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wù zhì,意思指在人們的意識之外獨立存在又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列寧指出:“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笔澜?,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介紹4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介紹4篇
一、填空題
1、地域文化的主要內涵是指地域范圍內人們在長期歷史過程中創造出來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通常以方言、飲食、民族信仰、民間建筑等形式直觀的表現出來。
2、地域文化的特征有:獨特性、傳統性、多元性、界限的模糊性和行政區域的限定性。
3、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4、我國2009年前入選聯合國“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別是昆曲(2001年)、古琴藝術(2003年)、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2005年)、蒙古族長調民歌(與蒙古國聯合申報)(2005年)。
5、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特點是:獨特性、活態性、傳承性、流變性、綜合性、民族性、地域性。
6、中國戲曲的主要特點是:綜合性、程式性、虛擬性。清末著名學者王國維在《戲曲考原》中將傳統戲曲基本特征概括為“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齊如山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有聲必歌,無動不舞”的國劇原理。中國戲曲是“唱念做打”的結合體,其中,“唱、念”即為歌,“做、打”即為舞。
7、蘇州評彈的主要藝術表現手段是說、噱、彈、唱。
8、中國曲藝藝術又叫“說唱藝術”,其主要特點是說唱故事、一曲多變(主要指以唱為主的曲種)、演員的表演是藝術傳播的唯一方式。
9、中國傳統音樂主要包括民間歌曲、民間歌舞、民族器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
10、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簡稱“昆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際(14世紀中葉)即產生于江蘇昆山(屬太倉州)一帶,它與起源于浙江的海鹽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系統。昆曲的音樂屬于聯曲體結構,簡稱“曲牌體”;昆曲的伴奏樂器,以曲笛 為主,輔以笙、簫、嗩吶、三弦、琵琶等(打擊樂俱備)。立昆之宗魏良輔(明代)開創“水磨腔”,從而逐漸形成了昆曲在行腔上“纏綿婉轉、柔漫悠遠”的藝術特點。
11、古琴是中國古代地位最崇高的樂器,位列“琴棋書畫”之首。古琴琴派是具有共同藝術風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現江蘇地區主要的琴派有虞山派(以常熟為中心)、廣陵派(以揚州為中心)、金陵派(以南京為中心)、梅庵派(以南通為中心)
12、明式家具的主要特點是:結構嚴謹(主要指榫卯技藝)、線條流暢、工藝精良、漆澤光亮。
13、列舉一下江蘇非遺省級及以上傳統手工制作技藝: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南京云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蘇州宋錦織造技藝、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香山幫傳統建筑營造技藝、蘇州御窯金磚制作技藝、南京金箔鍛制技藝、鎮江恒順香醋釀制技藝、金陵刻經印刷技藝、蘇州劇裝戲具制作技藝、南通板鷂風箏制作技藝等。
14、列舉一下江蘇非遺省級及以上傳統美術技藝:無錫惠山泥人、揚州玉雕、秦淮燈彩、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金壇刻紙、常州梳篦、蘇繡、南京剪紙、揚州剪紙、徐州剪紙、揚州盆景藝術、徐州香包、邳州紙塑獅子頭等等。
15、列舉一下江蘇非遺省級及以上民俗活動:溱潼會船、金壇抬閣、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蘇州端午習俗、秦淮燈會等等。
