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英語:Science)是美國科學促進會(英語: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簡稱:AAAS)出版的一份學術期刊,為全世界最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科學》是發表?,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錢七虎 最高科學技術獎6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錢七虎 最高科學技術獎6篇
第1篇: 錢七虎 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State Preemin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
Explosive expert Wang Zeshan and virologist Hou Yunde received the 2017 State Preemin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 - the nation"s highest scientific award - on Monday.?8日,火炸藥專家王澤山和病毒學家侯云德獲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是我國最高科學榮譽。
Wang, 82, is an academician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CAE). He is known as the "King of Explosives" for his research into explosives. Hou, 88, also an academician at the CAE,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China"s molecular virus research,.?82歲的王澤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因在火炸藥方面的研究被尊稱為"火藥王"。88歲的侯云德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是我國現代分子病毒學研究的奠基人。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State Preemin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正式設立于2000年,由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主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中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中最高等級獎項(the highest scientific award),每年評審一次,每次授予不超過兩名科技成就卓著、社會貢獻巨大的個人(no more than two individuals with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and great social contribution),由國家主席親自簽署、頒發榮譽證書和500萬元高額獎金(a prize of 5 million yuan)。
歷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回顧
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 趙忠賢 屠呦呦
趙忠賢,我國高溫超導(high-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國際上最早認識到柏諾茲和繆勒關于“在Ba-La-Cu-O中存在可能高達35K 超導性”(后獲諾貝爾獎)的重要意義的少數幾位學者之一,此外,他還發現系列5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并創造55K紀錄。
屠呦呦的科學貢獻是發現青蒿素(discovering artemisinin),她從中醫古籍中得到啟迪,改變青蒿傳統提取工藝,創建的低溫提取青蒿抗瘧有效部位的方法,成為青蒿素發現的關鍵性突破。
201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空缺
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于敏
于敏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nuclear physicist),我國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杰出領軍人物之一。在倡導、推動國防高科技項目尤其是我國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我國慣性約束聚變和X光激光領域理論研究的開拓者。
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程開甲 張存浩
程開甲院士是我國著名物理學家,是我國核試驗科學技術的創建者和領路人(a pioneer and key figure in Chinese nuclear technology development),為我國核武器事業和國防高新技術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張存浩院士是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physical chemist),我國高能化學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
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 鄭哲敏 王小謨
王小謨院士是我國著名雷達專家(radar engineer),現代預警機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主持開展低空雷達技術攻關,研制成功我國第一部中低空兼顧雷達,并在國際雷達裝備同臺競技中為國產雷達贏得了世界聲譽。
鄭哲敏院士是國際著名力學家(dynamicist),我國爆炸力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是中國力學學科建設與發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他闡明了爆炸成形的機理和模型律,解決了火箭重要部件的加工難題,發展了一門新的力學分支學科——爆炸力學。
dynamicist [dai"n?misist] n.
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吳良鏞 謝家麟
吳良鏞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建筑學家(architect)、城鄉規劃學家和教育家,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同時也是新中國建筑(9.61 +1.26%,診股)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謝家麟院士是國際著名物理學家(physicist),我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多次就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重要建議和指導意見,對促進我國加速器領域的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
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王振義 師昌緒
王振義院士,血液學專家(pathophysiologist),在六十余年的從醫生涯中,為醫學實踐和理論創新作出了重大貢獻,他成功實現了將惡性細胞改造為良性細胞的白血病臨床治療新策略,奠定了誘導分化理論的臨床基礎;確立了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治療的“上海方案”,闡明了其遺傳學基礎與分子機制,樹立了基礎與臨床結合的成功典范;建立了我國血栓與止血的臨床應用研究體系。
師昌緒院士一直致力于材料科學研究(materials science research)與工程應用(engineering application)工作,在國內率先開展了高溫合金及新型合金鋼等材料的研究與開發。他的成果使我國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由鍛造到鑄造、由實心到空心邁上兩個新臺階,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個自主開發該關鍵材料技術的國家,迄今為止已大量應用于我國戰機發動機。
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孫家棟 谷超豪
孫家棟院士,為我國突破衛星基本技術(satellite technology basics)、衛星返回技術(satellite return technology)、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發射和定點技術(geostationary orbit satellite launch and fixed-point technology)、導航衛星組網技術(navigation satellite networking)和深空探測基本技術(deep space exploration basics)做出了重大貢獻;為創建和發展我國人造衛星總體技術、衛星航天工程管理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做出了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
谷超豪,著名數學家(mathematician),在當今核心數學前沿最活躍的三個分支:微分幾何、偏微分方程和數學物理及其交匯點上做出了重要貢獻。
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徐光憲 王忠誠
徐光憲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化學家和教育家(chemist and educator)。他基于對稀土化學鍵、配位化學和物質結構等基本規律的深刻認識,發現了稀土溶劑萃取體系具有“恒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規律,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建立了具有普適性的串級萃取理論。該理論已廣泛應用于我國稀土分離工業。
王忠誠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神經外科專家(neurologist),也是我國神經外科的開拓者之一。在半個世紀的醫學生涯中,他為我國神經外科事業的發展壯大、走向世界做出了創新性貢獻。
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吳征鎰 閔恩澤
吳征鎰院士是著名植物學家(biologist),從事植物學研究和教學七十年,是我國植物分類學、植物系統學、植物區系地理學、植物多樣性保護以及植物資源研究的著名學者。
閔恩澤院士主要從事石油煉制催化劑制造技術領域研究(petrochemical engineer),是我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的先行者,綠色化學的開拓者,在國內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聲譽。
2006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李振聲
李振聲院士主要從事小麥遺傳與遠緣雜交育種研究(plant geneticist),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科學成就,同時開展了農業發展戰略研究。
geneticist [d???netisist] n-countA geneticist is a person who studies or specializes in genetics.
2005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吳孟超 葉篤正
吳孟超,肝臟外科學家(hepatobiliary surgery scientist and surgeon),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創立了肝臟外科的關鍵理論和技術體系,開辟了肝癌基礎與臨床研究的新領域,創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肝臟疾病研究和診療中心,培養了大批高層次專業人才。
hepatobiliary [,hep?t?u"bilj?ri] adj.
