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干影院/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黄文/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七年級上冊綜合實踐活動教案人民出版社【5篇】

| 瀏覽次數:

活動:實現預定目標的行為活動:心理學名詞,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七年級上冊綜合實踐活動教案人民出版社5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七年級上冊綜合實踐活動教案人民出版社5篇

第一篇: 七年級上冊綜合實踐活動教案人民出版社

遠離毒品

【教學目標】

(一)了解毒品給個人、家庭、社會帶來的危害。

(二)知道吸毒是違法行為,遠離毒品。

(三)對生命要有一種負責的態度,知道要抵制毒品。

【教學重難點】

了解毒品帶來的危害,知道吸毒是違法行為,要遠離毒品。

【教學準備】

(一)教師準備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有關資料。

(二)教師搜集我國抵制毒品和對吸毒這種行為所采取的措施及法律條文。

(三)學生搜集有關抵制毒品的資料及圖片。

【教學過程】

一、吸毒的危害

(一)教師談話:毒品是指鴉片、海洛因、嗎啡、大麻、可卡因等能夠使人成癮的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吸食毒品無論對個人、家庭,還是社會,都有著極其嚴重的危害。

(二)提問:你們認識林則徐嗎?一提起他,我們就會想起鴉片戰爭,我們知道那是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禁煙運動。請你們講一講了解到的鴉片對人們的危害。

出示幻燈,讓學生從一些圖片、數據、案例中了解吸毒給人們帶來的危害。

(三)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四)引導學生了解導致吸毒的原因,使他們小心警惕生活中的吸毒陷阱。

提問:既然吸毒有這么大的危害,為什么有的人還要吸毒呢?他們是怎樣染上毒癮的呢?

學生閱讀教材的資料。再談談自己的感受。

(五)教師總結:研究表明:吸毒不僅引發大腦病變、心臟病變、傳染疾病,還可以使人瘦弱不堪,喪失勞動能力,最終導致死亡。同時,吸毒和犯罪又是一對孿生兄弟。吸毒者在耗盡個人和家庭錢財就會鋌而走險,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進行販毒、貪污、詐騙、盜竊、搶劫等多種犯罪活動。近年來,我國的吸毒人數和因吸毒而引發的刑事案件真正逐年增加。

二、抵制毒品

(一)提問:我國的法律對吸毒、種毒、制毒、販毒的行為有什么規定?

(二)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后,指名說一說。

(三)小結:我國嚴禁吸毒。對一般吸毒者采取強制和自愿戒斷相結合的態度,而對屢戒屢犯者將采取勞動教養的強制性康復措施。對于種毒、制毒、販毒的行為嚴懲不貸。

(四)讓學生閱讀我國《勞動教養戒毒工作規定》的條文,大概了解戒毒工作的情況。

(五)提問:你現在對毒品的危害有了哪些新的認識?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讓人們遠離毒品呢?

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派小組代表發言。

第二篇: 七年級上冊綜合實踐活動教案人民出版社

班級也是我的家

【教學目標】

1.能用各種方式介紹自己的朋友,講述自己跟同學之間的故事。

2.能夠與同學和老師共同學習、勞動、游戲,體驗集體生活的愉快。

【教學重點】

引導兒童體驗集體生活的愉快。

【教學難點】

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與同伴玩耍、溝通的鍛煉。

【教學準備】

教師:校園生活欣賞圖片、故事視頻、感謝卡等。

學生:回憶校園生活,想一個“我和同學的故事”,感謝卡的畫紙和彩筆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

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探討的話題是“我愛我的集體生活,因為集體生活是愉快的,像家一樣溫暖。”

導入主題——《班級也是我的家》。

二、認識集體。

(一)老師:首先,請同學們回答一下問題——

1.什么是“集體”?什么是“集體生活”,它有哪些好處?

2.你熱愛你的班集體嗎?為什么我們要熱愛我們的集體,積極參加集體生活?

(二)老師小結學生的認識,并引導加深學生的認識。

三、新課教授。

(一)想一想、說一說

你在集體生活中發生了那些小故事呢?

(二)讀一讀、議一議

讀一讀:手爸爸的五個孩子。

議一議:這個故事對我們班集體有什么啟發?

(三)想一想、說一說

對同學( )。

別人幫助了我,我覺得( )。

我幫助了別人,我覺得( )。

(四)做一做

老師:在班級里,都有誰幫助過你,制作一封漂亮的感謝卡,向他們表示感謝吧!

四、體驗集體生活真愉快。

(一)首先我們看看書上為我們展示了哪些愉快的集體生活。(接力賽、越野賽、三跳運動會;上課時的開火車游戲,擊鼓傳花游戲??)

(二)除此以外,你還覺得集體生活有哪些令你感到愉快?(學生自由說,老師隨機總結。)

五、小結。

下課:團結力量大,集體的力量更大。


大家一起來決定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明白集體的事應大家商量,知道民主集中制這一民主生活的基本原則。提高學生民主協商和民主參與意識。

(2)學習與大家商量辦事的基本方法和規則。

(3)在民主協商中能做到求同存異,學會傾聽和吸納別人的意見。

(4)當自己的意見不被別人采納時,要心胸開闊,做到少數服從多數等。

2.過程與方法注重學習過程,采用探究式學習、情景教學法、游戲教學法等,課內與課外有機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觀察、走訪、收集資料培養學生的能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2)通過活動,提高學生獲取、分析、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習實踐的能力,增強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讓學生懂得集體的事一定要大家商量。

【教學難點】

有事大家商量決定是民主思想的體現和集體生活的原則。

【教學準備】

教師:、范例故事、大家一起做決定事情、欣賞視頻等。

學生:思考集體的事怎樣才能做決定和什么是民主,搜集有關參與討論的成語和故事。

【教學過程】

一、諺語導入,激發興趣。

請同學說說有關“集體的力量大”的言語。

出示“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言語。

問:你知道這句諺語的意思嗎?說給大家聽聽。

師:集體不僅力量大,而且智慧也很高。怎樣才能凝聚集體的智慧呢?(板書課題:大家一起來決定)

二、學習教材,明白事理。

(一)當大家意見不一致時,我們該怎么辦?根據班級情況或學校近期要開展的活動創設情境。(如班級宣傳欄、學生合唱等)

(二)引導學生討論相關問題。

(三)在討論過程中,既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同時也引導學生思考什么事民主、權利;怎樣做才是民主,怎樣做才是行使自己的權利;遇到大家意見不統一時,我們應該怎樣做等問題。

(四)聽故事教師講教材中的三個故事,學生一邊聽一邊思考問題:

1.你想對故事中的爸爸說什么?

2.這三組小孩的表現有什么不同?你希望加入哪一組?

3.這樣的表決公平公正嗎?你認為該怎么辦?

4.學生討論候舉手回答。

5.教師小結。

(五)講成語

1.教師引導學生講一講教材中的成語:集思廣益、廣開言路、百家爭鳴、求同存異。

2.含義出示:

集思廣益——集:集中;思:思考、意見;廣:擴大。指集中群眾的智慧,廣泛吸收有益的意見。

群策群力——群:大家,集體;策:謀劃,主意。指發揮集體的作用,大家一起來想辦法,貢獻力量。

廣開言路——廣:擴大;言路:進言的道路。指盡量給下屬和群眾創造發表意見的條件。

百家爭鳴——指各種學術流派的自由爭論互相批評,也指不同意見的爭論。百家,這種觀點的人或各種學術派別;鳴,發表見解。

求同存異——秋:尋求;存:保留;異:不同的。找出共同點,保留不同意見。

3.引發學生認識到,在班級中,我們每一個同學都有平等參與,討論決定事情的權利,大家做出的決定要公平公正。

4.齊讀名人名言:

有事大家商量,

充分發表個人意見,

耐心聽取別人意見,

少數服從多數,

個人服從集體,

才能把事辦好。

三、小結。

遇到意見不統一的時候,一般情況下是少數服從多數。


班級小公約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守紀律的重要。

2.讓學生了解遵守秩序和規則的好處。

3.學習通過討論、調查、舉手表決等方法制定大家共同遵守的班級公約,公約制定后能自覺地遵守。

【教學重點】

使學生了解守紀律的重要,遵守秩序和規則的好處。

【教學難點】

學習通過討論、調查、舉手表決等方法制定大家共同遵守的班級公約,公約制定后能自覺地遵守。

【教學準備】

教師:遵守規則的視頻資源、各種游戲的示例圖片、班級公約的范例等。

學生:搜集生活中的各種規則、思考班級公約的條例等。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

(一)平時大家都很喜歡玩,現在給大家10分鐘,自由結合做喜歡的游戲吧!

