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是一個漢語詞語。含義是:學校中依據學生修業年限分學生為若干級謂之年級。如我國現行學制一般規定小學修業年限為六年,學校中就編為六個年級。學生入學第一學年為一年級,第二學年升入二年級,馀類推。同一年級學生人數多者,再分成若干班,中小學一般分五,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部編版一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案上冊教學計劃5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部編版一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案上冊教學計劃5篇
教 學 工 作 計 劃
一、教材分析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性質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生活型綜合課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開放性;(3)活動性。教材力求體現思想性原則、科學性原則、現實性原則、綜合性原則和活動性原則。根據《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要求和本套《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寫指導思想,教材將以主題單元形式展開,并重點突出以下特征:
1. 從兒童真實生活出發實現學科內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從傳統德育的規范體系或德目體系展開學習內容,而是著眼于兒童現實生活的整體性,從學生生活原型出發,重新融入兒童生活之中,有機整合為學習主題。
2. 強化教材的生活指導職能
教材試圖“以適應兒童現實生活為起點,幫助兒童實現高質量的幸福生活”作為一以貫之的編寫線索和基調,圍繞“如何發展兒童判斷、選擇、適應、超越的能力,以爭取個
人幸福、社會有用性和更廣泛的人類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題,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導意識,發展兒童對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創造能力。一方面通過現實情景的捕捉和再創造,讓兒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樂,激發熱愛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過引入兒童生活中的典型問題,鼓勵兒童自己在探尋問題解決方案過程中,參與生活、創造生活,展示兒童多樣化的個性和豐富的智慧,培養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
3. 以活動型教學為主要特征的過程導向設計
為切實地引導活動型教學的開展,教材設計將改變傳統教材編寫中以教師的“教”組織教學過程的設計思路,消解以“預成的學習結果”為核心的教材組織模式下課文加練習的刻板結構,將活動型教學中學生的活動過程作為設計的主要依據。因此,教材試圖從學生的學習行為出發組織主題單元,促進自主活動,在學習活動的漸次展開中,引導教師重點關注學生學習過程里呈未分化狀態的整體學習狀態和學習需要,使學生能在活動的不斷演進過程中實現原來被課程目標割裂的“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過程方法”目標的自然統整。
二、學生情況分析:
一年級的小朋友,在情感態度、行為習慣方面都很幼稚,希望通過本冊教學,努力把他們培養成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
三、教學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因此本冊教材是培養兒童能夠健康、安全地生活(兒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礎)愉快積極地生活(兒童生活的主調)負責任,有愛心
地生活(兒童應當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時代的進步對兒童提出的要求)。
四.各單元要求
第一單元:我的好習慣
1. 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小學生了,要講禮貌、守秩序,遵守學校生活常規,。
2. 幫助學生熟悉和適應學校生活,讓學生學會利用學校中的設施解決自己的問題。
3. 讓學生體驗學校生活帶來的樂趣,喜歡上學。
第二單元:我和大自然
1.引導學生在親近大自然的過程中找到春天,感受大自然的美,體驗大自然的奇妙,培養孩子們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2.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感受、發現和表達春天的美好。
3. 體驗、感受春天的美好,在與春天一起玩的過程中盡情享受春天、找到快樂。
第三單元:我愛我家
1. 讓學生初步認識到自己作為家庭一員的責任,要學會自理,還應該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2. 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養成堅持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的行為習慣。通過學習做不會做的事情,培養學生做事用心、不怕困難、持之以恒的品質。
