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干影院/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黄文/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易地扶貧搬遷試點工程

| 瀏覽次數:

  第一章 概

 述

 1.1

 項目概要 1 1.1.1 項目名稱

  XXX 縣 X 鎮易地扶貧搬遷試點工程。

 2 1.1.2 項目建設單位及項目法定代表 項目建設單位:XXX 縣 X 鎮人民政府 項目法定代表:X(X 鎮人民政府鎮長) 3 1.1.3 項目承辦單位 XXX 縣 X 鎮人民政府 4 1.1.4 項目建設性質 新建 XXX 縣 X2009-2010 年易地扶貧搬遷試點工程。

 5 1.1.5 搬遷規模及安置類型 易地搬遷 X 鎮 X 村 6 個自然村 104 戶 471 人,選址在本鎮龍潭坪村四岔溪安置點集中安置。

 6 1.1.6 項目投資 項目總投資估算 574.7 萬元。

 1.1.7 7 項目 實施期限 項目規劃實施期 2 年,即 2009— 2010 年。

 1.2

  編制依據

  — 2 — 1、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的通知(國發[2001]23 號); 2、國家計委關于易地扶貧搬遷試點工程的實施意見(2001年);

  3、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推進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的決定(鄂發[2002]4 號); 4、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對部分特困地區實施開發式扶貧的通知(鄂政發[1998]50 號); 5、湖北省扶貧開發規劃(鄂政發[2002]27 號); 6、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做好全省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鄂政發[2004]30 號); 7、湖北省計委關于進一步做好以工代賑開發式移民扶貧工作的通知(鄂計地區[2001]224 號); 8、宜昌市發改委編制的《湖北武陵山區搬遷式扶貧規劃》; 9、《XXX 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10、《XXX 縣扶貧開發規劃》(2001-2010); 11、XXX 縣《“十一五”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鄉鎮和試點村規劃匯編》; 12、《XXX 縣生態移民規劃》(2008-2015); 13、《宜昌市新農村住宅設計參考圖集》。

 第二章 項目區概況

 2.1

 項目 所在 縣 ——X XX XX 縣 基本情況

 XXX 縣地處鄂西南山區的清江中下游。東連宜都市,西接恩施 X 苗族 X 州巴東縣,南抵五峰 XX 縣,北鄰秭歸縣和宜昌市城區。東西長 94.5 公里,南北寬 63 公里,國土面積 3424 平方公里。全縣轄 11 個鄉鎮 154 個村 968 個村民小組,總戶數141190 戶,總人口 41.46 萬人,其中鄉村總戶數 104169 戶,農業人口 353601 人;農村勞動力 204097 人,其中女勞動力 95049人。

 X 是湖北省唯一的一個集“老、少、山、庫、窮”五位于一體貧困縣。“老”,X 是全國 256 個老區縣之一;“少”,X 是全國117 個少數民族 X 縣之一;“山”,X 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坡度在 25 度以上的山地有 20 多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 80%;“窮”,2002 年 X 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庫”,清江流域貫穿全境,自上而下梯級開發建設三個水電站,形成了全國罕見、湖北獨有的一壩(隔河巖大壩)兩庫(高壩洲水庫、隔河巖水庫)縣,兩庫水面面積達 118 平方公里。

 2006 年全縣登記在冊的貧困農戶為 36.2 萬戶 12.28 萬人,

  — 4 — 分別占全縣農戶的 34.59%和人口的 29.55%。其中絕對貧困農戶19647 戶人口 6.68 萬人,分別占全縣農戶的 18.86%和人口的16.12%;低收入貧困農戶有 16382 戶 5.57 萬人,分別占全縣農戶的 15.73%和人口的 13.43%。全縣每年平均返貧人口 1100 人,返貧率為 0.3%。

 2.2

 項目單位 ——X X 鎮基本情況 2.21 .1 自然條件

 2.21 .1.1 地理位置

 X 鎮地處 X 西南部清江中下游,東接龍舟坪、磨市鎮,南接大堰鄉、五峰漁洋關鎮,北與鴨子口鄉隔江相望。項目區位圖見插頁。

 2 2.2.1.2 地質地貌

 X 鎮屬新生代以來強烈隆起的云貴高原東延尾部向平原過渡地帶,地質構造隸屬于揚子江下游東西向構造帶的西延部分。武陵山脈南嶺石門支脈和巫山余脈分別由西南和西北切入境內,構成西高東低的地勢。鎮內山巒起伏,山嶺重疊,峽谷幽深,溝壑縱橫,最高海拔 2341 米,最低海拔 201 米。

  3 2.2.1.3 氣候條件

 X 鎮的氣候類型系明顯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征是溫暖濕潤,降水充沛,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熱同季,四季分明,無

 霜期較長。同時由于山高谷低切割深,呈現出極為明顯的垂直 地帶性差異。清江河谷地帶年平均氣溫 16℃,高山區年平均氣溫 12℃;平均無霜期 285 天,其中低山區 275—300 天,高山區200 天以下;年平均日照時數 1500—1900 小時,日照百分率 36—38%。多年平均降水量 1335.5 毫米,最小年降水量 811.9 毫米,最大年降水量 1754.3 毫米;自然災害主要有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春季低溫陰雨,夏季洪澇,秋季干旱,冬季寒冷,高山區出現冰凍天氣;公路沿線、清江庫區周邊常發生小型滑坡、巖崩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4 2.2.1.4 土地情況

 X 鎮國土面積 525 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積 4495 公頃。復雜的地形、地質條件和立體氣候,形成了多種土壤類型,主要有黃壤、黃垸壤、棕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等土類。由于處于亞熱帶濕潤山地,表現出土壤類別處在紅、黃壤地帶的北緣水平地帶特征。

 2.22 .2 社會經濟狀況 1987 年撤區建鎮,2001 年行政區劃調整時,由原麻池鄉、X 鎮合并為現 X 鎮,鎮政府駐地莊溪。全鎮轄 26 個行政村(居委會),170 個村民小組。2006 年末全鎮總人口 54936 人,其中,城鎮人口 3062 人,農村人口 51874 人,男性 28683 人,女性 26253人。2006 年全年人口自然增長率 0.76‰。全鎮有學校 11 所,有

  — 6 — 衛生機構 64 個。

 2007 年全鎮完成生產總值 2.2 億元,農業實現總產值 12075萬元,糧食總產 16231 萬噸,水果總產 0.2302 萬噸,蔬菜總產0.6981 萬噸。全年造林 268 公頃,林木覆蓋率達到 73.2%。

 2.2 .3 貧困現狀和貧困類型分析 1 2.2.3.1 貧困現狀 X 鎮是國家、湖北省、X 縣扶貧開發工作的重點地區。其貧困現狀表現為:

