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滿一年;一年。《淮南子·道應訓》:“墨者有 田鳩 者,欲見 秦惠王,約車申轅留於秦 ,周年不得見。”2.特指死亡滿一年的日子。《老殘游記》第十五回:“八月十三是 賈老大 的周年,家里請和尚拜了三天讖。”3.周(周朝)代,周時。4.結婚戀愛,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紀念學校周年的文章4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紀念學校周年的文章4篇
紀念八一建軍80周年征文文章
建軍80周年:80年來凝聚時代精神的軍旅楷模 歷史一頁頁翻過,多少往事已流逝在記憶的長河。但是,張思德、董存瑞、黃繼光、邱少云、雷鋒、蘇寧、李向群、楊業功……一個個英雄的名字,卻如璀璨星辰,閃爍于我軍80年光輝的奮斗歷程,讓我們的目光久久為之仰望,讓我們的激情更加為之昂奮。 一個激情澎湃的時代,必然是英雄輩出的時代;一支勇往直前的軍隊,必然是英雄云集的軍隊。今天,再一次聆聽這些英雄的鏗鏘足音,我們會發現他們堅定的信仰,非凡的勇氣,以及敢于克服一切困難、戰勝一切敵人的大無畏氣概,早已流入我軍的血脈,成為我們共同的精神財富。而把這些精神財富與學習黨的創新理論結合起來,推動國防和軍隊建設又好又快發展,更是擺在我們所有當代軍人面前的一道嚴肅命題。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紀念建軍80周年之際,讓我們再一次走近這些英雄,禮贊這些英雄,在與英雄的無聲交流、鏗鏘對話中,追求崇高,凈化心靈,激勵精神,獲取力量,立足本職崗位建功立業,履行好我軍新世紀新階段的歷史使命,在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候能夠真正做到“站得出、沖得上、過得硬”。 雷鋒湖南省望城縣人。1960年1月入伍。雷鋒一生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傾心為人民服務。1962年8月15日,執行運輸任務時不幸殉職。 雷鋒——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 雷鋒:永遠的“雷鋒叔叔” ■武天敏 一個小個子湖南兵,是中國軍人心中永遠的巨人。 一個普通的駕駛員,是中國軍人心中永遠的標兵。 ——他的名字叫雷鋒。屈指算來,如果他沒有犧牲,今年已經是一位67歲的老人。但是,今天的孩子們依然稱呼他“雷鋒叔叔”。在離開雷鋒的日子里,越來越多的人感到,雷鋒不僅沒有死,他甚至不會衰老,他永遠年輕。 魂兮不朽,是謂永生! 永生,古往今來多少人的向往,為什么它鐘情于一名年輕的中國士兵? 這個如同宇宙一樣神秘的人生難題,曾讓無數哲學家孜孜探索,卻被這名中國士兵用樸實的語言一語道破:“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 ——這是一個智慧的雷鋒。他讓有限與無限的對立,在用生命為人民服務中統一。×××說:“我看過雷鋒日記的一部分,此人懂得一點哲學。”這位偉大的馬列主義哲學家一眼就看出,雷鋒光輝的一生,得益于他懂得“人為什么活著”的道理。 ——這是一個幸福的雷鋒。他說:“我是人民的勤務員,自己辛苦一點,多幫人民做點好事,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他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為別人謀幸福上,以積極的精神超越,獲得了人生的幸福和幸福的人生。 ——這是一個偉大的雷鋒。他讓人們看到,追求人生最高價值和意義的人,都是具有崇高理想的人,哪怕他們是一介凡人。如果沒有他們為理想燃燒生命,人類社會就將失去真理的火花,人類的精神家園就將荒蕪。 因此,雷鋒不死,雷鋒不老。活著的時候,他感動著身邊的戰友,感動著暴雨中的大娘、建筑工地的工人、火車上的旅客……離開他的日子里,他的名字被億萬人懷念,他的品格讓億萬人景仰。 在撫順的陵園里,雷鋒沉默著—— 仰望天穹,發光的不都是恒星。但是,人們“頭頂的星空”之所以依然燦爛,那是因為恒星在燃燒! 張思德,四川儀隴縣人,1933年參加紅軍,1935年參加紅四方面軍長征,并隨部隊到達延安。1944年,張思德奉命到安塞縣石峽峪任燒炭班班長,9月5日,因炭窯崩塌而犧牲。 