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干影院/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黄文/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一年級音樂教案上冊人民音樂出版教案范文(通用3篇)

| 瀏覽次數:

出版或稱發表,是指將作品通過任何方式公之于眾的一種行為。在大多數國家,作品一經完成,不論是否出版,即享有著作權。作品獲得國際標準書號并經過一定資質的出版機構印刷成書籍稱為出版物;出版物內容以數碼形式呈現的稱之為電子出版物或叫做電子書。以出版為,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一年級音樂教案上冊人民音樂出版教案3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一年級音樂教案上冊人民音樂出版教案3篇

第一篇: 一年級音樂教案上冊人民音樂出版教案

第一單元 有趣的聲音世界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歌曲《大雨和小雨》。

教學目標:

能尋找并模仿生活中的聲音。學唱歌曲《大雨和小雨》。

教學過程:

導入:今天是我們的第一節音樂課,大家認真聽一聽,外面是不是還在下雨?(是),同學們早上家長送你們來的時候,那時候是下的大雨還是小雨啊?(大雨)。下大雨的時候是什么樣的聲音啊?(嘩嘩嘩嘩)下小雨的時候呢?(學生用很小的聲音嘩嘩嘩嘩),雨是一種自然現象。有大雨也有小雨。同學們觀察的很仔細,那么今天咱們就來學習一首歌曲,歌曲的名字叫大雨和小雨。

(二)學唱《大雨和小雨》

1.由教師范唱或聽錄音。

2.跟著教師學唱《大雨和小雨》。

3.討論大雨和小雨的聲音有什么特點?

4.學習四二拍子的指揮,掌握四二拍子的重拍在第一拍。

(三)聽聽我創造的聲音

1.我們剛才聽到的聲音都是生活中的聲音。我們能不能創造一些聲音呢?按教材提示創造出聲音。

2.能不能自己創造一些與教材中不同的聲音呢?

3.用幾種聲音連在一起表現一定的內容。

教學評價:

能積極參與聲音的探索,聽辨出兩種以上的聲音。會唱《大雨和小雨》。

學生能創造兩種以上不同的聲音。

第二課時《布谷》

教學目標:

1.學唱歌曲《布谷》,理解四分休止符、二分音符,牢記第一段歌詞。

2.利用生動有趣的故事情境法學習知識,并參與表演加強記憶。

3.通過表演,培養學生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熱愛小燕子、布谷鳥的情感。同時,讓學生知道生活是有大自然的萬物生靈才顯得更美。

教學要點:用柔和的聲音演唱《布谷》,能編創動作表現歌曲。

教具:琴、歌片、彩筆、動物頭飾。

教法:聽唱、故事、創編、表演、活動嘗試。

教學過程:師生問好。

一、新學期教育與學生溝通,激勵學生熱愛音樂。

二、表演《小燕子》

提示:歌曲中唱出了哪些內容?你想和小燕子說什么?你想和它交朋友嗎?那你該怎么做呢?

1.聽歌曲《小燕子》,并為其自由創編舞蹈。也可以和同桌合作,還可以自由選舞伴來完成。

2.隨琴聲自由表演。

三、表演《布谷》

1.師邊講故事邊在在黑板上進行繪畫。將學生帶進春天,帶進大自然,帶進火熱的生活。

2.站學生來模仿“布谷鳥”的叫聲或者動作。而且邊做邊隨老師記憶歌詞,體味歌詞。

3.師范唱歌曲。讓學生默聲表演。看誰能把老師的歌表現的最好。

4.聽琴,體會歌曲中的四分休止和二分音長,跟著音樂來拍手拍腿,感受歌曲的節拍,可以隨琴自由演唱。

5.請大家互相合作,討論一下歌曲中唱出了什么?你是怎樣理解的。

6.聽唱學習歌曲。注意旋律的的確起伏,邊學習邊讓學生分小組拉起手。聽第一段歌曲向左方向走,聽第二段歌曲向右方向走。第三段反之。讓學生在充分感受中記住歌曲的旋律。

7.唱會歌曲,牢記歌曲的第一段歌詞,并啟發學生小鳥唱出的是第二段歌詞,我們唱出是第三段歌詞。

8.動手操作,用彩筆標出休止符和長音的地方,看誰找的最準確。

四、小結:這節課我們來到了春天,來到了田野,讓我們這些可愛的小鳥,把春天裝扮得更美。把生活裝扮得更美。

五、板書設計:

布 谷

歌詞意境彩圖

學生自己描繪的春天

第三課時:《聲音的強弱》

一、教學內容: 《聲音的強弱》

1.音樂活動:聲音的強弱

2.歌表演:《小動物唱歌》,并創編歌詞進行表演。

二、教學目標:

進一步理解,感受音樂的強弱,并能正確的進行運用到歌曲之中。通過歌表演活動,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和表演力。

三教學準備:

鋼琴、 多媒體投影儀 教學課件、小動物頭飾、打擊樂

四、教學過程:

1.學生伴著音樂《火車開了》開著小火車進教室,來到動物樂園。(幻燈片動物樂園)。

2.師:動物樂園的小動物看到我們來了送給老師一樣禮物,同學們閉上眼晴聽聽是什么?(老師拿出鼓和碰鈴)

你們剛才聽到了什么? 生:鼓和碰鈴。師:這兩種聲音有什么不同?哪種聲音大一些?學生說出自己剛才聽到的感受。

3.師:小動物們不僅給老師送禮物,給你們也準備了禮物,快到自己的凳子底下找找吧。(凳子底下是老師準備好的各種打擊樂)

快拿出來敲敲吧。(孩子們隨意的敲)。老師想聽聽大一點的聲音?老師想聽聽小一點的聲音?(學生按照老師的引導敲擊大小不同聲音)。

4.游戲:《找小兔》

動物園派小兔來招待我們,我們向小兔打個招呼吧。小兔這么友好我們和它做個游戲吧。游戲規則是這樣的:一會我請一位同學上來蒙住他的眼晴,再請一位同學把我們的小兔藏好,藏好后我們請剛剛蒙住眼睛的同學睜開眼睛來找,其他同學用手中的打擊樂提示他幫助他盡快找到小兔。如果他離藏的小兔越近我們就將手中的打擊樂敲得聲音大一些,如果他離藏的小兔越遠我們就將手中的打擊樂敲得聲音小一些,直到找到小兔為止。

通過游戲感受聲音的大小。小結:剛才我們說的聲音大在音樂中把它稱作強 用f來表示;聲音小在音樂中把它稱作弱 用p來表示。(出示幻燈片強和弱)

5.分組合作(兩人一組)

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強和弱

6.動物樂園的小動物真是好客,你們聽他們唱著歌來歡迎我們來了。(幻燈片放歌曲《小動物唱歌》的曲譜和音樂)

師:剛才聽到那些小動物又來了(小貓、小狗)它們兩次的叫聲有區別嗎?(第一聲強,第二聲弱)

7師生合作:老師唱許多小動物,你們唱小動物的叫聲,注意第一聲強,第二聲弱。

8.創編歌詞。

師:同學們動物樂園有許多小動物你喜歡誰就和它做朋友并且模仿它的叫聲,一會我請同學帶著你的伙伴上來表演《小動物唱歌》。(老師拿出準備好的頭飾,讓孩子們去挑。

9.師生共舞

今天太高興了,讓我們和小動物一起跳起來吧。一會我們唱到強的聲音大家都向圈外叫,唱到弱的聲音大家都向圈里叫。

五、總結下課

今天我們感受到音樂中的強和弱,并且和這么多的小動物成為了好朋友,真開心,現在太陽已落山了,讓我們和小動物再見,坐著小火車回家吧。

第四課時:《大鼓和小鼓》

教學內容:大鼓和小鼓

教學目標:

1、感受聲音的強弱。

2、認識大鼓和小鼓,感受其音色,學會基本演奏方法,能積極參與各種音樂活動。

3、學會《大鼓和小鼓》,并能表現歌曲。

教學重點:

1、學會演唱歌曲《大鼓和小鼓》。

2、學會演奏大鼓和小鼓。

教學難點:

1、歌曲不同樂句的力度處理。

2、器樂的演奏。

教學過程:

一、感受音的強弱:

1、(多媒體課件出示“森林之門”)導入:

師:(伴隨著輕快、活潑的音樂)今天,我們來到森林進行探險,瞧!這有一座通往森林之門。它中間是大門,兩邊是小門。看哪個聰明的小朋友,能用兩種不同的聲音,分別敲開這扇大門和小門。

2、教師啟發,學生想象,用“強弱”兩種不同的聲音表現。

師:看見大門怎么敲?看見小門怎么敲?

3、師小結,引出“強、弱”。

師:這兩種敲門聲一樣嗎?有什么不同?

聲音響、聲音大在音樂中稱為“強”,聲音輕、聲音小在音樂中稱為“弱”。

4、展開想象

師:生活中、森林中有許多的聲音,哪些聲音是強的?哪些聲音是弱的?

5、畫一畫,聲音的強弱。

(1)學生繪畫圖形。

師:生活中有的聲音強,有的聲音弱,你能用圖形來表示嗎?(聲音強,用大的圖案來表示,聲音弱,用小的圖案來表示。)

(2)(課件出示:□□、〇〇、△△)

師:老師也畫了三組,你們看都對嗎?哪里有錯?應該怎樣?

