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區是在勞動地域分工基礎上形成的、不同層次和各具特色的以地域專門化為主要特征的經濟地域單元。 經濟帶是帶狀經濟區的簡稱。經濟帶類似于城市帶。經濟帶(或城市群、城市帶、大城市連綿區(Megalopolis)),由多個相鄰的都市圈組成,經濟帶內,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長江經濟帶地圖4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長江經濟帶地圖4篇
從近日召開的長江經濟帶發展學術研討會獲悉,《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有望于2015年上半年出臺,其中或將涉及長江經濟帶沿線十一省市的一批新增地方項目。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2015年區域經濟發展路線圖時提道,重點推進“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長江經濟帶成為新一輪三大區域經濟戰略之一。
1月19日,水利部、交通部以及長江經濟帶沿線省市官員、學者,在武漢圍繞長江經濟帶建設情況進行了匯報和討論。
地方積極爭取新增項目
據環球視覺網綜合財經消息 去年9月,國務院印發《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長江經濟帶發展建設提出了總體要求。
目前各省除了制定各自的地方版實施方案外,也在參與制定一份《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
相關部門人士透露,《綱要》是針對《意見》在操作層面的進一步具體化,沿線省市和相關職能部門參與擬定。目前部分省份已將地方情況上報到國家層面,《綱要》全文有望在2015年上半年發布。
一位參與《綱要》制定的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綱要》在項目上會更加具體,地方關注度比較高的,是或將新增一批項目。《意見》主要是原則性的指導意見,涉及的項目以交通層面為主,《綱要》或會增加一些生態環保、水利設施、旅游等相關項目。相關人士還透露,或有相應的針對長江經濟帶建設的財稅政策出臺。
湖北省發改委副主任肖安民表示,目前正在配合國家發改委編制《綱要》,開展基礎資料收集和專題研究等工作,力爭將湖北省一批重大項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建議納入國家規劃綱要。
目前,長江沿線各地方政府也在積極爭取將地方項目加入《綱要》。襄陽政府網消息,湖北襄陽市市長別必雄表示,各地各部門主要負責人積極爭取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和“十三五”規劃的重大項目。
長江經濟帶的央地新布局
1月19日上午,水利部副部長蔡其華、長江水利委員會黨組書記劉雅鳴、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黨組書記黃強和三峽集團負責人,以及沿線部分代表省份人士,分別就各自領域對長江經濟帶具體工作做了匯報。
蔡其華分析了后三峽時代的河道特點,她表示,長江經濟帶開發過程中,需要處理好開發和環保的關系,區域和流域的關系,近期與遠期的關系,江、湖關系,綜合利用部門的關系等。她提道,目前要特別重視協調航道整治與防洪及河勢控制的關系,河道整治要考慮航運需求,航道整治要全面考慮防洪以及河勢的影響。
圍繞長江航運,黃強表示,長航將著力推進航道系統治理,多途徑提升航道通過能力,同時著力保障三峽樞紐通航,加強壩區運能挖潛和擴能工作;同時著力提升長江港口樞紐功能,引導港口轉型發展等。
地方省份代表也積極表態。
四川方面表示,將不斷增強上游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同時加快現代產業基地建設,加快進出川國際大通道建設,建設內陸對外開放戰略高地。
貴州方面則著重強調構建貴州綜合交通網絡、降低運輸成本,助推長江經濟帶建設,并提出了“大走廊”、“大通道”、“大樞紐”、“大物流”的概念。
湖南省政府代表則表示,將以長江為紐帶,加快構建沿江綜合運輸大通道,鞏固長江作為湖南省對外開放和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主紐帶地位,突出湖南與長江沿岸相鄰省份的通道建設等;同時積極對接上海自貿區,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
湖南方面還表示,將充分發揮岳陽地區處湖南省長江沿岸地區的優勢,使之成為湖南融入長江經濟帶和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橋頭堡,盡快使岳陽成為全省的次中心。
湖北省發改委副主任肖安民表示,目前湖北已將《意見》明確的41個(批)項目逐個明確責任單位、時間進度和成果要求,并將53個(批)擬爭取國家支持項目按照水運、鐵路等5個方面進行分類,形成清單分頭開展爭取工作。
他還透露,目前《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發展規劃》已由國家發改委上報國務院等待審批。
一位江西省的參會官員告訴環球視覺網,長江經濟帶涉及面極廣,包括交通、水利、生態等多個方面,從中央多個職能部門到沿線十一省市,以這種會議形式聚集共議較為不易。四川省政府副秘書長張晉川建議,沿江省市在省際層面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形成區域聯盟,共同制定合作規則,強化區域自律。
長江經濟帶的武漢方案
作者:陳浩杰
來源:《財經國家周刊》2018年第07期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編制實施相關規劃,建設一批重點項目,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引領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
????????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長江流域出現生態功能呈退化趨勢,環境污染形勢嚴峻。由于缺乏長效保護治理機制,相關的環境保護工作尚未形成整體合力。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武漢市政協主席胡曙光認為,國務院已出臺《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對長江流域實施“硬約束”的時機與條件基本成熟。今年全國兩會上,胡曙光還作為第一提案人,聯合多位政協委員聯名,共同提出《關于支持設立國家級武漢長江新區的建議》。
????????“長江干流流經湖北1061公里,通過建設長江新區,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區建設,將更好發揮武漢的生力軍作用。設立國家級武漢長江新區,對于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實施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構建中部區域特色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探索新型城市化發展路徑具有重要意義。”胡曙光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采訪時說。
????????2017年初,武漢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提出“啟動規劃建設長江新城,以超前理念、世界眼光,打造代表城市發展最高成就的展示區、全球未來城市的樣板區。”
????????遵循新發展理念,對標雄安新區,長江新城規劃建設啟動一年來,高端起步、大膽創新,各項工作有序推進,受到廣泛關注。以武漢長江新城為中心,建設武漢長江新區,成為武漢發展的新方略。
????????《財經國家周刊》:2018年是武漢長江新城的建設啟動之年,目前武漢長江新城建設已經做好了哪些準備?
