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 5 75 周年觀后感心得
抗戰勝利 75 周年觀后感心得第一篇 當站在烈士墓前,我不禁浮想聯翩。多少革命先烈們為了民族獨立和國家尊嚴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多少革命先烈們為了徹底埋葬舊世界,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而前赴后繼,英勇作戰,拋頭顱、灑熱血;多少革命先烈們在和平建設時期,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而獻出青春和熱血。我敬慕你們,正是因為有了你們這些無數的革命先烈,有了你們的崇高,有了你們的英勇無畏,有了你們的流血犧牲,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和平環境,才有了今天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安定。我們應該好好學習,為祖國做出貢獻!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清明節是祭掃陵墓、緬懷故人的節日。今年正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 75 周年,在這樣一個年份里的清明時節,我們緬懷的除了故去的親人,還有那些在抗日戰爭中為捍衛國家獨立、民族尊嚴而英勇戰斗、血灑疆場的民族英烈.他們拼命的戰斗難道不是為了祖國的明天,祖國的未來嗎?紅軍戰士長途跋涉,都在步步泥濘的路上走著,他們沒有松懈過,一生都在拯救祖國,保衛祖國。沒有他們,哪來如今的美好的家園,哪業如今的富裕生活,他們是創使者,他們尊敬他們是理所當然的。多少年來,有多少人贊揚過他們,他們百折不撓,奉獻生命,為了革命的斗爭而光榮殉職,總之,一句話——他們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我熱愛他們,我贊揚他們,我崇敬他們。他們為了革命的事業,拋頭顱灑熱血,在帝國主義列強的殘暴折磨中,他們沒有透露半點消息,
寧愿死也要守住黨的秘密,他們寧愿做光榮犧牲英雄,也不愿做茍且偷生的叛徒,這就是我們中國烈士的特點,我也因此對他們產生了無限的敬佩,無限的感慨,我也要因此而贊揚他們,他們是我們中國人民的感謝者,他們是神圣的,沒有人能取代他們。在我的眼里,他們是光明的象征,他們是戰勝一切的力量。
只要想著這些革命先烈,我就會覺得自己是多么的美好,在這個富裕的社會主義國家中,我是多么的美滿和幸福,而在那個艱苦的斗爭社會中,哪有如此美好的生活。我要鄭重的烈士們說:“偉大的革命先烈們,你們的斗爭勝利了,我們青一代少年將再次繼承你們努力開辟下來的光輝道路,我們將要去建設祖國的明天,我會認真的學習,學好本領,長在后再繼續工作——建設祖國,你們安歇吧!我會努力去做的,我敬愛的烈士們。
我熱愛烈士,熱愛祖國,我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自豪。我將永遠的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祖國。中國有輝煌的歷史,有鐵一般的熱血男兒,有著那種致死不悔的精神,我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我祖國的未業而奉獻一切。我是革命烈士的后繼者,我一生的求學難道不是為了這個目的嗎?作為身為中國人的我,去繼承先烈的遺志是理所當然的。我真想像烈士那樣,做到永垂不朽。我這個報效祖國的決心是無法動搖。
抗戰勝利 75 周年觀后感心得第二篇 這是中華民族的一段屈辱史,是每一個中國人永遠也不會忘記的歷史。它帶給我們太多的痛苦,夾雜著悲傷和憤怒,帶著血腥和殺氣的風掠
過了原本寂靜的中國。
擁有 5000 燦爛歷史的中國由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讓日本對于中國這片土地垂涎欲滴。終于在 1937 年 7 月 7 日,盧溝橋響起了日軍侵華戰爭的第一聲炮聲。然后他們肆無忌憚地在這片土地上燒殺搶奪。殘忍地實行“三光”政策。
1937 年 12 月,這是個灰色與血紅色交雜的月份,因為在這個月中,在南京日軍的刀槍下,原本繁華的南京只剩下漫山遍野的血紅,灰蒙蒙的天空還有候鳥在空中絕望的低吟。他們視中國人為玩物,肆意宰殺、取樂。居然還有日本軍官在這里展開“殺人”比賽,誰先殺死100 個中國人就算獲勝。南京城頃刻間橫尸遍地。
但是,終究我們還是勝利了。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終于正式向中國投降。中國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這勝利是由無數戰士的生命換來的。來得曲折坎坷,來得刻骨銘心。
