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簡單介紹
【篇一:端午節介紹以及習俗】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盡皆知,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但有例外,東吳一帶的端午節歷來不紀念屈原,而是紀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吳越地區以龍舟競渡在此日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 端午節” 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端午節 起源傳說:紀念屈原
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屈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云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后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 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三、端午節的食俗習慣
1. 吃粽子
“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這是舊時 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2. 飲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說 “飲 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 。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 雞冠石” ,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 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涂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3. 吃五黃
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 五黃” 的習俗。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咸鴨蛋黃、雄黃酒。此外浙北端午節還吃豆腐。
四、端午節諺語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癩蛤蟆躲不過五月五。(北京)
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
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 。(西 北)
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山東)
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山西)
有錢難買五月五日旱 (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
(寶山)
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江浙)
端午請菩薩,端六發烏賊 。(江浙)
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蘇)
五、端午節詩詞作品欣賞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和端午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已酉端午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后昆芳。
風俗習慣
端午節最重要的活動是龍舟競賽,比賽的隊伍在熱烈的鼓聲中劃著他們多彩的龍舟前進。這項活動的靈感是來自于當時汨羅江畔的居民,在江中劃船救屈原,而這個傳統也一直保持了數個世紀。
在端午節時受歡迎的食物就是粽子,粽子是以米包著肉、花生、蛋黃及其它材料,再以竹葉包裹。而粽子的傳統則來由于汨羅江邊的漁夫,將米丟入江中平息江中的蛟龍,希望他們不要將屈原吃掉。
農歷的五月,也就是端午節的這個時節,對中國人而言,除了屈原的故事還有許多其它重要的意義。許多中國人相信五月是一年中容易引發疾病的危險時節,因此必須有許多防備家 人生病的措施。許多家庭會將一種特別的植物- 艾草掛在門口,作為保護之用,而人們也會掛帶香包,它是以含有多種香味的藥用植物所做成,也可以保護人們遠離疾病。
端午節的簡介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 端午節”, 端是“ 開端” 、“ 初” 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 五” 與“ 午” 通,“ 五” 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從史籍上看,“ 端午” 二字最早見于晉人周處《風土記》:“ 仲夏端午,烹鶩 角黍”.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節定名為“ 詩人節”, 以
紀念屈原。至于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
端午習俗
懸艾葉、菖蒲、蒜頭:艾、菖蒲和蒜被稱為“ 端午三友”. 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有的還將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貼艾葉於其上。端午期間,時近夏至,正是寒氣暑氣交互轉換之時,從飲食到穿衣、行動都得注意 。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節這天,人們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以蒜頭作錘子,又稱為“ 三種武器”, 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
賽龍舟:這項活動在端午節前后舉行,是一種聲勢浩大的自發的節日文化活動。龍船就是龍形和舟楫。古代帝王出巡江海湖河乘的船,其首尾作巨龍形狀,叫龍船或龍舟。荊州市五月端午競渡的龍般是在普通木船的首尾,臨時扎上龍頭、龍尾,也有特制的專用龍船。
飲雄黃酒:中國江南民間端午節有吃“ 五黃” 的食俗。“ 五黃” 指黃鱔、黃魚、黃瓜、咸蛋黃及雄黃酒。神話傳說 《白蛇傳》中,白娘子飲雄黃酒,現出蛇身的原形。故而,民間便認為蛇蝎蜈蚣等毒蟲可由雄黃酒破解,端午佳節飲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身體健康。
【篇二:端午節中英文介紹】
dragon boat festival: 5th day of the 5th lunar month
qu yuan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also called the duanwu festival, is celebrated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month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calendar.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festival has been marked by eating zong zi (glutinous rice( 糯米)wrapped to form a pyramid using bamboo or reed leaves) and racing dragon boats.
the festival is best known for its dragon-boat races, especially in the southern provinces where there are many rivers and lakes. this regatta( 賽舟會)commemorates the death of qu yuan , an honest minister who is said to have committed suicide by drowning himself in a river.
qu was a minister of the state of chu situated in present-day hunan and hubei provinces,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221bc)( 戰國時期). he was upright, loyal and highly esteemed for his wise counsel that brought peace and
prosperity to the state. however, when a dishonest and corrupt prince vilified qu, he was disgraced and dismissed from office. realizing that the country was now in the hands of evil and corrupt officials, qu grabbed a large stone and leapt into the miluo river ( 汨羅江)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month. nearby fishermen rushed over to try and save him but were unable to even recover his body. thereafter, the state declined and was eventually conquered by the state of qin.