三、歌曲教學:

1、導入:

師:剛才小朋友回答得真棒。看!森林之門終于打開了。瞧!動物們正在歡迎我們的到來呢。(多媒體課件出示:有各種動物的森林圖 )

師:看!它們是怎樣歡迎我們的?(多媒體課件出示:小熊敲大鼓,小猴敲小鼓)

師:大鼓和小鼓的聲音怎么樣?有什么不同?(聽一聽“鼓聲”)

2、學歌詞和演奏大小鼓。

(1)師:它們不僅敲鑼打鼓歡迎我們,還唱著歌呢!我們聽……(播放歌曲)

(2)聽后,師問:大鼓和小鼓在歌曲中,它們的聲音是怎么樣的?(課件出示咚咚、噠噠噠。)學生模仿。

(3)引出歌詞,指導學生按節奏朗讀歌詞。

師:小朋友們,通過剛才讀兒歌,你們知道了大鼓和小鼓是怎樣演奏的嗎?

指出大鼓和小鼓的演奏方法不同,歌詞中:“擂”和“敲”。

師:小朋友們,讓我們一起來敲敲大鼓和小鼓。

課件出示演奏大鼓小鼓的圖片,學生模仿,指名上臺演奏。

師:大鼓的聲音強,小鼓的聲音弱,那我們也用相應的力度再來讀一讀這首兒歌。

(4)尋找音源,進行創編:

師:看看你的身邊有什么物體可以模仿大鼓或小鼓的聲音。

(如:讓我們用自己的椅子來當作樂器,把大鼓和小鼓的節奏敲一敲。引導學生用椅子拍出強弱不同的鼓聲。又如:身體律動,咚——跺腳,噠——拍腿)

3、為歌曲伴奏:

播放歌曲,學生在鼓聲處伴奏。

4、學唱歌曲:

師:你們也能像小熊、小猴那樣,邊敲鼓邊演唱嗎?

(1)指導學生隨琴跟唱。

(2)指導學生唱出歌曲的力度變化。

師問:這首歌哪一句要唱得強?哪一句要唱得弱?

用“咚”“噠”哼唱。

(3)指導學生唱出力點,聲音有彈性,不能太連。

(4) 隨伴奏輕聲演唱。

(5) 加入大鼓和小鼓,或用身邊的音源,創編節奏,為歌曲伴奏。

四、拓展:

1、 師:這首歌加入了大鼓小鼓的伴奏,你覺得怎么樣?(引導學生說歌曲情緒)

你平時還在什么場合或者什么音樂中聽到過鼓的聲音?(引導學生結合氣氛和情緒說)

2、小結:不知不覺,快要天黑了,森林里的小動物們要回家了。它們要跟小朋友們再見了。讓我們在音樂中結束今天的課。

課件:播放《春節序曲》片段,《喜洋洋》片段。

學生自創節奏來伴奏,隨音樂邊演奏邊出教室。

教學評價:

1.能認識一種以上的樂器并說出它的名稱。

2.會敲擊一種打擊樂器。

3.會唱《布娃娃彈琴》和《大鼓和小鼓》中的一首。

第五課時:《青蛙音樂會》

《青蛙音樂會》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一、聆聽《青蛙音樂會》,感受音樂所表達的生動鮮明的青蛙形象。

二、愿意用肢體動作和演唱等形式來表現青蛙的模樣。

三、喜歡并樂意參加音樂會。

教學重難點:

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欣賞音樂感受并表現音樂中的青蛙形象。

教學用具:

音樂、頭飾、青蛙相關動畫等

教材分析:

《青蛙音樂會》是一首具有趣味性的通俗音樂作品。樂曲為3/4拍,蛙鳴聲伴隨著樂聲響起,好像夏季池塘邊的青蛙在暮色中的合唱開始了。前面一段是抒情的慢板,好像青蛙的優美舞蹈伴著起伏的旋律;接著樂曲再現了一遍,蛙鳴聲、流水聲在樂聲中漸弱,消失在暮色中。

教學過程:

一、 唱歌的青蛙來了。

1.引用《動物說話》伴奏音樂唱幾遍,“青蛙唱歌咕咕兒呱(拍手),青蛙唱歌咕咕兒呱(拍手),咕咕兒呱(聳肩)咕兒呱咕兒呱咕咕兒呱”并出示唱歌的青蛙形象。

2.播放《青蛙音樂會》開頭部分,跟音樂模擬青蛙唱歌。“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學生根據音樂節奏、情緒用嘴型有表情地演唱。

二、 跳舞的青蛙來了。

播放《青蛙音樂會》慢板的片段,教師戴上頭飾用典型的三拍子舞步跟著音樂邀請小朋友參加跳舞,沒受邀請的小朋友在座位上跟著老師動身體。結束后出示跳舞的青蛙形象。

三、 演奏的青蛙來了。

1.可用你們的音樂書、筆、課桌等東西編創一些簡單的節奏模擬流水聲、鳥叫聲、鼓聲等加入到音樂中來,看誰最厲害。

2.小組討論創編。

3.合著音樂展示。出示演奏的青蛙。

四、青蛙指揮家也來了,舉行青蛙音樂會咯。

1.夏季暮色中的池塘里,來了一群會唱會跳會奏的青蛙們,看,他們多熱鬧啊!(出示課件)

2.播放完整的《青蛙音樂會》,青蛙指揮家(老師扮演)領著這幫青蛙們開始一場別開生面的音樂會。

3.學生自由選角色,在音樂中跟著指揮表演了。演后選出最出色的歌手,舞手,奏手,并給予獎勵。

五、動物音樂會。

音樂會吸引了各種各樣的動物,有老虎、獅子、鳥兒、松鼠……他們也要參加,播放《青蛙音樂會》音樂,讓更多的動物也來表演。

六、動物狂歡。

課件出示動物狂歡節情景,播放《動物狂歡節》音樂一起在歌聲笑聲中結束課堂。

本堂課以審美為核心,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引導學生唱歌、跳舞、演奏、狂歡,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第二單元我愛家鄉,我愛祖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聽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2.學唱歌曲《國旗國旗真美麗》。

教學目標:

1.能安靜地聆聽音樂,并知道在什么場合下要唱、奏國歌。

2.熟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感受人聲和器樂不同的音色。

3.學唱歌曲《國旗國旗真美麗》,能用正確的演唱姿勢唱歌。

教學過程:

(一)聽賞《國歌》

1.引入新課。

教師簡單介紹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歌。國歌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尊嚴,反映該國家人民的精神風貌。因此,在唱、奏國歌時一定要起立。面部表情要莊重、肅穆,身體不能亂動。介紹完后,請學生起立,播放《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錄音,讓學生完整地聽賞一遍。

2.可向學生提問:在什么場合、情景下唱、奏國歌?然后播放有關唱、奏國歌的VCD、錄像帶或幻燈片及有關圖片,再請一至兩位學生補充。

3.介紹國歌的來歷,并聽齊唱和銅管樂演奏的國歌,使學生感受人聲與樂器的不同音色。

4.教師啟發學生簡單談談,用樂器演奏和人聲演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給他們的不同感受。

5.播放奏國歌、升國旗的畫面,讓學生知道奏國歌、升國旗的聯系。

(二)學唱《國旗國旗真美麗》

1.教師可讓學生自己談一談,國旗的形狀、顏色、五星的排列、象征意義等國旗知識。

2.教師播放歌曲錄音或范唱一遍,以引起學生學唱歌曲的興趣。

3.教師帶領學生將歌詞按語言節奏朗讀一遍。

4.學生跟著教師分句模唱歌曲數遍。

5.教師引導學生,以接唱方式熟唱歌曲,如教師唱“國旗國旗”,學生接唱“真美麗”……

教學評價:

1.是否能安靜地聽音樂。

2.是否知道在什么場合下,唱、奏國歌。

3.是否能用自然的聲音學唱歌曲《國旗國旗真美麗》,而不喊唱。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學唱歌曲《我愛家鄉,我愛祖國》。

2. 認識常用課堂打擊樂器碰鈴、響板。

3.聽賞歌曲《吹蘆笙》。

教學目標:

1.能有興趣地聽喜樂,并知道《吹蘆笙》是表現哪個民族的兒童歌曲。

2.能有表情地演唱《我愛家鄉,我愛祖國》。

3.認識碰鈴與響板,并知道正確的演奏方法。

教學過程

(一)學唱《我愛家鄉,我愛祖國》

1.教師掛出中國地圖和長江、黃河風景圖,介紹長江、黃河,并請學生指出長江和黃河在中國地圖上的位置。

2.教師將歌曲范唱一遍,或播放童聲獨唱錄音。使學生初步了解歌曲的歌詞、節奏和情感。

3.跟著教師有表情地分句輕聲學唱。

4. 請幾級學生集體演唱,并評出有表情且音色較美的小組進行表揚。

(二)聽賞《吹蘆笙》

1.教師播放歌曲《吹蘆笙》,引導學生欣賞,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緒。

2.教師簡單介紹侗族及其吹奏樂器蘆笠的主要特點。

3.引導學生在聽賞時接唱歌曲中的襯詞。

4.在聽賞幾遍以后,可讓學生跟隨錄音輕聲哼唱。

(三)認識打擊樂器:碰鈴、響板

1.教師向學生展示樂器實物,演示基本的演奏方式,并讓學生識別兩種打擊樂器的不同音色。

2.教師將樂器發給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正確的敲擊方法。如樂器數量不夠,可輪換進行。

3.教師出示卡片

碰鈴 dang dang dang dang

da da da da da da da da

響板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統習演奏。可分組交換練習,每兩人為一組作樂器交換。

教學評價

1.能否區別碰鈴與響板的音色,并能正確演奏。

2.是否知道《吹蘆笙》是哪個少數民族的兒童歌曲。

3.能否有表情地演唱《我愛家鄉,我愛祖國》。

第三課時:《草原就是我的家》
1、 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2、 蒙古舞蹈基本動作
3、 綜合練習:雙聲部節奏練習及雙響筒及多種伴奏樂器。
4、 音樂游戲“賽馬會”、大型粘貼圖畫創作。
指導思想:
本課根據音樂新課標的要求提倡音樂與姊妹藝術綜合為指導思想,將音樂與舞蹈、美術等姊妹藝術形式的綜合,運用多媒體教學,從孩子的興趣為出發點,培養學生的即興創作能力及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并通過相互學習交流,培養他們的合作學習的意識。
教學目標:
1、 通過對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學習,指導學生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并即興的為歌曲創編動作表演。和對不同音樂意境的感受。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
2、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了解有關蒙古族的風土人情,掌握有關蒙古舞的基本動作,及對音響的探索能力。
3、 通過“意境”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學唱、聆聽、感受,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重點:
1、 體會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情緒,并能有表情的演唱并能用舞蹈動作表演。
2、 通過對草原賽馬情景的表現,對的馬蹄聲,及加油聲的模仿, 掌握雙聲部的節奏。
教學難點:“賽馬會”音樂游戲的挖掘,及游戲中孩子們的合作,配合與創新意識的培養。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 放“馬跑”的律動的音樂。
學生:隨“騎馬”律動進入教室。
老師:孩子們,看!我們騎著馬兒來到哪里了?
學生:大草原!
老師介紹大草原
老師:對,我們來到了一片廣闊的大草原,它像一幅巨大的綠毯鋪在地上。美極了!