張思德——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 張思德:一個重如泰山的名字 ■李西岳 在我軍英雄畫廊里,有一個戰士,他沒有“仰天長嘯,壯懷激烈”的豪邁之情,也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壯之舉,有的只是平凡的經歷和偶然的犧牲,而他的名字卻與一個政黨、一支軍隊、一個民族緊緊地連接在一起。更重要的是,他的名字,引導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人生價值追求,提升了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高度! 這個普通的戰士叫張思德。 張思德犧牲后,人民的領袖和軍隊的統帥親自為他致悼詞,做演講,這是因為×××同志從張思德身上,看到了一個×××員和一個八路軍戰士所具備的樸素而閃光的本質,而這種樸素而閃光的本質就是為人民服務,它成為一個政黨、一支軍隊最鮮明的特征。張思德當過勤務員、通信員、警衛員,搞過生產,燒過木炭,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黨叫干啥就干啥,讓他當班長,他就當好班長,后來因工作需要,改為戰士,他仍然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任勞任怨,不計得失。×××在《為人民服務》中指出:“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張思德同志就是我們這個隊伍中的一個同志。”×××在高度評價一個普通戰士的同時,為中國×××和人民軍隊的根本宗旨作了定位。實踐證明,也正是因為與人民群眾建立了血肉相連的關系,我黨我軍才在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而輝煌的勝利。 張思德——一個重于泰山的名字。 為人民服務——我黨我軍永遠的根本宗旨。 蘇寧,山西省孝義縣人。1969年2月入伍。蘇寧是我軍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一位想現代化、鉆現代化、干現代化的先進典型。1991年4月21日,為搶救投擲手榴彈失手的戰友而光榮犧牲。 蘇寧——獻身國防現代化 蘇寧:軍人生來為戰勝 ■曹慧民 他的生命在手榴彈嗤嗤冒煙直至爆炸的3.7秒被燃燒得通紅。蘇寧,年僅37歲的炮兵團參謀長,為搶救戰友舍生忘死,光榮犧牲。他以純粹的軍人姿勢,倒在和平時期礪兵的塹壕旁。 通常,人們認識蘇寧,都會從這個輝煌的壯舉開始。一生未經歷戰爭卻一生為未來戰爭準備不已的蘇寧,迅速在億萬人心中激發出強大的精神力量,緣于他以睿智與謀略,樹立了一個當代軍人應有的風范! 鮮活的歷史細節是英雄靈魂和思想軌跡最深刻的體現。蘇寧彌留之際的8天8夜驚心而動魄——醫生屏住呼吸,用剪刀小心翼翼一層層剪開沾滿鮮血的內衣:一套破舊的69式絨衣、絨褲,袖口、領子都已磨破;軍用尼龍襪、戰士穿的綠粗布短褲,顏色正由綠變黃。由此,有人讀出樸素,有人看到精武。 床榻上,二尺見方的白布折疊的小包,疊放著他隨時換穿的軍裝。中國士兵入伍初始枕過的包袱皮,蘇寧枕了整整22年。由此,有人想到兵之本色,有人悟出軍人的“枕戈待旦”。 蘇寧的簡樸,源于強烈的憂患意識。他始終過著淡泊、廉儉的生活,目光卻時刻緊盯著世界軍事科學發展的前沿。9平方米的背陰斗室,被挑燈夜讀的燭光映照得一如進攻前的堡壘。一摞摞書籍、手稿和布滿演算公式的草紙,凝聚成70篇卓爾不凡的軍事論文,精繪出一幅二十一世紀的戰場圖……蘇寧獻身國防現代化的精神本質,響亮地回答了“和平年代,怎樣當一名合格軍人”的歷史命題。 “三百六十行,惟有軍人是用鮮血和生命為國家服務的。”蘇寧人生的最后剪影,就這樣雕塑般定格在軍人的精神高地上,擁有此等境界的軍人,才能真正擔當起打贏未來戰爭的光榮使命! 董存瑞,河北省懷來縣人。1945年7月參加八路軍。1948年5月25日,在我軍攻打隆化城戰斗中,董存瑞深入敵人碉堡下,舍身托舉炸藥包,為戰友炸開了前進道路。 