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歷史
講稿 為什么要學習黨史 1、黨史學習,可以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2、黨史學習,是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重要任務。
3、黨史學習,是繼承黨的成功經驗和優良傳統的需要。
2013 年 6 月 25 日,也就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 92 周年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要繼續加強對黨史、國史的學習,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現實工作、更好走向未來,不斷交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答卷。
黨史大至分為三個大的階段 •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
(1921-1949 年
28 年)
• 二、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并開始全面建設的艱辛探索
(1949-1978 年,30 年)
• 三、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978- 目前,37 年)
三大階段
十個時期 毛澤東主席在 1942 年 3 月的《如何研究中共黨史》文章中曾經說過:“嚴格地講,我們研究黨史,只從一九二一年起還不能完全說明問題,恐怕要有前面這部分的材料說明共產黨的前身。”根據毛主席的教導,我想把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的一段歷史也作一個回顧,以此來說明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必然性和歷史意義。
我們先來簡單地回顧一段中國近代史。
一、黨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階段 中國共產黨創立時期(1921.7---1922.6 )
1 、中國共產黨創立的歷史條件 •
(1 )鴉片戰爭與國外資本主義的入侵 • ( (2 )近代中國人民斗爭的興起
• ( (3 )1911 年的 辛亥革命 • ( (4 )20 世紀初軍閥的黑暗統治 • ( (5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 無產階級的壯大 • ( (6)
)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 ( (7 )第一次大戰后五四愛國運動 • ( (8 )俄國十月革命成功-- 榜樣
1840 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從此,古老的中國一步一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日漸深重。一方面,東西方資本主義列強通過 1840 年開始的鴉片戰爭、1883 年開始的中法戰爭、1894 年開始的甲午中日戰爭等一系列戰爭和一個個不平等條約,大肆掠奪中國的領土,踐踏中國的主權,通過勒索“賠款”、強占租界等,把近代中國當成令人宰割的對象,中國被推向了亡國滅種的邊緣。另一方面,民族危機的加深不斷加劇著社會矛盾,從而引發更為深刻的社會危機。鴉片戰爭前,大清帝國已處于封建末世的危機之中。
舉個例子說:●1900 年,中國爆發了以農民為主體的聲勢浩大的愛國反帝運動——義和團運動。英、法、日、俄、德、美、意、奧組成的八國聯軍對義和團進行了殘酷的鎮壓。義和團被鎮壓以后,●1901 年 9 月 7 日,11 個帝國主義國家強迫清政府在北京簽訂了《辛丑條約》。這個條約,單就賠款一項就達白銀四億五千萬兩,本息相加近十億兩白銀,這相當于清政府 12年財政收入總和。可慈禧太后為首的統治集團不僅接受了這樣的苛刻條件,而且還感激涕落。感激什么?感激帝國主義列強還承認自己在中國的統治地位。慈禧太后公開表示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不惜一切地討好帝國主義。可見,清政府已經墮落到何等程度!
在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雙重壓力之下的近代中國,救亡圖存、振興中華成為近代中國的時代主題。為此,中華民族的志士仁人進行了艱辛的探索,嘗試了各種各樣的變革。中國社會的各個階級、階層和政治集團也都在這一歷史劇中尋找自己的位置,接受歷史的選擇。
鴉片戰爭以后,比較大的救國運動有五次: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
那時,率先奮起的是中國的農民階級。●1851 年開始的太平天國運動,歷時 14 年,席卷
了大半個中國,給清政府以沉重打擊。但終因農民階級的局限性,無法超越絕對平均主義的空想和皇權主義的束縛,不可能找到一條新的救國之路,無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太平天國運動最終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下失敗了。
●作為近代中國現代化起步標志的洋務運動,是由晚清地主階級中的“洋務派”掀起的一場“自救”運動。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路內,它企圖通過引進西方的軍事工業、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來解決當時的危機和困局。但是,洋務運動既不能越封建專制制度的雷池,又不能擺脫對西方先進技術和資金的依賴,無法在封建制度內找到自救之路,其最終的失敗也就不可避免了。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后,隨著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一種新的社會力量——民族資產階級產生了。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改良派和革命派相繼登上了歷史舞臺,高舉“救亡圖存”的旗幟,進行了戊戌維新的改良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最后也還是失敗了。其中, 1911 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但是,辛亥革命沒有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命運。
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已經歷了 80 年的風雨飄搖,軍閥混戰,百業凋零,人民困苦,精神沉淪。面對當時中國的這種局面,孫中山先生曾沉痛地說:“政治上、社會上種種黑暗腐敗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 ●路在何方?五四運動前后,中國志士仁人和先進知識分子苦苦求索的問題。
