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干影院/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黄文/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論語學而篇第一范文三篇

| 瀏覽次數:

第一:語言術語第一:2008年重慶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論語學而篇第一3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論語學而篇第一3篇

【篇一】論語學而篇第一

論語第一篇學而篇讀后感

  以下是整理分享的論語第一篇學而篇讀后感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論語第一篇學而篇讀后感篇一《學而》是《論語》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蓋諸多方面的內容,從學習到道德修養,從孝悌到忠信,從君子到君主其實講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
  雖為學而,但并不僅局限于學習知識,更多的是強調個人品德的修養。
  在孔子看來,知識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慍,別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惱怒。
  因為別人的不了解而憤憤不平,爭吵不休,實際是缺乏氣度與自信的表現。
  別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諷刺,我不與之爭,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堅持,如此而已。
  要做到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這樣的超然與堅持。
  人不知而不慍,不僅是一種大度,更是一種對自身所堅持之道的自信與堅守。
  “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
  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儒家崇尚質樸,反對花言巧語;主張說話應謹慎小心,說到做到,先做后說,反對說話辦事隨心所欲,只說不做,停留在口頭上。
  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視人的實際行動,尤其強調人應該言行一致。
  但是,當今社會,情況卻往往不是這樣,巧言令色、長袖善舞的人,越來越多,人們似乎早已習慣了這樣一種浮夸的表現方式,漸漸將中華民族傳統的踏實、質樸的精神拋諸腦后,“仁心則更不必說。
  在我們夸夸其談的背后,藏著的究竟是難填的欲壑還是真心誠意?撕下我們掛在臉上的面具,摘掉強作的笑顏,一張張疲憊而冷漠的面孔背后,還有一顆空洞的心。
  我們在今天讀《論語》就應該拋開塵世煩擾,摒棄花言巧語,尋找生活在當今社會中的我們所漸漸喪失的“仁心。
  論語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幾則,莫過于“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
  第一則說孔子想住九夷那蠻荒之地去,大家覺得奇怪,就去問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卻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會閉塞落后呢?此話又說到了兩個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環境的好壞,畢竟自身內心的清凈重要于外界環境的清凈。
  二是人改變環境,還是環境改變人,有一則小故事說把胡蘿卜放到開水里,胡蘿卜變軟了,把雞蛋放水里,蛋清蛋黃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開水里,水就成咖啡了,這足以說明三種對于外界環境的態度,是“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瞇著。
  直到被環境慢慢改變還是與環境對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變環境,孔子正是說,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變環境,那里就不會閉塞落后了。
  論語第一篇學而篇讀后感篇三這一學期,我們學校老師的共讀書目是《論語》,對于論語,可能最現認識及熟的時候,就是上學的時候學習過,論語的一些精華,到目前最會背的幾句也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等等,都是在學校時語文課堂上學過的幾句。
  不過在看過三字經之后覺得,不管是《三字經》還是《論語》還是《道德經》的相同之處,都是圍繞我們中華民族最注重的禮儀、道德、仁義,誠信之事所寫。
  論語的學而篇第一中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歡的就屬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說的。
  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翻譯過來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盡心盡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有沒有做到以誠相待了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有沒有經常復習了呢?從這章里面我知道,一個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條件,自身修養,就必須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吾日三省吾身,書中說的是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對,一個人如果每天都從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養一定會逐步提高。
  “為人謀忠乎?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對什么人都應該盡心經力的去幫助她。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這是我們現代社會每個人讀最需要反省的。
  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就是誠信待人,以誠信為主,而這一句就是教我們做人一定要誠實,誠實是金嘛!誠實的同時還要守信用,就應該應那句信者,誠也嘛;“傳不習乎。
  這句話翻譯過來是老師傳授的學業有沒有經常復習呢!我覺得我做的有點欠佳,因為我不是一個自覺地人,對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看完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個人的先天條件有多好,一定要做到每天反省自己,要誠信待人,要學以致用,要溫故而知新,才會讓你的先天與后天條件更加完美。
  繼續堅持讀這本書,相信自己一定受益匪淺,一定會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論語第一篇學而讀后感相關文章:1.論語·學而讀后感2.論語學而讀后感3.論語學而篇心得體會4.《論語》學而篇讀后感作文5.論語學而篇讀書心得3篇

