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革命者觀后感1000字左右6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革命者觀后感1000字左右6篇
死亡詩社電影觀后感1000字左右
死亡詩社電影觀后感1000字左右
11:34:42死亡詩社電影觀后感 1 如林夕所言,“在一些真正稱得上偉大的電影中,見識到的真實世界該比我們自身的體驗敏感上百倍,真人真事給拍成電影,應該拍出連當事人也不懂得用的眼光回看自身,這才會提升看事看人的層次。電影應該不只是現實的鏡子,否則只是比我們日常家居打燈打得講究點的私房記錄而已。”從這個角度看,《死亡詩社》無疑是一部“真正稱得上偉大的電影”。
1959年,以凝重的風格及傳統的教學理念著稱的威爾頓預備學校迎來了一位新的文學老師John Keating及一群雖年輕卻早已被規劃好人生道路的新學生。至此,矛盾開始慢慢凸顯:個人之于社會的對立,自由之于權威的對立,主流價值觀之于個性的對立,西哈諾式的浪漫與清教徒的刻板之間的對立。Keating老師似是唐吉柯德,赤手空拳地與傳統巨浪殊死搏斗。他所有的,是一顆渴望尋覓到人生精華及春風化雨的偉大心靈。Keating老師帶領這群尚年輕尚未完全枯死的孩子們在校史樓聆聽死亡的聲音,反思生的意義并勸誡他們做到“CARPE DIEM”;讓孩子們在綠茵場上用野性的咆哮宣讀自己的理想及人生信條;鼓勵孩子們站在講桌上用新的視野俯瞰這個早已熟視無睹的世界;介紹給孩子們有思想有力量的詩歌并教會他們用發散的哲學思維審視人生……故事的情節若是如童話設想般單薄,這部影片怕是會淪為中流之作了。所幸,導演沒有絲毫這般的念頭,他將時代背景及悲劇因素嵌入影片中。當人們為劇中短暫的歡樂欣喜時,悲慟卻早已潛伏而來。
真正的成功者,并非那些在常態分布內的灰色大多數,而是那些愿意跳出平靜絕望的漩渦的“異類”。影片中,在Keating老師的引導下,原本沿循父親規劃好的Neil perry慢慢覺悟:心之所向是演員,又怎能手握手術刀在手術室中打轉呢?Neil是勇敢的,也是可悲的。多次與父親協商未果后,Neil選擇了用父親書桌里的手槍結束生命。這命是父母給的,現在就連同多年的恩情與隕滅的理想一并歸還了吧。是夜,大雪,Neil戴著演出時的花冠,赤裸上身,在窗臺開槍。因為心逐所愛而不得所以無奈,因為抗爭無果所以落魄歸西。Neil的抗爭,是藝術化的理想與中產階級價值觀的抗爭,是炙熱的理想與冰冷的手術刀的抗爭。我自知沒有資格評價他的行為,只想起塞林格的一句話“一個不成熟的男人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英勇的就義,一個成熟男人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卑賤的活著。”Neil是不成熟的“異類”。
影片到了結尾,Keating老師最終被辭退,孩子們繼續從前的生活。春風化雨,Keating老師已將種子播種到孩子們的心田。“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后從中學習,以免讓我在人生終結時,卻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這是Keating老師帶著孩子們尋找人生意義時朗誦的梭羅的詩。這群孩子們會記得,觀眾亦記得。
再聽聽《死亡詩社》的片尾曲吧,蘇格蘭長笛奏起,讓我們在地獄中仰望美好,在現實面前笑容明媚。
死亡詩社電影觀后感 2
