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讀音jīngdiǎn英文名classics:指具有典范性、權威性的;經久不衰的萬世之作;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經典的”;最能表現本行業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論語經典誦讀4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論語經典誦讀4篇
論語經典誦讀50句
《學而篇》
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同“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
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5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6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同“惘”),思而不學則殆。”
18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19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述而篇》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不信乎?傳不習乎?”
3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同“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為政篇》
7 子曰:“由,誨女(同“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八佾篇》
8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里仁篇》
9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同“智”)?”
11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12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13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4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15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公冶長篇》
16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雍也篇》
17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20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1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22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23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4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不從
25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泰伯篇》
26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子罕篇》
2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8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29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30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顏淵篇》
32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33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子路篇》
3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35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36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憲問篇》
37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38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衛靈公篇》
39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40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41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42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43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44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45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46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47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48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49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50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論語·學而第一》
【原文】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習知識并能經常踐習,不是很高興嗎?能有共同志向的知心友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的事嗎?別人不理解也不怨恨,這樣的人不也是君子嗎?”
【原文】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譯文】有子說:“為人孝悌卻好犯上的人,不多;不好犯上卻好作亂的人,從來沒有。君子注重(做人的)根本,根本確立了,人道也就有了。好好的侍奉父母兄弟,就是仁的根本吧!”
【原文】1.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偽善的容貌的人,是很少有仁慈的。”
【原文】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做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否忠實守信了?教給學生的知識我實踐了嗎?(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我踐習了嗎?)”
【原文】1.5子曰:“道(dǎo)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文】孔子說:“治理國家,行政要嚴肅認真,恭敬而守信用,節約使用財力、愛護人民,役使民眾要在農閑時節”。
【原文】1.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tì),謹而信,汎(fàn)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譯文】孔子說:“ 年輕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尊敬師長,謹慎忠信,要熱愛世上的每一個人,親近有仁德的人。做這些有余力的時候,再去學習書本知識。”
【原文】1.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子夏說:“重視德行替代重視容貌;為父母做事,能夠竭盡全力;為領導做事,能豁出性命;和朋友交往,說了要做到。(能夠做到這些)即使他說沒有學習過,我也一定要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原文】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wù)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穩重就不會有威嚴,學的知識也不會牢固。學習要以忠信為主。世上沒有完全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害怕改正。”
【原文】1.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譯文】曾子說:“謹慎的對待養老送終的事情,追念祖先,會使社會的道德風俗變得淳厚。”
【原文】1.10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問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已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譯文】子禽對自貢說:“老師每到一個地方,一定要打聽當地的政事。是他主動的求得的還是別人主動地告訴他的?”自貢說:“老師憑借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讓來得到這些的。老師求取他要知道的東西和別人的方法不一樣吧!”
【原文】1.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孔子說:“父親活著的時候要看兒子的志向(言所說的話),父親離開人世后看他兒子的行動。如果三年能不改變父親在世時所立的規矩,這就是孝順了。”
【原文】1.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譯文】有子說:“禮的作用,在于使人的關系和諧為可貴。先王治國,就以這樣為美,大小事情都由此出發。有行不通的時候,單純地為和諧而去和諧,不用禮來節制,也是不可行的。
【原文】1.13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譯文】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道義。說的話才可以實踐。恭謹要符合禮制,可以遠離恥辱。只有不失去所依據的,才可以不失為可遵守的好方法。”
【原文】1.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求吃得飽,住得好,做事勤敏,說話謹慎,按照正道修正自己,可以說是好學了。”
【原文】1.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譯文】子貢說:“貧窮但不諂媚,富有但不矯情,怎么樣?”孔子說:“可以了。但不如貧窮還快樂,富有還喜好禮節的人。”子貢說:“《詩經》上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嗎?”孔子說:“子貢,可以和你談論《詩經》了。告訴你過往就知道未來了。”
【原文】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要怕不了解別人。”
《論語*為政第二》
【原文】2.1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
【譯文】孔子說:“用道德來治理國家,就像北極星一樣,在自己的位置眾星就會四面環繞著它。”
【原文】2.2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孔子說:“《詩經》三百篇,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思想純正。”
【原文】2.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譯文】孔子說:“用政令去引導,用刑罰去規范民眾,老百姓就可免于犯罪,但他們卻不知道羞恥;用道德來教化他們,用禮制來約束他們,老百姓不但會懂得羞恥,還會自覺的遵守法律走在正途上。”
【原文】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的時候立志向學,三十的時候有了自己的人生立場,四十歲的時候不再困惑,五十歲的時候,知道了天道運行的規律,六十歲的時候,就沒有我不中聽的事情了,到七十歲的時候,就可以隨心所欲而不違背法度了。”
【原文】2.5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譯文】孟懿子問什么是孝。孔子說:“不去頂撞父母。”樊遲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懿子問我什么是孝,我對他說:‘孝就是不要違背’”。樊遲說:“什么意思啊?”孔子又說:“老人活著的時候,要按照禮儀侍奉他們;老人死了的時候,要遵照禮節安葬她們,按照禮儀祭祀他們。”
【原文】2.6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譯文】孟武伯問什么是孝。孔子說:“父母唯一擔憂的是他生病。”
【原文】2.7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譯文】子游問什么是孝。孔子說:“現在講的孝,是說能夠養活父母。牲畜也都能得到飼養。如果不敬重父母,有什么差別呢?”
