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級是指根據固體顆粒因粒度不同在介質中具有不同沉降速度的原理,將顆粒群分為兩種或多種粒度級別的過程,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包括哪三個層級4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包括哪三個層級4篇
【篇一】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包括哪三個層級
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制度
1目的 為加強風險管理和崗位風險控制,預防事故發生,實現安全技術、安全管理的標準化和規范化,依據國家法律、法規、規章及《民用爆炸物品生產、銷售企業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細則》,并結合公司實際,制定本制度。 2職責 2.1公司成立兩個體系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工作,總經理擔任組長,保障體系工作展開所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 2.2安全管理部是風險分級管控的歸口管理部門,負責組織風險分級管控相關工作。 2.3其他各職能部門負責人負責職責范圍內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工作。 2.4公司全員均應掌握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工作相關標準、程序、方法,做到全員參與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工作。 3風險分級管控程序 3.1步驟 風險分析與管控的工作步驟是:制定風險判定原則→風險點確定→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風險控制措施→風險分級管控→風險公告→實施效果驗證→持續改進→規范文件管理等關鍵控制環節。 3.2風險判定原則 根據人的作業活動、機械設備和工藝技術的安全可靠性、物料的危險性、環境和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凡是有可能發生人身傷害、財產損失的,皆判定為風險。 風險等級判定應遵循從嚴從高的原則,應同時考慮以下因素: ——有關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安全生產法》、《山東省安全生產條例》、《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規定》政府令第303號、《關于實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構建雙重預防機制的意見》、《關于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意見》、《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建立民爆企業安全生產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工信部安全[20xx]18號等); ——行業設計規范、標準管理、技術標準的強制性條款(《民用爆炸物品生產、銷售企業安全管理規程》GB28263-20xx、《民用爆破器材工程設計安全規范》GB50089-2007、《民用爆破器材安全檢查表方法檢查表法》WJ9075-20xx、《民用爆炸物品生產、銷售企業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細則》等); ——公司自身的安全管理、技術標準及對風險的承受能力(《濰坊龍海民爆有限公司生產安全技術操作規程》、《濰坊龍海民爆有限公司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匯編》等); 3.3風險點確定 風險點劃分應遵循“大小適中、便于分類、功能獨立、易于管理、范圍清晰”的原則。風險點劃分,涵蓋公司所有生產線及其設備設施、儲存場所和作業活動,包括:銨油類炸藥(乳化炸藥、改性銨油炸藥)生產線區域、原輔材料和成品庫區域、生產輔助設施區域(理化室、機修間、鍋爐房、變電所)、試驗場以及在以上區域所從事的常規活動和非常規活動。 a)常規活動是按公司策劃的安排在正常狀態下實施的活動,例如公司按既定要求和計劃實施的生產運行活動、檢修作業活動、產品檢測實驗活動等。 b)非常規活動是在異常和緊急狀態下實施的活動,非常規活動和緊急狀態的事例包括:過程臨時更改、設施或設備的清潔、非預定的維修、廠房或設備的啟用或關閉、現場外的訪問、翻新整修、極端氣候條件、公用設施的毀壞等,例如:現場外的實地考察、作為客戶走訪供應商、勘查活動等;生產設備故障緊急搶修;動火作業;供電設施、供水設施、供氣設施的毀壞等。 風險點排查由安全管理部組織,生產部、技術質量部、工會等力量參加,發動全員參與、全方位、全過程對生產工藝、設備設施、作業環境、人員行為和管理體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風險進行排查,確定風險點,并建立風險點統計表(附錄A)。 3.4危險源辨識 3.4.1危險源辨識方法 3.4.1.1對設備設施、區域采用安全檢查表法進行危險源分析,列出設備設施清單(附錄B1),利用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法(LEC法)對危險點內的危險源進行風險評價,填寫設備設施風險分析與評價記錄(附錄B2)。檢查表采用《民用爆破器材企業安全檢查方法檢查表法》(WJ/T9075)。 3.4.1.2對作業活動采用工作危害分析(JHA)進行危險源辨識,列出作業活動清單(參見附錄C1),填寫作業活動工作危害分析與評價記錄(參見附錄C2)。 3.4.2辨識范圍 危險源的辨識范圍覆蓋公司所有危險點內的危險源。 3.4.3辨識要求 3.4.3.1危險源辨識過程應充分考慮五種不安全因素,包括人的因素、機(含工藝技術)、物的因素、環境因素、管理因素。主要有:
【篇二】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包括哪三個層級
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實施細則
規范性引用文件
1.《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2.《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國務院令393號)
3.《施工企業安全生產評價標準》(JGJ/T77-2010)
4.《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要求》GB/T28001-2011
5.《環境管理體系要求》GB/T24001-2016
6.《建筑施工安全檢查標準》(JGJ59-2011)
7.《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
8.《關于印發的通知》(建質)
9.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安全管理的通知》(建辦質[2017]39號)
二 基本要求
2.1總體要求
結合本工程施工特點,建立精準、動態、高效、嚴格的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全面辨別、評估安全風險,落實風險分級管控主題責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重大安全風險,對企業風險實施差異化、標準化分級管控。根據安全風險等級及嚴重程度,落實預防和應急措施,化解和降低安全風險,提升項目安全生產水平。
2.2目標
全面落實施工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主題責任,確保風險有效受控,構建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從跟不上化解或降低安全風險,防范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
2.3原則
按照“動態識別、科學評估、分級控制”的原則,建立建設工程施工安全風險預警和管控體系,明確各機構與人員的職責,建立建設工程施工安全風險預警、分級管控工作流程與節點標準,根據建設工程施工安全風險等級與類別,落實預控和應急措施,有效降低施工安全風險。
三 組織管理機構
3.1 機構設置
公司和項目部分別建立安全生產風險管控領導小組,負責安全風險管控的研究、統籌、協調、指導工作。
項目風險管控工作小組應由項目負責人任組長,成員至少包括項目技術負責人、安全負責人、施工員、機械員、資料員、班組長等部門負責人。項目部各崗位管理人員、作業人員應全員參與風險分級管控活動的實施中,確保風險分級管控活動涉及工程項目的各區域、場所、崗位、各項作業活動和管理活動,確保施工現場危險源辨識的全面性、時效性。
3.2項目部管理職責
(1)編制項目《安全文明施工總體策劃》時,明確安全風險管理要求。負責項目建設過程中安全風險管理要求的落實。
(2)工程開工前,按照要求,負責組織項目設計單位對施工、監理
【篇三】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包括哪三個層級
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通則
ICS?03
A 00
?????
DB37
山東省地方標準
DB37/T 2882—
?????
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通則
General rules for 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ystem of work safety risk classification
-12-07發布
-01-08實施
山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
目??次前??言本標準按照GB/T 1.1— 給出的規則起草。
本標準由山東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提出。
本標準由山東安全生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
本標準起草單位:山東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潘國軍、張省軍、劉曉威、孫寧、賈國慶、李有臣、高發虎、彭愛田、孫延瑞、趙華、張秀文、王紅國、謝家宣、朱殿卿、趙俊峰、趙一。
引??言本標準是依據國家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及標準規范,充分借鑒和吸收國際、國內風險管理相關標準、現代安全管理理念和生產經營單位(以下簡稱企業)的風險管理成功經驗,融合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及安全生產標準化等相關要求,結合山東省安全生產實際編制而成。
風險分級管控是企業安全管理的核心,風險分級管控過程中確定的典型控制措施是隱患排查的重要內容。風險分級管控體系是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和安全生產標準化相關要求的深化。