 一是貧困人口比例高。2006 年全鎮登記在冊的貧困農戶為3917 戶 21152 人,分別占全鎮農戶的 53.26%和人口地 40.78%。其中絕對貧困農戶 1324 戶人口 8766 人,分別占全鎮農戶的28.64%和人口的 16.92%;低收入貧困農戶有 2593 戶 9128 人,分別占全鎮農戶的 21.34%和人口的 17.64%。

 二是貧困人口分布面較廣。X 鎮 26 個村,有 18 個村是湖北省確定的重點貧困村,占全鎮的 69%。2007 年,全鎮仍有 2 個行政村不通公路;9 個行政村不通郵;3 個行政村不通電話;242個自然村不通廣播電視;12 個行政村沒有解決飲水困難,有 1.05萬人沒有用上安全衛生飲用水。

 2 2.2.3.2 貧困類型分析 一是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并存,貧富差距仍在繼續擴大。2006 年底,全鎮有絕對貧困人口 8766 人、低收入貧困人口 9128

 人。如果按嚴格意義上的相對貧困標準衡量,該鎮的貧困人口更多。同時貧困群體的弱勢地位突出,收入差距不斷擴大。

 二是區域貧困與插花貧困并存,扶貧成本仍在繼續增加。一方面,一些貧困人口聚集區遠離城鎮經濟社會中心,生產生活條件差,水、電、路、通信和公共服務等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脫貧難度大。另一方面,一些插花貧困人口居住分散,很容易作為少數人群而被忽視、被邊緣化。這些貧困人口大多居住在災頻發的地方,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很弱,一遇災病和市場波動,不少人又會飽而復饑、暖而復寒。2007 年至 2008 年初該鎮遭受暴雨、山洪、滑坡、泥石流、冰雪等多種自然災害,全鎮 26 個村有近 5000 戶 1.6 萬人不同程度受災。因災損壞房屋 115戶 402 人 238 間,其中已成危房不能居住的有 25 戶 85 人 62 間,因災倒塌房屋 11 戶 38 人 28 間,共轉移安置災民 38 人,飲水困難人口 1.05 萬人,因災傷病人口 52 人。據統計,全鎮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 820 萬元,其中農業直接經濟損失 420 萬元。

 三是生存貧困和發展貧困并存,自我脫貧能力難以提高。貧困人口家庭大多呈現“一多兩少兩低”的特點,即家庭病號多,勞力少、現金收入少,文化程度低、非農就業比例低,家底薄弱,收入單一,增收渠道窄,維持生計難。同時,這些窮困戶素質偏低、缺技術、缺積累、生活負擔重、生產生活條件差、可以利用資源少、獲取市場信息難,既難以貸款發展生產實現自我脫貧,

  — 8 — 又難以抵御自然風險、市場風險以及家庭變故風險。

 2.3 3

 搬遷村及搬遷戶基本情況 X 村位于 X 鎮西南部,村域 35.86 平方公里,與五峰 XX 縣接壤。村內最高海拔 1900 米,平均海拔 1200 米。村轄 6 個村民小組,437 戶 1567 人。村中心距 X 鎮政府 43 公里。現有在耕面積 200.4 公頃,林地面積 3200 公頃。2007 年全村人平純收入 899元。列入本項目整體搬遷的自然村 6 個,區位圖見插頁。

 X 村屬 X 的重點扶貧開發村,交通設施極為落后,村內僅有 19.7 公里的簡易泥爛路,坡陡路窄,路面大坑小涯,睛通雨不通,且大部分組還不通公路。這里山險坡陡,水資源利用難度大,80%以上地區嚴重缺水,導致人畜飲水困難,旱澇保收地嚴重不足,生產受到嚴重制約,大多農戶還沿襲著傳統的耕作方式。信息閉塞,勞動力文化低,增收難,甚至一部分農民收入在下降。全村 748 個勞動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 72%。全村 437 戶 1567人中全靠民政救濟的有 19 戶 33 人,分別占 4%和 2%; 特困戶 64 戶 214 人,分別占 14%和 13%,貧困戶 148 戶 492 人,分別占 32%和 30%。

 X 村自然條件十分惡劣。山高偏僻,氣候寒冷,常年陰雨多日照少,霧大霜期時間長,生態脆弱。可耕地少,人平約 0.10公頃,利用率低。雨熱同季,常有旱澇災害,夏季易形成山洪爆發,水土流失,沖毀農田,夏秋季節出現伏旱、秋旱、伏旱連秋

 旱,嚴重影響農業發展,致使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一直很差,甚至到了“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地步。同時,由于地理條件的限制,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天然地存在諸多困難,修路架橋,人畜飲水,廣電通訊,農田水利等方面建設成本高、造價大,加上歷史投入不足,村內基礎設施沒有得到大的改善,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差,有的設施今年建好,明年就被自然災害毀了,因而多年的扶貧投入收效甚微。只有以自然村為單位易地扶貧搬遷,從根本上改變其生存條件,才能徹底改變 X 村的貧困面貌。

 列入本項目搬遷的對象為:居住在海拔位置高,氣候條件惡劣,山地縱坡大、土地貧瘠,生存艱難,居住分散的邊遠地區,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戶。搬遷對象戶名冊及基本情況見下表。

  搬遷戶 名冊及基本情況表 表 表 2--1:

 編 編

 號 號 戶主

 姓名 家庭 人口 (人)

 25 0 以下耕地面積(畝)

 人均耕地面積 2007 年 住戶離村組公路末端距離(公里)

 住戶飲水離取水點距離(公里)

 遷出地(或原所在村)

 家庭人均純收入(元)

 家庭人均糧食產量(公斤)

