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干影院/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黄文/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XX中型水庫建設規劃

| 瀏覽次數:

 XX 中型水庫建設規劃

 前

 言 ....................................................................................................................... 2 一、中型水庫建設概況與面臨的形勢 ....................................................................... 3 (一)中型水庫建設現狀 .................................................................................... 3 (二)中型水庫的作用 ........................................................................................ 3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 4 (四)面臨的形勢 ................................................................................................ 6 二、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 7 (一)指導思想 .................................................................................................... 7 (二)基本原則 .................................................................................................... 7 (三)規劃范圍 .................................................................................................... 9 (四)規劃任務 .................................................................................................... 9 三、流域水資源條件及規劃布局 ............................................................................. 10 (一)長江流域及西南諸河 .............................................................................. 10 (二)黃河流域及西北諸河 .............................................................................. 12 (三)淮河流域及山東半島 .............................................................................. 15 (四)海河流域 .................................................................................................. 17 (五)松遼流域 .................................................................................................. 19 (六)珠江流域 .................................................................................................. 21 (七)太湖流域及東南諸河 .............................................................................. 22 四、建設重點和總體安排 ......................................................................................... 24 (一)項目篩選條件 .......................................................................................... 24 (二)在建中型水庫情況 .................................................................................. 25 (三)規劃項目 .................................................................................................. 26 五、資金籌措與實施效果初步評價 ......................................................................... 28 (一)資金籌措 .................................................................................................. 28 (二)實施效果評價 .......................................................................................... 29 六、環境影響初步評價 ............................................................................................. 30 (一)主要環境影響 .......................................................................................... 30

 (二)綜合評價與對策措施 .............................................................................. 30 七、規劃實施保障措施 ............................................................................................. 31 (一)加強前期工作,提高勘測設計水平 ...................................................... 31 (二)妥善安置水庫移民,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 32 (三)重視生態環境保護,降低不利影響 ...................................................... 33 (四)建立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投資體系 .......................................... 33 (五)深化建設和管理體制改革,加快制度建設 .......................................... 33 (六)依靠科技創新,提高建設、運行和管理水平 ...................................... 34

 附表:1、XX 中型水庫建設規劃在建項目表

  2、XX 中型水庫建設規劃擬建項目表

 前

 言 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關于加強對水庫建設管理的通知》(發改農經[2004]1644 號)以及水利部《關于進一步做好“十一五”中型水庫建設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辦規計函[2006]212 號)的有關要求,依據已批準或編制的江河流域綜合規劃、《水利發展“十一五”規劃》、《城市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規劃》、《XX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規劃》、《“十一五”XX 水電農村電氣化規劃》以及流域或區域防洪規劃、水資源綜合規劃和小水電代燃料生態保護工程規劃等水利規劃成果和《中國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調查評價》、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力資源復查成果(2003年)》、《2006 水利統計年鑒》等刊印資料,水利部在各流域中型水庫規劃編制成果的基礎上,組織編制了《XX 中型水庫建設規劃》(簡稱《規劃》)。

 《規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總結以往水庫建設的經驗教訓,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為核心,針對流域和區域的特點、治理開發現狀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按照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在統籌考慮流域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情況、項目前期工作情況、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生態與環境影響等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 XX 中型水庫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任務、總體布局、建設重點以及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用以指導和規范今后五年左右時期的中型水庫建設。

  一、中型水庫建設概況與面臨的形勢 (一)中型水庫建設現狀

 截止到 2006 年底,XX 中型水庫(港、澳、臺地區除外)3000 座,庫容 852 億 m 3 ,中型水庫總座數和總庫容約占 XX 水庫總座數和總庫容的比例分別為 3.4%和 14.6%。

 由于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自然地理條件不同,中型水庫建設的分布也呈現不同的特點。按流域水資源一級區劃分,長江區中型水庫總座數和總庫容占XX中型水庫總座數和總庫容的比例最大,分別為37.9%和 34.9%;西南諸河區最小,分別為 2.2%和 1.9%。在區域分布上,中部地區中型水庫總座數和總庫容占 XX 中型水庫總座數和總庫容的比例最大,分別為 42.2%和 41.0%;西部地區最小,分別為 20.4%和 21.5%。

 (二)中型水庫的作用 我國的中型水庫主要分布在中小河流上,與大型水庫分別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大型水庫一般是位于大江大河干流和重要支流上的控制性樞紐工程,具有防洪、發電、供水、灌溉等綜合利用效益,保護對象或供水(電)對象一般是重點城市或區域;而中型水庫主要解決所在地區城鎮供水、農業灌溉以及防洪、發電等。是保障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水利基礎設施。

 1、防洪。已建中型水庫在中小河流防洪和抵御山洪災害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小河流沿岸分布著許多重要城鎮,中型水庫為保護這些城鎮的防洪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2、灌溉。已建中型水庫在發展灌溉面積和改善灌溉條件,提高農業生產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XX 有許多灌區特別是中小型灌區主要依靠中型水庫提供灌溉水源,中型水庫為保障地方農業發展、糧食增收作出了很大貢獻。

 3、供水。已建中型水庫通過調節徑流,蓄豐補枯,為許多城鎮和廣大農村地區提供供水水源,緩解了地方工農業用水供需矛盾,對保障地方工業和城鎮供水、提高抗旱減災能力作出了重要貢獻。

