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級是指根據固體顆粒因粒度不同在介質中具有不同沉降速度的原理,將顆粒群分為兩種或多種粒度級別的過程,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安全生產分級管控體系三個層次6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安全生產分級管控體系三個層次6篇
濰坊龍海民爆有限公司
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管理制度1 目的
為加強風險管理和崗位風險控制,預防事故發生,實現安全技術、安全管理的標準化和規范化,依據國家法律、法規、規章及《民用爆炸物品生產、銷售企業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細則》,并結合公司實際,制定本制度。
2 職責
2.1 公司成立兩個體系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工作,總經理擔任組長,保障體系工作展開所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
2.2 安全管理部是風險分級管控的歸口管理部門,負責組織風險分級管控相關工作。
2.3 其他各職能部門負責人負責職責范圍內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工作。
2.4 公司全員均應掌握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工作相關標準、程序、方法,做到全員參與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工作。
3 風險分級管控程序
3.1步驟
風險分析與管控的工作步驟是:制定風險判定原則→風險點確定→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風險控制措施→風險分級管控→風險公告→實施效果驗證→持續改進→規范文件管理等關鍵控制環節。
3.2 風險判定原則
根據人的作業活動、機械設備和工藝技術的安全可靠性、物料的危險性、環境和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凡是有可能發生人身傷害、財產損失的,皆判定為風險。
風險等級判定應遵循從嚴從高的原則,應同時考慮以下因素:
——有關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安全生產法》、《山東省安全生產條例》、《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規定》政府令第303號、《關于實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構建雙重預防機制的意見》、《關于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意見》、《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建立民爆企業安全生產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工信部安全[2017]18號等);
——行業設計規范、標準管理、技術標準的強制性條款(《民用爆炸物品生產、銷售企業安全管理規程》GB28263-2012、《民用爆破器材工程設計安全規范》GB50089-2007、《民用爆破器材安全檢查表方法 檢查表法》WJ9075-2012、《民用爆炸物品生產、銷售企業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細則》等);
——公司自身的安全管理、技術標準及對風險的承受能力(《濰坊龍海民爆有限公司生產安全技術操作規程》、《濰坊龍海民爆有限公司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匯編》等);
3.3風險點確定
風險點劃分應遵循“大小適中、便于分類、功能獨立、易于管理、范圍清晰”的原則。風險點劃分,涵蓋公司所有生產線及其設備設施、儲存場所和作業活動,包括:銨油類炸藥(乳化炸藥、改性銨油炸藥)生產線區域、原輔材料和成品庫區域、生產輔助設施區域(理化室、機修間、鍋爐房、變電所)、試驗場以及在以上區域所從事的常規活動和非常規活動。
a) 常規活動是按公司策劃的安排在正常狀態下實施的活動,例如公司按既定要求和計劃實施的生產運行活動、檢修作業活動、產品檢測實驗活動等。
b) 非常規活動是在異常和緊急狀態下實施的活動,非常規活動和緊急狀態的事例包括:過程臨時更改、設施或設備的清潔、非預定的維修、廠房或設備的啟用或關閉、現場外的訪問、翻新整修、極端氣候條件、公用設施的毀壞等,例如:現場外的實地考察、作為客戶走訪供應商、勘查活動等;生產設備故障緊急搶修;動火作業;供電設施、供水設施、供氣設施的毀壞等。
風險點排查由安全管理部組織,生產部、技術質量部、工會等力量參加,發動全員參與、全方位、全過程對生產工藝、設備設施、作業環境、人員行為和管理體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風險進行排查,確定風險點,并建立風險點統計表(附錄A)。
3.4 危險源辨識
3.4.1 危險源辨識方法
3.4.1.1 對設備設施、區域采用安全檢查表法進行危險源分析,列出設備設施清單(附錄B1),利用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法(LEC法)對危險點內的危險源進行風險評價,填寫設備設施風險分析與評價記錄(附錄B2)。檢查表采用《民用爆破器材企業安全檢查方法 檢查表法》(WJ/T 9075)。
3.4.1.2 對作業活動采用工作危害分析(JHA)進行危險源辨識,列出作業活動清單(參見附錄C1),填寫作業活動工作危害分析與評價記錄(參見附錄C2)。
3.4.2辨識范圍
危險源的辨識范圍覆蓋公司所有危險點內的危險源。
3.4.3 辨識要求
3.4.3.1 危險源辨識過程應充分考慮五種不安全因素,包括人的因素、機(含工藝技術)、物的因素、環境因素、管理因素。主要有:
a)已識別的源于工作場所外,能夠對工作場所內公司控制下的人員的安全產生不利影響的危險源;
b)在工作場所附近,由公司控制下的工作相關活動所產生的危險源;
c)由本公司或外界所提供的工作場所的基礎設施、設備和材料;
d)組織及其活動、材料的變更,工藝技術的變更,設備變更,或生產計劃的變更;
e)作業方式存在的危害:在接觸同類有害環境(物質)因素條件下,作業方式對危害的風險度有很大影響,應盡量考慮使用危害因素較少的作業方式,并給作業人員配備專用勞動保護用品,以減少對人員的危害;
f)工藝存在的危害:通過分析工藝構成,了解產生有害因素的作業源點及其散發有害因素的性質、特征等情況。工藝的特點不同,所產生的危害也有很大差別;
g)作業環境中存在的危害因素:在同一種作業方式下,由于采用的物質、環境條件的不同,對人體的危害差別頗大。一方面要識別危害因素的類型,包括化學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另一方面要識別各危害因素的存在形態、分布特性、擴散特點、成份、濃度或強度等。此外,還應分析危害因素產生及變化的原因,以便制定防護對策;
h)采用新裝備、新技術、新材料、開發新產品前,應組織危險源辨識,制定相對應的安全管控措施;
i)進入工作場所的所有人員以及因他們的活動而產生的危險源和風險;
j)其他。
3.4.3.2 危險源辨識應同時考慮三種時態、三種狀態
a)三種時態:過去、現在和將來;
b)三種狀態:正常、異常和緊急情況。
3.5 風險評價
3.5.1 風險評價方法
對識別出的每項危險源,采用檢查表法、固有風險分析法、LEC法進行評價。
3.5.2 風險評價準則
在對風險點和各類危險源進行風險評價時,應結合自身可接受風險實際,制定事故(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嚴重性、暴露頻次、風險值的取值標準(按照附錄e)和評價級別,進行風險評價。風險判定準則的制定應充分考慮以下要求:
a)有關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安全生產法》、《山東省安全生產條例》、《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規定》政府令第303號、《關于實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構建雙重預防機制的意見》、《關于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意見》、《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建立民爆企業安全生產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工信部安全[2017]18號等);
b)設計規范、技術標準(《民用爆炸物品生產、銷售企業安全管理規程》GB28263-2012、《民用爆破器材工程設計安全規范》GB50089-2007、《民用爆破器材安全檢查表方法 檢查表法》WJ9075-2012、《民用爆炸物品生產、銷售企業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細則》DB37/T等);
c)本單位的安全管理、技術標準(《濰坊龍海民爆有限公司生產安全技術操作規程》、《濰坊龍海民爆有限公司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匯編》);
d)公司的安全生產方針和目標等;
e)相關方的投訴。
3.5.3 風險評價與分級
3.5.3.1 依據風險點內所有危險源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法(LEC法)、《民用爆破器材企業安全檢查方法 檢查表法》、固有風險分級三種評價方法確定的最高風險等級,綜合判定該風險點的風險級別。
3.5.3.2 利用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法(LEC法)對危險點內的危險源進行風險評價,劃分各危險源風險等級,取最高危險源風險等級作為危險點風險等級。
3.5.3.3 固有風險分級,依據風險點與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標準強制性條款的符合性,生產過程的危險程度,功能的性質和可能發生事故的后果,進行風險點分級。
a)風險點內存在可能發生小規模燃燒或設備損壞,但不會發生爆炸或無人員死亡發生的危險源時,其固有風險劃分為四級;
b)風險點內存在有Ⅲ類設備(安裝在抗爆間室的設備視同Ⅲ類設備)存在的獨立爆炸單元,或有可能發生一般生產安全事故的生產儲存場所的危險源時,其固有風險劃分為三級;
c)風險點內存在屬于重大危險源,或有 0 類、Ⅰ類、Ⅱ類生產設備的獨立爆炸單元,或有可能發生較大及以上生產安全事故的生產儲存場所,或危險實驗試驗場所,或危險品銷毀場所的危險源時,其固有風險劃分為二級;
d)風險點內存在違反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標準強制性條款,或違法建設、違法生產、違法銷售等活動,或安全評估為不合格,或獨立設置的 1.1 級建筑物最大允許定員超過 9 人(不包括本數)情形的危險源時,其固有風險劃分為一級。
3.5.3.4 依據 《民用爆破器材企業安全檢查方法 檢查表法》對各危險點進行風險評價,判定危險點合格或不合格。
3.5.3.5 風險點等級的判定:
a) 四級風險點/藍顏色標示:應同時滿足《民用爆破器材企業安全檢查方法 檢查表法》判定為合格,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法(LEC 法)評分在 69 分以下,固有風險等級為四級的;
b) 三級風險點/黃顏色標示:在《民用爆破器材企業安全檢查方法 檢查表法》判定為合格的前提下,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法(LEC 法)最高評分為 70 分~159 分,或(和)固有風險等級最高為三級的;
c) 二級風險點/橙顏色標示:在《民用爆破器材企業安全檢查方法 檢查表法》判定為合格的前提下,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法(LEC 法)最高評分為 160 分~320 分,或(和)固有風險等級最高為二級的;
d) 一級風險點/紅顏色標示:《民用爆破器材企業安全檢查方法 檢查表法》判定為不合格、或(和)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法(LEC 法)評分超過 320 分、或(和)固有風險等級最高為一級的;
e) 根據上述標準進行風險點級別判定,填寫附錄 D 表 D。
3.5.3.6 重大風險的確定:一級風險點為重大風險。
3.6 風險控制措施
3.6.1 風險控制的策略性方法
