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黨史四個歷史時期5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黨史四個歷史時期5篇
【篇一】黨史四個歷史時期
杜甫生平的四個時期
杜甫生長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是武后時的著名詩人,官膳部員外郎;父親杜閑,曾任兗州司馬、奉天縣令。他7歲即開始學詩,15歲時詩文就引起洛陽名士們的重視。他的生活從20歲后可分為四個時期?! ∫?、漫游時期 從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載(745)。杜甫進行了兩次長期的漫游。過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獵的浪漫生活。晚年回憶當時的情景是:“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壯游》)他在這兩次漫游里,看到祖國秀麗雄偉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東的文化,擴大了眼界,豐富了見聞。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遇,二人暢游齊魯,訪道尋友,談詩論文,有時也議論時事,結下深厚的友誼。次年秋,杜甫將西去長安,李白準備重游江東,他們在兗州分手,此后沒有再會面,杜甫為此寫過不少懷念李白的感人詩篇。 二、長安時期 從天寶五載至天寶十四載,杜甫在長安居住10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創作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到長安,目的是求得一個官職,有所建樹,但都未成功。于是他比較廣泛地接觸勞動人民,他的認識也有了很大的改觀。在此期間,他的足跡從貧乏的坊巷走到貴族的園林,從重樓高閣互競豪華的曲江走到征人出發必須經過的咸陽橋畔,仕途要求的失敗使他能客觀地認識統治階層的腐敗,個人的饑寒交迫使他能體會到人民的疾苦,這兩方面截然不同的生活都在杜甫詩中得到反映。 三、任職左拾遺與流亡時期 從肅宗至德元載(756)至乾元二年(759)。在這段時間,他感受到了人民的痛苦,寫下了不朽詩篇。乾元二年春,杜甫往河南探視舊居,歸途上親眼看到人民在官吏們殘酷的壓迫下蒙受的苦難,寫出著名的《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組詩六首,后人簡稱為“三吏”、“三別”。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社會政治、經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杜甫也親身經歷了十分錯綜復雜的變化:流亡、陷賊、在皇帝身邊任左拾遺、出貶華州、荒涼的洛陽道上、秦州寄居、入蜀的行程──無論是人事關系或是自然環境,都有很大的懸殊。 四、漂泊西南時期 從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他離開了干戈擾攘、哀鴻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現出一片田園美景,花鳥蟲魚都好象對他表示殷勤,使他多年勞苦憂患的生活,暫時得到休息,他也懷著無限的愛寫出不少歌詠自然的詩歌。但他并不曾忘記流亡失所、無處安身的人們,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唱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名句。
【篇二】黨史四個歷史時期
第一部? 中國歷史 中國歷史 一般劃分為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三部分。 一、中國古代史:(170萬年前—1840年)中國古代史開始于我國境內人類產生,結束于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前夕,歷經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三個發展階段。(中國古代史不作為河北省考試范圍,應用較少,所以在這里不細分。)??????????????????????????????????????????????? 二、中國近代史:(1840—1949)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于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新中國成立,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也被稱為民主革命時期。 ?。裰鞲锩侵阜磳Ψ饨ǖ刂麟A級統治和封建專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通常由資產階級領導,故又稱資產階級革命或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民主革命時期按照領導階級的不同及完成的任務不同又分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注:區別新舊民主主義革命性質的根本標志是無產階級領導權問題。 1、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840—1919)舊民主主義革命一般指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和封建政權,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的共和國和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為目的的革命。在中國歷史中一般指1840-1919年中國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爭。但領導階級不僅有資產階級,還有農民階級的加入。(這一概念了解即可,不必深究。) 2、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新民主主義革命一般指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性質仍然是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專制的資產階級性的民主革命。革命的目的是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幾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人民共和國。這一時期是指1919-1949年中國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爭。實質是由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1919年五四運動標志著無產階級作為一只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3、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革命時期(1921—1949)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開始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民主革命,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新中國成立,標志著中國人民終于推翻了壓在頭上的三座大山,標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中共創建時期(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開標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4—1927)也稱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也稱國民大革命時期。國民革命以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為基礎,以推翻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和北洋軍閥為目標,至1927年4月21日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而告終。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7—1937)也稱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也稱土地革命時期。在中共領導下以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并進行土地革命的戰爭。