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干影院/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黄文/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觀辛亥革命博物館有感2000字【4篇】

| 瀏覽次數: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于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狹義的辛亥革命指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觀辛亥革命博物館有感2000字4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觀辛亥革命博物館有感2000字4篇

【篇一】觀辛亥革命博物館有感2000字

游辛亥革命博物館有感

幾經輾轉,總算是找到了首義廣場,于是便向著辛亥革命博物館的方向走去。天氣很好,好不容易出來一趟,大家心情都還不錯。

隔著老遠就看到樹梢上聳起巨大紅色建筑,我知道那便是此行的目的地。但走近一看卻吃了一驚,從沒見過如此古怪的建筑,正面看起來像是一艘破浪前行的戰艦,巨大到我們只能看見船頭,而如此的醒目。繞行一周方才看清它的真面目——一個放倒的巨大“V”字,寓意著勝利和騰飛,高高上揚的三個檐角彰顯著中國風的氣勢,新時代氣息與古建筑風格相交融他已經讓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辛亥革命博物館共有五個基本展廳——晚清中國。革命原起、武昌起義、創建共和、辛亥百年,集陳列展示、文物收藏、宣傳教育等于一體,是現有的辛亥革命主題博物館中規模最大的一個。

走進序廳,首先看到的是一組名為“共和之基”的雕塑,革命黨人前赴后繼,不怕犧牲,為實現共和之夢獻出生命,武昌起義的成功奠定了共和之基。展廳“晚清中國”充斥著一股壓抑沉重的氣氛?!皸l約墻”上12條不平等條約,雖雕在墻上,卻刻在心里,沉重異常,這些條約是晚清政府懦弱無能的見證,也闡釋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道理;國家危亡之際,慈禧太后還愜意游園,小皇帝莫不只世,王公大臣像僵尸一樣矗在殿堂前,讓人對這個腐朽的王朝感到無比悲涼同時又在迷茫,中國的未來將何去何從。

接著便踏入“革命起源”展廳,在這里,我們看到了一點一點的星火,這是有識之士對挽救中國的探索。無論是戊戌變法,還是洋務運動,都在積極的向西方學習制度或者技術,試圖以此強國。但令人惋惜的是,封建勢力的頑固,加上侵略者的壓迫,這樣的苗頭在生長不久便被扼殺了。然而孫中山的出現使得國人的明天的太陽微微閃耀,預示著救國的希望逐步來臨。共進會和文學社兩個團體在傳播思想、發展組織為革命努力做著準備。

下一秒,時空變換,我們走進了武昌古街——“武昌首義”展廳的復原古街。寂靜的夜晚,深巷中不是時狗吠聲,蟲鳴聲此起彼伏;在這平靜的深處卻暗藏了一絲不平靜,酒樓茶肆大門緊閉,隱秘的房間中的革命黨人在竊竊私語,門口的幻燈向我們展示著商討著的內容,起義前夜的緊張與壓抑躍然而出。

1911年10月10日晚,起義的第一槍打響,革命黨人與駐扎的清兵展開殊死搏斗,用血肉之軀贏取了起義的勝利。起義軍推舉黎元洪為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都督,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在“創建共和”展廳中,黃興騎馬檢閱軍隊。隨著武昌起義勝利的消息逐漸傳出,得到了大多數省份的響應。霎時間,革命的煙火在中國大地上燃起。清末皇帝在袁世凱的威逼利誘下黯然退位,中國兩強多年的封建統治宣告結束,中華民國的十八星旗冉冉升起,中國也進入了共和新時代。

走出了展廳,心情久久不能平復。辛亥革命的硝煙早已消散,可革命黨人的反抗精神永遠傳唱。革命之火慢慢顯現,從星星點點到燒遍整個中國,一個個有識的靈魂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撼動了整個中國。無論結果怎樣,辛亥革命都是不朽的存在,維持而付出生命的英雄們永垂不朽。

