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同樣心愿者,無別離——2020 年畢業典禮致辭
首先,我代表學院祝賀 2020 屆的本、碩、博畢業同學們,祝賀今天的獲獎者們。由于防疫的需要,我們未能坐在同一個大廳里,線上的在場成了疫情中共同生活的重要特征。我們雖然分坐八個現場,卻存同心,懷同愿,滿懷信念地觀自己的畢業典禮,展望我們的共同未來。
今年是庚子年。庚子年總是一個命運多舛的年頭。上上個庚子年,中國備受帝國主義列強的欺辱和霸凌;上個庚子年,新生共和國負重而前行;這個庚子年,全球人類共同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新冠疫情。疫情鑄煉了中國,疫情改變著世界,疫情對每一個政體、每一個族群、每一個體制乃至每一個人都是一場考驗,一場時代的、共同的考驗。
剛剛結束的畢業季,正是我們面對這樣一場考驗的共同答卷。因為疫情,全國藝術院校、美術院校都沒能成功返校復課,畢業展多在線上輔導和完成。國美的畢業季可能是全國乃至全球的現場實地展出的、不好說唯一、卻也是極少的一家。在 6 月 27 日預展觀看的晚上,我心難以平復,慨然寫道:
暑雨逢日暮,穿行兩山中。
青春好風色,創意將無窮。
白墻跬白帆,長廊接長龍。
現場畢業季,全球獨高峰。
唯其現場,就有著現場的熱烈的身體感受;唯其實物,就有著實物的質感和溫度;唯其原件,就有著原件的不同替代的氣息和活力。這樣的現場的相聚,這樣的實物的觀照,本身就是“共同生活”主題的最好詮釋,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
人們共同的噎心守望。公社是共同生活的家園,象山藝術公社的蜂巢結構、似水村舍成了展示共同生活理想的難得的清流平臺。到 6 日晚為止,各種平臺累計畢業展的點擊量達 1.99 億。線下觀展在預約限定的要求下,也達 6 萬 9 千人。這不能不說是后疫情時期線上線下共同生活的奇觀。
一個半月前,美院用居家隔離中的創作與教學,舉辦了“眾志贊歌”的展覽。那也是庚子初夏難能可貴的現場大展。那個展,我們約請許多抗疫的醫療英雄來觀展。當時我專門打聽浙江的那位馳援武漢“最小的娃”。很快,浙二醫院的院長和那位寫詩“我把最小的娃送上前線”的護士長陪她一道前來。在疫情中,我為小護士的事跡所愀心,曾寫過一首詩輾轉寄給她。那小護士出身于 1998 年,與在座的同學們同年,甚至更小。我在詩中寫道:“那天,你說聽到爸爸含淚的叮嚀/那又何止是爸媽的叮嚀/那是所有親人、所有愛你的人噎心的深情/保護自己、凱旋而歸/杭州城為你而歡歌歡慶!”那位小護士看展,帶了一面小小的五星紅旗來,那是武漢市民送給她的,她轉送給我。后來,我寫了一幅《雛燕高飛》的書法送她。我還寫道:“紅心馳援臨漢水,雛燕飛翔感錢塘。”這小旗子現在仍然插在我的辦公桌上,看到它,我就看到醫者大愛的灼灼紅心,看到共同生活的理想和品格。
面對這樣一場銘心刻骨的鑄煉,誰不曾向共同生活的周遭投以關注,誰不曾在孤獨的守望中懷同樣的心愿,寄情未來。由于疫情,畢業創作早期的輔導是在線上進行,后期的制作回返學校。所以,今年的畢業創作既有居家獨立思考的多樣性,又有線上線下互為交織的生動性;既有疫情之下返身以誠的個性真情,又有全球性共同生活、普世關懷的廣袤視野;既有新一代對傳統語言的生動闡發,又有青春滿盈的獨特的社會關懷和人性角度。所有這一切構成了一個畢業季的豐繁而宏大的精神特點,塑造了共同生活的火熱現場,交織而成當代藝術的史詩般
的鳴響。