16、搶救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原則是本真性、整體性、可解讀性、可持續性。
17、非物質文化遺產認定的標準有:A應當具有珍貴的價值(歷史、藝術、科學等);B應當是獨特的,具有民族、群體文化特征的;C應當是依附并現存于特定民族、群體、區域或個體生活中的;D應當是面臨瀕危狀況、需要搶救和保護的;E應當是符合人性、順應發展、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進步的。
18、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方式有:A搶救性保護、B建立以代表性傳承人為核心的傳承機制、C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區,實施區域性整體保護、D倡導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實踐、E數字化保護
19、非遺的傳承主體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體,是指民間文化藝術的優秀傳承人,即掌握著具有重大價值的民間文化技藝、技術,并且具有最高水準的個人或群體。非遺的保護主體:是指負有保護責任、從事保護工作的國際組織、各國政府相關機構、團體和社會有關部門及個人;其中主要保護機構包括化藝術研究院(所)、文化館(群藝館)、民間團體(學會、協會等)、公共文化機構(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等)、傳統藝術表演團體等等及社區和民眾。
20、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理念主要是指,在具有生產性質的實踐過程中,以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為核心,以有效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為前提,借助生產、流通、銷售等手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的保護方式。這是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和傳統藥物類項目基本屬于傳統手工藝,其文化內涵和技藝價值要靠人的手工創造來發揮、通過生產實踐過程才能真正實現的特點。
二、簡答題
1、簡述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
(1)自然環境的不同
(2)政治權力的影響
(3)民族文化的相互影響
(4)移民導致的文化融合
(5)宗教的影響
(6)外來文化的影響
2、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特點。
一、地域特色鮮明。江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上具有濃郁的江南韻致和水鄉特色,但因為蘇南、蘇中、蘇北存在地理環境上的差異,江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又呈現出鮮明的地域性特色。江南吳地風土清嘉,吳儂軟語,因此,蘇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總體特點雅致、柔美、精細,其歌謠、舞蹈清麗靈秀,戲劇、曲藝細膩委婉,傳統手工玲瓏雅潔;蘇北平原廣闊,其山也高,其風也烈,故而,蘇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總體特點渾樸、剛勁、粗獷,透露出剛烈的楚漢雄風,其落子舞熱烈歡快,柳琴戲、梆子戲高亢激昂,剪紙、年畫夸張古樸;以江淮名邑揚州為代表的蘇中地區,則是兼綜南北,柔中帶剛,其民風習俗淳樸閑適,充滿俚趣,故而,蘇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琢玉髹漆技藝巧奪天工,說書唱曲藝術雅俗兼備,平實中藏精致,精致中見平實。
二、民間美術和傳統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江蘇自古物產豐饒,經濟發達,蘇州有“人間天堂”之美稱,揚州在盛唐時也曾是世界上有名的極為繁華的都市,交通的發達帶來了文化的交流和繁榮,經濟的富庶促進了手工技藝的發展和興盛。這兩地的民間美術和傳統手工技藝都十分豐富且極具特色。
