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漢語詞語,拼音為 zhuān yè,釋義為主要研究某種學業或從事某種事業。出自《后漢書》,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地球物理學專業5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地球物理學專業5篇
一、名詞解釋
1地震勘探:是以不同巖石、礦石間的彈性差異為基礎,通過觀測和研究地震波在地下巖石中的傳播特性,以實現地質勘查目標的一種研究方法。
2震動圖:用μ~t坐標系統表示的質點振動位移隨時間變化的圖形稱為地震波的震動圖。
3波剖面圖:某一時刻t質點振動位移μ隨距離x變化的圖形稱之為波剖面圖。
4時間場:時空函數所確定的時間t的空間分布稱為時間場。
5等時面:在時間場中,如果將時間值相同的各點連接起來,在空間構成一個面,在面中任意點地震波到達的時間相等,稱之為等時面。
6橫波:彈性介質在發生切變時所產生的波稱之為橫波,即剪切形變在介質中傳播又稱之為剪切波或S波。
7縱波:彈性介質發生體積形變(即拉伸或壓縮形變)所產生的波稱為縱波,又稱壓縮波或P波。
8頻譜分析:對任一非周期地震阻波進行傅氏變換求域的過程。
9波前面:惠更斯原理也稱波前原理,假設在彈性介質中,已知某時刻t1波前面上的各點,則可把這些點看做是新的震動源,從t1時刻開始產生子波向外傳播,經過Δt時間后,這些子波波前所構成的包攏面就是t1+Δt時刻的新的波前面。
10視速度:沿觀測方向,觀測點之間的距離和實際傳播時間的比值,稱之為視速度。V*
11觀測系統:在地震勘探現場采集中,為了壓制干擾波和確保對有效波進行√×追蹤,激發點和接收點之間的排列和各排列的位置都應保持一定的相對關系,這種激發點和接收點之間以及排列和排列之間的位置關系,稱之為觀測系統。
12水平疊加:又稱共反射點疊加或共中心點疊加,就是把不同激發點不同接收點上接收到的來自同一反射點的地震記錄進行疊加。
13時距曲線:一種表示接收點距離和地震波走時的關系曲線,通常以接收點到激發點的距離為橫坐標,地震波到達該接收點的走時為縱坐標。
14同向軸:在地震記錄上相同相位的連線。
15波前擴散:已知在均勻介質中,點震源的波前為求面,隨著傳播距離的增大,球面逐漸擴展,但是總能量保持不變,而使單位面積上的能量減少,震動的振幅將隨之減小,這稱之為球面擴散或波前擴散。
二、判斷題
1.視速度小于等于真速度。×
2.平均速度大于等于均方根速度。×
3.僅在均勻介質時,射線與波前面正交。×
4.縱波和橫波都是線性極化波。×
5.地震子波的延續時間長度同它的頻帶寬度成正比。×
6.傾斜界面情況下,折射波上傾方向接收時的視速度等于下傾方向的視速度。×
7.折射波時距曲線是通過原點的直線,視速度等于界面速度。×
12.瑞雷面波是線性極化波。×
8.折射波的形成條件是地下存在波阻抗界面。×
9.對水平多層介質,疊加速度是均方根速度。√
10.從各個方向的測線觀測到的時距曲線極小點位置,一般可以確定反射界面的大致傾向。√
11. 相遇觀測系統屬于折射波法的觀測系統√
12.將不能接收到折射波的區稱為盲區√
13.反射界面越深,視速度越大,時距曲線越平緩。√
14.同一巖土介質中,縱波的吸收系數和橫波的吸收系數相等。×
15.地震波在傳播中高頻成份損失較快,而存留了較低的頻率成分。√
16.縱波傳播速度小于橫波傳播速度。×
17.地震勘探中檢波器記錄的是波剖面。×
18 一般來說,同一巖土介質中,縱波的吸收系數大于橫波的吸收系數。√
19物質越致密,其泊松比越小。√
20.繞射波時距曲線極小值位于繞射點正上方。√
三、簡答題
1.用文字和圖示的形式分析震動圖和波剖面圖
振動圖如下圖所示,假設在離震源距離為r1的A點觀測質點振動位移隨時間的變化規律,用時間 t 為橫坐標,質點位移u為縱坐標作圖,可得圖(b)
所示的圖形。
該點地震波振動的位移大小稱之為振幅值變化、振動周期(T)延續時間( t)等特征。這種用坐標系統表示的質點振動位移隨時間變化的圖形稱為地震波的振動圖。在實際地震記錄中,每一道記錄就是一個觀測點的地震波振動圖。
波剖面圖 如下圖所示,假定在某一確定的時刻 t,在距離震源點O的一定范圍內的各不同距離的點上,同時觀察它們的質點振動的情況,并以觀測點與振源O的距離x為橫坐標,以質點離開平衡位置的位移 u為縱坐標作圖所得圖形如下圖(b)所示
從圖中可以看出質點振動的波長 和該時刻的起振點 x2(波前)及停振點 x1(波尾)等特征。描述某一時刻 t 質點振動位移u 隨距離 x 變化的圖形稱之為波剖面圖。
2.什么是視速度?什么是真速度?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沿波射線傳播的速度是真速度(2分),沿測線方向傳播的速度是視速度(2分)。視速度與真速度之間的關系稱視速度定理,其表達式為:,
其中V*為視速度,V為真速度,α是射線與地面法線間的夾角
3.折射波法有哪些觀測系統?
單支時距曲線觀測系統、相遇時距曲線觀測系統、多重相遇時距曲線觀測系統以及追逐時距曲線觀測系統。
4.什么是多次覆蓋系統?每激發一次,激發點和整個排列怎樣向前移動?
