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干影院/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黄文/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數學與生活小論文五年級【5篇】

| 瀏覽次數:

數學[英語:mathematics,源自古希臘語μθημα(máthēma);經常被縮寫為math或maths],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空間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門學科。數學是人類對事物的抽象結構與模式進行嚴格描述的一種通用手段,可以應用于現實,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數學與生活小論文五年級5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數學與生活小論文五年級5篇

【篇1】數學與生活小論文五年級

五年級數學與生活小論文4篇

“數學小論文”是讓學生以日記的形式描述他們發現的數學問題及其解決,是學生數學學習經歷的一種書面寫作記錄。以下是的五年級數學與生活小論文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記得一次公開課上,一位六年級老師在教“圓”這個概念時,一開始就問學生:“車輪是什么形狀的?”

同學們覺得這個概念太簡單,便爭著回答:“圓形。”

老師又問:“為什么車輪要做成圓形呢?難道不能做成別的形狀?比方說:做成三角形、四邊形等。”

同學們一下子被逗樂了,紛紛回答:“不能!”“它們無法滾動!”

老師又問:“那就做成這樣的形狀吧!(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橢圓)行嗎?”

同學們開始茫然,繼而大笑起來:“這樣一來,車子前進時就會一忽兒高,一忽兒低。”

老師再進一步發問:“為什么做成圓形就不會一忽兒高,一忽兒低呢?”

同學們議論紛紛,最后終于找到了答案:因為圓形的車輪上的點到軸心的距離是相等的。至此,老師自然地引出圓的定義。

由此可見,我們要善于生活中的數學素材,把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數學教學不再鎖定在課堂上,封閉在課本內,使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讓學生“學生活數學,過數學生活”!

以前,我一直以為學習求最小公倍數這種知識枯燥無味,整天與求11和12的最小公倍數類似這樣的問題打交道,真是煩死人,總覺得學習這些知識在生活中沒有什么用處。然而,有一件事卻改變了我的看法。

那是前不久的事了,爺爺和我一起乘坐公共汽車去青少年宮。我們爺倆坐的是3路車,快要出發的時候,1路車正好也和我們同時出發。此時爺爺看著這兩路車,突然笑著對我說:小溦,爺爺出個問題考考你,好不好?

我胸有成竹地回答道:行!那你聽好了,如果1路車每3分鐘發車一次,3路車每5分鐘發車一次。這兩路車至少再過多少分鐘后又能同時發車呢?稍停片刻,我說:爺爺你出的這道題不能解答。爺爺疑惑地看著我:哦,是嗎?這道題還缺一個條件:1路車和3路車的起點站是同一個地方。爺爺聽了我的話,恍然大悟地拍了一下自個聰明禿頂的腦袋,笑著說:我這個"數學博士"也有糊涂的時候,出的題不夠嚴密,還是小溦想得周全。我和爺爺開心地哈哈地大笑起來。

此時爺爺說:那好,現在假設是同一個起點站,你說說用什么方法來解答?我想了想,脫口而出:再過15分鐘。因為3和5是互質數,求互質數的最小公倍數就等于這兩個數的乘積(3х5=15),所以15就是它們的最小公倍數。也就是兩路車至少再過15分鐘能同時發車。爺爺聽了夸我:答案正確!100分。耶!聽了爺爺的話,我高興地舉起雙手。

從這件事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真是無處不在啊。

爺爺是潮橋街上開肉鋪伙里有名的?神算?。今天是星期日,我早早起床,想隨爺爺一起去肉鋪,實地考察考察。

施老板,來點兒精肉,做餡兒的,半斤多就行好來!?

爺爺利索地剁了一小塊,一稱,六兩。

爺爺拉開抽屜,看了看說:?15元一斤,六兩,9塊錢

又來一位,?施老板,幫我斫35斤肋條

?好來!?

