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革命者觀后感600字3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革命者觀后感600字3篇
第1篇: 革命者觀后感600字
革命者家書
1937年8月11日、22日,蔡炳炎由常州趕赴上海陣地前,寫給夫人趙志學的最后兩封信(每封各2頁,圖為第2封的第2頁)。 (本版家書及相關圖片由中國人民大學家書文化研究中心、搶救民間家書項目組委會提供)
謝晉元:泰山鴻毛之訓,早已了然于胸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從此,泰山鴻毛之論作為一種生死觀,成為千古遺訓,有氣節的人都會作出自己的選擇。70多年前,陸軍第88師524團團長謝晉元率部堅守四行倉庫,與日軍血戰四晝夜,也同樣在家書中用泰山鴻毛的比喻,表達了自己在民族危難中,將生死置之度外的決心。
這封家書寫于1937年10月18日,淞滬會戰已進行了兩個多月,大場防線剛剛失守,此時距10月27日謝晉元率部堅守四行倉庫只有短短9天。收信人張萍舟,是謝晉元的連襟兄弟。家書共4頁,用的是京滬滬杭甬鐵路管理局信箋。
謝晉元在家書中說,當時“滬戰兩月,敵軍死亡依情報所載,其數達五萬以上。現在滬作戰敵軍海陸空軍總數在廿萬以上,現尚源源增援中”。在第一頁信紙的左側,有一行小字,是謝晉元寫完此信的補筆,他叮囑回信郵寄“勿寫八字橋或其他地名”。八字橋在虹口,曾經是1932年“一·二八”和1937年“八一三”兩次在淞滬的激戰之地,雙方傷亡極其慘重。謝晉元寫這封家書的時候,敵方援軍已陸續進入淞滬戰場,第88師奉命轉攻為守,謝晉元率部撤離了八字橋。
謝晉元是極有操守的軍人,從家書中可見一斑。“泰山鴻毛之訓,早已了然于胸。故常處境危難,心神亦覺泰焉。望勿以弟個人之安危為念”。他用行動實踐了自己的諾言。10月26日,謝晉元奉命率部堅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掩護部隊后撤。孤軍浴血奮戰了四晝夜,擊退日軍數十次進攻,給敵人以重創。四行倉庫巍然屹立,孤軍抗敵的事跡為人傳頌,被稱為“八百壯士”(實際人數為400余人)。于31日退入公共租界。
戰斗盡管激烈,但謝晉元還惦念著妻兒的安危。“維誠在目前環境下,絕對不能來漢。如蕉嶺有危險,漢口則不可以言語計矣。抗戰絕非短期可了,漢口商業中心更非可久居之地。……幼民姊弟絕不能片刻無人照料也。”語氣緊迫,透露出對家人的擔憂。
謝晉元與妻子凌維誠是在一次婚禮上結識的,當時兩人分別是伴郎和伴娘。盡管凌母對于在戰爭年代嫁給軍人表示擔憂,凌維誠還是不顧反對,1929年在武漢與謝晉元結婚。婚后,兩人聚少離多,大多靠通信交流。1936年春節過后,謝晉元預料日軍侵華戰爭必然爆發,親自將寓居上海的妻兒送回廣東原籍。臨別時對懷孕的妻子說:“等到抗戰勝利那一天,我親自把你們接回上海。”誰知這一次分別竟成永訣。
部隊退入租界后,謝晉元多次拒絕了日軍的威脅利誘。1941年4月24日,他被日偽收買的叛兵刺殺,時年36歲。
人物小傳
謝晉元,1905年出生于廣東蕉嶺。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戰爆發,任陸軍第88師262旅參謀主任,參加虹口八字橋戰斗。
