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初心范文材料網編輯為大家收集的關于2020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跡黨員個人心得體會材料600字范文材料5篇。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2020學習朱有勇事跡個人黨員個人心得體會材料【6】
眼下正值春耕時節,忙碌了一天的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竹塘鄉蒿枝壩村的村民,放下農具便匆匆擠進村里的“科技小院”,向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請教種植冬季馬鈴薯、油菜、林下三七的技術要領。
“要選擇合格的脫毒馬鈴薯種薯”“拱棚可防霜避雨避病,減少農藥施用量80%”……面對村民們的各種問題,朱有勇耐心解答著,還叮囑團隊人員去田間給農戶示范操作。
這座被稱作“科技小院”的普通農家院落,是去年10月份朱有勇院士團隊進村幫扶后駐扎的“根據地”。院士、專家們從這里開始,一步步解決村民種什么、怎么種的問題。科學的指導、全程的服務使貧窮閉塞的蒿枝壩及其周邊村寨不再“孤立無援”。
朱有勇告訴我們,自從2015年中國工程院開始定點結對幫扶瀾滄縣,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村民們的錢包鼓了起來,種植、養殖產業壯大了起來,日子逐漸好了起來。
結為親家 定點精準幫扶
瀾滄縣貧困面廣、貧困人數多,是全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2015年,中國工程院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的號召,開始結對幫扶瀾滄縣。
定點結對幫扶工作開展以來,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等院士先后到瀾滄調研。去年11月,中國工程院“云南院士專家行”工作組也來到瀾滄。院士們深入各鄉鎮、村、企業,用科技的力量把脈問診瀾滄脫貧攻堅工作,助推當地產業發展。同時,中國工程院還選派兩名干部到瀾滄縣掛職副縣長和副鄉長,協助全縣做好示范基地建設和項目實施工作。
此外,院士們還相繼在云南農業大學、瀾滄縣成立專家扶貧工作站和云南瀾滄院士專家咨詢服務站。“兩站”著力推動“政產學研用”結合,促進院士、專家科技成果在云南的推廣與轉化,為云南省的科學發展提供戰略咨詢;依托云南農業大學的資源優勢,組織院士專家有效開展脫貧攻堅專項行動;實施產業扶貧和教育扶貧,打造精準扶貧示范區。
確定脫貧目標后,“把脈”產業發展就成了第一要務。接到任務后,朱有勇院士二話不說,帶著團隊迅速趕往瀾滄開始調研。
2020學習朱有勇事跡個人黨員個人心得體會材料【7】
朱有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云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事業,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后的面貌。他致力農業科學研究,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為云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培養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帶頭人。他情系三農,扎根邊疆,掛鉤聯系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以來,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間地頭,與少數民族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受到各族群眾真心愛戴和社會各界高度贊揚,被親切地稱呼為“農民院士”。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模范教師”等榮譽稱號。
這眾多榮譽的背后,是他不忘初心,扎根基層,苦心鉆研的深刻體現。在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后他曾說“這比拿多大的獎項、給多少錢都更讓我高興。”“能幫農民兄弟解決問題是幸福的事”。這種不忘初心,淡泊名利的精神,配得上他獲得的一切榮譽。
2020學習朱有勇事跡個人黨員個人心得體會材料【8】
“朱有勇”教授深入脫貧攻堅基層一線,掛鉤聯系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以來,全縣的扶貧產業發展成效顯著。以林下種植三七等中草藥的做法成功帶動了當地森林資源的充分利用,帶動了貧困地區的產業發展。他將論文寫在了土地上,將“生物多樣性”研究成果運用到扶貧攻堅中。
深入基層,與群眾耐心交流。瀾滄拉祜族當地少數民族由于語言交流障礙且當地人民不愿交流和溝通,導致了解情況進度緩慢。朱教授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間地頭,與少數民族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獲得了當地群眾的信任和歡迎。他科學地分析當地自然環境、氣候條件、溫度濕度等森林資源比土地多的得天獨厚的長板,也分析出了素質性貧困的短板。他鼓勵貧困群眾放平心態,不要因為貧困而害怕和羞愧。針對森林資源利用率低的問題,他與自己的團隊在研究的基礎上,選擇了林下種植三七等中藥材進行試驗,經過驗收開始推廣,林下三七的種植有最初試點的5畝擴大到第二年的300畝,再到3000畝,不斷擴大林下三七的經濟效應。
開展培訓和指導,為貧困地區帶去產業發展技術和銷售渠道。朱教授讓來參加培訓的人員明確此行的目的是“通過學習自己富、帶動身邊的人富”,讓參訓人員堅定學習和掌握技術的決心和信心,全身心的投入到種植技術和實地操作的學習中去。朱教授將產業和電商平臺向結合,為貧困地區規劃了一條產品直銷到消費者手中的渠道,避免了中間過程可能出現的質量問題。他對自己科技成果撒在扶貧土地上深感欣慰,他說這是一個知識分子該做的和必須做的,是一種本職責任和使命,這種全新全意為國家、為人民的真心令人動容。
朱有勇教授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業和滿滿當當的收獲,為脫貧攻堅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也彰顯出了其堅守黨員的信仰和使命,在祖國需要的地方勇于擔當作為,激勵更多的黨員干部!