為了挽救祖國的危亡和中國的富強,中國的愛國志士曾經虔誠地向西方學習,希望按照西方的榜樣,把中國建設成為資產階級現代國家。●孫中山仿照歐美的經驗,認為只要實行三民主義,就可以使中國成為強國。孫中山的理想曾在中國人心中燃起過希望。●毛澤東曾描述當時的情況說:“那時,求進步的中國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書也看,向日本、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派遣留學生之多,達到驚人的程度。”從 19 世紀中期到 20 世紀初,歷史為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留下了足夠的時間,但結果都失敗了。
所以,毛澤東在 1949 年 6 月的《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說:“資產階級的共和國,外國有過的,中國不能有,因為中國是受帝國主義壓迫的國家”。如果中國成為獨立的、富強的資本主義國家,帝國主義就會喪失在中國的殖民主義利益,并且在國際市場上遇到一個強勁的競爭對手。這是帝國主義國家所不能容忍的。所以,毛澤東在 1940 年 1 月的《新民主主義論》中說“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反對中國獨立,反對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歷史,就是中國的近代史。歷來中國革命的失敗,都是被帝國主義絞殺的,無數革命的先烈,為此而抱終天之恨。”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們也是一批熾烈的愛國志士。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董必武等黨的創始人在成為共產主義者之前,也曾經信奉過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并以此作為救國的思想武器。他們是在總結學習西方屢遭失敗的教訓,并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影響下,才拋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幻想,在中國大地上舉起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旗幟的。他們從十月革命成功的經驗中發現,俄國革命之所以勝利,是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俄國的工農大眾集合在社會主義的旗幟下,二是因為俄國有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無產階級政黨。
于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們開始如饑似渴地學習馬克思主義,決心以俄國為師。●毛澤東曾經說過:“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在這之后,中國出現了一批贊成俄國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他們在“五四運動”中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基礎上產生的。
●1921 年 7 月,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工人階級的搖籃——上海成立。雖然當時沒有任何消息見諸報端,但這卻是中國近代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毛澤東說:“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事實正是如此。黨的一大是在反動統治的白色恐怖下秘密舉行的,除了會場一度遭到暗探和巡捕的騷擾外,在社會上并沒有引起注意,好像什么事情也沒有發生。但是就在這個時候,
一個新的革命火種卻已在沉沉黑夜中點燃起來了。從此,在古老落后的中國大地上出現了完全新式的、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行動指南的、統一的和唯一的無產階級政黨。正是這個黨,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雖然當時它還是一個僅僅擁有 50 多名黨員的很小的黨,但它滿懷信心地以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己任,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斗爭歷程。今天,這個黨成為了擁有 8600 多萬名黨員(截至 2014 年 6 月底,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為 8668.6 萬名)的世界最大政黨。
在這里,我順便說一下:為什么把 7 月 1 日定為黨的生日?那是因為,中共一大的檔案資料在延安時找不到,1938 年毛澤東、董必武等在延安確定黨的生日時,只記得當時是夏天,天很熱,于是就把 7 月的首日即 7 月 1 日確定為黨的紀念日,并在這年 5 月毛澤東作的《論持久戰》的報告中第一次提了出來。1941 年 6 月,中共中央發出的《關于中國共產黨誕生二十周年抗日四周年紀念指示》,第一次以中共中央的名義確定 7 月 1 日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日。從此,7 月 1 日這個平常的日子,就具有了新的重要的意義。
以上,是我通過對近代中國歷史的回顧,順理成章地講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必然性和歷史意義。當然,如果要作為一個專門的理論問題來系統闡述,這樣講還不夠全面。應當說,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當時歷史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是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通過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了廣泛傳播,這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礎; 二是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和工人運動的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階級基礎。同時,中國中國工人運動的發展也需要有一個無產階級政黨來領導,中國共產黨便應運而生; 三是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不斷成長,在各地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組織基礎; 四是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從各個方面給予了幫助,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后,始終高舉愛國主義和民族振興的偉大旗幟,站在爭取民族獨立和