 合計 104 戶 471

 1 劉達坤 5 4.2 1.5 800 250 5 1 X 2 盧志紅 7 4 1 750 200 2 1 X

  — 10 — 3 盧本善 6 5.5 1.2 820 250 2 1 X 4 閆旭東 4 3 1.5 850 300 2 1 X 5 胡興成 6 5 1.6 750 230 4 1 X 6 張賢勛 6 5 1.8 720 220 3 1 X 7 官成林 5 2.5 1 810 250 4 1 X 8 官成紅 3 4 2.5 780 280 4 1 X 9 官成均 5 8 3 820 260 3 1 X 10 華中元 5 4 1.5 790 270 3 1 X 11 王守均 4 2.5 1.2 855 300 2 1 X 12 劉道信 4 5.5 2.5 823 320 4 1 X 13 劉道成 4 5 2.5 850 290 4 1 X 14 官壽群 5 3.5 1.5 760 270 4 1 X 15 胡主明 5 5 2.5 680 300 3 1 X 16 華中國 3 4.5 3.3 790 350 3 1 X 17 李書伍 5 4.5 1.5 870 240 10 1 X 18 何方付 5 5 2 850 220 10 1 X 19 張廷桂 4 6 2.5 720 250 10 1 X 20 楊安柏 4 2.5 1.6 810 260 8 1 X 21 楊安慶 4 2.5 1.2 780 250 8 1 X 22 官鳳停 5 3 1.2 820 230 10 1 X 23 官小興 5 1.5 0.7 790 240 8 1 X 24 劉玉龍 4 3 1.5 855 220 8 1 X 25 周萬程 5 3 1.5 823 220 10 1 X 26 趙時珍 4 3 1.5 850 210 10 1 X 27 王獻喜 6 5 1.5 760 320 4 1 X 28 田文春 4 6 3 680 330 8 1 X 29 楊安心 5 2.5 2.5 790 230 8 1 X 30 劉興權 6 3 2 870 250 10 1 X 31 何方蘭 4 2 1 750 220 8 1 X 32 楊宗成 4 3.5 1.5 820 230 8 1 X 33 李元興 4 3 1.5 850 220 8 1 X 34 劉玉海 4 2 1 750 250 8 1 X 35 文為興 5 2.5 0.9 810 240 2 1 X 36 龔后喬 4 2.5 1.2 780 220 2 1 X 37 肖來民 4 3 1.5 820 250 2 1 X 38 肖來云 5 2.8 1.3 790 260 2 1 X 39 張直權 4 5 2.5 750 250 5 1 X 40 芶中華 4 3 1.5 720 230 4 1 X 41 幸安成 3 2.5 1.7 810 240 4 1 X 42 胡學峰 5 2.3 0.9 780 220 4 1 X

 43 龔后在 6 2.5 0.8 820 220 4 1 X 44 劉光習 3 2.7 1.7 790 210 2 1 X 45 李興國 5 5 2 855 260 5 1 X 46 涂大兵 7 5 1.4 823 270 7 1 X 47 幸安成 4 2.5 0.7 850 300 3 1 X 48 劉定勛 4 1.5 0.8 760 220 3 1 X 49 孫文章 5 2.5 1 680 250 3 1 X 50 劉宗翠 4 2 1 850 260 2 1 X 51 孫開金 3 1.5 1 720 250 4 1 X 52 孫光星 6 3 1 810 230 4 1 X 53 唐永漢 5 2 0.8 780 240 4 1 X 54 張道一 6 2 0.7 820 230 3 1 X 55 張乾富 4 1.8 0.9 790 240 3 1 X 56 李德俊 4 2 1 855 220 3 1 X 57 張會伍 5 2.7 1 823 220 2 1 X 58 胡廷軍 4 2.5 1.2 850 210 4 1 X 59 胡興益 4 1.5 0.8 760 260 3 1 X 60 胡廷興 4 2.5 1.2 680 270 3 1 X 61 張道成 4 2.7 1.4 680 290 2 1 X 62 張道兵 3 4 2.7 790 270 4 1 X 63 胡朝群 4 1.4 0.7 870 300 3 1 X 64 胡朝烈 6 1.5 0.5 823 350 4 1 X 65 鄧長新 5 1.7 0.5 850 240 4 1 X 66 覃德伏 3 2 1.3 870 320 2 1 X 67 王勝洋 3 3 2 800 290 3 1 X 68 覃本華 6 2 0.7 750 270 2 1 X 69 易江南 4 2 1 760 300 2 1 X 70 曾凡直 5 4 1.6 680 350 5 1 X 71 王義美 4 2 1 790 240 3 1 X 72 王代明 6 1.5 0.5 870 220 4 1 X 73 易江南 3 2 1.3 823 300 3 1 X 74 張德紅 6 2 0.7 850 350 3 1 X 75 劉宗權 3 3 2 760 240 3 1 X 76 杜壽紅 5 1.8 0.6 680 220 2 1 X 77 易定雄 5 1.6 1 850 250 4 1 X 78 覃珍修 4 2 1 720 260 3 1 X 79 蔡德勇 4 2 1 810 250 3 1 X 80 劉宗衛 5 2 0.8 780 230 3 1 X 81 吳家連 5 2.5 1 820 240 2 1 X 82 周樂鈞 6 3 1 870 230 3 1 X

  — 12 — 83 王義奎 7 3 0.9 823 240 2 1 X 84 趙世斌 5 2 0.8 850 220 2 1 X 85 覃晶平 4 2 1 760 220 5 1 X 86 張家華 4 2 1 680 210 3 1 X 87 李光慶 3 1.5 1 850 260 3 1 X 88 覃德伏 3 1.5 1 720 270 3 1 X 89 羅新立 4 3 1.5 780 320 5 1 X 90 張家華 5 5.5 2.2 820 250 5 1 X 91 劉在洋 4 4 2 790 350 6 1 X 92 劉宗楊 5 1.2 0.5 855 240 3 1 X 93 許志勇 4 3 1.5 823 220 5 1 X 94 許先云 4 2 1 850 250 3 1 X 95 周后桂 5 2.5 1 760 260 3 1 X 96 劉克喜 4 2 1 820 250 2 1 X 97 周后云 4 2 1 800 230 4 1 X 98 張賢道 4 2 1 870 250 3 1 X 99 張廷玉 4 2 1 823 260 10 1 X 100 李定友 4 2 1 850 250 10 1 X 101 楊安均 4 2 1 760 230 10 1 X 102 劉克望 5 2.5 1 680 240 8 1 X 103 黃其文 5 2.5 1 790 220 8 1 X 104 田明菊 5 2.5 1 870 220 10 1 X 2.4 4

 集中安置點—— 龍潭坪村 基本情況 龍潭坪村位于 X 鎮的西部,村中心距鎮政府 25 公里。村委會所在地原為龍潭坪鄉政府駐地。水、電、路設施基礎較好,學校、衛生室、村文化室、商業網點等生活設施配套。該村轄 6 個村民小組,共有 518 戶 1803 人。全村現有山林面積 1667 公頃,常用耕地面積 160 公頃,其中水田 4 公頃,旱地 156 公頃。現有成林茶葉面積 47 公頃。

 2006 年全村農業總產值 258 萬元,人均 1430 元,糧食總產量 45.5 萬噸,人均占有 250 公斤,農民人平年純收入 1100 元。

 該村已被列入 X 鎮新農村建設示范村,正在實施的項目有:

 1、村莊整治工程,民房統一集中規劃,沿山邊和公路排列建設,形成二片居住區;硬化貫穿全村的 8.5 公里公路,改擴建5 公里村組路,維修、擴寬、完善好組級、片區的已形成公路。

