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干影院/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黄文/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愛彌兒對幼師的啟示【5篇】

| 瀏覽次數:

《啟示錄》是博偉電影公司發行的奇幻冒險動作電影,由梅爾·吉布森執導,達莉亞·赫爾南德茲,魯迪·揚布拉德等主演,于2006年12月08日在美國上映。該片講述了在瑪雅帝國即將崩潰的時候,主人公加古亞爾·鮑為了保護自己保護家人與瑪雅帝國的統治者進行,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愛彌兒對幼師的啟示5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愛彌兒對幼師的啟示5篇

第一篇: 愛彌兒對幼師的啟示

《愛彌兒》讀書筆記

《愛彌兒》是盧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獻。它是盧梭20年苦心撰寫3年才完成的,發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說半論文體形式的著作。全書共5卷,以一個出身顯貴的男孩愛彌爾的教育培養為線索,全面揭露了當時封建教育的荒謬和丑惡,設計出了順應自然和發展兒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藍圖。

他認為對兒童進行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天性,反對成人不顧兒童的特點,按傳統偏見強制兒童接受違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兒童的自由和發展。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自然人。盧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體強壯、心智發達而又感情豐富,能愛能仁的人,是封建政權的掘墓人。他認為當時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無法自然發展了,使人屈服成為現有制度和風尚的犧牲品。

盧梭認為人們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結果。而這種教育來源有三個方面,即來自自然的,來自周圍的和外界的事物。我們的本能和器官的內在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種發展,是人的教育;我們對影響我們事物獲得良好的經驗,是事物的教育。當三種教育的方向一致時,有能夠圓滿地配合時,兒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三者之中,自然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們決定的,事物教育只是某些方面才能夠由我們決定,人的教育時光全由我們控制。因此上,盧梭要求后兩種教育必須同“自然教育”配合起來,按照兒童自然發展的要求和順序去進行教育。他說“大自然希望兒童珍視短暫的童年生活,關心兒童的游戲,允許兒童充分地進行自由活動,而不應強制兒童像苦役似的不斷讀書。盧梭從觀念和先天道德出發重視教育的作用并要求教育遵循兒童天性,考慮自然的教育必須是自由的教育,因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權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須保護兒童善良的個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發展。他堅決反對壓制兒童的個性,束縛兒童的自由,強迫服從,強制灌輸,嚴酷紀律和體罰等封建的經院主義的教育。

《愛彌兒》一共分為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理、內容和方法,作為未來的教育工作者,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在第一卷中,盧梭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于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的發展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

我決心做未來的教育工作者,也從《愛彌兒》中得到很多啟發。盧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就是說,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蔽蚁耄何覀兊睦蠋煻疾粫M约旱暮⒆邮抢蠎B龍鐘的兒童,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盡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哭笑打鬧。這與新課標的理念不謀而合。過去我們的課堂是一言堂式的,是填鴨式的,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師可以為所欲為,只要自認為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的,就不擇手段地去做,結果是學生失去了學習的樂趣,厭學情緒大漲,甚至出現了過激行為。是誰之過?是教師的過錯、教育的過錯。那應該怎么辦呢?新的課標已經明確地告訴了我們切實可行的辦法,那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決定,自己去做,教師只是適當的指導,但決不能頤指氣使,更不能越俎代庖。孩子自己發現了問題,機會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如果孤軍奮戰,久攻不下的話孩子也會失去興趣,那就讓他們進行合作探究吧。

第二篇: 愛彌兒對幼師的啟示

《愛彌兒》讀后感

盧梭(1712——1778)是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出生于瑞士日內瓦一個鐘表匠的家庭,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盧梭的教育論著《愛彌兒》影響深遠,其他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懺悔錄》等,都在社會上激起了巨大反響。

18世紀中葉,在法國興起了一場影響深遠的思想啟蒙教育運動,奏響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前奏曲。在這一運動中,以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犾德羅和愛爾維修等為代表的啟蒙思想家,從不同的角度揭露并抨擊了封建制度和教會統治的黑暗,提倡以理性的思想取代迷信盲從,以編纂百科全書為武器,宣揚新知識、新思想,探索建立資本主義社會思想、方法和途徑,這種思想啟蒙運動為自然教育思想的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而盧梭的《愛彌兒》的問世,標志著自然教育思想的最終形成。

盧梭曾經當任過短暫的教師職務,這簡短的教育實踐引起了盧梭對教育問題的濃厚興趣,從此他觀察思考,遂于1762年完成了他構思20年、撰寫3年的教育名著《愛彌兒》。

盧梭認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須遵循自然,順應人的自然本性。他在《愛彌兒》開卷即寫道,“出自造物主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如果你想永遠按照正確的方向前進,你就要始終遵循大自然的指引?!痹诒R梭看來,人所受的教育,來源不外三種,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他認為順應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為人最重要的自然權利就是自由。盧梭聲稱:“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夠得到的東西,只做他喜歡做的事情,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這個原理應用于兒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種教育原理?!币虼?,他要求要尊重兒童的自由,讓兒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動的可能和條件,并在教學過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學方法以適應兒童的身心發育水平和個別差異。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的自然人性觀出發的。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著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后,才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為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狀況,他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以培養資產階級理性王國的“新人”。

其實在大學期間已經粗粗閱讀過,那時候對這本書就印象深刻,現在回味起來,不得不說的是書中的理念對現在當教師的我來說是種沖擊,在閱讀之后也有些想法想說上一說,與眾人交流。 我對這本書上的很多觀點很感興趣,如書中第二卷中,寫到:如果孩子長得很聰慧,如果他天生就愛無緣無故地啼哭,我就讓他白白地哭一陣,得不到一點效果,這樣,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淚。如文中的:“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游戲,使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可愛的本能。你們當中,誰不時刻依戀他始終是喜笑顏開的童年?你們為什么不讓天真爛漫的兒童享受那稍縱即逝的時光,為什么要剝奪他們絕不會糟蹋的極其珍貴的財富?他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也好象你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一樣,是一去不復返的,你們為什么要使那轉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和痛苦呢?” “遠慮!使我們不停地做我們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們常常向往我們永遠達不到的地方,這樣的遠慮正是我們種種痛苦的真正的根源。象人這樣短暫的一生,竟時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來,而輕視可靠的現在,簡直是發了瘋!這種發瘋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為它隨著人的年齡而日益增多,是老年人時刻都是那樣的猜疑、焦愁和吝嗇,寧愿今天節約一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的東西。因此,我們現在要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時間、地方、人和東西;我們個體只不過是我們自己的最小的部分?!?書中在談到孩子幼年教育時,表示了這樣的意思,孩子在到達相應的年齡階段必然會明白一定的道理,這時在進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歲之前,可以不去學習,這樣可以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學習,相信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在年幼時進行的所獲得的效果其實是為0的,或者可能是獲得教育者相反的學習效果。對于這個觀點,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時對于一些有政治性意義或者相類似的東西是沒有觀念的,這時讓他們了解和學習相關的知識,是很難有共鳴的,得到的結果其實也是很差的,或者說無。從小給他們灌輸一個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書中所說,可能會取得反效果呢?這我不得而知,不過,我想,對于學生的教育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這一教育理念應該貫徹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去,這樣才能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書中,還有這么一段話,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盧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因此,興趣是前提。我認為應該保持孩子對事物或學問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學習時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如孩子在學習起步時,教師應該不要吝嗇自己的贊賞,要給予孩子肯定。

