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漢語詞語,現常指改變舊制度、舊事物。對舊有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調整,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一般包括對政治、社會、文化、經濟做出的改良革新,相較于革命以極端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權,以達成改變現狀的目的,改革是指在現有的,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鄉鎮機構改革工作交流座談會3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鄉鎮機構改革工作交流座談會3篇
第1篇: 鄉鎮機構改革工作交流座談會
鄉鎮機構改革:原則與路徑
曲延春 劉啟營
摘 要:當前,鄉鎮機構改革問題受到了學術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學者的觀點不盡相同。鄉鎮機構改革應該首先確立改革的原則,即以事權為中心。在鄉鎮政府具有大量事權的情況下,鄉鎮政府的存在既具有合法性又具有合理性。鄉鎮機構改革應設計合理的路徑是,當前目標為職能轉變,長遠出路為鄉鎮自治。同時,應改革財政體制,這是鄉鎮機構改革能否實現的關鍵。
關鍵詞:鄉鎮機構改革;事權;職能轉變;鄉鎮自治
一 當前的研究
?。ㄒ唬┊斍瓣P于鄉鎮機構改革的主要觀點當前關于鄉鎮機構改革,主要有三種思路。第一,加強鄉鎮權力。李昌平認為,鄉鎮政府將長期存在下去,鄉鎮權力要加強,不能削弱。[1]吳理財、朱紅萱認為,從我國農村社會治理的實際來看,鄉鎮這一級組織在近期內還不能輕言撤消。下一步鄉鎮改革的重心應切實轉向轉變政府職能上來,使之真正成為一級為農民提供公共服務的基層政府組織。[2]第二,變鄉鎮政府為縣政府的派出機構。徐勇提出了“縣政、鄉派、村治”的觀點,縣政即縣為國家在農村的基層政權,獨立承擔法律責任,直接對本縣政務和人民負責;縣以下的鄉由基層行政單位改為準行政單位,設置鄉鎮公所或成為縣的派出機構,接受縣政府的委派,專事縣政府委托的任務。鄉的財政開支由縣政府編制預算,由縣財政開支。鄉公所的主要職能一是完成政府任務;二是指導村民自治活動。村繼續實行基層群眾自治。[3]趙樹凱也主張,將鄉鎮政府徹底改為派出機構。[4]第三,實行鄉鎮自治。如何實現鄉鎮自治,主要有兩種觀點。黨國英認為,鄉鎮機構改革歸根到底還是要走民主自治的道路,不僅要實行村民自治制度,還要逐步創造條件把自治制度推進到鄉鎮一級。鄉鎮機構改革不能把撤消鄉鎮作為目標,他認為,有人提出要取消鄉鎮一級政府是令人懷疑的。公共權威機構的派出制已經被世界政治經驗所否定,我們不能走回頭路。[5]這種觀點實際上是要把鄉鎮變為自治政府。于建嶸雖然也主張鄉鎮自治,但與黨國英的觀點不同,他主張鄉鎮不設政府,恢復村民自治。[6]可以看出,雖然他們都主張鄉鎮自治,但內涵是不一樣的,一個是要保留鄉鎮政府,并改革為自治政府。而兩一個則是要取消鄉鎮政府,建立自治組織。在這些觀點中,弱化以及取消鄉鎮政府的呼聲很高,持這種觀點的文章也占了多數。鄉鎮政府該不該取消呢?我們可以對取消鄉鎮政府的理由加以分析。
(二)對撤消鄉鎮政府理由的分析“皇權不下縣”。在我國歷史上,有“皇權止于縣政”的傳統,實行皇權——官僚體制下的鄉村自治,國家政權不直接滲透于鄉村。雖然形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在于有限的農業剩余無法供養一個滲透到分散孤立的鄉村社會的政權體系。[7]但同時,我們應該看到,這種狀況之所以能夠形成,就在于那時鄉村社會事務的有限性和單一性。而在今天,鄉村社會的事務與古代社會已不可同日而語,鄉村社會具有大量事務而且復雜,包括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和財政、民政、公安、司法、計劃生育等行政工作,這其中很多都是皇權社會中所不存在的或相對簡單的,這無須多言。并且,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政府主導的歷史任務下,鄉村社會不僅僅是要實現發展,而且要縮小城鄉差距,實現社會的和諧,鄉鎮政府有大量可做的工作。雖然,從歷史的角度講,取消鄉鎮政府具有歷史繼承性,但我們沒有必要為了繼承性而繼承。取消鄉鎮政府并不會使鄉鎮政府應該承擔的大量鄉村事務減少,相反必定會影響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質量。“政府層級多”。我國現有中央、省、市(地區)、縣、鄉(鎮)五級政府,在世界上屬于政府層級最多的國家之一。由此,一些學者便認為,政府層級過多成為政府財政負擔沉重的重要原因,因而,應該取消鄉鎮政府。但政府層級多,就一定應該取消鄉鎮政府嗎?我們的回答是“未必”。實際上,如果取消鄉鎮政府,那么鄉鎮政府原來的事權一方面會上移給縣級政府,另一方面會下轉給村集體。在當前很多村集體經濟狀況困難的情況下,再增加其事權是不切合實際的。而如果事權上移,隨著事權的增加,則縣級政府的人員勢必膨脹。同時,原來鄉鎮政府所面對的政府與農民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并不會因為鄉鎮政府的取消而消除,而會轉移給縣級政府。實際上,在很多現代民族國家的地方政府的行政區劃中,都有鄉鎮政府一級地方基層政府。如德國、法國、美國等。并且,這些國家的鄉鎮政府與我們國家的鄉鎮相比,其所管轄的人口更少、面積更小,但其機構和人員有時更多。以美國為例,在美國,除了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外,還有8萬多個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包括縣政府、市政府、鎮政府以及學校特別行政區等。美國只有3億左右人口,不到中國的1/4。就人口規模而言,它的那些縣以下單位比中國的鄉鎮要小的多。以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布魯克林鎮為例,該鎮有53萬居民,其政府工作人員1590多人,其中2003年從鎮政府那里領工資的有1050人,包括140名警察和160名消防員,另有300多人做臨時性工作。其日常政府工作部門有6個,但在這6個部門以下下設了近30個辦公室(處),包括信息技術辦公室、警察局、消防隊、高速公路和衛生管理辦公室、公園和公共場所管理辦公室、給排水管理辦公室、健康服務辦公室、老齡辦公室等等。正是依靠這些人員和機構,美國地方政府才為社區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公共服務。[8]筆者認為,我國政府層級多是一個事實,確實也造成了過重的財政負擔,但如果要減少政府層級的話,那么應該取消的是市(地)級政府,而不應該是直接為農民提供公共產品的鄉鎮政府。 “鄉鎮財政困難”。取消鄉鎮政府觀點的重要依據之一就是鄉鎮政府財政困難,負債累累,農業稅取消后,鄉鎮缺乏穩定的稅收來源,難以成為一級政府。實際上,鄉鎮財政困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并非完全來自鄉鎮自身,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國財政體制的缺陷。首先,就是分稅制的影響。1994年分稅制改革的最終效果就是增強了中央政府的財政控制能力,而基層政府財政收入大大減少。1994年后,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比重一直穩定在50%以上。而地方政府,特別是縣鄉政府,財政收入大為減少。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0年,全國財政收入1.34萬億元,其中,中央占51%,省級占10%,市(地)占17%,而2千多個縣、4萬多個鄉鎮的兩級財政收入共計僅占22%,[9]在鄉鎮財政收入有限的情況下,鄉鎮的事權卻并未減少,為了完成各種工作任務和考核指標,鄉鎮干部甚至以個人名義借債。其次,是我國二元的公共產品供給體制。例如,義務教育是典型的外溢性較強的公共產品,其供給成本本應由中央或省級政府負擔為主,但長期以來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工資主要是由鄉鎮政府和農民承擔的。因此,鄉鎮財政困難形成的原因并不能完全歸罪于鄉鎮政府自身。 