多次覆蓋觀測系統是根據水平疊加技術的的要求而設計的。水平疊加的概念:又稱共反射點疊加或共中心點疊加,就是把不同激發點、不同接收點上接收到
的來自同一反射點的地震記錄進行疊加。這樣可以壓制多次波和各種隨機干擾波,從而大大提高了信噪比和地震剖面的質量,并且可以提取速度等重要參數。選定偏移距和檢波距之后,每激發一次,激發點和整個排列都同時向前移動一個距離,直到測完全部剖面。
5.影響地震波速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巖石的密度 孔隙度 壓力和溫度 埋藏深度和地質年代 其它因素包括地質構造運動,巖層的風化侵蝕等。
6.單層傾斜界面折射波時距曲線的特點是什么?
(1)上傾與下傾方向時距曲線斜率不同,其視速度不同,上傾方向視速度大于下傾方向的視速度。
(2)上傾與下傾方向觀測到的初至區距離和盲區大小不同,在下傾方向接收時,初至區距離和盲區較小,截距時間也要小些。 在上傾方向接收時,初至區距離和盲區要大些,截距時間也要大些。據此可以判斷界面的傾向。
(3)當 i+ 90o 時若在下傾方向接收,折射波射線將無法返回地面,這時盲區無限大。而在上傾方向接收,則入射角總是小于臨界角,無法形成折射波。
(4)上傾與下傾方向觀測的視速度分別為: (a ) i= V* (b) i
一、名詞解釋
1地震勘探:是以不同巖石、礦石間的彈性差異為基礎,通過觀測和研究地震波在地下巖石中的傳播特性,以實現地質勘查目標的一種研究方法。
2震動圖:用μ~t坐標系統表示的質點振動位移隨時間變化的圖形稱為地震波的震動圖。
3波剖面圖:某一時刻t質點振動位移μ隨距離x變化的圖形稱之為波剖面圖。
4時間場:時空函數所確定的時間t的空間分布稱為時間場。
5等時面:在時間場中,如果將時間值相同的各點連接起來,在空間構成一個面,在面中任意點地震波到達的時間相等,稱之為等時面。
6橫波:彈性介質在發生切變時所產生的波稱之為橫波,即剪切形變在介質中傳播又稱之為剪切波或S波。
7縱波:彈性介質發生體積形變(即拉伸或壓縮形變)所產生的波稱為縱波,又稱壓縮波或P波。
8頻譜分析:對任一非周期地震阻波進行傅氏變換求域的過程。
9波前面:惠更斯原理也稱波前原理,假設在彈性介質中,已知某時刻t1波前面上的各點,則可把這些點看做是新的震動源,從t1時刻開始產生子波向外傳播,經過Δt時間后,這些子波波前所構成的包攏面就是t1+Δt時刻的新的波前面。
10視速度:沿觀測方向,觀測點之間的距離和實際傳播時間的比值,稱之為視速度。V*
11觀測系統:在地震勘探現場采集中,為了壓制干擾波和確保對有效波進行√×追蹤,激發點和接收點之間的排列和各排列的位置都應保持一定的相對關系,這種激發點和接收點之間以及排列和排列之間的位置關系,稱之為觀測系統。
12水平疊加:又稱共反射點疊加或共中心點疊加,就是把不同激發點不同接收點上接收到的來自同一反射點的地震記錄進行疊加。
13時距曲線:一種表示接收點距離和地震波走時的關系曲線,通常以接收點到激發點的距離為橫坐標,地震波到達該接收點的走時為縱坐標。
14同向軸:在地震記錄上相同相位的連線。
15波前擴散:已知在均勻介質中,點震源的波前為求面,隨著傳播距離的增大,球面逐漸擴展,但是總能量保持不變,而使單位面積上的能量減少,震動的振幅將隨之減小,這稱之為球面擴散或波前擴散。
二、判斷題
1.視速度小于等于真速度。×
2.平均速度大于等于均方根速度。×
3.僅在均勻介質時,射線與波前面正交。×
4.縱波和橫波都是線性極化波。×
5.地震子波的延續時間長度同它的頻帶寬度成正比。×
6.傾斜界面情況下,折射波上傾方向接收時的視速度等于下傾方向的視速度。×
7.折射波時距曲線是通過原點的直線,視速度等于界面速度。×
12.瑞雷面波是線性極化波。×
8.折射波的形成條件是地下存在波阻抗界面。×
9.對水平多層介質,疊加速度是均方根速度。√
10.從各個方向的測線觀測到的時距曲線極小點位置,一般可以確定反射界面的大致傾向。√
11. 相遇觀測系統屬于折射波法的觀測系統√
12.將不能接收到折射波的區稱為盲區√
13.反射界面越深,視速度越大,時距曲線越平緩。√
14.同一巖土介質中,縱波的吸收系數和橫波的吸收系數相等。×
15.地震波在傳播中高頻成份損失較快,而存留了較低的頻率成分。√
16.縱波傳播速度小于橫波傳播速度。×
17.地震勘探中檢波器記錄的是波剖面。×
18 一般來說,同一巖土介質中,縱波的吸收系數大于橫波的吸收系數。√
19物質越致密,其泊松比越小。√
20.繞射波時距曲線極小值位于繞射點正上方。√
三、簡答題
1.用文字和圖示的形式分析震動圖和波剖面圖
振動圖如下圖所示,假設在離震源距離為r1的A點觀測質點振動位移隨時間的變化規律,用時間 t 為橫坐標,質點位移u為縱坐標作圖,可得圖(b)
所示的圖形。
該點地震波振動的位移大小稱之為振幅值變化、振動周期(T)延續時間(t)等特征。這種用坐標系統表示的質點振動位移隨時間變化的圖形稱為地震波的振動圖。在實際地震記錄中,每一道記錄就是一個觀測點的地震波振動圖。
波剖面圖 如下圖所示,假定在某一確定的時刻 t,在距離震源點O的一定范圍內的各不同距離的點上,同時觀察它們的質點振動的情況,并以觀測點與振源O的距離x為橫坐標,以質點離開平衡位置的位移 u為縱坐標作圖所得圖形如下圖(b)所示
從圖中可以看出質點振動的波長和該時刻的起振點 x2(波前)及停振點 x1(波尾)等特征。描述某一時刻 t 質點振動位移u 隨距離 x 變化的圖形稱之為波剖面圖。
2.什么是視速度?什么是真速度?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沿波射線傳播的速度是真速度(2分),沿測線方向傳播的速度是視速度(2分)。視速度與真速度之間的關系稱視速度定理,其表達式為:,
其中V*為視速度,V為真速度,α是射線與地面法線間的夾角
3.折射波法有哪些觀測系統?
