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形態領域是意識形態方面、范疇、范圍內的精神層次的概念,屬上層建筑,重點在意識形態,而意識形態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上形成的系統的思想觀念,代表了某一階級或社會集團(包括國家和國家集團)的利益,又反過來指導這一階級或集團的行動,依據這,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意識形態領域典型案例3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意識形態領域典型案例3篇
本人按照鎮黨委的安排和部署,積極主動參加黨委組織的學習,認真學習了有關必讀篇目、做好學習筆記。通過認真努力學習,本人對意識形態領域的反分裂斗爭有了清醒的認識,現在按照學習教育的要求,本人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認真反思和檢查,做出了在今后工作中的整改措施,明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系統地學習政治理論方面比較欠缺。二是滿足與當前的事務性工作,而對探索新形勢下工作發展的新思路、新方法較少,工作的規范性和計劃性有待進一步加強;三是思想政治學習工作要進一步加強;四是學習相關業務知識的積極性不夠高,工作不扎實;
二、產生問題的根源
1、理論武裝不夠。新形勢下,沒有能像重視抓業務工作那樣,時刻注重抓理論學習;主觀上對加強理論學習的緊迫感認識不足。特別是認為自己文化層次較高,自我感覺理論知識水平較高,因此缺乏進一步學習理論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總認為自己掌握的理論知識在實際工作中夠用了,缺乏一種擠的精神、鉆的精神、苦的精神,往往以工作忙為借口,不能很好地堅持學習制度,不能很好地用科學發展觀解決工作發展中的問題,抓工作往往憑經驗、憑熱情,缺乏理論思考,以致有時處理問題時不能把握關鍵環節,造成工作開展達不到“創優”的要求。
2、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改造不夠。面對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存在著忽視對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改造的傾向,自覺加強黨性鍛煉不夠,自覺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不夠,在實際工作中,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勇氣不足,對思想、紀律、作風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現象和苗頭,缺乏足夠的重視;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好人主義”和怕得罪人的思想,工作上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缺少改革創新的勇氣。
3、宗旨意識不夠強。近年來,在改革開放和經濟轉軌的新形勢下,在開展工作時,群眾觀點有所弱化,想問題、辦事情,有時不能完全從群眾利益出發。
4、批評與自我批評不夠全面。沒有很好地拿起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武器,往往拉不開情面,不能很好地開展積極、健康地思想斗爭,致使一些問題未能有效防范,未能及時發現和妥善處理,一定程度也影響了工作。
三、整改意見
1、加強政治理論和業務知識學習。學習要按照年初制定的學習計劃完成所規定的學習內容,結合自身分管的工作寫出有份量的理論研究文章或心得體會。積極參加各種學習,加強政治理論修養,特別是要學習好“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深刻領會好其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增強實踐“三個代表”的自覺性。
2、加強工作的規范性和計劃性。對各類工作及時進行總結,對下一階段的工作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和部署,并明確應實現的工作目標。
3、進一步落實責任。對分管工作職責范圍內的事項,敢于作出決定,勇于承擔責任。同時針對工作作風方面的問題,全面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提高服務水平,加強對自身的要求。