 2、農田整治工程,改造糧田 35 公頃,坡改梯 70 公頃。

 3、農業基地工程,在現有茶葉 30 公頃,梔果園 20 公頃的基礎上新發展高標準無性系茶園 25 公頃,其中無性系茶葉母本5 公頃;發展梔果園 30 公頃;利用橫墩巖一條線油沙田的優勢,鼓勵農民大力發展磨芋生產,形成連片成塊,達到 15 公頃的種植規模;在村高山區發展核桃 70 公頃。

 4、引進興建一個茶葉加工廠。建設村農貿交易中心,培育和壯大第三產業。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2008 年該村農業總產值可達到 330 萬元,比 2006 年增長 30%,人平占有糧食 300 公斤以上,農民人均純年收入達到 1800 元以上。

 第三章

 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易地扶貧搬遷的必要性 1 3.1.1易地扶貧搬遷,是解決高寒山區貧困問題的現實選擇。

 目前尚未解決溫飽的人口主要分布于自然條件極差的偏遠

  — 14 — 特困村。因受其偏遠的地理位置、惡劣的自然環境和長期堆積而成的種種社會與經濟問題的制約,靠開發基本農田、建設經濟林、發展養殖業等常規的扶貧開發措施,財力、物力投入很大,但實際扶貧效果并不理想。改革創新扶貧開發策略,變大量投入、就地扶持開發為易地扶貧搬遷、異地扶持發展,是跨入新世紀高寒山區扶貧政策、扶貧理念、扶貧方式的現實選擇。

 1、特困農村特殊的自然和社會環境決定了其要脫貧先搬遷。⑴缺土少水,這方水土難以養活這方人。2006 年該鎮有耕地面積 4495 公頃,占總面積的 8.56%,農民人均耕地 0.082 公頃,80%的可耕地為坡地,且坡度大部分在 10 至 20 度之間。由于缺少耕地,農民擇土而居,東一戶、西兩戶。這些散居在自然村莊農戶多數嚴重缺水,多數靠天吃飯。⑵生存環境差,居住海拔高,不搬遷就會“自生自滅”。特困村的群眾,吃藥看病十分困難,一些地方病仍普遍肆虐,多數農民得了病無錢就醫,能抗就抗。因地處高海撥地區,絕大部分地區聽不到廣播,看不上電視。受特殊地理環境的影響,早婚、近親婚姻現象多,后代呆傻、矮小、先天畸型情況突出,大齡單身漢多。

 2、特困地區難以創造穩定的脫貧基礎。特困地區 “豐年越溫、災年返貧”的現象普遍存在,往往是好的年景能勉強溫飽,遇到災害年份就更加困難。國家雖然可以扶持其修路、通電、建校和改善吃水、就醫條件,但由于地方偏僻,地形復雜,施工難,

 投資大,一方面財政無法承受,另一方面由于其居住人口少、利用效益低,也難以長期維持下去。

 2 3.1.2 易地扶貧搬遷,不僅對消除貧困而且對整個社會發展都有效益。

 1、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是一項投資少、見效快的扶貧好方式。實施易地扶持,把居住在邊遠山區的貧苦戶遷出大山和高海撥地區,不僅能為國家節省大量的扶貧資金,而且能在短期內改變這部分人的生活狀況,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民的生存環境。

 2、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是一條讓貧困戶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捷徑。國家只要把投入這些山村改善各類基礎設施的投資和扶貧資金集中用到移民搬遷項目上,短期內就可使貧困農民徹底改變生產和生活環境,盡快解決溫飽問題,靠自己的勞動脫貧致富。

 3、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有利于山區的生態建設。散居于各處的村莊,除了大量開墾以外,對樹木和野生植被的過量砍伐也使當地自然環境不斷惡化。易地搬遷以后,經過自然的休養生息,這些地方的植被環境將有較大改觀。同時,山區各種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可以促進特困山區再建設,將多年閑置的深溝大山綜合治理成林牧基地,走上退耕還林還草的生態農業發展路子。

 4、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有利于村級管理和節省行政開支。實施易地扶貧搬遷之后,村莊相對減少,人口居住較為集中,交通、

  — 16 — 通訊等社區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較好,有利于農村人口、計劃生育、社會治安、社區環境等綜合治理,使行政管理的難度大大降低,易于發揮管理效能。

 3.2

 易地扶貧搬遷的有利條件 一是特困地群眾有迫切需要。窮地方窮人思變心切,居住在特困地區的大多數中青年人要求異地發展,已外出打工謀生的,不愿回家婚配育子,有了一定經濟基礎的,正想辦法遷居他鄉。

 二是有黨和國家的惠民政策,有扶貧濟困的社會幫扶氛圍。近 5 年來,該鎮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轉變扶貧理念和扶貧方式,整合各類扶貧資源和資金,共投入資金 500 萬元,改善農村水、電、路、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和環境,推進“九到戶扶貧工程”,全鎮貧困人口得到全方位扶持,扶貧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特別是通過勞動力轉移培訓、發展骨干產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扶貧搬遷項目的連續實施,為易地扶貧搬遷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條件。

 三是通過扶貧搬遷區域的劃定,摸清了生態脆弱區域農戶的分布情況和總量,為易地扶貧搬遷做好了基礎數據工作;連續實施了扶貧搬遷項目,不僅為生活在“一方水土養成不活一方人”的農戶樹立了脫貧致富的榜樣,還積累了豐富的項目管理經驗。

 第四章 項目實施原則和目標

 4.1

 基本原則

 1、堅持因地制宜,就近安置為主的原則。合理確定搬遷式扶貧對象,宜移則移,宜留則留,做到搬走能致富,留住能脫貧;適度確定搬遷式扶貧規劃及安置方式,以就近安置為主,異地安置為輔。

 2、堅持群眾自愿,政府引導,量力而行的原則。充分尊重農戶意愿,對符合扶貧搬遷條件的農民由其自愿申請,自主選擇安置方式,政府主要是用優惠政策措施,靠優化服務環境引導農戶,量力而行,先急后緩,分期分批實施扶貧搬遷。

 3、堅持自力更生為主,政府補助為輔的原則。所需經費以搬遷戶自籌為主,政府補助為輔;集中安置點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項目以政府投資為主,搬遷戶投勞為輔;所需基本生產資料,以遷入地調劑解決為主,搬遷戶新改田建園為輔。

 4、堅持先開發后搬遷,開發與環境治理結合的原則。發揮遷入地比較優勢,圍繞特色農業建基地,向產品質量要效益。同時,合理制定遷入區土地的治理方案,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切實加強遷入區山,水,田,林,路的綜合治理,嚴禁亂開濫墾,破壞環境。

 4.2

 基本目標

  — 18 — 1 、改變貧困鄉村貧困面貌 ⑴項目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縣平均水平以上,人均有糧食400 公斤以上;解決絕對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幫助低收入農戶實現穩定脫貧。