人民解放斗爭的最前列。它在近代中國人民斗爭史上,●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反對國際帝國主義、反對本國封建主義的革命綱領,組成了以工人階級為領導、以農民為主體的浩浩蕩蕩的革命大軍。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創立了新民主主義的完整理論,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從而為中國人民指明了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正確方向。
•
2 、中國共產黨的創立 • ( (1 )中國共產黨一大于1921年7月23日晚開幕,各地代表共13 人。初定在上海法租界貝勒路樹德里3號(后稱望志路106號,現改興業路76號)召開,而后,又因有法國搜查人員介入,逮捕。會議被迫終止,轉至嘉興南湖一艘船(紅船)上進行,最終圓滿落幕。
一大全過程詳細講述中共“一大”會議在李漢俊的哥哥李書誠家里舉行。1921 年 7 月 23 日晚八時,中共“一大” 會議正式召開,不大的房間里,中間擺了一張餐桌,四周置了十多張木椅子,靠街口的窗前放了一張寫字臺。出席人員到齊后,王會悟便退出會議室,到樓下搬一張椅子,拿一把蒲扇,坐在門口“乘涼”。
第一次會議,由張國燾主持,馬林、尼可爾斯基代表第三國際致了祝詞。24 日晚,各地代表報告工作情況。25 日和 26 日休會期間,由張國燾執筆,起草黨綱和工作計劃。27 日、28 日、29 日晚,代表們討論黨綱和工作報告。大會開幕的前幾天里都還順利,一切都還按計劃進行。7 月 30 日,會議繼續進行,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等第二次到會。就在這天,擔任警衛的王會悟忽然發現,一個身穿藍袍黑褂的人,賊頭賊腦地朝會場走來,邊走還邊怯生生地往兩邊探望。王會悟疾步上前盤問:“你找誰?”那人吱吱唔唔地說:
“我,我找社聯的王先生。”王會悟知道,離這不遠是有一個社聯,但主任不姓王。王會悟說:“這兒不是社聯,沒有王先生。”那人“哦!哦!”兩聲,遲疑著轉身走了。王會悟越想越不對頭,跑到廚房問做飯的師傅認不認識這個人是誰。師傅搖頭說不認識。王會悟急忙走進里間,將馬林的翻譯楊明齋喊了出來,向他簡單敘述了剛才遇到的情況。楊明齋即回屋里將情況報告了馬林。馬林聽了從座位上一躍而起:“有情況,我建議會議立即停止,迅速分散撤離!” 說著,匆匆收拾起桌上文件,率先從后門離開了會場。于是除李漢俊和陳公博外,所有與會者都快速撤離會場,然后分散離開。當
時擔任會議執行主席的張國燾卻表現出不以為然的態度,一個勁地埋怨王會悟大驚小怪。后來事實證明,王會悟的警覺是對的,而張國燾的態度是危險的。一旦稍有遲疑,后果不堪設想。會后查證,那個神秘男子叫程子卿,任上海法租界巡捕房的政治探長。當時正受雇于法國巡捕房,在盯梢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的行蹤。代表們離去不久,法國巡捕房就開來警車,包圍和搜查了這幢房子。所幸疏散及時,未受任何損失。與會代表們在嘉興南湖再聚到一起開會提到這件事時,一個個都還心有余悸,長噓了一口氣說:“好危險啊!再晚一點,我們大家都進了班房了。
“一大”7 月 30 日晚上的會議遭巡捕突襲會場,雖然沒有使“一大”受到什么損失,但在上海是不可能繼續開會了。去哪里續會,這又成了代表們傷腦筋的一件事。因為以后的會議雖然內容不多,但是很重要,要通過黨綱,研究今后工作,選舉中央局。所以最后一天會議的會址問題就顯得特別重要,代表們議論紛紛,有的主張在上海找個旅館。周佛海沉吟半刻,提議去杭州西湖開會。因為他在西湖智果寺住過三個星期,感覺那里非常安靜,是個開會的好地方。他很熟悉那里,愿做向導,明天一早帶領代表們奔赴那里。但這個提議被多數人否決了。理由是杭州屬大城市,繁華熱鬧,軍閥與外國勢力控制嚴厲,密探出沒無常。另外西湖是個很有名而且很美的旅游景點,游人非常多,在那里開會也不合適。
大家一時想不出去哪里開會為好,愁云籠罩,沉寂無聲。這時,坐在李達身邊聽的王會悟,受剛才周佛海所提之法的啟發,笑吟吟地開口道:“我今天又要多嘴了。我倒有一個主意,”她略作停頓,環視一下大家,“離我們浙江桐鄉不遠,有個地方叫嘉興,是個開會的好處所。我在嘉興師范學校讀過書,對嘉興很熟悉。那里有個南湖,離火車站很近,湖上有游船可以租用。那個地方景色秀麗,但不象杭州那樣引人注目。我們不妨租一只畫舫,扮作逛西湖途經嘉興的游客。在船上開會,又安全又方便。游南湖的人,比游西湖的人少得多。而且從上海到嘉興,只及上海到杭州的一半路程”。王會悟的意見立即得到了董必武和何叔衡的支持。李達贊同妻子的提議:“南湖我也去過,雖屬風景名勝,但畢竟是縣里的小去處,官僚、密探一般不會去那里,在那兒開會比較安全。”擔任中共“一大”執行主席的張國燾接口道:“在船上開
會,安全系數更高。會悟好心計,勝過須眉。”眾代表異口同聲:“那就去嘉興南湖吧。”“一大”新會址就這樣被確定了下來。
黨的“一大”通過黨的革命綱領 • 黨的名稱 • 黨的性質 • 黨的奮斗目標 • 黨的基本任務 • 黨的組織 確定黨的名稱是中國共產黨; 黨的性質是無產階級政黨; 黨的奮斗目標是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的政權,消滅資本家私有制,由勞動階級重建國家,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直到階級斗爭結束,即直到消滅社會的階級區分; 黨的基本任務是從事工人運動的各項活動,加強對工會和工人運動的研究與領導; 黨的組織方面的規定為,在全黨建立統一的組織和嚴格的紀律,地方組織必須接受中央的監督和指導等。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二大在上海南成都路輔德里625號召開。出席會議的代表共12名(有一名代表姓名不詳),代表全國195名黨員。
大會經過認真討論,通過了《世界大勢與中國共產黨》、《民主的聯合戰線》、《中國共產黨加入第三國際》、《議會行動》、《工會運動與共產黨》、《國際帝國主義與中國和中國共產黨》、《少年運動問題》、《婦女運動》和《共產黨的組織章程》等9個決議案和《中國共產黨章程》,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大會決定出版黨中央機關刊物《向導》周報,蔡和森擔任主編。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分析了國際形勢和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闡明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動力和對象, 指出了黨的最低綱領,即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主要綱領是: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堅持一大提出的黨的最高綱領是:組織無產階級,用階級斗爭的手段,建立勞農專政的政治,鏟除私有財產制度,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社會。
