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指國家機關、軍隊、人民團體中的公職人員、擔任一定的領導工作或管理工作的人員。即“干部是黨和國家事業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廉潔干部模范人物2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廉潔干部模范人物2篇
第三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分為“助人為樂模范”、“見義勇為模范”、“誠實守信模范”、“敬業奉獻模范”和“孝老愛親模范”五類。每類表彰10名左右,共表彰54名。
一、全國助人為樂模范(11名)
頒獎詞:
善行無疆!你們用滾燙的心,熱情的手,扶危濟困,雪中送炭。你們崇高的利他精神,是流淌在中國人身上的血液,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標識。你們的善行善舉,如和煦春風,溫暖著億萬人民的心。
二、全國見義勇為模范(10名)
頒獎詞:
舍己為人!你們,面對危難和死神,挺身而出,大義凜然!用瞬間的選擇,維護正義,擔當道義,舍生取義,書寫了自己的壯麗人生,昭示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高度,在天地之間奏響了義字正氣歌。
三、全國誠實守信模范(10名)
頒獎詞:
一諾千金!你們,以誠信為本,誠心做事,誠實為人,捍衛的是這個時代的道德準則。你們有良知,講良心。無愧天地,無愧他人!踐行的是人間大道,守護的是中華民族代代傳承的善良天性!
四、全國敬業奉獻模范(12名)
頒獎詞:
恪盡職守!你們,對事業虔誠執著,付出辛苦,傾注心血。在平凡的崗位上,用超乎常人的堅韌,鑄就無私風向的豐碑。這是操守,是品格,是人生境界。你們,是民族振興的脊梁。
五、全國孝老愛親模范(11名)
頒獎詞:
大愛無聲!你們奉行的孝道,你們展示的愛心,是百善之首,是人性之基。你們為國盡忠,為人盡孝,彰顯了炎黃子孫的人性之美,光大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你們的孝心愛心,感人肺腑,感天動地,續寫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文明華章
一、全國助人為樂模范(11名)
郭明義 鞍鋼集團礦業公司齊大山鐵礦生產技術室采場公路管理員
王文珍(女) 海軍總醫院護理部總護士長
阿尼帕·阿力馬洪(女,維吾爾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河縣青河鎮居民
毛陳冰(女) 支付寶(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員工
劉 麗(女) 福建省廈門市名悅休閑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原籍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
許月華(女) 湖南省湘潭市社會福利院供養人員
厲 莉(女) 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長助理
王振治 陜西省西安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新城大隊安監中隊民警
董 明(女) 湖北省武漢市硚口區漢水橋街營北社區居民
王文忠 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芍藥村黨支部書記
阿里木江·哈力克(維吾爾族) 貴州省畢節市個體工商業者,原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靜縣
二、全國見義勇為模范(10名)
邰忠利(蒙古族) 生前系中國人民解放軍65939部隊67分隊班長,代理排長
王茂華 、譚良才 王茂華生前系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慈化鎮伯塘中學教師;譚良才系王茂華的岳父,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慈化鎮伯塘村村民
馮思廣 生前系駐濟南空軍航空兵某師飛行2大隊正連職飛行員
紀長秋 生前系吉林省石油化工廳服務公司工人
甘占恩 生前系青海省湟中縣羊圈中學初一(2)班學生
旦增尼瑪(藏族)、仁青達瓦(藏族) 旦增尼瑪系西藏自治區拉薩中學高三(5)班學生;仁青達瓦系西藏民族學院附屬中學高三(1)班學生
劉興元、 劉賀龍 父子 劉興元系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陶城鄉黃莊村村民;劉賀龍生前系河北省文安縣左各莊鎮南陶管營小學學生,是劉興元的兒子
曾慶香 、 劉 薇 (女) 曾慶香生前系在京務工人員,原籍江西省信豐縣大塘埠鎮萬星村;劉薇生前系中央電視臺“每周質量報告”欄目記者
胡文傳 安徽省長豐縣崗集鎮大窯村村民
