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指從各級機關優秀年輕干部、后備干部,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的優秀人員和以往因年齡原因從領導崗位上調整下來、尚未退休的干部中選派到村(一般為軟弱渙散村和貧困村)擔任黨組織負責人的黨員。第一書記必須是中共正式黨員,具有1年以上黨齡和2年以上,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第一書記培訓3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第一書記培訓3篇
第一書記
從2017年7月開始,我被最高人民檢察院派到云南省西疇縣瓦廠村任第一書記,開始了在一個國家級貧困村的兩年任期。
某種程度上說,我和全國19.5萬名第一書記都在沖刺。過去5年人類減貧事業中的一件大事是,中國有6000多萬人口告別了貧困。整個國家計劃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世界都在盯著我們的沖刺。
村級層面的脫貧指標中,最難的一項是實現“當年村集體收入達2萬至5萬元以上”。瓦廠村哪里有什么集體收入?這里地處連片石漠化地區,沒有規模化種植的土地條件;村落分散,平地匱乏,也不具備集中養殖的條件;村民思想保守,缺少致富帶頭人。這個幾乎“遍地狼藉”的村子好像朝哪都望不到出路。我意識到,自然環境的先天不足雖然是限制村子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最根本的還是因為村子里沒有致富帶頭人。為此,我十分注意尋找村中有闖勁兒和思想的年輕人。
“小珍,聽你媽媽說你2018年畢業,能和你聊聊嗎?”一天晚上,我從村民畢興姚那里要到她女兒的聯系方式,迫不及待地給正在城市讀書的高天珍發了一條短信。
村里的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了。高天珍今年剛滿18歲,像她這個年齡的人,如果沒有特別的情懷基本不會想著再回到農村干事業,高天珍也是如此。我和她通了近1個小時電話。“鞏書記,我覺得我們這里交通不方便,也沒有很好的產品,人又窮,怎么干啊?”我告訴她,我們不搞規模化的種植,就從農戶家里原生態的產品入手,家里有什么我們就往外銷售什么,總比賣不出去爛在地里強。我又給她發了幾張我在她家地里拍攝的紫山藥的圖片,告訴她這個東西很有市場,“我發了個朋友圈,就幫你們家賣出去了20多斤。”
高天珍有點心動了,我又順勢建議她,利用課余時間注冊一個村里的網店,把村里的產品都集中起來銷售。第二天,她注冊了我們村的第一家微店——“太陽谷有機商城”,雖然產品種類不多,但頭3個月銷售額就達到6000余元。
另一個年輕人李文國和高天珍不同,他年齡較長,且很早之前就有了回鄉創業的想法。“我早就想回來,但工程太多,而且確實能掙到錢,就一直沒回來。”他在上海一家高端花藝店打了4年工,此后又在外面做工程,本該存下一筆積蓄,可去年家中突發變故,一下子“沒了”4個人,這里面就包括他不滿30歲的小弟。他幾年存下的錢都用來給家人處理后事了,工地上還有兩起小事故,掙的錢都賠進去了。
最早和文國相識是2017年8月,我跟扶貧工作隊員吳俊一同去鄰縣的一處工地上找他核算家庭收入,因為在村民代表評議會上,大家提出希望將他家納入貧困建檔立卡戶——這意味著獲得政府更多的扶持。那天,他對我說,能不能納入建檔立卡戶其實都無所謂,因為不管這個政策有沒有,日子都要過下去,過得好過得差都得靠自己的雙手,只有勤勞才能致富。從那天起,我覺得他是個干事的人!