《死亡詩社》又名《春風化雨》,朋友曾一直推薦看的一部電影,今天終于抽時間從頭到尾看了一遍個人覺得還是按英文直翻的比較好,通片看下來,就覺得胸口漲漲的,想要發泄,卻怎么也找不到出口。無法說出的無奈。看到最后尼爾被他的父親逼的自殺,看到父親一直在說他自己的想法——哈佛、醫生,他終于憋不住了,向父親怒吼出“I must tell you what I feel!”他的父親說“Tell us what you feel!”我以為矛盾可以得此緩解,結果尼爾卻父親被告知如果是演戲的話想都別想,尼爾終于放棄了最后的掙扎,也許從那一時刻起他就有了輕生的念頭,因為他覺得活著沒意思,沒有價值。尼爾有如此想法也不是這一件事導致的,而是日積月累的,從影片開始,尼爾的父親勒令他退出校報社,就可以看出尼爾的無奈。最后的自殺行為也就可以理解了。
看到尼爾的父親,我就看到了現實社會中大多數的父母,他們把年輕時未完成的夢想一廂情愿的加在了孩子的身上,認為這樣走下去肯定沒錯。但是,他們忽略了,孩子作為一個個體,一個有著獨立的思考能力的個體,他們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不錯,父母的引導對孩子有一定的影響,但那只能是引導,只要他們沒有往壞的方面發展,何不讓他自己成長,或許他會更加體會到成長的快樂——思想的宣泄,生命的價值。家長也會輕松點,與其一門心思的撲在孩子身上,倒不如花更多時間來實現自己未完成的夢。
再看看基丁老師最后被當做了替罪羊,成了犧牲者,也許這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你好,我好,大家好,只有他沒有好下場。犧牲了基丁老師,這不是皆大歡喜嗎——學校的榮譽可以保住,學校的穩定可以保住,學校的制度可以保住。于是就以退學逼迫死亡詩社的成員們威脅他們讓他們作偽證。他們還是孩子啊!努安達堅持不說謊,最后難逃退學命運。看到托德在校長那,在父母的旁邊,他那無法申訴的眼神,他絕望了,我也絕望了。最后基丁老師終于要走了,托德終于忍不住了,他覺得必須要讓老師知道真相,他們不想背叛老師,但他們無力反抗。看著同學們一個個的站到課桌上,呼喚著“oh captain, my captain!”眼淚終于忍不住了,在眼眶里直轉。基丁老師最后是帶著笑離開的,因為他知道,有那么一群學生已經開始自己思考了。
《茶館》的觀后感1000字左右
老北京的茶館大約有三種,即清茶館、書茶館和茶飯館,茶館觀后感。清茶館只是喝茶;書茶館里則有藝人說書,客人要在茶資之外另付聽書錢;茶飯館除喝茶之外也可以吃飯,但提供的飯食都很簡單,不像飯館的品種繁多。老舍先生的名劇《茶館》里的裕泰茶館,就是一家茶飯館,所備食物似乎只有爛肉面一種。 茶館的伙計都是青壯小伙子,沒有用女招待的。因為用女招待,客人如不規矩,則使主客都不快。這是一種行規。王利發在茶館經營不下去時,說到自己打算請女招待,要自己掌嘴,原因就在于破壞了行規。這種行規似乎不只限于茶館,飯館也是如此。電影《老店》,話劇《天下第一樓》寫的都是舊北京的飯館,伙計也都是男人。茶館伙計提水壺的手勢有專門的講究,要手心向上、大姆指向后。我們一般人提水壺時的手心向下徑直握住提系,在茶館里被認為是提尿壺,如此,對客人是極不禮貌的。茶譜寫在特制的大折扇上。客人落座之后,展開折扇請其點茶。茶客自帶茶葉稱為自帶門包,茶館為其泡茶只收水錢。講究的茶客落座之后,要拿出一塊專用的布鋪在桌沿上,一只胳膊的小臂支在上面側身坐著,再拿出手帕等放在桌子上,這是一種派頭兒。茶館里不供神像,只在柜臺前放一缸水,表示以水為利。茶館只用方桌長條板凳,沒有用椅子的。四川茶館多是較矮的竹椅,半坐半躺,顯得更加懶散。 坐茶館的樂趣不只在于喝茶,也在于其熱鬧,既可以融入其中,說一些可有可無的閑話,也可以出乎其外,在喧鬧之中兀然獨坐品味生活的悠閑,使悠閑更加豐富和突出,這才是坐茶館的真味所在,觀后感《茶館觀后感》。至于在茶館中談生意說事情,把茶館當成別致的辦公室的,如《茶館》中的劉麻子,在茶客中只能算作下品,雖然沒了這樣的茶客,茶館也就不是茶館了。 舊北京茶館很多,這有兩個條件,一是愛喝茶的人多,二是有閑的人多。