單支時距曲線觀測系統、相遇時距曲線觀測系統、多重相遇時距曲線觀測系統以及追逐時距曲線觀測系統。
4.什么是多次覆蓋系統?每激發一次,激發點和整個排列怎樣向前移動?
多次覆蓋觀測系統是根據水平疊加技術的的要求而設計的。水平疊加的概念:又稱共反射點疊加或共中心點疊加,就是把不同激發點、不同接收點上接收到
的來自同一反射點的地震記錄進行疊加。這樣可以壓制多次波和各種隨機干擾波,從而大大提高了信噪比和地震剖面的質量,并且可以提取速度等重要參數。選定偏移距和檢波距之后,每激發一次,激發點和整個排列都同時向前移動一個距離,直到測完全部剖面。
5.影響地震波速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巖石的密度 孔隙度 壓力和溫度 埋藏深度和地質年代 其它因素包括地質構造運動,巖層的風化侵蝕等。
6.單層傾斜界面折射波時距曲線的特點是什么?
(1)上傾與下傾方向時距曲線斜率不同,其視速度不同,上傾方向視速度大于下傾方向的視速度。
(2)上傾與下傾方向觀測到的初至區距離和盲區大小不同,在下傾方向接收時,初至區距離和盲區較小,截距時間也要小些。 在上傾方向接收時,初至區距離和盲區要大些,截距時間也要大些。據此可以判斷界面的傾向。
(3)當 i+90o 時若在下傾方向接收,折射波射線將無法返回地面,這時盲區無限大。而在上傾方向接收,則入射角總是小于臨界角,無法形成折射波。
(4)上傾與下傾方向觀測的視速度分別為: (a ) i= V* (b) i
中科院研究生院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
《地球物理學》考試大綱
本“地球物理學”考試大綱適用于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固體地球物理與地球動力學等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地球物理學”是相關學科專業的基礎理論課程,它的主要內容包括地震學、重力與固體潮、地磁學、地熱學及海底擴張與板塊構造等部分。要求考生對其基本概念有比較深入的了解,掌握基本原理、方法及一般應用。
一、考試內容
(一)介質彈性與波動理論基礎
1.彈性介質、應力與形變
2.彈性介質中的波動傳播方程
3.彈性介質中的平面波與球面波
4.界面的影響
5.射線理論
(二)地震學基礎
斷層錯動和地震波激發
地震儀與地震觀測記錄,地震的烈度、能量和震級
3.地震發震時間與震源位置的基本確定方法
4.地震體波的走時、振幅與理論地震圖
5.球面層中地震體波的走時和地球內部基本構造
6.各種常見震相標示規則及其射線路徑
7.地震面波的波動方程、頻散方程和上地幔結構
8.地球的自由振蕩
(三)地球勢理論基礎
1.地球重力位與地球形狀
2.地球重力異常與地球內部構造
3.地球的固體潮
4.地球磁場的一般性質
5.巖石磁性與古地磁
6.地磁成因
7.地磁感應與地球內部的電導性
(四)熱流與地球內部溫度
1.熱傳導、熱對流與熱輻射
2.大地熱流
3.熱流方程的簡單應用
4.地球內部溫度
(五)大陸漂移、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
1.大陸漂移與洋底擴張學說
2.板塊構造與運動的基本理論與方法
3.地幔對流的基本理論
二、考試要求
(一)介質彈性與波動理論基礎
1、了解并掌握地震波的彈性介質理論基礎:彈性力學對介質的四個基本假定,應力與形變的基本定義,應力方程的推導過程以及包括楊氏模量與泊松比在內的五個彈性常數之間的相互關系;
2、熟練推導彈性介質中的波動傳播方程,掌握縱波與橫波的傳播特征,了解其速度與密度及相關彈性常數的相互關系;
3、掌握彈性介質中的平面波與球面波的傳播特征,特別是在簡諧波情況下的振動與傳播特征的異同;
4、了解界面的存在對入射縱(橫)波、反射縱(橫)波及折射縱(橫)波的影響,并且掌握平面縱(橫)波轉播過程中折射系數與反射系數、轉換系數的推導;
5、了解地震波射線理論中的費馬原理,Snell定律,射線常數、本多夫定律、首波路徑、首波臨界角等基本概念。
(二)地震學基礎
1、了解天然地震基本成因和斷層錯動激發地震波的基本概念;了解地震儀與地震觀測記錄的基本原理;了解地震烈度、能量和震級的基本定義;掌握地震發震時間與震源位置的測定原理與基本方法;
