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干影院/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黄文/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七一勛章獲得者事跡介紹(通用3篇)

| 瀏覽次數:

勛章,是由政府、王室或國際組織頒授于個別人士或團體的榮譽證章,目的是為了表揚和彰顯受勛者對社會、民族、國家和人類的貢獻,包括在運動、軍事、科學、學術上或其他重大和特殊功勛或成就。對受勛者而言,是一種榮譽的象征。在世界各國中,授與勛章的組織為政,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七一勛章獲得者事跡介紹3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七一勛章獲得者事跡介紹3篇

【篇一】七一勛章獲得者事跡介紹

于敏,男,漢族,中共黨員,1926年8月生,2019年1月去世,天津寧河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是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長期領導并參加核武器的理論研究和設計,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為氫彈突破作出卓越貢獻。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全國勞動模范”“改革先鋒”等稱號。

申紀蘭,女,漢族,中共黨員,1929年12月生,山西平順人,山西省平順縣西溝村黨總支副書記,第一屆至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她積極維護新中國婦女勞動權利,倡導并推動“男女同工同酬”寫入憲法。改革開放以來,她勇于改革,大膽創新,為發展農業和農村集體經濟,推動老區經濟建設和老區人民脫貧攻堅作出巨大貢獻。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改革先鋒”等稱號。

孫家棟,男,漢族,中共黨員,1929年4月生,遼寧復縣人,原航空航天工業部副部長、科技委主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原高級技術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七、八、九、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他是我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創者之一,擔任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總設計師,為我國突破衛星基本技術、衛星返回技術、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發射和定點技術、導航衛星組網技術和深空探測基本技術作出卓越貢獻。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和“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改革先鋒”等稱號。

李延年,男,漢族,中共黨員,1928年11月生,河北昌黎人,原54251副政治委員。1945年參加革命,先后參加解放戰爭、湘西剿匪、抗美援朝戰爭、對越自衛反擊戰等戰役戰斗20多次,是為建立新中國、保衛新中國作出重大貢獻的戰斗英雄。離休后,他初心不改、斗志不減、本色不變,積極弘揚革命優良傳統,充分展現了一名老革命軍人、老戰斗英雄的光輝形象。榮立特等功1次,被志愿軍總部授予“一級英雄”稱號,榮獲解放獎章和勝利功勛榮譽章。

張富清,男,漢族,中共黨員,1924年12月生,陜西洋縣人,中國建設銀行湖北省來鳳支行原副行長。他在解放戰爭的槍林彈雨中沖鋒在前、浴血疆場、視死如歸,多次榮立戰功。1955年,他轉業后主動要求到湖北最偏遠的來鳳縣工作,為貧困山區奉獻一生。60多年來,他深藏功名,埋頭工作,連兒女對他的赫赫戰功都不知情。榮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戰斗英雄”稱號兩次。

袁隆平,男,漢族,無黨派人士,1930年9月生,江西德安人,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他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杰出貢獻。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和“改革先鋒”等稱號。

黃旭華,男,漢族,中共黨員,1926年3月生,廣東揭陽人,中國船舶重工集團719所名譽所長、原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他隱姓埋名幾十年,為我國核潛艇事業奉獻了畢生精力,為核潛艇研制和跨越式發展作出卓越貢獻。在某次深潛試驗中,他置個人安危于不顧,作為總設計師親自隨產品深潛到極限。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和“全國先進工作者”等稱號。

  屠呦呦,女,漢族,中共黨員,1930年12月生,浙江寧波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她60多年致力于中醫藥研究實踐,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研究發現了青蒿素,解決了抗瘧治療失效難題,為中醫藥科技創新和人類健康事業作出重要貢獻。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和“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改革先鋒”等稱號。

【篇二】七一勛章獲得者事跡介紹

2019年黨員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事跡學習心得(兩篇)