北京人喝茶的風氣很盛,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頭百姓,都有每天喝茶的習慣。窮困如拉黃包車者,日暮收工時也要買一包茶帶回。高碎或高末就是舊時北京所特有的,其實是茶葉店篩茶時篩出的茶葉末,在別的地方是棄之無用的東西,北京的窮人買不起好茶,故茶葉店也將此物出售,意為高級茶葉末。北京茶葉店包茶,一兩茶可包為五包,也是因為窮人每次買茶很少。不少北京人早晨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泡茶喝茶。燒水的專用工具叫氽,用白鐵皮制成,直徑約一寸半,細長筒狀,徑口處有長柄,加水后可直接插入爐火中,使水能很快燒開。茶喝夠了才吃早飯。所以老北京人早晨見了面要問候:喝了沒有?如問吃了沒有,就有說對方喝不起茶的嫌疑,是很不禮貌的。 北京人獨重花茶,著名的茶葉店如張一元、吳裕泰,都以窨制花茶,工藝精細、貨真價實而獲信賴。南方人往往看不起北京人的愛喝花茶,汪曾祺就說,他不喝花茶,但好花茶除外,如老舍先生家的花茶。老舍先生是地道的老北京人,他喝的花茶想必品質極高的。對北京人好喝花茶的原因說法不一。一說是北京地下水質不好,花茶香氣濃郁,可以蓋過水的苦澀;另一說法是過去交通不便,南方新茶運抵北京要一個月,路上風吹雨淋,茶葉往往都變質了。用花窨過之后,變質的茶味就喝不出來了。這兩種說法都未必可靠。山東的水質沒什么問題,四川當地就產茶,山東和成都的人也都愛喝花茶。估計還是和口味有關系。愛喝花茶的地方的人口都比較重,綠茶的滋味對他們來說過于輕淡。是不是還有其它原因就不清楚了。
《家產》電視劇觀后感1000字左右
家是什么?家是漂泊、寂寞、孤獨僻風港,家是生命中的輾轉征途;家是聚散別離歡喜悲苦,家是夕陽下的依偎,家是風雨中的攙扶;家是離鄉背井時沉重的一聲聲囑咐,家是度過苦難時滾落的一滴滴淚珠;家是天涯海角兄弟手足,家是陌生相識彼此關助;家是情感的苗圃,家是愛心的歸宿;家是昨夜依舊未眠的嚴父,家是今晨忙碌不休的慈母;家是寫不完的一首長詩,家是讀不盡的一部史書...... 這些詞句,描述了家的美麗與溫馨,家是多么的重要,我們在風雨飄搖中,都需要有個家,有一個能歇腳停靠的港灣。 看了《家產》這部電視劇,使我對“家”的概念,“家”的含義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家,是我們的情感中心,四周圍繞著美好的意愿。家,是我們可以任意發牢騷卻不用擔心他人責備的地方;家是忠誠、熱望、同情,以及整個你生命中最高貴的東西,都會被發揚光大。 故事情節感人!劇中的每一個“焦點”,都是那么真實,那么感人,雖然都是家庭所碎的事情,但是反映了真實的社會現象,劇中的每一位家庭成員,扮演了現實生活的不同“角色”。 親情是無價的,親情比什么都重要!危難之時,大難來臨,只有“親情”才能排憂解難,只有“親情”才能化解,“家”的力量要大于一切!經濟發展了,社會進步了,但是,人與人之間的道德水準也應該不斷的提高,觀后感《《家產》觀后感》。錢,雖然可以買到一切,但金錢卻買不到“親情”,這就是血濃于水的道理。 我多想再回到過去的家,多想再聽聽母親的撈道;多想回到家門時叫一聲:“媽,我回來了”;多想吃媽媽的手桿面;這一切一切都成了回憶。隨著父母的離世,這個家也四分五裂了,姊妹幾個各過各的,親情也隨時間淡化,雖說沒有《家產》的瘋狂情節,但里面還是有那么些原素在這面。 “好兒不爭家產”,該你的就是你的,不該你的就不會屬于你!清官難斷家務事,每一位家庭成員,都扮演著自己的“角色”,不管你的表演技能如何,但千萬別當“丑角”。父母把我們培養成人,不求任何回報,我們為父母付出,也不要計較許多,每一個人都要擔負起自己的責任,心胸要開闊,不能過于計較,美麗的家園需要大家“填磚加瓦”,只有這樣,“家”才能更加和諧!更加美麗!更加堅固! 別忘了,“家和萬事興”啊!