(二)學生做游戲,老師仔細觀察,在活動中發現問題。

二、發現問題。

(一)問:同學們剛才玩得高興嗎?為什么?

(很高興。我們大家分組后,定順序,按次序玩耍,沒有人不遵守規則。)

(我們玩不下去了。有人跑過來搗亂,有人不聽話只想自己,不顧大家,玩到中途就跑到別組去了,有人霸著玩具,不讓我們玩……)

(二)同樣的玩耍,有的組玩得很高興,有的組就玩不下去,到底應該怎么做,才能使游戲順利進行呢?

三、解決問題。

(一)生分成小組,討論、分析原因。

(二)生匯報討論結果,得出結論:游戲順利進行的重要點在于遵守游戲規則。

四、制定公約。

(一)師問:游戲不遵守規則就玩不下去。我們班級是不是也有讓老師不高興的地方呢?讓老師上不下去課的時候呢?

(二)生說出班級目前存在的問題。

(三)學生和老師共同制定班級小公約,逐條寫在大黑板上。

(四)生逐條舉手表決。

(五)齊讀黑板上的公約。

四、小品《如果沒人管人多好》

如果沒人管我會怎樣呢?有校規又有什么好處呢?會不會像我這樣,上學都輕輕松松呢?(學生表演)

(一)在小組選出小代表,說一說。

(二)行為反思:通過看小品,你明白了什么?(紀律的必要性)

五、小結。

班級公約是大家共同參與制定的,又是大家舉手同意的,有了公約要遵守,集體生活才會更快樂。


我為班級添光彩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集體榮譽感,樹立為集體添光彩的意識。

2.知道自己是集體的一員,感受到為集體做貢獻是件幸福而光榮的事。

3.懂得集體的榮譽靠大家,優秀的班級體需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道理。

4.增強與他人團結合作、交流、溝通的能力。

【教學重點】

讓學生充分認識“沒有特長的同學也能未計提添光彩”。

【教學難點】

懂得優秀的班集體需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道理。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為班級添光彩的事例、品德培養視頻等。

學生:思考我們能為班級所做的事、搜集為班級添光彩的人和事。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奧運回放,導入新課。

(一)同學們,2008年北京奧運會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在這奧運會上我們中國體育代表團獲得了金牌51枚,銀牌21枚,銅牌28枚位列金牌榜總數第一,獎牌榜總數第二。

(二)學生邊看邊想,你有什么感受?

(三)生暢談感受。

(四)小結奧運會上的運動員就是了不起,他們為我們祖國爭榮譽,添光彩,同樣我們也應該像那些運動員那樣為班級添光彩。今天,我們這節課就來學習《我為班級添光彩》。教師板書課題。

二、溫馨回憶。

(一)師問:想一想,咱們班有哪些為班級添光彩的人和事?(學生說)

(二)師引導:看!我們班得同學獲得了那么多的榮譽,為我們的班級增光添彩。請問,作為班級里的一員,你有什么話想對他們說嗎?

(三)生盡情說。

三、突破重難點、

(一)個人反思

1.師過度并引出難點:看來,為班級爭得榮譽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我們每個同學都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多為班級添光彩。但是,有的同學卻有不同的想法,我們來聽看。(播放課件:有特長的同學自然可以為班級增光添彩,但自己也沒什么特長,所以無法為班級爭得榮譽。)

2.師追問并讓學生反思:你們同意他的想法嗎?為什么?

3.生思考并會的自己的看法,師做適當引導和評價。

(二)說說心里話

1.師小結過渡:其實,每個同學的能力有大有小,各自的興趣愛好也不盡相同,不可能每個人都在學校的各項活動中獲獎,只要我們平時能處處為班級著想,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就是為班集體增光添彩!但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發現,有些事卻很少有同學愿意去做,哪些事是你們最不愿意、最不想干的呢?老師想聽聽大家的心里話。

2.生答。

3.師引導小結:感謝同學們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在一個班集體里一起學習生活,能不能因為這樣就不做事呢?集體的榮譽與每個人密切相關,人人都應該為集體服務,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師板書),這樣才是正真的為班級添光彩。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體驗游戲。

(一)師過度:說起未計提添光彩,老師相當場考驗考驗一下大家,我們來玩一個“判斷游戲”,好嗎?(生答)

(二)以下這些行為是不是為班級添光彩呢?請同學們用對錯的手勢來判斷。

1.我每次考試100分,但是從來不愿教同學。

2.我中午在學校吃飯,把吃剩的飯倒在地上,等著值日的同學來掃。

3.我平時很愛勞動,能認真完成好值日任務,不怕累,不怕臟,天天把黑板檫干凈,把地拖干凈。

4.在接力賽上,我老走神,結果把接力棒掉了,影響了班里的成績,我還在偷笑。

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一個班級只是一個小小的集體,我們除了要為班集體添光彩外,還要為我們學校爭榮譽,添光彩。那么作為學校的學生,班級里的一員,你應該怎樣做呢?

二、出謀劃策,拓展延伸。

(一)制作新學期愿望卡新學期愿望卡我的計劃我的目標我的行動方案

(二)辦一期“我為班級添光彩”的小隊報,用新視野展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道理。


春天在哪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充分感受春天的美,體驗春天到來的愉快。

2.學習觀察春天的特點,探究春天自然界的變化。

3.讓學生了解春天常見的動植物與人類的活動。

【教學重點】

讓學生感受到春天的美,體驗春天帶來的愉快。

【教學難點】

學習觀察春天的特點,探究春天自然界的變化。

【教學準備】

教師:《春天在哪里》兒歌視頻、春天的風景圖片、春天的古詩、記錄春天的表格范例、春天的繪畫作品范例等。

學生:布置學生查找有關贊美春天的詩篇、畫紙、鉛筆、橡皮、水彩筆等。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明確活動任務。

(一)談話引出春天。

小朋友,你們知道現在是什么季節嗎?

(二)鼓勵學生向春姐姐打招呼。對呀,現在正是五彩繽紛的春天,你們看,誰來了(學生戴頭飾走出來)?快跟春姐姐打招呼吧!

(三)提示課題,齊讀。大家愿不愿意一起去大自然尋找一下春姐姐,看看春姐姐究竟藏在哪里呢?好,我們一起去看看吧。(出示:紙條——春天在哪里)我們一起大聲讀一讀課題。

二、展開想象的翅膀——寫春天。

(一)春天,這么美,曾有無數的詩人贊美春天,平時你讀過哪些贊美春天的詩歌?

(二)讀一讀。

過渡:今天,教師也給你們帶來了一首贊美春天的詩,那就是艾青爺爺寫的《春姑娘》,想聽嗎?好,讓我們美美地來欣賞吧!

1.配樂:師朗讀《春姑娘》。

2.生齊讀。

小組交流:讀了艾青爺爺的《春姑娘》這首詩,你感悟到了什么?(春天來了)

三、創設情境,感受春天——找春天。

過渡:這三位同學讀完詩歌,我們仿佛來到了仙境,看到了如花似錦的春天,你們看……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段春天的視頻。剛才看了視頻之后,你發現了哪些春天的小秘密?

你們知道哪些花也是在春天開的嗎?

你們的知識真豐富,平時肯定喜歡看書,是嗎?

第三篇: 七年級上冊綜合實踐活動教案人民出版社

桂花中學2018年下期復習題

一,材料一: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材料二:2017年12月18日至20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使主要污染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重點是打贏藍天保衛戰,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調整能源結構,加大節能力度和考核,調整運輸結構。

結合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建設美麗中國,說明我國正在實施什么發展戰略?這一戰略的基本要求是什么?(4分)

(1)答: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要求我們樹立生態文明觀,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愛展,能夠認識到自己對自然、社會和子孫后代的責任。

(2)我國應如何做,才能打贏藍天保衛戰?( 6分)

答:)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節能環保產業;

加強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設,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3)踐行責任:為了使“藍天在未來不會成為奢侈品”,我們青少年應該怎么做?