【篇二】論語學而篇第一

[論語學而篇原文及翻譯]讀論語學而篇第一讀后感

【--自我評價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這是《三字經》作者對《論語》的評價。以下是精心的讀論語學而篇第一讀后感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這是《三字經》作者對《論語》的評價。應該說,這一評價是很中肯的。一向被奉作儒家經典的《論語》,并非是一部完整的著作,充其量不過是后人追記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而已。這種語錄式的著作很難成為系統的哲學理論,用現代語言來說,無非是一些“思想碎片”罷了。因此這部《論語》被后人曲解、各取所需的利用,也就應該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這里僅以“學而篇”為例,這篇是被后人作為《論語》的首篇,題目也是取自開頭的一句,實際上并無中心,只是孔子和他的門人,信口、隨意說的一些話,零零碎碎,忽東忽西,縱讀全篇很難知道他們想表達什么?中心思想在那里?

現在僅引開頭的幾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幾句話,曾經被收入中學課文,大概人人耳熟能詳。可是就是這幾句話,自古至今歧義頗多。一般注者認為學而時習之的學是學習的意思,比如注者王肅就說過:“時者,學者以時誦習之。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為悅懌。”而也有的注者認為,從孔子一生所做的努力,周游列國,到處碰壁,卻始終不渝,就是要傳播自己的仁義禮樂思想,希望君王和百姓接受自己的學說——克己復禮。因此這句話,應該理解為:“我的學說被天下人所學習效法,難道不喜悅嗎?”可見在《論語》的開篇,就已經產生歧義,因此對整個《論語》大家有不同意見,本無可非議,這應該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不管是孔子后裔,還是其他什么人,都不要聽到不同意見,就大發其火,為一個已經死去幾千年的孔夫子,并已退出歷史舞臺的人物氣壞了身子,那可真的得不償失,并且大有不值。

老實說,我是比較贊同后一種說法的。那么接下來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就可以理解為:“有很多人從各地趕來學我的思想,真的讓我高興;就是一些人不理解或者反對,我也不會因此而惱怒。”由此看來,孔老夫子還是很大度的,人們接受他的思想,他當然高興,就是有人有不同意見,甚至反對,也并不惱怒,至少不會惡語相加。寫到這里,我倒想勸勸一聽到不同意見,就大發其火的人,至少你們應該傳承孔老前輩的風度,否則人們不得不懷疑你的修養和人格,當然也包括文化水平。有理說理,最好寫幾篇像樣的文章,也就是俗話所說:“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罵人 __你無能,但至少算不得真本事!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著作,內容以倫理、教育為主,細細讀來、慢慢品位,仍覺對于在教育崗位上的自己有許多益處。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一段,集中反映了孔子教育思想的體系和重點,即德育和智育。而且是德育為先、德育為重。“孝、悌、謹、信、愛眾”都是德育的內容和范疇;而且這段話由內到外,由小到大,由對自己到對別人,講了一個德育的順序。這個順序,先講縱的血緣關系——孝;再講橫的血緣關系——悌;然后發展到普遍的 __——愛眾人。試想,如果連至親的血緣關系都不能愛,怎么可能愛眾人?對于如何要求自己,這里又講了兩點:一是謹,二是信。細細推究,這兩點也是愛的表現形式,小心謹慎、言行誠信不正是對眾人的愛嗎?這說明“謹慎”和“誠信”自古以來就是修身的重點。也體現了孔子一貫倡導的“仁”,而“仁”又以孝悌為本。總之,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對于我們今天的學校德育教育工作仍具很多的借鑒價值。

時代已進入21世紀,我們要從當今世界經濟政治格局變化的高度認識學校德育教育的艱巨性,從現代科技迅速發展的高度認識學校德育教育的復雜性,從推進素質教育的高度認識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進入21世紀,便是進入了“三化”時期,即“經濟全球化、社會知識化、 __絡化”。經濟全球化為各種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交流鋪平了道路,也為腐朽 __的傳播制造提供了機會。電腦的應用和互聯網的開通,使人們能夠攝取的信息量之大、之快,之廣泛無法估計,無可阻擋。正是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我們的各種社會問題更加突出,矛盾更為錯綜復雜。最近青少年中出現了一系列惡性事件,都與我們忽視德育教育,德育實效性不大有直接關系。因此,如何進一步加強學校德育工作,的確是新世紀學校的首要工作。