黨員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事跡學習心得(兩篇) 2019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學習感想袁爺爺您好,寫新這封信沒有特殊的含義,只是因為敬佩您,出自內心的向您表示一聲感謝,感謝你的無私。、樸實的品格不時的地鞭策教育著我。感謝你一直作為一個平常的勞動人民來看待社會看待手下的每一顆水稻。有的時候不應該過于注重結果,也許,腳踏實地,始終不渝的向自己的目標努力更好!您耗其一身研究雜交水稻,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會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您只是想做一個善良、對人民有用的人!幾十年如一日,默默的努力、奮斗!即使在期間也不曾放棄自己的理想,他用心享受這個過程,坦然的接受每次失敗,最終您成功了!而即使成功的您也仍是不遺余力的僅需造福人類,為國爭光。身價千萬的人有好多網,這當然也包括你,但身價千萬卻仍默默奉獻與社會,不求回報,不慕榮利的人確實少之又少在我們看來,您的成就是非常驚人的,可有多少人了解這巨大成功背后的辛酸苦辣,又有多少人能夠承受呢!我們不能人人成為袁隆平,但您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您那種腳踏實地的精神不正是我們當代青少年所缺失的嗎?!他那種淡薄名利的情操不正是我們當代青少年慢慢拋棄的嗎?!2019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學習有感袁隆平,1953年畢業于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后,一直從事我國雜交水稻研究,是中國雜交水稻第一人。在這多半個世紀里,他始終戰斗在農業科研第一線,不畏艱難,追夢求實,為人類運用科技手段戰勝饑餓帶來綠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貨。他是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拓者,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還保障并開辟了國家糧食安全的新路程,更為世界和平人類進步樹立了豐碑。最近,袁隆平的“豪宅”映入眼簾,非常火熱。讓人出乎意料的是,這樣一座大宅子袁隆平卻全部用來搞科研!把“豪宅”當“田間”。他說到:“如果把我國內陸兩億畝地具備種植水稻潛力的鹽堿地再利用起來,按照畝產兩三百公斤計算,就可以增產500億公斤糧食,就可以多養活2億人類”。他以人民百姓為重,心系于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情操很好的詮釋了一名共產黨人優秀的品質。獻身科學,頑強拼搏,勇于創新,以農業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巨大成就不斷造福人類。袁隆平的精神在當代具有重要意義。作為科學家,他為民為國不畏艱辛,勇于付出。他曾深情講到“一個科學家如果不愛國,就喪失了做人的基本準則,就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科學家”。我們要學習他注重理論結合實際,勤奮進取的務實精神。誠信立人,學一行,愛一行,鉆一行,有困難不退縮,有挫折不屈服,百折不撓,鍥而不舍。他個人具有良好的品德,作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謙遜豁達,不以權威自居;他作風純樸,關心他人;熱愛生活;健康樂觀。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國當代知識分子憂國憂民,造福人類的宏大抱負,不畏艱辛,迎難而上的奮斗意志以及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思想境界。袁隆平,是他告訴世界“我們的土地不僅可以養活自己,我們還可以養活世界上更多的人”,是他告訴世界,“這是中國的榮耀,是中國人民對世界的貢獻”。我們永遠不能忘記那個在田地里彎著腰的身影,當我們生活在衣食無憂的新世紀里,永遠不能忘記是誰為我們擊碎了美國的“中國糧食危機論”。

【篇三】七一勛章獲得者事跡介紹

/p>
無硝煙的戰爭,驚心動魄。從收治中國大陸地區第一例非典型肺炎患者開始,其時67歲的鐘南山就以非凡的勇氣站在戰斗的第一線:非典病人送來時,他親自檢查,制訂治療方案;檢查患者口腔,頭湊到和病人距離不到20厘米處;提議把各醫院不幸感染倒下的醫護人員和最危重的病人送到呼研所來……

別人贊他將自身安危置之度外,鐘南山付之一哂:“我們就是搞這個的,不干誰干?”

真正的壓力,來自那幾次著名的“”。從“非典可防可治不可怕”到質疑權威機構的結論,鐘南山站在了風口浪尖上。

疫情正肆虐,有權威機構傳來消息,在病例中發現了典型衣原體,并建議對同類病例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鐘南山對此表示質疑:“到目前為止,我們所有臨床的實踐都不支持衣原體是非典致病病原體這一結論。我認為非典由一種未知病毒致病的可能性較大。是什么,不能輕率定論。”

后來,在一片“對非典已經有效控制”的樂觀判斷中,鐘南山又一次直言:在病原體未明,沒有找到對病原處理方法的情況下,不宜用“有效控制”的說法,用“有效遏制”比較客觀合適。

鐘南山的幾次講話對穩定人心起了很大作用。最早被非典災難侵襲的廣東,社會穩定,不停課,不停產,不停市,不停止辦公,還如期舉辦了廣交會。出現在媒體前的鐘南山,面沉如水,語氣平淡,無人窺見他內心的波瀾。事隔一年,在和網友對話時,他終于打開心扉:“在大家都對疫情缺乏把握的時候大膽發言,壓力可想而知。這個事情你沒有完全的把握,但需要你做出決策。我所面對的不是一般的學術問題,而是生與死。科學研究往往在反復驗證以后才做出最后判斷,但緊要關頭如果你慢慢研究,后果不堪設想。在生與死的考驗面前,如果你還不敢負責任,猶猶豫豫,就會導致更多的死亡。當然,我大膽發言不是沒有依據的,是集中了多數人的看法和智慧才得出的結論。”