董存瑞——完成黨交給的艱巨任務最光榮 董存瑞:把生命融入大地 ■劉業勇 當籠罩在中國上空黑壓壓的烏云就要被凌利的罡風驅散,當漫漫長夜的噩夢就要被黎明的曙光取代,一支為著全民族求解放的武裝力量在踏著軍號開進的時候,卻被一簇負隅頑抗的敵人的炮火擋住了去路,地堡里的機槍如吐著芯子的毒蛇,企圖把如火如荼的革命吞噬…… 這時,你,一躍而起,在戰友們的掩護下,迎著暴雨般密集的子彈,挾著炸藥包沖了上去,在無法安放炸藥包但沖鋒號又一次響起的緊急關頭,以自己的身軀作支架、高高舉起炸藥包,毅然拉著了導火索…… 罪惡的堡壘連同兇惡的敵人變成了廢墟,你的身軀融進了大地,戰友們踏著你開辟的通道前進,最終,隆化縣城成了歡呼和紅旗的海洋…… 一個普通的身軀,巍峨成一座山;一個倔犟的士兵,聳立成一座碑。高舉炸藥包,高喊:“為了中國人民的勝利——前進!”這一不朽的畫面成為中國革命史上一個閃耀的特寫鏡頭,史詩一樣,深深地烙在人們的心里。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里,中國革命的輝煌樂章中,從此又有了一段令人自豪的記憶。 李向群,海南省瓊山市人,1996年12月入伍。1998年抗洪搶險中,為了人民的利益,他不顧個人安危,奮力搶險,因勞累過度,壯烈犧牲。 李向群——胸懷遠大志向追求高尚人生 李向群:他留下一個橘紅色的背影 ■蘇玉光 日月輪轉,時過境遷,至今我們仍忘不了1998年長江爆漲的滔滔洪水,忘不了橘紅色救生衣下的民族脊梁,忘不了綠色隊伍中那個把摯愛和忠誠演繹到極限的抗洪勇士——新時期的英雄戰士李向群。 李向群,一個與國家改革開放同齡的年輕士兵。那個炎熱的夏季,當報刊和電波傳來長江告急、江漢平原告急、千千萬萬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告急的揪心消息,正在家鄉探親的你決然中斷休假,告別父母、告別椰風海韻的溫馨,風塵仆仆地趕上了正在抗洪前線的連隊。在扛沙包堵管涌的日日夜夜,你把入黨申請寫在了驚濤駭浪之上,你把戰士的堅韌和忠誠寫在了巍巍長江大堤之上。 在病倒住院的日子里,你決然選擇了責任和使命,同時也選擇了奉獻和犧牲。你悄悄地拔掉正在輸液的針管,再一次撲向滔滔洪水浩浩巨瀾,直到再一次倒下,直到完成最后的涅槃。這,就是塔山守備英雄團代代傳承的品格;這,也是改革開放年代催生的時代精神! 今天,當我們重溫人民軍隊80年的光輝歷史,當我們再次仰望燦若星辰的英雄雕像,我們感悟到這樣一個不朽的真諦:一個人,無論他平凡還是偉大,都必須懂得為自己的國家、民族擔當責任和義務。只有為祖國為人民奮斗犧牲的人,才永遠值得敬仰和緬懷! 黃繼光,四川省中江縣人,1951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1952年10月,黃繼光在上甘嶺戰役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敵人的槍眼,壯烈捐軀。 黃繼光——英勇戰斗奮不顧身 黃繼光:瞬間化為永恒 ■呂志強 55年前,在彈雨紛飛、硝煙彌漫的朝鮮戰場,一幕驚天動地的壯烈情景,永遠定格在我軍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上——英勇的志愿軍戰士黃繼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敵人瘋狂掃射的機槍眼,為沖鋒部隊開辟了勝利的通道! 英雄壯舉貫長虹,勇士輝煌化金星。黃繼光憤然躍起的那一瞬,是革命英雄主義最集中展現的一瞬;黃繼光撲向槍眼的那一刻,是詮釋我軍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緣由的一刻。如果沒有這種偉大的戰斗精神,我軍不可能百戰百勝、橫掃千軍如卷席,不可能攻堅克險、百萬雄師過大江,也不可能凱歌高奏、一唱雄雞天下白! 勇敢,是軍人的第一美德。過去,面對血與火的戰場,生死懸于一線,勝敗重若千鈞。而今,現代戰爭的觸角早已伸展到了信息科技領域,戰爭的形態更加復雜多樣,戰爭對人的戰斗精神的需求同樣迫切。黃繼光身上體現出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仍是我們戰勝一切敵人和艱難險阻的力量源泉,有了它,我們才能拖不垮、打不爛,愈挫愈奮,越戰越強;有了它,我們就會攻必克、守必固,敢打硬仗、惡仗、大仗,所向披靡,無往不勝。 楊業功,1963年8月從湖北省應城市入伍。從軍40多年來,他牢記軍人的神圣職責和歷史使命,殫精竭慮,忘我工作,為軍事斗爭準備嘔心瀝血,XX年7月因積勞成疾病逝。 楊業功——忠實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揮員 楊業功:將軍并未遠行 ■徐劍 佇立在楊業功的青銅像前,我們的情思隨著燕嶺的XX,飄浮,飛揚,飄向荊楚大地,飄入英雄輩出的青銅時代。 