果不其然,4個月后,李文國來村委找我,打算回家創業,想征求一下我的意見。“書記,我覺得我們村以后還是大有發展的,縣里在弄旅游開發,我們很多土特產質量也都不錯,就是沒人帶他們做。”他這句話說到了點子上,我們缺的就是一個好的平臺和帶頭人。那天下午,他帶我來到村口一片他打算開發的地方,那里上風上水、環境優美,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我們沿著河床旁的山路小心攀爬,要去他的地里看看。一路聽他聊著自己的打算和構想,再看著眼前風景宜人的河堤,我覺得他開一個農家樂的想法應該能夠實現。我又和他聊起了我對村子未來發展的計劃,包括特色農副產品、特色手工業和山地果林種植,他都很感興趣。我們一拍即合,打算在村里弄一個公司,帶動老百姓共同致富。
此后,我又陸續找到了田維星、程方巧等一批有志向的年輕人加入我們的創業隊伍。創業的日子里我們經常在微信群里聊個不斷,晚上再到村民家中邊“烤茶”邊謀劃,常常一聊就到了深夜。雖然這里既沒有成熟的產品,又沒有生產、儲藏、運輸等配套產業,一切都要從零開始,但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基本找到了一條適合村子發展的方向。如今村里的商貿公司已經注冊,相關產品的商標也在注冊中,各類產品逐漸開始生產、銷售。村子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愿意加入到我們之中。
我常常在想,第一書記其實在村里的時間非常短,2年根本不夠幫助他們建成一個成熟的產業,但帶給他們致富的希望和動力卻至關重要。
駐村以后,從酷暑到寒冬,29歲的我第一次體會到冬季沒有暖氣的濕冷難耐,第一次劈柴做飯卻被柴刀割傷了手,第一次尤為想念2000多公里外的水餃和手搟面……
和我一起的除了村干部,還有來自省縣鎮不同單位的工作隊員,有已到退休年齡的蘭姐、有孩子未滿1歲的小梁,還有兩名鄉鎮下派的駐村隊員張潔和吳俊。這樣一支隊伍,要帶領瓦廠村191個建檔立卡戶的781人脫貧。
我們住在村委會的樓上。“才放了一個國慶長假,被子就霉了。”這種事再尋常不過,屋子里也常常是一股發霉的味道,可翻箱倒柜卻怎么也找不到究竟什么東西發了霉,聞著聞著也就習慣了。到了冬天,火盆、烤火器、“小太陽”、電熱毯成了標配,但凡少了一樣,不是在辦公室凍得渾身發抖,就是在被窩里輾轉難眠。我作為一個北方來的“精壯漢子”,一度過分自信自己的抗寒能力堅持不買電熱毯,半夜被凍醒是家常便飯。
我們用幾個月的時間走訪了全村15個自然村的貧困戶,在只有一米寬的山路上望著懸崖膽怯前行過,也曾在深夜時坐在村民家中和他們“干酒”做工作。
“車陷進溝里沒事,最多車出不來,要是掉到下面的山崖里,人可就爬不出來了。”這是我來到瓦廠的第四天,深夜和駐村工作隊員一起前往三家寨村小組,我們在夜路行車時開的玩笑話。開車的是鄉鎮民政所的工作人員左大富,和我一般年紀。車沿著泥濘濕滑的道路緩慢前行,既不敢太靠邊怕車輪打滑滾下山崖,又不敢太靠近山體,避免被滾落的碎石砸中。
“慢點慢點慢點,往回打輪,好好好,不能再拐了,直走,直走……”因為前路有一塊大的塌方點,我們不得不涉險從碎石堆旁邊壓著懸崖邊過去。大富緊緊握著方向盤,坐在副駕的村支書老謝探出頭盯著輪胎和山崖間僅存的一絲縫隙,指揮著車輛前行。而我坐在后座上閉著眼睛,看似氣定神閑,其實心里一直在想:“千萬別出事,千萬別出事,我還沒娶媳婦呢。”
像三家寨這樣道路險峻的村寨,整個瓦廠村有六七個,其中最小的一個常年在家生活的只有不到10戶人。記得剛到瓦廠村,就聽一位領導說過這樣一番話:“路再難再有危險,老百姓是不是要下來?既然老百姓能下來,我們的干部為什么上不去?”自那時起,我便決定要用自己的雙腳去丈量這里的土地。
