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干影院/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黄文/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大國工匠24位人物事跡200字【三篇】

| 瀏覽次數:

物事,漢語詞匯,拼音wù shì,意思是東西,物品,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大國工匠24位人物事跡200字3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大國工匠24位人物事跡200字3篇

第1篇: 大國工匠24位人物事跡200字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_大國工匠個人事跡

胡雙錢,在30年的航空技術制造工作中,他經手的零件上千萬,沒有出過一次質量差錯。

他叫胡雙錢,中國商飛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數控機加車間鉗工組組長,一位本領過人的飛機制造師。

“每個零件都關系著乘客的生命安全。確保質量,是我最大的職責。”

核準、劃線,鋸掉多余的部分,拿起氣動鉆頭依線點導孔,握著銼刀將零件的銳邊倒圓、去毛刺、打光??這樣的動作,他整整重復了30年。

額頭上的汗珠順著臉頰滑落,和著空氣中漂浮的鋁屑凝結在頭發、臉上、工服上??這樣的“鋁人”,他一當也是30年。

胡雙錢讀書時,技校老師是位修軍機的老師傅,經驗豐富、作風嚴謹。“學飛機制造技術是次位,學做人是首位。干活,要憑良心。”這句話對他影響頗深。

一次,胡雙錢按流程給一架在修理的大型飛機擰螺絲、上保險、安裝外部零部件。“我每天睡前都喜歡‘放電影’,想想今天做了什么,有沒有做好。”那天回想工作,胡雙錢對“上保險”這一環節感到怎么也不踏實。保險對螺絲起固定作用,確保飛機在空中飛行時,不會因震動過大導致螺絲松動。思前想后,胡雙錢不踏實,凌晨3點,他又騎著自行車趕到單位,拆去層層外部零部件,保險醒目出現,一顆懸著的心落了下來。

從此,每做完一步,他都會定睛看幾秒再進入下道工序,“再忙也不缺這幾秒,質量最重要!”

“一切為了讓中國人自己的新支線飛機早日安全地飛行在藍天。”

從2021年參與ARJ21新支線飛機項目后,胡雙錢對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他深知ARJ21是民用飛機,承載著全國人民的期待和夢想,又是“首創”,風險和要求都高了很多。胡雙錢讓自己的“質量弦”繃得更緊了。不管是多么簡單的加工,他都會在干活前認真核校圖紙,操作時小心謹慎,加工完多次檢查,“慢一點、穩一點,精一點、準一點。”并憑借多年積累的豐富經驗和對質量的執著追求,胡雙錢在ARJ21新支線飛機零件制造中大膽進行工藝技術攻關創新。

型號生產中的突發情況時有發生,加班加點對胡雙錢來說是“家常便飯”。“哪行哪業不加班。”他總說,“為了讓中國人自己的新支線飛機早日安全飛行在藍天,我義不容辭。”

一次臨近下班,車間接到生產調度的緊急任務,要求連夜完成兩個ARJ21新支線飛機特制件任務,次日凌晨就要在裝配車間現場使用。

他下班沒有回家,也沒有讓大家失望,次日凌晨3點鐘,這批急件任務終于完成,并一次提交合格。

“如果可以,我真的好想再干三十年!”

胡雙錢從小就喜歡飛機。小時候,為了看飛機,他不惜從家步行兩個多小時到大場機場附近,躲在跑道邊的農田里看飛機起落。炎炎夏日,他常常被水溝邊的蚊蟲叮得滿身是包。

胡雙錢技校畢業后進入上飛公司。一進門,學鈑鉚工的他就被分配到專業不對口的機加車間鉗工工段。一些人走掉了,可老實憨厚的胡雙錢選擇了留下。憑著“只要能造飛機,自己堅決服從組織分配”的一股勁,他開始了自己的鉗工生涯。

30年里,無數艱難時刻他都挺過去了,唯獨“運十”飛機的命運成了他一輩子都無法釋懷的心結。現在看到國家又重拾大飛機的夢想,他選擇了一種特殊的方式延續再干30年的豪情——把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更多胸懷大飛機夢的年輕人。在一屆上飛公司技能大賽中,他帶領的班組3位參賽選手,囊括了鉗工技能比賽前三名。