在鐘南山等醫務工作者的努力下,

廣東省創下了非典患者在全國死亡率最低、

2


治愈率最高的佳績。2003年6月,廣東省舉行“抗擊非典表彰先進大會”,鐘南山被授予唯一的特等功。這一年,他還榮獲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白求恩獎章,并被評為感動中國2003年度人物。情深似海

非典一役,鐘南山譽滿華夏。但如果認為他此時才“功成名就”,就大錯特錯。早在20世紀90年代,身為著名呼吸病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的他,就以“奉獻、開拓、鉆研、合群”的“南山風格”名揚南粵大地,1997年,他光榮地當選為黨的十五大代表。

很少人知道,鐘南山是僑眷。鐘南山的父母早年留學美國,他和妻子的大部分親戚都在國外。父親鐘世藩是中山醫科大學的兒科一級教授,當年從美國學成歸國,在其時廣州最大的中央醫院任院長,掌管著醫院一筆13萬美元的巨款。解放前夕,國民黨中央署的一名官員到家里來了四五次,動員父親將這筆款子帶往。父親雖然不問政治,但還是覺得應該留在祖國大陸。當時的情景,給年僅13歲的鐘南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樣的家庭出身,在那個時代,也曾為鐘南山帶來不公正的待遇,“當年我是華南師大附中的第一名,可以保送到蘇聯留學,不讓去。”

1955年,鐘南山考上了北京醫學院。然而,真正當上醫生,已是10多年以后。

“我當過農民,干過宣傳隊,當過鍋爐工人,當過北醫校報的編輯,什么都干過。我并不覺得后悔,因為這些經歷讓我懂得了社會的酸甜苦辣,知道珍惜自己的時間,知道珍惜得到的學習機會。”

1971年,他調回到闊別多年的廣州。幾經轉崗,最后落腳在“慢支防治小組”,一干就是30多年,最終成為呼吸疾病的權威。

“穿了白大褂,當醫生卻不太合格。”

鐘南山常常提起早年把胃部出血病人當

3


成結核病咳血的“誤診”事件,“就是這件事使我明白,做醫生光有心是不夠的,還要有一身好本事,才可以真正幫助到人。”

1979年至1981年,鐘南山到英國愛丁堡大學和倫敦大學研修。面對導師先入為主的輕視,為了給中國人爭口氣,長期學俄語的他僅用了半年時間就攻克了語言關,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和科研中。

在英國進行關于吸煙與健康研究時,為了取得可靠的資料,他讓皇家醫院的同事向他體內輸入一氧化碳,同時不斷抽血檢驗,一直堅持到血紅蛋白中的一氧化碳濃度達到22%才停止。實驗取得了滿意效果,鐘南山卻幾乎暈倒。要知道,這相當于正常人連續吸60多支香煙,同時抽800cc的鮮血。

回國之前,導師丹尼主動致信中國駐英大使館,信中說:“我跟國外很多學者共事了這么多年,從來沒有遇到一個學者像鐘醫生那么勤奮,跟我們協作得那么好,出那么多成果,我衷心地表示祝賀。”

鐘南山把這封信寄到廣州給父親看,一貫對他嚴苛的父親第一次表揚了他。年過40的鐘南山流淚了。多年以后,說起這一幕,他依然紅了眼睛:“父親幾乎從未表揚過我,總是指出我的缺點和不足。但這次看到我真的為中國人爭了點氣,他表揚了我。”

從當年謝絕盛情挽留回國,到與非典殊死搏斗,20多年過去了。回首往事,鐘南山說:在國內做研究,困難要多一些,有時國外只要一年時間,國內要3年,但這是為自己的國家干,心里踏實,有成就感。

84歲,耄耋之年,鐘南山院士臨危受命,作為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他義無反顧地趕往武漢防疫最前線,不禁讓網友慨嘆:“大國重器,國士無雙。”照片中,鐘院士坐在嘈雜的餐車一角,他正在趕往武漢的高鐵上,面前擺著文件和電腦。又是行程滿滿的幾天,連軸轉的會議、奔赴疾控中心、上媒體直播,這樣高強度的工作恐怕年輕人也吃不消。

4


不少網友說,“聽見這個名字,猶如吃下定心丸”;但也有人表示,“年輕人也要趕快成長,鐘教授如此辛苦,除了敬意,怎能沒有愧疚?”