答:不斷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

積極宣傳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和有關法律知識;

從身邊小事做起,爭當環保衛士;

勇于同各種破壞環境的行為作斗爭

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中宣部等部門近日印發的《關于公共文化設施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的實施意見》指出,以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科技館和革命紀念館為平臺,穩步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志愿服務站點建設,廣泛吸引志愿者參與文化志愿服務,發展壯大學雷鋒志愿服務隊伍。

某校正在開展“責任擔當,爭做學雷鋒志愿服務者”的活動,請你參與:

(1)請你列舉我們中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推缷責任的兩種行為。(4分)

答: 以沒時間為借口不做作業

以身體不舒服不跑操

(2)請你圍繞這次活動設計一條宣傳標語。(2分)

答;弘揚雷鋒精神,參與志愿服務;

愛心獻社會,真情暖人間;

(3)中學生參與文化志愿服務對自身有何意義?(6分)

答:有利于養成親社會行為習慣,提升自身人生價值;

有利于愉悅心靈,增強幸福感和成就感;

有利于增長社會知識、才干,鍛煉實踐能力;

有利于培養優秀品德,塑造良好的形象;

有利于培養團隊精神,提高合作能力;

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質,適應時代發展要求;

三、29.2017年8月23日,中共婁底市委辦公室、婁底市人民政府辦公室發布《關于在全市貧困群眾中倡導開展“人窮志不窮,脫貧靠自身”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指出:為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脫貧攻堅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脫貧攻堅的重大部署,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市委、市政府決定,從現在起到2020年年底,在全市貧困群眾中倡導開展“人窮志不窮,脫貧靠自身”行動。

《意見》指出:具體是自覺開展“五治”。其中第四治是:治“賭”,遠離牌桌、賭桌,摒棄“不勞而獲”“一夜暴富”的投機心理,不打牌賭博,不買六合彩,把時間和精力用于發展生產。第五治是治“愚”,認真學文化、學技術,千方百計送孩子上學讀書,學會生產生活的技能,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努力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

《意見》指出:全市各級各部門要認真抓好產業扶貧、行業扶貧,加快建立農產品供需平臺,加強貧困群眾勞動技能培訓,為他們提供定向就業崗位和就業信息,千方百計促進貧困家庭就業,讓貧困群眾“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

結合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開展“人窮志不窮,脫貧靠自身”行動,主要是培育貧困群眾的什么優秀品格?(2分)

答:自立、自強。

(2)在我國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有何重要意義?(6分)

答:有利于解決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逐步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經濟意義);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政治意義);

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社會意義);

(3)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政府、貧困群眾個人應如何做?(8分)

答:政府:(根本途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給貧困群眾技術、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

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貧困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堅持教育扶貧,保障貧困群眾的孩子至少要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

大力發展社會保障事業,為貧困群眾提供基本生存保障;

貧困群眾個人:弘揚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正視遇到的困難或挫折;

既積極尋求政府和社會的幫助,又自力更生、艱苦奮斗,

四、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我國實施“全面兩孩”政策。2016年1月1日,“全面二孩”政策開始實施,這有利于我國人口的均衡發展。但新政策會提高國人的生育意愿嗎?有調查顯示:70%到80%的人都說自己愿意生二孩,但真正生二孩的人只有30%(數據來自半月談)。民眾想的最多的還是“不敢生,生不起”。究其原因有的怕失業,有的怕養不起等。

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

(1)廣大民眾不敢生二胎反映了我國社會的哪些現實?(4分)

答: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我國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我國的生產力總體水平還比較低;

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還不完善;

我國在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還存在著問題;

(2)如何讓民眾“敢生、生得起”二胎,請你建言獻策。(6分)

答: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

增加人民的收入;

完善社會保障機制,加大對教育、醫療等配套基礎建設的資金投入;

政府鼓勵生育,保障二胎生育者的就業權利;

五、25.仔細觀察下面兩幅漫畫,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

漫畫一《不關我的事》 漫畫二《奉獻》

⑴上述兩幅漫畫分別表達了什么寓意?(4分)

答:漫畫一啟示我們不能逃避責任,推卸責任,要積極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這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2分)。

漫畫二啟示我們關愛他人,關愛社會,當我們用愛心照亮他人的時候,其實也在溫暖著自己,也溫暖了整個社會(2分)。

⑵漫畫一中的現象會帶來什么后果? (4分)

答:①漫畫一中現象是對他人、對社會不負責任、推卸責任的表現,也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表現。其后果是必然會受到道德譴責,失去別人的信任,得不到別人的幫助和支持,對他人的利益和對社會造成損失,嚴重的還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⑶結合漫畫二所體現的主題,某校九年級計劃開展一次“服務社會,奉獻愛心”的活動,請你確定兩個欄目以及確定的理由。(5分)

答:①責任—我承擔:積極承擔責任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承擔責任,能促進自己的成長和發展,能贏得別人的信任,能獲得自尊和自信,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穩定和諧的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和發展(3分)。

②成長—我奉獻:承擔責任,奉獻社會,不僅僅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內心的需要,只有人人都獻出一點愛,我們的社會才會更溫暖、更和諧。

六:材料一2017年8月8日是我國第一個省級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70年來,內蒙大草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從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百元增加到城鎮居民10358元、農牧民3342元;曾經封閉蕗后的貧困之地,變成人均GDP列于全國前10名、經濟增長連續5年位居全國第一的富裕文明之鄉

材料二2016年底,我國共建立了155個民族自治地方,包括5個自治區、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在55個少數民族中,有44個建立了自治地方,實行區域自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71%,民族自治地方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64%。同時,建立了1173個民族鄉。

請回答

1)材料一中內蒙古自治區70年來發生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的原因有哪些?

答:)①堅持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②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③內蒙古自治區各民族人民的團結奮斗;④堅持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

(2)材料二中的數據反映了我國一項什么制度?目前我國政府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是什么?

答:(2)①民族區域自治制度;②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

3)我們青少年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為民族團結做些什么?

答:①要認真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增強民族團結意識;②要多做有利于民族團結的事,與破壞民族團結、制造民族分裂的行為作斗爭;③以實際行動自覺維護各民族間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關系

七、新的奮斗目標: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社會主義現代化

強國。“三個目標”分別是:到2020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1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學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2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基本實現現代化提早15年)

八.尋訪塞罕壩六十年代第一批東林畢業生,聽他們講述當年的故事

從“天蒼蒼,野茫茫,風吹沙起好荒涼”的沙地荒原,到如今守護京津的綠色長城;從“一棵松”到世界最大的人工林海;從飛鳥不棲、黃沙遮天到蒼翠連綿、綠水潺潺……塞罕壩之所以成為“華北的綠寶石”,正是因著幾代勞動者矢志不渝的成果。

在塞罕壩還是一片荒蕪的1962年,東北林業大學派出了47名優秀學子踏上這片土地,祖國的需要就是東林學子奮斗的目標,當國家的呼喚傳到了東林,學生們沸騰了。李桂生將上壩的決定告訴家里人,卻遭到了強烈反對,比起環境惡劣交通閉塞的塞罕壩,家人更希望他選擇條件優渥的大城市,但李桂生近乎執拗地堅持了最初的決定:“我們這一屆一百多人,只有6個黨員,我是黨員啊,必須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要是黨員都怕苦怕累,那還能干成什么事業呀?”他們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書寫了屬于塞罕壩的綠色奇跡。

時任承德地區專署林業局長的劉文仕受命擔任第一任場長。他上任之前就明確了機械林場的四個任務:人工栽種林木,建立京津綠色屏障;培養、儲備優秀林業系統技術骨干和專門性管理人才;開創并總結創辦機械化林場的經驗,以供全國推廣;培育中小徑級用材,支撐國民經濟發展需求。

結合上述材料,運用相關知識,思考下列問題:

(1)塞罕壩奇跡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哪些重要啟迪?(6分)