胡雙錢說:“參與研制中國的大飛機,是我最大的榮耀。看到我們自己的飛機早日安全地翱翔在藍天,是我最大的愿望。”

能夠研發大型客機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在這個處于現代工業體系頂端的產業里,手工工人雖已越來越少,卻不可替代,即使是生產高度自動化的波音和空客,也都保留著獨當一面的手工工匠。中國商飛總裝制造中心高級鉗工技師胡雙錢就是這樣一位手藝人,35年里他加工過數十萬件飛機零件,沒有出現過一個次品。

“夢想成真的感覺多少錢都買不來”

胡雙錢出生在上海一個工人家庭,從小就喜歡飛機。制造飛機在他心目中更是一件神圣的事,也是他從小藏在心底的夢想。

1980年,技校畢業的他成為上海飛機制造廠的一名鉗工。從此,伴隨著中國飛機制造業發展的坎坎坷坷,他始終堅守在這個崗位上。2002年、2021年我國ARJ21新支線飛機項目和大型客機項目先后立項研制,中國人的大飛機夢再次被點燃。有了幾十年的積累和沉淀,胡雙錢覺得實現心中夢想的機會來了。 大飛機制造讓胡雙錢又忙了起來。他加工的零部件中,最大的將近5米,最小的比曲別針還小。胡雙錢不僅要做各種各樣形狀各異的零部件,有時還要臨時“救急”。一次,生產急需一個特殊零件,從原廠調配需要幾天時間,為了不耽誤工期,只能用鈦合金毛坯來現場臨時加工。這個任務交給了胡雙錢。這個本來要靠細致編程的數控車床來完成的零部件,在當時卻只能依靠胡雙錢的一雙手和一臺傳統的銑鉆床,連圖紙都沒有。打完需要的36個孔,胡雙錢用了1個多小時。當這個“金屬雕花”作品完成之后,零件一次性通過檢驗,送去安裝。 現在,胡雙錢一周有6天要泡在車間里,但他卻樂此不疲。他說:“每天加工飛機零件,我的心里踏實,這種夢想成真的感覺是多少錢都買不來的。” “飛機關系到生命,干活要憑良心”

55歲的胡雙錢是上海飛機制造廠里年齡最大的鉗工。在這個3000平方米的現代化廠房里,胡雙錢和他的鉗工班組所在的角落并不起眼,而打磨、鉆孔、拋光,對重要零件細微調整,這些大飛機需要的精細活都需要他們手工完成。 劃線是鉗工作業最基礎的步驟,稍有不慎就會導致“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結果。為此,老胡發明了自己的“對比檢查法”:他從最簡單的涂淡金水開始,把它當成是零件的初次劃線,根據圖紙零件形狀涂在零件上,“好比在一張紙上先用毛筆寫一個字,然后用鋼筆再在這張紙上同一個地方寫同樣一個字,這樣就可以增加一次復查的機會,減少事故的發生。”胡雙錢說。

“反向驗證法”則是令胡雙錢最為珍視的“金科玉律”、“獨家秘訣”。這也與最基礎的劃線有關:鉗工在劃線零件角度時,通常采用萬能角度尺劃線,那么如何驗證劃線是否正確?如果采用同樣方法復查,很難找出差錯。這時,胡雙錢就會再用三角函數算出劃線長度進行驗證。結果一致,OK;結果不相符,就說明有問題了。這樣做,無異于在這一基礎環節上做了雙倍的工作量,但卻為保證加工的準確和質量,減少報廢等打下基礎。他說:“質量問題不是罰不罰款能解決的,飛機關系到生命,干活要憑良心。”

因為長期接觸漆色、鋁屑,胡雙錢的手已經有些發青,而經這雙手制造出來的零件被安裝在近千架飛機上,飛往世界各地。胡雙錢在這個車間已經工作了35年,經他手完成的零件沒有出過一個次品。

“最好再干10年、20年,為中國大飛機多做一點”