 4、發電。已建中型水庫對促進中小河流水能資源的開發利用,為城鎮和農村地區提供清潔能源,在帶動地區經濟發展、推動小城鎮建設、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 XX 開展的農村水電電氣化縣建設,很多是依靠興建中型水庫開發水能資源,既可改善農村地區能源結構,減少薪柴的砍伐,保護農村地區生態環境,又可增加農民收入,對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5、其它綜合效益。已建中型水庫除具有防洪、灌溉、供水、發電等效益外,還同時發揮了許多綜合利用效益。如水庫養殖、水庫風景區旅游、局部河段航運條件改善等。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現有的大部分中型水庫的規劃、設計、建設是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高,水利建設處于技術約束和經濟約束的階段進行的,加之中型水庫規劃設計審批制度不夠完善和規范,因此在水庫的規劃指導思想、服務功能確定、工程建設質量、運行管理機制等方

 面存在著不少問題,與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優化配置、綜合利用、有效保護、科學管理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

 1 、規劃和前期工作薄弱,部分地區存在無序 或過度 開發 我國流域面積在 100 平方公里以上,1000 平方公里以下的河流有 5萬多條,部分骨干河道雖然編制了流域規劃,但許多規劃期已過,需要重新修編,其它河流基本都沒有系統地編制流域綜合規劃,導致河流的開發管理出現缺位,部分地區存在無序開發或過度開發。

 我國多數中型水庫是在 20 世紀 50~70 年代建設的,由于受當時經濟社會發展條件和工程建設管理體制等方面的影響,在統籌河流上下游、左右岸等關系方面以及水庫綜合利用關系上考慮不夠。同時,受當時水文資料條件以及規劃設計水平的局限,水庫設計深度不夠,不少中型水庫所采取的設計徑流系列代表性不足,造成部分水庫建成后達不到設計能力,不能發揮預期效益,或因防洪設計標準較低而最終成為病險水庫,不僅影響中型水庫綜合利用效益的發揮,還影響水庫的建設質量和安全運行。據統計,在 XX3 萬余座病險水庫中,中型水庫 1100 多座,約占現有中型水庫座數的三分之一。

 2 、對河流 生態環境保護重視不夠 由于對水庫建設與河流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認識不足,部分地區只重視河流水資源開發和利用,不重視河流生態與環境的保護,加之管理不到位,很多中型水庫在規劃、設計、運行和管理中基本沒有考慮河流生態環境用水的要求。如西北地區的塔里木河、黑河和石羊河流域等,由于大量平原水庫建設以及水資源過度開發,導致下游河道斷流,

 尾閭湖泊干涸,河流生態系統破壞嚴重;西南地區電站無序建設突出,造成部分河段脫流嚴重,河流生態系統遭到破壞。

 3 、水庫移民安置遺留問題較多 由于我國已建水庫受當時政治、經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水庫移民安置存在安置補償標準低、安置方式單一等問題,盡管中型水庫相對大型水庫在移民安置和生態環境等方面影響較小,但由于數量較多,水庫移民安置遺留問題仍較為突出。

 (四)面臨的形勢 中型水庫是遍布我國城鄉的重要水利基礎設施,新中國成立以來,盡管我國城市和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已有相當基礎,但由于長期以來投入不足,中型水庫建設和管理相對薄弱,已建工程老化失修現象嚴重,已不能滿足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需求。“十一五”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時期,隨著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以及城鎮和農村居民用水水平的不斷提高,加之全球氣候變化以及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頻率增加等對我國農牧業生產、水資源供需的影響,中型水庫面臨著難得的建設機遇,也存在嚴峻的挑戰。

 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和生態與環境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解決我國中小河流防洪能力低,農村和城鎮洪水災害損失嚴重的問題;為我國城鎮和農村提供安全飲水和改善農村地區的能源結構,以水電代燃料,減少薪柴砍伐,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等都需要建設必要的中型水庫。但是,我國江

 河自然狀況十分復雜,生態與環境比較脆弱,人口眾多,耕地資源緊缺,人口、資源與環境的矛盾十分突出。中型水庫建設將面臨著耕地資源保護、水庫移民安置、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制約。因此,應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認真總結建國以來水庫建設的經驗教訓,慎重規劃水庫建設,尤其是在北方和平原地區攔河筑壩、興建水庫更需慎重,避免造成河道干涸,生態環境惡化,加重北方地區荒漠化;在協調好中型水庫建設與耕地資源保護、水庫移民安置、生態環境保護關系的基礎上,規劃先行,合理布局、慎重決策,使中型水庫建設符合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充分發揮預期效益,起到支撐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要求和建設生態文明的作用。

 二、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中小河流綜合開發治理為主要目標,堅持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堅持全面規劃、綜合利用、科學論證、合理布局、慎重決策,堅持興利除害、保護生態、移民安置并重,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著力解決城鄉飲水安全問題,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對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態安全的要求,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基本原則 1、堅持規劃先行、充分論證的原則。建立健全流域規劃體系,加強流域管理。中型水庫建設要符合流域規劃,統籌考慮防洪、供水、發電、

 生態與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綜合利用要求,合理布局、科學規劃。中型水庫建設項目的決策要科學化、民主化、程序化;在項目論證和設計方案優化比選中,要廣泛聽取專家、群眾和相關行業的意見,按基建程序做好項目前期工作和審批工作。

