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法,讀音是shuō fǎ,shuō·fǎ,漢語詞語,意思是措辭,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以案說紀,以案說法,以案說德,以案說責2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以案說紀,以案說法,以案說德,以案說責2篇
第1篇: 以案說紀,以案說法,以案說德,以案說責
以案說法——財產繼承制度
內容摘要:繼承是人類社會古老而又常新的課題。在古代,繼承包括身份的繼承和財產的繼承,而現代社會的繼承一般指的是財產繼承。繼承權是財產繼承法律關系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部繼承法律制度的核心。繼承權是繼承人依法享有的繼承被繼承人遺產的權利。繼承制度對于鞏固社會的經濟制度,維護家庭的和睦團結,進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均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以案說法 繼承權 繼承制度 法定繼承
正文:
我國《繼承法》是1985年制定并施行的,繼承法在制定之初,是適應當時中國國情的。而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國社會的經濟可以說是以史無前例的速度迅猛發展,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績。因此我國對公民個人私有財產的保護也提高到了十分重要的高度,并且寫入了我國憲法。保護公民合法的私有財產繼承權成為我國的一項法律原則。財產繼承制度的目的在于保護公民個人財產所有權,促進社會財富積累,實現家庭經濟職能,從而推動社會發展。
繼承是指財產所有人死亡或被宣告死亡時,依照法律規定將死者生前財產轉移給他人的一種法律制度。其僅指財產繼承,不得繼承的有人格、身份、地位等。繼承法是調整因自然人死亡而引起的財產繼承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其基本原則是:①保護公民私有財產繼承權;②繼承權平等;③養老育幼;④互諒互讓、團結和睦。繼承權是自然人根據法律的規定或被繼承人遺囑的指定而承受被繼承人遺產的權利。其內容包括接受、放棄繼承的權利;接受、取得遺產的權利;繼承權受到侵害時的恢復;請求權等。其特征為①繼承權是自然人基于一定的身份關系享有的權利;②繼承權是根據法律的直接規定或合法有效的遺囑享有的權利;③繼承權的客體是被繼承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遺產;④繼承權的行使以一定法律事實的出現為前提。
《繼承法》第25條規定繼承開始后,遺產分割前,繼承人未表示放棄繼承權的,視為接受繼承。繼承權的放棄只能于繼承開始后遺產分割前進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7、48條:繼承人放棄繼承應當以書面形式向其他繼承人表示。用口頭方式表示放棄繼承的,本人承認,或者有其他充分證據證明的,也應當認定有效。在訴訟中,繼承人向人民法院以口頭方式表示放棄繼承的,要制作筆錄,由放棄繼承的人簽名。繼承的放棄不能附加任何條件,如果繼承人放棄繼承權,致使其不能履行法定義務的,放棄繼承權的行為無效。繼承權的放棄是單方法律行為,一經實施即具有法律效力。繼承人放棄繼承權后,不再享有取得遺產的權利,也不承擔被繼承人生前的債務。遺產處理前或在訴訟進行中,繼承人對放棄繼承反悔的,由人民法院根據其提出的具體理由,決定是否承認。遺產處理后,繼承人對放棄繼承反悔的,不予承認。
如案例:李乙某市稅務局工作。其弟李甲大學畢業后到國外求學并定居。其妹李丙在紡織廠工作,也已結婚另過。家中老母早年亡故。因此李乙與其父李丁一起生活。1996年李丁病故。兄妹三人一起為父親辦理喪事,其間李甲用自己的800元錢為李丁償還了債務,隨后李甲表示自己在國外,沒有對父親盡多少贍養義務,且父親也沒留下值錢的東西,因此自愿放棄繼承。遺產由李乙、李丙均分,李甲未提償還800元債務之事。喪事辦完,李甲回國。李乙、李丙在整理遺物時,發現李丁還有幾件珠寶首飾,另有到期的國庫券若干,總價值折合人民幣一萬多元。于是李乙,李丙均分,其他東西也都折價進行了均分。一年以后,李甲在與國內同學的通信中得知父親還留下首飾等貴重物品,認為李乙、李丙二人隱瞞遺產,欺騙了自己,要求按法定繼承的規定重新分割遺產,并要求李乙、李丙補償他替李丁償還的800元債務。李乙、李丙認為李丁的首飾、國庫券等是他們后來發現的,并沒有隱瞞遺產,欺騙李甲,李甲已明確表示放棄繼承,繼承權因此而消失,況且李甲在辦理喪事期間一直未提償還800元債務之事,所以他無權要求重新分割遺產,也拒絕補償其替李丁償還的債務。那么李甲要求重新分割遺產有法律依據嗎?他替李丁償還的800元債務,李乙、李丙應否以補償?