葉篤正院士,氣象學家(meteorologist)。他開創青藏高原氣象學,創立大氣長波能量頻散理論、東亞大氣環流和季節突變理論、大氣運動的適應尺度理論,開拓全球變化科學新領域,對我國現代氣象業務事業發展作出卓越貢獻。
meteorologist [?mi:ti??r?l?d?ist] n-uncountMeteorology is the study of the processes in the Earth"s atmosphere that cause particular weather conditions, especially in order to predict the weather.
200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空缺
200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劉東生 王永志
劉東生院士是我國地球環境科學研究領域的專家(geologist)。他在中國的古脊椎動物學、第四紀地質學、環境科學和環境地質學、青藏高原與極地考察等科學研究領域中,特別是黃土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使中國在古全球變化研究領域中躋身世界前列。
王永志是航天技術專家(aerospace scientist),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manned space flight project)的開創者之一和學術技術帶頭人。多年來在我國戰略火箭、地地戰術火箭以及運載火箭的研制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特別是在載人航天工程中做出了重大貢獻。
200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 金怡濂
金怡濂院士是我國高性能計算機領域的著名專家(computer scientist),是我國巨型計算機事業的開拓者之一。半個世紀以來,金怡濂作為技術開發的主要負責人,先后提出多種類型、各個時期居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巨型計算機系統的設計思想和技術方案,并組織科技人員共同刻苦攻關,予以實現,取得了一系列創造性、突破性的成果,為我國高性能計算機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做出了卓越貢獻。
2001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王選院 黃昆
王選院士是著名的計算機應用專家(computer scientist),主要致力于文字、圖形、圖象的計算機處理研究。他的成果結束了我國沿用上百年的鉛字印刷,推動了我國報業和印刷出版業的發展。他的漢字激光照排技術占領國內報業99%和書刊(黑白)出版業90%的市場,以及80%的海外華文報業市場,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黃昆院士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physicist),他對固體物理學作出了許多開拓性的重大貢獻。是我國固體物理學和半導體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
2000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吳文俊 袁隆平
吳文俊院士是著名的數學家(mathematician),他的研究工作涉及到數學的諸多領域。在多年的研究中取得了豐碩成果。其主要成就表現在拓撲學和數學機械化兩個領域。他為拓撲學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類和示嵌類研究被國際數學界稱為“吳公式”,“吳示性類”,“吳示嵌類”,至今仍被國際同行廣泛引用,影響深遠,享譽世界。
袁隆平院士是世界著名的雜交水稻專家(expert of hybrid rice breeding),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為我國糧食生產和農業科學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他的主要成就表現在雜交水稻的研究、應用與推廣方面。
第2篇: 錢七虎 最高科學技術獎
歷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名單
2000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畢業于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后,一直從事農業教育及雜交水稻研究。
袁隆平院士是世界著名的雜交水稻專家,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為我國糧食生產和農業科學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他的主要成就表現在雜交水稻的研究、應用與推廣方面。
吳文俊,1919年5月出生于上海,1940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數學系。
吳文俊院士是著名的數學家,他的研究工作涉及數學的諸多領域。在多年的研究中取得了豐碩成果。其主要成就表現在拓撲學和數學機械化兩個領域。他為拓撲學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類和示嵌類研究被國際數學界稱為“吳公式”,“吳示性類”,“吳示嵌類”,至今仍被國際同行廣泛引用,影響深遠,享譽世界。
2001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黃昆,中科院院士,著名固體物理學家,浙江嘉興人,1919年9月生于北京。黃昆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物理學數學部委員(院士),1980年被瑞典皇家科學院聘為外籍院士,198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1984年,黃昆獲英國圣母瑪利亞大學授予的“理論物理弗雷曼獎”,中美洲州立大學協會授予的“卓越的外國學者”稱號。
王選,1937年2月出生于上海,195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后一直從事計算機領域的教育和研究工作。
自1975年開始,他組織并進行了漢字激光照排和電子出版系統的研制工作。王選教授主要致力于文字、圖形和圖像的計算機處理研究,其多項成果都屬國內首創并位居國際領先水平,多次獲得國內外大獎。
2002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金怡濂院士是我國高性能計算機領域的著名專家,是我國巨型計算機事業的開拓者之一。
半個世紀以來,金怡濂作為技術開發的主要負責人,先后提出多種類型、各個時期居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巨型計算機系統的設計思想和技術方案,并組織科技人員共同刻苦攻關,予以實現,取得了一系列創造性、突破性的成果,為我國高性能計算機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做出了卓越貢獻。
2003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劉東生, 1917年出生于遼寧省沈陽市。1942年畢業于西南聯合大學,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劉東生是我國地球環境科學研究領域的專家。在近60年從事地學研究中,對中國的古脊椎動物學、第四紀地質學、環境科學和環境地質學、青藏高原與極地考察等科學研究領域,特別是黃土研究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原創性研究成果,使中國在古全球變化研究領域中躋身世界前列。
王永志,1932年出生于遼寧省昌圖縣。1952年考入清華大學,1961年畢業于莫斯科航空學院,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1992年至今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王永志是我國航天技術專家,也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開創者之一。同時,作為載人航天工程的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王永志帶動了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2003 年10月16日,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取得圓滿成功,實現載人航天的歷史性突破。王永志與他的同事們使中華民族圓了千百年來的飛天夢。
2004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從缺
