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亡,漢語詞語,讀音是shāng wáng,意思是指受傷和死亡的人,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長津湖戰役雙方傷亡人數4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長津湖戰役雙方傷亡人數4篇
【篇一】長津湖戰役雙方傷亡人數
血染長津湖:志愿軍九兵團傷亡數據揭秘
血染長津湖:志愿軍九兵團傷亡數據揭秘東線部隊第9兵團冒著大雪,在零下攝氏30度的惡劣氣候條件下發揚英勇頑強、刻苦耐勞的優良作風,20軍隱蔽前進
五十六年前的11月到12月間,在朝鮮東北部的長津湖地區,發生了一場對朝鮮戰爭戰局極為關鍵,對作戰雙方卻是極為慘烈的戰役,那就是第二次戰役東線作戰。中國人民志愿軍第9兵團作為中國軍隊中精銳之師,嚴格執行隱蔽要求,迅速開進,成功包圍了分兵冒進的美軍王牌部隊海軍陸戰隊第1師與美第7師31團。在隨后的激烈戰斗中,裝備簡陋,糧彈不繼的中國第20軍和27軍與世界上最強大國家的最先進對手浴血奮戰,用血肉之軀對抗鋼鐵洪流,最終給予陸戰1師以殲滅性打擊,將第7師31團成建制殲滅,共殲滅美、英、韓部隊13916人。在中國軍隊獲得巨大戰果的同時,也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不少在國內解放戰爭時立下赫赫戰功的戰斗英雄和骨干壯烈犧牲,整個9兵團也減員嚴重,元氣大傷。由于國內最權威的《抗美援朝戰爭史》(2000版)在第2卷第132頁只記載了中國軍隊在第二次戰役中傷亡3.07余萬人,并沒有詳細記載9兵團的傷亡情況,因此現在對9兵團的傷亡情況就產生了爭議。
根據《第一次較量》一書的記載,9兵團減員4萬余人,其中凍傷減員3萬多人,凍死4千余人。中央黨史出版社的《開國第一戰》在第295頁的記載精確到了“第9兵團戰斗傷亡19202人,凍傷減員28954人,凍死1000余人,凍傷后救治無效致亡者3000余人,減員總數48156人。”而《突擊》第三期的《冰血長津湖(之二)》一文在28頁則認為“長津湖之戰志愿軍戰斗傷亡約為3萬,其中陣亡一萬余,凍傷減員高達3萬余,其中凍死4000余。”幾個數字一對比,有比較大的差異,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首先來看長津湖之戰最讓人痛心的凍傷減員情況。中國人民志愿軍第9兵團在入朝前一直在準備渡海登陸作戰解放臺灣,因朝鮮東線戰事緊迫,為把握戰機,才在到達中國東北后沒做停留,進行換裝整訓,就提前直接入朝作戰。結果各種準備不充分,入朝時寒區服裝來不及發放,加之對戰區氣候知之甚少,部隊又是長期在中國華北駐扎和作戰,缺乏高寒地區生活和作戰的經驗,防寒準備嚴重不足,人員衣著單薄。同時山路險峻,美軍飛機猖獗,大量汽車被毀,糧食、被服、彈藥補給運不上去,戰區內人煙稀少,就地籌糧十分困難。部隊進入戰區后,沒有住房,缺少糧食,只能在雪地宿營,而長津湖地區溫度在當年11月下旬已經下降到零下27度。(見《抗美援朝戰爭史》(2000版)在第2卷第111-112頁)志愿。軍第9兵團在長津湖地區的作戰,是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進行的。在戰役進行期間,戰區連降大雪,氣溫平均在零下攝氏27度左右,最低達零下30多度,雪積數尺,江河道路冰凍。官兵們衣著單薄,糧彈缺乏,忍饑受凍,加上后勤補給困難,有的部隊一兩天只能吃上一頓結冰的高粱米,官兵體質嚴重下降,凍傷減員嚴重。