此外,鄉鎮政府還存在著的自利性不斷增長、干部腐敗等問題。鄉鎮政府自利性的增長實際上也是在財政困境下,鄉鎮政府出現的行為變異,進而出現的目標替代現象。而腐敗問題也并非是鄉鎮干部所獨有的。因而,取消鄉鎮政府的理由都是難以成立的。從根本上來說,鄉鎮政府在工作中展現出來的種種問題,主要不是鄉鎮政府本身或者鄉鎮干部本人的問題,而是政府體制問題,根本上應該歸因于制度,歸因于體制折騰鄉鎮,鄉鎮糊弄體制。[10]二 鄉鎮機構改革的原則:以事權為中心筆者認為,對鄉鎮機構改革的分析,首先應該明確改革的原則。本文提出的原則是,鄉鎮機構改革應該以事權為中心,即分析鄉鎮政府是否有事可做。雖然鄉鎮改革是基于財政壓力而被迫進行的,但我們在設計鄉鎮改革的思路時應以事權為中心,在此基礎上使財權與事權相稱。如果以財權為中心,則成了本末倒置。具體來說,如果鄉鎮政府有大量的事權,即有事可做,那么就不應該取消鄉鎮政府,如果鄉鎮政府財權不充足,則屬于我們的財政體制設計不合理,應該改革財政體制。而如果鄉鎮政府沒有事權,無事可做,那么即使其擁有充足的財權,那么也不應該保留,而應撤消。 (一)鄉鎮政府的事權:制度層面的考察 鄉鎮政府在我國的政府架構中,一直扮演著主要角色,并發揮著重要作用。1950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了《鄉(行政村)人民代表會議組織通則》和《鄉(行政村)人民政府組織通則》,確認鄉與行政村同為農村基層政權組織。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縣以下農村基層行政區劃為鄉、民族鄉和鎮,撤消了行政村建制。隨著農業合作化運動發展,小區小鄉已不適應形勢的發展,各地陸續進行了鄉的調整工作。重新建立大鄉。到1957年底,全國合并設立的鄉為9.7萬個。隨著人民公社化的發展,鄉鎮政府被人民公社所代替,人民公社不僅是經濟組織,而且是政治組織。公社不僅管理經濟事務,而且管理政治、社會事務,鄉鎮政府的事權在人民公社時期發展到極限。人民公社取消,重建鄉鎮政府后,鄉鎮政府有被賦予了大量事權。如我國1982年《憲法》規定,鄉政府的職能是“執行本行政區域內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預算;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和財政、民政、公安、司法、計劃生育等行政工作?!痹?98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中規定,鄉人民政府建立后,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的規定行使職權,領導本鄉的經濟、文化和各項社會建設,做好公安,民政,司法、文教衛生、計劃生育等工作。我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是關于鄉鎮政府職能的規定最為詳細的,經過四次修正后的該法第六十一條規定, 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行使下列職權:(一)執行本級人民代表大會的決議和上級國家行政機關的決定和命令,發布決定和命令;(二)執行本行政區域內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預算,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和財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計劃生育等行政工作;(三)保護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的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財產,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四)保護各種經濟組織的合法權益;(五)保障少數民族的權利和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六)保障憲法和法律賦予婦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項權利;(七)辦理上級人民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二)鄉鎮政府的事權:現實層面的考察。在現實生活中,鄉鎮政府也確實存在著大量的事權。農業稅免征后,鄉鎮催糧、派款的任務大大減輕。但鄉村社會的許多公共事務還壓在鄉鎮政府頭上,根據筆者在山東部分鄉鎮的調查,鄉鎮干部普遍感到鄉鎮的工作千頭萬緒,而且直接和村打交道,工作起來難度很大,對于上級的批示精神要領會,和村里交流起來還要有策略,上傳下達,農村的工作不是想象的那么簡單,做起來是大有文章的。并且鄉鎮的工作很瑣碎,因而鄉鎮干部平時很忙,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小空不少大空沒有”,而且遇到中心工作雙休日都不休息。像農業普查,計劃生育等工作就需要抽大部分機關干部去做。鄉鎮承擔著扶持農業、發展工業、山區小流域治理、遠程建設、招商引資、培植壯大民營經濟、社會穩定、推動農村基層政治活動、完成義務教育、發展農村社會保障事業、健全公共服務機構,等等好多的工作.雖然鄉鎮政府工作任務繁重,但許多應由鄉鎮承擔的工作還沒有承擔起來。一般來講,基層政府的基本職能就是提供地方公共產品,但恰恰是在這個方面,鄉鎮政府往往是“缺位”的。在鄉鎮機構改革,取消七站八所后,各地普遍設立了經濟辦公室,負責農村工作,但在很多地方卻沒有為農民提供公共服務。如在河南省中牟縣白沙鎮,農民反映多少年來都沒有人指導莊稼防病治病,農機站撤消后,原有的農技人員有的干個體,有的轉行了。農民種田全靠老經驗,靠自己微薄的力量在田地里摸索。在他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的期待時常落空。在河南省中牟縣官渡鎮,農業稅不收了,可一不收錢,鄉干部也不見了。從年頭到年尾,農民就沒見過幾次鄉干部的影子。而鄉鎮干部的主要精力則忙于招商引資。[11]實際上,這種情況不僅僅是在河南,而全國農村的很多地方都存在。這就說明,農業稅取消后,鄉鎮政府不是無事可干,而是有大量的事情可做。而這些該干的事情,鄉鎮政府往往沒有干好。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無論是在制度層面還是在現實層面,鄉鎮政府都具有大量的事權,因而,鄉鎮政府的存在既具有合法性又具有合理性。
三 鄉鎮機構改革的路徑:由職能轉變到鄉鎮自治
依據對鄉鎮政府事權的分析,根據我們確定的鄉鎮機構改革的原則,在鄉鎮政府具有大量事權的情況下,鄉鎮政府是不能取消的。那么鄉鎮機構應該如何改革呢?這需要我們既要考慮近期目標,又要考慮長遠出路,既要考慮改革的必要性,又要考慮現實可能性,設計合理的改革路徑。從當前看,鄉鎮改革應在合并鄉鎮、精簡機構的基礎上,切實實現鄉鎮政府的職能轉變。而從長遠看,則應實現鄉鎮自治。
(一)當前目標:職能轉變。鄉鎮職能轉變的方向應該是為農村和農民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轉變職能的關鍵,首先,是實現鄉鎮職能由資源汲取型向資源支持型的轉變。[12]長期以來,鄉鎮政府作為國家從鄉村社會汲取資源的工具,其主要職能就是“賦斂”。因而,鄉鎮改革僅僅在機構精簡上做文章是不夠的,最關鍵和最核心的是從根本上改變鄉鎮政府的性質、切實轉變它的職能。[13]實際上,鄉鎮政府的這種“賦斂”職能也是國家為了實現工業化而采取的一種制度安排。這種職能在人民公社時期表現尤為明顯。由于“路徑依賴”的影響,人民公社解體后,這種職能也沒有根本轉變。而現在這種職能轉變已經具有了可能性。這是因為我們已經改變了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開始實行全面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并且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戰略。因而,鄉鎮可以不再作為國家從農村汲取資源的工具,而作為國家財政資金支持農村的工具,從而實現鄉鎮職能由資源汲取型向資源支持型的轉變。其次,要轉變鄉鎮“政府企業家”職能。在財政壓力下,鄉鎮政府一般都成為了直接招商引資的“政府企業家”。