 ⑵項目區基本解決人畜飲水困難,解決飲水安全的人口比例提高到 50%。

 ⑶項目區森林覆蓋率達到 60%,水土流失面積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

 ⑷通過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在安置點分別建設水、電、路、通訊、電視接收、住房、沼氣池、教育、衛生等設施,把安置點建成產業結構優化、生態平衡、環境優雅、人人安居樂業的移民新村。

 2 、實現貧困農戶“ 搬得出,安得住,逐步能致富” 的目標。

 。

 ⑴搬遷戶建安居房人平達到 16.8 平方米; ⑵搬遷戶糧田人平 0.15 公頃以上; ⑶搬遷戶人平年收入達到 1800 元以上; ⑷搬遷人員同等享受遷入地的教育、醫療、文化等公益設施和公共福利。

 第五章 集中安置點選址及建設條件

 5.1

 安置點選址 根據 X 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總體規劃,并經縣城建、國土規劃管理部門同意,選定龍潭坪村四岔溪為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城建、國土部門選址意見附后)。

 5.2

 建設條件 1、龍潭坪村四岔溪屬于村中心地帶,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較好,需新改擴建的公路、飲水工程等工程量小,投資少。村中已建有學校、衛生室,規模符合當地發展規劃,不需要建新項目增加大的投入。村委會所在地的商業門鋪已初具規模,各行各業的服務網點已基本配套。

 2、四岔溪附近的山坡地開發少,坡度較緩,宜實施坡改梯等農田水利建設。據實地調查,可調劑的基本農田 20 公頃,村內尚未到戶的農田 4.5 公頃、林地 32 公頃、宅基地 1.2 公頃;河道整治地約 30 公頃,通過小流域治理后也可改為旱地。按安置104 戶 471 人計算,可實現人平糧田 0.15 公頃以上,宅基地戶平180 平方米以上。

 3、該村 2007 年有 413 人外出務工,2008 年達到 600 人以上,有一批人懂建筑技術、會經營。該地有生產水泥磚、粹砂、石頭的專業戶,就地取材方便便宜,運力有保障,能滿足集中搬遷的人力和材料的需要。

 4、該村正在整體推進扶貧工作,正在實施新農村建設的規

  — 20 — 劃項目,能充分整合農、林、水、牧等部門的扶持資金發展后續產業,提供保障性生產資料,能充分利用農村義務教育、合作醫療、文化科技扶貧等項目的效益,為搬遷戶提供基本的生活設施。

 5、龍潭坪村委員會機構組織健全,領導班子得力,建立健全了矛盾排查網絡,及時有效地開展了綜合治理,近幾年沒有發生惡性事件和刑事案件,當地居民團結和諧,開放進取。

 第六章 建設重點內容及方案

 6.1

 建設任務和規模 1、安居房建設:新建集中安置點搬遷戶住房 104 棟 7920 平方米,安置 471 人。

 2、產業發展:發展無性系標準茶園 10 公頃,發展優質核桃15 公頃,戶平養殖牲豬 4—8 頭。

 3、人畜飲水工程:建取水點 2 處,蓄水池 300 立方米 2 口,DN25PPR 管材 8900 米。

 4、農田水利建設:在龍潭坪村四岔溪實施坡改梯 20 公頃,實施低產田改造 15 公頃,河道整治旱地 30 公頃。板

  5、公路改造:新修公路 2 公里,擴建公路 3.5 公里,硬化路面 2.1 公里。

 6、農村能源建設:每戶建一眼節能灶,共 104 眼;每戶建一口沼氣池,共 104 口。

 6.2

 建設方案選擇 1 6.2.1 安居 房 建設 方案 1、工程建設要求 (1)建設規模 7920 平方米, 人均住房面積標準 16.8 平方米。有自籌能力的搬遷戶可適當增加建筑面積。

 (2)搬遷戶每戶宅基地面積不大于 180 平方米。

  (3)

 房屋必須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布置,房 屋結構、式樣一致。工程結構為磚木結構,瓦屋面,滿足抗震設防要求。

  (4)工程的建設除特困搬遷戶外,其余搬遷戶按規劃設計進行建蓋。

  (5)住房的建設,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國家補助為輔”,搬遷戶的建房補助費按批準的標準進行補助。

 2、工程規劃、設計技術要求

  (1)安置點的規劃要做到科學合理,工程項目規劃必須滿足規劃要求。

  (2)施工階段:要注意各個環節的施工,基礎施工,要弄清楚持力層情況,持力層必須滿足建設要求:基礎毛石支砌,必須錯縫支砌,砂漿飽滿。墻體、房架、屋面施工要認真細致,注

  — 22 — 意質量,特別要注意連接點的可靠性、整個項目的實施必須滿足相應的規范要求。

  (3)住房的施工應按地形、坡度進行,嚴禁大挖大填,切實注意周圍生態環境的保護。

 3、房屋設計方案

  安居房建筑設計方案:主體二層,磚木結構,占地 180 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積 16.8 平方米,總建筑面積 7920 平方米。設計圖附后。

  4、主要工程量 易地集中安置住房建設主要材料及工程量

  表 表 7—1

 序號 定額代號 項目名稱 單位 數量 1 A3-25 混水磚墻 1 磚 混合砂漿 M5 10 立方米 388.32 2 A1-17 人工挖溝槽 三類土 深度(2m 以內) 100 立方米 15.71 3 A3-168 石基礎 毛石 水泥砂漿 M5 10 立方米 76.14 4 A7-2 檁木制作安裝 圓檁木 立方米 144 5 A7-12 檁木上制安 椽板 100 平方米 97.85 6 A7-14 粘土瓦 屋面板上或椽子掛瓦條上 鋪設 100 平方米 97.85 7 A11-1 綜合腳手架 建筑面積 100 平方米 81.54 8 B4-35 無紗鑲板門 單扇無亮 框扇制安 100 平方米 10.131

 9 B5-1 底漆一遍刮膩子 調和漆二遍 單層木門 100 平方米 10.131 10 B4-252 換 推拉窗 雙扇 不帶亮 100 平方米 6.50 11 B2-36 墻面、墻裙 混合砂漿 15+5mm 磚墻 100 平方米 340.56 12 ∑總計

  2 6.2.2 人畜飲水建設 方案 1、設計依據 ⑴水利部《農村飲水項目建設管理辦法》; ⑵國務院《關于農村人畜飲水工作暫行規定》; ⑶《室內外給水設計規范》(GBJ13—86); ⑷《室內外給水設計手冊》。