zongzi
the people of chu who mourned the death of qu threw rice into the river to feed his ghost every year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month. but one year, the spirit of qu appeared and told the mourners that a huge reptile( 爬行動物)in the river had stolen the rice. the spirit then advised them to wrap the rice in silk and bind it with five different-colored threads before tossing it into the river.
during the duanwu festival, a glutinous rice pudding called zong zi is eaten to symbolize the rice offerings to qu. ingredients such as beans, lotus seeds( 蓮子), chestnuts( 栗子), pork fat and the golden yolk of a salted duck egg are often added to the glutinous rice. the pudding is then wrapped with bamboo leaves, bound with a kind of raffia and boiled in salt water for hours.
the dragon-boat races
the dragon-boat races symbolize the many attempts to rescue and recover qus body. a typical dragon boat ranges from 50-100 feet in length, with a beam of about 5.5 feet, accommodating two paddlers seated side by side.
a wooden dragon head is attached at the bow, and a dragon tail at the stern( 船尾). a banner hoisted on a pole is also fastened at the stern and the hull is decorated with red, green and blue scales edged in gold. in the center of the boat is a canopied shrine behind which the
drummers, gong( 銅鑼)beaters and cymbal( 鐃鈸)players are seated to set the pace for the paddlers. there are also men positioned at the bow to set off firecrackers, toss rice into the water and pretend to be looking for qu. all of the noise and pageantry creates an atmosphere of gaiety and excitement for the participants and spectators alike. the races are held among
different clans, villages and organizations, and the winners are awarded medals, banners, jugs of wine and festive meals.
端午節: 第五天農歷月的
屈原
端午節, 又稱為端午節, 定在 5 日的第五個月根據中國日歷。幾千年來 來, 人們都保持著在這天吃粽子( 糯米( 糯米) 包裹成一個金字塔用竹葉或蘆葦葉) 和賽龍舟。
這個節日最出名的是它的龍舟競賽, 尤其是在南部的省份, 那里有許多河流和湖泊。這個賽舟會( 賽舟會) 是紀念屈原的死, 一個誠實的部長誰是說, 有自殺在河里淹死自己。
屈原是楚國的三閭大夫位于今天的湖南、湖北, 戰國時期( 公元前 475 - 221 年)( 戰國時期) 。他是正直, 忠誠和高度尊敬為明智的忠告, 帶來了和平和繁榮的國家。然而, 當一個不誠實的和腐敗的王子, 他被貶謫詆毀屈原和罷免。意識到這個國家現在手中的邪惡和腐敗官員, 抓起一塊巨大的石頭, 屈原跳進了汨羅江( 汨羅江) 五日的第五個月。附近的漁民沖過去試圖救他, 但卻無法恢復他的身體甚至。此后, 國家下降,最 最終被秦國征服。
粽子
楚國百姓誰哀悼屈原之死扔進河里喂米飯他的鬼魂在每年的第五個月的第五天。但有一年, 屈原精神出現了, 告訴哀悼者, 一個巨大的爬行動物( 爬行動物) 在河里偷了大米。然后建議他們的精神來包裝大米在絲綢和綁定它有五個不同顏色的線程, 然后再把它丟到 河里。
在端午節, 糯米的粽子吃布丁稱為是象征著大米祭屈原。成分如豆類、蓮子( 蓮子) 、栗子( 栗子), 豬肉脂肪和金色的蛋黃一個咸鴨蛋通常添加到糯米。這布丁后用竹葉, 綁定在一個善良的椰樹和煮鹽水數小時。
龍舟競賽的
龍舟競賽的象征著許多試圖營救和恢復屈原的身體。一個典型的龍從 舟范圍從 50 - 100 英尺長, 一束約 5.5 英尺, 容納兩人以上并排坐著。
一個木制的龍頭是附加在船頭, 龍的尾巴在斯特恩( 船尾) 。一個橫幅懸掛在桿子上也綁在船尾和船體裝飾著紅色、綠色和藍色鱗片小幅黃金。中心的船是一種遮蔽神社的后面鼓手 手, 龔( 銅鑼) 攪拌器和鐃鈸( 鐃鈸) 球員坐在加快劃。也有男人在船頭位置放鞭炮, 放入大米進入水和假裝尋找屈原。所有的噪音和華麗的氛圍創造了歡樂與興奮的參與者和觀眾一樣。比賽舉行在不同部落、村莊和組織, 獲獎者頒發獎牌 牌, 橫幅, 壺酒和豐盛的美食。
【篇三:習作五 寫一篇介紹端午節的短文】
習作五 寫一篇介紹端午節的短文
題目審一審
端午節快到了,請你選用端午節的材料,為黑板報寫一篇介紹端午節的短文。可以介紹端午節的來歷,這一天為什么要賽龍舟,吃粽子;也可以專門介紹你們當地端午節的風俗。
技法練一練
本次習作是圍繞端午節,根據收集到的資料寫一篇板報稿。板報稿要求主題鮮明、內容簡短、條理清晰、語言準確生動。要寫好本次作文,必須把握以下兩點:
一、選擇感興趣的內容
有關端午節這一主題,胡瑞芝同學提供了較多的材料。有關端午節兒歌的,有關端午節來歷的,有關端午節習俗的等等,把這些材料都羅列在一起就能成為介紹端午節的習作嗎?當然不行。你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某一方面或幾方面入手,如有關端午節的來歷或有關端午節的習俗??
單就端午節的來歷來說,各地說法就大不相同,有人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有人說是為了紀 念伍子胥,也有人說是為了紀念女英雄秋瑾。同學們在寫作前不妨先做一番考究,通過查閱資料、上網等手段查找有關端午節由來的資料,做到了然于胸。