二、新課引入
1、 老師舞蹈引入(背景音樂《草原就是我的家》)
老師:有沒有誰知道老師跳的是哪個民族的舞蹈?
學生:蒙古族
老師:(出課件)介紹蒙古族族的穿著服飾、蒙古包。
老師:(出課件)非常正確,看這就是蒙古族的小朋友。蒙古族是我國的56個少數民族之一,他們在長年草原上生活,喜歡穿美麗的色彩鮮艷的長袍,漂亮的馬靴。他們最常的打扮是在頭上栓一條美麗的頭帶,非常的神氣。
老師:(出蒙古包圖)看這是什么?這是他們的房屋,由于他們長年在草原上生活,他們的房子不是用磚瓦蓋成的,而是用木制的圓形的墻壁上面加一個傘型的頂組合成的帳頂的四周用厚厚的毛氈子覆蓋著用毛繩固定。房屋可以移動。這就是蒙古包。
2、 學習幾個蒙古舞蹈動作,一邊學習一邊思考蒙古人的生活
老師做蒙古舞的馬跑步,擠奶,雄鷹展翅的動作介紹蒙古族的生活。
學生學習蒙古舞基本動作

三、學習歌曲
1、 老師有感情的朗讀歌詞
2、 學生念一次歌詞
a、為歌詞加上動作。
b、孩子們一起表演,選出一個做得特別好的孩子再帶著大家做一遍。老師請一個孩子來當小老師帶著大家來一次。
3、 聽。
a、 老師范唱
b、 學生聽磁帶
c、 學生跟琴有感情的演唱 ,老師做提示讓孩子唱得更有感情。
d、 用動作表演歌曲

四、擴展歌曲
1、 表現歡樂的草原。
a、 老師提供彩紙和孩子們一起把自己打扮成蒙古人
老師:(出賽馬圖)
老師拿出兩樣樂器,問哪一個發出的聲音更象馬蹄聲。(演示雙響筒,和手串鈴)
學生:雙響筒
b、老師將樂器發給一些同學,拿到手串鈴的孩子想想怎樣用它為賽馬的選手加油,拿到雙響筒的孩子用他來模仿馬蹄聲。
沒拿到樂器的孩子,動動腦筋想一想還可以用身邊的音響來模仿馬蹄聲。或用怎樣的動作表情來加油!
c、將孩子們分成兩組,一組加油,一組模仿馬蹄聲。(各隊選一個拉拉隊長。)
2、 一起跟著音樂制造熱烈的賽馬場面。(請幾個孩子表演賽馬的場面。)
3、 粘貼圖畫
a、老師放變奏的《草原就是我的家》的音樂。
學生:用優美的語言描述自己的感受
b、老師拿出為孩子們準備好的粘貼畫,讓孩子們一邊聽音樂一邊創作圖畫表現美麗的大草原。

打起手鼓? ?娃哈哈 ??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學生能用歡樂的、熱情的情緒演唱歌曲,學會用簡單的新疆動作跳舞。
2、知道維吾爾族是我國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之一,了解維吾爾族的一些民族風情。
3、通過打擊樂器的伴奏,培養學生協調合作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感受新疆歌曲的基本風格和特點。
2、歌曲中多處出現前八后十六音符,學生演唱時能吐字清晰。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磁帶,圖片、打擊樂器、頭飾等。
四、教學過程:
(一)、師生問候
(二)、練聲曲:
師:小朋友們,上課前先讓我們來放松一下,一起來模仿模仿農場里的動物是怎樣說話的。學生唱《農場里的動物》。
(三)、導入
師:今天啊,老師從遠方帶來了一位朋友,你們想認識她嗎?
生:想
師:下面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她的到來。
(娃哈哈的錄音機伴奏音樂起) (課件出示)
巴哈古麗:大家好!很高興認識你們,我的名字叫巴哈古麗。你們知道我的 家鄉在哪嗎?我呀,來自新疆的維吾爾族。我們那里盛產的水果特別多,不信,你們看(點擊各種各樣的水果圖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是哈密盛產的哈密瓜,還有吐魯番的葡萄。 (指著老師事前貼好的葡萄) 看,秋天到了,葡萄熟了,讓我帶你們一起去摘葡萄吧。
師:非常感謝巴哈古麗給我們的介紹,那大家想不想去摘葡萄啊? 但是,葡萄園里面的葡萄不是讓人隨便摘的,請你根據老師所拍的節奏,你把相應的摘下來好嗎?
(四)、學習節奏:
X XX X X X XX X
1、先跟老師一小節一小節讀
2、學生先別碰樂器,老師現在用不同的樂器示范,請小朋友空手模仿,待老師示范完了,再讓全體學生拿手上的樂器一起敲這個節奏。
師:剛才我們在葡萄園里摘了各種各樣的葡萄,心里感到特別的快樂。聽說你們新疆人個個能歌善舞,你能唱唱你們那邊的歌曲給我們聽聽嗎?
巴哈古麗:可以啊。(用錄音機響起伴奏音樂)(小朋友也會跟著唱起來)
師:你們怎么也會唱啊?那你們知道這首歌的名字嗎?生:《娃哈哈》
師:小朋友們真聰明,請大家打開書本 (同時打開課件顯示歌譜《娃哈哈》。)
(五)、學習歌詞
師:下面請聽老師讀一遍歌詞,(點著歌詞讀)
師:好,現在該輪到你們咯,請跟老師來讀,注意模仿老師讀。 (老師用雙響筒邊敲邊讀)
注意提醒小朋友們不要動身邊的樂器,老師用雙響筒敲就可以了
師:小朋友們讀得真好,能把你的感受跟大家分享一下嗎?
生:我覺得。。。
師:噢,大家都那么開心,讓我們把它唱出來吧。
師:老師彈,我們先唱第一段的。(二次)
師:愉悅的歌聲能帶給別人快樂,我們一起來唱吧。(跟光盤唱)
老師帶動學生做動作。(唱完后,老師指出不足的,如:聲音樂不響亮,不整齊,節奏有快有慢,沒感情,音不準等)
師:小朋友們真會學習,發現了那么的問題,那你覺得我們要怎么做才能唱得更好呢?
生:我覺得。。。
師:謝謝小朋友們給老師那么好的建議,請大家跟老師來唱唱這個地方。
師:讓我們再來一次,看看誰進步得最快。
(六)、學習第二段歌詞
師:噢!老師發現了原來我們班有那么愛唱歌的小朋友,你們能不能把第二段的歌詞也唱給我聽聽啊,好,我們開始吧!(跟光盤唱)
師:小朋友們棒極了(可以糾正不好的)再來一次。
師:老師才第一次跟你們見面,但是我好想知道你們當中誰唱歌最好聽,能給老師介紹一下嗎?
輪流推薦男和女同學(唱第二段就行了)
(七)、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唱
師:剛才我們摘了那么多葡萄,讓我們把那種愉快的,輕松的心情加上你的小樂器完整地伴唱這首歌好嗎?先看看老師是怎樣敲的。
(這環節清唱,也或者加小聲的《娃哈哈》伴奏,突出小樂器的伴聲)。
(八)、學跳新疆舞并進行歌表演
師:小朋友合作得真好,讓我們學跳新疆舞吧。
(音樂起,全體學生站起來學)
師:小朋友們,在下課前我們為現場的老師表演個節目好嗎?好,那想當伴奏手的請帶上你們的小樂器,(大家圍起圈來)其他同學坐著唱歌音樂起,讓我們盡情地唱起來,跳起來吧。
(九)、德育滲透
師:今天我們很幸運地認識了來自新疆維吾爾族的小朋友巴哈古麗,她不但給我們介紹她的家鄉,還盛情地請我們吃葡萄,教我們唱歌跳舞,那你們要怎么感謝她啊?
生:不如我們一起來唱首歌送給她吧。

第二篇: 一年級音樂教案上冊人民音樂出版教案

第一單元 有趣的聲音世界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歌曲《大雨和小雨》。

教學目標:

能尋找并模仿生活中的聲音。學唱歌曲《大雨和小雨》。

教學過程:

導入:今天是我們的第一節音樂課,大家認真聽一聽,外面是不是還在下雨?(是),同學們早上家長送你們來的時候,那時候是下的大雨還是小雨啊?(大雨)。下大雨的時候是什么樣的聲音啊?(嘩嘩嘩嘩)下小雨的時候呢?(學生用很小的聲音嘩嘩嘩嘩),雨是一種自然現象。有大雨也有小雨。同學們觀察的很仔細,那么今天咱們就來學習一首歌曲,歌曲的名字叫大雨和小雨。

(二)學唱《大雨和小雨》

1.由教師范唱或聽錄音。

2.跟著教師學唱《大雨和小雨》。

3.討論大雨和小雨的聲音有什么特點?