楊業功,你從導彈號手到導彈司令,在建國五十周年大閱兵的導彈方陣中,率領著壓軸方隊,載著一枚枚大國長劍踏上十里長街時,那是你一生最榮耀的時刻,也是一個民族最自豪的時刻。然而,你日復一日地奔波在軍事斗爭準備的戰場,多少個不眠之夜堅守在導彈陣地上,當一次次導彈發射捷報頻傳時,當一次次年輕導彈新軍贏得榮光時,蟄伏在體內的癌魔卻在吞噬著你鋼鐵般的軀體。 然而,你絲毫不曾畏懼,依然率領官兵勘探一個個作戰陣地,一支支導彈勁旅的揚眉之劍迎空出鞘,大漠彩練當空舞,西風落葉飛鳴鏑。那一天你躺下了,不是躺倒在疆場,而是躺在了金陵城下的病榻上。就在那個黃昏悄然臨近的時候,你的靈魂已沿著導彈飛行的軌跡,飄然而去。 笑慰九泉,笑慰天疆。將軍走了,可將軍并未遠行。因為他走進了全國人民的心中,走向了一座座永存的豐碑。那天,忠實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揮員、導彈司令楊業功,被歷史鑄成了一尊青銅雕像,從此,步入了中國人民解放 軍的英雄方陣,含笑在藍天白云下,含笑在鮮花樹叢中。 邱少云,四川省銅梁縣人。1951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1952年10月,所在部隊攻擊金化以西敵前哨陣地391高地時,邱少云為了不暴露部隊目標,在烈火中英勇就義。 邱少云——紀律重于生命 邱少云:不死的荊棘鳥 █董強 很久以前,有一個關于荊棘鳥的傳說—— 它一生只歌唱一次,就連被譽為歌王的云雀和夜鶯,在這歌聲面前也黯然失色。可是,這歌聲卻以鮮血和生命為代價,鳥兒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荊棘上,便在那荒蠻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曲終而命竭,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 荊棘鳥,告訴了人們一個道理:美好的事物,往往只能用巨大的犧牲來換取…… 紀念建軍80周年,人們滿懷深情地緬懷我軍歷史上那些光彩奪目的英模人物。在這耀眼的光環中,人們分明看到了一團燃燒的火焰。在這燃燒的火焰中,一個偉大的名字讓人久久感動。他,就是邱少云,一個為了集體利益而甘愿犧牲自我的志愿軍戰士。 邱少云的偉大,在于保護戰友,犧牲自我。 邱少云的偉大,在于堅韌不拔,挑戰自我。 邱少云的偉大,在于堅守紀律,戰勝自我。 邱少云,就是一只永遠不死的荊棘鳥,翱翔在天幕上,用最美的歌聲伴隨著太陽冉冉升起。也許歲月可以流逝,也許風景可以退卻,可軍人的忠誠就像最初的誓言,永遠不會改變。因為軍人的忠誠已經融注在血液里,代代相傳,綿延不絕。
感悟真理的力——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
每個民族在不同的歷史時空中都有自己的精神指引。回望近百年為信仰而奮斗的閃耀征程,一代代共產黨人匯聚在馬克思主義的旗幟下,以對光明與自由的不懈追求,以對真理與道義的不渝堅守,蕩滌風雨如晦的暗夜,照亮民族復興的進程,開辟出獨一無二的“中國道路”,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在激蕩變革的歷史畫卷上寫下不朽的紅色傳奇。
時值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兩百年過去,倫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訪客依然絡繹不絕,馬克思主義不僅沒有褪色,反而愈發熾烈。摯友恩格斯曾在馬克思的葬禮上評價:“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列寧認為:“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類先進思想已經提出的種種問題”。這位現代社會思想之父,反映出人類對理想社會的美好憧憬,給出人們觀察世界、分析問題的有力思想武器,不僅致力于科學地解釋世界,而且致力于積極地改變世界,終其一生都是無產階級革命的指引者、實踐者,也是人類思想史上一座令人仰止的巍峨高峰。