本標準的目的是規范山東省企業安全生產風險(以下簡稱風險)管理全過程,保障從業人員的職業安全與健康,降低企業安全生產風險,實現安全生產和安全發展。
本標準規定了山東省內企業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的基本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指導山東省內各行業領域風險分級管控體系細則、實施指南的編制。
2 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T 23694— 風險管理 術語
3 術語和定義GB/T 23694— 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風險 risk
生產安全事故或健康損害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嚴重性的組合。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發生的概率。嚴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發生后,將造成的人員傷害和經濟損失的嚴重程度。風險=可能性×嚴重性。
改寫GB/T 23694— ,定義2.1。
可接受風險 acceptable risk
根據企業法律義務和職業健康安全方針已被企業降至可容許程度的風險。
重大風險 major risk
發生事故可能性與事故后果二者結合后風險值被認定為重大的風險類型。
危險源 hazard
可能導致人身傷害和(或)健康損害和(或)財產損失的根源、狀態或行為,或它們的組合。
在分析生產過程中對人造成傷亡、影響人的身體健康甚至導致疾病的因素時,危險源可稱為危險有害因素,分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環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類。
風險點 risk site
風險伴隨的設施、部位、場所和區域,以及在設施、部位、場所和區域實施的伴隨風險的作業活動,或以上兩者的組合。
危險源辨識 hazard identification
識別危險源的存在并確定其分布和特性的過程。
風險評價 risk assessment
對危險源導致的風險進行分析、評估、分級,對現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慮,以及對風險是否可接受予以確定的過程。
風險分級 risk classification
經過采用科學、合理方法對危險源所伴隨的風險進行定性或定量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劃分等級。
風險分級管控 risk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and control
按照風險不同級別、所需管控資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復雜及難易程度等因素而確定不同管控層級的風險管控方式。
風險控制措施 risk control measure
企業為將風險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針對該風險而采取的相應控制方法和手段。
風險信息 risk information
風險點名稱、危險源名稱、類型、所在位置、當前狀態以及伴隨風險大小、等級、所需管控措施、責任單位、責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綜合。
風險分級管控清單 risk classification control list
企業各類風險信息(3.11)的集合。
4 基本要求企業應建立由主要負責人牽頭的風險分級管控組織機構,應建立能夠保障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全過程有效運行的管理制度。
企業從基層操作人員到最高管理者,應參與風險辨識、分析、評價和管控;企業應根據風險級別,確定落實管控措施責任單位的層級;風險分級管控以確保風險管控措施持續有效為工作目標。
企業應依據本行業領域同類型企業實施指南,建設符合本企業實際的風險分級管控體系。企業應自主完成風險分級管控體系的制度設計、文件編制、組織實施和持續改進,獨立進行危險源辨識、風險分析、風險信息整理等相關具體工作。
企業風險分級管控體系應與企業現行安全管理體系緊密結合,應在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等安全管理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風險分級管控,形成一體化的安全管理體系,使風險分級管控貫徹于生產經營活動全過程。
企業應根據自身實際,強化過程管理,制定風險管控體系配套制度,確保體系建設的實效性和實用性。安全管理基礎比較薄弱的小微企業,應找準關鍵風險點,合理確定管控層級,完善控制措施,確保重大風險得到有效管控。
企業應建立完善的風險管控目標責任考核制度,形成激勵先進、約束落后的工作機制。應按照“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原則,明確每一個崗位辨識分析風險、落實風險控制措施的責任,并經過評審、更新,不斷完善風險分級管控體系。
5 總體結構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標準體系應包括通則、細則和實施指南三個層級。