4.學習四二拍子的指揮,掌握四二拍子的重拍在第一拍。

(三)聽聽我創造的聲音

1.我們剛才聽到的聲音都是生活中的聲音。我們能不能創造一些聲音呢?按教材提示創造出聲音。

2.能不能自己創造一些與教材中不同的聲音呢?

3.用幾種聲音連在一起表現一定的內容。

教學評價:

能積極參與聲音的探索,聽辨出兩種以上的聲音。會唱《大雨和小雨》。

學生能創造兩種以上不同的聲音。

第二課時《布谷》

教學目標:

1.學唱歌曲《布谷》,理解四分休止符、二分音符,牢記第一段歌詞。

2.利用生動有趣的故事情境法學習知識,并參與表演加強記憶。

3.通過表演,培養學生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熱愛小燕子、布谷鳥的情感。同時,讓學生知道生活是有大自然的萬物生靈才顯得更美。

教學要點:用柔和的聲音演唱《布谷》,能編創動作表現歌曲。

教具:琴、歌片、彩筆、動物頭飾。

教法:聽唱、故事、創編、表演、活動嘗試。

教學過程:師生問好。

一、新學期教育與學生溝通,激勵學生熱愛音樂。

二、表演《小燕子》

提示:歌曲中唱出了哪些內容?你想和小燕子說什么?你想和它交朋友嗎?那你該怎么做呢?

1.聽歌曲《小燕子》,并為其自由創編舞蹈。也可以和同桌合作,還可以自由選舞伴來完成。

2.隨琴聲自由表演。

三、表演《布谷》

1.師邊講故事邊在在黑板上進行繪畫。將學生帶進春天,帶進大自然,帶進火熱的生活。

2.站學生來模仿“布谷鳥”的叫聲或者動作。而且邊做邊隨老師記憶歌詞,體味歌詞。

3.師范唱歌曲。讓學生默聲表演。看誰能把老師的歌表現的最好。

4.聽琴,體會歌曲中的四分休止和二分音長,跟著音樂來拍手拍腿,感受歌曲的節拍,可以隨琴自由演唱。

5.請大家互相合作,討論一下歌曲中唱出了什么?你是怎樣理解的。

6.聽唱學習歌曲。注意旋律的的確起伏,邊學習邊讓學生分小組拉起手。聽第一段歌曲向左方向走,聽第二段歌曲向右方向走。第三段反之。讓學生在充分感受中記住歌曲的旋律。

7.唱會歌曲,牢記歌曲的第一段歌詞,并啟發學生小鳥唱出的是第二段歌詞,我們唱出是第三段歌詞。

8.動手操作,用彩筆標出休止符和長音的地方,看誰找的最準確。

四、小結:這節課我們來到了春天,來到了田野,讓我們這些可愛的小鳥,把春天裝扮得更美。把生活裝扮得更美。

五、板書設計:

布 谷

歌詞意境彩圖

學生自己描繪的春天

第三課時:《聲音的強弱》

一、教學內容: 《聲音的強弱》

1.音樂活動:聲音的強弱

2.歌表演:《小動物唱歌》,并創編歌詞進行表演。

二、教學目標:

進一步理解,感受音樂的強弱,并能正確的進行運用到歌曲之中。通過歌表演活動,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和表演力。

三教學準備:

鋼琴、 多媒體投影儀 教學課件、小動物頭飾、打擊樂

四、教學過程:

1.學生伴著音樂《火車開了》開著小火車進教室,來到動物樂園。(幻燈片動物樂園)。

2.師:動物樂園的小動物看到我們來了送給老師一樣禮物,同學們閉上眼晴聽聽是什么?(老師拿出鼓和碰鈴)

你們剛才聽到了什么? 生:鼓和碰鈴。師:這兩種聲音有什么不同?哪種聲音大一些?學生說出自己剛才聽到的感受。

3.師:小動物們不僅給老師送禮物,給你們也準備了禮物,快到自己的凳子底下找找吧。(凳子底下是老師準備好的各種打擊樂)

快拿出來敲敲吧。(孩子們隨意的敲)。老師想聽聽大一點的聲音?老師想聽聽小一點的聲音?(學生按照老師的引導敲擊大小不同聲音)。

4.游戲:《找小兔》

動物園派小兔來招待我們,我們向小兔打個招呼吧。小兔這么友好我們和它做個游戲吧。游戲規則是這樣的:一會我請一位同學上來蒙住他的眼晴,再請一位同學把我們的小兔藏好,藏好后我們請剛剛蒙住眼睛的同學睜開眼睛來找,其他同學用手中的打擊樂提示他幫助他盡快找到小兔。如果他離藏的小兔越近我們就將手中的打擊樂敲得聲音大一些,如果他離藏的小兔越遠我們就將手中的打擊樂敲得聲音小一些,直到找到小兔為止。

通過游戲感受聲音的大小。小結:剛才我們說的聲音大在音樂中把它稱作強 用f來表示;聲音小在音樂中把它稱作弱 用p來表示。(出示幻燈片強和弱)

5.分組合作(兩人一組)

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強和弱

6.動物樂園的小動物真是好客,你們聽他們唱著歌來歡迎我們來了。(幻燈片放歌曲《小動物唱歌》的曲譜和音樂)

師:剛才聽到那些小動物又來了(小貓、小狗)它們兩次的叫聲有區別嗎?(第一聲強,第二聲弱)

7師生合作:老師唱許多小動物,你們唱小動物的叫聲,注意第一聲強,第二聲弱。

8.創編歌詞。

師:同學們動物樂園有許多小動物你喜歡誰就和它做朋友并且模仿它的叫聲,一會我請同學帶著你的伙伴上來表演《小動物唱歌》。(老師拿出準備好的頭飾,讓孩子們去挑。

9.師生共舞

今天太高興了,讓我們和小動物一起跳起來吧。一會我們唱到強的聲音大家都向圈外叫,唱到弱的聲音大家都向圈里叫。

五、總結下課

今天我們感受到音樂中的強和弱,并且和這么多的小動物成為了好朋友,真開心,現在太陽已落山了,讓我們和小動物再見,坐著小火車回家吧。

第四課時:《大鼓和小鼓》

教學內容:大鼓和小鼓

教學目標:

1、感受聲音的強弱。

2、認識大鼓和小鼓,感受其音色,學會基本演奏方法,能積極參與各種音樂活動。

3、學會《大鼓和小鼓》,并能表現歌曲。

教學重點:

1、學會演唱歌曲《大鼓和小鼓》。

2、學會演奏大鼓和小鼓。

教學難點:

1、歌曲不同樂句的力度處理。

2、器樂的演奏。

教學過程:

一、感受音的強弱:

1、(多媒體課件出示“森林之門”)導入:

師:(伴隨著輕快、活潑的音樂)今天,我們來到森林進行探險,瞧!這有一座通往森林之門。它中間是大門,兩邊是小門。看哪個聰明的小朋友,能用兩種不同的聲音,分別敲開這扇大門和小門。

2、教師啟發,學生想象,用“強弱”兩種不同的聲音表現。

師:看見大門怎么敲?看見小門怎么敲?

3、師小結,引出“強、弱”。

師:這兩種敲門聲一樣嗎?有什么不同?

聲音響、聲音大在音樂中稱為“強”,聲音輕、聲音小在音樂中稱為“弱”。

4、展開想象

師:生活中、森林中有許多的聲音,哪些聲音是強的?哪些聲音是弱的?

5、畫一畫,聲音的強弱。

(1)學生繪畫圖形。

師:生活中有的聲音強,有的聲音弱,你能用圖形來表示嗎?(聲音強,用大的圖案來表示,聲音弱,用小的圖案來表示。)

(2)(課件出示:□□、〇〇、△△)

師:老師也畫了三組,你們看都對嗎?哪里有錯?應該怎樣?

三、歌曲教學:

1、導入:

師:剛才小朋友回答得真棒。看!森林之門終于打開了。瞧!動物們正在歡迎我們的到來呢。(多媒體課件出示:有各種動物的森林圖 )

師:看!它們是怎樣歡迎我們的?(多媒體課件出示:小熊敲大鼓,小猴敲小鼓)

師:大鼓和小鼓的聲音怎么樣?有什么不同?(聽一聽“鼓聲”)

2、學歌詞和演奏大小鼓。

(1)師:它們不僅敲鑼打鼓歡迎我們,還唱著歌呢!我們聽……(播放歌曲)

(2)聽后,師問:大鼓和小鼓在歌曲中,它們的聲音是怎么樣的?(課件出示咚咚、噠噠噠。)學生模仿。

(3)引出歌詞,指導學生按節奏朗讀歌詞。

師:小朋友們,通過剛才讀兒歌,你們知道了大鼓和小鼓是怎樣演奏的嗎?

指出大鼓和小鼓的演奏方法不同,歌詞中:“擂”和“敲”。

師:小朋友們,讓我們一起來敲敲大鼓和小鼓。

課件出示演奏大鼓小鼓的圖片,學生模仿,指名上臺演奏。

師:大鼓的聲音強,小鼓的聲音弱,那我們也用相應的力度再來讀一讀這首兒歌。

(4)尋找音源,進行創編:

師:看看你的身邊有什么物體可以模仿大鼓或小鼓的聲音。

(如:讓我們用自己的椅子來當作樂器,把大鼓和小鼓的節奏敲一敲。引導學生用椅子拍出強弱不同的鼓聲。又如:身體律動,咚——跺腳,噠——拍腿)

3、為歌曲伴奏:

播放歌曲,學生在鼓聲處伴奏。

4、學唱歌曲:

師:你們也能像小熊、小猴那樣,邊敲鼓邊演唱嗎?