10月26日,日軍瘋狂向駐地防線發動進攻。他率領第一營的400余官兵,堅守蘇州河北的四行倉庫,掩護大部隊后撤。10月27日,上千日軍進犯,他沉著應戰,號召壯士“要人在陣地在,誓與日軍血戰到底!”激戰一天,斃敵80余名。率部孤軍死守危樓,誓不投降的消息迅速傳遍全國,被贊譽為“八百壯士”。28日凌晨,官兵又在四行倉庫屋頂升起中國國旗,表示捍衛祖國尊嚴,誓與侵略者戰斗到底的決心。接著敵軍攻勢一次比一次猛烈,形勢險惡。29日,寫下遺書:“晉元決心殉國,誓不輕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計,在晉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當代價。余一槍一彈,亦必與敵周旋到底!”31日,敵又以飛機大炮攻擊倉庫,他以3挺機槍掩護,率部沖出重圍,退入租界。堅守倉庫四晝夜,擊退日軍數十次進攻,斃敵200余名,寫下中國抗戰史上極為壯烈的一頁。
萍舟吾兄:
九日示悉,昨日上函諒達。滬戰兩月,敵軍死亡依情報所載,其數達五萬以上。現在滬作戰敵軍海陸空軍總數在廿萬以上,現尚源源增援中,以現勢觀察,滬戰縱有些微變化,決無礙整個計劃,希釋念可也。
弟十年來飽嘗憂患,一般社會人情事故,影響于個人人生觀,認識極為清楚。泰山鴻毛之訓,早已了然于胸,故常處境危難,心神亦覺泰焉,望勿以弟個人之安危為念。
維誠在目前環境下,絕對不能來漢。如蕉嶺有危險,漢口則不可以言語計矣。抗戰絕非短期可了,漢口商業中心,更非可久居之地。倘維誠屬個人行動,自較便當,以今日而論,幼民姊弟絕不能片刻無人照料也。望速將弟意轉知維誠,不論如何,絕不能輕易離開家中,切盼。
黃渡情形如何,此間何無所知,當加注意。款項只要可以寄去,必盡各種方法,遵命匯去,勿念。
岳母抵漢后,想因店鋪放棄,而內心不安。吾兄經濟情形若何?倘有困難,希函知以便設法接濟也。弟衣物此間購買方便,望勿麻煩可也。敬祝
冬祺!
岳母大人以次敬叩安好!
中民弟 十月十八日
褚定侯:古來征戰幾人回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同一天,日陸軍第23軍開始進攻香港。為使攻占香港順利進行,日軍大本營命令駐中國湖南地區的第11軍向湘南進攻,以牽制中國軍隊的南援行動。第11軍司令官阿南惟幾接受命令后,于12月13日發布了第三次進攻長沙的命令。12月23日,日軍在新墻河上游油港以北地區發起進攻,并揚言要在長沙度過1942年元旦,第三次長沙會戰打響了。
中國方面迎戰的是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他當時指揮的軍隊共13個軍約17萬人。守軍上下同仇敵愾,戰斗異常慘烈。陸軍第41師121團2營6連排長褚定侯,率部奉命堅守瀏陽河北岸,阻敵南犯。在堅守陣地的間隙,他提筆給遠在云南昆明的大哥褚定浩寫下了這封信,書法瀟灑飄逸,通篇貫穿著大敵當前、視死如歸的緊張氣氛與戰斗豪情:“弟告部士兵‘不要他渡河!’一句話,敵此次不來則已,一來則拼一拼。”
這封家書寫于1941年12月27日,當時日軍已經渡過汨羅江,正在向南逼進。發出這封家書后不久,日軍就進至瀏陽河一線,褚定侯率部與日寇晝夜血戰,在前有頑敵、后無援兵的困難情況下,直至全排官兵壯烈殉國,實現了“與陣地共存亡”的遺愿。