三、內涵豐富,影響深廣。江蘇文化雖有自身的文明源頭,但從宏觀上來看,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之下的一元,它的發展也是不斷吸取多種文化的結果,因而顯現出一種兼容并蓄的特點。江蘇文化的這樣一種品格,使得江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凝結著非常豐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內涵。江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又以其自身的特質和魅力對其他地域和其他種類的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昆曲對其他劇種的影響就是最好的說明。
3、簡述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性的基本內容。
非物質文化遺產最根本的特性在于遺產的“無形化”和“活態化”。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均通過口、手、肢體、行為和技能來表達,因此不具備實物特性;由于它的完成過程和傳承系統完全依賴于人,這就決定它人在藝在、人亡藝絕的“活態”化性質。這一性質,一方面使中華文明穿越千百年時空保持至今,另一方面又使多種遺產傳承受阻、并大量走向瀕危甚至消亡。
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視人的價值,重視活的、動態的、精神的因素,重視技術、技能的高超、精湛和獨創性,重視人的創造力,以及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反映出來的該民族的情感及表達方式、傳統文化的根源、智慧、思維方式和世界觀、價值觀、審美觀等這些意義和價值的因素。
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有物質的因素、物質的載體,但其價值并非主要通過物質形態體現出來,它屬于人類行為活動的范疇。有的借助于行動才能展示出來,有的需要通過某種高超、精湛的技藝才能被呈現和傳承下來。他們作為民族(社群)民間文化,它的存在必須依靠傳承主體(社群民眾)的實際參與,體現為特定時空下一種立體復合的能動活動,如果離開這種活動,其生命便無法實現。
總之,特定的價值觀、生存形態以及變化品格,造就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性特征。
三、論述題(兩題任選其一作答,共計25分。)
根據所學知識和內容,舉例論述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藝術之美。
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總覽
發布時間:2010年10月11日 09:23 來源/作者:綜合 【如何訂閱手機報】
白族扎染: 大理民族扎染采用民間圖案,通過對傳統的扎染工藝進一步渲染和藝術加工,使之成為藝術化、抽象化和實用化融為一體的工藝品。其工藝由手工針縫扎,用植物染料反復泠染制而成,產品不僅色彩鮮艷、永不褪色,而且對皮膚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現代化學染料有害人體健康的副作用。 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傳統民間工藝產品,該產品集文化、藝術為一體,其花形圖案以規則的幾何紋樣組成,布局嚴謹飽滿,多取材于動、植物形象和歷代王宮貴族的服飾圖案,充滿生活氣息。其扎染分為扎花和浸染兩個環節。扎花是以縫為主、縫扎結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現范圍廣泛、刻或細膩、變幻無窮的特點:浸染采用手工反復浸染工藝,形成以花形為中心,變幻玄妙的多層次暈紋,凝重素雅,古樸雅致。 大理白族扎染以純綿布、絲綿綢、麻紗、金絲絨、燈芯絨等為面料,目前除保留傳統的土靛染藍底白花品咱外,又開發出彩色扎染的新品種。產品有匹色布、桌巾、門簾、服裝、民族包、帽子、手巾、圍巾、枕巾、床單等上百個品種。
大理三月街: 三月街的會期逐漸延長,一般3至5天,多到10天;而且,除了進行大規模的物資交流外,還舉行賽馬、民族歌舞等文娛體育活動。三月街又名觀音市,相傳南詔細奴羅時,觀音于三月十五日到大理傳經,因此每年屆時,善男信女們便搭棚禮拜誦經并祭之。三月街成了講經說佛的廟會。由于大理地處交通要道,古代云南信佛者甚眾,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廟會逐漸演變成了滇西地方貿易集市和節日。
白族民居彩繪: 白族建筑彩繪是在建造王宮、寺廟的過程中,工匠對建筑進行一定的裝飾繪畫基礎上產生的。 民居彩繪 多為雕畫結合,在大門、屋檐部制作豐富的木雕裝飾彩繪,照壁上則用泥做斗拱與部分浮雕,彩繪與雕刻協調配合,相輔相成。彩繪工藝獨具特色,最講究彩繪的打底工序。木結構建筑一般多用豬血、桐油和是會調和而成的豬血灰打底;泥磚墻上則用純質熟石膏與白棉紙拌和,制成“紙筋灰”抹在需要彩繪的部位,待半干時再進行彩繪,這樣可以保證彩繪不容易褪色。彩繪顏料多以礦物質顏料為主。 白族建筑彩繪不僅用于宗祠、廟宇和大型古建筑群體,還廣泛用于白族民居建筑。民居彩繪在其獨特的色彩和圖案裝飾房屋的同時,也被賦予了祛邪避災,祈祥求福等豐富含義。