????????胡曙光:規劃建設武漢長江新城,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武漢落地實踐的具體要求,是把中國夢細化為武漢發展藍圖的具體體現,承載著大武漢的偉大城市夢想,是百年大計、武漢大業。在謀劃武漢長江新城過程中,武漢市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對標雄安新區,堅持規劃引領,堅持改革創新,努力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提供武漢方案。
湖北長江經濟帶產業發展對策研究
作者:黃雨晗 余夢婕
來源:《時代金融》2017年第11期
????????【摘要】湖北長江經濟帶在發展過程中的經濟一體化趨勢已經逐步顯現出來,但在區域內部仍然存在產業基礎差異,產業發展不平衡、整體競爭優勢不強等問題。本文在對湖北長江經濟帶產業發展的現狀進行分析后,從中發現了制約其進一步發展的問題,并最終提出了推動湖北長江經濟帶產業發展相關對策。
????????【關鍵詞】湖北長江經濟帶 產業發展
????????一、湖北長江經濟帶概況
????????湖北長江經濟帶橫貫東西,全長1061公里,其中長江干流湖北沿線包括武漢、黃石、宜昌、荊州、鄂州、黃岡、咸寧、恩施等8個市州的48個縣市,國土面積54,168.5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9.1%,湖北長江經濟帶在湖北省的經濟發展格局中的地位舉足輕重。2009年7月14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湖北長江經濟帶新一輪開放開發的決定》,象征著湖北省拉開了長江經濟帶新一期的開放序幕。
????????二、湖北長江經濟帶產業帶發展的基礎條件
????????(一)具備優越的發展條件
????????一是地理位置和水路交通優勢顯著。湖北長江經濟帶與北邊的河南,南面的江西,東面的安徽,西部的四川接壤,是中國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鐵路貫穿東西南北,公路四通八達,在水運方面,擁有武漢、宜昌、黃石三個國家一類開放口岸。二是資源豐富,以礦產和水利最為聞名。礦產資源排在全國前列的有石灰石、石膏、磷礦等十多種,且湖北宜昌是世界最大的水電基地。三是人才濟濟,科研實力雄厚。湖北長江經帶的高校和科研機構眾多,人才資源豐富。
????????(二)有堅實的產業基礎
????????湖北長江經濟帶由于發展歷史悠久,產業的經濟發展基礎較好,長期是湖北省優先發展地區。2016年的生產總值、地方的預算收入分別占全省的65.5%和61.7%,在湖北省的總體發展格局中地位突出。同時,多年的重點建設使得沿江城市在產業結構、資源配置和經濟發展方面上具有明顯的互補和分工特性,并逐步形成各具特色、基礎雄厚的產業體系。
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規劃
(2014—2020年)
為統籌長江經濟帶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各種運輸方式有機銜接,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特編制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規劃。規劃期為2014—2020年。
一、規劃基礎
(一)現實條件。
改革開放以來,長江經濟帶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路網規模持續擴大,結構布局不斷改善,技術水平明顯提升,運輸能力大幅增強,初步形成了以長江黃金水道為依托,水路、鐵路、公路、民航、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協同發展的綜合交通網絡。
與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要求相比,綜合交通網建設仍然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長江航運潛能尚未充分發揮,高等級航道比重不高,中上游航道梗阻問題突出,高效集疏運體系尚未形成。二是東西向鐵路、公路運輸能力不足,南北向通道能力緊張,向西開放的國際通道能力薄弱。三是網絡結構不完善,覆蓋廣度不夠,通達深度不足,技術等級偏低。四是各種運輸方式銜接不暢,鐵水、公水、空鐵等尚未實現有效銜接。綜合交通樞紐建設亟待加強。五是城際鐵路建設滯后,城際交通網絡功能不完善,不適應城鎮化格局和城市群空間布局。
專欄1 改革開放以來長江經濟帶綜合交通網建設情況
指 標
單位
1978年
2013年
增長(倍)
一、內河航道里程
萬公里
8.9
8.9
—
高等級航道里程
萬公里
0.23
0.67
1.9
二、鐵路營業里程
萬公里
1.4
2.96
1.1
高速鐵路里程
萬公里
0
0.4
—
復線率
%
11.9
49.8
—
電化率
%
2.7
69.7
—
三、公路通車里程
萬公里
35
188.8
4.4
國家高速公路里程
萬公里
0
3.2
—
四、輸油(氣)管道里程
萬公里
0.06
4.4
72.3
五、城市軌道交通營業里程
公里
0
1089
—
六、民用運輸機場數
個
20
74
2.7
(二)發展要求。