3 、黨在創立時期的革命斗爭 • ( (1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醞釀 • ( (2 )中國工人運動的第一次高潮
香港海員大罷工
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
開灤煤礦工人大罷工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二七慘案 以 1922 年 1 月香港海員大罷工為起點,到 1923 年 2 月“二七”大罷工,出現了歷時 13 個月的全國罷工高潮,全國發生大小罷工 187 多次,30 多萬工人參加。當時全國有組織的工人已達 27萬。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計劃,先成立京漢鐵路總工會,再成立各路總工會,然后成立全國鐵路總工會,作為鐵路工人運動的總機關;各城市成立各產業工會,再聯合而成各城市工團聯合會,并準備 1923 年 5 月 1 日在武漢召開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謀求全國工人運動的統一和更大發展。帝國主義與封建軍閥,把工人運動和工會組織的大發展,看成是對他們的威脅,要將剛剛興起的工人運動扼殺在搖籃里。
1923 年 2 月 2 日,京漢鐵路總工會發表特別緊急啟事和大罷工宣言,鄭重宣布 2 月 4 日正午起,京漢路全體一律罷工,并提出復工的 5 條最低條件:
①要求由交通部撤革京漢路局長趙繼賢和南段段長馮澐;要求吳、靳及豫省當局撤革查辦黃殿臣。
②要求路局賠償開成立大會之損失 6000 元。
③所有當日在鄭州被軍警拘留之一切牌額禮物要求鄭州地方長官用軍樂奏樂送還總工會鄭州會所,所有占領分會之軍隊立即撤退,鄭州分會匾額重新掛起,一切會中損失由鄭州分會開單索賠,并由鄭州地方官到鄭會道歉。
④要求每星期休息,并照發工資。
⑤要求陰歷年放假一星期,亦照發工資。
京漢鐵路大罷工實現后,帝國主義駐北京公使團召開緊急會議,議決向北京政府提出嚴重警告,慫恿北京政府立即采取武力手段鎮壓罷工。英國駐漢口總領事勞靈費爾在 6 日召集蕭耀南的代表和外國資本家在領事館舉行秘密會議,策劃鎮壓罷工運動。這樣,在帝國主義的支持和壓力下,2 月 7 日,軍閥吳佩孚向工人舉起了屠刀,制造了”二七”慘案。
京漢鐵路總工會設在江岸,這里成為軍閥屠殺的重點。2 月 7 日下午,軍警以談判為名,派出
全副武裝的軍隊包圍總工會,并開槍屠殺,鮮血染紅了工會門前的場地。被捕工人被捆綁在江岸車站電線桿上,湖北督軍參謀長張厚生提燈找出江岸分會委員長林祥謙,一邊用刀砍,一邊逼林下復工令。林祥謙寧死不屈,被活活砍死并梟首示眾,犧牲時年僅 3l 歲。京漢路全線在“二七”慘案中犧牲的“二七”烈士共 52 人,其中江岸 39 人。此外,受傷者 300 余人,被捕者 60余人,1000 余人被工廠開除,流亡在外。
京漢鐵路大罷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領導的空前規模和異常激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在中國工人運動和中國人民革命的歷史上,具有偉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這次罷工是政治斗爭和經濟斗爭的結合,以政治斗爭保障和擴大經濟斗爭的成果,標志著中國工人運動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充分展現了中國工人階級反帝反封的徹底革命精神和高度的組織紀律性,標志著中國工人階級登上了世界的政治舞臺。
京漢鐵路大罷工也充分暴露了當時統治中國的北洋軍閥的殘暴和北洋軍閥作為西方帝國主義列強走狗的屬性,充分說明了當時的中國仍舊屬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 ( (3 )農民運動、青年運動、婦女運動 • 黨在大革命時期(1923.6—1927.7 )
在大革命(1923 年 6 月至 1927 年 7 月)的洪流中,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政治舞臺上最有活力的新生力量,促成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和北伐戰爭,領導了轟轟烈烈的工農運動。大革命的直接目的就是打倒帝國主義支持的北洋軍閥,當時的口號叫“打倒列強除軍閥”。大革命所以能迅速發展和取得偉大的勝利,在于中國共產黨成為了革命的領導者。
那時,中國共產黨對大革命的領導主要是政治領導、組織領導和軍事合作(辦黃埔軍校)。領導權問題主要是政治問題,也就是誰追隨誰、誰吸引誰的問題。在大革命時期,是國民黨追隨共產黨,是資產階級追隨無產階級。
黨的“一大”、“二大”之后,就把領導工人運動作為黨的中心工作。在這些工人運動中,以 1923 年 2 月的“二七”大罷工最有影響。在這次大罷工中,共產黨員施洋和林祥謙在“頭可
斷、工不可復”的高呼聲中英勇就義。“二七”大罷工慘案之后,工人運動轉入低潮。“二七”大罷工給年輕的中國共產黨上了生動的一課:如果沒有強大的同盟軍和武裝力量,靠兩手空空去孤軍奮戰,就不可能取得革命的勝利。血的教訓告訴中國共產黨人,要建立革命的統一戰線!所以,年輕的中國共產黨就聯合了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國民黨,建立起了統一戰線。
可惜,當時的陳獨秀在統一戰線問題上犯了嚴重錯誤,這使得蔣介石有可能制造了 1926 年3 月的“中山艦事件”( 蔣介石因此獲得軍權)、1926 年 5 月的“整理黨務案”( 蔣介石因此獲得黨、政權力)等,讓蔣介石壟斷了黨、政、軍大權。●1927 年 4 月 12 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四²一二”反革命政變; 1927 年 7 月 15 日,時任國民政府主席的汪精衛發動了“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宣布與共產黨決裂,提出了“寧可枉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的反動口號,大肆屠殺共產黨和革命群眾。1927 年的大屠殺,使共產黨員人數由 6 萬人減少到 1 萬人。這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經受的第一次嚴重失敗。
1 、國民革命聯合戰線的建立 • (1)
推動孫中山改組國民黨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國共產黨三大在廣州東山恤孤院31號(現恤孤院路3號)召開。來自全國各地及莫斯科的代表30余人出席大會,他們代表了全國420名黨員。
