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干影院/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黄文/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第八批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儀式感想【5篇】

| 瀏覽次數:

儀式,讀音yí shì,漢語詞語,意思是多指典禮的秩序形式,如升旗儀式等,在古代這個詞也有取法、儀態或者指測定歷日的法式制度的意思,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第八批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儀式感想5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第八批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儀式感想5篇

第八批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儀式感想篇1

2014年02月18日 08:28
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王根成

31人參與?0評論

123456

高清圖集

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即1951年“春季攻勢”,發生于1951年1月25日~4月21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為制止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南朝鮮(韓國)軍發動的攻勢,爭取時…[詳細]

核心提示:這是中國人民志愿軍20軍59師177團6連、60師180團2連、27軍80師242團5連除一名掉隊戰士和一名通信員,成建制被凍死的壯烈場面。

本文摘自:《解放軍報》2014年2月17日第11版,作者:王根成,原題為:《“冰雕連”:鋼鐵鑄就的意志》

20軍、27軍的軍史,記載著“冰雕連”史詩般的悲壯。

1950年11月下旬,朝鮮戰場長津湖戰役中,美軍南逃沿途被這樣的情景震驚:一排排志愿軍戰士俯臥在攝氏零下40度的陣地上,手握鋼槍、手榴彈,保持著整齊的戰斗隊形和戰斗姿態,仿佛是躍然而起的“冰雕”群像。

這是中國人民志愿軍20軍59師177團6連、60師180團2連、27軍80師242團5連除一名掉隊戰士和一名通信員,成建制被凍死的壯烈場面。從此,“冰雕連”成為一座精神豐碑、一種文化符號,被載入軍史。

是什么力量讓“冰雕連”不懼攝氏零下40度的嚴寒?長津湖地區海拔1000至2000米之間,當年是50年不遇的嚴冬,夜間最低溫度達到攝氏零下40度。官兵向美軍后方穿插行軍時,寒冷比敵人的子彈、炮彈更可怕。有的戰士腳凍腫了,脫了鞋再也穿不上,干脆光著腳在雪里奔跑;有的戰士又冷又餓,只能抓把雪往肚子里咽。

“冰雕連”沒向嚴寒屈服,按時埋伏在美軍撤退的必經之路。可是,戰斗命令下達后,卻沒有人站起來沖鋒,全部凍死在露天掩體里。當美軍軍官里茲伯格向這些“冰雕”致敬時,心中疑惑,他們為何寧愿凍死也決不放棄自己的陣地?里茲伯格沒看到、也讀不懂177團6連戰士宋阿毛身上的一首絕筆詩:我愛親人和祖國,更愛我的榮譽。我是一名光榮的志愿軍戰士,冰雪啊!我決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地聳立在我的陣地上。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是黨和毛主席發出的號召。黨領導下的忠誠戰士就要為信仰而戰,宋阿毛的絕筆詩的本意是不惜用生命捍衛信仰。“冰雕連”官兵心中燃燒著信仰的火炬,身上有源源不斷的、斯諾筆下的“東方魔力”,何懼攝氏零下40度的嚴寒?

恩格斯說:“槍自己是不會動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強有力的手來使用它們。”“冰雕連”官兵把身子死死地鉚在陣地上,展開的戰斗隊形槍口一致朝著美軍途經的方向,許多戰士的手凍結在槍托上掰不開。我們平常站在零度左右的天氣里,會身不由己地搓手、揉耳朵。“冰雕連”官兵不是一下子被“封凍”的,而是經過漫長的等待。我們一感覺到冷,常用“像貓咬的一樣痛”形容,俯臥在攝氏零下40度的雪地里紋絲不動,“冰雕連”官兵都有斷腕、剜心般的痛。

整個陣地上,再怎么冷、再怎么痛,沒有一個干部戰士站起來活動一下,沒有一個干部戰士點把火烤烤身子,因為大家明白,任何一個動作都有可能暴露目標。“冰雕連”官兵如烈火中的“邱少云”,為了戰斗的勝利,寧死絕不脫離戰位一步。從威嚴整齊的戰斗姿態上可以看出,“冰雕連”官兵有鋼鐵鑄就的身軀,有鋼鐵鑄就的意志,不為任何艱難困苦動搖戰斗決心,一息尚存就要沖鋒。

未來信息化戰爭,作戰行動將在陸、海、空、天、電多維戰場全面展開,戰斗更加殘酷,對抗更加激烈,官兵更需要“冰雕連”的戰斗精神。要像他們一樣有堅不可摧的戰斗意志,打不垮、凍不倒,勇往直前;要像他們一樣有視死如歸的戰斗血性,人在陣地在,誓于敵人決戰到底。

克勞塞維茨說“勇氣是軍人應該具備的首要品質”。目睹“冰雕連”悲壯犧牲的場面,軍人的士氣和戰斗精神撲面逼人,令美軍生畏、起敬。一位參加過長津湖戰役的美軍軍官說:“他們冒著嚴寒和陸戰隊的炮火源源而來,其視死如歸的精神令陸戰隊員們肅然起敬!”可見,“冰雕連”靜默的陣地上,卻有強大的心理“殺傷力”。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冰雕連”的精神不是一朝一夕練成的,而是在漫長的戰斗歲月中歷練的。“冰雕連”參加過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戰火硝煙錘煉出了這種“冰雪雄魂”。如今,20軍的戰士業余演出隊根據“冰雕連”史實創作的歌舞劇《冰雪雄魂》,每一場演出過后都點燃了沉積于官兵血脈中的戰斗因子。