爺爺三下五除二,就把一大塊肋條裝進包裝袋,遞到買主面前。

爺爺又拉開抽屜,看了看,說?肋條12塊半一斤,35斤,437塊半,你給435塊錢爺爺的神算還真名不虛傳,可爺爺在報價錢之前總在抽屜里看什么呢?我拉開爺爺的抽屜,看到一張表:

原來,爺爺算六兩精肉,就是把6斤精肉的價錢90元,除以10(也就是把90的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得9元;算35斤肋條的價錢,就是用30斤肋條的價錢加上5斤肋條的價錢(這里運用了乘法分配律),30斤肋條的價錢就是3斤肋條的價錢37。5元,乘10(也就是把37。5的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得375元)。

35斤肋條的價錢

35×12。5

=(30+5)×12。5

=30×12。5+5×12。5(運用乘法分配律)

=375+62。5(查表,運用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

=437。5(元)

你可別小瞧這小小的肉價表,這里還真有學問呢!這里不但運用了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還運用了乘法分配律。爺爺真有數學頭腦,數學在生活中真有用處!

生活中的數學關系無處不在,讓我們利用數學中的乘法關系,幫助金老師計算一下201x年11月份五(四)班全體同學應交給學校食堂伙食費究竟是多少?

數學關系1:每人總額=單價(每餐)X數量(天數)

每人總額=6×20=120元

數學關系2:全班總額=單價(每人總額)X數量(全班就餐人數)

全班總額=120×43=5160元

通過以上計算,我們知道xx年11月份全體同學應交學校伙食費是5160元。

仍利用以上乘法關系,我們進行以下假設。

假設1:11月份學校組織學生外出秋游一天,實際每人就餐天數19天(20—1)

每人總額=單價(每餐)×數量(天數)

每人總額=6×19=114元

全班總額=單價(每人總額)×數量(全班就餐人數)

全班總額=114×43=4902元

假設2:11月份恰有一同學生病住院,向老師請假一個月,實際就餐人數42人(43—1)

每人總額=單價(每餐)×數量(天數)

每人總額=6×20=120元

全班總額=單價(每人總額)×數量(全班就餐人數)

全班總額=120×42=5040元

現實生活中,數學關系除了乘法關系,還有加減法關系、除法關系等等。因此我們同學學好數學,能幫助我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好多問題哦。

【篇2】數學與生活小論文五年級

小學數學小論文五年級

那是星期六的一天下午,我嚷著要吃西瓜,媽媽爽快地答應了。于是我和奶奶就去買西瓜。
走進菜市場,我一眼就瞅住了一個西瓜堆兒。這里的西瓜是紅瓤的,又大又圓,看著就讓人垂涎三尺。奶奶說:“給我挑個熟的!”那個小販在西瓜上敲了敲,說:“包熟!”于是放在電子秤上說:“一斤十塊半,3.6斤,17元8角。”奶奶說:“什么?17元8角,這么貴?不買了不買了!”小販急了,說:“別,別,別,你去其它地方買就不貴嗎?我這兒可是全市最便宜的了,我這兒一斤十塊半,人家一斤半十五塊五了!”奶奶數學本來就不好,被小販這么一說便糊涂了,我當時也在想:一斤十塊半,也就是1斤10.5元,單價是:10.5÷1=10.5元,而一斤半十五塊五,也就是1.5斤15.5元,它的單價是:15.5÷1.5,我沒細算,想想可能應該比10.5多,但是卻犯了個致命的錯誤。
算錯就會犯錯,我向奶奶使了個眼色,示意讓她買,于是奶奶說:“價格能少一點嗎?”“不能、不能,本能就比人家便宜,再少,我就虧大了,干脆別賣了。”看著小販的“真誠”的態度,奶奶于是付了錢,拎著裝好西瓜的袋子就走了。
回到家,我把這件事告訴給媽媽。媽媽聽了之后又問了一遍價錢。我說:“小販說他這兒一斤十塊半,別人那一斤半十五塊五。”媽媽哭笑不得,問:“你怎么知道別人那兒貴呢?你再好好的算算”。“因為這兒是10.5÷1=10.5,而別人那兒是15.5÷1.5,反正他這兒便宜”我理直氣壯。媽媽說:“你呀,太馬虎了,15.5÷1.5=10.333……,誰便宜呀!”
通過這件事,我知道了數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運用十分廣泛,學好數學十分重要,另外還要記住:“不要利用數學騙人,也不能不懂數學而被人騙!”