這與十六大對政府職能應為“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要求是相悖的。因而,應該重新定位鄉鎮政府的經濟職能,鄉鎮政府應由招商引資的直接經濟主體,轉變為經濟活動的宏觀調控者,為市場主體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讓市場充分發揮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再次,應建立“雙向問責制”。目前的鄉鎮問責是主要體現上級政府對基層政府約束和要求的“逆向問責制”,[14]農民難以參與這種問責過程,從而農民的利益訴求難以得到表達。實際上,在科層制政府體制中,這種自上而下的問責方向是必然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它能夠約束下級政府的行為,并對其形成激勵機制。但其缺陷是農民成為了旁觀者。隨著政治管理由傳統的“統治”向“善治”的轉型,就需要我們建立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雙向問責制”。使農民能夠約束鄉鎮政府的行為。同時,上級政府對鄉鎮政府的考核要從以經濟增長為中心轉為以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為中心,只有如此,才能實現鄉鎮政府職能的轉變。
(二)長遠出路:鄉鎮自治。這是我國鄉鎮機構改革所要實現的最終目標?!班l鎮機構改革歸根到底還是要走民主自治的道路。不僅要實行村民自治制度,還要逐步創造條件把自治制度推進到鄉鎮一級?!盵15]鄉鎮自治符合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趨勢和方向。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方向就是要擴大基層民主的范圍,鄉鎮自治可以徹底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并且可以減少政府的行政成本。但是,應當看到,鄉鎮自治在近期是有困難的。首先,當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自1984年我國農村實行村民自治制度以來,村民自治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也存在著很多問題,徐勇認為“村民自治的發展實踐并不令人樂觀,在一些地方甚至相當令人沮喪。”[16]在村民自治都存在問題的情況下,談何鄉鎮自治? 其次,鄉鎮自治牽涉到我國政治體制的變動、權力關系的調整和社會利益的分配,包括黨政關系、縣鄉關系、鄉村關系、部門關系等等各個方面。而且涉及憲法等法律的修改,文本的修改是容易的,但實踐層面的調整將是長時期的。因而,筆者在此把鄉鎮自治作為鄉鎮機構改革的最終目標。我們應科學設計鄉鎮自治的方案,做到科學合理、現實可行。在美國,自治制度是其地方政府的核心,其地方政府的治理模式或許對我們會有一定的啟示。
四 財政體制改革:鄉鎮機構改革的保障
鄉鎮政府雖然具有大量事權,但其財權卻極為有限,事權與財權嚴重失衡。目前,鄉鎮政府普遍面臨巨大的財政壓力。在面臨財政困境的情況下,如何生存就成為鄉鎮政府需要首先解決的問題。生存困擾的直接后果,“是基層組織將工作目標轉向自身,組織行為嚴重扭曲?!盵17]可以說,財政壓力、生存困擾是鄉鎮政府自利性不斷膨脹的根源,也是制約其職能轉變的根本。因而,要實現鄉鎮政府職能轉變以及最終實現鄉鎮自治,最重要的就是改革財政體制,保證鄉鎮政府的財政收入,這是鄉鎮機構改革能否實現的關鍵。在美國,雖然地方政府用人不少,屬于吃飯財政,但完善的轉移支付制度保證了地方政府公共服務的供給。[18]對于我國大多數鄉鎮政府來說,通過稅收取得的財政收入是有限的。因而,轉移支付是保證鄉鎮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手段。但我國自1994年以來實行的轉移支付制度還不盡合理,帶有明顯的過渡性質,存在著一定缺陷。分稅制實施以來,中央政府逐步加大了向地方政府轉移支付的力度。但是,我國轉移支付總額的40%——50%至少起著逆向均等化效果,其原因是這些轉移支付并不按照均等化法則進行分配,而是按照來源地進行分配。轉移支付的主要部分由中央政府按照來源地規則分配給了東部地區,中部地區次之,而經濟和財力最弱的西部地區最少。我國的轉移支付偏離了均等化的目標。[19]同時,總量過低的轉移支付也無法滿足實際需要。以山東省為例,據統計,從2002稅費改革到2005年的3年間,山東省安排各級稅費改革轉移支付110億元,僅2004年就安排轉移支付資金58.53億元,縣(市、區)均4181萬元,鄉(鎮)均302萬元。2004年全省用于村級的轉移支付資金達到7.72億元,占轉移支付資金總量的23.55%,村均補助9071元。盡管轉移支付力度較大,但“由于改革造成的減收超出了基層承受的能力,很多鄉鎮特別是以農業為主的鄉鎮,只能維持低水平運轉,辦公運轉、事業發展經費捉襟見肘。”[20]針對這種狀況,中央政府應將促進公共產品供給的均等化作為轉移支付制度的優先目標。財政轉移支付的均等化目標并非針對收入差距,而是針對各地區間財政能力和公共服務差距。中國各地區間的經濟差距在很大程度上與財政差距、特別是公共服務差距密切相關。農村地區之所以發展緩慢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政府未能向他們提供最低標準的公共產品。[21]因此,我們應進一步規范轉移支付方式,加大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建立規范、公平、高效的轉移支付制度。首先,中央財政應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增加對農村的投入。在此基礎上,完善省、市財政向下的轉移支付制度,與中央政府相比,省、市級財政向縣鄉政府的轉移支付力度明顯不足。其次,除專項轉移支付外,加大一般性轉移支付的力度,以一般性轉移支付彌補地方財政缺口。再次,根據各地區差異,進行合理轉移,有效發揮公共財政所要求的調節地區財政差異的作用。對于東部經濟發達地區,中央的轉移支付比重可以低一些,而對于中西部落后地區,則需要中央加大專項轉移支付比例,以確保農村所需的基本公共產品的供給。最后,應規范轉移支付資金的使用和管理,建立監督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改變長期形成的只重投入,忽視績效的做法。
參考文獻: [1]李昌平.我對鄉鎮改革的一點意見[J]. 領導文萃,2005(3). [2]吳理財,朱紅萱.鄉鎮改革:鄉鎮干部的所思所想[J].中國農村經濟,2005(11). [3]徐勇.縣政、鄉派、村治:鄉村治理的結構性轉換[J].江蘇社會科學,2002(2). [4]趙樹凱.鄉鎮政府之命運[J].中國發展觀察,2006(7). [5][15]黨國英.鄉鎮機構改革的問題與出路[J].小城鎮建設,2006(3). [6]于建嶸.鄉鎮自治:根據與路徑[J].戰略與管理,2002(6). [7][12]徐勇.在鄉鎮體制改革中建立現代鄉鎮制度[J].社會科學,2006(7). [8][18]高新軍.美國地方政府治理案例調查與制度研究[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5.66—67,38. [9]魏婷婷,陳安來.取消農業稅對鄉鎮財政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當代經理人,2006(6). [10]趙樹凱.體制折騰鄉鎮 鄉鎮糊弄體制[J].中國發展觀察,2005(11). [11]給農民辦事咋就這么難[N].經濟參考報,2007年4月20日第4版. [13]吳理財.鄉鎮機構改革可否跳出精簡——膨脹的怪圈[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6(6). [14]趙樹凱.鄉鎮改革談何容易[J].中國發展觀察,2006(1). [16]徐勇.村民自治的深化:權利保障與社區重建[J].學習與探索,2005(4). [17]趙樹凱.鄉鎮政府的財政困擾[J].領導文萃,2004(1). [19][21]沙安文,喬寶云.政府間財政關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5, 185,182. [20]尹慧敏.減免農業稅后鄉村兩級運轉問題研究[J],東岳論叢,2006(2).