案例分析:⑴李甲要求重新分割遺產的請求沒有法律依據,應不予支持。因為經過一定的合法方式(書面或口頭)所做出的放棄繼承的意思表示,是一種單方法律行為,一經做出即發生法律效力,對放棄繼承人就產生約束力。 ⑵本案中,李甲替李丁償還的800元債務應由李乙、李丙補償。理由如下:我國《繼承法》第33條第2款規定:“繼承人放棄繼承的,對被繼承人依法應繳納的稅款和債務可以不負償還責任。”另外;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51條規定:“放棄繼承權效力,追溯到繼承開始的時間。”即凡被繼承人所遺留下來的一切財產上的權利和義務,在繼承人放棄繼承后,可視為從繼承開始時即與該放棄人無關。本案中,李甲在辦理喪事期間替李丁償還債務,此時應視為繼承已經開始,李甲表示放棄繼承應追溯到繼承開始的時間,即李甲對李丁的債務不負有償還義務而應由實際取得遺產的李乙、李丙償還。所以李甲可以請求李乙,李丙補償其替李丁償還的800元債務。
法定繼承是指由法律直接規定繼承人范圍、繼承人繼承的順序、繼承人繼承遺產的份額及遺產的分配原則的一種繼承制度。法定繼承是主要的繼承方式,對遺囑繼承有直接影響,因為遺囑繼承人只能是法定繼承人范圍內的人。法定繼承是遺囑繼承的補充,也是對遺囑繼承的限制。《繼承法》第5條規定:繼承開始后,按照法定繼承辦理;有遺囑的,按照遺囑繼承或者遺贈辦理;有遺贈扶養協議的,按照協議辦理。《繼承法》第27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遺產中的有關部分按照法定繼承辦理:①遺囑繼承人放棄繼承或者受遺贈人放棄受遺贈的;②遺囑繼承人喪失繼承權的;③遺囑繼承人、受遺贈人先于遺囑人死亡的;④遺囑無效部分所涉及的遺產;⑤遺囑未處分的遺產。適用法定繼承的遺產有:①被繼承人生前未與他人簽訂遺贈扶養協議,也未立遺囑處分遺產;②遺囑繼承人放棄繼承或受遺贈人放棄受遺贈;③遺囑繼承人喪失繼承權;④遺囑繼承人、受遺贈人先于遺囑人死亡;⑤遺囑無效部分所涉及的遺產;⑥遺囑未處分的遺產。《繼承法》第10條規定遺產按下列順序繼承: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繼承開始后,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3條規定:養子女與生子女之間、養子女與養子女之間,系養兄弟姐妹,可互為第二順序繼承;被收養人與其親兄弟姐妹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收養關系的成立而消除,不能互為第二順序繼承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3條規定:繼兄弟姐妹之間的繼承權,因繼兄弟姐妹之間的扶養關系而發生。沒有扶養關系的,不能互為第二順序繼承人。繼兄弟姐妹之間相互繼承了遺產的,不影響其繼承親兄弟姐妹的遺產。《繼承法》第11條規定:親祖父母、親外祖父母、養祖父母、養外祖父母、有扶養關系的繼祖父母和有扶養關系的繼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及其晚輩直系血親是法定的代位繼承人。被繼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繼承人死亡的,由被繼承人的子女的晚輩直系血親代位繼承。《繼承法》第12條規定:喪偶兒媳對公婆,喪偶女婿對岳父母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作為第一順序繼承人。在法定繼承中,法定繼承人并非全體同時參加繼承,而是按照繼承順序先由前一順序的繼承人繼承,只有在沒有前一順序繼承人繼承時才由后一順序的繼承人繼承。
如案例:某縣農民劉甲于1950年結婚,婚后生有一子劉乙,兩女劉丙、劉丁。三個孩子先后成家另過,其中劉丁嫁給張某。1985年劉甲夫婦患病失去勞動能力,因與兒媳關系不好就搬到劉丁家同女兒一塊生活。1990年劉丁因車禍不幸身亡,此時,劉乙、劉丙借口父母一直偏心于劉丁而拒絕將劉甲夫婦接回家,并不給付劉甲夫婦生活費。張某作為女婿,強忍失妻之痛,堅持贍養岳父母,自己承擔起全部家務。1993年,劉甲夫婦雙雙離開人世,在清理遺產時發現劉甲夫婦除留下房屋5間外,還有6000元銀行存款。在處理這些遺產時劉乙、劉丙認為遺產是父母所留應由二人平分。而張某認為劉丁去世后他一直與二位老人住在一起悉心照料老人的生活,盡了主要的賭養義務,遺產應有他的一份。為此,雙方爭執不下,張某無奈訴至法院。那么張某是否對岳父母的遺產事有繼承權?他的法律地位如何????