至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基本結束,1937年 9月,南京政府通過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公布《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指出團結御侮的必要,事實上承認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的合法地位。至此,國共兩黨的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 ?。?)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也稱國共第二次合作時期。面對外侮,中國人民團結作戰,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而結束。 (5)解放戰爭時期(1946——1949)又分為和談階段,戰爭階段。一般以1949年9月底人民解放軍各部解放了全國大陸上的大部分地區為標志。 三、中國現代史:(1949—至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中國現代史的開端。 ?。?)國民經濟恢復發展時期(1949—1952)也稱土地改革時期,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未完成的任務,新中國成立,推翻三座大山,所以這段時期亦稱新民主主義社會。 ?。?)社會主義過渡時期(1953—1956年底)為完成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向公有制過渡,進行三大改造,三大改造完成標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階段。 (3)社會主義社會探索時期(1956——1966年前)中共八大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時期的開端,接下來的探索道路中出現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化的“左”傾錯誤,探索時期特指中共八大到文革前的時期。 ?。?)文革時期(1966—1976)1966年由于毛澤東對當時國情的的錯誤估計,開始了大規模的階級斗爭,文革開始,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斷措施結束了這場內亂,文革結束。 ?。?)社會主義建設的徘徊時期(1976—1978)文革后,黨的工作出現了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1978—至今)也稱改革開放時期;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了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開創了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新時期的偉大起點。中國開始走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 第二部分? 世界歷史 世界歷史一般分為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三部分 一、世界古代史(三四百萬年前—約公元15世紀)世界古代史始自三四百萬年前人類的出現,止于約公元15世紀,分為上古和中古兩個歷史時期,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世界古代史不作為河北省考試范圍,應用較少,所以在這里不細分。) 二、世界近代史 (16世紀前后—20世紀初)世界近代史是16世紀前后至20世紀初資本主義社會形態醞釀、產生和發展的歷史。 三、世界現代史? (20世紀初—至今)世界現代史主要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以來世界歷史發展的基本進程。俄國十月革命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一般把十月革命作為世界現代史的開端?。
【篇三】黨史四個歷史時期
中西歷史時期對照表
中國歷史 西方歷史
夏朝(啟)2100—1600BC
1600BC
2500BC
基克拉迪文明
古
希
臘
商朝
1300BC
1500BC
前12世紀
?克里特與邁錫尼文明
殷
1027BC
一說前11-前9世紀
前8世紀
特洛亞戰爭
氏族制度解體,家長奴隸制
荷馬時代
1000BC
周朝
西周(周公:制禮作樂、分封制、宗法制)
770BC
前1000-前800年始建城
([家長制公社)
古
羅
馬
前7世紀
生產奴隸制,斯巴達、雅典最重要
奴隸制城邦國家形成
氏族社會解體國家形成
前754-3始建國
前578塞維·圖里烏改革
王
政
時
代
東周
春秋
(春秋末年老子與孔子的儒家)戰國初期的百家爭鳴)
476BC
梭倫改革前594
500BC
前509
前5世紀
?伯里克利時代
城邦鼎盛
前450《十二銅表法》
共和時期
戰國
256BC
前431-404
伯羅奔尼撒戰爭
衰落
前334
馬其頓亞里山大東征
希
臘
化
時
期
前146年
希臘從馬其頓附庸并入羅馬(成為行省)
秦朝(中央集權,郡縣制
222BC
楚漢戰爭
206BC
漢朝
西漢(天人合一)
202BC-
8年
前30年
埃及托勒密王朝被羅馬征服
公元1年
前27年
1世紀中
奧古斯都建立元首制
基督教興起
帝國時期
新莽
25年
2世紀
《圣經》成文
東漢
220
313年
君士坦丁頒布“米蘭敕令”
三國
280
晉
西晉265—316
304
十六國
—439
317
392年
狄奧多西宣布基督教為國教
東晉
420
395年
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500年
476年
西羅馬帝國滅亡(1453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亡)
南朝(-589)
北朝386-
581
529-534
編纂《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早期
(封建制產生和形成)
中世紀中古
封建社會
843年
查理帝國分為三
隋(重新恢復大一統)
618
唐
907
“神圣羅馬帝國”
1000年
五代
十國 -979
960
宋
北宋
遼
西夏
金
蒙古
1127
1054
教會大分裂
中期
(封建化過程徹底完成)
1096-1291
十字軍東征
13世紀末
英國國會法國三級會議召開
南宋
1279
元??1271-1368
1368
14世紀初
14世紀
歐洲進入等級代議君主制
明(1368-1644)
1644
1500年
1492年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晚期(文藝復興)
1517-
宗教改革運動
16世紀
荷蘭尼德蘭革命;
歐洲進入專制君主制
1640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早期資產階級革命
近代
清 1636-
1911
屬于古代
1840
18世紀
法國啟蒙運動
1775-83美國獨立戰爭1789法國大革命
19中
1848德1871法革命
自由資本主義時期
進入近代史
1911
19末20初
2000年
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中華民國
1949
1917
現當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
【篇四】黨史四個歷史時期
各歷史時期的階段特征
湖北省仙桃市彭場高級中學 熊紅榮
一、中國古代史各歷史時期的階段特征
單元一:祖國歷史的開篇----先秦時期(距今170萬年-----公元前221年)
1、原始社會階段(距今170萬年----公元前2070年):
先后經歷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兩個階段
2、奴隸社會階段(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1)政治上:夏朝時,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并為后世所沿用;商朝強化了奴隸制國家機器;西周確立了以宗法制為核心、以井田制為經濟基礎的分封制;春秋時期出現諸侯爭霸戰爭。
(2)經濟上:夏、商、西周是中國古代典型的“青銅時代”;春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使用,加快了奴隸制經濟基礎(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產關系的產生。
(3)民族關系上:通過春秋爭霸戰爭,民族融合進程加快。
(4)文化上:突出表現為商文化的成熟、春秋時期老子和孔子兩位思想家的卓越成就。
3、封建社會的形成階段----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1)政治上:各國通過變法運動確立了封建制度;戰國兼并戰爭加速了國家統一的步伐。
(2)經濟上:鐵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使生產力得到發展,封建生產關系逐步確立。
(3)民族關系上:以華夏族為核心,各民族逐步融合,奠定了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礎。
(4)文化上:科技成就,世界領先;哲學思想流派紛呈,百家爭鳴;文學藝術,百花競艷。