共同的生活催生共同的關懷。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和平環境中的青年體察某種痛徹的殘酷,抗疫英雄的義舉又讓大家洞見人性的美麗。庚子年的共同疫情讓人們與這種殘酷與美麗相伴,并在兩者的磨礪中感念生與死,感受人生的痛點。設計藝術學院幾位女生悉心制作了一臺宴席。那八道餐盤各有不同,有如穿山甲的鱗片,有如猴子的長尾,有如蝙蝠的撲閃的翅膀。餐盤塑造成近兩年重大疫病傳播的動物宿主的可視現象。在這餐盤設計的后邊,既蘊涵著對于人類無節制的心腹之欲的警示,又表達對于野生動物的生存關懷。這臺頗為肅穆的宴席,討論的不僅是公共衛生的危機,更是人與動物之間的生存倫理的大課題。這樣的宴席以罕見的寓言特色讓我們側目,《野生獵場》的點題把批判的鋒芒指向人類共同的餐桌與生活。繪畫藝術學院版畫系第二工作室的《逝者獨行》,以細密的手法,鐫刻著某種面向逝者的眾人禮儀。紛繁兀立的眾人意象有如戰陣,那真實的黑線強化了銅板腐蝕的版魅,突出了作品的儀式感。設計藝術學院的又一組女生在“37°2”的人的體溫臨界線的標題下,展開一系列關于“死亡”的考察,比如關乎人的生命極限的各種數字;不同年代人類死亡原因的考察圖表;不同名人的特色墓志銘。當這幾位女生以青春冷靜的語調述說“死亡檔案”時,我特別地感受到那黑白冷調的視覺傳達所包蘊的關懷與批判的力量。
共同的生活還帶來共同的視野。纖維藝術系不少的同學從關注織物進而關注植物,這里既有綴滿珠寶的綠植青藤,又有對橙色橘皮的跬積與針納;既有對腐壞水果的收集,又有叫賣未來的罐頭草皮。這種對植物速朽現象的凝視包蘊著生命考古的前瞻思考,甚至帶出一系列青春考古的實驗作品。對于親人體味的收藏,對于粉色母愛的反思,對于不同家人的舊衣物的集體性重織,這些都讓纖維進入人的身體和精神的內部去重新感受織物的生成。今年的服裝因為疫情,不能現場
表演,卻以絢爛冶艷的方式,制成文明盛墟之上的太空大片。這些服裝有的如丐裝披掛,有的像鮮肉包裹,有的則直接是硅膠塑形,其中獲獎的一件是由數百個易拉罐的拉口與黑線編織而成的黑騎士的戰袍,特別地蘊蓄著都市廢墟上的牧歌野趣。這種都市消費的批判傾向,在主題片中成功地轉化而成全球性的迷霧與絢爛相間的“桃花源”。設計藝術學院的三位“科幻宅”,堅定地以小說、短片、模型的多元方式,去描繪未來世界的想法,并以一個解凍人的構想,面向未來的科幻提出批評性思考。這次畢業展還呈現趨向科技的傾向。纖維藝術系的《熵》與《天書》,通過設置模數化的規則,由觀者的介入,進行重構、交織,生成無盡結果的意圖。雕塑系《地圖切片》的沙沙作響的鐵書,設計藝術學院《千°骨》的如若翼翅的傳動裝置,都代表著方興未艾的科藝融合的風向。公共藝術系的同學在象山藝術公社的碩大空間里,完成了一個循環往復的光的劇場。那光有如切片將劇場塑成縱橫交織的菱形,影像從這些界面上翻滾而來,閃爍而去,預示著公共空間和公共影像的迷幻未來。這些令人目不暇接的共同關懷,以跨越媒體的綜合方式,消解著傳統介質的界別,共同營造著一種自由想象、真情翔飛的青春無敵的創造性生活。
共同的生活更讓我們感受和珍惜共同性的根基?!段馁x》有言:罄澄心以凝思,眇眾慮而為言。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美術無論如何變化,它的繪畫的根基,它的寫生造型的根基,它的觀物、筆色、體象的根基是必須執守的。國畫系《木石有情》的扎實而生動的匠者造型,《青城幽澗》的延綿十三米的煙水云山的精細構架,書法系《日常書寫》追摹古人手札的方式所積累的日常手札書寫,插畫專業《牡丹亭》的天花曼妙、煙雨飄飛的精到描畫,雕塑系《藏民系列》,的人物組雕,各以精妙的繪制,代表了年輕一代對于傳統語言的品質追求。手工藝術學院琳瑯滿目的架上,也提出面向傳統的創造性轉化與思考。象山泥的大地肌理的