盧梭的《愛彌兒》共分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于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于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征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個重大的進步,它對后來資產階級教育學的發展,特別是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極可貴的啟示。

我認為盧梭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的教育對于現代社會的教育有一定的引導作用。現代社會對孩子總是喜歡進行超前教育,對兒童甚至進行“填鴨式”教育。如今的兒童,為了“打好升學的基礎”承受者沉重的知識學習的負擔,大量練習題鋪天蓋地地壓向他們。不少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除了超負荷地要孩子讀書、寫字、計算外,還要求他們參加各種各樣的課外和假期的學習班,弄得孩子們沒有了自己得自由活動和愛好。這時的兒童心智還不是很健全,他們需要的是感官教育,多到大自然里去感悟人生的斑斕多彩,什么是美好的。

在《愛彌兒》中,盧梭闡明了對孩子進行自然教育的思想。盧梭的培養目標是自然的學生,從小鍛煉自己,沒有經常有助于人的習慣,更沒有炫耀自己的習慣,也不會炫耀自己的學問,應該根據所有同他有直接關系的事物進行判斷,考慮后果,分析道理。盧梭主張給孩子一定的自由和寬松的環境,在孩子出生以后不要用衣服裹緊他的身體不能動彈,孩子在母親肚子里的時候是無拘無束的,一出生就要受到束縛是令孩子很不舒服的,不要太擔心孩子會著涼,可以給他穿上寬松的衣服,讓他的手腳自由活動。同時他還要去孩子不要有一點小毛病就去看醫生,要讓孩子經常鍛煉,生病是慣出來的。這一點對中國的家長具有提醒作用,由于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現在中國大多數的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因此很多父母就視孩子為寶貝般呵護,孩子有一點小動靜就著急地像熱鍋上的螞蟻。為了避免孩子受傷或遭受挫折,就把自己的主觀意愿強加給孩子,沒有留給孩子思考的余地。中國的家長常把自己的孩子看作“長不大的孩子”,即使子女快要步入社會,也總是覺得孩子還處于需要被保護的孩提階段。孰知溫室里的花朵是永遠長不大的,不經歷風雨又怎能見彩虹呢?

自然教育還體現在對待孩子犯錯誤的問題上要采用自然的懲罰,行動多于口訓。對于孩子的懲罰,要讓她明白不是家長、老師跟他作對,而是讓他體會到這是自然的懲罰,從心里接受、明白、理解那樣做是不對的,以后他就不會犯同樣的錯誤。我覺得這對于我們現行學校教育中老師處理孩子犯錯誤的問題上是一個很好的借鑒。尤其是現行的小孩子基本上是獨生子女,很多被溺愛、嬌慣著,在現今高度發達的社會,許多孩子都很早熟,比較叛逆,但依舊有著幼稚的心理,不害怕老師,甚至是故意 和老師作對。在某些時候犯了錯誤,老師在教育時罵、打是絕對不允許和不合理的,變相的懲罰雖說是不對的,但都已經無法讓學生明白他的錯誤,對家長的教導也成了耳邊風,有時孩子明知家長和老師說的是對的,也會因為自己的叛逆情緒而抵觸它。這時候作為老師不妨多動動腦筋,用自然的懲罰讓學生親自體驗自己犯下的錯誤。我相信這樣他肯定會改正。當然老師和家長也要掌握好這個度。

盧梭的這個觀點常會讓我聯想到中學生的早戀的問題。中學生的早戀問題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孩子們沉醉于甜蜜的“愛情”中,家長和老師則為此苦惱不已怕心智還未成熟的孩子未了所謂的愛情耽誤了學習,學習會一落千丈,作為大學生的我們現在回過頭想其實家長和老師的擔心是不無道理的。“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中學生在中學時代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看來是很“官方”的話,可是的確是一句金玉良言,只是中學時代的我們不能很明白。這時即使家長和老師的勸諫或批評再多,孩子們是聽不進去的。這時我認為可以向盧梭說的那樣,可以先放手,讓一兩次考試的失敗、挫敗使孩子領悟什么是最重要的。家長和老師只要做監督者,適時地給予幫助就好了,這樣孩子會更體悟家長和老師的良苦用心。

盧梭在文中寫道“我認為一個孩子的教師應該是年輕的,而且,一個聰慧的人能夠多么年輕就多么年輕。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他本人就是一個孩子,希望他能成為他的學生的伙伴,在分享他的歡樂的過程中贏得他的信任?!睆倪@句話中可以看出作為老師,無論在什么年齡階段,雖然外表不再年輕,但在對待孩子的時候就要保持一顆年輕的心,這樣才能走近孩子,從他們的心理出發,從而更有助于他們的學習。一個專制的老師是無論如何也教不好他的學生的。同時作為年輕的教師要擁有廣博的知識,這就要求我們也要不斷地學習,做一個真正稱職的老師。在保持年輕的心態,和孩子們在一起的過程中,身為教師的我們也能學到很多東西,懂得純真的寶貴。

身為未來的人民教師,我深知自己肩上的重責。對于《愛彌兒》,由于時間關系,有些章節我看得比較粗超,但是我著重看了一、二兩章,這兩章讓我深深體會到做一名合格的教師是多么不容易。荀子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我想一個合格的教師不僅要教育學生書本知識,基本的道德行為準則,更重要的是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結合他們的心理年齡,用恰當的方式來教育他們?!稅蹚泝骸窌r時提醒我要注意的是,我從事的是一份高尚的職業,要以更高的要求來要求自己!