2005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吳孟超,1922年生,福建閩清人。肝膽外科專家。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在60年代首創簡便安全的肝臟外科手術新療法——間歇肛門阻斷切肝法,并突破肝臟禁區,施行中肝葉切除術成功。至1986年底已進行肝葉切除術1019例,成功率97%,切除總數和成功率均居國際領先地位。發表論文、著作100余篇。主編的《肝臟外科學》獲1982年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著作《肝臟疾病手術治療的臨床研究》獲1986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葉篤正,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員,國際大氣科學界屈指可數的幾位學術巨匠之一,為全球變化、大氣環流和氣候變化研究做出了開創性重大創新貢獻,在全球變化領域提出了新的系統創見。他先后從事動力氣象、高原氣象、海氣關系、大氣與地表面過程、全球變化等專業方向的研究工作,共發表專著6冊、科學論文90余篇。他曾于 1987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并于1995年獲得第一屆何梁何利最高獎-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和陳家庚地球科學獎。
2006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李振聲,1990年入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1年入選中科院院士,是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先后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陳嘉庚農業科學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中華農業英才獎等獎勵。
在55年的科學生涯中,李振聲主要從事小麥遺傳與遠緣雜交育種研究,同時開展農業發展戰略研究。他開創了小麥與偃麥草遠緣雜交育種新領域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種。
2007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吳征鎰,1916年6月出生于江西九江。1937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生物系。1955年6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資深院士、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譽所長。
吳征鎰院士是著名植物學家,從事植物學研究和教學七十年,是我國植物分類學、植物系統學、植物區系地理學、植物多樣性保護以及植物資源研究的權威學者。
閔恩澤,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3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現為資深院士、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 高級顧問。
閔恩澤院士主要從事石油煉制催化劑制造技術領域研究,是我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的先行者,綠色化學的開拓者。
2008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徐光憲(1920— )著名物理化學家,無機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共產黨黨員。1920年11月7日出生于浙江省紹興上虞市,1944年畢業于交通大學化學系。1946年任交通大學化學系助教。1947年赴美留學,1951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化學博士學位,不久回國,到北京大學任教至今。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1年被選為亞洲化學聯合會主席。現任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歷任北京大學原子能系(后改為技術物理系)副主任、稀土化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主任,中國化學學會理事長,中國稀土學會副理事長,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等職。徐光憲夫人高小霞,亦是化學家。
第3篇: 錢七虎 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歷屆獲獎人情況簡介
2000年度至2010年度,共有18位專家被授予“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00年度獲獎人
吳文俊(1919.05~) 男,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袁隆平(1930.09~) 男,雜交水稻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
2001年度獲獎人
黃 昆(1919.09~2005.07) 男,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
王 選(1937.02~2006.02) 男,計算機應用專家,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
2002年度獲獎人
金怡濂(1929.09~) 男,計算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并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
2003年度獲獎人
劉東生(1917.11~2008.03) 男,地球環境科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王永志(1932.11~) 男,航天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研究員。
2004年度獲獎人空缺
2005年度獲獎人
葉篤正(1916.02~) 男,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吳孟超(1922.08~) 男,肝膽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教授。
2006年度獲獎人
李振聲(1931.02~) 男,小麥遺傳育種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
2007年度獲獎人
閔恩澤(1924.02~) 男,石油化工專家,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工。
吳征鎰(1916.06~) 男,植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
2008年度獲獎人
王忠誠(1925.12~) 男,神經外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教授。
徐光憲(1920.11~) 男,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
2009年度獲獎人
谷超豪(1926.05~) 男,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復旦大學數學研究所名譽所長。
孫家棟(1929.04~) 男,航天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
2010年度獲獎人
師昌緒(1920.11~) 男,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現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特邀顧問、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名譽所長。
王振義(1924.11~) 男,血液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
2011年度獲獎人
謝家麟(1920.8~) 男,加速器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良鏞(1922~)男,著名建筑學與城市規劃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
第4篇: 錢七虎 最高科學技術獎
我國歷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作者機構:無
來源:新華月報
ISSN:1001-666X
年:2009
卷:000
期:004
頁碼:64
頁數:1
中圖分類:K262.6
正文語種:CHI
關鍵詞: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中國糧食生產;國際數學;雜交水稻;杰出貢獻;農業科學;吳文俊;袁隆平
摘要: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設立于2000年。這一年,獲得大獎的兩位科學家是袁隆平和吳文俊。袁隆平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為中國糧食生產和農業科學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吳文俊院士是著名的數學家,他的示性類和示嵌類研究被國際數學界稱為“吳公式”,“吳示性類”,“吳示嵌類”,至今仍被國際同行廣泛引用,享譽世界。