吳菊萍(女) 阿里巴巴(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員工
三、全國誠實守信模范(10名)
劉延寶 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港溝鎮神武村村民
王文彬 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龍家店鎮汪上村村民
孫東林 武漢東方建筑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湖北省“信義兄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
孫 影(女) 廣東省深圳市關愛行動組委會辦公室工作人員
常德盛 江蘇省蘇州常熟市支塘鎮蔣巷村黨委書記
李 影(女) 上海閘環靈石環境衛生工程有限公司滬太路1170弄(龍潭小區)29號公廁管理員
唐中和 湖南省新寧縣豐田鄉莊豐村鄉村醫生
馬國林(回族) 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硝河鄉馬昌村村民
丁新民(蒙古族)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東方路橋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
李郁林 海南省儋州市白馬井中學教師、德育室主任
四、全國敬業奉獻模范(12名)
楊善洲 生前系云南省保山市原地委書記
何祥美 中國人民解放軍73653部隊73分隊上士
沈 浩 生前系安徽省財政廳干部、鳳陽縣小崗村第一書記
馬軍武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十師一八五團林管站職工
莊仕華 武警新疆總隊醫院院長、肝膽外科中心主任醫師
孔祥瑞 天津港中煤華能煤碼頭有限公司孔祥瑞操作隊隊長、黨支部書記
李文祥 河南省范縣白衣閣鄉北街村村民
王爭艷(女) 湖北省武漢市漢口醫院金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原主任
文建明 四川省南充市營山縣城南鎮黨委書記
張雅琴 (女) 生前系江蘇省鎮江丹陽市新橋鎮金橋村黨總支書記
鄧前堆(怒族) 云南省怒江州福貢縣石月亮鄉拉馬底村鄉村醫生
邵春亮 大連理工大學教授(退休教師)、少數民族預科班顧問
五、全國孝老愛親模范(11名)
孟佩杰(女) 山西師范大學臨汾學院學生
王冬梅(女) 甘肅省兩當縣金洞鄉太陽村村民
張 蕾(女,土家族) 貴州省銅仁學院中文系學生
王 欣(女)、顧金鐘夫婦 王欣系大港油田總醫院紀檢監察辦公室主任;顧金鐘系天津市公安局大港分局海濱派出所民警
曹陽飛宇 福建三明學院外語系學生
陳 九(女) 河南省濮陽市高新區皇甫街道前皇甫村村民
楊德碧(女) 重慶市涪陵區龍潭鎮義和村村民
李建珍(女)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鐵路局柳州機車車輛廠工人
王現偉 安徽陸軍某預備役師步兵一團副參謀長
朱清章 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石拐區礦務局河灘溝礦二采區退休職工
陳禮國 中國人民解放軍96401部隊高級工程師
王文忠在北京知名的外貿商業街雅寶路上擁有6家門店、經營著6個皮草品牌、固定資產超億元,卻于2007年毅然回到自己的家鄉擔任村支書。他把帶領家鄉父老過上好日子作為自己最大的事業,把實現共同富裕作為自己最大的心愿,生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愛國愛家、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
王文珍,2009年10月27日終生難忘:在人民大會堂,她從胡錦濤主席手中接過“南丁格爾”獎章——一名護士所能獲得的最高褒獎。從事醫護工作30多年來,王文珍被群眾譽為“身邊的‘提燈女神’”,她像南丁格爾那樣,用心燈照亮了無數需要幫助的生命。
2008年9月,王振治和妻子不顧家庭困難,領養了4名被遺棄的兒童。他們最小的3歲,最大的9歲,都有先天嚴重殘障。幾年來,王振治夫婦當起了他們的父母,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教他們學會自理,供他們上學讀書,給他們幼小的心靈以莫大慰藉,讓他們感受到人間真情與溫暖
曾慶香 男,1972年出生,信豐縣大塘埠鎮萬星村村民。
2010年3月9日晚10時,曾慶香乘坐妹夫駕駛的小車,與妹夫兩人談笑著回家。曾慶香和妹夫途經北京六環路小湯山路段時,發現正前方一輛大眾甲殼蟲車失去控制翻在路邊。他馬上叫妹夫停車,說車上肯定有人被困。兩人不顧高速路上的危險,迅速將事故車上的一名女司機救出。所幸女司機并無大礙。曾慶香一邊把自己的手機給女司機讓她和家人聯系,一邊讓劉弟元報警。正在這時,一輛夏利車因路上的障礙物影響失去控制撞上欄桿。曾慶香和剛剛得到幫助的女司機又馬上跑去救援車上被困的人員。不料,一輛金杯車飛馳而來,將他們撞出10多米遠,當場曾慶香嘴巴、鼻孔在流血,“就這樣,他和央視女記者非亞(真名劉薇)離我們而去了!
