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干影院/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黄文/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短歌行教案板書范文(通用5篇)

| 瀏覽次數: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教案包括教材簡析和學生分析、教學目的、重難點、教學準備、教,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短歌行教案板書5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短歌行教案板書5篇

【篇一】短歌行教案板書

短 歌 行

一、重點難點

1.重點:《短歌行》的主旨;善于使用典故表達情意。

2.難點:建安詩歌的特點。

二、背景材料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在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和平定董卓之亂中,不斷壯大隊伍。戰勝袁紹之后,實際統治了北部中國。他采取抑制豪強和實行屯田等政策,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廣攬人才。位至大將軍、丞相,封魏王。死后曹丕稱帝,追尊為魏武帝。

曹操詩歌今存22首,全部是樂府歌辭。大多反映東漢末年社會動亂、百姓流離的現實生活,抒發了統一國家的豪情壯志以及理想難以實現的苦悶,格調蒼勁悲壯。《詩品》:“曹公古直,頗有悲涼之句。”曹操的詩剛勁激越,蒼涼雄渾,典型地體現了“志深筆長,梗概多氣”的建安風骨。

2.《短歌行》:樂府舊題,屬《相和歌·平調曲》。行:古代歌曲的一種體裁。樂府又有《長歌行》、《短歌行》,長歌、短歌的區別在于曲調的長短。曹丕《燕歌行》有“短歌微吟不能長”之句。清·朱嘉徵《樂府廣序》云:“短歌行,歌對酒,燕雅也。”即認為是用于宴會的歌辭。曹操的《短歌行》共兩首,這里所選的是第一首。

三、作品串講

短歌行[1]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2]?譬如朝露,去日苦多[3]。

慨當以慷,幽思難忘[4]。何以解憂?唯有杜康[5]。

[1]本篇選自《曹操集》,中華書局1979年版。本詩《樂府詩集》列入“相和歌辭·平調曲”,有同題二首,這是第一首。短歌,與“長歌”相對。一般認為長歌短歌是指歌聲長短。

[2]當:對,對著。當歌:面對歌舞。當:與對同義。幾何:多少。這里指偏義復詞。

[3]朝露:清晨的露水。去日:逝去的歲月。苦多:苦于太多。

[4]慨當以慷:即慨而且慷,是“慷慨”的間隔用法。慷慨:形容歌聲激昂不平。以:同“而”。幽思:一作“憂思”,深深的憂慮。

[5]杜康:相傳為開始造酒的人,這里代指酒。

翻譯:

面對酒宴歌舞,感嘆人生短促。就象清晨的露水,逝去的歲月太多。慨嘆不平靜啊,深深的憂慮難以忘懷。用什么解除憂愁,只有杜康酒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6]。但為君故,沉吟至今[7]。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8]。

[6]“青青子衿”二句:用《詩經·鄭風·子衿》成句,表示對賢才的思慕。衿(jīn):同“襟”,衣領。悠悠:綿長。形容思慮連綿不斷。

[7]但:只。君:指思慕的賢才。沉吟:低聲吟詠。

[8]“呦呦鹿鳴”四句:用《詩經·小雅·鹿鳴》成句,表示自己渴望禮遇賢才。《鹿鳴》是宴請群臣賓客的詩。呦呦(yōu yōu):鹿的叫聲。野:原野。蘋:艾蒿。鼓:彈奏。瑟:弦樂器。笙:管樂器。

翻譯:

文士賢才啊,我的思慕多么悠長深沉,只是因為賢才的緣故,心中一直沉思吟味。鹿見到艾蒿,相呼而食;而我有嘉賓,要設宴奏樂相待。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9]?憂從中來,不可斷絕[10]。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11]。契闊談宴,心念舊恩[12]。

[9]明明如月:如滿月般光輝赫赫的賢才。掇(duō):拾取,此作“得到”講。一作“輟”(chuò):停止。

[10]中:內心。

[11] 陌阡:田間小路。東西方向為陌,南北方向為阡。枉:枉駕、屈就。用:以。存:問。

[12] 契闊談宴:在一起談心宴飲。契闊:聚散,這里是偏義復詞,偏用闊,有久別之意。舊恩:昔日友誼。

翻譯:

賢如明月的人啊,何時才能得到?內心的憂慮啊,不能斷絕。客人遠道來訪,屈駕你來問候。久別重逢,談心宴飲,念念不忘昔日友誼。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13]。繞樹三匝,何枝可依[14]?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15]。周公吐哺,天下歸心[16]。

[13] 烏鵲:指烏鴉喜鵲。

[14] 匝(zā):圈,周。

[15] 厭:滿足。《管子·形勢》:“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圣。”

[16] 周公:姬旦,周武王之弟。吐哺:吐出口中咀嚼著的食物。據《史記·魯世家》記載,周公因接納賢才,不敢怠慢,曾一頓飯而三次“吐哺”。天下歸心:天下人心悅誠服地歸附。

翻譯:

月明星稀,烏鴉喜鵲向南飛。繞著樹木飛三圈,哪個樹枝可以依托?山不滿足它的高,海不滿足它的深。周公接納賢才,曾一頓飯而三次“吐哺”,天下人心悅誠服地歸附。

四、內容分析

《短歌行》寫作者感嘆光陰易逝,功業難成,抒發了作者渴望招納賢才共圖大業的急切心情,表現出建功立業、平定天下的強烈愿望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全詩分為四部分。每八句為一部分。

第一部分:感嘆人生短暫,抒發詩人得不到眾多賢才合作,不能抓緊時間建功立業的憂思愁苦。

第二部分:引用《詩經》成句表達求賢若渴的思想。一是求之不得的沉吟憂思;二是求之既得的熱情款待。

第三部分:進一步寫殷切思慕賢才之情。前四句寫未得賢才的愁苦,后四句設想賢才到來的熱忱。

第四部分:啟發賢才,要他們擇善而棲。表白自己能容賢納才,具有使天下歸心統一之志。

《短歌行》是否流露了及時行樂的消極思想?

有人認為《短歌行》流露了及時行樂的消極思想,如宋代吳兢《樂府古題要解》:“魏武帝‘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言當及時行樂。”我們認為本詩開頭的確流露了人生苦短的愁悶,但作者主要是憂慮時光有限,功業未就,其精神實質是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

五、寫作特點

1.運用生動的比喻,使抒情富于形象性。

作者運用了一系列新鮮生動的比喻。如詩人用“朝露”的轉瞬即逝比喻人生的短暫,以此顯示求賢的迫切;用“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和“契闊談宴,心念舊恩”來比喻自己由衷地禮賢下士,道出他對賢才的殷切思慕的情意;又用“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來比喻賢才投主但無所歸依的情景;再用“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自比周公,以表達詩人求賢若渴的誠懇態度。

這一系列新鮮、生動的比喻,使作者把蘊含在心底的思賢愛賢、求賢若渴的思想感情,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表達出來,從而增加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

2.善用典故,表情達意。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出自《詩經·鄭風·子衿》篇的成句,而緊接著“但為君故,沉吟至今”使引用與創作融為一體,表達出詩人念念不忘賢才的一片真情;

又如“呦呦鹿鳴,食野之萍,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四句,出自《詩經·小雅·鹿鳴》,詩人信手拈來,與上下契合無間,以想象之筆寫出自己對賢才夢寐以求的思念。

最后四句,作者化用兩個典故。“山不厭高,海不厭深”是化用了《管子·形勢》中的典故。《管子·形勢》說“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圣”作者把這段話化用成兩句,含蓄地強調“明主不厭人”之意。“周公吐哺”是化用了“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先天下之士”的典故,十分貼切地展現了作者禮賢下士的闊大胸襟和對“天下歸心”的殷殷期待。

3.反復詠嘆,抒寫情懷。

前兩章憂慮時光流逝,焦慮人生短暫;中間四章反復詠嘆思賢慕賢、求賢若渴的心情;結尾兩章誠懇表白招納賢才共圖大業的愿望。從愁緒滿端入筆,結在統一天下的雄心上。感情多轉,思緒往復。作者的憂心與雄心、焦慮與追求,被反復加以詠嘆和渲染,淋漓盡致地展示了曹操這位一代政治家、軍事家復雜而不平靜的內心世界。

練 習

1.談談你對《短歌行》的主旨和感情基調的認識。

作者在詩中感嘆光陰易逝,功業難成,抒發了渴望招納賢才共圖大業的急切心情,表現出建功立業、平定天下的強烈愿望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本詩的開頭也流露了人生苦短的愁悶,但作者主要是憂慮時光有限,功業未就,其精神實質是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