單元二:封建社會的初步發展----秦漢時期和封建國家的分裂與民族大融合----魏晉南北朝時期
1、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1)政治上:中國封建社會首次出現大一統局面;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時建立,在西漢漢武帝時得到鞏固。
(2)經濟上:以農業為主導的封建經濟初步發展,經濟發展主要是在黃河流域(北方地區);對外貿易開始,陸上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的開通,溝通了中西方的貿易往來。
(3)民族關系上:秦漢王朝加強了對邊疆地區少數民族的有效管轄,拓展了疆域,加強了內地同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形成并不斷發展。
(4)文化上:出現了許多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尤其是造紙術的發明;統治者加強思想控制,儒家思想在西漢漢武帝時期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外來文明(佛教和與之相關的文學藝術)開始融入中國文化;文化的統一性與多樣性有機結合,且有氣勢恢弘的特點。
(5)對外關系上:隨著陸上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的開辟,中國外交的范圍得以擴展,中國對外友好交往的格局初步形成,歐亞幾個文明地區之間的聯系得到加強。
2、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1)政治上:國家長期分裂,政權更迭頻繁,戰亂頻仍;南北政權并立、對峙;門閥士族政治特色鮮明,成為這一時期封建統治的社會基礎。
(2)經濟上:江南經濟迅速發展,中原發展相對緩慢,南北經濟趨向平衡;士族莊園經濟與寺院經濟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較低;各民族經濟交流加強,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擴展。
(3)民族關系上:少數民族大量遷入中原,民族雜居,民族政權對峙;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出現了民族融合的高潮。
(4)文化上:帶有分裂割據的烙?。惑w現了民族融合的特色;思想領域異?;钴S,如南北朝時期佛教的盛行與反佛滅佛的斗爭;科技成就較為突出。
(5)對外關系上:對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
單元三:封建社會的繁榮-----隋唐時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1、政治上:國家統一,社會安定,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局面;實行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日趨完善。
2、經濟上: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的實施,推動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出現全面興盛的局面,重要工商業城市遍布南北,長安和洛陽成為國際性大都市。安史之亂后,全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3、民族關系上:中央王朝統治者推行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轄以及內地同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少數民族的封建化和邊疆的開發,使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發展。
4、對外關系上:唐朝對外交通發達,政府對外政策開明,中外人員外來、經貿交往和文化交流頻繁,推動了“中華文化圈”總體格局的形成。
5、文化上:全面繁榮,兼收并蓄(廣泛吸收外來先進文化成果),世界領先,影響深遠(“中華文化圈”總體格局形成)。
單元四: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的繼續發展-----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907---1368)
1、政治上:由分裂割據到幾個民族政權并立對峙再到全國統一;北宋時的“強干弱枝”、元朝時的行省制等措施促使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加強;中原封建王朝“積貧積弱”,而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勢力大大發展,并最終統一全國。
2、經濟上:封建經濟繼續發展:南方經濟獲得較大發展,經濟重心南移在南宋時完成;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進一步擴展;商業突破“市”“坊”界限,北宋時開始使用紙幣,海外貿易有了重大發展。
3、民族關系上:民族政權并立,各政權之間有戰有和,各民族間的友好交往依然是民族關系的主流,少數民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加快,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在元朝時又一次出現了民族融合的高潮。
4、對外關系上:北方地區對外陸路貿易受阻,到元朝時陸上絲綢之路重新繁榮;南方地區對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中外海外貿易比較發達。
5、文化上:以活字印刷術、指南針以及火藥火器的發明和應用為代表,科技又有新的發展,大大推動了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以宋詞的繁榮、理學的興起和元曲的興盛為代表,傳統思想文化也呈現出階段性變化。
單元五: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和封建社會的由盛而衰-----明清時期(1368----1840)
1、政治上: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空前強化,并且日益僵化、腐朽、反動,對經濟文化發展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反映出封建制度逐漸走向衰落。
2、經濟上:封建經濟繼續發展,達到頂峰;在商品經濟活躍的基礎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得以產生并有緩慢發展。
3、民族關系上:明清政府注意發展民族之間的往來,平定了民族分裂勢力的叛亂,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幅員遼闊的版圖最終確定,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大家庭在清朝基本定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
4、對外關系上:由活躍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逐漸轉向閉關鎖國;中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的矛盾尖銳,出現了大規模的侵略與反侵略的戰爭。
5、文化上:承古萌新是明清文化的總體特點,表現在:古典文化進入總結階段(集大成的科技著作問世,官方編纂大型圖書);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啟蒙思想產生;小說成為文學的主流;“西學東漸”局面形成,西方近代科技開始傳入中國。
二、中國近代現代史各歷史時期的階段特征
單元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1840年------19世紀60年代)
1、政治上:
(1)自鴉片戰爭起,中國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等主權開始遭到破壞。
(2)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由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轉變為中華民族與外國資本主義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其中,中華民族與外國資本主義的矛盾成為中國近代社會的主要矛盾。
(3)中國革命任務發生變化:由反對本國封建統治轉變為反對外國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任務。
(4)中國革命性質發生變化,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5)階級關系發生變化:19世紀四五十年代,在外商開設的船塢和工廠里,第一批無產階級誕生;鴉片戰爭后,在通商口岸出現了一批為外國列強轉賣商品、收購原料的中國人,稱為買辦商人;1851---1864年間,中國發生了太平天國運動。