  2、技術要求 人畜飲水工程管道安裝中要嚴把安裝過程中的施工工藝及質量關。在涂粘接劑之前應去掉斷口的毛邊并倒角,倒角度為10,長度為 2.5—3.0mm;保持承插口外粘接面表面清潔;涂抹沾劑后應在 20 秒內完成接插,插入深度滿足配管檢驗自然插深以承插口長度的以上;粘接劑中不得含有毒和利于微生物生長的物質,不得對飲水的味、嗅及水質有任何影響;管道安裝完畢進行回填時,管道周圍和溝底回填土不得夾硬物直接與 PPR 管接觸,必須先用顆粒小于 12 mm 細土回填至管頂 30cm 處,將細土夯實后方可回填自然土。

  — 24 —

  3、主要項目及工程量 ⑴安裝 DN25PPR 飲水管 8900 米; 建取水點 2 處; ⑵建蓄容積 300 立方米水池 2 口; ⑶建取水點攔壩 2 處。

 300 立方米蓄水池建筑施工方案圖附后。

 3 6.2.3 農村能源建設方案 1、項目建設標準 每戶一眼高效節能雙眼節能灶。能安 80cm 和 60cm 的鍋。既滿足農戶日常生活所需,又能保護當地森林生態環境。

 2、項目建設內容及規模 每戶建一眼節能灶,共 104 眼; 每戶建一口沼氣池,共 104 口; ⑴備料:建一個 8 立方的沼氣池需水泥 1 噸、砂子 2 立方米、碎石 1.5 立方米、紅磚 600 磚,陶瓷管Φ20 厘米 3 根、導氣管 1根、爐、燈、管具一套,如建 10 立方米,其水泥、砂子、磚增加 10%,如建 6 立方米減少 10%。

 ⑵沼氣池結構標準 沼氣池結構規格標準 單位:米

 表 表 7—2

 積 容積 m³ 內直徑 池墻高 池頂高 池頂曲率半徑 水壓間 深 深 直徑

 6 2.40 1.00 0.48 1.74 2.10 0.9 8 2.70 1.00 0.54 1.96 2.18 1.00 10 2.80 1.00 0.60 2.18 2.28 1.10 ⑶沼氣池設計施工方案圖附后。

 6.2.4 4 農田水利建設方案 坡改梯,主要為石坎梯田,并處理好坡面水系配套工程;低產田主要是利用植物和肥料改善土壤;河道整治主要修河堤建旱地。主要規模為:坡改梯 20 公頃,實施低產田改造 15 公頃,河道土地整理 30 公頃。

 1、布設原則 (1)因地制宜,統一規劃,坡面水系工程、田間道路和梯田綜合配套,優化配置。

 (2)興修梯田的坡耕地,應選地面坡度 20°以下,土層厚度大于 20 厘米,土質較好,距村莊較近,交通方便,便于經營管理的地方。規劃時以坡面水系和道路為骨架,適度規模,集中連片布設。

 (3)梯田的田坎應沿等高線布設,大彎就勢,小彎取直,做到田面平整,地邊有埂,以保持水土,利于耕作。有灌溉條件的梯田、應設計田間灌排溝渠,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4)梯田田坎的建筑材料根據當地土質和石料情況而定,以確保田坎穩定、盡可能降低造價為原則。當土質適宜、田坎高

  — 26 — 度不大時,應選擇土坎,土質不適合筑坎、而石料就近時可選用石坎。土坎上可種植梔果、茶葉、紫穗槐或牧草等具有經濟效益的固坎植物,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收入。

 2、設計要求 (1)梯田防御暴雨標準按 10 年一遇 6 小時暴雨設計。

 (2)集中連片,坡面水系配套,田間有路,排灌有溝,布置合理,適用美觀。

 (3)梯田田坎沿等高線布置,田坎順直,田面水平,大彎就勢,小彎取直,活土層不得小于 0.4 米。

 (4)梯田田面凈寬不宜小于 3 米。梯田田面應設計成 3~5度反坡,在梯田內側布置寬 0.3 米的排水溝,排水溝縱坡以 1%左右為宜。

 (5)梯田的田坎高度控制在 1.5 米左右,田坎應高出梯田面 0.15 米左右,田坎頂寬不小于 0.3 米,底寬不小于 0.5~0.6 米左右。

 (6)梯田的邊坡應有足夠的穩定性,控制在 1:0.1~1:0.2。

 3、施工要求 (1)梯田施工時,應按設計布置圖實地放樣后施工。施工時,嚴格按照放線、田坎清基、砌筑田坎、回填表上、整平田面的程序進行。

 (2)修筑梯田應遵循田平、土厚、坎牢、配套的原則。

 (3)應一次修成水平梯田,梯田田面、田坎應等高,應一次性達到設計要求,不能修建成坡式梯田。

 (4)梯田在定線時,遇局部地形復雜處,應根據大彎就勢,小彎取直的原則處理。

 (5)對于田坎的基礎,應將基礎范圍內厚約 0.5 米表土挖掉,清除雜物,整平,夯實,形成反坡。

 (6)修砌石坎的石料要堅固、耐風化,田坎外側需用較大的整塊巖石砌成,大石在上,小石在下,交錯壓縫,嚴禁砌裝碑面石,田坎底部寬度不得低于 0.5~0.6 米,頂部不得低于 0.3 米。

 (7)在修平田面時,應清除梯田內石塊、礫石,將表土放置梯田表面,其耕作層厚度應大于 0.3 米,在溝槽部應高出水平面 0.1 米左右,以防沉陷。

 (8)田間管理:每年汛后和每次大暴雨后,如田坎坍塌、空洞等損毀現象,應及時進行補修。

 4、梯田的利用與管護 梯田的利用與管理應著重抓好生土熟化,精耕細作,間作套種,田坎的養護維修與利用等,具體措施如下:

 (1)增施廄肥、綠肥等有機肥及氮磷復合化肥,并對挖方部位多施肥。選種適宜作物。同時還應采取套種綠肥和輪作等措施,改良土壤。結合新的農業技術,提高梯田的生產力。

 (2)汛前、雨后及時維護,發現梯田有沖塌、下沉、裂縫

  — 28 — 等現象要及時維修。新修的梯田,通過采用上述各種措施,保證當年增產,此后結合每年耕作,注意培肥土壤,使土壤理化性狀不斷向好的方向發展,以不斷提主單位面積產量。

 (3)田坎的養護維修及利用,是梯田管理與利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可以說是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緊密結合的體現。可結合群眾意愿,選擇適宜于梯田田坎上種植而經濟價值高的樹種和草本植物,如在田坎上栽種茶葉、梔果、木瓜、黃花菜、花椒等,既維護田坎穩定,又增加了經濟收入。