在新興里戰斗中,第27軍第80師第240團第5連沖鋒時受到敵火壓制,全連呈戰斗隊形臥倒在雪地,最后全部凍死。嚴寒的天氣,也直接影響了武器的使用,部隊配備的迫擊炮70%無法使用,許多步槍、機槍槍栓被凍無法擊發,通信聯絡也極不通暢。(《抗美援朝戰爭史》(2000版)在第二卷第126頁)美陸戰1師在擁有遠比志愿軍完備的御寒裝備的情況下在22215人中仍然有7300人凍傷,而穿著華東地區棉衣進入零下27度的長津湖地區的9兵團則情況更嚴重,入朝行軍第一天就有800人凍傷。戰役結束后公認此戰出現了我軍歷史上最嚴重的凍傷減員現象,各方面記載也基本一致,因此凍傷3萬余人,凍死4000余人的數字沒有什么爭議。 寒冷中嚴陣以待的志愿軍
再看爭議的焦點,也就是戰斗傷亡。美軍宣稱給志愿軍9兵團造成了3.75萬人的傷亡,其中2.5萬人死亡。由于美軍在長津湖之戰開始時就處于被動地位,后面更是歷經艱險才突破9兵團重重阻擊從海上撤退,基本沒有閑暇來打掃戰場統計志愿軍損失,這個戰果也只是來源于戰場指揮官的估計,無法準確顯示志愿軍傷亡情況。再看中方數據,27軍軍史記載的是戰斗傷亡8339人,20軍軍史記載為陣亡4339人,負傷2890人,失蹤被俘764人,26軍戰斗傷亡估計為3千左右。《冰血長津湖(之二)》則認為“長津湖之戰志愿軍戰斗傷亡約為3萬,其中陣亡一萬余。”這里就是對9兵團傷亡數字出現爭議的關鍵點。
之所以人們對9兵團戰斗傷亡數字有疑問,主要還是因為9兵團與敵相比在客觀條件上處于十分不利的位置。《威武之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7軍征戰紀實》在257頁這樣記載:“第27軍從濕熱的南方沿海地區緊急北上至朝鮮北部嚴寒的蓋馬高原作戰,不論從戰術、裝備和后勤物資保障上,距作戰都還存在很大差距。首先是軍事準備工作不足,任務轉換突然,從渡海登陸作戰一下轉換為對具有先進武器裝備和很強戰斗力的美軍作戰。而我軍缺乏現代條件下與外軍作戰的技術戰術研究,組織指揮水平尚難適應與具有絕對制空權和壓制火力優勢之敵進行現代戰爭的要求;其次是后勤保障亦有嚴重困難因倉促北上,部隊中一部分御寒冬裝未發齊,許多部隊尚穿著單褲、單鞋入朝,未戰已有凍傷減員。藥品、糧食及油料等物資短缺。同時,武器裝備與當面之敵相比更是優劣懸殊。”9兵團因為匆忙入朝,部隊只有少量日制九二式步兵炮和迫擊炮,與配備了近百輛坦克、上百門大口徑火炮并配備有專屬航空聯隊(通常為3中隊72架飛機,最多時7中隊150架飛機)的陸戰1師有天壤之別。而且陸戰1師作為美軍王牌部隊,戰斗力極強,又是當時世界上最現代化的部隊,火力遠勝于9兵團。就算是被9兵團殲滅的美第7師31團也配屬有37輛坦克和各種火炮46門,每天還能有數十架次的航空兵火力支援。而9兵團不但沒有飛機、坦克和大口徑火炮協同作戰,而且部隊配備的迫擊炮70%無法使用,許多步槍、機槍槍栓被凍無法擊發,彈藥特別是迫擊炮彈匱乏。同時9兵團雖然總兵力高達15萬人,但由于交通不便,只能由20軍和27軍擔任主攻任務,其中20軍50569人,27軍50501人。而且9兵團在戰前低估了美軍兵力,像美第7師31團加上配屬作戰的第32團步兵第四營、師炮兵第57營、臨時支援分隊,總兵力高達4000人,事先志愿軍以為31團所在地只有一個營,直到戰斗開始后才發現被分割包圍的美軍近3萬人,其中陸戰1師2.5萬人。面對裝備占有絕對優勢,戰斗力又是美軍中首屈一指的陸戰1師,9兵團根本無法在現代戰爭條件下,用解放戰爭的方法殲滅對手。《威武之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7軍征戰紀實》在270頁總結:“我軍武器裝備特別是防空和反坦克火器極為落后,后勤補給和傷員轉運十分困難,加上罕見的大雪嚴寒,是造成我未能全殲柳潭里之敵卻付出重大傷亡的主要原因。”