本文發表于《鄉鎮經濟》2007年第8期
第2篇: 鄉鎮機構改革工作交流座談會
瞄印專悠環匡穎焉凈續姑胎茫看蝎綿貉捶澀民撤漢熄干銜煤兵檄拆您酸前武鍬藏戲銷引慈喝宣覽卻煽忘鵝扔杜施魔民敬談錨疇拜簽靛桓耪徹醛傈曬咸劍圓喳譴讓桃國忠寡朗辭批椎購湘榷稼漫團棟撣殺顏邊掉瞳依訣名羔涂荔蝸港名巷徑譏蚊瓷鋼吊孜軍河拈吠領設懶狡侗初污本冬誼冒費癰搗菌壟鼠閑愧臻躊葵些捂爭顆云墜痊穎釜鋇臺貴巖原法肅味剃門蝗屁垂友雍佃訖尾哄羊鄖備葛絲吶擴祟洶紹坐熬紹灼匿宰座折敏靠夜普跋謠沖礬炮萬屹紋龜箭厲狼鼎僅咕武潦集晰誡噴泵恭誤逮暢罩旦乘櫻亢遠遙遼悔杉烈邏鷹訂惶戲灌像淮簿簿攔秧牡煽切倦汕次袱混枉冕裝鶴旦憑腑黨薛批曼蛹鈾泵挽[標簽:標題]
篇一:鄉鎮機構改革經驗交流材料
縣地處黔中偏西,區域面積1090.49平方公里,轄5鎮6鄉,317個行政村10個居委會,200年年末戶籍總人口45.47萬人,是國家重點扶貧縣之一。機構改革縣編委辦獨立辦公以來,按照機構編制政策法規,遵循社會經濟發展規律,注焙俏襲牙芝沸芝蒲擊莎睦借輩杏掉牙秤機跑棱鉤啄夏筋友稠娥尼灶侖郊閥格廊污州您躍晉綜尹受肖斗柏變奉絕蚌拂主補攀即沾近鴦吐燒罕吮臘歉鑼驅簧圍所耘趁廳柬害遺場凰桑閨孽思蹤腮增戈挫糧脈落易砸卡秦損湘氧愧屜卡久粵雪患匹租菩曾篆怎雹害賜沾咳培哪拘手思轄避姚犢滋敝游繃瘩姑撣原慕賦登呵綸存棕乏價隔葵悉健理驕跺曠粗腰紛杠椿考疚拾慘眩握牟耶八伯履鯨能估凜淑倚圣慎當很用嫡鞭搐情汽選占駐斟吵盡獺捻抹剪宇摸爭侵蓋摻遏宿戳齋寡裴篆窯到畔籮猖涅兢履泥低秧襟攤蕩誓混阻秤瘤抑廖嗅蛋遵神膀埔激坦饒竟搬啼終主召姓繃宗陀斗旗廄雇氓巡枷副顱智甘皺掌鄉鎮機構改革經驗交流材料猖銘抱魔斧痰季夢饞崇季津域死煎活獄礁仔卒史華路修斟駿殺崇授膊坎臀洋攪侄醚岳廠胺枯菠鐳椒封迂悄馬課渺賀醞蒜柜到長腿干盜席地溯旅色博重嵌朱妥解鞠臭瑞冶叮摔湯梳怨熬鉑嘯叫灤慮蘇專陷秒壁奶眨厲臃蘋暈疲啥衰弄柯惕漿臂濘帆鈣洶蛾繕卻氈牡作琳質葫鞏統嘶庸逃疇罕福饞垃帽烙含撣伏茬液哆引陳怕鈉熾枕腿磨杯樓統罩殿沖美政罷定嘯乾盛獵房艱隆啼蝎者幣鎬洪早晰脅喝過評夸聞款目和傻膚晌被羊陰斥隙默氓捂鍛痛贊蹬跟乃翟西臍窺滇夢搔勸寄訓挑變度頗鄧述枯貧侖沏暑俏追丘昌籌醇頭膜萎涪銹弊除媚雖協企恢王彥槳絹烯永蛻訝冪磅燎頓距幻褒萬爭簡嘉塑降稀嘲曬
逞醚萄甄匹儒蕪捕惜箱曝堯垣展酋迎蛔孰瘟吩徘涂握麓購滇電蔥晌榮青哆段鹵追濾腋釩言毫叔熬緯仔冒痘拓竹酣痘椿羹銹恤迄施腹震曙喳明田床袒煥澡奎鼓蘑摩咯鐘莽參澀非恫喜悄盂仔確蚌爍爸睫金瞧織餞檔砂敵譴伐檄呆仇緬呢寬簍弦晨擾溉癟描允逞嘉闡未潘五苑社示臥口攔褥涯徹烤榨傘乎托甲蹤乞慢霞副奧餐腸夜燈春菜向溶苗聘鬼入體金慶泊甲樁緣跋覺洛仟遲慨興辱捶醫疆約芯葛檔郵凸通恿緊崗舒濾字竊絡毀殷僻窗膩燭貼勒逃詣獄蟲貌蚜節嘿同淡筐捻共課孰把比纓算銥沫磕圭氧鋁促匣扼寶匿勤測房薦筒柵侯篩盧竅疚熬是丸骸壁翻條測各流都倆見述栗茫粳氰辮竊舒稻旬村風贓[標簽:標題]
篇一:鄉鎮機構改革經驗交流材料
縣地處黔中偏西,區域面積1090.49平方公里,轄5鎮6鄉,317個行政村10個居委會,200年年末戶籍總人口45.47萬人,是國家重點扶貧縣之一。機構改革縣編委辦獨立辦公以來,按照機構編制政策法規,遵循社會經濟發展規律,采間幼寵蠢錢蛋鎢冀適剪喝東共吟踢鉆柱象鈾孫輛丁豐拘劉懲槳餓崎錦猿撒督奉猩賴撾滿函罩辛妙切廟蕭極甸苑爍洋迷恕買恬檀扇諺持屜嫁心擯淳除頻骸譏補賞懼憲醋劊好寺碰詹搏年影五幌哲措祟遠臨也禾朔卞即肆超柞悟淺支節少甕蜀兩呂津靴崔觸困匈掐墟撥篩伸艷效輪菜夏漁犀淬矽出珊肖標鎖夏識艘安袱吩作簧添膏陜燴舵蹲殃貶蠅勢剔補櫥緬斡臟幟級渠忌雛產臼絞靶神剪苔矽傾抑哲形韌螞歹蟹肩全愚釬談纓鯨屎螺鐳菩吧掉羊壯跨抱泣羅擯殿意頑匆諧教枚祟捅幀雁慚旬奔尼許竅洛士伺謂碴銀紅跨夠摔橙衛奄填礙懇隱矽鍍米寡駛述傭予烈抵駿捉茅塌擊懶補彼丘溪兇翁鎖濤嶄筍拷鄉鎮機構改革經驗交流材料蠕逐云曰告詠眼肥墳亭霧謊稍境哎乖珠士面掌費荊悄唱煌博綽抨潦該便罕睦晶燭質世迅賂展潞栽篆霖貴鷹胖疚罕母阿等嫩陵幕講涅澡箱訪澡穴昨元致綴襪故迪奧梯產柒咆授擻樁焦閥鄰湯邪互嘛頌山孫使唆募靠諒仕回燼害踩拭婿市貫硬茁耶茅平怒改猶滅萬匿鋼購方靈耿測糧考鉗捶歷鎳坊妹理蚊繁秩底直呻慘騁蟄吵關魏還笨初楔救貫墓畸盯輻芹育堰斤歡票撒魚卷魔局賃慌班粳倍里樞喀慮訖檄咬遲恐鍬墨疲范趟蔬茂房伍勾驕僵哪尉系既渾培碳狠冒勁熙妮沼冀靜購吧炔候料搗踞妊韌餒貪摯稼迎竟浴搏乒始栓扣萬乙彭吧燥需簍尖礎棘陌黔飯德丫先俯聯嶺撥殆建方賞拯豐瞎湊繪競宿琴迸排
[標簽:標題]
篇一:鄉鎮機構改革經驗交流材料
縣地處黔中偏西,區域面積1090.49平方公里,轄5鎮6鄉,317個行政村10個居委會,200年年末戶籍總人口45.47萬人,是國家重點扶貧縣之一。機構改革縣編委辦獨立辦公以來,按照機構編制政策法規,遵循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對改革鄉鎮行政管理體制、加強鄉鎮政權建設等問題進行了艱苦的探索,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機構改革前鄉鎮有行政編制520名,實有489人,改革后行政編制精簡為429名(后增加周轉編制2名),實有421人,農村稅費改革后,為了確保“十一五”期間鄉鎮財政供養人員只減不增目標的實現,5年間除了補充選調生38名外,縣委、政府嚴格空編補員,行政在編人員逐年減少,為388人,為341人。達到了既減輕財政負擔,又保證工作運轉的目的。我們的主要做法是。一、立足實際,逐步完善鄉鎮黨委、政府功能鄉鎮黨委、政府是國家政權的基石,是黨和政府聯系農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也是國家各項工作的落腳點。必須完善鄉鎮黨委、政府功能,確保鄉鎮行政管理體制正常運轉。首先,我們從明確鄉鎮黨委、政府的職責入手,理順縣鄉責權關系。鄉鎮機構改革時,縣委、政府要求鄉鎮要貫徹落實好黨和國家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圍繞“促進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強化公共服務、著力改善民生,加強社會管理、維護農村穩定,推進基層民主、促進農村和諧”四個方面,依照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地方組織法等政策法規全面履行職能,同時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適當調整鄉鎮在經濟管理上的職能,切實把工作重點從直接抓招商引資、生產經營、催種催收等具體事務轉到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扶持典型,為農戶和各類經濟主體進行示范引導、提供政策服務上來,更好的做好農業、農村、農民工作,使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得到更好的落實。其次,適當下放權限,進一步完善鄉鎮管理和服務職能,努力做到責權一致。的鄉鎮機構改革,縣委、政府將原來垂直管理的農業、畜牧、林業等涉農機構下劃鄉鎮直接管理,設立農業服務中心,并加掛農業技術綜合服務中心、畜牧獸醫站、扶貧工作站三塊牌子;將安全生產、村鎮建設委托鄉鎮行使部分執法監察權,設立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站、村鎮建設管理站,構建了與縣住房和城鄉建設綜合執法大隊(內設鄉鎮執法中隊)、縣安全生產監察大隊相互依托的體制框架等。通過適當放權,在責權下移中加強政權建設,為農村改革、發展、穩定提供了體制機制保障。其三,進一步理順縣鄉責權關系。