經過討論,大會接受了共產國際關于中國共產黨同中國國民黨進行合作的指示,通過了《關于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等文件。這些文件的中心思想是, 黨在現階段“應該以國民革命運動為中心工作”,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采取黨內合作的形式,同國民黨建立聯合戰線,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的重要任務。文件還規定了要保持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的獨立性的一些原則,但沒有強調領導權的問題。
• (2)
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宣言重新闡釋了三民主義,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標志著國民黨改組的完成和國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出席會議
的代表 20 人,代表著全國 994 名黨員。
黨的四大最重要的貢獻是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和工農聯盟問題。
民主革命“必須最革命的無產階級有力的參加,并且取得領導的地位” “農民是革命的天然成分,是同盟者” ( (3 )、五卅運動和大革命高潮的興起 1925 年 1 月,黨的四大提出了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決定加強黨對工農群眾運動的領導。四大以后,革命群眾運動,特別是工人階級反帝斗爭迅猛發展。1925 年 2 月起,上海 22 家日商紗廠近 4 萬名工人為反對日本資本家打人和無理開除工人,要求增加工資而先后舉行罷工。日本資本家非但不允,而且向工人開槍射擊,打死顧正紅,打傷工人 10 余人,成為"五卅"運動的直接導火線。第二天,中共中央發出第 32 號通告,緊急要求各地黨組織號召工會等社會團體一致援助上海工人的罷工斗爭。19 日,中共中央又發出第 33 號通告,決定在全國范圍發動一場反日大運動。28 日,中共中央召開緊急會議,決定以反對帝國主義屠殺中國工人為中心口號,發動群眾于 30 日在上海租界舉行反對帝國主義的游行示威。同時,為加強工會組織的力量,決定由共產黨人李立三、劉華等主持,成立上海總工會。隨后,劉少奇到達上海,參加上海總工會的指揮工作。
英國捕頭愛伏生竟調集通班巡捕,公然開槍屠殺手無寸鐵的群眾,打死十三人,重傷數十人,逮捕一百五十余人。其中捕去學生四十余人,射殺學生四名,擊傷學生六名,路人受傷者十七名,死了三名。6 月 1 日復槍斃三人,傷十八人,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
沒有流血犧牲就沒有覺醒意識。
2 、北伐戰爭和革命力量的發展 ( (1 )北伐戰爭
1926 年 7 月 9 日蔣介石就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進行北伐誓師,1928 年 12 月 29 日張學良宣布奉吉黑三省由北洋政府五色旗改懸國民政府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改保安委員會為東北政務委員會,即東北易幟,至此北伐成功。
目的:是推翻北洋軍閥政府的反動統治,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民主和統一。
毛澤東領導湖南農運 北伐戰爭期間,上海工人階級為配合北伐進軍,推翻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舉行了三次武裝起義。
第一次起義 發動于 1926 年 10 月 23 日。
10 月,北伐軍占領武昌以后,立即把主力調往江西戰場。軍閥孫傳芳在江西作戰失利,浙江省長夏超和國民政府駐滬代表鈕永建約定,脫離孫傳芳,歸附國民政府,并向上海進軍。中共上海區委(又稱中共江浙區委)決定和鈕永建合作,組織聯合暴動,以幫助夏超奪取上海,于 10 月23 日夜發動武裝起義。但因夏超的部隊作戰失敗,起義準備不足,工人隊伍力量薄弱,起義遭受失敗。工人領袖陶靜軒、奚佐堯等 10 余人犧牲,百余人被捕。
第二次起義 發動于 1927 年 2 月 22 日。
18 日,北伐軍占領杭州,先頭部隊到達嘉興。19 日,上海總工會發布總同盟罷工令,至 22 日,罷工人數達 36 萬多人。上海防守司令李寶章,勾結公共租界工部局帝國主義勢力,對罷工工人進行殘酷鎮壓,將工人蔡建勛、史阿榮殺害"示眾",繼又逮捕 54 人,殺害 31 人。中國共產黨領導上海工人、學生、市民奮起反擊,21 日晚開始不斷與軍警發生局部戰斗,至 22 日下午 6時,總同盟罷工發展為第二次武裝起義,"建威"、"建康"兩艦炮擊高昌廟兵工廠,閘北、南市發生巷戰。由于起義計劃被泄,各區工人糾察隊失去統一指揮,加上北伐軍在上海郊區停止前進,鈕永建的便衣隊按兵不動,致使工人陷于孤立,起義再次失敗。其間工人、學生、市民犧牲、被捕共六七百人。
第三次起義 發動于 1927 年 3 月 21 日。
3 月中旬,北伐軍向蘇州、常州和松江進軍,對上海形成包圍圈。21 日,北伐軍薛岳第一師進入上海近郊龍華,嚴重率第二十一師占領蘇州,上海守軍軍心動搖,工人和民眾革命情緒高漲,中共上海區委決定發動第三次上海工人武裝起義。由中央軍委書記兼特別軍委書記周恩來擔任總指揮。周恩來同上海區委負責人羅亦農、趙世炎和上海總工會委員長汪壽華等,在特別委員會領導下,對第三次武裝起義作了周密的準備,在工人中建立了嚴密的組織,組成了約 3000 人
的工人糾察隊,其中有武器的 150 多人,秘密進行了武裝訓練。他們召開市民代表會議,爭取和團結廣大市民群眾。起義前發動鐵路工人舉行大罷工,破壞張宗昌運兵上海的計劃,斷絕敵人對上海的增援 3 月 21 日中午 12 時,上海總工會發布總同盟罷工令,全市 80 萬工人實現了總罷工并立即轉入武裝起義,租界里的中國工人也集合到華界參加起義。隨即工人糾察隊分別從南市、虹口、浦東、吳淞、滬西、滬東、閘北等七個區向反動軍警據點發動猛攻,市民群眾也主動幫助糾察隊筑街壘、運彈藥、送食品。工人武裝經過 30 個小時的浴血奮戰,于 22 日 6 時許攻克了敵人的全部據點,占領了上海,取得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的勝利。
這次起義共消滅 3000 多名北洋軍和 2000 多名武裝警察,收繳槍支 5000 多支。起義勝利后,上海各界代表舉行市民代表會議,成立上海市民政府。在 19 名委員中有共產黨員汪壽華、羅亦農等 9 人。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的勝利,打擊了帝國主義和軍閥的反動統治,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頑強戰斗精神和強大的組織力量。3 月 26 日蔣介石到達上海,4 月 12 日北伐軍接管政府,上海歸為國民政府管理 3 、四· 一二政 變和大革命的失敗 北伐戰爭的勝利和工農運動的高漲,使整個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一切都使飽受災難的中國人民揚眉吐氣。然而,當革命者還沒有來得及享受勝利的喜悅之時,一場厄運便降臨了。在國內外反動勢力支持下,蔣介石于 1927 年 4 月 12 日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即“四²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捕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18 日,蔣介石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即南京國民政府),與汪精衛主席的武漢國民政府相對抗。革命緊要關頭,陳獨秀堅持右傾錯誤限制工農運動,放棄革命領導權,企圖以退讓拉住汪精衛。汪精衛決定與共產黨決裂,1927 年 7 月15 日,大肆捕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國民革命失敗。