自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要求擺脫封建教育對兒童身心發展的摧殘和束縛,要求教育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反映了資產階級對教育的合理要求。因此,盡管其中有一些偏激與片面的地方,但在抨擊傳統封建教育的斗爭中,發揮了巨大的革命作用。

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不是在推卸責任,像我一樣的千千萬萬的教師,當然明白自己身上肩負著重大的教育使命,也在竭盡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養出社會所滿意的人才。我只是希望社會不要把所有的教育責任都推給教師,我們的教師確實是很偉大的人,犧牲了自己成全了別人,我們雖然愿意承擔起全部的責任,但是并不代表我們可以承擔起全部的責任!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請支持我們,一起來當園丁,共同攜手創造更美好的園地!

第三篇: 愛彌兒對幼師的啟示

愛彌兒簡介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象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象鳥兒沒有翅膀”。只要你想踏入教師這個行業,那就要看看盧梭的《愛彌兒》。
???? 作者讓.雅克.盧梭是18世紀法國偉大的思想家,他經過長達20年的思考,用了整整的三年時間,盧梭終于在1762年6月推出了他的力作《愛彌兒》,他認為這部書是他所有著作中最有價值,最重要和最好的作品。
內容梗概如下:
????在自然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他們共同的職業是培養大丈夫氣概,以便使一個有良好教養的人在以上的職業和同他相關的事業上不致摔跤。我的學生將成為軍人、牧師或者律師對我都無所謂。在他的父母為他選擇職業之前大自然已經使他成為一個人了。生活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我們研究的真正目標是人和人的環境。
????生活不是呼吸,而是行動,也就是使用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智慧,我們的官能,亦即使我們感到我們的存在的我們自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并不是活得最長的人,而是對生活感受得最深的人。
???? 我們的智慧是奴隸的偏見。我們的習慣與控制、約束和強制相一致。文明人在奴隸狀態中生,在奴隸狀態中死。嬰兒生下來就捆在襁褓里,死尸又被針在棺材里,從生到死都擺脫不了我們的制度的束縛。
????我并不努力設法預防愛彌兒受到傷痛,一貫如此。假如他從不受點傷痛,假如他成長過程中不認識痛苦,我反而感到苦惱。忍受痛苦是他的第一課堂和最有用的一堂課。不把他關在空氣污染的房間里,每天讀都把他帶到草地上去,讓他到處跑跳,讓他跌倒又爬起,爬起又跌倒,反復進行,越多越好,他將很快就學會從地上爬起來。
????有兩種隸物:物的隸屬和人的隸屬。前者是自然的事,后者是社會的事。物的隸屬不會有道德因素,不會損害自由和不會引起罪惡,其后果是主奴雙方都遭殃。
????不要依從你的孩子要求什么就給什么,而給他所需要的;他必須永遠不會由于服從而行動,而是根據需要去行動。
????要依從他的字典中把“服從”和“命令”這樣的詞,還有“義務”和“責任”之類的詞統統刪去,但是像“堅強”、“需要”、“柔弱”和“強迫”這一類的詞應當占有一個較大的位置。
???? 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條即適合于兒童,而且對各種年齡的人來說都最為重要,那就是:“絕不損害任何人”。教人為善的法則如果不從屬于這一條,就是虛偽的,矛盾的和危險的。誰一點好事都不做呢?大家都做一件好事,壞人同正直人一樣,不過壞人做一件好事,代價是成百人的遭殃,所有我們的不幸都由此產生。
????你要永遠記著這條真理——無知從不會損害任何人,錯誤總是難免的,我們不會因無知而未失方向,但是自信卻會使我們迷路。
????讓我們把我們的感覺變成觀念,但是不要一下子就從感官的對象跳到思維的對象。后者是靠前者獲得的。讓感官成為理性的最初工作的唯一向導。不靠書本而靠世界,不靠說教而靠事實。
????教你的學生去觀察大自然的種種現象;假如你想培養他的好奇心,卻不可過急地去滿足他。要做到:他知道的東西,不是由于你告訴才知道,而是由于他自己的探索才知道。一旦你用權威來代替理性,他就會停止理性的運用,他將成為別人的思想的玩物。
????這是我的教育方法中的基本點:不要教孩子太多的東西,但要防止他們形成不正確的和混亂的觀念。只要他未受欺騙,我不怕他無知,我向他的頭腦中灌輸真理只是為了不讓謬論去強占地盤。理智和判斷力的發展來得很慢,偏見卻大量的向我們襲來,必須保護他不受其害。
????你不必把各種科學都教給他,但須培養他愛好科學的興趣。當這種興趣進一不成熟時,你再教給他研究科學的方法。這是所有好的教育的一條基本原則。
????我們真正的老師是經驗和感覺。一個人只有處在一定的環境中才能判斷什么東西是適合于他的。
?? 愛彌兒的知識不多,但他所知的東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沒有一樣是一知半解的。在他所知道和徹底知道的少量事物中最可貴的一點是,他知道有許多東西他現在還不知道,但是總有一天會知道;有更多的東西別人知道,而他是永遠不知道;有更多的東西別人知道,而他是永遠不知道的;還有無數的東西是誰都不知道的。他有一個寬廣的心胸,其所以這樣,并非由于他有知識,而是因為他有獲得知識的能力;他心胸開朗,聰明伶俐,能隨機應變。只要他明白他的所行和所想是什么,我就感到滿意了。再說一次,我的目標不是教給他準確的知識,而是教給他在需要時獲得知識的方法,教給他估計知識的真理價值,教他愛真理高于一切。
????要留心,向那些還不能理解真理的人宜講真理等于散布謬論。對上帝與其產生一個鄙俗的,怪誕的,有害的和不尊敬的觀念,還不如一點觀念都沒有;不知道上帝的存在總比褻瀆上帝好一些。
????其實,書籍就像一盞神燈,它照亮人們最遙遠,最黯淡的生活道路;書籍就是最好的朋友,當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難的時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遠不會背棄你。雖然沒有熱情,但是非常忠實。好書是作者留給人類的最好禮物!