應規定本行業領域企業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的原則要求、任務目標、基本程序和建設內容。
應規定本行業領域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的具體任務目標,應對確定風險點、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風險分級管控等工作程序提出具體要求,應確定本行業常見的危險源辨識方法、風險評價方法,以及風險控制措施的選擇與實施。
應根據本行業領域同類型企業中的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標桿企業的典型經驗做法,制定同類型企業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的工作方法、實施步驟,明確風險點劃分、風險判定、控制措施確定和分級管控等具體原則,確定同類型企業常見的危險源辨識方法、風險評價方法和典型風險控制措施,以及相關配套制度、記錄文件等,指導同類型企業開展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
6 工作程序和內容應結合企業可接受風險實際,制定事故(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嚴重性和風險度取值標準,明確風險判定準則,以便準確判定風險等級。風險等級判定應按從嚴從高原則。
應遵循大小適中、便于分類、功能獨立、易于管理、范圍清晰的原則。
1示例:如儲存罐區、裝卸站臺、生產裝置、作業場所、人員密集場所等。
操作及作業活動應涵蓋生產經營全過程所有常規和非常規狀態的作業活動。
2示例:動火、進入受限空間等特殊作業活動。
風險點排查風險點排查的內容企業應組織對生產經營全過程進行風險點辨識,形成風險點名稱、所在位置、可能導致事故類型、風險等級等內容的基本信息。
風險點排查的方法應按生產(工作)流程的階段、場所、裝置、設施、作業活動或上述幾種方式的結合進行風險點排查。
企業應采用適用的辨識方法,對風險點內存在的危險源進行辨識,辨識應覆蓋風險點內全部的設備設施和作業活動,并充分考慮不同狀態和不同環境帶來的影響。
危險源辨識的方法設備設施危險源辨識應采用安全檢查表分析法(SCL)等方法,作業活動危險源辨識應采用作業危害分析法(JHA)等方法,對于復雜的工藝應采用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或類比法、事故樹分析法等方法進行危險源辨識。
企業應選擇以下的評價方法對危險源所伴隨的風險進行定性、定量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劃分等級:
1——風險矩陣分析法(LS);
2——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法(LEC);
3——風險程度分析法(MES);
4——危險指數方法(RR);
5——職業病危害分級法等。
重大風險確定原則以下情形為重大風險:
6——違反法律、法規及國家標準中強制性條款的;
7——發生過死亡、重傷、職業病、重大財產損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輕傷、一般財產損失事故,且現在發生事故的條件依然存在的;
8——涉及重大危險源的;
9——具有中毒、爆炸、火災等危險的場所,作業人員在10人以上的;
10——經風險評價確定為最高級別風險的。
風險點級別確定按風險點各危險源評價出的最高風險級別作為該風險點的級別。
風險控制措施類別包括:
11——工程技術措施;
12——管理措施;
13——培訓教育措施;
14——個體防護措施;
15——應急處理措施。
風險控制措施確定的要求基本原則企業在選擇風險控制措施時應考慮:
16——可行性;
17——安全性;
18——可靠性;
19——重點突出人的因素。
評審風險控制措施應在實施前針對以下內容進行評審:
20——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1——是否使風險降低至可接受風險;
22——是否產生新的危險源或危險有害因素;
23——是否已選定最佳的解決方案。
重大風險控制措施需經過工程技術措施和(或)技術改造才能控制的風險,應制定控制該類風險的目標,并為實現目標制定方案。
屬于經常性或周期性工作中的不可接受風險,不需要經過工程技術措施,但需要制定新的文件(程序或作業文件)或修訂原來的文件,文件中應明確規定對該種風險的有效控制措施,并在實踐中落實這些措施。
對于某些重大風險,可同時采取6.5.3.1和6.5.3.2規定的措施。
企業選擇適用的評價方法進行風險評價分級后,應確定相應原則,將同一級別或不同級別風險按照從高到低的原則劃分為重大風險、較大風險、一般風險和低風險,分別用“紅橙黃藍”四種顏色標示,實施分級管控。
風險分級管控的要求風險分級管控應遵循風險越高管控層級越高的原則,對于操作難度大、技術含量高、風險等級高、可能導致嚴重后果的作業活動應重點進行管控。上一級負責管控的風險,下一級必須同時負責管控,并逐級落實具體措施。風險管控層級可進行增加或合并,企業應根據風險分級管控的基本原則,結合本單位機構設置情況,合理確定各級風險的管控層級。
企業應在每一輪風險辨識和評價后,編制包括全部風險點各類風險信息的風險分級管控清單,并按規定及時更新。
7 文件管理企業應完整保存體現風險管控過程的記錄資料,并分類建檔管理。至少應包括風險管控制度、風險點臺賬、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表,以及風險分級管控清單等內容的文件化成果;涉及重大風險時,其辨識、評價過程記錄,風險控制措施及其實施和改進記錄等,應單獨建檔管理。
8 分級管控的效果經過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企業應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改進:
24——每一輪風險辨識和評價后,應使原有管控措施得到改進,或者經過增加新的管控措施提高安全可靠性;
25——重大風險場所、部位的警示標識得到保持和改進;
26——涉及重大風險部位的作業、屬于重大風險的作業建立了專人監護制度;
27——員工對所從事崗位的風險有更充分的認識,安全技能和應急處理能力進一步提高;
28——保證風險控制措施持續有效的制度得到改進和完善,風險管控能力得到加強;
29——根據改進的風險控制措施,完善隱患排查項目清單,使隱患排查工作更有針對性。
9 持續改進企業每年至少對風險分級管控體系進行一次系統性評審或更新。企業應當根據非常規作業活動、新增功能性區域、裝置或設施等適時開展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
企業應主動根據以下情況變化對風險管控的影響,及時針對變化范圍開展風險分析,及時更新風險信息:
30——法規、標準等增減、修訂變化所引起風險程度的改變;
31——發生事故后,有對事故、事件或其它信息的新認識,對相關危險源的再評價;
32——組織機構發生重大調整;
33——補充新辨識出的危險源評價;
34——風險程度變化后,需要對風險控制措施的調整。
企業應建立不同職能和層級間的內部溝通和用于與相關方的外部風險管控溝通機制,及時有效傳遞風險信息,樹立內外部風險管控信心,提高風險管控效果和效率。重大風險信息更新后應及時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培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四】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包括哪三個層級
ICS?03
A 00
?????
DB37
山東省地方標準
DB37/T 2882—2016
?????
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通則
General rules for 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ystem of work safety risk classification
2016-12-07發布
2017-01-08實施
山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
目??次前??言本標準按照GB/T —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
本標準由山東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提出。
本標準由山東安全生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
本標準起草單位:山東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潘國軍、張省軍、劉曉威、孫寧、賈國慶、李有臣、高發虎、彭愛田、孫延瑞、趙華、張秀文、王紅國、謝家宣、朱殿卿、趙俊峰、趙一。
引??言本標準是依據國家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及標準規范,充分借鑒和吸收國際、國內風險管理相關標準、現代安全管理理念和生產經營單位(以下簡稱企業)的風險管理成功經驗,融合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及安全生產標準化等相關要求,結合山東省安全生產實際編制而成。
風險分級管控是企業安全管理的核心,風險分級管控過程中確定的典型控制措施是隱患排查的重要內容。風險分級管控體系是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和安全生產標準化相關要求的深化。
本標準的目的是規范山東省企業安全生產風險(以下簡稱風險)管理全過程,保障從業人員的職業安全與健康,降低企業安全生產風險,實現安全生產和安全發展。
本標準規定了山東省內企業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的基本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指導山東省內各行業領域風險分級管控體系細則、實施指南的編制。
2 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T 23694—2013 風險管理 術語
3 術語和定義GB/T 23694—2013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風險 risk
生產安全事故或健康損害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嚴重性的組合。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發生的概率。嚴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發生后,將造成的人員傷害和經濟損失的嚴重程度。風險=可能性×嚴重性。
改寫GB/T 23694—2013,定義。
可接受風險 acceptable risk
根據企業法律義務和職業健康安全方針已被企業降至可容許程度的風險。
重大風險 major risk
發生事故可能性與事故后果二者結合后風險值被認定為重大的風險類型。
危險源 hazard
可能導致人身傷害和(或)健康損害和(或)財產損失的根源、狀態或行為,或它們的組合。