(1)指導學生隨琴跟唱。

(2)指導學生唱出歌曲的力度變化。

師問:這首歌哪一句要唱得強?哪一句要唱得弱?

用“咚”“噠”哼唱。

(3)指導學生唱出力點,聲音有彈性,不能太連。

(4) 隨伴奏輕聲演唱。

(5) 加入大鼓和小鼓,或用身邊的音源,創編節奏,為歌曲伴奏。

四、拓展:

1、 師:這首歌加入了大鼓小鼓的伴奏,你覺得怎么樣?(引導學生說歌曲情緒)

你平時還在什么場合或者什么音樂中聽到過鼓的聲音?(引導學生結合氣氛和情緒說)

2、小結:不知不覺,快要天黑了,森林里的小動物們要回家了。它們要跟小朋友們再見了。讓我們在音樂中結束今天的課。

課件:播放《春節序曲》片段,《喜洋洋》片段。

學生自創節奏來伴奏,隨音樂邊演奏邊出教室。

教學評價:

1.能認識一種以上的樂器并說出它的名稱。

2.會敲擊一種打擊樂器。

3.會唱《布娃娃彈琴》和《大鼓和小鼓》中的一首。

第五課時:《青蛙音樂會》

《青蛙音樂會》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一、聆聽《青蛙音樂會》,感受音樂所表達的生動鮮明的青蛙形象。

二、愿意用肢體動作和演唱等形式來表現青蛙的模樣。

三、喜歡并樂意參加音樂會。

教學重難點:

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欣賞音樂感受并表現音樂中的青蛙形象。

教學用具:

音樂、頭飾、青蛙相關動畫等

教材分析:

《青蛙音樂會》是一首具有趣味性的通俗音樂作品。樂曲為3/4拍,蛙鳴聲伴隨著樂聲響起,好像夏季池塘邊的青蛙在暮色中的合唱開始了。前面一段是抒情的慢板,好像青蛙的優美舞蹈伴著起伏的旋律;接著樂曲再現了一遍,蛙鳴聲、流水聲在樂聲中漸弱,消失在暮色中。

教學過程:

一、 唱歌的青蛙來了。

1.引用《動物說話》伴奏音樂唱幾遍,“青蛙唱歌咕咕兒呱(拍手),青蛙唱歌咕咕兒呱(拍手),咕咕兒呱(聳肩)咕兒呱咕兒呱咕咕兒呱”并出示唱歌的青蛙形象。

2.播放《青蛙音樂會》開頭部分,跟音樂模擬青蛙唱歌。“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學生根據音樂節奏、情緒用嘴型有表情地演唱。

二、 跳舞的青蛙來了。

播放《青蛙音樂會》慢板的片段,教師戴上頭飾用典型的三拍子舞步跟著音樂邀請小朋友參加跳舞,沒受邀請的小朋友在座位上跟著老師動身體。結束后出示跳舞的青蛙形象。

三、 演奏的青蛙來了。

1.可用你們的音樂書、筆、課桌等東西編創一些簡單的節奏模擬流水聲、鳥叫聲、鼓聲等加入到音樂中來,看誰最厲害。

2.小組討論創編。

3.合著音樂展示。出示演奏的青蛙。

四、青蛙指揮家也來了,舉行青蛙音樂會咯。

1.夏季暮色中的池塘里,來了一群會唱會跳會奏的青蛙們,看,他們多熱鬧啊!(出示課件)

2.播放完整的《青蛙音樂會》,青蛙指揮家(老師扮演)領著這幫青蛙們開始一場別開生面的音樂會。

3.學生自由選角色,在音樂中跟著指揮表演了。演后選出最出色的歌手,舞手,奏手,并給予獎勵。

五、動物音樂會。

音樂會吸引了各種各樣的動物,有老虎、獅子、鳥兒、松鼠……他們也要參加,播放《青蛙音樂會》音樂,讓更多的動物也來表演。

六、動物狂歡。

課件出示動物狂歡節情景,播放《動物狂歡節》音樂一起在歌聲笑聲中結束課堂。

本堂課以審美為核心,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引導學生唱歌、跳舞、演奏、狂歡,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第二單元我愛家鄉,我愛祖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聽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2.學唱歌曲《國旗國旗真美麗》。

教學目標:

1.能安靜地聆聽音樂,并知道在什么場合下要唱、奏國歌。

2.熟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感受人聲和器樂不同的音色。

3.學唱歌曲《國旗國旗真美麗》,能用正確的演唱姿勢唱歌。

教學過程:

(一)聽賞《國歌》

1.引入新課。

教師簡單介紹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歌。國歌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尊嚴,反映該國家人民的精神風貌。因此,在唱、奏國歌時一定要起立。面部表情要莊重、肅穆,身體不能亂動。介紹完后,請學生起立,播放《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錄音,讓學生完整地聽賞一遍。

2.可向學生提問:在什么場合、情景下唱、奏國歌?然后播放有關唱、奏國歌的VCD、錄像帶或幻燈片及有關圖片,再請一至兩位學生補充。

3.介紹國歌的來歷,并聽齊唱和銅管樂演奏的國歌,使學生感受人聲與樂器的不同音色。

4.教師啟發學生簡單談談,用樂器演奏和人聲演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給他們的不同感受。

5.播放奏國歌、升國旗的畫面,讓學生知道奏國歌、升國旗的聯系。

(二)學唱《國旗國旗真美麗》

1.教師可讓學生自己談一談,國旗的形狀、顏色、五星的排列、象征意義等國旗知識。

2.教師播放歌曲錄音或范唱一遍,以引起學生學唱歌曲的興趣。

3.教師帶領學生將歌詞按語言節奏朗讀一遍。

4.學生跟著教師分句模唱歌曲數遍。

5.教師引導學生,以接唱方式熟唱歌曲,如教師唱“國旗國旗”,學生接唱“真美麗”……

教學評價:

1.是否能安靜地聽音樂。

2.是否知道在什么場合下,唱、奏國歌。

3.是否能用自然的聲音學唱歌曲《國旗國旗真美麗》,而不喊唱。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學唱歌曲《我愛家鄉,我愛祖國》。

2. 認識常用課堂打擊樂器碰鈴、響板。

3.聽賞歌曲《吹蘆笙》。

教學目標:

1.能有興趣地聽喜樂,并知道《吹蘆笙》是表現哪個民族的兒童歌曲。

2.能有表情地演唱《我愛家鄉,我愛祖國》。

3.認識碰鈴與響板,并知道正確的演奏方法。

教學過程

(一)學唱《我愛家鄉,我愛祖國》

1.教師掛出中國地圖和長江、黃河風景圖,介紹長江、黃河,并請學生指出長江和黃河在中國地圖上的位置。

2.教師將歌曲范唱一遍,或播放童聲獨唱錄音。使學生初步了解歌曲的歌詞、節奏和情感。

3.跟著教師有表情地分句輕聲學唱。

4. 請幾級學生集體演唱,并評出有表情且音色較美的小組進行表揚。

(二)聽賞《吹蘆笙》

1.教師播放歌曲《吹蘆笙》,引導學生欣賞,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緒。

2.教師簡單介紹侗族及其吹奏樂器蘆笠的主要特點。

3.引導學生在聽賞時接唱歌曲中的襯詞。

4.在聽賞幾遍以后,可讓學生跟隨錄音輕聲哼唱。

(三)認識打擊樂器:碰鈴、響板

1.教師向學生展示樂器實物,演示基本的演奏方式,并讓學生識別兩種打擊樂器的不同音色。

2.教師將樂器發給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正確的敲擊方法。如樂器數量不夠,可輪換進行。

3.教師出示卡片

碰鈴 dang dang dang dang

da da da da da da da da

響板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統習演奏。可分組交換練習,每兩人為一組作樂器交換。

教學評價

1.能否區別碰鈴與響板的音色,并能正確演奏。

2.是否知道《吹蘆笙》是哪個少數民族的兒童歌曲。

3.能否有表情地演唱《我愛家鄉,我愛祖國》。

第三課時:《草原就是我的家》

1、 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2、 蒙古舞蹈基本動作

3、 綜合練習:雙聲部節奏練習及雙響筒及多種伴奏樂器。

4、 音樂游戲“賽馬會”、大型粘貼圖畫創作。

指導思想:

本課根據音樂新課標的要求提倡音樂與姊妹藝術綜合為指導思想,將音樂與舞蹈、美術等姊妹藝術形式的綜合,運用多媒體教學,從孩子的興趣為出發點,培養學生的即興創作能力及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并通過相互學習交流,培養他們的合作學習的意識。

教學目標:

1、 通過對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學習,指導學生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并即興的為歌曲創編動作表演。和對不同音樂意境的感受。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

2、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了解有關蒙古族的風土人情,掌握有關蒙古舞的基本動作,及對音響的探索能力。

3、 通過“意境”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學唱、聆聽、感受,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重點:

1、 體會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情緒,并能有表情的演唱并能用舞蹈動作表演。

2、 通過對草原賽馬情景的表現,對的馬蹄聲,及加油聲的模仿, 掌握雙聲部的節奏。

教學難點:“賽馬會”音樂游戲的挖掘,及游戲中孩子們的合作,配合與創新意識的培養。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 放“馬跑”的律動的音樂。

學生:隨“騎馬”律動進入教室。

老師:孩子們,看!我們騎著馬兒來到哪里了?

學生:大草原!

老師介紹大草原

老師:對,我們來到了一片廣闊的大草原,它像一幅巨大的綠毯鋪在地上。美極了!

二、新課引入

1、 老師舞蹈引入(音樂《草原就是我的家》)

老師:有沒有誰知道老師跳的是哪個民族的舞蹈?