3. 讓學生體會到父母長輩對自己的關愛,體會家庭生活的幸福;能用自己的方式孝親敬長,向長輩表達自己的愛、自己的心意,從而學會感謝他人、關愛他人。
第四單元:我們在一起
1.讓學生認識到在學校在家一個樣,誠實、有禮貌,能為學校帶來歡樂。
2. 培養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通過向學生求助做不會做的事情,培養學生與人交往、不怕困難、持之以恒的品質。
3.讓學生體會到同伴和自己分享的快樂,體會學校生活的幸福;能用自己的方式融入集體,從而學會感謝同學、關愛同學。
五、教學重點、難點:
1、幫助學生熟悉和適應學校生活,讓學生學會利用學校中的設施解決自己的問題。
2、引導學生在親近大自然的過程中找到春天,感受大自然的美,體驗大自然的奇妙,培養孩子們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3、讓學生體會到父母長輩對自己的關愛,體會家庭生活的幸福;能用自己的方式孝親敬長,向長輩表達自己的愛、自己的心意,從而學會感謝他人、關愛他人。
4、讓學生體會到同伴和自己分享的快樂,體會學校生活的幸福;能用自己的方式融入集體,從而學會感謝同學、關愛同學。
六、教學措施:
1.通過深入淺出的、道德的、科學的、生活的啟蒙教育,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
2.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運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結合實際地培養兒童的品德兒童的好奇心,引導兒童探索的欲望。
3.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系本地區和兒童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收到課程中去,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突破性。
七、課時安排: 16課時
八、教學進度:
教 學 工 作 計 劃
姓 名:
性 別:
職 稱:
年 級:
一年級
學 科:
道德與法治
人 數:
一、教材分析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性質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生活型綜合課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開放性;(3)活動性。教材力求體現思想性原則、科學性原則、現實性原則、綜合性原則和活動性原則。根據《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要求和本套《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寫指導思想,教材將以主題單元形式展開,并重點突出以下特征:
1. 從兒童真實生活出發實現學科內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從傳統德育的規范體系或德目體系展開學習內容,而是著眼于兒童現實生活的整體性,從學生生活原型出發,重新融入兒童生活之中,有機整合為學習主題。
2. 強化教材的生活指導職能
教材試圖“以適應兒童現實生活為起點,幫助兒童實現高質量的幸福生活”作為一以貫之的編寫線索和基調,圍繞“如何發展兒童判斷、選擇、適應、超越的能力,以爭取個
人幸福、社會有用性和更廣泛的人類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題,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導意識,發展兒童對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創造能力。一方面通過現實情景的捕捉和再創造,讓兒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樂,激發熱愛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過引入兒童生活中的典型問題,鼓勵兒童自己在探尋問題解決方案過程中,參與生活、創造生活,展示兒童多樣化的個性和豐富的智慧,培養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
3. 以活動型教學為主要特征的過程導向設計
為切實地引導活動型教學的開展,教材設計將改變傳統教材編寫中以教師的“教”組織教學過程的設計思路,消解以“預成的學習結果”為核心的教材組織模式下課文加練習的刻板結構,將活動型教學中學生的活動過程作為設計的主要依據。因此,教材試圖從學生的學習行為出發組織主題單元,促進自主活動,在學習活動的漸次展開中,引導教師重點關注學生學習過程里呈未分化狀態的整體學習狀態和學習需要,使學生能在活動的不斷演進過程中實現原來被課程目標割裂的“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過程方法”目標的自然統整。
二、學生情況分析:
一年級的小朋友,在情感態度、行為習慣方面都很幼稚,希望通過本冊教學,努力把他們培養成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
三、教學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因此本冊教材是培養兒童能夠健康、安全地生活(兒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礎)愉快積極地生活(兒童生活的主調)負責任,有愛心
