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1. 規劃綜述
................................ ................................ .....
1 1 1.1. 規劃總論 ................................................................ 1 1.1.1. 規劃背景 ......................................................... 1 1.1.2. 規劃依據 ......................................................... 2 1.1.3. 規劃原則 ......................................................... 2 1.1.4. 規劃目標 ........................................................ 33 1.1.5. 規劃編制內容 ..................................................... 3 1.1.6. 規劃編制重點 ..................................................... 4 1.1.7. 規劃編制程序 ..................................................... 4 1.1.8. 規劃期限與范圍 ................................................... 5 1.2. XX 概況 ................................................................. 5 1.2.1. 基本情況 ......................................................... 5 1.2.2. 建制沿革 ......................................................... 6 1.2.3. 地形地貌 ......................................................... 7 1.2.4. 河流水系及地下水 ................................................. 8 1.2.5. 生物資源 ......................................................... 8 1.2.6. 風景資源 ......................................................... 9 1.2.7. 歷史文化資源 .................................................... 10 1.3. 現狀特征及發展條件分析 ................................................. 12 1.3.1. 區位 ............................................................ 12 1.3.2. 行政區劃 ........................................................ 12 1.3.3. 人口 ............................................................ 12 1.3.4. 經濟產業 ........................................................ 13 1.3.5. 土地利用 ........................................................ 14 1.3.6. 社會配套 ........................................................ 14 1.3.7. 市政基礎設施 .................................................... 15 1.3.8. 發展資源分析 .................................................... 15 1.3.9. SWOT 總結 ........................................................ 17 2. 社會經濟發展
................................ ................................
18 2.1. 發展動力分析 ........................................................... 18 2.1.1. 生態旅游 ........................................................ 18 2.1.2. 生態農業 ........................................................ 18 2.2. 性質與定位 ............................................................. 18 2.2.1. 發展定位 ........................................................ 18 2.2.2. 鎮域性質 ........................................................ 18 2.3. 發展目標 ............................................................... 19 2.3.1. 戰略目標 ........................................................ 19 2.3.2. 經濟發展目標 .................................................... 19 2.3.3. 社會發展目標 .................................................... 20 2.4. 發展戰略 ............................................................... 20
2.4.1. 發展思路 ........................................................ 20 2.4.2. 發展戰略 ........................................................ 20 2.5. 產業結構規劃 ........................................................... 21 2.5.1. 產業發展現狀 .................................................... 21 2.5.2. 產業結構調整路線 ................................................ 22 2.5.3. 產業結構空間布局 ................................................ 23 2.5.4. 資源發展導向 .................................................... 24 2.6. 旅游業發展 ............................................................. 28 2.6.1. 旅游資源及空間分布 .............................................. 28 2.6.2. 旅游產業發展現狀 ................................................ 28 2.6.3. 旅游產業發展預測 ................................................ 29 2.6.4. 旅游產業發展思路 ................................................ 30 2.6.5. 旅游度假類型 .................................................... 30 2.7. 工業發展 ............................................................... 27 2.7.1. 工業發展現狀 .................................................... 27 2.7.2. 工業發展規劃 .................................................... 27 2.8. 農林業發展 ............................................................. 25 2.8.1. 農林業發展現狀 .................................................. 25 2.8.2. 農林業發展目標 .................................................. 25 2.8.3. 農林業發展戰略 .................................................. 26 2.8.4. 農林業發展措施 .................................................. 26 3. 鎮域村鎮體系規劃
................................ ............................
30 3.1. 鎮域村鎮發展條件評價 ................................................... 30 3.1.1. 評價目的 ........................................................ 30 3.1.2. 評價方法 ........................................................ 30 3.1.3. 評價結果 ........................................................ 31 3.2. 人口與城鎮化發展水平預測 ............................................... 31 3.2.1. 人口特征及增長趨勢 .............................................. 31 3.2.2. 人口增長和城鎮化發展水平預測 .................................... 32 3.2.3. 人口配置 ........................................................ 35 3.2.4. 村鎮用地規模管制 ................................................ 36 3.3. 鎮域村鎮體系職能結構 ................................................... 37 3.3.1. 現狀職能特征與類型 .............................................. 37 3.3.2. 職能等級劃分 .................................................... 37 3.3.3. 職能類型確定 .................................................... 38 3.3.4. 職能結構 ........................................................ 38 3.3.5. 村鎮發展定位 .................................................... 39 3.4. 鎮域村鎮體系規模等級結構 ............................................... 39 3.4.1. 現狀等級 ........................................................ 39 3.4.2. 規劃等級 ........................................................ 40 3.5. 鎮域村鎮體系空間分布結構 ............................................... 41 3.5.1. 發展目標 ........................................................ 41 3.5.2. 城鎮體系規劃布局的原則與指導思想 ................................ 41 3.5.3. 村落空間結構發展原則 ............................................ 42
3.5.4. 鎮域的村鎮體系空間布局結構 ...................................... 42 3.6. 鎮域旅游規劃 ........................................................... 42 3.6.1. 鎮域旅游結構規劃 ................................................ 42 3.6.2. 鎮域旅游線路規劃 ................................................ 43 3.7. 歷史文化保護規劃 ....................................................... 44 3.7.1. 歷史文化遺產概述 ................................................ 44 3.7.2.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原則 ............................................ 45 3.7.3.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思路 ............................................ 45 3.7.4.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措施 ............................................ 45
3.8. 鎮域基礎設施及社會設施規劃 ............................................. 46 3.8.1. 鎮域道路交通規劃 ................................................ 46 3.8.2. 鎮域給水工程規劃 ................................................ 47 3.8.3. 鎮域排水工程規劃 ................................................ 49 3.8.4. 鎮域供電工程規劃 ................................................ 49 3.8.5. 鎮域通信工程規劃 ................................................ 50 3.8.6. 鎮域社會設施規劃 ................................................ 51 3.9. 鎮域環保環衛規劃 ....................................................... 53 3.9.1. 鎮域環境保護規劃 ................................................ 53 3.9.2. 鎮域環境衛生規劃 ................................................ 55 3.10.鎮域防災規劃 ........................................................... 56 3.10.1. 鎮域防洪規劃 .................................................... 56 3.10.2. 鎮域防震規劃 .................................................... 56 3.10.3. 鎮域消防規劃 .................................................... 56 4. 中心城鎮
................................ ................................ ....