【篇3】數學與生活小論文五年級

五年級數學小論文“生活中的數學”

合肥市南園學校 張惠然 五年級

五年級數學小論文“生活中的數學”.“五年級數學小論文“生活中的數學”20公里;每百公里需消耗12升汽油;另一條是包河大道;全程高架;無紅綠燈;但是路遠;全程25公里;每百公里要8升汽油.你說走哪條路更省油?”臨走前;爸爸這樣問我.我迅速在心里計算起來:“徽州大道每100公里用12升汽油;那十公里就是1.2升;二十公里就是2.4升;而包河大道每一百公里用8升汽油;那十公里就是0.8升;二十五公里就是2.0升;2.0

【篇4】數學與生活小論文五年級

[生活與數學,--數學小論文]數學生活小論文三年級

篇一

  在生活中,各式各樣的事情都能從一個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小事變成一個個既生動又引人深思的數學問題。我們常做的應用題,就是在生活中取材,再稍加改編而成的題目。這不,我又在做數學題時發 現了一道趣題: 在一個游泳池內,有一艘小船,上面有許多石頭,現在把石頭全部從船里扔到水中,請問,游泳池內的水位會上升、下降,還是不變?

  咋一看題目,我便疑惑不解:這道題似乎和數學沾不上一點關系啊!這下該怎么做呢?我不氣餒,努力思考,不一會兒便理出了頭緒:當石頭扔到水中后,船的重量減輕,便會上浮,水位也會下降,但 石頭在水中占了一部分空間,水位又要隨之上升。因為這都是同一堆石頭,所以上升與下降的幅度也應該一致,水位當然保持不變啦!可爸爸看了,卻說是下降,我很不服氣,決定與他打個賭。

  可是,用什么來證明我的猜想正確與否呢?這時,抽象的想象就沒有真實的操作好了。于是,我便在爸爸的協助下作了一個實驗:由于我能力有限,沒法從外面搬來一個游泳池,也沒法去造一艘小船, 只好把題中的條件按比例縮小了。游泳池變成塑料盆,小船變成肥皂盒,石頭則變成了五塊橡皮。我先在塑料盆里倒進一些水,再把裝著五塊橡皮的肥皂盒放入水中,然后用直尺量出水位是20厘米。最 關鍵的時刻到了,我把五塊橡皮小心翼翼地從肥皂盒中取出,再全部投入水中,最后用直尺量出水位——天哪!竟然只有18厘米, 是下降了!我錯了! 雖然事實證明,水位是下降了,但我還是丈二和 尚——摸不著頭腦:這水位怎么會下降呢?

  我苦思冥想了好長時間,草稿紙上全是一幅幅演示圖,可我還是一籌莫展。我急得團團轉,可越急腦子越亂,反而想不出了。就當我即將放棄的時候,我突然想起了數學家陳景潤孜孜不倦,夜以繼日算 題目的故事,血液中仿佛充斥著一股勇往直前的力量,任何困難都擋不住我。果然,不出半小時,這道題我終于想通了:當石頭在船上時,上升水的重量=石頭的重量,而石頭的密度比水大,因此同等重 量的水和石頭,水的體積大于石頭的體積。當石頭被投進水中后,水便下降了石頭的重量,而石頭在水中要占空間,因此,石頭扔進水中后,水上升的體積=石頭的體積。而同等體積的水和石頭,水的重 量小于石頭的重量。綜合以上幾點,得到:石頭扔下去后,水位下降的重量大于石頭的重量,水位上升的重量小于石頭的重量,也就是下降的水的重量大于上升的水的重量,于是下降的水的體積便大于 上升的水的體積,水位當然下降了。就這樣,一道難題便迎刃而解了。

  其實,仔細觀察,這道題與數學密不可分,其中的體積、重量、密度,都屬于數學的范疇之內。你瞧,一個生活中的小事也能變成一道數學題,數學是無處不在的,讓我們熱愛數學,學好數學吧!

  篇二

  數學,是我們的主課,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我們離不開數學,我們的生活更離不開數學!

  它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有趣。有一次,我剛寫完數學作業,媽媽就端來一盤兒水蜜桃,我剛要吃,媽媽問我:“子涵,你們是不是學了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啊?”“嗯,對呀!”我點了點頭。“那你算 一算這個水蜜桃的體積,好嗎?”我滿口答應。媽媽剛走,我就“開工”了,又是量寬,又是量高……吭哧吭哧地忙活了半天,量不出結果。后來一觀察水蜜桃,啊?原來是不規則物體。唉,害得我忙 活了半天!我苦思冥想,可還是沒有想出來。媽媽笑盈盈地走過來,遞給我一杯水。我看著杯子想到,玻璃杯?水?哦,我想到了!我一拍桌子,把媽媽嚇了一跳。于是我拿來草稿紙,給媽媽邊畫邊講 ,“首先要有一個正方體或長方體的玻璃杯,然后算出底面積,倒入水,量出水的高度,再放入水蜜桃,用現在水的高度減去原來水的高度就等于升高的水的高度,最后用底面積乘升高的水的高度就等 于水蜜桃的體積!”媽媽直夸我聰明!