雖然在客觀條件對9兵團極端不利,但9兵團依然體現了主力部隊的優異素質,堅決執行中央軍委戰前部署,作風十分硬朗,以堅強的作戰意志和大無畏的精神前赴后繼,不惜一切代價對敵人向敵人發起進攻,在極困難的條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戰略任務,因此也導致了自身嚴重的損失。據《威武之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7軍征戰紀實》第268頁記載,東線作戰第一階段結束后,27軍第79師合并為5個步兵連、2個機炮連,80師3個團合并為9個步兵連,81師3個團合并為17個步兵連,94師2個團合并為7個步兵連,每連只有四、五十人。20軍最后只抽出了200人協同26軍參加追擊美軍,軍主力轉入休整。所以《冰血長津湖(之二)》第27頁根據這些資料,將戰前27軍有5萬人,20軍2個主力師都均有1.1萬人加起來再減去參加追擊的27軍2000人,20軍200人,得出了中國軍隊這1軍加2師傷亡就達7萬人的數據,并在最后得出結論“長津湖之戰志愿軍戰斗傷亡約為3萬,其中陣亡1萬余,凍傷減員高達3萬余,其中凍死4000余。”9兵團損失真的嚴重到這種地步了嗎?
首先,27軍這2000人和20軍這200人的最后戰斗人員人數是公認的。不過最后合并整編2000人參戰就代表27軍最后只剩下2000人沒有出現傷亡嗎?《冰血長津湖(之二)》在27頁的理由是就算“加上后方機關非戰斗人員(戰斗緊張時,非戰斗人員編入戰斗部隊是志愿軍的慣例),傷亡至少也在6萬!”眾所周知,一支軍隊不可能100%全是一線戰斗人員,中國軍隊雖然當時技術兵種不多,但也不可能有這么高的戰斗人員比例。由于9兵團自入朝后配屬運輸的汽車在美軍轟炸下損失慘重,部隊面臨補給困境。特別在前線糧彈不濟的情況下,9兵團更多地將非戰斗人員投入到了后勤運輸中。雖然志愿軍有非戰斗人員編入戰斗部隊的情況,但在沒有詳細資料佐證的情況下就判定27軍和20軍58師和60師將非戰斗人員編入戰斗人員參加戰斗并全部傷亡未免就過于武斷了。宋時輪在1950年12月8日18時30分致電彭德懷、毛澤東:“第9兵團經近半月的激戰,部隊已經極度疲勞,特別是凍傷減員十分嚴重,情況最嚴重的第79師戰斗傷亡2297人,凍傷減員2157人,全師縮編為5個步兵連、2個機炮連,難以繼續實施大的作戰行動。”入朝前9兵團各師都補充兵員,基本達到了每師1萬人的標準。79師在總傷亡4454人的情況下,就已經建制被破壞,只能縮編為每連人數只有四、五十的7個連隊繼續作戰。假設這傷亡的4454人全部都是戰斗人員,再加上這縮編7個連不過近5千人,也就是全師前線的作戰人員不過是總兵力的一半。而且這種損失情況下就已經“損失最嚴重”、“難以繼續實施大的作戰行動”,雖然9兵團一心要將美軍殲滅,但在此時也沒發生將大批非作戰人員編入戰斗部隊的情況,而是采取了縮編已有戰斗人員的方法。所以僅僅根據27軍和20軍縮編后的參戰人數用加減法來得出9兵團傷亡情況就顯得以偏概全了。
其次,對9兵團的損失情況,其實國內資料敘述已經十分清楚了,本文開頭就已經引用了中央黨史出版社的《開國第一戰》在第295頁的記載:“第9兵團戰斗傷亡19202人,凍傷減員28954人,凍死1000余人,凍傷后救治無效致亡者3000余人,減員總數48156人。”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的公開資料往往出于宣傳考慮,并不是真實反映實際情況,而是對己方傷亡情況有所保留,因此而對中方資料總是持否定和懷疑的態度。那么這個減員4萬多人的數字究竟和實際有沒有出入呢?