馬克思主義科學思想的偉力,深刻體現在中國波瀾壯闊的百年命運中。在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困頓時分,這一自遙遠西方引來的火種,精準地切中了二十世紀中國的脈搏,與中國人民沉淪日久渴望復興的精神訴求一拍即合,在中國大地上迅速撒播并形成燎原之勢,掀起波瀾壯闊的革命浪潮,匯成光耀國度的新生日出,為一種全新社會制度的誕生提供了一把金鑰匙。道路決定命運,從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再到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正是沿著這條真理之路,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于危難中振作,在絕望中重生,推動了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不可逆轉地結束了近代以來中國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的悲慘命運,不可逆轉地開啟了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進軍,一個風雨飄搖的國家邁入強盛時分,一個歷經苦難的民族迎來復興曙光,億萬顛沛流離、飽受欺凌的人民得以實現小康夢想。
作始也簡,將畢也鉅。今時今日,我們不再有戰爭年代的烽煙四起、血雨腥風、生死抉擇,然而深水區的“改革陣痛”、轉型期的“兩難煩惱”,依然在考驗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與“精神支柱”。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依然生動彰顯著對馬克思主義的思考與傳承,為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行動指南。當然,日新月異的發展進程不能用靜態不變的理論來指導,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隨著時代、實踐、科學發展而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感悟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要根據形勢變化和發展進度,以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為重點,把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仰,熔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之中,讓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在中國大地落地生根,在嶄新征程上閃耀更加燦爛奪目的光彩。
習近平總書記說,“一個政黨,如一個人一樣,最寶貴的是歷盡滄桑,還懷有一顆赤子之心。”百年櫛風沐雨,百年艱辛創業,我們黨從成立之初的寥寥幾十人,發展成為擁有8900多萬黨員的世界最大規模執政黨,讓國家從低谷走向輝煌,既源自于真理的感召,又體現出信仰的力量。多少共產黨人不求顯達于世、不求暫得于己,以百折不屈的奮斗、舍生忘死的犧牲、改天換地的豪情,成為信仰的獻身者、理想的殉道者。這種馬克思主義所蘊含的超越個體與小我、獻身整個人類的理想和情懷,譜寫出崇高激昂的慷慨悲歌,鑄造了中華民族的精魂血脈,已然成為幾代共產黨人日經月累的心靈密碼、薪火相傳的精神基因。誠然,共產主義理想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唯有初心不忘,真正做到對馬克思主義“虔誠而執著、至信而深厚”,始終筑牢信仰信念的銅墻鐵壁,練就共產黨人的鋼筋鐵骨,珍惜來之不易的發展道路,我們才能在亂云飛渡中保持內心的一份篤定、一份堅信,在奮斗中實現價值,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科學如何進步,馬克思主義依然顯示出科學思想的偉力,依然占據著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在這片生機蓬勃的大地上,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指引下前行的足跡,點起了一個國家為走向強大而上下求索的思想之光,也燃起了一個民族為實現復興而奮斗的心靈燭焰,光芒在征途中交相輝映、歷久彌堅,照亮了中華民族群星閃耀的璀璨星空。