 2、堅持保護生態、協調發展的原則。中型水庫建設要尊重自然規律,把生態保護放在重要位置。水庫建設要充分考慮水資源條件,尤其要重視水庫建設對生態與環境的影響,避免對河流生態與環境帶來重大不利影響。要按照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要求,統籌協調防洪減災、水資源利用與保護、改善生態環境等多方面的要求,協調好各方意見,處理好近期與長遠的關系,實現中型水庫綜合效益最大化。

 3、堅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則。要根據流域水資源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因地制宜地進行水庫建設。南方河流上建設水庫,在考慮水庫興利效益的同時,要注重流域防洪的需要;北方水資源短缺地區的河流上建設水庫,在考慮綜合效益的同時,尤其要注重全流域的水資源合理配置,防止因上游過量用水而導致下游缺水、斷流和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

 4、堅持量力而行、突出重點的原則。要根據建設的需要和投資可能,遠近結合、突出重點,統籌合理安排中型水庫建設。優先安排水旱災害多發區、對保障區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作用突出,有助于緩解地區水事矛盾的重點中型水庫建設,確保工程建設質量,充分發揮投資效益。

 5、堅持建管并重、良性運行的原則。要高度重視水庫建設質量,把

 確保水庫大壩安全放到第一位。要高度重視水庫建成后的運行管理,按照有關規定,明晰產權,理順管理體制,落實管理職責和管理經費,建立科學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和水庫運行調度辦法,保證水庫長期處于良性運行狀態。既要加強政府在規劃布局等方面的宏觀指導作用,也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積極引導多元化投資主體參與水庫建設。對于以發電、城市供水等為主要目標的中型水庫,各級政府要加強監管,提出公益性、安全性等方面的明確要求。

 6、堅持以人為本、妥善安置移民的原則。要堅持以人為本,保護水庫移民的合法權益,把改善移民生活環境、解決移民生計、增加移民收入放在水庫建設的重要位置,統籌考慮移民搬遷與發展經濟、脫貧致富等各方面的需求,使移民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三)規劃范圍 XX 除香港、澳門、臺灣以外的 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規劃編制以省級行政區為基礎,以主要江河流域為單元,主要包括長江流域及西南諸河、黃河流域及西北諸河、淮河流域及山東半島諸河、海河流域、松遼流域、珠江流域、太湖及東南諸河。納入本次規劃的水庫項目重點是以防洪、供水及發電等綜合利用為主的中型水庫。本規劃重點對今后五年左右期間需要建設的中型水庫進行了安排。

 (四)規劃任務 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目標要求,根據《水利發展“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和重點領域,全面分析評價已建水利基礎設施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綜合分析經濟社

 會發展和環境保護對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要求,針對不同流域和區域特點以及各類水庫建設情況,綜合比選、科學布局,提出今后五年左右期間中型水庫建設的方向、目標、主要任務、總體布局和建設重點,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態安全的需求。

 三、流域水資源條件及規劃布局 綜合分析流域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城鎮化水平提高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防洪減災、水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統籌考慮流域或區域內大中型水庫建設情況,研究確定中型水庫的建設方向、規模和布局。

 南方地區以供水為主的中型水庫要充分考慮防洪要求,北方地區的中型水庫要充分考慮生態環境保護和水資源配置的要求,以水能資源開發為主的中型水庫應兼顧防洪、供水等綜合利用功能,充分發揮水庫的綜合利用效益。中型水庫建設應根據國家政策和發展戰略重點,在符合流域綜合規劃的前提下,以現有水利工程體系為基礎,合理進行布局。

 (一)長江流域及西南諸河 1、流域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情況 長江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 19370 億 m 3 ,折合降雨深 1086.6mm,水資源總量 9782 億 m 3 (其中地表年徑流量 9696 億 m 3 ),人均水資源 2246 m 3 (2000 年人口數,下同),屬于水資源相對豐富地區。現狀長江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 16.8%,其中地表水開發利用率 16.1%,尚有一定的開發潛力。從供水結構分析,在長江流域總供水量 1579 億 m 3 中,地表水約占 94%,地下水及其它水占 6%;在現狀地表水工程供水量 1485 億 m 3

 中,蓄水工程占 34%,引水占 30%,提水占 36%,流域供水量主要為地表水,且引提水所占比重大。

 西南諸河多年平均降雨量 9186 億 m 3 ,折合降雨深 1088mm,水資源總量 5775 億 m 3 ,人均水資源 29298 m 3 ,屬于水資源豐富地區。現狀西南諸河水資源開發利用率 1.2%,其中地表水開發利用率 1%,具有開發潛力。從供水結構分析,在西南諸河總供水量 97 億 m 3 中,地表水約占 99%,地下水及其它水源占 1%;在現狀地表水工程供水量 95 億 m 3 中,蓄水工程占 23%,引提水占 77%。流域供水量主要為地表水,且引提水所占比重大。

 2、已建水庫情況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 2006 年,長江流域已建成大型水庫 149 座(未統計部分大型水電站),總庫容 1228 億 m 3 ,中型水庫 1115 座,總庫容289 億 m 3 ,已建大中型水庫總庫容約占河川多年平均徑流量的 16%。