2、經濟上:
(1)鴉片戰爭后,西方商品涌入中國市場,促使中國自然經濟開始逐步解體, 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條件。
(2)19世紀70年代以前,西方列強對華經濟侵略以商品輸出為主,資本輸出為輔,中國被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
3、對外關系上:
西方列強對中國發動了鴉片戰爭(1840年-----1842年)、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1860年),清政府被迫由閉關鎖國轉為對外開放,由妄自尊大轉為對外妥協,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中外反動勢力開始公開勾結,清政府開始成為西方列強的附庸和工具。
4、思想文化上:
鴉片戰爭以后,中國思想界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地主階級先進知識分子林則徐、魏源等人倡導“師夷長技以制夷”,農民運動領袖洪仁玕提出第一個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形成“西學東漸”局面。
單元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19世紀60年代--------1901年)
1、政治上:
(1)中國主權進一步淪喪,到19世紀末,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加劇。
(2)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中外反動勢力開始公開勾結,出現暫時“和好”的局面。19世紀70年代開始,中外反動勢力又出現“對抗”,中國邊疆出現新危機,還爆發了大規模的侵華戰爭,即中法戰爭(1883---1885)、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1901年的《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清政府完全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最終確立。
(3)中國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高漲:農民階級掀起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1898----1900);民族資產階級上層在政治上的代表維新派發起戊戌變法運動;由代表民族資產階級中下層利益的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興起(以1894年建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為起點)。
(4)階級關系發生變動:19世紀60年代,地主階級統治集團內部分化出洋務派,發起洋務運動;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產階級誕生;隨著外商企業、洋務企業、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的發展,中國無產階級的力量得到發展。
2、經濟上:
(1)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
(2)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地主階級洋務派興辦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中國經濟近代化由此開端。
(3)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產生,在甲午中日戰爭以后有了初步發展。
(4)19世紀70年代以后,列強對華經濟侵略由以商品輸出為主逐步發展為以資本輸出為主。
3、對外關系上:
(1)清政府逐漸放棄了抵抗,最終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2)1861年,清政府設立中國近代第一個常設外交機構總理衙門,1901年改為外務部。
4、思想文化上:
(1)“向西方學習”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即由“器物”到 “制度”,也就是由地主階級洋務派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發展到資產階級早期維新派和維新派的“君主立憲”。
(2)19世紀60年代以后,洋務派創辦新式學堂,還派人出國留學,中國教育近代化由此起步。
單元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化(1901年----1919年)
1、政治上:
(1)帝國主義推行“以華治華”策略,先后扶植清政府、北洋軍閥集團作為其統治中國的工具,民族危機加深。
(2)中國近代兩大矛盾趨于匯流,集中體現為人民大眾同清政府、北洋軍閥集團之間的矛盾。
(3)民族資產階級中下層在政治上的代表革命派發動辛亥革命,結束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和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但是,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中國進入北洋軍閥集團的黑暗統治時期。革命派為了反對專制獨裁,維護民主共和,進行了一系列斗爭,如二次革命、護國運動、反張勛復辟斗爭、護法運動。
(4)辛亥革命以后,無產階級成長壯大,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化,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階級基礎。
2、經濟上:
“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發展,出現了短暫的春天,“實業救國”成為當時社會經濟領域的主要思潮。但是,其發展仍帶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3、對外關系上:
(1)帝國主義干涉中國革命,扶植中國反動勢力作為其統治中國的代理人。
(2)“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松了對華經濟侵略,日美加緊侵略中國,特別是日本,形成暫時獨霸中國的局面。
4、思想文化上:
(1)1905年,清政府廢除了科舉制。民國成立后,政府仿效西方國家制定和完善學制,擺脫了封建教育制度。
(2)20世紀初以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國進一步傳播。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民主共和”和“實業救國”成為兩大思潮。
(3)袁世凱推行“尊孔復古”的逆流,促使資產階級激進的民主主義者(即激進派)發起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兩大旗幟,把斗爭矛頭指向封建儒家傳統思想道德,十月革命以后的1918年,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為中國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單元四:革命的新曙光和國民大革命(1919年-----1927年)
1、政治上:
(1)中國處于帝國主義支持下的北洋軍閥的統治之下,軍閥混戰,“打倒列強,除軍閥”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
(2)在1919年的五四運動中,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力量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成為中國革命的領導者。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在1922年的二大上,制定了適合國情的民主革命綱領。
(3)1924年革命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國民大革命運動由此開始,經過幾年的斗爭,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集團的反動統治,但由于黨內的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等因素而最終歸于失敗。
2、經濟上:
一戰結束以后,帝國主義卷土重來,加緊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民族工業又走向蕭條。
3、對外關系上:
(1)一戰結束以后,中國重新回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2)中共在民主革命綱領中明確提出反帝的主張;孫中山先生在晚年實現了偉大的轉變,國民黨在新三民主義中也明確提出反帝的主張。
