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體:2007年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出版的圖書共同體:2007年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出版的圖書共同體:2016年中國財富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民族共同體意識手抄報6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民族共同體意識手抄報6篇
【篇一】民族共同體意識手抄報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屬性探析
作者:郭留杰
來源:《新西部下半月》2019年第07期
????????【摘 要】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新時代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和國家軟實力建設的重中之重。本文從四個方面進行了闡釋:政治屬性強化族際之間命運與共的意識;文化屬性締造各民族共享中華文化的意識;經濟屬性整合各民族利益的互助意識;社會屬性鞏固全民族聚力逐夢的團結意識。
????????【關鍵詞】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政策;多元一體
????????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中,56個民族不斷進行經濟往來、文化交融、思想交鋒,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的民族共同體。民族合力在共建中華民族和共享發展成果的過程中不斷增強。不難發現,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構在新時代背景下有其深刻的歷史邏輯、實踐意義和時代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四個方面的內在屬性,闡發了各民族榮辱與共的價值追求,明確了推進現代化進程的奮斗使命,為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示范作用。
????????一、政治屬性強化族際之間命運與共的意識
????????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對抗中出現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2]在歷史的興衰嬗變中,散落分布的各民族單位基于共同文化和歷史敘事,形成兼具獨特性和統一性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構實質上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化為各族人民價值信仰的結果。在理念上強化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意識,形成各民族之間命運與共的理性認知,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政治屬性的集中體現。
????????從國家層面講,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離不開幾千年封建王朝政權的角逐更替、近代國民民族意識的自我覺醒和改革開放以來民族政策的妥善實施。中華民族的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意識可以追溯到封建王朝時代。王朝時代講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統治者為了擴大疆域版圖、增強國家實力、實現對“五方之地”的大一統,通常采用強制或自然的同化方式。一是用武力征服,用戰爭的方式迫使少數民族臣服于天朝。另一種則是自然融合,即通過民族之間的通婚雜居、經濟往來、文化交流等方式實現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生產互補和文化互通。盡管一些民族之間受制于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和統治者的意志存在緊張關系,但從國家層面看,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進程不斷加快,“天下觀念”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在近代內憂外患的時代背景下,一部分先進愛國人士倡導匯聚全民力量實現民族振興,提出“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數民族混合而成”的觀點。[3]抗日戰爭時期,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邏輯前提下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力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由于受自然環境封閉性和社會發展條件局限性的制約,各民族在政治地位、經濟結構、文化影響力等方面存在差異。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不斷提高民族事務治理能力,在民族問題的制度設計和政策規劃方面秉持“因俗而治”和“多元一體”的理念,以維護人民利益為落腳點,逐步規避按民族身份實行政策優待的方式,努力縮小民族之間的差距。
【篇二】民族共同體意識手抄報
【獨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任務。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基石,對于維護國家統一、做好民族工作、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這是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集中概括,也是新時代做好民族工作必須堅持的指導思想和總方針。認真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必須深刻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主線,深刻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豐富內涵和深遠意義,思考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可行途徑。一、充分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豐富內涵和偉大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在強調認清民族關系的主流、大力倡導民族團結方面提出了許多重要論斷,促進了新時期民族工作思想的創新發展。他指出,“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各族干部群眾都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要堅持統一和自治相結合、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相結合,把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落實好”。高度重視民族團結,大力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無疑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核心,集中體現了黨中央從中華民族的整體視角、從國家和全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出發的戰略思想。新時代黨和國家關于民族工作的一系列總體部署,包括援藏、援疆、民族地區脫貧攻堅等重點工作的開展,都聚焦于實現“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偉大夢想和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共同理想。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特別是其中有關民族工作的指示,要深刻認識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中的重要位置。筆者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主旋律和主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內在要求,是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論自覺和根本前提,是增強“五個認同”、促進民族團結的情感依托和思想前提,為推進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了政治方向和理論指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引導各族群眾增進對中華民族的認同、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正確途徑和必由之路。
二、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自覺,建設新時代民族理論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民族工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涉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各個領域、各條戰線。要從道路自信、理論自信的高度,認識新時代民族工作創新發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深入研究、系統闡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精神實質,推動形成新時代的民族理論體系。民族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現象,對民族問題的認識永遠也不可能停止。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各個歷史時期的實踐中,形成了既一脈相承又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目前學術界占據主導地位的民族理論體系主要是對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前30年等歷史時期民族工作實踐成果的總結和概括,對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民族工作創新推進的理論和實踐的總結提煉還不深入,尚未形成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不少觀點和話語體系陳舊、理論與現實脫節現象十分嚴重,學術話語跟不上實踐的創新。既不能準確反映我國民族工作所取得的新成就新進展,也不能有效指導下一步的民族工作實踐。這就要求學術界以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為契機,在民族工作領域盡快形成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相適應的理論體系、學術體系、學科體系、教材體系、話語體系。