感悟真理的力——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
每個民族在不同的歷史時空中都有自己的精神指引。回望近百年為信仰而奮斗的閃耀征程,一代代共產黨人匯聚在馬克思主義的旗幟下,以對光明與自由的不懈追求,以對真理與道義的不渝堅守,蕩滌風雨如晦的暗夜,照亮民族復興的進程,開辟出獨一無二的“中國道路”,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在激蕩變革的歷史畫卷上寫下不朽的紅色傳奇。
時值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兩百年過去,倫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訪客依然絡繹不絕,馬克思主義不僅沒有褪色,反而愈發熾烈。摯友恩格斯曾在馬克思的葬禮上評價:“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列寧認為:“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類先進思想已經提出的種種問題”。這位現代社會思想之父,反映出人類對理想社會的美好憧憬,給出人們觀察世界、分析問題的有力思想武器,不僅致力于科學地解釋世界,而且致力于積極地改變世界,終其一生都是無產階級革命的指引者、實踐者,也是人類思想史上一座令人仰止的巍峨高峰。
馬克思主義科學思想的偉力,深刻體現在中國波瀾壯闊的百年命運中。在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困頓時分,這一自遙遠西方引來的火種,精準地切中了二十世紀中國的脈搏,與中國人民沉淪日久渴望復興的精神訴求一拍即合,在中國大地上迅速撒播并形成燎原之勢,掀起波瀾壯闊的革命浪潮,匯成光耀國度的新生日出,為一種全新社會制度的誕生提供了一把金鑰匙。道路決定命運,從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再到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正是沿著這條真理之路,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于危難中振作,在絕望中重生,推動了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不可逆轉地結束了近代以來中國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的悲慘命運,不可逆轉地開啟了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進軍,一個風雨飄搖的國家邁入強盛時分,一個歷經苦難的民族迎來復興曙光,億萬顛沛流離、飽受欺凌的人民得以實現小康夢想。
作始也簡,將畢也鉅。今時今日,我們不再有戰爭年代的烽煙四起、血雨腥風、生死抉擇,然而深水區的“改革陣痛”、轉型期的“兩難煩惱”,依然在考驗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與“精神支柱”。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依然生動彰顯著對馬克思主義的思考與傳承,為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行動指南。當然,日新月異的發展進程不能用靜態不變的理論來指導,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隨著時代、實踐、科學發展而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感悟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要根據形勢變化和發展進度,以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為重點,把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仰,熔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之中,讓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在中國大地落地生根,在嶄新征程上閃耀更加燦爛奪目的光彩。