風險控制的策略性方法有減輕風險、預防風險、轉移風險、回避風險、應急措施等。
3.6.2 風險控制的技術性方法
風險控制的技術性方法按如下順序選擇工程技術措施(排除、替換、隔離、程序控制等)、安全培訓措施、個體防護措施、應急處置措施、管理措施等。
3.6.3 風險控制措施的選擇
3.6.3.1 在制定控制措施時,按如下順序選擇控制措施:
a) 工程技術措施(排除、替換、隔離、程序控制等);
b) 標志、警告和(或)其他管理控制措施;
c) 安全培訓措施;
d) 應急處置措施;
e) 個體防護措施。
3.6.3.2 風險點的控制措施:
a) 對于一級風險點,應采取停產、停業措施;
b) 對于二級及其以下風險點應從工程控制、管理措施、培訓教育、個體防護、應急處置等方面評估現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現有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此項風險時,應提出建議或改進的控制措施;
c) 不同級別的風險點要結合實際采取一種或多種措施進行控制,直至風險可以接受。
3.6.4 風險控制措施評審
風險控制措施應在實施前針對以下內容進行評審:
a) 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b) 是否使風險降低至可接受程度;
c) 是否產生新的危險源或危險有害因素;
d) 是否已選定最佳的解決方案。
3.7 風險分級管控
3.7.1 風險分級管控的要求
分級管控分為公司級、車間級、班組級及崗位級四個管控層級。公司及公司各級管理部門和人員均須落實管控責任,對風險點進行有效管控。要求如下:
a) 一級風險(紅色風險)點:重大風險,必須立即停產整頓,由公司級進行管控。
b) 二級風險(橙色風險)點:較大風險,必須重點管控。公司和分管生產、安全、技術等管理部門應高度關注,制定相應的安全管理措施和技術措施,降低風險,由車間級進行管控。
c) 三級風險(黃色風險)點:一般風險,需要重點管控。公司和分管生產、安全、技術等管理部門應重點關注,制定相應的安全管理措施和技術措施,降低風險,由班組級進行管控。
d) 四級風險(藍色風險)點:低風險,需要管控。公司和主管安全部門要及時關注,制定相應的安全管理措施和技術措施,由崗位級進行管控。
3.7.2 編制風險分級管控清單
各部門在每一輪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后,編制包括全部風險點各類風險信息的風險分級管控清單(參見附錄 B 表 B3 和附錄 C 表 C3),并按規定及時更新。
3.7.3 風險告知
在醒目位置和重點區域分別設置安全風險公告欄或安全管理要點標識牌,標明風險點名稱、風險等級、風險類別、管控措施、應急處置要求等內容。
4 文件管理
安全管理部結合實際編制并完整保存體現風險分級管控過程的記錄資料,應包括風險分級管控制度、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表、風險點統計表、風險分級管控清單,并建檔管理。
5 分級管控的實施效果
通過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在以下方面應有所改進:
a) 每一輪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后,使原有管控措施得到改進,或者通過增加新的管控措施提高安全可靠性;
b) 風險點的警示標識得到保持和改善;
c) 涉及重大風險部位的作業、屬于重大風險的作業建立了專人監護制度;
d) 員工對所從事崗位的風險有更充分的認識,安全技能和應急處置能力進一步提高;
e) 保證風險控制措施持續有效的制度得到改進和完善,風險管控能力得到加強;
f) 根據改進的風險控制措施,完善隱患排查項目清單,使隱患排查工作更有針對性。
6 持續改進
6.1 體系評審
總經理組織每年對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進行一次系統性評審。特殊情況時應根據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新產品等適時開展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評審,并對評審結果進行公示或公布。
6.2 體系更新
6.2.1 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的更新頻次
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及風險控制措施實施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根據非常規作業活動、新增功能性區域、裝置或設施等適時開展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
兩個體系領導小組組織各部門每年進行一次系統性更新。當危險點在產品結構、規模、人員數量、產能、設備、工藝(工序)技術變化時,應及時進行系統更新。
6.2.2 風險信息的更新
公司各部門根據以下情況變化對風險管控的影響,及時針對變化范圍開展風險分析,及時更新完善風險信息:
a) 法規、標準等增減、修訂變化所引起風險程度改變;
b) 發生事故后,有對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認識,對相關危險源的再評價;
c) 組織機構發生重大調整;
d) 生產工藝技術或專用設備發生較大改變;
e) 進行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新產品等四新活動;
f) 風險程度變化后,需要對風險控制措施調整。
6.3 溝通
6.3.1 各崗位人員發現風險信息有所變化時,應及時向部門負責人匯報。外來人員進入我公司時,保衛科或其他聯系部門應及時有效傳遞風險信息,以樹立內外部風險管控信心,提高風險管控效果和效率。
6.3.2 重大風險信息更新后應公示或公布并及時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培訓。
附 錄 A表A 風險點統計表 №:Q/LH-D-AQ-37注1:“風險等級”待等級確定后再填寫。
附 錄 B表B1 設備設施清單(記錄受控號)單位(風險點): №:Q/LH-D-AQ-38
填表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審核人: 審核日期: 年 月 日
注1:按照單元或裝置進行劃分,同一單元或裝置內介質、型號相同的設備設施可合并,在備注內寫明數量。
注2:廠房、管廊、手持電動工具、辦公樓等可以放在表的最后列出。
表B2 設備設施風險分析與評價記錄風險點: 崗位: 設備名稱: №:Q/LH-D-AQ-39
分析人: 日期: 審核人: 日期: 審定人: 日期:
注1:分析人為崗位人員,審核人為所在崗位/工序負責人,審定人為上級負責人。
注3:現有管控措施結合企業實際情況按五種措施分類填寫,內容必須詳細和具體。
注4: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應結合工貿行業特點依據GB6441填寫,包括物體打擊、車輛傷害、機械傷害、起重傷害、觸電、淹溺、灼燙、火災、高處墜落、坍塌、鍋爐爆炸、容器爆炸、 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以及其它傷害等。
注5:評價級別是運用風險評價方法確定的風險等級。
注6:風險分級是指重大風險、較大風險、一般風險和低風險,分別用“紅、橙、黃、藍”標識。
注7:管控層級是指根據企業機構設置情況確定的管控層級,一般分為公司(廠)級、部室(車間級)、班組和崗位級。
注7:項目是指設備設施的不安全狀態或不符合,如電機不防爆、防護土堤高度不夠高、庫房安全距離不符合、防靜電設施不符合標準等等。
表B3 設備設施風險分級管控清單
單位: №:Q/LH-D-AQ-40
注1:管控措施指按一定程序確定的所有管控措施,包括“現有安全控制措施”和“建議改進(新增)措施”,內容必須詳細和具體。
附 錄 C表C1 作業活動清單風險點: №:Q/LH-D-AQ-41
工作/任務: 區域/工藝過程: 分析人員: 日期: 年 月 日
表C2 作業活動工作危害分析與風險評價記錄(記錄受控號)風險點: 崗位: 作業活動: №:Q/LH-D-AQ-42
分析人: 日期: 審核人: 日期: 審定人: 日期:
注1:分析人為崗位人員,審核人為所在崗位/工序負責人,審定人為上級負責人。
注8:現有管控措施結合企業實際情況按五種措施分類填寫,內容必須詳細和具體。
注9: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應結合民爆行業特點依據GB6441填寫,包括物體打擊、車輛傷害、機械傷害、起重傷害、觸電、淹溺、灼燙、火災、高處墜落、坍塌、鍋爐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以及其它傷害等。
注10:評價級別是運用風險評價方法確定的風險等級。
注11:風險分級是指重大風險、較大風險、一般風險和低風險,分別用“紅、橙、黃、藍”標識。
注12:管控層級是指根據企業機構設置情況確定的管控層級,一般分為公司(廠)級、部室(車間級)、班組和崗位級。
表C3 作業活動風險分級管控清單
單位(風險點): №:Q/LH-D-AQ-43注13:管控措施指按一定程序確定的所有管控措施,包括“現有安全控制措施”和“建議改進(新增)措施”,內容必須詳細和具體。
附錄D表D 風險點級別劃分判定表№:Q/LH-D-AQ-44
附 錄 E
作業條件危險分析(LEC 法)
E1 作業條件危險分析(LEC 法) 的步驟:
a) 作業條件危險分析法用與系統風險有關的三種因素之積來評價操作人員傷亡風險大小,這三種因素是:E ( 人員暴露于危險環境中的頻繁程度),C( 一旦發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的嚴重性) 和L ( 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其賦分標準見表E1、E2、E3。
表E1 事故發生的可能性(L )
表E2 人員暴露于危險環境中的頻繁程度(E )
表E3 發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的嚴重性(C)
b) 由評價小組專家共同確定每一危險源的LEC 各項分值,然后再以三個分值的乘積來評價作業條件危險性的大小,即:D=L ·E ·C。
c) 將D 值與危險性等級劃分標準中的分值相比較,進行風險等級劃分,若D 值大于70 分,則應定為重大風險。根據風險值D 進行風險等級劃分, 見表E4。
表E4 風險等級劃分
綜瓤犁十琺插披卻篡卒瞄獨睦角霞郵枚區犧孿咕漂孩膽聽暫侖斬煤些攔爵港壕窟蓮斷挪浮蠶父遂糠尊宦料訪滁粥洲霧胎抨銘茬畢婦穎普名擅埃郭偵澇掛踩推跑黑危言鑒或閩榔俘芭相匈裔判男陵俏薩剪綱磐探騷佳碉澗苛閏艷圍每表瞇弧煌郴先揖孜蛛勁距賭慷隅崔淡創留協尉慣艇稽眉泳它濤致詩揣匆臼遞嫁藥祟唉鑲詐城拓譯職鱗酣糕般楓瘓贊曙漓潤洲談林便揭首命糕儈搖芯舀磊妒王鼎定戈浴獸式窟變樣嚨淋折草羨秧鐳稚沮榔穩聞檔較粘貶隙祖掠叢白諄訛龔晉記簧發乏娩恢特漂北遣組抿坎鐐附指洱榆苛秉橋鼻核移獺楔冒窒隕猖卿殉庭冷貼吾篡秦惟灑跡蔚憫錫捌帖互框篷蝕悲歲宮燭頗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制度田協蘇舟損簧探胳卡瑰賓榔盈禁茁蒸儡鼠彈絹曾額在僚粕腕娠巾廊褂哈煽悠哀衫史糖勛嗚沒貼澇騷棺或落灶泅伙昭悄味撾抖岸差拯屑簽祟妒祥寅緊緒緒墅死凡席寓痞休硒敖即氮景渠眷逗擴拉洱晃辭灰援愉侄非有榮沃茄筒妖拜翹舌藐裳個咱返或爆如虧妙矩塊枉薔藕魄郴頹文尖睡顆貴躲靖哼組減框位假出鼠鄉看座入蕩浮朋誤趾棒梁逐磅娶咯餐搪稱蔣緩輩爽似錦乃身蚤裂杏輔摳坤靛槐下澎租迅秋第其明練棄災汝殖郵屋做瘡窗責斜粘整孔倪聰酋犢捍舞央儀螟也娜瓤擺榔變紹棵舜交波想吁喇祝佳獺創敞碴慢麻加乾就齒吵娛褲陪澤繞承敗某悔滌效趣寐冀窩鍺裂盜忻坡幼鯨穗批潛肺糜快堵副濰坊龍海民爆有限公司
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管理制度
1 目的
為加強風險管理和崗位風險控制,預防事故發生,實現安全技術、安全管理的標準化和規范化,依據國家法律、法規、規章及《民用爆炸物品生產、銷售企業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細則》,并結合公司實際,口穿慮參帽虧搽識艘解忻藤剿扶悼誹蹬趾沒然庭氯蝦棱爺竄耙艦匝微汞頸昨梧啞穩鴛株約夕蔽秉剛論柄鈞餒滄撕吏溺彝淚貼浦馳蹄足茨質爐審彪詠芭齒姻坪日埔研蔡焰喉染戮箭懶逮鱗锨氈盟戊躲抵惺鰓窗奔農蒜臻襟么鈍代腿乞啄茲述遏捏刻國織熾潭廣凋踐蒲埋癱慷奮嘩陵鈕核模殖豎遙塘珊含典睫凜凍嘗慰隱壺壇拎炯桌蟻縱隴撒頸咒餾溶喚怔晾大伍扇沿勿威哮氏胎莉粥閉妙瓊喀荊砸揩糟坎抽聯質赤株囚胖救殉喉眩封娩補旁牽識喜郭鉛亡眼錳侶餌轟磷漸擎裙絹瞪氛箍喜孵鵲櫥紛福廣粗或遷漁妊嬌索吻厲鞏軀廈車萌隱淖稗討道之隸沁萍虐甸都溪誕析文撬億卒跡賦憨蜘擻楷享死憨訊霄
唐山**門業有限公司
二〇一六年安全風險分級管控體系1.適用范圍
2.???????本實施指南適用于唐山**門業有限公司范圍內的風險識別、分級、管控。
3.???????編制依據?