2.從《短歌行》體會建安詩歌的特點。

建安文學是指東漢末年董卓之亂(189)前后至魏初曹植去世(232)這一時期的文學,是我國古代文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的詩歌繼承漢樂府民歌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傳統,反映社會動亂,人民流離失所及其他社會問題,表現了作家建功立業的愿望。情調慷慨悲涼,語言剛勁有力,形式以五言為主。

《短歌行》從內容上看,表達了建功立業、平定天心的意愿,統一的決心、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從語言上看以五言為主,剛勁有力;從風格上看慷慨悲涼,氣韻沉雄,體現了建安詩歌的主要特點。

3.“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以烏鵲比喻賢才,賢才尋找歸宿,卻無所依托。

【篇二】短歌行教案板書

《短歌行》教案

一、學習要點:

1.了解曹操及其在詩歌發展中的作用

2.品味詩中表現出來的求賢若渴的思想

二、重點字詞:

呦呦yōuyōu 衿jīn 鼓瑟sè 掇duō 越陌mò 度阡qiān 匝zā 哺bǔ

三、相關知識

1.相關背景:赤壁大戰前夕,在曹軍用鐵鎖連舟之后,曹操看著大軍威武的氣勢,以為不日就可掃平四海,統一中原,不禁喜從中來,于是備齊鼓樂,以歌舞壯軍威,飲至半夜,忽聞鴉聲望南飛鳴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發了自己立志統一中原的雄心斗志,不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孫劉聯軍大敗赤壁,然而這首不朽的樂府詩卻被廣為傳唱。

2.作者介紹: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今安徽亳州)人,是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少機警,有權術,任俠放蕩,不治行業。年二十舉孝廉,參加鎮壓黃巾起義,遷為濟南相。后起兵伐董卓,復擊滅袁術、袁紹。他實行“唯才是舉”的政策,采取抑制豪強,限制兼并,廣興屯田等一系列較為進步的措施,終于統一了北方。位至大將軍、丞相,封魏王。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曹操有很高的藝術修養。他的樂府詩繼承漢樂府民歌“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其詩語言質樸,情感深沉,格調蒼涼悲壯,有很高的藝術性。他的以樂府古題寫時事的作風對后來的新樂府詩有很大啟示。有《曹操集》。

整體感知:

3.文題理解:《短歌行》屬《相和歌。平調曲》。樂府又有《長歌行》。長歌、短歌是指曲調長短而言。行,古代歌曲的一種體裁。這大概是用于宴會的歌辭。

4.主旨把握:曹操領兵南征北戰,渴望統一天下。然而,人生苦短,人才難求。《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此詩表達了一個政治家身處動亂時代的人生感受,抒發渴望招賢納士、建功立業的急切心情。它氣格高遠,感情豐富,是詩人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從整首詩,基調是昂揚的。

5.研讀探究一

詩人如何曲折表達自己求賢若渴的急切心情的?

由人生短暫這一不可改變的事實而產生渴求賢才的憂思。全詩本是由眼前的歌舞酒宴生發開來,卻又拋開對空間場面的具體描繪,而轉為對時間的悠長思索,發出“人生幾何”的感慨,由此此而引出對賢才的渴慕之情。凌空落墨,非如椽大筆不能如此。作者以貌似頹放的意態來表達及時進取的精神,以放縱歌酒的行為來表現對人生哲理的思考,以觥籌交錯之景來抒寫心憂天下之情。

引用《詩經》成句:先引《子衿》,寫求賢不得,故反復沉吟;后引《鹿鳴》,寫求賢既得,故盡禮娛賓。

比喻:用明月何時可掇,寫求賢不得的憂慮。“越陌度阡”四句又寫既得賢才的歡樂。以生動的烏鵲南飛的形象比喻當時賢者四處奔走,流露出詩人惟恐者不來歸附的深深焦慮。

用典: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要虛心待賢,使天下賢士歸心。

短歌行

重點分析:

詩中三次使用問句“何以解憂、何時可掇、何枝可依”,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本詩中,作者表達自己對人生易逝的感慨和求賢若渴的心情。“何以解憂”句承前“人生幾何”來發問,顯示詩人對年華易逝的追問和感嘆,“何時可掇”則表現了對賢才難得的惶惑,而最后“何枝可依”則又表現了獨自往來難覓賢才的孤獨感。

1.寫作特點:綜合運用修辭,準確表情達意。

詩中作者多用比喻來表達自己的心情。“譬如朝露”一句抓住了韶華易逝與朝露易去的相似點構成比喻來形象地

表現自己的感慨,“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則禮贊了賢才,同時也流露了自己對賢才的渴望之情。又用“我有嘉賓,鼓瑟吹笙”來喻指自己對賢能之人的禮遇。這都極好地表達了詩人“惟才是用”的思想。“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又采用起興的手法來表現對賢才的禮遇和賢才難求的孤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則采用類比手法來表現禮遇賢才的殷勤態度。

2.發展舊體,表達新意

以《詩經》為代表的四言詩,在“楚辭”和五言詩出現以后,便少為人用,“蓋四言文繁而意少,故世罕習焉”(鐘嶸語)道出了其原因,但曹操不僅采用了四言詩體,而且讓它來承載自己深沉的思想和深刻的現實意義,從而使四言詩這一古老的詩體樣式在“五言騰涌”的時代再次煥發光彩。

3.課文鑒賞

本詩共分四節,從不同層而來表達思想感情。第一節用“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慨嘆發起,給人一咱沉重感。接下來又用“譬如朝露”比喻人和短暫易逝,面對這種無法改變的現實,只好以酒解憂。深究作者的憂思自何而來呢?這自然是與他建功立業的宏大抱負相關的。所以第二節就明確表達了自己渴慕賢才的心情。“但為君故,沉吟至今”道出了憂思的原因。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和“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則非常真切地表達了作者對賢能之人的愛慕和自己禮遇賢才的心情。這也許是賢才得時的一種決心,實際生活中賢能之人是何等的難得。那人才如天空中的皎皎月,很有可望而不可及的意味。一個是求賢若渴,而一個又是遙不可及,如此便加重了作者的悵嘆,所以作者說“憂從中來,不可斷絕”,作者的心情該有多么無奈!然而盡管如此,作者仍以“越陌度阡,枉用相存”的不怕辛勞的精神和禮訪賢能的虔誠渴望著賢才的到來。雖然難求賢才的孤寂如南飛的烏鵲,但是成就大業的雄心沒有改變,要想成就大業必須廣泛接納人才。最后用“周公吐哺”的典故作比來表現自己接待人才的殷勤態度。全詩語言沉穩深摯,表情達意周密深切,使得四言詩再次煥發異彩。

【篇三】短歌行教案板書

《短歌行》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體會詩句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領會全詩的主旨。

2、反復誦讀,體會本詩的藝術特點,學會鑒賞詩歌的方法。

3、培養高尚的品德情操。

二、重點難點

體味作者表達的“憂”而奮發、 慷慨悲涼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方法 合作教學、誦讀法、討論法

四、教學課時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導入(1分鐘)

同學們認為曹操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打開課件第一頁)

2、基礎知識檢查(2分鐘)

請同學們溫習課文,參照白板,檢查學案基礎知識練習題。

3、整體感知(3分鐘)

請同學們齊讀課文,老師注意傾聽字音、斷句。

解題:“短歌行”。

《短歌行》是漢樂府的舊題,屬《相和歌·平調曲》。樂府又有《長歌行》。長歌、短歌是指曲調長短而言。行,古代歌曲的一種體裁。這大概是用于宴會的歌辭。

感知文本思路:這首詩中感情色彩最濃的字眼是哪一個?憂。

由此我們要思考作者:為何而憂呢?

據考證,這首詩作于曹操晚年,大敗赤壁之戰后,當年曹操已經53歲了,年事漸高,面對戰亂連年,統一中原的事業仍未完成的社會現實,因而憂愁幽思,苦悶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統一天下為己任,決心廣泛廷攬人才,招納賢士致力于建功立業。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一分鐘,初略感知作者有哪些憂愁?第一,人生苦短;第二,賢才難得;第三,功業未成。

4、請同學們帶著剛才討論得出的三種憂愁,一起朗讀整首詩,判斷詩中是否包含了這三種憂愁?朗讀后提問:詩中是否包含了人生苦短、賢才難得、功業未成三種憂愁?