答:①必須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②建設生態文明要有艱苦創業、甘于奉獻、勇于犧牲的精神;

③要注重科技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應用;

④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促進發展;

⑤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等等。(

(2)綠化祖國,人人有責!作為中學生的你能為綠化祖國做些什么呢?(4分)

答:①開展多種活動,宣傳國土綠化重要性;

②從我做起,參加植樹造林活動;

③從小事做起,愛護身邊花草樹木;

④為當地政府植樹造林,綠化祖國建言獻策;

⑤增強責任意識,同破壞綠化行為斗爭;等等。

第四篇: 七年級上冊綜合實踐活動教案人民出版社

亞洲基本概況 (1)

一、亞洲的基本概況: P2 圖7.1 、P4圖7.3

1. 半球位置: 主要位于北半球、東半球 2.海陸位置: 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和北臨北冰洋

3. 特征: 地面起伏很大,中部地勢中部高、四周地勢較為低下

4. 氣候特點: ①氣候復雜多樣, (沒有溫帶海洋性氣候)②大陸性氣候分布廣③季風氣候顯著

5. 河流特點: 發源于中部山地高原順地勢呈放射狀向四周的海洋(受地形地勢的影響)

6. 人口特點: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人口過億的國家有 6個,東亞、東南亞、南亞人口稠密

7. 亞洲的氣候為什么復雜? ①緯度: 跨緯度廣, 有寒、溫、 熱不同溫度帶的氣候類型。 ②海陸:東西距離長, 氣候的大陸性、

海洋性差異明顯。③地形:地形復雜多樣,加劇了氣候的復雜程度。

8. 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 冬冷夏熱,氣溫年較差大;降水較少,集中在夏季。

9. 溫帶季風氣候的特點: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熱同期。

10. 季風氣候的雨熱同期(尤其是夏季風)對農業的影響: 利――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作物生長;不利-易產生旱澇災害,威

脅農業生產。 11 、為什么說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①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一個洲;②是世界上夸緯度最廣的一個洲;③是

東西距離最長的一個洲;④是人口最多的一個洲。 12 、根據 地理方位 ,把亞洲分為 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北亞和中

亞6個地區 。中國位于東亞。 13. 亞洲地理集錦 喜馬拉雅山脈 -世界最高大的山脈,海拔超過 7000 米的高峰有 50 多座。

珠穆明瑪峰 -.馬拉雅山脈主峰,世界最高峰,海拔 8844. 43 米。

青藏高原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平均海拔在 4000 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稱。

西西伯利亞平原亞洲最大的平原,面積約 260 萬平方千米。

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成水湖,面積約 37 萬平方千米。

貝加爾湖一世界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最深處達 1620 米,蓄水量 2.3 萬立方千米。

死海一 -湖面低于海平面 415 米,是世界陸地最低點。

阿拉伯半島一世界最大的半島,面積約 300 萬平方千米。

馬來群島一世界最大的群島,共有島嶼 2萬多個,面積 243 萬平方千米 。

二、亞洲的人文環境

1.人口最多的大洲⑴、 2000 年,在 世界60.55 億人口中,約有 36.8 億人生活在亞洲。是人口最多的一個洲。⑵、 東亞、東

南亞和南亞 是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區,其中 中國、印度、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日本、巴基斯坦六國 人口超過 1億。 ⑶、

亞洲眾多的人口,對資源、環境產生的壓力:針對這一問題,如何實現良性循環?( 4)亞洲地區人口上一億的國家有:

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日本

2. 多樣的地域文化

⑴、文化現象和自然環境的關系: A 、沙特阿拉伯 地處熱帶沙漠氣候區,終年炎熱干旱。由于氣溫很高,他們身著 寬大的袍

子,以便散熱。 干旱的草場適于發展畜牧業,牧人們采取游牧的方式,所以他們身居帳篷; B、西伯利亞 是世界上最冷的地

區之一, 為了御寒當地人身著毛皮服裝, 大面積的 亞寒帶針葉林 為建木屋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終年的積雪使 雪橇 稱為這里主

要的交通工具。 C、也門 位于丘陵地帶,所以也門的住房大都 依山而建, 農田也基本上是 梯田。 D、孟加拉國 地處恒河三角

1

洲,恒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區之一,終年濕熱,河網密集,所以這里的居民出門乘船,以捕魚為生。 E、印度尼

西亞的加里曼島地處熱帶雨林地區,終年高溫多雨,為了防潮,他們都居住在高腳屋內。由于過的是聚居生話,所以房屋很

長。F、日本 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多地震,有“地震國”之稱,所以日本的建筑有很多防震設計。

3、經濟發展差異⑴、亞洲經濟的總體特點: 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差異很大。少數國家屬于發達國家,如日本;大部分國

家屬于發展中國家。 ⑵、亞洲各國經濟發展差異的形成原因: 影響亞洲經濟發展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 社會因素和歷史因

素。⑶、三類產業的劃分和含義: 三類產業與國民生產總值之間的關系: 總的來講,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越高的國家,第三產

業比重越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越低的國家,第一產業的比重越大。

東南亞 (2)

1、國家和居民:⑴、國家: (11 個) ①、中南半島國家: 越南、老撾、(內陸國)、緬甸 、泰國、柬埔寨

②、馬來群島國家:新加坡 -花園城市 ;印尼最大的群島國家 (千島之國及火山國 );馬來西亞、文萊、菲律賓、東帝汶等 ⑵、

居民: 東南亞居民大多為 黃種人 ,是世界上 華人、華僑 最集中的地區。

2、“十字路口”的位置: 東南亞地處 亞洲和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 之間。

3、位置及領土組成: 亞洲的東南部,包括 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

4、重要海峽:馬六甲海峽 ,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 ,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

的必經之地,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馬六甲海峽經過的三個國家是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

5、地形特點: 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6、主要河流及流經的國家 湄公河 --- 源自中國青藏高原的瀾滄江, 出國后稱湄公河, 一直往南流, 經過緬甸、 老過、 泰國、

柬埔寨、越南,最后流入南海。

7、氣候特點:

氣候類型 分布地區 氣候特征 對農業的影響

熱帶雨林氣候 馬來群島大部 全年高溫多雨 農作物可以隨時播種 ,四季都有收獲

馬來半島南部

菲律賓南部

熱帶季風氣候 中南半島大部 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 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馬來半島北部

菲律賓北部

8、物產: 東南亞著名的稻米出口國:泰國、越南、緬甸;閱讀 P15 圖7.24

熱帶經濟作物生產狀況 國家

世界最大的橡膠生產國 泰國

世界最大的蕉麻生產國 菲律賓

世界最大的椰子生產國 印度尼西亞

世界最大的棕油生產國 馬來西亞

世界最大的椰子出口國 菲律賓

2

9、東南半島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 。 原因 :這些平原及河口三角洲地區土壤肥沃,地勢平坦,易于灌

溉,交通便利,經過長期開發,已成為東南亞人口稠密、農業發達的重要農業區。

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利弊。

利:1. 地形平坦,為城市提供建設用地。 2.水運條件,為城市的對外交通提供便利。 3.為城市提供水源

弊:1、城市廢水污染河流。 2、河流水患影響城市。

10 、東南亞的 旅游勝地 P14圖7.23

南亞地區 --- 印度 (3)

南亞地區有 7個國家: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馬爾代夫、斯里蘭卡孟加拉國

1、概況:(P18 圖7.32 )位置――亞洲南部,三面臨海,大部分地區地處 熱帶和亞熱帶 。

印度是 南亞 面積最大的國家,目前 人口 超過十億, 居世界第二位。恒河是印度的母親河。印度人屬于白色人種。

2. 印度人口眾多對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壓力 :印度的自然資源總量

較多, 但由于人口較多, 使印度無論是人均自然資源占有量, 還是人均鋼產量和糧食產量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 都有較大差

距。所以說人口的過度增長對一個國家的資源、環境及經濟發展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3、印度的地形特點: (P19 圖7.33--34 )自南向北明顯的分為三部分:北部山地:喜馬拉雅山;中部平原:恒河平原;南

部高原:德干高原。

4、印度的氣候特點: 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 熱帶季風氣候特點: 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旱季 10 月-次年 5 月;雨季 6-9