老師好觀后感1000字左右
老師好觀后感1000字左右
這是一部以1985年為故事背景,以苗宛秋老師為核心人物,以苗老師與學生們的斗智斗勇的校園日常為線索,再現八十年代的師生百態的懷舊校園喜劇片。
電影講述了苗老師與三班孩子從高一到高三,三年間普通、平凡的故事。學生高一剛接觸苗老師時對他是怕,后來受不了他的專制管理,開啟了八十年代特有的師生大戰,大戰以苗老師的自行車為線索展開,發生了一系列令人捧腹,又感人至深的故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交往的加深,學生漸漸理解了老師。知道他是當年的高考狀元,卻因時代原因與北大失之交臂。在自己語文老師的鼓勵下,他報考師范,成為一名語文老師,并被分配到縣城任教。這些經歷,也成了學生們努力的動力,三班的班長安靜就發誓非北大不考。但命運常常不如人愿,安靜為了幫因給學生補課被停職的苗老師說情,歸途中出車禍,沒法參加當年的高考,之后連續兩年去考,也沒考好。
如果用一兩個關鍵詞概括觀影人的表現,大概是笑和淚比較合適。整部影片充滿了喜劇色彩,苗老師的嚴厲、與學生間斗智斗勇,學生捉弄、報復老師等情節都是以詼諧、幽默、搞笑的方式呈現的。因此,觀影現場爆發出陣陣笑聲。笑聲結束,時不時又會傳來抽泣聲。是的,是影片中的師生情、同學情深深感動著我們。
這部影片選材校園生活,關注師生關系,思考什么樣的老師是優秀老師。高三畢業之際,苗老師悄然離開,應該是當下對那個年代教師的一種反思。他究竟算不算是個優秀教師?算嗎,似乎不對,他將當年自己沒實現的夢想強加到學生頭上,逼著學生去實現。可這難道又錯了嗎?他愛學生,為班里長腦瘤的學生捐了一個月工資,到處找回混混隊伍中的男一號。他悲傷著學生的悲傷,快樂著學生的快樂,時時督促學生爭分奪秒的學習。這樣的老師難道不優秀嗎?可他沒有私心嗎?當然有,學生的好成績能給他好聲譽。但他不收補課費,免費給學生補課,又說明了什么?
這些只能說明,這部影片中的苗老師是立體的、多元的、復雜的。現實中的老師又何嘗不是如此。影片結尾,三十年后,白發蒼蒼、顫巍巍的苗老師拄著拐杖去看截肢的安靜,也許是發現了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那是不合理的。他當年的離開是反思,三十年后的看望是愧疚,是懺悔!
看《地球上的星星》觀后感1000字左右
看《地球上的星星》觀后感1000字左右
11:36:03看《地球上的星星》觀后感 1 今天上午學校組織我們全體教師在階梯教室觀看印度電影《地球上的星星》。感觸頗多!
這部電影的主人公伊桑是一個令老師、家長頭疼,小伙伴把其看成另類的小男孩。他三年級上了兩年,而每次考試仍為零分。在英語課上,字母在他眼里都是會跳舞的,他注意力不集中,作業做得一塌胡涂,老師多次以罰站、罰跪、向家長告狀的方式來懲罰他,卻沒有任何改變。忍無可忍,校長責令其父母勸其退學。他暴躁的父親除了打耳光、謾罵和無奈,更沒有任何辦法。
就是這樣一個學生,卻很有幸在新的學校遇到了一個美術老師。他長途跋涉,來到伊桑的家,和父母交流,查看他的作業和畫,終于弄清了伊桑的原因:這決不是態度問題,而是思維的問題。因為把字母看成是跳舞的伊桑,卻對色彩有著很強的敏感性和豐富的想象力,他是一個有著嚴重閱讀障礙的學生。
后來這位美術老師在班上用愛迪生、愛因斯坦等小時候同樣有著閱讀障礙的科學家的故事,來培養伊桑的自信心,采用各種適當的方法:在沙子上畫字母、用顏料、橡皮泥來畫、做字母、在電腦上玩游戲來改變伊桑對字母的敏感性。這已經完成超出了一個美術老師的職責范圍,卻從此改變了他自卑、自閉的性格。并最終在全校繪畫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各門功課也明顯提高。
看完這個故事,我的心情很復雜。在我們的班級同樣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學生,他們或者對學習有著障礙,或者無視紀律。在老師和家長的眼里一定也是無藥可救的學生。雖然我們也曾這樣用自己的耐心和愛心,給其補課、勸說,卻始終沒有找到其成為這樣的原因,只是做了表面文章,效果也只是微乎其微的。
這個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示很多:
一、每顆星星都有其閃亮的理由。
