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干影院/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黄文/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微黨課兩會之教育熱點

| 瀏覽次數:

 微黨課兩會之教育熱點

  兩會教育輿情走勢

  兩會教育主題詞

  兩會教育領域 10 大熱點

  內容

  在一定程度上,全民關注教育問題反映了當前社會各界對于全面二孩時代、少年兒童成長環境的焦慮心理,由此格外期盼更為公平、更加優質的教育。

  圖 1:20**年全國兩會教育輿情走勢圖

  圖 2:20**年全國兩會教育主題詞排名前 15

  圖 3:兩會教育建議提案排行前 10(以上圖表時間范圍:20**-03-01 至20**-03-15)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教育報刊社全媒體中心利用與國內領先的數據企業聯合開發的“教育行業數據分析與信息服務平臺”,通過“輿情監測+數據分析+專業研判”的方式,每天對兩會教育輿情進行動態監測,緊密跟蹤分析熱點議題。并在兩會閉幕當天,對兩會教育輿情進行了總結性盤點。

  一、兩會教育輿情走勢(略講)

  3 月 3 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拉開帷幕,兩會教育輿情迎來第一個峰值,當日媒體報道和網絡轉載量 7613 篇。3 月 5 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召開,李克強總理做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有關教育的內容受到代表委員和社會輿論的高度關注,兩會教育輿情走勢迅速抬升,3 月 7 日達到最大峰值,當日媒體報道和網絡轉載量達12779篇。此后輿情緩落,3月10日有小幅上升。3月12日-13日,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參加人大記者會后,輿情走勢出現較大漲幅,13 日媒體報道和網絡轉載量達 11610 篇。此后,兩會教育輿情一路回落,直至兩會閉幕。

  二、兩會教育主題詞

  通過大數據聚類分析發現,兩會輿情熱度排名前十五的主題詞依次為公平優質、傳統文化、學前教育、家庭教育、校園欺凌、雙一流、義務教育年限、教育扶貧、兩免一補、教師待遇、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教育立法、在線教育、助學金補助標準和高考改革。

  其中,代表委員關注的領域和議題主要有傳統文化、學前教育、公平優質、職業教育、義務教育年限、校園欺凌、雙一流、教育扶貧、大學生就業與創業等;媒體和社會輿論集中關注的主要有公平優質、學前教育、家庭教育、校園欺凌、兩免一補、教育立法、教師待遇、助學金補助標準和高考改革等。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公平優質”,是代表委員和社會輿論共同關注的熱點。此外,會里會外一致關注的還有學前教育、家庭教育、校園欺凌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社會各界對于全面二孩時代、少年兒童成長環境的焦慮心理,由此格外期盼更為公平、更加優質的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家庭教育(包括家長教育)在今年兩會上首次成為熱點,這也意味著,教育改革發展所需的“大教育觀”越來越受到社會認同。

  通過對主題詞的進一步分析可發現,同一主題詞下的輿論往往包含了多個關注點。解讀這些關注點,對于做好輿論引導和推動教育改革發展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一)“公平優質”關注點分析

  輿論對于“公平優質”關注,主要集中在教育公平、教育均衡、減負、優質教育資源、教育質量”等方面。其中,教育公平占比最大(19.27%),其次是教育

 均衡(16.07%)、減負(14.64%)、優質教育資源(13.87%)、教育質量(13.63%)、學區房(12.38%)、素質教育(9.14%);“核心素養”的關注最低,只占 1%。

  教育公平是目前最大的民意訴求。教育資源配置不均、學生課業負擔過重以及“天價學區房”,依然是社會各界的痛點所在。對于教育質量,社會呼聲也很高,但從“核心素養”的受關注程度來看,輿論對何為有質量的教育還缺乏共識,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依然任重道遠。

  (二)“傳統文化教育”關注點分析

  “傳統文化教育”涉及的關注點最多,且分散。其中,傳統文化傳承最受關注,占比 29.92%;其次是文化自信(21.07%)、傳統文化創新(17.01%)、詩詞大會(12.82%),以及傳統文化教材(8.68%)。

  從最近 5 年全國兩會的建議提案情況來看,“傳統文化教育”一直是代表委員高度關注的議題。今年兩會期間,文化自信成為第一關注點,詩詞大會是新增關注點。但持續不變的,是社會各界對于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關切。

  (三)“學前教育”關注點分析

  從“學前教育”的關注點分布來看,呼吁“學前教育立法”的最多,占比24.59%。其次是“學前教育是否納入義務教育”(20.28%)、“入園難”(17.11%)、民辦幼兒園(15.60%)以及“普惠性幼兒園”(8.13%)。

  由于全面二孩時代的來臨和社會教育需求的提升,學前教育是近年全國兩會持續走熱的議題。今年兩會期間,代表委員有關學前教育的建議提案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出臺“學前教育法”,二是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包括將學前一年納入義務教育)。但后者引發了較大爭議,在代表委員之間也有不同看法。在持續的輿論交鋒以及教育部回應后,有關“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的呼聲明顯減弱。

 此外,由于學前教育資源的相對短缺,社會各界對“入園難”問題依然高度關切,在扶持和規范民辦幼兒園發展、建設普惠性幼兒園方面有較大共識。

  此外,教育立法或修法也是代表委員和社會輿論關注較多的議題,這方面的建議提案主要有***個。其中,“學前教育法”最受關注,占比 34.71%;其次是“職業教育法修訂”(29.91%)、“學校安全法”(15.01%)、“家長教育法”(8.14%)以及“食品安全教育法”(4.62%)。