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對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1.為內河經濟帶建設提供支撐。長江經濟帶建設將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升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形成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的城鎮化格局,要求加快構建綜合運輸大通道,打造高效快捷的交通走廊,加快完善城際交通網絡,提高運輸能力和服務水平。
2.為東中西協調發展奠定基礎。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地帶,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載體。促進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協調發展,要求提高東部地區交通網絡暢通水平,擴大中西部地區交通網絡覆蓋范圍,為引導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形成優勢互補、分工合作、協同發展的區域格局提供保障。
3.為陸海雙向開放創造條件。長江經濟帶建設充分發揮沿海沿江沿邊的區位優勢,深化向東開放,加快向西開放,培育開放型經濟新格局,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要求統籌推進沿海沿江港口建設,充分發揮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引領作用,加快國際運輸通道建設,實現與周邊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海陸雙向開放創造交通先行條件。
4.為生態文明建設做好示范。長江經濟帶是我國重要的人口密集區和產業承載區,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土地、能源、岸線等資源日益緊缺,生態環境壓力持續增大。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要求加快轉變交通發展方式,節約集約利用交通運輸資源,優化綜合交通網絡結構,發揮水運和鐵路的節能環保優勢,實現交通綠色低碳發展。
專欄2 2020年長江經濟帶交通運輸量預測
指 標
單位
2013年
2020年
年均增長
(%)
客運量
億人
181
310
8.0
旅客周轉量
億人公里
15867
26320
7.5
貨運量
億噸
179
270
6.0
貨物周轉量
億噸公里
68203
103910
6.2
二、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
(一)總體思路。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部署和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要求,加快打造長江黃金水道,擴大交通網絡規模,優化交通運輸結構,強化各種運輸方式的銜接,提升綜合運輸能力,率先建成網絡化、標準化、智能化的綜合立體交通走廊,為建設中國經濟新支撐帶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則。
合理布局。區域間實現高效暢通,城市間實現快速通達,鄉村實現便捷聯通,城市體現公交優先,形成層次分明、覆蓋廣泛、功能完善的綜合交通網絡。
優化結構。統籌水路、鐵路、公路、民航和管道發展,以提高主要通道運輸能力為重點,加快水路和鐵路建設,提升設施技術等級水平,強化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和組合效率。
適度超前。順應經濟轉型升級、全面對外開放等趨勢,在滿足客貨運輸需求基礎上,適當擴大運力余量,預留技術標準提升空間,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發揮交通運輸基礎保障和先行引導作用。
平安綠色。將安全第一、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貫穿于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全過程,著力提升安全性、可靠性和應急保障能力。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岸線、線位等資源,避讓環境敏感區和生態脆弱區,實現安全、低碳、永續發展。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建成橫貫東西、溝通南北、通江達海、便捷高效的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
——建成暢通的黃金水道。形成以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為龍頭、長江干線為骨干、干支流網絡銜接、集疏運體系完善的長江黃金水道,高等級航道里程達到1.2萬公里。
——建成高效的鐵路網絡。形成以沿江、滬昆高速鐵路為骨架的快速鐵路網和以沿江、衢(州)麗(江)、滬昆鐵路為骨架的普通鐵路網。
——建成便捷的公路網絡。形成以滬蓉、滬渝、滬昆、杭瑞高速公路為骨架的國家高速公路網和覆蓋所有縣城的普通國道網,實現具備條件的鄉鎮、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
——建成發達的航空網絡。形成以上海國際航空樞紐和重慶、成都、昆明、貴陽、長沙、武漢、南京、杭州等區域航空樞紐為核心的民用航空網。