(3)國民大革命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1925年,在中共的領導下,掀起反帝愛國運動五卅運動;1927年,武漢國民政府收回了漢口、九江英租界。
4、思想文化上:
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共領導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在國民大革命中,馬克思主義和新三民主義共同指導中國革命,其中,新三民主義是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是大革命的主要指導思想。
單元五:國共的十年對峙(1927年-----1937年)
1、政治上:
(1)1927年秋,寧漢合流,標志著國民黨一黨專政統治的建立。1928年底,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了全國。蔣介石采取各項措施,加強了專制獨裁統治。
(2)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為標志,中共逐漸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奪取革命勝利的道路,即實行工農武裝割據,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江西瑞金成立,國共對峙局面正式形成。1935年召開的遵義會議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
(3)隨著民族危機的日益加深,抗日救亡運動興起。中共根據形勢的變化,不斷調整對國民黨的政策,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1936年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分裂對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2、經濟上:
(1)國民政府通過整頓稅務、控制金融、改革幣制、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逐步建立起官僚資本對國民經濟的控制,民族資本主義也有了顯著發展,但美國在華經濟勢力急劇增長。
(2)中共在農村革命根據地實行土地革命,著手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為粉碎國民政府的經濟封鎖,中共開展經濟建設,把農業生產放在首位,還興辦了一些軍需工業和民用工業。
3、軍事上:
(1)國民黨各派新軍閥為爭奪勢力范圍而展開軍閥混戰,如蔣桂戰爭、蔣馮戰爭、中原大戰。
(2)國民黨集團對農村革命根據地進行了五次反革命圍剿,前四次中共均取得反圍剿的勝利,第五次反圍剿因王明左傾錯誤的推行而失敗,紅軍因此被迫長征。
(3)從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起,中國愛國力量開始抗擊日本侵略,中國局部抗戰開始。
4、對外關系上:
(1)國民政府實行反蘇親帝的外交政策,發起改訂新約運動,部分喪失的主權得到恢復,中國國際地位有所提高。
(2)九一八事變后,中國開始局部抗戰,中共倡導并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3)國民政府對日本侵華先后實行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民族危機加深。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破產。
單元六: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1937年-------1945年)
1、政治上:
(1)1937年,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進行全民族抗戰,最終取得抗戰勝利。
(2)國民政府堅持以一黨專政、特務統治、保甲制度為特征的獨裁統治。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后,蔣介石集團抗戰意志發生動搖,并屢次制造反共高潮。
(3)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中共在抗日根據地按三三制原則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對國民黨頑固派制造的反共高潮實行堅決回擊的方針。
(4)日本在淪陷區實行“以華治華”策略,扶植建立汪精衛偽政權,對淪陷區人民實行殘酷的殖民統治。
2、經濟上:
(1)國民政府實行統制經濟政策,官僚資本急劇膨脹,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嚴重受挫。
(2)中共在抗日根據地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并開展大生產運動,為抗戰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3)日本對淪陷區經濟實行“以戰養戰”的方針,在農業、工礦交通運輸業、金融、勞動力等方面對淪陷區進行野蠻的經濟掠奪。
3、軍事上:
(1)抗日戰爭經歷了戰略防御(1937年7月----1938年10月)、戰略相持(1938年10月----1945年8月)、戰略反攻(1945年8月)三個階段,中華民族最終取得抗戰勝利。
(2)國民黨在抗戰初期比較積極地組織了淞滬、太原、徐州、武漢等會戰,正面戰場成為抗戰初期的主戰場。抗戰相持階段到來后,國民黨集團轉向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由于國民黨推行片面抗戰路線,抗戰期間正面戰場喪師失地。
(3)抗戰初期,中共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推行全面抗戰路線,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戰場的作戰。相持階段到來以后,中共領導的敵后戰場成為抗日的主戰場。
(4)日軍在抗戰初期實行全面進攻、速戰速決的方針。相持階段到來后,日軍把進攻重點轉向敵后戰場,對國民政府則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
4、對外關系上:
(1)日本全面侵華,中國開始全民族抗戰,中國與美蘇英等結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國抗戰得到國際援助,中國因抗日戰爭國際地位顯著提高。
(2)1943年11月,國民政府分別與英美簽約,宣布英美等國通過不平等條約攫取的治外法權(即領事裁判權)等一些特權被廢除,這是抗戰期間國民政府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
單元七:人民解放戰爭(1945年------1949年)
1、政治上:
抗戰勝利后,中國人民同美帝國主義支持下的國民黨反動派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國共兩黨由政治斗爭為主發展到軍事斗爭為主,其結果是在中共領導下,中國人民取得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國民黨反動統治被推翻(以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為標志)。
2、經濟上:
(1)由于美國的經濟侵略、國民黨的野蠻掠奪和內戰的巨大消耗,國統區經濟陷入崩潰。
(2)中共在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和經濟建設,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3、軍事上:
在全面內戰爆發以前,解放區軍民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解放區發動的局部進攻。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后,人民解放軍先后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成功進行了戰略反攻(以1947年三路大軍挺進中原為標志)、戰略決戰(即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渡江戰役(北平和平談判破裂后開始)、追殲殘敵等軍事行動,最終取得勝利。
4、對外關系上:
(1)抗戰勝利后,中國成為聯合國創始成員國和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
(2)美國推行扶蔣反共政策,國民黨集團大肆出賣國家主權。
(3)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侵略勢力,中國人民由此贏得了民族獨立。
單元八: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1949年------1956年)
1、政治上:
(1)過渡時期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轉變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
(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以后,中共領導下的多黨合作、民主協商的政治制度初步確立。