三、大力推進“五個認同”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解決好民族問題,物質方面的問題要解決好,精神方面的問題也要解決好。當前解決精神方面問題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大力推進“五個認同”教育。“五個認同”是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這是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思想基礎,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基石和底線。
推進“五個認同”教育,必須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價值觀是共同體的精神支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決定著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發展方向,必須在各民族中大力培育和踐行。“五個認同”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各族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的基礎保障,必須抓好抓實。要大力加強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的教育,大力培訓各級黨員干部、知識分子和宗教界人士,廣泛教育群眾。要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公民意識,讓各族人民不僅要意識到自己的民族身份、地域身份、群體身份,更要明確自己的中華民族成員身份、公民身份、國民身份,把“五個認同”作為每個公民第一位的意識,把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每個公民的基本要求。
四、切實改進民族工作方式方法,大力推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實際效果民族工作的本質是群眾工作。各級黨委、政府,特別是黨和國家工作人員(干部),要時刻牢記自己的黨員身份、干部身份、國家工作人員身份。要把自己作為黨和政府的代言人,認真貫徹黨和國家各項路線、方針、政策,多為民辦實事、不與民爭利,時刻牢記處理好干群關系就是做好群眾工作的本質要求。認真研究民族工作領域的新情況、新問題,增強各級黨政干部和知識分子的國家意識、政權意識、責任意識,切實為各族群眾服務。把握新時代民族工作新形勢新特點,創新工作方式方法,進一步提升依法治理民族事務的能力和水平。扎實推進民族團結工作,深化細化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體舉措。把民族團結工作納入黨和政府工作的大局,切實解決人口雙向流動、多向流動過程中涉及民族因素問題的處理,按照是什么問題就按什么問題處理的原則,不能把涉及少數民族個體的事件上升為民族問題。推進嵌入式社區建設,推進少數民族群眾在內地就業、流動的保障政策落實,構建各民族互相嵌入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讓少數民族更好地融入城市,持續推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消除針對民族交往過程中各民族自然交融的理論顧慮和擔憂,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社會基礎。
五、圍繞“兩個共同”目標,堅持并完善民族政策
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目標,也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重要體現。圍繞上述目標,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認真踐行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八個堅持”。認真貫徹落實2014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堅持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黨的民族政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的重要內容和制度保障,是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制度基礎。要堅持統一和自治相結合、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相結合,把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落實好。世界上沒有一勞永逸的政策體系,民族政策也必須與時俱進。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地改革完善民族政策。調整政策要堅持公平公正公開,進行科學論證、嚴格評估,以減少某些過時政策的負面影響。通過政策法規的調整完善,最大限度地把各地區、各民族的黨政干部、知識分子、人民群眾團結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中。
六、妥善處理好民族多樣性和中華民族整體性的關系問題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從歷史上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就是主流,最后匯集成占據世界人口相當比重的中華民族,同時又在內部保持著多種多樣的民族、宗教和文化類型。作為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大國,歷史上的執政者和先賢為我們留下了思想資源,尤其是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時期的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的理論和政策,其中都涉及了如何處理多樣性和整體性、差異性和一致性的問題。多樣性和整體性并不是相互矛盾、截然對立的,而是互為表里、互相促進的關系。在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中,多元組成一體,一體包括多元。“多”和“一”是辯證統一、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中不僅繼承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整體表述,更進一步明確提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等強化中華民族整體性的具體工作方向。民族工作作為國家的一項重要工作,必須明確中華民族整體性、一致性的發展趨勢,在大力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強調各民族內在聯系,促進共同體特征的增強,強化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和共同利益。
七、堅決反對兩種民族主義
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作為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政策原則,在憲法和有關法律中得到明確規定。各民族不論人口多少、經濟社會發展程度高低,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員,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權利,履行相同的義務。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內,不能以漢族代替中華民族,各民族更不能置身于中華民族之外。中國共產黨一直重視反對兩種民族主義,即大民族主義(尤其是大漢族主義)和狹隘地方民族主義。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提出現階段我國民族工作面臨的新的階段性特征: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并存,民族地區經濟加快發展和發展低水平并存,國家對民族地區支持力度持續加大和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建設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趨勢增強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糾紛上升并存,反對民族分裂、宗教極端、暴力恐怖斗爭成效顯著和局部地區暴力恐怖活動活躍多發并存。這“五個并存”說明我國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發展事業盡管成就巨大,但也面臨挑戰。在這一階段,大民族主義和狹隘地方民族主義都不利于社會穩定,不利于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聚焦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必須強調憲法權威,用法律來維護和保障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合法權益,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民族利己主義和民族歧視。
【篇三】民族共同體意識手抄報
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文/人民日報評論員,《人民日報》2019年9月29日01版)
【期刊名稱】《民族大家庭》
【年(卷),期】2019(000)005
【總頁數】1