2021年,承擔大型客機研制任務的中國商飛公司成立。職工收入有了相應增加,還增加了補充公積金,胡雙錢一家也開始盤算買房的事。前兩年終于貸款買了一套70平方米的二手房,搬離了蝸居20多年的30平方米老公房。為此,全家人開心不已。胡雙錢閑下來時,也會清理清理房間,把玻璃刷得干干凈凈,油煙機擦得清清爽爽。做家務也和工作時一樣,一絲不茍,表里如一。

近年來,默默無聞的老胡獲得了不少榮譽。2021年,他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21年又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平生第一次走進莊嚴的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表彰。胡雙錢感慨:“我們趕上了好時代。”他說,“我們的民機事業經歷過坎坷與挫折,但終于熬過來了,迎來了春天。我們應該更加珍惜今天的事業,想要更好,也還要靠自己。”

胡雙錢現在最大的愿望是,“最好再干10年、20年,為中國大飛機多做一點。”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材料中的老王,就是焊接行業的“狀元”。從學歷水平看,老王并非出身高校名校,相反,他只是一名職高生而已。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老王成為了一位“焊接大師”呢?不靠別的,靠的就是執著、敬業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或許,在老王走向“大國工匠”的道路上,經歷了許多挫折、坎坷和磨難,但是,沒有任何一種力量能夠阻擋老王那顆敬業奉獻的心。因為這樣,老王最終成為了焊接行業的佼佼者。所以,最具風采人物的桂冠,應當戴在老王的頭上。

當前,我國正從“生產大國”向“制造大國”轉變。一個制造強國的誕生,必須出現千千萬萬個像老王那樣的“大國工匠”,只有這樣,創新的中國夢才能實現。

2021年勞動節期間,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連續播出了《大國工匠》系列節目,介紹了八位身懷絕技的“大國工匠”。他們是:長征火箭“心臟”的焊接人高鳳林,憑借高超的技藝,用“工匠精神”鍛造了“中國品質”;鏨刻工藝美術師孟劍鋒,在上百萬次的鏨刻中,沒有一次疏漏;深海載人潛水器零件裝配專家顧秋亮,裝配的零件絲毫不差,人稱“顧兩絲”;中國商飛大飛機制造首席鉗工胡雙錢,在35年的工匠生涯中加工了數十萬個飛機零件,未出現過一個次品,被稱為航空“手藝人”;在液化天然氣船上“縫”鋼板的焊接大師張冬偉,其焊接的殷瓦板只有牛皮紙一樣薄,手工焊縫長達13公里,如果有一個針眼大小的漏點,都有可能帶來致命后果。面對如此艱辛的任務,他做到了萬無一失;撈紙大師周東紅,經他撈的宣紙,成了國內著名書畫家青睞的上乘紙品;高鐵研磨師寧允展,其負責手工研磨的空間只有0.05毫米,技術難度非同一般,可他做到了;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首席鉗工管延安,其安裝的精密設備完成了16次海底隧道對接,為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的順利進行做出了重大貢獻。

以上這些技師是戰斗在一線的勞動者,他們以高超的技藝、精湛的技術、敬業的品德和靈巧的雙手,,在平凡的崗位上成為了“大國工匠”,他們是真正無愧于時代的模范先鋒。

有一句名言這樣說道,“十樣會不如三樣好。三樣好不如一樣精。”是的,在打造核心技術競爭力的今天,我們需要更多愛崗敬業的“大國工匠”,因為他們不僅能創造性地勞動,而且還具有“高精尖”的技術。“中國制造”若要走出亞洲,走向世界,靠的就是技術性人才的努力和付出。

在追求卓越品質的今天,我們希望各行各業涌現出更多的“大國工匠”,這些“大國工匠”不僅能干一行愛一行,而且能干一行精一行。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絕大多數勞動者,都能在“大國工匠”的引領下,共同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今天,央視新聞推出一檔節目《大國工匠》,講述了那些勞動者用雙手匠心筑夢的故事。而這個星期四晚自習的時候老師帶領我們觀《大國工匠》,這群勞動者,他們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進名大學,而是追求職業技能的完美和極致,靠著傳承和鉆研,憑著專注和堅守,他們成為國寶級的頂級技工,成為一個領域不可或缺的人才。在這個國際勞動節到來之際,讓我們一起借這8雙手向各行各業的勞動人民致敬!