月)。

月份 風向 對降水的影響

一月 東北風(陸地→海洋) 少,旱季

七月 西南風(海洋→陸地) 多,雨季

5、印度的水旱災害頻繁: 受季風影響, ,尤其受到西南風變化的影響: (P20 圖7.36

水災 旱災

西南風的變化 來得早、退得晚、風力強盛 來得晚、退得早、風力不足

6、水稻和小麥是印度主要的糧食作物,二者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

自給有余的糧食生產歸功于 印度的“綠色革命” 。

7、印度小麥、水稻的分布與地形和降水量分布的關系: (P20 圖7.36 )

農作物 分布地區 地形 降水

水稻 東北部半島沿海地區 平原 多

小麥 德干高原西北部恒河上游 高原、山地 較少

西亞地區 --- 中東 (4)

1、中東的范圍: 中東地區主要包括除阿富汗之外的西亞各國,以及北非的埃及。

2、重要地理位置:兩洋三洲五海之地 ——溝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地處亞、非、歐交界地帶,位于阿拉伯海、紅海、地中

海、黑海和里海(內陸海)之間。 P23 圖7.41

3

3、兩個重要的溝通東西方交通要道 : ⑴、土耳其海峽: 黑海和地中海的通道; ⑵、蘇伊士運河 :地中海和紅海的通道。

土耳其海峽和蘇伊士運河在溝通東西方聯系方面的重要作用: 蘇伊士運河的建成, 大大的縮短了從亞洲各港口到歐洲的航程。

如:從波斯灣運輸石油到英國倫敦走蘇伊士運河可比繞道好望角縮短 7300 千米。土耳其海峽是黑海出地中海的唯一通道,

也是溝通亞洲和歐洲的重要通道。 注意:霍爾木茲海峽 ――波斯海和阿拉伯海的通道,被稱為“石油海峽” 。

4、 豐富的石油資源: ⑴、中東是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石油產量和輸出最多的地區。石油儲量占世界總量的一半以上。⑵、

中東的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沿岸地區 。主要產油國有: 沙特阿拉伯、伊拉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科威特、伊朗。 P24

圖7.44 ⑶、石油特點及輸出地區或國家: ①、 特點: 儲量大,埋藏大,出油多,油質好。

②、 輸出地區或國家及航線: P24 圖7.43

往東 :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太平洋→ 日本。

往西: A 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大西洋→西歐、 美國。B波斯

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歐、美國

5、匱乏的水資源:⑴、中東的氣候: 以熱帶沙漠氣候為主,特點: 全年高溫少雨

⑵、中東水資源分布特點: 分布不均,多國共用。 ⑶、解決水資源的措施 : 興修水利、海水淡化(如沙特阿拉伯) 、高效節

水技術(如以色列的滴灌設施) 、農業科研。

6、文化差異: ⑴、 中東的人種主要是白色人種; ⑵、中東是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的發源地。巴基斯坦的耶路撒冷是

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的圣城。⑶、阿拉伯國家 -- 居民是阿拉伯人(白色人種)通用阿拉伯語、信奉伊斯蘭教。伊朗――

波斯人,伊斯蘭教;以色列――猶太人,猶太教。

7、 中東問題的關鍵是 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之間的沖突, 阿以沖突的焦點 巴勒斯坦地區。

8、總結中東地區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 :地理位置之爭、石油之爭、淡水之爭、宗教文化之爭、領土之爭。

東亞地區 --- 日本 (5)

1、東亞島國: 日本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部,領土由 北海道、本州(最大) 、四國和九州四個大島 及附近的 3900 個島

嶼組成。 首都是東京。

2、多山的地形: ⑴、地形特點: 以山地丘陵為主(占 3/4 ),平原面積狹小(關東平原最大) 。

⑵、 日本多火山、地震 。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 P29 圖7.52 A 、日本為什么多火山、地震? 從板塊構造學說來說,日本位于

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也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

B、火山能帶給人們災難,但是在非活動期間,可以為人類造福嗎? 火山爆發后沉降下來的火山灰是肥沃的土壤,有利于農

業生產,火山在非活動期間,可以開辟為旅游地和地學科研基地。

⑶、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這對日本的漁業、造船業、海上運輸、對外經濟聯系十分有利。

3、溫濕的氣候(北部——溫帶季風氣候.南部——亞熱帶季風氣候)→海洋性特征明顯。

4、發達的經濟:⑴、加工貿易型經濟:原料燃料依靠進口,產品依靠出口。

⑵、 日本工業分布: 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狹長的地帶。 P32 圖7.57

原因: 多優良港口,交通便利。有利于進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業產品;而且這里也是城市和人口集中地,是國內最大的消

費地。 ⑶、日本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4

有利條件: 日本有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島國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等有利條件,進口原料,出口工業

產品,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不利條件: 日本地域狹小,資源貧乏,需要從國外進口,經濟對外依賴嚴重。世界一旦發生經濟危機,必然使日本的經濟受

到沉重的打擊。

5、東西方兼容的文化 ⑴、日本民族構成單一, 大和民族 占絕對優勢。⑵日本文化具有 東西方兼容 的典型。

⑶、日本的文化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中國與日本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 。

歐洲--- 西歐 (6)

1、位置和范圍: 歐洲西部指歐洲的西半部,西臨大西洋,北臨北冰洋,南臨地中海;面積 500 萬平方千米。

2、 歐洲西部的區域特征: 人口稠密、國家眾多、絕大部分是發達國家。如:英國、法國、德國。

3、歐盟: EU 總部所在地――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

⑴、歐盟成員國以及首都: P41 知識之窗 ⑵、歐盟對成員國的影響: P41 各圖

⑶、 歐盟在世界上的經濟地位: 歐盟的建立對于歐洲各國擴大經濟市場、降低成本、減少繁瑣手續、推動科技發展、促

進內外貿易發展都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從此, 歐洲各國形成同一種勢力與美國代表的世界強勢集團抗衡, 成為世界政治、 經

濟領域不可小視的力量。

4、以制造業為主的工業:

⑴、制造業:把原料進行加工,制造成各種各樣產品的工業部門。如鋼材制造成機床、汽車等。

⑵、制造業人口比重越大,人均 GDP越高,所以發達國家制造業比重較大。

⑶、工業區分布的特點是 :多而密集,呈十字型分布。西到英國,東到波蘭,北到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南到意大利。

⑷、 工業區主要分布 在英國,中部和南部,法國的東北部,德國的西北部和南部。 P40圖8.12

5、傳統的畜牧業: ⑴、 地形特點: P35 圖8.1 地勢低平,南北多山地,中部平原廣大。

對氣候的影響: 地勢和山脈的東西走向有利于來自大西洋的暖濕氣流深入,使得全年有較濕潤的氣候。

草場分布與地形的關系: 英法兩國平原面積廣大,氣候溫和濕潤,適合草原生長,因而草場面積廣大。

⑵、P40 圖8.12A 、歐洲西部大部分位于北溫帶

B、溫帶海洋性氣候的特征: 冬季溫暖,夏季涼爽,全年多雨,各月降水均勻。(全年溫和濕潤)

C、溫帶大陸性氣候與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差異:

氣候類型 降水 氣溫

溫帶大陸性氣候 少,季節分配不均勻 冬夏溫差大

溫帶海洋性氣候 較多,季節分配均勻 冬夏溫差小

D、地中海氣候的特征: 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濕潤。

6、繁榮的旅游業:豐富的旅游資源: P42 圖8.15

音樂之都——維也納(奧地利) ;法國艾菲爾鐵塔; ;藝術之都——巴黎(法國) ; 法國的埃菲爾鐵塔、盧浮宮 ; 湖光山色、

“鐘表王國” 、 阿爾俾斯滑雪 ——瑞士;羅馬古跡、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比薩斜塔; 地中海的陽光沙灘 ;地中海沿岸沙灘

陽光,看斗牛比賽——西班牙;觀賞花卉、風車,參觀圍海造田工程——荷蘭; (風車、郁金香、木鞋為其三大特色)

5

乘船游覽峽灣,觀看午夜太陽——挪威;慕尼黑的啤酒——德國。德國的古堡。英國的泰晤士河風光。丹麥——“歐洲的

牧場和食品庫” ,世界上的乳蓄大國⑩巴特農神廟――雅典(希臘首都)