  這反映了社會各界對依法治教的高度期待。在當前以及今后一個時期,加強教育立法,不斷完善教育法律和法治體系,是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客觀需要。

  三、兩會教育領域 10 大熱點

  1.如何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就是要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就是要加強和改善黨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2.“十三五”教育改革發展有哪些新布局?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到 2020 年,我國教育現代化

 取得重要進展,教育總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5%,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 95%,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 90%。”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是教育改革發展的主題。《規劃》將教育的結構性改革作為主線,突出保基本、補短板、促公平,公共教育資源配置向薄弱地區、薄弱學校、薄弱環節和困難群體傾斜,推動區域、城鄉協調發展;優化人才供給結構,推動高等教育分類發展,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加快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急需人才;創新教育供給方式,大力發展民辦教育,以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改革教育治理體系,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

  3.高校“雙一流”建設該怎樣發力?

  “雙一流”建設,既是在原有“211 工程”“985 工程”以及“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和“特色重點學科項目”等重點建設工程基礎上的繼承和創新,同時又有利于改變重點建設項目中存在的身份固化、競爭缺失、重復交叉等問題,強調淡化身份、突出績效、整合資源、創新方式。國務院《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安排了 10 項重點任務,包括建設一流師資隊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傳承創新優秀文化、著力推進成果轉化、加強和改進黨對高校的領導、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實現關鍵環節突破、構建社會參與機制、推進國際交流合作等。

  4.高校“雙創”,理想如何照進現實?

  統計顯示,自 2010 年起,我國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的人數逐年提高,20**屆大學生中約有**.*萬人選擇了創業,高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勢頭良好。對高校來說,推行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不僅能帶動大學生就業,還能把創新創業教育作為高校整體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自“雙創”理念提出以來,國務院先后出臺

 多個文件予以推進,教育部也推行了一系列相關政策。但由于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仍相對缺乏,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率和創業成功率還比較低,畢業半年后自主創業的應屆本科畢業生,3 年后逾半數退出創業大軍。

  5.上海、浙江試點先行,高考改革有哪些新進展?

  20**年,首批“新高考”的考生將走入考場。作為全國高考綜合改革試點,上海、浙江兩地的考試科目將采用“3+3”模式,除語數外 3 個主要科目外,還有3 門選考科目。此外,浙滬兩地外語考試均提供兩次考試機會,學生可選擇較好的一次成績計入高考總分。

  6.“多校劃片”政策能否為“擇校熱”降溫?

  “多校劃片”是指招生時通過隨機派位方式分配熱點學校招生名額,派位未能進入熱點學校的學生,就近安排至其他學校入學。與“單校劃片”相比,“多校劃片”的政策立意在于實現機會公平,客觀上為學區房降溫。實際上,教育部門并不是孤立推行“多校劃片”政策,而是加快推進學校聯盟、集團化辦學、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等,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讓學生都能在家門口上好學校,從根本上緩解公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稀缺的焦慮。

  7.實施二孩政策,教育準備好了嗎?

  自“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以來,隨之出現了“產假式缺員”現象,也帶來生源數量結構性變動的壓力。教育“十三五”規劃提出對策:繼續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建立健全與常住人口變化趨勢和空間布局相適應的城鄉學校布局機制;鼓勵通過政府購買崗位等方式解決幼兒園教師、保育員、保健員短缺問題,著力解決鄉村教師結構性缺員和城鎮師資不足問題。

  8.如何防范和治理校園欺凌?

  校園本該是最陽光、最安全的地方,以強凌弱、以大欺小的欺凌事件,猶如

 陽光下的陰影。20**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強教育,減少“問題學生”的不當行為;嚴格學校管理,建立早期預警、事中處理及事后干預等聯動機制。下一步,教育部將積極配合有關部門,推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訂完善,明確學生欺凌和暴力的認定標準、預防措施、應對主體及追責機制等,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法律保障和對中小學生欺凌暴力事件的防治。

  9.如何根除校園“毒跑道”?

  塑膠跑道材料中對人體或環境可能產生危害的化合物一旦超標,將會導致人頭昏、嘔吐、昏厥,嚴重的會導致呼吸困難,甚至致癌。對于塑膠跑道鋪裝后對空氣質量的影響以及跑道上空空氣質量的要求,目前我國還沒有相關國家標準。針對“毒跑道”問題,教育部專門成立了塑膠跑道綜合治理工作組,于 20**年 6月印發《關于開展合成材料面層跑道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并加快研制和修訂標準。目前,塑膠跑道“新國標”已形成了第三次修訂建議稿,今年1至4月將在全國近***個地方進行適用調研,形成征求意見稿,并盡快印發。

  10.如何遏制無序校園借貸現象?

  20**年是“網貸合規元年”,也是校園借貸各種問題暴露最多的一年,因校園貸而催生的惡性事件引發了人們的深思。一項針對全國近千所高校***萬名大學生進行的調查顯示,近半大學生無法識破校園貸詐騙陷阱,逾兩成相信存在無風險且高收益的理財產品。20**年,教育部與銀監會、公安部、工商總局、網信辦等部門提出“四個不得”,包括不得向未滿 18 周歲的在校大學生提供網貸服務,不得以歧視性欺騙性語言或其他手段誤導大學生借款人,不得變相發放高利貸等。這些工作正在有序推進,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效。

推薦訪問: 黨課 熱點 兩會

【微黨課兩會之教育熱點】相關推薦

工作總結最新推薦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