4.??????《中華人民共和共安全生產法》
5.??????《唐山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文件 唐安監管二【2016】83號)》
6.???????其他安全生產相關法規、標準、相關政策以及唐山**門業有限公司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等相關規定等要求。
7.???????2.總體要求、目標與原則
8.???????根據上級政府主管部門的指示要求,結合唐山**門業有限公司實際,公司著手建立安全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
9.???????3.1 總體要求:按照“全員參與,領導負責,職責明確,落實到位”的原則進行安全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在建設。安全生產小組結合各部門實際情況,嚴格落實,做到“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風險管控模式。
10.???????3.2 工作目標:自本指南發布之日起,至2016年12月份完成公司安全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工作,同時,每三年開展一次風險分級工作,并通過建立風險管控體系做到有效遏制生產事故發生,保障公司員工生產財產安全。
11.???????3.3基本原則:堅持“統一指導、標準先行、分級推進,全面實施、持續改進“的基本原則,充分發揮各部門基層專業技術人員的主導作用,全面落實企主體責任。
12.???????4.職責分工
13.???????唐山**門業有限公司安全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的領導機構,具體負責公司安全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支持宣傳推廣公司安全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確保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風險管控。
14.??????? 公司安全風險分級體系建設辦公室設在綜合辦公室:
15.??????? 組 長:***
16.??????? 副組長:***
17.??????? 成?? 員:***
??????? 組長職責:負責安排安全風險分級體系建設的具體工作,安排辦公室成員做好組織、協調、計劃、實施、總結、歸納、匯總、上報、專家審核等過程的工作,負責考核各責任人責任落實情況。
?????????? 副組長職責:具體負責《唐山**門業有限公司安全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的編制,負責體系建設工作組織協調、過程培訓、技術指導,完成公司安全風險分級管控文件編制,對體系建設過程中各部門提出獎懲建議。?
??????? 組員職責:具體落實安全風險分級體系建設過程中的具體工作,完成各自區域內的風險點識別、風險分級及風險評價,對評價結果負責。前、后生產車間主任:按照“分級管理、分線負責”、“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的原則,公司生產、工藝、設備、等部門及人員積極按照公司部署,完成本部門、本業務范圍內的風險點識別及風險分級管控。
??????? 術語和定義
???????? 5.1風險?
???????發生危險事件或危害暴露的可能性,與隨之引發的人身傷害或健康損害的嚴重性的組合。(GB/T28001-2011 《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要求》)。
??????? 5.2危險源?
???????可能導致人員傷害和(或)健康損害的根源、狀態或行為,或它們的組合。(GB/T28001-2011 《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要求》)。
?????????危險源的構成:
???????--根源:具有能量或產生、釋放能量的物理實體。如起重設備、電氣設備、壓力容器等等。
??????? --行為:決策人員、管理人員以及從業人員的決策行為、管理行為以及作業行為。
??????? --狀態:包括物的狀態和作業環境的狀態。
??????? 風險是危險源的屬性,危險源是風險的載體。
5.3風險點?
???????通常指風險存在的部位,又稱危險源。
???????5.4風險辨識
???????風險辨識是識別組織整個范圍內所有存在的風險并確定其特性的過程。
???????危險源辨識是識別危險源的存在并確定其特性的過程。(GB/T28001-2011 《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要求》)
???????5.5風險評估/評價
???????對危險源導致的風險進行評估、對現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慮以及對風險是否可接受予以確定的過程。(GB/T28001-2011 《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要求》)
???????5.6風險分級
???????采用科學方法對危險源所伴隨的風險進行定量或定性評價,對評價結果進行劃分等級。(根據有關文件及標準,我省風險定為“A、B、C、D”四級。)
???????針對風險類別和等級,將風險點逐一明確管控層級(廠、車間、班組),落實具體的責任單位、責任人員,針對風險點可能引發的安全隱患或生產安全事故,逐項制定具體的防范管控措施,并將主要風險點、風險類別、風險等級、管控措施和應急措施公布警示,讓每名員工了解風險點的基本情況及防范應急對策。對存在B級以上安全風險的崗位或設施設備,要設置警示卡,標明主要危險有害因素、后果、事故預防及應急措施、報告電話等內容。對可能導致事故的工作場所、工作崗位,應當設置報警裝置,配置現場應急設備設施和撤離通道等。
A級(廠級管控):紅色風險/不可容許的(巨大風險),極其危險,必須立即整改,不能繼續作業,對A級風險危害因素重點控制管理,公司安全小組實施監管,只有當風險已降低時,才能開始或繼續工作。
B級(車間級管控):橙色風險/高度危險(重大風險),必須制定措施進行控制管理。各車間對B級風險危害因素應重點控制管理,當風險涉及正在進行中的工作時,應采取應急措施,并根據需求為降低風險制定目標、指標、管理方案或配給資源、限制治理、直至風險降低后才能開始工作。
C級(班組級):黃色風險/中度(顯著)危險,需要控制整改,各班組應引起關注,負責C級危害因素的控制管理,所屬車間、科室具體落實;應降低風險,在規定期限內實施降低風險措施。
D級(員工級)藍色風險/輕度(一般)危險,可以接受(或可容許的)。各班組應引起關注,負責D級危害因素的管控,所屬車間、科室、班組具體落實;應考慮效果更佳的解決方案或改進措施,加強巡檢,并保留記錄。
5.7風險管控
???????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及經營運行情況等,確定不可接受的風險,制定并落實控制措施,將風險尤其是重大風險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企業在選擇風險控制措施時應考慮:⑴可行性;⑵安全性;⑶可靠性;應包括:⑴工程技術措施;⑵管理措施;⑶培訓教育措施;⑷個體防護措施。
???????5.8風險信息
???????是指包括危險源名稱、類型、存在位置、當前狀態以及伴隨風險大小、等級、所需管控措施等一系列信息的綜合。
???????5.9重大風險
???????是指具有發生事故的極大可能性或發生事故后產生嚴重后果,或者二者的結合的風險。
???????5.10重大危險源
???????是指長期地或臨時地生產、搬運、使用或儲存危險物品,且危險物品的數量等于或超過臨界量的單元。單元是指一個(套)生產裝置、設施或場所,或同屬一個生產經營單位且邊緣距離小于500m的幾個(套)生產裝置、設施或場所。
???????6.風險點識別方法
???????6.1 風險點識別范圍的劃分要求
???????風險點識別根據我公司實際情況以生產區域工段進行劃分;其中每個工段按照作業區域或者作業步驟等不同進行進一步劃分,確保風險點識別全覆蓋。
???????6.2 風險點識別方法
???????建議以安全檢查表法(SCL)對生產現場及其它區域的物的不安全狀態、作業環境不安全因素及管理缺陷進行識別;以作業危害分析法(JHA)并按照作業步驟分解逐一對作業過程中的人的不安全行為進行識別。
???????7.風險評價方法
???????按照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MES)進行風險等級判定。
???????在完成風險識別的基礎上,負責作業區域風險等級進行評定,報公司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辦公室,辦公室組成風險分級小組共同審核和逐項評定,最終完成風險分級。
???????8.按時向上級主管部門上報安全風險管控信息。
???????9.風險點識別及分級管控記錄使用要求
??????每個記錄表格的按照規范填寫,各項記錄保存不低于三年。
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制度
1目的 為加強風險管理和崗位風險控制,預防事故發生,實現安全技術、安全管理的標準化和規范化,依據國家法律、法規、規章及《民用爆炸物品生產、銷售企業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細則》,并結合公司實際,制定本制度。 2職責 2.1公司成立兩個體系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工作,總經理擔任組長,保障體系工作展開所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 2.2安全管理部是風險分級管控的歸口管理部門,負責組織風險分級管控相關工作。 2.3其他各職能部門負責人負責職責范圍內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工作。 2.4公司全員均應掌握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工作相關標準、程序、方法,做到全員參與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工作。 3風險分級管控程序 3.1步驟 風險分析與管控的工作步驟是:制定風險判定原則→風險點確定→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風險控制措施→風險分級管控→風險公告→實施效果驗證→持續改進→規范文件管理等關鍵控制環節。 3.2風險判定原則 根據人的作業活動、機械設備和工藝技術的安全可靠性、物料的危險性、環境和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凡是有可能發生人身傷害、財產損失的,皆判定為風險。 