七十年,可以讓一棵小樹苗,長成青蔥的`參天大樹,70 年也可以讓一個朝氣勃發的少年變成一個已年過花甲的老人。七十年前經歷炮火洗禮的土地,今天燦爛的陽光下閃動著光彩。
戰爭是殘酷的,我們向往和平,呼吁美好。讓和平鴿銜著橄欖枝飛翔在天空下成為永遠。愿和平永駐人間。
抗戰勝利 75 周年觀后感心得第三篇 在 8 月逼人的暑熱中,去盧溝橋參觀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紀念館里人流如織,摩肩接踵。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 周年之際,伴隨著各種紀念熱潮,出現這樣的場景并不足怪。但
在沒有慶典的平素往常,該如何推進人們追懷歷史的腳步,延續人們重溫歷史的熱情? 不久前,曾有調查公司對北京、上海、廣州三地的年輕人進行了“二戰認知現狀”調查。數據顯示,二戰對于年輕一代已越來越“遠”;對于一些二戰的關鍵詞,知道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少。
70 年過去了,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或許很難理解領悟過去那個時代的悲慘和傷痛,也永遠難以感同身受侵略戰爭的罪惡和災難。戰爭的硝煙早已散盡,但讓今天的人們記住,在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上,曾經發生過最殘酷壯烈的戰爭,發生過侵略者慘絕人寰的血腥屠殺,有過先烈們浴血抗戰的驚天壯舉,有過“一寸河山一寸血”的悲壯歷史,卻是無論時光如何流轉,都不應當放棄的。
人是不能不懂得歷史的,人們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據調查,74.6%的年輕人希望加強關于二戰歷史的教育,九成的被訪者認為類似今年的紀念活動今后還應繼續。這樣的期望讓我們反思,我們是否很好地創造了讓年輕一代走近歷史的"契機? 應當承認,我們對后代的抗戰歷史教育還有不少欠缺。今天我們的歷史教育,基本上是在學校里開展,由于方式的單調沉悶,在孩子們眼里,它只是教學大綱上的一個章節,是需要背誦、考核的一種“知識”。而在一些國家里,類似的歷史教育形式多樣。比如,讓學生選擇一位在戰爭期間被害猶太人的名字,然后用課外時間調查他的歷史和被法西斯殺害的經過,最后全班交流各自的報告,老師根據完成情況打分。
這樣的教育不但切實有效,而且震撼心靈。孩子們在查詢資料的過程
中,逐漸由一個生命的消失,一點點揭開那段驚心動魄的殘酷歷史。它讓已經開始有獨立判斷和分析能力的孩子們,不僅記住了歷史的真實,也獲得了研究歷史的視角。
時代的場景變化太大了,要讓年輕一代真正記住歷史,不能停留在概念式的說教上。真正完整有效的歷史教育,是應當融會在生活之中的。它不應當僅僅是在紀念館里才能看到,只是在書本中才能讀到,它還應當以豐富、適當的形式滲透到我們居住的街區和生活的種種場景之中,這樣才能在耳濡目染中化為整個民族的“集體記憶”。
“我們不怕死亡,我們怕被遺忘。”參加過 70 年前那場戰爭的老兵們這樣說。但愿我們的歷史教育,能夠早日讓年輕人面對殉難同胞的靈魂作出回答:我們沒有忘記。
抗戰勝利 75 周年觀后感心得第四篇 遺忘歷史是可怕的,忘記歷史的民族沒有歷史。——題記 又是一年九月了,聽,耳畔又響起了激昂的國歌聲。回眸一看,那面鮮紅的五星紅旗再次冉冉升起。彈指一揮間,已經 70 年了,70 年前的中國,你可曾還記得? 隨著 78 年前盧溝橋上的槍聲,抗戰的序幕被揭開了,隨著一聲聲的吶喊,中國人民站起來反抗了,歷時八年的崢嶸歲月,中國人民終于熄滅日寇在華夏大地上燃起的戰火硝煙,中華民族終于扭轉了任人宰割的歷史,古老的中國終于走向獨立和自強了。
遙想當年,你可曾還記得,日本帝國士兵那冷氣陰森的獰笑,你可曾記得,日本用那飛機炮彈肆意的摧殘著我國的大好河山;你可曾記得,
日本士兵們喪心病狂的殺戮搶掠;你可曾記得,南京大屠殺時,三十萬同胞的含冤而死……中國人名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街頭上,是堆積如山的尸體,處處可聽見啼哭聲,咆哮聲和撕心裂肺的吶喊聲。
就在這關乎中華民族存亡的非常時刻,一大批的熱血兒女站出來了。他們用自己的身軀筑起了堅強的肉盾,用自己的鮮血換來了希望與未來。如王二小故事原型閆富華,將生的希望給了伙伴,將死的危險留給了自己,似左權,在小家與大家之間,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大家,為了集體顯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殊不知,在另一方的妻子與女兒是多么的思念他……我們要銘記在這些在抗日戰爭中逝去的英勇的先烈們,我們要銘記在災難時勇敢挺身而出的英豪們,我們要銘記在危險時刻義無反顧站出來保護中國人民的海外僑胞們。我們要銘記他們的智慧,銘記他們的無私,銘記他們的勇敢,銘記這濃濃的愛國之情…… 時過境遷,現在,沉睡的雄獅早已覺醒,我們正大步地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日本的投降并不代表著放棄,只是短暫的休克,所以我們只有不斷在教訓經驗中前進,不斷進取,不斷發展,不斷進步,才能不受欺辱,不被“挨打”。如今已步入了 21 世紀,我們將是未來的接班人。我們要自強不息,把握歷史賦予的使命,在祖國統一大業,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走向祖國激昂時代的最強音。
