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干影院/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黄文/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幼兒營養與膳食心得體會(通用5篇)

| 瀏覽次數:

膳食,拼音是shàn shí,漢語詞匯,指日常進用的飯菜,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幼兒營養與膳食心得體會5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幼兒營養與膳食心得體會5篇

第一篇: 幼兒營養與膳食心得體會

營養與健康心得體會

【篇一:學習營養與健康課后的感想】

一、學習“飲食營養與健康”課后的收獲

通過學習食品營養與健康這門課程,我知道了許多飲食與健康方面的知識。要獲得人體所比需的各種營養,必須注意食品的合理搭配,切忌吃葷不吃素或吃素不吃葷,人每天從食物中似火的的營養包括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無機鹽和水,這些營養是人體生長發育,維持生命活動所必不可少的物質,因此缺了任何一種營養對人體健康都是有一定的影響的。

食物中的有效成分稱為營養素。一般可以把食物的營養素分為七大類: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無機鹽、維生素、纖維素和水。每一種營養素對人們都有一定的作用。

蛋白質: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細胞的基本物質。人的皮膚、肌肉、骨骼、肌腱、血液和內臟器官等都有蛋白質的成分。人體所含的蛋白質平均約占體重的18%,占細胞內固體成分的80%以上。人體的生長發育,組織的更新(或損傷后組織的修補),都必須有蛋白質作為原料。此外蛋白質對癥強機體的抵抗立即供給熱能也奇起重要作用。

1.蛋白質來源動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一般來說,動物性蛋白質(尤,魚,奶,蛋等)比植物性蛋白質(面,米,暑等)營養價值高。但是,豆類及豆類制品的蛋白質含量較高,是供給蛋白質的良好來源。在膳食中的動物性蛋白質占蛋白質的比例,成人為3/1,兒童為2/1。青少年處于生長發育時期,對蛋白質需要量相對比成人高,每日每千克體重為1.5克。兒童、青少年長期缺乏蛋白質就會出現生長發育緩慢,皮膚干燥、消瘦、疲倦、機體抵抗力下降,容易患病,甚至記憶力下降。

2.脂肪:脂肪是供給能量的重要物質。1克脂肪可產生37。6千焦耳的熱能,比1克糖所提供的熱能(16。7焦耳)大一倍多,是食物中產生熱能最高的一種營養物質。脂肪作為用物質咳在體內儲存。一個空腹是,50%以上的能量需要有體內的脂肪提供!

脂肪還可以保護人體的器官,在人體受到撞擊是,用來保護,免受傷害。據研究,攝入過多的脂肪,會的高血脂癥,誘發心臟病,還會使人發胖。

3.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和物有稱糖類。碳水化合物是人體內最重要的能量來源。人體各種的活動,都會消耗能量,而這些能量主要是來自食物中的碳水

化合物。他比脂肪和蛋白質容易消化吸收,且產生熱量快。糖是大腦唯一的能源,腦組織全靠血糖供給能量。此外,攝入充足的糖,可增加肝糖的儲備量,有保護肝臟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人體所需的碳水化合物應盡量以糧食和薯類為主要來源。

4.纖維素:蔬菜和水果有大量的纖維素和果膠。早膳食體內不能儲存多余的水份,但也不能缺水,就會出現口渴、食欲下降,全身無力。嚴重卻水,還會危機生命。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試問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我們如何能夠保證一天的學習與工作的盡頭,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我們如何能參加正常的社會活動。通過這門課的學習我也知道了生活中的許多錯誤,例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總說晨跑有益健康,因此大部分人都去晨跑了,但最新的研究表明晨跑對身體有害,因為在早晨人的血管還沒完全擴張開來,晨跑可能會造成血管的破裂;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是喜歡把西紅柿涼吃,但是西紅柿里面的番茄紅素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活性,只有在加熱的條件下才能完全釋放出來,番茄紅素能夠抗衰來,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作,還能防癌抗癌;大蒜被稱為食物中的抗癌之王,我們吃蒜都是整個的吃,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大蒜宜生食。食用大蒜最好搗碎成泥,而不是用刀切成碎末。并且先放10~15分鐘,讓蒜氨酸和蒜酶在空氣中結合產生大蒜素后再食用。同時也要注意大蒜的量,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大蒜吃多了會影響維生素b的吸收,大量食用大蒜還對眼睛有刺激作用,容易引起眼瞼炎、眼結膜炎。另外,大蒜不宜空腹食用。胃潰瘍患者和患有頭痛、咳嗽、牙疼等疾病時,不宜食用大蒜。

每種食物所含的營養成分并不相同,攝取食物要做到多樣化,才能獲得各種營養成分,以促進身體發育,如果一個人長期只吃幾中食物,身體肯定得不到全面的營養成分,身體健康就會受到影響。作為大學生我們應矯正偏食和挑食的不良習慣,做到合理飲食。 為了讓我們的身體更加強壯,通過學習這門課我知道了以下應注意的幾點:

1. 平衡善食:

平衡善食指食物種類要齊全,數量比例要適當,符合人體的需要。為了達到平衡膳食,每天食物種類要多樣化,粗糧與細糧,葷與素搭配合理,避免從

事物中攝入某些營養過多,而某些營養不足。要促進營養的吸收并增進食欲。兒童和青少年每日食物種類和供應量可參考下表:

年齡

7

10

13

16~18 蔬菜 400 500 600 750 谷類 350 400 450 450 魚肉肝 豆類 75 50 50 100 100 100 100 150 蛋 50 50 75 100 糖 15 15 15 15 植物油 鹽 10 4 10 5 10 5 10 6

2. 合理的膳食制度:

合理的膳食制度是指每日進食的時間、次數和各種熱能的分配應與兒童、少年達標生理特點、生活習慣相適應。學齡兒童胃排空時間為4~5小時,三餐是可行的,有條件者可在第二節課后增加一次課間餐。每餐間隔時間不要超過5~6小時。三餐的熱量分配:早餐占領區30%~50%;午餐占40%;晚餐25%~30%。如果安排有課間餐,午餐為25%,課間餐為15%~20%。

目前,許多同學只重視晚餐而忽略早餐。這樣做是利多弊少的。因為人在睡眠時,消化吸收等生理活動比較緩慢,晚餐吃過飽,不僅影響睡眠,而且容易造成消化功能失調,容易營養過剩而肥胖。早餐是睡眠后的第一次進食,消化道基本已排空,如果不吃早餐或早餐吃的不好,就很難維持人體正常的血糖水平,影響上午的學習和活動。所以我提倡大家早餐吃的好,午餐吃的飽,晚餐吃的少!

3.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飲食習慣的好壞直接影響人的健康,兒童、少年應該要自覺地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進蠶、餐要定時量,不暴飲暴食,這有助于預防由飲食無規律而造成消化道的疾病,如胃炎、消化不良等;不要挑食和偏食;少吃零食,特別在飯前不要吃過多的甜食,吃糖過多會使胃產生飽滿感,影響食欲。過量的還會妨礙骨的鈣化,嚴重的影響骨骼的發育。另外,攝入過多的糖,糖在體內轉化為脂肪、導致過度肥胖,長大后易患高血脂病、動脈硬化和冠心病。

4.合理烹調食物:

在食物加工烹調過程中應盡可能地保存食物中的營養素。有些人過分講究食物的可口和味道,采用不合理烹調方式,以致破壞了食物中的營養素,例如,有些人把菜煮得又爛又黃,結果損失了大量的維生素b以及維生素c。另外,食物加工過精,常會使食物中所含的營養素受到損失,例如大米過分輾磨加工、洗米次數過多,高溫油炸時間烘烤食物,都會損失或破壞食物中的維生素b1和b2,褒骨頭湯時如果加入淀粉和少許醋,則會有利于維生素的保存。

5.注意食品衛生:

不要吃腐爛或不新鮮的魚肉及蔬菜和發了芽的馬鈴薯,防止食物中毒和傳染疾病。也不要生吃果實的核仁,如苦杏仁、李子仁、桃仁、枇杷仁等,因為這些核中均含有有毒物質,吃了會使呼吸中樞,運動中樞麻痹,發生中毒。

6.少食肉類食品和動物性脂肪。在一定條件下,肉類食品和動物性脂肪在體內分解過程中可產生諸多酸性物質,對皮膚和內臟均有強烈的刺激性,影響皮膚的正常代謝。皮膚粗糙,往往是血液中肌酸含量增高造成的。

7.多吃植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中富含防止皮膚粗糙的胱氨酸、色氨酸。可延緩皮膚衰老,改變皮膚粗糙現象。這類食物主要有:黑芝麻、小麥麩、油面筋、豆類及其制品、紫菜、西瓜子、葵花子、南瓜子和花生仁。

8.注意蛋白質攝取均衡。蛋白質是人類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一旦長期缺乏蛋白質,皮膚將失去彈性,粗糙干燥,是面容蒼老。但肉類及魚、蝦、蟹等蛋白質食物過食,可引起過敏。