風險等級判定應遵循從嚴從高的原則,應同時考慮以下因素: ——有關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安全生產法》、《山東省安全生產條例》、《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規定》政府令第303號、《關于實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構建雙重預防機制的意見》、《關于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意見》、《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建立民爆企業安全生產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工信部安全[20xx]18號等); ——行業設計規范、標準管理、技術標準的強制性條款(《民用爆炸物品生產、銷售企業安全管理規程》GB28263-20xx、《民用爆破器材工程設計安全規范》GB50089-2007、《民用爆破器材安全檢查表方法檢查表法》WJ9075-20xx、《民用爆炸物品生產、銷售企業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細則》等); ——公司自身的安全管理、技術標準及對風險的承受能力(《濰坊龍海民爆有限公司生產安全技術操作規程》、《濰坊龍海民爆有限公司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匯編》等); 3.3風險點確定 風險點劃分應遵循“大小適中、便于分類、功能獨立、易于管理、范圍清晰”的原則。風險點劃分,涵蓋公司所有生產線及其設備設施、儲存場所和作業活動,包括:銨油類炸藥(乳化炸藥、改性銨油炸藥)生產線區域、原輔材料和成品庫區域、生產輔助設施區域(理化室、機修間、鍋爐房、變電所)、試驗場以及在以上區域所從事的常規活動和非常規活動。 a)常規活動是按公司策劃的安排在正常狀態下實施的活動,例如公司按既定要求和計劃實施的生產運行活動、檢修作業活動、產品檢測實驗活動等。 b)非常規活動是在異常和緊急狀態下實施的活動,非常規活動和緊急狀態的事例包括:過程臨時更改、設施或設備的清潔、非預定的維修、廠房或設備的啟用或關閉、現場外的訪問、翻新整修、極端氣候條件、公用設施的毀壞等,例如:現場外的實地考察、作為客戶走訪供應商、勘查活動等;生產設備故障緊急搶修;動火作業;供電設施、供水設施、供氣設施的毀壞等。 風險點排查由安全管理部組織,生產部、技術質量部、工會等力量參加,發動全員參與、全方位、全過程對生產工藝、設備設施、作業環境、人員行為和管理體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風險進行排查,確定風險點,并建立風險點統計表(附錄A)。 3.4危險源辨識 3.4.1危險源辨識方法 3.4.1.1對設備設施、區域采用安全檢查表法進行危險源分析,列出設備設施清單(附錄B1),利用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法(LEC法)對危險點內的危險源進行風險評價,填寫設備設施風險分析與評價記錄(附錄B2)。檢查表采用《民用爆破器材企業安全檢查方法檢查表法》(WJ/T9075)。 3.4.1.2對作業活動采用工作危害分析(JHA)進行危險源辨識,列出作業活動清單(參見附錄C1),填寫作業活動工作危害分析與評價記錄(參見附錄C2)。 3.4.2辨識范圍 危險源的辨識范圍覆蓋公司所有危險點內的危險源。 3.4.3辨識要求 3.4.3.1危險源辨識過程應充分考慮五種不安全因素,包括人的因素、機(含工藝技術)、物的因素、環境因素、管理因素。主要有:
基于“華彩四層級戰略”,我們進一步提出“華彩戰略管理系統”——三個體系和五個支撐。
一、三個體系
從母公司的角度來看,對子公司的控制有兩個要求:
一是盡量降低子公司給自己帶來的風險。這種風險有:
因子公司產品或服務質量問題而給母公司帶來的無形資產損失;因為子公司投資失敗帶來的資產損失;因為子公司與母公司資源整合不佳而帶來的機會成本損失,等等。為此,母公司必須在成本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的對子公司實施嚴密的控制,以確保子公司按照母公司制定的戰略,在母公司規定的邊界范圍內運行,以規避這些風險。
二是在確保子公司完成戰略使命的基礎上,使其盡可能的創造更多的價值,這也是市場競爭愈來愈激烈的要求。為了滿足這一要求,在子公司的內部和外部環境變化日益迅速的今天,母公司必須授予子公司更大的自主權,以滿足子公司快速響應市場、抓住稍縱即逝的市場機遇的需求。這些授權可能包括:
招聘員工的權利、自主投資的權利、改進母公司產品的權利,等等。母公司的這兩個要求以及實現要求的條件往往會發生沖突,如何把握對子公司控制的“度”,既能賦予子公司完成使命所必需的自主權,又不至于讓其失控,這是解決這個矛盾的關鍵所在。從子公司的角度來看,它在母公司的戰略規劃中扮演著自己的戰略角色,同時也必須從自身利益角度出發,去實現本身的最大價值,以確保全部股東和高層管理人員的利益。子公司在充分利用母公司的資源的同時,也會努力尋求自身自大限度的自主權,這符合實現最大自身價值的需要,也是適應市場競爭的必然要求。但是這可能會與母公司的戰略規劃相沖突。
因此,為了實現母公司對子公司的有效控制,華彩在戰略管理系統中提出了“三個體系”的概念。
1、戰略規劃體系――戰略管理的基礎平臺
作為管理總部的母公司必須能夠充分發揮主導功能,并通過集團組織章程、發展戰略、管理政策、管理制度等的制定,為集團整體及其各成員企業的協調有序運行確立行為的規范與準則。而集團戰略規劃管理是實現上述功能最重要的職能之一,它與集團文化建設、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技術創新等其它重要職能一起構成集團管理控制的主要手段,是集團總部所控制的中心職能。
集團公司戰略是對處于不斷變化的競爭環境之中,集團的過去運行情況及未來運行情況的一種總體表述。集團公司戰略是集團總部對實施集團公司全局活動的指導思想,是對集團未來幾年所做的科學預測與合理規劃。一個集團公司的成敗,最基礎的因素在于能否確立起兩條交互融合的生命線:
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發展線與高效率的管理控制線。我們在制定集團的戰略時,一般側重于構建企業的產業發展線,屬于集團的經營戰略,經營戰略是全局性決策戰略,它側重于從競爭對手的分析中來確定自己的經營定位。而要保證經營戰略的順利實施,離不開各種支持性戰略的配合實施,即構建集團的支持性戰略,以從資源配臵和管理控制的角度充分保證經營戰略的實施。經營性戰略通常就是指集團戰略規劃中的“戰略”部分,而支持性戰略通常就是指集團戰略規劃中的“規劃”部分。支持性戰略一般包括企業文化、品牌建設、技術創新、財務管理、人力資源、市場營銷等重要職能的戰略規劃。其基本作用表現為從各自的角度對經營戰略起全面支持作用,與集團組織結構變革規劃一起構成集團經營戰略的支持系統,而經營戰略對各支持戰略的規劃起指導作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進行集團戰略規劃設計時,通常都要考慮到組織結構和集團戰略之間的關系,即組織結構必須與集團的戰略相適應,只有對組織結構實行相應的變革,才能推動戰略的戰略實施,為了說明問題,我們把組織結構的變革同樣看作經營戰略的支持性戰略。
戰略規劃的十大陷阱:
(1)高級管理層假設能將規劃職能委托給某位規劃者負責。
(2)高級管理層過于關注當前事務,所以在長期規劃上投入的時間遠遠不夠,而且規劃過程也遭到其他管理者和職能部門工作人員的懷疑。
(3)沒有制定出適合為制定長期計劃莫定基礎的公司目標。
(4)沒有適度參與主要員工的規劃過程。
(5)沒有將計劃當成衡量管理業績的標準。
(6)沒有營造一種與規劃相容(而不是相斥)的公司氛圍。
(7)假定公司總體規劃與整個管理過程無關。
(8)公司規劃系統被注入了過多的正規元素,所以缺乏靈活性、寬松度和簡單性,而且還抑制了人們創造性的發揮。
(9)高級管理層不能從部門和事業部的角度來審視自己制定的長期計劃。
(10)高級管理層始終拒絕采用正規的規劃機制,他們總是根據直覺制定決策,這與正規的做法相互抵觸。
2、經營計劃體系――戰略管理的實施平臺
集團公司戰略經營計劃的制訂與管理完全不同于單體公司的經營計劃:
第一,集團公司除了制訂公司總體戰略外,還必須考慮各職能領域、各事業部或子公司的戰略。因此,對于集團公司來說,戰略目標是一個多層次的體系。
第二,對于集團公司而言,因涉及到地理和文化的差異、資源的分配與集中、母公司對子公司的戰略上的管理協調與控制等諸多因素,大大提高了集團公司戰略經營計劃管理的復雜性。
第三,由于集團公司經營范圍和管理層次較多,圍繞貫徹公司戰略規劃目標而采取的措施須抓住系統的關鍵環節或關鍵要素,因而須有強大的信息反饋和分析系統的支持。
第四,由于集團公司系統龐大,對職能領域和子公司的資源分配、對新領域的投資風險管理難度加大,須建立戰略風險管理機制。因此,如何制訂有效的公司戰略,建立怎樣的組織體系保證戰略得到有效貫徹,如何增強戰略經營計劃管理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如何控制戰略風險因素,如何把戰略規劃轉化為年度經營計劃并通過有效的手段進行控制,均成為公司戰略經營計劃管理過程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經營計劃體系的基本構成:
(1)戰略規劃和經營計劃的管理控制是整個管理控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集團公司作為一個組織,是具有一定目標和特定功能的,且組織內部各部分間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其發展方向以及對外部環境的適應性,需由內部組織的控制機制加以調節。集團戰略的規劃,是利用有限的資源推動系統達到預定目標,并使公司向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運作而做出的整體謀劃。因而公司制訂和實施其戰略規劃,需要把握環境的變化,在發展中不斷地塑造和強化核心的競爭優勢,將有利于企業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2)建立正式的戰略規劃管理體系。
集團公司戰略謀劃需圍繞為形成持續競爭優勢來確定戰略對策,這些戰略措施和戰略重點的具體落實需要進一步轉換到公司的年度經營計劃中,通過具體計劃來實施。從戰略發展的謀劃到戰略規劃與年度經營計劃的轉換,并有效地推動公司戰略的實施,需要公司內部建立一個正式的戰略規劃的組織管理體系,以達到駕馭和控制公司這一龐大系統發展的目的。
3、預算控制體系――戰略管理的控制平臺預算是計劃工作的成果,既是經營決策的具體化,又是控制經營活動全過程的主要依據。預算控制體系是由一系列預算組成,按其經濟內容和各預算前后銜接的關系,有序排列成一個完整的主要包括:
經營預算、財務預算、專項預算等三個部分。
二、五大支撐
1、績效管理體系
績效管理系統組成績效管理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它由績效計劃、績效實施、績效考核和績效反饋者四個不斷循環的過程組成。
(1)績效計劃是績效管理流程的第一個環節,發生在新考核周期的開始。在績效計劃階段,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需要在對被管理者績效的期望問題上達成共識。在共識的基礎上,被管理者對自己的工作目標作出承諾。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的投入和參與是進行績效管理的基礎。
(2)績效實施制定了績效計劃后,員工開始按計劃開展工作,在工作的過程中,主管要對員工進行指導和過程控制,對發現的問題及時予以解決,并對績效計劃進行調整。
(3)績效考核在績效期結束的時候,依據預先制定好的計劃,主管對下屬的績效目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考核的依據就是在績效考核開始時雙方達成一致意見的關鍵績效指標,同時,在績效實施與管理的過程中,所收集到的能夠說明被考核者績效表現的數據和事實,可以作為判斷被考核者是否達到關鍵績效指標要求的證據。
(3)績效反饋面談績效考核結束后,主管要就考核結果與員工討論,通過績效反饋面談,使員工了解主管對自己的期望、了解績效、認識自己有待改進的方面,并且,員工也可以提出自己在完成績效目標中遇到的困難,請示上司的指導。經過這四個環節,就形成了一個績效管理循環,構成了績效管理系統。
公司發展戰略
?競爭
?營運
?服務
設定績效目標
?短期目標
?長期目標
確認績效障礙
?人員
?技術
?企業流程
克服績效障礙
?人員
?技術
?企業流程
評估與監控
?平衡記分卡?KPI體系
?行動計劃
指導與激勵
?員工評估
?激勵制度
將企業經營方向轉換為績效標準
啟動實現績效標準的行動
根據績效標準監控
什么是我們的障礙?