  它還可以訓練我們的思維。一次,媽媽剛干完手里的活兒,我就問媽媽這道題怎么做?這是一道思維題:哥哥和弟弟三年后的年齡之和是27歲,弟弟的年齡是哥哥的一半,請問今年哥哥的年齡是多少? 我算出的答案哥哥的年齡是18歲,原以為會對,但作業本上卻吃了個紅叉叉!媽媽首先讓我講自己的思路,“哥哥和弟弟之間的年齡之和是27歲,弟弟年齡又是哥哥的一半,那么3個弟弟的年齡之和就是 27歲,弟弟今年就是27÷3=9(歲),哥哥就是18歲啊!”“那題目上說的是3年之后的年齡之和啊”,媽媽說。我接著說自己的理由:“他們的年齡之和是不變的啊!”“兩個人的年齡差距不變,可是 年齡之和是不是會變呀,就像你和媽媽,三年后你大了三歲,媽媽是不是也大了三歲呀,我們兩個加起來是不是大了?”媽媽耐心的講到。“對呀,三年后,哥哥和弟弟的年齡之和增加了6歲,今年他們 的年齡之和就是27——6=21歲,那么哥哥今年就是14歲呀!”我終于算出了正確答案。

  它在我們的生活無處不在。有一次,我和媽媽去游泳館游泳,媽媽看到游泳池內貼的瓷片后便想考我:“子涵,你能不能算出水池內貼瓷片的面積?”“這還不簡單!用(長×寬+長×高+寬×高)×2不 就行了”,我不假思索地說。媽媽哈哈大笑:“游泳池上面也貼瓷片?”我連忙改正,“是用長×寬+長×高×2+寬×高×2”。媽媽才會心一笑。

  你瞧,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數學無處不在!讓我們熱愛數學,學好數學吧!

  篇三

  提到“數學”這兩個字,每個人都會想到乏味死板的數學書,沒有人會把它和活靈活現的“生活”聯系在一起,其實,我原來也是這樣想的。

  可是當我翻開《奧德賽數學大冒險》這本書時,我竟改變了這種想法。韓國作家安素釘和姜尚均揮動起他們那附有魔力的筆,洋洋灑灑地創作出了這樣四本極具吸引力的數學小說。書中,小主人公奧德 賽帶領我們邁進了數學王國的大門。奧德賽雖被無知團的士兵追殺,但他卻用自己超人的數學頭腦化險為夷。那些在數學課上已經學習過的數學常識,在這本書里卻變得那樣親切,讓人一看就會忘不掉 。在這些驚心動魄的故事中,那些數學小知識又悄悄走進了我們的腦海里,這些小知識又是從什么地方來的呢?那全是奧德賽在他的生活中自己探索出來的呀!

  奧德賽雖然沒有人教,但他卻能從生活中汲取數學的甘露,千萬不要說他是有神一樣智慧的孩子,這種說法是消極的。其實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是有數學存在的,就要看他究竟是怎樣利用這些寶貴的數學 資源的。如果無視數學的存在,那他學到的東西終究會比別人少得多的多。

  在這里,我就不得不提起我讀到的另外一個小故事了。

  從前,在一個村莊里,有一個特別有錢的人和一個特別沒錢的人,這兩個人的孩子一個叫湯姆,一個叫杰克。湯姆的爸爸非常有錢,在他三歲時就為他請來了家教教他數學,如果不是在學習時間,湯姆 連翻一下數學課本都懶得翻。杰克家很窮,他沒有錢讀書,可是杰克熱愛數學,他每天都去請教那些年長的老人一些關于數學的問題。杰克還不滿足,他每天都把請教到的數學常識溫習一遍又一遍,并 且從生活中尋找數學,自己出題自己做,有時他也會用學過的數學知識為村民解除困難。就這樣過了一年又一年,湯姆每次遇見杰克,都發現自己會的東西杰克都會,自己不知道的東西,杰克也會。一 天,國王的大臣按國王的意思在這個村莊里尋找最聰明的孩子繼承王位,富有的湯姆和熱愛數學的杰克都去參加了這次考試。考試成績出來了,杰克理所當然的繼承了國王的王位。

  杰克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他熱愛數學,沒人教,他也能從生活中發現數學。話再說回來,我們大多數同學,對數學雖談不上熱愛,但也不討厭。如果我們再加把勁,開動自己的腦筋,試著從 生活中尋找數學,那我們一定能比杰克更聰明。如果我們既在課堂上吸收數學的營養,又在生活中溫習數學知識并且探索數學新的奧秘,那么,每回數學考試中獨占鰲頭的不是自己是誰呀?