9.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膚色較深者,宜經常攝取蘿卜、大白菜、竹筍、冬瓜及大豆制品等富含植物蛋白、葉酸和維生素c的食品;皮膚粗糙者,應多攝取富含維生素a、d的果蔬。如胡蘿卜、藕、菠菜、黃豆芽等黃色,綠色蔬菜以及雞蛋,牛奶,動物肝臟。同時還要攝取充足的維生素和足夠的植物纖維素,以防止因便秘而帶來的皮膚和臟器病變。

10.少飲烈性酒。長期過量飲用烈性酒,能使皮膚干燥、粗糙、老化。少量飲用含酒精的飲料,可促進血液循環,促進皮膚的新陳代謝,使皮膚產生彈性而更加滋潤。

11.適當飲水。正常的成年人每日應飲水2000毫升左右。充足的水分供應,可延緩皮膚老化。

12.少攝入使人肥胖的事物。肥胖是導致皮膚老化和病變的危險因素。但不可過分節食,以免皮膚失去活力。

13.睡眠充足。充足的睡眠既可清除身體疲勞,也是使皮膚保持健美的一味良藥。

14.食鹽要限量:食鹽每天生理需要量不超過5g,超量易引起高血壓、胃炎、消化性潰瘍。

營養問題是一個人文化素質的表現,那么怎樣利用食品,保持自己的

健康,靠的就是自己的營養知識,沒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會搭配的人。愿每個人都重視營養,合理搭配膳食,做一個健康向上的人 !

二、以下是我根據所學知識設計的一天的合理的營養飲食:

營養指數為:蛋白質約75克,碳水化合物約225克,脂肪約30克,總熱量約1800~2000千卡。

1、蛋白質是主要維護正常生理活動、緊張思維活動的需要,其中優質蛋白質應占蛋白質攝入量的30-40%。

2、學生熱量分配早、中、晚三餐之比應該為30%、35%、35%.

第一餐:

早晨7:30~8:00

兩個雞蛋

一杯牛奶250毫升

5克花生醬

兩片面包或一個小饅頭

早餐是睡眠后的第一次進食,消化道基本已排空,如果不吃早餐或早餐吃的不好,就很難維持人體正常的血糖水平,影響上午的學習和活動。這是一天的開始,所以早餐非常重要,要吃好 !

第二餐:

中午12:00

150克瘦肉、魚、蝦等

200克青菜

150克主食(米飯)

飯后1小時吃一個水果

【篇二:營養與健康心得體會】

學習營養與健康的心得體會

學了一個學期的營養學與健康課其實感悟有很多。

健康,就像快樂一樣,很難有明確的定義。當我們生病時,渴望能擁有健康;但在健康狀況良好時,就忘記它的重要性了。健康的身體應該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但是幾乎很少人能夠享有這個權利。對如何獲得健康,人們有許多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覺得運動是最重要的;而有些人覺得,心理因素才是最重要的。對于有營養知識的人來說,食物才是影響健康最重要的因素,因為我們一日三餐吃的就是食物,所以食物自然變成影響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如何吃才會健康,一直有各種不同的意見。比如,朋友善意的忠告,食品工業的廣告及醫療職業的無稽之談,想要從這些言詞中分辨出真偽,便需要具備某些基本的知識,而知識是一點一點累積而成的,等到我們需要時拿來加以運用。

食物不僅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需要,也是國家穩定和社會發展的永恒主題。基本的生物學法則決定了食品工業是“天下第一產業”,也是人類的“朝陽產業”。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食品產業得到空前的發展:2002年增長速度達15.7%,同年餐飲業產值達5000億人民幣,從業人員2200 萬人。2003年雖然有“非典”的影響,但食品工業仍以18.6%的速度增長。營養并非無本之木,其是依賴于食品產生的。因此可以描述為:食物好比是皮、營養則好比是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的騰飛,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居民膳食結構發生巨大變化。過去物資短缺、食物單調,想吃的東西買不到,現在商品琳瑯滿目,許多人卻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應當怎么吃了。

吃飯是再也平常不過的事,然而人類通過漫長的歷程才從“吃飽求生存”發展到懂得“吃好求健康”。從神農嘗百草開始,傳統食療作為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為各民族的健康

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在它形成發展的幾千年中,浸透著祖先和歷代先賢的血汗,凝聚著我們偉大民族的智慧。正如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者孫中山先生所指出的:“我中國近代文明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

世界衛生組織(who)近年對影響人類健康的眾多因素進行了評估,結果表明:遺傳因素居首位、為15%,膳食營養因素的影響僅次于遺傳、為13%,遠高于醫療因素(僅8%)的作用。著名的維多利亞宣言提出健康生活方式的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適當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居于首位的就是合理膳食。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寓醫于食”的傳統,食療養生的理念被人民群眾廣泛接受。“飲食者,人之命脈也”。則是明代醫藥學巨匠李時珍對膳食營養的健康作用所做的高度概括。

人類吃的食物不外乎以下五類,第一類是谷物糧食,富含碳水化合物;第二類是動物性食物,包括富含動物蛋白質的瘦肉、禽、蛋、魚類等;第三類是富含植物蛋白質的豆類,以及乳類和乳制品;第四類是蔬菜、水果;第五類是油脂。食物中所含的營養素包括水、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脂肪、礦物質、維生素與微量元素等。此外,食物中還含有許多具抗氧化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質。人體對不同的營養素需要量相差極大,蛋白質、脂肪每日需幾十克,而微量元素硒、維生素b12每日僅需若干微克。營養學家把每日需要量在1克以上的營養素稱為宏量營養素、包括六大類40多種;將每日需要量從微克到毫克級的營養素(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稱為微營養素。不同食物的營養素成分不同,如米、面等以淀粉、即碳水化合物為主;牛奶、大豆、雞蛋、瘦肉以蛋白質為主;水果、蔬菜則富含礦物質、維生素和膳食纖維。食物間的千差萬別要求我們想做到膳食平衡,營養全面,就一定要不挑食、不偏食。由于世界各國人口、生產力水平、生活習慣各異,特別是農畜產品、魚類等食品生產數量不同,形成了不同類型的食物結構。如歐、美等國以動物性食物為主;印度、巴基斯坦、印尼、泰國為典型的素食結構;日本吸收東西方膳食的優點,植物與動物蛋白搭配比較合理,加之政府對膳食營養比例、食品構成、消費比重的重視,使日本人均預期壽命現在居世界前列。2001年公布的統計報告稱:有3000萬20歲以上的中國人肥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高血壓、高脂血癥、冠心病、脂肪肝和動脈硬化等“文明病”泛濫,肥胖已成為社會“公害”。在我國第一大城市上海,居民死因順位已從50年代的麻疹、肺結核和老衰讓位于現在的惡性腫瘤和心、腦血管病,其中心臟病的死亡率已超過日本。因心、腦血管病和癌癥死亡的人數已占總死亡人數的64%

以上(全國每年約200萬人),占國民死因首位。糖尿病患病率1979年僅占全部人口的0.67%,1998年上升至3.21%,2001年北京等地區糖尿病患病率竟高達6%!營養偏頗的現代“文明病”嚴重威脅著國民健康,給中華民族敲響了警鐘!

20世紀,營養學的最大貢獻是建立了平衡膳食的理論。所謂平衡膳食,就是強調由多種天然食物組成的膳食,可提供人體基本的營養需要,在支持正常發育、保持合適體重,預防營養不良的同時,減少同營養過剩相關疾病的發生。平衡膳食的理論特別強調要避免過量消費在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中有潛在不良影響的食品與營養素。由此不難看出,某些人用所謂“沒有不平衡的膳食,只有不平衡的飲食習慣”來為垃圾食品“洋快餐”開脫是多么可笑和荒謬!

怎樣才能做到平衡膳食呢?就是要根據身體需求,調整膳食結構,科學配餐。注意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礦物質、維生素、水、膳食纖維等幾大營養素的比例,糧食、果蔬和動物性食物的合理搭配。《黃帝內經》說“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保其正色”就是這個道理。

2001年,全國衛生資源消耗6,100多億元,因疾病、傷殘造成的損失約7,800億元,總計近 14,000億元人民幣。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眾所周知,“三峽工程”十五年的總投資才2000億元!國家“九五”攻關完成的研究表明:在疾病的預防工作上投資1元錢,就可以節省8.5元的醫療費和100元的搶救費用。

世界醫學界公認:醫療、營養、護理是臨床治療的三大環節,中國有13億人,在這個龐大的基數下,患病的人不在少數,人們往往都是得了病以后才忙于治療,高昂的醫療費用不僅普通家庭難以承受,也給國家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增加公費醫療的投入與醫療保險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只有重視營養知識的普及,才能將龐大的醫療開支節省下來。美國曾作過有關統計,如果加大營養知識宣傳和普及,使人民群眾關注營養,并在生活實踐中接受正確的飲食保健主張,就可以直接減少患病人數,最終節省下可觀的醫療開支。健康就是gdp!這一“營養經濟學”的觀點,對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尤為重要!