【原文】2.8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譯文】子夏問什么是孝。孔子說:“兒女在父母面前經常有愉悅的臉色,這很難。父母有事的時候,能夠替他們去做;又好吃好喝的時候,讓父母先享用,竟以為這樣就是孝嗎?”
【原文】2.9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譯文】孔子說:“我給顏回講了一天的道理,他從不違背,好像很愚笨。講完之后我反思觀察他的言行,發現他會不斷的有新的發揮。看來顏回不是愚笨啊!”
【原文】2.10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譯文】孔子說:“看一個人的所作所為,生活中的一貫表現,考察他一貫安于的習慣,他怎么可以隱藏呢?他怎么可以隱藏呢!”
【原文】2.1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說:“不斷地重溫和實踐所學過的東西從而知道和發現更多新的東西,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原文】2.12子曰:“君子不器。”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可以作器物。”
【原文】2.13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譯文】子貢問什么是君子。孔子說:“君子要先做后說。”
【原文】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孔子說:“君子團結而不勾結,小人勾結而不團結。”
【原文】2.1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孔子說:“學習但不思考就會迷惘,光思考不學習就會很危險。”
【原文】2.16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譯文】孔子說:“鉆牛角尖,是很有害的。”
【原文】2.17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孔子說:“子路啊,我告訴你的都明白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明智啊。”
【原文】2.18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誨。言寡尤,行寡誨,祿在其中矣!”
【譯文】子張向孔子請教如何求取官祿。孔子說:“多聽,把可疑的問題存留在心里,可信的謹慎的表述,這樣就會減少過失。多看,把可疑的放在心里,其余可信的要謹慎地實行,這樣就會減少后悔。說話少過失,行為少后悔,官祿就在這里啊。”
【原文】2.19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譯文】魯哀公問孔子:“怎么做老百姓才會服從?”孔子說:“舉用正直的人放在邪曲的人之上,老百姓就會順從;舉用邪曲的人放在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會不服。”
【原文】2.20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譯文】季康子問:“要使老百姓敬重我,忠于我,為我效勞,該怎么做?”孔子說:“面對老百姓莊重,他們就會敬重你;用仁慈之心照顧老百姓,他們就會對你忠誠;推舉好人并且教導能力不足的人,他們就會積極努力可與為你效勞了。”
【原文】2.21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為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譯文】有人對孔子說:“先生為什么不從政啊?”孔子說:“《尚書》上說:‘最重要的是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然后推廣到政治上去。’這就是參與政治,怎么做才算參與政治呢?”
【原文】2.2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信用,真不知道該怎么和他交往。就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怎么能行走呢?”
【原文】2.23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譯文】子張問:“十代以后的事情能夠知道嗎?”孔子說:“殷朝沿襲了夏朝的禮制,廢除的和增加的可以知道。周朝沿襲了殷朝的禮制,廢除的和增添的也是可以知道的。以后繼承周朝的國家,就算有百代也是可以知道的。”
【原文】2.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譯文】孔子說:“祭祀不是自己該祭祀的鬼神,就是諂媚。見到正義的事情不做,就是沒有勇氣。”
《論語*八佾第三》
【原文】3.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孔子評論季氏說:“周天子的八佾舞蹈在自己家的庭院里跳,這件事如果可以容忍的話,還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容忍的呢?”
【原文】3.2三家者以《雍》徹(撤)。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譯文】魯國的孟孫、仲孫、季孫三家唱著《雍詩》撤出祭品。孔子說:“諸侯幫助天子祭祀,天子莊嚴肅穆。這句話怎么用在這三家的廟堂之中呢?
【原文】3.3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不仁德,禮又能怎么樣呢?一個人不仁德,音樂又有什么用呢?”