從課時的要求和各種德育活動的安排,到龐大嚴密的組織和眾多的人員投入,可以說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和政府象我們這樣重視德育教育,但是顯而易見的是,我們的德育教育實效性不大,效果不能令人滿意,原因固然是復雜的。但是,我們的學校德育工作長期忽視養成教育,德育工作高、大、空。目標太高、內容空洞,體系太龐大,成人化,搞一刀切,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21世紀的德育工作,要更加重視養成教育,做到高要求,低起點,讓德育教育真正具有實效性。養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礎,沒有養成教育,德育教育是空洞的。人的良好道德品質的生成,一方面需要現代德育把人類在千百年來所形成的傳統美德作為道德內容傳授給受教育者,另一方面,必須引導人們自覺地加強德育養成。這就需要繼續倡導“孝、悌、謹、信、愛眾”等德育內容。

孔子的德育教育,沒有校園的局限,家庭、學校、社會、對己、對人融為一個整體。聯系今天的教育工作來看,這段話仍具有鮮明的生命力和鮮明的針對性,可謂亙古常新。

這一學期,我們學校老師的共讀書目是《論語》,對于論語,可能最現認識及熟的時候,就是上學的時候學習過,論語的一些精華,到目前最會背的幾句也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等等,都是在學校時語文課堂上學過的幾句。不過在看過三字經之后覺得,不管是《三字經》還是《論語》還是《道德經》的相同之處,都是圍繞我們中華民族最注重的、道德、仁義,誠信之事所寫。

論語的學而篇第一中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歡的就屬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說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翻譯過來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盡心盡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有沒有做到以誠相待了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有沒有經常復習了呢?”

從這章里面我知道,一個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條件,自身修養,就必須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書中說的是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對,一個人如果每天都從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養一定會逐步提高。“為人謀忠乎?”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對什么人都應該盡心經力的去幫助她。“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這是我們現代社會每個人讀最需要反省的。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就是誠信待人,以誠信為主,而這一句就是教我們做人一定要誠實,誠實是金嘛!誠實的同時還要守信用,就應該應那句信者,誠也嘛;“傳不習乎”。這句話翻譯過來是老師傳授的學業有沒有經常復習呢!我覺得我做的有點欠佳,因為我不是一個自覺地人,對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看完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個人的先天條件有多好,一定要做到每天反省自己,要誠信待人,要學以致用,要溫故而知新,才會讓你的先天與后天條件更加完美。繼續堅持讀這本書,相信自己一定受益匪淺,一定會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讀論語學而篇第一相關文章:

1.論語學而篇

2.論語學而篇3篇

3.《論語》學而篇讀后感

4.《論語》學而篇讀后感作文

5.中學生論語學而篇讀后感

本文:

內容僅供參考

【篇三】論語學而篇第一

論語 學而篇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復習,不也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惱怒,不也很君子嗎?”

1.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說:”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卻喜歡犯上的人,很少。不喜歡犯上,卻喜歡做亂的,那是沒有的。君子專心從事根本,根本建立,道就有了。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這就是做人的根本啊!”

1.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孔子說:“說話漂亮,打扮光鮮的,就少有愛人的。”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為 人 謀 而 不 忠 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人謀事有沒有盡忠?同朋友交往有沒有不守信?老師教的有沒有練習?”