食物、能源、水資源和環境問題是當今世界的四大危機,其中食物營養問題最為突出。我國國民營養狀況與發達國家相比,沒有呈現

像人均國民收入水平那樣大的差距。如果引導得當,不僅有進一步縮小的可能,而且能夠利用我們傳統飲食文化的固有優勢,避免西方發達國家因營養失調所出現的“文明病”的困擾。但“洋快餐”的錯誤導向,導致眾多飲食誤區存在、盲目的食物消費、資源的浪費,造成“文明病”泛濫等眾多嚴峻的現實令人觸目驚心。

世界上有許多關于科學的營養改變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前途的事例。眾所周知,印度用水牛奶完成了“白色革命”,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展示了發展中國家推行科學營養,提高健康素質的成功經驗;而北歐國家挪威,卻依靠“一勺野生鱈魚肝油,強壯了一個國家”。挪威根據其國情,強調學生每天要吃一勺野生鱈魚肝油,結果大大提高了這個位于北極圈內國家的人均壽命和健康水平。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總干事曾贊許地指出:“希望通過科研和努力,使人們進入一個新時代,讓野生鱈魚肝油成為每天飲食的組成部分”。挪威現在已經是世界上著名的長壽國家。

重視營養科普,讓人民群眾接受平衡膳食的主張,可以預防許多疾病。采取有效的營養措施,能大幅度降低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北歐國家芬蘭,有一個省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很高,芬蘭將該省作為這些疾病的重點防治試點省,5年內用于宣傳教育和防治措施的經費約100萬美元。此后該省居民因心肌梗死、腦血栓、腦溢血發生偏癱的患者數目大幅度減少,五年內總共節省了600萬美元的醫療支出,這是一個非常生動的事例。

營養學是相當新的一門學科,直到近幾十年,才逐漸受到重視,但它并不是一門全新的知識,營養學的歷史其實與生命一樣的久遠。由于有機物質的存在,使得地球在數百萬年前就已經有了生命與無生命物質的區別。這些原始的材料包括固態、液態及氣態的物質,它們使得生命能夠生長、繁衍、并不斷地延續下去。

今日,我們所吃的食物,受到各地的風俗習慣、氣候及個人的經濟、年齡、性別、宗教信仰、工作性質及其他的因素的影響。由于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所以我們選擇食物并不完全是基于健康的理由。事實上,不管是在家中或是出外用餐,沒有人會故意去傷害自己的健

康。無論你是家庭主婦或是家中的一份子,想要引入新的觀念或新的食物時,都必須有好的理論及具體的事實來支持。然而,許多沒有營養的食物,經常會出現在我們的四周并影響我們的健康。因此我們應該接受這種挑戰,設法加以克服。

學完這門課程我覺得最大的收獲就是對自己以后健康的生活能有所幫助。可以為自己安排一個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上,注意飲食起居的合理安排,正所謂早睡早期精神百倍,合理膳食不要挑食,注意飲食的均衡,通過身體的全面檢查,給自己指定相應的食譜,身體虛弱就要注意對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的攝取量。再就是適當的體育鍛煉,這個也是很關鍵的問題,生命在于運動,適當的鍛煉是絕對能真強一個人的體制的。主要是生活要有規律,飲食、起居、運動都要有規律。心血來潮的健身還不如過豬一樣規律的吃了睡,睡了吃的生活。 再就是不要偏食,什么都吃一點,不論別人說應該吃的,不該吃的,只要是平常的食物,健康的,我們都要攝取一點。 健康的心態是重要的,我們要有積極向上的心理,要學會面對失敗和陰霾,要踩在他們身上前進。

營養學與健康課程主要內容

一.

學習營養學與健康課程主要目的在于:合理膳食,吃出健康 二.

營養學的概念

1. 營養素:營養素(nutrient)是指食物中可給人體提供能量、機體

【篇三:營養與保健心得體會

營養與保健心得體會

在開始選課時,第一眼就被營養與保健這門課深深吸引住了。它與其他課程不同,其他課程因學術性太強而令學生感到乏味,而這門課則實用性更強,與我們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們可以即學即用,這也使得這門課在眾多課程中更加充滿趣味。通過一學期的學習,我從這門課上學到了很多健康知識和生活技巧,并且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應用,而且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對這一學期營養與保健學習的心得體會。

整學期的營養與保健都是圍繞著“食物”來展開的。勞動是從獲取食物開始的,勞動豐富了食物,增加了人口數量,促進了人類智力、身高、壽命發展。食物的豐富,為人類勞動提供生物基礎,促進了生產工具的發展,從而促進了人類的發展。營養是從食物中汲取而來的,營養是機體同化外界環境物質的生物學過程,是人類從外界攝取食物滿足自身生理需要的過程,也可以說是人體獲得并利用其生命運動所必需的物質和能量的過程。人體攝取食物后,在體內消化、吸收、利用其中的營養素,以維持生長發育組織更新和處于健康狀態的總過程。通過學習,我了解到人體所需的六大營養素是:蛋白質、油脂、糖類、維生素、水和無機鹽。這六大營養素都會對人體正常生理機能的發揮起重要作用。

我們研究營養與保健的目標是為了健康,人生最大的財富是健康,人生最大的幸福也是健康,健康是人類永恒的話題。自古以來,不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健康長壽在日常生活中都是一個重要部

分,也不論是民間還是各宗教把無病看做人生莫大的幸福。自古至今,任何時代和民族無不把健康視為人生第一需要。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健康的內涵也在不斷完善,不僅指身體上的健康,還包括心理上的健康。盡管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健康,但每年還會有大量的人患有健康疾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等。在我們舊存的思想觀念里,治療疾病無非就是求醫吃藥,而自己可能并不清楚這種辦法會給本人身體健康帶來什么影響。現代科學提出來一種新型治療疾病并且得到健康長壽的方法就是食療法。而我們絕大多數人只知道吃的藝術卻不知道吃的醫用價值,而營養與保健這門課就是教導我們用食物來預防可能的疾病。下面我們就來從飲食方面談談如何保持和改善我們的健康,如何吃出一個健康的身體。

綜上來說,飲食的要點就是:合理偏食為健康充電,缺啥補啥;

少食肉類食品和動物性脂肪以及膽固醇高的食物,多吃植物性食物和新鮮蔬菜及水果等含維生素多的食物,注意蛋白質攝取均衡,減少不良的飲食習慣。還應根據不同的年齡段選擇不同的食物。飲食滿足身體的各種營養需求,有足夠的熱能維持體內外的活動;有適當量的蛋白質供生長發育、身體組織的修復更新、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有充分的無機鹽參與構成身體組織和調節生理機能;有豐富的維生素以保證身體的健康,維持身體的正常發育,并增強身體的抵抗力;有適量的食物纖維,用以維持正常的排泄及預防某些腸道疾病;有充足的水分以維持體內各種生理程序的正常進行。飲食要遵循食物中熱能和各種營養素含量充足,種類齊全,比例適當;飲食中供給的營養素與機體的需要兩者之間保持平衡。飲食的結構要合理,既要滿足機體的生理需要,又要避免飲食構成的比例失調和某些營養素過量而引起機體 不必要的負擔與代謝上的紊亂。

對于我們當代大學生來說,大學時期是人們身體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因此大學生們需要大量營養物質以確保身體的快速發育。均衡合理的營養不但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預防一些疾病也有積極的意義。否則就會造成營養不良。當代大學生飲食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缺乏營養知識,他們不知道該如何搭配飲食才能保證均衡營養的攝入。2、膳食結構不合理,主要體現在營養素攝入不足,蛋白質來源單一,礦物質攝入量失調。3、除了缺乏營養知識以外,還有與大學生不良攝食習慣有關,主要體現在進食不規律,經常長期不吃早餐,進食量不固定,喜歡吃的就多吃,不喜歡吃的就不吃或少

吃,吃飯時狼吞虎咽,不是細嚼慢咽,還有喜歡吃零食等原因妨礙了合理營養的攝取,因此必須要建立良好的攝食習慣。4、除了以上原因,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一日三餐的攝取問題。說到一日三餐的問題,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這樣一句老話“早餐要吃飽,午餐要吃好,晚餐要吃少”,外國人也有類似的言論“早餐吃得像國王,中餐吃得像紳士,晚餐吃得像貧民”,這確實有它的道理,值得大家平時參考。上午是工作和學習的重要階段,上午的精神狀態和體力都和早餐能否提供足夠的營養和能量有直接關系。國內外營養專家普遍認為,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提供的能量要占全天的30%,質量也達到全天營養標準的1/3。而在高校內,10%的學生表示很少吃早餐,同時大部分學生對早餐的重視程度不夠,早餐食物品種的選擇性上隨意性很大。其實這一點不僅是大學生存在這種情況,全國普遍中小學生都或多或少的對早餐重視度不高,有時只是簡單了事。因此,大力推廣營養早餐,對于促進學生生長發育,改善營養狀況和提高學生注意力都有較好的作用。而午餐既要補充上午的能量消化,又要為下午的能量消化作儲備,所以午餐應當是一天進食能量最多的一餐,需要質量高而富含蛋白質脂肪的食物。至于晚餐,因為已經接近休息,如果暴飲暴食,胃中食物很難消化,會為胃部帶來過重負擔,所以以少吃為主。

