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會,讀音為tǐ huì,漢語詞語,意思是指體驗領會,出自《朱子語類》卷五,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第三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心得體會3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第三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心得體會3篇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者:徐金香來源:《學理論·下》2010年第09期
????????摘要:生態美學立足于人與自然的互主體性思維,既“見物”又“見人”,旨在側重保護的同時,按照美的規律創造,促進保護與開發的雙向互動,保護和重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審美關系。
????????關鍵詞:生態美學;生態危機;雙重意蘊;保護與開發
????????中圖分類號:B83-0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27-0083-01
????????
????????生態美學是在經濟、社會和文化不斷發展進步的前提下提出的人與自然、社會達到動態平衡、和諧一致的處于生態審美狀態的生存觀,其落腳點在于改善人類當下的非美的存在狀態,建立起一張符合生態規律的審美的存在狀態。
????????一、生態美學因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備受關注
????????長期以來,受到西方哲學主客二分思維模式的影響,存在著一種過于強調人的主體性、主觀能動性,強調人對自然的征服與改造,自然如何在人的作用下成為人的自然,成為人的本質力量的顯現而忽視自然本身的價值和意義。不少地方在遭到人類過度開發之前,曾以勃勃的生機和活力展現在世人面前,為人類提供了“詩意的棲居地”:水草豐美的綠洲、汩汩而出的清泉、青山綠水共為鄰、落霞與孤鶩齊飛、五彩斑斕的珊瑚……留下了篇篇華章、傳世精品和人生體味,更啟發了現時代的人們去追求生態平衡及整體和諧的渴念。然而,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荒漠化、沙漠化加劇,河流干涸,水體污染,空氣污濁,物種滅絕,資源枯竭,“寂靜的春天”……生態美學深入研究正是基于現實日益加劇的生態危機,愈發顯示出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生態美學的雙重意蘊:既“見物”又“見人”
????????如果說在遠古時代,人類以自己的智慧為世界建立了秩序是從野蠻走向文明的標志,那么現代由于經濟現代化成為壓倒一切的任務,自然則成為征服和利用的對象。從立普斯的“移情”到當代的“移情”以及馬克思的“自然人化”等美學命題,其根本任務就是通過對自然異己性的克服實現人的無阻礙的自由,即美的本質被規定為人獲得的自由本質。但是從美學史的角度看,這種人的自由卻是以對自然美本己性的剝奪為前提的。也就是說,在人與對象世界之間,人的自由正意味著自然的不自由,人作為主體的充分在場正意味著自然的充分缺席。這種“見人不見物”的美學,以主體性的暴力將自然美的自然性驅逐到了美學史的邊緣。據此,自然美獲得其本己性的前提必然是以遏制人的自由名義對自然行使的主體性暴力,在人與自然之間建立一種更趨平衡、公正的審美關系。(劉成紀.自然美的哲學基礎,2008)生態美學從人與自然的互主體性思維出發,強調物種生命存在的公平性,人應該尊重自然,肯定自然生物的存在權利,而不是人類無休止、無所顧忌地開發和利用的對象,利用自然的同時要尊重自然的規律,考慮到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美觀性和可承受性,做到適可(環境容量)而止;強調自然與人的相互依存關系,自然無限地被破壞,人所欣賞的對象日益減少、消失,甚至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也面臨危機,當然也就無所謂美了;強調世界多樣性的統一,正所謂“和而不同”,萬物皆有生命,萬物各有其主體性。人以忘情的狀態投入對象世界,對象世界以鮮活的生命投入人的懷抱。以此為背景,原本死寂的、被動的自然界必將復活為鳶飛魚躍的生命世界,人的單一自由必然讓位于“萬類霜天競自由”。這是美學應該追求的境界,生態美學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具有了鮮明的理想主義色彩。生態美學在肯定物種生存權利的同時,并不抹煞人與自然的差異,人有著不同于生物存在的社會性、文化性和能動性,沒有人,沒有人類的社會實踐和生存需要,也無所謂美不美的問題,正如朱光潛先生所批駁的“見物不見人”的美學觀。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作者:吳瓊;錢亞琴;;;
作者機構:安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安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蕪湖241003;蕪湖241003;
來源:商業文化:學術版
年:2007
卷:000
期:011
頁碼:P.125-125
頁數:1
中圖分類:C912.1
正文語種:CHI
關鍵詞:人與自然關系;自然和諧;共生;自然界;生產能力;依賴性;人類社會;獨立性;自然發生;社會形態
摘要:一、人與自然關系的演變人類社會是在自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全面的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期刊名稱】《林業與生態》
【年(卷),期】2018(000)003
【摘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是我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遵循,也是我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由之路.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是一個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體.可以說,一部人類文明史就是人與自然關系的發展史.人類尊重自然,自然就會哺養人類.因此,中國古人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總頁數】1頁(P.3-3)
【關鍵詞】人與自然的關系;和諧共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現代化;生態文明建設;人類社會;人與自然關系;人類文明史
【作者】;
【作者單位】;
【正文語種】英文
【中圖分類】X24
【相關文獻】
1.堅持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 [J], 耿步健
2.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美麗新青海建設 [J], 才吉卓瑪
3.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J], 李干杰
4.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原則 [J], 王耀東
5.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完善法治環境 護航生態文明建設 [J], 黎曉武
以上內容為文獻基本信息,獲取文獻全文請下載
推薦訪問: 共生 心得體會 人與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