巍山彝族打歌: 巍山彝族男女老幼都會打歌,逢年過節要打歌,趕廟會要打歌,婚喪嫁娶要打歌,老人成福百日(去世后百日)要打歌,三年脫孝要打歌,看電影要打歌,開會前后要打歌?!疤J笙一響,腳桿就癢。笛子一吹,調子就飛?!狈彩怯腥巳壕蹠牡胤蕉家蚋?。 山彝族婚、喪都離不開打歌。巍山彝族的戀愛婚姻比較自由,不少青年男女都是在打歌場上相識而結婚的。彝族辦喜事,要舉行“花子鬧房”,即請十二人分別扮成乞丐、廚師、紳士、算命先生、猴子等,他們要即興唱調子說吉利話,扮演者都要具備打歌唱調子的才華,晚間,打歌更是不可缺少的大事。 彝家辦喪事,要以打歌祭奠。但受祭者必須是活過花甲的老人,年壽越高,打歌場面越大。打歌時要唱述死者的生平,葬禮十分隆重,屆時要請“阿畢”誦經,請客人通宵達旦打歌。熱鬧三天后才送葬。起棺、入土、下葬、送客謝客時都要打歌。當死者滿百日或上新墳、脫孝時也都要到墳地上打歌。這類打歌有嚴格的規程,必須遵守,歌場必須由權威人士來主持。
南澗彝族跳菜 “跳菜”又名“抬菜舞” 或“捧盤舞”,是滇西大理州南澗彝族自治縣一種擁有1200余年歷史的民間舞蹈,是南澗境內無量山、哀牢山一帶彝族民間婚宴喜慶時為宴請來賓而舉行的一種隆重的上菜儀式,是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原生態宴席舞蹈。千百年南澗彝族民間仍然還非常完好的保存著婚宴喜慶“跳菜”的習俗。
白?。?/br> 白族戲曲劇種,原名“吹吹腔”。流行于云南西部洱源、云龍、大理、鶴慶等白族聚居地區?!按荡登弧迸c明代的弋陽腔有淵源關系。一般認為,它由江西傳入的弋陽腔融合白族語音、曲調而逐漸形成,清乾隆年間已開始演出,光緒年間則更盛行。1949年后,以吹吹腔為基礎,吸收白族曲藝“大本曲”的曲調,得到進一步豐富提高,改稱“白劇”。唱詞形式基本上用白族詩歌常用的“山花體”用白語和漢語演唱,唱腔曲調有三十多種,表演節奏鮮明,規律嚴謹,比較古樸,有嚴格而固定的程式。較有影響劇目有《血汗衫》《火燒松明樓》《望夫云》《蒼山紅梅》等。 栽秧會: 是在栽秧前后進行的歌舞活動。流傳在洱源縣,源于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一歌舞活動自始至終與栽秧勞動緊密聯系。由“豎秧旗”、“開秧門”、“搶旗比武”、“田家樂”幾個部分組成。首先由裝扮成秧官的人手執催秧鑼,催促群眾豎起繡有“五谷豐登”的三角旗和四丈余高扎有大斗,飾有彩球雉羽的“秧旗”。接著由秧官在秧田上拔起第一把稻秧并跳起“鷺鷺伸腳”(即一腿向后伸)、“白鶴展翅”(雙手做飛翔姿勢)等動作,嗩吶模仿布谷鳥叫聲,吹起“布谷報春”曲調,算是開了“秧門”。然后秧官敲起催秧鑼,催促大家趕快插秧,這時盛裝的挑秧小伙子和栽秧的姑娘就在嗩吶吹奏聲中開始了栽秧勞動。人們一邊在田里栽秧,嗩吶手一邊在田頭吹奏,在既緊張又愉快的勞動間隙中,懲罰在勞動中不努力的人,叫他們頭頂秧苗跳舞逗趣,稱為“捉懶漢”。當栽秧結束后,大家手持八角鼓、霸王鞭圍著秧官跳舞并把他引回村子,邊舞邊打秧官,以表示對他的敬重和感謝。最后就在村頭歡樂地表演起“田家樂”,由扮做漁、樵、耕、讀的不同人物輪流出來表演,語言逗趣,邊說邊唱邊舞,以此慶賀栽秧結束。
葛根會: 是白族歲時風俗。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五舉行,地點在大理古城北門 外的文筆村。此會相傳始于唐代,民國《大理縣志稿》載: “初五日,城西北三里三塔寺游人如蟻,留連勝境,倘佯登眺, 襟抱豁然,有賣春酒、燒豬肉、生螺黃、生螺獅、涼米線,供 人瞰吹醉飽與薄片葛根者,故俗稱葛根會云?!贝藭越灰赘?根和游覽三塔寺風光為主,同時有名食小吃供人享用,還有賣 小娃娃玩具等。葛根是產于大理地區的一種藤本植物,其根塊 含有大豆黃酮、淀粉、異黃、葛素等,有壯陽生澤、健脾開胃 的作用。是日從文筆通向三塔寺的街道兩側都是賣葛根的攤 子,上擺葛根、砧板、菜刀和土堿。凡趕會的各族群眾都要購 買葛根,賣者將葛根切成片售給買者,買者就用葛根沾上堿食 用,并把葛根帶回家中,供家人食用。吃過葛根之后,人們就 成群結隊地游覽三塔寺,直到下午,方各自散去。 觀音會: 宗教節日,時在農歷二月十九日。據傳是日為觀音大士誕辰。舊時前元吉村洞門坡觀音廟香火極盛,并演戲趕集,專賣耬、犁、耱、耙、镢、镢、鐮把、扁擔等農具。全縣各觀音廟、白衣庵皆誦經聚會,民間設觀音位,蒸供敬獻。60年代洞門坡因修公路大橋,原觀音廟址被埋,隨廟會遷往后元吉村,時至今日,廟會十分火爆,但已演變成物資交流會。 享祀觀音的的習俗活動大體有:屆期或其前后,吃齋茹素,謂之“觀音素”;禱祝許愿、還原,多是婦女焚香舍物,禱祝以求子嗣,得嗣則還所許之愿。