怎樣認識中共在國民大革命中的作用
國民大革命是在中共正確的影響、推動和組織下進行的,中共的作用是通過革命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來表現的。
①在政治上,中共根據歷史發展的進程提出了基本的政治綱領和政治口號。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成為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領導權問題主要是政治領導,大革命的發展是按照中共指引的方向前進的。
②在組織上,在中共的推動、幫助和組織下,建立了國共合作的革命統一戰線,把國民黨改組為各革命階級的聯盟,通過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宣傳黨的綱領,積極開展工農運動,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
③在群眾運動方面,大革命時期的工農運動基本上是在中共的領導下發動起來的。大革命的特點就是群眾運動。如“五卅運動”、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和以湖南為中心的農村大革命,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統治基礎,支持和配合了北伐戰爭。
④在軍事上,在中共推動下,建立了革命的武裝、創辦了黃埔軍校,在國民革命軍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北伐戰爭中,中共發揮了重大作用。當時,由于中共還處在幼年時期,由于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中共在這一時期的領導作用是不充分和不完全的。
全面認識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成果 第一次國共合作有兩大歷史成果:①使國民革命運動興起。主要表現在:在革命形勢的影響下,軍閥內部發生分化,馮玉祥傾向革命,發動北京政變,推翻直系控制的北京政權;孫中山北上,全國掀起國民會議運動;工農運動興起和發展;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國民革命運動興起造成的有利革命形勢,為北伐戰爭創造了條件。②使北伐戰爭取得初步勝利。主要表現在它基本上消滅了孫傳芳、吳佩孚兩大軍閥集團,革命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給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以沉重的打擊。
黨在土地革命時期(1927.8---1937.7 )
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認識到,中國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應是武裝斗爭,主要組織形式就是軍隊。所以,在 1927 年汪精衛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后的半個月,●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導了 “八一”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第一槍,在中國人民面前樹起了堅持武裝斗爭的旗幟。黨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創建了人民自己的軍隊——
紅軍和革命根據地,掀起了土地革命的風暴。
剛開始時,蔣介石對紅軍和蘇區的擴大并不在意,把它當作是“地方事件”,但當他發現事情并非如此時,就開始進行鎮壓。1930 年 12 月至 1933 年 3 月下旬,先后對中央蘇區進行了四次大規模“圍剿”,但都失敗了。那時,蔣介石哀嘆說,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恥辱。于是,發動了更大規模的第五次“圍剿”。由于德國顧問李德和王明的錯誤,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了,最后被迫長征。
●1935 年 1 月,中央政治局在長征途中召開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這在黨的歷史上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長征結束后,身患重癥的●魯迅先生立即給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發來電報:“你們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輝的一頁,全國民眾期待你們更大的勝利。”“在你們身上,寄托著人類和中國的將來。”電報表達了全國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無比信賴。
1、武裝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 南昌起義, ,是指 1927 年 8 月 1 日于中國江西省南昌,由中國共產黨針對國民黨的分共政策而發起的武裝反抗事件,由周恩來、譚平山、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中共人士和賀龍領導。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建設武裝力量的開始,也是中國共產黨開始以武裝斗爭的形式反對國民政府的標志。8 月 1 日后來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紀念日。
起義的 目的是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喚醒廣大中國人民,表明中國共產黨要把中國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定立場,并不是要通過南昌起義這樣的一種起義方式來奪取國民黨的政權,共產黨的目的是聯合愿意革命的國民黨左派,揮師南下廣東,建立革命根據地,實行二次北伐。
八²七會議 1927 年 8 月 7 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 批判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
陳獨秀 湘贛邊界秋收起義 ?