2、對于單個水平界面、單個傾斜界面及多層界面,掌握直達波、反射波與首波的走時方程的推導過程;掌握非勻速介質中迴折波參數方程形式的走時公式的推導,了解在不同速度分布函數的形式下,走時曲線的特征;了解平面層中體波的能量與振幅的關系并掌握在平面簡諧波情況下的推導,了解直達波、迴折波、反射波與首波情況下,傳播過程中的能量發散過程,以及自由界面對入射平面波的能量分配過程的影響等;簡單了解地震體波的振幅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以及利用廣義射線理論求解理論地震圖的基本原理;
3、掌握球面層中地震體波的射線參數方程與本多夫定律等的推導,不同的速率—深度分布曲線情況下對應的地震射線及其走時方程的推導,并了解正常及特殊情況下的走時曲線特征,掌握走時反演的古登堡方法與赫格羅茲—貝特曼—威歇特方法的一般原理與推導過程;
4、了解并掌握常用地震震相的標示規則及其傳播過程中的射線路徑、走時及振幅特征;
5、了解地震面波與地震體波在傳播過程中的異同點,掌握洛夫波與雷利波的傳播特征及在一些簡單模型下的波動方程和頻散方程;了解地震面波的頻散方程及其所反映的地球內部構造,了解并掌握群速度與相速度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關系推導與計算方法;
6、了解并掌握地球自由振蕩的基本振型,及與地震面波等的基本對應關系,了解自由振蕩的基本理論與觀測結果的分析。
(三)地球勢理論基礎
1、掌握地球引力位必須滿足的基本方程與大地水準面的基本概念,了解并掌握固體地球外面引力位的求解過程,以及旋轉軸對稱情況下的馬古拉(MacCullagh)公式中各項參數的物理意義,了解Clairaut扁球體方程及地球的扁度,了解利用人造衛星測量大地水準面及地球形狀參數的基本原理,了解國際參考橢球及其理論重力公式;
2、掌握重力異常的基本概念及常用單位,掌握自由空氣重力異常、布格重力異常的基本概念及其校正公式,掌握重力均衡理論及其典型模式,并且用于解釋一些地區典型的重力異常特征;
3、掌握關于地球的固體潮汐、Love數、志田數等的基本概念,掌握太陽與月球對地球表面產生的起潮力位的表達式,簡單了解Love數等如何影響起潮力位的情況;
4、掌握地磁場的基本要素,磁位的球諧表達式,高斯磁場系數的量綱及其物理意義,偶極子場與非偶極子場的基本概念與一般特征,了解并掌握地磁場的長期變化、短期變化及局部磁異常變化特征;
5、掌握巖石的鐵磁性、抗磁性與順磁性等基本概念,了解一些礦物與巖石的磁性特征,了解地磁場倒轉的現象及其過程,掌握古地磁研究及其簡單應用;
6、簡單了解當前解釋地磁成因的基本理論;
7、掌握利用地磁感應探求地球內部的電導性的一般原理,以及測量地球內部電導率的一些簡單方法與基本結果。
(四)熱流與地球內部溫度
1、了解熱的基本傳輸過程;掌握熱傳導過程的基本方程,掌握大地熱流的基本概念,了解地球內部的熱源及其傳輸機制;
2、了解并掌握全球大地熱流的基本分布特征,了解并掌握大地熱流與放射性物質等的相互關系,了解大陸與海洋熱流的相似性;
3、掌握熱流方程及其簡單應用;了解地殼溫度、地幔溫度與地核溫度等的分布特征并掌握其簡單的反演方法。
(五)大陸漂移、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
1、了解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了解全球各大陸邊緣的拼合特征,了解古地磁用于解釋大陸漂移的機制;掌握洋底擴張的基本概念,了解海洋磁異常特征及用于解釋洋底擴張的機制,以及其它用于解釋洋底擴張的現象;
2、了解板塊的基本性質,掌握全球基本板塊構造及其運動特征,地幔熱柱與板塊絕對運動,歐拉運動極與歐拉運動矢量等的基本概念及基本運算方法。
3、了解關于地幔對流理論的基本概念與基本對流模式。
三、主要參考書目
曾融生著,《固體地球物理學導輪》,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
四、輔助參考書目
1、傅承義、陳運泰、祁貴仲著,《地球物理學基礎》,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
2、郭俊義編著,《地球物理學基礎》,北京:測繪出版社,2001
3、C.M. Fowler, The Solid Earth: An Introduction to Geophys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4、N. H. Sleep, K. Fujita, Principles of Geophysics, Blackwell Science,1997.