端午節的習俗也是因地而異,南北各不相同。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但各地的習俗又有些差異,有的地方還得插艾葉、戴香囊、撒白糖、插“ 五端” 、吃“ 五黃” 等。
以上這些都可以作為文章的題材。那么是不是把所有的材料都堆在一起呢?也不是。這就要求我們有選擇地尋找材料。同學們可以單從端午節的傳說入手,也可以既介紹端午節的由來,又介紹各地的習俗,還可以只介紹端午節的習俗。習 作的取材范圍確定后,你可以向爺爺奶奶或爸爸媽媽了解與你習作有關的情況,這樣做可以豐富你的習作內容。
二、按照一定的順序,有詳有略
確定了自己的寫作材料,就得想一想:先寫什么,再寫什么,哪些詳寫,哪些略寫,按照這個要求認真習作,一片優秀的板報稿就新鮮出爐了。
板報稿寫好后,可以讀給同學、老師或家長聽聽,征求一下他們的修改意見。
素材找一找
同學們,中華民族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勞善良的人們,同時也孕育了燦爛的華夏文明,端午節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關于端午節有著許多傳說,至今我國各地還保留著不少民間風俗,人們用不同的方式度過這一節日。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端午節??
端午節這一天有許多風俗活動,我知道的端午機風俗活動有:早上取龍須水,插艾枝于門,上山采青,食粽球,制粽,賽龍舟等。
素材 1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 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 、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于異的。
素材 2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幾千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從古至今流傳的許多傳說故事, 于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 躲午,貼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余 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國家。有些活動,如賽龍舟,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素材 3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 起于三代夏至節說; 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 “ 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 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素材 4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人們在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賽龍舟紀念屈原。人們借劃龍舟驅散 江里的
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的習俗,盛行于 吳、越、楚三地。其實,“ 龍舟競渡” 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
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
獨木舟,做競渡游戲,用來娛神與樂人,是祭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素材 5 江浙地區劃龍舟 ,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龍船上,張燈結彩,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 十四至二十七舉行“ 龍船節” ,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谷 豐登。云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素材 6
劃龍舟也先后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1980 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并每年舉行“ 屈原杯” 龍舟賽。1991 年 年6 月 月 16 日( 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岳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 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 龍頭祭” 。
“ 龍頭” 被抬人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 上紅” (披紅帶) 后,主祭人宣讀祭文,并為龍頭“ 開光” (即點睛)。,然后,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汨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六十余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后,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
精彩大放送
好詞好句采摘
提倡
抵抗
勸告
困境
憂愁
穿梭
醒目
盛裝
騰空
出征
眼饞
吆喝
解饞
余香
遺憾
腥臭
閉幕
淘汰
過癮
壯觀
爽脆
數不勝數
郁郁寡歡
懷才不遇
眉開眼笑
人聲鼎沸
千姿百態
栩栩如生
鏗鏘有力
吶喊助威
遙遙領先
催人奮發
玲瓏可愛
情有獨鐘
沁人心脾
大飽口福
其樂無窮
睡眼惺忪
人山人海
你追我趕
不絕于耳
現在粽子的品種是越來越多了,紅豆焰的,蜜棗餡的,肉餡的,白米的?? 數不勝數。
這些龍舟顏色各異,龍頭千姿百態,張著犄角,睜著雙眼,栩栩如生,猶
如條條真龍在戲水。
糯米的濃香中夾雜著縷縷蛋草葉子的清香,沁人心脾,咬一口,含在嘴里,越嚼越有滋味。
想想看,端午節的早上,睡眼惺松地被大人叫起來, 還未看清這個世界,卻早有一股清新的香味鉆進鼻孔。什么感覺?爽!