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軍隊的魂魄。當前,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和戰斗精神,廣大官兵就要多讀、讀透“冰雕連”這類史詩作品,就要常挖、深挖這座“富礦”,從中汲取能量、增添動力,在實現強軍目標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第八批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儀式感想篇2

“志愿軍”老兵回憶點滴

“志愿軍”老兵回憶點滴

  mig31:

  以前我們有個鄰居,姓梅,我們這些小孩都叫他“梅爺爺”,具體叫什么名字不知道。很瘦很小的一個老頭,要不是聽大人說,還很難想象得到他以前還是去打過仗的人。在朝鮮還得過一枚獎章,那獎章我只看過一回,沒什么印象了。他倒喜歡向人“炫耀”他的腿,上面有一連串的傷疤,說是在戰場上被機槍打的,一共七個彈孔(真佩服那個時代的醫術,竟然沒截肢)。他最愛擺的事就是這七個彈孔救了他的命。他中彈后沒休養多久就又上戰場了,沖鋒的時候,他心有余悸,就撿了個彈頭揣在兜里,一開始沖,他就趁其他人不注意,狠狠的把那彈頭塞進那還沒愈合的彈孔里去,一邊鮮血直流,一邊在地上打滾“哎喲,我中彈了”,就這樣,躲脫了那次沖鋒。就是那次,他沖上去的戰友全死光了。

  他還講過許多朝鮮戰場上的事,比如有次被美軍火力突擊,周圍到處都是死人,他幸好只是被炸暈,醒來后,熱得不得了,特別是嗓子簡直在冒火,結果,他也顧不了這么多了,就喝旁邊一灘灘的人血,這才挺過來的。

  他還強調美軍的素質很高,特別是槍法很準,很遠的距離,只要被美國兵發現了,抬槍就射,往往就能把你擊中。而志愿軍則擅長“摸夜螺絲”(四川方言,晚上活動的意思)但白天,是美國人的天下。我就問他“你們打不打得贏美國兵”他直擺手“打不贏,打不贏”

  不過這位梅爺爺在99年就去世了。遺憾。

  這或許就是真實的朝鮮戰爭,比任何影視作品,任何書本上的都殘酷,也更有人性。

  ddm:

  其實現在的年輕人對朝鮮戰爭的認識都是來源于官方刻意修飾和宣傳,曾經的志愿軍成了這些年輕人整天YY的精神偶像,其實那個年代真正參過戰的老兵都是些極其淳樸普通的農民和社會下層人員,如果他們站在眼前,現在的年輕人保管會認為他們土拉吧唧,那里是宣傳中神勇無比的天兵天將。閑話少說,我來擺擺志愿軍老兵的一些真實故事。本人祖籍四川,大家知道,四川是朝鮮戰爭中輸出兵員最多的省份之一,死的人也最多。本人老家在四川宜賓地區一個縣,根據我家父講,當時我老家所在的人口約10000(包括農村)的小鎮既有約數十人報名參加志愿軍,包括我父親的表姐(她后來成為15軍的衛生員)。參軍人員主要有以下幾類:翻身農民;家庭成分好的學生;社會個體工商戶(在街上擺攤的,河里撐船的等等)。兵員普遍文化素質較低,軍事素質和常識幾乎為零,限于當時的歷史限制,絕大多數人的

生活半徑不超過20公里,甚至聽不懂北

方話。我老家隔壁一個叫王民安的(他原是在街上買鍋盔的小商販)從朝鮮回來后就擺過一個事,剛入朝鮮時有一次遭遇美軍空襲,這些四川新兵全愣在當地不知所措,連長用北方話大喊“臥倒!”,這些四川老鄉竟然沒有聽懂(四川方言習慣說“趴倒!”,幸好連長推了他一把滾到了一邊撿了條命,有些來不及躲避的就被撂倒了幾個。由此可見當時志愿軍的普遍素質。今天時間有限,下次再說說我父親的表姐在15軍和一個 60軍老兵的故事。

  whitehead:

  說到空襲, 又想起我父親的小叔叔的一個事情, 當時他坐著吉普車上前線, 在路上的時候一時尿急, 停車下來小便, 就和后面車的一個人換了座位, 結果在過前面的一座橋的時候, 正好遇到美機轟炸, 走在前面的那輛車上的人全死了. 就短短幾分鐘的事情, 看來此公確實命大, 不服不行

  ddm:

  話歸正傳,繼續擺一個原60軍老兵的小故事。去年夏天本人回四川探親,與老父晚飯后去公園散步,路過公園內一茶館,里面有父親的熟人招呼,于是跟隨入內,原來是一些老人在玩麻將。父親對著其中一位老者打趣道:“賈老將軍手氣好啊!”一個白發老頭抬頭應道:“好啥子喲。”父親回頭對我介紹,說這位賈老先生是個參加過朝鮮戰爭的老兵。我一聽來了興趣,忙上前問好敬煙,一邊看他們打小麻將,一邊隨機問了一些問題。問答都是斷斷續續的,老頭手氣不錯,興致還可以。“您老高壽啊?”“80多了。”。“您老當年是那個部隊的?”“60軍。”。我一聽60軍,頓時有一種見到出土文物的感覺,在朝鮮戰爭遭受重創的 60軍幸存者,確實如出土文物般稀罕。我裝著對朝鮮戰爭不太懂,又問“你們當年打仗怕不怕?”“怕啥子喲,反正你不打他,他就打你。”。“你們在朝鮮打的都是大勝仗唷!”“啥子大勝仗喲,后頭被美國人攆得雞飛狗跳的。”老頭說此話時有點低沉。本來我還想問問60軍在真實戰況以及老頭是否被俘,不過當時的環境下我還是忍住了。最后在臨別前我祝愿老頭:“老先生一生從戎,晚年幸福。”老頭喃喃回答;“老子這輩子吃過三個軍的飯,國軍,共軍,美軍,能活到現在,啥子都俅不想嘍!”告別老頭出來后,我問父親這位賈老先生的情況,據父親講,這位賈老先生每月在民政部門領點生活費,天天在公園和幫老頭打打小牌。