伊桑的閃亮之處是他的畫畫天分,在他大腦中有著無比的想象力。他不喜歡學習,卻善于觀察,他喜歡與小魚、小蝌蚪、小狗親密接觸,他能把3×9想象成地球與冥王星的戰斗。在他的世界里,充滿著幻想與神秘。可在我們成人的思想里,卻難以理解,只能把他的閃亮之亮埋沒在其種種“劣跡”中。每個孩子都如一顆閃亮的小星,盡管有的星光比較耀眼,有的星光有些暗淡,但無論得怎樣,他都有其閃亮的理由。
二、每顆星星都要我們用心來欣賞。
伊桑只所以讓同學、老師、家長都不滿,只是他在用犯錯的方式來武裝自已,他像只刺猬一樣豎起滿身的毛發來保護自已。只是因為沒有任何人欣賞他,理解他。假如我們多一些寬容、多一些理解、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欣賞,就會給每顆星星發光的機會。
這部電影給了我一次深刻的洗禮,真想不到在我印象中比較落后的印度能拍出這樣一部感人至深的教育電影,也希望更多的老師都能看到這倍優秀作品并從中受到啟發。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我改變不了這種功利性教育的悲劇,但我會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盡量多關心孩子們。也希望世界上能有更多的尼庫巴,因為地球上的小星星們都需要他們。這部電影告訴我們的是:不僅要有愛心,更需要的是俯下身來,跟孩子一起發現問題,不要讓孩子感覺那么無助,每個孩子都會從老師的言行舉止中感覺到愛。
善待每一顆小星吧,從他的身上發現閃光的細胞,給予每顆小星煜煜生輝的勇氣。
看《地球上的星星》觀后感 2
根據老師的推薦,我在家里觀看了一部印度兒童影片《地球上的星星》。這部影片很感人,讓我流下了感動的眼淚。
這部片子講述了一名9歲的小男孩伊桑的故事。伊桑雖然學習很差,但是他的畫畫得非常好,想象力豐富。上課時,他的注意力很不集中。因為他總喜歡觀察池塘里的小魚、樹上的小鳥、地上的小水坑他覺得這比上課有意思多了。可是伊桑的成績太差,老師覺得他已經沒救了,經常罰他站在門外,不讓他聽課。而同學們呢,也天天嘲笑他。爸爸實在沒有辦法,就把他送到了寄宿學校。到寄宿學校后,伊桑難過極了,一句話也不說,除了他的同位沒人愿意理他。直到有一天,美術老師拉姆來了,他發現伊桑有繪畫的天才。拉姆老師從字母開始教伊桑,伊桑的學習慢慢有了進步,也有了自信。后來,伊桑在繪畫比賽中贏得了第一名,當老師同學看到他畫的那么好時,他們都目瞪口呆、非常驚訝。當我看著伊桑拿著獎狀,向拉姆老師跑去,伊桑流下了激動的眼淚。
伊桑很幸運,因為他遇到了一位真正關心他、了解他的好老師——拉姆。拉姆老師用很多有趣的方法幫助伊桑學習讀寫。他們在沙堆里用手指寫字母、用彩色的橡皮泥捏成字母,拉姆老師還帶著伊桑到操場上,在臺階上跳來跳去地練習計算,就這樣,伊桑慢慢地對學習有了興趣,學習成績也有了很大進步。我一邊看,一邊想:拉姆老師用這種方法教學,太有趣了!
我不由想到了我的老師。說實話,有些課,我一上就想睡覺,真希望能早點下課;但也有一些課,老師上得妙趣橫生。如果世界上多幾位像拉姆一樣的好老師,把每一節課都上得生動有趣,讓同學們天天都開開心心,該多好呀!
這部影片給了我很大教育:一、每個孩子都有他的特點,有些只是成績不好罷了,他或許在其它方面有特長,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請不要戴著有色眼鏡看我們,更不能用顯微鏡去看我們的缺點,那不是刺激我們幼小的心靈嗎?拉姆的與眾不同在于他教育小孩主張用愛去感化教育他們,他認為每個孩子都是落入人間的晨星,要去發掘每個孩子的天賦,不能用成績去衡量一個孩子的價值。爸爸、媽媽們要用放大鏡去看孩子的優點,這樣孩子會得到鼓勵和幫助。二、爸爸、媽媽你們也有過成績不好的經歷,為何要為難我們呢?我們何嘗不知那怎么也學不會的感受呢?有了問題,不要什么不做就只會埋怨,埋怨有用嗎?找到原因,選擇合適的方法,我們是會改變的,爸爸、媽媽們應該相信這一點。還給我們一片藍天,帶走你們給我們的烏云,讓我們健康、快樂的成長。三、我們都是一顆會發光的星星,我多么希望老師和爸爸媽媽能關心、愛護、幫助每一個孩子,讓我們都能發出屬于自己的光彩。
上一篇:革命者觀后感500字范文三篇
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