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第八批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重播6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第八批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重播6篇
志愿軍軍官烈士名單
只要有機會去朝鮮的中國人,都會去瞻仰和憑吊朝鮮平壤市中心的“友誼塔”。因為在這“友誼塔”下的石涵中珍藏著10本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名錄,第一本第一頁上的第一名,就是被朝鮮勞動黨和政府授予“一級國旗勛章”、犧牲在朝鮮戰場上的志愿軍最高級別的指揮員——第67軍軍長李湘。
戎馬生涯百煉成才
李湘,原名李湘林,又名李秀里,1914年4月出生于永新縣伴中鄉(今龍源口鎮)伴中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7歲時父親病逝。1930年8月,巧歲的李湘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4月加入共青團,9月轉為中共黨員。
1934年10月,李湘任連指導員,隨紅一方面軍撤離中央蘇區開始二萬五千里長征。曾兩次遇敵作戰而身負重傷,部隊首長也曾兩次決定把身體虛弱的李湘留下。可李湘硬是憑著鋼鐵般的意志和無比堅強的信念,沒騎牲口,沒坐擔架,歷盡千辛萬苦,爬過了雪山,走過了草地。
1937年7月7日,日寇發動全面侵華戰爭。8月20日,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李湘所在部隊改編為115師,挺進到山西東北部抗日前線。由于李湘在歷次戰斗中作戰英勇,指揮才能迅速提高,由營長晉升為副團長,到1942年1月,李湘被任命為晉察軍區三分區司令員。
抗戰勝利后,晉察冀部隊編制為兩個野戰軍。三分區和二分區合編為第二野戰軍冀晉縱隊第一旅,李湘任旅長。1947年1月,李湘率部參加保南戰役,先后在寨西店附近全殲援敵,隨后陪同縱隊首長觀察地形,研究作戰計劃。總攻開始,李湘親率主力沖入定縣縣城內,經過激烈巷戰,共殲敵9600余人,定縣宣告解放。
定縣解放后,唐縣縣委書記和縣大隊長做媒,李湘和安淑靜結了婚。沒有洞房花燭,更沒有蜜月旅行,婚后第三天他們就奔赴各自的工作崗位。
一場場戰斗,一次次勝利,李湘從指揮一個旅又進步到指揮一個師,身上負傷18處,足跡遍及祖國的半壁江山,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1950年8月,中央軍委任命李湘為中國人民解放軍67軍副軍長兼參謀長,11月,又任命他為67軍軍長兼唐(山)秦(皇島)警備區司令員,成為我軍高級軍事指揮員。
抗美援朝身捐疆場
1950年6月,美帝國主義瘋狂地發動了侵朝戰爭,戰火燒到了祖國的東北大門。1951年春節前夕,李湘參加了20兵團在天津召開的軍以上干部會議,接受了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的任務。當時,部隊處于高度戒備狀態,他嚴格遵守保密規定和紀律,直到3月20日,在出征前兩小時,李湘才到醫院把赴朝的消息告訴剛生完孩子的夫人安淑靜。他抱著剛出生兩天的女兒,囑咐妻子一定要保重身體、帶好孩子。在醫院僅呆了巧分鐘,他便匆匆趕赴抗美援朝前線。李湘入朝后立即同政委曠伏兆到志愿軍司令部請示工作,接受任務,隨即到兄弟部隊調查了解情況,虛心向友軍學習,填密詳盡地分析敵我情況,做到心中有數。根據志愿軍司令部下達的任務,李湘制定出周密的作戰計劃。
李湘率67軍入朝,在金城以南地區接受了沿三八線27米的正面防御任務。1951年9月21日,敵人以步兵、飛機、大炮、坦克同時向67軍陣地進攻,全體指戰員英勇反擊,殲敵1000余人,67軍打了入朝后的第一個漂亮仗。