的確,照片之所以刷屏,因為它表達出了人們的復雜心情,這里面既有對這位高齡院士的崇高敬意,有對奮戰在一線的全體醫務工作者的敬意;也是在傳遞一種相信——在疾病面前對醫學科學研究者的相信,對戰勝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的相信,更是對廣大醫護工作者平安歸來的相信。

鐘南山院士,成為這場對抗肺炎戰役中的一個清晰身影。然而還有很多的醫護工作者,在藍色口罩和厚重的防護服下,被模糊成統一的形象。

人們或許辨別不清他們每一位的模樣,但崇高的醫師職業道德卻閃爍在每一位普通的醫護人員身上。

當醫護人員在發熱病房堅守432個小時夜以繼日,人們能感受到他們身心的疲累。當同濟醫院志愿者寫下“不計報酬,無論生死”的申請書,當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女醫生寫下現代版“與夫書”時,人們無不為之動容。

他們也是父母、孩子、伴侶,卻選擇在生命危險面前,兌現救死扶傷的諾言,承擔醫者父母的責任。

面臨危險,始見英雄,他們是真正的勇士,是隔在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墻。防護服后凝重的眼神、堅毅的表情,與時鐘爭分奪秒的身影,凌晨時依舊燈火通明的醫院……這一切,讓這場戰役變得不再抽象。

對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不單單是政府部門或者醫務工作者的事情,它與我們每一個人都休戚相關。

謹遵醫囑,這四個字在此時格外具有分量。

平時熱衷養生、迷信野味滋補的人,要提高警惕,提升科學素養和醫療知識水平,尤其是在春節、春運期間人員流動性大,更不能輕視疫情。

5


無特殊事項不要去武漢,武漢市民盡量留在武漢,有疑似癥狀及時到醫院門診檢測,每個人加強防護戴上口罩,少去人群扎堆的地方,養成勤洗手、不吐痰的好習慣,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保護自己的同時,也是在保護他人,保護那些奮戰在生死一線的廣大醫務人員

!

2020年的春節,祖國的上空烏云密布,大地一片肅殺與冰凍。我聽不到往年鞭炮的炸裂,也看不見大人們的笑臉。每一個跳動的數字都讓我不寒而栗,這段時間我一直關注著新聞,也一直關注著您84歲的您,滿頭銀發,一絲不茍,鏡片的背后是您堅定的目光和剛毅的臉,看了就叫人肅然起敬,爸爸說,“國士”也!這個春節疫情肆虐,不外出,不瞎逛,安安靜靜地讀一本好書,不給大人們添亂,我想,這也就是我唯一能做的。

這個寒假我重讀《小王子》,一直認為這是一本膚淺的書,這次重讀,我從字里行間讀出了它的深刻,明白了它是一本優秀的哲學童話名著。名著的價值就在于,每個人都可以從各個角度解讀,每個人都可找到故事中自己的影子或啟示。再讀《小王子》,我讀出了四個字“協同成長”,在我的生命里,父親就是我的小王子,我就是他可愛的小狐貍,我真心的感謝父親的馴養,父親的陪伴!2020年2月4日,立春,而張家口的春天格外的寒冷。這天,我沒有睡懶覺,早早的起來和爸爸一起剪“春”字,一朵、兩朵、三朵、四朵。一朵朵鮮紅的“春”字,就像一朵朵嬌艷的紅梅,落在了我的書桌上,也落在了我的心里。

我雙手合十,在心中默念,立春,愿陽光驅散陰霾,還我一個春暖花開的中國,還我一個櫻花燦爛的武漢,還我一個明媚的張垣!當我再次睜開眼睛的時候,雙眼噙滿了淚水父親說,鐘南山爺爺是“國士”。國之士,棟梁也,勇士也!再戰肺炎,84歲的您依然堅毅不屈,依然老當益壯。國之士也,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不亦重乎?不亦遠乎?向鐘爺爺致敬,這是我寫給您的一封信,一封您收不到的信,因為我已經把它永遠地存封在了我的時間膠囊里,時刻的讀一讀,時刻的看一看,我今天所寫下的文字。