56 4.1. 現狀分析 ............................................................... 56 4.1.1. 鎮區建設現狀分析 ................................................ 56 4.1.2. 鎮區用地現狀分析 ................................................ 57 4.2. 鎮區性質與規模 ......................................................... 59 4.2.1. 鎮區城鎮性質 .................................................... 59 4.2.2. 鎮區人口規模 .................................................... 59 4.2.3. 鎮區用地規模 .................................................... 59 4.3. 鎮區用地地形特征分析 ................................................... 60 4.3.1. 地形地貌:
...................................................... 60 4.3.2. 山水與鎮區關系:
................................................ 60 4.4. 鎮區用地方向選擇 ....................................................... 60 4.4.1. 鎮區整體布局空間演變 ............................................ 60 4.4.2. 城市用地工程評估 ................................................ 60 4.4.3. 經濟聯系主要發展方向分析 ........................................ 61 4.4.4. 城市用地潛力分析 ................................................ 62 4.4.5. 用地方向及選址原則 .............................................. 62 4.4.6. 用地發展方向比較 ................................................ 63 4.4.7. 用地方向選擇 .................................................... 63 4.5. 鎮區布局原則及規劃結構 ................................................. 63 4.5.1. 鎮區布局原則 .................................................... 63
4.5.2. 鎮區規劃結構 .................................................... 64 4.5.3. 鎮區規劃用地指標及平衡表 ........................................ 64 4.6. 鎮區用地布局 ........................................................... 65 4.6.1. 居住用地布局 .................................................... 65 4.6.2. 公共設施用地布局 ................................................ 66 4.6.3. 生產設施用地布局 ................................................ 68 4.6.4. 倉儲用地布局 .................................................... 68 4.6.5. 對外交通用地布局 ................................................ 68 4.6.6. 道路廣場用地 .................................................... 68 4.6.7. 工程設施用地 .................................................... 69 4.6.8. 綠地 ............................................................ 69 4.7. 鎮區綜合交通規劃 ....................................................... 69 4.7.1. 鎮區對外交通規劃 ................................................ 69 4.7.2. 鎮區道路廣場規劃 ................................................ 70 4.8. 鎮區綠地系統與景觀規劃 ................................................. 73 4.8.1. 鎮區綠地系統規劃 ................................................ 73 4.8.2. 鎮區景觀規劃 .................................................... 74 4.9. 鎮區基礎設施規劃 ....................................................... 76 4.9.1. 給水工程規劃 .................................................... 76 4.9.2. 排水工程規劃 .................................................... 77 4.9.3. 電力工程規劃 .................................................... 78 4.9.4. 通信工程規劃 .................................................... 79 4.9.5. 燃氣、供熱工程規劃 .............................................. 80 4.9.6. 管線綜合規劃 .................................................... 81 4.10. 鎮區環保環衛規劃 ...................................................... 82 4.10.1. 環境保護規劃 .................................................... 82 4.10.2. 環境衛生規劃 .................................................... 83 4.11. 鎮區綜合防災規劃 ...................................................... 83 4.11.1. 防洪規劃 ........................................................ 83 4.11.2. 消防規劃 ........................................................ 83 4.11.3. 抗震防災規劃 .................................................... 84 5. 規劃控制與實施
................................ ..............................