10月13日,美軍又聯合李承晚部隊以4個師的兵力向我金城南25公里正面陣地大舉進攻,向李湘軍所在地氣勢洶洶地發起猛烈的“秋季攻勢”。在嚴重的敵情面前,李湘沉著冷靜,下決心要爭取時間,戰勝敵人。戰斗打響后,在敵人用飛機炸、大炮轟、坦克協同、步兵輪番攻堅的十多個日日夜夜,李湘夜以繼日的堅守在作戰室,廢寢忘食、聚精會神地指揮作戰。67軍全體官兵在他的指揮下勇猛殺敵,經過激烈戰斗,終于徹底粉碎了敵軍的“秋季攻勢”,創造了6天殲滅敵軍17000多人的紀錄,為我軍在朝鮮戰場上寫下了輝煌的戰斗篇章。
1952年春,志愿軍總部命令67軍在某地一線挖坑道構筑工事,準備反擊美偽軍發動的“春季攻勢”。李湘受命后,立刻帶領作戰參謀及軍領導機關干部多次深入前沿偵察地形,制定作戰方案。由于他工作深人,實事求是,認真吸取廣大官兵的智慧,使坑道和工事的構筑完全符合實戰要求。在敵軍發動攻勢前夕,李湘將軍卻病倒了。這時,美軍發動的“春季攻勢”戰役己經打響,敵人投入的兵員、武器彈藥遠遠超過1951年“秋季攻勢”的規模,侵朝美軍還公然違背人道主義,實施大規模滅絕人性的細菌戰。李湘這個鐵打的硬漢沒有顧及自己的身體,依然以頑強拼搏的精神著手構筑新的防御工事和組織新的戰役。在戰斗中,李湘不幸被細菌感染,病情迅速惡化。當時,軍政委曠伏兆幾次勸他趕快到后方醫院治療,他卻堅持在指揮室里指揮,堅決不下火線。然而,他的病情因細菌感染,迅速轉化為敗血癥和腦膜炎病,腦袋脹得水桶一樣粗大,雖經醫生設法醫治,終因搶救無效,于1952年7月8日13時去世,從發病到去世前后只有8天,時年38歲。這位黨和人民的好兒子,中國人民解放軍年輕的優秀將領,倒在了朝鮮戰場上。
噩耗傳來,全軍將士萬分悲痛。李湘的遺體于1952年12月10日從朝鮮前線運回祖國石家莊市,12月11日舉行迎靈、公祭、公葬儀式。參加公祭的有中央軍委、華北局各界代表,李湘生前友好及家屬700余人。公祭大會結束后,兵團參謀長楊成武,67軍政委曠伏兆等領導同志,親自為李湘軍長靈墓填土,向自己的親密戰友作最后告別。
1987年10月,中國駐朝鮮大使館文化參贊向饒送給正在朝鮮訪問的李湘夫人安淑靜一副中堂書法,內容是一首《江城子》詞:“豐碑直矗千里外。捧函蓋,英名在。抗美援朝,壯志何豪邁。任憑狂風與暴雨,血誼存,永代傳。”
此外還有:
中國人民抗美援朝志愿軍軍官烈士名單
志愿軍團以上烈士名單 :
姓名 單位 職務 籍貫 出生年份 入黨時間 參軍時間 入朝時間 犧牲時間 犧牲地點
蔡啟榮 12軍35師 副師長 河南商城 1919 1934 1932 1951 51。5。17 前線
蔡正國 50軍 副軍長 江西永新 1909 1932 1932 1950 53。4。12
曹國英 12軍35師104團 團長 河北安國 1916 1938 1938 1951 52。3。22 前線
曹生 67軍201師603團 代團長 山西廣靈 1921 1938 1937 1951 53。5。16 前線
車景友 空軍17師 領航主任 山西應縣 1918 1938 1937 1951 52。6 空戰
陳達 65軍后勤部軍械科 科長 河北平山 1920 1938 1938 1951 52。11 前線
陳亮 空3師9團 副團長 山東歷城 1926 1944 1943 1951 53。3。13 前線 空戰
陳建國 67軍200師后勤處 政委 河北藁城 1909 1931 1936 1951 53。7 前線
陳森標 20軍政治部秘書處總務科 科長 浙江仙居 1919 1940 1940 1950 51。9 前線
程道健 39軍司令部通信科 科長 江蘇淮陰 1924 1942 1940 1950 53。1 前線
儲紹孟 65軍194師炮兵團 團長 河北博野 1915 1938 1937 1951 51。5 前線
崔景昆 38軍112師后勤處 副處長 山西 1922 1939 1937 1950 50。11。5 前線
轉播到騰訊微博
中國駐韓國大使邱國洪為盛放著烈士遺骸的棺木覆蓋中國國旗。 陳尚文 攝
轉播到騰訊微博
3月16日,坡州,韓國國防部介紹送還志愿軍烈士遺骸準備情況。韓方人員對志愿軍烈士遺骸進行裝殮。 陳尚文 攝
今年2月9日至3月20日,遺骸清洗、干燥,個體鑒別,遺骸、遺物記錄確認,到入棺,臨時安置,遺骸運送,正式交接,回家的路走了40天。而為了回家,這條路走了半個世紀……
3月20日,筆者一早就驅車趕往韓國仁川國際機場,不過并非是去迎接來韓的同事或旅行的親友,而是要為長眠異國他鄉的志愿軍烈士們送行。烈士們,回家了!