【篇二】觀辛亥革命博物館有感2000字

辛亥革命博物館觀后感

今天有幸去了辛亥革命博物館參觀,辛亥革命在我的腦海中變得了生動了起來。以前也知道辛亥革命,但都是教科書上的,時間地點,領導人物,意義等這些冷冰冰的文字,而我第一次對辛亥革命真正有所了解可能也僅限于辛亥革命的前奏黃花崗起義,其中林覺民寫了一封《與妻書》,其中關于起義之民族大義當時讓我很震撼,而今天又讓我對辛亥革命又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

到辛亥革命紀念館,首先看到的就是孫中山的銅像。我們的國父身著長袍馬褂,左手執杖,右手持帽,凝視遠方,注視著當今中國的發展。沿著歷史的軌跡,我走進了辛亥革命博物館,在解說員的帶領下,我開始了在這濃縮了的歷史河流中穿行、體驗。最先解說員給我們解說的是鄂軍都督府的來歷,鄂軍都督府紀念館原為清末湖北省諮議局,建成于1910年。武昌起義的次日,即1911年10月11日,湖北革命黨人在這里創立了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即湖北軍政府。

館內收集有與辛亥革命有關的歷史文物1000多件,歷史照片10000余張。軍政府會堂、孫中山駐鄂會客室、黃興召開軍事會議的會議室和宋教仁起草《中會民國鄂州臨時約法草案》的軍政府秘書處都是按照歷史場景成列的。由于明年為辛亥革命一百年紀念日,所以沒有機會上紅樓的二樓參觀,也沒有看到黎元洪起居室和會客室,這是此行一個小小的遺憾。館內還有一些反映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實和孫中山、黃興生平事跡的展覽......

只有參觀過辛亥革命紀念館才能真正體會到辛亥革命的深刻意義, 辛亥革命不是為一家一姓的權力爭奪、改朝換代,而是為國體的新生,確立主權在民的共和政體。是樹立自下而上、國家、政府由人民選舉產生,元首、官員是人民公仆的新政治理念,改變王權天授、王土王民、殺伐隨意的專制獨裁政體。辛亥革命并不是一個冷冰冰的團體,而是一群有血有肉的人共同去抗爭,只要你深入了解他們就會發現辛亥革命帶來的絕不僅僅是書上所說的推翻了幾千年的封建帝制,更有的是屬于中國的錚錚傲骨與不屈的風骨,和一種刻在中國人骨子里的天下大義,甚至不惜放棄富裕的生活,拋妻棄子,就如同《與妻書》中“就汝體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p>

光陰荏苒,一百年轉瞬即逝,今日之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不可否認辛亥革命為我們今日的成就奠定的基矗歷史的洪流滾滾向前,我們應適時回望,銘記歷史,在歷史經驗教訓中,是中國變得富強起來,人民安居樂業,至少我不愿再看見一份“與妻書”。