對大學生而言,保證科學的營養和平衡的飲食具有以下好處:1、能夠補充體力,增強記憶力。大學生是個特殊群體,它們處于青春發育期,代謝旺盛,活潑好動,運動量大,同時學習任務繁重,他們的

學習效率高低,生活能力都與營養衛生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果營養不良,不僅影響到他們的身體健康,而且會影響他們的學習生活。科學研究顯示,適當改善營養狀況,使膳食結構盡量平衡,對長時間記憶力發揮有好處。2、強身健體,防病祛病。膳食平衡相當于一種食補,能夠增強身體免疫力,減少疾病的發生。3、緩解情緒,調整心情。大學生往往遇事較沖動,同時對一些枯燥乏味的課程易產生厭煩心理,這無論對于學習還是身體都無益處。實驗表明,人體攝入的食物中,有一些營養物質能夠改善人的心情,使其輕松愉快。例如菠菜中的鎂元素能使人的頭腦變得冷靜。鑒于健康飲食習慣對大學生的好處,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營養知識的教育,多開設有關飲食營養方面的選修課。學生應根據自身身體狀況制定合理的膳食結構,增進健康,順利完成學業。

營養與健康的關系已成為現代營養學的一項重要內容,飲食有營養,人體才能健康,所以健康是吃出來的,我們要提高健康飲食的意識,在生活中培養科學合理的飲食習慣,打造良好的身體素質,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作貢獻!

針對這門課我的建議是:老師可以深入了解學生對營養保健知識的認識程度,可以通過設計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健康問題或是詢問學生,從而有針對性的備課,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來去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第二篇: 幼兒營養與膳食心得體會

學習《食品營養與健康》課程后心得體會與膳食改變

一晃數周,《食品營養與健康》這門課程很快就結束了,心里挺不舍的,畢竟這門課程我很喜歡,貼近生活也很有樂趣,老師也很好。言歸正傳,學習這門課后,大有豁然開朗,學富五車的感慨。

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身體不行,做什么事,都是白搭。自己以前的生活習慣很多都不好,今后,我一定要注意膳食與營養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回首往事,對自己的哪些過往,多少有些惋惜與慶幸。

以前我總是很晚才起床,現在為了吃到蟲子常常早起;

以前我總是很晚才睡覺,現在為了第二天的精神早早入眠;

以前我總是不吃或少吃早餐,現在為了早上的奮斗合理用早餐;

以前我吃飯愛挑肥揀瘦,現在我竭力克服挑食的換毛病:

以前我常常暴飲暴食,現在我深刻體會到合理用餐的必要性;

以前我不注意營養搭配,現在我刻意追求營養搭配均衡齊全;

以前我習慣于飯后靜坐,現在我更喜歡飯后百步走的秘訣;

以前我難以抗拒美酒香煙,現在我更珍惜摒棄陋習的美好生活;

以前我會莫名其妙發脾氣,現在我懂得靜以修身寧靜致遠;

以前我對健康一無所知,現在我特別在乎營養健康的好壞;

……

生活是一段很美妙的旋律,我們是旋律中的每一個音符。水,最美妙的生命之源;維生素,田園綠色秋后碩果;脂類,浩蕩蕩滾滾長江浩,礦物質,連綿起伏層巒疊嶂;蛋白質,淳樸的大自然芳香;碳水化合物,你儂我儂默默情愫。膳食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們必須重視膳食,如何膳食更是重中之重。根據自身情況,正確的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食品很重要。畢竟每個人的身體都不一樣,個人有個人的特點。學習了《食品營養與健康》這門課程后,我的膳食也有了很大改變:

1、一日三餐,不空肚子餓飯,尤其是早飯必須吃;

2、注意營養搭配,保證營養充足齊全,多吃蔬菜水果;

3、合理飲食,一頓不在暴飲暴食,晚上也不多吃;

4、了解學習養生,通過食療查漏補缺,改善體質;

5、注意食品安全,不再吃哪些沒營養的垃圾食品;

6、多了解食物烹飪,學習怎么做出可口營養的飯菜;

7、合理食用肉類,不貪杯飲酒,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

8、學會培養良好的膳食氛圍,家人開開心心用餐;

9、從對怎么選擇優質的食物一無所知到頗有興趣;

10、以后多多了解學習營養健康知識,尤其是膳食方面的知識。

食品營養與健康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作為一個初學者,我們有必要多多了解這方面的知識,更何況這方面的知識很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注意膳食,我們的生活會更加美好。

把握營養,把握身體;把握健康,把握人生。

2014-4-13鹿鳴

第三篇: 幼兒營養與膳食心得體會


營養、食品與健康


題 目: 學習營養與健康的心得體會


班 級:2011市場營銷1班

姓 名:梁宏堅

學 號:20110416003

任課老師:蔡敏玲


得分:




學習營養與健康的心得體會

學了一個學期的營養學與健康課其實感悟有很多。

健康,就像快樂一樣,很難有明確的定義。當我們生病時,渴望能擁有健康;但在健康狀況良好時,就忘記它的重要性了。健康的身體應該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但是幾乎很少人能夠享有這個權利。對如何獲得健康,人們有許多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覺得運動是最重要的;而有些人覺得,心理因素才是最重要的。對于有營養知識的人來說,食物才是影響健康最重要的因素,因為我們一日三餐吃的就是食物,所以食物自然變成影響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如何吃才會健康,一直有各種不同的意見。比如,朋友善意的忠告,食品工業的廣告及醫療職業的無稽之談,想要從這些言詞中分辨出真偽,便需要具備某些基本的知識,而知識是一點一點累積而成的,等到我們需要時拿來加以運用。 正如老師所說的學校周邊的我們常去的奶茶店一樣,少去少喝總會 對身體有好處。

今日,我們所吃的食物,受到各地的風俗習慣、氣候及個人的經濟、年齡、性別、宗教信仰、工作性質及其他的因素的影響。由于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所以我們選擇食物并不完全是基于健康的理由。事實上,不管是在家中或是出外用餐,沒有人會故意去傷害自己的健康。無論你是家庭主婦或是家中的一份子,想要引入新的觀念或新的食物時,都必須有好的理論及具體的事實來支持。然而,許多沒有營養的食物,經常會出現在我們的四周并影響我們的健康。因此我們應該接受這種挑戰,設法加以克服。

學完這門課程我覺得最大的收獲就是對自己以后健康的生活能有所幫助。可以為自己安排一個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上,注意飲食起居的合理安排,正所謂早睡早期精神百倍,合理膳食不要挑食,注意飲食的均衡,通過身體的全面檢查,給自己指定相應的食譜,身體虛弱就要注意對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的攝取量。再就是適當的體育鍛煉,這個也是很關鍵的問題,生命在于運動,適當的鍛煉是絕對能真強一個人的體制的。主要是生活要有規律,飲食、起居、運動都要有規律。心血來潮的健身還不如過豬一樣規律的吃了睡,睡了吃的生活。 再就是不要偏食,什么都吃一點,不論別人說應該吃的,不該吃的,只要是平常的食物,健康的,我們都要攝取一點。 健康的心態是重要的,我們要有積極向上的心理,要學會面對失敗和陰霾,要踩在他們身上前進。

第四篇: 幼兒營養與膳食心得體會

營養與健康心得體會

【篇一:學習營養與健康課后的感想】

一、學習“飲食營養與健康”課后的收獲

通過學習食品營養與健康這門課程,我知道了許多飲食與健康方面的知識。要獲得人體所比需的各種營養,必須注意食品的合理搭配,切忌吃葷不吃素或吃素不吃葷,人每天從食物中似火的的營養包括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無機鹽和水,這些營養是人體生長發育,維持生命活動所必不可少的物質,因此缺了任何一種營養對人體健康都是有一定的影響的。

食物中的有效成分稱為營養素。一般可以把食物的營養素分為七大類: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無機鹽、維生素、纖維素和水。每一種營養素對人們都有一定的作用。

蛋白質: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細胞的基本物質。人的皮膚、肌肉、骨骼、肌腱、血液和內臟器官等都有蛋白質的成分。人體所含的蛋白質平均約占體重的18%,占細胞內固體成分的80%以上。人體的生長發育,組織的更新(或損傷后組織的修補),都必須有蛋白質作為原料。此外蛋白質對癥強機體的抵抗立即供給熱能也奇起重要作用。

1.蛋白質來源動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一般來說,動物性蛋白質(尤,魚,奶,蛋等)比植物性蛋白質(面,米,暑等)營養價值高。但是,豆類及豆類制品的蛋白質含量較高,是供給蛋白質的良好來源。在膳食中的動物性蛋白質占蛋白質的比例,成人為3/1,兒童為2/1。青少年處于生長發育時期,對蛋白質需要量相對比成人高,每日每千克體重為1.5克。兒童、青少年長期缺乏蛋白質就會出現生長發育緩慢,皮膚干燥、消瘦、疲倦、機體抵抗力下降,容易患病,甚至記憶力下降。

2.脂肪:脂肪是供給能量的重要物質。1克脂肪可產生37。6千焦耳的熱能,比1克糖所提供的熱能(16。7焦耳)大一倍多,是食物中產生熱能最高的一種營養物質。脂肪作為用物質咳在體內儲存。一個空腹是,50%以上的能量需要有體內的脂肪提供!