 坡面水系配套工程建設內容主要是完善田間灌排渠系工程和整修。

 截水溝 截水溝一般修建在石坎基本農田、窄梯經果林為主的坡面上方,以截斷徑流,減少地面沖刷。設計截水溝斷面時以通過 10年一遇最大 24 小時的設計暴雨徑流量為準。

 (1)當梯田上部有較大集水區間時,應在其交界處布設截水溝。

 (2)當坡面坡長很大又無坡面防護措施時,應在此坡面增設幾道截水溝。截水溝間距以坡面長度 100~150 米左右宜。

 (3)以修建排水型截水溝為主,不宜修筑蓄水型截水溝;截水溝與排水溝相連處應采取石塊或漿砌襯護措施,防止沖刷。

 (4)截水溝按 10 年一遇 24 小時暴雨設計,其縱坡不小于

 1%。

 截水溝斷面按 10 年一遇設計洪峰流量查算表,采用少蓄多排型截水溝,設計為漿砌塊石梯形斷面,其底寬為 0.30 米,高0.50 米,邊坡 75°,溝道坡度 2%。為坡面整治工程的一部分,與梯田等措施統一規劃、同步施工,達到出現設計暴雨時能保護梯田區的安全,同時蓄水減沙。按溝道上部集水面積的大小,根據洪峰流量,不沖不淤的流速,設計截水溝斷面。

 截水溝必須保證溝道暢通,符合水力曲線要求,嚴禁出現轉急彎或大小不等的葫蘆節,坡度大的地方應設計跌坎消能,側墻、溝底采用塊石漿砌,斷面形成一般采用梯形。

 排水溝 (1)排水溝應按坡面地勢布置,一般與等高線正交,也可小角度斜交;其上端與截水溝相連,下端連接天然溝道。

 (2)對于梯田和經果林地的排水溝,在布設時應與田間作業道一致,了可采用路帶溝的形式。

 (3)排水溝按 10 年一遇 24 小時暴雨設計。

 斷面設計按 10 年一遇設計洪峰量流量計表,按溝道上部集水面積的大小,根據洪峰流量,不沖不淤的流速,設計排水溝斷面尺寸;本項目排水溝設計為漿砌塊石矩形斷面,其底寬為 0.50米,高 0.50 米。

 排水溝的縱坡按自然坡降來確定,按明渠進行施工,必須保

  — 30 — 證溝道暢通,符合水力曲線要求,嚴禁出現轉急彎或大小不等的葫蘆節,坡度大的地方應設計跌坎消能,溝墻采用砌石漿砌,溝底砼澆筑,也可采用“U”型槽,在施工時應結合沉沙池一起施工,在此段降緩水勢,消力沉沙。

 蓄水窖 (1)在水源缺乏的坡改梯工程區,為防止干旱,應布設蓄水窖;一般布設在梯田或經果林地中間或上部。

 (2)蓄水窖采用分散布設的原則,蓄水池的大小按每畝 1~2 立方米來設計,并有足夠的承雨面積,保證正常蓄水的需要。

 (3)根據項目區域實際情況,蓄水窖設計為混凝土圓柱形預制件蓄水窖,蓄水窖容積 24 立方米,深 3.5 米,池壁高出地面 0.5 米左右,同時設計進水管和溢流管,口寬 0.5 米左右,深0.3 米左右,窖口加蓋,進水管和排水溝的沉沙池相連,溢流管連接排水溝。施工時,先挖好池坑,然后安裝預制件,接縫處用C15 砂漿鑲縫,最后用 C15 砂漿粉刷抹面,澆筑混凝土窖底。

 沉沙池 在排水溝集水面積較大、泥沙較多時,應當在排水溝每隔一段距離布設沉沙池。沉沙池應進行襯護,防止沖刷。

 沉沙池建成方形,深度 1.0 米,各邊均為 1.0 米。沉沙池的建筑應滿足沉沙的要求,同時考慮到清淤的方便,采用塊石漿砌。

 作業道

 作業道的布置原則如下:

 農田和果園內的作業便道以方便實用、經久耐用的原則,因地制宜地布置。應保證交通順暢,便利農業生產,為農民耕作提供方便。道路設計寬度為 1.2 米,沿坡面采用塊石干(漿)砌成臺階式或緩坡式,土質、碎石或石板路面。坡度較大時,采用“S”形布設,并在道路一側或兩側設排水溝。作業便道應和梯田建設、果園建設等主體工程同時施工,交付使用。道路建成后應搞好排水設施,防止暴雨對路面的沖刷。其施工工序包括定線、清基、鋪料、整平、壓實等,管理上注意雨后防沖。

 河道整治

 95 年大洪水過后,龍潭河防洪堤沖毀,泥沙淤積,河床抬高,30 公頃良田變成河灘,至今未恢復。因此,本項目規劃在此河段實施河道整治,主要措施是修建河堤、疏浚溝道和改造農田。

 其主要設計要求如下:

 河道清理:根據實際情況,對溪溝溝道進行清理,排除行洪障礙,清理淤積物,擴寬狹窄溝道,保證行洪斷面。

 修建河堤:根據實際地形及地質條件和投資限度,結合野外勘查和有關資料,設計河堤基礎采用 M75 漿砌塊石,溝題擋土墻采用梯形斷面,干砌塊石 M10 勾縫,堤身高 2.5 米,提枯寬 0.5米,外邊坡為 1:0.5~1:0.2,基礎以下設 0.5 米反濾層,基

  — 32 — 礎寬 1.2 米,深 1.0 米。溝道整治工程按照 10 年一映洪水設計,20 年一遇洪水校核。

 6.2.5 5 農村公路建設方案 新修公路 2 公里,擴建公路 3.5 公里,硬化路面 2.1 公里。建設技術要求 路基工程

 (1)路基寬度:單車道路基寬度不小于 4.5m(村道),雙車道路基寬度不小于 6.5m(鄉道); (2)錯車道:村道單車道路基必須設置錯車道,錯車道長度不小于 10m,錯車道處路基寬度不小于 6.5m;

 (3)水溝:水溝按“五五八”(即溝底 50cm 寬,溝高 50cm,溝頂高 80cm)土水溝。

 (4)涵洞:分兩類:一類分為排水涵洞,根據地形和路基排水狀態設置;一類為灌溉涵洞,充分考慮農田灌溉需要設置。

 (5)防護工程:采用擋土墻(即堡坎)、護坡等措施,防護工程頂寬應不小于 60cm,背坡按 1/4 放坡。

 路面工程

 (1)總體要求:路面結構必須有基層和面層,并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和足夠的強度。

 (2)村道通達工程修建泥結碎石路面,基層可采用片拳石基層,基層厚度不得低于 15 cm,泥結碎石面層厚度不得低于 8

 cm;通鄉公路和村道通暢工程可選擇修建水泥砼路面或瀝青表處路面,同時必須設底基層和基層,底基層可采用片拳石結構,厚度不得低于 15 cm,基層可采用二灰碎石結構,厚度不得低于 10 cm,水泥砼面層厚度不得低于 20cm,瀝青表處面層厚度不得低于 2 cm。