  E.rommel:

  美國歷來重視遠距離步槍火力,很多美軍士兵習慣于用步槍在遠距離射擊目標~~~~我也來講講我周圍去過朝鮮人的經歷,我

同學的爺爺奶奶都是演員, 曾去過朝鮮慰問演出,當時他們做兩輛卡車去前線,按

照安排他們應該坐第一輛車,但鬼使神差,他們當天坐了第二輛車,當時他們毫無顧忌空襲,因為他們走的那段路恰好是志愿軍空軍能夠掩護到的地方.快到中午時,突然天邊響起飛機的聲音,大家都以為是自己人,,但很快飛機開始向車隊俯沖,第一輛車立刻被打中了, 整個車里被炸成了碎片,這架飛機繞了一權有飛回來開始向第二輛車俯沖,但奇怪的是居然沒有開火,在盤旋幾圈后揚長而入~~~我同學的爺爺看到了永生難忘的情景,第一輛車上的人全部被炸死了,到處都是殘肢斷臂,沒有一具尸體是完整的,每當想到這件是它都后怕,而美軍飛機為何沒向他們投彈,他也說不清,老人總是笑談說是他命不該絕~~

  四野子弟:

  本人軍人世家,從小在大連第四干休所院里玩大,那些老人非常令人敬仰,問解放戰爭可以,但他們沒有人愿意談論朝鮮的事,他們到現在都認為老彭指揮有問題,傷亡太大了,4次戰役后四野的幾個軍幾乎沒有戰斗骨干了,最慘的38軍從北漢江回來后112+113一共就5000多人,連傷員都沒有,送不下來,所有陣地都是人死光了完事,50軍打的都沒有幾個云南老兵了。可惜那些從關里打到關外在打到海南的老兵了。

  litdong:

  身邊有這么多的活歷史,應該好好的珍惜這個機會啊!

  四野子弟:

  兄臺說的有道理,本人當時不懂,現在沒有機會了,可惜的很。有個孫姓老人,我前幾天修鞋的時候遇到了聊了一會,原5師的一個指導員,黑龍江拜泉縣人,46年保四平前入伍,全村去了60多人,進關時還有20來人,從朝鮮回來后知道還在世的就2個,他說三次戰役的時候,5師的一線戰斗部隊減員已經很大了,在自身補充(機關后勤等充實一線)后估計缺額2成以上,全師不超過1萬人,傷員全靠東北民工餓著肚子往下抬,往往連民工帶傷員全交代了。老人總是回憶南下的時候,說那時候打一仗補充一次人員和物資,解放戰士挑著要,武器也挑著要,所以越打越強,進關的時候17000多人(不過除了干部基本是解放戰士),一個連的重火力比華北部隊一個團都好,見誰滅誰,老人那種自豪的表情讓人難忘。提到老彭就罵混蛋,到現在還一口一個林總,對林彪的敬重溢于言表。另一個挨罵的是韓先楚,原因沒有說,老人有老年病身體不太好,一陣清楚一陣糊涂的,溝通比較麻煩。

  litdong:

  四野兄

  呵呵,我也是東北的,我大姑父就是從朝鮮戰場回來的,文職,聽父母說,是在戰場上受了驚嚇

,沒多久就過世了(呵呵,fq又要罵膽小鬼了,不過 litdong不在乎)小時候看身邊的老人,整天罵張罵李的,對共產黨一

百個不滿,覺得他們沒知識,沒文化,說那些駭人聽聞的事,你不信,就發火,整天就知道發勞騷,一點都不值得敬佩!現在看來,嘿嘿......

  bigreen:

  嗯,我父親當年也是東北的。他老人家沒有上過朝鮮戰場,但是那個時候他們正在讀初中(初三)。據他的回憶,當時就要在他們升高中的時候在學校里進行參軍動員,鼓動學生參軍。因為這些上過初中的年輕人在軍隊里面而言還算是知識分子,因此大部分進了通訊兵學校,據說很多都沒有回來。大概在上個世紀80 年代,他偶然遇見一位當年參軍的初中同學,那位叔叔最后被分配到了高射炮并部隊,所以還好,有驚無險的度過了那段歲月。據他回憶,當年志愿軍的高射炮兵部隊因為在觀瞄和控制方面反映不夠快,因此就采取“區域防守戰術”:將防守的空域劃分成固定的幾個大塊,每一門高射炮都負責有限的一小塊空域,美軍的飛機出現就用全面的彈雨對抗,反正“斯大林的炮彈多得很”。

  民國少將:

  我父親的一位同事,湖南人,我叫他黃伯伯。原來是47軍一個炮兵團的戰士,據他說原來他給參謀長當通訊員,后來失手打死了參謀長的馬,結果下放了連隊。他的嘴是歪的,因為當年美軍的炮彈片從他臉頰上鉆進去,從嘴里出來。老頭有一次和我聊起戰斗,他極少說戰斗的殘酷性,只是談到他的部隊時,眼睛中蹦射出激動的神情,他自豪的說:“47軍在朝鮮仗打還是很有名的…”,這是只有一個久經戰斗洗禮的老兵才會有的神情!去過一次延安,參觀359旅舊址時,一支不知道是47軍什么部隊的營房就在旁邊,導游稱這只部隊有是359旅的血脈。大學參加軍訓時,在華陰縣就是47軍帶訓的。野戰軍就是兇,正步踢不好當兵的班長真打學生(現在我的一步一動和一步兩動還是不錯,盡管立正后眼睛已經看不到腳尖啦,哈哈哈…)。平時吃不好,學校用卡車從城里向軍營送肉、蛋,給軍訓的學生補充營養。西安交大是西安陸院帶訓的,遠遠沒有47軍苦。記得還是野戰軍訓練的狠,連學生每周都至少有一個5公里,現在想起來感謝部隊給我帶來素質的養成。 47軍在中國陸軍中恐怕算不著精銳,但是野戰軍的素質還是高,打仗還是沒問題的。我說到這,肯定又有人不愛聽了,哈哈哈…

  巴黎公社:

  我家鄰居就是志愿軍老兵,2級戰斗英雄,他對美軍火力印象極深,但對美步兵戰斗力持輕蔑態度

 

 四野子弟:

  我接觸過的四野參加過韓戰的老人都看不起起美軍的個人戰斗力和勇敢精神,但非常敬畏人家的火力、步空炮協同及后勤補給,但我

認為原因在與物質條件的不同,說的直白點,我們最多是一戰的物質水平和戰爭概念,不靠犧牲精神就更沒有辦法打了,日本鬼子如果有美國人的物質條件也不會那么亡命。

  wwlc:

  小時候隔壁家有個老王,瘌痢頭、瞎了一只眼睛,其貌可謂不揚。夏天穿短褲時發現其小腿小指頭大小的白癍星羅棋布,有點可怕。后來知道他是個退伍軍人,參加過朝鮮戰爭。家里的老人家隱約談過,老王年輕時是個混混,拿手好戲是自賣壯丁,拿哪家的錢頂就哪家出的壯丁,沒幾天就開小差回家,然后又開始新一輪的賣身。記不清第幾次當國軍時老王又當了俘虜,接著成了“解放戰士”到了朝鮮。老王命大,可能多年的賣身生涯使他練成個人精,雖然丟了只眼睛,總算囫圇回家,還鬧了個榮軍人,也算不虧。具體在朝鮮的經歷他守口如瓶,當時我僅僅十歲,自然沒本事從他那里得到什么?

  酒中仙:

  我以前的一個領導曾經在50軍當兵,聽他講50軍從朝鮮回來的時候基本全打光了!

  dyym123:

  由于戰爭的原因,后期補充上去的人員成分混雜。很多素質很差。像未經充分整訓的原國民黨軍殘兵,土匪,無業游民等等等等。更不提戰斗信念和政治抱負了。懾于嚴格的軍紀。投入戰斗問題不大。但是戰斗力下降嚴重。兵痞,流氓什么都有。我爺爺還帶人專門去捉臨陣脫逃混藏于中朝邊境偷雞摸狗的散兵游勇呢!上百萬志愿軍出這么幾個正常。戰場上我們的傷亡很大。美軍也并不好過。部隊到后期也沒什么攻擊精神了。兩邊都疲了。美軍的步兵一遇到頑強抵抗。基本上掉頭就撤。不大交手戰。就是慢無目標的轟炸,炮火覆蓋。不要說步兵就是坦克也離著老遠不敢開過來。光用炮轟。但是炮彈很貴阿!他又有多少呢!打倒后來自然打不下去了。我們這邊相對辦法也不多。但是裝備改善了很多。基本到后期炮火也開始猛烈了。這樣兩邊就形成了對峙這樣打對國內建設影響太厲害了。所以最后停戰

  滅日敢死隊:

  小時候。。我爸爸在磚瓦廠工作。我經常去玩。有個老頭住在廠旁邊的小屋。。在山角下。我父親說他是朝鮮戰場歸來。。老人很喜歡小孩子。。對我很好。。不過當我父親問他在戰場的事情。。老人就不說了。。面無表情。。,,目光呆傻。。后來父親告訴我。。他們部隊的人都死的差不多了。老人在93年離

世。。無后代。。民政部門處理后世的。

 

第八批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儀式感想篇3

歷史遺忘的角落:多少志愿軍罹患精神傷殘回國

鳳凰衛視6月1日《冷暖人生》,以下為文字實錄:

解說:這是一家特殊的醫院,這是醫院里最后的一個老兵。60年前,他們曾是“最可愛的人”,60年后,他們已永遠走不出心中的戰場。《冷暖人生》帶您走進志愿軍精神病院。1957年夏天,十歲的河南少年郭茂昌,走在放學路上,眼前是一望無際的小麥田,快到村口,他忽然看見母親在路上迎他,手里揚著一封信,長這么大以來,郭茂昌第一次在母親臉上看到燦爛的笑容。