蝴蝶會: 白族民間娛樂風俗。流行于云南大理地區。每年農歷四月十五日前后,是蒼山去弄峰下蝴蝶泉邊彩蝶最多的時節,大如手掌,小似錢幣,五彩繽紛,美麗異常。附近群眾紛紛前去觀賞彩蝶,舉行野餐,談演洞經古樂,祈禱風調雨順,年輕人借此談情說愛,尋找意中人。民間稱為“蝴蝶會”。 蝴蝶會聽起來聳人聽聞,實際上并不奇怪。只要你身臨其境,而后仔細觀察一下就會明白這個道理。因為四月正中百花盛開的季節,每年都有成千上萬只彩蝶來此聚會,連須鉤足,首尾銜接,懸于樹枝之上,成為一串串色彩繽紛的蝶花。有時哄然騰空,漫天飛舞,隨后又馬上成串結團掛于樹上,與泉水相映,成為奇異絢麗的立體景觀。
白族大本曲: 大理白族大本曲是用漢文記錄白族語言的唱本,因有一定人物、情節,所以又稱為本子曲。它是大理白族特有的一種古老的民間益藝,每逢節日,一人說唱,一人三弦伴奏,其唱詞中大理白語、漢語混用,以大理白語為主,漢字白讀,多為“三七一五”或“三五二七”、“七七一六”的格式?!段宕鷷分杏小赌显t上大唐皇帝舅書》附有轉韻詩一章,詩3韻,共10聯,類似“擊筑詞”。這是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最早記錄大理白族大本曲的史料。明代有楊黼《詞記山花詠蒼洱境》(俗稱“山花碑”),大理白族大本曲其唱腔有3腔、9板18調。3腔一般指大理南腔、北腔、海東腔3個藝術流派。9板是基本唱腔,南北兩派有所不同,一般指平板、高腔、黑凈、提水、陰陽、大哭、小哭、邊板、路路板。“18調”(或13腔)是輔助唱腔,分別為螃蟹、老麻雀、新麻雀、花譜、家譜、起經大會、蜂采蜜、放羊、上墳、道情、祭奠、陰陽、琵琶、花子、拜佛、問魂、思鄉嶺、血湖池調等等。大理白族大本曲韻式主要分為“花上花”、“油魯油”、“撈利撈”、“翠幽幽”(一說,“翠茵茵”)4大韻,下又分若干小韻,唱腔悅耳動聽,內容豐富。大理白族大本曲其唱本為漢字記白音,內容有移植外地劇目或新創作的大理民間故事,劇情生動,情節感人,大理白族大本曲是祖國民間音樂中的一支奇葩。
白族三道茶: 白族稱它為“紹道兆”。這是一種賓主抒發感情,祝愿美好,并富于戲劇色彩的飲茶方式。喝三道茶,當初只是白族用來作為求學、學藝、經商、婚嫁時,長輩對晚輩的一種祝愿。如今,應用范圍已日益擴大,成了白族人民喜慶迎賓時的飲茶習俗。 白族三道茶,以前,一般由家中或族中長輩親自司茶?,F今,也有小輩向長輩敬茶的。制作三道茶時,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樣的。
海東白族耍海會: 鄧川、上關、喜洲一帶的耍海時間從農歷七月二十三日開始,大理、下關一帶的耍海時間從農歷八月初八開始,耍海的內容大同小異。鄧川、喜洲的白族群眾身著民族盛裝,聚會于彌苴河兩岸和洱海之濱,舉行用彩船游河泛海、唱山歌對調子等活動,持續三至五天。會期,家家戶戶都要接姑娘請客,節日隆重程度 如同過春節。大理、下關沿海的白族群眾除舉行劃船耍海對歌活動外,還要舉行規模盛大的龍船比賽活動。賽前,參賽的各村都要彩畫龍船,并在船上掛彩和插旗,將龍船裝扮得絢麗多姿。比賽時,看誰最先繞過海心的標記轉回到岸邊,最先回到者為冠軍。觀看和助戰的人群匯集在海邊,搖旗吶喊,為參賽龍舟助威。
白族刺繡: 白族刺繡是白族婦女手工藝。流行于大理白族聚居區各縣城鄉。廣泛運用于服飾、頭飾、鞋帽、裹背、針線包、枕套、帳簾等日常生活用品。常用圖案有牡丹、佛手、石榴、菊、桃、梅、竹等花果及獅、虎、龍、鳳、金魚、公雞、松鼠、蝴蝶等動物和幾何圖形。刺繡前或是直繪圖樣,或是剪紙作底,再用各色彩線配繡。繡硬件繡品時,可把繡品直接置于手上;繡軟件大物時,則用花繃作圈架。圖案以洱源、劍川最繁富,色彩則以大理下關山區最艷麗。在農村,刺繡水平如何是衡量一位少女才智聰穎與否的重要標志。刺繡品以往自產自銷,互贈有無。
白族山花碑文: 大理收藏著一塊,已有530多年歷史的古碑。碑高1.2米,寬0.5米,碑文豎寫13行,每行整整齊齊40個字,其中第一行抬高一格,多一個字,最末一行少一個字,全碑共520個字。古碑上刻寫的是,用白族傳統詩歌排列行式,寫成的“三七—五”詩10首。這是白族詩歌獨特的形式一一每首八句,分兩節,每節的前三句為七個字,后一句為五個字。這種民族傳統的排列法,在白族群眾中叫“山花體”,這塊碑也就因此而得名,叫“山花碑”。 碑石上刻寫的字,全是可認的漢字,但是,按照漢字的讀音朗讀簡直莫名其妙,不知道說些什么,因此,有人把它叫作“白文碑”。其實,這是用漢字記下白族語言,只有用白族語言,加以翻譯,才能知道碑文的內容。 碑文漢字白讀,用的白族獨特的詩歌排列形式,歌頌蒼山洱海美不勝收的自然風光,詩句鏗鏘有韻,擲地有聲,讀著詩,大理神奇的“風、花、雪、月”,傳神的蒼山云海,洱海蕩.漾的千傾碧波,都一一呈現在眼前。但如果翻譯成漢話,意思雖然也很明自,但已經失去了自語自然的韻味,不可復得。 白族,有比較發達的文化,吸收漢文化又比較早,大部份白族中上層知識分子,對漢文化都有較高的造詣。一個民族文字的出現,沒有本民族知識分子,從勞動人民中汲取,升華、規范,是不可能形成文字的。因此,白族雖有悠久的歷史,有發達的文化,因與漢文化融為了一體,沒有單獨自己民族的文字。 “山花體”, “三七一五”詩的形式,已經源遠流長,長期在民間流傳至今的“大本曲”彈唱,全都是漢字白讀,“山花體”就是源于“大本曲”的體例之一。