這封在戰爭中保留下來的珍貴遺書,后來從收件人褚定浩處,輾轉到了弟弟褚召南手中。2005年,在看到了“搶救民間家書項目”的征集后,褚召南主動捐贈這封信的原件,給國家博物館收藏。他對項目組委會說:“放在國博比放在家里更有用,更能發揮社會效益。”老人還回憶,二哥褚定侯去軍校報到以前,曾去天臺縣老家看望祖母,在短暫的寧靜日子里,他和鄰村的一位姑娘互生情愫。但是,在山河破碎的日子里,有志男兒又怎會耽于兒女私情?褚定侯對姑娘說,等抗日戰爭勝利了,一定回來娶她,然后就義無返顧地走了。
畢業后,褚定侯先是被分配到了軍令部,但他向上級提出:自己讀軍校就是為了參加抗日的,要求編入一線部隊。于是,他被編入了陸軍第41師121團任排長,到職不久即投入了第二次長沙會戰。這次戰斗以后,他寫信回家說:日本鬼子非常狡猾,他們化裝成農民前來偵察,但均被識破、消滅。會戰中,中方士兵表現得十分英勇,他們在自己身上綁上手榴彈,然后舍身炸毀敵人的坦克。
僅僅兩個月之后,褚定侯就率部參加了第三次中日長沙會戰。他寫下的最后一封遺書,是死守長沙的戰士們在同一時期寫下的1500封家書中普普通通的一封。《大公報》的戰地記者這樣寫道:“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一月一日在長沙真是一個頂大的紀念日,從這一天起,長沙城外的炮火連天,晝夜不停的一連四天,有人說從未有任何一年的爆竹能和那幾天相比。敵人第一、三、六、四等師團番號的士兵的鮮血染紅了大稻區的沃土。先攻東南城角,攻不動,再攻南門,又攻不動,最后攻北門,仍是屹然不動。敵人作夢也不曾想到它面對著的是它所自稱為消滅凈盡的戰士。而這些人的代表者,在元旦那天便寫了1500封家書寄交給家人道:‘這一次不成功一定成仁’,哀兵必勝,何況敵人只攜帶了兩星期的糧秣,從一日起就開始餓飯;而它們的上官卻依然喝有名牌子的法國酒呢。我們的士兵在修械所高地創造出爭奪至十一次的拉鋸戰,于是敵人潰退了。”
從中國守軍元旦那天寫就的1500封家書,可見將士們戮力同心、視死如歸的氣概。
到1942年1月中旬,第三次長沙會戰以中方的勝利而告終。日軍傷亡5.6萬余人,俘虜139人,中國軍隊傷亡2.8萬余人。這是自珍珠港事件以后,二戰同盟國與日軍交戰的第一次重大軍事勝利。英國《泰晤士報》發表評論稱:“十二月七日以來,同盟軍唯一決定性勝利系華軍之長沙大捷”。《倫敦每日電訊報》稱:“際此遠東陰霧密布中,唯長沙上空之云彩確見光輝奪目。”
人物小傳
褚定侯,1919年生于浙江省莫干山。1936年,在杭州一中讀書。“七七”事變后,回到了莫干山。不久,杭嘉湖地區淪陷,褚定侯終日在家,報國無門,感到十分苦惱。1938年秋,得知天目山辦起了戰時浙西臨時中學,立刻前往學習。那年冬天,周恩來和當時的浙江省主席黃紹雄一起來到學校視察,宣傳抗日,給了褚定侯很大鼓舞,于是,他投筆從戎,考入黃埔軍校二分校17期學習。畢業后先被分配入軍令部,之后褚定侯主動要求編入一線部隊,于是被編入陸軍第41師121團2營6連,擔任排長。1941年,率部參加了第二、第三次長沙會戰,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死守瀏陽河北岸陣地,與全排官兵共同壯烈殉國。
浩兄:
如握!