2020學習朱有勇事跡個人黨員個人心得體會材料【9】
在云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竹塘鄉,朱有勇這樣手把手地教當地村民種地,已經快五個年頭了。2015年,中國工程院結對幫扶瀾滄縣,60歲的朱有勇到這兒長期駐村,瀾滄縣地處中緬邊境,主要生活的是拉祜族。
朱有勇剛剛來到這里,發現當地村民一年只種一季水稻,有20萬畝的松林,卻沒有任何利用,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怎么才能讓當地農民脫貧?朱有勇首先用了半年的時間走遍了各個村寨。在走訪調研中他發現,這里冬天不冷、林木茂密,非常適合種植三七等中藥材。
三七怕光,人工種植都在大棚里。朱有勇要在松林間種三七,面臨病蟲害增多的情況。為解決這個問題,朱有勇帶領團隊開始“林下三七專項研究”課題。最終他們發現,在松林間的腐殖土里可以種三七,這樣不會損害松林生長,不打農藥同樣可以解決三七感染病蟲害。這項研究成果讓林下三七從10%的成活率,大幅提升到70%以上。而天然無公害的三七,市場價已經賣到每公斤5000元。現在,當地采用合作社管理,貧困戶出工出力,還能參與分紅。
林下三七種植讓村民有了額外收入,怎么才能更好地利用耕地,朱有勇也在思考。瀾滄縣沒有四季,只分雨季和旱季。雨季種水稻,旱季土地閑置時,最適合種植怕雨水的馬鈴薯,如果每年11月份播種,三個月后就可以收獲,不但使冬閑地得到利用,錯峰上市的馬鈴薯,每畝地收入可達到近萬元。
2020學習朱有勇事跡個人黨員個人心得體會材料【10】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向貧困宣戰,取得了顯著成就。當前,脫貧攻堅已到了決戰決勝、全面收官的關鍵階段。可以說每一名黨員干部在脫貧工作面前都應責無旁貸,都要盡一份力,都要拿出勇氣,拿出擔當,為脫貧攻堅做出貢獻。
有這樣一位院士,他叫朱有勇,2015年退休后,退而不休,發揮余熱,來到家鄉云南最貧困的地區——瀾滄縣扶貧。瀾滄當地主要是拉祜族,這里貧困面廣、貧困人數多,是脫貧攻堅主戰場,他把“家”安在田間地頭,用5年時間身體力行,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傳授給1500個村民,并讓村子擺脫了貧窮。11月29日央視新聞聯播播發了題為《“農民院士”朱有勇:用科技改變貧窮》的報道,聽了他的事跡,令人非常感動,值得每名黨員干部、特別是年輕黨員干部學習反思,并實踐之、篤行之。
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事業,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后的面貌。
他致力于農業科學研究,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為云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培養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帶頭人。
他情系三農,扎根邊疆,掛鉤聯系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以來,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間地頭,與少數民族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受到各族群眾真心愛戴和社會各界高度贊揚,被親切地稱呼為“農民院士”。
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模范教師”等榮譽稱號。
新時代的年輕黨員干部和大學生要像朱有勇等老一輩人才學習,學習他們崇高的愛國精神、堅定的理想信念、無私的奉獻精神、踏實的工作作風、堅定的人民立場、真摯的愛民情懷,把視線投向國家發展的航程,把汗水灑在艱苦創業的舞臺,把青春寫在中國大地上,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積極擁抱新時代、奮進新時代、珍惜大有可為的新時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持之以恒奮斗,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為民族、為人類的奉獻中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相關文章:
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