習近平總書記說,“一個政黨,如一個人一樣,最寶貴的是歷盡滄桑,還懷有一顆赤子之心。”百年櫛風沐雨,百年艱辛創業,我們黨從成立之初的寥寥幾十人,發展成為擁有8900多萬黨員的世界最大規模執政黨,讓國家從低谷走向輝煌,既源自于真理的感召,又體現出信仰的力量。多少共產黨人不求顯達于世、不求暫得于己,以百折不屈的奮斗、舍生忘死的犧牲、改天換地的豪情,成為信仰的獻身者、理想的殉道者。這種馬克思主義所蘊含的超越個體與小我、獻身整個人類的理想和情懷,譜寫出崇高激昂的慷慨悲歌,鑄造了中華民族的精魂血脈,已然成為幾代共產黨人日經月累的心靈密碼、薪火相傳的精神基因。誠然,共產主義理想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唯有初心不忘,真正做到對馬克思主義“虔誠而執著、至信而深厚”,始終筑牢信仰信念的銅墻鐵壁,練就共產黨人的鋼筋鐵骨,珍惜來之不易的發展道路,我們才能在亂云飛渡中保持內心的一份篤定、一份堅信,在奮斗中實現價值,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科學如何進步,馬克思主義依然顯示出科學思想的偉力,依然占據著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在這片生機蓬勃的大地上,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指引下前行的足跡,點起了一個國家為走向強大而上下求索的思想之光,也燃起了一個民族為實現復興而奮斗的心靈燭焰,光芒在征途中交相輝映、歷久彌堅,照亮了中華民族群星閃耀的璀璨星空。
用精神的雷達,指引人生的航線
宣傳部 雷凌航
2012年的春天,因為突如其來的大風降溫,來得比往年延緩了一些;但有一個人的名字,卻在春寒料峭中激蕩起共和國長達半個世紀的情感和精神追尋,把春暉的溫暖帶給了所有的老百姓。
他,就是我們的雷鋒叔叔;如果他還在活著,已經是雷鋒爺爺。音容永逝,山銘水懷,五十六個民族把對他的記憶永遠定格在了22歲的青春奉獻;十三億兒女用五十年的時間傳遞著這位鋼鐵戰士的信仰、價值,并在每一個危難關頭,用無數“活雷鋒”、“新雷鋒”的凝聚,推動著泱泱中華的精神前行和文化復興。
在遼寧撫順,雷鋒生前所在的連隊至今還保留著他鋪位、臥具。每天部隊集合,點到的第一個名字是雷鋒,回答的卻是全體戰士的氣壯山河。這回答聲是在告訴世界,那個營房前倒下的身影一刻也沒有遠離我們的視線。上世紀50、60年代,世界因為貝利了解了巴西的足球文化,美國因為麥當勞兄弟不斷激發著創業文化的影響力,而社會主義新中國則因為雷鋒,展示出這個文明古國的厚重與內蘊。“憎愛分明的階級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階級斗志”,這是周總理對雷鋒精神全面而精辟的概括。今天的年輕后輩或許很難理解“革命人永遠是年輕”的火紅情懷,但我們必須敬重這一座精神燈塔為當代中國乃至世界照亮的道德航向——過去十年里,來自60多個國家的3萬多位外國友人走進雷鋒紀念館學習、參觀;世界500強日本松下集團把“雷鋒”引入企業文化的建設——“雷鋒與上帝同在”。
從超英趕美的激進歲月,到改革開放的風云激蕩,再到新世紀的增長方式轉變,新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劇烈而深刻。然就在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創造了令世界其他地區黯然失色的奇跡時,一種變化需要我們的憂患和反思:
朝鮮戰爭、三年災害、中蘇交惡……五十年前的中國內外交困;積貧積弱的土地上,一個小戰士對個體的自律和道德建構激起了最廣泛的共鳴,形塑著億萬個家庭的心靈世界,并最終升華為覆蓋960萬平方公里的精神磁場。
GDP增速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全球第一……五十年后的中國和平崛起;澎湃的市場經濟浪潮、多元的文化沖擊,很容易讓我們迷惑、彷徨,是尋求杭州富二代“70碼”飆車的快感,還是到志愿者協會體驗黃絲帶的溫暖;是到商場里購買一款郭美美炫富的提包,還是再次捧讀那一本薄薄的但直扣心門的雷鋒日記?