前日寄二書,不知收到否?弟已呈報告與團部,團長未能批準,云此非常緊急之時,不準弟請長假。弟部隊已于昨日早晨出發進占陣地,而于昨日下午,師長親自到弟陣地中偵察地形,改命弟單獨守瀏陽河北岸之村落據點,命弟一排死守此處,命弟與陣地共存亡。又云若在此能堅守七天,則可有辦法。因此弟于昨日(廿五)晚率部到守地,連夜趕筑工事及障礙物,陣地之后五十公尺處即為大河,河擴水深,無舟無橋,此真為韓信之背水陣矣。本日情報:敵人已達汨羅江,計程三四日后能到此,然前線隊伍,能畢力能抵,則能否到此,是為問題。加之本日湘北本年冬首次飛雪,則敵人之攻勢,該稍挫緩矣。然吾軍各師官兵均抱視死如歸之決心,決不讓敵渡瀏陽河南岸來。弟告部士兵“不要他渡河!”一句話,敵此次不來則已,一來則拼一拼。弟若無恙則兄可勿念,若有不幸則請兄勿悲。古云:“古來征戰幾人回”,并請告雙親勿悲,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然弟一切自知自愛,務祈兄勿念。
兄上次寄來洋二百元悉數收到,祈勿念。
家中近來有信到兄處否?弟已久無告雙親矣,請能代書告之,云弟安全也。時在陣地,一切不便,故不多作書。
待此次作戰后,則弟當入滇謁兄安好也。兄若賜言,仍可寄瀏陽軍郵第一五O號四一師一二一團二營六連弟收可也。時因北風雨雪交加,關山阻絕,希冀自愛,余不一一。
即請
冬好
侯弟拜上
十二.二七
蔡炳炎:國將不保,家亦焉能存在
這兩封誕生于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硝煙炮火中的親情家書,是著名抗日將領、中國軍隊陸軍第18軍67師201旅旅長蔡炳炎由常州趕赴上海陣地前寫給夫人趙志學的親筆信。第二封信擱筆100個小時之后,蔡炳炎即在與日軍的拼殺中英勇殉國。
第一封信的落款時間是1937年8月11日,說到“滬戰聞我軍連日勝利,敵方大有惱羞成怒之勢”。當時距離盧溝橋事變已過了一個月,日軍侵占平津后,準備對上海發動大規模進攻。8月9日,日軍蓄意制造事端,派遣駐上海陸戰隊第一中隊長大山勇夫和一等水兵齋滕要藏乘軍車闖入虹橋中國軍用飛機場,遭到中國守衛士兵的阻攔后,他們竟開槍打死一名機場衛兵。中國軍隊進行自衛反擊,當場將日軍官兵二人擊斃。該事件被稱為“虹橋機場事件”,日方以此為借口,命令大批日艦陸續登陸。蔡炳炎在信中介紹了當時報上記錄的情況,如“又由日運來援軍五萬余口,果爾,則二次大戰即將爆發”,指的就是兩天后即將爆發的第二次淞滬會戰,第一次淞滬抗戰是1932年的“一·二八”事變。
8月13日,“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這是全民抗戰開始后中國軍隊與日軍在上海及滬郊進行的大規模會戰。蔡炳炎第二封家書的寫作時間8月22日上午8時半,正是開赴戰場之前。蔡炳炎深知此去意味著什么,因此在這連續兩封信中反復強調,對身后事已經做了詳細的安排,包括日常用度的管理,女兒的婚姻,以及幼子的撫育。他提及自己的勤務兵周難乘亂潛逃,評價說“此人瘦弱無忠骨,所以不可靠”。緊接著,他寫道:“殊不知國難至此已到最后關頭,國將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大敵當前之際,作為丈夫、軍人,蔡炳炎選擇了為國盡忠,隨時準備好用生命來維護中國軍人的尊嚴。
擱筆后沒多久,蔡炳炎就接到上前線的指示,當晚隨67師,率領全旅官兵進入滬郊羅店鎮。日軍數次進犯,都被全旅官兵打退。24日,日軍大批援軍趕到。25日破曉,日軍11師團多田駿部隊約3000人由寶山小川沙口岸登陸,奔襲羅店地區并占領了陸家宅、沈宅一線陣地。蔡炳炎率5000健兒與敵人鏖戰一晝夜,死傷慘重,羅店血流成河,被當時的媒體稱為“血肉磨房”。26日,敵方二次援軍也在源源開到,用優勢的飛機、坦克、大炮阻隔201旅的后勤供應和增援部隊。當天,相繼傳來本旅主力402團團長李維藩和一些營連長陣亡的消息,蔡炳炎調整部署后下令道:“本旅將士誓與陣地共存亡,前進者生,后退者死。”時近中午,蔡炳炎親率唯一的特務排和402團第3營沖向敵陣,殺敵多人。約中午12時許,在距離日軍陣地不到一公里處,蔡炳炎不幸被敵彈橫穿胸部,以身殉國。