第5篇: 錢七虎 最高科學技術獎
2008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1月9日在北京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忠誠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光憲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設立于2000年,每年評審一次,每年授予人數不超過2名,報請國家主席簽署并頒發證書和獎金。獲獎者必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至今,中國已有14位科學家獲得這項獎金高達500萬元人民幣的科技大獎。????????本刊按當屆與往屆順序依次推出14位獲獎科學家事跡簡介。
????????王忠誠
????????1925年12月生于山東煙臺,195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醫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北京天壇醫院名譽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王忠誠為建立發展我國神經外科事業作出了許多創新性貢獻。他率先提出了“腦干和脊髓具有可塑性”的觀點,對打開醫學界的“禁區”—腦干腫瘤手術,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這一理論指導下,迄今已施行手術1100余例,手術死亡率低于1.0%。在此基礎上,他又悉心研究脊髓結構及功能,得出“脊髓對于慢性的腫瘤壓迫也同樣具有可塑性”的結論,他帶領團隊已施行髓內腫瘤手術2500余例,無一例死亡和手術致殘,手術水平居世界領先地位。他提出的“脊髓缺血預適應”的觀點,對防止脊髓內腫瘤術后癱瘓起到了關鍵性作用。????????王忠誠創建并擴建了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和天壇醫院,使之成為亞洲最大的神經外科基地。近年來,他先后主持成立了北京神經外科學院和首都醫科大學神經外科學院并任學院院長。?????????王忠誠為中國神經外科事業發展壯大、走向世界,作出了巨大貢獻。如今他仍然工作在醫療、教學和科研一線,為患者、為學生、為醫學事業奮斗拼搏。
????????徐光憲
????????1920年11月生于浙江紹興,1951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后,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先后任北京大學副教授、教授,1980年被增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他創建了北京大學稀土化學研究中心和稀土材料化學及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先后擔任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和名譽主任。他曾任亞洲化學聯合會主席、中國化學會理事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主任等。????????徐光憲堅持“立足基礎研究,面向國家目標”的研究理念,將國家重大需求和學科發展前沿緊密結合,在稀土分離理論及其應用、稀土理論和配位化學、核燃料化學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基于對稀土化學鍵、配位化學和物質結構等基本規律的深刻認識,發現了稀土溶劑萃取體系具有“恒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規律,在上個世紀70年代建立了具有普適性的串級萃取理論。該理論已廣泛應用于我國稀土分離工業,徹底改變了稀土分離工藝從研制到應用的試驗放大模式,實現了設計參數到工業生產的“一步放大”,引導了我國稀土分離科技和產業的全面革新,使我國實現了從稀土資源大國到生產和應用大國的飛躍,為稀土功能材料和器件的發展提供了物質保證,大大地提高了我國稀土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串級萃取理論的廣泛應用提升了我國在國際稀土分離科技和產業競爭中的地位,迫使國外稀土壟斷企業紛紛減產和停產,被國際稀土界稱為“中國沖擊”,影響十分深遠。
????????2000年首次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大獎的兩位科學家是袁隆平和吳文俊。
????????袁隆平
????????籍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1930年生于北京。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當今中國最著名的科學家”、“當代神農”、“米神”等。????????1953年,袁隆平畢業于西南農學院(2005年并入西南大學)。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制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1980~1981年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1995年被評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并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吳文俊
????????1919年5月生于上海,1940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1949年獲法國國家博士學位。世界著名數學家。中國數學機械化研究的創始人之一。現任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數學會理事長(1985~1987),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主任(1992~1994),全國政協委員、常委(1979~1998)。????????他在拓撲學、自動推理、機器證明、代數幾何、中國數學史、對策論等研究領域均有杰出的貢獻,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他在拓撲學的示性類、示嵌類的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是拓撲學中的奠基性工作并有許多重要應用。他的“吳方法”在國際機器證明領域產生巨大的影響,有廣泛重要的應用價值。當前國際流行的主要符號計算軟件都實現了吳文俊教授的算法。
????????2001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黃昆和王選。
????????黃昆
????????黃昆(1919-2005),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固體物理學先驅,中國半導體技術奠基人。黃昆1919年9月出生于北京,1941年畢業于燕京大學,1944年畢業于西南聯合大學的北京大學理科研究所,獲碩士學位,1947年在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47年他在研究稀固溶體理論中提出,固體中的雜質缺陷會導致X光漫散射,其強度集中在普通X光衍射斑點附近,20年后確認了這種現象,后來被稱為“黃散射”。“黃散射”成為直接有效地研究晶體微觀缺陷的手段。1950年他與里斯首次提出多聲子輻射和無輻射躍遷的量子理論,國際上稱此理論為黃-里斯理論。該理論是研究固體雜質缺陷光譜和半導體載流子復合的奠基性工作。同年,黃昆綜合介質的電磁理論和晶格動力學理論對極性晶體提出了一對唯象方程,它被稱為“黃方程”,這一方程是處理極性晶體光學振動的基礎。1951年他從黃方程出發又推導出晶體中的聲子與電磁波的耦合振蕩模式。他所預見的聲子與電磁波的耦合振動模式于1963年被證實,命名為極化激元。現在極化激元成為分析固體光學性質的基礎,國際上稱黃昆的工作是極化激元領域的里程碑。1978年他證明了無輻射躍遷的絕熱近似和靜態耦合在理論上完全等價,澄清和統一了20年來國際上關于無輻射躍遷理論的爭論問題。繼而,他又提出了無輻射躍遷中聲子統計規律性的理論。黃昆在固體物理學理論領域、特別是在晶格動力學方面作出的開拓性研究,使他于1980年當選為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1985年又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曾任半導體研究所所長,為我國半導體研究培養造就了大批人才。????????2005年7月6日,黃昆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王選