【原文】3.4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譯文】林放問什么是禮的根本。孔子回答說:“這是個大問題啊!就禮儀而言,與其奢侈,寧可節儉;就喪事而言,與其僅追求周備的儀式,不如內心真正哀傷。”
【原文】3.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無)也。”
【譯文】孔子說:“夷狄之邦有國君,還不如中原沒有國君呢。”
【原文】3.6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汝弗能救與(歟)?”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譯文】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對冉有說:“這件事你不能阻止嗎?”冉有說:“不能。”孔子說:“唉!難道泰山之神還不如林放(懂得禮節,接受這樣非禮的祭祀)嗎?”
【原文】3.7子曰:“君子無所爭,畢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譯文】孔子說:“君子沒有什么可爭的,(如果有爭奪的)一定是射箭比賽了!相互禮讓進入賽場,從賽場上下來后,便(相互祝賀)開懷暢飲。這樣的爭奪也是君子之爭啊。”
【原文】3.8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 :“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譯文】子夏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動人的微笑多么美,漂亮的眼睛秋波蕩漾,潔白的質地上畫著鮮艷的畫啊)’是什么意思啊?”孔子說:“現有潔白的底子然后才可以畫畫。”子夏說:“那就是說禮在人的之后吧?”孔子說:“啟發我的是子夏啊,從今以后我就可以和你討論《詩經》了。”
【原文】3.9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
【譯文】孔子說:“夏朝的禮儀,我能講述,但(它的后代)杞國卻沒有足以證明的資料;殷朝的禮儀,我能說一說,但(它的后代)宋國卻不足以提供證據。這是歷史文獻和賢人不充足的緣故,如果有足夠的文獻資料和人證,我就可以證明了。”
【詮釋】孔子提到禮儀的沿革,說自己可以講述,但要證明卻需要足夠的人證物證。體現了孔子的嚴謹精神。
【原文】3.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譯文】孔子說:“禘祭的禮儀,從以酒灑地之后,我就不想再看了。”
【詮釋】禘禮是國君的大禮,諸侯是不能舉行禘禮的。而魯國舉行這樣的禘禮是不符合禮制的,所以孔子不愿意往下看了。
【原文】3.11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譯文】有人問禘祭之禮的學問。孔子說:“不知道啊。知道這個學說的人,明了天下大事就像看自己的手掌一樣容易。”他一邊說著,一邊指著自己的手掌。
【原文】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譯文】祭祀祖先時,就像祖先在面前;祭祀神靈就像神靈在面前。孔子說:“我如果不能真誠地祭祀,就如同沒有祭祀一樣。”
【原文】3.13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
【譯文】王孫賈問道:“‘與其逢迎奧神,不如逢迎灶神’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說:“不是這樣,如果得罪了天,到哪里祈禱都沒有用。”
【原文】3.14子曰:“周監(鑒)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譯文】孔子說:“周代的社會制度是借鑒了夏商兩代制定出來的,多么豐富多彩呀!我贊成周朝的制度。”
【原文】3.15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譯文】孔子到太廟,每件事情都要問一問。有人就說“誰說鄹人之地的兒子懂得禮儀呢?到太廟他每件事都要問。”孔子聽說后說:“這就是禮呀!”
【原文】3.16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譯文】孔子說:“射箭比賽不以穿透皮靶(為標準,以射得準不準為標準),因為每個人的力量不一樣,這是古人比賽遵循的規則。
【原文】3.17自貢欲去告朔之餼(xi)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譯文】子貢想要免去告朔時用的活羊。孔子說:“賜啊!你舍不得的是那只羊,而我舍不得的是那個禮節。”
【原文】3.18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譯文】孔子說:“侍奉領導完全按照禮的要求去做,別人會以為那是諂媚。”
【原文】3.19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譯文】魯定公問:“君主(領導)使用臣子(下屬),臣子(下屬)侍奉君主(領導),該怎么做?”孔子回答說:“君主(領導)使用臣子(下屬)要按照禮的要求去做,臣子(下屬)侍奉君主(領導)要竭盡忠誠。”
【原文】3.20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孔子說:“《關雎》這首詩,所表現了歡樂但不過度,哀婉但不憂傷。”
【原文】3.21哀公問社于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魯哀公向宰我問用什么樹木制造土地神的牌位。宰我回答說:“夏朝的君主是用松木做的,商代的人使用柏樹木做的,周朝的人是用栗樹木做的,意思是要讓老百姓恐懼戰栗。”孔子聽到后,說:“已成的事情不要再去評說,已經做過的事情不要再勸諫,已經過去的事情不要去追究責備了。”
【原文】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譯文】孔子說:“管仲的器量真小啊!”有人問道:“管仲節儉嗎?”孔子說:“管仲享受三種賦稅的特權,他手下的官員(都是專職的)從不兼職,哪里談得上節儉呢?”“那么,管仲知禮嗎?”孔子說:“國君門前有塞門,管仲在門前也建有塞門。國君為了兩國國君的友好,筑有放酒杯的臺子,管仲也筑有這樣的臺子。如果說管仲知禮,那么誰還不知道禮呢?”