脂肪還可以保護人體的器官,在人體受到撞擊是,用來保護,免受傷害。據研究,攝入過多的脂肪,會的高血脂癥,誘發心臟病,還會使人發胖。

3.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和物有稱糖類。碳水化合物是人體內最重要的能量來源。人體各種的活動,都會消耗能量,而這些能量主要是來自食物中的碳水

化合物。他比脂肪和蛋白質容易消化吸收,且產生熱量快。糖是大腦唯一的能源,腦組織全靠血糖供給能量。此外,攝入充足的糖,可增加肝糖的儲備量,有保護肝臟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人體所需的碳水化合物應盡量以糧食和薯類為主要來源。

4.纖維素:蔬菜和水果有大量的纖維素和果膠。早膳食體內不能儲存多余的水份,但也不能缺水,就會出現口渴、食欲下降,全身無力。嚴重卻水,還會危機生命。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試問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我們如何能夠保證一天的學習與工作的盡頭,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我們如何能參加正常的社會活動。通過這門課的學習我也知道了生活中的許多錯誤,例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總說晨跑有益健康,因此大部分人都去晨跑了,但最新的研究表明晨跑對身體有害,因為在早晨人的血管還沒完全擴張開來,晨跑可能會造成血管的破裂;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是喜歡把西紅柿涼吃,但是西紅柿里面的番茄紅素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活性,只有在加熱的條件下才能完全釋放出來,番茄紅素能夠抗衰來,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作,還能防癌抗癌;大蒜被稱為食物中的抗癌之王,我們吃蒜都是整個的吃,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大蒜宜生食。食用大蒜最好搗碎成泥,而不是用刀切成碎末。并且先放10~15分鐘,讓蒜氨酸和蒜酶在空氣中結合產生大蒜素后再食用。同時也要注意大蒜的量,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大蒜吃多了會影響維生素b的吸收,大量食用大蒜還對眼睛有刺激作用,容易引起眼瞼炎、眼結膜炎。另外,大蒜不宜空腹食用。胃潰瘍患者和患有頭痛、咳嗽、牙疼等疾病時,不宜食用大蒜。

每種食物所含的營養成分并不相同,攝取食物要做到多樣化,才能獲得各種營養成分,以促進身體發育,如果一個人長期只吃幾中食物,身體肯定得不到全面的營養成分,身體健康就會受到影響。作為大學生我們應矯正偏食和挑食的不良習慣,做到合理飲食。 為了讓我們的身體更加強壯,通過學習這門課我知道了以下應注意的幾點:

1. 平衡善食:

平衡善食指食物種類要齊全,數量比例要適當,符合人體的需要。為了達到平衡膳食,每天食物種類要多樣化,粗糧與細糧,葷與素搭配合理,避免從

事物中攝入某些營養過多,而某些營養不足。要促進營養的吸收并增進食欲。兒童和青少年每日食物種類和供應量可參考下表:

年齡

7

10

13

16~18 蔬菜 400 500 600 750 谷類 350 400 450 450 魚肉肝 豆類 75 50 50 100 100 100 100 150 蛋 50 50 75 100 糖 15 15 15 15 植物油 鹽 10 4 10 5 10 5 10 6

2. 合理的膳食制度:

合理的膳食制度是指每日進食的時間、次數和各種熱能的分配應與兒童、少年達標生理特點、生活習慣相適應。學齡兒童胃排空時間為4~5小時,三餐是可行的,有條件者可在第二節課后增加一次課間餐。每餐間隔時間不要超過5~6小時。三餐的熱量分配:早餐占領區30%~50%;午餐占40%;晚餐25%~30%。如果安排有課間餐,午餐為25%,課間餐為15%~20%。

目前,許多同學只重視晚餐而忽略早餐。這樣做是利多弊少的。因為人在睡眠時,消化吸收等生理活動比較緩慢,晚餐吃過飽,不僅影響睡眠,而且容易造成消化功能失調,容易營養過剩而肥胖。早餐是睡眠后的第一次進食,消化道基本已排空,如果不吃早餐或早餐吃的不好,就很難維持人體正常的血糖水平,影響上午的學習和活動。所以我提倡大家早餐吃的好,午餐吃的飽,晚餐吃的少!

3.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飲食習慣的好壞直接影響人的健康,兒童、少年應該要自覺地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進蠶、餐要定時量,不暴飲暴食,這有助于預防由飲食無規律而造成消化道的疾病,如胃炎、消化不良等;不要挑食和偏食;少吃零食,特別在飯前不要吃過多的甜食,吃糖過多會使胃產生飽滿感,影響食欲。過量的還會妨礙骨的鈣化,嚴重的影響骨骼的發育。另外,攝入過多的糖,糖在體內轉化為脂肪、導致過度肥胖,長大后易患高血脂病、動脈硬化和冠心病。

4.合理烹調食物:

在食物加工烹調過程中應盡可能地保存食物中的營養素。有些人過分講究食物的可口和味道,采用不合理烹調方式,以致破壞了食物中的營養素,例如,有些人把菜煮得又爛又黃,結果損失了大量的維生素b以及維生素c。另外,食物加工過精,常會使食物中所含的營養素受到損失,例如大米過分輾磨加工、洗米次數過多,高溫油炸時間烘烤食物,都會損失或破壞食物中的維生素b1和b2,褒骨頭湯時如果加入淀粉和少許醋,則會有利于維生素的保存。

5.注意食品衛生:

不要吃腐爛或不新鮮的魚肉及蔬菜和發了芽的馬鈴薯,防止食物中毒和傳染疾病。也不要生吃果實的核仁,如苦杏仁、李子仁、桃仁、枇杷仁等,因為這些核中均含有有毒物質,吃了會使呼吸中樞,運動中樞麻痹,發生中毒。

6.少食肉類食品和動物性脂肪。在一定條件下,肉類食品和動物性脂肪在體內分解過程中可產生諸多酸性物質,對皮膚和內臟均有強烈的刺激性,影響皮膚的正常代謝。皮膚粗糙,往往是血液中肌酸含量增高造成的。

7.多吃植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中富含防止皮膚粗糙的胱氨酸、色氨酸。可延緩皮膚衰老,改變皮膚粗糙現象。這類食物主要有:黑芝麻、小麥麩、油面筋、豆類及其制品、紫菜、西瓜子、葵花子、南瓜子和花生仁。

8.注意蛋白質攝取均衡。蛋白質是人類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一旦長期缺乏蛋白質,皮膚將失去彈性,粗糙干燥,是面容蒼老。但肉類及魚、蝦、蟹等蛋白質食物過食,可引起過敏。

9.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膚色較深者,宜經常攝取蘿卜、大白菜、竹筍、冬瓜及大豆制品等富含植物蛋白、葉酸和維生素c的食品;皮膚粗糙者,應多攝取富含維生素a、d的果蔬。如胡蘿卜、藕、菠菜、黃豆芽等黃色,綠色蔬菜以及雞蛋,牛奶,動物肝臟。同時還要攝取充足的維生素和足夠的植物纖維素,以防止因便秘而帶來的皮膚和臟器病變。

10.少飲烈性酒。長期過量飲用烈性酒,能使皮膚干燥、粗糙、老化。少量飲用含酒精的飲料,可促進血液循環,促進皮膚的新陳代謝,使皮膚產生彈性而更加滋潤。

11.適當飲水。正常的成年人每日應飲水2000毫升左右。充足的水分供應,可延緩皮膚老化。

12.少攝入使人肥胖的事物。肥胖是導致皮膚老化和病變的危險因素。但不可過分節食,以免皮膚失去活力。

13.睡眠充足。充足的睡眠既可清除身體疲勞,也是使皮膚保持健美的一味良藥。

14.食鹽要限量:食鹽每天生理需要量不超過5g,超量易引起高血壓、胃炎、消化性潰瘍。

營養問題是一個人文化素質的表現,那么怎樣利用食品,保持自己的

健康,靠的就是自己的營養知識,沒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會搭配的人。愿每個人都重視營養,合理搭配膳食,做一個健康向上的人 !