在分析生產過程中對人造成傷亡、影響人的身體健康甚至導致疾病的因素時,危險源可稱為危險有害因素,分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環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類。
風險點 risk site
風險伴隨的設施、部位、場所和區域,以及在設施、部位、場所和區域實施的伴隨風險的作業活動,或以上兩者的組合。
危險源辨識 hazard identification
識別危險源的存在并確定其分布和特性的過程。
風險評價 risk assessment
對危險源導致的風險進行分析、評估、分級,對現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慮,以及對風險是否可接受予以確定的過程。
風險分級 risk classification
通過采用科學、合理方法對危險源所伴隨的風險進行定性或定量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劃分等級。
風險分級管控 risk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and control
按照風險不同級別、所需管控資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復雜及難易程度等因素而確定不同管控層級的風險管控方式。
風險控制措施 risk control measure
企業為將風險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針對該風險而采取的相應控制方法和手段。
風險信息 risk information
風險點名稱、危險源名稱、類型、所在位置、當前狀態以及伴隨風險大小、等級、所需管控措施、責任單位、責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綜合。
風險分級管控清單 risk classification control list
企業各類風險信息()的集合。
4 基本要求企業應建立由主要負責人牽頭的風險分級管控組織機構,應建立能夠保障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全過程有效運行的管理制度。
企業從基層操作人員到最高管理者,應參與風險辨識、分析、評價和管控;企業應根據風險級別,確定落實管控措施責任單位的層級;風險分級管控以確保風險管控措施持續有效為工作目標。
企業應依據本行業領域同類型企業實施指南,建設符合本企業實際的風險分級管控體系。企業應自主完成風險分級管控體系的制度設計、文件編制、組織實施和持續改進,獨立進行危險源辨識、風險分析、風險信息整理等相關具體工作。
企業風險分級管控體系應與企業現行安全管理體系緊密結合,應在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等安全管理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風險分級管控,形成一體化的安全管理體系,使風險分級管控貫徹于生產經營活動全過程。
企業應根據自身實際,強化過程管理,制定風險管控體系配套制度,確保體系建設的實效性和實用性。安全管理基礎比較薄弱的小微企業,應找準關鍵風險點,合理確定管控層級,完善控制措施,確保重大風險得到有效管控。
企業應建立完善的風險管控目標責任考核制度,形成激勵先進、約束落后的工作機制。應按照“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原則,明確每一個崗位辨識分析風險、落實風險控制措施的責任,并通過評審、更新,不斷完善風險分級管控體系。
5 總體結構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標準體系應包括通則、細則和實施指南三個層級。
應規定本行業領域企業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的原則要求、任務目標、基本程序和建設內容。
應規定本行業領域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的具體任務目標,應對確定風險點、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風險分級管控等工作程序提出具體要求,應確定本行業常用的危險源辨識方法、風險評價方法,以及風險控制措施的選擇與實施。
應根據本行業領域同類型企業中的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標桿企業的典型經驗做法,制定同類型企業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的工作方法、實施步驟,明確風險點劃分、風險判定、控制措施確定和分級管控等具體原則,確定同類型企業常用的危險源辨識方法、風險評價方法和典型風險控制措施,以及相關配套制度、記錄文件等,指導同類型企業開展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
6 工作程序和內容應結合企業可接受風險實際,制定事故(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嚴重性和風險度取值標準,明確風險判定準則,以便準確判定風險等級。風險等級判定應按從嚴從高原則。
應遵循大小適中、便于分類、功能獨立、易于管理、范圍清晰的原則。
1示例:如儲存罐區、裝卸站臺、生產裝置、作業場所、人員密集場所等。
6.2.1.2 操作及作業活動應涵蓋生產經營全過程所有常規和非常規狀態的作業活動。
2示例:動火、進入受限空間等特殊作業活動。
風險點排查6.2.1.3 風險點排查的內容企業應組織對生產經營全過程進行風險點辨識,形成風險點名稱、所在位置、可能導致事故類型、風險等級等內容的基本信息。