84 5.1. 土地管理屬性控制分類 ................................................... 85 5.2. 建設強度控制 ........................................................... 85 5.2.1. 建設強度管制區劃 ................................................ 85 5.2.2. 建設強度控制 .................................................... 85 5.2.3. 綠地率 .......................................................... 86 5.3. 建筑風貌控制 ........................................................... 86 5.3.1. 建筑后退紅線 .................................................... 86 5.3.2. 建筑高度控制 .................................................... 86 5.3.3. 建筑色彩 ........................................................ 87 5.4. 近期建設 ............................................................... 87 5.4.1. 規劃期限與規模 .................................................. 87 5.4.2. 近期建設指導思想 ................................................ 88
5.4.3. 近期建設目標 .................................................... 88 5.4.4. 產業引導規劃 .................................................... 88 5.4.5. 近期建設項目 .................................................... 88 5.4.6. 鎮區近期建設項目投資估算 ........................................ 91 5.5. 遠景構想 ............................................................... 92 5.5.1. XX 規劃遠景規劃目標 .............................................. 92 5.5.2. 遠景發展規模 .................................................... 92 5.5.3. 遠景用地發展方向 ................................................ 92 5.5.4. 布局主導原則 .................................................... 93 5.5.5. 城市布局結構 .................................................... 93 5.6. 村莊建設及發展指引 ..................................................... 93 5.6.1. 村莊建設指引 .................................................... 93 5.6.2. 村容村貌整治引導 ................................................ 93 5.6.3. 村莊發展指引 .................................................... 94 5.7. 規劃管理、產業政策與規劃實施 ........................................... 94 5.7.1. 規劃管理 ........................................................ 94 5.7.2. 產業政策 ........................................................ 95 5.7.3. 規劃實施建議 .................................................... 96
1. 規劃綜述 1.1. 規劃總論 1.1.1. 規劃背景 1.1.1.1 XX 縣發展目標與戰略的重大調整 《XX 縣城鎮體系規劃(2006~2020)》通過專家評審論證,確定了 XX 作為東部經濟區中心的戰略地位,指明了以旅游為主導的發展方向,改變了現有鐵礦資源型的發展模式,社會經濟發展面臨重大轉型。要求其成為能夠承接東部區域人口,集聚旅游服務產業,帶動東部區域發展的規模化城市地區。
