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干影院/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黄文/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鄉村振興成功的例子三篇

| 瀏覽次數:

鄉村是指鄉村地區人類各種形式的居住場所(即村落或鄉村聚落),鄉村一般風景宜人,空氣清新,較適合人群居住,民風淳樸,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鄉村振興成功的例子3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鄉村振興成功的例子3篇

【篇1】鄉村振興成功的例子

鄉村產業振興成功模式及經典案例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通過梳理目前國內外鄉村振興中產業發展較好的經典案例,總結出鄉村產業振興的幾種模式。本文主要以三瓜公社、袁家村、泰山村為例。

(一)以“三瓜公社”為代表的“電商特色產業模式”

1. 地理坐標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半湯街道,距離合肥 90 公里,自駕車程 1.5 小時左右。

2. 村莊規模

總面積 10 平方公里左右,包括半湯街道部分區域以及周邊十余個村,其中一期重點開發冬瓜民俗村、南瓜電商村以及西瓜美食村。

3. 開發主體

2015 年 3 月,合巢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引入安徽淮商集團,聯合成立了安徽三瓜公社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作為三瓜公社的聯合開發主體,計劃開發總投資 5 億元,建設周期 36 個月。

4. 開發理念

按照把鄉村建設得更像鄉村理念,融入“互聯網 + 三農”發展理念,構建集一、二、三產業與農旅相結合的“美麗鄉村”發展系統,推動三瓜村的全面振興發展。在建設過程中保護鄉村原有的田林農湖系統,對荒地、山地、林地進行修整保護,修復水系,把鄉村田野打造成詩意棲居、宜游宜業的家園。

5. 獲得榮譽

2017 年 7 月,“三瓜公社”被評為安徽省首批特色小鎮第一名,2017 年接待游客量超過 500 萬人次,其中各地考察人員超過 30 萬人次。

6. 產業規劃

(1)南瓜電商村:定位為電商村、農特產品大村、互聯網示范村,目前已經入駐的電商企業包括自有的“三瓜公社”官方旗艦店、天貓官方旗艦店、京東、甲骨文等,還吸引了微創全國聯盟、創客空間,以及大量文創基地、鄉村酒吧和特產銷售門店入駐。已經開發出茶葉、溫泉、特色農副、鄉土文創四大系列千余種特色商品和旅游紀念品,并通過線上線下融合的銷售方式獲得市場的極大認同,使農村產品銷售渠道多元化。

(2)冬瓜民俗村:主要產業為半湯六千年民俗館、古巢國遺址、手工作坊群。力圖挖掘還原巢湖地區 6000 年的農耕民俗文化,先后建設半湯六千年民俗館、有巢印象、冬瓜傳統手工藝坊,引入客棧、民宿、溫泉養生、旅游度假等鄉村旅游服務業,打造以體驗半湯地方傳統農耕民俗文化為特色的村莊發展模式。

(3)西瓜美食村:主要產業為 80 戶風情民居民宿、60 家特色農家樂、10 處心動客棧酒店。與經典溫泉品牌湯山共同組建湯山旅游公司,通過村集體入股和持股,共同開發溫泉康養民宿,拓展村集體經濟路徑。

7. 運作模式

(1)建設模式

采用“企業 + 政府”的開發建設模式,合巢經濟開發區管委會與安徽淮商集團共同成立三瓜公社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按照“冬瓜民俗村”“西瓜美食村”和“南瓜電商村”三大主題定位,對民居進行重新定位設計,構建起“線下實地體驗、線上平臺銷售,企業示范引領、農戶全面參與,基地種植、景點示范”的產業發展模式,圍繞民俗、文化、旅游、餐飲、休閑等多個領域,綜合現代農特產品的生產、開發、線上線下交易、物流等環節,探索出一條信息化時代的“互聯網 + 三農”之路。

(2)運營模式

特色農產品與電商產業融合。以“互聯網 + 三農”為實施路徑,探索一、二、三產業融合,農旅、商旅、文旅“三旅結合”的休閑農業和美麗鄉村建設新模式,重點打造南瓜電商村、冬瓜民俗村和西瓜美食村三個特色村。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通過電子商務打開當地農特產品大市場,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新農人入鄉創業,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優質特色農產品生產,帶動加工,讓村民足不出戶把產品賣向全國,激活鄉村市場,盤活鄉村資源,為農業注入新的生命。以電子商務為抓手,依托南瓜電商村,建設線上線下店鋪,建立創客中心,吸引年輕人入鄉加入到電子商務就業創業平臺,通過電子商務,驅動農產品加工、生產,通過農特產品的加工生產吸引和保障更多本地村民就業和創業。