——基本建成區域相連的油氣管網。形成以沿江干線管道為主軸,連接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油氣管網。
——基本建成一體發展的城際交通網。形成以快速鐵路、高速公路等為骨干的城際交通網,實現中心城市之間以及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之間1—2小時交通圈。
專欄3 長江經濟帶綜合交通網發展目標
指 標
單位
2013年
2020年
一、內河航道里程
萬公里
8.9
8.9
高等級航道里程
萬公里
0.67
1.2
二、鐵路營業里程
萬公里
2.96
4
高速鐵路里程
萬公里
0.4
0.9
復線率
%
49.8
60.7
電化率
%
69.7
88.5
三、公路通車里程
萬公里
188.8
200
國家高速公路里程
萬公里
3.2
4.2
鄉鎮通瀝青(水泥)路率
%
97.9
100
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率
%
84.7
100
四、輸油(氣)管道里程
萬公里
4.4
7.0
五、城市軌道交通營業里程
公里
1089
3600
六、民用運輸機場數
個
74
100
七、長江干線過江橋梁(含隧道)數
座
89
180
三、打造長江黃金水道
充分發揮長江水運運能大、成本低、能耗少等優勢,加快推進長江干線航道系統治理,整治浚深下游航道,有效緩解中上游瓶頸,改善支流通航條件,優化港口功能布局,加強集疏運體系建設,打造暢通、高效、平安、綠色的黃金水道。
(一)全面推進長江干線航道系統化治理。加快實施重大航道整治工程,充分利用航道自然水深條件和信息化技術,進一步提升干線航道通航能力。下游重點實施12.5米深水航道延伸至南京工程;中游重點實施荊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抓緊開展宜昌至安慶段航道工程模型試驗研究;上游重點實施重慶至宜賓段航道整治工程,研究論證宜賓至水富段航道整治工程。
專欄4 長江干線航道規劃重點項目
實施九龍坡至朝天門航道、宜昌至昌門溪航道、昌門溪至熊家洲航道、赤壁至潘家灣航道、中游天興洲航道、湖廣至羅湖洲航道、牯牛沙水道航道二期、鯉魚山水道航道、下游江心洲水道航道整治工程,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設工程,長江口深水航道減淤工程,長江口北港航道治理工程、長江口南支航道扁擔沙守護工程等。
(二)統籌推進支線航道建設。積極推進航道整治和梯級渠化,提高支流航道等級,形成與長江干線有機銜接的支線網絡。加快建設合裕線、信江、贛江、江漢運河、漢江、沅水、湘江、烏江、岷江等高等級航道,抓緊實施京杭運河航道建設和船閘擴能工程,系統建設長江三角洲地區高等級航道網絡。研究論證金沙江攀枝花至水富、引江濟淮通航和長江水系具有開發潛力航道升級改造的可能性。統籌推進其他支線航道建設。
專欄5 長江支線航道規劃重點項目
? ? 實施連申線、蕪申線、杭申線、蘇申內港線、蘇申外港線、長湖申線、通揚線、湖嘉申線、杭甬運河、杭平申線、錢塘江、大蘆線等航道整治工程,岷江、烏江、湘江、漢江、贛江、合裕線等航道升級改造工程。研究建設岷江犍為、龍溪口、東風巖、嘉陵江利澤、漢江雅口、贛江新干、井岡山等航電樞紐。研究推進洞庭湖、鄱陽湖支線航道建設。實施京杭運河山東段、湖西段、蘇南段、浙江段航道擴能改造。
(三)促進港口合理布局。優化港口功能,加強分工合作,積極推進專業化、規模化和現代化建設,大力發展現代航運服務業。加快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重慶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和南京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建設。推進上海港、寧波—舟山港、江蘇沿江港口功能提升,有序推進內河主要港口建設,完善集裝箱、大宗散貨、汽車滾裝及江海中轉運輸系統。
專欄6 長江港口系統規劃重點項目
海港
建設上海港、寧波—舟山港、蘇州港、南京港集裝箱碼頭,寧波—舟山港、連云港進口鐵礦石碼頭,寧波—舟山港、蘇州港、鎮江港煤炭中轉儲運基地碼頭。
? ?河港
加快無錫港、徐州港、嘉興內河港、杭州港、湖州港、馬鞍山港、蕪湖港、安慶港、合肥港、蚌埠港、九江港、南昌港、武漢港、黃石港、荊州港、宜昌港、岳陽港、長沙港、重慶港、瀘州港等主要港口集約化港區建設,提高現代化水平。
(四)加強集疏運體系建設。以航運中心和主要港口為重點,加快鐵路、高等級公路等與重要港區的連接線建設,強化集疏運服務功能,提升貨物中轉能力和效率,有效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推進港口與沿江開發區、物流園區的通道建設,擴大港口運輸服務的覆蓋范圍。
(五)擴大三峽樞紐通過能力。挖掘既有船閘潛力,啟動三峽及葛洲壩既有船閘擴能和三峽至葛洲壩兩壩間航道整治工程。加快完善公路水路無縫銜接的翻壩轉運系統,大力推進鐵路水路有效連接的聯運系統建設,抓緊建設三峽樞紐貨運分流油氣管道,積極實施貨源地分流。加強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和葛洲壩樞紐水運配套工程前期研究工作。