1.1.1.2 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統籌與協調 由于 XX 境內社河屬于大伙房水庫渾河水系的支流之一,并且距離大伙房水庫比較近,區域水源地保護對其提出了要求;XX 作為沈陽東部生態屏障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域生態建設也對其提出了需求。
1.1.1.3 區域旅游地位提升所帶來的變化 鎮域空間格局和經濟格局隨三塊石在區域旅游大系統中地位的提升而發生了變化。2004年國家林業局以林場[2004]217號文件批準建立XX三塊石國家級森林公園;2005 年三塊石被評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近兩年來三塊石國家森林公園生態環境建設成效顯著。三塊石的地位日趨上升,取得了經濟、社會、生態三重效益。XX 鎮全鎮的空間格局和經濟格局都發生了變化。
1.1.1.4 上版規劃已經不能指導建設 XX 鎮曾于 2004 年編制過總體規劃,但只是鎮區的用地方案,而且未經審批。2004年以來 XX 鎮發展的需求和政府發展計劃的變化給 XX 鎮提出了新的要求。該規劃已經不能指導建設。鎮域經濟發展迫切需要規劃的指引。
1.1.1.5 交通格局的支撐 縣域交通規劃確定沈新高速從鎮內通過,撫金線、沈通線升級,確立了鎮區交通節點的地位,奠定了旅游發展的基礎。
1.1.1.6 新農村建設的要求 近年來,四道村被評為省級文明村,傲牛村、佟莊子村、王家村、XX 村被評為市級文明村,五龍村、彰黨村、李家村、饅首村被評為縣級文明村,北溝村被評為沼
氣示范村,新農村建設成為熱點,與此同時,2004 年 XX 鎮實施了村屯合并政策,各村莊的發展需要規劃的指引。切實落實農村政策,解決農民生產、生活問題,結合XX 鎮發展,都迫切需要規劃的引導。
1.1.2. 規劃依據 1.1.2.1 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1990) 《村鎮規劃編制辦法》建村[2000]36 號 《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1993)
《鎮規劃標準》(GB 50188—200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1998) 《XX 縣城鎮體系規劃》(2006~2020)
《防洪標準》(GB 50201—94)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中發[2000]11 號) 《XX 縣社會經濟統計提要》(1996~2005)
《XX 鎮“十一五規劃綱要”》 1.1.2.2 參考 《XX 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2006~2020)
《XX 縣志》和 XX 鎮有關部門提供的相關資料 《XX 鎮 2006 年政府工作報告》 《XX 鎮 2007 年重點工作任務分解》 1.1.3. 規劃原則 ? 區域統籌原則:以區域觀統攬全局,調整發展目標與策略,高起點、高標準規劃,以三塊石為核心,整合周邊區域與鎮域內旅游資源,提升區域旅游的地位與作用。
? 特色性原則:以旅游業為主導,突出生態特色,挖掘歷史文化,打造各具特色的網絡型旅游接待基地,提高綜合競爭力。
? 生態保護原則:嚴格按照水源保護區的保護政策,控制林木砍伐,加強生態建設,發展生態型產業。
? 鎮區建設與山水融合原則:結合鎮區周邊山體、河流,塑造山水城鎮特色,提升鎮區的品牌認知度、形象影響力、文化凝聚力和游客滿意度,從而提高城鎮的競爭力。
? 村莊發展與生產結合原則:結合鎮域內村莊規模普遍大的特點,在充分考慮基礎設施是否完善的前提下,強調村莊發展圍繞生產,與生產結合。
1.1.4. 規劃目標 發展鎮域經濟,解決農村問題;生態環保立鎮,提高農業科技;旅游產業主導,度假休閑服務;合理布局城鎮,延續發展演變規律;創建特色風貌,加強控制引導,是本次規劃編制工作的目的。
1.1.4.1 產業結構調整 XX 鎮長期依賴第一產業,近年來鎮域經濟發展有賴于鐵采掘業,隨著鐵資源含量的逐漸減少,鎮域經濟需要切入新的增長點,如何調整產業結構,面對經濟轉型,確立新的經濟增長點已迫在眉睫。
XX 位于 XX 縣東部山區,要確定其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同時根據自身的區位特點和資源條件,找出適應當前新形勢的城鎮發展道路。
1.1.4.2 根據發展需求,科學合理地控制建設用地 XX 鎮人口與用地規模不大,經濟上對周邊城鎮缺乏吸引。面對《XX 縣城鎮體系規劃(2006~2020)》等上級規劃對 XX 提出的要求,在產業結構轉型和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要加強鎮區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環境,吸引產業投資,升級城鎮居住品質,這都要求科學合理地適當控制建設用地規模。