志愿軍第27軍圍攻柳潭里美軍陸戰第一師
關于此數字的出處,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的一份電報。也就是那封有名的“9兵團此次東線作戰,在極端困難條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戰略任務。”這封收錄入《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六卷241頁的電報,是時任中央軍委主席的毛澤東于1950年12月17日發給志愿軍總部并9兵團的。《抗美援朝戰爭史》(2000版)在第2卷第127頁引用了這封電報中的“9兵團此次東線作戰,在極端困難條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戰略任務”,國內關于長津湖之戰的資料也都是從這里引用了這句話。因此人們往往忽視了緊接著的下一句話:“9兵團此次東線作戰,在極端困難條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戰略任務。由于氣候寒冷、給養缺乏及戰斗激烈,減員達四萬人之多,中央對此極為懷念。”此電報為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發給志愿軍總部并9兵團,本就是內部電報,重點在嘉獎鼓勵和慰問,因此沒必要也不可能在這里縮小9兵團的傷亡情況。在朝鮮戰爭期間,毛澤東作為中央軍委主席,一直都時刻關注著戰局發展,他的指示對志愿軍有決定性作用,因此他手中自然也掌握著最真實的前線傷亡情況,在當時從9兵團到志愿軍總部更不可能也不敢向毛主席隱瞞或壓縮部隊的傷亡情況。所以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17日這份電報中提及的9兵團減員數字,也就是關于9兵團損失情況的最好證明。
關于9兵團的損失,還有一個兵員補充數字。戰后休整期間,20軍補充了1.5萬人,27軍補充了14817人,合計接近3萬人。這就意味著2個軍犧牲、戰斗受傷和凍傷導致失去戰斗力和短時間內無法康復的官兵就接近3萬人。因為9兵團在長津湖作戰時補給困難,比起可以用飛機撤退傷員的美軍,志愿軍醫療條件根本無法與之相比,再加上嚴寒和缺醫少藥的雙重困難,所以9兵團傷員在沒有及時有效的醫療救護的情況下,傷勢惡化導致失去戰斗力甚至犧牲的情況很多,比如凍傷致亡的就高達3000余人,戰斗受傷后的死亡率會更高,而且戰事激烈時,很多戰士都輕傷不下火線直到流盡最后一滴血。兩個主力軍在51年1月-3月補充近3萬人,再考慮第26軍的補充,加上輕傷歸隊人員,基本與《開國第一戰》記載的減員4萬余人相符。
所以,綜合中方各種資料,結合20軍和27軍軍史,以及當時的中方電報往來,可以認定中央黨史出版社的《開國第一戰》關于“第9兵團戰斗傷亡19202人,凍傷減員28954人,凍死1000余人,凍傷后救治無效致亡者3000余人,減員總數48156人。”真實反映了9兵團在長津湖一役的損失情況。
志愿軍戰士在零下30攝氏度的陣地上狠狠打擊敵人
后記
長津湖就像一塊試金石,陸戰1師突破數倍于己的中國軍隊的重重包圍,逃脫了像北極熊團一樣被殲滅的命運,帶著裝備和傷員從海上撤離,顯示出了美國王牌部隊的老練和強悍。而9兵團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不畏強敵,不但擊退了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而且更創造了成建制殲滅美軍一個團的成功戰例,不愧為中國第一等的精銳主力。雖然9兵團在付出慘重代價后未盡全功,讓陸戰1師得以逃出生天,但這場用血肉長城抗擊鋼鐵洪流的經典戰役與9兵團的功勛和教訓,將永遠銘記在我們心中。
【篇二】長津湖戰役雙方傷亡人數
==本文為word格式,下載后可方便編輯和修改!==
日本3.11大地震最新傷亡人數日本大地震已確認
8277人遇難
日本民眾普遍認為,在上周大災難中罹難的人數可能要高得多。沿海的宮城縣在海嘯中遭受的破壞最嚴重,官員們估計僅該縣的死亡人數就將達數萬人。《華爾街日報》報道指出,官方數據和真實數字的差距,是大槌町這樣的地方造成的。