郭茂昌:我媽非常高興,哎呀,你爸爸還在,這么多年還在。

解說:原來,消失多年的爸爸忽然來信了,從兩歲開始,郭茂昌就沒有見過父親,父親的形象在記憶中早已模糊,他只知道,爸爸參加志愿軍去了朝鮮,他是那個時代“最可愛的人”,是自己心目中的大英雄。

郭茂昌:自豪,因為家里掛的軍屬牌子,每年逢年過節,鎮領導都去慰問,生活困難有救濟,大隊通知叫去領救濟款。那時候我才十來歲,媽媽都讓我去領。

解說:然而這偶爾的自豪感,也只能給郭茂昌艱苦而憂傷的童年,帶來一點點亮色。父親一去音信全無,家鄉人都認為他已經犧牲在朝鮮,母子倆只能相依為命。

郭茂昌:沒法說,到最后,你看好多年沒通過信,我媽媽就告訴我,以后就是依靠你了孩子,她都不知道爸爸死活,一上戰場都是有危險的。

解說:1957年,母親終于收到了父親的親筆來信,爸爸還活著。那年暑假,郭茂昌和母親,登上了去看望父親的列車。

陳曉楠:父親來信了,可是卻不能親自回家,信上說他在朝鮮戰場上“負了傷”,現在住在醫院里。1957年的夏天,郭茂昌和母親千里迢迢從故鄉趕到了河北張家口,在一個名叫沙嶺子的小鎮上,找到了河北省第三康復醫院、到了這里,郭茂昌不但見到了父親,還見到了三百多位和父親一樣,傷殘的志愿軍叔叔伯伯們、而他和母親也很快知道,其實這些將士們在朝鮮戰場上傷殘的,并不是他們的肢體或是五官,而是他們的神經。據戰后統計,參加朝鮮戰爭的三百萬中國軍人當中,有近二十萬人傷殘,而其中包括千人左右精神病患者。位于張家口沙嶺子的河北第三康復醫院,就是中國幾家專門收治精神傷殘的志愿軍人的醫院之一。從1950年開始,陸續有380名精神傷殘志愿軍,在這里接受了治療,他們后半生的命運,自此也和這所醫院緊密相連。

字幕提示:2010年 張家口沙嶺子

解說:2010年春節前,沙嶺子醫院已經退休的老護士長李文茂,又來到住院部,看望他的一位老病人。

李文茂:張洪恩,認得我不認得?

張洪恩:李文茂啊。

李文茂:嗯,吃飯了沒有?起來起來,坐起來坐起來。吃飯了?

張洪恩:啊。

李文茂:今年多大了?張洪恩。

張洪恩:六十九。

李文茂:啊?

張洪恩:六十九。

李文茂:六十九,不是吧?

張洪恩:是,快七十了。

李文茂:吃什么飯了?

張洪恩:饅頭。

李文茂:吃幾個?

張洪恩:倆。

李文茂:怎么樣?還可以吧?

張洪恩:可以。

李文茂:你的外甥來看你沒有?

張洪恩:沒有。

解說:李文茂今年七十歲了,而他看望的這位老病人張洪恩,雖然自稱六十九歲,但實際上已經八十五歲了。1962年,李文茂還是個二十二歲的青年。那一年他從張家口衛校畢業,被分配到第三康復醫院精神科。

李文茂:那會兒思想就說,沙嶺子醫院就是老紅軍醫院,傳統好,好醫院,年輕人嘛,也不知道還要護理這伙老紅軍精神病,精神病人害怕,沒見過。不知道社會上還有這么個角落管這個,咱就做這個工作。那時候毛澤東思想,干一行愛一行,來了就干吧,好好干。

解說:在青年李文茂眼中,志愿軍戰士是時代的英雄,是“最可愛的人”。但在實際工作中,這些病人卻讓他傷透了腦筋。

李文茂:有一個叫馬光耀,就發怒,咬自己,把自己這兩手都咬的都五指不全了。沒辦法就捆在床上,捆在那兒他還這么咬,咬這兩邊,把這胳膊都咬了。還有一個叫李海榮,常年不穿衣服,不穿衣服曬得,有時候夏天曬就曬著吧,曬得黑不溜秋,老跟那兒站著。趙桐風他要犯了病就可厲害了,打罵可厲害了,弄不住他。解大便解到床上,扔到墻上,抹得哪兒也是,故意折騰你。

解說:李文茂所說的趙桐風,在軍隊里可謂大名鼎鼎。在解放戰爭中,他就曾只身擊退數十名敵人,因而獲得“孤膽英雄”的稱號。在朝鮮戰爭中,他身為偵查連副連長也屢建奇功,榮獲特級戰功。

然而在1954年,戰爭即將結束的時候,趙桐風卻突然發病,他每天只重復一件事,聲稱設計威力無比的大炮,間或著天空大吼,有如沖鋒陷陣。被送入沙領子的康復醫院以后,趙桐風的病歷顯示,極度偏執狂,不合作治療,絕食,戰爭妄想,幻聽幻視癥狀相當嚴重。

陳曉楠:沙嶺子醫院這380名志愿軍精神病患者當中,有軍級、團級的高級軍官,有走過長征的老紅軍,也有獲得過金日成勛章的戰斗英雄。當然,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戰士。據李文茂介紹說,他們有的整日癲狂,有的時而清醒,時而糊涂。有的就是始終一言不發,拒絕和任何人交流。但是在列隊的時候,他們總是會非常自覺地排列整齊并且高聲報數。好像只有在這個時候,你會一瞬間從所有人身上,看到那軍人的魂魄。在當時的條件之下,他們的病歷都很不完整,而他們個人的記憶又都是支離破碎,所以絕大多數人真正的發病原因,可能永遠都是個迷了。我們也只能從他們混亂的舉止,他們的只言片語當中猜測,或許他們的記憶,已經永遠留在了那火熱而慘烈的戰場之上。

李文茂:就有一個病號叫江興漢,他就老愛這槍,他就是撿一個木頭把兒,撿一個啥的這樣的槍,撿上了這是手槍,弄好些,腰里掖著,兜里裝著,兩個青霉素藥瓶他也對到一塊兒,弄成一個槍的形狀,打槍這個那個的,你收了他可不高興了。

記者:他怎么比劃?