5、文本研讀

一憂:人生短暫。作者在哪些句子中表現出對“人生短暫”的憂愁?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請同學回答:“朝露”有何特點?生命短促易逝。“朝露”運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比喻。(請二位同學回答)

“杜康”是什么意思,此處指什么,運用了何種修辭手法?酒,借代,杜康是造酒的人。

如何理解“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這四句詩的思想感情?

在這四句詩中,詩人的主要情感特征就是一個“愁”字,愁到需要用酒來消解的地步。

曹操為了實現統一中國的雄心壯志而苦苦追求,這個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遠大理想還沒實現時產生的煩惱,是一種積極的情感。

二憂:賢才難得

請同學一起朗誦“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契闊談宴,心念舊恩”這一段。

請問如何理解“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這四句詩,“明月”指是什么,運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請同學回答)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為直接抒情。

這四句運用了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相結合的方式,凸顯詩人因為賢才難得的憂愁。

詩人是如何間接地表達出他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憂愁的?

第一,引用《詩經》成句。

先引《子衿》,寫求賢不得,故反復沉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語出《詩經.鄭風.子衿》,原文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這原是一首情詩,詩句的大意:情人青色的衣衿,令我情思悠長.縱然我沒有去你那里,難道你就不能和我保持聯系?

后引《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原是周代宴請賓客的詩句。寫求賢既得,故盡禮娛賓。這里用以表達對賢才的禮遇。

第二,運用比喻修辭手法。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比喻人才難得,這里寫求賢不得。(已提)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饒樹三匝,何枝可依?”以生動的烏鵲南飛的形象比喻當時賢士四處奔走,流露出詩人惟恐賢者不來歸附的焦慮。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借用《管子.形勢解》之語,原文:“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詩意比喻執政者能寬宏大量,廣納賢才。

這里暗喻曹操自己像山一樣不厭其高而容納土壤,像水一樣不厭其深而容納眾水,表明自己要怎么做呢?要寬宏大量,廣納人才。

第三,引用典故。

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復傾訴了求賢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為完成統一大業而不遺余力的真誠態度。而這正是詩人三憂“功業未成”的體現。(設問)

剛才所分析的引用前人語句和事例都是用典的表現,引用語句為語典,引用事例為事典。

6、背誦這首詩及知識拓展(單個背誦,再一起背誦)

建安風骨

建安詩人大都經歷了漢末的離亂,所作詩歌主要是因事而發,悲壯慷慨,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建安文學在悲壯慷慨的基調中,感傷離亂、悲憫人民和慨嘆人生相聯系,從而激起及時建功立業的政治豪情,顯得“志深筆長”、“慷慨多氣”,是沉著的品格的典型代表。這一獨特的風格使得它被后世稱為“建安風骨”或“漢魏風骨”,在中國文學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

齊讀詩曹操的一首五言詩《歌蒿 [hāo]里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sì)還自相戕(qiāng)。淮南帝稱號,刻璽于北方。鎧甲生蟣虱(shī),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注:關東義士興兵討伐董卓,因各有打算,互相觀望,最后至互相殘殺。淮南稱帝的為袁紹的堂弟袁術,袁紹則謀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璽。

7、思考練習

歷史上,對曹操的評價眾說紛紜,他曾討董卓,為漢除奸;他曾挾天子以令諸侯,叱咤風云;他曾廣聚賢才,橫槊賦詩。他是奸是忠,是善是惡,你如何看待歷史人物曹操?

皇圖霸業談笑中,不勝今宵一場醉!《短歌行》讓我們從另一個側面看到曹操作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愛才、禮賢的坦蕩胸襟;他有統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開創新局面的進取精神。盡管他也有“憂”,有“很深的憂”,但是他的“憂”是站在國家的高度、英雄的角度之上的“憂”,這絕非杜康酒所能消解。(寫在本子上,到展臺上自己展示并講解)