地生活(兒童應當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時代的進步對兒童提出的要求)。
四.各單元要求
第一單元:我的好習慣
1. 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小學生了,要講禮貌、守秩序,遵守學校生活常規,。
2. 幫助學生熟悉和適應學校生活,讓學生學會利用學校中的設施解決自己的問題。
3. 讓學生體驗學校生活帶來的樂趣,喜歡上學。
第二單元:我和大自然
1.引導學生在親近大自然的過程中找到春天,感受大自然的美,體驗大自然的奇妙,培養孩子們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2.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感受、發現和表達春天的美好。
3. 體驗、感受春天的美好,在與春天一起玩的過程中盡情享受春天、找到快樂。
第三單元:我愛我家
1. 讓學生初步認識到自己作為家庭一員的責任,要學會自理,還應該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2. 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養成堅持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的行為習慣。通過學習做不會做的事情,培養學生做事用心、不怕困難、持之以恒的品質。
3. 讓學生體會到父母長輩對自己的關愛,體會家庭生活的幸福;能用自己的方式孝親敬長,向長輩表達自己的愛、自己的心意,從而學會感謝他人、關愛他人。
第四單元:我們在一起
1.讓學生認識到在學校在家一個樣,誠實、有禮貌,能為學校帶來歡樂。
2. 培養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通過向學生求助做不會做的事情,培養學生與人交往、不怕困難、持之以恒的品質。
3.讓學生體會到同伴和自己分享的快樂,體會學校生活的幸福;能用自己的方式融入集體,從而學會感謝同學、關愛同學。
五、教學重點、難點:
1、幫助學生熟悉和適應學校生活,讓學生學會利用學校中的設施解決自己的問題。
2、引導學生在親近大自然的過程中找到春天,感受大自然的美,體驗大自然的奇妙,培養孩子們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3、讓學生體會到父母長輩對自己的關愛,體會家庭生活的幸福;能用自己的方式孝親敬長,向長輩表達自己的愛、自己的心意,從而學會感謝他人、關愛他人。
4、讓學生體會到同伴和自己分享的快樂,體會學校生活的幸福;能用自己的方式融入集體,從而學會感謝同學、關愛同學。
六、教學措施:
1.通過深入淺出的、道德的、科學的、生活的啟蒙教育,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
2.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運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結合實際地培養兒童的品德兒童的好奇心,引導兒童探索的欲望。
3.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系本地區和兒童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收到課程中去,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突破性。
七、課時安排: 16課時
八、教學進度:
周次
時間
教學內容
課時數
1
2.20-2.24
我們愛整潔
1
2
2.27-3.3
我們有精神
1
3
3.6-3.10
我不拖拉
1
4
3.13-3.17
不做“小馬虎”
1
5
3.20-3.24
風兒輕輕吹
1
6
3.27-4.1
花兒草兒真美麗
1
7
4.5-4.7
可愛的動物
1
8
4.10-4.14
大自然,謝謝您
1
9
4.17-4.21
我和我的家
1
10
4.24-4.28
期中考試
11
5.2-5.5
家人的愛
1
12
5.8-5.12
讓我自己來整理
1
13
5.15-5.19
干點家務活
1
14
5.22-5.26
我想和你們一起玩
1
15
5.31-6.2
請幫我一下吧
1
16
6.5-6.9
分享真快樂
1
17
6.12-6.16
大家一起來
1
18
6.19-6.23
考試
一 年級 上冊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計劃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一年級新生剛入學,學生活動力特別強,活潑好動,充滿著好奇心,注意力難以集中,生活、學習習慣都需要認真培養。在這個過程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希望通過本學科的教學,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還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
二、教材分析
本課程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系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或游戲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1.低年段教科書將課標提出的三經四緯課程框架,三經,即:兒童與自我,兒童與社會,兒童與自然,四緯,即: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手動腦、有創意地生活,用三篇課文和一個單元體驗活動創造性地拓展為與兒童發生密切聯系的家庭、學校、自然、社會四大生活場域,引領置身其中的兒童在4個生活方面學習、活動、提升,用空間邏輯取代了原教材的生活事件和時間邏輯的編排。因為家庭是兒童德性生長的起點,然后從家庭走到學校,走向大自然,走上社會,由近及遠,由小到大。低年級段每冊都由四大場域構成,4冊教材縱向看,相同場域的主題單元內容螺旋上升,凸顯兒童成長發展的脈絡,促進兒童的社會性發展,構成兒童習得道德修養與法治意識的邏輯清晰又綜合立體的生活畫面。