圍繞著餐飲、民宿、旅游、電商等,三產業態已初見成效。三瓜公社強調的是全產業鏈的協同發展,通過統籌協調各類資源使一、二、三產業在總體規劃中有序發展,良性互促。電商和旅游協同發展是三瓜公社電商特色小鎮的獨特模式探索:農旅為主,引領電商小鎮品牌化建設;商旅是力,夯實三瓜公社特色小鎮的產業支撐;文旅是魂,傳承文化,塑造特色小鎮的文化靈魂。成立了花生、養殖、食用菌、瓜果等多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打造綠色生態的農產品種植養殖區。由合作社進行原材料的種植、加工、銷售,為參與的村民提供技術指導、服務及產品銷售等。三瓜公社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示范與引領作用,以合作社為紐帶,將農戶種養、生產加工和電商銷售有機整合,帶動周邊村民大力開展訂單式農業,快速實現致富。圍繞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種植標準化、農產品加工銷售等,打造農產品生產標準化基地。依托已經成立的專業農業合作社,負責規模化的農特產品種植、養殖和加工。引導農民或農產品加工企業按照標準對農產品進行初級加工。

(二)以“袁家村”為代表的“村集體組織帶動模式”

1. 地理坐標

陜西省咸陽市禮泉縣煙霞鎮北部,位于舉世聞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昭陵九嵕山下,距離西安 60 公里,約 1 小時車程。

2. 村莊規模

袁家村共有 62 戶,286 人,土地面積 660 畝,發展到今天已經吸引外部 3000 人來到這里。

3. 開發主體

村集體和村民共同組織村集體開發經營公司作為袁家村的主體,同時成立自有的村莊管理公司和多種行業協會。

4. 開發理念

回顧和總結袁家村的創業歷程、發展思路和基本經驗,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以支部為核心,以村民為主體;以創新謀發展,以共享促和諧;以鄉村旅游為突破口,打造農民創業平臺;以組建合作社為切入點,實現三變;以三產帶二產促一產,實現三產融合發展;調節收入分配,實現共同富裕;注重精神文明,加強思想教育;弘揚優良傳統,淳厚鄉風民俗。

5. 獲得榮譽

2017 年袁家村接待游客量超過 500 萬人次,總收入超過 3.8 億元,村民年人均純收入超過 10 萬元。先后獲得國家 4A 級旅游景區、中國十大美麗鄉村、全國鄉村旅游示范村、中國十佳小康村、中國最有魅力休閑鄉村、國家特色景觀旅游名村、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國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等稱譽,昔日的“空心村”已經成為今日的“關中民俗第一村”。

6. 產業規劃

袁家村在產業方面可以總結為“一個品牌,兩個產業”:一個品牌是指“袁家村”品牌,“袁家村”的品牌價值估值已經超過 20 億元,并且仍然在快速的增值中。“袁家村”的品牌,可以形象地解讀為“袁汁袁味的精神原鄉”,是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內涵的“農”字號品牌,其產業與三農緊密相連、息息相關。郭占武提出的袁家村品牌 +創新團隊 + 資本 + 互聯網的新思路、新模式將為袁家村的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和前景。

兩個產業,一是指以傳統民俗和創意文化為核心的個性化、高端化和系列化關中文化產品產業。二是指以特色農副和健康餐飲為核心的農副產品的種養殖、加工包裝和銷售產業。

經過多年發展,袁家村從鄉村旅游起步,市場規模和經濟效益不斷提升,品牌價值更為凸顯,第三產業強大直接帶動第二產業的發展;由傳統手工作坊到現代加工工廠再到連鎖加工企業,第二產業圍繞第三產業布局;第二產業的發展不斷擴大對優質農副產品的需求,拉動第一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袁家村真正構建起由三產帶二產促一產,三產融合發展的良性循環體系。

7. 運作模式

袁家村黨支部書記、袁家村關中印象體驗地創始人和設計者郭占武將袁家村的成功歸結于“村干部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的典型”,其模式可以歸結為“以村集體領導為核心,村集體平臺為載體,構建產業共融、產權共有、村民共治、發展共享的村莊集體經濟”發展模式。