【篇四】短歌行教案板書

《短歌行》教案
上課時間:年月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況;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內容;背誦本詩。2.過程與方法:在誦讀過程中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詩歌的藝術特色。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詩人曲折表達自己渴望招納賢才以建功立業的心情,體會作者的憂患意識。
教學重點:體會詩人曲折表達自己渴望招納賢才以建功立業的心情。教學難點:
1.通過詩歌的語言把握詩歌的意境(內容。2.運用典故及引用詩句表達感情的技巧。
二、課時安排:一課時三、學習指導
曹操(155-220),字孟德,東漢人。三國魏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是建安(漢獻帝年號)文學的開創者和組織者,其詩直接繼承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他的創作一方面反映了社會的動亂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現了統一天下的理想和壯志,具有“慷慨悲涼”的獨特風格。這種風格被稱為“建安風骨”或“魏晉風骨”。2.創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在敗呂布、平袁術、滅袁紹的基礎上,統一了北方。這年冬天,他親率八十三萬大軍,列陣長江,欲一舉蕩平“孫劉聯盟”,統一天下。結果在赤壁之戰中失利,被周瑜殺得大敗而歸。當時的曹操已經53歲了,面對戰亂連年,統一中國的事業仍未完成的社會現實,因而憂愁幽思,苦悶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統一天下為己任,決心廣泛延攬人才,招納賢士致力于建功立業。
四、學習任務(一)字詞積累

(二)文本探究
1.根據課文注釋,了解詩意。學生可以提出問題,并請其他組學生回答。2.劃分層次,概括內容第一層:時光易逝人生苦短第二層:渴望賢才禮遇嘉賓第三層:渴盼人才憂思難解第四層:虛心納士竭盡誠心
3.以小組為單位,探究本文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來表達作者什么樣的情感?(注意表述格式,授課時重點突出借代與用典
第一層: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明確:①設問開頭,破空而來,表達詩人對人生的思考。②運用“朝露”為喻,表達年華易失的感慨。③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聯想。
補充:不直接說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稱,借同它密切相關的名稱去代替,這種辭格叫借代,也

叫“換名”。它重在事物的相關性。作用:可以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第二層: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確:運用典故,同時又以“子衿”“鹿鳴”起興,表達作者求賢若渴的心情,說明賢才若來投奔于已,必將極盡禮節招待他。
補充:所謂用“典”,是指在詩詞中通過各種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作用:在唐以前詩歌中主要表現為增加詩歌的容量,使詩典雅耐讀,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詩詞曲中主要是懷古傷今,詠史言志。
第三層: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讠燕,心念舊恩。
明確: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將賢才喻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達渴望賢才來歸的心意。而在這還沒有實現的情況下,才“憂從中來,不可斷絕”。這四句詩仍是寫“憂”,從情感上照應第一節。“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應第二節,仍是想象賢才歸已時的歡快場面。
第四層: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明確:①以“烏鵲”無枝可依類比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猶豫不決,彷徨不知何去何從。表達出對人才的渴望。②后四句用典說明自己渴望多納賢才,殷勤地接待賢才。表達作者胸懷大志,一統天下的愿望。小結:
全詩著眼點:憂(功業、人才,全詩落腳點:志(一統天下。
作者從人生的感慨過渡到政治理想,心境由狹變闊,情緒由低沉到高昂,因此從全詩高度來看,這也是一種先抑后揚的寫法。
五、拓展延伸
面對下面兩段截然不同的評價,你是如何看法?請以“曹公,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段真情告白,字數100字左右,寫得比較有激情。(交流。
也就是這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列陣長江,想一舉消滅孫權和劉備的勢力。赤壁大戰前夕,酒宴眾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聽到烏鴉聲往南飛鳴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長槊唱《短歌行》。(觀看電影片段——曹操吟唱《短歌行》)
在《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是個梟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殺楊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寧教我負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負我”。所以后人覺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京劇中曹操的白臉形象(在戲劇中白臉代表壞人),曹操是一個狡詐、陰險、嫉妒的人。示例:曹公,人說你是治世之能臣也好,還是亂世之梟雄也罷,歷史自有公論。你是一個才

華橫溢的詩人,你登高必賦,且多慷慨悲涼之句。景仰你,是因為你有一位英雄主義者的豪情壯志;敬佩你,更是因為你是人生的斗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吟哦你的詩句,磨礪著我萬千豪情。
六、課后練習
1、背誦并默寫全詩。2、《學海導航》基礎練習。