曾慶香生前學習刻苦,成績優異。他在新倉小學(萬星兩所小學之一)和大塘中學讀書期間多年被評為“三好學生”,在得知他的事跡后,他的老師在贊揚他的同時表示惋惜。曾慶香生前為人熱情,樂于助人。他在東莞務工時經常為家鄉的村民找工作,及時是不認識的村民,只要找到他,他都會把村民安頓好,并幫助解難。在他原來務工工廠里工作的原籍本村的人大都都是經他的介紹。在勤奮工作的同時,他還常常接濟生活困難的工友,在工廠里人緣好,深受老板的器重。在得知他的噩耗后,老板還特意派遣員工(經他介紹在廠子工作的本村人)向他的家屬表示哀悼,并送上了慰問金。曾慶香生前熱心公益,帶頭表率。2008年捐款600元修建本村新倉公路,2010年春節期間捐款500元修建沛東大橋(大塘埠鎮位于沛東村跨桃江河連接小河鎮)。與曾慶香從小一起玩樂,長大一起外出務工的鄰居黃永清說,由于萬星村地處偏僻,三面環河,車輛無法直達村里,每逢雨季,老人小孩就根本無法出門。前幾年,曾慶香在東莞打工,有點積蓄,便多次與他商議,決定負責牽頭籌錢為村里修一條道路,可是去年,曾慶香的小兒子因患先天性心臟病住院治療,花去了七八萬元錢。今年春節,他與曾慶香聚到一起,聊到修路這事,曾慶香覺得十分愧疚,認為自己沒有盡到責。臨去北京前幾天,曾慶香與他說:“等我兒子的病治好后,一定要把村里這條路修起來。
曾慶香走了,38歲的年齡雖然短暫,但他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臨危不懼、樂于助人的高貴品格和舍身救人的時代精神。在曾慶香身上體現了一種大愛。這種大愛超出了血緣親情,在他人遇到危難時,義無反顧伸出救援之手,把生的希望帶給他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這種大愛在今天尤其珍貴,是時代呼喚的高尚情操,是人民期盼的文明風尚,是需要大力弘揚的無私奉獻精神。在曾慶香身上體現了一種傳承。這種傳承就是中華民族見義勇為的傳統美德。他身上展示的是革命老區人民舍生取義的英雄氣概,應當成為發揚光大的革命傳統,成為永不過時的核心價值觀。在今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這種傳承具有極為重要的時代價值。在曾慶香身上體現了一種品格。這就是在生死關頭挺身而出,用生命證明當代農村青年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曾慶香為全社會思想道德建設提供了標桿,樹立了旗幟,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學習的生動教材,對進一步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加強農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弘揚時代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個人先后榮獲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全國見義勇為基金會“全國見義勇為英雄”、北京市人民政府“首都見義勇為榮譽市民”、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政府“見義勇為積極分子”、共青團江西省委“五四青年獎章”、江西省2010年致敬人物、江西省“革命烈士”、贛州市“見義勇為先進個人”、贛州市“五一勞動獎章”、贛州市2010年“十大感動人物”、信豐縣“見義勇為先進個人”等榮譽。
郭明義:把幸福給你:“雷鋒傳人”郭明義30年的愛心之旅郭明義是遼寧鞍鋼集團有一位普通工人,他只是鐵礦管理人員,妻子是醫院高級護士,本來家庭生活并不困難,但為了幫助別人,全家人過著清貧的生活。在他不到40平方米的家中,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就連上大學放假回家的女兒也只能住在臨時搭的床上。他15年里每天提前2小時上班,16年間為失學兒童、受災群眾捐款12萬元,20年來55次無償獻血,挽救數十人的生命。他常對妻子說,同那些特困家庭相比我們還算富裕,盡我們所能去幫助他們,會活得充實而快樂!