案例分析:根據《繼承法》的規定:張某享有對劉甲夫婦遺產的繼承權。并且根據憲法中權利義務相一致的原則以及《繼承法》第13條的規定,張某做為第一順序繼承人盡了主要賭養義務應適當多分。《繼承法》第12條規定:“喪偶兒媳對公婆喪偶女婿對岳父、岳母盡了主要賭養義務的,作為第一順序繼承人。”張某在妻子劉丁去世后一直與岳父母共同生活,并對兩位老人百般照料,從精神及物質上盡了主要的贍養義務,所以應做為第一順序繼.承人參加遺產分割。《繼承法》第13條規定:“對被繼承人盡了主要扶養義務或與被繼承人共同生活的繼承人分配遺產時,可以多分。有扶養能力和有扶養條件的繼承人,不盡扶養義務的,分配遺產時應當不分或少分。”本案中,張某一直與劉甲夫婦共同生活且盡了主要賭養義務,而劉乙、劉丙作為親生兒女在有扶養能力的情況下,以父母偏心為由拒絕賭養老人,這于理于法都難以容。所在以分割遺產時,張某可適當多分,而劉乙、劉丙應不分或少分。
綜上所述,任何法律的實施都應與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而作為與百姓生活關系最為密切的繼承法由于受制定時我國社會經濟條件的限制,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繼承法在實際運行中日益暴露出立法方面的諸多不足。因此我們應該在運用的同時使其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1. 《實用繼承法學大全》 楊森 江得水 郭陽.[M].中國婦女出版社,1991年.180.
2. 《中國民法學:財產繼承》 劉春茂.[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年.165.
第2篇: 以案說紀,以案說法,以案說德,以案說責
學習以案說紀心得體會最近,我認真學習了《紀廉教育之“以案說紀”系列讀本》,通過學習,我深刻感受到了只有認真執行廉潔自律的有關規定,時刻牢筑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線,克己奉公,廉潔自律,認認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身體力行,才能在崗位上發揮自己的才能。詳盡心得體會如下:
一、不斷學習,提高認識,增強拒腐防變的免疫力收到《讀本》后,我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在吃緊地工作之余,抽出一定的時間自學。《讀本》中反映的一個個真實的案例,發人深省,他們不僅危機敗壞了黨風政風,而且使人民群眾利益遭受了危機損失,把人心搞亂了,把風氣搞壞了。作為一名黨員干部,要清醒地認識到身上擔負的歷史使命,全面增強對拒腐防變的認識,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不斷增強政治學習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加強思想改造,樹立牢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做到自尊、自律、自警,常懷律己之心。
二、以案為鑒,警鐘長鳴,筑牢拒腐防變的防線《讀本》中少數領導干部在金錢、官位、名利的誘惑下,放松了對自身的要求,出現了“只講實惠,不講理想;只講索取,不講奉獻;只講錢財,不講原則”等現象。對他們犯罪道路的過程、原因及教訓作了反思:一些領導干部不注重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改造,私欲膨脹,背棄理想和黨的宗旨,人生觀、價值觀偏離了正確方向,道德觀念平衡,把國家和人民賦予的神圣權力,當成了謀取不義之財,謀取私利的工具,政治上喪失信念、經濟上貪得無厭、生活上腐化墮落,通過學習對照,既提高了自己的認識水平,又從反面教材中汲取了教訓,從點點滴滴處嚴格要求自己。清醒地明白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在本職工作崗位上,一定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嚴于自律、公道正派、潔身自好,廉潔自守,在自己心里真正筑起一道防腐防變的鐵籬笆。
三、多做實事,樂于奉獻始終堅持為民服務的宗旨,堅強自己的信念,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正確處理好個人利益與黨和人民利益的關系,在任何時候都要把黨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要時刻注意樹立警醒意識,在大是大非面前堅持正確立場和態度。提高自我約束能力,提高自我警醒能力,堅決抵制市場經濟條件下物欲橫流的誘惑,過好權利關、金錢關、人情關。
通過以案說紀系列讀本的學習,觸動很大,為我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敲響了警鐘,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中,以身作則,要做到廉潔自律,自覺接受黨和人民群眾的監督。要認真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嚴格遵守各項規章制度,決不能有任何偏離和疏忽大意,自覺地做到一切以黨的利益為重,以人民的利益為重,從而達到讓組織放心,讓領導滿意。
推薦訪問: 說法 案說紀 案說責上一篇:教師成長目標【3篇】
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