筆者趕到時,韓國儀仗隊士兵已經排列齊整,懷抱著裝殮著志愿軍烈士遺骨的紅木棺槨。另一隊韓方士兵接過后,中韓軍人互相面對邁著正步緩緩接近,如伙伴一般,似乎在交接著沉甸甸的歷史。烈士們,回家了!
“志愿軍烈士,我們接你們回家了!”中國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的一句話又將時光帶回了那時的烽火歲月。
當年這些風華正茂的志愿軍戰士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幸福“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倒在了異國的戰場上。
在韓國京畿道坡州市積城面沓谷里的低矮丘陵里,有片中國志愿軍墓地。半個世紀以來,360多位中國志愿軍烈士沉眠于此。記者曾特意前去酹酒拜祭,叢山之中,一片蔥綠的草地上,整齊排列的墓碑統統面向著北方。
2013年,中韓兩國首腦達成共識,這片墓地終究變成曾經。2014年,首批437名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的遺骸回到了祖國。當時北望的英靈們已經在家鄉安眠。
一年過去了,韓方投入35個師旅10萬余名人力,在韓國京畿道的坡州、漣川、抱川和江原道的鐵原、洪川、春川等10余處戰場遺址,又發現了68具中國志愿軍烈士遺骸。
韓方按照本國陣亡軍人的待遇,從挖掘到最后將遺骸裝殮到中方特別提供的棺木中。每一步都一絲不茍、精心細致。一位韓軍士兵說道,逝者為大,他們是值得敬佩的軍人。
“親愛的朋友們,當你坐上早晨第一列電車走向工廠的時候,當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時候,當你喝完一杯豆漿,提著書包走向學校的時候,當你安安靜靜坐到辦公桌前計劃這一天工作的時候,當你向孩子嘴里塞著蘋果的時候,當你和愛人悠閑散步的時候,朋友,你是否意識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許很驚訝地看我:‘這是很平常的呀!’可是,從朝鮮歸來的人,會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
這是1951年4月11日,魏巍刊登在《人民日報》的報告文學《誰是最可愛的人》選段。
親眼目睹裝殮入棺,到正式交接,這次報道無疑是迄今為止最糾結的一次,因為筆者不知道該把鏡頭對向什么。進入裝殮現場,志愿軍烈士尸骨擺滿桌子的場景,對于內心的沖擊無疑是巨大的。
交接儀式舉行的前一天,一位韓國教授發給筆者一篇用中文寫的文章。文中寫到:中國有句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韓中兩國對于遺骸的挖掘必須要盡上更積極的努力,因為這是生者對于死者忠骨所應奉上的最微薄報答與禮儀。如果說連掉落下來的花瓣都不是無情物,更何況安置好流落于虛無的魂魄。
烈士們,回家了!
時間凝固在一瞬間,思緒又回到現在。中國駐韓國大使邱國洪正在為棺木蓋上國旗,動作和去年一樣莊嚴、鄭重,蓋好展平,然后深深鞠躬。烈士們,回家了!
悼念儀式后,解放軍儀仗隊輕輕捧起棺木,排隊步入空軍伊爾-76運輸機機艙。一旁的軍樂隊奏起肖邦低回婉轉的送葬進行曲。其實,筆者覺得在此時最適合的音樂應該是《我的祖國》,“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
烈士們,回家了!
既然是保家衛國,為什么不用解放軍的名義,而要用志愿軍的名義來出兵朝鮮?