全國道德模范人物
篇一:2014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全國道德模范龔全珍
2014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全國道德模范龔全珍2014年感動中國頒獎典禮于2014年2月10日晚上20時在CCTV-1播出。2014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全國道德模范龔全珍:
2014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第十位:從青春歲月到耄耋之年,將軍夢,守護情——龔全珍
2014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詞
【頒獎詞】松筠之節
少年時尋見光,青年時遇見愛,暮年到來的時候,你的心依然遼闊。一生追隨革命、愛情和信仰,輾轉于戰場、田野、課堂。人民的敬意,是你一生最美的勛章。
【事跡】龔全珍,女,90歲,現居江西蓮花縣琴亭鎮金城社區。
1957年8月,開國將軍甘祖昌主動向組織上辭去新疆軍區后勤部長職務,回家鄉江西省蓮花縣坊樓鄉沿背村務農,龔全珍相隨而歸。那一年,她34歲。
將軍當農民,甘祖昌是新中國第一人。龔全珍完全理解和支持丈夫的決定:"老甘不是一個普通的農民,正像他說的那樣,"活著就要為國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復雜重要的工作就做簡單的工作,決不能無功受祿,決不能不勞而獲"。"
從新疆到江西,全家11口人的行裝只有3個箱子,卻帶了8只籠子,里面裝著新疆的家禽家畜良種。當時甘祖昌每月工資330元,生活上十分節儉,把2/3的工資用來修水利、建校舍、辦企業、扶貧濟困。他一共參加建起了3座水庫、4座電站、3條公路、12座橋梁、25公里長的渠道。龔全珍全力配合丈夫,也把自己工資的大部分花在支援農村建設上。回到蓮花頭幾年,她沒有做一件新衣服。
龔全珍在家里呆不住。步行25公里到縣文教局聯系工作,被分配在九都中學任教。這所學校條件很差,只有3名老師,她卻一點不嫌棄,第二天就搬鋪蓋去了學校,開始把自己赤忱的愛投入到這片紅土地。
1961年,縣文教局安排龔全珍到同鄉的南陂小學當校長,在那里一呆就是13年。后來,她又被調到離家不遠的
甘家小學當校長,依然還是老作風,吃住在學校,全身心地撲在工作上。
1986年3月,甘將軍因病逝世,一只鐵盒子是他留給妻子和兒女唯一的遺產,里面用紅布包著3枚閃亮的勛章。離休后,龔全珍積極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傾力捐資助學、扶貧濟困,開辦“龔全珍工作室”,服務社區、服務群眾,從青春歲月到耄耋之年,為廣大群眾做了大量的實事好事,受到當地干部群眾的尊敬和愛戴。2013年9月26日,龔全珍獲得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稱號,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同志高度贊揚。
篇二:全國道德模范先進人物事跡介紹
全國道德模范先進人物事跡介紹
城市守信模范
我是導游,我沒事,請先救游客!在長達兩個多小時的救援時間里,她多次昏迷,但只要一醒過來,就不停地為大家鼓勁、加油。文花枝是最后一個被救出來的。她左腿9處骨折,右腿大腿骨折,髖骨3處骨折,右胸第4、5、6、7根肋骨骨折。 由于延誤了寶貴的救治時間,醫生不得不為文花枝做了左腿截肢手術。她才20多歲,正是一個女孩最寶貴燦爛的青春年華。半個多月后,得知自己失去了一條腿的殘酷事實,出事之后一直沒有流淚的花枝流淚了。但幾分鐘后,再抬起頭的她眼里已沒有了淚水。也就是從這天起,花枝還是像從前那樣,總是用微笑面對一切。
文花枝一直是一個用真誠和微笑對待游客的陽光女孩。她常說:作為導游就是要把游客當成朋友和親人。每帶一個團,她都按事先的承諾服務;每到一個地方,她都提醒游客購物要謹慎;每到吃飯的時候,她都先安排好游客,自己最后才吃。游客稱贊,她是我們人品上的“導游”,是我們職業道德的“導游”。 2006年,文花枝獲得了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十大杰出青年等榮譽。
曹道云,男,56歲,中共黨員,上海市普陀區民政局黨委書記、局長。
“我是一名公務員,把老百姓捧在手上,把老百姓舉過頭頂是我的信念,是我的承諾。”曹道云堅守這種信念與承諾,幾十年如一日,為民政事業默默奉獻。
曹道云為實現諾言,在全區率先提出了“應保盡保,應幫盡幫,應業盡業”的工作思路,建立了救助與就業雙向聯動機制,使8000多名申請低保但有勞動能力的人走上了工作崗位。他在全市率先提出了“政府推動、民間運作、社會參與、百姓受益”的發展社區慈善事業的思路。在全區建立了18個經常性社會捐助接收點和13家社區慈善超市,并幫助華東師范大學建立了全國高校第一家經常性捐助接收點和慈善愛心屋。慈善幫困達到了10萬余人次,募集善款2260萬元。