這天上午,比賽還沒有開始,漓江兩岸的圍觀者已是人山人海。
【精彩語段搜索】
,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折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的形狀,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后把餡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后把箬葉包著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2 )說起粽子,它不僅妤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過程中,體現著樂趣。每年端午一到,母親在頭一天晚上就泡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親一起包,綠綠的粽葉里加上糯米和大棗,包成三棱形的粽子:包好后的粽子要放在大鍋里足足煮上三四個鐘頭,煮熟后母親再把粽子泡在備好的涼水桶內。涼了以后細細地撥開粽葉,咬上一口 白嫩的糯米,紫紅的大棗就露出頭來,蘸白糖再吃,那時吃起來是那么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3 )端午節早晨,起床后,母親就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踝上纏上五彩的絲線,讓我們今后一直帶著,據說可以去病除邪。其實在我心里,這些五考的絲線是那些精美手鐲的替 代品。有些人家也會花些錢 給自己的小孩買香荷包帶在身上,我的母親是自己親手用些小布頭做的,里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這樣我們也很高興。
(4) 端午節這天,小孩子還要掛香囊。這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 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好開頭好結尾】
(1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汨羅江邊仰天 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中;兩千多年后,每年的五月初五—— 端午節,大家包粽子、劃龍舟、考雞蛋,以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 愛國詩人。
(2 )端午節在中國的民間節曰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粽子、茶雞蛋、插艾蒿等都是端午節的特色。
(3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 端午節” 。“ 五” 與“ 午” 通,“ 五” 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它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
(4 )今天是端午節,大家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也許你們還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你們還記得楚國那位愛國之士屈原嗎?我先來說一說他吧!
(5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粽子,品 嘗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
(6 )從此,每年五月初五的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閱讀來遷移
粽子
每年端午節一來, 住在怡保的家婆便大忙特忙。
白天, 她抹粽葉、洗糯米、腌豬肉、剝栗子、切魷魚絲、浸冬菇。
忙至子夜, 桌上堆起了像山一樣高的粽子。不是傳統的三角形的, 而是厚實的橢圓形, 每個足足一斤重。
凌晨一時, 她正式升起炭火把粽子放入巨型的大鍋里煮, 徹夜地煮。她自己呢, 也徹夜不眠, 守在炭爐旁邊, 不斷地往 火堆里添柴, 在大鍋里加水。垂在耳旁的鬢發, 被汗濕透, 火光一照, 銀亮銀亮的。
此刻, 鍋里的粽子, 在她眼里, 不是食物, 而是“ 藝術品” 。她臉上那股專注而執著的神情, 讓我想起了燒陶的藝人。
天泛魚肚白了, 粽子還在鍋里滾。
她把一夜不曾合眼的疲乏一股腦兒地抹到濕濕的面巾上, 又去守她的粽子。粽子足足嘶叫了十個小時后, 終于噴出了異香。
把粽子從鍋內提出來, 擺涼, 然后, 平均地分成了幾份, 擱進竹籃里; 讓她幾個遠道飛歸的兒子攜回家去, 給媳婦、給孩兒們吃。
粽子里各種材料的香味, 深深地滲進了粒粒分明、絕不粘口的糯米里。食畢,
推薦訪問: 端午節 簡單 介紹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