孟照輝:這又是個戰略問題了。首先,美國已經采取戰爭行動,但是沒有公開宣戰。志愿軍即支援組成的部隊,帶有人民群眾性質的,不是國家性質派的。這是從正常的戰爭性質來講。其次,我們以志愿軍名義支援,朝鮮人民也好接受。另外,這樣也能挾制美國不敢擴大戰爭。因為我沒給你宣戰,你也沒給我宣戰,可是你侵犯我了,你侵犯我,我用這個形式來對抗你,你們沒有理由向我宣戰。美國朝鮮戰爭,一直想把戰爭擴大到中國,
他都沒敢,他從政治上站不住,這里頭它政治含義比較深。
抗美援朝戰爭為朝鮮戰爭之一部分,僅指中國人民志愿軍參戰的階段。朝鮮戰爭原是朝鮮半島上的朝韓之間的民族內戰,后分別支持朝韓雙方的美國、蘇聯、中國等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卷入這場戰爭。在經歷了長期矛盾和沖突積累后,1950年6月25日朝鮮得到蘇聯默許進行統一戰爭,歷時三年的朝鮮戰爭爆發。8月中旬,北朝鮮人民軍將韓國軍驅至釜山一隅,攻占了韓國90%的領土。9月15日,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荷蘭、法國、土耳其、泰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南非、盧森堡)在仁川登陸,直接介入朝鮮戰爭,并將戰火擴大至中國鴨綠江邊。
名揚朝鮮戰場——志愿軍朝鮮八大血戰盤點
(1)血戰飛虎山
第二次戰役根據彭德懷“誘敵深入”的計劃,為了不讓聯合國軍北進的速度太快而影響中國軍隊的調動和威脅中國軍隊的側后,彭德懷命令112師335團依據飛虎山之險阻擊聯合國軍。11月4日335團經過血戰占領飛虎山,到11月8日部隊完成阻擊任務安全撤離,經過五晝夜的血戰,防守部隊承受著韓國第七師和美軍一部的立體攻擊,最激烈的8日毫無防空力量的志愿軍承受80余架美機及大炮地毯式轟炸,所有陣地均進入了肉搏戰,守衛飛虎山主陣地的335團2營陣亡者十之六七,其中五連三排僅余3名戰斗人員。本次血戰共斃傷俘敵1800余人,飛虎山前共有美韓軍遺失400多具,335團及團長范天恩由此威名天下。
(2)血戰長津湖
血戰長津湖是在第二次戰役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猖狂北犯,11月底進到長津湖一帶,志愿軍第九兵團冒著零下30多度的嚴寒設置伏擊圈,11月27日九兵團發起全線攻擊,當時被包圍的美國陸戰一師約有四個團一萬多人,超出預定一倍以下。到28日拂曉志愿軍包圍新興里之敵,美國則兇猛地反撲,其中80師傷亡及凍餓減員十分嚴重,每團僅余數百人!故81師加入新興里戰斗,隨著包圍圈越來越小,美軍突圍一次比一次瘋狂。當晚氣溫繼續下降,美國全力向241團陣地發起沖擊,其中241團3營8連戰斗到僅剩最后一人,美軍僥幸得以突圍,志愿軍只好分路截擊,南逃美軍在1221高地受至阻擊分散而逃,至12月2日只有200多美軍逃入柳潭里,至此美軍31團,32團1營及第57炮兵營被27軍基本被殲滅。二次戰役中西線的長津之戰以美陸1師的成建制撤退而告終,未能達到志司全殲美1師的設想。