學生:蒙古族

老師:(出課件)介紹蒙古族族的穿著服飾、蒙古包。

老師:(出課件)非常正確,看這就是蒙古族的小朋友。蒙古族是我國的56個少數民族之一,他們在長年草原上生活,喜歡穿美麗的色彩鮮艷的長袍,漂亮的馬靴。他們最常的打扮是在頭上栓一條美麗的頭帶,非常的神氣。

老師:(出蒙古包圖)看這是什么?這是他們的房屋,由于他們長年在草原上生活,他們的房子不是用磚瓦蓋成的,而是用木制的圓形的墻壁上面加一個傘型的頂組合成的帳頂的四周用厚厚的毛氈子覆蓋著用毛繩固定。房屋可以移動。這就是蒙古包。

2、 學習幾個蒙古舞蹈動作,一邊學習一邊思考蒙古人的生活

老師做蒙古舞的馬跑步,擠奶,雄鷹展翅的動作介紹蒙古族的生活。

學生學習蒙古舞基本動作

三、學習歌曲

1、 老師有感情的朗讀歌詞

2、 學生念一次歌詞

a、為歌詞加上動作。

b、孩子們一起表演,選出一個做得特別好的孩子再帶著大家做一遍。老師請一個孩子來當小老師帶著大家來一次。

3、 聽。

a、 老師范唱

b、 學生聽磁帶

c、 學生跟琴有感情的演唱 ,老師做提示讓孩子唱得更有感情。

d、 用動作表演歌曲

四、擴展歌曲

1、 表現歡樂的草原。

a、 老師提供彩紙和孩子們一起把自己打扮成蒙古人

老師:(出賽馬圖)

老師拿出兩樣樂器,問哪一個發出的聲音更象馬蹄聲。(演示雙響筒,和手串鈴)

學生:雙響筒

b、老師將樂器發給一些同學,拿到手串鈴的孩子想想怎樣用它為賽馬的選手加油,拿到雙響筒的孩子用他來模仿馬蹄聲。

沒拿到樂器的孩子,動動腦筋想一想還可以用身邊的音響來模仿馬蹄聲。或用怎樣的動作表情來加油!

c、將孩子們分成兩組,一組加油,一組模仿馬蹄聲。(各隊選一個拉拉隊長。)

2、 一起跟著音樂制造熱烈的賽馬場面。(請幾個孩子表演賽馬的場面。)

3、 粘貼圖畫

a、老師放變奏的《草原就是我的家》的音樂。

學生:用優美的語言描述自己的感受

b、老師拿出為孩子們準備好的粘貼畫,讓孩子們一邊聽音樂一邊創作圖畫表現美麗的大草原。

打起手鼓? ?娃哈哈 ??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學生能用歡樂的、熱情的情緒演唱歌曲,學會用簡單的新疆動作跳舞。

2、知道維吾爾族是我國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之一,了解維吾爾族的一些民族風情。

3、通過打擊樂器的伴奏,培養學生協調合作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感受新疆歌曲的基本風格和特點。

2、歌曲中多處出現前八后十六音符,學生演唱時能吐字清晰。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磁帶,圖片、打擊樂器、頭飾等。

四、教學過程:

(一)、師生問候

(二)、練聲曲:

師:小朋友們,上課前先讓我們來放松一下,一起來模仿模仿農場里的動物是怎樣說話的。學生唱《農場里的動物》。

(三)、導入

師:今天啊,老師從遠方帶來了一位朋友,你們想認識她嗎?

生:想

師:下面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她的到來。

(娃哈哈的錄音機伴奏音樂起) (課件出示)

巴哈古麗:大家好!很高興認識你們,我的名字叫巴哈古麗。你們知道我的 家鄉在哪嗎?我呀,來自新疆的維吾爾族。我們那里盛產的水果特別多,不信,你們看(點擊各種各樣的水果圖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是哈密盛產的哈密瓜,還有吐魯番的葡萄。 (指著老師事前貼好的葡萄) 看,秋天到了,葡萄熟了,讓我帶你們一起去摘葡萄吧。

師:非常感謝巴哈古麗給我們的介紹,那大家想不想去摘葡萄啊? 但是,葡萄園里面的葡萄不是讓人隨便摘的,請你根據老師所拍的節奏,你把相應的摘下來好嗎?

(四)、學習節奏:

X XX X X X XX X

1、先跟老師一小節一小節讀

2、學生先別碰樂器,老師現在用不同的樂器示范,請小朋友空手模仿,待老師示范完了,再讓全體學生拿手上的樂器一起敲這個節奏。

師:剛才我們在葡萄園里摘了各種各樣的葡萄,心里感到特別的快樂。聽說你們新疆人個個能歌善舞,你能唱唱你們那邊的歌曲給我們聽聽嗎?

巴哈古麗:可以啊。(用錄音機響起伴奏音樂)(小朋友也會跟著唱起來)

師:你們怎么也會唱啊?那你們知道這首歌的名字嗎?生:《娃哈哈》

師:小朋友們真聰明,請大家打開書本 (同時打開課件顯示歌譜《娃哈哈》。)

(五)、學習歌詞

師:下面請聽老師讀一遍歌詞,(點著歌詞讀)

師:好,現在該輪到你們咯,請跟老師來讀,注意模仿老師讀。 (老師用雙響筒邊敲邊讀)

注意提醒小朋友們不要動身邊的樂器,老師用雙響筒敲就可以了

師:小朋友們讀得真好,能把你的感受跟大家分享一下嗎?

生:我覺得。。。

師:噢,大家都那么開心,讓我們把它唱出來吧。

師:老師彈,我們先唱第一段的。(二次)

師:愉悅的歌聲能帶給別人快樂,我們一起來唱吧。(跟光盤唱)

老師帶動學生做動作。(唱完后,老師指出不足的,如:聲音樂不響亮,不整齊,節奏有快有慢,沒感情,音不準等)

師:小朋友們真會學習,發現了那么的問題,那你覺得我們要怎么做才能唱得更好呢?

生:我覺得。。。

師:謝謝小朋友們給老師那么好的建議,請大家跟老師來唱唱這個地方。

師:讓我們再來一次,看看誰進步得最快。

(六)、學習第二段歌詞

師:噢!老師發現了原來我們班有那么愛唱歌的小朋友,你們能不能把第二段的歌詞也唱給我聽聽啊,好,我們開始吧!(跟光盤唱)

師:小朋友們棒極了(可以糾正不好的)再來一次。

師:老師才第一次跟你們見面,但是我好想知道你們當中誰唱歌最好聽,能給老師介紹一下嗎?

輪流推薦男和女同學(唱第二段就行了)

(七)、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唱

師:剛才我們摘了那么多葡萄,讓我們把那種愉快的,輕松的心情加上你的小樂器完整地伴唱這首歌好嗎?先看看老師是怎樣敲的。

(這環節清唱,也或者加小聲的《娃哈哈》伴奏,突出小樂器的伴聲)。

(八)、學跳新疆舞并進行歌表演

師:小朋友合作得真好,讓我們學跳新疆舞吧。

(音樂起,全體學生站起來學)

師:小朋友們,在下課前我們為現場的老師表演個節目好嗎?好,那想當伴奏手的請帶上你們的小樂器,(大家圍起圈來)其他同學坐著唱歌音樂起,讓我們盡情地唱起來,跳起來吧。

(九)、德育滲透

師:今天我們很幸運地認識了來自新疆維吾爾族的小朋友巴哈古麗,她不但給我們介紹她的家鄉,還盛情地請我們吃葡萄,教我們唱歌跳舞,那你們要怎么感謝她啊?

生:不如我們一起來唱首歌送給她吧。

第三篇: 一年級音樂教案上冊人民音樂出版教案

第1課 春天

教學內容:

聆聽《杜鵑圓舞曲》,聆聽《小燕子》,表演《布谷》,表演《小雨沙沙》。

教學目標

1、通過聆聽歌(樂曲),感受音樂所表現的春天。

2、通過演唱《小雨沙沙》,引導學生細心地觀察事物,啟迪學生熱愛大自然。

3、用柔和的聲音演唱《布谷》,并和《杜鵑圓舞曲》相比較,說出旋律相似的地方。

4、能編創動作表現歌(樂曲)。準確地唱歌。

第一課時(1)

教學內容:

1、聆聽《杜鵑圓舞曲》。

2、聆聽《小燕子》。

教學過程:

1、完整聆聽全曲,問:樂曲中你仿佛聽到了什么聲音?學給同學們聽一聽。

2、復聽樂曲,隨著樂曲用手指畫圖形譜。

3、想一想,用木魚和碰鐘參與樂曲的演奏,應怎樣比較合適,分小組討論,分別與樂曲合作。

3、完整地聆聽歌曲《小燕子》。

問:歌中唱出了哪些內容?你想和小燕子說什么?

4、聽歌曲《小燕子》分小組編創動作。

5、隨著復聽歌曲的錄音,分組表演。

6、小結。

第二課時(2)

教學內容:

學唱《布谷》、《小雨沙沙》。

教學過程

1、完整地感受歌曲的旋律。

讓學生跟著音樂拍手、拍腿,感受歌曲的節拍。

聽歌曲錄音,用手指點歌詞,想一想哪些音長?