 西南諸河已建成大型水庫 5 座,總庫容 8 億 m 3 。

 3、擬建水庫的必要性及建設布局 長江流域降雨地區分配不均,四川盆地與滇中高原等地及部分周邊降水不足,水低田高,工程型缺水嚴重。長江上游地區和湖泊主要支流暴雨洪水洪峰高,破壞力大,由于防洪基礎設施較薄弱,城市和耕地集中的盆地與河谷地區的防洪問題突出,該地區供水基礎設施不足,已修建的灌溉工程,年久失修,供水工程年內調節能力差,灌溉面積不斷萎縮。長江流域是我國水能資源豐富地區,應按河流規劃盡快實施梯級開發。西南諸河地區水資源開發程度不高,水資源調節能力差,農業灌溉

 保證率和水利化程度普遍偏低,工程性缺水問題突出。長江流域及西南諸河地區中型水庫建設的主要任務是改善城鄉供水、農村灌溉和提高局部地區防洪能力。

 位于流域內的四川、重慶、云南、貴州 4 省(市)多屬山區、丘陵地形,地貌組合差異大,難以有具備修建大型水庫的地形條件,較適合修建中型水庫,通過合理布局建設一批中型水庫,可有效開發利用水資源,在避免對社會、生態環境產生新的不利影響情況下發揮水庫良好的綜合效益。

 擬建水庫主要布局在水資源相對豐富,但工程型缺水嚴重的云南、貴州、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市的山丘區,以供水和灌溉為主。通過中型水庫建設,改善局部地區的城鎮和農村飲水安全狀況,提高城鄉供水和工農業供水保證率,發展和改善灌溉面積,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為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結合水電電氣化縣建設和實施以電代燃料工程,建設一批以發電為主的綜合利用水庫,改善農村能源結構,保護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

 對工程型缺水嚴重的西南 4 省市,繼續加強“潤滇”一期、“興蜀”一期、“澤渝”一期、“滋黔”一期等工程的水庫建設,適度安排二期工程水庫建設。

 (二)黃河流域及西北諸河 1、流域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情況 黃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 3555 億 m 3 ,折合降雨深 447mm;水資源總量 707 億 m 3 (其中地表年徑流量 594 億 m 3 )。流域多年平均天然徑流

 量僅占 XX 河川徑流總量的 2%。人均水資源量為 647 m 3 ,屬于水資源緊缺地區。黃河流域現狀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達 76%,其中地表水開發利用率 67%,地下水開采率達 49%,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較高。從供水結構分析,在黃河流域總供水量 395 億 m 3 中,地表水約占 63%,地下水及其它水占 37%;在現狀地表水工程供水量 250 億 m 3 中,蓄水工程占 9%,引水占 71%,提水工程占 20%,引提水工程供水比重大。西北諸河位于我國西北內陸干旱區,包括新疆全境、甘肅河西走廊及內蒙古賀蘭山以西的地區。西北諸河的土地面積約占 XX 的 1/4,多年平均降雨總量 5421億 m 3 ,折合降雨深 161mm,水資源總量 1276 億 m 3 (其中地表年徑流量1174 億 m 3 ),由于氣候干燥,蒸發強烈,區內廣大的平原盆地屬于極端干旱缺水地區。近 50 年來,隨著人口和灌溉面積的不斷增加,各內陸河流域人工綠洲發展迅速,現狀地表徑流利用率達到 57.9%~67.0%,水資源利用率達到 34.9%~72.0%,在西北諸河現狀總供水量 568 億 m 3 中,地表水約占 85%,地下水及其它水占 15%;河西走廊、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等主要干旱平原區,存在水資源使用低效浪費和過度利用的不合理現象,致使河流下游水量持續減少,終端湖泊萎縮,直接導致土地沙漠化和鹽漬化。

 2、已建水庫情況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 2006 年,黃河流域已建成水庫 2752 座,總庫容 775 億 m 3 ;其中大型水庫 22 座,總庫容 682 億 m 3 ,約占 2752 座總庫容的 88%;中型水庫 165 座,總庫容 59 億 m 3 ,約占 2752 座總庫容的8%,已建大中型水庫總庫容已超過河川多年平均徑流量。西北諸河已建

 成水庫 701 座,總庫容 108 億 m 3 ;其中大型水庫 25 座,總庫容 49.7 億m 3 ,約占 701 座總庫容的 46%;中型水庫 149 座,總庫容 47 億 m 3 ,約占701 座總庫容的 44%。

 3、擬建水庫的必要性及建設布局 目前黃河流域水資源的開發與配置方面存在較多問題,需要通過合理規劃興建必要的蓄水工程,充分利用雨洪資源,配合南水北調工程,改善城鄉飲水,以及能源重化工基地用水,提高城鄉飲水安全和局部地區的防洪能力,改善灌溉農田的水源條件和農村地區的能源結構,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水庫主要布局在黃河支流上游山區,分布在水資源較緊缺的河南、陜西、內蒙古、青海等省區的具有水資源條件的山區河流上,以雨洪資源利用的供水水庫為重點,同時兼顧防洪、發電。