李文茂:他不讓你收,就是瞄準,就那樣。

解說:1957年,十歲的郭茂昌和母親,來到沙嶺子的志愿軍精神病院。自懂事以來,他第一次見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父親。

郭茂昌:第二天早上我們去到病房,見到了爸爸,爸爸正在和別人下象棋,都叫他郭慶堂,你家屬來看你來了,他就猛地站起來,看見我就摸著我的頭,這是我的孩子。指導員就告訴他就是你的孩子,他就叫我的名字,就一個字昌,這是我的兒子昌。真正見到了爸爸這么英武,我說這么高的個子,我爸身體魁梧。

陳曉楠:郭茂昌的父親名叫郭慶堂,雖然出身河南農村,可是是當地屈指可數的大學生,大學期間他娶妻生子,但是只能在假期的時候返鄉和家人團聚。1949年,他在河南大學政法系畢業,隨即就參加了志愿軍,走上了朝鮮戰場,而這一去后來就杳無音信,一家人再次相見的時候已經是八年之后了。在郭茂昌的記憶里,父母親見面的情景出乎他意料的平淡,八年生死離別之后,這夫妻二人,就是各自局促地坐在床的兩邊,簡單地聊了幾句家里的情況。然后就是父親沉默無語,母親無聲流淚。在后來的歲月里郭茂昌漸漸了解到,父親的病情是屬于階段性的,多數時間,他是難以和人正常交流的。而醫院其他病人的情況,大多數都比父親還要嚴重得多。

解說:1957年夏天,十歲的郭茂昌在沙嶺子度過了一生難忘的半個月,他知道,自己是有爸爸的,相聚的時光很快結束,他和母親又要返回家鄉了。

郭茂昌:孩子啊,你慢慢長大了,家里以后都依靠你了,好好念書,我供你念書,長大以后爸爸沒有完成的,你要接著完成。

記者:他說的沒有完成的是指什么?

郭茂昌:他指當兵,真正沒有完成,他就有病了,感覺到是這個意思。

解說:母子二人返回家鄉,父親定期寄來工資,母親多數用于積攢路費和供郭茂昌上學。1963年十六歲已經長成大小伙子的郭茂昌,一個人來張家口看望父親。

郭茂昌:那是麥收前,我來到以后,來了他就批評我。信上不讓你來,寫信不讓你來你非要來,你來干什么,我說來看你,看我干什么。我有什么好看的,錢都浪費在路上,不能正常交流,父親那時候,老想的是攢點錢,病治好還要參加工作,老想著還要參加工作。他說我念了一肚子的學問,沒有使用上就有病了。

解說:帶著一腔無奈,郭茂昌獨自返回家鄉,那是1963年,護士李文茂剛剛調來醫院工作一年,在醫護人員的精心照料下,志愿軍病人中的一部分,有了明顯好轉,被家人接走,也有一些病逝。在李文茂做護士長的時候,這里還剩下五十多個病人。

李文茂:有一個病人就不吃飯,腰里系根腰帶,把干饅頭啥的塞在里頭,有時候干大便塊都塞在里頭,單有一個人看著他,督促他吃,跟小孩似的,又誘導又哄又嚇唬。就說你再不吃飯病了不吃,也不給你加藥,給你打針。吃了吃了,咱們下午玩兒去。要不給你兩根煙,都愛抽煙,發的煙不夠,到處撿煙頭,那病人也可有奇形怪狀的。救死扶傷嘛,本身護士的天職嘛,再一個他們是毛主席的戰士,有功勞的人更得好好護理人家,我們那會兒護理質量好,喂水呀,喂飯呀,處理大小便都挺好,所以病人活的時間都挺長。

解說:療養之外,醫院又安排護士帶著病人們植樹,飼養小兔子,從事一些簡單的活動。

李文茂:陽光好的時候夏天,擱一個草褥子,擱一塊單子,小馬出去曬太陽去,抱到他那兒,天大地大步入黨的恩情大,爹親媽親不如它親。他在床上自個兒高興了就唱,也是四川人嘛,我們就小馬小馬逗他,他就給唱。

解說:沙嶺子遠離市區,醫院又屬于半軍事化管理,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偏僻又神秘的所在。但從1966年開始,這里的平靜也被打破。

李文茂:學習毛主席語錄呀,天天去,晚上6點鐘,拿上語錄去開會去,紀念白求恩這一套。天天開會講思想、學習。

記者:那病人也學習嗎?

李文茂:病人也學,也給念段語錄呀啥的。

記者:病人學習他聽得懂嗎?