2、聽歌曲錄音,分小組拉手:

聽第一段歌曲向左方向走,

聽第二段歌曲向右方向走,

第三段反之,

讓學生在充分感受中記住歌曲的旋律。

3、唱會歌曲后再自編動作邊唱邊表演。

4、課后小結。

第2課 放牧

教學目標

1、通過聽《牧童到哪兒去了》、《牧童》,唱《牧童》、《放牛歌》,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學生熱愛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變化。

2、在音樂實踐活動中認識三角鐵,探索三角鐵的敲擊方法,掌握其演奏方法和姿勢。

3、準確有感情地演唱《牧童》,并試著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鐵伴奏,能在歌曲《放牛歌》的間奏處加入鑼、鼓、镲的伴奏,感受為歌曲伴奏的愉快。

教學內容

1、表演《牧童》;

2、認識三角鐵、雙響筒;

3、聆聽《牧童到哪里去了》、《牧童》;表演《放牛歌》。

第一課時(3)

教學要求:

聆聽歌曲《牧童到哪里去了》和《牧童》。

教學過程:

1、聽歌曲前,同學們猜一猜《牧童哪里去了》。

2、教師完整地播放歌曲錄音,學生初聽。歌中唱出的牧童到哪里去了?為什么?滲透珍惜學習時光的教育。

3、學生可根據歌曲內容,分小組、分角色編創動作表現歌曲。

4、完整地聆聽歌曲《牧童》,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內容?復聽歌曲。

5、隨著音樂錄音輕輕地敲擊雙響筒。

第二課時(4)

教學要求:

學唱歌曲《牧童》和《放牛歌》。

教學過程:

1、學唱《牧童》。

(!)啟發學生看圖,聽錄音范唱,初步感受歌曲。

(2)聽著范唱錄音,用手指著圖形譜輕輕地跟唱。提示學生第三段歌詞分別在哪里?結束句在哪里?

(3)能跟著老師的手勢、完整準確地演唱歌曲。

2、學唱《放牛歌》。

(1)看著課本中圖形譜對于歌曲高低長短的提示,感受歌曲旋律的進行,感受歌曲旋律的輕松、愉快。

(2)跟著歌曲錄音,用聽唱法學會歌曲。

(3)提示學生,沒有歌詞的旋律是間奏部分,用鑼、鼓、镲伴奏。

(4)編創動作表演《放牛歌》。

2、小結。

第3課 手拉手

教學目標

1、通過聽《讓我們手拉手》、《鴨子拌嘴》,唱《一對好朋友》、《數鴨子》,感受生活中的樂趣和同學之間的友誼。

2、能完整、準確、有感情地演唱本課歌曲。

3、能結合聆聽歌(樂)曲,創造性地運用打擊樂器表現小鴨的生活。

4、能準確地讀出兩聲部帶詞的節奏。

教學內容

1、聆聽《讓我們手拉手》;

2、表演《一對好朋友》;

3、編創與活動;

4、聆聽《鴨子拌嘴》;

5、表演《數鴨子》。

第一課時(5)

教學要求

聆聽《讓我們手拉手》、學唱《一對好朋友》、編創與活動。

教學過程

一、欣賞歌曲《讓我們手拉手》。

1、完整地聆聽全曲《讓我們手拉手》。

問:歌曲唱出了哪些內容?聽了歌曲,你的心情是怎樣的?

2、復聽歌曲,隨著歌曲自編動作表演。

二、學唱《一對好朋友》。

1、完整地聽歌曲范唱,第二遍教師可提示學生拍擊節拍,隨著歌曲準確地輕輕地拍擊。

2、說一說歌曲唱出了什么內容?你聽到了什么?簡短地敘述歌曲內容。

3、聽范唱錄音,輕聲有感情地讀歌詞。

4、隨錄音填唱歌詞。

5、分小組演唱,比一比哪一組歌兒學得快。

6、學生之間展開評價,找出不足。完整、準確、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課堂小結。

第二課時(6)

教學要求

聆聽《鴨子拌嘴》,表演《數鴨子》、編創與活動。

教學過程

一、聆聽《鴨子拌嘴》。

1、聆聽《鴨子拌嘴》,重點是讓學生感受音樂表現鴨子的生動形象,感受樂曲強弱所帶來的變化。激發學生的興趣。

2、初聽樂曲,提示:哪里表現鴨子的叫,哪里表現老鴨叫?

3、想象音樂描繪的情景,分小組對每一情景是怎樣用打擊樂配合的。

二、學唱表演《數鴨子》、編創與活動。

1、完整地聆聽歌曲的錄音,用聽唱的方法學會歌曲。

2、分小組邊唱邊表演,自編動作。

3、編創與活動。

三、課堂小結。

第4課 長鼻子

教學目標:

1。通過聽、唱、說、演,感受表現大象的音樂,從而懂得愛護動物。

2。能夠用有感情的聲音表現歌曲。

3。能夠準確地拍擊二、三聲部的節奏,培養合作意識。

教學實間:4課時

第一課時(7)

1、欣賞管弦樂《小象》、《大象》。

2、學唱歌曲《小象》。

教學過程:

一、欣賞《小象》

1、同學們,你們看到過象嗎?說說對象的了解。

2、用手指指點小象的腳印。

3、聽聽樂曲《小象》。

4、你感到樂曲使歡快的,還是優美抒情的?小象叫了幾次?

5、再聽樂曲,學學叫聲,模仿表演。

二、欣賞《大象》

1、初聽:大象的音樂是緩慢沉重的,還是輕快活潑的?

2、再聽:大象有哪些習性?它怎樣走路?大象的音樂與小象的音樂有什么不同?

三、學歌曲《小象》

1、聽聽錄音的范唱。

2、學唱歌譜。

第二課時(8)

教學目標:

1、學會唱歌曲《小象》,學會三拍子的打拍。

教學過程:

一、基本訓練

二、學歌曲

1、唱歌譜

齊唱——比賽唱——指名唱

2、跟錄音唱歌詞

3、輕唱

4、多種形式比賽唱

5、演一演

三、編創活動

分小組編創歌詞:選其他動物,找出它們的特點編唱。

第三課時(9)

教學目標:

1、學唱《兩只小象》,鞏固三拍子的打拍。

教學過程:

一、基本訓練

二、練唱《小象》

三、學習《大象》

1、學唱歌譜。

師范唱——跟琴唱——跟錄音唱——輕唱

2、唱歌詞

聽錄音——跟錄音唱——比賽唱

3、演一演

分小組編創——有感情地邊唱邊表演

第四課時(10)

教學目標:

1、欣賞歌曲,感受美感。

2、鞏固學唱歌曲。

教學過程:

一、唱《小象》

1、輕唱歌譜。

2、唱歌詞。

3、演一演。

二、唱《兩只小象》

1、輕唱歌譜。

2、跟錄音唱歌詞。

3、演一演。

三、欣賞歌曲《小象》和《大象》

第5課 跳起舞

教學目標:

1、通過歌曲得演唱,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點,并能自編動作表演。

2、在聆聽《我是人民小騎兵》中能聽辨出音樂力度的變化,簡述音樂表現給自己的感受。

3、初步了解音的高低,并能結合生活中的聲音聽辨、感受。

教學時間:4課時

第一課時(11)

教學目標:

欣賞《我是人民小騎兵》,能聽辨音樂力度的變化。

欣賞《擠奶舞》,學會編動作表演。

教學過程:

一、欣賞第一首

1、初聽。

2、再聽,打拍。拍出強弱變化。

3、再聽,說說自己的感受。

4、隨音樂律動。

二、欣賞第二首。

1、初聽。

2、隨音樂律動。

三、節奏訓練。

第二課時(12)

教學目標:

學唱《草原就是我的家》

教學過程:

一、學唱歌譜

1、教師輕唱。

2、錄音范唱

3、學生跟唱。

4、比賽唱。

二、學唱歌詞。

1、聽錄音。

2、學生試唱。

3、聽錄音齊唱。

4、比賽唱。

三、演一演。

聽音樂律動。

第三課時(13)

教學目標:

學唱《小松樹》,培養熱愛小樹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鞏固唱《草原就是我的家》

二、學唱新歌

1、唱歌譜

聽錄音,說感受

教師輕唱

跟唱歌譜

學生輕唱

2、唱歌詞

齊讀歌詞

教師范唱

跟錄音唱 

比賽唱

3、律動表演

第四課時(14)

教學目標:

欣賞歌曲,再鞏固學唱歌曲。

教學過程:

一。聽音訓練

聽琴感受音的高低。

用手勢表示音的高低

二、欣賞

聽歌曲錄音說說感受。

介紹蒙古族的特點,及一些生活習性。

三、表演唱歌曲

1、聽錄音唱一唱,跳一跳。

2、比一比,誰是小歌手。

期中復習練唱歌曲

第一課時(15)

教學目標:

鞏固所學歌曲。

教學目標:

一、唱《小雨沙沙》

1、聽錄音唱

2、輕唱。

3、比賽唱。

4、指名唱。

二、唱《牧童》

三、唱《放牛歌》

四、唱《一對好朋友》

五、唱《數鴨子》

第二課時(16)

教學目標:

鞏固所學歌曲。

教學過程:

一、唱《布谷》

1、聽錄音唱。

2、輕唱。

3、比賽唱。

4、指名唱。

二、唱《小象》

三、唱 《兩只小象》

四、唱《草原就是我的家》

五、唱《小松樹》

第7課 大海的歌

教學目標

1、通過表演《海》、《云》,感受并表現歌曲優美、抒情的情緒

2、通過聆聽分辨大海的不同,并能用劃線條的方式表現出來。

3、能夠看圖為歌謠填上適當的詞,并能準確地讀拍。

4、能發揮想象力,用打擊樂或身邊的物體與同學共同制造各種聲響表現心中的大海。

教學時間:3課時

第一課時 (18)

教學內容

聆聽《大海搖籃》,表演《海》并完成創編

教學過程:

一、常規訓練

二、學習表演《海》

1、完整地聆聽歌曲的范唱錄音

歌曲描繪了怎樣的海?你見到的海是什么樣子的?