(六)增強長江干線過江能力。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過江通道,做好隧道橋梁方案比選、洪水影響評價等論證工作,充分利用江上和水下空間,著力推進鐵路、公路、城市交通合并過江,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和岸線資源。優化整合渡口渡線,加強渡運安全管理。促進過江通道與長江航運、防洪安全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實現長江兩岸區域間、城市間以及城市組團間便捷順暢連接,形成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過江通道系統。
專欄7 長江干線新建過江通道規劃重點項目
江蘇省(14座):建設錦文路、南京第五、七鄉河公路過江通道,漢中西路、和燕路、張靖城市道路過江通道,南京4號線城市軌道過江通道,上元門、寧儀城際鐵路過江通道,五峰山、常泰、江陰第二、江陰第三、錫通公鐵兩用過江通道。
安徽省(17座):建設池州、姑孰公路過江通道,橫港、銅陵開發區、蕪湖城南、泰山路、馬鞍山龍山路城市道路過江通道,海口、安慶、池安、江口、梅龍、龍窩湖、弋磯山第二、九華路、湖北路、慈湖公鐵兩用過江通道。
江西省、安徽省(1座):建設宿松公鐵兩用過江通道。
湖北省(19座):建設紅花套、枝江、荊州第二、石首、赤壁、嘉魚、沌口、青山、棋盤洲、武穴公路過江通道,伍家崗、楊泗港、鄂黃第二城市道路過江通道,武漢11號線、武漢7號線、武漢8號線、武漢10號線城市軌道過江通道,陡山沱、宜昌軌道公鐵兩用過江通道。
重慶市(27座):建設白沙、油溪、五舉沱、珞磧、長壽第二、長壽第三、韓家沱、興義、順溪、西沱、萬州繞城高速、故陵、安坪、奉節公路過江通道,小南海、黃桷坪、果園、新田城市道路過江通道,李家沱、鵝公巖城市軌道過江通道,白居寺、雷家坡、黃桷沱、郭家沱、鐵路東南環線、新田港鐵路、安張鐵路公鐵兩用過江通道。
四川省(17座):建設豆壩、普和金沙江、羅龍、南溪公路過江通道,白塔山、鹽坪壩、安富第二、藍田、沙茜、泰安第二、合江縣城城市道路過江通道,綿遂內宜鐵路、江安第二、納溪、安富第一、合江新城、榕山公鐵兩用過江通道。
注:1.公鐵兩用過江通道系指公路或城市道路與鐵路或城市軌道交通合并過江形成的通道的統稱。
2.過江通道采用的建設方案(隧道或橋梁)在項目前期工作中研究論證后確定。
四、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
依托長江黃金水道,統籌發展水路、鐵路、公路、航空、管道等各種運輸方式,加快綜合交通樞紐和國際通道建設,建成銜接高效、安全便捷、綠色低碳的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增強對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支撐力。
(一)強化鐵路運輸網絡。加強快速鐵路建設,重點建設上海經南京、合肥、武漢、重慶至成都的沿江高速鐵路和上海經杭州、南昌、長沙、貴陽至昆明的滬昆高速鐵路,建設商丘經合肥至杭州、重慶至貴陽等南北向高速鐵路和快速鐵路,形成覆蓋50萬人口以上城市的快速鐵路網。
?專欄8 鐵路規劃重點項目
快速鐵路
建設上海至南通、上海經江陰至南京、連云港經揚州至鎮江、徐州經淮安至鹽城、杭州經長沙至昆明、杭州至黃山、商丘經合肥至杭州、鄭州至合肥、合肥至九江、南昌至贛州、贛州至深圳、九江至武漢、武漢至西安、懷化經邵陽至衡陽、重慶至鄭州、重慶至貴陽、重慶至昆明、成都至重慶、漢中經巴中至重慶、成都至貴陽、貴陽至南寧等鐵路。
? ? 普通鐵路
建設衢州經九江、岳陽、常德、黔江、遵義、昭通、攀枝花至麗江,上海至乍浦,南通至啟東,廬江至銅陵,六安經安慶至景德鎮,鷹潭至梅州,內蒙古西部至華中煤炭運輸通道,成都至康定等鐵路。實施皖贛、渝懷、成昆等鐵路擴能改造。
(二)優化公路運輸網絡。積極推進國家高速公路建設。以上海至成都、上海至重慶、上海至昆明、杭州至瑞麗等國家高速公路為重點,統籌推進高速公路建設,消除省際間“斷頭路”,盡快形成連通20萬人口以上城市、地級行政中心、重點經濟區、主要港口和重要邊境口岸的高速公路網絡。在科學論證和規劃基礎上,建設必要的地方高速公路,作為國家高速公路網的延伸和補充。
加大普通國省道改造力度。加快普通國道建設,消除瓶頸路段制約,提高技術等級和安全水平,使東中部地區普通國道二級及以上公路比重達到90%以上,西部地區普通國道二級及以上公路比重達到70%以上。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護設施和交通管理設施設備。加強省際通道和連接重要口岸、旅游景區、礦產資源基地等的公路建設,實現主要港口、民航機場、鐵路樞紐、重要邊境口岸、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基本通二級及以上公路。
專欄9 公路規劃重點項目
國家高速公路
新建桐廬至金華、景寧至泰順、大豐港至鹽城、蘇浙界至嘉善、巢湖至廬江、桐城至岳西、利辛至祁門、廣德至寧國、歙縣至淳安、船頂隘至吉安、南昌至茅店、張家界至武岡、張家界至龍山、湘鄂界至慈利、來鳳至咸豐、建始至恩施、黔江至石柱、涪陵至南川、雅安至康定、汶川至馬爾康、綿陽至九寨溝、麗江至香格里拉、都勻經安順至西昌、惠水至羅甸、彌勒至楚雄、新平至臨滄等公路,啟動井研經攀枝花至麗江公路前期研究。
? ? 普通國道
改擴建G104、G105、G106、G107、G108、G204、G205、G206、G207、G209、G210、G211、G212、G213、G214、G215、G220、G230、G240、G241、G242、G312、G316、G318、G319、G320、G346、G348等普通國道相關路段。
(三)拓展航空運輸網絡。加快上海國際航空樞紐建設,強化重慶、成都、昆明、貴陽、長沙、武漢、南京、杭州等機場的區域樞紐功能,發揮南昌、合肥、寧波、溫州、無錫、麗江、西雙版納等干線機場作用,完善支線機場布局,形成長江上、中、下游機場群。優化航線網絡,科學論證,提高主要城市間航班密度,增加國際運輸航線。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發展通用航空。依托空港資源,發展臨空經濟。