【篇三】觀辛亥革命博物館有感2000字

參觀辛亥革命博物館有感作文1000字

  隨著辛亥革命轟轟烈烈地開展,大清王朝發出一聲哀嘆。下面是小編為您推薦的作文
  
 ?。?br/>  【1000字,參觀辛亥革命博物館有感】
  
  辛亥十八景,包括新武漢辛亥革命博物館、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孫中山銅像、起義門、楚望臺、首義英雄烈士雕像、抱冰堂、蛇山炮臺等辛亥革命遺跡,以及首義南軸線景觀、楚望臺遺址公園、辛亥百年紀念碑林等旅游景區(點)。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際,很多游客前往新武漢辛亥革命博物館、武昌的起義門、楚望臺等辛亥十八景景點旅游參觀,提前感受武漢那段辛亥往事。2011年10月6日,我有幸到新武漢辛亥革命博物參觀,深受教育,感想深刻。
  原辛亥革命歷史博物館又稱“紅樓”,是鄂軍都督府辦公地。2002年成立博物館并掛牌。辛亥革命博物館全稱為武漢辛亥革命博物館,也稱武漢辛亥革命紀念館,武漢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館址為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舊址,也稱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辛亥革命軍政府舊址、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等,俗稱紅樓。2011年10月6日,就在紅樓對面,新武漢辛亥革命博物館將正式開展了,新館就如一艘氣勢磅礴的飛船橫空出世,氣勢恢弘。它的平面‘V”型,寓意勝利,向上的尖,寓意勇往直前,銳意進取,敢為人先。其建筑方案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筑和現代手法,除了有“雙坡屋頂”和飛檐翹角的特色,還能看到紅色幾何形拼出的“破土而出”意象,頌揚敢為人先的首義精神。博物館外墻采用“楚國紅”顏料,莊嚴肅穆。館內設置了四項主要功能;辛亥革命歷史展覽、辛亥革命文物存儲、武漢近代史研究及學術交流以及綜合服務。如此雄偉壯觀的新武漢辛亥革命博物館,必將成為中國人民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和體現武漢精神的新的城市景觀。
  一踏入進辛亥革命博物館,我就被震撼住了,浮雕、壁畫、微縮景觀、人物雕塑、圖片、多媒體……一部厚重的辛亥百年史拉開嶄新帷幕。由一樓進入“晚清中國”部分,將看到“南京條約”、“黃埔條約”、“天津條約”等一排碩大的昔日“不平等條約”名稱,以雕刻的形式在整面墻體呈現。展覽由此開始,通過浮雕、壁畫、微縮景觀、人物雕塑、圖片、多媒體等,再現一部厚重的辛亥百年史。在序廳和五個展廳參觀,常常被聲光電結合的陳列方式、精彩新鮮創意十足的技術和藝術亮點所震撼,“身臨其境”地重溫了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穿行在序廳和5個展廳,我的思緒在歷史長河中最亮麗耀眼的這一段停頓逗留。在辛亥革命中,無數志士仁人拋頭顱、灑熱血,為民主共和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奮不顧身、前赴后繼,視死如歸、大義凜然。誠如孫中山先生所言:這種精神可以“驚天地、泣鬼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一幕幕辛亥革命的人物、場景、事件,展示了歷史的驚魂時刻和精彩瞬間,再現了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讓人真切緬懷辛亥革命的志士仁人,先驅們為振興中華、不怕犧牲、憂國憂民、敢為人先的大無畏革命精神以及武昌首義的偉大壯舉,歷史將永遠銘記,我們這座城市和城市里的居民也將永遠銘記。而《共和之基——辛亥革命歷史陳列》展以重大歷史事件、重要人物為支撐,文物與場景并重,運用陳列展示技術和藝術語言,充分吸收上海世博會的技術與綠色低碳環保理念,使人耳目一新。陳列中,可見大量的微縮景觀,讓人感覺仿佛進入百年前的武昌街景。尤其驚嘆的是多媒體呈現首義之夜之場景,讓參觀者看到“起義士兵”的走動,聽到他們在“干大事”之前的竊竊私語。還有用沙盤再現的舊武昌城全景,并用多媒體展現首義之戰全過程。讓人感覺一腳踏入沉重的歷史。歸納起來,新武漢辛亥革命博物館共有八大看點,下略為大家表述一二。