蔡炳炎犧牲時,他在信中格外惦念的幼子“老八”蔡浙生還不到一歲,沒有留下什么記憶。但父親的精神卻影響了蔡浙生一生,他一直記得父親信中的那句話——“殊不知困難至此,已到最后關頭,國將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后來,蔡炳炎的夫人趙志學將這兩封家書用綾布裝裱后,一直帶在身邊,輾轉半個世紀后仍保存完好。1987年6月,趙志學將這兩封遺書連同蔡炳炎寫遺書用的鋼筆一起捐贈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人物小傳
蔡炳炎,1902年生于安徽合肥。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步科,結業后編入黃埔教導二團任排長。在東征北伐諸戰役中屢建戰功。1936年初,任第18軍67師201旅旅長,5月晉升為陸軍少將。8月率201旅向上海進發,參加淞滬會戰。8月26日,親自率部向日軍主力盤踞的陸家宅沖擊,不幸在距敵人陣地數百碼之處中彈,英勇殉國。
志學內子妝鑒:
新秋入序,暑氣漸消,尤以夜間氣爽,想皖地諒亦同此景象耳。滬戰聞我軍連日勝利,敵方大有惱羞成怒之勢。昨日報載,又由日運來援軍五萬余口,果爾,則二次大戰即將爆發。同時又據報載,上海匯山碼頭為我軍占領,敵人雖有大部援軍,無法登陸,雖多眾無以為。我等刻仍在此間休息,如滬寇日內再不解決,或即參加戰斗也。前函家用帳目由你管理,望即實行,無得疏忽,此為最要緊之事。保、亞、浙等兒輩均好嗎?甚念。特此,敬頌時祺
潔宜于常州洪廟
八月十一日上午七時
志學內子糠鑒:
連日致書諒已躬覽,先后匯帶之款前函所述辦法,務希切實作到,是為至盼。我等于本日仍在此間休息,因滬上連日勝利且戰區狹,不能使用巨大兵力,故也困難。周難于此次過漢,乘機潛逃,此人瘦弱無忠骨,所以不可靠。殊不知國難至此已到最后關頭,國將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如到皖不得令其居住。慕蘭之事時在念中,望設法促成,以免我一件顧慮。老八資質甚佳,我頗愛之,希注意保育為要。專此,敬頌
時祺
潔宜手啟
八月二十二日于常州城北之洪廟
上午八時半發
姑母近來有信否?如無信來,再者本廿二日晚八時我彼等恐不在原地,匯款注意,等到蘇州去。
第2篇: 革命者觀后感600字
電影《辛亥革命》講述晚清末年,內憂外患,中華民族到了危亡之際。改良派維新變法運動的失敗,孫中山、黃興為首的同盟會,以孫中山、黃興為首的同盟會,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拯救中國,于1911年發動武裝起義的史實創作,是一部全景展現辛亥革命的電影。劇中孫逸仙、黃興、秋瑾、徐宗漢、林覺民、等大無畏救國的英雄主義形象深刻的印在我的腦海中,余音繞梁,三月不知肉味的記憶猶存。 辛亥革命,中華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結束了兩千八百年的封建君主專制統治;開創了亞洲第一個共和體制;寫下了人類社會民主主義的新篇章!正像孫中山說的“文將與諸位同志一道,致力于實現革命的目標。這個目標就是建立民族獨立的國家、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就是民族、民權、民生,就是需要我們畢生為之奮斗的三民主義。