第四篇: 愛彌兒對幼師的啟示

盧梭《愛彌兒》

  讓·雅克·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出生于瑞士日內瓦,16歲時由于不堪師傅的虐待逃離日內瓦,開始了長期的流浪生活,曾走遍全瑞士,到過法國許多地方,從事過各種職業,如仆役、私人秘書、家庭教師和樂譜抄寫員等。在流浪生活中,他閱讀了洛克、萊布尼茨、笛卡兒等著名哲學家的著作,自學了數學、史地、天文、生理、解剖等科學知識,還掌握了拉丁語。1742年在巴黎結識了許多著名的啟蒙學者,如狄德羅、伏爾泰、霍爾巴赫、達郎貝等人,并參加了為《百科全書》撰稿的工作,成為“百科全書派”的重要成員。后因在政治、哲學和文化觀點上的分歧,終于和百科全書派決裂了。1749年法國狄戍學院發起有獎征文活動,題為《科學和藝術的進步對于道德的影響》。盧梭應征撰文,獲得獎金,榮登榜首,論文題為《論科學和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于敦化風俗》。他對所提出的問題持否定主張,認為科學、文學和藝術是道德的最惡的敵人。1755年又響應狄戍學院第二次征文,撰寫了《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但沒有獲得獎金。文中進一步闡述了第一篇論文的觀點。他認為,人類在自然狀態下是自由的、平等的,在道德上是善良的,由于出現了私有制,才產生了種種不平等,不自由的現象,并把人心變惡。1760年發表文學著作《新愛露意絲》,1762年先后發表《社會契約論》和《愛彌兒,或論教育》。在《社會契約論》一書中,提倡民主、否定王權神授論,成為法國大革命中大多數領袖的圣經?!稅蹚泝?,或論教育》是一部小說體裁的教育著作,反對經院主義教育,提倡自然教育。這兩本書使盧梭名聲大振。但由于觸犯了天主教會和專制政府,書被查抄并被當眾燒毀。盧梭本人也被迫逃亡國外。1770年重返法國,在巴黎附近的鄉村定居,撰寫自傳體著作《懺悔錄》,總結一生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抱負。1778年病逝。

  《愛彌兒,或論教育》('EMILE OU DE L’’EDUCAT— ION,1762)盧梭著,寫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出版。中譯本《愛彌兒》于1923年由魏肇基根據英文節譯本譯出,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978年,李平漚又根據法文原版全文譯出,分上下兩卷,書后附有盧梭的生平年表和人、地名譯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共59.7萬字。

  《愛彌兒》是一部半小說體的教育專著,共分五卷。前四卷提出九童成長的自然的重要時期,及與之相適應的教育原則、內容和方法。第一卷著重論述了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自然發展;第二卷著重論述了對2歲至12歲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第三卷,論述了對12歲至15歲的少年進行智育教育;第四卷著重論述了對十五歲至20歲的青年進行德育教育;第五卷著重論述了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在這部著作中,盧梭把自己描寫成一個理想的教師,又把愛彌兒描寫為理想的學生,敘述了愛彌兒從出生到20歲成長和受教育的全過程,從中闡述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現以以下五個方面作一評介:

 ?。ㄒ唬白匀唤逃钡哪康?/p>

  盧梭從其激進的社會政治觀出發,認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由、平等、獨立、能適應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自然人”。在他看來,在民主、自由、平等的理想社會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忠于祖國,能履行職責的公民??墒?,在現存的專制主義國家中,人民的主權被摧毀,人的天賦自由被踐踏,不平等達到了頂點。在這種國家中沒有公民,只有專制君主的臣民。因此,在既無“國家”,又無“公民”可言的社會條件下,教育的目的只能是培養“自然人”。這種自然人不是自然狀態中的野蠻人,而是社會狀態中的自然人,他們知道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堅持做人的本分,可以為實現自由、平等的社會而奮斗。他在第一卷中寫道:“生活,這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從我的門下出去,我承認,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侶;他首先是人:一個人應該怎樣做人,他就知道怎樣做人,他在緊急關頭,而且不論對誰,都能盡到做人的本分;命運無法使他改變地位,他始終將處在他的地位上。”

  (二)“自然教育”的作用

  盧梭認為,人的自然本性是善良的、純潔的,人生來愛自由,具有自愛心和同情心。一切錯誤和罪惡都是不良社會環境影響的結果。《愛彌兒》開篇的第一句話就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偏見、權威、需要、先例以及壓在我們身上的一切社會制度都將扼殺他的天性,而不會紿它添加什么東西。他的天性將像一株偶然生長在大路上的樹苗,讓行人碰來撞去,東彎西扭,不久就弄死了?!?/p>

  他指出:教育在塑造人的品性方面,在改變人的惡劣環境對人的影響方面起著決定的作用。他在第一卷中寫道:“我們生來是軟弱的,所以我們需要力量;我們生來是一無所有的,所以需要幫助;我們生來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斷的能力。我們在出生的時候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在長大的時候所需要的東西,全都要由教育賜與我們。”因此,我們必須通過自然教育發展和保持人的自然本性,如善良、博愛、憐憫、仁慈等本性;防止產生一切有害的欲念,如妒忌、貪婪、仇恨等。這樣就可以達到增進人類幸福的目的。

  在盧梭看來,這種教育來自三個方面:一是自然的教育——即我們的才能和器官的內在發展;二是人的教育——即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種發展;三是事物的教育——即我們對影響我們的事物獲得的良好經驗。如果在一個人身上,這三種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趨向同樣的目的,就能使兒童得到良好的教育,自己達到他們的目標,生活得有意義。否則,便會摧毀兒童的天性。使他們成為‘沒有味,沒有香氣的早熟的果子,乃至爛掉?!?/p>

 ?。ㄈ白匀唤逃钡幕驹?/p>

  盧梭反對封建教育對兒童身心發展的束縛,要求教育要“遵循自然,跟著它給你畫出的道路前進”,即“按照孩子的成長和人心的自然發展而進行教育”,使兒童的本能、天性得到發展,合乎自然地成長為一個知道如何做人的人。教育的任務就是促進兒童“內在的自然發展”。自然的教育和人的教育要遵循兒童“內在的自然發展”,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應與兒童“內在的自然發展”相一致。只有依照兒童身心自然發展的規律,根據兒童的能力和自然傾向進行恰當的教育,才能使兒童得到健康的發展。這就是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的一切方法都應從此原理產生。他在第二卷中寫道:“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夠得到的東西。只做他喜歡做的事情。這就是我的第一個基本原理。只要把這個原理應用于兒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種教育的法則。”

  根據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盧梭反對壓抑兒童個性和束縛兒童自由的封建教育;反對嚴格的紀律和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主張讓兒童完全自由地進行活動,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看、去想、去感覺一切事物;要求教育者“應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在進行教育之前必須了解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指出教育者的任務就是創造一個能促進兒童自由發展的適當的環境,從旁仔細地觀察和適當地誘導,只是在兒童感到經驗上或力量上不足時給予適當的幫助,而不應強迫兒童接受成年人所特有的方式方法。他寫道:“每一個人的心靈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須按它的形式去指導他;必須通過它這種形式而不能通過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對他花費的苦心取得成效。謹慎的人啊,對大自然多多地探索一下吧,你必須好好地了解了你的學生之后,才能對他說第一句話,先讓他的性格的種子自由自在地表現出來,不要對它有任何束縛,以便全面地詳詳細細地觀察它?!?/p>