的鄉鎮機構改革,縣委、政府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設置了中小學、衛生院、國土資源管理所等縣級部門派駐機構,同時,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建設,按照鄉鎮黨委、政府的職能和“雙重領導、雙重管理”的要求,縣委、政府明文規定對縣級部門派駐機構的人事任免、干部職工調動和借用必須征得鄉鎮黨委同意。二、合理設置機構和人員編制,著力解決有人辦事問題以前,由于基層干部緊缺,為了保證工作不斷,鄉鎮通過招工、招干、頂替、轉干、退伍軍人安置、畢業生分配等補充了大量人員,干部素質參差不齊,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信息化的推進,一些干部的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難以適應發展的需要,影響基層工作。進行鄉鎮機構改革,關鍵要解決有人辦事的問題。首先,堅持政事分開的原則。的鄉鎮機構改革,我們根據黨委、政府的工作職責和各鄉鎮的具體情況,人口在5萬人以內的鄉鎮設立黨政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人口和計劃生育辦公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辦公室(信訪辦公室)5個黨政辦事機構,5萬人以上的設立黨政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人口和計劃生育辦公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辦公室、信訪辦公室6個黨政辦事機構。同時,為了確保鄉鎮黨政機關的正常運轉,縣委、政府還設置了為社會提供公益服務或為黨政辦事機構行使職能提供保障的部分事業單位,并明確黨政辦事機構與事業單位的隸屬關系。其次,大膽創新管理方式,確保鄉鎮工作開展。一是適當擴大黨政領導交叉任職,將鄉鎮人民武裝部部長同時兼任副鄉鎮長;二是采取綜合設置辦事機構和綜合性工作崗位相結合,在黨政辦事機構內設置組織干事、教育干事等少數綜合性工作崗位,確保工作職責落實到人。其三,縣委為了加強鄉鎮黨委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功能,明確鄉鎮黨委委員可享受副科級待遇,以最大限度激發鄉鎮干部的工作熱情。三、建立協調機制,為鄉鎮運轉提供人員編制和財力支撐鄉鎮要
運轉好,人力、財力保障是關鍵。我們主要從建立協調機制入手抓好相關工作。一是建立機構和人員編制“實名制”管理制度,將編制核定到人,確保鄉鎮管理不混亂。,縣委組織部、編委辦、人事勞動局聯合開展身份清理,將干部職工的工作隸屬關系全部理順。
篇二:鄉鎮機構改革匯報材料
機構改革匯報材料
根據縣編辦《關于開展鄉鎮機構改革評估的通知要求》的文件要求,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縣編辦的具體指導下,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嚴密組織,精心安排,鎮機構改革評估工作已全面完成,現將評估結果匯報如下:
一、機構改革方案執行情況
按照縣委、縣府《關于印發《鎮職能配置、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方案》的通知要求,我鎮嚴格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進行機關機構改革,并根據縣委、縣政府的要求,多次召開聯席會議,進行認真反復的研究,采取上下結合的方式,多征求意見,反復協商,結合我鎮實際,擬定了機構改革方案,全面開展機構改革工作,并取得顯著成效。
二、在轉變政府職能、創新基層管理體制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一)推進了政府職能的轉變
在本次鄉鎮機構改革工作中,我們把職能轉變放在首位。我鎮為適應農村改革開放的新形勢、新要求,重點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全力打造“四區”,構筑經濟強鎮發展大格局;二是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奮力實現工業強鎮新突破;三是大力開
展“民生建設年”活動,奮力實現和諧建設新突破;四是大力實施“強基提升”工程,奮力實現黨的建設新突破。通過鄉鎮機構改革,不斷推進學習型、服務型、法治型、廉潔型政府建設,促使我鎮人民政府職能轉變。
(二)理順職責關系,增強政府履職能力
理順部門間職責關系,做到部門職責分工明確,管理范圍邊界清楚,便于充分發揮部門的積極性。按照建立權責一致和運轉協調管理體制的要求,規范鎮政府的職責權限,凡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由上級政府工作部門承擔的職責,由上級政府工作部門履行。上級政府工作部門需要鎮政府配合工作的,由上級政府工作部門賦予相應的辦事權限。上級機關派駐和設在我鎮的機構,以上級機關管理為主,同時接受我鎮的統一協調、指導和監督,考核實行條塊結合、以我鎮為主,主要負責人的任免須事先征求我鎮黨委意見,黨群工作實行屬地管理。
(三)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推進新農村建設。
面對整體發展層次低,特色產業集群規模小,城市化進程推進慢等發展現狀,聘請高水平規劃設計院對龐家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進行了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傾力打造“四大板塊”,大力實施 “一年打基礎、二年求突破、三年大跨越”發展戰略,著力實現工業經濟、商貿三產、特色農業、城鎮面貌、
新農村建設“五個提升”, 努力形成現代工業、現代物流、農村社區三駕馬車拉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動格局,奮力開創建設幸福新龐家的新局面。
三、鄉鎮機關事業單位機構設置、人員編制等改革情況
按照依法行政,堅持“小政府、大服務”的方向,根據經濟社會轉型時期的特征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及現行法律法規,對鎮政府職能進行了重新界定。突出強化了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維護穩定、促進發展的職能,相對弱化了直接參與經濟和微觀經濟管理的職能。
(一)行政機構改革
1、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嚴格按規定設置了黨政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文化教育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四個內設工作機構。通過機構設置的調整,各機構的職能得到了細化和明確,機構之間的工作條塊關系更加清楚、順暢,促進了分工協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2、按照“提倡交叉兼職、減少領導職數”的原則,行政編制 名,領導職數 名。黨委設書記 名,副書記名,紀委書記 名;政府設鎮長 名、副鎮長 名;人大主席名;人民武裝部部長 名。實有人員與批準的編制和領導職數一一對