專欄10 機場規劃重點項目
長江下游機場群
實施上海浦東、南京、合肥、寧波、溫州機場擴建工程,新建嘉興、麗水、蕪湖、蚌埠、亳州、宿州、滁州等機場。
? ? 長江中游機場群
實施武漢、長沙機場擴建工程,新建上饒、撫州、瑞金、神農架、十堰、荊州、黃岡、衡陽、岳陽、武岡、湘西、郴州、婁底等機場。
? ? 長江上游機場群
實施重慶、貴陽機場擴建工程,推進成都新機場建設,新建樂山、紅原、甘孜、巴中、閬中、巫山、武隆、六盤水、仁懷、威寧、黔北、羅甸、瀘沽湖、紅河、滄源、瀾滄、元陽、丘北、宣威等機場。
(四)完善油氣管道布局。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沿江油氣管網,加快建設主干管道,配套建設輸配體系和儲備設施,提高原油、成品油管輸比例,增加天然氣供應能力。完善長江三角洲、長江中游、川渝云貴地區原油、成品油輸送管道以及區域天然氣管網,加快油氣管道互聯互通,形成以沿江干線管道為主軸,連接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油氣供應保障體系。
專欄11 油氣管道規劃重點項目
? ? 依托蘭成原油管道、中衛—貴陽天然氣管道,配套建設區域干支線、相國寺儲氣庫等。加大西部天然氣引入力度,建設西氣東輸三線、新疆煤制氣外輸管道等主干管道向長江中游城市群供氣支線。建設儀征至長嶺原油管道復線,長嶺至重慶原油管道,荊門經宜昌至巴東成品油管道及配套設施,中俄東線南段(永清至上海)、青島至南京、如東經海門至崇明島等天然氣管道及支線,浙江舟山LNG(液化天然氣)加注站和江蘇金壇、劉莊、淮安儲氣庫。優化布局長江三角洲地區LNG接收站及分銷轉運站。
(五)加強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按照“零距離換乘、無縫化銜接”要求,加快建設14個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節點城市)和重要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節點城市)。
加強客運樞紐一體化銜接。根據城市空間形態、旅客出行等特征,合理布局不同層次、不同功能的客運樞紐。實現城市軌道交通、地面公共交通、市郊鐵路、私人交通等設施與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干線公路、機場等緊密銜接。鼓勵采取開放式、立體化方式建設交通樞紐,盡可能實現同站換乘。
完善貨運樞紐集疏運功能。統籌貨運樞紐與開發區、物流園區等的空間布局。按照“無縫化銜接”要求,建設能力匹配的公路、鐵路連接線和換裝設施,提高貨物換裝的便捷性、兼容性和安全性,降低物流成本。
加快綜合交通樞紐規劃工作,做好與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的銜接與協調。統籌綜合交通樞紐與產業布局、城市功能布局的關系,以綜合交通樞紐為核心,協調樞紐與通道的發展。
專欄12 綜合交通樞紐(節點城市)
? ? 建設上海、南京、連云港、徐州、杭州、寧波、合肥、南昌、長沙、武漢、重慶、成都、貴陽、昆明等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節點城市)以及南通、蕪湖、九江、岳陽、宜昌、瀘州等重要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節點城市)。
(六)建設國際運輸通道。建設孟中印緬通道、中老泰通道和中越通道,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進昆明至緬甸鐵路、公路和油氣管道建設,形成至南亞的國際運輸通道。推進昆明至越南、老撾的鐵路和公路建設,形成至東南亞的國際運輸通道。開發利用國際河流航運資源,建設瀾滄江、紅河等水路國際運輸通道。配套建設與國際通道相關的基礎設施,完善口岸功能。
專欄13 國際通道規劃重點項目
? ? 建設中緬鐵路大理至瑞麗段,中老泰鐵路玉溪至磨憨段,中越鐵路玉溪至河口段,祥云經臨滄至普洱鐵路,杭瑞國家高速公路龍陵至瑞麗段,銀昆國家高速公路景洪至磨憨段。與中緬油氣管道相配套,建設區域干支線及安寧儲氣庫,昆明煉廠成品油外輸管道。
五、加快城市群交通網絡建設
以快速鐵路和高速公路為骨干,以國省干線公路為補充,建設長江三角洲、長江中游、成渝、滇中和黔中城市群城際交通網絡,實現城市群內中心城市之間、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之間的快速通達,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和鄉村交通網絡,促進新型城鎮化有序發展。
(一)完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城際交通網絡。打造以上海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為副中心,城際鐵路為主通道的“多三角、放射狀”城際交通網絡。建設以上海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寧波、南通為節點的“多三角”城際交通網。建設以上海為中心,連通南通、蘇州、嘉興、寧波等城市的放射狀城際交通網。建設以南京為中心,連通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泰州、揚州等城市的放射狀城際交通網。建設以杭州為中心,連通紹興、寧波、舟山、臺州、湖州、嘉興等城市的放射狀城際交通網。建設以合肥為中心,連通蕪湖、馬鞍山、宣城、銅陵、池州、安慶、淮南、蚌埠、滁洲等城市的放射狀城際交通網。實現城市群內中心城市之間以及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之間1—2小時通達。