【原文】3.23子語魯大(太)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譯文】孔子與魯國樂師談論奏樂之道,說:“音樂的規律是可以知道的。開始演奏的時候,表現為收合緊縮;展開之時,音律和諧悅耳,節奏明晰,連綿不斷,最后告成。”
【原文】3.24儀封人請見(現),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下以夫子為木鐸。”
【譯文】衛國儀地管理疆界的官員請求會見孔子,說:“凡是來這里的君子,我沒有不能見到的。”隨從孔子的弟子就帶他見了孔子。出來后說:“你們這些人何必擔心失去官位呢?天下無道已經很長時間了,天下將以孔夫子為號令天下的木鐸啊!”
【原文】3.25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譯文】孔子評論《韶》樂說:“曲調優美,(內容)也好到了極點。”評論《武》樂說:“曲調優美,但內容還沒有達到最好的境界。”
【原文】3.26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譯文】孔子說:“身居上位卻不能寬以待人,行禮卻不莊敬,參加喪事卻不悲哀,我還能看出什么可定的地方呢?”
《論語*里仁第四》
【原文】4?1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譯文】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說你是明智的呢?”
【原文】?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譯文】?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原文】?4?3 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惡(2)人。”
【譯文】?孔子說:“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愛人和恨人。”
【原文】?4?4 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譯文】?孔子說:“如果立志于仁,就不會做壞事了。”
【原文】?4?5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譯文】?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原文】?4?6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譯文】?孔子說:“我沒有見過愛好仁德的人,也沒有見過厭惡不仁的人。愛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厭惡不仁的人,在實行仁德的時候,不讓不仁德的人影響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實行仁德上嗎?我還沒有看見力量不夠的。這種人可能還是有的,但我沒見過。”
【原文】?4?7 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譯文】?孔子說:“人們的錯誤,總是與他那個集團的人所犯錯誤性質是一樣的。所以,考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知道他沒有仁德了。”
【原文】?4?8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原文】?4?9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譯文】?孔子說:“士有志于(學習和實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道的。”
【原文】?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譯文】?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人和事,沒有固定的厚薄親疏,只是按照義去做。”
【原文】?4?11 子曰:“君子懷(1)德,小人懷土(2);君子懷刑(3),小人懷惠。”
【譯文】?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原文】?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譯文】?孔子說:“為追求利益而行動,就會招致更多的怨恨。”
【原文】?4?13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譯文】孔子說:“能夠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那還有什么困難呢?不能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怎么能實行禮呢?”
【原文】?4?14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譯文】?孔子說:“不怕沒有官位,就怕自己沒有學到賴以站得住腳的東西。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為有真才實學值得為人們知道的人。”
【原文】?4?15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譯文】?孔子說:“參啊,我講的道是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學便問曾子:“這是什么意思?”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
【原文】?4?16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譯文】?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原文】?4?17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
【原文】?4?18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譯文】孔子說:“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說他們。(自己的意見表達了,)見父母心里不愿聽從,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并不違抗,替他們操勞而不怨恨。”
【原文】?4?19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譯文】?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一定的地方。”
【原文】?4?20 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原文】?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譯文】?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記在心里。一方面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恐懼。”
【原文】?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譯文】?孔子說:“古代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因為他們以自己做不到為可恥啊。”
【原文】?4?23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譯文】?孔子說:“用禮來約束自己,再犯錯誤的人就少了。”
【原文】?4?24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譯文】?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原文】?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譯文】?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思想一致的人與他相處。”
【原文】?4?26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譯文】?子游說:“事奉君主太過煩瑣,就會受到侮辱;對待朋友太煩瑣,就會被疏遠了。
《論語*公冶長第五》
【原文】5.1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譯文】孔子談到公冶長這個人時說,“可以把女兒嫁給他,盡管他正在服刑,但不是他犯法了。”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原文】5.2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與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譯文】提起南容孔子說,“國家政治清明,他不被閑置;國家黑暗,他能避免遭受刑罰和殺戮。”于是把哥哥的女兒嫁給了他。
【原文】5.3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譯文】孔子談到子賤時說,“這個人真是君子啊!魯國如果沒有君子,他會從哪里學到這樣好的品質呢?”