“340萬貧困人口實現易地扶貧搬遷、有了溫暖的新家……”習近平主席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專門提到了易地搬遷的具體數據。多數沒有參與過易地搬遷工作的人,可能無法理解這340萬背后的艱辛。
瓦廠村15個自然村中有3個村要進行整村易地搬遷,再算上“插花安置”的群眾,涉及近100戶400余人,占全村的近1/4。讓他們離開祖祖輩輩生存過的土地談何容易?“這是政府幫助你們解決的安全住房,你們自己只用掏1萬塊錢。”“新規劃的搬遷點有統一的飼養點,用的都是自來水,有線電視、網絡都有。”“山上的地還是你們的,你們要是愿意可以流轉出去,也可以自己再回來種。”我們一次次走訪、一遍遍做工作,1戶、2戶、3戶……最終,這3個村的建檔立卡戶全部都簽了搬遷協議。
然而,工作并沒有到此結束,建檔立卡貧困戶雖然都簽字了,可還有不少非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們將要付出相對更多一些的自籌資金才可以隨遷。“憑什么他們出1萬元,我們就要出三四萬元,政府要是不把這錢解決,我們就不搬了。”帶頭不搬的是這個村里家境較好的一戶村民,前幾年做生意虧了本,不得已回到家中等著有朝一日“東山再起”。“都是一個村的,大家生活條件都差不多,憑啥要讓我家多掏錢?”在他的帶動下,又有幾戶隨遷戶拒絕在搬遷協議上簽字。雖說易地搬遷要群眾自主自愿,可生活在地質部門多次明確警告的“地質災害多發區”的群眾,我們怎能放任他們“自愿”留在山上。村里說不通鎮里說,鎮里說不通縣里說。
時磊是最高人民檢察院派來掛職的西疇縣委副書記。我們曾一起冒著瓢潑大雨,蹚著順道而下的泥水,打著手電朝一個計劃整村搬遷的村小組走去。時磊給那幾戶因沒有被納入建檔立卡戶而拒絕搬遷的群眾算了一筆賬。“路不需要你們出錢修,水電網全部政府出錢給你們做,集中飼養點也是政府出資,還有整個搬遷點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這還不算,你們每戶還有補貼,光這些加起來你們每戶政府平均都幫你們出了10多萬元,再讓你們自己出幾萬元不過分吧?不要光想著等靠要,好日子不會從天上掉下來!”
那天聊到了深夜。時磊講了他自己家的故事,原來他家也是河南農村的一戶貧困家庭,但他明確給家里打電話說,決不允許家人申請成為貧困戶。他老家的弟弟此前曾問過是否可以申請貧困戶,用政府的錢蓋個新房。時書記當即就給他潑了盆冷水:“你是缺胳膊還是缺腿呀?貧困戶的錢是給那些因病因災因學或者基本喪失勞動能力的人準備的,你那么年輕,隨便出去打打工就能掙到錢,看著現在政策好你就想當貧困戶,丟不丟人!”他弟弟自愿放棄申請資格,轉而外出打工謀生去了。聽了他的故事,幾戶曾經拒絕搬遷的群眾面面相覷,畢竟他們也正值壯年,完全有勞動能力,只是“懶得出去打工”,想著僅靠政府過上好日子。這個事情也給他們帶來很大觸動。“書記,以前我們不知道政府給我們建房子要花這么多錢。這個字我們簽。”那晚,他們當即就簽了協議書。
在農村做工作,有一種酒杯很難拒絕,這就是村民遞過來的“冷淡杯”。這是一種空腹喝酒的習俗,我們硬著頭皮干下“冷淡杯”,再去努力爭取大家的熱情。第一書記本來就是“外來人”,你沒有120%的誠意,村民憑什么信任你?支持你?我們在“摸底”的同時,他們在用目光審視著我們。
在陡峭的山崖上、破落的村寨中、寂靜的村宿里,我漸漸領悟到,脫貧攻堅有2件事最難,一是把政策一五一十地落實到位;二是讓村民心服口服地理解配合。前者成功了叫鄉鎮干部,后者成功了叫村委干部,兩者都成功了才叫第一書記。
(作者系最高人民檢察院派駐云南省西疇縣瓦廠村第一書記)
第一書記:
2004年初,安徽省財政廳要選派干部到小崗任職,沈浩懷著建設新農村,展現人生價值的愿望,說服了妻女,把老母親送回了蕭縣老家,毅然前往。臨行時,老母親叮嚀他要聽組織的話,把事做好;女兒則囑咐他莫做貪官,他銘記在心。 沈浩初到小崗并不受歡迎,大家以為又是來鍍金的。沈浩挨家挨戶深入調查,發現了小崗發展滯后的根源。他首先頂住壓力,依靠法律,解決了集體財產被長期侵占的難題。可是自己被威脅、被打,妻女趕來,心疼他要他回去,他沒有放棄,贏得了小崗人的信任。 沈浩爭取來修路資金,放棄承包,動員帶領小崗人自己動手,既增加村民的收入,也喚起了集體榮譽感。 他多次去北京、奔上海,四處奔走,終于在繁忙的京滬線上架了橋,修通了小崗人盼了30年的致富路。 他訪貧問苦、招商引資、建紀念館、修自來水、新村規劃、經濟種植、土地流轉、遷墳建廠……樁樁件件、點點滴滴,沈浩一步步走進了小崗人的心靈里,贏得了小崗人的熱愛,也鑄就了個人的輝煌。 第一個任期到了,小崗人按下紅手印,留下了他們心中的好書記;很快第二個任期又到了,小崗人再次按手印,又留下了沈書記…… 引進外資,為建廠遷墳,村干部擅自扒了吳奶奶兒子的墳,吳奶奶哭倒在墳地里。 沈浩聞知大怒,悲憤難當,帶領村干部給吳奶奶的兒子披麻帶孝,原址安葬,此舉深深感動了吳奶奶和小崗人。 要過年了,沈浩被吳奶奶留下吃年飯,村民們聽說了,都來了,搬來了桌子板凳,端來了酒菜,坐滿了屋里屋外,拜年問候,好不熱鬧……因為有了沈書記,他們的日子紅火了;也因為小崗,沈浩體會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沈浩回合肥過年,車上裝滿了鄉親們送來的各種年貨,花生、小米、土豆、地瓜、還有活雞活鴨,都是小崗人一顆顆滾燙的心…… 2009年11月6 日的早晨,房東杏花像往常一樣給沈浩書記送早飯,發現他已逝世在居住了6年的簡陋的小屋內…… 沈浩之死感動了全國,眾多媒體都在第一時間做了報道,小崗人傷心欲絕,第四次按下紅手印,把沈浩的骨灰留在了小崗……
焦裕祿
1962年冬,被任命為蘭考縣委第二書記的焦裕祿走馬上任。他看到火車站上擠滿外出逃荒的饑民,大街上成群結隊的乞丐,心情十分沉重。為改變蘭考貧窮落后的面貌,焦裕祿立即深入基層,訪貧問苦,調查研究,制訂出治理肆虐蘭考百年之久的風沙、水 澇、鹽堿三害的方案。這時,上級調來的救災物資運到蘭考,負責發放工作的縣委副書記、縣長吳榮先卻坐視不管。焦裕祿主動率領縣委干部去火車站卸貨、發貨,招致吳榮先的不滿。不久,地委趙專員親赴蘭考,宣布調整縣委領導班子,任命焦裕祿為縣委書記。焦裕祿不顧肝臟經常脹痛,在治理“三害”第一線堅持工作,領導蘭考人民戰天斗地,深得群眾擁戴。不久,縣園藝場老場長由于過度操勞,活活累死,使焦裕祿受到極大震動。為改變基層干部長期缺油少糧的狀況,焦裕祿決定為他們增加口糧配給。不料有人在吳榮先的指使下借題發揮,向地委告狀。趙專員率調查組赴蘭考了解實情。數百群眾堵住會議室大門,為焦書記鳴冤叫屈,使吳榮先不可告人的目的化為泡影。不久, 蘭考又遇特大水災。焦裕祿強忍肝痛,始終堅持在抗災第一線。終因肝病劇烈發作,被送進醫院,診斷為“肝癌后期,皮下擴散”。1964年5月14日晨,焦裕祿與世長辭。近十萬群眾自愿趕來,組成一支浩蕩的送葬隊伍,將焦裕祿的骨灰送回蘭考。
雷鋒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運輸班長,優秀共產黨員。星期天,雷鋒和班里的戰士王大力、吳奎到公園散步,遇到學生們在李老師帶領下跳集體舞。雷鋒在李老師和學生們的邀請下給同學們講了自己童年的故事。雷鋒的家鄉在湖南農村,解放前他的爸爸被日本鬼子打死了,12歲的哥哥做工累死了,小弟弟在媽媽的懷里餓死了,媽媽因交不起租被地主家的少爺逼得上吊死了,全家只剩下雷鋒一人。同學們被雷鋒一家人的悲慘遭遇所感動,同時受到深刻的教育。又是一個星期天,雷鋒因感冒到衛生連去看病,路上經過一個工地,工地廣播說是磚供應不上了,雷鋒連忙參加了工地的運磚行列。廣播站的記者采訪他時,他不肯講出自己的名字。他參加義務勞動的事跡,在工地廣播出去的時候,整個工地的工人都受到極大鼓舞,勞動熱情頓時高漲起來。在雷鋒回連隊的路上,下起大雨,雨中他聽到遠處傳來孩子的哭聲,只見一個老大娘一手拿著包袱,一手拉著個孩子。