1927 年 9 月 9 日由毛澤東等領導 ?
9 月 29 日進行 “三灣改編”,營、團建黨委,支部建
在連上,從組織上確立了黨對軍隊的領導。
?
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探索中國革命新道路的偉大實踐。
2、井岡山的斗爭 ? 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開始了領導農民“打土豪分田地”的斗爭。
? 7 1927 年 年 1 11 月成立湘贛邊界第一個紅色政權 —
茶陵縣工農政府。
? 8 1928 年
4 4 月,毛澤東制定“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加強軍隊的紀律性。
? 8 1928 年 年 4 4 月, , 朱德、陳毅率領工農革命軍由湘南到達井岡山,同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 , 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 4 4 軍,后改稱紅軍第 4 4軍。
井岡 山革命根據地開始了工農武裝割據、根據地民主政權建立、革命軍隊建設、黨的建設等一系列探索和實踐 • 黨的六大 • 1928 年 6 6 月 18 日至 7 7 月 11 日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蘇聯首都 莫斯科 召開。出席會議的代表共 2 142 人。
• 會議集中解決了兩大問題:一是革命的性質,二是革命形勢和黨的任務 3、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擴大
? 贛南、閩西、湘贛、湘鄂贛、湘鄂西、鄂豫皖、贛東北等根據地
? 到 1930 年夏,全國已建立大小十幾塊革命根據地,紅軍 7 萬人,加上地方革命武裝共 10 萬人。
?
在各個革命根據地,土地革命武裝廣泛開展起來,消滅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耕者有其田”,
這是黨領導人民進行的重大社會變革。
4、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思想 毛澤東闡明中國革命只能走與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的道路,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
5、九·一八事變和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 1931 年 年 9 月 月 18 日夜,日 軍 自行炸毀一段南滿 鐵 路, 卻誣 指 為 中 國東 北 軍 所 為。
。
日 日 軍 遂以此為 藉口, 于當 夜 攻擊東 北 軍 ,同時炮 轟沈陽 城, 導 致「九一八事 變 」。日 軍 侵 華戰爭從此展開。
。
• 蔣介石采取“ 攘外必先安內,統一方能御侮”“ 先清內 匪再言抗日” 等不抵抗政策。
• 九一八事變之后,全國性的 • 抗日救亡運動興起。
• 12.8 淞滬抗戰 • 長城抗戰
6、中央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及紅軍的被迫長征
?
1933 年 9 月下旬,蔣介石調集了近 100 萬大軍,自任總司令進攻中央根據地。
? 1934 年 年 10 月初,國民黨軍隊推進到中央根據地的腹地。
遵義會議結束了“ 左” 傾教條主義錯誤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是革命的轉折點,也是黨開始走向成熟。
遵義會議之后,紅軍四渡赤水、巧渡烏江、強度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
地,1934 月 月 11 初,勝利會師。
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斗爭 ? 1931 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侵占我國東北后,中國共產黨為建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
?
1935 年 8 月,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草擬了 《八一宣言》,號召各界同胞并呼吁各黨派和軍隊首先停止內戰,以便集中一切國力去為抗日救國的神圣事業而奮斗。
?
1935 年 12 月 17 日-25 日,中共中央召開 瓦窯堡會議,系統地提出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
?
1936 年 12 月 12 日,“ 西安事變”爆發,中國共產黨迅速確定了“和平解決”的方針,并應張學良、楊虎城的邀請,派周恩來、葉劍英等人赴西安談判,迫使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6項條件。
黨在全民族抗日戰爭時期(1937.7—1945.8 )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抗外敵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是中華民族解放史上極其輝煌的篇章。中國共產黨在這場取得偉大勝利的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成為領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堅強核心。
與當時的中國相比,日本是強國。中國人民之所以能創造了弱國戰勝強國的偉大奇跡,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國共產黨代表全中國人民的意志,領導和推動了偉大的抗日戰爭,浴血奮戰于抗戰最前線,成為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
請大家要注意這樣一個提法:中國共產黨代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這與一些不負責或不懂歷史的人制造的“在抗日戰爭中,國民黨部隊在前線,共產黨部隊在后方,國民黨是中流砥柱”的說法不一樣。
大家知道,為了抗戰,●1937 年 8 月黨中央的洛川會議后,我們將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軍(八路軍)。為了抗戰,紅軍戰士摘下了多少年敵人想動都不敢動的紅五星,戴上了國民黨的軍帽,千萬個紅軍戰士的心里是多么不平靜啊!當時,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將軍對年輕的戰士說:“我們是為了民族的生存摘下了紅星的,我們的心里還是紅的。”1937 年 10 月,南方八省游擊隊整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新四軍),北伐名將葉挺任軍長。
大家記得,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后,中國共產黨毅然捐棄前嫌,從民族大局出發,全力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與從 1927 年起追殺了共產黨 10 年的國民黨開始了第二次國共合作,