歐洲--- 俄羅斯 (7)

1、面積最大的國家: ⑴、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面積 1700 余萬平方千米) ,世界唯一地跨歐亞兩大洲。 俄羅斯屬于歐洲。

⑵、地理位置 :亞洲北部,東臨太平洋,北臨北冰洋,西北臨波羅的海,西南部里海,南與中國、蒙古、哈薩克斯坦相鄰。

2、地形:(P44 圖8.17 )⑴、地形特點: 地勢東高西低,地形以平原為主。附:主要的地形區

西 俄羅斯 東

烏 葉尼 勒

東歐平原 拉 西西伯利亞 塞河 中西伯利亞 拿 東西伯利

伏爾加河 平原 高原 亞山地

爾 河

⑵、 河流:歐洲最長河 ---- 伏爾加河, 流經東歐平原,注入里海 。 ⑶、 貝加爾湖,世界最深的湖泊 (最深處 1600 多米)。

3、氣候 :大部分地區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特點: 冬季漫長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溫暖 )。

4、自然資源豐富,重工業發達: P46 圖8.19 和8.20

⑴自然 資源豐富: 森林資源(有世界最大的亞寒帶針葉林) ;礦產資源(秋明油田和第二巴庫油田、庫爾斯克鐵礦、庫茲巴

斯煤礦)。(2)俄羅斯是一個以 重工業 為主的工業大國,但輕工業薄弱。 工業主要分布在歐洲 。(3)、 四大工業區: P46 圖

3. ①、圣彼得堡工業區;②、莫斯科工業區; ③、烏拉爾工業區;④、新西伯利亞工業區(亞洲) .

⑷、 主要城市: ①、首都莫斯科:全國最大城市和綜合性工業中心,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有著名的 紅場、克里姆林宮 。

②、 圣彼得堡:第二大城市, 臨波羅的海;③、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 :臨太平洋;④、摩爾曼斯克:臨北冰洋(終年

不凍,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 。⑤、目前,俄羅斯的航空航天技術、核工業技術、深海探測技術、遙感技術和生物技術等

領域居世界領先地位。

4、 發達的交通 P47 圖8.23 和8.22 交通部門齊全 ,鐵路、公路、航空、內河、海洋和管道運輸,尤其是管道和鐵路運輸。

但交通運輸線在歐洲部分和亞洲部分 地區分布不平衡 :①、歐洲部分鐵路網非常密集,以莫斯科為中心呈放射狀。②、亞洲

部分鐵路網比較稀疏,但有一條非常重要的鐵路 西伯利亞大鐵路 ,它橫跨亞歐大陸,又被成為是 亞歐大陸橋。 P47 圖8.22

西半球的國家 (8)

注意的問題: 西半球包括 南美洲和北美洲 ,分界線 是巴拿馬運河。

北美地區和拉丁美洲地區的分界線則是美國和墨西哥的國界線, 該國界線以北地區 稱為北美地區, 包括美國和加拿大; 該國

界線以南因通用語言都屬于拉丁語, 被稱為拉丁美洲

美國

1、位置與領土: P50 圖9.1 ⑴、 海陸位置: 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臨墨西哥灣。

緯度位置 ――主體位于北溫帶。夏威夷位于熱帶,阿拉斯加大部分位于寒帶和亞寒帶

⑵、 領土 由本土和阿拉斯加,夏威夷(海外州)三部分組成。⑶、 陸上鄰國: 南臨墨西哥,北臨加拿大。

2、移民國家 ⑴、居民主要是歐洲白人移民的后裔,有色人種主要是黑人,是非洲人的后裔。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里。美國

境內的華人、華僑主要分布在洛杉機和舊金山。印第安人是美國的土著居民 .各國移民移入美國后,經過長時間的融合,在

6

語言、文化和生話方式等方面漸趨一致,形成統一的 美利堅民族。

⑵、城市: ①、首都-華盛頓;②、最大城市(聯合國總部)—-紐約;

③、太平洋沿岸最大的城市、美國第二大城市—-洛杉機(好萊塢和迪斯尼樂園) ;

④、有“硅谷”分布的城市-——舊金山; ⑤、芝加哥-交通中心、美國第三大城市。

⑥、底特律-汽車城;⑦休斯敦――航空城 ;⑧西雅圖――波音城⑨、匹茲堡-鋼鐵工業中心。

3、農業地區專業化( P58 圖9.21 及知識之窗)

⑴、世界農業大國:是世界出口糧食最多的國家。

⑵、農業生產實現了 機械化和生產專門化(農業生產特點) 如五大湖附近的乳畜帶等,

⑶、 地形分布特點: 南北縱列分布,有三大地形區:西部高山,中部平原,東部是低緩的山地。 注意:科迪勒拉山系是世界

上最大的山系。 .

⑷、 降水量分布特征: 降水由東部向西部遞減。

⑸、 河流:密西西比河 是美國第一大河,也是世界第四長河。 五大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其中蘇比利爾湖是世界上最大

的淡水湖。 河流和湖泊為農業提供了灌溉水源。

⑹ 美國農業帶的分布 是受到氣候(氣溫和降水) 、地形、土壤、人口(市場及勞動力)等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 P58 圖21

4、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⑴、工業分布地區:①、 東北部地區 (發展最早 )-—鋼鐵、機械、汽車、化工等工業。

②、 南部地區 (新興工業區)-—石油、飛機、宇航、電子工業等。③、 西部地區 (硅谷分布地區)-—宇航、電子、信

息技術等工業。

⑵、 工業特點: 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在創造產值、提供就業機會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5、能源消耗大國-→環境污染大國

美國是世界第一經濟強國, 它發達的工業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全球資源和破壞地球環境的基礎上的, 因而美國也是世界最

大的資源消耗國和廢物排放國,所以 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應該在在保護世界資源和環境中應擔負主要的責任和義務。

巴西 (9)

1、巴西概況: P63--64 圖9.27

⑴、巴西是拉丁美洲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國家。國土面積居世界第四位。

⑵、位置:海陸位置――瀕臨大西洋,是一個臨海國。緯度位置――巴西絕大部分國土位于南回歸線和赤道之間,地處熱是一個

熱帶國家。

4. 巴西地形特點: 主要是平原和高原( P63 圖9.27 )

巴西氣候特點: 以熱帶濕潤氣候為主,主要的氣候類型有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

植被特點: 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分布廣泛。

⑴、亞馬孫平原: 世界面積最大的平原,該地區是常年高溫多雨的 熱帶雨林氣候 。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區(被稱為

地球之肺 ),有世界動植物王國之稱。

⑵、巴西高原: 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該地區是熱帶草原氣候。

7

⑶、亞馬孫河: 由西向東注入大西洋,是世界上第二長河,也是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

3、發展中的工農業大國:⑴、是南美洲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

⑵、巴西主要工業部門和工業分布: 巴西有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工業發展水平較高,鋼鐵、機械、食品工業較發達。

工業分布: 巴西的重工業多分布在東南部鄰近鐵礦和海上交通便利的圣保羅,里約熱內盧地區,工業分布不平衡。農業

區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

分布在東南沿海的原因 :氣候溫和濕潤、交通便利,人口集中,有充足的勞動力,開發較早。

⑶農業機械化程度較高: 是世界最大的咖啡生產國和出口國;蔗糖、香蕉、劍麻的產量居世界首位,牛肉大量出口。 ⑷、

豐富的資源: 鐵礦豐富;水能資源豐富(世界最大水電站 --- 尹泰普水電站) 。

4、熱帶雨林的危機:⑴、亞馬孫熱帶雨林的作用: P65 圖9.32

A、調節全球氣候; B、為全球提供新鮮空氣; C、涵養水源,保護淡水資源; D 、保護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E、提供良好

生境,維護生物多樣性; F、提供木材。

⑵、亞馬孫熱帶雨林遭受破壞的原因及產生的后果: (P66 圖9.33 及知識之窗)