據美軍戰后統計,美陸1師戰斗減員4418人,其中604人在戰斗中陣亡,114人死于戰傷,192人在戰斗中失蹤,3508人在作戰中負傷,凍傷減員7313人,減員數達到了全師兵力的40%。加上美陸7師和其他部隊的損失,美軍戰斗死傷達萬余人。反觀九兵團的損失,據官方公布的數字。九兵團戰斗減員19202人,凍傷28954人,減員48156人,整個長津作戰損失兵力達兵團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下碣里是美軍全軍的退路,志愿軍58師奉命攻占此地,經過戰斗至30日深夜全師不足12個連,只剩下1500人,僅有少量迫擊炮支援的志愿軍冒著美軍密集的火力一波又一波,前赴后繼,一度突入敵人防守的陣地,然而在突擊過程中傷亡太大導致后援不繼,在美軍反擊下突入陣地的戰士全部犧牲!志愿軍在戰斗中所表現出的視死如歸般的勇敢,令美軍肅然起敬!美軍在下碣里的防御得到加強后,德洞山口又成了雙方爭奪的焦點。12月3日柳潭里的陸戰5團和7團主力陸續到達德洞山口,遂坦克開路飛機掩護,開始全線撤退。此后美軍在退路上不斷受到志愿軍的攻擊,但美軍的優勢裝備得到很好的發揮,沒有受阻,至陸戰一師逃到真興里后意味著他們逃離的包圍圈,但九兵團不甘就此放過陸戰一師,不顧一切代價,組織力量追殲,無奈11日陸戰1師登船安全撤離。這是一場真正的鏖戰,志愿軍投入3個軍12個師總兵力為15萬人,凍傷達30000多人,凍死達4000多人,陣亡1.5萬人,美軍傷亡為7000人,其中陣亡及失蹤為2500多人,凍傷減員為7300人。
(3)血戰三所里
? 第二次戰役美軍受到志愿軍的迎頭痛擊后,迅速南撤,三所里及龍源里是美軍主力的唯一退路,38軍113師強行軍14小時疾進72.5公里穿插到三所里,同時師長江潮命337團搶占龍源里,這樣切斷美第九軍的退路。美軍為打通退路,動用飛機坦克瘋狂空圍,堅守松骨峰的335團一營三連最后僅五人生還。美軍在三所里連續沖鋒十數次均為打退,美軍第9軍見從三所里、龍源里突圍無望,被迫遺棄大量輜重裝備轉向安州方向突圍,后經安州、肅川退向平壤。但此戰打出了38軍王牌軍的硬骨頭風采,戰后彭德懷特嘉獎38軍,“萬歲軍”由此名揚天下。
(4)血戰橫城
第四次戰役為遏制聯合國軍的猛烈攻勢,彭總命在橫城一帶打擊敵人,于是橫城反擊戰于1951年2月11日晚展開,志愿集結四個軍和人民軍兩個軍團欲全殲韓國第五師和第八師。志愿軍39軍117師350團長途奔襲插到敵后方,12日美退下來的美2師一部和韓國第八師2個營進入伏擊圈,戰斗異常激烈,相當一部分志愿軍彈藥全部打光拚上了刺刀,前往支援美2師一個營進入了別一個伏擊圈,至2月13日橫城之戰結束,韓國第八師3個團,韓第三師和第五師各一部,美2師一個營,美韓4個炮兵營被消滅,共計12000多人。此戰狠狠教訓了李奇微,事隔10多年以后,李奇微在回憶橫城地區的作戰時仍心有余悸。
(5)血戰砥平里
第四次戰役為保持全線不致崩潰,李奇微命第十軍死守砥平里,防守砥平里的是美二師第二十三團(包括法國營在內有四個步兵營,以及一個炮兵營和一個坦克中隊,總計6000人),第三十八團為預備隊,第九軍,英第二十九旅,韓國第六師向砥平里和文幕里之間移動。志愿軍攻擊部隊投入了來自三十九,四十,第十二軍的三個軍八個團,由40軍199師統一指揮,2月13日晚砥平里開始受到志愿軍的攻擊.