  一,國內最大壁雕《共和之基》,序廳內,中國室內最大壁雕《共和之基》撲面而來,武昌首義志士們前仆后繼,耳邊似乎能聽到他們疾行的腳步聲……整座雕塑呈“V”字型走向,以浮雕結合圓雕為主要表現形式,分為起義背景、武昌首義、創建共和三部分,涵蓋“同盟會的成立”、“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和“武昌起義”等元素。其中表現武昌首義的雕塑部分,起義的士兵隊伍從淺浮雕、高浮雕到圓雕,逐漸推進,首尾呼應,既突出了敢為天下先的首義精神,又體現出首義中的民眾力量。
  二.12個不平等條約壓得人喘不過氣,步入第一展廳,兩面條約墻向頭頂壓來,《南京條約》等12個不平等條約壓得人喘不過氣,條約墻盡頭是被列強分割得支離破碎的《晚清時局圖》,滿清帝國大廈將傾,人民在夾縫中求生存。第一展廳后面展示戊戌政變后,1900年,唐才常、秦力山等在漢口組織自立軍,預定8月9日在鄂、徽、贛、湘同時起兵,擁護光緒皇帝重新當政,但因經費不濟、未能統一行動而失敗。自立軍起事失敗后,唐才常被捕于漢口,并在1900年8月22日就義于武昌紫陽湖畔。“唐才常漢口被捕”歷史事件復原場景中,唐被繩索反手捆綁,在紫陽湖畔的草木間不屈地瞻望遠方,慷慨激昂的就義蠟像栩栩如生。而秦力山在日本結識孫中山,轉而投身革命,展廳中有1901年孫中山與秦力山等在日本東京的合影。
  三.“孫中山赴檀香山”復原場景,這是根據孫中山自述“十三歲隨母往夏威夷島,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而以真人比例還原的場景。1878年,13歲的孫中山隨母從香港前往夏威夷檀香山,開始求學、行醫、開創革命事業的歷程。“孫中山赴檀香山”歷史事件復原場景中,站立的少年孫中山和端坐著的母親在輪船上,凝神遠眺大海,船下沿有燈光閃耀,聲光電融合,頗有波光粼粼的效果。1894年11月,孫中山再赴檀香山,創建興中會,第一次提出“振興中華”的口號。
  四.同盟會誓詞寫在天幕上,1905年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成立。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被確定為同盟會綱領。展覽按比例復原了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時的會址,頭頂上的“星空”以世界地圖為底,同盟會各分部的地點群星閃耀。孫中山手書的同盟會誓詞十六字綱領,一筆一畫寫在天幕上,直入民心。展廳中有孫中山與布魯塞爾中國留學生石瑛、馬君武等人的合影,以及孫中山與芝加哥同盟會員黃三德等人的合照。在展廳中間最為特別的是有一個大圓臺,盤面上是展示長江把武漢分成三鎮的近代工業的地圖和面貌,手一觸摸,地圖、圖片、文字介紹就顯現在眼前,如漢陽鐵廠、武昌造幣局等,非常直觀便利。
  五.“花園山聚會”鑲嵌在墻內,進入第三展廳,仿佛進入了武昌城內小巷,耳邊傳來一陣陣狗吠聲和蛐蛐叫,暗夜黑影里彌漫著重重殺機,“花園山聚會”微縮場景鑲嵌在墻內玻璃里。只見留日回國的吳祿貞等人借武昌花園山李廉方寓所為聚會點,此為1903年5月,吳祿貞邀集曹亞伯、李書城、馮特民等主要成員暢談革命方略,宣傳反清革命思想、派遣知識青年進入新軍。武昌花園山聚會雖沒有正式名稱和確定的組織形式,但實際上是湖北革命團體的源頭,在湖北軍界、學界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六.180度環幕影院還原“第一槍”,青石板、老屋、古樹、小巷茶館、德和酒莊、街上奮勇當先的革命黨人……一幕幕微縮實景,1911年10月10日那晚驚心動魄的一幕如在目前。當晚7時許,城外塘角輜重隊縱火為號,8時許,城內新軍工程營八營革命黨人打響首義“第一槍”,新軍官兵和軍事學堂學生等紛紛響應,迅速占領楚望臺、控制中和門,部署攻打湖廣總督署的戰斗,一系列歷史事件實景得到真切還原。最吸引人眼球的是180度環幕影院,放映的是專門為辛亥革命博物館拍攝的影片《武昌首義》,還原了10月10日那夜武昌起義全過程的真實影像,而在銀幕下方是碩大的大型電子沙盤模型,展示了武昌舊城風貌,觀眾可以想象當年先烈們在此上演的傳奇故事。