【原文】5.4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譯文】子貢問:“我怎么樣?”孔子說:“你呀,器具一個啊。”子貢又問:“什么樣的器具呀?”孔子說:“是宗廟里貴重的瑚璉唄。”
【原文】5.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任以口給,屢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譯文】有人說:“冉雍這個人有仁德卻沒有口才。”孔子說:“何必要能言善辯呢?對付別人只憑能言善辯,會屢屢讓人憎惡。不了解仁德,能言善辯又有什么用呢?”
【原文】5.6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
【譯文】孔子讓漆雕開去當官。漆雕開回答說:“我對當官這件事還沒有足夠的信心。”孔子很高興。
【原文】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歟)?”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譯文】孔子說:“如果我的主張行不通,我就乘著木筏漂洋過海。能跟隨我的大概只有仲由了吧?”子路聽了很高興。孔子說:“仲由啊,你太好勇了,已經超過我了,其他的已經沒有什么可取得了。”
【原文】5.8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止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譯文】孟武伯問孔子:“子路有仁德嗎?”孔子說:“我不知道。”孟武伯又問。孔子說:“仲由啊,在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里,可以讓他管理軍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德。”孟武伯又問“冉求怎么樣?”孔子說:“冉求這個人,可以讓他在一個有千戶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輛兵車的封地里當總管,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能做到仁德。”孟武伯又問:“公西赤又怎么樣呢?”孔子說:“公西赤嘛,可以讓他穿著禮服,站在朝廷之上,接待貴賓,我也不知道他能不能做到仁德。”
【原文】5.9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熟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知十,賜也聞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譯文】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顏回比誰更強一些?”子貢回答說:“我怎么敢和顏回比呢!顏回聽到一個道理,能夠悟出十個道理來,我聽到一個道理只能悟出兩個道理來。”孔子說:“不如他,我和你一樣都不如他啊!”
【原文】5.10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圬)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譯文】 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朽爛的木頭不能雕刻,糞土之墻不能再粉刷了。我對宰予還有什么好責備的啊?”孔子說:“以前我對于人,聽他怎么說就相信他會怎么做;現在我對于人是聽他怎么說,還要看他怎么做。對我來說是宰予讓我有了這樣的改變。”
【原文】5.11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譯文】孔子說:“我沒有見過真正剛正的人。”有人回答說:“申棖就是剛正的人。”孔子說:“申棖這個人有很多欲望,怎么能做到剛正呢?”
【原文】5.12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譯文】子貢說:“我不愿意別人強加給我的事,我也不愿意強加給別人。”孔子說:“賜呀,這不是你能做到的。”
【原文】5.13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譯文】子貢說:“老師的學問知識,能夠通過學習獲得;老師的關于人性與天道的見解,通過一般的學習卻很難獲得。”
【原文】5.14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又)聞。
【譯文】子路在聽到一個道理沒有實踐的時候,害怕又聽到新的道理。
【原文】5.1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子貢問:“孔文子這個人為什么能追‘謚’為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好學,不因為向比他地位低下的人請教感到羞恥,因此稱為‘文’了。”
【原文】5.16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譯文】孔子說鄭國的子產,“有四種行為合乎君子之道:他的行為很謙恭,對待上級能夠做到敬重,對待老百姓有恩惠,役使他們合乎時宜。”
【原文】5.17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譯文】孔子說:“齊國的晏平仲這個人善與人交往,時間越久越能讓人敬重他。”
【原文】5.18子曰:“臧(zāng)文仲居蔡,山節藻棁(zhuō),何如其知(智)也!”
【譯文】孔子說:“臧文仲藏了一只大龜,藏龜的屋子斗拱雕成山的形狀,短柱上畫以水草花紋,這種人怎么能算聰明呢?”
【原文】5.19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于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譯文】子張問孔子說:“令尹子文幾次做令尹,沒有特別高興;幾次被免職,也沒有特別不高興。(他每次被免職)一定把自己做令尹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訴給接任的新令尹。你看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可算是忠誠了。”子張說:“算得上仁德嗎?”孔子說:“沒有達到智,怎么能算得仁德呢?”(子張又問)“崔杼(zhù)殺了他的國君齊莊公,陳文子家有四十匹馬,都舍棄不要了,離開了齊國,到了另一個國家后,他說:‘這里的執政者也和我們齊國的大夫崔杼差不多’,于是就又離開了。這個人怎么樣呢?”孔子說:“算得上是一個清白的人了。”(子張)說:“算得上仁嗎?”孔子說:“智還沒有達到,怎么能算得上仁呢?”