(二)擴大長江中游城市群城際交通網絡。打造長江中游城市群“三角形、放射狀”城際交通網絡。建設以武漢、長沙、南昌為中心,快速鐵路為主通道的“三角形”城際交通網。建設以武漢為中心,連通黃石、鄂州、咸寧、宜昌、荊州、荊門、潛江、仙桃、天門、孝感、黃岡等城市的放射狀城際交通網。建設以長沙為中心,連通株洲、湘潭、衡陽、婁底、岳陽、益陽、常德等城市的放射狀城際交通網。建設以南昌為中心,連通九江、景德鎮、鷹潭、撫州、新余、宜春、萍鄉等城市的放射狀城際交通網。實現武漢、長沙、南昌之間2小時通達,武漢、長沙、南昌與周邊城市之間1—2小時通達。
(三)構建成渝城市群城際交通網絡。打造以重慶、成都為中心的“一主軸、放射狀”城際交通網絡。建設以重慶至成都鐵路客運專線為主通道的運輸主軸,重慶中心城區連通萬州、涪陵、江津、永川、合川等區(縣)的放射狀城際交通網,成都連通德陽、綿陽、遂寧、南充、廣安、達州、資陽、內江、自貢、瀘州、宜賓、樂山、眉山、雅安等城市的放射狀城際交通網。實現重慶、成都之間以及與周邊城市之間1—2小時通達。
(四)建設黔中、滇中城市群城際交通網絡。建設以貴陽為中心,連通安順、遵義、畢節、都勻、凱里的放射狀城際交通網絡,實現貴陽與周邊城市之間1小時通達。建設以昆明為中心,連通曲靖、玉溪、楚雄等城市的放射狀城際交通網,實現昆明與周邊城市之間1小時通達。
(五)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網絡能力。貫徹落實公共交通優先政策,統籌城市發展與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有序發展城市軌道交通,上海、南京、武漢、重慶、成都等建成城市軌道交通網絡,杭州、合肥、南昌、長沙、貴陽、昆明、寧波、蘇州、無錫等建成城市軌道交通主骨架。充分利用現有鐵路資源,積極推進市郊鐵路建設。提升公共交通樞紐場站規劃建設水平,基本實現大城市中心城區公共交通站點500米全覆蓋,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達到60%左右。強化城市主干道路建設,完善路網結構,改善微循環系統,優化交通組織,廣泛應用智能交通技術,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加強靜態交通管理。進一步推動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建設。
(六)改善鄉村交通條件。以滿足農村交通需求為出發點,繼續實施以通瀝青(水泥)路為重點的通暢工程,加快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農村公路建設,形成以縣城為中心,輻射鄉鎮,覆蓋行政村的鄉村公路網絡,實現上中下游地區具備條件的鄉鎮、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率達到100%。實施縣鄉道改造和連通工程,提高鄉村公路骨架網絡質量。實施鄉村公路的橋涵建設、危橋改造以及客運場站等公交配套工程,加強鄉村公路的標識、標線、護欄等設施建設,提高鄉村公路安全保障水平。大力發展農村客運,實現鄉鎮、建制村通客車率達到100%。
?六、保障措施
(一)深化交通投融資體制改革。創新交通發展投融資方式,進一步完善國家投資、地方籌資、社會融資、利用外資的投融資機制。深化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擴大鐵路發展基金募集規模,優化結構和投向。創新軌道交通導向型土地綜合開發模式。完善普通公路投融資體制,建立以公共財政為基礎,各級政府責任清晰、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投融資長效機制,加大財政性資金對普通公路建設的支持力度。繼續加大中央資金對內河航道和中西部支線機場的投入。開展綜合交通樞紐開發試點工作,并給予必要政策支持。
(二)拓寬交通建設融資渠道。抓緊制定鼓勵包括民營資本在內的社會資本投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措施,破解融資瓶頸。鼓勵政策性金融機構加大對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鼓勵保險和各類融資性擔保機構提供信用支持。推進經營性內河水運工程市場化融資,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發行債券滿足城際鐵路、普通公路、內河航道等建設資金需求。
(三)加快推進船型標準化。加大專項資金投入,創新金融業務和產品,鼓勵開展融資租賃業務,大力推進長江干線船型標準化。積極推廣應用節能環保、經濟高效船舶,加快淘汰低效率高污染老舊船型;堅持安全第一,嚴格按照有關規定使用專業化船舶運輸危險品。抓緊推廣三峽船型,充分釋放三峽船閘通航潛力。根據跨江橋梁凈空高度、航道水深和運輸需求等條件,積極發展江海直達船型,進一步提高運輸效率和效益。
(四)大力發展多式聯運。加快推進鐵水、空鐵、公水等聯運發展,擴大輻射范圍,提高聯運比重。抓緊制定多式聯運標準規范,完善運輸裝備技術標準體系,推廣標準合同范本,統一多式聯運單證。培育多式聯運經營人,鼓勵大型港航、鐵路和公路運輸企業以長江為依托開展多式聯運業務,構筑長江黃金水道快捷高效的進出口貨運大通道。充分發揮“渝新歐”、“蓉新歐”、“義新歐”等既有通道作用,優化整合中歐通道國際集裝箱班列,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運輸平臺。整合航空貨運資源,加快發展現代航空物流。推動聯運企業信息系統互聯互通,提高聯運效率。