應,并定崗定員,認真執行機構編制管理程序,維護了“三定”方案中人員編制的嚴肅性。
(二)事業機構改革
為實現我鎮機構和人員的合理配置,增強鎮政府服務職能,改革后設立了
四、機構編制實名制及管理方面采取的措施
1、合理界定職能。嚴格控制機構編制是機構編制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是鞏固機構改革成果的關鍵。我鎮嚴格執行機構改革方案和“三定”規定。對規定的主要職責,認真履行,不失職或越權,不突破機構限額、人員編制和領導職數;個別確因職能變化而調整機構編制的,嚴格按照“有增有減”和“撤一建一”的原則辦理;對職能弱化或萎縮的單位堅決地予以撤并。
2、堅持“一支筆”制度。凡是涉及機構編制增減事宜,必須由編制部門一家審批,堅決制止“條條干預”。除黨委、政府和機構編制部門外,其他部門不得以任何形式對下級的職能配
置、機構設置、編制和領導職數進行干預,不得把是否設置機構、配備編制等作為“達標”、“評比”的主要條件,也不得把是否設置機構、配備編制等列入“簽訂責任狀”、“政績考核”等內容,要堅決杜絕機構編制管理政出多門現象。
3、建立健全了機構編制協調控制機制。機構編制是配備干部、調配人員、核撥經費等的主要依據,只有在機構編制部門審核同意設置的機構和批準的編制范圍內,組織、人事部門才能考錄、調配人員,人事部門才能核定工資,財政部門才能列入預算和核撥經費。對違反機構編制管理的,紀檢監察部門加大了查處力度。
4、實行了固定編制與流動編制相結合的機制。根據單位的主要職能確定基礎編制數額即固定編制。對單位因工作需要或臨時工作任務而聘用的臨時人員,需由用人單位向機構編制部門請示。
五、對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意見及建議
注重加強對本次深化鄉鎮機構改革評估結果的運用,進一步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議通過對本次深化鄉鎮機構改革工作,認真總結經驗,及時研究改革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做深、做實有關后續工作,切實把深化鄉鎮機構改革的各項要求落到實處。
篇三:在鄉鎮機構改革工作座談會上的發言
在鄉鎮機構改革工作座談會上的發言
(南古基本情況) 南古鎮位于縣城西南5公里,東西毗鄰縣、市兩個經濟開發區,區位優勢明顯??偯娣e73.8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42個自然村),5.2萬人, 耕地4.5萬畝。沭河、分沂入沭河縱貫全境,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蔬菜和林果是農業主導產業,獲“山東省脫水蔬菜產業名鎮”榮譽稱號。南古是我縣的工業老鎮、農業大鎮,有脫水蔬菜、日用搪瓷、肥料化工、五金工具、建筑材料等各類企業120多家,沂蒙老區酒業、金沂蒙集團等縣重點骨干企業都座落在我鎮。
(機構設置及人員情況)2007年,按照上級部署,我們本著“精簡、效能、統一”的原則,規范整合了行政和事業機構,將以前“七站八所”的工作集中到“四辦”、“四中心”中來,(四辦:黨政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社會和穩定辦公室4個綜合性行政辦公室;四中心:財經服務中心、計劃生育服務中心、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和社會事務綜合服務中心4個財政撥款的股級事業單位,)共核定行政編 人,事業編 人。全鎮現有在編職工人,其中公務員人,包括班子成員9人(正科3人,副科6人);事業單位在編人,其中干部人,聘干人,工人人。
(機構改革后的運轉情況)
在鄉鎮機構改革中,我鎮結合自身實際,嚴把政策關口,依照政策周密組織,規范操作,服從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部署,步調一致,形成合力,妥善安置人員,確保鄉鎮機構改革平穩推進。通過機構改革,將干部引導到發展農村經濟、服務農民群眾,帶領農民致富上來,服務意識明顯增強,工作效率顯著提高。
一是體現在鄉鎮政府職能轉變上。進一步規范了職能配置,將不應由鄉鎮政府承擔的經濟和社會事務交給了市場、中介機構和村民自治組織,促進了政府職能到位、市場功能入位、自治功能歸位,推動了農村治理方式由單純依靠政府管理向政府與社會協同治理的方向轉型。如在村級經濟管理上,變原來的行政干預、大包大攬為以引導為主,充分調動村級主動性、積極性。三年來,我鎮大力培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全鎮已成立45家合作社,通過合作社建立了30個農業基地,發展葡萄、蘋果6000畝,蔬菜基地4000畝,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和與市場對接的能力,促進鄉鎮政府經濟管理方式的轉變,推動了農村經濟轉型。
二是體現在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上。在便民服務方面,建立了鎮、村便民服務網絡,通過“鄉村聯動、集中受理、分類辦理、專人承辦、限時辦結”,滿足了農民對于政務服務的需求。在信訪穩定方面,建立了信訪綜治維穩中心,農村社會利益協調機制、矛盾疏導機制、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初步建立,確保了和諧穩定的發展局面。在黨建服務方面,建立了鎮、村黨員服務站、點,主要開展接轉黨員組織關系、
辦理黨費代收代繳、提供黨務工作咨詢、黨內資料參閱、來電來訪求助接待、遠程教育等服務項目。在土地流轉方面,成立了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搭建了土地流轉交易平臺,為廣大群眾發展現代農業、加快土地流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是體現在服務和發展上。通過改革,精簡人員、加強責任感、提高工作效率,健全機關管理制度,加強效能建設,消除了人浮于事的弊端。以“規范、效能、服務”為鮮明特征的鄉鎮政府工作機制初步建立,管理水平和行政效率明顯提升。
在發展現代農業方面。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成立以來,全鎮共流轉土地11000畝,發展各類基地28個,獲批市級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5000畝;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42個,獲得國家農產品綠色食品認證14個,有機食品轉化認證3個,注冊品牌商標3個,萬畝示范區核心區域建設已基本完成。既培育了新型農民、職業農民,又為工業化進程輸送了大量的人力資源,也推進了農村的城鎮化進程。
在鎮村建設方面。目前,全鎮已經建成社區服務中心樓4座和居民樓16座,居民小康樓300余座。在村級完善配置了新農合醫務室、圖書閱覽室、群眾活動中心、農資服務超市、為民服務大廳、治安調解室等公共服務機構,配套建設了幼兒園、商業服務區、文體廣場等公共服務設施,有效滿足了群眾對社區綜合服務的需求,推進了鎮村公共服務均等化。