“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系,形象地說,就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系;各民族之間的關系,就是一個大家庭里不同成員的關系。
“各族人民親如一家,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定要實現的根本保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回顧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深刻揭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生動力,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聚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磅礴力量,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邦畿千里,維民所止。”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荊斬棘,共同開發了祖國的錦繡河山。今天,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富饒遼闊,這是各族先民留給我們的神圣故土,也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美麗家園。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秦漢雄風、大唐氣象、康乾盛世,都是各民族共同鑄就的歷史。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華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紛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族文化交相輝映,中華文化歷久彌新,這是今天我們強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歷史長河中,各民族共同熔鑄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已深深融進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靈魂,成為推動中國發展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
可以說,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我們偉大的祖國,幅員遼闊,文明悠久,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中,一體包含多元,多元組成一體;一體離不開多元,多元也離不開一體;一體是主線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動力。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運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結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各民族團結奮斗、共同繁榮,是中華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命之依、力量之源。
【篇四】民族共同體意識手抄報
淺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作者:馬文達;
作者機構:西北民族大學;
來源:文存閱刊
ISSN:2095-8633
年:2018
卷:000
期:04X
頁碼:P.157-159
頁數:3
中圖分類:D633
正文語種:CHI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鑄牢
摘要:黨的十九大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重要論斷首次寫入黨代會工作報告之中,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民族工作中的全新體現,同時賦予了新時代民族工作的重大歷史使命。
【篇五】民族共同體意識手抄報
【獨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任務。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基石,對于維護國家統一、做好民族工作、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這是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集中概括,也是新時代做好民族工作必須堅持的指導思想和總方針。認真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必須深刻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主線,深刻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豐富內涵和深遠意義,思考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可行途徑。一、充分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豐富內涵和偉大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在強調認清民族關系的主流、大力倡導民族團結方面提出了許多重要論斷,促進了新時期民族工作思想的創新發展。他指出,“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各族干部群眾都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要堅持統一和自治相結合、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相結合,把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落實好”。高度重視民族團結,大力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無疑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核心,集中體現了黨中央從中華民族的整體視角、從國家和全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出發的戰略思想。新時代黨和國家關于民族工作的一系列總體部署,包括援藏、援疆、民族地區脫貧攻堅等重點工作的開展,都聚焦于實現“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偉大夢想和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共同理想。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特別是其中有關民族工作的指示,要深刻認識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中的重要位置。筆者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主旋律和主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內在要求,是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論自覺和根本前提,是增強“五個認同”、促進民族團結的情感依托和思想前提,為推進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了政治方向和理論指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引導各族群眾增進對中華民族的認同、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正確途徑和必由之路。
二、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自覺,建設新時代民族理論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民族工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涉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各個領域、各條戰線。要從道路自信、理論自信的高度,認識新時代民族工作創新發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深入研究、系統闡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精神實質,推動形成新時代的民族理論體系。民族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現象,對民族問題的認識永遠也不可能停止。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各個歷史時期的實踐中,形成了既一脈相承又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目前學術界占據主導地位的民族理論體系主要是對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前30年等歷史時期民族工作實踐成果的總結和概括,對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民族工作創新推進的理論和實踐的總結提煉還不深入,尚未形成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不少觀點和話語體系陳舊、理論與現實脫節現象十分嚴重,學術話語跟不上實踐的創新。既不能準確反映我國民族工作所取得的新成就新進展,也不能有效指導下一步的民族工作實踐。這就要求學術界以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為契機,在民族工作領域盡快形成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相適應的理論體系、學術體系、學科體系、教材體系、話語體系。