(1)以村集體領導為核心,以村民為主體。組建了以村兩委為核心的村集體領導隊伍。郭占武書記經常對村干部講:當干部就要有奉獻精神,就要能吃虧,先群眾后干部,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正是在郭書記帶領下,袁家村所有村干部都形成了共同思想認識:干部沒有任何特權,干部隊伍就是服務隊,就是為村民跑腿、為群眾服務的,村里發展好了,自己家也會跟著好,有大家才有小家。袁家村的村干部都不拿工資,義務服務。袁家村在發展之初村集體就明確提出自主發展的路徑,堅持村民的主體地位,樹立村民的主人翁意識,讓村民當家做主,自主發展、自我發展。不管外界的誘惑和壓力有多大,袁家村都不拿村民的自主權和控制權做交易,堅持農民主體地位不動搖,確保全體村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

(2)以村莊集體平臺為載體,組建股份合作制集體經濟組織。為了盤活集體和群眾閑置資產,把散弱農戶個體利益與集體利益緊密結合,實施村集體內部無物不股、無人不股、無事不股。將集體資產進行股份制改造,集體保留 38%,其余 62% 量化到戶,參與社區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都可以持股。對于旅游公司、合作社、商鋪、農家樂等經營性主體,可以自主選擇入股的店鋪,互相持有股份,入股的范圍不僅是本社區居民,還包括袁家村社區的經營戶。在合作社入股過程中,遵循全民參與、入股自愿、照顧小戶、限制大戶的原則。以產權同享為核心,所有入股農民與集體經濟組織共進退、同發展,極大促進了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實現了村集體與農戶個體的均衡發展。

在管理上,由村委會牽頭,組建管理公司和協會,包括農家樂協會、小吃街協會、酒吧街協會,協會成員由商戶們自己推選,為協會提供義務服務,構建了自我治理的發展模式。

(3)實施產業融合,不斷提檔升級。不走傳統“由一產向二產和三產拓展”的思路,探索出“由三產帶二產促一產,并立足品牌溢價的多維度產業共融”的發展路徑。從發展民俗旅游開始,袁家村的第一步確定了推動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第三產業拉動手工作坊興盛,形成了“前店后廠”和加工企業,企業不斷轉型升級拉動第二產業發展壯大,進而提升對優質農副產品的需求,推動了第一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三產帶二產促一產”的三產融合發展格局形成,構建了一個相容共生、互補兼顧、層次遞進的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閉環產業鏈和成熟商業模式。目前,袁家村共有農副產品加工企業 10 個,旅游服務企業 6 個,建成菜籽、玉米、大豆、紅薯等優質農產品基地 14 個。還大力推動農副產品的線上線下銷售,培育發展新動能和后勁。

(4)推進產權共有,推進三股改革。袁家村股權結構由基本股、交叉股、調節股三部分構成。①基本股,將集體資產進行股份制改造,集體保留 38%,剩下 62% 分配到戶,每戶平均 20 萬元,每股年分紅 4 萬元,只有本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才能持有,缺資金的農戶以土地每畝地折價 4 萬元入股。②交叉股,集體旅游公司、村民合作社、商鋪、農家樂相互持有股份,交叉持股 460 家商鋪,可自主選擇入股店鋪。③調節股,全民參與、入股自愿,錢少先入、錢多少入,照顧小戶、限制大戶。實現了所有權、經營權、收益權的高度統一,全民參與、入股自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利益共同體。通過調節收入分配和再分配,避免兩極分化,實現利益均衡。袁家村農民人均純收入中入股分紅、房屋出租等財產性收入占 40.1%。

(三)以“泰山村”為代表的“村集體與社會資本共同撬動模式”

1. 地理坐標

位于鄭州市南大學城龍湖鎮境內,距鄭州 16 公里,距新鄭國際機場 20 公里。

2. 村莊規模

占地面積 5000 畝,轄 9 個自然村,7 個村民組,現有人口 1500 余人。

3. 開發主體

泰山村村委會開發主體成立村集體開發組織,引入了千稼集項目共同打造。

4. 開發理念

結合黃帝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以“林業立村、生態富村、旅游活村、文化強村”思路發展鄉村特色旅游。2007 年,在外經商多年的喬宗旺回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他帶領村民不等不靠,利用緊靠鄭州市區的區位優勢和黃帝文化的品牌優勢,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產業”方案打造泰山村特色旅游村。

5. 獲得榮譽

泰山村先后榮獲“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全國生態文化村”“河南省最美鄉村”“河南省文明村”“河南省生態村”“河南省特色旅游村”等諸多榮譽稱號。