白族服飾: 大理白族長期勞動形成的審美觀和民族風情,突出體現在白族服飾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為貴,再配以色彩對比明快而映襯協調、挑繡精美的披掛,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裝藝術上的高度智慧。 白族服飾總體上看,男子的穿戴簡潔樸素,中老年服飾較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飾比較艷麗。以年輕姑娘的服裝為例,上衣多為白色或淺色襟衣或襯衣,緊袖管上鑲有各色花邊。外罩多為紅色,淺藍色為主的領褂。下穿白色或淺色長褲。腰系短圍裙,鑲有花邊,綴有繡花圖案。寬花腰帶和飄帶緊束腰身,頭梳獨辨,盤于疊成長條形的桃花或印花頭巾中間,再纏以紅頭繩,左側飄吊著一束雪白的纓穂,手腕上戴銀質或玉石的手鐲。腳穿繡花鞋。這一身打扮,濃艷而又不失莊重,線條美麗,婀娜多姿,飄然若舞,十分討人喜歡。 大理白族織繡紋樣以花卉圖案較為常見,如頭巾、圍腰、飄帶、背帶、草帽帶、鞋面等,大多以花草植物為主。
大理石工藝: 理石是以大理巖為代表的一類巖石,包括碳酸鹽巖和有關的變質巖,相對花崗石來說一般質地較軟。常見巖石有大理巖、石灰巖、白云巖、夕卡巖等。大理石的品種劃分,命名原則不一,有的以產地和顏色命名,如丹東綠、鐵嶺紅等;有的以花紋和顏色命名,如雪花白、艾葉青;有的以花紋形象命名,如秋景、海浪;有的是傳統名稱,如漢白玉、晶墨玉等。因此,因產地不同常有同類異名或異巖同名現象出現。
大營鎮萂村白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萂村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大營鎮境內,全村1402戶,5769人,人均耕地面積1.7畝,人均收入1706元(2004年)。萂村歷史悠久,文化豐富,是一個家家藏書、戶戶種花的村莊,歷史上出過不少名人,還是南詔貴族大義寧國主楊干貞的故里。萂村風光秀麗,文物古跡眾多。各個自然村古建筑的裝飾多繪畫雕塑,寺廟多繪龍、鳳、獅、虎,民居一般繪南瓜龍花。斗拱重疊、屋角飛翹,具有濃厚的白族風格。萂村民居現存多處古老的四合院,前廳后院,修廓曲廡備極精巧?,F在民居95%為土木結構,磚木結構及鋼混結構較少。 村民衣著裝飾是典型的古老白族服裝,女性衣前短后長,有老、中、青和已婚、未婚之分。萂村婦女心靈手巧,刺繡主要用于衣服鞋帽及其他生活用品,圖案鮮艷,工藝精美。逢年過節,萂村幾乎是傳統刺繡藝術的盛大展覽會。 民間文化濃郁厚重,從古到今代代相傳,一年一度的“接天子、接本主”儀式最具代表性;繞三靈、霸王鞭、大本曲、白族對歌、洞經古樂、耍龍舞獅、古裝表演、栽秧會等是村民熱情參與的文化活動。萂村民居建筑別具特色,村落由張、趙、楊三大姓的民居群組成,各姓氏相對集中,布局井然,庭院巍峨,山泉沿石巷穿流,是賓川地區最能體現白族建筑風格和建筑藝術的典型。
白族繞三靈: (繞山林)又稱祈雨會,繞三靈堪稱是白族最富于激情的節日。白語叫“觀上覽”,即洲逛山林的意思。時間為每年農歷4月23日至25日,屆時大理、洱源的白族群眾都要停下生產,離家沿蒼山腳下、洱海之濱盡情游樂歌舞,途徑崇圣寺佛都,圣源寺神都、金圭寺仙都等地。每隊領頭的是兩位年長男子,他們共挾一支楊柳,高八尺許,橫一彩綢,一葫蘆。一手挾枝,一手執蚊帚,或一把扇,或一塊毛巾,一人主唱,一人拍打,后面跟著眾男女,充滿狂歡情緒,歷時三日三夜。一向溫和文雅的白族人,在這三天里盡情揮灑著自己的情感和歡樂,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白族狂歡節”。
本主節: 本主是大理地區白族特有的宗教信仰,大理白族本主意即“本境福主”,是一個村或幾個村的保護神。大理白族本主節祭祀時要殺豬、宰羊,前去念經祭。大理白族信奉的本主名目繁雜,有傳說中的神,也有歷代的統治者,還有忠臣、孝子、烈女節婦及少量的自然神等。村民不論升官發財、疾苦病痛、生兒育女都要去本主廟祈求保佑。各村白族信奉的本主有神、烈女貞婦,孝子忠臣等。所以大理民間有“五百神王”的說法。有人戲稱:“大理白族本主的神靈比希臘眾神還要多。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本主節日,比如本主誕辰之類。人們通常都會在固定的時間用固定的方式祭祀自己的本主。
洱海開海節: 每年的七月初,那些在等待出港打漁的漁船將同時在有4000年歷史的漁村古鎮雙廊啟航出港,即時,游人可以在漁村百鎮雙廊觀看到紅山廟會前500畝洱海水域中,數百艘漁船同時啟航出海。其中有的掛著風帆,有的搖著雙櫓,有的采用魚鷹捕魚、魚罩捕魚、絲網捕魚、搬罾捕魚、手撒網捕魚等傳統捕魚方式捕魚。
魏寶山朝山會: 巍寶山朝山會時間是每年農歷二月初一至十五日。到了那個時候,巍山和鄰境大理、洱源、彌渡、南澗、漾濞、鳳慶、云縣等市縣內的各族人民群眾身穿自己絢麗的民族服裝,懷著喜悅的心情到巍寶山朝山趕會。屆時,巍山民間洞經會會在各個殿宇里演奏古樸優雅的洞經音樂。