1.1.4.3 精心設計小城鎮特色品牌 XX 屬 XX 縣林業大鎮,生態文化旅游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需要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打造特色旅游,增加鎮區就業機會,美化鎮區環境。因此鎮區規劃需要塑造特色景觀環境,打造綠色與文化城鎮品牌,并與鎮域產業結構轉型目標緊密結合,大力發展生態產業,提高城鎮競爭力。
1.1.5. 規劃編制內容 研究鎮域城鎮體系,重新確定區域定位,指出鎮域未來的產業發展方向,調整產業結構,探索新的發展模式:
? 預測各發展階段鎮域城市化水平;
? 規劃交通、通訊、供水、供電以及社會服務設施系統和區域生態環境系統; ? 確定城鎮體系規模等級結構、職能結構、村鎮的布局空間結構。
在新的發展思路下,重新確定城鎮定位,指出鎮區未來的用地發展方向,調整用地布局,尋找新的發展形式:
? 合理安排城鎮用地功能結構,調整完善城鎮用地功能布局; ? 完善城鎮路網系統,市政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 突出鎮區在區域的交通位置和在旅游接待方面的功能以及在整個鎮域的地位,打造以旅游為載體的東部生長點。
1.1.6. 規劃編制重點 ? 依據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形勢,重新對鎮域進行定位,調整發展目標,制定社會經濟發展戰略。
? 在鎮域及區域范圍內統籌經濟發展要素,調整產業結構,劃定產業發展分區,并制定各產業發展規劃。
? 從 XX 鎮鎮域乃至 XX 縣整個東部地區的角度分析研究鎮區的發展規模,論證新區的發展方向,正確處理鎮區對外交通與鎮區發展的關系,合理確定各項用地布局。
? 制定土地管理、建設強度、建筑風貌控制,近、遠期發展等多方面的規劃控制與實施手段,有效引導鎮域發展與鎮區建設。
? 對各村莊進行合理的發展定位,在有效的服務半徑內安排各項社會配套設施,提出村莊基礎設施建設、村容村貌整治方針。
1.1.7. 規劃編制程序
基礎資料收集
現狀調查研究
現狀調研
物質環境
經濟社會
現狀綜合分析研究 城鎮發性質與規模預測 用地現狀
用地評價
規劃需解決的重點問題 城鎮發展條件分析、技術經濟論證 規劃目標制定、主要指標擬定 規劃指導思想原則 確定規劃區范圍 市縣域鎮域
城鎮自然及
城鎮社會
城鎮建筑及
環境及
相關規劃
市政計劃
基礎資料
歷史資料
經濟資料
公用設施資料
其它資料
資料
法規資料
1.1.8. 規劃期限與范圍 1.1.8.1 規劃期限 近期規劃年限為 2007~2010 年,遠期則為 2011~2020 年。
1.1.8.2 規劃范圍 規劃區為 XX 鎮行政范圍,總面積 363km2 ;鎮區規劃范圍 2.55km 2 ;鎮區建設控制區 1.56km2 。
1.2. XX 概況 1.2.1. 基本情況 XX 鎮位于遼寧省 XX 縣的東南部。南與馬圈子鄉一嶺相隔,北、西與上馬鄉相鄰,東與湯圖鄉接壤。該鎮距 XX 市 45km,距石文鎮 20km。沈通線和撫金線從鎮內穿過,2007 年 01 月經過專家評審的《XX 縣城鎮體系規劃(2006~2020 年)》中確定為 XX縣東部中心。2006 年轄區面積 363km2 ,轄 13 個行政村,13 個自然屯,1 個居委會,是 XX 縣面積第二大的鎮。2006 年底鎮域內總人口為 17581 人,國內生產總值 38088萬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 4900 元,在 XX 縣 11 個農村鎮(不含石文鎮)中排名第二。隨著已探明鐵礦儲量的日趨減少,三塊石地位和知名度的提升,鐵礦產業將逐步被旅游產業替代。XX 屬于農業與資源型經濟形態,受地形與氣候等條件限制,其產業總量較低。
門頭溝區位圖
齋堂鎮區位圖
門頭溝區位圖
齋堂鎮區位圖
總體規劃 原規劃方案審視
相似城鎮比照
理論模式應用
制定規劃方案 土地利用規劃
各專項規劃
方案修改完善 方案評選 方案評比會、確定優選方案、領導與專家評審 正式成果 圖紙、文本、說明書、基礎資料集 規劃上報、審批 進入詳細規劃階段 審 批
1.2.2. 建制沿革 XX 發展歷史悠久,由于戰爭的緣故歷史無法考究,其近、現代建制沿革總結如下:
東北淪陷期間,受偽奉天省興京縣(新賓縣)管轄,為興京縣第六區,區公所設在腰堡村。其中三家子、佟莊子、饅首 3 個自然屯歸龍圖(馬圈子)村管轄。偽警察署先設在腰堡,后遷到鄭家堡子,再遷至五龍口村。
解放戰爭期間,鄭家堡子、五龍口以南為解放區,建有中共五龍區委,受中共XX 縣委領導,1948 年 10 月,五龍地區全部解放。五龍區政府設在五龍口,下轄 11個村。即:佟莊子(包括饅首、三家子)、鄭家堡子、前安、XX、同安、南彰黨、腰堡、五龍口、王家店、李家堡子、傲牛堡子。
1953 年五龍區政府由五龍口遷到南彰黨,1945 年由南彰黨遷到 XX。
1956 年農村合作化進入高級階段,實行一鄉一社,五龍地區成為一個鄉,即 XX鄉,并成立“五六一一社”,鄉、社址設在 XX 村。管轄范圍:北至溫道,南至李家堡子,共轄 18 個行政村。
1956 年 8 月,隨五龍區劃歸本溪縣,1957 年秋,又劃為 XX 市轄,并與撫南區合并。