  七.巨幅油畫“黎元洪祭天”,第四展廳是展覽“創建共和”主題,進門就是巨幅油畫《黎元洪祭天》。10月11日上午,起義軍攻占武昌城后,在原湖北咨議局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獲絕大多數人贊同。革命黨人李翊東代黎元洪簽署了第一份安民告示《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黎布告》。1911年10月17日,都督黎元洪在武昌閱馬場登壇祭天,大典振奮了民軍士氣,激勵了革命熱情。畫面上,黎元洪一身戎裝,目光堅毅,顯露了黎元洪軍務嫻熟、為人厚重的一面。此展廳同時展出了有關黎元洪的一組文物,如黎元洪大總統入殮服飾、中華民國鄂軍政府起義紀念章、中華民國鄂軍政府大都督印等,讓人懷想“創建共和”的艱辛歷程。
  八.腳步觸摸全國起義地圖,劉家廟之戰拉開了陽夏戰爭漢口戰役序幕,1911年10月18日凌晨三時,民軍向盤踞在劉家廟一帶的清軍進攻,肉搏至車站附近受阻。下午三時再度輪番沖鋒,清軍乘車逃跑,次日民軍攻占劉家廟車站。展覽用聲光電手段,營造了槍炮齊鳴、慷慨悲壯、氣貫長虹的場景。展廳中,黃興“篤實”押角章、睡衣等,湘軍步隊獨立第九標陽夏血戰紀念章、滬軍都督贈名譽章、康有為為吳兆麟題詞橫幅“為民興利”,黃興騎馬率民軍指揮陽夏保衛戰雕塑,無不反映當年的實況。展廳中,走路時不經意間腳踩著互動版晚清地圖,響應湖北的省份會亮起藍燈,直隸、山東、河南、甘肅、新疆、東三省等紛紛起義,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潰。此外,還用一面墻展示了宋教仁、林森、馬君武等人起草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而孫中山就職典禮現場復原頗具氣勢。
  參觀完新武漢辛亥革命博物館,我和眾多參觀者一樣深受教育,感想深刻。勿忘國恥,“落后就要挨打”,作為一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要以辛亥精神的要求嚴格要求自己,堅定共產主義的信念,堅定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勝信心,勇于進取,甘愿奉獻,為把我們國家建設成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貢獻一切力量。辛亥革命,它結束了中國長達二千余年的封建帝制,開創了民主共和新時代,拉開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騰飛的序幕,使中國歷史步入民主主義革命的新進程。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先烈,為推翻封建統治,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理想,以“世人未為我敢為,天下未發我首發”的革命精神。以鮮血和生命開展這場偉大的革命,其光輝業績彪炳千秋,值得后人永遠歌仰、懷念。我們要深刻緬懷那段可歌可泣的革命歷史,緬懷革命先烈的光輝業績,弘揚辛亥革命精神,激勵中華兒女為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實現中華民族的騰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這在未來肯定能實現的!
  