6. 產業規劃

(1)引進國內知名文旅品牌千稼集,通過文旅產業引爆村莊

引進河南千稼集農業旅游觀光有限公司與泰山村合作,建設了千稼集景區,按照“原味鄉村”“民國風情”“激情歲月”三大主題,布局農耕文化演藝、民俗特色小吃、民間演藝表演、休閑游樂體驗、主題情景客棧、綠色有機農場六大產品業態,布局地方名小吃、農副產品、茶館戲臺、文創產品、主題客棧、民俗演出、情景演藝、歷史店鋪、兒童娛樂、競技游戲和創意農場采摘園等對多元主題業態,供游客體驗濃郁深厚的中原民俗歷史文化和鄉土鄉情。

(2)合作經營打造萬畝高效農業產業園,夯實產業基礎

千稼集與當地農民采用合作經營的方式打造萬畝農場,通過集中耕作,精細化管理,生產綠色有機雜糧蔬菜。實現統一配給,從源頭上保證千稼集食品的安全和質量,游客還享受純天然農土特產和土法加工食品,充分享受好看、好吃、好玩、好游、好住、好購、好心情的“七好”快樂體驗之旅。

(3)發展新型養老產業,打造新型鄉村養老典范

2016 年,泰山村與上海和佑養老集團舉行合作協議簽約儀式,雙方計劃在泰山村聯手打造新型鄉村養老典范,建設可安置 5000 名老人的鄉村養老項目,打造“城市老人到鄉村寄家養老”特色示范村。“鄉村寄家養老”模式讓城市老人到近郊寄家養老,既有家的感覺,也能呼吸新鮮空氣、品嘗有機食品,以及享受護工細心的照料和社區醫養服務中心的健康管理。

(4)發展培訓產業,建立農村黨員干部學習教育培訓基地

泰山村每年承接各項培訓 20 多萬人次,泰山村有大中小會議室 8 個,其中一號會議室可以容納 550 人;可接待 2000 人同時就餐,可容納 1000 人入住。有高空培訓裝置2 座,高空攀巖墻 1 座,地面培訓設施如逃生墻、背摔臺、電網等多處。泰山村先后被鄭州市教育局指定為鄭州市中小學校外活動教育基地,被鄭州市人民政府明確為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被鄭州大學、河南民生學院等大專院校明確為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被新鄭市人民政府指定為新鄭市黨員干部學習教育培訓基地。

7. 運作模式

(1)獨創千稼集與泰山村村民合作的經營模式

公司對外招商,免租金、免裝修、免流動資金、免物業費、免管理費、免營銷費,為商戶提供統一采購的食材,收入扣除食材的成本后雙方五五分成,商戶承擔自己的人力、水電氣成本,公司承擔人力和推廣費用。

公司建立有自己的配送中心,商戶成立了商戶委員會,對中心的采購、配送進行監督,經營風險由公司承擔。在這里經營的商戶一店一品,不重復,避免惡性競爭。

(2)泰山村走出了一條中國農村振興的道路

泰山村沒有完全依靠政府幫助,自力更生走出了一條中國農村振興的道路。每個自然村的文化內涵、品位都不一樣,只有深挖文化和生態,通過優良的生態和優質的服務,把文化和生態優勢轉化為生產力,把鄉村文化以及青山和綠水變成經濟和社會效益,才能探索出獨具特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篇2】鄉村振興成功的例子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各類人才的作用。要加強農村實用技術人才、經營人才、管理人才培養力度,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一、制定計劃回引高校人才

(一)制定“回引”農村基層人才實施辦法。以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旅游發展為支撐平臺,在政策、資金上給予支持,“回引”一批眼界寬、思路活、資源廣、有一定資本的外出務工致富能人回村任職。

(二)注重培養大學生村官,制定“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注重從大學生村官、村民組長、農村致富青年中發展黨員,培養村級后備干部,每個村保持1—3名后備干部常數。

(三)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向農戶發放小額貸款。聯合各級鄉鎮設立“農村黨員創業帶富”小額貸款項目,鼓勵和支持黨員領辦創辦農民合作社,發展特色產業,努力實現每個村都有1名以上黨員致富帶頭人。

  二、給予優惠政策激勵專業人才

(一)鄉村科技人才激勵方面。鼓勵鄉村科技人才創新成果,推廣,應用科研成果。積極推薦國家級、省級“白千萬人才選拔”和“國務院特殊津貼”人選,形成吸引、培養、用好、留住人才和依靠人才推動科學發展的良性互動。要形成“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落實“用感情留人、用事業留人、用待遇留人”的具體措施。提高現有人才的使用效益。