????????王選(1937-2006),籍貫江蘇無錫,生長于上海, 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計算數學專業畢業。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協副主席、北京大學計算機研究所所長、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2003年3月在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上當選為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曾任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他是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創始人和技術負責人。他所領導的科研集體研制出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為新聞、出版全過程的計算機化奠定了基礎,被譽為“漢字印刷術的第二次發明”。1992年,王選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統。先后獲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覽金牌、中國專利發明金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研制特等獎等眾多獎項。1987年和1995年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85年和1995年兩度列入國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國內唯一四度獲國家級獎勵的項目。他本人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并多次獲全國及北京市勞模、先進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稱號,1987年獲得中國印刷業最高榮譽獎—畢升獎及森澤信夫獎,1995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獎,2001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6年2月13日,王選在北京病逝,享年69歲。
????????2002年,獲得這一獎項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怡濂。
????????金怡濂
????????1929年9月出生于天津市,1951年畢業于清華大學電機系。1956年至1958年在蘇聯科學院精密機械與計算技術研究所進修電子計算機技術,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1994年至2000年為中國工程院主席團成員和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主任。現任國家并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中國計算機學會名譽理事。????????金怡濂是我國高性能計算機領域的著名專家,是我國巨型計算機事業的開拓者之一。半個世紀以來,金怡濂作為主要技術負責人,先后提出多種類型、各個時期居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巨型計算機系統的設計思想和技術方案,并組織科技人員共同刻苦攻關,取得了一系列創造性的成果,為我國高性能計算機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和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金怡濂作為技術骨干、運控部分技術負責人,相繼參加了我國第一臺大型電子計算機和多種通用機、專用機的研制。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基于通用CPU芯片的大規模并行處理計算機設計思想和技術方案,實現了我國巨型計算機向大規模并行處理方向的發展。90年代,他擔任國家重點工程—“神威”計算機系統總設計師,使我國高性能計算機峰值運算速度從每秒10億次跨越到每秒3000億次以上,實現了我國高性能計算機的歷史性突破。隨后,他繼續擔任新一代“神威”超級計算機系統的總設計師,提出多項創新思想,為系統關鍵技術指標進入國際領先行列,再次實現我國高性能計算機的跨越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
????????2003年,劉東生和王永志榮膺這項大獎。
????????劉東生
????????1917年11月出生于遼寧省。1942年畢業于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理氣象系,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6年當選歐亞科學院院士。現為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東生1946年參加工作,先后擔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中國科學院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第四紀地質研究室主任,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專家小組組長,國際第四紀研究聯合會主席,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主任和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主席等學術職務。????????劉東生院士是我國地球環境科學研究領域的專家。他在中國的古脊椎動物學、第四紀地質學、環境科學和環境地質學、青藏高原與極地考察等科學研究領域中,特別是黃土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使中國在古全球變化研究領域中躋身世界前列。????????他在地球環境科學研究領域的理論貢獻,被國際學術界公認。他發表的文章被SCI論文引用2800多次,2002年獲國際“泰勒環境成就獎”。同時,他的研究成果對黃土高原水土保持、植被重建以及東部沙地治理等,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他熱愛祖國,奉獻于地球科學事業,在學術生涯中,孜孜不倦,努力進取,團結奮進,做出了重大的科學貢獻。他為國家培養了許多人才,在他們之中,有些人已經成為我國地球環境科學研究的骨干。他領導建立了多學科交叉的現代化科學實驗室,已成為我國及國際第四紀環境科學的研究中心之一。他的工作推動了地球環境科學的發展,使我國第四紀地質學與環境地質學立于國際地球科學的前沿。
????????王永志
????????1932年11月出生于遼寧省昌圖縣。1952年考入清華大學航空系,1961年畢業于莫斯科航空學院導彈設計專業,1992年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俄羅斯宇航科學院外籍院士,1994年5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工作。????????王永志1961年回國以來一直從事航天技術工作,先后擔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部總體設計室主任、總體設計部副主任、主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院長。曾任洲際火箭副總設計師、第二代液體戰略火箭總設計師、固體戰略火箭和地地戰術火箭總設計師和研制總指揮、長征二號E捆綁式運載火箭等型號總指揮、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地地火箭系列總設計師,1992年11月起擔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長達十四年之久。????????王永志是航天技術專家,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開創者之一和學術技術帶頭人。40多年來在中國戰略火箭、地地戰術火箭以及運載火箭的研制工作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特別是在載人航天工程中作出了重大貢獻。
????????2005年,吳孟超和葉篤正摘取該獎。
????????吳孟超
????????1922年8月出生于福建省,1949年畢業于同濟大學醫學院。肝臟外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院長、東方肝膽外科研究所所長。曾任第二軍醫大學副校長、中華醫學會副會長、解放軍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等;12次擔任“國際肝炎肝癌會議”等重要學術會議的主席或共同主席。????????吳孟超院士的主要科技成就:????????一是創立了肝臟外科的關鍵理論和技術體系。創造性地提出了“五葉四段”的解剖學理論;建立了“常溫下間歇肝門阻斷”的肝臟止血技術;通過臨床和肝臟生化研究發現了“正常和肝硬化肝臟術后生化代謝規律”,并據此提出了糾正肝癌術后常見的致命性生化代謝紊亂的新策略;為進一步擴大肝臟外科手術適應癥,提高肝臟外科治療水平,他率先成功施行了以中肝葉切除為代表的一系列標志性手術。以上述工作為基礎,創立了獨具特色的肝臟外科關鍵理論和技術,建立了中國肝臟外科的學科體系,并使之逐步發展、壯大。????????二是開辟了肝癌基礎與臨床研究的新領域。率先提出“二期手術”的概念和“肝癌復發再手術”的觀點,顯著延長了肝癌患者的生存時間;針對中國肝癌合并肝硬化多,術后極易導致肝功能衰竭的特點,提出肝癌的局部根治性治療策略,使肝癌外科的療效和安全性得到有機統一。上述研究使肝癌術后5年生存率由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的16.0%,上升到80年代的30.6%和90年代以來的48.6%,不斷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的肝臟外科事業。????????三是創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肝臟疾病研究和診療中心,培養了大批高層次專業人才。他領導的學科規模從一個“三人研究小組”發展到目前的三級甲等專科醫院和肝膽外科研究所,成為國際上規模最大的肝膽疾病診療中心和科研基地;設立吳孟超肝膽外科醫學基金,獎勵為中國肝膽外科事業作出卓著貢獻的杰出人才和創新性研究;培養了大批高層次專門人才。通過他和同行們的共同努力,推動了國內外肝臟外科的發展,多數肝癌外科治療的理論和技術原創于中國,使中國在該領域的研究和診治水平居國際領先地位。年逾八旬的吳孟超院士,為了中國的肝臟外科事業,至今仍奮斗在臨床、教學、科研第一線。