大理白族火把節: 火把節是中國西南許多少數民族都過的一個傳統民族節日,時間一般為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以彝族和白族過得最隆重和認真。大理地區的白族過六月二十四日,彝族過六月二十五日。節日這天,各村寨教師阿豎一把大火把,在上面插上寫有“五谷豐登”、“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等吉祥語言的大小升斗和五色彩旗,掛上火把梨、花紅等水果和包子饅頭。天黑前,各戶都要扶老攜幼繞大火把,求清吉平安。
白族的婚禮: 白族的婚禮常常隨著居住地域的不同,存在很大差異。但是都辦得十分隆重而熱鬧。大理白族的婚禮。實際上在結婚的前一天就已經開始了。這天晚上,男方家的天井里燃起篝火,屋里屋外擠滿了人。白族的民間藝人被邀請到婚禮上演唱“大本曲”和“吹吹腔”。三弦聲鎖吶聲響成一片.里里外外充滿了歡樂氣氛。藝人們更是倍展其能,這就是白族的婚前踩棚習俗。
巍山彝族祭祖節: 每年二月初八,居住巍山境內的彝族男女老少都要聚集到南詔土主廟祭奠先王,并以彝族最傳統的打歌等形式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坐落在中國道教名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巍寶山北麓的南詔土主廟,是祖國西南彝族地區最大、最古老的一座廟宇,也是全國800萬彝族同胞的祭祖圣地。祭祖儀式在南詔土主廟里舉行,活動主要有鳴禮炮、上香、奏大樂、奏中樂、奏細樂、畢摩誦《祭祖祈福經》為大家祈福、敬茶、敬酒、敬高香等的儀式。
漾濞核桃節: 每年的9月初是中國?大理漾濞核桃節,漾濞抓住機遇,舉全縣之力,通過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特色活動,全力打造核桃知名品牌、提升產業水平、推動特色旅游,向外界充分展示漾濞核桃產業發展成就,弘揚核桃文化,切實將民族風情、人文資源、旅游資源與漾濞核桃品牌宣傳結合起來,形成“漾濞因核桃聞名,核桃因漾濞暢銷”的良性互動,借此東風使漾濞融入全國乃至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舞臺。
劍川石寶山歌會: 大理劍川石寶山歌會,會期為每年農歷7月27日至29日。屆時,大理劍川縣及鄰近的大理、洱源、云龍、蘭坪、鶴慶、麗江等縣的白族青年男女及歌手便云集大理劍川石寶山,對歌玩耍。
彌渡密祉花燈會: 彌渡縣密祉鄉是聞名遐邇的《小河淌水》的發源地,元霄節鬧花燈是這里的傳統節日。屆時大寺街廣場中央百燈躍動,群獅翩翩起舞,群龍戲珠滾滾翻騰,麒麟奔騰雙鳳朝陽,金雞獨立雞蚌相爭,彩船蕩漾,鯉魚翻身。背娃娃的大腳婆齊蹺燈,充滿朝氣的的學生將跳燈歡歌,此時對著山歌一路走來的馬幫便馱著茶葉、食鹽、紅糖等也到場湊熱鬧,把花燈表演逐漸推向高潮。
國務院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慶渝東南地區入選項目分別是:酉陽古歌、四川評書、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鑼鼓藝術(小河鑼鼓)、高臺獅舞、四川揚琴、四川清音、金錢板、榮昌陶器制作技藝和桐君閣傳統丸劑制作技藝。其中最有特色的,當屬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
倚山臨水而建、造型獨特的土家吊腳樓,是老重慶吊腳樓的代表,這種傳統建筑技藝最早可追溯到東漢,現在武陵山區還能看到上萬處吊腳樓,多建于清代,在當地又稱作“干欄”、“千柱落地式”或“轉角樓”,營造工藝科學、構思巧妙。吊腳樓在營造時,充分利用當地石、木材料,飛檐翹角,穿枓勾心,不用一顆鐵釘,全部是用木條做鉚,牢固耐用,還能抗七八級的地震,有“墻倒樓不倒”的說法。
市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譚小兵表示,目前土家吊腳樓的生存狀況堪憂,標準化、模式化的新興建筑工藝加速取代吊腳樓傳統建筑工藝?!皩τ谖沂凶詈笠晃徽颇珟熓良易遄灾慰h萬朝鄉69歲的劉成海,我市已為他申報國家級傳承人,鼓勵他開門授徒,以保存好重慶的傳統吊腳樓技藝?!?/p>
《武陵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文獻集成》介紹了武陵地區的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雜技與競技、傳統手工技藝、民俗等內容,供相關讀者閱讀參考。武陵地區是指以武陵山脈為主線的由湘、鄂、渝、黔接壤地區構成的一個特殊地理區域。
一、土家族梯瑪神歌
二、土家族山歌
三、土家族哭嫁歌
四、土家族挖土鑼鼓歌
五、苗族古老話
六、苗族歌謠
七、都鎮灣故事
?。ㄒ唬┥V裁窀?