 西北諸河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和春旱缺水的問題尤為突出。內陸干旱地區屬于典型的“綠洲經濟、灌溉農業”,農業生產對灌溉用水的依賴程度很高,通過興建山區水庫增加對徑流的調蓄能力,可替代下游平原水庫,減少庫面蒸發,配合灌區節水改造、加強流域管理等措施進行流域綜合治理,恢復和保護生態。同時利用山區水庫可改善下游防洪和提高灌溉保證率,水庫的發電還能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動力,綜合解決西北地區突出的春旱缺水問題。規劃的中型水庫主要圍繞緩解春旱缺水矛盾和重要城市的資源型缺水問題,保障城鄉供水安全,滿足能源和其它礦產資源開發、國家重要商品棉基地和糧食生產基地建設對水資源的需求,圍繞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促進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

 發展和穩定。規劃水庫項目以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和局部地區的防洪問題為重點,同時促進農業節水灌溉,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以興建山區水庫為主,嚴格控制建設以灌溉為主的平原水庫。

 (三)淮河流域及山東半島 1、流域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情況 淮河流域由淮河與泗、沂、沭河兩大水系組成。淮河流域和山東半島多年平均降雨量 2767 億 m 3 ,折合降雨深 839mm,水資源總量 916 億m 3 (其中地表年徑流量 677 億 m 3 ),其中淮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 799 億 m 3 (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 595 億 m 3 ),山東半島多年平均水資源量117億m 3 (其中地表水資源量82億m 3 )。淮河流域人均水資源457m 3 ,人均、畝均水資源占有量低,屬于嚴重缺水地區。淮河流域現狀水資源開發利用率 53%(其中山東半島 63%),地表水開發利用率 47%(其中山東半島 31%)),地下水開采率 40%(其中山東半島高達 114%)。從供水結構分析,在淮河流域總供水量 613 億 m 3 中,地表水約占 68%,地下水及其它水占 32%,在現狀地表水工程供水量 416 億 m 3 中,蓄水工程占28%,引提水占 57%,調水工程占 25%,蓄水工程對天然徑流的調蓄能力還較低。淮河流域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汛期特別是豐水年汛期由于降水量大而集中,易造成洪澇災害,大量洪水排入長江和黃海,水資源利用難度大;偏枯年份水資源又供不應求。淮河水系上游、沂沭泗上中游和山東半島地區為山丘區,目前已建水庫大都在支流上游的山區,對雨洪水的調蓄能力不足,流域供水不穩定。特別是山東半島直接入海的河流,源短流急,大量水資源由于缺少調控而直接入海,難以攔蓄利用。

 2、已建水庫情況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 2006 年,淮河流域已建成水庫 8538 座,其中大型水庫 51 座,總庫容 375 億 m 3 ,大型水庫中淮河水系 24 座(總庫容占 51 座的 78%,含洪澤湖 135 億 m 3 )、山東半島 27 座(總庫容占 33座的 21%);中型水庫 257 座,總庫容 73 億 m 3 ,中型水庫中淮河水系172 座、山東半島 85 座,已建大中型水庫總庫容占河川多年平均徑流量的 66%。

 3、擬建水庫的必要性及建設布局 淮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較高,水污染較嚴重。規劃中型水庫主要是圍繞提高水資源調控能力,增加洪水資源利用量,按照流域水資源總體配置要求,充分利用雨洪資源和其它水源,結合南水北調工程,合理配置與高效利用當地水、外調水。布局在淮河上游支流、沙穎河上游支流、史灌河上游、池河上游等具備水資源開發條件的河流上建設一批中型水庫,以解決城鄉飲水安全和保障工業基地用水兼顧城鎮防洪和發電為主要任務。結合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建設,配套建設必要的中型水庫,提高水資源的調蓄能力,保障南水北調工程效益的發揮。沂沭泗水系的南四湖湖東山區支流和湖西平原區,規劃興建以供水為主的山區中型水庫和必要的平原水庫,緩解當地水資源短缺狀況,為解決飲水安全,實現城鄉集中供水提供水源條件。

 山東半島經濟發達,城市化水平較高,但區域內大多數中小河流直接流入海洋,缺乏調蓄水庫,導致水資源嚴重短缺。規劃興建以供水為主的山區中型水庫和沿海圍涂水庫。結合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配套建設

 必要的中型水庫,緩解城市和工業基地用水供需矛盾,支撐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

 (四)海河流域 1、流域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情況 海河流域包括海河、灤河和徒駭馬頰河 3 大水系以及灤河、北三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衛南運河 7 大河系,為典型扇狀水系,河流多為源近流短、季節性間歇河流。海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 1712 億m 3 ,折合降雨深 535mm,水資源總量 370 億 m 3 (其中地表年徑流量 216億 m 3 ),人均水資源 293 m 3 ,人均占有水資源量只是 XX 平均的 1/8,水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同時,海河流域降水量年內 75%~85%集中在汛期,往往又集中于幾場暴雨,所以地表水利用需要通過水庫工程調蓄。海河流域現狀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達 101%,其中地表水開發利用率 57%(灤河為 50%),地下水開采率達 113%(其中海河南系高達 134%),超采嚴重,已難以支持高強度的持續性開采。從供水結構分析,在海河流域總供水量 384 億 m 3 中,地表水約占 32%,地下水及其它水占 68%,供水結構不合理,許多城市供水水源單一;在現狀地表水工程供水量 121億 m 3 中,蓄水工程占 19%,引提水占 45%,調水工程占 36%,蓄水工程對天然徑流的調蓄能力相對較低,且區域間差別很大。由于長期缺水,海河流域一直在通過各項節水措施和手段緩解用水供需矛盾,總體上節水水平相對 XX 而言較高,節水的潛力已經有限。