????????葉篤正
????????安徽安慶市人,1916年出生于天津市,1948年11月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博士學位。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歷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室主任,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現任中國科學院特邀顧問、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美國氣象學會榮譽會員、英國皇家氣象學會會員、芬蘭科學院外籍院士。曾在許多國際國內學術組織中擔任重要職務。????????葉篤正院士的主要科學技術成就:????????一是開創青藏高原氣象學。葉篤正首先發現圍繞青藏高原的南支急流、北支急流及它們匯合成為北半球最強大的急流,嚴重地影響著東亞天氣和氣候;他與國外氣候學家Flohn各自指出了青藏高原在夏季是大氣的一個巨大熱源,葉篤正還首先指出青藏高原冬季是冷源;他同時還深入地研究了夏季青藏高原熱源及其對東亞大氣環流的影響。由于他的研究工作,國際上才接受了大地形熱力作用的概念,為青藏高原氣象學的建立奠定了科學基礎。????????二是創立大氣長波能量頻散理論。提出了大氣平面Rossby波的能量頻散理論,從理論上證明了西風環流中的能量可按遠大于風速的速度向下游(或上游)傳播,為現代大氣長波的預報提供了理論基礎;同時,也對阻塞高壓天氣系統的生成、維持和移動給出一種動力學解釋。這個理論31年后才由B.Hoskins的“大圓理論”所推廣,成為對遙相關和遙響應的理論解釋。????????三是創立東亞大氣環流和季節突變理論。葉篤正與陶詩言等發現東亞和北美環流在過渡季節(6月和10月)有急劇變化的現象,這一發現對中國天氣預報有重要意義。他們還發現阻塞形勢的建立和崩潰常伴隨著大范圍環流形勢的強烈轉變,它的長期維持則帶來大范圍氣候反常現象,從而證明了阻塞高壓在持續異常天氣預報中的重要性。這些發現和理論成為研究東亞氣象學問題的重要文獻,奠定了中國天氣預報的重要基礎。四是對中國現代氣象業務事業發展的卓越貢獻。葉篤正的理論研究成果對提高氣象業務水平起到重要作用,有些至今仍在發揮作用,如大氣長波能量頻散理論在業務天氣預報中俗稱為“上游效應”;阻塞高壓形成和維持的理論,一直是業務上對持續異常天氣預報的重要理論基礎;青藏高原氣象學理論,在中國氣象業務中不僅是天氣預報的重要基礎之一,更是氣候預報的主要基礎;大氣運動的風場和氣壓場的適應的尺度理論至今仍是天氣分析和預報的主要理論基礎之一。此外,他積極參與和指導建立中國氣象業務系統,為中國氣象局的“氣象中心”、“氣候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建立作出了實質性貢獻。
????????2006年,這一獎項授予中科院院士李振聲。
????????李振聲
????????1931年2月25日出生,山東淄博人。遺傳學家,中國小麥遠緣雜交育種奠基人,有“當代后稷”和“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之稱。1951年畢業于山東農學院(現山東農業大學)農學系。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研究員。育成小偃麥8倍體、異附加系、異代換系和異位系等雜種新類型;將偃麥草的耐旱、耐干熱風、抗多種小麥病害的優良基因轉移到小麥中,育成了小偃麥新品種四、五、六號,小偃六號到1988年累計推廣面積5400萬畝,增產小麥32億斤;建立了小麥染色體工程育種新體系,利用偃麥草藍色胚乳基因作為遺傳標記性狀,首次創制藍粒單體小麥系統,解決了小麥利用過程中長期存在的“單價染色體漂移”和“染色體數目鑒定工作量過大”兩個難題;育成自花結實的缺體小麥,并利用其缺體小麥開創了快速選育小麥異代換系的新方法—缺體回交法,為小麥染色體工程育種奠定了基礎。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研究員,曾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
????????2007年,閔恩澤和吳征鎰獲獎。??????????閔恩澤
????????1924年2月出生,教授級高工。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3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現為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高級顧問。????????閔恩澤主要從事石油煉制催化劑制造技術領域研究,是我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的先行者、綠色化學的開拓者,在國內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聲譽。????????他主持的“環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學和反應工程”項目推動了我國綠色化學研究的廣泛開展,“非晶態合金催化劑和磁穩定床反應工藝的創新與集成”在國際上首次得到工業應用,獲得2005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20多年來,閔恩澤院士在國內外共申請發明專利205件,已授權140件(國外授權32件);出版專著6部,發表論文233篇,其中SCI收錄78篇;先后獲得國家科技獎8項及全國科學大會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閔恩澤院士是德高望重的著名專家,為我國石油化工工業培養了大批科技人才,凝聚了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團隊,并仍工作在科研第一線。
????????吳征鎰
????????1916年6月出生,研究員。1955年6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吳征鎰是著名植物學家,從事植物學研究和教學70年,是我國植物分類學、植物系統學、植物區系地理學、植物多樣性保護以及植物資源研究的著名學者。????????《中國植物志》是表征我國高等植物特征與分布最完整的著作,是三代植物學家集體工作的結晶,吳征鎰院士在其中發揮了最為關鍵的作用,作出了特殊貢獻。????????吳征鎰參加并領導中國植物資源考察,開展植物系統分類研究,發表和參與發表的植物新分類群1766個,是中國植物學家發現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改變了中國植物主要由外國學者命名的歷史。他系統全面地回答了中國現有植物的種類和分布問題,摸清了中國植物資源的基本家底。提出“被子植物八綱系統”的新觀點。????????吳征鎰治學嚴謹,所培養的一大批優秀的年輕科學家,如今已是活躍于相關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和骨干。目前,吳征鎰院士仍然工作在科研第一線。????????吳征鎰知識淵博,是國際知名的植物學家,為現代植物學在中國的發展以及植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作出了基礎性、開拓性、前瞻性的重要貢獻。????????最后需要說明一點:在歷年的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最高科學技術獎向來是公眾關注的焦點,而2004年這一獎項首次出現空缺。這引起了很多議論和猜測,空缺的原因是什么呢?最高獎的評審程序是:先由推薦小組推薦候選人,然后由最高獎評審委員會的約20名評審委員進行兩輪投票,必須有2/3的評委同意才能獲得通過。獲獎名單最后還要報送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同樣要獲得2/3以上的選票方能最終當選。2004年度總共推選了6名候選人,他們在最高獎評審委員會就未能得到2/3以上的選票,評審程序到這一步就中止了。科技評獎的程序是嚴格的,沒有評出來就是沒有評出來,再遺憾也要遵守規則和程序。因為參加最高獎評選的候選人大多是德高望重、年事已高的科學家,為了減少科學家在評審上花費的精力,2004年的最高獎評審程序做了一些微調,往年入圍最后一輪又未能獲獎的科學家2004年可以跳過初評,直接進入最后一輪。沒想到這個本意很好的調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投票結果。有5名候選人進入了最后一輪,這造成了投票的分散,以致最終未能產生最高獎得主。???????????????? ??????????????