推動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38 年 10 月,廣州、武漢失守后,抗日戰爭由戰略防御階段進入戰略相持階段。1938 年12 月,日本天皇發布《大陸命令第 241 號》,指令侵華日軍以主要兵力進攻八路軍、新四軍和敵后抗日根據地。從此開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正面牽制和打擊了侵華日軍三分之二以上兵力,抗日戰爭的戰局也由此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以國民黨軍隊為主體的正規戰爭退居次要地位,以共產黨抗日武裝為主體的敵后游擊戰爭處于主導地位。一直到抗戰勝利,抗日根據地始終是中國抗日戰爭的主戰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始終是抗日的中堅和主要力量。
所以說,有人認為,“國民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始終是抗日的主要力量”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講法是不正確的。
那時,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戰場以游擊戰為主、運動戰為輔,牽制了大量的日軍,使日軍難以自拔,最終丟掉了戰略主動權。從 1938 年 11 月到 1940 年底,華北敵后戰場牽制了日軍50 萬以上的兵力。1942 年,華北、華中敵后戰場牽制了日軍 55 萬余人。在整個抗戰中,八路軍、新四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其他抗日武裝對日作戰 12.5 萬余次,消滅日偽軍 171.4 萬人,其中日軍 52.7 萬多人,為抗戰的勝利作出了決定性貢獻。在這場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中,涌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壯烈事跡和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他們的英雄氣概和戰斗精神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永放光彩。
從 1931 年九一八事變之后,在長達 14 年艱苦卓絕的斗爭中,無數共產黨人赴湯蹈火,在烽火硝煙中,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不朽的民族之魂,挺起了民族的脊梁,擔負起救國救民的責任。
比如,東北抗聯第五軍婦女團冷云等八名女戰士,與圍困的敵人戰至彈盡糧絕,手挽著手跳入烏斯渾河的激流中壯烈犧牲,寫下●“八女投江”的壯麗篇章。
比如,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共產黨員●楊靖宇,強忍饑餓和病痛的折磨,只身一人戰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殘酷的敵人剖開他的腸胃,看到的只是草根和棉絮。
比如,日寇牢房中,女英雄●趙一曼在走上刑場的前夜,懷著深情給自己的孩子寫下訣別信:“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斗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望你不要忘記母親是
為國犧牲的!”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兒女,趙一曼以 31 歲的年輕生命,實踐了自己的誓言。
比如,●狼牙山巔,八路軍五壯士舍身跳崖;白洋淀畔,八路軍冀中軍分區指揮員孔慶同只身掩護戰友撤退,當敵人圍上來的時候,他拉響了最后一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于盡。
正是由于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戰場和受到共產黨團結抗戰深刻影響的國統區戰場的共同努力,最終●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9 月 2 日,日本軍隊 128 萬人向中國投降并舉行投降簽字儀式。中國人民取得了自 1840 年鴉片戰爭失敗以來第一次反對外國侵略斗爭的完全勝利。2015 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 70 周年。
八年抗戰歷程表明,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抗日力量是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抗日戰爭的勝利,洗雪了近代中華民族抵御外侮屢戰屢敗的恥辱,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奠定了基礎。
抗日戰爭勝利后,國共兩黨圍繞建立什么國家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較量,中國的革命力量與反革命的力量進入了最后的決戰階段——
1、盧溝橋事變和全國抗戰的開始 2、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3、實現全面抗戰的努力和國共軍隊配合作戰
國共合作 抗日局面形成后,毛澤東在 洛川會議上,提出了動員全國軍民開展民族解放戰爭,實行全面持久抗戰的方針,提出了獨立自主的有機戰爭的方針。
?
9 月 24~25 日,一一五師在林彪指揮下取得了 平型關戰斗的勝利。
? 在淞滬地區蔣介石調集 70 余萬兵力進行了 淞滬會戰。
?
1937 年 12 月 13 日,日軍占領南京,爆發了震驚中外的“ 南京大屠殺”。
?
1938 年 3 月~4 月,中國軍隊在李宗仁的指揮下,取得了“ 臺兒莊大捷”,殲敵萬余人。
?
同年 7 月~10 月,又進行了歷時 4 個月的 武漢保衛戰。
4、敵后抗日民主根據地
游擊戰 黨隊伍的壯大:
?
黨員從 1937 年的 4 萬多人發展到 1938 年底 50 萬人。
?
八路軍 15.6 萬人,新四軍 2.5 萬人 ?
抗日根據地總人口:5000 萬人 5、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
皖南事變
6、敵后的艱苦抗戰(1941~43 年)
7、爭取人民抗戰的最后勝利
8、抗日戰爭的勝利 ? 八年抗戰中國軍民傷亡總數在 3500 萬人以上,直接經濟損失 1000 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 5000 億美元;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對敵作戰 12.5 萬次,消滅日、偽軍 171.4 萬人,其中日軍 52.7 萬人;黨員發展到 120 多萬人,人民軍隊發展到120 余萬人,民兵 260 萬人,根據地 100 萬平方公里,人口近 1 億。
黨在全國解放戰爭時期(1945.8—1949.9 )
當時,中國處在十字路口上。抗日戰爭期間躲在峨嵋山上的蔣介石,現準備下山“摘桃子”,搶奪抗戰果實。面對這種情況,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軍事上采取了“針鋒相對、寸土必爭”的...
推薦訪問: 中國共產黨 講稿 歷史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