早期的大國,即葡萄牙和西班牙,他們真可謂是勇敢的探險者、拓荒者。他們勇于向未知挺進。當其他歐洲國家的活動范圍還僅限于歐洲本身時,葡萄牙、西班牙已開始了對歐洲外的土地的探索與爭奪。于是,世界第一次被瓜分、地理大發現等都成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杰作”,這兩個國家也從外部掠奪來了大量財富。而最終,他們衰落了,因為他們的貪心、享樂之心等等。荷蘭、俄羅斯兩國人民的堅強給了我很深刻的印象。荷蘭在獨立前的抗爭著實令我嘆服;俄國人在強敵臨近之際的英勇無畏令我對其深表敬佩。但是,荷蘭成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活例子,蘇聯最終也未脫出僵化的模式。英國、法國、德國都曾擁有強大的軍隊,同時也有強大的綜合實力。若是和平地、與時俱進地發展,他們不僅不會成為明日黃花,而且還會使世界人民少受些磨難。但他們的野心決定了他們失敗的命運。日本是一個善于學習,善于將所學來的東西快速、充分地消化利用的國家,可他們唯獨沒有學會與人為善,并最終葬送在自己的野心和缺乏遠見上。美國從獨立到現在成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其間運用了各種手段,極力地使自己獲得的利益最大化。雖說美國崛起的手段沒什么值得贊揚之處,但是其維護主權的堅定、與時俱進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從這9個大國的興衰史中,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在崛起的過程中全部奉行擴張政策,而這擴張政策也為他們當中的大多數的衰敗埋下了禍根。不論是從這些國家的經驗教訓來看,還是從現在的國際形勢來看,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決不能重蹈列強們的擴張政策的覆轍。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中國是擁有悠久文明史的禮儀之邦,是當今世界維護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中國的崛起要不損害世界人民的利益,同時要為構建和諧世界盡我們的一份力量。在我們和平崛起的過程中,我們應學習那9個大國在擴張中體現出的探索未知的勇氣,善于學習和借鑒的品質,也要注意跟上時代的步伐;那些大國曾有過的貪婪、野心以及取得些許勝利后的得意忘形,則是我們要嚴防出現在自己身上的問題。只有在努力維護和平的前提下的銳意進取、團結、獨立、自主并不斷創新,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我們才能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喜人的成績。

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個人的進步,因為國家是由一個個個人組成的。與時俱進、銳意進取、愛好和平不僅僅是對國家的要求,它們同樣也是個人應做到的。我們每個人都應有一顆愛國、進取、和平、創新之心。只有我們每個人不斷進行自我提高,我們祖國的實力才能逐漸加強,我國的國際地位才會不斷提高。當然,我所謂之人人進取等并非是說每個人都要按同一種方式去做事,而是希望我們人人都懷著強大祖國的理想去為祖國的發展而拼搏,并在此基礎上發揚自己的個性。我認為,發揚每個人的個性十分重要,因為人的個性得到較為充分的發揚,是一個國家的獨立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的重要前提。

這部紀錄片是品讀歷史的見證,更喚醒了人們對中國未來的深深思索。它啟迪著今天,也影響著未來.

感謝您的閱讀,祝您生活愉快。

第2篇: 大國工匠24位人物事跡200字

大國工匠彭祥華和徐立平人物事跡介紹

彭祥華 中鐵二局二公司隧道爆破高級技師 在軟若豆腐般的巖層間精準爆破,誤差控制遠小于規定的最小誤差,被同事公認為“爆破王”。

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鐵路,八起八伏。川藏鐵路屬于國家“十三五”規劃的重點項目,鋪設難度創造了新的世界之最,僅一條雅魯藏布江,就要被這條鐵路橫渡16次;它更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鐵路,總長1800多公里的路基,累計爬坡高度超過14000米,臺階式八起八伏,被外媒稱為巨大的過山車。2021年6月,川藏鐵路的拉薩至林芝段全面開工,中鐵二局二公司隧道爆破高級技師彭祥華和工友們開鑿的是拉林段地質最復雜的東噶山隧道,川藏鐵路的地質基礎是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的碰撞縫合帶,屬地震多發區,在這樣的地質構造帶上挖隧道,幾乎等于在掏潘多拉的盒子。