燒塑,如若炻器的攪泥制作,傳統斗拱向著現代體飾的轉換,共同構成了某種東方意蘊的造物秘籍。在中國的固有文化里,人所最為關注的是作品的品格。這一品格中融入了中國人的品評思想,融入了老莊的專注而又放逸的藝術精神,融入中國火熱的現實生活大地的磅礴力量。這些作品只若壓艙之石,讓我們的藝術教育之舟在藝海蒼茫中勇立潮頭、穩穩前行。
共同的生活最需要共同的心志。這種心志是建構在對于藝術所必然地內蘊著的學術精神的崇敬而又放達的智性基礎之上,在我院近百年的傳承無斷的譜系中,因堅守不轍的文心意志而形成的救贖般的精神運動,形成的磨礪弘毅的道德自信。最近,閱讀中讀到百年前在中國的中西學者關于東西文辨的史軼。其中談到那一代東方學者對孔子、對歌德等中西圣賢的比較和理解。歌德認為“不道德”的意涵不僅指酗酒、吸毒、欺辱他人等顯見的品德缺陷,更指人性的自私和卑鄙??鬃釉唬壕又芏槐?,小人比而不周。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那“小人”指的是“渺小的人”,粗鄙無禮之人。這種小人的“不道德”在社會生活中甚至更為惡劣。毛主席老人家在著名的《紀念白求恩》中深刻指出:白求恩有著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美院代代相傳的藝術精神和因著這種精神而煉就的學術道德的力量,是拒絕蠅營狗茍的渺小習氣的,是鄙視那狹隘、片面、低俗的不道德之風的。這近千人的展覽,這一個個,一組組的同代人比肩而立,能夠形成這樣的秩序、這樣的成果、是凝聚了眾多同學們知道和不知道的老師和工作人員的心血的,是深刻地蘊涵了這個學院心靈的自由和弘闊的志向的。如此延綿無斷的展線,如此精彩紛呈的現場,有如一個時代的盛墟,向我們展現了某種未來的雄偉的活力,展現了思想與創造的真正的學院氣息。因著疫情的磨礪,它變得格外博大;因著難得的相聚,它得以精神
的升華,中國美院畢業展的線上奇觀,正是源出于展覽所深深地牽動著的世人的向往,大家對于堅守的共同渴望與尊重。
老師同學們,今天,我還收到一件禮物。學校出版社的同志們將我自 2009 年以來十年間的畢業典禮與開學典禮的致辭輯成一集,題曰《大學望境》。湖雨連滄海,青山興閎鐘。翻閱這本集子,感慨難已。這實質上是中國美院十年春秋的記錄,是一屆屆新老同學迎來送往的共同生活的寫照。畢業典禮的致辭在我的記憶中開始得更早,只是那時沒有留下完整的記錄。“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老師同學們,今年是我最后一次站在這個位置上,著這一身儀裝,給大家作畢業典禮的致辭。我在院長的崗位上已經第二十個年頭。二十年,我們勠力同心;二十年,我們矢志不變。二十年幾乎是同學們的年齡,是我們這一代人三分之一的生命。我們把它用來獻給母校,錘煉一段共同的歲月,共同的事業。生活將無盡,時序有輪轉。直如今日大家畢業,雖然離開了學校,但這段共同的生活沒有變,我們作為精神共同體的感情和心態沒有變,我們擁有的共同愿望沒有變。我們堅信美院的精神風云無盡,美院的譜系山高水長。誠如我院創建者之一的吳大羽先生所言:懷同樣心愿者,無別離!
半個月前的端陽節令,我在校區眺望象山,寫下《象山寄望》二首,其一詩曰:
北眺云霾青虎臥,
南望日照玉龍娑。
九樟郁郁映黛瓦,
片石磊磊鐫心課。
總在象嶺懷孤嶺,
卻教雙流連清波。
又是端陽畢業季,
遍插茱萸滿山河。
那茱萸是重陽登高的胸佩,遍插山河的茱萸,代表著我們濃郁無忘的校友情、故鄉情,代表著我們作為精神共同體的永恒信物。
最后,請大家起立,八個分會場的同學也一道站起來,伸出你的右臂,橫在你的前胸,托起金色的繡穗。我喊“國美”,大家應和“最美”,然后將繡穗拋向身后。在校你們如繡穗般自由發展,備受呵護。畢業后,你們成為棟梁,走向擔當。
推薦訪問: 致辭 別離 典禮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