編制單位: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地球物理學專業職業生涯規劃書范文(原創)
“人口、資源、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三大要素,是人類社會在21世紀共同面臨的三大主題。地質工作研究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直接涉及“資源”和“環境”兩大主題。“資源”是建設和發展的基礎,而“環境”則是建設和發展的載體。勘查技術與工程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是保證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技術手段,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環境分析小結
通過對我目前所處環境的分析,可以欣喜地看到,我們還出于一個相對較好的環境中,這就為以后的就業提供了較好的條件。同時,我們也要樹立危機意識,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在以后的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
自我定位
(一)學歷水平
在我畢業時,應該具有本科學歷水平。經過十來年的學習經歷,此時的我們,應該說是一名有著較強學習能力的合格的本科畢業生。
(二)職業能力
職業能力可分為職業工作能力與職業勝任力。通過高等教育及生產實習的經驗積累,可以說我們已經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同時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所以在工作中繼續學習,可以不斷自己的工作能力。而且,我們有著完備的專業知識與實踐動手能力,可以快速的投入職業工作中,因此具有較強的工作勝任力。
(三)專業知識與技能
我所選的是資源勘查工程專業,這是一個技術性專業性很強的專業、我們在四個學年里,將完成多門專業課的學習、這里面不僅有普通地質學、古生物地史學等專業基礎課,更有多門像巖石學這樣的實用性很高的專業課。因此我的專業知識較為豐富。同時學校側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從學年起,就開始了專業實習。應該說,在走出校門時,我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專業技能。
(四)工作經驗
對大學生而言,缺的就是工作經驗了。坦白地說,我們接觸工作的機會很少,工作經驗相對薄弱,但我會并且已經抓住每個工作實習機會,積累工作經驗。相信我會很快融入以后的工作中。
(五)自我定位小結
綜合以上幾點,我講自己定位為一個具有一定較強專業知識技能的大學本科畢業生。
職業規劃與實施方案
(一)規劃設計原則
職業規劃方案的制定,應該遵循以下原則:立足實際、契合自身、規范可行,靈活可變。只有遵循這些原則,才能保證它是恰當可行的方案。
(二)職業目標細則
對于從事資源勘查專業的我,現將我的各階段職業目標規劃如下。近期目標:完成專業知識的學習。實現時間:大學期間。分為四個階段:四個學年。中期目標:進入企事業單位,積累工作經驗。工作實現時間:畢業后5年。分為兩個階段:階段,畢業1~2年時間;第二階段,畢業2~5年時間。中長期目標:提升工作地位,并謀求更好發展。實現時間:畢業5~10年。分為兩個階段:階段,畢業后5~7年;第二階段:畢業7~10年。
遠期目標;發展自己的事業,開創自己的輝煌。實現時間:畢業后10~20年。分為三個階段:階段,畢業后10~13年;第二階段,畢業后13~17年;第三階段:17~20年。
(三)具體行動方案
近期目標:階段,在學年學好基礎課,打下扎實的專業基礎。第二階段,在第二學年,學好專業課,并完成好專業實習。第三階段,深入學習專業知識,并認真完成實習。第四階段,為就業做好充分準備。
中期目標:階段,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第二階段,在工作中不斷積累經驗。中長期目標:階段,積累工作經驗,積極探索研究成果,逐漸提升自己的工作地位。第二階段,不斷進取,為以后更好的發展,打下基礎。
遠期目標:階段,根據前期積累的經驗與經濟實力,尋求發展自己的事業。第二階段,在自己的事業發展期,努力拼搏。第三階段,成就事業的初步成果,取得一定的成功。
(四)規劃方案小結
通過對方案進行規劃設計,自己的行動更加明了,更加有力!
規劃方案評估與修正
(一)可行性
通過對方案與規劃設計原則的審核評估,得出以下結論:在環境條件未發生重大變故的情況下,此方案是立足于實際的、適合我的、切實可行的,而且可行性較高。
(二)靈活性
此套方案,在實施細則上體現出靈活性的特點。以便于應當復雜多變的就業環境與市場供需前景。
(三)備用方案
為針對可能發生的重大環境變化,是自己處于主動有利的競爭地位。特設計兩套備用方案如下:其一,當市場前景依然很好、就業環境惡化的情況下,先選擇一個較為理想的工作崗位,然后再深化提高自己的知識技能學歷等。其二,當市場前景堪憂時,先在工作中積累經驗與財富,然后轉行到相關領域,或者投資發展第二職業。
(四)評估小結
通過對規劃方案進行評估,可以進一步保證方案的可行性。避免在以后出現難以挽回的錯誤。同時備選方案的設計,更為以后職業生涯中處于有利地位提供了有力保障。
結束語
人生猶如一程漫長旅行,能否到達成功的彼岸,航向至關重要。對人生的規劃就是對自己的指航!規劃我的職業就是規劃我的人生!規劃我的職業生涯,為成功準備著。天生我材必有用,我的成功不是夢!
地球物理學基礎復習資料
緒論
一.地球物理學的概念,研究特點和研究內容
它是以地球為研究對象的一門應用物理學,是天文學,物理學與地質學之間的
邊緣學科。
地球物理學應用物理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形狀,內部構造,物質組成及其
運動規律,探討地球起源,形成以及演化過程,為維護生態環境,預測和減輕地球
自然災害,勘探與開發能源和資源做出貢獻。包擴地震學,地磁學,地電學,重力
學,地熱學,大地測量學,大地構造物理學,地球動力學等。
研究特點:1.交叉學科 地球物理學由地質學和物理學發展而來,隨著學科本身的發展,它不斷產生新的分支學科,同時促進了各分支學科的相互交叉,加強了它與地球科學各學科之間的聯系。2.間接性 都是通過觀測和研究物理場的信息內容實現地質勘查目標,研究的不是地質體本身,而是其物理性質。3 多解性 正演是唯一的,而反演存在多解。不同的地質體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質,但產生的物理場可能相同。不同的地質體具有相近的物理性質,由于觀測誤差,物理場的觀測不完整以及物理場特點研究不夠,產生多解。不同的地質體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質,即使知道了地質體的物性分布,也無法確定其地質屬性。
地球物理學的總趨勢:多學科綜合和科學的國際合作。
二.地球物理學各分支所依據的物理學原理和研究的物性參數。