【原文】5.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譯文】季文子這個人遇到事情總是反復思考然后再行動。孔子聽說這件事之后說:“考慮兩次就夠了。”
【原文】5.21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譯文】孔子說:“寧武子這個人,國家處于有道的時候,他就顯露才智,當國家處于無道的時期,他就裝傻。他的那種聰明才智別人可以學到,但他的那種裝傻別人卻學不到。”
【原文】5.22子在陳,曰:“歸與(歟)!歸與(歟)!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譯文】孔子在陳國的時候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家鄉的學生們都有遠大志向,但行為粗率簡單,文采可觀,但還不知道怎么自我節制!”
【原文】5.23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稀)。”
【譯文】孔子說:“伯夷、叔齊這兩個人不記著過去的不好的事,所以內心里就沒有怨恨和不滿。”
【原文】5.24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譯文】孔子說:“誰說微生高這個人直率呢?有人向他討點醋,他(卻不直說沒有,偷偷地)到鄰居家要了點給人家。”
【原文】5.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好看的臉色,擺出逢迎的姿勢,左丘明覺得這樣可恥,我也認為這樣可恥。把怨恨裝在心里,表面上裝出友好的樣子,左丘明覺得這樣可恥,我也覺得這樣可恥。”
【原文】5.26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譯文】顏淵和子路陪伴站在孔子的身邊。孔子說:“我們何不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子路說:“我愿意把自己的車、馬、衣、裘(皮衣)與朋友共同享用,即使使用壞了,也不會感到遺憾和怨恨。”顏淵說:“我希望自己做了好事不張揚,有了辛苦的事也不推給別人。”孔子說:“我希望老年人能得到安養,朋友之間能夠誠信相待,年少的人都能得到照顧。”
【原文】5.27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譯文】孔子說:“算了吧!我從來沒有見過發現自己有過失而在內心里自責的人。”
【原文】5.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譯文】孔子說:“哪怕只有十戶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這樣講求忠誠守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樣好學而已。”
《論語》名句誦讀教案
一、活動目的
走近孔子,了解《論語》一書,激發學生對《論語》的學習興趣,選誦《論語》片斷,為學生進一步誦讀《論語》打下基礎。
二、活動準備
1、《論語》書
2、多媒體課件
三、活動過程
(一)走近孔子
1、多媒體出示:20世紀末,8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聚會巴黎,發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年,從 那里汲取智慧。”
同學們知道這個人是誰嗎?(孔子)
2、多媒體出示孔子的畫像和簡介。
3、讀了簡介,看著畫像,你感到孔子是怎樣的一個人?
(教育家、思想家、和藹可親、博學多才)
4、出示《論語》的一段話。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二)誦讀《論語》名句
1、介紹《論語》,出示《論語》一書。
2、誦讀孔子關于“學習”的言論。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眠,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3、歸納學習步驟:
(1)讀準,讀通句子;(2)借助注釋理解句意;(3)想一想,這句話主要講什么;(4)再次朗讀句子。
4、按照這樣的步驟學習其他句子。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三)總結學習《論語》的意義
1、孔子告訴我們學習的意義以外,還告訴我膠哪些學習的方法?
(出示:勤學、多思、好問、虛心、惜時、培養興趣……)
2、總結:誦讀《論語》,不僅僅是學習語言,更是在學習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希望大家做一個有中國靈魂、有世界眼光的人。
《孟子》名句誦讀教案
【教學目標】
1、能夠讓學生正確流利朗讀全文,能背誦名言名句。
2、了解孟子對古代認識人的看法,理解文中表達的思想。
3、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能夠讓學生正確流利朗讀全文,能背誦名言名句。
【教學難點】
了解孟子對認識人的的看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
背誦離婁章句上(十四)的名句
二、注重朗讀
第一步,讀準:自由朗讀,逐字逐句地讀準字音。
第二步,讀順:請兩位同學嘗試讀文,同學們點評。
第三步,聽讀:聽名家朗讀,把握朗讀節奏和感情。
第四步,讀齊:集體齊讀,讀準確,讀出節奏。
三、整體感知
講述離婁章句上 十五、十六、
四、品讀名句
名句:
孟子曰: 存①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②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③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廋④哉?
譯文:
孟子說: 觀察一個人,再沒有比觀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蓋一個人的丑惡。心中光明正大,眼睛就明亮;心中不光明正大,眼睛就昏暗不明,躲躲閃閃。所以,聽一個人說話的時候,注意觀察他的眼晴,他的善惡真偽能往哪里隱藏呢?