原來大娘要去20里以外的朱家屯看閨女,天黑又沒車,十分著急。雷鋒不由分說,抱起孩子一直把大娘送到朱家屯,大娘回到家,剛要轉身說謝謝,雷鋒早已不見蹤影。雷鋒回到連隊已經很晚了,但指導員和戰士們都沒睡。原來工地的老大爺在雷鋒衣袋中發現了王大力的信,以為參加義務勞動的是王大力,然后工地代表敲鑼打鼓地來到連隊感謝王大力,使王大力十分尷尬。后來雷鋒向指導員和王大力講清事情的來龍去脈,才使這場誤會得到化解,戰士們也為雷鋒帶病參加義務勞動和助人為樂的精神所感動。東北遼陽地區發生水災,雷鋒在給災區運送救援物資時,把平時自己節省下來的100元錢捐給了災區。王大力在回遼陽老家探親時,母親說她每月都收到大力給寄的錢。他這才發現雷鋒每月省吃儉用是在給自己家中寄錢,非常感動。大力立即決定趕回連隊參加救災工作,在返回連隊的途中,見到報紙上報道了雷鋒因公犧牲的消息,十分悲痛,熱淚奪眶而出。國防部命名雷鋒生前所在班為“雷鋒班”。1963年毛澤東主席向全國人民發出號召“向雷鋒同志學習”。
人民永遠的第一書記,電影《第一書記》觀后感
在新聞媒體上看過沈浩同志的先進事跡,深受感動。懷著崇敬的心情,我和單位同事一道走進電影院,觀看電影《第一書記》,未及看完,已然淚眼矇朧,身邊的同事亦然。看完電影,心情仍久久不能平靜,時代先鋒、優秀共產黨員、模范基層干部、小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沈浩同志的光輝形象令人敬仰。
影片中感人至深的鏡頭:沈浩在回家過年的路上,被村民吳奶奶攔截吃年夜飯,村里人知道后,一起來湊熱鬧,大家搶著給沈浩的妻子打電話拜年;沈浩去世后,女兒在鋼琴演奏現場對父親的真情告慰;為了留住沈浩,村民們集體摁手印。電影的感人之處,絕非只有這幾個鏡頭。感人的背后,沈浩同志以自己的言行展現了一個真正的人民公仆的形象,展現了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博大胸懷和崇高品德,展現了一名共產黨員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為什么村民對沈浩書記有這份深情,有這份感激,那是因為愛。正是沈浩書記為理想奮斗不息的博大情懷和崇高精神,正是他對小崗村的那份愛、對小崗村人民的那份樸素的深情厚誼,正是他面臨抉擇和矛盾時心里始終裝著小崗村和那片土地上的人民。小崗村的人民已經離不開他,他也離不開小崗村,他誓與小崗村“一起突圍”,他是小崗村人民永遠的第一書記。
電影主題曲《做人》,“清清白白,勤勤懇懇,不求光環,不求繽紛,只愿做棵禾苗深深扎根……”,這是對優秀共產黨員沈浩同志的詮釋。沈浩同志對人生價值的追求,為我們每一個黨員如何樹立正確的時代價值觀樹立了一座豐碑,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學習……。
從沈浩的身上,讓我更加認識到,一個人的價值不在于得到什么,而在于給予什么。沈浩同志的精神,激勵著我,引導著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和國家土地督察干部,我要象沈浩同志那樣,有理想、有抱負,甘于清貧,樂于奉獻,積極進取,敢于爭先,牢記“為國督察、無尚光榮”,在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工作崗位中努力工作,為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奉獻我的全部青春。
愿我們的國家出現更多像沈浩同志勤政愛民的人民公仆,此乃中華神州人民之福祉、中華民族萬世之根本!
推薦訪問: 通用 第一書記 培訓下一篇:經過通過一周的培訓【四篇】
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