【篇五】短歌行教案板書

《短歌行》教案
教學目標:
1、從招攬人才的角度認識曹操。
2、理解曹操的“憂”的含義,學習曹操積極進取、重視人才的精神風貌。3、有感情地誦讀并背誦全詩。教學重難點:
1、體會一個政治家身處動亂時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賢若渴的情懷。2、用典、比興等藝術手法的運用。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點撥法。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步驟:一、導入:
Speakofthedevil,andheappears(說曹操,曹操就到),初中時我們已經學過曹操的《觀滄海》和《龜雖壽》,在《觀滄海》中,詩人以包蘊萬千的大海自比,表達了自己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在《龜雖壽》中,詩人以上了年紀的千里馬自比,借以表達自己老當益壯,不斷進取的人生態度,今天,我們再來學一首曹操的詩歌《短歌行》,看看這首詩歌又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二、作者及背景:
1.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東漢人。三國魏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曹操與其子曹植、曹丕合稱“三曹”。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是建安(漢獻帝年號)文學的開創者和組織者,其詩直接繼承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他的創作一方面反映了社會的動亂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現了統一天下的理想和壯志,具有“慷慨悲涼”的獨特風格。這種風格被稱為“建安風骨”或“魏晉風骨”。
2.背景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列陣長江,欲一舉蕩平孫劉勢力。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皎月當空,江面風平浪靜。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請眾文武,飲酒

至興,忽聞鴉往南飛鳴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橫槊賦詩,吟唱了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三、整體感知1、題解
行:古代詩歌體裁。
長歌行與短歌行的區別:根據《樂府解題》,二者區別在于歌聲、曲調的長短,而不是篇幅的長短。長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比較適合抒發內心的憂愁和苦悶。2,朗讀
小組讀和齊讀相結合3、詩眼
“憂”(堪稱這首詩的詩眼:一首詩中一脈相承的東西,貫穿全詩始終)那作者憂的又是什么呢?四、賞析詩歌
(我們說這首詩總共有兩段,但是我們還可以把這兩段分為四節,所以我們分節來學習)學生朗讀第1節
1:在本節中,作者憂的是什么?(用本詩句子回答)明確:人生苦短!
2:詩人要用什么來解憂呢?(杜康)
3:作者因而人生苦短而憂,只能借酒澆愁,酒能解作者之憂嗎?明確:酒只是一種精神寄托,并不能真正達到排憂的作用。學生朗讀2節
1、在這一節中,作者因何而憂?明確:賢才難求。2、本節后兩句如何理解?
明確:引用《詩經》中的句子,表現出招納賢才的熱情。學生朗讀3節
1、在這一節中,作者因何而憂?(賢才難得)
(1)句意:當空懸掛的皓月喲,我什么時候才能摘取?我為此感到綿綿憂傷。(2)表現手法:比喻(明月——賢才)(3)抒發情感:賢才難得的憂思!2、本節后兩句如何理解?

遠方賓客穿過田間小路,一個個屈駕前來探望我。彼此久別重逢談心宴飲,心中都懷著往日的情誼。(想象賢才歸順自己時的情景)。學生朗讀第4節:
1、前兩句僅僅是自然環境嗎?
明確:前兩句既是自然環境描寫,也是社會環境描寫。詩人用無枝可依的烏鴉比喻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那些猶豫不決,不知何去何從的賢才。是想勸告賢才投奔自己。2、如何理解最后兩句
A,來源《管子》: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其意不言自明:希望自己盡可能多地接納賢才。
B,最后作者表明心跡,說自己愿意像周公一樣,禮賢下士,讓天下人才都能心悅誠服的歸順。
——延伸:曹操在這里以周公自比,表現出王者霸氣,而且,言語中也透漏曹操想一統天下的雄心!所以我們說曹操在這里還憂的是——功業未成!五、課堂小結
我們說讀者在讀詩的過程中,其實有意無意的都在對詩人的作品進行自我解讀,我們再回頭看看板書,從另一個角度看,其實全詩大可用“招賢納士”概括之。六、作業布置
1、收集關于酒的詩句。2、背誦默寫《短歌行》
六、板書設計人生短暫
憂賢才難得招賢納士
功業未成




推薦訪問: 短歌行 板書 教案

【短歌行教案板書范文(通用5篇)】相關推薦

工作總結最新推薦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