序清晰,生動具體.

教具準備

利用課文插圖、生字卡片

單元進度計劃表

授課時間

周次

3-4

審表人簽名

姓名

月 日

時間

單元或

級 別

第 二 單 元

課 題

5、《中彩那天》???? ??????6、《萬年牢》?????? ???????7、《尊嚴》??????? ???????
8、《將心比心》???? ?????語文園地 二??????????????

思想教育

幫助學生樹立誠信的觀念。

本期要求

1、認識20個生字,會寫28個生字,正確讀寫有關的詞語,能借和聯系上下文,讀懂詞句的意思,積累佳句。
2、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父親在還車之舉中表現出的高尚品質,幫助學生樹立誠信的觀念。學習以誠懇的態度、真誠的語言與他人交流,懂得真誠待人是一種良好的品德。
3、學習作者敘述清楚,有條理的表達方式能找出文中描寫人物神態、動作、和語言的句子,體會人物的品質。
4、學習獨立閱讀課文、培養自學能力。
5、積累有關誠信的詞語及古詩文名句。激發學生待人誠懇、講信用的思想情感。

能力培養

培養自學能力。

教學

難點

重點

1、正確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懂得在生活中與人相處,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教學要求。
3、學習作者敘述清楚,有條理的表達方式,體會人物的品質。
4、學習獨立閱讀課文、培養自學能力。

教具準備

利用課文插圖、生字卡片

單元進度計劃表

授課時間

周次

5-6

審表人簽名

姓名

月 日

時間

單元或

級 別

第 三 單 元

課 題

9、自然之道   10、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11、蝙蝠和雷達           
12、大自然的啟示 語文園地三          

思想教育

一是要保護好生態平衡,否則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二是要從大自然獲得啟示,從而進行發明創造。

本期要求

1、掌握本單元生字新詞,加強詞語的積累;引導學生關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對自然的觀察、了解、發現中受到有益的啟示。
2、發展學生的觀察、想象等思維品質。
3、進一步提高學生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繼續培養學生的默讀與自學能力。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5、完成語文園地中的各項能力訓練,特別是口語交際訓練,要培養學生搜集和表達的能力。而習作注重學生在綜合性學習中的發現,注重細心體驗在活動中的經歷,注重體會,把自己的觀察、發現寫出來。

能力培養

培養學生搜集和表達的能力。

教學

難點

重點

1、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體會關鍵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2、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在自然現象中受到有益的啟示。
3、組織學生參加綜合性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有所發現,有所體會。
4、幫助學生把自己在活動中的發現、體會再現,進一步提練,最終有條理地表達出來。

教具準備

利用課文插圖、生字卡片

單元進度計劃表

授課時間

周次

7-8

審表人簽名

姓名

月 日

時間

單元或

級 別

第 四 單 元

課 題

13、《夜鶯的歌聲》??14、《小英雄雨來》 《語文園地》四??

?15、《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 ???????16、《和我們一起享受春天》??????? ????????????
??????????????? ??????????

思想教育

??? 本組教材圍繞以“戰爭與和平”這個專題,人類不需要戰爭,讓我們共同祈禱未來的世界永遠和平,讓“和平之花”永遠絢麗綻放。

本期要求

1、認識27個生字,會寫2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真摯情感,從中受到熏陶感染。
3、樹立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信念。
4、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加強課文的朗讀訓練。
5、推薦一些戰爭題材的文學作品以及電影、電視作品。

能力培養

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加強課文的朗讀訓練。

教學

難點

重點

1、學習生字詞,理解重點句子的深刻含義,體會其表達的思想感情。2、樹立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信念。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加強課文的朗讀訓練。??

教具準備

插圖、掛圖、生字卡片

單元進度計劃表

授課時間

周次

9-10

審表人簽名

姓名

月 日

時間

單元或

級 別

第 五 單 元

課 題

17 、《觸摸春天》???????????? 18、《永生的眼睛》??????19、《生命生命》????????????????????????
??? 20 、《花的勇氣》?????????????????? 《語文園地五》????????????????????