6.2.1.4 風險點排查的方法應按生產(工作)流程的階段、場所、裝置、設施、作業活動或上述幾種方式的結合進行風險點排查。
企業應采用適用的辨識方法,對風險點內存在的危險源進行辨識,辨識應覆蓋風險點內全部的設備設施和作業活動,并充分考慮不同狀態和不同環境帶來的影響。
危險源辨識的方法設備設施危險源辨識應采用安全檢查表分析法(SCL)等方法,作業活動危險源辨識應采用作業危害分析法(JHA)等方法,對于復雜的工藝應采用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或類比法、事故樹分析法等方法進行危險源辨識。
企業應選擇以下的評價方法對危險源所伴隨的風險進行定性、定量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劃分等級:
1——風險矩陣分析法(LS);
2——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法(LEC);
3——風險程度分析法(MES);
4——危險指數方法(RR);
5——職業病危害分級法等。
重大風險確定原則以下情形為重大風險:
6——違反法律、法規及國家標準中強制性條款的;
7——發生過死亡、重傷、職業病、重大財產損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輕傷、一般財產損失事故,且現在發生事故的條件依然存在的;
8——涉及重大危險源的;
9——具有中毒、爆炸、火災等危險的場所,作業人員在10人以上的;
10——經風險評價確定為最高級別風險的。
風險點級別確定按風險點各危險源評價出的最高風險級別作為該風險點的級別。
風險控制措施類別包括:
11——工程技術措施;
12——管理措施;
13——培訓教育措施;
14——個體防護措施;
15——應急處置措施。
風險控制措施確定的要求6.5.1.1 基本原則企業在選擇風險控制措施時應考慮:
16——可行性;
17——安全性;
18——可靠性;
19——重點突出人的因素。
6.5.1.2 評審風險控制措施應在實施前針對以下內容進行評審:
20——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1——是否使風險降低至可接受風險;
22——是否產生新的危險源或危險有害因素;
23——是否已選定最佳的解決方案。
重大風險控制措施需通過工程技術措施和(或)技術改造才能控制的風險,應制定控制該類風險的目標,并為實現目標制定方案。
屬于經常性或周期性工作中的不可接受風險,不需要通過工程技術措施,但需要制定新的文件(程序或作業文件)或修訂原來的文件,文件中應明確規定對該種風險的有效控制措施,并在實踐中落實這些措施。
對于某些重大風險,可同時采取和規定的措施。
企業選擇適用的評價方法進行風險評價分級后,應確定相應原則,將同一級別或不同級別風險按照從高到低的原則劃分為重大風險、較大風險、一般風險和低風險,分別用“紅橙黃藍”四種顏色標示,實施分級管控。
風險分級管控的要求風險分級管控應遵循風險越高管控層級越高的原則,對于操作難度大、技術含量高、風險等級高、可能導致嚴重后果的作業活動應重點進行管控。上一級負責管控的風險,下一級必須同時負責管控,并逐級落實具體措施。風險管控層級可進行增加或合并,企業應根據風險分級管控的基本原則,結合本單位機構設置情況,合理確定各級風險的管控層級。
企業應在每一輪風險辨識和評價后,編制包括全部風險點各類風險信息的風險分級管控清單,并按規定及時更新。
7 文件管理企業應完整保存體現風險管控過程的記錄資料,并分類建檔管理。至少應包括風險管控制度、風險點臺賬、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表,以及風險分級管控清單等內容的文件化成果;涉及重大風險時,其辨識、評價過程記錄,風險控制措施及其實施和改進記錄等,應單獨建檔管理。
8 分級管控的效果通過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企業應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改進:
24——每一輪風險辨識和評價后,應使原有管控措施得到改進,或者通過增加新的管控措施提高安全可靠性;
25——重大風險場所、部位的警示標識得到保持和改善;
26——涉及重大風險部位的作業、屬于重大風險的作業建立了專人監護制度;
27——員工對所從事崗位的風險有更充分的認識,安全技能和應急處置能力進一步提高;
28——保證風險控制措施持續有效的制度得到改進和完善,風險管控能力得到加強;
29——根據改進的風險控制措施,完善隱患排查項目清單,使隱患排查工作更有針對性。
9 持續改進企業每年至少對風險分級管控體系進行一次系統性評審或更新。企業應當根據非常規作業活動、新增功能性區域、裝置或設施等適時開展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
企業應主動根據以下情況變化對風險管控的影響,及時針對變化范圍開展風險分析,及時更新風險信息:
30——法規、標準等增減、修訂變化所引起風險程度的改變;
31——發生事故后,有對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認識,對相關危險源的再評價;
32——組織機構發生重大調整;
33——補充新辨識出的危險源評價;
34——風險程度變化后,需要對風險控制措施的調整。
企業應建立不同職能和層級間的內部溝通和用于與相關方的外部風險管控溝通機制,及時有效傳遞風險信息,樹立內外部風險管控信心,提高風險管控效果和效率。重大風險信息更新后應及時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培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薦訪問: 層級 分級 安全生產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