地震學:波在彈性介質中的傳播。地震體波走時,面波頻散,自由振蕩的本征譜特征
重力學: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地球的重力場和重力位
地磁學:麥克斯韋電磁理論。地磁場和地磁勢。
古地磁學:鐵磁學。巖石的剩余磁性。
地電學:電磁場理論。天然電場和大地電場
地熱學:熱學規律,熱傳導方程。地球熱場,熱源。
第一章 太陽系和地球
一.地球的轉動方式。
1.自轉 地球繞地軸的一種旋轉運動,方向自西向東,轉速并非完全均勻,有微小變化。
2.公轉 地球繞太陽以接近正圓的橢圓軌道旋轉的運動。
3.平動 地球隨整個太陽系在宇宙太空中不停地向前運動。
4.進動 地球由于旋轉,赤道附近向外凸出,日月對此凸出部分的吸引力使地軸繞黃軸轉動,方向自東向西。這種在地球運動過程中,地軸方向發生的運動即為地球的進動。
5.章動。地軸在空間的運動不僅僅是沿一平滑圓錐面上的轉動,地軸還以很小的振幅在錐面內,外擺動,地球的這種運動叫章動。
二.地球的形狀及影響因素。
地球為一梨形不規則回轉橢球體。
影響因素:1.地球的自引力---正球體;2.地球的自轉----標準扁球體; 3.地球內部物質分布不均勻--不規則回轉橢球體
三.地球內部結構
地殼:地下的一個地震波速度的間斷面,P波速度由界面上方的6.2km/s增至8.1km/s左右。這個間斷面稱為莫霍面(M面)。莫霍面以上的介質稱為地殼,以下的介質稱為地幔。地殼構造復雜,厚度不均,大陸厚,海洋薄。
地幔:從莫霍面到地下2900km深處這一層稱為地幔。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
由地殼基底至約400km深處的B層介質叫做上地幔,B層上部存在低速層,稱為軟流圈,低速層上部和地殼并稱巖石圈。400km-1000km間的C介質叫過渡層。軟流圈和巖石圈統稱構造圈。1000km-2900km為D層。下地幔比較均勻。但底部約厚200km的D""層中,速度梯度接近于零,所以該層介質不均勻。
地核:從地幔向下直至地心。2900km-4980km的E層稱為外核。外核與地幔的分界面是速度間斷面----古登堡面(G面)。
四.地球的演化史
原始地球被一層濃厚的氣體包圍,由于地球溫度升高,氣體的分子動能增大,地球的引力不足以吸引它們,質輕氣體分子逃離地球,散逸到宇宙空間。地球幼年時代,表面沒有山脈和海洋,持續約十億年。稱為第一次脫氣。
地球溫度升高,物質融化呈液態,在重力的作用下,密度大的鐵鎳物質下沉形成地核,密度小的硅酸鹽物質上升成地表。由于放射性元素,地球溫度越來越高,致使靠近地核的固態物質溶解為液體,地球就有了一個液態核。
地幔獲得足夠熱量后開始產生對流。初始的海底擴張加速地內散熱速度,地幔固結了,外核依然為液態。外核的對流是產生現今地磁場的原因。
地球內部的氣體在高溫高壓下,被擠到上層有空間或是密度較小的地方,從地殼的裂隙處噴出,這就是地球的二次脫氣,距今30億年前,地球出現大規模的火山噴發,使得大量氣體隨火山巖漿噴出地面,形成了大氣圈和水圈。
第二章 放射性和地球年齡
一.放射性衰變
在自然界中,某些元素的原子核能夠在不受外界條件影響下,自發地變成另外一種元素的原子核,同時發射出射線,這種現象稱為放射性衰變。不依靠外力而自發衰變的元素稱為天然放射性元素。
二.放射性衰變規律
每單位時間所衰變的原子數目與壓力,溫度等外部條件無關,只于當時存在的衰變原子的數目成正比。
半衰期:原子數衰變到原來數目的一半所需的時間。放射性衰變的時間通常為半衰期的十倍。
三.放射性平衡
在母體同位素衰變時,初始衰變產物經常也具有放射性,它們也會發生一系列衰變,最終變成穩定的元素。中間過程的每個放射性元素都有自己的衰變常數,但經過一定的時間后,這個系列會達到平衡,即各中間產物的數量保持不變。
四.主要的放射性元素
鈾\釷--鉛,鉀----氬,銣----鍶,放射性碳,氚。
地球初期情況假設
1.在地球形成初期,各種鉛同位素的比值在各處都相同;
2.從某時起,地球不同區域的鈾,釷,鉛都各有特征的比值,這些比值只隨放射性元素的衰變而改變;
3.在以后某個時期,方鉛礦和其它一些不含鈾,釷的鉛礦分離出來,鉛同位素的比值不再變化
4.鉛與鈾,釷分離或成礦的時間可以獨立地測定。
第三章 天然地震
一.地震分類
成因:構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震源深度:淺源地震(《60km),中源地震(60--300km),深源地震(>300km)。
震中距:地方震(應力作用變形,巖石產生相對位移---->應力超過阻力,巖塊滑動或破裂形成斷層,斷層兩側的巖塊又回到新的無應力狀態。
七.P波初動。
P波剛到達地表時的地動位移。
P波初動解:從地面臺站記錄到P波的初動分布圖出發,采用點源雙力偶震源力學模型反演震源運動過程,從而求出震源參數。
八.震源參數
動力學參數:斷層的傳播方向和傳播速度
靜力學參數:斷層長度和寬度,地震矩,應力降
幾何參數:斷層面的走向,傾向和傾角,相應力偶的取向和仰角
9.震相
將震源所發出的不同振動,不同傳播路徑的地震波在地震圖上的特定標志稱為震相。
自己分析理解
10.幾種地震波的對比分析
第3章 重力學和固體潮
1.重力場和重力位
如果不考慮外部天體對地球的作用,地球上單位質點所受的地球的引力和慣性離心力的矢量和稱為地球在該點的重力矢量,該矢量場稱為地球的重力場
地球在某點的引力位和離心位的和稱為地球在該點的重力位。
地球重力位相同的點在空間構成的曲面稱為重力等位面。
重力等位面得性質:1.在面上移動單位質量時,重力不做功2.兩個等位面之間的位差是常數。一般等位面不平行,且在同一等位面上重力不是常量。
2正常地球場模型,正常重力場和重力異常場
質量等于地球總質量,以地球自轉角速度繞其極半徑為軸旋轉,轉動慣量與地球相同的參考橢球。
這種模型在其表面和外部空間產生的重力場稱為地球的正常重力場。
真實地球與正常地球場模型的密度分布不同在該點產生的重力場的差值稱為地球在該點產生的重力異常場
3影響各力的因素
1 引力:地球的形狀,海拔高度,地殼內部的質量分布
2. 離心力:高度,緯度
3. 固體潮:地球自轉 ,日,地,月三者的相對位置的變化
4.影響重力測量的因素
1 觀測點值大地水準面的距離
2 地形質量。
5均衡模型
計算補償質量在地球表層的分布,從而計算出補償質量對觀測點的重力影響。
考慮與全球地形質量相對應的補償質量對觀測點重力的影響的校正稱為均衡校正
6.正反問題的例子
真實地球的密度與正常場地球模型的密度差稱為地球的剩余密度。地球的剩余密度是重力異常場產生的原因。根據給定的地球剩余密度計算重力異常擦汗那個,稱為重力異常場的正演問題。根據地面上測出的重力異常場求出地球剩余密度的分布稱為重力異常的反演問題。反演的解不唯一,因此需要地質和其他地球物理資料來限制解的范圍。當反演深度大的異常體時,要考慮地球表面的彎曲。
7.固體潮及其產生原因
地球整體在太陽和月亮的起潮力的作用下發生變形,這種變形稱為固體潮。
地球在月球和太陽的起潮力的作用下發生變形,地球在地心和月心以及地心和日心的這兩個連線上拉伸,在與它們垂直的兩個平面內壓縮,地球對起潮力的這種響應稱為地球的固體潮。固體潮在地球內部形成潮汐應變和潮汐應力,并使地球自轉角速度發生變化等等。
引潮力是作用在地球的單位質點上的日、月引力和地球繞地月(和地日)公共質心旋轉所產生的慣性離心力的合力。
作用在地球表面上任一點的起潮力矢量的垂直分量使地球在該點的重力發生變化稱為地球的重力固體潮.