 ?。ㄋ模┙逃A段論

  從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出發,盧梭把兒童的發展劃分為四個時期:從出生到兩歲為嬰兒時期;從2歲到12歲為童年時期,從12歲到15歲為少年時期;從15歲到成年是青年時期。他主張根據不同年齡時期兒童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進行分階段的教育。

  1.嬰兒時期的教育(出生—2歲)

  盧梭在第一卷中論述了嬰兒時期的教育。他指出,兒童在母親懷中的時候,沒有任何心情,沒有任何思想,幾乎連感覺也是沒有的;甚至覺察不到其自身的存在。因此,教育應從出生開始。(他寫道:“我們的教育是同我們的生命一起開始的,我們的第一個教師便是我們的保姆?!?/p>

  嬰兒時期教育的重點是身心的養護和鍛煉,以保證兒童具有健康的體魄。

  盧梭非常重視兒童的身體是否強壯,主張從出生起,就應對兒童進行體育鍛煉,促進兒童身體的自然發展,增強體質,養成抵抗疾病的能力,為以后各時期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谶@種觀點,他反對對兒童嬌生慣養,要求選擇好的保姆和采取適合自然的生活方式,如清淡的素食、衣服要寬松、多呼吸鄉村的新鮮空氣,洗冷水浴等。

  與此同時,盧梭也非常重視兒童的心理是否健康,認為孩子生下來的時候沒有意識和意志,只有感覺,但這時的感覺器官尚未成熟,感覺到的只是快樂和痛苦。因此要幫助兒童去發展他的感官,如通過觸摸了解物體的冷熱、軟硬、輕重、大??;在活動中獲得遠近的觀念;在行走中學會判斷距離等。此時的嬰兒也無善惡的觀念,因此從孩子開始對事物有辨別能力的時候起,就必須對我們給他的東西加以選擇,使他習慣于看新事物,看丑惡的和討厭的動物,看稀奇古怪的東西,直到對這些東西都習慣了,用這種方法克服兒童的恐懼心理,培養兒童的勇敢精神。

  盧梭認為,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是互相關聯的,只有具備健康的身體才會有健全的精神;虛弱的身體會使精神也跟著衰弱,而放縱和刺激欲望也會摧殘身體。他寫道:“身體必須要有精力,才能聽從精神的支配。……身體愈壯,它愈能聽從精神的支配。”

  嬰兒時期的教育,通過對兒童身心的養護和鍛煉,使兒童學說話、學吃東西、學走路,盡早使他們自由地支配身體,自己控制自己,還要保持身體的自然習慣。

  2.兒童時期的教育(2歲一12歲)

  盧梭在第二卷中論述了兒童時期的教育。

  盧梭認為,兒童時期是理智睡眠時期,兒童的智力還處在感性階段;記憶力還帶有感性的特點;還不能接受觀念,只能接受形象;還沒有理性。因此這一時期的智育和德育應是消極的。他寫道:“兒童時期就是理性的睡眠”,“當心靈還處在蒙昧的狀態時,你給它一個火炬它也是看不見的,而且,在遼闊的思想原野中,它也不可能找到理性所指引的道路,”所以,最初幾年的教育應當純粹是消極的。它不在于教學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惡,防止他的思想產生謬見?!钡@并不意味著盧梭主張這一時期不要智育和德育。事實上,盧梭是針對封建教育不顧這一時期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一律灌輸宗教道德信條,學習單純書本知識,提出此期的智育和德育不應操之過急,要適應兒童智力發展的特點。

  在智育方面,盧梭指出:“在我們身上首先成熟的官能是感官,因此,應該首先鍛煉的是感官?!睂τ谌绾伟l展兒童的感官。盧梭提出了很多寶貴的見解。認為,人有六種感覺,即: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和共通的感覺(觀念)。其中觸覺最重要。它是一種最常用的感覺,從觸覺得來的材料,比其他感覺更為可靠。因此,我們應盡可能地采用練習的方法,發展兒童的觸覺。此外視覺也很重要,它與觸覺相互聯系。為了發展視覺,要盡早教兒童學制圖、寫生畫及做各項游戲。與此同時,他還強調,鍛煉感官,并不僅僅是使用感官,而是通過他們學習正確的判斷,也就是說要學會怎樣去感受。感官鍛煉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感覺經驗是理性發展的基礎,要培養人的理性,首先必須充實人的感覺經驗。他寫道:“由于所有一切都是通過人的感官而進入人的頭腦的,所以人的最初的理解是一種感性的理解,正是有了這種感性的理解做基礎,理智的理解才得以形成,所以說,我們最初的哲學老師是我們的腳、我們的手和我們的眼睛。用書本來代替這些東西,那就不是在教我們自己推理,而是在教我們利用別人的推理,在教我們老是相信別人的話,而不是自己去學習。”正是基于這種思想,盧梭認為,在兒童時期,不可急急忙忙地灌輸書本知識,而是要使兒童離開折磨他的書本,在游戲中、在活動中渡過童年。因為這個時期最適于兒童學習的不是書本,而是他的周圍事物。兒童通過接觸并從認識周圍事物中獲得經驗和知識,發展記憶力和判斷力。

  在德育方面,盧梭根據這一時期兒童缺乏思維能力,善于模仿等特點,提出了一些具體的作法:(1)為了遠離城市的不良風俗,兒童應到鄉村去,生活在自然環境中,接受自然的教育。(2)示范在道德教育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必須嚴格管束自己,“保持純樸、謹言慎行”。(3)此期兒童沒有道德概念,因此不必向他講道德理論或強使其接受道德原則,只宜結合具體事物,通過實踐來學習。(4)反對為了懲罰兒童而懲罰兒童,主張運用“自然后果”的原則進行道德教育,即通過兒童不良行為所產生的自然后果,使兒童受到行為本身產生的懲罰,從而制止兒童的不良行為。

  通過兒童時期的教育,愛彌兒雖然讀書沒有別的孩子好,但他們從經驗中學到了很多東西,他們具有很強的判斷力,善于自己動手做事,而不受成規和習慣的束縛;在道德方面,雖然還沒有關于成人的道德概念,但已有了一些關系到目前狀況的道德概念。