品讀: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這句名言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達芬奇從人物畫的角度來說的。而我們看到,早于他一千多年,中國的孟子就已經從識人的角度把這個道理說得非常清楚了。
日蓮宗的《妙法尼》也說過:巨人也好,誅儒也罷,其志氣乃表現在一尺的臉上;一尺臉上的志氣,則盡收在一寸的眼睛中.
所以,與其察言觀色,不如觀察他的眼睛。
現代美容術已經使人的眼眶、眼角、眼梢、眼皮甚至眼睫毛都成了它的試驗場地,但是,仍有一點是它無能為力的,那就是眼神。
眼神是無法加以化妝或掩飾的,任你是如何高明的一位超級美容大師。
觀察眼神,洞若觀火。
別聽他說得口若懸河,天花亂墜,你要看著他的眼睛。
五、拓展延伸
合作探究:
現代美容術已經使人的眼眶、眼角、眼梢、眼皮甚至眼睫毛都成了它的試驗場地,但是,仍有一點是它無能為力的,那就是眼神。 眼神是無法加以化妝或掩飾的,任你是如何高明的一位超級美容大師。結合實際談談你對“眼睛是人的心靈窗戶”的看法。
六、布置作業
熟讀文本,背誦名句
解讀《大學》章句
?一、生齊呼誦讀口號: 讀中華經典,做謙謙少年!
??????????? 誦千古美文,當世紀新人!
二、?走進昨天的記憶
1、記憶中的古詩句
(1)師宣布競賽規則:每組一首絕句,一首律詩、漢樂府、詞,均可。
(2)分為4個小組,自報組名,呼出挑戰宣言。
(3)4個小組賽誦。
2、師生共同評比出優勝組
3、記憶中的《大學》章句
(1)由領誦者領誦《大學》章句
(2)生談從中的收獲
三、新授《大學》章句
1、?PPT展示所學內容
2、?聽錄音,要求心到、口到、手到、眼到。
(1)第一遍,只聽,初步感知內容
(2)第二遍,據錄音,用“/”劃出節奏;用“_”標出不認識的字
(3)第三遍,據錄音,拼出拼音
3、 PPT展示帶拼音的內容,生對照糾正有誤的拼音,再與錄音一起齊讀內容。
4、誦讀此段內容
?PK賽?? 個人PK,小組PK,師生接龍讀
四、知曉大意
1、PPT出示注解,生結合注解自己理解含義(抽幾個學生接龍
試講解)
2、再看譯文
(1)生齊讀譯文
(2)默看譯文,領悟你讀懂了什么?
(3)小組合作探究
3、?師過渡:孔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俗語也說“將軍額上能跑馬,宰相肚里能撐船”。賢明的人士都有寬容向善的美德。歷史上著名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開創唐朝“貞觀之治”,使得國家繁榮昌盛,國泰民安。而他最大的優點就是“虛心納諫,親賢臣遠小人”,這樣的人則利于子孫黎民。
人的胸懷應該像大海一樣寬廣,像藍天一樣高遠,學會稱贊別人的優點、長處,而不能因別人比我好而心懷妒忌。待人處事要真誠,言行一致。這些正是我們應該從這則大學中領悟的人生哲理。這也正是經典的魅力所在,千古流傳!
五、拓展延伸
1、?學生就生活實際談談感受。
(1)抽簽定題
(2)分組研討
A組:領悟了這則《大學》的道理,就個人而言,你該怎樣做?
B組:領悟了這則《大學》的道理,就班級而言,作為一個班長,你將怎樣帶領你的同學?
C組:領悟了這則《大學》的道理,就一個學校而言,作為一校之長,你該怎樣做?
D組:領悟了這則《大學》的道理,再大到一個國家,你準備怎樣做,有何好建議?
?2、再回到原文,齊誦、背誦。
六、結束語 (由一些讀書名言引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孩子們,希望你們多讀書,讀好書,讓經典美文伴你一生!課末,讓我們再次喊亮我們的誦讀口號
????????????? 讀中華經典,做謙謙少年!
????????????? 誦千古美文,當世紀新人!