彭祥華的父親是新中國第一代鐵路工人,參加過20世紀50年代開工的成昆鐵路,那是上世紀的世界鐵路建設奇跡。彭祥華所在的中鐵二局二公司,擁有出色的隧道爆破團隊,承擔過很多重大隧道的施工任務,彭祥華是這個團隊的翹楚,被同事們公認為“爆破王”。

決定精準爆破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是裝藥量,為此彭祥華一直是自己分裝炸藥,憑借多年分裝炸藥的經驗,彭祥華能夠把裝填藥量的誤差控制得遠遠小于規定的最小誤差。

隧道內爆破面上通常有幾十個炮孔,每個炮孔中的引爆雷管都要按照設計順序爆炸,不同炮孔之間的起爆時差,在十幾至一百毫秒間,還不到一眨眼的功夫。每個炮孔的相對位置精準裝藥量引爆時間等因素,必須作為相互密切關聯的系統來考慮,讓它們以最佳效果相互作用,以求得嚴格控制下的合適爆破力度,那些在外人看來狂烈的爆破,在彭祥華的耳中是旋律清晰有序的彈奏。

巨大的爆破聲沖破隧道,濃煙冒出洞口,隨后最危險的工作就是走入爆破現場,檢查效果和排除可能存在的啞炮,彭祥華阻止了其他工友近前,獨自一人走進了隧道……這就是大工匠的擔當,如山崖佇立,如長松挺身。

徐立平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廠高級技師 徒手雕琢高能炸藥,精度誤差不超過0.2毫米,安全線是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徐立平所在的工廠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工廠之一,地處中國秦嶺大山深處,國家一些戰略戰術導彈和宇航發射用火箭發動機都出自這里。

29年來,徐立平進入廠房的第一件事便是打開工作間的每一道門,掛好每一個風鉤,對他來說這里的每一道門都是危險時刻的緊急出口。

徐立平的工作是給火箭的固體燃料施行微整形雕刻,這也是固體發動機制造過程中最危險的工序之一。引燃火箭發動機所用的固體推進劑以火藥為主,混合幾十種特殊組分灌模澆筑而成,固化脫模后在表面精度和藥量方面與實際需求總是會有些差距,需要修整。但固體火藥極其敏感,而且燃面精度要求非常高,雕刻整形過程如果摩擦過力產生靜電,就會引起燃燒甚至爆炸。因此,這個雕刻過程絕不允許反復打磨刮削,不可逆的操作就全靠技師手上的經驗感覺,0.5毫米是這種固體火藥表面精度所允許的最大誤差。但徐立平僅憑手上觸摸一次就能準確測度出需要切削部分的尺寸,精度誤差不超過0.2毫米。

這種火藥有很強的韌性,再加上里面含有粗糙的顆粒,這讓手工雕刻的行刀軌跡不容易把握。所以這種火藥的微整形處理無法用機器操作,只能通過人手的輕柔細致雕刻來完成,這種火藥的雕刻者自然必須是超凡心理素質與高超技藝的合體人。

雕刻過程中,徐立平一呼一吸都與手和刀的節奏高度一致,以保持用力均勻。根據設計要求,徐立平需要削除環口接近5厘米厚的火藥,但他每一刀切下的火藥卻要控制在3毫米以內,一點一點為火藥微整形。對于每個部位所用的刀具,刀具之間擺放的距離都有嚴格的規定。在配合徐立平整形的過程中,助手必須時刻稱量殘藥的重量,一旦達到一定數量極有可能發生爆炸。徐立平要求每次切除500克火藥后,必須裝進預先準備的防靜電袋里。對徐立平而言,為了自己更為了他的工友和工廠,安全線是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從青春歲月到年近半百,一個人偶然間能夠鎮定地面臨一次致命危險并不難,29年里天天面對致命危險,而能夠守恒如常,那實在是太難了。