(二)鄉村教育基層教師政策方面。加大鄉村教師榮譽制度,區政府對在鄉村學校從教10年以上的教師頒發榮譽證書;鼓勵優秀教師定期到邊遠農村地區開展支教活動;職稱評聘向鄉村教師斜切,對在鄉村一線教學崗位從教30年以上、任中級專業技術滿10年、能夠完成教學工作任務、且目前仍在教學崗位工作,并取得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資格的教師可直聘副高級專業技術崗位。

(三)鄉村專業技術人才管理方面。建立縣域專業人才統籌使用制度,提高農村專業人才服務保障能力。推動人才管理職能部門簡政放權,保障和落實基層用人主體自主權。專業技術崗位聘用向鄉鎮傾斜。

  三、加大力度儲備實用人才

(一)建立實用人才“儲備庫”。把農村一些“土專家”、經濟能人、退伍軍人、有一技之長的外出務工人員作為農村實用人才重點培養對象,按照不同類型,分門別類進行登記造冊,建立鄉鎮實用人才動態儲備庫,實行統一管理。將農村實用人才管理作為村級黨組織的一項重要工作,納入對村黨組織的考核,形成長效管理機制。

(二)建設實用人才“蓄能站”。利用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網絡、“數碼遠教”等載體,對黨員干部和廣大群眾進行時事政策、實用技術等理論培訓。通過邀請專家授課、包聯干部開辦“鄉村大課堂”與群眾進行“一對一”交流等方式,幫助群眾轉變觀念,提高實用技能,拓寬致富渠道,增強發展意識。

(三)建立實用人才“后備軍”。鼓勵和引導實用人才發揮自身特長,發展特色種植、養殖產業,成立種植、養殖專業協會和專業合作社。注重優秀創業人才的培養、選拔和使用,把有能力、思路活、眼界寬的優秀人才作為農村后備干部進行重點培養,為新農村建設打造一支強有力的后備力量。扶持到位,打造實用人才“練兵場”。支持和鼓勵農村實用人才發揮個人才能,積極創辦經濟實體,對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項目,給予政策優惠;對特色農業開發和有較大發展潛力的項目,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向農戶發放小額貸款,幫助農村實用人才把產業做大做強,逐步形成規模,擴大效益。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農民優先發展。從農村人才看,鄉村振興關鍵看人氣,我們要創造條件讓農村產業留得住人,讓農村環境留得住人,讓農村更有人氣。

【篇3】鄉村振興成功的例子

鄉村振興與鄉村教育振興
作者:肖勇
來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27期

????????摘要:在黨的十九大上第一次提出了農村振興的戰略發展問題與發展方向,所以我國目前正處于農村振興的新時期,要積極推動振興鄉村發展的戰略,解決我國的鄉村三農問題,進一步推進我國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從我國的教育層面來說,鄉村振興可以滿足鄉村對于教育教學方面的需要,從而提升我國農村的教育水平,保障農村的教育資源合理分配,充分利用。而振興鄉村最關鍵的就是人才力量的問題,只有保障人才儲備充足,才可以在鄉村振興之中得到關鍵的支持。本文分析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與鄉村教育運行問題,并且從現實角度分析了鄉村振興與鄉村教育振興的關系問題,并且結合我國當前農村狀況,提出了一些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教育的戰略發展方面的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教育振興;人才儲備;戰略方向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國的城市化水平逐漸提升,農村建設的步伐也逐漸加快,特別是在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之后,為農村的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解決三農問題成為我國發展的主要任務,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

????????而鄉村振興與鄉村教育振興這兩者的關系,多數研究者認為鄉村教育振興的發展可以推動鄉村的振興,這一觀點是不容置疑的,因為農村的教育問題確實一直是我國基礎性教育的短板,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鄉村振興也是推動農村教育的發展的。

????????一、鄉村教育與中華文化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當中,鄉村教育的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點,推動鄉村振興也就是推動人才的振興,振興的基礎就是發展農村教育問題。在我國漫長的發展過程之中,鄉村教育是我國文化傳承的載體,與我國的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是鄉村振興的靈魂。

????????(一)鄉村教育是我國文明的主流形式

????????在人類出現之后,就有了人們的教育形式,而我國的教育一直是以農村教育為主,并且作為教育活動的基礎。因為在我國古代農業發展為主,傳統文化也是來自于農村,鄉村是文化的主要發源地,勤儉持家、仁義禮智信、尊師重教等都是來自于鄉村教育,并且與此同時鄉村教育也可以在動蕩的年代中為傳統文化的發展起到緩沖的作用,沉淀我們的文化。

推薦訪問: 振興 鄉村 三篇

工作總結最新推薦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