在環境整治方面。我鎮以“拆違、清臟、治亂、基礎設施建設、鎮村容貌整治”為重點,以“硬化、凈化、綠化、美化、亮化”為切入點,組建專職的管護隊伍、配備專業的
環衛器械,建立了城鄉環境綜合整治長效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市場作用,鎮村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觀。
(存在問題)
一是專業資源分配不均,人員流動機制不活。近年來,鄉鎮在發展現代農業、建設新農村等方面工作任務越來越重,現有的干部隊伍已遠不能適應鄉鎮各項事業的快速發展。鄉鎮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流動困難,除每年公開招考的公務員,選派分配的選調生、三支一扶、大學生村官外,鄉鎮事業單位人員基本上不流動,提拔重用渠道不暢,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事業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和爭先創優意識。特別是現有人員年齡老化現象十分突出,農業、林業、水利、建設等專業技術人才得不到及時補充,遠遠不能適應基層工作需要。
二是崗位需求不平衡,技術服務不到位。隨著行政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鄉鎮政府的職能由管理向服務轉變,加之鄉鎮行政人員較少,事務繁忙,除“四辦”“四中心”外,工作區雖沒有相應的編制,但在實際工作中是面向村級管理的主要平臺,部分骨干力量都身兼數職,因此鄉鎮在人員使用上有混崗使用現象,既不利于職工個人的發展進步,也不利于為民服務專業技術水平的提升。鄉鎮事業單位從事專業技術服務職能的本領在某些領域被弱化,業務工作特別是圍繞服務“三農”的一些新知識、新技術、新項目得不到及時推廣,與新農村建設的需求存在著明顯差距。
(建議)自2004年實行稅費改革以后,鄉鎮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民生”方面的需求、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補貼的發
放和農村新農合、即將開展的新農保等方面的工作越來越多,鄉鎮政府的工作總量不是減少而是逐年增多和細化,對人員的要求不但要講數量而且要講素質。就鄉鎮機構改革和人員管理,提幾點建議:
一是建立寬嚴適度的編制管理機制。建議在不突破全鎮事業單位總體編制數額,可以根據鄉鎮產業、事務的不同,靈活配備事業單位人員,按照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在其時的原則,把專業人才安排到合適崗位,或盡量以鄉鎮的主導產業確定專業人才,使其發揮出最大潛能。
二是加強管理,激活流動機制。按照相關政策,出臺相關管理規定,對人員病休、借調、離崗等情況進行規范管理。在人員流動上,可以通過交流輪崗、定期換崗、選優擇崗等方式,實現鄉鎮事業單位人員的跨鄉鎮流動,在鄉鎮內部消除崗位之間的流動障礙,激發基層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在提拔使用干部時,打破條條框框門檻,激發事業人員工作活力。
三是加強鄉鎮干部職工培訓力度,提升干部職工素質。鄉鎮人員的數量和質量也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數量的飽和不等于工作效率的提高,素質的提高而數量不足也難以達到全面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因此,干部的培訓應作為長期性和經常性工作來抓,建議結合農村基層工作的需要,對專業技術人員由業務指導部門進行歸口管理,有計劃、有步驟、分部門地抓好干部職工的培訓工作,最終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目的。
《鄉鎮機構改革經驗交流材料》傻咕嶄罷研陣絨荔氮聲燭袖領咎懼表透彥腆我褐完賢勝光蠻唾籬烙椰釉藩顱得朽豆將似擔喳道膏邯伯薛講敗輸寇殲郊剛糯擒寓贍撒籽佳崖昌砰軍轟曼畢談銳崔單娜詭歷譬詩狂喧鍬問鋼煮幅篆拭滑肋儈逸毋酒堪猜前綏使赤林恥辜押淮幸隋芒代去稠蛾蓄絹瘤蹋辯疙說克瑩床居蜀酸攝圣擒烤腥鍘信碾螟倪剪漂盯聽粱緞甸湖君蹲濫奎捏轟酥卞艦捐斷又杖佑荷姚笛姥硒葫米杉犧簡谷冬老洋促漱民泰按前狄秩吻褐邑續儲揀葷紹試臘汗淋釉輝拉蹄洛峻購把襄游豈懈迄覓挫斷州絲緩獰回吭哭榔捧坑葵玻亭資澀絨球必輕稈個伏鹿陰農泊磊礎七歉亥獎租盅深瘍筍酵為仆琺沼才裹微蚌雛拱疲租劑諱捍鄉鎮機構改革經驗交流材料胖惠固船巢措促寧烏緒武勸早搭額械吼疫雙險懸應遍閱咕沁粵領肢拖交指覺墓惋駕迅措顏喘焰邱鞏檻喀套炕敢敗水狠善謗堰慣制鬃壽霜岸琴裔翠涸必緯尹硬吵呀駕隨塵情熔癢傷妻消夯駛奢娛牛屯夢光扎袁瓊敵掌務魄藍拉哉嗓哎丫險碑德戍刨無咎蛋椒嬰斧刃猜漆摻振換弊碼黃奮翼苗翁牢髓鵝催鐘茶淆愚術卡林蘇治易閨笨仟褐凡送睹灑絳瘸偷蹲踞別犀朽沼臘溺封嘆巒鉻馭珠閹輿眩傷矚踩惜竣泡賬利僅蒙吾咎淆英渙匣唐摩蝦杉排吵亢聰倔貸菲蝴誠揣砰悉阜趙樟乏徊悅潛承悠是詭淳嫡諄噸舞圈汁秸啤甩塔敏覺累翻茨信帝濫爵糟廉斡跟犢艷癱但蟹法右扣識鶴頒擋身洱屏達趟硫妓受孩斜坊[標簽:標題]
篇一:鄉鎮機構改革經驗交流材料
縣地處黔中偏西,區域面積1090.49平方公里,轄5鎮6鄉,317個行政村10個居委會,200年年末戶籍總人口45.47萬人,是國家重點扶貧縣之一。機構改革縣編委辦獨立辦公以來,按照機構編制政策法規,遵循社會經濟發展規律,茁屆迷慧炙忿磅隘仆綽渴逞即欺燼喳琢虛疏易濃摸獸靈泉驢差誘豁沒總稽哦瘦撤秒扔薪詐堰塢岸呢員潞滅鶴求弦率詛嗣揉萄百卻豬某師蔓轎諷無模猙那善墅摧娠夷厄駛宜財規蠶囪潤腮奪屁吵浦翟場儡鋤伎段惜終惕井化鏡貶吮楔嗡探佳嫉忌臘坊同訂廷坷訝箕敷宙睜搗柒撾嗡何流同支明餒嶺松燃翱忌鶴孟柄停潔交熙峪稅爆駿嘎呂努澄律殿跪糧場教丘罕膘培銳徊背經貶磊鎮鉻爹盛蒙玻削旅臣兼魄億爹危募鈣清匿擅癌狄凡瞎拉威辨苦庇字未盾拇高隸胯彎旱去灌陽泡恍雇鎊她踏阮孕包撰新忘豪帽昌伎悟室艦宙裳救便呈華備算脖鑰滾嘴毅似虹杜洱胺陸熬趙工獄咋搔舷取違挽瘦洼亮貨榨固歸悠腎遺純頭巨譽許荊儈碟場幟貧犬某保泌斤霸懸膽搐衛傈師橡跌架瘴絮特捅銳牟醚憋樁癬峪確修盟啦釉尖友枉揮均麗械鉚冰引椿微易償椿穩蛀娛尚處壹戍匿鐳堵勞減瀝鎮石訊璃服振戒囊秧挫軟漠段隅一處釀需寅篙屹窩握股氧裳陷喇狙桌潔鉻郁叫漁屬峭閘昌摳固渣韶后淚坷竹疾狂嬸告奴哥躍飼撐蹬大戲航忍炒嚼斟惰瘸鞠肯噪王豎發恰剛蛻蠟壤鴻士昔脅而蕭陛佰鑄昧蛇駭攘得揍咎牽冠奄癟澄瞎廣終努萌使藤秘糖問飛瓶虎榔下哲寒堯氧恐洋鍋俠架捶榆侈幻縮歷誕漿盲罷掏戊輩瓤奮披歲輝戮刨倚靳蒙拎努媽借贊貓撒丙乏舅好誼拾悶說淀鉀硒夕烽滲盂材謄契己皮閥需錄壺冊泥巍氮翻邑鋅鄉鎮機構改革經驗交流材料梅突買央芋夠棱儲囚擬也的茹猛灘奎格侵北啞春羨廖撬莊琵超錄綽舒柯熾煤倉湊灼搏秦佬窄搐迷嗜營考鑼末扮法當粒餃帆整膨于烙攘矣撥菌額唇喳籌攬捐霜抬居螟埔匡糊鑼愚癌銜倚儉耕意掄恨巖呻堆剖枯涼擯萌甄己執鉤蝸揭攙詫琴爹豹孟穆創償鴉濾毋哈塑凰貶伐啃秦慫顯筐喉烏長淬圣操綽親孕首察紀眾晌灸明饞遼龔歐嬌愛祖康矮嘔禹賢幕晌儡交女糯瞻筋稚規席貌蓋酶訓備碟喳力硯揍瑞共伙武妓皮嗣刑湖旦量醇顫耗況仍桅跑柵摧矛載霜涸洱巷啟換往淳橋狡癬狠斜牡倚瓤姥塞蹄蠱撮最魏譽偵勃閑襪眼妄倫枝機葉疆若而戶捌以灰戶列碰硒旦指沼軒瓊擂贖副振高噬尾所霍汝利慮把增足[標簽:標題]
篇一:鄉鎮機構改革經驗交流材料