  3.少年時期的教育(12—15歲)

  盧梭在第三卷中論述了少年時期的教育,他認為少年時期的孩子,身體強壯起來,理性開始發達,對事物有了初步辨別的能力,并通過感官的感受獲得了一些經驗,因此可以進行智育和勞動教育,使兒童發展思維能力和學習各種知識。他寫道:這個時期是孩子的相對體力達到最大的時期,除了滿足欲望的需要以外還有剩余,所以現在是到了工作、教育和學習的時期了。

  如何進行智育呢?首先是“教什么”或“學什么”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盧梭主張要教給兒童有用、真實和易于理解的知識。他認為,大自然就是一本有用、真實、易于理解的大書。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下的礦藏、動物、植物、山川、大地等等都是孩子學習的對象。盧梭還強調學習的知識要符合兒童的興趣。因此選擇教學內容應以兒童的興趣為標準。孩子此期不了解人與人的關系,只對自然界發生興趣,應讓他們學習地理、天文、物理、幾何以及讀寫算等實用學科;并且要培養愛好學問的興趣和研究學問的方法。這是所有一切良好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

  其次是“怎么教”或“怎么學”的問題。在教學方法上,盧梭反對經院主義脫離實際,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強調教學應以學生的經驗為基礎,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和親自動手取得對事物的觀念。作為教師一定要采用實際的事物進行教學和科學實驗;并且經常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親自觀察和研究各種事物,激發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使他們學會正確的思維和判斷。這樣獲得的知識要比從書本上獲得的知識清楚得多、深刻得多,還可以使孩子的身體和頭腦都得到鍛煉,不至于養成迷信書本知識和權威的習慣。

  如何進行勞動教育呢?盧梭認為,“勞動是社會的人不可或免的責任,勞動教育重在發展兒童的智力、體力,培養對勞動者的感情。”因此,盧梭要求愛彌兒在12歲以前學習農業,12歲至15歲則學習手工業,并提出選擇手工業的標準是:實用而有興趣、符合學習者的性別和年齡特征、能發展智力和有益于健康。盧梭認為細木工最符合這些標準。要求教師要和學生一起親自到工匠家里去學習木工,每周用一二天的時間。

  通過少年時期的教育,愛彌兒按照大自然的秩序成長起來,身心得到和諧的發展,成為既能行動又能思想的人。他雖然不是一個學識淵博的人,但至少是一個善于學習的人,他熱愛勞動,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

  4.青年時期的教育(15—20歲)

  盧梭在第四卷中論述了青年時期的教育,他認為,青年從15—20歲起欲念日益增長,處于狂風暴雨似的轉變時期,應主要進行道德品質的教育。

  盧梭從人的自然本性出發,認為人的欲念是保持生存的主要工具,一切欲念的本源是自愛。自愛心所涉及的只是我們自己,所以當我們真正的需要得到滿足的時候,就會感到滿足。自愛使人產生敦厚溫和的性情,因此,自愛始終是美好的,是符合自然的秩序的。然而自私心則促使我們同他人進行比較,所以人從來沒有而且永遠也不會有滿足的時候。自私產生偏執妒忌的性情,正是由于自私和社會的毒害,人心由于新的需要而日趨墮落?;谶@種思想,盧梭認為:

 ?。?)道德教育的作用是促使人的心中產生善良、博愛、憐憫、仁慈以及所有一切自然而然使人感到喜悅的溫柔動人的情感,防止產生妒忌、貪婪、仇恨以及所有一切有毒害的欲念。

 ?。?)道德教育的途徑是通過人去研究社會,通過社會去研究人。因此,盧梭要求愛彌兒從鄉村回到城市。此時他已經受到了足夠的鍛煉,能夠抵抗城市虛偽文明的侵蝕,同時他是社會的一員,應盡他的義務。

 ?。?)道德教育的內容是學習歷史知識、實用哲學和寓言故事,而不是純理論的東西。

 ?。?)道德教育的方法是重在道德實踐,反對空洞的道德說教。只有通過道德實踐,把在學校里獲得的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才可以培養善良的感情,正確的判斷和良好的意志。

  (5)在宗教教育方面,盧梭從自然神教出發,認為,上帝的概念是很抽象的,不易理解。因此,愛彌兒在十七、八歲以前,不應同他談論宗教,等到他能自己探究宇宙萬物的基本原因時,就會漸漸理解宗教的起源,趨向自然神教的世界觀。

 ?。ㄎ澹┡咏逃?/p>

  盧梭在第五卷中論述了愛彌兒的未婚妻——蘇菲的教育,集中闡述了關于女子教育的思想。

  1.男女在身體、性格、興趣以及工作內容上都是不同的,故其所受的教育也應有所不同。從總體上說,男女雙方在各方面都是相互補充、相互依存的。因此,女子教育要考慮女性的傾向和義務,培養女性本來應具備的品質,使她們喜歡女性的工作,使女性盡自己的特殊天職,去適合男子,而決不能在她們身上培養男人的品質。他寫道:“如果在婦女們的身上去培養男人的品質,而不去培養她們本來應該具備的品質,這顯然是在害她們。”

  2.女子教育的目標是培養賢妻良母。盧梭認為,服侍丈夫、生兒育女、操持家務是女性的天職;而溫順、謙遜、淑靜和貞潔等是女性終生必須具備的美德。故要從小教育女子做事細心、熱愛勞動、勤于持家;同時還要使她們從小受到管束,學會自己克制自己,養成受約束的習慣。

  本書的主要特點和貢獻在于:(1)自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要求擺脫封建教育對兒童身心發展的摧殘和束縛,要求教育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反映了資產階級對教育的合理要求。因此,盡管其中有一些偏激與片面的地方,但在抨擊傳統封建教育的斗爭中,發揮了巨大的革命作用。(2)盧梭與夸美紐斯的教育思想具有反封建的共同性質。但夸美紐斯運用類比法,把自然的普遍法則作為教育的出發點,這比封建教育把《圣經》和上帝作為教育的出發點顯然是革命性的進步。而盧梭則更進了一步,他從人道主義出發,要求熱愛兒童、尊重兒童,把教育的對象──兒童直接作為教育的出發點。這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力量日益強大,反封建性更為徹底,也反映了人類對教育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3)教育要遵循自然并非盧梭首創,古希臘羅馬的教育思想家已經提出,到昆體良時已明確把自然(指兒童的天賦稟性)作為教育的原料。盧梭的貢獻在于系統地敘述了兒童各時期身心發展的特點,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教育任務、內容和方法,并提出了許多具體的建議。這種思想影響了以后幾代教育家。人們追隨盧梭的思路,研究兒童的心理、生理特點,以此作為教育的理論依據,使教育學逐漸走上科學化的軌道。(4)《愛彌兒》是西方教育史上非常重要的教育論著,其中所論述的自然教育理論在教育思想上引起了偉大的革命。因此,《愛彌兒》問世以后,迅速傳播到整個歐洲,并引起深刻的反響。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對許多著名的教育家都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如巴西多、康德、裴斯塔泰齊和杜威等都從不同方面受到盧梭的啟發。