在這里,讓我們宣誓:我們是英雄的子孫,未來是屬于我們的時代,學習英雄的精神,結果英雄前輩的旗幟,從現在起,堅定立志,把祖國的強盛當做自己的夢想。
少年們,勿忘國恥,銘記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夢,讓我們朝著未來,出發吧! 抗戰勝利 75 周年觀后感心得第五篇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裕仁天皇頒布終戰詔書,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標志著 14 年的抗戰勝利結束。這 14 年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飽經滄桑苦難的血淚史;這 14 年是舉國上下萬眾一心、同仇敵愾抗擊侵略的英雄史;這 14 年是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愛國奮斗史。愛國重在繼承和發揚,更需要用實際行動踐行,用熱血奮斗書寫。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就是要傳承“拼搏、奉獻、團結、自強”的抗戰精神,讓愛國主義精神扎根在新時代組工干部的靈魂深處;就是要立足平凡崗位,克己奉公,兢兢業業,用奮斗書寫新時代華美樂章。
一是心系天下,不忘初心,用家國情懷滋養靈魂。“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國家至上、不畏生死的思想是每一位組工干部應有的至高追求。請纓出征抗日的四川人王建堂得到父親王者成的囑托竟然是一面“死字旗”:白布正中寫了個大大的“死”字!“我不愿你在我近前盡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盡忠”這是一種怎樣的胸懷?“傷時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這又是一種怎樣的境界?母親送兒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戰場,正是這千千萬萬個家庭舍小家為大家,才換來了最終勝利。作為組工干部我們要銘記為國捐軀、視死如歸的抗戰英雄們,更要繼承和發揚這種舍小為大、不畏生死的家國情懷。
二是拼搏奉獻,團結自強,用抗戰精神砥礪前行。面對日軍的法西斯暴行,中國人民不屈不撓,始終進行著殊死的抗爭和英勇的拼搏;“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激起了更高層次的民族認同和空前的民族團結;在抗戰的過程中,中國人民始終充滿著必勝的信心,自立自強,“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這種拼搏奉獻、團結自強的抗戰精神使中華民族堅持到底,迎來了抗戰的偉大勝利。正如習總書記所說:“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作為組工干部我們要繼承和發揚抗戰精神,不畏艱難困苦,講黨性講奉獻,不斷拼搏進取,奏響新時代組工干部最強音。
三是立足崗位,兢兢業業,用熱血奮斗書寫華章。坐而論道無一用,唯有實干獻給黨,愛國奮斗不是空喊口號,而是立足平凡崗位,忠誠擔當,真抓實干,做好做實每一項工作。組織工作無小事,面對繁瑣復雜、枯燥乏味的組織工作,組工干部要甘守寂寞、耐心細致、慎獨慎行、公平公正,認真踐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提升黨的建設質量,不斷強化黨員的黨的意識和組織觀念,以“成功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建功立業新時代,用熱血奮斗書寫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新業績新華章。
抗戰勝利 75 周年觀后感心得
推薦訪問: 觀后感 抗戰勝利 周年上一篇:晨會銷售團隊激勵口號
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