2、聽錄音,用手拍節拍,心里默唱。然后有感情地讀詞。

3、聽錄音范唱,進行跟唱,用手臂表現歌曲的起伏,感受歌曲描繪的大海。

4、教師及時糾正學生歌唱的錯誤,借助手勢調整歌詞倒置帶來的音準不準確。

5、隨著教師像唱詞一樣唱歌譜。一句或一小節唱歌譜。教師適時用手勢提示高低。

6、指名演唱。

三、聆聽《大海搖籃》

1、完整地聆聽歌曲。

歌曲唱出了什么內容?你的心情怎樣?

2、復聽歌曲,邊聽邊用筆畫線條,表示自己聽到的感受。

3、將歌曲、樂曲相比較,用簡練的話說一說有什么不同。

四、總結

第二課時(19)

教學內容

1、學習表演《云》

2、編創

教學過程

一、常規訓練

二、復習歌曲《海》

三、學習表演《云》

1、完整地聆聽錄音范唱,教師用動作提示學生拍擊節拍,邊聽邊感受節拍的強弱。

2、復聽錄音范唱

歌中唱到了什么?帆船指的是什么?

你觀察過云嗎?你知道的云有多少種?歌中的云是怎樣的?

3、聽錄音范唱,輕輕地跟唱歌詞,教師隨機糾正錯誤。

4、分小組聽錄音,邊唱邊編創動作,用自己的動作表現云。

5、隨著錄音伴奏,邊唱邊表演。

6、指名表演,評價。

四、編創歌謠

1、分小組看圖填歌詞,看歌謠中缺少的詞應填什么?

2、將填寫的歌謠讀給同學們聽,邊讀邊拍,看哪一組最準確。

五、總結

第三課時(20)

教學內容

1、復習歌曲

2、聆聽《海上風暴》

3、編創

教學過程

一、常規訓練

二、復習歌曲

1、輕聲齊唱

2、分小組唱

3、男女分組唱

4、指名唱

三、聆聽《海上風暴》

1、完整的地聆聽管弦樂曲

這段音樂告訴我們大海有什么變化,你的心情怎樣?試著模仿其中的一個聲音,請同學們相互評價。

2、復聽。

邊聽邊用筆畫線條表示自己對這段音樂的感受

三、編創

1、分小組合作,用身邊的各種物品制造聲響,模仿出大海的聲音。

2、交流評價。

8 幸福生活

教學目標

1、通過聆聽和演唱,初步感受彝族的音樂特點,背唱《彝家娃娃真幸福》。

2、能初步聽辨高和低的音。

3、能編創簡單伴奏,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

4、能按圖意及節奏編創適當的詞,并能準確地拍和讀。

教學時間:3課時

第一課時(21)

教學內容

表演《彝家娃娃真幸福》,聆聽《快樂的羅嗦》

教學過程

一、常規訓練

二、表演《彝家娃娃真幸福》

1、完整地聆聽歌曲范唱。

2、教師簡單介紹彝族人民的風俗,解放后生活的巨大變化,以及彝族人民勤勞勇敢、粗獷豪爽的性格和能歌善舞的民族特點。

3、隨范唱輕聲朗讀歌詞。

4、用輕快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

5、編創動作

6、分小組演唱。

7、指名演唱

三、聆聽《快樂的羅嗦》

1、初聽樂曲

2、用圖片介紹彈撥樂合奏的形式

3、復聽樂曲,分小組按自己熟悉的彈撥樂器做模擬演奏動作。

4、教師師范簡單的彝族舞蹈動作,隨著音樂,體會音樂歡快、熱烈的情緒。

四、總結

第二課時(22)

教學內容

1、表演《乃喲乃》

2、編創

教學過程

一、常規訓練

二、復習歌曲

三、學習表演《乃喲乃》

1、完整的聆聽范唱,一至二遍學生拍手

2、簡單介紹土家族的風俗,乃喲乃是快樂的意思

3、邊聽音樂,用手指著課本上的小人圖唱歌,感受因的高低變化。

4、用稍快的速度演唱。

5、分小組自編動作,邊唱邊表演。

四、聽辯音的高低

聽辯sol、do,用手勢表示sol、do的音高。

第三課時(23)

教學內容:

1、聆聽《陽光下的孩子》和《夏天的陽光》

2、創編

教學過程

一、常規訓練

二、復習歌曲

齊唱、分組唱、男女同學唱、指名唱

三、聆聽《陽光下的孩子》

1、完整地初聽歌曲

這首歌曲是高興的還是悲傷的?歌中唱了什么內容?

2、復聽歌曲,邊聽邊做拍手的動作。

四、聆聽《夏天的陽光》

1、初聽歌曲

歌中唱出了什么?你的心情如何?

2、復聽歌曲

你感到這首歌適合跳舞還是適合走路?選擇一個圖,并隨著音樂試著做一做。

3、選擇一組學生,用打擊樂器隨著音樂敲擊。

五、編創

1、指導學生分別敲擊兩條節奏說出各是幾拍子的

2、分看圖編創,用蜜蜂和鳥叫的聲音編創模聲襯詞。

3、啟發學生想象編創各種鳥兒的叫聲,讀一讀,拍一拍。

4、用打擊樂為自己編創的帶詞節奏敲擊。

六、總結

9巧巧手

教學目標

1、能理解勞動的愉快,并用輕松的聲音邊唱邊表演《粉刷匠》《理發師》

2、認識沙球、串鈴、辨別其音色并能用探索式的學習掌握其多種演奏方法

3、通過編創動作和表演,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創新意識

教學時間4課時

第一課時(24)

教學內容

1、聆聽

2、學會演唱《粉刷匠》

教學過程

一、常規訓練

二、聆聽《我有一雙萬能的手》

1、完整地聆聽歌曲

歌曲唱出了小朋友的手都會做什么事?你會做什么事?

2、復聽歌曲,隨著歌曲做表演

三、學會演唱《粉刷匠》

1、完整的聆聽歌曲范唱。

這首歌唱出了那些內容?小粉刷匠都做了什么?

2、復聽歌曲,心里默唱。

3、試著唱。

4、隨錄音唱歌詞。

如果你是粉刷匠,為媽媽做了一點事,受到媽媽的表揚,心情怎么樣?

5、有感情的演唱。

6、用舊報紙裝扮自己,試著編創動作。

四、總結

第二課時(25)

教學內容

1、認識沙球

教學過程

一、常規訓練

二、復習歌曲

三、認識沙球

1、教師示范持沙球的正確姿勢

2、分小組嘗試,發出聲音。

3、指導學生練習

4、為歌曲伴奏

5、分小組練習

第三課時(26)

1、學習

2、用沙球為歌曲伴奏

教學過程

一、常規訓練

二、學習《理發師》

1、聆聽歌曲范唱

理發師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2、復聽范唱,用跟唱的方法盡快學會歌曲。

3、分角色進行表演。

三、用沙球為歌曲伴奏

第四課時(27)

教學內容

1、聆聽《鐵匠波爾卡》

2、認識串鈴,學會演奏方法

教學過程

一、常規訓練

二、復習歌曲

三、學習串鈴的演奏方法

1、認識串鈴。

2、學習串鈴的演奏姿勢

3、分小組探索,讓串鈴發出長短不同的聲音。

4、為歌曲伴奏。

三、聆聽《鐵匠波爾卡》

1、初聽

樂曲中聽到了什么樣的聲音?

2、教師簡介樂曲的來歷

3、復聽樂曲,隨著音樂指著課本上的圖形譜,試著記住這一句的旋律

4、按樂器的聲音圖譜,選擇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

四、總結

10、汪汪與咪咪

教學目標

1、通過聆聽、表演和編創,突出“汪汪與咪咪”的主題,培養學生的愛心與觀察能力。

2、理解歌曲的內容,有感情地演唱,能填創歌詞,并能發揮形象力編創動作表演。

3、能選擇適當的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

4、能運用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為歌曲伴奏。

教學時間:3課時

第一課時(28)

教學內容

1、聆聽《小狗圓舞曲》

2、表演《貓咪別淘氣》

教學過程

一、常規訓練

二、聆聽《小狗圓舞曲》

1、初聽歌曲,用手指隨著課本上的圖形譜劃動。

你感受到樂曲描繪了小狗怎樣的動作?

2、復聽音樂,隨著音樂用手勢在桌上進行表演。

三、表演《貓咪別淘氣》

1、反復聆聽歌曲。

2、用聽唱法學會歌曲。

3、分小組討論,做分角色表演的準備。

4、分小組邊唱邊表演。

5、加入打擊樂器表演。

第二課時(29)

教學內容

表演《誰在叫》

教學過程

一、常規訓練

二、復習歌曲

三、表演《誰在叫》

1、初聽歌曲,用首長隨著課本上的旋律線劃動。

聽一聽,誰在叫?為什么小動物叫了?它們都在做什么?

2、聽著歌曲錄音跟唱全曲,用聽唱法學會歌曲。

3、分組進行編創活動

你還知道什么動物,它們是怎樣叫的?

4、交流

四、背唱自創的歌曲給爸爸媽媽聽。

第三課時(30)

教學內容

1、聆聽《跳圓舞曲的小貓》

2、節奏編創

教學過程

一、常規訓練

二、復習歌曲

三、聆聽《跳圓舞曲的小貓》

1、初聽樂曲,你想到了什么?

2、跟著樂曲和教師一起哼唱第一部分主題A。

3、復聽樂曲,用手指在桌上畫圖形譜。

4、分小組討論,你感到小貓在做什么?結尾使你想到了什么?

5、聽樂曲,用動作表演,學小貓的樣子跳圓舞曲。

四、節奏編創

1、分組用四分、八分音符編創節奏,要求邊說邊做小動物的動作。

2、交流匯報

推薦訪問: 教案 音樂 上冊

【一年級音樂教案上冊人民音樂出版教案范文(通用3篇)】相關推薦

工作總結最新推薦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