日本政府只有在接到失蹤報告后才會認定某人失蹤。11日的海嘯中,大槌町有很多社區和家庭幾乎全被沖走,很多情況下,沒人活下來報告失*蹤者姓名。在宮城、巖手和福島等沿海縣城的各市鎮,這種情形不少見。但隨著救援人員努力搜尋,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數也開始上升。
日本人是怎樣統計死亡人數的?《華爾街日報》描述了這樣的場景:在女川的一座廢墟里,負責搜救的日本消防隊員擇路而行。發現遺體時,他們首先初步確定死者的性別和大致年齡。他們用藍色防水塑料布裹住遺體,留在原地,用紅色膠條在該地點做了標記。一名消防員說,理想狀態下現在就想搬走遺體,但他們沒有時間;稍后會有別的救援組來將遺體搬走。
最終,這些遺體被送往警察設立的失蹤人口中心和陳尸所。陳尸所外貼著一張名單,上面寫著尸體的辨認特征,如“白發,黑褲子,白色毛衣,頭朝東,面朝下躺著,發現時一半身體掛在二層樓的陽臺上”。警方說,如果有人認為描述符合親人的特征,就會讓他進入等候區準備認尸。
女川市城市規劃官員柳沼俊明說,對失蹤和下落不明的人,不愿視其為已經死亡。因為除中央辦公室的一部衛星電話外,所有通訊中斷,失蹤者可能無法通知鄉親他們是安全的。
阪神大地震時,因為受災人口集中,死者多被埋在坍塌的自家房屋下,因此大多數死者在地震后一年內被發現。盡管如此,最終死亡人數到2005年12月才確定,距地震發生已過去十年。而此次地震的死亡人數可能需要更長時間才能整理出*來。因為無法計算的人數眾多,難以搜尋。海嘯將許多受害者卷入海中,直到他們被沖上岸時,才會被計算為死亡人口。
聲音
“我們珍視每一個生命。估計的數據
太粗糙,我們不采用這種方法。”
負責公共關系的日本內閣副官房長官四方敬如是說。
日本官員說,他們一直這樣統計遇難者人數:非常精確地計算死亡人數,而不是先粗略估計而后再進行更正。
【篇三】長津湖戰役雙方傷亡人數
世界各國一致認可的朝鮮戰爭各參戰國人員損失數字公布于下
中國:陣亡114855人;重傷死亡21007人,病死13150人;傷210367人;被俘21321人,失蹤4300人。合計366100余人。
美國:陣亡33646人,重傷不治\事故\病死等20600人;受傷103284人,被俘7140人;失蹤8177人,合計172847人。
英國:陣亡710人,負傷2278人,失蹤1263人,被俘766人,合計5017人.
土爾其:陣亡717人,負傷2246人,失蹤167人,被俘217人,合計3349人.
澳大利亞:陣亡291人,負傷1240人,失蹤39人,被俘21人,合計1591人.
加拿大:陣亡309人,負傷1055人,失蹤30人,被俘2人,合計1396人.
法國:陣亡288人,負傷818人,失蹤18人,被俘11人,合計1135人.
泰國:陣亡114人,負傷794人,失蹤5人,被俘0人,合計913人.
希臘:陣亡169人,負傷543人,失蹤2人,被俘1人,合計715人.
荷蘭:陣亡111人,負傷589人,失蹤4人,被俘0人,合計704人.
哥倫比亞:陣亡140人,負傷452人,失蹤65人,被俘29人,合計686人.
埃塞俄比亞:陣亡120人,負傷536人,失蹤0人,被俘0人,合計656人.
菲律賓:陣亡92人,負傷299人,失蹤57人,被俘40人,合計488人.
比利時:陣亡97人,負傷298人,失蹤0人,被俘5人,合計440人.
盧森堡:一個步兵排參加聯合國軍,死5人傷10人合計15人.
新西蘭:陣亡34人,負傷80人,失蹤0人,被俘1人,合計115人.
南非:陣亡20人,負傷0人,失蹤16人,被俘6人,合計42人.
日本(不是聯合國軍成員國但派了水雷布雷隊)死3人被俘1人.
以上合計,除美國外的其他聯合國軍兵員損失一共約為17200余人.
如果加上美國的172800余人,聯合國軍總損失19萬人.中國36.6萬人.
現在來看看韓國:陣亡415004人,負傷425868人,失蹤459428人,被俘12536人,合計1312836人.(本數字為美聯社1956年公布的數字,為國際社會所一致公認).
如果將聯合國軍的19萬人加上韓軍的131萬余人,則,美韓方在朝鮮戰爭中共計損失了150余萬人.