 2、已建水庫情況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 2006 年,海河流域已建成水庫 1868 座,總

 庫容 314 億 m 3 ;其中大型水庫 33 座,總庫容 262 億 m 3 ,約占 1868 座總庫容的 84%;中型水庫 117 座,總庫容 36 億 m 3 ,約占 1868 座總庫容的11%。海河流域已建的大中型水庫多位于主要河流出山口,控制了山區面積的 85%以上,其總庫容已超過河川多年平均徑流量。

 3、擬建水庫的必要性及建設布局 海河流域是南水北調東、中線的主要受水區,在平原受水區的水資源條件得到改善后,在具有水資源條件的非受水區(上游山區)適量建設水庫,充分利用部分地表水,增加蓄水工程供水能力,有助于水資源配置格局和水源結構的優化調整。規劃中型水庫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圍繞解決水資源匱乏和防御洪水災害問題,進行流域內區域間水資源合理配置,優先使用地表水,充分利用雨洪資源,逐步置換地下水。以加快南水北調主體工程和受水區的配套工程建設為重點,對現狀以當地水資源為主的城鄉供水工程體系加以調整和改造,實現多種水源在時間、空間上的合理配置。

 海河流域人口和城市密集,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很高,地下水超采嚴重,水生態環境惡化。中型水庫建設必須謹慎布置,合理布局。在北四河平原規劃布局滯洪水庫和雨洪資源利用水庫,合理利用雨洪資源,改善生態環境。建設與南水北調工程配套的中型水庫,保障南水北調工程整體效益的發揮。在漳衛河山區河流上規劃布局中型水庫,保障中小城市特別是南水北調非受水區中小城市的防洪安全、飲水安全及經濟發展用水需求。在徒駭馬頰河水系,規劃布局必要的平原水庫,合理調度長江水、引黃水及當地洪澇水。

 (五)松遼流域 1、流域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情況 松花江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 4719 億 m 3 ,折合降雨深 505mm,水資源總量1492億m 3 (其中地表年徑流量1296億m 3 ),人均水資源2333 m 3 ,屬于水資源相對豐富地區。現狀松花江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 21.7%,其中地表水開發利用率 15.9%,地下水開采率 36%,尚有一定開發潛力。從供水結構分析,在松花江流域總供水量 392 億 m 3 中,地表水約占 60%,地下水及其它水占 40%;在現狀地表水工程供水量 236 億 m 3 中,蓄水工程占 21%,引水占 36%,提水占 43%,流域供水量地下水所占比重較大占四成,地表水供水量中蓄水工程所占比重較小,引提水所占比重較大,其中提水工程最大。

 遼河流域包括遼河、渾太河(大遼河)、大凌河、遼東半島諸河水系、遼西沿海諸河水系和鴨綠江等 6 大水系,遼西沿海諸河和遼東半島諸河水系均系獨流入海河流,除大凌河、小凌河、碧流河、大洋河較大以外,其它屬于源短流急的小河,水資源較難利用。遼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713 億 m 3 ,折合降雨深 545mm;水資源總量 498 億 m 3 (其中地表年徑流量 408 億 m 3 ),屬于水資源緊缺地區(鴨綠江水系水資源較豐富)。遼河流域現狀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達 40%(遼河為 66%、遼西沿海諸河和遼東半島諸河為 37%、22%),其中地表水開發利用率 24%(遼河為 48%),地下水開采率達 74%(遼河為 64%)。從供水結構分析,在遼河流域總供水量 210 億 m 3 中,地表水約占 42%,地下水及其它水占 58%,局部地區地下水超采嚴重;在現狀地表水工程供水量88億m 3 中,蓄水工程占60%,

 引提水和調水工程占 40%,盡管蓄水工程對天然徑流具有一定的調蓄能力,但地域分布十分不均衡。

 2、已建水庫情況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 2006 年,松花江流域已建成水庫 1906 座,總庫容 447 億 m 3 ,其中大型水庫 31 座,總庫容 377 億 m 3 (未包括部分大型水電站庫容),約占 1906 座總庫容的 84%;中型水庫 148 座,總庫容 45億 m 3 ,約占 1906 座總庫容的 10%,已建大中型水庫總庫容為河川多年平均徑流量的 27%。

 遼河流域已建成水庫 1218 座,總庫容 468 億 m 3 ;其中大型水庫 42座,總庫容 419 億 m 3 ,約占 1218 座總庫容的 89%;中型水庫 121 座,總庫容 37 億 m 3 ,約占 1218 座總庫容的 8%。已建大中型水庫的總庫容已超過河川多年平均徑流量。

 3、擬建水庫的必要性及建設布局 東北地區水資源分布東多西少,北多南少,松花江多遼河少,邊境多腹地少,水資源與生產力布局不相匹配。松花江流域水資源雖然相對豐富,但水資源分布不均,部分地區和城市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邊境河流水資源開發利用水平較低。遼河流域除了鴨綠江流域的水資源較為豐富以外,渾太河和遼西沿海諸河流域,人均水資源量小于 500m 3 ,屬于極度缺水,遼河干流和遼東半島諸河流域屬于重度缺水。特別是遼寧中部城市密集、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在振興東北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但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