二、以下是我根據所學知識設計的一天的合理的營養飲食:

營養指數為:蛋白質約75克,碳水化合物約225克,脂肪約30克,總熱量約1800~2000千卡。

1、蛋白質是主要維護正常生理活動、緊張思維活動的需要,其中優質蛋白質應占蛋白質攝入量的30-40%。

2、學生熱量分配早、中、晚三餐之比應該為30%、35%、35%.

第一餐:

早晨7:30~8:00

兩個雞蛋

一杯牛奶250毫升

5克花生醬

兩片面包或一個小饅頭

早餐是睡眠后的第一次進食,消化道基本已排空,如果不吃早餐或早餐吃的不好,就很難維持人體正常的血糖水平,影響上午的學習和活動。這是一天的開始,所以早餐非常重要,要吃好 !

第二餐:

中午12:00

150克瘦肉、魚、蝦等

200克青菜

150克主食(米飯)

飯后1小時吃一個水果

【篇二:營養與健康心得體會】

學習營養與健康的心得體會

學了一個學期的營養學與健康課其實感悟有很多。

健康,就像快樂一樣,很難有明確的定義。當我們生病時,渴望能擁有健康;但在健康狀況良好時,就忘記它的重要性了。健康的身體應該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但是幾乎很少人能夠享有這個權利。對如何獲得健康,人們有許多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覺得運動是最重要的;而有些人覺得,心理因素才是最重要的。對于有營養知識的人來說,食物才是影響健康最重要的因素,因為我們一日三餐吃的就是食物,所以食物自然變成影響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如何吃才會健康,一直有各種不同的意見。比如,朋友善意的忠告,食品工業的廣告及醫療職業的無稽之談,想要從這些言詞中分辨出真偽,便需要具備某些基本的知識,而知識是一點一點累積而成的,等到我們需要時拿來加以運用。

食物不僅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需要,也是國家穩定和社會發展的永恒主題。基本的生物學法則決定了食品工業是“天下第一產業”,也是人類的“朝陽產業”。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食品產業得到空前的發展:2002年增長速度達15.7%,同年餐飲業產值達5000億人民幣,從業人員2200 萬人。2003年雖然有“非典”的影響,但食品工業仍以18.6%的速度增長。營養并非無本之木,其是依賴于食品產生的。因此可以描述為:食物好比是皮、營養則好比是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的騰飛,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居民膳食結構發生巨大變化。過去物資短缺、食物單調,想吃的東西買不到,現在商品琳瑯滿目,許多人卻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應當怎么吃了。

吃飯是再也平常不過的事,然而人類通過漫長的歷程才從“吃飽求生存”發展到懂得“吃好求健康”。從神農嘗百草開始,傳統食療作為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為各民族的健康

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在它形成發展的幾千年中,浸透著祖先和歷代先賢的血汗,凝聚著我們偉大民族的智慧。正如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者孫中山先生所指出的:“我中國近代文明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

世界衛生組織(who)近年對影響人類健康的眾多因素進行了評估,結果表明:遺傳因素居首位、為15%,膳食營養因素的影響僅次于遺傳、為13%,遠高于醫療因素(僅8%)的作用。著名的維多利亞宣言提出健康生活方式的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適當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居于首位的就是合理膳食。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寓醫于食”的傳統,食療養生的理念被人民群眾廣泛接受。“飲食者,人之命脈也”。則是明代醫藥學巨匠李時珍對膳食營養的健康作用所做的高度概括。

人類吃的食物不外乎以下五類,第一類是谷物糧食,富含碳水化合物;第二類是動物性食物,包括富含動物蛋白質的瘦肉、禽、蛋、魚類等;第三類是富含植物蛋白質的豆類,以及乳類和乳制品;第四類是蔬菜、水果;第五類是油脂。食物中所含的營養素包括水、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脂肪、礦物質、維生素與微量元素等。此外,食物中還含有許多具抗氧化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質。人體對不同的營養素需要量相差極大,蛋白質、脂肪每日需幾十克,而微量元素硒、維生素b12每日僅需若干微克。營養學家把每日需要量在1克以上的營養素稱為宏量營養素、包括六大類40多種;將每日需要量從微克到毫克級的營養素(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稱為微營養素。不同食物的營養素成分不同,如米、面等以淀粉、即碳水化合物為主;牛奶、大豆、雞蛋、瘦肉以蛋白質為主;水果、蔬菜則富含礦物質、維生素和膳食纖維。食物間的千差萬別要求我們想做到膳食平衡,營養全面,就一定要不挑食、不偏食。由于世界各國人口、生產力水平、生活習慣各異,特別是農畜產品、魚類等食品生產數量不同,形成了不同類型的食物結構。如歐、美等國以動物性食物為主;印度、巴基斯坦、印尼、泰國為典型的素食結構;日本吸收東西方膳食的優點,植物與動物蛋白搭配比較合理,加之政府對膳食營養比例、食品構成、消費比重的重視,使日本人均預期壽命現在居世界前列。2001年公布的統計報告稱:有3000萬20歲以上的中國人肥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高血壓、高脂血癥、冠心病、脂肪肝和動脈硬化等“文明病”泛濫,肥胖已成為社會“公害”。在我國第一大城市上海,居民死因順位已從50年代的麻疹、肺結核和老衰讓位于現在的惡性腫瘤和心、腦血管病,其中心臟病的死亡率已超過日本。因心、腦血管病和癌癥死亡的人數已占總死亡人數的64%

以上(全國每年約200萬人),占國民死因首位。糖尿病患病率1979年僅占全部人口的0.67%,1998年上升至3.21%,2001年北京等地區糖尿病患病率竟高達6%!營養偏頗的現代“文明病”嚴重威脅著國民健康,給中華民族敲響了警鐘!

20世紀,營養學的最大貢獻是建立了平衡膳食的理論。所謂平衡膳食,就是強調由多種天然食物組成的膳食,可提供人體基本的營養需要,在支持正常發育、保持合適體重,預防營養不良的同時,減少同營養過剩相關疾病的發生。平衡膳食的理論特別強調要避免過量消費在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中有潛在不良影響的食品與營養素。由此不難看出,某些人用所謂“沒有不平衡的膳食,只有不平衡的飲食習慣”來為垃圾食品“洋快餐”開脫是多么可笑和荒謬!

怎樣才能做到平衡膳食呢?就是要根據身體需求,調整膳食結構,科學配餐。注意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礦物質、維生素、水、膳食纖維等幾大營養素的比例,糧食、果蔬和動物性食物的合理搭配。《黃帝內經》說“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保其正色”就是這個道理。

2001年,全國衛生資源消耗6,100多億元,因疾病、傷殘造成的損失約7,800億元,總計近 14,000億元人民幣。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眾所周知,“三峽工程”十五年的總投資才2000億元!國家“九五”攻關完成的研究表明:在疾病的預防工作上投資1元錢,就可以節省8.5元的醫療費和100元的搶救費用。

世界醫學界公認:醫療、營養、護理是臨床治療的三大環節,中國有13億人,在這個龐大的基數下,患病的人不在少數,人們往往都是得了病以后才忙于治療,高昂的醫療費用不僅普通家庭難以承受,也給國家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增加公費醫療的投入與醫療保險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只有重視營養知識的普及,才能將龐大的醫療開支節省下來。美國曾作過有關統計,如果加大營養知識宣傳和普及,使人民群眾關注營養,并在生活實踐中接受正確的飲食保健主張,就可以直接減少患病人數,最終節省下可觀的醫療開支。健康就是gdp!這一“營養經濟學”的觀點,對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尤為重要!