破壞的原因: A 、為了興建亞馬遜橫斷公路等數條干線公路,許多受雇于外國公司的伐木者,把公路沿線的優良木材席

卷而去。 B、為了發展采礦業,開辟大型農牧場,人們不惜把大片的森林化為烏有; C、本國墾荒的貧苦農民,采用原始的

刀耕火種的方法,在公路兩旁肆意砍倒數木,開墾種地。

產生的后果: 森林遭受破壞,水土嚴重流失,珍貴的野生動物遭劫,全球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威脅。

5、人口和城市: 巴西是南美洲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分布不均勻,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帶。北部、西部、中部人口稀少。

分布不均原因: 人口分布受到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的制約,巴西東南部自然條件優越,工商業發達,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區。

(1)、居民主要是 白種人 和混血人種,通行 葡萄牙語 。居民多信奉 天主教。(2)、城市分布特點: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

而且大城市十分集中。 (3)、 巴西城市人口比重大, 城市化水平 高。

(4)、城市化的影響及帶來的問題: 城市化可以給人們帶來財富和繁榮,但是人口高度集中,又會帶來很多難以解決的問

題,如資源緊缺、交通擁擠、住房困難、就業緊張、污染嚴重、犯罪增多等。

最大的城市——圣保羅;最大港口和第二大城市——里約熱內盧;首都——巴西利亞。

陽光灼熱之地 --- 非洲 (10)

1、地理位置: ⑴、緯度位置:赤道從中部穿過,南北回歸線穿過南北,主要位于熱帶地區。

⑵、海陸位置:東臨印度洋,面臨大西洋,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2、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黑種人,有 “黑非洲” 之稱。 熱帶草原上有許多野生動物: 如羚羊、鴕鳥、長頸

鹿、大象、斑馬、獅子( P72 圖10.5 )

3、本區的地形特點 P69 圖10.1 ⑴、特點: 地形多以高原為主(高原大陸)地勢東南高,西北低。

⑵、主要地形區: 埃塞俄比亞高原— “-非洲屋脊”;②、乞力馬扎羅山——非洲最高的山峰 (山頂積雪) ;③、 剛果盆地 -----

世界最著名的大盆地;④、東非大裂谷 ---- 世界最長 ,“地球的傷疤”⑤、撒哈拉沙漠 ------ 世界最大沙漠( 770 萬平方米);

⑥、幾內亞灣 ------- 非洲最大海灣;⑦、馬達加斯加島 ------ 非洲最大島嶼。

4、氣候 :⑴、非洲絕大部分在熱帶,平均氣溫高( 25 ℃以上)稱為“熱帶大陸”或 “陽光灼熱的大陸” ,是世界上干旱面

8

積最大的國家。⑵、氣候特點:以赤道為軸,南北對稱狀分布。 (P71圖10.4 )

⑶、本區 有世界上最大的熱帶草原氣候區,分布在熱帶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特點是全年高溫,分干濕兩季。

⑷、熱帶草原的國家,常受到到 干旱 的威脅

5、河流: ⑴、尼羅河——世界上最長河( 6000 千米)注入地中海;⑵、剛果河——水量次于亞馬孫河,注入大西洋。

6、物產豐富 (“富饒大陸” ):礦產資源: 金剛石、黃金儲量和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幾內亞灣的鋁土,南非的黃金儲量和產

量居世界首位。 (P79 圖10.24 ) 埃及有世界上優質的長絨棉

7、單義商品經濟⑴、經濟特點: 單一的商品經濟(過分依賴某一種或幾種初級產品) 。

⑵、經濟落后的原因: 殖民主義的長期占領和瘋狂掠奪,使本區成為殖民國家農礦產品的供應地和工業產品的傾銷地。

⑶、經濟出路: a努力發展民族工業; b 發展多樣化的農業。

8、人口、糧食和環境問題: ⑴、是世界上 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的地區 。

(2)、 解決本區的人口、糧食、環境問題的措施:① 控制人口過快增長,提高人口素質;②減輕自然災害,保護生態環境;

③大力發展糧食生產,解決食物短缺問題 (3)黑種人的故鄉。

澳大利亞 (11)

1、位置、范圍、面積:⑴、地理位置 :西北與亞洲相鄰,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南與南極洲相望,是獨自占有一個大

陸的國家。 ⑵、南回歸線橫穿澳大利亞的中部,位于五帶中的 熱帶和南溫帶 。⑶、領土組成 :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

等。面積居世界第六位。

2、世界活化石的博物館: 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亞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呢? 澳大利亞大陸早在 6500 萬年前與其他大陸分離,

孤立于南半球的海洋上, 生物進化緩慢, 又缺少天敵, 保存了很多古老的物種。 如 跳遠名將-袋鼠; 澳洲懶漢-考拉 (樹熊);

長跑運動員-鴯鹋;卵生哺乳動物-鴨嘴獸。

3、騎在羊背上的國 P85 圖10.36

⑴、地形 :地勢低平。地形自西向東明顯地分三部分:西部是高原、中部是平原、東部是山地。

澳大利亞農牧業分布于地形的關系: 澳大利亞粗放牧羊帶和牧牛帶分布在西部、中部、 北部地區,而東南部和西南部沿海是

混合農業帶,東南部、西南部沿海地區平原既適合牧羊又適合發展耕作業,而且在時間上不會發生沖突。

⑵、氣候: 南回歸線橫穿澳大利亞的中部,位于五帶中的 熱帶和南溫帶,因此氣候 以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沙漠氣候為主。

P84 圖 10.34

澳大利亞農牧業分布與氣候的關系: 澳大利亞中部、西部和北部地區為廣大的熱帶沙漠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區,較為干燥,

適宜牲畜過冬和繁殖,東南部溫帶海洋性氣候、西南部的地中海式氣候也同樣適宜耕作業。

⑶、 澳大利亞 70 ﹪以上的羊只,集中在東南部和西南部的混合經驗地帶,其他廣大地區放養的羊只相對較少,原因是 澳大

利亞西部高原廣闊的地區分布了大面積的沙漠, 沒有辦法發展農牧業, 形成了一個大面積的農業空白區域; 而東南部和西南

部地區,地勢低平,氣候濕潤,雨熱條件好,既有利于小麥的種植,又有利于養羊業的發展,形成了綿羊和小麥的混合經營

帶。⑷、澳大利亞出口的主要農牧產品: 羊毛、牛肉、小麥。

⑸、 澳大利亞養羊業的發展條件: a 草原肥美,分布廣 ;b 地下水豐富 ;c 氣候干燥,適于綿羊繁殖 ;d 羊群無天敵

4、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P84 圖 10.35 ⑴、礦產資源豐富:鐵、煤等,被稱為“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

9

⑵、 澳大利亞的鐵礦,煤礦,鋁土礦分別分布在哪里? 鐵礦——西部、煤礦——東部沿海;鋁土礦——東北部

5、目前,服務業已經大大超過農牧業和工礦業,成為主導產業。

6、城市和人口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 ⑴、悉尼——最大城市、海港;⑵、堪培拉——首都。⑶、墨爾本――第二大城市

7、為什么澳大利亞的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氣候條件 -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候影響,溫暖濕潤。 交通條件 -東

南沿海多良港,對外交通便利。 歷史和經濟 -英國移民首先到達地,開發時間早。

極地地區 (12)

1、北級地區 P87 圖11.1 ⑴、位置和范圍: 北極圈以北的地區,包括北冰洋,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部一些島嶼(世界

最大的島嶼格陵蘭島) 。⑵、位置特點:位于地球的最北端,是世界上緯度最高的、跨經度最多的一個地區。

⑶北極地區的土著居民是 因紐特人(黃種人)和拉普人 。

2、南極地區 ⑴、位置和范圍: 南極圈以南的廣大區域,包括南極大陸及其周圍的海洋。 P90 圖11.7

⑵、位置特點:位于地球的最南端,是世界上緯度最高的、跨經度最多的一個地區。

3、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的海陸分布狀況: P87 活動1小題和 P90 活動第 1小題。

⑴、北極地區中心大洋: 北冰洋; ⑵、環繞南極大陸的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南極與北極的氣溫是否一樣?