 規劃中型水庫以保障城市和工業供水以及糧食主產區灌溉用水,支

 撐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為主要任務。東北中部地區城市化率高,用水量大,當地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高,供需矛盾突出,應在加強節約用水的基礎上,規劃建設中型水庫。東北西部地區為資源性缺水地區,水資源承載能力低,生態問題突出,應在合理安排生態用水的前提下,安排必要的中型水庫。

 (六)珠江流域 1、流域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情況 珠江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 8972 億 m 3 ,折合降雨深 1549.7mm,水資源總量 4723 億 m 3 (其中地表年徑流量 4708億 m 3 ),人均水資源 3193m 3 ,屬于水資源豐富地區。現狀水資源開發利用率 15.6%,其中地表水開發利用率 14.5%,具有開發潛力。從供水結構分析,在珠江流域總供水量830 億 m 3 中,地表水約占 95%,地下水及其它水占 5%;在現狀地表水工程供水量 787 億 m 3 中,蓄水工程占 43%,引水占 32%,提水占 25%,流域供水量主要為地表水,且引提水所占比重較大。

 2、已建水庫情況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 2006 年,珠江流域已建成水庫 14112 座,總庫容 860.7 億 m 3 ;其中大型水庫 74 座(未統計部分大型水電站),總庫容 559 億 m 3 ,約占 14112 座總庫容的 65%;中型水庫 604 座,總庫容 178億 m 3 ,約占 14112 座總庫容的 21%,已建大中型水庫總庫容為河川多年平均徑流量的 18%。

 3、擬建水庫的必要性及建設布局 珠江水資源總量雖然豐富,但時空分布極不均勻,隨著經濟社會的

 發展,水資源的供需、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水資源調控能力較低,洪澇災害嚴重,旱災問題日漸突出,近年來連續干旱缺水問題嚴重威脅并影響到流域工農業生產和城市供水安全;水污染不斷加重,水質型缺水加劇;河口及沿海地區水資源短缺,嚴重制約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流域水資源配置格局尚未形成,流域水資源管理手段薄弱。因此,珠江流域中型水庫的建設任務,是與大型水庫和其它水利工程合理配置和布局,發揮防洪、水資源和灌溉發電等綜合效益。

 為解決深圳、珠海等重要城市的水資源短缺問題,規劃興建以城市供水為主的中型水庫,提高供水保障程度。東江、北江和西江上中游地區山洪災害較為嚴重,規劃建設以防洪為主的水庫,保護城鎮和農田。貴州、云南等省山高水低,工程型缺水嚴重,城鎮和農村飲水安全問題突出。為加強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結合農村人飲安全和農村水電電氣化縣建設,規劃興建以供水、灌溉、發電為主的中型水庫,提高城鎮和農村的供水能力,改善農村飲水安全狀況和農業灌溉條件,同時,改善農村能源結構,保護生態環境,為少數民族地區及貧困地區增收解困創造條件。繼續建設“滋黔”一期、“潤滇”一期工程水庫,適度安排建設二期工程水庫建設。

 華南沿海諸河河流直接入海,源短流急,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較低。規劃興建以供水、發電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解決中小河流沿岸城鎮和農村地區的生活、生產用水和用電。

 (七)太湖流域及東南諸河 1、流域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情況

 東南諸河多年平均降雨量 4372 億 m 3 ,折合降雨深 1787mm,水資源總量 1993 億 m 3 (其中地表年徑流量 1986 億 m 3 ),人均水資源 2899 m 3 ,屬于水資源豐富地區。東南諸河現狀水資源開發利用率 13.2%,其中地表水開發利用率 12.8%,具有開發潛力。從供水結構分析,在東南諸河總供水量 320 億 m 3 中,地表水約占 97%,地下水及其它水占 3%;在現狀地表水工程供水量 310 億 m 3 中,蓄水工程占 35%,引水占 44%,提水占21%,流域供水量主要為地表水,且引提水所占比重較大。

 2、已建水庫情況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 2006 年,東南諸河已建成水庫 6916 座,總庫容 528.5 億 m 3 ,其中大型水庫 42 座,總庫容 414 億 m 3 ,約占 6916 座總庫容的 78%,中型水庫 261 座,總庫容 67 億 m 3 ,約占 6916 座總庫容的 13%,已建大中型水庫總庫容為河川多年平均徑流量的 26%。太湖流域已建成大型水庫 7 座,總庫容 10 億 m 3 ,已建中型水庫 13 座,總庫容 5億 m 3 。

 3、擬建水庫的必要性及建設布局 太湖流域降雨豐富,當地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高,區內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水環境污染嚴重,水質型缺水的問題比較突出。應重點突出節水型社會建設和水污染防治,暫不安排中型水庫項目。東南諸河水資源比較豐富,局部地區水污染嚴重。沿海中小河流直接入海,源短流急,城鎮和農村地區洪澇災害嚴重;區內經濟發達,水資源需求增長快,局部地區工程型缺水和水質型缺水并存。應在加大節水治污力度的前提下,適當興建必要的水庫工程,提高供水能力和供水保證率,配合已建蓄、引、