食物、能源、水資源和環境問題是當今世界的四大危機,其中食物營養問題最為突出。我國國民營養狀況與發達國家相比,沒有呈現

像人均國民收入水平那樣大的差距。如果引導得當,不僅有進一步縮小的可能,而且能夠利用我們傳統飲食文化的固有優勢,避免西方發達國家因營養失調所出現的“文明病”的困擾。但“洋快餐”的錯誤導向,導致眾多飲食誤區存在、盲目的食物消費、資源的浪費,造成“文明病”泛濫等眾多嚴峻的現實令人觸目驚心。

世界上有許多關于科學的營養改變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前途的事例。眾所周知,印度用水牛奶完成了“白色革命”,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展示了發展中國家推行科學營養,提高健康素質的成功經驗;而北歐國家挪威,卻依靠“一勺野生鱈魚肝油,強壯了一個國家”。挪威根據其國情,強調學生每天要吃一勺野生鱈魚肝油,結果大大提高了這個位于北極圈內國家的人均壽命和健康水平。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總干事曾贊許地指出:“希望通過科研和努力,使人們進入一個新時代,讓野生鱈魚肝油成為每天飲食的組成部分”。挪威現在已經是世界上著名的長壽國家。

重視營養科普,讓人民群眾接受平衡膳食的主張,可以預防許多疾病。采取有效的營養措施,能大幅度降低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北歐國家芬蘭,有一個省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很高,芬蘭將該省作為這些疾病的重點防治試點省,5年內用于宣傳教育和防治措施的經費約100萬美元。此后該省居民因心肌梗死、腦血栓、腦溢血發生偏癱的患者數目大幅度減少,五年內總共節省了600萬美元的醫療支出,這是一個非常生動的事例。

營養學是相當新的一門學科,直到近幾十年,才逐漸受到重視,但它并不是一門全新的知識,營養學的歷史其實與生命一樣的久遠。由于有機物質的存在,使得地球在數百萬年前就已經有了生命與無生命物質的區別。這些原始的材料包括固態、液態及氣態的物質,它們使得生命能夠生長、繁衍、并不斷地延續下去。

今日,我們所吃的食物,受到各地的風俗習慣、氣候及個人的經濟、年齡、性別、宗教信仰、工作性質及其他的因素的影響。由于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所以我們選擇食物并不完全是基于健康的理由。事實上,不管是在家中或是出外用餐,沒有人會故意去傷害自己的健

康。無論你是家庭主婦或是家中的一份子,想要引入新的觀念或新的食物時,都必須有好的理論及具體的事實來支持。然而,許多沒有營養的食物,經常會出現在我們的四周并影響我們的健康。因此我們應該接受這種挑戰,設法加以克服。

學完這門課程我覺得最大的收獲就是對自己以后健康的生活能有所幫助。可以為自己安排一個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上,注意飲食起居的合理安排,正所謂早睡早期精神百倍,合理膳食不要挑食,注意飲食的均衡,通過身體的全面檢查,給自己指定相應的食譜,身體虛弱就要注意對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的攝取量。再就是適當的體育鍛煉,這個也是很關鍵的問題,生命在于運動,適當的鍛煉是絕對能真強一個人的體制的。主要是生活要有規律,飲食、起居、運動都要有規律。心血來潮的健身還不如過豬一樣規律的吃了睡,睡了吃的生活。 再就是不要偏食,什么都吃一點,不論別人說應該吃的,不該吃的,只要是平常的食物,健康的,我們都要攝取一點。 健康的心態是重要的,我們要有積極向上的心理,要學會面對失敗和陰霾,要踩在他們身上前進。

營養學與健康課程主要內容

一.

學習營養學與健康課程主要目的在于:合理膳食,吃出健康 二.

營養學的概念

1. 營養素:營養素(nutrient)是指食物中可給人體提供能量、機體

【篇三:營養與保健心得體會】

營養與保健心得體會

在開始選課時,第一眼就被營養與保健這門課深深吸引住了。它與其他課程不同,其他課程因學術性太強而令學生感到乏味,而這門課則實用性更強,與我們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們可以即學即用,這也使得這門課在眾多課程中更加充滿趣味。通過一學期的學習,我從這門課上學到了很多健康知識和生活技巧,并且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應用,而且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對這一學期營養與保健學習的心得體會。

整學期的營養與保健都是圍繞著“食物”來展開的。勞動是從獲取食物開始的,勞動豐富了食物,增加了人口數量,促進了人類智力、身高、壽命發展。食物的豐富,為人類勞動提供生物基礎,促進了生產工具的發展,從而促進了人類的發展。營養是從食物中汲取而來的,營養是機體同化外界環境物質的生物學過程,是人類從外界攝取食物滿足自身生理需要的過程,也可以說是人體獲得并利用其生命運動所必需的物質和能量的過程。人體攝取食物后,在體內消化、吸收、利用其中的營養素,以維持生長發育組織更新和處于健康狀態的總過程。通過學習,我了解到人體所需的六大營養素是:蛋白質、油脂、糖類、維生素、水和無機鹽。這六大營養素都會對人體正常生理機能的發揮起重要作用。

我們研究營養與保健的目標是為了健康,人生最大的財富是健康,人生最大的幸福也是健康,健康是人類永恒的話題。自古以來,不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健康長壽在日常生活中都是一個重要部

分,也不論是民間還是各宗教把無病看做人生莫大的幸福。自古至今,任何時代和民族無不把健康視為人生第一需要。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健康的內涵也在不斷完善,不僅指身體上的健康,還包括心理上的健康。盡管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健康,但每年還會有大量的人患有健康疾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等。在我們舊存的思想觀念里,治療疾病無非就是求醫吃藥,而自己可能并不清楚這種辦法會給本人身體健康帶來什么影響。現代科學提出來一種新型治療疾病并且得到健康長壽的方法就是食療法。而我們絕大多數人只知道吃的藝術卻不知道吃的醫用價值,而營養與保健這門課就是教導我們用食物來預防可能的疾病。下面我們就來從飲食方面談談如何保持和改善我們的健康,如何吃出一個健康的身體。

綜上來說,飲食的要點就是:合理偏食為健康充電,缺啥補啥;

少食肉類食品和動物性脂肪以及膽固醇高的食物,多吃植物性食物和新鮮蔬菜及水果等含維生素多的食物,注意蛋白質攝取均衡,減少不良的飲食習慣。還應根據不同的年齡段選擇不同的食物。飲食滿足身體的各種營養需求,有足夠的熱能維持體內外的活動;有適當量的蛋白質供生長發育、身體組織的修復更新、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有充分的無機鹽參與構成身體組織和調節生理機能;有豐富的維生素以保證身體的健康,維持身體的正常發育,并增強身體的抵抗力;有適量的食物纖維,用以維持正常的排泄及預防某些腸道疾病;有充足的水分以維持體內各種生理程序的正常進行。飲食要遵循食物中熱能和各種營養素含量充足,種類齊全,比例適當;飲食中供給的營養素與機體的需要兩者之間保持平衡。飲食的結構要合理,既要滿足機體的生理需要,又要避免飲食構成的比例失調和某些營養素過量而引起機體 不必要的負擔與代謝上的紊亂。

對于我們當代大學生來說,大學時期是人們身體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因此大學生們需要大量營養物質以確保身體的快速發育。均衡合理的營養不但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預防一些疾病也有積極的意義。否則就會造成營養不良。當代大學生飲食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缺乏營養知識,他們不知道該如何搭配飲食才能保證均衡營養的攝入。2、膳食結構不合理,主要體現在營養素攝入不足,蛋白質來源單一,礦物質攝入量失調。3、除了缺乏營養知識以外,還有與大學生不良攝食習慣有關,主要體現在進食不規律,經常長期不吃早餐,進食量不固定,喜歡吃的就多吃,不喜歡吃的就不吃或少

吃,吃飯時狼吞虎咽,不是細嚼慢咽,還有喜歡吃零食等原因妨礙了合理營養的攝取,因此必須要建立良好的攝食習慣。4、除了以上原因,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一日三餐的攝取問題。說到一日三餐的問題,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這樣一句老話“早餐要吃飽,午餐要吃好,晚餐要吃少”,外國人也有類似的言論“早餐吃得像國王,中餐吃得像紳士,晚餐吃得像貧民”,這確實有它的道理,值得大家平時參考。上午是工作和學習的重要階段,上午的精神狀態和體力都和早餐能否提供足夠的營養和能量有直接關系。國內外營養專家普遍認為,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提供的能量要占全天的30%,質量也達到全天營養標準的1/3。而在高校內,10%的學生表示很少吃早餐,同時大部分學生對早餐的重視程度不夠,早餐食物品種的選擇性上隨意性很大。其實這一點不僅是大學生存在這種情況,全國普遍中小學生都或多或少的對早餐重視度不高,有時只是簡單了事。因此,大力推廣營養早餐,對于促進學生生長發育,改善營養狀況和提高學生注意力都有較好的作用。而午餐既要補充上午的能量消化,又要為下午的能量消化作儲備,所以午餐應當是一天進食能量最多的一餐,需要質量高而富含蛋白質脂肪的食物。至于晚餐,因為已經接近休息,如果暴飲暴食,胃中食物很難消化,會為胃部帶來過重負擔,所以以少吃為主。

對大學生而言,保證科學的營養和平衡的飲食具有以下好處:1、能夠補充體力,增強記憶力。大學生是個特殊群體,它們處于青春發育期,代謝旺盛,活潑好動,運動量大,同時學習任務繁重,他們的

學習效率高低,生活能力都與營養衛生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果營養不良,不僅影響到他們的身體健康,而且會影響他們的學習生活。科學研究顯示,適當改善營養狀況,使膳食結構盡量平衡,對長時間記憶力發揮有好處。2、強身健體,防病祛病。膳食平衡相當于一種食補,能夠增強身體免疫力,減少疾病的發生。3、緩解情緒,調整心情。大學生往往遇事較沖動,同時對一些枯燥乏味的課程易產生厭煩心理,這無論對于學習還是身體都無益處。實驗表明,人體攝入的食物中,有一些營養物質能夠改善人的心情,使其輕松愉快。例如菠菜中的鎂元素能使人的頭腦變得冷靜。鑒于健康飲食習慣對大學生的好處,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營養知識的教育,多開設有關飲食營養方面的選修課。學生應根據自身身體狀況制定合理的膳食結構,增進健康,順利完成學業。

營養與健康的關系已成為現代營養學的一項重要內容,飲食有營養,人體才能健康,所以健康是吃出來的,我們要提高健康飲食的意識,在生活中培養科學合理的飲食習慣,打造良好的身體素質,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作貢獻!