曹道云率先探索建立了“政府購買式”、“家庭自助式”、“鄰里互助式”、“功能輸出式”等多種居家養老服務新模式,建立了“十分鐘為老服務圈”,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醫、助潔、助樂、助托”等服務,受到了老年
人的歡迎。實施獨居老人“守望工程”,為獨居老人提供全方位的關愛服務。率先開展“扶手工程”,解決老年人上下樓梯難問題。他還率先在公務員中建立以“助困、助老、助殘、助醫、助學”為主要內容的義工服務隊伍,并實行公務員義工服務“一冊通”,即公務員憑義工服務手冊可以到本區57個義工服務點進
行義工服務。義工服務手冊被老百姓稱為“群眾滿意記錄冊”。
曹道云推出了“醫療擁軍”措施,方便部隊官兵就近看病,解決了軍人子女讀書難和軍嫂安置難的問題。他建立了全市第一家“婚姻家庭健康咨詢室”,免費為婚姻當事人提供婚前體檢、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咨詢服務,還建立了“離婚勸和”機制,接受勸和咨詢的當事人,勸和率達到52%。在為民政服務對象提供優質服務中,他在機關干部中實施了“五心工程”,即對最可愛的人要熱心,對最困難的人要關心,對老年人要孝心,對年青人要育心,對民間組織的法人要誠心,提出了全面建設“百姓民政”的目標。2004年普陀區民政局被評為上海市人民滿意公務員集體,普陀區被民政部命名為全國民政工作先進區。
曹道云2006年被評為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2007年獲得上海市民政系統第三屆孺子牛獎金獎,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篇三:2014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簡介及頒獎詞
2014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簡介及頒獎詞
第一位: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
【簡歷】隱姓埋名30年的中國核潛艇之父
【獲獎名片】誓言無聲
【頒獎詞】
時代到處是驚濤駭浪,你埋下頭,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窮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為國家最大的財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潛艇,無聲,但有無窮的力量。
黃旭華,男,87歲,中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研制創始人之一,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1958年,我國批準核潛艇工程立項。那時中蘇關系尚處于蜜月期,依靠蘇聯提供部分技術資料,是當初考慮的措施之一。1959年,蘇聯提出中斷對中國若干重要項目的援助,對中國施加壓力。毛澤東聽后發誓:“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曾有過幾年仿制蘇式常規潛艇經歷又畢業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黃旭華被選中參研。
30多年中,8個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黃旭華搞核潛艇,父親臨終時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親從63歲盼到93歲才見到兒子一面。
核潛艇是集核電站、導彈發射場和海底城市于一體的尖端工程。中國的核潛艇研制工作是從一個核潛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開始的。
為研制核潛艇,新婚不久的黃旭華告別妻子來到試驗基地。后來他把家安在了小島上。為了艇上千萬臺設備,上百公里長的電纜、管道,他要聯絡全國24個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單位,工程復雜。那時沒有計算機,他和同事用算盤和計算尺演算出成千上萬個數據。
1964年,黃旭華終于帶領團隊研制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1988年,核潛艇按設計極限在南海作深潛試驗。黃旭華親自下潛300米,是世界上核潛艇總設計師親自下水做深潛試驗的第一人。