1.5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孔子說:“治理千乘之國,就要謹慎辦事,小心說話,節約開支,愛護人民,要根據時令來使用百姓”。

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孔子說:“弟子回家要孝順,在外面要尊敬兄長,要謹慎可信,愛戴人民,親近仁德之士,實行之后還有余力,就去學文化。”

1.7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夏說:“尊重賢德而輕視女色;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輔佐君主,能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有信用。這樣的人,就是他說沒有上過學,我也認為他有文化。”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孔子說:“禮的功用是以能讓人們和順相處最為貴重,上古圣王之道也就美在這和順之上。可是如果不論大小事情都一律依循著和順來進行,那也會有行不通的地方。如果因為只知道和順的可貴,就一昧地拿它來作行事的準則,而不用禮來為之作適當的限制,那也正是這行不通之處啊。

1.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去世,不忘追念上輩祖先,民眾的德行就會變得穩定忠厚。”

1.10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禽問子貢說:“夫子到一個國家,總能議論參與這個國家的政事。是求來的,還是另人給他的?”子貢說:“夫子溫良恭儉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夫子求得的方法,或許與別人求的方法不同吧。”

1.1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孔子說;“父親還在,看他的志向;父親不在了,要看他的行為;三年不改他父親的規矩,可以說是孝順了。”

1.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先王的作法,在這一點上很不錯。大事小事都用這個規則,有行不通的。為和諧而和諧,不用禮來節制它,也不行啊。”

1.13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有子說:“講信用接近義的要求,說話就有分量;恭敬接近禮的要求,就能遠離恥辱;結了婚也不忘掉親人,也就可以跟著他了。”

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孔子說:“君子,吃飯不求飽足,居住不求安逸,干事機敏,說話謹慎,去有道之士那里校正自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了。”

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貢說:“貧窮而不諂媚,富有而不驕傲,怎么樣?”孔子說:“還可以。不過不如雖貧窮卻樂觀,富裕而好禮的人。”子貢說:“詩經上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子貢啊,可以同你談論詩經了,告訴你前面的你就能知道后面的。”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

老子 道德經(1 2 8 12 13)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恒不變的“道”。可以叫得出來的名,就不是永恒不變的“名”。“無”,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創生萬物的根源。所以應該從經常不見其形之處體察“道”的奧妙,應該從經常顯露其形之處體察萬物的歸宿。“有名”和“無名”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各異,它們都可以說是幽微深遠。再往上推,幽微深遠到極點,就正是所有的道理及一切變化的根本了。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丑的觀念就跟著產生;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不善的觀念也就產生了。沒有“有”就沒有“無”,沒有“難”就沒有“易”,沒有“長”就沒有“短”,沒有“高”就沒有“下”,沒有“音”就沒有“聲”,沒有“前”就沒有“后”,這些都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圣人做事,能體合天道,順應自然,崇尚無為,實行不言的教誨。任萬物自然生長,而因應無為,不加干預;生長萬物,并不據為已有,化育萬事,并不自恃其能;成就萬物,亦不自居其功。就因為不自居其功,所以他的功績反而永遠不會被泯滅。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合乎道體的人,好比水。水善于使萬物得到利益而不與之相爭,它處于眾人厭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他樂與卑下的人相處,心境十分沉靜,交友真誠相愛,言語信實可靠,為政國泰民安,行事必能盡其所長,行動必能適其時,這是因為他不爭,所以才無錯失。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譯文】過分追求色彩的享受,終致視覺遲鈍;過分追求聲音的享受,終致聽覺不靈敏;過分追求味道的享受,終致味覺功能退化;過分縱情于騎馬打獵,追逐鳥獸,終致心神不寧,放蕩不安;過分追求金銀財寶,終致道德淪喪,身敗名裂。所以圣人的生活,只求飽腹,不求享受,寧取質樸寧靜,而不取奢侈浮華。主張摒棄一切外物的誘惑,以確保固有的天真。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譯文】世人重視外來的寵辱,沒有本心的修養,所以得寵受辱,都免不了因而心驚,又因不能把生死置之度外,畏懼大的禍患而心驚。為什么得寵和受辱都要心驚呢?因世人認為寵上辱下,寵尊辱卑。得到光榮就覺得尊貴,受到恥辱就覺得丟人,因此得之也驚,失之也驚。為什么畏懼大的禍患也心驚呢?因為我們常想到自己,如果我們忘了自己,那還有什么禍患呢?所以說,能夠以貴身的態度治理天下,才可把天下托付他;以愛身的態度治理天下,才可把天下交給他。

推薦訪問: 論語 學而 三篇

【論語學而篇第一范文三篇】相關推薦

工作總結最新推薦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