面對小悅悅的哭泣、藥家鑫的瘋狂,我們曾無奈的感喟:“雷鋒的年代一去不復返了”;但同樣是我們,面對70后的孟祥斌、80后的吳菊萍、90后的林浩,又用“活雷鋒多”表達稱贊和期望。然而就在譴責與褒獎之間,更深刻的追問應該給我們自己:每一天的生活中,我是否將雷鋒作為言行的參照物,是否也為他人、集體貢獻了價值?從1963年3月5日毛主席親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至今,學雷鋒,做雷鋒的活動已經開展了近五十年。 不同的歷史時期內,一代又一代“活雷鋒”不斷接力、傳棒,賦予“雷鋒”與時俱進的動人魅力;時代場景的演進中,雷鋒精神也順應發展規律,創新中國特色,不斷豐富內涵、拓展外延,為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構筑了一處又一處人文景觀。正因為此,胡錦濤總書記的批示得到全社會的共鳴與響應——“雷鋒精神對于我們這個民族和社會過去具有、現在仍然具有重大價值和時代意義”;正因為此,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代表了東方大國的文明建構和全體國人的心靈尋根。
時代環境變了,人民生活好了,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主要矛盾沒有改變,我們所追求的共同理想,所肩負的責任和使命任重道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征程中,仍然需要艱苦樸素、自強不息的螺絲釘精神,仍然需要以國家和集體利益為重的主人翁態度,仍然需要助人為樂,一心為公的雷鋒坐標。在崇尚價值的語境里,雷鋒不僅是社會主義的道德樣本,中華民族的全民偶像,更應該永遠走在時代的隊列,進入每一個公民的意識深處。進入3月,全國各省市、自治區陸續展開學習雷鋒的主題活動,新聞宣傳報道高達千萬次,一億多名黨員干部、青年學生、志愿者走進街巷、村陌,幫困助殘,服務公益。積淀千年的傳統美德因為雷鋒這樣一個最普通的載體,成為了所有人可親可感,更愿意去解讀的精神家譜。我們更希望,從這個春天開始,雷鋒精神絕不是媒體策劃中“三月來、四月走”的一現曇花,而應該是你、我、他賡續一生自覺的遵循和社會最濃烈的風尚。
而這樣的期望,還是要回歸到你、我、他光榮的踐行。“今后,我要更加熱愛人民和尊敬人民,永遠做群眾的小學生,做人民的勤務員”,這是雷鋒同志最后的一篇日記。這些被后人無數次引用的經典語句,用一滴水的奉獻、一顆螺絲釘的堅韌,一次背老大娘上車的俯首,一份為戰友捐贈的津貼,為共產黨員詮釋了創先爭優的最初本色和至高境界,也為正在走上前臺的年輕棟梁、求索問道的莘莘學子解答了生命最原始也最神圣的課題;“人生應該怎樣度過?”
——“為人民服務!”、“一輩子做好事!”
今天的中國,正處于大發展、大轉型的時代;今天的中國民航,正踏步在大有可為的戰略進程。每一個時代和社會,都需要價值的凝聚,精神的指引。你和我,都是這時代的主人;時代和行業都需要我們,接過繼往開來的旗幟。在天天向上的課堂里,在振翅高飛的機艙里,在對接空地的塔臺上,全體飛院人正在用精神的雷達,指引人生的航線;更用每一天、每一處的奉獻、職守,寫下中國精神的姓名——雷鋒!
推薦訪問: 周年 紀念 學校上一篇:基層黨組織黨建經費標準【3篇】
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