  《愛彌兒》的主要缺陷在于:(1)對兒童的天性過于理想化。杜威曾批評“性善論”對兒童只是一味地順從,容易弄成自私、自利、放縱的習慣。人的本性本無所謂善惡,只不過是教育的原料,關鍵的問題是看你怎么去利用他。良好的教育不是消極地去束縛本性,也不是一味地順從本性,而是要積極地去利導本性。由此可見,杜威對人性的看法和對兒童的態度,比盧梭更全面、更合理。(2)對兒童的年齡分期是不科學的。分階段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也帶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主觀臆測性。(3)過份強調兒童在活動中的自然成長,而忽視了人類文化傳統在教育中的作用;過高地估計兒童的直接經驗,而忽視學習系統的書本知識。這種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作法是不可取的。

第五篇: 愛彌兒對幼師的啟示

《愛彌兒》法國杰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說體教育名著.寫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一些資產階級國家,影響巨大。在此書中,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的自然人性觀出發的。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著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后,才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為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狀況,他主張對兒童進行

??

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以培養資產階級理性王國的“新人”。

  盧梭的所謂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恒法則,聽任人的身心的自由發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主張采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與自然教育密切相聯的,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及早地養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體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習慣。

全書共分五卷,盧梭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進行的體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愛情教育。這種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無疑是一大進步,但這種分期以及把德、智、體教育的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學的。

《愛彌兒》讀后感及相關研討

《愛彌兒》法國杰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說體教育名著.寫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一些資產階級國家,影響巨大。在此書中,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我讀了此書后,在此說一說我讀這本書后的感受,以及一些評價。

《愛彌兒》是一本教育名著,作者盧梭寫下這一本著作是為了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作為一名國家免費師范生,我將來要走上教師的講臺,終生勢必要從事于教育事業,因此,閱讀本書對于我來說很有益處。雖然盧梭所處的年代相對于現在有點遠,但是能夠了解先人前輩的教育思想,對于我們將來的教育生涯有很大的益助。

教育學論著《愛彌兒》,簡述了盧梭那獨特而自由的教育思想,這是一部兒童教育的經典著作,雖然盧梭在世時,曾因此書而遭受攻擊,但其獨到的教育思想,不但對后來的教育學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其民主自由的思想也成為法國大革命的動力。

盧梭的《愛彌爾》,可以看作是一部對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來我堅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幸福。盧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與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币虼嗽诮逃⒆拥臅r候,應盡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玩耍打鬧,在游戲中培養創造力,快樂地成長。但是,在我們國家,情況卻是幾乎相反的,因為由于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衡量一名學生優秀與否,往往是按照學生的學習成績來考慮。這樣,特別是在這幾十年我們國家經濟實力大幅增長的情況下,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高。在城市里,特別是發達城市里,像以前那種貧困家庭的孩子學習成績反而優秀的現象已將很少見了,反而是家庭條件好的學生成績大多數都很優秀,而家庭條件差的學生卻很多成績很差。當然,大學里的老師很難看到這一點,這些現象我在高中時的老師曾經談論過。原因雖然有很大地原因是家庭條件好的學生有一個良好的成長和學習環境,能夠安心的學習,但是在大多數家長眼中,這變成了家庭條件好就往往能夠使學生在年幼時就開始“不情愿”地接受教育。像城市里的小學生很多都是必須從小奔波于各種補習班,幼兒園的小孩子就開始學英語奧數鋼琴之類。于是,早期培訓就火了起來,可以說,中國現在大多數城市里的孩子的童年都要伴隨著眾多的補習培優。那么農村里的孩子呢?我問過很多來自農村的大學同學,他們很多都有著如同盧梭所說的讓孩子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玩耍打鬧,在游戲中培養創造力,快樂地成長。但是,跟著他的很多孩子都沒有考上大學。也就是說,在當今的中國,如果像盧梭描述地那樣進行教育,是沒有前途的。但是,如果照著“符合”我們國情的教育方法,兒童又無法得到一個幸福的童年,只能成為一臺麻木的機器人那樣進行著自己的人生,像大人承受著生活的壓力。

而在那個年代,盧梭因為寫《愛彌兒》而橫遭迫害,但是并不是因為他的理論不好,他的理論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但是卻因為和當時輿論截然相反而受到了政治上的迫害。按照法國當時的習俗,一本書出版之前必須經過某些知名人士的傳閱?!稅蹚泝骸方涍^外界傳閱后,頓時成為大家爭論的中心。令人奇怪的是,盧梭這本天真無邪、充滿靈感和獨具創見的教育學著作,反而被外界視為異端邪說,還被法國法庭列為禁書。起初,盧梭對外界的傳聞并不在意,他想這本教育學著作是為了人類的幸福而寫的,怎么會遭受知識分子、教會和國家的反對呢?怎么會將他看成邪惡之徒呢?在外界的壓力下,出版社也勸盧梭不要用真實姓名發表這本書,但盧梭堅持要面對那些無謂的攻擊。他想他一直服從國家的法律制度,努力做一個忠順的公民,象其他法國人一樣遵守國家法律,總不至于因熱愛人類,追求人類幸福而遭受迫害吧。但是惡運偏偏降臨到了他的頭上,輿論界把盧梭看成了罪犯。一天晚上,盧梭正在床上閱讀圣經,有人送信來,說法院明天就要派人逮捕他,最高法院判決將《愛彌兒》焚毀,并立即發出逮捕令,要將盧梭打入監牢。不得已盧梭只好告別朋友,離開法國去了瑞士。不久這個國家也命令他在一天之內離開瑞士領土,爾后盧梭又搬到普魯士國管轄的地區。   