 (3)路面橫坡:路面橫坡統一采用 2%,路肩橫坡統一采用4%的橫坡。

 路線

 最小曲線半徑不小于 10 米,最大縱坡不大于 11%。

 6.2. 6 后續產業發展措施 1、抓好科技技能培訓,對搬遷戶的勞動力每人進行 3-5 次的實用技術培訓,青壯年勞動力基本掌握一門農業或加工業技術。政府對這部分農民“扶上馬,送一程”,通過采用“科技扶貧”、“文化扶貧”等方式,從提高人的素質入手,堅持“治窮先治愚,扶貧先扶人”,搞好觀念引導、科技教育、技能培訓,為搬遷農戶脫貧致富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2、采取“市場牽動、行政推動、產業帶動”的工作措施,因地制宜地大力發展無性系標準茶園 10 公頃,發展優質核桃 15公頃,發展養殖業戶平年出欄商品豬 4—8 頭。培育和發展安置區服務業,大力提高第三產業和勞務收入,努力拓寬農民就業增收渠道,幫助搬遷群眾脫貧致富。

  — 34 — 6.3

 遷出地生態恢復方案

 1、包租、轉讓。即對遺留下來的耕地荒山由團體或個人包租進行開發利用,轉讓經營權。

 2、退耕還林還草,搞好生態環境治理。對部分土地貧瘠、 資源貧乏的地方申請林業部門批準,實行退耕還林還草。

  第七章

 投資估算及資金籌措

 7.1

 投資估算 1 7.1.1 估算依據 ⑴《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與參數第三版》(發改投資[2006]1325 號; ⑵《現行工程預算清單定額》(2003); ⑶湖北省相關文件規定; ⑷XXX 縣現行經濟指標。

 ⑸子項目設計施工方案圖 2 7.1.2 投資估算 1 7.1.2.1 分項投資估算 ⑴安居房工程,投資估算 227 萬元。

 表 表 7—1

 安居工程經濟指標 工程名稱:X 鎮易地扶貧搬遷安居工程

 序號 名稱 造價 工程量 1 建筑工程總造價 1892736.7

  104 棟 7920 平方米

 2 爐窯工程總造價 0 3 鋁合金工程總造價 371575.65 4 金屬構件制作安裝工程總造價 0 5 大型土石方工程(機械)總造價 0 6 大型土石方工程(人工)總造價 0 7 工程總造價 2264312.3

 表 表 7—2

  安居工程直接費表

 工程名稱:X 鎮易地扶貧搬遷安居工程 序號 代號 名稱 單位 數量 合

 價 人工合價 材料 合價 機械 合價 基價 合價 合價 1 A3-25 混水磚墻 1磚 混合砂漿 M5 10M3 388.31 104068.15 274376.2 5024.35 383468.7 690243.66 2 A1-17 人工挖溝槽 三類土 深度(2m 以內) 100M3 15.68 14039.65 0 33.79 14073.44 25332.19 3 A3-168 石基礎 毛石 水泥砂漿 M5 10M3 76.14 13971.69 42369.37 1711.04 58052.1 104493.78 4 A7-2 檁木制作安裝 圓檁木 M3 144 7152 99813.6 0 106965.6 192538.08 5 A7-12 檁木上制安 椽板 100M2 97.85 4664.09 89689.65 0 94353.74 169836.73 6 A7-14 粘土瓦 屋面板上或椽子掛瓦條上 鋪設 100M2 97.85 11007.9 68495.77 0 79503.67 143106.6 7 A11-1 綜合腳手架 建筑面積 100M2 81.54 13182.3 8130.44 863.87 22176.61 39917.90 8 B4-35 無紗鑲板門 單扇無亮 框扇制安 100M2 10.13 10802.38 62364.66 1656.26 74823.3 134681.94

  — 36 — 9 B5-1 底漆一遍刮膩子 調和漆二遍 單層木門 100M2 10.13 2986.78 3427.62 0 6414.4 11545.92 10 B4-252 換 推拉窗 雙扇 不帶亮 100M2 6.50 16190.85 46645.13 2094.2 64930.18 116874.32 11 B2-36 墻面、墻裙 混合砂漿 15+5mm 磚墻 100M2 340.56 77931.48 64305.3 4521.88 146758.66 264165.58 12 ∑總計

 275997.27 759617.74 15905.39 1051520.4 1892736.7

 ⑵公路改造工程,投資估算 64 萬元。

  表 表 7—3

 行號 代碼 名稱 取費基礎 費率 金額 1 A 定額基價 JJ_JZ 100 536640.9 2 B 其中:人工費 RGF_JZ 100 157099.5 3 C

  材料費 CLF_JZ 100 363515.55 4 D

  機械費 JXF_JZ 100 16025.85 5 Q 不進入直接費參與取費的項目 QTF_JZ 100 0 6 S 構件增值稅 ZZS_JZ 7.05 0 7 F 施工組織措施費 A+S 1.8 9659.54 8 J 價

 差 ZCJC_JZ+FCJC_JZ+BCPJC_JZ+HNTJC_JZ 100 16660.53 9 K 人工費調整 RGJC_JZ 100 0 10 M 機械費調整 ZJJC_JZ+FJJC_JZ 100 0 11 H 工程直接費合計 A+S+F+J+K+M 100 562960.97 12 I 施工管理費 A+S+F 2 10926 13 X 規費 A+S+F 6 32778.03 14 L 利潤 H 2 11259.22 15 Y 不含稅工程造價 Q+H+I+X+L 100 617924.22 16 N 稅金 Y 3.35 20700.46 17 W 工程造價合計 Y+N 100 638624.68 18

 19 AA 定額基價 JJ_AZ 100 0 20 AB 其中:人工費 RGF_AZ 100 0 21 AC

  材料費 CLF_AZ 100 0 22 AD

  機械費 JXF_AZ 100 0 23 AM 主材(未計價材料)費 ZCF_AZ 100 0 24 AL 獨立費 DLF 100 0 25 AH 直接工程費 AA+AM+AL 100 0 26 AQ 施工組織措施費 AB 12 0 27 AF

  其中:人工費 AQ 15 0 28 AG 價

 差 ZCJC_AZ+FCJC_AZ+BCPJC_AZ+HNTJC_AZ 100 0 29 AR 人工費調整 RGJC_AZ 100 0 30 AJ 機械費調整 ZJJC_AZ+HNTJC_AZ 100 0 ...

推薦訪問: 易地 扶貧 搬遷

工作總結最新推薦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