2. 彰顯立德樹人,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法治意識教育的啟蒙
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
新教材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有機滲透在活動主題中。國家層面價值目標: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體現的課文有:《我愛爸爸媽媽》、《幸福一家人》等;社會層面價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體現的課文有:《我和伙伴一起玩》、《游樂園里真開心》、《與規則同行》、《紅路燈在站崗》等;個人層面價值準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體現的課文有:《我的新伙伴》、《可愛的校園》、《老師,您好》等。
②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滋養。
新教材精選了很多經典古詩文,名人名言,農諺等。如《弟子規》《治家格言》,古詩《鋤禾》《游子吟》,《論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不學禮無以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等傳統經典,以“寶典箱”的形式呈現,將中華傳統美德中的“孝親、勤儉、自強、厚仁、貴和、好學”等等倫理觀念和行為規范有機融入教材,以“文”化“德”,使兒童的德性在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中得到滋養。
③法治意識教育的融入。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提出的小學階段目標是“著重普及憲法常識,養成守法意識和行為習慣,讓學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邊的法,培育學生的國家觀念、規則意識、誠信觀念和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
3. 營造兒童文化,增加兒童道德與法治學習、踐行的樂趣和成效。
新教材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彰顯兒童生活中的德育要素,著力營造濃郁的兒童文化,使之更加順應兒童的天性,滿足兒童的需求,利用兒童文化的感染力,更好地影響兒童的人生價值觀、審美價值觀和道德價值觀。
新教材重塑了兩個小伙伴形象:盼盼和圓圓,他們是教室里兒童的同齡人,不時在學習過程中提出問題,與教室中的兒童互動交流。
同時重塑了四個卡通動物:康康熊、樂樂猴、愛愛鴿、創創鼠,形象活潑可愛,巧妙地出現在活動場景中,穿針引線,富有情趣地引導兒童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手動腦有創意地生活。
新教材中的活動小欄目,生動形象,指向明確,起著規范教學內容、引領教學活動的作用。如故事屋、游樂場、音樂廳、觀察哨、碰碰車、寶典箱、誦讀臺、法治窗、實踐園、體驗館、小論壇、加油站等。欄目內的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如故事、游戲、下跳跳棋、小競猜、小辯論、小制作、小養殖、誦讀、特長展示、歌曲欣賞、童話劇表演等等,讓兒童喜聞樂見,有興趣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新教材嘗試創作或改編了“微繪本“故事。配圖活潑明快,文字言簡意賅,富有童趣,啟迪智慧。新教材中原創、改編或選用兒歌童謠和歌曲,讓教材為兒童的歡樂世界。
教材這些濃濃的兒童文化的呈現,傳遞童心、童音,激發童真童趣,把德育目標化難為易,化繁為簡,更有效地讓低年級學生理解和接受,提高了教學的實效性。把課堂變成了暖暖的兒童樂園,使兒童獲得了潤物無聲的道德情操與法治意識的熏陶。
4.倡導現代學習方式,引領兒童在體驗活動中提升思辨能力,初步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
新教材中的“觀察哨”、“碰碰車”、“實踐園”、“體驗館”等活動欄目,通過形式多樣的情境創設,在碰撞、探究、思辨、踐行中,幫助兒童獲得探求知識的能力,培養初步的科學精神和道德判斷能力,為兒童提供了更開闊的思維和行動空間。
低年級《道德與法治》新教材摒棄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通過主題鮮明的活動欄目推動主題學習活動,以先進的學習方式激發兒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發展兒童的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
新教材精選了很多經典古詩文,名人名言,農諺等。如《弟子規》《治家格言》,古詩《鋤禾》《游子吟》,《論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不學禮無以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等傳統經典,以“寶典箱”的形式呈現,將中華傳統美德中的“孝親、勤儉、自強、厚仁、貴和、好學”等等倫理觀念和行為規范有機融入教材,以“文”化“德”,使兒童的德性在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中得到滋養。