三、大力推進“五個認同”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解決好民族問題,物質方面的問題要解決好,精神方面的問題也要解決好。當前解決精神方面問題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大力推進“五個認同”教育。“五個認同”是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這是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思想基礎,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基石和底線。
推進“五個認同”教育,必須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價值觀是共同體的精神支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決定著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發展方向,必須在各民族中大力培育和踐行。“五個認同”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各族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的基礎保障,必須抓好抓實。要大力加強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的教育,大力培訓各級黨員干部、知識分子和宗教界人士,廣泛教育群眾。要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公民意識,讓各族人民不僅要意識到自己的民族身份、地域身份、群體身份,更要明確自己的中華民族成員身份、公民身份、國民身份,把“五個認同”作為每個公民第一位的意識,把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每個公民的基本要求。
四、切實改進民族工作方式方法,大力推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實際效果民族工作的本質是群眾工作。各級黨委、政府,特別是黨和國家工作人員(干部),要時刻牢記自己的黨員身份、干部身份、國家工作人員身份。要把自己作為黨和政府的代言人,認真貫徹黨和國家各項路線、方針、政策,多為民辦實事、不與民爭利,時刻牢記處理好干群關系就是做好群眾工作的本質要求。認真研究民族工作領域的新情況、新問題,增強各級黨政干部和知識分子的國家意識、政權意識、責任意識,切實為各族群眾服務。把握新時代民族工作新形勢新特點,創新工作方式方法,進一步提升依法治理民族事務的能力和水平。扎實推進民族團結工作,深化細化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體舉措。把民族團結工作納入黨和政府工作的大局,切實解決人口雙向流動、多向流動過程中涉及民族因素問題的處理,按照是什么問題就按什么問題處理的原則,不能把涉及少數民族個體的事件上升為民族問題。推進嵌入式社區建設,推進少數民族群眾在內地就業、流動的保障政策落實,構建各民族互相嵌入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讓少數民族更好地融入城市,持續推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消除針對民族交往過程中各民族自然交融的理論顧慮和擔憂,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社會基礎。
五、圍繞“兩個共同”目標,堅持并完善民族政策
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目標,也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重要體現。圍繞上述目標,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認真踐行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八個堅持”。認真貫徹落實2014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堅持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黨的民族政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的重要內容和制度保障,是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制度基礎。要堅持統一和自治相結合、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相結合,把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落實好。世界上沒有一勞永逸的政策體系,民族政策也必須與時俱進。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地改革完善民族政策。調整政策要堅持公平公正公開,進行科學論證、嚴格評估,以減少某些過時政策的負面影響。通過政策法規的調整完善,最大限度地把各地區、各民族的黨政干部、知識分子、人民群眾團結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中。
六、妥善處理好民族多樣性和中華民族整體性的關系問題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從歷史上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就是主流,最后匯集成占據世界人口相當比重的中華民族,同時又在內部保持著多種多樣的民族、宗教和文化類型。作為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大國,歷史上的執政者和先賢為我們留下了思想資源,尤其是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時期的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的理論和政策,其中都涉及了如何處理多樣性和整體性、差異性和一致性的問題。多樣性和整體性并不是相互矛盾、截然對立的,而是互為表里、互相促進的關系。在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中,多元組成一體,一體包括多元。“多”和“一”是辯證統一、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中不僅繼承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整體表述,更進一步明確提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等強化中華民族整體性的具體工作方向。民族工作作為國家的一項重要工作,必須明確中華民族整體性、一致性的發展趨勢,在大力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強調各民族內在聯系,促進共同體特征的增強,強化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和共同利益。
七、堅決反對兩種民族主義
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作為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政策原則,在憲法和有關法律中得到明確規定。各民族不論人口多少、經濟社會發展程度高低,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員,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權利,履行相同的義務。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內,不能以漢族代替中華民族,各民族更不能置身于中華民族之外。中國共產黨一直重視反對兩種民族主義,即大民族主義(尤其是大漢族主義)和狹隘地方民族主義。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提出現階段我國民族工作面臨的新的階段性特征: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并存,民族地區經濟加快發展和發展低水平并存,國家對民族地區支持力度持續加大和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建設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趨勢增強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糾紛上升并存,反對民族分裂、宗教極端、暴力恐怖斗爭成效顯著和局部地區暴力恐怖活動活躍多發并存。這“五個并存”說明我國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發展事業盡管成就巨大,但也面臨挑戰。在這一階段,大民族主義和狹隘地方民族主義都不利于社會穩定,不利于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聚焦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必須強調憲法權威,用法律來維護和保障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合法權益,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民族利己主義和民族歧視。
【篇六】民族共同體意識手抄報
淺析民族共同體與政治共同體
蔡娜
【期刊名稱】《青年與社會》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民族國家自在近代西方建立以來便在全世界產生示范效應,成為了占主導地位的國家形態。而對于民族國家到底是以民族性為主導,或是以政治性為主導的問題,學術界一直對其爭論不休。以文化為奠基的民族共同體最終需要解決的是自由問題,而非民族自決,這樣,政治共同體就需要建立一個依賴制度的民主政體來消解國家在面對自由與民主的挑戰時所遇到的諸多矛盾。
【總頁數】2頁(1-2)
【關鍵詞】民族國家;民族共同體;政治共同體;自由;民主
【作者】蔡娜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 政府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
【正文語種】中文
【中圖分類】
【相關文獻】
1.淺析民族共同體與政治共同體 [J], 蔡娜
2.《再生》共同體的“調和政治論” [J], 劉志強
3.西方共同體主義視域中的現代政治文明 [J], 韓升
4.基于西方共同體主義的視角對現代政治文明加以再考量 [J], 韓升
5.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屬性解讀 [J], 趙剛; 王麗麗
以上內容為文獻基本信息,獲取文獻全文請下載
推薦訪問: 共同體 意識 民族上一篇:關于無此類情況的自查報告【三篇】
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