黃旭華曾先后多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等,為國防事業、為我國核潛艇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第二位:20年來堅持每周出診6天的百歲仁醫——胡佩蘭
【簡歷】退休后20年堅持每天出診的仁醫
【獲獎名片】秋蘭為佩
【頒獎詞】技不在高,而在德;術不在巧,而在仁。醫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你是仁醫,是濟世良藥。
胡佩蘭,女,98歲,解放軍3519職工醫院和鄭州市建中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坐診醫生。1944年,胡佩蘭畢業于河南大學醫學部,70歲時才從鄭州鐵路中心醫院的婦產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后,她一直堅持坐診。
胡佩蘭生活節儉,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錢。但她經常大方地給病人墊付醫藥費。她還拿出微薄的坐診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個"希望書屋"。
胡佩蘭患有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進出都要坐小推椅。2013年7月,98歲胡佩蘭心臟病突發,經搶救后,第二天她依然準時到醫院坐診。
胡佩蘭根據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平時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儀器。因為慕名找上門的病人多,胡佩蘭每天都會堅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對患者也極有耐心,給病人開藥,很少超過一百元。如今,胡佩蘭的記憶明顯下降,耳朵也不如以前,但病人的情況她卻記得清清楚楚,耳朵里放著助聽器,聽不清的地方,便由旁邊的學生解釋。
胡佩蘭對病人的態度有目共睹,她經常說:"醫患關系搞不好是因為交流不夠,醫生只要對病人認真負責了,病人也自然會對醫生極力配合,不管面對哪一個病人,都要把患者當成自己的第一個病人來對待。"
直至今日,胡佩蘭已經在一個工廠職工醫院和現在的地方,連續坐診20年,堅持每周出診6天,風雨無阻。
第三位:遲到的榮譽 不悔的信念 不變的價值——方俊明
【簡歷】榮譽遲到28年而一生不悔的湖北見義勇為好市民
【獲獎名片】克明俊德
【頒獎詞】縱身一躍,卻被命運撞得頭破血流。在輪椅上度過青春,但你卻固執地相信善良,絲毫不悔。今天你不能起身,但我們知道,你早已站立在所有人的面前。
方俊明,男,56歲,湖北省武漢市武昌人。
1985年8月,28歲的方俊明為救一個假裝落水的頑童,躍入河中,造成頸椎骨折,高位截癱。直到2013年11月,方俊明終于獲得了遲到28年的見義勇為榮譽稱號。
方俊明救人當年,武漢市尚無見義勇為方面的獎勵條例,被“救”男孩的家庭始終不愿出具書面證明,致使他見義勇為的行為一直未得到確認。對于這樣一位“英雄”,他所在單位,原武昌車輛廠,只好比照工傷來處理。
武漢市見義勇為基金會于1993年成立,但獎勵對象為“與犯罪分子作斗爭人員”。這兩年,有人問方俊明有沒有見義勇為證書,“我覺得蠻尷尬,只好把報上的報道拿給人家看。”這些年來,妻子離開了,父親也去世了。方俊明的生活無法自理,依靠母親姜春梅日夜照顧癱瘓在床的兒子,并將當時尚未滿周歲的孫女拉扯養大。
2013年,一部話劇上演后,方俊明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應方俊明要求,武漢市通過收集材料,確認方俊明當年行為屬見義勇為,并頒發見義勇為先進分子榮譽稱號。
雖然榮譽遲到了28年。但方俊明從來沒有后悔那次行動。一個家庭的艱辛,一個生命的委屈,這一切都見證了善良在人們心中的恒定不變的價值。
第四位:“油菜花父子”35年的追夢路——沈克泉 沈昌健
【簡歷】35年前仆后繼、追逐科技夢想的“油菜花父子“
【獲獎名片】夢想天開
【頒獎詞】父親留戀那油菜花開的芬芳,兒子就把他葬在不遠的山上。三十年花開花謝,兩代人春來秋往,一家人不分晝夜,守護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種子,蘊含著世代相傳的夢想。
沈克泉,男,享年74歲,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楊橋村村民。
沈昌健,男,46歲,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楊橋村村民。