第6篇: 錢七虎 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最高科學技術獎提名公示內容
候選人基
本情況
提名者
提名意見
姓 名 李立浧
從事專業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職 稱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工作單位 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
受教育情 1961.09-1968.09 ,清華大學,大學本科學習
況
廣東省
李立浧是國內外著名的電力專家、 直流輸電專家。 他在電力科技前沿領域做了開創性的工作, 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論突破和技術創新, 豐富了電力系統尤其是直流輸電領域的學科內涵, 為我國和世界直流輸電的突破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李立浧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發展并開展研究± 800kV 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構建了完備的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體系, 是能源電力領域的重大創新。在世界上首次研究揭示了交直流相互影響的深層機理, 為交流和直流輸電的快速協調發展提供了關鍵理論支撐。 創造性地提出并研發了基于電壓源換流器的特高壓柔性直流輸電技術, 將世界直流輸電技術提升到新高度。
李立浧是現代電網工程建設大家, 主持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特高壓
直流輸電工程,帶動我國特高壓直流輸電大規模發展,已投產 13 項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 組織多條重大交直流輸電通道建設, 為我國西電東送戰略實施貢獻了重要力量。 研究開發的特高壓柔性直流技術, 已經在世界上第一個特高壓柔性直流輸電工程—烏東德至廣東輸電工程中應
用。這些成果有力促進了我國西部和北部清潔能源的大規模集約開發和大范圍消納,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和能源轉型意義重大。
李立浧以第一完成人獲得 2017 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獲
1
候選人的
主要科學
技術成就
和貢獻
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和二等獎各 1 項;獲得 2014 年廣東省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此外,獲得省部級科技進獎 20 項,獲得 2016 年光華工程科技獎、2018 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獲得第五屆(2012年)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李立浧是國內外著名的電力專家、 直流輸電專家, 投身電力事業已
經超過 50 年,在電力科技前沿領域做了開創性的工作,至今堅持在科
技工作第一線。李立浧在直流輸電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論突破和技
術創新,世界上首次提出發展和研究± 800kV 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 攻
克了交直流相互影響等世界級難題, 創造性地提出并研發了特高壓柔性
直流輸電技術,首創中國高壓直流輸電的系統集成和設計自主化技術。
這些成果極大地豐富了電力系統尤其是直流輸電領域的學科內涵。 推動我國和世界直流輸電技術持續突破創新, 實現了我國直流輸電技術從引進吸收到引領世界的巨大跨越。
李立浧是現代電網工程建設大家, 創造了我國和世界電力建設的許多個第一:參加和組織了我國第一條 330kV 交流輸電工程、第一條 500kV 交流輸電工程、第一條± 500kV直流輸電工程;組織建設了我國第一條
±500kV 直流自主化依托工程;組織世界上第一條± 800kV 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技術研究、 關鍵項目攻關和工程建設; 主持研發建設世界首個南澳多端柔性直流工程; 正在主持研發建設世界首個基于電壓源換流器的特高壓柔性直流輸電工程。 李立浧為推動先進能源電力技術的工程應用,促進我國能源電力轉型升級作出了重要貢獻, 有力支撐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主要科學技術成就和貢獻有:
一、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發展和研究± 800kV 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
構建了完備的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體系, 是能源電力領域的重大突破和
創新。成果獲得 2017 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李立浧是第 1 完
2
成人。
主持± 800kV 特高壓直流輸電理論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 特高壓± 800kV 直流輸電技術為世界首創,國內外沒有可借鑒的經驗。他帶領團隊潛心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論突破和技術創新: 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特高電壓下的污穢外絕緣沿面放電機理, 首創多因素多目標控制的外絕緣配置方法, 提出了雙 12 脈動閥組串聯主接線型式, 實現了 800kV 特高電壓、復雜環境下的絕緣可靠配置; 提出了極導線任意布置下同走廊多回線路離子流場計算方法, 首創交、直流電磁環境疊加模擬試驗方法,實現了工程技術方案最優與生態環境友好的和諧統一; 首次成功研制世界上通流能力最大的換流閥, 電壓最高、容量最大的換流變壓器等特高壓直流成套設備; 構建了完備的特高壓直流試驗技術體系, 建立了國際領先的試驗研究平臺。
李立浧主持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 帶動我國特高壓直流輸電大規模發展,已投產 13 項特高壓直流工程,輸送總容量達到 9860 萬千瓦,累積輸電距離達到 2 萬 2 千多公里。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是我國領先世界的技術, 實現了從中國創造到中國引領。 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的成功突破, 顯著提升了我國電工裝備制造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使得電工裝備成為中國制造的“金色名片” 。研究成果社會經濟效益特別巨大,對于加快我國能源結構調整和“一帶一路”建設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二、在世界上首次研究揭示了交直流相互影響的深層機理, 攻克了同區域多回路直流落點等世界級難題, 為世界交流輸電和直流輸電快速
協調發展提供了關鍵理論基礎和技術方案。科研成果獲得 2014 年廣東省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我國能源資源儲存和使用呈逆向分布,能源資源主要在西部北部,
而負荷主要在東中部。 為貫徹國家西部大開發和西電東送戰略, 我國建
設了交直流并聯輸電大系統。 交直流系統穩定相互影響、 機電電磁暫態
過程相互交織、多直流落點集中等問題隨之成為制約電力系統安全穩定
運行的關鍵瓶頸。
3
李立浧帶領團隊研究解決西電東送的多項關鍵技術難題: 1、揭示了多回直流換相失敗規律、 交直流系統交互作用等交直流并聯大電網內在機理,拓展了現代大電網技術理論; 2、提出了交直流送電規模、直流電壓等級、多回直流落點等一整套交直流協調規劃方法, 發展了交直流并聯大電網規劃技術; 3、創立了交直流并聯大電網穩控關鍵技術與在線安全穩定綜合防御技術; 4、創建了多直流協調控制技術、振蕩定位和解列控制技術、 電網故障感知技術等交直流電網廣域監測控制技術體系; 5、研發了交直流網損優化、跨流域水電群優化、煤耗在線監測等大電網節能與經濟運行技術; 6、研發了應對雷電、臺風、冰雪凝凍等自然災害的防災減災技術。