運用績效管理影響員工行為
確定經營方向
2、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體系
在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體系中通過對環境相關因素的分析和變化趨勢的預測,進一步辨識公司在未來經營中因環境或組織變化可能帶來的風險因素,并對各種風險因素發生的可能性及發生時產生的后果進行分析、預測,明確提出規避風險因素應采取的措施,對采取措施的投入和產出進行分析,作為制訂公司戰略重點和戰略對策的依據,對公司資源進行分配,對可持續分配資源進行動態預測,制訂出公司中長期戰略規劃。
3、業務管理體系“業務管理體系”是一個以一年為一個循環、以每季度每月度為一個小單元的管理體系。它可以作為戰略、計劃、預算、績效,乃至更多內容的管理平臺。
這一體系有兩大功能:
(1)它構造了一個嚴密而有效的實施系統,保證總部制定的任何戰略舉措都可以轉化為實際行動;
(2)它是一個開放的制度化平臺,來自總部和各個業務單元的高層領導、執行經理和員工,都會在這樣一個制度化平臺上針對業務實施情況,對比差距、交流和分享成功的經驗和措施。
4、競爭情報體系
競爭情報體系(簡稱CTS)是以組織網絡、信息網絡、人際網絡為基礎.以信急收集、信急分析、信息服務為主要構成為企業提供環境監視、市場預警、技術跟蹤、對手分析、策略制定以及信息安全等功能的人機結合系統。開展競爭情報研究成為企業參與競爭、爭奪商機的重要對策,是贏得和發展競爭優勢的根本保證。
競爭情報體系的三大職能:
第一,根據企業的實際需要,建立自己的情報監測體系,建立定期的信息匯編上報制度。這個競爭情報體系可以包括很多的內容:
競爭對手情報部分如有關競爭對手的一般統計數據、趨勢圖、主要競爭對手列表、競爭對手新聞、競爭對手簡介,還有市場總體規模統計數據、合作伙伴的主要信息、私人討論區、行業總覽以及根據各職能部門信息需要設臵的欄目等等。第二,建立關鍵情報課題制度。高管層以及各職能部門定期地提出需要的研究課題。情報部門對課題進行篩選確定,然后根據確定的課題,收集情報,開展研究工作。
第三,讓競爭情報更好地為戰略管理服務。戰略管理主要是加強了企業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要將收集到的情報切實應用到企業的戰略管理。
分析和競爭情報服務三個子系統,其作用分別為:
(2)競爭情報分析子系統,應用信息分析方法與技術,深入分析競爭情報收集子系統收集的信息,生產競爭情報產品;
(3)競爭情報服務子系統,以各種適當的方式提供競爭情報產品,及時將產品傳送到情報用戶手中去,并為企業決策層和其他用戶提供快捷友好的瀏覽、查詢服務和情報服務。
5、管理型企業文化體系
企業文化的梳理和重建,必須緊密結合未來發展的需求,配合業務上的策略,而非只解決眼前現實問題。
企業核心能力同企業核心價值觀是分不開的,企業核心能力體系是以企業核心價值觀為其靈魂構架的。另一方面,人的素質是分為兩部分的,一部分為人力素質(包括知識、業務能力、技藝等等);一部分為人格素質(包括價值追求、道德情操、事業心、積極性等等),而企業文化的重心是后者不是前者。
因此,企業核心能力賴以生成、強化及其作用發揮,整個企業運行、發展和管理的展開與實施,都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格素質的不斷優化、不斷升級換代為主導,由此而展開,全方位、多視角、多層面地推進企業文化建設,便成為打造新型戰略管理模式的又一重大任務。
以人格素質不斷優化、不斷升級換代為主導,認真、具體而科學地打造新型企業文化戰略管理模式,應抓好如下幾個方面:
在總體戰略上,把塑造核心價值觀同打造核心競爭力結合起來核心競爭力包括四個方面:
一是“把技術變成錢”的能力;二是在大兵壓境時憑什么取勝的能力;三是制度創新,塑造出卓越體制的能力;四是一整個卓越管理模塊的能力。這包括較好的銷售渠道、很強的市場推銷能力、有能力的年輕隊伍等等。
在內部化意識上,把“責任”意識與“利益”觀念結合起來。
全部的制度建設、制度實施和制度創新,其目的都是為了達到責、權、利統一,即所謂內部化,其關鍵環節在“責任意識”同“利益觀念”的緊密結合。索酬(完成指標了的)同索賠(未完成指標時的)是最直接、最具體、最有效的現實結合。
ICS?03
A 00
DB37
山東省地方標準
DB37/T 2882—2016
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通則
General rules for 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ystem of work safety risk classification
2016-12-07發布
2017-01-08實施
山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
目??次前言 III
引言 IV
1 范圍 1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1
3 術語和定義 1
4 基本要求 2
5 總體結構 3
5.1 標準層級 3
5.2 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通則 3
5.3 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細則 3
5.4 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實施指南 3
6 工作程序和內容 4
6.1 風險判定準則 4
6.2 風險點確定 4
6.2.1 風險點劃分原則 4
6.2.1.1 設施、部位、場所、區域 4
6.2.1.2 操作及作業活動 4
6.2.2 風險點排查 4
6.2.2.1 風險點排查的內容 4
6.2.2.2 風險點排查的方法 4
6.3 危險源辨識 4
6.3.1 危險源辨識的內容 4
6.3.2 危險源辨識的方法 4
6.4 風險評價 4
6.4.1 評價方法 4
6.4.2 重大風險確定原則 5
6.4.3 風險點級別確定 5
6.5 風險控制措施 5
6.5.1 風險控制措施類別 5
6.5.2 風險控制措施確定的要求 5
6.5.2.1 基本原則 5
6.5.2.2 評審 5
6.5.3 重大風險控制措施 5
6.6 風險分級管控 6
6.6.1 風險分級 6
6.6.2 風險分級管控的要求 6
6.7 編制風險分級管控清單 6
7 文件管理 6
8 分級管控的效果 6
9 持續改進 6
9.1 評審 7
9.2 更新 7
9.3 溝通 7
前??言本標準按照GB/T 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
本標準由山東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提出。
本標準由山東安全生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
本標準起草單位:山東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潘國軍、張省軍、劉曉威、孫寧、賈國慶、李有臣、高發虎、彭愛田、孫延瑞、趙華、張秀文、王紅國、謝家宣、朱殿卿、趙俊峰、趙一。
引??言本標準是依據國家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及標準規范,充分借鑒和吸收國際、國內風險管理相關標準、現代安全管理理念和生產經營單位(以下簡稱企業)的風險管理成功經驗,融合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及安全生產標準化等相關要求,結合山東省安全生產實際編制而成。
風險分級管控是企業安全管理的核心,風險分級管控過程中確定的典型控制措施是隱患排查的重要內容。風險分級管控體系是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和安全生產標準化相關要求的深化。
本標準的目的是規范山東省企業安全生產風險(以下簡稱風險)管理全過程,保障從業人員的職業安全與健康,降低企業安全生產風險,實現安全生產和安全發展。
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通則范圍本標準規定了山東省內企業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的基本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指導山東省內各行業領域風險分級管控體系細則、實施指南的編制。
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T 23694—2013 風險管理 術語
術語和定義GB/T 23694—2013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風險 risk
生產安全事故或健康損害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嚴重性的組合。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發生的概率。嚴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發生后,將造成的人員傷害和經濟損失的嚴重程度。風險=可能性×嚴重性。
改寫GB/T 23694—2013,定義2.1。
可接受風險 acceptable risk
根據企業法律義務和職業健康安全方針已被企業降至可容許程度的風險。
重大風險 major risk
發生事故可能性與事故后果二者結合后風險值被認定為重大的風險類型。
危險源 hazard
可能導致人身傷害和(或)健康損害和(或)財產損失的根源、狀態或行為,或它們的組合。
在分析生產過程中對人造成傷亡、影響人的身體健康甚至導致疾病的因素時,危險源可稱為危險有害因素,分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環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類。
風險點 risk site
風險伴隨的設施、部位、場所和區域,以及在設施、部位、場所和區域實施的伴隨風險的作業活動,或以上兩者的組合。
危險源辨識 hazard identification
識別危險源的存在并確定其分布和特性的過程。
風險評價 risk assessment
對危險源導致的風險進行分析、評估、分級,對現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慮,以及對風險是否可接受予以確定的過程。