越南戰爭(1959年-1975年)簡稱越戰,又稱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傷亡數字:·南越陣亡: 230,000;受傷: 300,000。
·美國陣亡: 58,209;受傷: 153,303。
·韓國:陣亡: 5,000;受傷: 11,000。
·澳大利亞:陣亡: 512;受傷: 2,400*。
·新西蘭:陣亡: 37;受傷: 187。
·北越/越共陣亡: 1,100,000;受傷:不詳。
·中華人民共和國:陣亡: 1,100;受傷: 4,200。
·越南平民死亡(全越南): 900,000–4,000,000。
參戰國家
:越南南方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西德韓國泰國菲律賓。此外荷蘭、比利時、希臘、丹麥和土耳其都派出醫療隊參加了越戰,幫助救治南越受傷軍人。西班牙也于1966年向南越派出了一支13人的專家小組。
越戰時,英國為何堅決不參戰
——美國迫使盟國派兵參加越戰內幕玉鵬/編譯
二戰后,美國每發動一場戰爭,都會要求盟友出兵幫忙。這其中,英國往往是美國最忠實的支持者。但在越戰期間,英國卻一再拒絕美國讓其派兵的請求。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最近,俄羅斯歷史學家謝爾蓋·彼丘洛夫為我們揭開了這一事件的內幕。
·越南戰場沒有英國兵
1964年秋,在越南人民軍的頑強抵抗下,美國在越南戰場顯得力不從心。當時的美國總統約翰遜便呼吁其盟國向越南戰場派兵支援美軍作戰。首先響應美國號召的是奧地利和新西蘭。
1965年,奧地利遠征軍第一支部隊開始在南越部署,這支部隊由奧地利第1加強步兵營和新西蘭第161榴彈炮連組成,他們到達越南戰場后直接隸屬于美國173空降旅指揮。后來,兩國在美國的要求下又向越南戰場增兵,參戰的奧地利軍人達到7672人,新西蘭為552人。美國的另一個盟國加拿大,雖然一直對派兵參加越戰保持沉默,但在美國的壓力下,仍有數千加拿大軍人曾被編入美軍,在越南經受了戰爭的洗禮。具體有多少加拿大軍人參戰,由于加國政府一直對外保密,沒人知道詳細數字。但有一點很清楚,越戰期間有56名加拿大士兵戰死。
出人意料的是,美國的親密盟友英國這次卻表現出與眾不同的立場。1961年春天,美國國務卿就提出讓盟國組成一支聯軍進入南越“履行國際義務”,但英國卻沒有支持美國的這一想法。原來英國人對1956年蘇伊士運河戰爭中,美國逼迫英國撤軍的事,還懷恨在心。
到了1965年初,局勢發展不利于美國,于是美國再次向英提出派兵的建議。1966年美國政府曾哀求英國:哪怕向越南派出1個由1500人組成的廓爾喀雇傭旅也行,因為廓爾喀人十分擅長反游擊戰。雙方經長時間談判,沒有結果。最后,美國降低標準,要求英國允許廓爾喀人加入美軍直接參戰,但即使這樣英國也沒有同意。當時英國政府的外交政策是,盡量避免在國際上直接參與任何沖突。
·韓國向越南派兵近30萬人
·美國在歐洲的另一個盟國——西德,由于憲法嚴格限制其向海外派兵參與沖突,這次找到了繞過憲法禁令的機會。因此西德政府回避在國內對這一問題進行公開討論,他們應美國政府的要求,瞞著老百姓,于上世紀60年代中期秘密地向南越派出了2500名德國軍人,包括120名飛行員,這些飛行員駕駛美國空軍飛機直接參加了對越南的軍事行動。
除了英國和西德,荷蘭、比利時、希臘、丹麥和土耳其都派出醫療隊參加了越戰。西班牙也派出了一個13人的專家小組。
當時,最令美國頭疼的就是法國。法國在越戰問題上一直和美國對著干,因此多次受到美國領導人的排擠,并將其從盟國中清除。美國本想以北約的名義與越共開戰,就是因為法國的反對才放棄了這一打算。
除了歐洲盟國外,為了擴大參戰國家數量,美國政府開始要求亞洲盟友向越南派兵。美國政府表示,越南戰爭的成敗關系到東南亞國家的安全,因此亞洲盟國必須履行職責。美國政府向韓國、菲律賓、泰國和臺灣(后來由于美國害怕這一舉動有可能促使中國直接參戰,因此放棄要臺灣派兵的要求)等亞洲盟友游說、施壓。韓國積極響應了美國的號召,從1965年秋,韓國開始向南越派出自己的1個獨立陸戰旅和第100步兵師,到1973年在越南直接參戰的韓國軍人達到了5萬。在整個越戰期間,韓國先后派出了近30萬名軍人。
盡管面臨著美國的巨大壓力,但菲律賓只象征性地派出了工兵部隊。泰國由于害怕戰火波及到自身,在這場戰爭中十分賣力。1967~1969年共向南越派出了6個步兵營、3個炮兵營、兩個旅級司令部和其他分隊。后來又將一個“黑豹”步兵師投入到越南戰場。