思想教育

讓學生體會生命的美好,從而思考如何對待生命,熱愛生活。

本期要求

1、學習生字,能正確讀寫詞語,了解課文內容。
? 2、體會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詞句的意思。
? 3、發現并總結出概括句子含義的方法,培養理解語言的能力。
?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不斷積累語言,增強語感。
? 5、通過學習,感受生命的美好,激發對生命的思考,從而更加珍惜生 命,熱愛生命。體會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能力培養

發現并總結出概括句子含義的方法,培養理解語言的能力。

教學

難點

重點

?1、學習體會課文中含義深刻詞句的意思,發現并總結體會句子含義的方法,培養理解語言的能力,并引導學生不斷積累語言,增強語感。
?2、引導學生通過讀書感受生命的美好,激發對生命的思考,從而更加珍惜生命、熱愛生命。

教具準備

插圖、掛圖、生字卡片

單元進度計劃表

授課時間

周次

11-12

審表人簽名

姓名

月 日

時間

單元或

級 別

第 六 單 元

課 題

21 、鄉下人家??????????22、牧場之國????????? 23、古詩詞三首????????????? ?????????

??? 24、麥哨??????????????????????????????? 語文園地六????????????????????????????

思想教育

對鄉村田園生活由衷地熱愛、贊美與向往。

本期要求

? 1、會認、會寫本單元的生字。正確讀寫新詞等,了解擬人手法的特點。
?? 2、學會在閱讀中能抓住景物的特點,體會作者是通過怎樣樸實而又生動的語言展現鄉村生活的,豐富自己的語言。
??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 4、通過讀課文,感受充滿了詩情畫意的田園美景,體驗洋溢著泥土氣息、自然質樸的鄉村生活,激發熱愛和向往鄉村田園生活的情感。
?
?

能力培養

能用自己的語言展現鄉村生活的美好。

教學

難點

重點

1、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感受充滿了詩情畫意的田園美景,體驗洋溢著泥土氣息、自然質樸的鄉村生活,并由此產生熱愛與向往之情。
??? 2、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能抓住景物的特點,體會作者是通過怎樣樸實而又生動的語言展現鄉村生活的,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同時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

教具準備

插圖、掛圖、生字卡片

單元進度計劃表

授課時間

周次

13-14

審表人簽名

姓名

月 日

時間

單元或

級 別

第 七 單 元

課 題

25、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26、全神貫注???????27、魚游到了紙上??????? ?????????????
?????????? 28、父親的菜園??????????????????????????????????? 語文園地七?????????????????????????????

思想教育

本組教材以“認準目標,不懈努力”為專題,引導學生發現身邊具有執著追求精神的人,并向他們學習。

本期要求

1、會認、會寫本單元的生字。正確讀寫新詞等,發現引號的作用。
? 2、學會在閱讀中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語言,留心課文對人物外貌、動作等方面的描寫,領悟作者的一些表達方法。
?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 4、通過讀課文,感受人物的執著專注、不懈追求的精神,受到心靈啟示,并能付諸于行動。
?

能力培養

感受人物的執著專注、不懈追求的精神

教學

難點

重點

1、通過讀課文,感受人物的執著專注、不懈追求的精神,受到心靈啟示,并能付諸于行動。
?2、學會在閱讀中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語言,留心課文對人物外貌、動作等方面的描寫,領悟作者的一些表達方法。

教具準備

插圖、掛圖、生字卡片

單元進度計劃表

授課時間

周次

15-16

審表人簽名

姓名

月 日

時間

單元或

級 別

第 八 單 元

課 題

29、寓言兩則????????????????? 30、文成公主進藏??????? ??31、普羅米修斯?????????????????????
?????????? 32、漁夫的故事????????????? 語文園地八?????????????????????

思想教育

本組教材的專題為“故事長廊”,安排的都是古今中外的經典故事。體會故事蘊含的哲理和情感。

本期要求

? 1、會認、會寫本單元的生字。正確讀寫新詞等。
? 2、學會在閱讀中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者的一些表達方法;同時,學習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
?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 4、通過讀課文,體會故事蘊含的哲理和情感;在練習講課文故事的同時,引導學生豐富的課外閱讀,激發讀書興趣。

能力培養

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能力。

教學

難點

重點

1、學會在閱讀中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者的一些表達方法;同時,學習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
?2、通過讀課文,體會故事蘊含的哲理和情感;在練習講課文故事的同時,引導學生豐富的課外閱讀,激發讀書興趣。

教具準備

插圖、掛圖、生字卡片

推薦訪問: 上冊 四年級 電子版

【2021四年級上冊數學電子版集合4篇】相關推薦

工作總結最新推薦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