(3)建國初期,黨和政府為鞏固政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完成大陸統一;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取締舊社會遺留惡習;三反五反運動。
(4)1954年秋,第一屆人大召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我國社會主義政治體制形成,政協代行人大職權的過渡狀態結束。
(5)在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6)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確立。
2、經濟上:
(1)建國初期,黨和政府為了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沒收國民政府財產和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接著在企業中進行民主改革和生產改革;穩定物價,統一財經;合理調整資本主義工商業;農村進行土地改革,接著開展互助合作,興修水利。
(2)1953年頒布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并由此制定一五計劃,開始進行三大社會主義改造和有計劃的經濟建設,一五計劃規定優先發展重工業。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國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發生變化,由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發展為單一的公有制經濟。
3、對外關系上:
(1)廢除舊中國一切不平等條約,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進行抗美援朝戰爭,取得戰爭勝利,保衛了朝鮮的獨立和中國的安全。
(3)同蘇聯等許多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方針,以沖破美國的外交孤立政策。
(4)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標志著我國外交政策的成熟。
(5)1954年出席日內瓦會議,在會上發揮了積極作用。1955年出席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
單元九: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1956年-------1976年)
1、政治上:
八大指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與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規定了發展生產力的總任務。但是, 1957年反右派斗爭擴大化標志著黨從理論上修改了八大關于我國主要矛盾的科學論斷。此后,階級斗爭擴大化逐步升級,發展到“以階級斗爭為綱”,釀成長達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左傾錯誤的泛濫給我國各項事業帶來了極大的危害。
2、經濟上:
(1)1958年,黨提出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隨后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出現了1959----1961年嚴重困難的局面。1960年冬,黨開始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國民經濟逐步得到恢復。
(2)十年文革時期,政治上的動亂使國民經濟受到嚴重影響,但由于廣大干群自覺抵制左傾錯誤,以及周恩來、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時的努力,經濟建設還是取得了一定成就。
3、對外關系上:
(1)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中蘇關系走向惡化,中美關系依然緊張,中國外交環境惡化。
(2)1971年,第26屆聯大恢復了中國在聯合國內的合法權利,美日等國在聯合國內制造“兩個中國”的陰謀破產。
(3)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中日關系實現正?;?。此后,許多國家紛紛同中國建交。
(4)70年代,毛澤東提出“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促進了第三世界國家間的團結與合作。
單元十: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形成(1976年--------)
1、政治上:
在經歷了兩年徘徊中前進的局面之后,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標志,黨和政府的工作重心由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我國逐步走上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并先后成為黨的指導思想。
2、經濟上:
(1)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經濟體制改革使中國逐步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對外開放的實踐使我國逐步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線面結合的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2)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中部崛起戰略,推動了我國不同地區經濟的均衡發展和各地區的共同富裕。
3、對外關系上:
(1)在外交方針上,把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作為我國的一項國策;實行獨立自主的不結盟的和平外交政策;重視同第三世界國家發展關系;積極開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堅持長期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
(2)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通過與英國、葡萄牙的外交談判,我國終于成功地解決了香港、澳門問題。
(3)我國積極參加各種國際組織,加強國際間的合作,如加入亞太經合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創建上海合作組織等。
三、世界近代現代史各階段的階段特征
單元一:資本主義的手工工場時代(1500年前后----19世紀初)
階段特征:14---16世紀資本主義在歐洲興起,并向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17---19世紀初,世界進入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代。封建制度的衰亡和資本主義的成長是這一時期歷史發展的中心內容。
(1)經濟領域:商品經濟迅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于14、15世紀在意大利和西北歐產生;新航路的開辟和西歐早期殖民擴張,促進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世界市場開始形成;雖然英國工業革命已經開始(18世紀60年代),但資本主義占主流的生產組織形式仍然是工場手工業。
(2)政治領域:荷英法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美國和拉丁美洲通過民族獨立性質的資產階級革命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歐洲封建國家改革和亞洲封建國家沒落,歐洲和亞非的大多數國家,還處于封建社會或更早的社會階段。
(3)思想文化領域: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為維護自己的經濟政治利益,發起了反封建斗爭——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以天文學革命為開端的近代自然科學興起并得到發展。
(4)國際關系領域:英、法、荷等國為了適應資本主義發展,大肆殖民擴張,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殖民霸權的斗爭,到18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
單元二:資本主義的蒸汽時代(19世紀初----19世紀70年代)