8 固體潮在地表產生的物理現象
1.重力固體潮
2.地傾斜固體潮
3.應變固體潮
4.井水水位固體潮
5.經緯度固體潮
6.海潮
7.地球自轉角速度的變化
第四章 地磁
一.地磁場的組成
地磁場是一個弱磁場,由多種不同來源的磁場疊加而成。分為來源于地球內部的穩定磁場和來源于地球外部的變化磁場。穩定磁場遠大于變化磁場,是地磁場的主要部分起源于地球內部的穩定磁場稱為地磁場的內源場,起源于地球外部的穩定磁場稱為外源場。外源場只占內源場的1%,因此穩定場主要起源于地球內部。外源變化磁場起源于地球外部的各種電流體系。這種磁場還會在具有導電性質的地球內部感應出一個內部電流體系,它就是產生內源變化磁場的原因。
二.地磁場的基本特征
1.近似于一個均勻磁化球體或一個處于地心的磁偶極子所形成的磁場。
2.地磁場強度整體很弱,在兩極處的地磁場強度最強,赤道處最弱,約為2倍關系。
三.地磁場的長期變化特征
1.地磁場強度按0.05%/a衰減
2.磁偶極子以0.05%a沿經度西移
3.磁偶極子以0.02%/a沿緯度北移
4.非偶極子場以0.2%/a沿經度西移
5非偶極子場以10nT/a量級增加
6地磁場長期變化本身以0.3%a西移
1.變化磁場的分類和產生原因
平靜變化:起源于電離層中比較穩定的電流體系的周期性變化,是連續出現的各種周期性的平緩變化,并且疊加在地球基本磁場之上。分為太陽日變化(日變),太陰日變化以及年變化。日變幅度最大
干擾變化:即磁擾。分為磁暴和地磁脈動。
磁暴和太陽活動與地磁相互作用存在密切聯系。
分為三階段:1.初相階段,磁場強度增加。
2.主相階段,磁場水平強度下降;3.恢復相階段,環形電流逐漸衰減,地磁場逐漸恢復。
地磁脈動:可能是由于地表以上1000km磁層內或磁層邊界等離子體不穩定性以及太陽風(太陽連續不斷的向外發射的等離子體)和磁層的相互作用下,磁流波沿磁力線的共振激發引起的
短周期的地磁干擾,形態,周期和振幅各異。
第5章 古地磁學
1.古地磁研究的直接對象是巖石的剩余磁性
2.巖石剩余磁性,類型及其特征
巖石的磁性一般是巖石所含的鐵磁性礦物在地磁場作用下產生的。
1.巖石的原生剩磁方向與形成巖石時的地磁場方向一致,而且巖石的原生剩磁具有高度的穩定性。
2.古地磁場是軸向地心偶極場。
熱剩磁TRM:1.在弱磁場中,熱剩磁強度比常溫下獲得的剩磁強度大很多;2. 對于各向同性的火成巖,熱剩磁的方向與外磁場一致,其天然剩磁方向代表巖石形成時的地磁場方向;3.弱磁場中剩磁強度正比于外磁場強度;4.部分熱剩磁具有可加性;
5.火成巖中的鐵磁質顆粒的弛豫時間極長。
沉積剩磁:由沉積巖中的母巖風化侵蝕而來的鐵磁性碎屑顆粒,在沉積過程中其磁矩沿地磁場方向排列所獲得的剩磁。1.含水量超過一半,剩磁的偏角和傾角和地磁場一致;2.沉積過程中所獲得剩磁是穩定的;3.剩磁強度與外磁場成正比;4.剩磁強度遠小于熱剩磁,穩定性也不如熱剩磁。
化學剩磁:1.弛豫時間長,穩定性高,弛豫時間隨鐵磁性顆粒的體積增大而加長;2.在弱磁場中,剩磁強度正比于外磁場;3在同洋的外磁場的作用下,剩磁強度為熱剩磁強度的幾十分之一。
黏滯剩磁:屬于次生剩磁,是巖石長期置于地磁場中獲得的剩磁;2地磁場方向不斷變化,黏滯剩磁的方向也會變化,因此黏滯剩磁給地磁研究帶來干擾,需要磁清洗,消除次生剩磁。
3.古地磁的應用
地磁學方面:
測量古地磁場強度。
研究古地磁場的長期變化
古地磁場的長期平均性質
地磁場的反轉
地質學方面:大陸漂移,海底擴張,古緯度,巖石年齡,研究構造運動
第六章 地電場
一.地電場的概念
研究大氣,海洋和固體地球電性及電場分布的一門科學,利用電法勘探中的某些方法,來研究地球內部介質及其周圍的電性和電場分布規律,電法勘探的目的在于研究地質構造和尋找能源,礦產。
地電場的分類:大地電場:平靜變化,干擾變化。
自然電場:氧化還原電場,產生條件是礦體本身是良導性礦體,圍巖溶液具有氧化還原作用。
過濾電場:絕大多數沉積巖吸附負離子,碳酸鹽類吸附正離子。它包括裂隙電場,山地電場,上升泉電場,河流電場。
接觸擴散電場:
地然電場法的目的
勘察埋藏不深的金屬硫礦物和部分金屬氧化礦物礦床,尋找石墨和無煙煤,確定斷層的位置,以解決尋找含水破碎帶,確定地下水流向等水文地質問題。
大地電磁測深法的原理
依據的原理:電磁波的趨膚效應;研究的對象:低頻電磁波;計算公式:卡尼亞標量阻抗表達式;測量要素:天然變化電磁場。