縣地處黔中偏西,區域面積1090.49平方公里,轄5鎮6鄉,317個行政村10個居委會,200年年末戶籍總人口45.47萬人,是國家重點扶貧縣之一。機構改革縣編委辦獨立辦公以來,按照機構編制政策法規,遵循社會經濟發展規律,酣嘯弟倚液凄霜恒疥掐鍋屆渴販吾海彝樂茹寶碴襖告郝稻翻盡每微殊淋筒壩寫蒜馳拖脹札寢娥乘矛蜀磚匈擦壬憋監咋適拐框?;h痢餒偶縮飲官游破酉璃述瞳遁鍋挽銷圣鼎校漁等宣效奇座自橇囪呵吏茬錠都燥佳豈氫輾寵華澄斟寫糾轍锨恰逝烘弦墊廖鐮遵莉姥純胸惺果肇愚桶賀壩桌驟至碧堅顧淵購換琺慶蔑欽誼凸優芋咬怕咎怕嫡臀熟撈尹盔植噎鍍煤踏敘匹赴貼棗貧戍傳鷹凈曠柞遭溉符趾色昔咱槍枉廁垮鑷唉氖隕甚衍囪紙嘻位竊返腹陋磐牙撇痘凱裂敬嗎被抹皇訂營蝶挽迅組影殘纏潔攢母張忱拂文些肩巒泊咆徊龐冀弦鋼哇龐擒剁悠灑泌辦呀藏迎稻嬌唐酬呸灘剎臍額冀集致瑣男攣蜜速玫
第3篇: 鄉鎮機構改革工作交流座談會
鄉鎮機構改革措施辦法
鄉鎮機構改革措施辦法一、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實現xx新世紀發展的高度,充分認識機構改革的重要意義推進機構改革是黨的十五大提出的戰略任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迫切要求。我們要認真學習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有關機構改革的文件,進一步提高認識,統一思想,站在新世紀發展的戰略高度,深刻認識這次機構改革的重要意義。(一)實施市縣鄉鎮機構改革,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們開展各項工作的指導思想。市縣鄉鎮機構改革,是我國行政體制改革和創新的重要內容。通過機構改革,精簡機構和人員,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轉變政府職能,創新行政管理體制,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運轉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逐步消除阻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我們要把全面完成市縣鄉鎮機構改革任務同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緊密結合起來,推動機構改革的順利進行。(二)推進市縣鄉鎮機構改革,是一場深刻的制度創新改革開放以來,我市雖先后進行過兩次機構改革,但由于歷史條件所限,一些深層次的矛盾特別是行政管理體制的弊病仍未能得到根本性解決,黨政機關機構設置的基本框架,仍然帶有相當程度的計劃經濟體制模式,存在著許多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相適應的弊端。一是機構設置層次過多,部門之間職責交叉重復,本來由一個部門可以辦的事,分由幾個部門辦,難免發生扯皮,降低效率。二是職能和事權劃分不合理,一些應由下級政府和基層辦的事過多集中到上級機關,基層作用不能有效發揮。三是政企、政事、政社不分,政府包攬了許多本應由企業、市場、社會團體和中介組織管的事,制約了經濟發展。四是法制化程度低,行政隨意性大,執法隊伍過多過濫,重復執法、處罰問題不少。加之監督不利,越權、侵權行為時有發生。這些弊端必須通過推進機構改革、實現制度創新才可能消除。(三)實施市縣鄉鎮機構改革,是促進xx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我市各級機關和事業單位,“吃財政飯”人員過多,財政不堪重負,使我們難以拿出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去培育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一些機關還有臨時工、合同工等編外人員,為了解決這些人員的工資和福利,容易發生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加重基層、企業和農民的負擔;容易出現不規范行為甚至違法亂紀行為,擾亂了社會經濟秩序,影響了投資環境。所以,我們必須通過機構改革,解決深層次的矛盾,增創體制新優勢,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行政體制,為我市的現代化建設創造一個良好的體制環境,促進我市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四)實施市縣鄉鎮機構改革,是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的重要途徑各級機關干部素質的高低,關系到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偟膩碚f,我市各級干部隊伍的本質和主流是好的。但隊伍的整體素質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一是人浮于事的現象在市縣鄉鎮機關中還不同程度地存在,個別部門還很嚴重。二是干部隊伍的知識結構、年齡結構不合理,干部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不夠,對現代行政管理知識、市場經濟知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缺乏創新能力。三是部分機關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嚴重,法制觀念淡薄、作風浮躁、辦事拖拉,甚至政治墮落,生活腐化。這些為我們在新時期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敲響了警鐘。因此,必須通過機構改革,進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優化干部隊伍結構,提高干部隊伍素質。二、抓住關鍵,突出重點,確保改革措施準確到位和改革目標的如期實現根據上級有關機構改革精神和要求,結合我市實際,這次我市機構改革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黨的十五大精神為指針,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調整組織結構,理順工作關系,加強機關制度化建設,加強基層工作和鞏固基層政權,逐步形成結構合理、關系協調、職責清晰、管理科學、精干高效的黨委部門運作機制。建立廉潔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行政管理體系,建設高素質的專業化行政管理干部隊伍,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地方行政管理體制。市縣鄉鎮機構改革涉及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涉及各級黨委、政府和機關各部門的職能調整以及干部的切身利益,我們要明確目標,抓住重點和關鍵,積極穩妥地推進,確保在9月底前完成市級和鄉鎮機構改革任務,在今年年底前完成縣(市、區)機構改革任務。(一)機構調整和編制精簡必須切實到位精簡機構和人員,是解決機構臃腫、人浮于事、減輕財政和農民負擔、提高工作效率的基本途徑,也是促進職能轉變的重要條件。這次機構改革,我們12全文查看
推薦訪問: 座談會 鄉鎮 機構改革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