 提、調工程,構建水資源配置網絡,不斷優化水資源配置格局。

 布局在錢塘江上游支流、閩江上游支流、浙東諸河、閩東諸河、閩南諸河等中小河流上規劃興建以防洪、供水、發電等為主的中型水庫,提高城鎮和重點地區的防洪能力,解決城鎮和農村地區的生活、生產用水需求,充分利用水能資源,改善農村能源結構,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四、建設重點和總體安排 在已批準和編制的流域綜合規劃和水利發展“十一五”專項規劃的基礎上,根據各流域和各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條件以及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需求,經過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報、流域機構篩選的中型水庫建設項目逐項進行水資源條件、技術條件、生態影響、前期工作基礎、移民影響、經濟社會指標、建設管理體制等情況進行綜合分析比較擇優的基礎上,經統一篩選和綜合平衡,確定了五年左右期間中型水庫建設的項目和重點。

 (一)項目篩選條件 1、項目應具備已審批的河流流域綜合規劃、專項建設規劃、工程建設規劃等依據,前期工作至少達到項目建議書深度。

 2、水庫建設不影響上下游已有用水戶用水,區域和行業間矛盾基本協調,不會對下游河道生態造成不利影響,優先選擇有利于解決水事矛盾,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項目。

 3、優先選擇解決農村人飲安全等直接關系人民群眾利益的項目,并向西部和老、少、邊、窮地區傾斜。

 4、項目綜合效益顯著、技術經濟指標較優,工程建設和管理體制有利于項目良性運行,配套工程和移民安置有一定工作深度。

 5、開發利用程度達到 40%(或以上)的河流以及干旱內陸河區原則上不興建以灌溉為主的平原水庫。

 6、防洪為主的水庫應具備一定的調洪能力,防洪庫容原則上不低于總庫容的 40%,技術經濟指標基本合理。

 7、供水為主的水庫,年引水量原則上不得超過壩址處徑流量的 40%,單位庫容投資應與承受能力相適應,城鎮供水為主的水庫原則上需先列入城市飲用水水源地保障規劃。

 8、以發電為主的其它綜合利用水庫應為 XX 水力資源復查成果中的一類項目或農村水電電氣化規劃、以電代燃料規劃中的項目。

 (二)在建中型水庫情況 “十五”期間,XX 已建成中型水庫 230 座,總庫容約 79 億 m 3 ,按各省(區、市)上報資料初步統計,XX 目前在建的中型水庫 117 座,詳見附表 1(XX 中型水庫在建項目表),總庫容 38 億 m 3 ,主要分布在 16 個省(區、市),其中在建座數超過 10 座的省區依次是四川、重慶、云南、浙江、湖南和江西。

 由于西南地區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水資源條件,農民生產生活居住分散,解決農村灌溉和人飲問題主要靠中小型水利工程。為了支持西南地區水利發展,近年來,中央對云、貴、川、渝 4 省(市)的中型水庫給予了重點補助,其中“潤滇”一期、“澤渝”一期、“興蜀”一期工程開工座數較多,貴州“滋黔”一期工程開工水庫相對較少。在使用中央補助投資的

 43 座水庫中,西南地區云、貴、川、渝 4 省市使用中央投資相對較多為10.4 億元,約占中央補助投資的 80%。

 中央補助已建和在建中型水庫的投資約 53.6 億元。

 117 座在建水庫建成后,可新增總庫容 38 億 m 3 ,防洪庫容 5.5 億m 3 ,城鎮供水能力 18 億 m 3 ,水電裝機 110 萬 kW;為城鎮 238 萬人、農村 114 萬人用水提供水源條件,為 293 萬畝發展灌溉面積、167 萬畝改善灌溉面積提供水源。

 (三)規劃項目 1、項目總規模。本規劃確定的基本具備立項條件的中型水庫 261 座(其中包括由小型水庫加高擴建為中型水庫的項目),總庫容約 89.7 億m 3 。XX 中型水庫建設規劃擬建項目表見附表 2。

 261 座中型水庫項目均具有一定的前期工作深度,有近 31%的水庫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建議書)已由省級發改部門審批。

 2、項目流域分布。按照 XX 流域水資源一級區劃分,規劃的中型水庫主要集中在具有較大開發潛力的長江、珠江、松花江等流域以及東南諸河和西南諸河,共規劃 194 座、總庫容 62.9 億 m 3 (其座數和庫容約占XX261 座的 70%以上);黃河、淮河、海河、遼河流域以及西北諸河等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較高的流域,選擇具有水資源條件的地區安排 67 座、總庫容 26.8 億 m 3 ,其中 47 座(庫容約 17 億 m 3 )為利用雨洪資源解決城鄉供水為主的供水水庫。

  3、項目區域分布。在 261 座規劃水庫中,除北京、河北和上海 3 省市沒有列入中型水庫建設以外,云南、貴州、福建、四川、江西、重慶、

 浙江、黑龍江、山東、河南、吉林、湖北等 12 省(區、市)規劃 10 座以上水庫,合計 179 座、總庫容 54.4 億 m 3 (12 省(區、市)座數和總庫容約占 XX 的 68%、60%);其它省市(區、市)規劃水庫合計 82 座、總庫容 35.3 億 m 3 。

 4、項目主要任務和功能。在 261 座規劃...

推薦訪問: 水庫 建設規劃 XX

【XX中型水庫建設規劃】相關推薦

工作總結最新推薦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