于是,在里寫道,2020年2月7日,晴,張家口萬里無云。

6


“一個有希望的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我們從2018年12月19日起開設專欄,刊登部分受表彰人員的先進事跡,用鮮活的事例講好改革開放故事,講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故事,充分展現改革開放40年來的偉大成就,大力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引導全社會致敬先鋒,見賢思齊,在新時代新起點上,匯聚改革開放再出發的磅礴偉力,堅定不移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這里是廣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的工作地。17年前,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席卷全球,這里曾是戰場的前沿陣地。時年67歲的鐘南山,就是一名牢牢堅守的戰士。

2003年,疫情來勢洶洶,廣州好幾家專門接納“非典”病人的醫院已經不堪重負。

這時,鐘南山帶著他的呼研所站了出來。“把重病人都送到我這里來!”在他的指揮下,呼研所率先摸索出一套有效的防治“非典”的方案。這一經驗被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對全世界抗擊“非典”有指導意義,后來成為通用的救治方案,鐘南山也成為“抗擊非典的功臣”。

“非典”過后,鐘南山依舊致力于呼吸系統疾病領域。他主動承擔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代言人的角色,向公眾普及衛生知識,推動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建設。

“呼吸系統疾病是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需要應對的最主要疾病。目前我國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建設已經取得了很大成果,建立了全國廣泛的監測體系。”鐘南山說,“非典”之后,全國陸續設立了幾百個疾病監測點,能夠及時監測到公共衛生事件的實況,對于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斷水平也在不斷提升。

此后的H1N1、H7N9等疾病,醫護人員和防疫機構都能夠快速找到病原并進行防控。2015年,

廣東省僅用兩個多小時就將首例中東呼吸綜合征疫情輸入病例追

7


蹤到位。

“院士門診”“院士查房”、做科研、帶學生,這位精神煥發、步伐矯健的八旬院士,至今仍在看病出診一線工作

“接下來我還有兩個愿望,一個是希望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像高血壓和糖尿病一樣可以早發現、早治療,另一個是希望自己和其他科學家一起研制了26年的抗癌藥可以早日推出。”鐘南山說。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一一題記

2020年的春節,祖國大地一片肅殺與冰凍,天空烏云密布,沒有往年熱鬧的氣氛,也沒有大人的快樂笑容。手機上不斷變化的數字讓我不寒而栗,我一直關注著新聞,也一直關注著他一一疫情中的最美逆行者一一鐘南山

!

他兩鬢斑白,鏡片后一雙堅毅的眼神和一張剛毅的臉龐,讓人肅然起敬。誰又能想象到,他已經年過八旬了

?

本來按照退休原則,他已經不必再奮戰在抗疫最前線了,但他卻向死而生,在得知疫情的第一時間義無反顧地趕往湖北武漢。十七年前,他奮戰在抗擊非典最前線,十七年后,他再戰防疫最前線。

你瞧,他坐在開往武漢的高鐵上時,累得忍不住開始閉目養神了,盡管是打瞌睡時,他也是雙眉緊鎖,好像在思索著該如何打贏這場“防疫戰爭”。他再三提醒:沒有特殊情況,不要去武漢。但是,一月十八日晚,八十四歲的他仍然二話不說奔向了防疫第一線。其實,他也是為人夫父,也有溫馨美好的小家,也有親人,但他依舊堅持著自己的信念:有國才有家!他在大局面前無一絲私心,他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奉獻給了他最愛的祖國。身臨一線,他也十分擔憂,但一旦祖國有需要,他仍會全力以赴地沖到抗疫最前線,無懼各種風險。

8


鐘南山,正像他的名字一樣,在防疫前線像座大山一樣屹立不倒,時刻警示著我們一一中國人絕不能在疫情面前卑躬屈膝,疫情遲早要被我們中國人所打敗!鐘南山,他像一棵蒼天大樹抵擋住疫情的猖狂襲擊,牢牢地控制住了疫情的發展,庇護了我們,免遭病毒的襲擊。他不正像“保護神”一樣保護著我們嗎?鐘南山,他像一座燈塔,照亮了前方的路,使我們美麗又偉大的祖國不再完全被病毒肆虐,同時也照亮了我們每個人心底那一片善良、勇敢、堅強的天地。鐘南山院士,他既是院士,也是戰士,同樣是疫情中的最美逆行者,更是我心目中的好榜樣,我十分敬佩他!“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鐘南山院士難道不像春蠶一樣,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嗎?讓我們牢記這場疫情中的“最美逆行者”一一鐘南山院士吧

!

9


推薦訪問: 獲得者 勛章 事跡

【七一勛章獲得者事跡介紹(通用3篇)】相關推薦

工作總結最新推薦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