感謝您的閱讀,祝您生活愉快。

第3篇: 大國工匠24位人物事跡200字

大國工匠周平紅和張興華人物事跡介紹

周平紅免去患者開胸破腹之痛的仁醫
獨辟蹊徑,0.4厘米食道壁上打隧道。愛眾惠民,更多胃腸道疾患得救治。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是周平紅工作的地方,全世界最具難度的POEM手術有一半以上都是在這里完成的。POEM手術全稱是:內窺鏡下食管下層肌切開術,是目前全世界治療賁門失弛緩癥的最佳方法。和外科手術不同,POEM手術是利用一條1.2米長的特制管狀內窺鏡,深入體內的手術點,實施精準手術。對患者而言,最大的好處就是手術只須在人體的自然腔道——消化道開一個小創口,免去了開胸破腹之痛。這種手術是在食道管壁的表淺黏膜層和較深的肌肉層之間進行。人的食道壁最厚的地方只有0.4厘米,在如此狹小的空間進行手術,病人食管受損的概率比較大。周平紅獨辟蹊徑,在病人的食道管壁的夾層中,建造一條隱形隧道,在食道壁里打隧道是周平紅的獨創。完成這場手術,周平紅只用了20分鐘。而眼下,即便是在內鏡手術水平位于世界最前列的日本,做一臺簡單的POEM手術依然需要至少一小時以上。
幾百臺POEM手術成功之后,周平紅在國際上開始嶄露頭角。2021年,作為中國代表,他被邀請參加在德國杜塞爾多夫舉行的第14屆世界消化內鏡大會。這次在世界專業舞臺上的亮相,周平紅展示了中國醫生在內鏡手術方面的速度,質量和技法,并奠定了中國在世界消化內鏡微創切除領域的領先地位。
求索者的路徑總是前行的,取得世界性認可也只是一個階段性成果的展示。周平紅在實踐中把原來一直局限在胃腸道腔內的內鏡手術延伸到腔外——胸腔和腹腔。這是劃時代的突破。意味著胃腸道疾患之外的更多病人將受惠于內鏡微創手術。
工匠皆有愛眾惠民之心,這幾乎是一個定律,這也是他們破解難中之難的根本動力和最大的價值所在。
.張興華百年木船制作手藝的傳承人
重積累勤思考,最好的船永遠是下一條。30余年精研手藝堪為技術領袖。
在人們通常的印象中,鋼殼船似乎早已經普及了,沒人用木船出海了。實際上,在遼寧、河北一帶的濱海區,由于百年來的傳統,依然有90%左右的漁民保持了使用木船的習慣,二界溝的漁民就是木船的執著使用者。張興華是二界溝數百年木船制作手藝的優秀傳承人,漁民“排船”都樂意找張興華。船是漁民的海上之家,造船當然要找最靠實的工匠。

給船安裝底板,最見張興華的功力。船底板是船最重要的依托,一旦安裝不嚴密的話,船就有可能沉沒。一艘船要安裝80塊有不同弧度的底板,讓它們嚴密地并列為一體,最為較勁。
53歲的張興華身上有30多年的造木船手藝,雖然世事多變,但他一直不肯棄行。而今張興華是二界溝唯一精通木船制作全部工序的“掌作”師傅。排船需要木匠、捻匠、鐵匠等一應技術工種的通力合作,“掌作”是這個多工種團隊中的技術領袖。
張興華的鄉親都認為他特別巧,當地人用這個詞夸人聰明,善于做出好東西。張興華的“巧”源于勤奮持久的積累。他隨時隨地仔細觀察跟造船修船有關的各種現象,不間斷記錄下自己的觀察心得和實踐體會。手邊的煙盒,船上的紙盒,是他隨手抓到的“筆記本”。
張興華的女兒張莉畢業于大連海洋大學船舶制造專業,現在在一家船舶企業上班。癡迷于造船的張興華不滿足于古法造船,他希望能掌握現代造船知識,此時,女兒就成為他最好的老師。他還學會了用電腦設計圖樣,精確度達到1毫米。
“做一條船要長一回經驗,把我的能力和我們大家的能力都給它發揮出來,把這個船做到更好,做成經典。”張興華始終堅信,最好的船永遠是下一條。
感謝您的閱讀,祝您生活愉快。


推薦訪問: 工匠 事跡 大國

工作總結最新推薦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