李文茂:聽不懂呀,聽不懂就是對牛彈琴也得走這個(過場),有的就是隨大流,有的個別的也知道點。

解說:除了學習,軍管會又開始對病人們進行政治審查,馬光耀雖然發病時啃咬手指,自殘身體,屬于病情嚴重的患者,但依然被審查出了問題。

李文茂:因為唱歌嘛,爹親媽親不如黨親,誰要是反對他誰就是我們的敵人就那個,他們就說你聽最后這句,他說是恩人,誰要是反對它,誰就是我們的恩人,實際上歌詞是敵人,就這樣說,懷疑一切文化大革命。

解說:在李文茂眼中,郭慶堂屬于病情比較穩定的患者,他舉止文雅,從不打鬧,還經常埋頭在日記本上奮筆疾書。但在1968年的一天,郭慶堂卻突然在病區里消失。

李文茂:我來了幾天,見過他兩次面,后來就不在了,他們有的說是勞改去了,也不轉哪兒去了,之后就說死了。

郭茂昌:醫院去信說你父親病危速來,我們娘兩個都來了,來到以后就去世了。去世了母親不讓我看,母親說你不要去了孩子,我自己去,護士跟大夫醫院領導領著去看他,挺瘦,我讓不見,怕我害怕。從十歲到我結婚總共才見三次面,母親更苦,母親老想著叫父親回去,能過團圓日子,始終沒有盼到。1968年也盼回去了,我捧著骨灰回去的。

陳曉楠:郭慶堂的死因其實到今天仍然是個迷,我們只是從醫院相關工作人員的簡略的陳述當中得知,郭慶堂是在文革當中,被審查出有“反動言論”,因而被公安機關從醫院帶走,幾個月之后,因病身亡,他的遺物就是兩張照片,兩枚抗美援朝紀念章和幾本筆記。我們也曾經粗略地翻了其中的一本,發現字體蒼勁有力,思路也格外清晰,很難相信這是出自一個精神病人之手,其中一段,郭慶堂整齊地抄寫了中國共產黨的黨章,還有些段落,他表達了對朝鮮人民和越南人民抗擊帝國主義的必勝信念。可以想見,在這幽閉的精神病院的病床上,他記念不忘的仍然是外面廣闊的世界和那高遠的政治理想。1968年,郭茂昌手捧父親的骨灰,回到了家鄉,離家二十年,郭慶堂終于魂歸故里。

李文茂:我們一來的時候就這排房子,辦公室都在這兒。

記者:都是平房?

李文茂:嗯,都是平房。先頭的門診就在這兒,精神科、內外科,都在這兒,手術室就在這兒。

記者:這是手術室?

李文茂:這邊是手術室,這邊那個樓這個樓,這都是后蓋的。

解說:自八十年代以來,由于精神傷殘的志愿軍老兵紛紛病故,所剩無幾。河北第三康復醫院也取消了部隊建制,轉為民辦,對全社會開放。醫院名稱也變更為張家口沙嶺子醫院。1982年,已經35歲的郭茂昌再次來到沙嶺子,那時父親已經平反,作為革命軍人家屬,他被調入沙嶺子醫院,在伙食部門工作。

郭茂昌:他們知道我是郭慶堂的兒子,愛和我聊,你爸爸人怎么好怎么好,待我們都好,他們都是兵,我爸是干部,我爸有工資,買的煙買的吃的,我爸都給他們,我對這些抗美援朝的老同志,從伙食上特別照顧,早上是一人一個雞蛋,半斤奶,從那開始延續到現在,我同情他們。

記者:看到他們就像看到了爸爸一樣?

郭茂昌:對,爸爸一樣,就是,他們從一個戰壕里出來的。

解說:幾年后,郭茂昌又將母親從故鄉接來,在父親生前最后呆過的地方,他扎下根來。和郭茂昌一樣,醫院中還有幾名工作人員,也是志愿軍精神病患者的家屬或后代。但更多的老兵已經永遠無法回家了,有些人已不記得自己的家鄉在哪里?有些人因為沒有成家,也沒有后代,長輩去世后,他們也就失去了和故鄉的最后一絲聯系,只能在醫院終老。

李文茂:有一個叫董玉金,他的媽媽來看他,一個老太太,小腳,山東人,梳著大抓髻來看他,她兒子也是不冷不熱的,精神病不是,不清楚,他媽問他三句他說上一句哼哈的。張和光的媽媽給他來信都是文言文,毛筆寫的,吾兒長,吾兒短的。他也不給家里回信,他就不懂得。剩下的家屬不算多,有的找不見,根本就沒有家。

解說:近六十年過去了,沙嶺子醫院的志愿軍老兵逐漸凋零。到2010年,朝鮮戰爭60周年,沙領子醫院里只有張洪恩,這個唯一的志愿軍老兵健在了。醫院現在雖然轉為民辦,但依然安排專人照顧張洪恩的飲食起居,只是因為床位緊張,他現在已沒有單獨的病房,和他同病房的是一個民政部門送來的街頭流浪的患者。

記者:趙桐風您記得嗎?趙桐風。

張洪恩:趙桐風記得,趙桐風死了。

記者:張和光呢?

張洪恩:張和光也死了。

記者:馬光耀呢?

張洪恩:馬光耀也死了。

記者:他們都死了?