(五)提升智能服務和安全保障水平。建立全面感知、廣泛互聯、深度融合、機制完善的智能航道技術體系,健全高速公路聯網收費和不停車收費系統。全面推動鐵路、公路、水運、民航、城市交通等客運綜合服務信息平臺建設,加快智能物流網絡發展。提升交通行業安全監管和應急保障水平,加快建設長江干線全方位覆蓋、全天候運行、具備快速反應能力的水上安全監管和應急救助體系。
(六)強化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加強長江干線岸線管理和保護,嚴格水域岸線用途管制和河道管理范圍內建設項目審批,探索以公開招標方式確定岸線使用人和港口岸線有償使用辦法。鼓勵大型港航企業以資本為紐帶整合沿江港口資源。對規劃通航河流,水利水電梯級開發應同步建設或改造現有通航設施。進一步優化運輸組織,改進船舶技術條件,推進節能減排。鼓勵內河船舶使用液化天然氣等清潔燃料。完善船舶污染防治標準,加強水上危險品運輸監管、船舶溢油防治和污染物處理,嚴格控制船舶污染排放。確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體地位,加快新能源、清潔能源車輛在城市公共交通、出租運營和城市配送等方面的推廣應用。
(七)科學組織項目實施。統籌規劃,科學論證,突出重點,區分輕重緩急,有序推進項目實施,避免一哄而上。加快暢通長江黃金水道項目建設,優先實施消除鐵路“卡脖子”和公路“斷頭路”、“瓶頸路段”工程。抓好鐵路公路連接線建設,解決進港鐵路、高等級公路“最后一公里”問題。加強過江通道研究論證,通道選址、過江方式(隧道或橋梁)和建設方案等均應滿足通航、岸線利用、防洪等要求。
?七、規劃環評
(一)規劃實施環境影響分析。本規劃實施對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資源占用、生態影響、污染排放和社會經濟影響等四個方面。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會消耗土地和大量物資資源,并可能對局部地區地理生態環境產生影響。同時,運輸裝備運營和服務系統運行向周邊環境排放廢氣、污水、噪聲和固體廢物等污染物,影響環境質量。規劃期間,預計長江經濟帶將新增交通用地約50萬公頃;新增能源消耗2600萬噸標準煤,年均增速5%左右。
(二)規劃實施環境影響評價。本規劃與國家相關政策和發展戰略規劃保持一致,以建成橫貫東西、溝通南北、通江達海、便捷高效的綜合立體交通走廊為目標,發揮交通對長江經濟帶的重要引導和支撐作用。從與國家相關戰略規劃的協調性看,本規劃較好地體現了與《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全國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劃(2011—2030年)》、《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綜合交通網中長期發展規劃》、《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08年調整)》、《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2030年)》、《全國內河航道與港口布局規劃》、《全國民用機場布局規劃》以及沿江有關城市總體規劃等的銜接。本規劃提出的項目將在國家“十三五”時期有關建設規劃中進一步落實,同時充分吸納相關專項規劃環評工作的成果,不突破相應環評結論,并將有關環評結論作為后續規劃實施的依據。
(三)預防和降低環境不良影響的措施。優化交通運輸結構,優先發展軌道交通、水路等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運輸方式。鼓勵軌道交通、公路等共用線位、橋位資源,減少土地占用。鼓勵建設公用碼頭,提高岸線資源利用效率。發展先進適用的運輸節能減排技術,采用新型節能的運輸工具,推行更高的排放標準,鼓勵使用清潔能源,逐步淘汰落后技術和高能耗、低效率的運輸設備,提高鐵路電氣化水平,實施營運車船燃料排放消耗限制標準,推廣清潔環保車輛。
積極開展生態環境恢復和污染治理。切實采取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做好地形、地貌、生態環境恢復和土地復墾工作。合理設計項目線路走向和場站選址,避繞水源地、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等環境敏感區域,保護生態環境。注重景觀修復,積極推動生態恢復工程和綠色通道建設,積極恢復和改善交通建設中遭破壞的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大力推廣采用環保新技術,促進廢氣、廢水和固體廢物的循環使用和綜合利用。鼓勵運輸企業采用清潔生產工藝,加強交通運輸領域工業“三廢”和生活廢物的資源化利用,積極開展煙氣脫硫脫硝除塵、機動車尾氣凈化工作。
完善環境監控體系。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等法律法規,嚴格項目論證審核和土地、環保準入。規范管理制度和監測方法,強化建設項目全過程環境管理,建立完善、統一、高效的環境監控體系。?
?
相關新聞:
推薦訪問: 長江 圖四 經濟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