此后幾天里,中國軍隊一往無前的一波接一波的攻擊,無所畏懼,參加太平洋戰爭的美軍望著踏著同伴尸體沖鋒的中共部隊非常恐懼,他們見到了比日軍更不惜生命的部隊,美國動用的大量航空兵,炮兵持續不斷反反復復地轟炸志愿軍的攻擊方向,每平方米落下幾十顆炸彈,鮮血染紅的砥平里,一百多人的連隊往往幾分鐘后僅剩七八人,戰斗到最后的戰士往往與反擊的敵人同歸于盡皆是,志愿軍陣亡者應在5000人以上,僅40軍三個團傷亡就達1830人,359團3營僅有數人生還,由于通訊不暢,敵我裝備相差懸殊,沒有炮兵航空兵只有簡陋裝備的志愿軍裝備最終無法突破美軍的防線撤出戰斗,但志愿軍的英勇令敵手感到他們遇到了有世界第一勇氣的部隊。
(6)血戰鐵原
第五次第二階段,以美軍第一軍為首的數萬敵軍突然直逼鐵原、漣川,志愿軍后方基地受至嚴重威脅,并有主力被合圍的跡象,彭德懷電令63軍死守鐵原。5月30日部隊冒雨進入陣地,積極搶修工事,美軍為突破鐵原每天集結大量航空兵,坦克裝甲兵,炮兵攻擊志愿軍陣地,鐵原南面茂盛的森林全部被燒成光頭,地面被凝固汽油彈燒焦,許多陣地打到最后一兩個人時與敵同歸于盡,一線部隊全都拼了刺刀。6月12日63軍完成狙擊任務撤出戰斗,全軍戰后僅1500多人接受彭德懷司令員的檢閱,旋部隊補進20000多新兵。
(7)血戰漢江
第四次戰役為保證東線的會戰勝利完成,38軍奉命在漢江南岸死守,自1月25日頂住美24師,騎一師,英27旅等數倍敵人的攻擊,敵人憑借炮兵,坦克和空軍的掩護下分七路進攻,經十幾晝夜,38軍付出巨大代價。重點扼守350.3高地的342團大戰后,生還的僅幾十人,相繼守衛580高地的3個營及軍警衛連等總計也只剩下幾十人,犧牲及重傷者均為十之七八以上。至2月16號38軍付出極大的代價,勝利完成的阻擊任務,敵人全線攻勢減退,至此五次戰役結束。
(8)血戰上甘嶺
美韓為首的聯合國軍為爭奪朝鮮中線門戶于1952年10月14日向守衛的志愿軍15軍45師發起上甘嶺戰役,至20日僅一個星期45師傷亡50%以上,21個步兵連無一完整。聯合國軍17個營,傷亡達7000人以上,至11月15日聯合國軍無力再戰,上甘嶺戰役宣告結束。志愿軍傷亡20000人左右,聯合國軍傷亡10000人以上,3.8平方公里的土地完全被削平,被鮮血浸透。美軍共發射190多萬發炮彈,5000多枚航彈,志愿軍發射40多萬發炮彈。志愿軍涌現了邱少云,孫占元,黃繼光,孫占元等戰斗英雄,激烈戰斗中與敵同歸于盡者比比皆是,后12軍加入上甘嶺的防守取得最后勝利。二等部隊的45師基本上被打光,但從此昂首跨入志愿軍一等主力行列,后被特別挑選改建中國第一空降軍。
結語
1951年7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方面與聯合國軍代表開始停戰談判,經過多次談判后,1953年7月27日簽署《朝鮮停戰協定》。
尸骨成山,
血流漂杵,
何曾鑄劍為犁?
仁川登陸,
金賊鎖愁眉。
逐鹿中原甫定,
無奈我,
再逞余威!
征夫淚,
春閨夢里,
新婦做新嫠。
凄凄。
哭萬骨,
上甘嶺上,
血色京畿。
魂魄鄉梓去,
新冢葳蕤。
咫尺天涯萬里,
五十載,
今日方遂。
忠魂愿:
屈兵罷戰,
萬里競芳菲。
何渠若:1973年犧牲的志愿軍最后一位烈士
邱宏;
【期刊名稱】《法制博覽》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作為抗美援朝最后一位志愿軍烈士,他靜臥在“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中;作為戎馬一生、戰功赫赫的將軍,他的英名永垂不朽。這位將軍就是——志愿軍首席談判代表何渠若。
【總頁數】2頁(P.60-61)
【關鍵詞】烈士陵園;志愿軍;抗美援朝;談判代表;將軍
【作者】邱宏;
【作者單位】不詳;
【正文語種】英文
【中圖分類】D630.1
【相關文獻】
1.奔波13年,讓最后一位烈士回家 [J], 王成
2.一位志愿軍老戰士的回憶——記志愿軍特功第五連浴血奮戰嚴峴山 [J], 李代相
3.國共內戰最后一位女烈士的犧牲內情 [J], 馬振犢
4.志愿軍英烈賦——祭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 [J], 傅幼堯
5.在朝鮮戰場的一千個日日夜夜——一位志愿軍女戰士的回憶 [J], 周綺霞
以上內容為文獻基本信息,獲取文獻全文請下載
推薦訪問: 遺骸 重播 烈士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