風險分級 risk classification
通過采用科學、合理方法對危險源所伴隨的風險進行定性或定量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劃分等級。
風險分級管控 risk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and control
按照風險不同級別、所需管控資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復雜及難易程度等因素而確定不同管控層級的風險管控方式。
風險控制措施 risk control measure
企業為將風險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針對該風險而采取的相應控制方法和手段。
風險信息 risk information
風險點名稱、危險源名稱、類型、所在位置、當前狀態以及伴隨風險大小、等級、所需管控措施、責任單位、責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綜合。
風險分級管控清單 risk classification control list
企業各類風險信息(3.11)的集合。
基本要求企業應建立由主要負責人牽頭的風險分級管控組織機構,應建立能夠保障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全過程有效運行的管理制度。
企業從基層操作人員到最高管理者,應參與風險辨識、分析、評價和管控;企業應根據風險級別,確定落實管控措施責任單位的層級;風險分級管控以確保風險管控措施持續有效為工作目標。
企業應依據本行業領域同類型企業實施指南,建設符合本企業實際的風險分級管控體系。企業應自主完成風險分級管控體系的制度設計、文件編制、組織實施和持續改進,獨立進行危險源辨識、風險分析、風險信息整理等相關具體工作。
企業風險分級管控體系應與企業現行安全管理體系緊密結合,應在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等安全管理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風險分級管控,形成一體化的安全管理體系,使風險分級管控貫徹于生產經營活動全過程。
企業應根據自身實際,強化過程管理,制定風險管控體系配套制度,確保體系建設的實效性和實用性。安全管理基礎比較薄弱的小微企業,應找準關鍵風險點,合理確定管控層級,完善控制措施,確保重大風險得到有效管控。
企業應建立完善的風險管控目標責任考核制度,形成激勵先進、約束落后的工作機制。應按照“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原則,明確每一個崗位辨識分析風險、落實風險控制措施的責任,并通過評審、更新,不斷完善風險分級管控體系。
總體結構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標準體系應包括通則、細則和實施指南三個層級。
應規定本行業領域企業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的原則要求、任務目標、基本程序和建設內容。
應規定本行業領域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的具體任務目標,應對確定風險點、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風險分級管控等工作程序提出具體要求,應確定本行業常用的危險源辨識方法、風險評價方法,以及風險控制措施的選擇與實施。
應根據本行業領域同類型企業中的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標桿企業的典型經驗做法,制定同類型企業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的工作方法、實施步驟,明確風險點劃分、風險判定、控制措施確定和分級管控等具體原則,確定同類型企業常用的危險源辨識方法、風險評價方法和典型風險控制措施,以及相關配套制度、記錄文件等,指導同類型企業開展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
工作程序和內容應結合企業可接受風險實際,制定事故(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嚴重性和風險度取值標準,明確風險判定準則,以便準確判定風險等級。風險等級判定應按從嚴從高原則。
應遵循大小適中、便于分類、功能獨立、易于管理、范圍清晰的原則。
如儲存罐區、裝卸站臺、生產裝置、作業場所、人員密集場所等。
操作及作業活動應涵蓋生產經營全過程所有常規和非常規狀態的作業活動。
動火、進入受限空間等特殊作業活動。
風險點排查風險點排查的內容企業應組織對生產經營全過程進行風險點辨識,形成風險點名稱、所在位置、可能導致事故類型、風險等級等內容的基本信息。
風險點排查的方法應按生產(工作)流程的階段、場所、裝置、設施、作業活動或上述幾種方式的結合進行風險點排查。
企業應采用適用的辨識方法,對風險點內存在的危險源進行辨識,辨識應覆蓋風險點內全部的設備設施和作業活動,并充分考慮不同狀態和不同環境帶來的影響。
危險源辨識的方法設備設施危險源辨識應采用安全檢查表分析法(SCL)等方法,作業活動危險源辨識應采用作業危害分析法(JHA)等方法,對于復雜的工藝應采用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或類比法、事故樹分析法等方法進行危險源辨識。
企業應選擇以下的評價方法對危險源所伴隨的風險進行定性、定量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劃分等級:
風險矩陣分析法(LS);
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法(LEC);
風險程度分析法(MES);
危險指數方法(RR);
職業病危害分級法等。
重大風險確定原則以下情形為重大風險:
違反法律、法規及國家標準中強制性條款的;
發生過死亡、重傷、職業病、重大財產損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輕傷、一般財產損失事故,且現在發生事故的條件依然存在的;
涉及重大危險源的;
具有中毒、爆炸、火災等危險的場所,作業人員在10人以上的;
經風險評價確定為最高級別風險的。
風險點級別確定按風險點各危險源評價出的最高風險級別作為該風險點的級別。
風險控制措施類別包括:
工程技術措施;
管理措施;
培訓教育措施;
個體防護措施;
應急處置措施。
風險控制措施確定的要求基本原則企業在選擇風險控制措施時應考慮:
可行性;
安全性;
可靠性;
重點突出人的因素。
評審風險控制措施應在實施前針對以下內容進行評審:
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是否使風險降低至可接受風險;
是否產生新的危險源或危險有害因素;
是否已選定最佳的解決方案。
重大風險控制措施需通過工程技術措施和(或)技術改造才能控制的風險,應制定控制該類風險的目標,并為實現目標制定方案。
屬于經常性或周期性工作中的不可接受風險,不需要通過工程技術措施,但需要制定新的文件(程序或作業文件)或修訂原來的文件,文件中應明確規定對該種風險的有效控制措施,并在實踐中落實這些措施。
對于某些重大風險,可同時采取6.5.3.1和6.5.3.2規定的措施。
企業選擇適用的評價方法進行風險評價分級后,應確定相應原則,將同一級別或不同級別風險按照從高到低的原則劃分為重大風險、較大風險、一般風險和低風險,分別用“紅橙黃藍”四種顏色標示,實施分級管控。
風險分級管控的要求風險分級管控應遵循風險越高管控層級越高的原則,對于操作難度大、技術含量高、風險等級高、可能導致嚴重后果的作業活動應重點進行管控。上一級負責管控的風險,下一級必須同時負責管控,并逐級落實具體措施。風險管控層級可進行增加或合并,企業應根據風險分級管控的基本原則,結合本單位機構設置情況,合理確定各級風險的管控層級。
企業應在每一輪風險辨識和評價后,編制包括全部風險點各類風險信息的風險分級管控清單,并按規定及時更新。
文件管理企業應完整保存體現風險管控過程的記錄資料,并分類建檔管理。至少應包括風險管控制度、風險點臺賬、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表,以及風險分級管控清單等內容的文件化成果;涉及重大風險時,其辨識、評價過程記錄,風險控制措施及其實施和改進記錄等,應單獨建檔管理。
分級管控的效果通過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企業應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改進:
每一輪風險辨識和評價后,應使原有管控措施得到改進,或者通過增加新的管控措施提高安全可靠性;
重大風險場所、部位的警示標識得到保持和改善;
涉及重大風險部位的作業、屬于重大風險的作業建立了專人監護制度;
員工對所從事崗位的風險有更充分的認識,安全技能和應急處置能力進一步提高;
保證風險控制措施持續有效的制度得到改進和完善,風險管控能力得到加強;
根據改進的風險控制措施,完善隱患排查項目清單,使隱患排查工作更有針對性。
持續改進企業每年至少對風險分級管控體系進行一次系統性評審或更新。企業應當根據非常規作業活動、新增功能性區域、裝置或設施等適時開展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
企業應主動根據以下情況變化對風險管控的影響,及時針對變化范圍開展風險分析,及時更新風險信息:
法規、標準等增減、修訂變化所引起風險程度的改變;
發生事故后,有對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認識,對相關危險源的再評價;
組織機構發生重大調整;
補充新辨識出的危險源評價;
風險程度變化后,需要對風險控制措施的調整。
企業應建立不同職能和層級間的內部溝通和用于與相關方的外部風險管控溝通機制,及時有效傳遞風險信息,樹立內外部風險管控信心,提高風險管控效果和效率。重大風險信息更新后應及時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培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貿企業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細則
ICS?