與此同時,歐洲讀者不斷來信,女士、年輕人和年輕的哲學家紛紛來函,請求盧梭給予指導,這使他在精神上受到很大鼓舞。以后,盧梭又應英國哲學家休謨的邀請,去了英國,終因與休謨之間的分歧愈來愈大而離開英國。他不得已改名回到法國,重新過隱居的生活。流亡生涯、不安寧的歲月并未影響到盧梭的著述。他先后著有《懺悔錄》、《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山中書信》、《公民的情感》等著作。

盧梭的《愛彌兒》為什么會遭到法國反動當局如此仇視呢?原因在于,盧梭以他的《愛彌兒》在教育上掀起的是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教育從來是以成人的能力和需要為標準的,盧梭卻大聲疾呼,要打破這個傳統。“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則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個樣子,甚至對人也是如此,必須把人象練馬場的馬那樣加以訓練;必須把人象花園中的樹木那樣,照他喜愛的樣子弄得歪歪扭扭?!保ā稅蹚泝骸飞暇淼?頁)這是《愛彌兒》里開宗明義的一段話,表達了盧梭自然主義教育理論的基本觀點。那就是人之生性善良,教育應“歸于自然”。

盧梭在《愛彌爾》一書中提出的觀點:要按照兒童的天性自然地發展,這句話我很贊同。盧梭認為教育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F在年輕的家長們切身感受到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唯恐自己的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以至于將來被社會淘汰。于是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陪伴著孩子穿梭在各種不同類型的器樂、美術、舞蹈、英語之間,肆意侵占了孩子們的玩耍的時間,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而社會對孩子任何的干涉,都會使孩子覺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產生罪惡;任何違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發展,產生嚴重的后果。兒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則的“自然的存在”。我們在教育生活中,應把兒童當作活生生的人來進行教育,任何違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學,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長時間存在?!耙磺谐鲇谧匀坏膭撛煺呓院?,一經人手卻變壞了。”因此,盧梭極力主張:在兒童的理解力尚未發達之前,要讓兒童遠離社會,回歸自然,到自然環境中去看、去聽,不接受世俗的影響。讓他們自由地奔跑,盡情地哭笑打鬧?;貧w自然,讓孩子采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兒童。而反思我們的教育,夜深人靜時,我感覺好像是在培養應付考試的機器。

盧梭的“性善論”雖然并不科學,但它在歷史上是有積極的進步意義的。因為若把人象基督教那樣視為先天罪犯,則必然訴之嚴酷懲戒,迫使人們盲目順從而摧毀人權;不如強調人們向善發展的可能性,更有助于提高人的政治地位和保障人的社會權力。變抑制天性的教育為尊重天性的教育,是教育上的巨大變革。在這個歷史轉折點上,盧梭是關鍵性的人物。由“歸于自然”的理論出發,盧梭主張教育要根據受教育者的年齡特征而實施。他說:“處理兒童應因其年齡之不同而不同。”又說:“在萬物中,人類有人類的地位,在人生中,兒童期有兒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須把人當人看待,把兒童當兒童看待?!彼u封建教育不顧兒童的天性發展,抹殺了兒童與成人的區別,以致不根據兒童的特點施教,硬把對成人適用的教育強加于兒童。這種教育,在他看來,無異于使兒童成為教育的犧牲品。因此,他竭力主張根據受教育者不同階段的身心特征來規定教育任務。盧梭“歸于自然”的理論體現在教育目標上,要求培養自然人;而身心調和發達的自然人,既不同于貴族豪紳和王孫公子,也不同于空疏無用的書生士子。這比以往的和當時的教育理想跨越了一大步。而盧梭塑造的愛彌爾,既有哲學家的頭腦,又有勞動者的身手,而且有改革家的品德。無疑,盧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資產階級新人的形象。這正是他的思想比封建主義教育進步的地方,也是他橫遭迫害的主要原因。知識教育在知識教育方面,盧梭主張學以致用,行以求知。在教學內容上,盧梭堅決反對書本誦習和空洞的文字說教,要求追求真正的有用的知識。他說:陷入于咬文嚼字的書本教育,是摧殘心智的。兒童所需獲得的是對于事物的真正理解,而書籍“只教我們談論我們不懂得的事情。”

關于《愛彌兒》中有關性的教育:性的教育由于性欲發動是青春期的特征,盧梭比教育史上的其他任何教育家都注重對青少年進行性的教育。他主張對青少年性成熟時期以適當的性道德和性知識的教育,使青少年對“性”的自然發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從而能夠“行為端正”。盧梭既反對禁欲主義,又反對縱欲主義,主張順應自然發展,既不盲目抑制,也不妄加激動。為了防止性欲早熟,盧梭認為,應使青少年遠離不正當的誘惑。教師要用適宜的工作和活動來吸引青少年的注意,使他們的精力有發舒的出路。談到兒童對性的好奇心,盧梭強調應不給它以喚起的機會,更不可刺激他的好奇心,要盡可能避免涉及性生活的問題。但如果這類問題提出來了,教師“寧可對兒童閉口不言,而不要告他以謊言?!边@樣不會使兒童感到奇怪,因為教師從來就不答復他認為不適合兒童理解的問題。如果認為有必要回答,那么“你的答復永遠必須是嚴正、簡當而確定的;不要露出遲疑的神情?;卮鸬膬热輵斦鎸?,那更不必說了?!保ā稅蹚洜枴酚⑽陌娴?77頁)盧梭由此批評過去的教育在性的問題上一味欺瞞兒童的作法,認為這樣反而會促使兒童去學習不正當的性知識。對于男女間的愛情,盧梭認為不應使之成為理性教育的障礙,而應成為理性教育的手段。他認為人類始終要從天性本身去尋找控制天性的適當工具,只能利用欲念的威力去抵抗欲念的暴虐。他說:“我不怕促使愛彌兒心中產生他所渴望的愛情,我要把愛情描寫成生活中的最大快樂,并使他對荒淫的行為感到可鄙,我要使他成為情人的同時,成為一個好人?!边@些觀點,對后世各國實施正確的性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

總之,在《愛彌兒》中,字里行間都透露著作者對“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別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應使教育對象成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但以今人的眼光看,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兒童是無法學到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的。因此,像現在單方面地增大孩子的學習壓力是不行的,就像鋼硬易折一樣,什么東西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往往會產生負面效果,我們的教育體制應該努力地向盧梭《愛彌兒》當中的以天性為師進行改革,讓我們的教育更加合理,這便是我讀了《愛彌兒》這本書后所要表達的最主要的感想。

推薦訪問: 幼師 啟示 愛彌兒

【愛彌兒對幼師的啟示【5篇】】相關推薦

工作總結最新推薦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