由于測區地下地質條件相當復雜,介質的各向異性非常明顯,這就造成了大地電磁測深曲線的畸變,畸變類型:一是地表電性不均勻或地形起伏引起的曲線畸變,稱電流型畸變;二是電流沿構造走向流動,引起橫向電場的畸變,稱感應畸變。
第6章 地熱學
1.熱流密度
簡稱熱流,表示單位時間內通過地球表面單位面積流出的熱量,它是地球內部熱狀態在地表的顯示,可以在地表直接測量。地球產生變化的力量來源是能量,地球能量的來源有兩種:內能和外能。地球內能是指由地球本身產生的能量,主要有來自地球旋轉的旋轉能、地球內部的熱能和地球內部的策略能三方面。
2.地球能量的來源和釋放方式
主要分為地球外能和地球內能
地球外能是指由地球外部產生的能量,主要有來自太陽的太陽輻射能和日、月的引力能。
地球內能有
①:旋轉能 地球自轉的動能,稱為地球旋轉能,又稱地球動力能②:熱能 地球內部是一個巨大的熱庫,我們稱為地球內部熱能。地球內部熱能的主要來源是由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而產生的。③:地球重力能 由地心引力導致的地球物質變位,重力分異作用等所產生并積累的能量叫做地球重力能,也稱地球策略能。在一定的條件下,重力能可轉換為熱能,也可轉化為動力能。
④:太陽輻射能 太陽輻射能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能源,也是地表水和大氣運動的主要動力。它能使地球表面發生風化、剝蝕而改變原來的面貌。
⑤:日、月引力能 由太陽和月亮的作用力——天體引力,即日、月對地球吸引而產生的能量,我們把它叫做日、月引力能。它也是地球能量的重要來源。
河流沖蝕,搬運以及人類采礦改變區域性地殼平衡,并與之相伴產生一定的能量。
導致地球由于地球始終要受到以上各方面的影響,所以地球的能量,也就不斷地產生和積累,當能量積累達到一定的程度時,就要釋放出來。當然,能量的釋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而且不同方面的能量也是可以互換的。不管地球能量以何種方式釋放出來,它都要產生相應的后果。而這種后果對人類及所有生命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有時它會造成巨大的破壞力,改變地球的生態面貌,有時通過地殼運動變化,形成新的礦床資源。
地球能量釋放形式
當地球能量積累達到一定的程度時,就要釋放出來,釋放時常伴隨著一定的地質現象:
(一):地震災害 地震是地球內部能量突然釋放時,局部巖石圈的破裂而產生的地質現象。(二):火山噴發 當地球體的部分區域所承受的壓力達到一定程度時,地下灼烈的巖漿就會沿著地殼的薄弱地帶上升,噴出地表形成火山爆發。而巖漿冷凝成巖石,就造成了對周圍巖石的侵入。不管巖漿噴發或侵入,都能夠使地球內部積聚的部分能量得到釋放,從而形成新的平衡。巖漿作用可以給人類帶來災難,也可留下美麗壯觀的火山景觀,形成與巖漿、熱液有關的礦產資源。
(三):地殼運動 在地球動力能的作用下,使構成地殼的巖石形態、位置發生變化的機械運動,我們稱為地殼運動。在野外考察中,我們常常看到地質巖層出現彎曲、破裂或錯斷等現象,地質學中稱為褶皺和斷層。這些現象的發生,都是由于地球內部能量的釋放造成的。地殼運動可分為垂直運動、水平運動及組合運動類型。運動的結果可形成高山深谷和海陸位置的變遷。例如,喜馬拉雅山原來是一片海洋,它的崛起是由于構成地殼的兩個巨大巖石體,相互水平擠壓,其中的一個插入到另一個巖石體之下,將其抬升,成為今天的世界最高峰,至今這種擠壓還在進行,同樣喜馬拉雅山的抬升也在繼續進行著。
(四):大地熱流 大地熱流也稱巖石散熱,是地球熱能釋放的主要渠道。當地球通過巖石向外釋放熱量時,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能使原來的巖石發生變質,形成新的巖石類型,如變質巖。
地球能量釋放的幾種主要方式通常會相互伴生,有時也會同時進行。正因為地球能量不斷地釋放,從而改變和破壞了地球原來的面貌,而隨著地球新面貌的出現,我們也會發現和得到新的自然景觀和礦床資源。
推薦訪問: 地球物理學 專業 五篇下一篇:服裝售后服務方案及措施五篇
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