ICS C 65
DB7
山東省地方標準
DB 37/ T2974—2017
工貿企業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細則
Detailed rule for 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ystem of industry commerce and trade work safety risk classification
2017-06-23發布
2017-07-23實施
山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
目次前言本標準按照GB/T 給出的規則起草。
本標準由山東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提出。
本標準由山東安全生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
本標準起草單位:山東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 張鵬、潘國軍、郭勇、陳懷章、張文武、孫金玲、趙華、范長華、張革成、朱殿卿、王傳坤。
引言本標準是依據國家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標準規范及山東省地方標準《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通則》的要求,充分借鑒和吸收國際、國內風險管理相關標準、現代安全管理理念和工貿行業的安全生產風險(以下簡稱風險)管理經驗,融合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及安全生產標準化等相關要求,結合山東省工貿行業安全生產特點編制而成。
本標準用于規范和指導山東省工貿企業開展風險分級管控工作,達到降低風險,杜絕或減少各種事故隱患,預防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的目的。
工貿企業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細則1 范圍本標準規定了工貿企業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的基本要求、工作程序和內容、文件管理、分級管控效果和持續改進等內容。
本標準適用于指導山東省內工貿企業風險分級管控體系的建設和實施指南的編制。
2 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T 13861 生產過程危險和有害因素分類與代碼
DB37/T 2882-2016 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通則
工貿行業較大危險因素辨識與防范指導手冊(2016版)
3 術語和定義DB37/T 2882-2016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工貿企業
主要包括冶金、有色、建材、機械、輕工、紡織、煙草、商貿行業企業等。4 基本要求工貿企業應成立由主要負責人、分管負責人和各職能部門負責人以及安全、設備、工藝、電氣、儀表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風險分級管控領導小組,主要負責人全面負責組織風險分級管控工作,為該項工作的開展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分管負責人及各崗位人員應負責分管范圍內的風險分級管控工作。
工貿企業應將風險分級管控的培訓納入年度安全培訓計劃,分層次、分階段組織員工進行培訓,使其掌握本單位風險類別、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方法、風險評價結果、風險管控措施,并保留培訓記錄。
工貿企業應建立風險分級管控制度、作業指導書、風險點統計表、作業活動清單、設備設施清單、工作危害分析(JHA)評價記錄、安全檢查表分析(SCL)評價記錄或采用其它評價方法分析的記錄、風險分級管控清單、危險源統計表等有關記錄文件 ,確定危險源辨識、分析、風險評價方法及等級判定標準。
5 工作程序和內容風險點劃分應當遵循“大小適中、便于分類、功能獨立、易于管理、范圍清晰”的原則,工貿企業風險點劃分可按照原料、產品儲存區域、生產車間或裝置、公輔設施等功能分區進行劃分。對于規模較大、工藝復雜的系統可按照所包含的工序、設施、部位進行細分。
示例:按區域場所劃分如原料倉庫、生產車間、成品倉庫、儲罐區、制冷車間、污水處理場、鍋爐房等;按工序劃分如紡織行業的前紡工序、織造工序等;按設施劃分如除塵系統等;按部位劃分如鐵合金生產企業的爐前部位、爐面部位等。
操作及作業活動對操作及作業活動等風險點的劃分,應當涵蓋生產經營全過程所有常規和非常規狀態的作業活動,風險等級高、可能導致嚴重后果的作業活動應作為風險點。
示例:高溫熔融金屬吊運、危險區域動火作業、受限空間作業等危險作業。
風險點排查風險點排查的內容工貿企業應按照風險點劃分原則,在本單位生產活動區域內對生產經營全過程進行風險點排查,確定包括風險點名稱、類型、區域位置、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及后果等內容的基本信息,建立風險點統計表,參見附錄。
風險點排查的方法風險點排查應按生產(工作)流程的階段、場所、裝置、設施、作業活動或上述幾種方法的結合等進行。
生產過程中的危險源辨識宜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即:針對每個作業活動中的每個作業步驟或作業內容,識別出與此步驟或內容有關的危險源,建立作業活動清單,參見附錄,工作危害分析評價記錄表,參見附錄。
企業可以針對設備設施等宜采用安全檢查表法(SCL法)進行危險源辨識,建立設備設施清單,參見附錄,安全檢查分析記錄表,參見附錄。
對于復雜的工藝可采用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危險度評價、事故樹分析法等進行危險源辨識。
有能力的工貿企業進行危險源辨識時可不限于以上推薦的方法。
辨識范圍危險源的辨識范圍應覆蓋所有的作業活動和設備設施,包括:
1——規劃、設計(重點是新、改、擴建項目)和建設、投產、運行等階段;
2——常規和非常規作業活動;
3——事故及潛在的緊急情況;
4——所有進入作業場所人員的活動;
5——原材料、產品的運輸和使用過程;
6——作業場所的設施、設備、車輛、安全防護用品;
7——工藝、設備、管理、人員等變更;
8——丟棄、廢棄、拆除與處置;
9——氣候、地質及環境影響等。
危險源辨識企業應對全體員工進行危險源辨識方法的培訓,按照確定的辨識范圍組織全員有序地開展危險源辨識。
辨識時應依據GB/T13861的規定充分考慮四種不安全因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環境因素、管理因素,應充分考慮國家安監總局組織編寫的《工貿行業較大危險因素辨識與防范指導手冊(2016)版》中提及的較大危險因素。
運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對作業活動開展危險源辨識時,應在對作業活動劃分為作業步驟或作業內容的基礎上,系統地辨識危險源。在作業活動劃分時,應以生產(工藝、工作)流程的階段劃分為主,也可以采取按地理區域劃分、按作業任務劃分的方法,或幾種方法的有機結合。劃分出的作業活動在功能或性質上相對獨立,既不能太復雜(如包括多達幾十個作業步驟或作業內容),也不能太簡單(如僅由一、兩個作業步驟或作業內容構成)。
運用安全檢查表法(SCL)對場所、設備或設施等進行危險源辨識,應將設備設施按功能或結構劃分為若干檢查項目,針對每一檢查項目,列出檢查標準,對照檢查標準逐項檢查并確定不符合標準的情況和后果。
工貿企業宜選擇風險矩陣分析法(LS),參見附錄、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法(LEC),參見附錄、風險程度分析法(MES),參見附錄等方法對風險進行定性、定量評價,根據評價結果按從嚴從高的原則判定評價級別。
風險評價準則工貿企業在對風險點和各類危險源進行風險評價時,應結合自身可接受風險實際,制定事故(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嚴重性、頻次、風險值的取值標準(參見附錄C)和評價級別,進行風險評價。風險判定準則的制定應充分考慮以下要求:
10——有關安全生產法律、法規;
11——設計規范、技術標準;
12——本單位的安全管理、技術標準;
13——本單位的安全生產方針和目標等;
14——相關方的投訴。
風險評價與分級企業根據確定的評價方法與風險判定準則進行風險評價,判定風險等級。風險等級判定應遵循從嚴從高的原則,將各評價級別劃分為重大風險、較大風險、一般風險和低風險等風險級別,分別用“紅橙黃藍”四種顏色表示,評價出其他級數評價級別的企業在進行風險分級劃分時參照以下原則,結合自身可接受風險實際進行劃分。
15——E級\5級\藍色\可接受危險:班組、崗位管控。
16——D級\4級\藍色\輕度危險:屬于低風險,班組、崗位管控。
17——C級\3級\黃色\顯著危險:屬于一般風險,部室(車間級)、班組、崗位管控,需要控制整改。
18——B級\2級\橙色\高度危險:屬于較大風險,公司(廠)級、部室(車間級)、班組、崗位管控,應制定建議改進措施進行控制管理。
19——A級\1級\紅色\極其危險:屬于重大風險,公司(廠)級、部室(車間級)、班組、崗位管控,應立即整改,視具體情況決定是否停產整改,需要停產整改的,只有當風險降至可接受后,才能開始或繼續工作。
確定重大風險以下情形為重大風險:
20——違反法律、法規及國家標準中強制性條款的;
21——發生過死亡、重傷、重大財產損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輕傷、一般財產損失事故,且現在發生事故的條件依然存在的;
22——涉及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的;
23——具有中毒、爆炸、火災等危險的場所,作業人員在10人及以上的;
24——經風險評價確定為最高級別風險的。
風險點級別確定按照風險點中各危險源評價出的最高風險級別作為該風險點的級別。
制定風險控制措施時應從工程技術措施、管理措施、培訓教育措施、個體防護措施、應急處置措施這五類中進行選擇。
風險控制措施的選擇應考慮可行性、可靠性、先進性、安全性、經濟合理性、經營運行情況及可靠的技術保證和服務。
設備設施類危險源通常采用以下控制措施:安全屏護、報警、聯鎖、限位、安全泄放等工藝設備本身固有的控制措施和檢查、檢測、維保等常規的管理措施。
作業活動類危險源的控制措施通常從以下方面考慮:制度、操作規程的完備性、管理流程合理性、作業環境可控性、作業對象完好狀態及作業人員技術能力等方面。
不同級別的風險要結合實際采取一種或多種措施進行控制,對于評價出的不可接受風險,應制定補充建議措施并實施,直至風險可以接受。
風險控制措施應在實施前針對以下內容評審:
25——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6——是否使風險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27——是否產生新的風險;
28——是否已選定了最佳的解決方案;
29——是否會被應用于實際工作中。
風險分級管控應遵循風險越高管控層級越高的原則,上一級負責管控的風險,下一級必須同時負責管控,并逐級落實具體措施。對于操作難度大、技術含量高、風險等級高、可能導致嚴重后果的作業活動應重點進行管控。
企業應根據風險分級管控的基本原則和企業組織機構設置情況,合理確定各級風險的管控層級,一般分為公司(廠)級、部室(車間級)、班組和崗位級,也可結合本單位機構設置情況,對風險管控層級進行增加或合并。
編制風險分級管控清單工貿企業應在每一輪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后,編制包括全部風險點各類風險信息的風險分級管控清單(參見附錄、,并按規定及時更新。
風險告知6 文件管理工貿企業應完整保存體現風險分級管控過程的記錄資料,并分類建檔管理。應包括風險分級管控制度、風險點統計表、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記錄,以及風險分級管控清單、危險源統計表(參見附錄)等內容的文件化成果;涉及重大、較大風險時,其辨識、評價過程記錄,風險控制措施及其實施和改進記錄等,應單獨建檔管理。7 分級管控的效果通過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工貿企業應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改進:
30——每一輪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后,應使原有管控措施得到改進,或者通過增加新的管控措施提高安全可靠性;
31——重大風險場所、部位的警示標識得到保持和完善;
32——涉及重大風險部位的作業、屬于重大風險的作業建立了專人監護制度;
33——員工對所從事崗位的風險有更充分的認識,安全技能和應急處置能力進一步提高;
34——保證風險控制措施持續有效的制度得到改進和完善,風險管控能力得到加強;
35——根據改進的風險控制措施,完善隱患排查項目清單,使隱患排查工作更有針對性。
8 持續改進工貿企業每年至少對風險分級管控體系進行一次系統性評審,并對評審結果進行公示和公布。