1958 年 10 月,五龍地區成立紅旗人民公社,社址設在蘿卜坎溝(今市郊區碾盤鄉蘿卜坎村)。所轄范圍北至龍鳳、榆林、東洲,南到馬圈子,由露天區管轄。公社下設員工、XX 兩個管理區,27 個作業區。1959 年,作業區改為大隊,有:XX、王家店、腰堡、鄭家、五龍、傲牛、佟莊、前安、同安、下馬古、四家子、上馬古、彰黨、溫道、馬圈子、員工、東洲、搭連、萬新、榆林、南花園、千金、碾盤、關口、塔二丈、郎士、唐力 27 個大隊。1959 年 8 月,分出蘭山農場由市郊區聯社直接領導。1960年 7 月,經市經貿農場安置在鄭家北溝的山東省金鄉縣“支邊”戶,成立北溝大隊。
1961 年 4 月,公社體制劃小,紅旗人民公社劃分為馬圈子、五龍、碾盤 3 個公社。五龍公社社址設在 XX。下轄 16 個大隊:XX、同安、前安、鄭家、北溝、佟莊、彰黨、下馬古、四家子、溫道、上馬古、五龍、傲牛、腰堡、王家店、臺溝大隊。1961年 7 月,劃出鄭家、佟莊兩個大隊(包括三家子、饅首村)為 XX 市財貿市場,1961年 10 月,市財貿市場撤銷,劃出的兩個大隊,又劃回五龍公社。
1962 年 3 月,公社體制再次劃小,由五龍公社劃出四家子、溫道、臺溝、上馬古、下馬古 5 個大隊成立上馬公社。五龍公社本境又分出李家、梨樹、四道、上古、下古、饅首、三家子 7 個大隊。至此,五龍公社下轄 18 個大隊:XX、前安、同安、彰黨(今南彰黨)、前安、鄭家、北溝、三家子、佟莊子、饅首、下古、腰堡、上古、五龍、傲牛、梨樹、四道、王家店大隊。
1976 年 3 月,劃出南彰黨所屬二道溝,八盤爐兩個生產隊成立五龍公社“五七“農場。同年春,XX 縣在腰堡修建水庫,上古大隊為水淹區,全部動遷到上馬公社和五龍公社各大隊,上古大隊撤消。
1979 年 3 月,“五七”農場撤消,二道改為生產大隊,八盤爐隸屬二道大隊。1979 年 12 月,王家大隊所屬東臺溝生產隊、南彰黨大隊所屬長砬子生產隊劃出,成立大隊。至此,五龍公社下轄 20 個大隊。
1981 年又分出八盤爐、炮手、夏家、梨樹溝、矯家 5 個的大隊,五龍公社下轄25 個大隊。
1983 年 10 月政社分設,建立五龍鄉。
1985 年 4 月批準建鎮,五龍鄉改為 XX 鎮,下轄 25 個村民委員會,65 個村民小組,28 個自然村。
2006 合村并屯,下轄 13 個行政村、13 個自然屯,1 個居委會。
1.2.3. 地形地貌 地貌總體地勢呈南高北低,依據境內地貌成因的主次關系及形態上的特征,全鎮構造劃分為剝蝕地形和堆積地形兩種成因類型,高丘陵、河谷一級階地、河漫灘三種形態亞區。
XX 境內多山,山系屬長白山系。鎮內多為高丘陵,平均海拔 200~300m,最高峰海拔標高在 1131m,位于三塊石花崗巖體一帶,表現出山勢陡峭、險峰林立,構成奇特的地質景觀。局部切割深度可達 300~500m,一般切割深度<100m,“U”型谷和“V”型谷發育。巖石由太古宙鞍山群混合巖、混合花崗巖、角閃(或黑云)斜長片麻巖、變粒巖和中生代燕山期花崗巖組成。
河谷一級階地主要分布在社河兩岸,階地范圍較大,階面開闊平坦,寬度一般為1~3km,微向河床傾斜,前緣比河床高 2~3m。具有雙層結構特征,上部為亞粘土和亞砂土;下部為砂礫土和卵石。
河漫灘在社河中發育,寬度各處不一,最寬一般不超過 1km,由砂礫和卵石等組成。
社河河谷有小片山間平川谷地。村莊大多散布在社河河谷及注入社河的溝谷中及臺地上。鎮區為山間盆地,海拔在 196m 上下浮動。
1.2.4. 河流水系及地下水 1.2.4.1 河流水系 境內地表水均屬渾河水系,渾河支流社河為鎮域內最主要的河流,由兩條支流即五龍河和三家子河組成,自南向北貫穿全境,終匯于大伙房水庫。
社河全長 43km,其中 XX 境內長約 31km。流域總面積 468.4 km2 ,其中 XX 境內流域面積 240km2 。平均寬度 20m。社河河道平均比降 8.07‰,最大流量 1220m 3 /s。
規劃區有兩座水庫:三家子河的前安水庫(集雨面積 4.23km2 ,重現期 50 年,總庫容 118 萬 m3 )和五龍河的腰堡水庫(集雨面積 139km 2 ,重現期 50 年,總庫容 1628萬 m3 )。兩座水庫控制面積 143.6km 2 ,占社河流域總面積的 30.6%。均為縣水務局管。
1.2.4.2 地下水 沖積層主要由社河從鄭家到上馬的臺溝。地域比較開闊,一面平坦,寬度一般為1~3km,表層多為亞粘土或亞砂含礫。厚度一般在 2~6m,地下水埋藏深在 1~4m,單井開采量每日為 20~1500t。
社河支流沿岸河谷沖積層的地下水,是地表水下滲而形成的,直接受地表徑流的影響。
碎屑巖類孔隙裂隙水,分布在社河中度切割的低山丘陵區,單井涌水量每日在20~50t。水質為小于 0.5g/L 的低礦化水,適于飲用。
1.2.5. 生物資源 境內生物資源豐富。動物資源主要有狐、貉、獾、狍等獸類 32 種,鳥類 119 種。其中狐、天鵝、鴛鴦、蒼鷹、禿鷲等 23 種鳥類,為省級二類保護動物。
植物資源主要包括中草藥和蜜源植物。中藥材 226 科 587 種,蘊藏量約 11000t,年可采量達 3000t,主要有五味子、草烏、人參、黃芪、細辛、遼五味、貝母、桔梗、合歡等。蜜源植物多達 110 多種,主要有:紫苜蓿、椴樹、向日葵、蕎麥、紫穗槐等。
野生生物資源極為豐富,有山野菜、野果子、食用菌、編織條材等約 45 種。1998~2005 年,通過對外招商引資,在全鎮 24 個各具優勢的村集中建起食用菌、中藥材、山野菜和畜禽為代表的特色產業已初具規模;鞏固了農業基礎地位。