  其實,奧德賽和杰克一樣都是普通人,就因為他們會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而變得不普通,如果我們把學過的數學知識再運用到生活中,那更是一舉兩得呀。數學本來就是從生活中發現的,再運用回生 活中,你不覺得這很有趣嗎?

  無論走到那里,都要記住,數學是和生活聯系在一起的,它們密不可分,就是再偉大的數學家,也無法從數學課本上發現新的知識,如果我們做到了在生活中尋找數學,再難的問題也能讓我們解決。

【篇5】數學與生活小論文五年級

2013年數學與生活

在動物界中尋找數學
卡洛斯說:沒有哪門學科能比數學更為清晰的闡明自然界的和諧性。

作者:施錦涵學校:怡馨花園小學班級:五(4)班


我喜歡看草叢中的螞蟻,今天我又被一隊螞蟻吸引住了,它們正在一起努力把一只大青蟲拉回家。可是我發現這些螞蟻很奇怪,在它們回家的路上有一個圓柱體的木塊,而這隊螞蟻不是沿著圓柱體的邊先垂直上去,再沿著圓柱體的表面行走,它們是沿著圓柱體的側面行走的。
帶著這個發現我問了爸爸,爸爸想了想,笑著回答我:“呵呵,看不出來,小小的螞蟻也是懂數學的呀。”
我疑惑地問:“螞蟻也懂數學?”
“是啊,你看螞蟻要從圓柱體木塊的下底面的一個點A到B處怎樣走才近?”
BA
那還不簡單?我想也沒想說:“肯定是直的距離近,先沿著A點垂直向上走直線到底面,然后再直接沿著走到B點就行了。”
“這樣走是最近的路線嗎?好好想想。“
我隨手拿起一張廢紙擺弄了一下,一會展開一會合攏變成圓柱體想了一會,說道:“看來是我草率了,那樣走還真的不是最近的路線,把圓柱體沿A,B最大的矩形展開,然后再展開圖中連接AB即可得出最近的路線。“

“對了,那么在展開的圖中得到的路線還原到圓柱體上,很明顯,應該是在圓柱體的側面上啊。你現在看看螞蟻走的路線,能得到什么啟示呢?“爸爸問。
“啊,真的,螞蟻原來真的走的是最近的路線,看來它們真的懂數學知識呀。“
爸爸看著我大吃一驚的表情,接著說:“呵呵,長知識了吧,啟示在動物界除了螞蟻懂數學知識,還有許多動物懂數學知識呢!”
我繼續吃驚:“真的?爸爸快和我說說吧”
爸爸說:“好吧。比如,冬天的時候,天氣比較冷,貓和狗喜歡蜷成一團來睡覺,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同體積的物體,球的表面積最小,貓和狗蜷成一團,類似球體,就自己的表面積最小,這樣一來,自己身上熱量散發的比較少了。”
爸爸接著說:“人們對蜂窩都非常熟悉,但是,很多人不一定知道,蜜蜂還懂數學知識呢。就拿蜂窩來說吧。每一個蜂房都是規則的六角柱狀體,蜂房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開口,另一端是由三個相同的菱形組成的底盤,而且這個地盤的所有鈍角威109度28分,而所有的銳角都是70度32分。”
我不解的問:“它為什么要這樣建呢?”
爸爸說:“經科學家測算,它這樣建造既堅固又省料,而且蜜蜂在建造蜂房時,可以保證蜂房的巢壁厚為0.073毫米,誤差極小。
“哇,這么精確的建筑,如果蜜蜂沒有”數學天賦“的話恐怕很難辦到的吧。”

推薦訪問: 五年級 數學 小論文

【數學與生活小論文五年級【5篇】】相關推薦

工作總結最新推薦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