針對這門課我的建議是:老師可以深入了解學生對營養保健知識的認識程度,可以通過設計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健康問題或是詢問學生,從而有針對性的備課,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來去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第五篇: 幼兒營養與膳食心得體會

營養與保健心得體會

在開始選課時,第一眼就被營養與保健這門課深深吸引住了。它與其他課程不同,其他課程因學術性太強而令學生感到乏味,而這門課則實用性更強,與我們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們可以即學即用,這也使得這門課在眾多課程中更加充滿趣味。通過一學期的學習,我從這門課上學到了很多健康知識和生活技巧,并且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應用,而且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對這一學期營養與保健學習的心得體會。

整學期的營養與保健都是圍繞著“食物”來展開的。勞動是從獲取食物開始的,勞動豐富了食物,增加了人口數量,促進了人類智力、身高、壽命發展。食物的豐富,為人類勞動提供生物基礎,促進了生產工具的發展,從而促進了人類的發展。營養是從食物中汲取而來的,營養是機體同化外界環境物質的生物學過程,是人類從外界攝取食物滿足自身生理需要的過程,也可以說是人體獲得并利用其生命運動所必需的物質和能量的過程。人體攝取食物后,在體內消化、吸收、利用其中的營養素,以維持生長發育組織更新和處于健康狀態的總過程。通過學習,我了解到人體所需的六大營養素是:蛋白質、油脂、糖類、維生素、水和無機鹽。這六大營養素都會對人體正常生理機能的發揮起重要作用。

我們研究營養與保健的目標是為了健康,人生最大的財富是健康,人生最大的幸福也是健康,健康是人類永恒的話題。自古以來,不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健康長壽在日常生活中都是一個重要部分,也不論是民間還是各宗教把無病看做人生莫大的幸福。自古至今,任何時代和民族無不把健康視為人生第一需要。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健康的內涵也在不斷完善,不僅指身體上的健康,還包括心理上的健康。盡管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健康,但每年還會有大量的人患有健康疾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等。在我們舊存的思想觀念里,治療疾病無非就是求醫吃藥,而自己可能并不清楚這種辦法會給本人身體健康帶來什么影響。現代科學提出來一種新型治療疾病并且得到健康長壽的方法就是食療法。而我們絕大多數人只知道吃的藝術卻不知道吃的醫用價值,而營養與保健這門課就是教導我們用食物來預防可能的疾病。下面我們就來從飲食方面談談如何保持和改善我們的健康,如何吃出一個健康的身體。

人是一個有機整體,保障這個有機整體健康運行必須保證酸堿平衡,粗細平衡,葷素平衡,咸淡平衡。一個人所吃的食品達到酸堿平衡,就能保證健康,身體酸化會引起亞健康,就會帶來疾病。至于粗細平衡,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粗糧退出了餐桌,而食物精細必然導致纖維素,維生素,蛋白質大量流失。對于葷素平衡,人們不能挑食,不能只吃肉類不吃蔬菜,或者為了減肥不吃肉類。至于咸淡平衡,我們不應該吃太咸的食物,盡管食鹽是人體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但食鹽過多會引發高血壓,對人體主要器官造成傷害。其次還有一

些日常行為習慣對健康也是不利的,例如飯后洗澡,空腹喝牛奶,酸奶······

綜上來說,飲食的要點就是:合理偏食為健康充電,缺啥補啥;少食肉類食品和動物性脂肪以及膽固醇高的食物,多吃植物性食物和新鮮蔬菜及水果等含維生素多的食物,注意蛋白質攝取均衡,減少不良的飲食習慣。還應根據不同的年齡段選擇不同的食物。飲食滿足身體的各種營養需求,有足夠的熱能維持體內外的活動;有適當量的蛋白質供生長發育、身體組織的修復更新、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有充分的無機鹽參與構成身體組織和調節生理機能;有豐富的維生素以保證身體的健康,維持身體的正常發育,并增強身體的抵抗力;有適量的食物纖維,用以維持正常的排泄及預防某些腸道疾病;有充足的水分以維持體內各種生理程序的正常進行。飲食要遵循食物中熱能和各種營養素含量充足,種類齊全,比例適當;飲食中供給的營養素與機體的需要兩者之間保持平衡。飲食的結構要合理,既要滿足機體的生理需要,又要避免飲食構成的比例失調和某些營養素過量而引起機體

不必要的負擔與代謝上的紊亂。

對于我們當代大學生來說,大學時期是人們身體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因此大學生們需要大量營養物質以確保身體的快速發育。均衡合理的營養不但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預防一些疾病也有積極的意義。否則就會造成營養不良。當代大學生飲食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缺乏營養知識,他們不知道該如何搭配飲食才能保證均衡營養的攝入。2、膳食結構不合理,主要體現在營養素攝入不足,蛋白質來源單一,礦物質攝入量失調。3、除了缺乏營養知識以外,還有與大學生不良攝食習慣有關,主要體現在進食不規律,經常長期不吃早餐,進食量不固定,喜歡吃的就多吃,不喜歡吃的就不吃或少吃,吃飯時狼吞虎咽,不是細嚼慢咽,還有喜歡吃零食等原因妨礙了合理營養的攝取,因此必須要建立良好的攝食習慣。4、除了以上原因,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一日三餐的攝取問題。說到一日三餐的問題,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這樣一句老話“早餐要吃飽,午餐要吃好,晚餐要吃少”,外國人也有類似的言論“早餐吃得像國王,中餐吃得像紳士,晚餐吃得像貧民”,這確實有它的道理,值得大家平時參考。上午是工作和學習的重要階段,上午的精神狀態和體力都和早餐能否提供足夠的營養和能量有直接關系。國內外營養專家普遍認為,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提供的能量要占全天的30%,質量也達到全天營養標準的1/3。而在高校內,10%的學生表示很少吃早餐,同時大部分學生對早餐的重視程度不夠,早餐食物品種的選擇性上隨意性很大。其實這一點不僅是大學生存在這種情況,全國普遍中小學生都或多或少的對早餐重視度不高,有時只是簡單了事。因此,大力推廣營養早餐,對于促進學生生長發育,改善營養狀況和提高學生注意力都有較好的作用。而午餐既要補充上午的能量消化,又要為下午的能量消化作儲備,所以午餐應當是一天進食能量最多的一餐,需要質量高而富含蛋白質脂肪的食物。至于晚餐,因為已經接近休息,如果暴飲暴食,胃中食物很難消化,會為胃部帶來過重負擔,所以以少吃為主。

對大學生而言,保證科學的營養和平衡的飲食具有以下好處:1、能夠補充體力,增強記憶力。大學生是個特殊群體,它們處于青春發育期,代謝旺盛,活潑好動,運動量大,同時學習任務繁重,他們的學習效率高低,生活能力都與營養衛生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果營養不良,不僅影響到他們的身體健康,而且會影響他們的學習生活。科學研究顯示,適當改善營養狀況,使膳食結構盡量平衡,對長時間記憶力發揮有好處。2、強身健體,防病祛病。膳食平衡相當于一種食補,能夠增強身體免疫力,減少疾病的發生。3、緩解情緒,調整心情。大學生往往遇事較沖動,同時對一些枯燥乏味的課程易產生厭煩心理,這無論對于學習還是身體都無益處。實驗表明,人體攝入的食物中,有一些營養物質能夠改善人的心情,使其輕松愉快。例如菠菜中的鎂元素能使人的頭腦變得冷靜。鑒于健康飲食習慣對大學生的好處,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營養知識的教育,多開設有關飲食營養方面的選修課。學生應根據自身身體狀況制定合理的膳食結構,增進健康,順利完成學業。

營養與健康的關系已成為現代營養學的一項重要內容,飲食有營養,人體才能健康,所以健康是吃出來的,我們要提高健康飲食的意識,在生活中培養科學合理的飲食習慣,打造良好的身體素質,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作貢獻!

針對這門課我的建議是:老師可以深入了解學生對營養保健知識的認識程度,可以通過設計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健康問題或是詢問學生,從而有針對性的備課,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來去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最新文件 僅供參考 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推薦訪問: 膳食 心得體會 幼兒

【幼兒營養與膳食心得體會(通用5篇)】相關推薦

工作總結最新推薦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