階段特征: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1)經濟領域: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由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生產轉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終戰勝封建生產方式,確立起對世界經濟的統治地位,使人類社會開始進入蒸汽時代;隨著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列強的對外擴張,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2)政治領域: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風起云涌,資產階級最后戰勝封建勢力,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反抗資產階級的剝削的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興起和發展。
(3)思想領域: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多種思想并存,自由主義是這一時期的主流。
(4)國際關系領域: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列強加緊殖民擴張,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初步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隨之初步形成;歐洲新式民族解放運動將民族獨立與發展資本主義相結合,而亞洲革命風暴缺乏先進階級的領導,屬于舊式民族解放運動。
單元三:資本主義的電氣時代(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期)
階段特征:壟斷成為資本主義社會最基本的特征,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資本主義進入成熟、穩定和繁榮時期。
(1)政治領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健全民主政治和加強專制統治兩重趨勢:英法美等國政黨政治、公民參與、自由競選、勝者執政的現代資本主義政治模式基本定型;由于多種因素的作用,俄德日等國的專制色彩較為濃厚。
(2)經濟領域: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從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先進資本主義國家基本實現工業化;以科技為先導,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手段,以壟斷為組織形式的現代資本主義經濟模式基本定型;由于壟斷的程度不同,資本主義各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劇。
(3)思想領域:自由主義思想逐漸衰微,反映從自由競爭向壟斷過渡時期資產階級要求和愿望的新思想占據上風;社會主義思潮出現了馬克思主義和修正主義的分歧,帝國主義時代產生了列寧主義。
(4)國際關系領域:帝國主義國家加緊侵略擴張,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隨之最終形成;亞非拉新型的、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運動興起;由于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各國爭奪殖民地和霸權的斗爭日趨激烈,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單元四:十月革命到經濟大危機前的世界(1917----1929)
階段特征:兩種社會制度競爭并存;資本主義世界由動蕩到相對穩定。
(1)一戰中,在帝國主義最薄弱的環節沙俄爆發了無產階級革命,在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轉變到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在國民經濟恢復的基礎上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的經濟體制。
(2)戰后形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暫時調解了帝國主義國家在歐洲和遠東太平洋地區的矛盾,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出現和平共處的局面。帝國主義國家和蘇聯也維持著和平共處的狀態,國際局勢相對穩定。一些資本主義國家采取了一些措施,恢復了經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資本主義快速發展、政局相對穩定的局面。但穩定是相對的,穩定中潛伏著危機,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中的矛盾必然會沖破這種相對穩定的局面。
單元五:20世紀30年代的動蕩和第二次世界大戰(1929---1945)
階段特征:20世紀30年代,由大危機、大動蕩到走向局部戰爭;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其間,世界歷史的主要矛盾是法西斯國家同反法西斯同盟國家之間的矛盾。
(1) “大危機使世界走向戰爭”成為二戰前十年的基本特點。在三十年代大危機影響下,德、日走上法西斯專政的道路,逐步形成歐、亞戰爭策源地;英、法、美等國憑借經濟實力和相對完善的資本主義制度,靠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渡過了危機,鞏固了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德、意、日法西斯瘋狂擴張,結成三國軸心。英、法、美等國推行綏靖政策。中國、埃塞俄比亞、西班牙等國局部反法西斯的斗爭未能遏制法西斯的進攻。法西斯國家發動的局部戰爭逐步演變為世界大戰。
(2)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世界性的反法西斯戰爭。戰爭初期,由于西方大國的縱容,法西斯勢力占據上風。蘇德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改變了雙方力量對比。中途島海戰、阿拉曼戰役和斯大林格勒戰役反法西斯同盟國的勝利,使太平洋戰場、北非戰場和歐洲戰場先后發生轉折。1943年,意大利投降。1945年,德、日相繼投降,二戰以法西斯國家的徹底失敗而告終。
單元六:兩極格局下的世界(1945----1991)
階段特征:二戰后,兩極格局確立;20世紀70年代,兩極格局受到沖擊,多極化趨勢日益明顯。
(1)二戰后,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蘇聯成為世界上唯一能同美國相抗衡的國家。由于美蘇雙方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的矛盾, 20世紀50年代中期,兩極格局形成。20世紀50年代后期,美蘇爭霸局面形成,造成國際局勢長期動蕩不安。20世紀70年代以后,兩極格局受到沖擊,多極化趨勢日益明顯。
(2)①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加強對經濟的宏觀指導,各國經濟出現高速發展的局面。20世紀70年代以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進入滯脹階段。20世紀80年代以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逐漸轉入復蘇階段。在經濟格局方面,由戰后初期的美國獨霸轉變為20世紀70年代以后的美歐日三足鼎立的局面。②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各國通過社會改革,實行社會福利制度,緩和了階級矛盾,穩定了社會秩序,但階級矛盾依然存在,社會危機加深,極右勢力沉渣泛起。在政治格局方面,戰后初期,美國是資本主義世界霸主,西歐、日本唯美國馬首是瞻,后來,美國同西歐、日本之間控制與反控制的斗爭激烈,美國的霸主地位動搖,各國逐漸形成一種戰略伙伴關系,相互競爭、相互合作的趨勢加強。
(3)二戰后,歐亞出現了許多新興的人民民主國家,它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形成社會主義陣營,國際社會主義力量空前壯大。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蘇聯與東歐國家相繼進行改革,探索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的道路,但多有失誤,到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改革陷入困境。中國自20世紀70年代末期起,實行改革開放,逐漸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由于蘇聯推行霸權主義政策,社會主義陣營在20世紀60年代走向解體。