1.2.6. 風景資源 1.2.6.1 三塊石國家森林公園 三塊石國家森林公園地處 XX 東南52km 處的XX 縣 XX鎮佟莊子村和湯圖滿族自治鄉長壟地村境內,東與新賓滿族自治縣接壤,南與馬圈子鄉一嶺之隔,西部和北部與上馬鄉相連。平均海拔 600m,有 112 座山峰,主峰海拔 1131m,面積 100km2 。園區森林覆蓋率高達 98.1%,被列為國家和省級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動植物有 1500 多種,主要景點有鴿子洞、比丘洞、神龜出潭、白龍潭瀑布、鬼見愁、仙人臺、大小三塊石、不老泉、遼東第一泉、抗聯遺址等,形成了奇峰、幻洞、秀水渾然一體的天色風景區。
三塊石景區一年四季景色怡人。春天,野谷山花滿壑,布谷聲聲;夏天,嘉木秀蔭蔥郁,泉水叮咚;秋天,滿山紅葉盡染,飛霞霽虹;冬天,白雪倚地拍空,素裹乾坤。且因在高山之巔有三塊巨石相依擁矗、昂然劍立而揚名。并以“天然特種基因庫”、“動物王國”、“北方溫帶雨林”、“中國地方名山”和“三石天下清”著稱。
1.2.6.2 佟莊子農莊園 佟莊子農莊坐落在三塊石國家森林公園規劃區內,地域面積 27.45km2 ,盛產大豆、玉米、水稻、食用菌、山野菜、中草藥等地方土特產品。森林覆蓋率高達 92%,是 XX縣重點的生態建設村。
佟莊子農莊依托春賞一嶺野花、夏游青山綠水、秋觀漫山紅葉、冬吟白雪銀馳的四季旅游項目,形成了以山野菜、全羊湯、殺豬菜等為主的特色農莊旅游飲食文化。為游客提供品種齊全的農家小菜,住著農家小院大火炕,體驗著古樸的關東民俗風情和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挖掘出自己特色的娛樂服務,圍篝火、放禮花、唱卡拉 OK、地道的東北二人轉等。農莊先后被評為遼寧省村容村貌先進村、XX 市文明村、小康建設示范村、精神文明共建標兵單位等榮譽稱號,2002 年被列為遼寧省八家農業旅游示范點之一,2005 年被評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
1.2.6.3 小鹿溝風景區 小鹿溝風景區位于鄭家村西側山谷地帶,三面環山,原為小鹿溝自然屯所在地,05~06 年村莊整體動遷,欲修 18m 高佛體一座,配建星級賓館,與西側的前安水庫
共同組成小鹿溝度假村的主體。小鹿溝風景區山水相宜,注入鮮活的佛教文化,兼有自然和文化的雙重特征,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被列入 XX 縣“四點一線”黃金游線的重要一點。
1.2.6.4 腰堡水庫風景區 腰堡水庫渡假村位于 XX 鎮腰堡村,距 XX 市區 42km。它南對昂首欲鳴的鳳凰山,北對高聳巍峨的臥佛山,東靠山崖峻峭的老虎洞,西面則環繞著傳說中的臥龍山脈。集雨面積 139km2 ,重現期 50 年,總庫容 1628 萬 m 3 。這里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四季溫度均比市區低 5~60 C,不僅為農作物提供充足的水源,也是夏季的避暑佳地。
1.2.6.5 臥佛山 臥佛山由一尊巨佛而得名,其坐落于XX縣XX鎮腰堡水庫度假村,此山坐西朝東,佛體頭南足北,佛像慈祥地仰臥在 XX 縣 XX 鎮腰堡水庫度假村旁。
臥佛山莊依山傍水,風光旖旎,四季如畫。
1.2.7. 歷史文化資源 1.2.7.1 漢代長城 漢武帝時加強統治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修筑北部長城,《史記·朝鮮列傳》載,“漢興,為其遠難守,復修遼東故塞”。這里所說的“遼東故塞”,即指燕秦遼東長城。
遼東東段山墻首先是由 XX 開始修筑的,邊墻在 XX 境內由北向東南方向延伸,越過渾河后,過蘭山,轉向東南過 XX 縣上馬鄉,邊墻在上馬鄉西古家村西山向東通過上馬古、下馬古,過戴家山、前樓,然后折向東過公路,經城墻砬子,南下過 XX 鎮四道村,到王家村。邊墻分成兩條路線分別向南、東延續。
1.2.7.2 XX 墓群 XX 墓群位于 XX 縣 XX 鎮 XX 村東 2km 腰堡山南坡。1976 年 4 月,XX 市博物館整理了 5 座墓葬,均為小型石筑單室封土墓。XX 墓同前屯高句麗墓在墓室結構、隨葬品等方面很相似,年代亦相當于南北朝至隋唐時期。
1.2.7.3 山城及墩臺 (1)南彰黨山城
位于 XX 鎮南彰黨村東北 300m 山崗。山城東北西三面連群山,南臨狹長溝谷。山城呈橢圓形,依山脊構筑。城內遺存有素面布紋黑灰瓦,遼代瓷器殘片等。據考證該城約為唐——遼時期,占地 500m2 。
(2)烈士墓山城 山城位于 XX 村北 100m 處,高約 40m 的山梁上,山梁呈東西走向。山城已被辟為烈士墓地,城址平面呈長方形,辟有南門。城外有一周城壕,山城為高句麗山城,現保存較好。山城占地 1000 m2 。
(3)
同安山城 位于同安村東 500m 的開闊狹長的溝川,至城北分為兩條岔溝。南溝名為豆子溝,北溝名為歪脖溝。城址發現城墻、水井、瞭望臺及少量金元缸胎瓷片。其為高句麗山城,占地 3800 m2 。
(4)傲牛墩臺 位于傲牛村西 600m 處的頂峰,名曰高麗城子。墩臺利用自然山體略加修整而成,并有環繞其一圈的馬道。該墩臺為高句麗墩臺,占地 500 m2 。