4、切實加強兩個《條例》的學習、在貫徹和落實,努力在黨風廉政建設上下功夫。以學習貫徹落實兩個《條例》為主題,以構建警示訓誡防線為重點,進一步完善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體系,全面加強自律,認真研究新形勢下黨風廉政建設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采取有針對性的防范措施,保證自身的純潔性和先進性,切實做到自省、自警、自勵、自重。
5、廣泛聽取黨員、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切實群眾排憂解難,為群眾辦實事、好事。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通過對整改措施的落實,進一步增強與班子其他成員的團結協作,增進交流與聯系,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改變工作作風,調動自身的工作熱情,堅持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三個為民思想和正確的政績觀、社會主義榮辱觀,積極探索和尋求新形勢下各項事業發展的新路子,新方法,緊緊圍繞“以人為本,服務為民”這一主線,不斷開拓進取,為各項事業的發展做出自身新的貢獻和成績。
意識形態領域的新挑戰
(2013-09-10 14:47:30)
轉載▼
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可以用下述兩個方法來觀察:一是三分法,即經濟、政治、文化,意識形態處于社會的文化領域,是文化領域中具有階級性的部分;二是兩分法,即“生產力+經濟基礎+政治上層建筑”構成“社會存在”,上面是“社會意識”,意識形態是“社會意識”中具有階級性的部分。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反作用。評估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的變化,從根源上看,就是分析生產力、經濟和政治的變化及其影響。
首先,從全球來看,自1970年代起,有三個重大變化:1970年代“后工業社會”的來臨,1989年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1995年主要發達國家出現“E_mail”的通信量首次超過信件的使用量。其次,從國內來看,也有三個重大變化:1978年的改革開放,1992年的市場經濟引進,2001年的加入世貿。上述國際國內的變化,帶來了全球和中國社會結構的變化。這預示著,“社會存在”變了,“社會意識”也要改變。而一旦“社會意識”改變,那么,居于其中的“意識形態”也隨之改變。
以此來看中國,當前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呈現出三大變化趨勢,形成三大挑戰。它們分別是:1、全球范圍內,國家軟實力競爭凸顯,我國文化安全面臨挑戰;2、新媒體興起,自媒體壯大,我國傳統話語模式面臨挑戰;3、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沖擊社會主義信念,個人價值取向多元化,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權威性面臨挑戰。
1、主流話語的內容必須與時代需求相符,要富有時代性。網絡時代的話語內容具有兩個特征:一是感性化,二是個性化。感性化,源于網絡時代信息傳播具有“鏡像化”性質,即信息和話語以圖片、視頻為主導;感性化,源于這種傳播模式的“鏡像”會直接影響人們的感受,擠占人們理性思考的空間和時間。這是一種客觀變化,需要正視和研究新的應對手段。過去,主流話語習慣于以文字和平面模式進行單向傳播,擅長理性說教和集體灌輸。現在,需要進行系統性改造,核心理念就是以“感性”觸動人,以“個性”贏得人。
2、主流話語的形式要有針對性,對社會不同群體要有不同的宣傳話語。今天,中國社會人群正在急劇分化,以前,中國是農民、工人、知識分子,社會分層簡單清晰;今天,農民中有大量的農民工,有傳統的種地農民,有漸顯端倪的雇傭農民,等等分化;這意味著中國階層分化日漸復雜和混沌。如何在新的社會分層背景下,提高主流話語的有效性,這是一個新問題和大問題。歷史的教訓顯示:過于陽春白雪,用對精英的話語一刀切,容易形成“假大空”;過于白菜蘿卜各有所愛,用對大眾的話語一刀切,又容易形成“低俗化”。因此,主流話語形式既不能錯位,更不能通吃,要有針對性。