(4)二戰后,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高漲,世界殖民體系趨于崩潰。廣大發展中國家形成第三世界,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經濟高速增長,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亞洲各地經濟發展極不平衡。
(5)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出現了以原子能、電子信息、航天技術為代表的一系列高新技術,形成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它給各國經濟的發展,既帶來了機遇,又提出了挑戰。
單元七:世界格局的變化(1991------)
階段特征:兩極格局結束,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加強。
(1)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的結束,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加強。目前暫時呈現“一超多強”的局面,美國是唯一的超級大國,歐盟、日本、俄羅斯和中國等是國際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從長遠觀點看,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是不可逆轉的。
(2)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世界經濟聯系進一步加強,經濟全球一體化和經濟區域集團化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個主要趨勢,世界貿易組織的運轉是經濟全球一體化的典型表現,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合組織的三足鼎立是經濟區域集團化的典型表現,也標志著世界經濟多極化格局的形成。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知識經濟興起,可持續發展觀念得以形成和發展。
(3)國際關系的變化:兩極格局解體后,世界形勢的總趨勢是走向緩和,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但是,天下并不太平,霸權主義和地區沖突仍然存在,世界明顯呈現出緩和與緊張、和平與動蕩并存的局面。
【篇五】黨史四個歷史時期
歐洲古典音樂的四個歷史時期
歐洲古典音樂發展迅速,有著悠久的歷史,那么你知道歐洲古典音樂的四個歷史時期嗎?以下是 分享的歐洲古典音樂的四個時期 ,趕緊快和來看看吧。
巴洛克時期
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有德國巴赫也稱音樂之父,主要作品《十二平均律》、《托卡塔及賦格》;亨德爾也稱清唱劇大師,主要作品《水上音樂》、《皇家煙火》等;意大利的維瓦爾弟,主要作品《四季》等,這個時期的音樂風格旋律優美、柔和。
古典主義時期
代表人物,有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這三人一起被后人稱為“維也納三杰”。這個時期的音樂特征主題鮮明、有一定的沖突性。而在這一時期貝多芬是最著名的代表。他在音樂上的成就非常之大;是古典樂派的終結者和浪漫樂派的開拓者。主要的代表著有主要作品有交響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運交響曲》、第六《田園交響曲》、第九《歡樂頌》最為著名),此外還有《月光奏鳴曲》、《悲愴奏鳴曲》、歌劇《費黛里奧》等大量作品。
浪漫主義和民族樂派
代表人物有德彪西舒曼、舒伯特、拉威爾、柴可夫斯基、斯美塔那、德沃夏克等,這個時期的音樂背景比較復雜,特征主要是作曲形式多樣化,有了一定改革,音樂表現有些委婉、抽象,且有號召力,有鮮明的民族風格。
近代主義樂派
代表人物有斯特萊文斯基、格什溫、馬勒等,作品特征和聲配器豐富,旋律性不太強,內涵深,有的還帶有爵士風味,這個時期的作品較難理解,其方法必須多次反復欣賞,多閱讀相關資料;掌握演奏者的再創作,必須要了解世界上著名的指揮家、演奏家、著名樂團的基本情況和風格,如:指揮家卡拉揚、伯恩思坦、阿巴多、小擇震爾等,著名樂團、柏林愛樂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等,他們的指揮與演奏風格。有選擇性地購置錄音帶、CD,要選擇著名唱片公司、著名指揮家和樂團的作品,而且多了解他們再創作過程背景和個性。欣賞者自身的理解是根據自身的文化層次對音樂的理解,音樂不同于其它學科,它反映的東西是比較模糊的,也比較抽象的,因此,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例如,在欣賞柴可夫斯基《天鵝湖》的場景時,可以想象一群長著翅膀如少女在寧靜的湖面上翩翩起舞、若影若現,也可想象一群天鵝在湖面上輕輕地、慢慢地游蕩。總之發揮自己的想象,將三元素有機聯系起來,多聽著名作品,感覺是美的東西就去欣賞、去思考,就會進入歐洲古典音樂欣賞最高層次。
古典音樂的欣賞官能欣賞
最容易進入古典音樂的殿堂就是官能欣賞,即滿足于音樂的直覺感受,也就是說你覺得音樂旋律優美動聽或者有一定的震撼力,給人以力量,振奮精神。你認為是好的聲音、好的音樂不必考慮其他的內涵。如果有一套較好音響,你就更愛聽,聽得輕松聽得舒服,時間長了你就很快進入古典音樂的殿堂。
情感欣賞
情感欣賞是進一步的古典音樂欣賞,也就是通過感受音樂的各要素,體驗、理解音樂的情感,在欣賞過程中,對音樂的節奏、旋律和聲、音色、力度、速度、調式、曲式、織體加以了解分析,節奏常被比喻為音樂的骨架,節奏是音樂中重拍弱拍的周期性,有規律的重復進行,基本的節奏所表現的音樂風格我們應該要了解,如慢三、慢四一般表現抒情、優美,圓舞(快三)表活潑,進行曲表現有力量等;旋律也稱曲調,高低起伏的音樂按一定的節奏有秩序地橫向組織起來,我們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思想一定要跟著旋律走,基本的感覺一定要找到,如水平進行時表現的是柔和和優美、寧靜、級進和跳進時就是主題推向高潮,下行一般表現激烈轉為平靜;和聲也稱和弦的運用,一般歐洲古典音樂都是多聲部的音樂,如果說旋律是橫向進行,和聲就是縱向進行的,如此以來,音樂就豐滿起來,也有了氣勢;音樂力度、速度等這些要素我們可以適當學習一些音樂常識得以掌握,歐洲古典音樂作品的曲式、和聲、織體是十分規范嚴謹的,我們可以運用這些知識去體驗理解,再加自興趣進入歐洲的古典音樂情感的欣賞也是不難實現的。
理智欣賞
欣賞歐洲古典音樂最高層次是理智的欣賞,也就是說不僅體驗、理解音樂的情感,還能對音樂作品的形式、內容、民族特征、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等作出分析和評價。要想達到這個層次,我們必須了解欣賞歐洲古典音樂的三元素,即創作背景、演奏者的再創作;欣賞者自身的理解。
歐洲古典音樂時期的大師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
喬治;弗里德里希;亨德爾 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95)
朗茲;約瑟夫;海頓 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
沃爾夫岡;阿瑪臺烏斯;莫扎特(W.A.Mozart 1756-1791)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
焦阿基諾;安東尼奧;羅西尼 Gioacchino Rossini(1792-1868)
弗蘭茨; 莫扎特 Franz Seraph Peter Schubert(1797-1828)
雅克勃;路德維;費里爾;門德爾松-巴托爾迪 Jakob Ludwig Felir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1847)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1849)
羅伯特;舒曼 Robert Schumann(1810-1856)
弗蘭茲;李斯特 Franz Li szt(1811-1886)
理查德;瓦格納 Richard Wagner(1813-1883 )
居塞比;威爾第 Giuseppe Verdi(1813-1901)
約翰;施特勞斯 Johann Strauss(1825-1899)
約翰內斯;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1833-1897)
喬治;比才 Georges Bizet(1838-1875)
彼得;伊利奇;柴可夫斯基 Tchaikovsky Peter Ilyitch(1840-1893)
愛德華;格里格 Edvard Grieg(1843-1907)
克羅德;德彪西 Claude Debussy(1862-1918)
安東寧;德沃夏克 Antonin Dvorak(1841-1904)
古斯塔夫;馬勒 Gustav Mahler(1860-1911)
簡;西貝柳斯 Jean Sibelius(1865-1957)
阿圖羅;托斯卡尼尼 Arturo Toscanini(1867-1957)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維奇;肖斯塔科維奇 Dmitri Shostakovich(1906-1975)。
推薦訪問: 黨史 歷史時期 通用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