張洪恩:嗯。

字幕提示:張洪恩

哈爾濱人

1946年入伍

原三五九旅二四七團戰士

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

陳曉楠:2010年初的沙領子醫院,其實看上去已經和其他的普通醫院沒什么區別了,這里有兒科、婦科、精神科,有門診樓、有住院部,很多張家口市的市民都在這里求醫看病,結果我們已經很難想像,它當年作為部隊康復醫院的那種景象了。而且因為醫院的建制幾經轉換,行政管理人員也換了一批又一批。當年這380名精神傷殘的志愿軍老兵的病歷檔案都幾乎散落殆盡,我們只能依照一些旁觀者見證者的片斷回憶,來拼湊,來想像。這些曾經年輕的戰士們,他們在踏上戰場時候的一腔赤誠,和他們在戰場上所經歷的那血雨腥風。而對于他們精神傷殘之后,所經歷的這漫長而混沌的后半生的歲月,我們更是連拼湊和想像都沒法做到。不過,不管怎么說,我們寧愿相信,他們或許會感到一絲欣慰,因為即便走下戰場,他們依然和生死與共,生死患難的戰友們為伴,而且在同一個地方長眠,安息。

解說:沙嶺子醫院的一處角落,有一個鐵門緊鎖的院落,這里就是當年的住院部。這幾排平房就是老兵們的病房,曾經列隊、活動和曬太陽的操場,已經長滿荒草。

李文茂:這院里這邊都種著花草樹,桃樹、果樹,工作人員連重帶讓病人也協助。

記者:他們也勞動呀?

李文茂:病人勞動,挖挖土呀干什么的,摘個果子,摘個豆角,顯得也有點活兒。像剛說的那個李海榮光屁股,也在進那個門就看見在那兒曬著呢。

解說:最角落的一個小房間,已經很久沒有人去過,那里擺放著二十多名在這里死去的老志愿軍的骨灰。

第八批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儀式感想篇4

贊歌唱給英雄(外一首)--寫在抗美援朝437具志愿軍烈士遺骸歸國之際

作者:桑福海;

作者機構:不詳;

來源:參花:下半月

ISSN:1008-8407

年:2014

卷:000

期:005

頁碼:P.22-25

頁數:4

中圖分類:E297.5

正文語種:CHI

關鍵詞:抗美援朝;志愿軍;歸國;遺骸;烈士;英雄;歌唱;清明節

摘要:又到了清明節又到了祭奠先人的時節 嫩綠的信草 報告著春天的消息 三五朵野花 在北方的春風里迤邐

第八批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儀式感想篇5

人民志愿軍戰歌
作者:劉達麗
來源:《高中生·青春勵志》2012年第05期

????????1950年10月,當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迎來一周年生日的時候,鄰邦朝鮮發生的戰爭已然有擴大之勢。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打著干涉朝鮮戰爭的旗幟,越過三八線向中朝邊境撲來。美國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前長期支持國民黨蔣介石集團,這個時候派兵奔向中朝邊界,很難想象它下一步會干什么,新生的共和國面臨著危險。此時此刻,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審時度勢,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定,抗美援朝戰爭就此拉開序幕。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中國好兒女,齊心團結緊,抗美援朝,打敗美國野心狼!”這首在抗美援朝歲月中誕生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響徹朝鮮戰場和祖國大地,撥動著億萬人民的心弦,鼓舞著中華兒女同以美國為首的侵略軍英勇廝殺,浴血奮戰。

????????說起這首歌的詞曲創作,還有一個感人的故事呢。

????????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第一師作為中國人民志愿軍一支預備炮兵部隊,奉命第一批入朝參戰。部隊入朝參戰前夕,連營層層召開誓師大會。作為連政治指導員的麻扶搖很快擬好了全連的出征誓詞,可又總感到意猶未盡。無數革命先烈流血犧牲換來的新生的共和國,部隊用汗水澆灌的大片豆田,鴨綠江對岸翻滾的戰火,戰士們激昂的求戰情緒,時刻縈繞于他的腦海。麻扶搖想,現在集結在鴨綠江畔的志愿軍將士高昂的士氣和一往無前的精神,不正是中華民族長期經歷內憂外患逐漸培育起來的浩然正氣,在新中國人民身上的升華和歷史的延續嗎?于是,“雄赳赳,氣昂昂,橫渡鴨綠江”的詞句,便躍然紙上。接著,他的思緒向志愿軍戰士們的思想深層延伸。部隊進入臨戰準備以來所表現出來的高度愛國主義熱情和國際主義精神,像大海的波濤洶涌澎湃,勢不可當。為了表現指戰員把保家衛國和保衛世界和平融為一體的博大胸懷,同時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正義性和必要性,他又寫下了“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麻扶搖越寫心情越激動,思路也更加豁然。第二個句子落筆后,他便集中于對戰爭前途的思考。中國人民志愿軍與現代化裝備的美軍交戰,肯定會付出巨大的犧牲。具有高度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全國人民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全力支援抗美援朝戰爭,最終一定能夠粉碎美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打敗美國侵略者。于是,他寫下了第三句話:“中華的好兒女,齊心團結緊,抗美援朝鮮,打敗美帝野心狼!”這是在號召,也是在吶喊,既是對指戰員的神圣使命感的寫照,也是自我感情的抒發,是對中國人民志愿軍軍魂的熱情歌頌。這樣,這首后來定名為“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的歌詞,就以詩的形式產生了。當時麻扶搖并未意識到在創作什么,只是感到烈火在胸中燃燒,不吐不快。寫完這首詩后,他感到心情舒暢,內心獲得極大的滿足。

推薦訪問: 遺骸 烈士 感想

【第八批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儀式感想【5篇】】相關推薦

工作總結最新推薦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