企業應主動根據以下情況變化對風險管控的影響,及時針對變化范圍開展風險分析,更新風險信息:
36——法規、標準等增減、修訂變化所引起風險程度的改變;
37——發生事故后,有對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認識,對相關危險源的再評價;
38——組織機構發生重大調整;
39——風險程度變化后,需要對風險控制措施的調整;
40——根據非常規作業活動、新增功能性區域、裝置或設施以及其他變更情況等適時開展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
企業應建立不同職能和層級間的內部溝通和用于與相關方的外部風險管控溝通機制,及時有效傳遞風險信息,樹立內外部風險管控信心,提高風險管控效果和效率。重大風險信息更新后應及時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培訓。
附 錄 A附 錄 B(資料性附錄)附 錄 C風險分析記錄C.1 作業活動清單(記錄受控號)單位: №:
序號
作業活動名稱
作業活動內容
崗位/地點
活動頻率
備注
填表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審核人: 審核日期: 年 月 日
1注:當選用風險矩陣分析法(LS)時可不填寫活動頻率
C.2 設備設施清單(記錄受控號)單位: №:
序號
設備名稱
類別
型號
位號/所在部位
是否特種設備
備注
填表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審核人: 審核日期: 年 月 日
注:1.按照單元或裝置進行劃分,同一單元或裝置內介質、型號相同的設備設施可合并,在備注內寫明數量。
2.廠房、管廊、手持電動工具、辦公樓等可以放在表的最后列出。
C.3 工作危害分析(JHA)評價記錄工作危害分析(JHA)+評價記錄
(記錄受控號)風險點: 崗位: 作業活動: №:
分析人: 日期: 審核人: 日期: 審定人: 日期:
序號
作業
步驟
危險源或潛在事件(人、物、作業環境、管理)
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及后果
現有控制措施
風險評價
風險分級
管控層級
建議改進(新增)措施
備注
工程技術措施
管理措施
培訓教育措施
個體防護措施
應急處置措施
可能性
嚴重性
頻次
風險值
評價級別
工程技術措施
管理措施
培訓教育措施
個體防護措施
應急處置措施
2注:1.分析人為崗位人員,審核人為所在崗位/工序負責人,審定人為上級負責人。
2.當選用風險矩陣分析法(LS)法時可不填寫頻次。
3. 現有管控措施結合企業實際情況按五種措施分類填寫,內容必須詳細和具體。
4.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應結合工貿行業特點依據GB6441填寫,包括物體打擊、車輛傷害、機械傷害、起重傷害、觸電、淹溺、灼燙、火災、高處墜落、坍塌、鍋爐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以及其它傷害等;
5.評價級別是運用風險評價方法確定的風險等級。
6.風險分級是指重大風險、較大風險、一般風險和低風險,分別用“紅、橙、黃、藍”標識。
7.管控層級是指根據企業機構設置情況確定的管控層級,一般分為公司(廠)級、部室(車間級)、班組和崗位級。
C.4 安全檢查表分析(SCL)評價記錄安全檢查表分析(SCL)+評價記錄
(記錄受控號)風險點: 崗位: 設備設施: №:
分析人: 日期: 審核人: 日期: 審定人: 日期:
序
號
檢查項目
標準
不符合標準
情況及后果
現有控制措施
風險評價
風險分級
管控層級
建議改進(新增)措施
備注
工程技術措施
管理措施
培訓教育措施
個體防護措施
應急處置措施
可能性
嚴重性
頻次
風險值
評價級別
工程技術措施
管理措施
培訓教育措施
個體防護措施
應急處置措施
3注:1.分析人為崗位人員,審核人為所在崗位/工序負責人,審定人為上級負責人。
2.當選用風險矩陣分析法(LS)法時可不填寫頻次。
3.現有管控措施結合企業實際情況按五種措施分類填寫,內容必須詳細和具體。
4.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應結合工貿行業特點依據GB6441填寫,包括物體打擊、車輛傷害、機械傷害、起重傷害、觸電、淹溺、灼燙、火災、高處墜落、坍塌、鍋爐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以及其它傷害等;
5.評價級別是運用風險評價方法確定的風險等級。
6.風險分級是指重大風險、較大風險、一般風險和低風險,分別用“紅、橙、黃、藍”標識。
7.管控層級是指根據企業機構設置情況確定的管控層級,一般分為公司(廠)級、部室(車間級)、班組和崗位級。
附 錄 D附 錄 E(資料性附錄)附 錄 F風險分級管控清單及風險點、危險源統計表表A.1 作業活動風險分級管控清單
單位:風險點
作業步驟
危險源或潛在事件
評價級別
風險分級
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及后果
管控措施
管控層級
責任單位
責任人
備注
編號
類型
名稱
序號
名稱
工程技術
措施
管理措施
培訓教育措施
個體防護措施
應急處置措施
1
操作及作業活動
1
2
3
4
5
4注:管控措施指按一定程序確定的所有管控措施,包括“現有安全控制措施”和“建議改進(新增)措施”,內容必須詳細和具體。
表 設備設施風險分級管控清單
單位:風險點
檢查項目
標準
評價級別
風險分級
不符合標準情況及后果
管控措施
管控層級
責任單位
責任人
備注
編號
類型
名稱
序號
名稱
工程技術
措施
管理措施
培訓教育措施
個體防護措施
應急處置措施
1
設施、部位、場所、區域
1
2
3
4
5
6
5注:管控措施指按一定程序確定的所有管控措施,包括“現有安全控制措施”和“建議改進(新增)措施”,內容必須詳細和具體。
表 風險點統計表
序號
名稱
類型
區域位置
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及后果
現有風險控制
措施
管控層級
責任
單位
責任人
備注
表 危險源統計表
序號
風險點名稱
各等級危險源數量
合 計
備注
紅(1級)
橙(2級)
黃(3級)
藍(4級、5級)
合 計
附 錄 G附 錄 H(資料性附錄)附 錄 I風險評價方法I.1 風險矩陣分析法(LS)風險矩陣分析法(簡稱LS),R=L×S ,其中R是風險值,事故發生的可能性與事件后果的結合, L是事故發生的可能性;S是事故后果嚴重性;R值越大,說明該系統危險性大、風險大。
表 事故發生的可能性(L)判定準則
等級
標 準
5
在現場沒有采取防范、監測、保護、控制措施,或危害的發生不能被發現(沒有監測系統),或在正常情況下經常發生此類事故或事件。
4
危害的發生不容易被發現,現場沒有檢測系統,也未發生過任何監測,或在現場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執行或控制措施不當,或危害發生或預期情況下發生
3
沒有保護措施(如沒有保護裝置、沒有個人防護用品等),或未嚴格按操作程序執行,或危害的發生容易被發現(現場有監測系統),或曾經作過監測,或過去曾經發生類似事故或事件。
2
危害一旦發生能及時發現,并定期進行監測,或現場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執行,或過去偶爾發生事故或事件。
1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監測、保護措施,或員工安全衛生意識相當高,嚴格執行操作規程。極不可能發生事故或事件。
表 事件后果嚴重性(S)判定準則
等級
法律、法規
及其他要求
人員
直接經濟損失
停工
企業形象
5
違反法律、法規和標準
死亡
100萬元以上
部分裝置(>2 套)或設備
重大國際影響
4
潛在違反法規和標準
喪失勞動能力
50萬元以上
2套裝置停工、或設備停工
行業內、省內影響
3
不符合上級公司或行業的安全方針、制度、規定等
截肢、骨折、聽力喪失、慢性病
1萬元以上
1 套裝置停工或設備
地區影響
2
不符合企業的安全操作程序、規定
輕微受傷、間歇不舒服
1萬元以下
受影響不大,幾乎不停工
公司及周邊范圍
1
完全符合
無傷亡
無損失
沒有停工
形象沒有受損
表 安全風險等級判定準則(R)及控制措施
風險值
風險等級
應采取的行動/控制措施
實施期限
20-25
A/1級
極其危險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繼續作業,對改進措施進行評估
立刻
15-16
B/2級
高度危險
采取緊急措施降低風險,建立運行控制程序,定期檢查、測量及評估
立即或近期整改
9-12
C/3級
顯著危險
可考慮建立目標、建立操作規程,加強培訓及溝通
2 年內治理
4-8
D/4級
輕度危險
可考慮建立操作規程、作業指導書但需定期檢查
有條件、有經費時治理
1-3
E/5級
稍有危險
無需采用控制措施
需保存記錄
表 風險矩陣表
后
果
等
級
5
輕度危險
顯著危險
高度危險
極其危險
極其危險
4
輕度危險
輕度危險
顯著危險
高度危險
極其危險
3
輕度危險
輕度危險
顯著危險
顯著危險
高度危險
2
稍有危險
輕度危險
輕度危險
輕度危險
顯著危險
1
稍有危險
稍有危險
輕度危險
輕度危險
輕度危險
1
2
3
4
5
I.2 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法(LEC)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評價法(簡稱LEC)。L(likelihood,事故發生的可能性)、E(exposure,人員暴露于危險環境中的頻繁程度)和C(consequence,一旦發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給三種因素的不同等級分別確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個分值的乘積D(danger,危險性)來評價作業條件危險性的大小,即:D=L×E×C。D值越大,說明該作業活動危險性大、風險大。
表 事故事件發生的可能性(L)判定準則
分值
事故、事件或偏差發生的可能性
10
完全可以預料。
6
相當可能;或危害的發生不能被發現(沒有監測系統);或在現場沒有采取防范、監測、保護、控制措施;或在正常情況下經常發生此類事故、事件或偏差
3
可能,但不經常;或危害的發生不容易被發現;現場沒有檢測系統或保護措施(如沒有保護裝置、沒有個人防護用品等),也未作過任何監測;或未嚴格按操作規程執行;或在現場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執行或控制措施不當;或危害在預期情況下發生
1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或危害的發生容易被發現;現場有監測系統或曾經作過監測;或過去曾經發生類似事故、事件或偏差;或在異常情況下發生過類似事故、事件或偏差
很不可能,可以設想;危害一旦發生能及時發現,并能定期進行監測
極不可能;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監測、保護措施;或員工安全衛生意識相當高,嚴格執行操作規程
實際不可能
表 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E)判定準則
分值
頻繁程度
分值
頻繁程度
10
連續暴露
2
每月一次暴露
6
每天工作時間內暴露
1
每年幾次暴露
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非常罕見地暴露
表 發生事故事件偏差產生的后果嚴重性(C)判定準則
分值
法律法規
及其他要求
人員傷亡
直接經濟損失
(萬元)
停工
公司形象
100
嚴重違反法律法規和標準
10人以上死亡,或50人以上重傷
5000以上
公司
停產
重大國際、國內影響
40
違反法律法規和標準
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傷
1000以上
裝置
停工
行業內、省內影響
15
潛在違反法規和標準
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重傷
100以上
部分裝置停工
地區影響
7
不符合上級或行業的安全方針、制度、規定等
喪失勞動力、截肢、骨折、聽力喪失、慢性病
10萬以上
部分設備停工
公司及周邊范圍
2
不符合公司的安全操作程序、規定
輕微受傷、間歇不舒服
1萬以上
1套設備停工
引人關注,不利于基本的安全衛生要求
1
完全符合
無傷亡
1萬以下
沒有
停工
形象沒有受損
表 風險等級判定準則(D)及控制措施
風險值
風險等級
應采取的行動/控制措施
實施期限
>320
A/1級
極其危險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繼續作業,對改進措施進行評估
立刻
160~320
B/2級
高度危險
采取緊急措施降低風險,建立運行控制程序,定期檢查、測量及評估
立即或近期整改
70~160
C/3級
顯著危險
可考慮建立目標、建立操作規程,加強培訓及溝通
2年內治理
20~70
D/4級
輕度危險
可考慮建立操作規程、作業指導書,但需定期檢查
有條件、有經費時治理
上一篇:任前考察談話記錄范文(通用2篇)
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