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干影院/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黄文/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黨重要會議

| 瀏覽次數:

 三分鐘用順口溜搞定黨的會議:

 一大立黨,二大立綱,三大國共要合作,四大領導工農忙,八七槍桿出政權,古田軍隊要增強,遵義軍事與組織,瓦窯堡一起來抗日,洛川全面來抗戰,減租減息是關鍵,六屆六中馬中化,七大確定毛領導,七屆二中轉城市,三中一化三改階段和路線,十三大終于研究好,后來(十四大)市場經濟有目標,小平思想成指導,十五大跨世紀,十六大三代表,十七大發展觀,成小康。

 中國共產黨重要會議經典總結

 1. 黨的一大:中國共產黨誕生

 1921 年 7 月 23 日至 31 日在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2. 黨的二大:第一次提出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1922 年 7 月 16 日至 23 日在上海召開,指出了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性質、動力,指出了中國革命要分兩步走,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現階段的革命綱領即最低綱領是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二大為中國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爭指明了方向,對中國革命具有重大的深遠的意義。

 3. 黨的三大:討論與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問題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廣州召開,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同時保持共產黨在政治、思想、組織上的獨立性。

 1924 年,國民黨一大召開,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義,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4. 黨的四大:大革命洪流中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5 年 1 月 11 日至 22 日在上海召開,提出了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和工農聯盟問題。四大的缺點和不足是:雖然提出了領導權的問題,但對于如何爭取領導權,缺乏具體明確的方針,只講對群眾運動的領導權,而完全忽視了對政權和武裝力量的領導權。提出了農民是革命同盟軍的問題,但沒有提出土地革命這一解決農民問題的根本思想。

 5. 黨的五大:大革命洪流中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7 年 4 月 27 日至 5 月 9 日在武漢召開,雖然大大批判了陳獨秀的右傾錯誤,但對爭奪革命領導權所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如改造武漢國民黨、改造武漢國民政府、組織和擴大黨對革命武裝的領導等問題,均未做出切合實際的回答。大會對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實質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認識。五大實際上并未解決挽救時局的問題。

 6 6. . 八七會議7 (1927 年 年 8 8 月 月 7 7 日,漢口) )

 (1)內容:①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②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反動統治的總方針(“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③選出了以瞿秋白為首的中央臨時政治局;④提出了“整頓改編自己的隊伍,糾正過去嚴重的錯誤,而找著新的道路”的任務。

 (2)意義:是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興起的轉折點。

 7 7. . 黨的六大:唯一一次在國外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8 年 6 月 18 日至 7 月 11 日在莫斯科召開,中共六大制定的路線基本是正確的,對后來中國革命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但這次會議也存在著缺點,即對中間階級的作用、反動勢力內部的矛盾缺乏正確的估計和政策,特別是對中國革命的長期性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仍舊把城市工作放在全黨工

 作的中心,這對中國革命的發展起了消極的影響。

 8 8. . 遵義會議5 (1935 年) )

 (1)內容:①解決博古等人軍事上和組織上的“左”傾錯誤;②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③成立了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的新的三人團,全權負責紅軍的軍事行動。(如果考單選:遵義會議解決了軍事問題和組織問題) (2)意義:挽救了黨、紅軍、中國革命,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成為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標志著黨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9 9. . 瓦窯堡會議5 (1935 年) ) :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①提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政策,闡明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可能性。②批判了“左”傾關門主義錯誤,強調共產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領導作用。③規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具體政策,決定將“人民共和國”口號代替“工農共和國”。

 1 10 0. . 洛川會議7 (1937 年) ) :①制定抗日救國十大綱領。②強調打到日本帝國主義的關鍵是讓抗戰成為全面的全民族抗戰。③堅持統一戰線中無產階級的領導權。

 11. . 黨的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 指導地位

 1945 年 4 月 23 日至 6 月 11 日在延安召開,大會確立毛澤東思想為全黨的指導思想,這是七大做出的歷史性貢獻。大會把黨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概括為三大作風。即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

  1 12 2. . 七屆二中全會9 (1949 年,河北平山縣西柏坡) )

 內容:①規定了黨在全國勝利后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應當采取的基本政策,提出了兩個“轉變”(即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方向)。②提出了“兩個務必”的思想,即“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③提出奪取全國勝利的方針——天津式、北平式、綏遠式。④農村包圍城市的工作方式結束,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

 13.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9 (1949 年 年 9 9 月,北平) )

 內容:①制定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定新中國的名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共同綱領》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②選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主席。③確定了國旗、代國歌、首都、紀年方法。④決定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

 1 14 4. .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4 (1954 年) )

 內容:①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②選舉國家主席,任命國務院總理。

 意義:為各族人民參與國家政治生活提供了條件和保證,為逐步健全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逐步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創造有利于社會發展的良好的社會政治環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5. . 黨的八大: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內容:1956 年 9 月 15 日至 27 日在北京召開,大會通過了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和新黨章。①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②提出黨和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把我國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③選舉產生新的中央委員會。

 16. . 黨的九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會

 1969 年 4 月 1 日至 24 日在北京召開,九大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使 1966 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的理論和實踐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指導方針都是錯誤的。

  1 17 7. . 黨的十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會

 1973 年 8 月 24 日至 28 日在北京召開,繼續了九大的“左”傾的錯誤。

 18. . 黨的十一大:文化大革命中后的首次大會

 1977 年 8 月 12 日至 18 日在北京召開,雖然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經結束,但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理論和實踐。直到 1978 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才將黨和國家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從而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1 19 9. . 十一屆三中全會8 (1978 年) )

 內容:①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②總結了建國以來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拋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的錯誤方針,全面糾正

 “左”傾錯誤,作出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③決定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

 意義: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中央領導集體,揭開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

 20. . 黨的十二大: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召開,鄧小平在這次大會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嶄新命題。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21. . 黨的十三大:闡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1987 年 10 月 25 日至 11 月 1 日在北京召開,十三大第一次系統地闡明了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大會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特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這一論斷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大會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大會還制定了到 21 世紀中葉經濟發展分三走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并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

 22. . 黨的十四大:確立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目標

 1992 年 10 月 12 日至 18 日十四大召開,這次大會作出了三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決策:一是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二是

 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是要求全黨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

 23. . 黨的十五大: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

 1997 年 9 月 12 日至 18 日在北京召開。主要內容,把鄧小平理論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把依法治國確定為治國的基本方略,把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確定為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

 24. . 黨的十六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2002 年 11 月 8 日至 14 日在北京召開。大會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斗。

 25. . 黨的十七大: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2007 年 10 月 15 日至 21 日在北京召開。大會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

 26. . 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2012 年 11 月 8 日在北京召開。大會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

推薦訪問: 重要會議

【黨重要會議】相關推薦

工作總結最新推薦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