三、教學目的及要求
1、初步知道家庭的基本構成以及家庭成員間的關系。
2、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達對家人的感謝。
3、親近自然,喜歡在大自然中活動,感受冬天的美。
4、通過各種活動了解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
5、初步了解一些健康常識,學會自我保健的方法,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6、通過觀察感受寒冷的冬天,體會他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帶來的利與弊。
7、學文明理,培養學生正確做人的意識及能力。
8、培養學生關心、愛護同學的品質,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
四、教學措施
1、充分利用電教手段,以直觀的形象激發學生的情感。
2、按照激情、明理、導行、反饋的思路教學。
3、根據學情,適當補充教材,尤其是學生的生活實際,豐富教學內容,強化觀點形成。
4、采取跟蹤調查,聯系家長等措施,促進學生良好意識、習慣的形成。
五、教學進度
第一周 入學教育 1課時
第二周 開開心心上學去 2課時
第三周 拉拉手,交朋友 2課時
第四周 我認識您了 2課時
第五周 上學路上 2課時
第六周 我們的校園 2課時
第七周 校園里的號令 2課時
第八周 課間十分鐘 2課時
第九周 上課了 2課時
第十周 玩得真開心 2課時
第十一周 吃飯有講究 2課時
第十二周 別傷著自己 2課時
第十三周 早睡早起 2課時
第十四周 美麗的冬天 2課時
第十五周 健康過冬天 2課時
第十六周 快樂過新年 2課時
第十七周 新年禮物 2課時
一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
教師工作計劃
2016-2017年度第一學期
科目:道德與法治
班級:一年級
教師:
霍城縣良繁場中心學校
2016年8月22日
教學工作計劃
一、學情教情分析
為了更好的完成本學期教學任務,取得優異的教學效益,特制訂本學期教學工作計劃。
學情教情分析
(一)、學生成績
成績
A
B
C
D
優秀率
及格率
均分
人數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學生學習情況;學習興趣、習慣、品質;學困生情況)
一年級共62名學生,一年級學生年齡較小,他們從幼兒園進入了小學的大門,一下子比較難以適應活。尤其是不少學生還保留了許多從幼兒園帶來的不良習氣,如課間紀律差,上課比較自由,還未懂得小學學習的一些常規要求。同時,由于他們來自各個不同的幼兒園,所受的教育也各不相同。一年級的小朋友剛剛入學,在情感態度、行為習慣方面都很幼稚,希望通過本冊教學,努力把他們培養成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
(三)、教學中的成功與不足
教學不足:沒擔任過思品課,教學經驗非常不足。
教學成功之處:和藹可親,深受學生喜愛。
二、課程分析:(教材的知識體系結構、作用、地位及開發的課程資源)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性質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生活型綜合課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開放性;(3)活動性。教材力求體現思想性原則、科學性原則、現實性原則、綜合性原則和活動性原則。教材將以主題單元形式展開,并重點突出以下特征:
1、從兒童真實生活出發實現學科內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從傳統德育的規范體系或德目體系展開學習內容,而是著眼于兒童現實生活的整體性,從學生生活原型出發,重新融入兒童生活之中,有機整合為學習主題。
2、強化教材的生活指導職能
教材試圖“以適應兒童現實生活為起點,幫助兒童實現高質量的幸福生活”作為一以貫之的編寫線索和基調,圍繞“如何發展兒童判斷、選擇、適應、超越的能力,以爭取個人幸福、社會有用性和更廣泛的人類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題,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導意識,發展兒童對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創造能力。一方面通過現實情景的捕捉和再創造,讓兒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樂,激發熱愛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過引入兒童生活中的典型問題,鼓勵兒童自己在探尋問題解決方案過程中,參與生活、創造生活,展示兒童多樣化的個性和豐富的智慧,培養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
3.以活動型教學為主要特征的過程導向設計
為切實地引導活動型教學的開展,教材設計將改變傳統教材編寫中以教師的“教”組織教學過程的設計思路,消解以“預成的學習結果”為核心的教材組織模式下課文加練習的刻板結構,將活動型教學中學生的活動過程作為設計的主要依據。因此,教材試圖從學生的學習行為出發組織主題單元,促進自主活動,在學習活動的漸次展開中,引導教師重點關注學生學習過程里呈未分化狀態的整體學習狀態和學習需要,使學生能在活動的不斷演進過程中實現原來被課程目標割裂的“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過程方法”目標的自然統整。