1978年,養蜂人沈克泉在貴州山區發現了3株花期長,生長結構好的野生油菜,將其帶回家鄉播種,想為養蜂場提供新的蜜源。繼而想到改良培育出產量高的油菜品種,為家鄉解決吃油難的問題。
一開始,鄉親們嘲笑他"泥腿子想當科學家"。直到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優質油菜種,得到了鄉親們的認可。
上世紀九十年代,由于沈克泉的油菜品種未經國家審定,當地部門對沈克泉進行了罰款、拘留。但他仍刻苦自學有關油菜遺傳育種和生產栽培的知識。在沒有專業分析、沒有專業儀器的情況下,父子倆用肉眼觀察,憑記錄總結規律。
1996年,家里為搞油菜研究欠債不少。沈昌健賣掉中巴,帶著賣車款回家投入油菜研發。2004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貴野A"不育系獲國家發明專利證書。2007年,沈克泉帶著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獨闖"在武漢召開的第12屆國際油菜大會,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2009年,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然是堅持著油菜育種。家人將沈克泉葬在離試驗地不遠的山坡上。家人知道,這些油菜是老人最后的心愿和牽掛。
如今,沈昌健的"沈油雜"202、819已進入區域試驗環節,五畝送檢試驗田里有300個單株樣本,每個樣本送檢一次就是200元;300畝的示范片里還欠著兩萬多的工錢,馬上要施肥又是兩萬的肥料錢。對于已經35年沒有主業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吃飯靠田,科研靠借"。幾十年來,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籌資金150多萬元,這幾年政府也常有資助,可沈家里欠下了不少債,"幾乎所有親戚都借遍了。"家里最值錢的是兩臺用來貯藏油菜種子的冰箱。35年父子相繼,只為一株油菜的夢想。沈昌健說等現在的種子通過審定了,會賣給種子公司,拿著資金去滾動開發下一代油菜雜交新組合。自己的油菜育種路也許得"慢慢走",但怎么也會走下去。
第五位:從青春歲月到耄耋之年,將軍夢,守護情——龔全珍
【簡歷】守護開國將軍夢想,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的革命老人。
【獲獎名片】松筠之節
【頒獎詞】少年時尋見光,青年時尋見愛,暮年到來的時候,你的心依然遼闊。一生追隨革命、愛情和信仰,輾轉于戰場、田野、課堂。人民的敬意,是你一生最美的勛章。
龔全珍,女,90歲,現居江西蓮花縣琴亭鎮金城社區。
1957年8月,開國將軍甘祖昌主動向組織上辭去新疆軍區后勤部長職務,回家鄉江西省蓮花縣坊樓鄉沿背村務農,龔全珍相隨而歸。那一年,她34歲。
將軍當農民,甘祖昌是新中國第一人。龔全珍完全理解和支持丈夫的決定:"老甘不是一個普通的農民,正像他說的那樣,"活著就要為國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復雜重要的工作就做簡單的工作,決不能無功受祿,決不能不勞而獲"。"
從新疆到江西,全家11口人的行裝只有3個箱子,卻帶了8只籠子,里面裝著新疆的家禽家畜良種。當時甘祖昌每月工資330元,生活上十分節儉,把2/3的工資用來修水利、建校舍、辦企業、扶貧濟困。他一共參加建起了3座水庫、4座電站、3條公路、12座橋梁、25公里長的渠道。龔全珍全力配合丈夫,也把自己工資的大部分花在支援農村建設上。回到蓮花頭幾年,她沒有做一件新衣服。
龔全珍在家里呆不住。步行25公里到縣文教局聯系工作,被分配在九都中學任教。這所學校條件很差,只有3名老師,她卻一點不嫌棄,第二天就搬鋪蓋去了學校,開始把自己赤忱的愛投入到這片紅土地。
1961年,縣文教局安排龔全珍到同鄉的南陂小學當校長,在那里一呆就是13年。后來,她又被調到離家不遠的甘家小學當校長,依然還是老作風,吃住在學校,全身心地撲在工作上。
1986年3月,甘將軍因病逝世,一只鐵盒子是他留給妻子和兒女唯一的遺產,里面用紅布包著3枚閃亮的勛章。
離休后,龔全珍積極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傾力捐資助學、扶貧濟困,開辦"龔全珍工作室",服務社區、服務群眾,從青春歲月到耄耋之年,為廣大群眾做了大量的實事好事,受到當地干部群眾的尊敬和愛戴。
2013年9月26日,龔全珍獲得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稱號,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同志高度贊揚。
下一篇:廉潔干部事跡二篇
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