項目形成了保障西電東送大規模交直流并聯電網的安全、 優質、經濟、環保運營的技術體系, 為世界交流輸電和直流輸電快速協調發展提供了關鍵理論基礎和技術方案, 為我國西部大開發和西電東送戰略實施發揮了巨大作用。
三、主持多個世界標志性柔性直流輸電工程的理論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創造性地提出并研發了基于電壓源換流器的特高壓柔性直流輸電技術,將世界直流輸電技術提升到新高度。
主持研發建設世界首個南澳多端柔性直流工程, 突破多端柔性直流的系統研究與成套設計、 控制保護關鍵技術, 換流閥裝備研制等世界級難題。工程自投入運行以來,受到了國際專家、企業的廣泛關注,被譽為柔性直流技術先進應用的典范。科研成果獲得 2015 年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主持研發建設世界首個應用于主電網的魯西背靠背柔性直流工程,額定容量 1000 兆瓦、直流電壓± 350 千伏,電壓和容量都是目前世界已投產柔性直流的最高水平。 工程的成功有力促進了世界高電壓大容量柔性直流輸電的整體設計、 試驗技術、裝備制造等的發展創新,進一步提升了我國在柔性直流輸電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
正在主持研發建設世界首個電壓最高、 容量最大的烏東德水電站送電廣東廣西的± 800kV 特高壓多端混合直流輸電工程,計劃于 2020 年
4
投產送電, 2021 年全部建成投產,可直接將云南清潔水電輸送到兩廣地區,每年可送電 320 億千瓦時,對促進西部清潔能源消納、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四、首創中國高壓直流輸電的系統集成和設計自主化技術, 擺脫我國直流輸電工程的設計、 安裝、調試等長期受制于人的局面, 推動我國直流輸電技術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成果獲得 2011 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直流輸電是長距離、 大容量輸電關鍵技術, 其系統集成和設計是核
心技術。由于國外企業的技術壟斷,我國直流輸電的系統集成和設計、
安裝、調試等長期受制于人。面對這一困境,在國家大力支持下,李立
浧主持制定了直流輸電的系統集成和設計自主化技術的發展規劃, 首創
我國直流輸電系統成套技術,主持建成我國首個± 500kV直流自主化依
托工程 - 貴州至廣東二回直流輸電工程。他帶領團隊完成換流站控制保護系統的集成、 接口設計,完成直流輸電工程成套設計的全套圖紙,自主開發首套直流基本設計軟件包, 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直流工程調試軟件,自主完成直流工程的站系統調試、分系統和全系統的調試。在國內首次建立了高壓直流系統集成技術體系, 實現了系統研究、 成套設計、控制保護系統試驗、站系統調試及系統調試的全面自主化。形成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技術和專項技術, 徹底擺脫了對外國公司的依賴,實現了我國直流輸電技術的跨越發展。 在李立浧院士的推動下,我國的直流輸電技術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 正在引領世界直流輸電技術的發展。
五、世界首創電力系統芯片化繼電保護技術, 主持技術開發, 研制成功世界首套芯片化保護裝置,開創了繼電保護智能化發展的新紀元。成果獲得 2018 年中國電力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李立浧在世界上創新提出研發新一代繼電保護技術 - 芯片化繼電保護技術,以單一芯片取代傳統繼電保護裝置的若干板卡和插件, 完整實現保護采樣、計算、管理、通信等功能,同時具有高可靠、高效率、易管理等特征。
5
帶領團隊進行技術攻關,研制成功世界首套芯片化繼電保護裝置。以單一芯片的多核替代傳統裝置的多 CPU芯片和多板卡,元器件數量從近萬個降低成 800 個。研發了片內多核分布式計算和數據交互機制, 實現關鍵數據不出芯片。 研發了數據通信、 前置處理和數據同步等專用算法硬件處理單元, 以多通道并行處理替代 CPU串行處理順序執行。 構建了芯片內 8Gbps高速數據傳輸通道,突破傳統裝置 100M板間總線的速
度瓶頸。提出了芯片內多業務進程同步處理機制,實現了業務間 100us 級別的同步精度。 經過計算分析及試驗驗證, 保護速動段動作時間壓縮
了 20%。攻克了緊湊化設計、低功耗設計和高防護等級等技術難題,實現了裝置無防護安裝。
六、主持建設世界上規模最大、 功能最強的電網全景式實時數字仿真平臺,創造性地將實時仿真系統用于交直流動態特性研究和復雜事故
反演等領域,為世界大電網仿真技術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示范。
復雜大電網在遠距離、 高密度負荷及大容量輸送背景下, 具有交直流系統的相互影響的復雜性、 強非線性和高維數性,傳統、單一的仿真研究手段受到挑戰, 因此交直流并聯大電網的仿真分析研究方法成為世界性的技術難題。李立浧帶領團隊探索并開創了適合于交直流復雜大電網的仿真技術, 推動了我國交直流并聯大電網實時數字仿真、 大電網安全穩定技術實時仿真試驗研究的技術進步, 實現了大電網仿真技術的集成飛躍,是我國大電網仿真技術發展與應用的重要里程碑。
主要創新成果: 1、首次提出交直流大電網高擬真實時數字建模方
法,實現了國內外首個多直流控制保護及廣域安穩控制物理集成的交直
流復雜電網全景實時仿真平臺; 2、首次提出特高壓直流孤島運行實時
仿真試驗技術, 實現了特高壓直流孤島系統機網協調機理特性研究; 3、
首次提出針對 VSC技術特點的小步長實時仿真試驗技術,實現了多端
MMC柔性直流、大容量 STATCOM及兆瓦級儲能等電力電子器件仿真試驗
研究;4、首次提出大規模交直流復雜電網 RTDS實時仿真構建技術,實
現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交直流并聯大電網電磁暫態實時仿真。
在南方電網首次建成世界最具規模和水準的交直流大電網高擬真
6
跨平臺全景實時仿真實驗分析研究平臺, 對保障大規模交直流混合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發揮了重要作用, 對國際大電網仿真實驗研究技術具有重要示范意義。
七、參加和組織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研究,發揮戰略科學家的作用。
多項咨詢意見得到中央領導人的批示,有的已經成為國家重大戰略。
李立浧院士參加和組織了中國工程院的多項重大咨詢項目研究, 為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科學決策提供支撐。 這些年,他組織和參加的咨詢項目眾多,影響比較大的項目有: “我國能源發展的中長期發展規劃
和路線圖”、“南海維權戰略”、“南海的發展戰略” 、“我國低碳發展的戰略研究”、“我國能源技術革命的發展方向和技術路線” 、“我國未來電網格局研究” 等等。他在這些咨詢項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多項咨詢意見得到中央領導人的批示,有的已經成為國家重大戰略。
李立浧以第一完成人獲得 2017 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獲
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和二等獎各 1 項;獲得 2014 年廣東省科
技進步獎特等獎; 此外獲得省部級科技進獎 20 項、獲得 2016 年光華工程科技獎、 2018 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獲得第五屆(2012年)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CCTV2018年度科技創新人物。出版學術專著三部,發表論文 180 余篇,獲得授權專利 20 余項。
李立浧始終堅持在科研第一線,堅持創新思維,不斷涌現新思想、新思路,提出“透明電網”發展理念、計算高電壓工程學理論,研發智能小微傳感器、 芯片化保護技術和柔性直流輸電技術等, 其中有的已經開花結果,實現工程應用;有的正在研發中,成果已經初顯端倪。創新總在路上,體現了他的執著。
7
推薦訪問: 科學技術 集合 錢七虎上一篇:錢七虎和錢家范文三篇
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