三、教學目標(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第一單元:我是小學生
1、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小學生了,要開開心心上學。
2、幫助學生熟悉學校環境,讓學生學會交際,懂得交新朋友。
第二單元:校園生活真快樂
1、幫助學生熟悉和適應學校生活。
2、讓學生意識到在校園里要講禮貌、守秩序,遵守學校生活常規。
3、讓學生體驗學校生活帶來的樂趣,喜歡上學。
第三單元:家中的安全與健康
1、讓學生初步認識到自己作為家庭一員的責任,要學會自理,還應該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活;讓學生認識到在學校在家一個樣,誠實、有禮貌,能為家庭帶來歡樂。
2、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養成堅持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的行為習慣。通過學習做不會做的事情,培養學生做事用心、不怕困難、持之以恒的品質。
3.、讓學生體會到父母長輩對自己的關愛,體會家庭生活的幸福;能用自己的方式孝親敬長,向長輩表達自己的愛、自己的心意,從而學會感謝他人、關愛他人。
第四單元:天氣雖冷有溫暖
1、體驗冬季生活的快樂,增強體質,鍛煉意志。
2、主動觀察、發現冬季的特征,養成探究的習慣,獲得有關知識。
3、意識到自己是集體的一員,主動參與新年的集體活動。
4、了解冬季保健的知識養成良好、健康的生活。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深入淺出的、道德的、科學的、生活的啟蒙教育,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
2、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運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結合實際地培養兒童的品德兒童的好奇心,引導兒童探索的欲望。
3、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系本地區和兒童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收到課程中去,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突破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因此本冊教材是培養兒童能夠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
四、教學重點、難點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因此本冊教材是培養兒童能夠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
五、教學措施
1、通過深入淺出的、道德的、科學的、生活的啟蒙教育,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
2、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運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結合實際地培養兒童的品德兒童的好奇心,引導兒童探索的欲望。
3、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系本地區和兒童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收到課程中去,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突破性。
六、教學研究:(本組教研課題的研究方法、制定的方案)
研究怎樣養成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發揮課堂教學優勢,進行“知”的教育。“知”即提高學生道德認識,使他們懂得“是、非、善、惡、美、丑”。
(二)充分利用品德課,加強學生文明禮貌、安全衛生等常規教育宣傳,引導學生做到講禮貌,遵守交通規則,愛護動植物等。
(三)把行為規范教育貫穿在品德課教學始終。
教學進度計劃表
(包括課時安排、復習、單元測試、實驗安排等)
姓名:崔冬菊科目:道德與法治年級一(1)2015年8月22日
周次
日期
教學內容
課時
備注
1
8.25-8.26
2
8.29-9.2
1開開心心上學去
1
3
9.5-9.9
2拉拉手,交朋友
1
4
9.12-9.16
古爾邦節中秋節
5
9.19-9.23
3我認識您了
1
6
9.26-9.30
4上學路上
1
7
10.2—10.7
國慶節
8
10.8-10.14
5我們的校園
1
9
10.17-10.21
6校園里的號令
1
10
10.24-10.28
7課間十分鐘
1
11
11.1-11.4
8上課了
1
12
11.7-11.11
9玩的真開心
1
13
11.14-11.18
10吃飯有講究
1
14
11.21-11.25
11別傷著自己
1
15
11.28-12.2
12早睡早起
1
16
12.5-12.9
13美麗的冬天
1
17
12.12-12.16
14健康過冬天
1
18
12.19-12.23
15快樂過新年
16新年的禮物
1
19
12.26-12.30
期末復習
20
1.2-1.6
期末測試
下一篇:愛和自由幼兒園(通用4篇)
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