一、 導入:
道德經的來歷老師已經講過多次,今天以動畫的形式呈現,相信你又有不同的感受。函谷關,道德經,這兩個詞聯系在一起,再次說出你的感覺(作為靈寶人我驕傲)
學道德經 潤經典人生;
讀道德經 現靈寶文化;
誦道德經 做高尚之人;
今天我們再次走進道德經,再次
學道德經,潤我們經典人生
讀道德經 現我們靈寶文化;
誦道德經 我們做高尚之人;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道德經讀本地它山之石中的第三十三章(出示文本)
二、初讀道德經
1、自己讀一讀,看是否能讀正確;
2、再次讀一讀,看你是否能通順,流利;
3、教師抽查學生是否讀通讀。
4、教師范讀;
5、出節奏,學生試讀;
6、多種形式讀;
三、理解道德經
正確、流利的要求已經達到了,你理解這其中的內容嗎?老師帶來了一段動畫你看看(出示動畫)
1、從動畫中,你知道什么?
2、出示譯文,對照譯文再看,你又知道了什么?
3、學生自由說
4、聯系生活實際談談你對這幾句話的理解。
四、拓展
1、道德經想告訴我們什么呢?(自知自明自強自勝)
2、你準備怎么做呢?
五、誦讀
1、齊誦
2、男女誦
3、師生接誦
4、學生引誦
5、個別學生展示;
六、結束語
短短的幾十分鐘又即將過去,幾十分鐘里,我們又一次接受了心靈的洗禮,使我們的信念更加堅定:
學道德經,潤我們經典人生
讀道德經 現我們靈寶文化;
誦道德經 我們做高尚之人;
《禮記》選讀
教學目標:
1.對《禮記》有大體了解。
2.注意積累《禮記》中的名言名句。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簡介: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該書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后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舍,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注解,后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
二、經典誦讀
【原文】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禮不妄說(說:通“悅”)人,不辭費。禮不逾節,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踐言,謂之善行,行修言道。禮之質也。
【譯文】禮,是用來確定親疏,快斷嫌疑,區別同異,明辨是非的。遵循禮儀,不隨意討好他人,不說多余的話。遵循禮儀,不超過節度,不侵辱他人,與人相交不輕佻。自修其身,言行統一就是善行。行為有修養,言談符合禮儀,這就是禮的本質。
【原文】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
【譯文】禮提倡人與人之間相互往來。我前往施惠于人而受惠者不來報答,這是不符合禮的;人施惠于我而我不前往報答,也是不符合禮的。人類社會有禮儀就安全,無禮則危險,因此說:“禮,是不可不學習的。”具備了禮儀的人,自我謙卑而尊重他人,即使是一個背負擔子的商販,也一定有值得尊敬的地方,而何況一個富貴的人呢?富貴而知道喜禮,就會不驕縱不過分;貧賤而知道喜好禮,志向就不會怯懦。
【原文】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凊(凊:qìng,“涼”的意思),昏定而晨省(省:看望),在丑夷(丑夷:同輩)不爭。
【譯文】做兒子的禮節,就是要使父母冬天感到溫暖,夏天感到清涼,傍晚要為父母鋪上枕席,早晨要向父母請安,在同輩中不要與人爭斗。
【原文】為人子者,居不主奧,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門。食饗不為概,祭祀不為尸(古人祭祀先祖時裝扮成尸跳舞,一般由有地位的人充當“尸”)。聽于無聲,視于無形。不登高,不臨深,不茍訾(訾:zǐ,詆毀,說人壞話),不茍笑。父母存,不許友以死,不有私財。【譯文】做兒子的,生活起居不敢占據家中西南隅這個尊貴的中位,不敢在道路的中間行走,不敢在門中央站立。在舉行食禮和饗禮中不敢做主人,祭祀時不敢充當“尸”。沒聽見父母的聲音,但能猜想父母該召喚自己了,沒見到父母的身影但能猜想父母要指使自己了。不登高處,不臨深淵,不隨便詆毀人,不隨便嬉笑。父母在世,不可對朋友以死相許,不私存錢財。
三、故事鏈接
“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的故事,體現了祁奚的正直無私。
四、作業
搜集“嗟來之食”的例子,體會《禮記》的語言特色。
1.孔子謂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3.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汝)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4.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5.子夏問曰:“‘巧笑倩(qiàn)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xuàn)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6.子曰:“禘(dì)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7.子曰:“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8.子曰:“射不主皮,為(wèi)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9.子貢欲去告(gù)朔之餼(xì)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10.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11.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12.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2]?
1.孔子謂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3.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4.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5.子夏問曰:“‘巧笑倩(qiàn)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xuàn)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6.子曰:“禘(dì)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7.子曰:“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8.子曰:“射不主皮,為(wèi)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9.子貢欲去告(gù)朔之餼(xì)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10.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11.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12.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2]?
推薦訪問: 論語 誦讀 經典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