結論: 南極比北極地區更冷,南極地區是地球上最冷的 原因: a.南極洲幾乎全部位于南

地區 極圈以內,緯度高,地面接受太陽光熱少; b.南極

洲平均海拔較高; c.大部分被冰雪覆蓋,冰雪對陽

光有較強反射; d.南極地區以陸地為主, 北極地區

以海洋為主 ,海陸物理性質不同。

4、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特點比較表:

南極地區 北極地區

海陸狀況 中間是南極大陸,周圍被太 中間是北冰洋,周圍是亞洲、歐洲、北美洲的陸地

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包圍 和島嶼

氣候狀況 氣溫低(冰雪高原)、降水 終年冰封

少(白色沙漠) 、風力大 (風

庫)

代表動物 企鵝 北極熊

注意:南 極地氣候三大特點:酷寒,干燥、烈風。但 南極地區與北極相比在自然環境上: ①、冷極;②、冰雪高原;③、冰

山;④、白色沙漠――氣候干燥;⑤、風庫;

⑷、中國在南極的兩個科學考察站: 長城站和中山站。

5、《南極條約》的建立、內容和作用:

建立: 為了保護南極的生態環境,和平利用南極, 1959 年12 月,澳大利亞、阿根廷等 12 個國家簽訂了《南極條約》 。我

國于1983 年正式加入《南極條約》 。

內容:《南極條約》 的主要內容是南極的利用只限于和平目的, 禁止進行一切軍事活動和任何核爆炸或處理放射性廢物等。

作用:《南極條約》的簽署,對緩和有關國家對南極的領土紛爭,促進各國在南極考察方面的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10

第五篇: 七年級上冊綜合實踐活動教案人民出版社

七年級下冊地理書答案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3-03-05 19:48 小孩子AARR | 分類:文檔/報告共享 | 瀏覽169次

只要前兩節的答案 2012年教育部審定書中活動部分只要‘’亞洲概述‘’和‘’東南亞‘’的好的加分 提問者采納 2013-03-05 21:14 第一節?自然環境 P3活動: 1、(1)亞洲大部分位于東半球,小部分位于西半球;?(2)亞洲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小部分位于南半球; 2、(1)太平洋位于亞洲的東面,印度洋位于亞洲的南面,北冰洋位于亞洲的北面。? (2)歐洲位于亞洲的西面,非洲位于亞洲的西南,北美洲位于亞洲的東北,大洋洲位于亞洲的南面。 3、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說明:(1)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一個洲。(2)亞洲南北跨緯度約90度(100S——800N),是世界上跨緯度最廣的大洲。(3)亞洲是東西距離最長的一個洲。(4)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5)亞洲有許多世界之最等方面。 4、(1)中國位于東亞。這一地區還有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東亞地區共5個國家。 (2)其他地區都與中國接壤。中國北鄰北亞,西鄰中亞和西亞,西南鄰南亞,南鄰東南亞。 P5活動: 1、(1)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都位于亞洲中部,深棕色的顏色表明其平均海拔在300_0米以上,許多地方高于5000米。 (2)西西伯利亞平原位于亞洲的北部,華北平原位于亞洲的東部,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位于亞洲的南部。這些地形區都是淺黃到淺綠的顏色,說明其海拔都在1000米以下。伊朗高原位于亞洲的西部,深黃到淺黃的顏色說明其平均海拔在1000—3000米。 (3)結論:亞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2、(1)亞洲地勢在東西方向上表現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 (2)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表現出東西高,中部低的特點。 3、鄂畢河、葉尼塞河位于亞洲北部,自南向北流入北冰洋;黃河、長江位于亞洲東部,自西向東流入太平洋;湄公河、恒河、印度河位于亞洲南部,自北向南流,其中湄公河流入太平洋,恒河和印度河流入印度洋等。關系:亞洲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狀分布的特點。 P8活動: 1、(1)亞洲主要有9種氣候類型(世界上共有11種)。 (2)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布在亞洲中西部,約占亞洲面積的一半以上。氣溫:冬夏氣溫變化很大。降水:全年降水量少,且集中在夏季7、8月份。(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就是全年溫差大,冬冷夏熱,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3)發現:A、與亞洲其他緯度地區相比,這一帶氣候特別復雜(有6種氣候類型):同是300N附近,大陸東岸是亞熱帶季風和溫帶季風氣候,高原地區是高原山地氣候,大陸內部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大陸西部是熱帶沙漠和地中海氣候。B、影響亞洲氣候的因素,除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外,還有地勢和其他因素的影響,但主要的是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C、亞洲東部季風氣候顯著。? (4)雅庫茨克(620N)各月氣溫都很低,因為在高緯度地區;孟買(190N)各月氣溫都很高,因為在低緯度地區。主要原因是受緯度位置的影響。 (5)哈爾濱降水量多,烏蘭巴托降水量少,降水都集中在夏季。原因:兩地都在450N附近,緯度相同,但是哈爾濱距海近,烏蘭巴托距海遠,深居內陸,這是受海陸位置的影響。 通過此題要求教師總結出亞洲氣候的3個特點是: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最廣。以及影響亞洲氣候的因素是:緯度、海陸、地形等因素。 2、非洲氣候分布的特點是:(1)以熱帶氣候為主,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分布很廣,這里是世界上熱帶草原分布最廣的地區;?(2)由于赤道穿過非洲中部,所以非洲氣候類型南北對稱,以赤道為對稱軸。影響因素:主要是緯度位置,還有地勢高低等因素。(通過此題要求老師教會學生分析一個大洲氣候特點的方法和步驟:讓學生從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和哪種氣候類型分布最廣等方面進行分析) 第二節?人文環境 P10活動: 1、(1)按人口數從多到少的順序是: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北美、大洋洲。教師要注意解釋:拉丁美洲是指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 (2)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從高到底順序:非洲、拉丁美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歐洲。 (3)世界凈增人口數:60.55×1.3%=0.79億;亞洲凈增人口數:36.8×1.4%=0.52億;0.52/0.79×100=66人,也就是世界每增加100人,其中66人在亞洲。 {出自:中國&學考&頻道X&K&100&.COM} 2、 __ 14活動: 1、①沙特阿拉伯地處熱帶沙漠氣候區,終年炎熱干旱。由于氣溫很高,他們身著寬大的袍子,以便散熱。干旱的草場適于發展畜牧業。牧人們采取游牧的形式,所以他們身居帳篷。 ②西伯利亞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區之一,為了御寒他們身著皮毛服裝,大面積的亞寒帶針葉林為建造木屋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終年的積雪使雪橇成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③也門位于丘陵地帶,所以也門的住房大都依山而建,農田也基本上是梯田。 ④恒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區之一,終年濕熱,河網密布,所以這里的居民出門乘船,以捕魚為生。 ⑤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島地處熱帶雨林氣候區,終年高溫多雨,為了防潮,他們的房屋是高腳屋。由于過的是聚居生活,所以他們的房屋很長,可達200米。 ⑥日本由于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多地震,所以日本的建筑有很多防震設計。 總結出:各地區的文化都與當地的自然條件、民族風俗有著密切的聯系,有些自然環境適宜的地方,就成為了人類文明的發祥地。 表格圖的標號從上到下依次是:⑥?③?⑤?④?②?①? P15活動: 1、(1)總值超過10000美元的國家:日本、新加坡和以色列。低于500美元的國家:蒙古、尼泊爾、印度、孟加拉國和越南。 (2)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是尼泊爾的154倍。 (3)由此可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能夠反映出亞洲各國的經濟差距是巨大的。 (4)中國在亞洲國家中排第9位,處于中等偏下的地位。 2、提示:三個問題是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設計的。日本(A)可以說是一個范例,既給了在坐標系中的位置,也給了具體的數據,指導學生通過日本的數據認識這個坐標系。韓國和印度是讀圖填數據;泰國和緬甸是讀數據填圖,難度最大。 (1)韓國:第一產業為5%,第二產業為44%,第三產業為51%;印度第一產業為28%,第二產業為26%,第三產業為46%。 (2)略 (3)總的來講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越高的國家,第三產業比重越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越低的國家,第一產業的比重越大。也就是說,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唯一標準,國家的產

推薦訪問: 人民出版社 教案 綜合實踐活動

【七年級上冊綜合實踐活動教案人民出版社【5篇】】相關推薦

工作總結最新推薦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