“辛亥革命是成功了,它卻成功的不徹底,它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民生、民權的革命問題,但是“共和國”的社會制度在共產黨的帶領下;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的努力下;在一百年后的這天最后實現了。我們緬懷那些為了革命拋頭顱、灑熱血先世的烈士,追悼那些年輕的英烈們,他們有的才華橫溢、有的家境優越、有的新婚燕爾,他們何以不惜身家性命,不計成敗利害,甘死如飴?只因“信仰”二字。清末的封建王朝早已腐朽不堪、羸弱不談、困苦不堪,中國人任人歧視、被人覬覦、由人宰割,革命正是為讓民眾獲得幸福、讓民眾得到自由、為民族爭得尊嚴。 一百年前的這天也許有人會問革命所謂何事?一百年后的這天,也許有人還會問。在紹興被殺害的同盟會員秋瑾的回答是:“革命是為了給天下的孩子造一個安寧溫和的世界。”黃花崗的烈士林覺民在《給妻書》中說:“革命史替天下人謀求永久的幸福。”孫中山說:“革命是讓我們這個即將強盛起來的民族,不再受列強的侵略的掠奪……” 革命是什么?革命是一種英勇無私的獻身主義精神;革命更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愛國情操;革命是社會主義社會進步的理念深入人心;革命是讓我們中國人有自我的工廠、銀行、鐵路、礦山,有了能夠追尋的民生幸福;革命是實現共產主義;革命就我們在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個時候、在任何人的心里,永遠都不再懼怕列強,都不再有皇權,使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的東方。
第3篇: 革命者觀后感600字
電影狩獵者觀后感600字
狩獵者觀后感(1)
《狩獵者》根據網絡小說《抗戰狙擊手》改編而成。據說《抗戰狙擊手》是風靡2006年網絡的一部原創軍事小說。
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
在我八路軍一個連的一次伏擊戰中,鬼子的一輛軍車在山區的樹林里遭到了伏擊,軍車上的所有日本鬼子無一幸免,除一人外,全部死于八路軍的槍彈之中,而這最后一個斃命者,是栽在一個孩子手下的,這個名叫何遠山的十五、六歲的孩子布下了陷阱,成功地用繩結把鬼子吊死在樹梢上,然后在八路軍的眼皮底下迅速撿起了鬼子的槍就跑。
槍當然被八路軍追回來充公了,可撿到槍的孩子卻不依不饒,硬是一路跟著八路軍,想要回他撿到的槍。八路軍試圖用跑步前進的辦法也沒能將孩子甩掉后,只好留他暫住一晚,天亮送他走。可他是沖著槍來的,怎會輕易離開?
伙頭軍“老膠東”在得知了男孩父母在鬼子的掃蕩中雙雙身亡之后替他求情,于是小小年紀的他就這樣被留了下來。但他畢竟是個孩子,連長不放心讓他跟著連長打阻擊仗,想讓他跟著大部隊撤退,他卻大吵大鬧。這事驚動了來看望連隊的王團長。當他知道小孩會拆槍時,以比拼槍法作為條件,決定他是走還是留。
比試的結果,二人都把槍打在了鋼盔的正中,鋼盔上只留下一個槍眼。但誰也不信端槍姿勢獨特,瞄準還睜著兩只眼睛的小孩能打得那么準。何遠山百口莫辯,只好隨著大部隊轉移,但半路上他卻逃跑了,跑回了戰場。
開始,大伙都以為這個孩子是個累贅,但戰斗打響后卻發現何遠山的槍法出奇的好,有效地打擊了敵人,拖住了敵人進攻的步伐,為大部隊的轉移贏得了時間。可惜的是,阻擊雖然成功了,“老膠東”等十三人卻因寡不敵眾命葬敵軍戰火下,只有何遠山幸存了下來。
何遠山從大雨中醒來,發誓要為戰場中犧牲的老膠東大叔,三槐哥等人報仇。從此以后,何遠山在與部隊失去聯系的日子里,用“老膠東”留下的槍和從泥水里扒出的十八顆子彈,與鬼子斗志斗勇,在鬼子的活動區內游擊作戰,并百發百中,為所有人,包括路上遇到的小女孩全家報了仇。
推薦訪問: 革命者 觀后感 通用下一篇:憲法宣傳日活動策劃(通用3篇)
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