  

【篇四】觀辛亥革命博物館有感2000字

辛亥革命博物館調研報告

調研時間:2013年11月

調研地點:辛亥革命博物館

調研目的:通過實地調研,認識博物館建筑

一、概況及地理位置

辛亥革命博物館,是武漢市為紀念辛亥革命武昌首義100周年而興建的一座專題博物館,位于武漢市武昌區閱馬場首義廣場南側,北臨彭劉楊路,南抵張之洞路,東鄰楚善街,西靠體育街,是首義文化區的核心建筑,與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紅樓)、孫中山銅像、黃興拜將臺紀念碑、烈士祠牌坊等同處一條軸線。

二、外形

辛亥革命博物館的外形設計獨特,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筑元素和現代建筑特色,高臺大屋頂的架構,彰顯中國建筑“雙坡屋頂”和飛檐翹角的特質;幾何形外觀和“楚國紅”色調,寓意敢為人先的首義精神,俯瞰呈V字造型,寓意勝利和武漢的騰飛。

上層為紅色的石材,中間是玻璃幕墻,下層由灰色大理石裝飾外墻面。從上到下虛實變化。“楚國紅”的主色調與蛇山、紅樓及武昌老城區相協調,紅色也有革命的寓意。

三、建筑平面及功能
  辛亥革命博物館總建筑面積22142㎡,分為地下一層和地上三層,設有1個序廳、5個基本陳列展廳和1個多功能展廳(如下左圖所示),展示了辛亥革命歷史文物428件(套),歷史照片694張,以及重大歷史事件復原場景27處,藝術品12處,多媒體20處。集陳列展示、文物收藏、宣傳教育與科學研究等功能于一體,是現有辛亥革命專題博物館中展覽規模最大、陳列科技含量最高、復原場景最多、參觀導覽系統最全的博物館,配套建設有辦公服務區、藏品庫房、設備庫房、文物鑒賞室、學術報告廳、地下車庫等。

四、流線

辛亥革命博物館基本陳列《共和之基——辛亥革命歷史陳列》分為晚清中國、革命原起、武昌首義、創建共和、辛亥百年五個部分,分別設在第一到第五展廳,如上右圖所示。作為歷史主題博物館,在參觀流線的設置上,以歷史發展為順序對展廳進行排列。

從平面圖上可以看出博物館的每層平面呈“V”字型,除了頂層V字左右兩翼并不聯通,游客需要從每側的樓梯達到上一層或下一層進行參觀,不能直接達到另一側。

博物館的入口實際位于地面以下,序廳及第一展廳位于地下一層。游客在參觀的過程中,從進入博物館開始,從地下一層向上參觀,達到頂層后繞到另一側,再向下行參觀。設計者似乎希望通過游客從下往上爬的過程,展示中華民族在黑暗中向上的精神,由下而上的參觀,革命一步一步成功,使參觀者的精神與歷史精神在這里達成共鳴。

五、光的變化

前面說到博物館是從地下一層開始,地下一層較為昏暗,而這一層展示的是晚清中國,正是最為黑暗的時期,這樣昏暗的光線正符合表達黑暗的主題,使人感到壓抑。

往上一層,在V字的內側,開有落地的大窗,光線可以從外面很好的照射進來,這一層采光良好,尤其是人剛從黑暗中出來,感覺格外的明朗,正是表達了革命為中國帶來光明的思想,在第二展廳展示的這一時期,是孫中山等人將新的思想帶給中國,如同光明。

而頂層不再是落地大窗的白色格調,而是如同外墻屋頂的磚紅色,紅色象征著革命,在第三、第四展廳的展示內容中,革命已經開始,中國大地應該是一片紅色革命的氣象。

六、展廳

在第一展廳的入口處,樹立著幾塊巨大的鐵板,上面刻著晚清中國簽署的各項喪權辱國條約,這幾塊鐵板厚重高大,使人一下子就產生壓抑的情緒,感受到當年之恥。

展廳中除了展示文物,還有許多利用多媒體還原場景、蠟像、雕塑等,全面的展示了辛亥革命相關的歷史。

在第三展廳中,整個展廳被布置還原成中和門(現起義門)附近的場景,有環境音效,以及一些士兵喊著起義的口號,游客置身其中可以將自己想象成為起義軍中的一員,正要參與武昌起義。這樣的設置,豐富了游客的體驗。

七、心得與改進意見

以往的博物館較為刻板,提供展示文物的場所,辛亥革命博物館則更注重游客的體驗,通過一些手法來調動游客的情緒,從而表達主題。在建筑設計中,“情感建筑”早就存在,這個也能運用在博物館的設計中。

辛亥革命博物館有第三展廳的出口和入口位置與前面的其他展廳不同,在按照“參觀路線示意圖”上的流線游覽時,從樓梯到入口需要走較遠的距離,從出口到下一展廳的距離也較遠,若能將出入口位置對調則會近許多。

推薦訪問: 辛亥革命 有感 博物館

【觀辛亥革命博物館有感2000字【4篇】】相關推薦

工作總結最新推薦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