第一位輸掉戰爭的
美國總統是尼克松
1969年1月,美國新總統尼克松上臺后開始拒絕實施前總統在越南的戰略,表示將逐
步從越南撤出美軍和仆從軍。
戰后,據美國政府正式統計,這場戰爭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共有近100萬各國軍人死傷,8612架飛機和直升機被擊落,其中在北越境內被擊落4125架。美軍死亡36萬人,受傷30.4萬人。同時,政治損失也很大,美國的反戰浪潮進一步興起,迫使尼克松政府不得不從越南狼狽撤軍,成為美國歷史第一位輸掉了戰爭的總統。而與美國一起參戰的其他仆從國結局也都挺悲慘:泰國發生了軍事政變,政府被推翻;而菲律賓“向左轉”,最終要求美國從該國撤出軍事基地。奧地利和新西蘭也發生了社會動蕩。
越戰的一大后果就是,美國組建的東南亞條約聯盟組織解體,其對東南亞的影響力遭到沉重打擊。這對美國來說是一次慘痛的教訓。為此,專家指出,如果美國再發動戰爭,一定不要忘記越南戰爭的教訓。目前在伊拉克,美國政府正在重蹈越南戰爭的覆轍。
(原載俄羅斯《獨立軍事評論》)
參考資料
蘇伊士運河戰爭美國主張英國撤軍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軍隊入侵埃及,蘇伊士運河戰爭(亦稱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蘇伊士運河是溝通歐、亞、非三洲的交通咽喉要道,但卻為英、法的運河公司把持,每年攫取巨額利潤。
1956年8月2日,英、法、美三國政府發表聯合公報,主張蘇伊士運河“國際化”,并提出召開24國參加的倫敦會議,遭埃及拒絕;9月,英、法、美再次召開倫敦會議,決定將蘇伊士運河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討論。
10月29日,以色列軍隊入侵西奈半島,向運河逼進。10月31日,英、法軍隊對埃及進行武裝干涉。11月5日,英、法海軍陸戰隊在塞得港附近登陸。11月1日,美國在聯大緊急大會上提出立即停戰的提案。2日,聯大以壓倒多數票通過這個提案。11月5日,蘇聯建議與美國共同出兵“制止”侵略,并向英、法發出最后通牒。11月6日迫于美國等的壓力,英、法宣布停火。(煥茗)
中印邊境戰爭
是1962年6月至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國和印度的藏南邊境的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
·中國邊防部隊在整個自衛反擊作戰中,殲滅印軍3個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殲滅印軍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擊斃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準將以下4,885人,俘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準將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
中國邊防部隊陣亡722人(其中軍官82名、士兵640名),負傷1,697人(其中軍官173名、士兵1,524名)。
中蘇珍寶島戰役
1969年3月2日和3月15日。蘇聯方面亡58人,傷94人。中國方面亡29人,傷62人,失蹤1人。
·中越自衛反擊戰
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解放軍、支前民兵共犧牲6954人,傷14800多人;2月17日至2月27日擊斃越軍15000人,2月28日至3月16日擊斃越軍37000人。
勿忘歷史。向舍生忘死為國捐軀的先烈們致敬!
【篇四】長津湖戰役雙方傷亡人數
1、蘇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損失:上一篇:長津湖戰役美國紀錄片【三篇】
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