3、這是一個“微”時代和“鏡像化”世界,主流話語的表達和傳播要“微化”和“感化”。微化,就是要把“宏大敘事”轉向面對生活領域的“說事”,“群眾利益無小事”;感化,就是要把傳統抽象的說教轉向現代具象的感動觸動,“真情感動中國”。今天,網絡發展所帶來的“微化”和“鏡像化”趨勢,使得每個人都成為“記者”,手機通訊的智能化,又使得每個“記者”都能隨時隨地發布信息,都能迅速建立話語通道(文字、圖片、視頻及其組合等)。在這種背景下,個體存在的價值和影響力不容小視。在這個意義上,贏得個體就是贏得社會。
4、面對新媒體和自媒體,輿論管理既要牢牢抓住話語權,又要完善和創新“管理路徑”。輿論管理的本質是管理觀念上層建筑,其核心是牢牢控制話語權。在網絡時代,隨著新媒體的興起和自媒體的壯大,如何控制話語權和完善管理路徑,是一個新課題。
新媒體的核心特征是“人人皆記者”,即每個人都可以記錄,都可以自由發表。這意味著,新媒體要健康發展,需要的是一種國家層面的規范,規范的要點是“正”,即上網的人要正(守規范),網上說事要正(守底線)。就此而言,國家對新媒體的管理,重在一個“正”字,既要國家對媒體不歪,又要媒體對受眾不歪,不歪即為正。
自媒體的核心是“互動傳播”,即有“說”有“應”,互為推動。這意味著,自媒體要健康發展,需要在國家層面給予“與人為善”這樣的宏觀引導。因此,國家對自媒體的管理重在一個“善”字,既要善待媒體,又要讓媒體之間相互善待。
更深入看,新媒體興起是話語傳播革命的起點,自媒體壯大是這一革命的趨勢,可以預見,未來是一個“自媒體時代”。在該時代,如果網民(人人皆記者)“正”了,互動傳播“善”了,那么,輿論管理的重心就自然只剩下一個“公”字。也就是說,在邏輯上,如果網民“正”了,就不會歪,不歪也就不會“惡”,網民不惡,則互動傳播自然為“善”,互動傳播“善”了,也就無“私”可言了,無私=大公,輿論管理也就必然走向營造“公共性”氛圍。就此而言,意識形態管理的主線脈就是,營造以“網民要正”和“傳播要善”兩要素為基本支撐的公共性精神世界,即“立言以正--與人為善--天道大公”。
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當前形勢
作者:代六一
來源:《魅力中國》2018年第50期
????????摘要:國內意識形態工作是向上向好的。社會思想意識復雜多樣。民眾主流意識形態認同淡化。部分黨員意識形態能力薄弱。媒體格局發生變化,一些部門放棄主流陣地。
????????關鍵詞:意識形態;向上向好;形勢嚴峻;掌握控制權
????????習近平總書記說,當今世界,意識形態領域看不見硝煙的戰爭無處不在,政治領域沒有槍炮的較量一直未停,中國的安全如果出問題,很可能出在歷史形態上,而不是經濟上和政治上,中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意識形態工作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國內意識形態工作整體評價是向上向好的。18大之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決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黨的18大以來,宣傳思想領域最具標志性的成果就是從根本上扭轉了意識形態領域出現動局面,使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了全局性、根本性的轉變。
????????然而,我國意識形態領域仍然不平靜,他和國際形式是相對應的,面對的形勢依然錯綜復雜,面臨的風險挑戰依然嚴峻。意識形態斗爭和較量,有時十分的尖銳。
????????首先是社會思想意識復雜多樣,多元化思潮交鋒日趨激烈。我們知道在毛澤東時代,我們黨一貫公開宣講和實施意識形臺工作,掌握主動權。基本不存在什么困難的問題。而改革開放30年,這些詞都消失啦,你不講,不敢講,不會講,拱手出讓了,丟棄了這塊兒陣地。非馬克思主義和非馬克思主義力量、反黨反社會主義力量就大講特講。形成了當前社會思想意識復雜多樣。在14年9月,中國社科院院長王偉光在《紅旗文稿》發表了《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并不輸理》這篇文章,并刊在了頭版。一石激起千層浪,所謂社會公知們隨后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輿論圍剿,甚至叫囂著要絞死王偉光。他們轉移視線,用全面內戰打倒一切,借此否定人民民主專政的必要性,是為了鞏固一小撮反動勢力的力量。好在18大以來,我黨加強了意識形態工作的力度,守住了底線,而且在迎難而上。因為網絡的普及,各方都在占據網絡這片陣地。有人又在鼓吹西方的自由言論,網絡自由,想說什么就說,什么人權自由,言論自由。難道真的是這樣嗎?美國的棱鏡門計劃監控了全球的人,誰還有自由?羅曼羅蘭曾經說過,一個人的絕對自由是瘋狂,一個國家的絕對自由是混亂。
推薦訪問: 意識形態 典型 案例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