(5)四道墩臺 位于四道村北 200m 處的墩臺山上。墩臺距地表高約 40m,用土石堆筑,頂部為方形。墩臺保存較好,墩臺山周圍有夾砂紅褐陶片等暴露地表。墩臺年代不詳,占地面積 500 m2 。
(6)五龍烽火臺 位于五龍村西 300m 名曰南臺子的高土堆上。墩臺頂部為方形,高約 5m。墩臺為土堆筑,外面鑲砌石塊青磚。墩臺為明代,占地 400 m2 。
1.2.7.4 其他遺址 XX 鎮擁有的歷史遺址還有:饅首的太清宮、金蟾井、狐仙洞、三塊石洞、必修洞、老虎洞、石門溝、土煙囪,XX 的聚玄寺,五龍、傲牛的烽火臺即與高句麗打仗時的瞭望塔。
1.3. 現狀特征及發展條件分析 1.3.1. 區位 1.3.1.1 地理交通區位 XX 鎮位于 XX 縣東南,南與馬圈子鄉一嶺相隔,北、西與上馬鄉相鄰,東與湯圖滿族鄉接壤。
距 XX 市 45km,距石文鎮約 20km,省級公路沈通線、市級公路撫金線貫穿全鎮,連通了 XX 與外界的關系,奠定了其交通樞紐的地位。
1.3.1.2 經濟區位 遼寧省東部水源涵養林區。位于遼中城市群內圈層,周邊城市的快速發展將帶動XX 經濟快速增長。是東部經濟區中心。
1.3.1.3 旅游區位 遼寧中部城市群生態旅游重要節點,生態旅游與歷史仿古旅游線樞紐。XX 縣外圈經濟發展帶重要的組成部分,XX 縣精品旅游線上重要的一點。
1.3.2. 行政區劃 轄 13 個行政村,13 個自然屯,1 個居委會。2004 年村屯合并以來,自然屯在行政上歸行政村管轄,但是經濟仍然獨立。
表 表 1.1
現狀村屯一覽表
1.3.3. 人口 1.3.3.1 人口分布 人口主要沿撫金線和沈通線分布,村莊大多散布在社河河谷及注入社河的溝谷中及臺地上。
1.3.3.2 人口規模 XX 鎮域常住戶籍總人口為 17581 人。千人以上村落比較多。
1.3.3.3 勞動力 勞動力占總人口比重大,在規劃期內維持勞動力總量平衡。規劃期末老齡化加速。
1.3.3.4 人口素質 行政村名稱 所轄屯名稱 饅首
佟莊 三家子、鴿子洞 鄭家 北溝 前安
XX
同安
彰黨 長礫溝、二道、八盤爐 王家 臺溝 四道
五龍
傲牛 梨樹、梨樹溝、矯家街 李家 夏家、炮手 腰堡 下古
人口素質比較低,大部分處于初中文化水平。
1.3.3.5 人口職業構成 人口職業種類比較單一,從事一產人數多,鎮域經濟結構不健全。
1.3.4. 經濟產業 1.3.4.1 地區生產總值 地區生產總值上升速度快,2006 年最高,主要是由于鐵礦開采量的增長,依據鐵資源含量調查及其經濟增長規律,鐵礦未來發展潛力不大。
1.3.4.2 財政及人均收入 財政收入上升速度明顯;人均實際收入偏低,鐵礦只是帶動了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沒有大范圍的解決人口就業。
1.3.4.3 三產發展特征 一產——農業經濟不發達,人均耕地少,林業發展潛力大。
二產——鐵礦開發對地方經濟的帶動作用潛力小。
三產——三塊石尚未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但前景廣闊。
圖 圖 1.1
人口年齡結構餅圖
0-1822%19-4543%46-6025%60以上10%0-1819-4546-6060以上圖 圖 1.2
人口職業分類比例圖
鎮域人口職業分類比例圖71%1%2%3%4%4%11%4%農 業 勞 動工
業手
工
業基
建行 政 管 理商 業 服 務交通、運輸郵
電農 田 水 利公 用 事 業文 教 衛 生金 融 財 政其
他表 表 1.3
近 近 10 年財政收入變化表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90156213177372 35846084199825050500100015002000250030001 2 3 4 5 6 7 8 9 10年 份 財政收入(萬元)表 表 1.2
近 近 10 年地區生產總值變化表
近10年地區生產總值變化表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1 2 3 4 5 6 7 8 9 10 11年份地區生產總值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產業結構特征:自 2001 年罕王落戶 XX 以來,一產、三產變化規律加強,工業產值上升速度加快,2006 年達到峰值。2006 年三產產值比例:17:65:18。工業產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基本在 45%上下波動,2000 年和 2006 年出現峰值。三產產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未顯現上升趨勢。整體經濟結構不成熟。
1.3.5.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總面積大;耕地少且分布分散;耕地分布特征與人口分布特征一致,大多散在社河河谷及注入社河的溝谷中及臺地上。
1...
推薦訪問: 總體規劃 旅游 XX上一篇:基爾霍夫定律電工實驗報告
下一篇:項目規劃書
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