(二)石柱土家噦兒調
(三)利川燈歌
(四)酉陽民歌
(五)長陽山歌
(六)鞍子苗歌
二、勞動號子
(一)南溪號子
(二)酉水船工號子
(三)長江峽江號子
三、土家族打溜子
四、鑼鼓及其他
(一)宣恩薅草鑼鼓
(二)喜花鼓
(三)建始絲弦鑼鼓
(四)土家斗鑼
(五)土家族咚咚喹
(六)鶴峰圍鼓
民間舞蹈
一、土家族擺手舞
二、土家族撒葉兒嗬
三、土家族毛古斯舞
四、湘西苗族鼓舞
五、宣恩土家族八寶銅鈴舞
六、地龍燈
七、建始鬧靈歌
八、耍耍
九、地盤子
十、肉連響
十一、蓮花十八響
十二、龍舞
十三、松桃瓦窯四面花鼓
十四、張家界高花燈
傳統戲劇
一、高腔
二、花燈戲
(一)思南花燈戲
(二)恩施燈戲
三、儺戲
(一)德江儺堂戲
(二)鶴峰儺愿戲
(三)恩施壇儺
四、陽 戲
五、木偶戲(石阡木偶戲)
六、文琴戲
七、南 劇
八、鶴峰柳子戲
九、巴東堂戲
曲藝
一、南 曲
二、恩施揚琴
三、利川小曲
四、滿堂音
雜技與競技
一、苗族武術
二、中塘向氏武術
傳統手工技藝
一、土家族織錦技藝
二、苗族服飾與銀飾鍛制技藝
(一)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二)苗族服飾
三、印染工藝
四、朗溪竹板橋造紙
五、玉屏簫笛制作工藝
六、恩施儺面具制作工藝
七、鳳凰紙扎
民俗
一、仡佬族毛龍節
二、仡佬族敬雀節
三、恩施社節
四、思南上元沙洲節
五、土家族舍巴日
六、秀山花燈
七、苗族椎牛祭
八、乾州春會
九、土家族過趕年
十、苗族趕秋節
十一、土家女兒會
十二、土家族哭嫁
重慶地區 :
南溪號子 民間音樂 黔江區
鞍子苗歌 民間音樂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
秀山民歌 民間音樂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薅草鑼鼓 民間音樂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酉陽民歌 民間音樂 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后壩山歌 民間音樂 黔江區
擺手舞 民間舞蹈 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面具陽戲 傳統戲劇 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陽戲 傳統戲劇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余家儺戲 傳統戲劇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中塘向氏武術 雜技與競技 黔江區縣
龍鳳花燭 傳統手工技藝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朗溪竹板橋造紙 傳統手工技藝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
秀山花燈 民俗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豐都廟會 民俗 豐都縣
湘西苗族民歌、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毛古斯、湘西辰河高腔、土家族哭嫁歌、土家族織錦、苗族銀飾、土家族擺手舞
位于湖南西部的湘西地處武陵山區,為土家族、苗族聚集地區。長期以來,湘西土家族、苗族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文化,包括世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神話、傳說、歌謠、鼓舞、織錦、刺繡、印染等,與湘西的自然環境,古村鎮、古建筑相依相存,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文化生態區域。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湘西州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396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1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座(鳳凰古城),國家歷史文化名鎮2座(里耶古鎮、芙蓉鎮);非物質文化遺產有1056項,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4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0項,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8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44人。
目前,該州已有苗族鼓舞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4個,乾州春會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50個,河溪香醋等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90個;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人18人,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24人,民間工藝大師30名。龍山縣、永順縣、吉首市保靖縣紛獲“全省非遺保護十強縣”,土家族織錦技藝、苗族四月八、湘西苗族鼓舞被評為“全省十大最具魅力非遺項目”。
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設立后,將通過完善保護實驗區范圍內的國家、省、州、縣(市)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完善四級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體系及保護機制,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博物館和傳習所等方式,對保護實驗區內的傳統技藝等文化遺產項目加以保護與扶持。 屈盛瑞在掛牌儀式上指出,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設立,對于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知識、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影響,提高民眾自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意識,促進湖南省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具有重要意義。他希望湖南省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按照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方針和文化部《關于加強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指導意見》的有關要求,制定科學的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和實施方案,積極發揮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作用,加大資金投入,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及其傳承人保護,并突出社會公眾的文化主體地位,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營造有利于文化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為保護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建設共有精神家園,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及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武陵山區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
一、民間文學??? ?盤瓠傳說??????? ?湖南省瀘溪縣???? 土家族哭嫁歌??? ?湖南省永順縣、古丈縣???? 酉陽古歌???????? 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二、傳統音樂??? 利川燈歌???? 湖北省利川市??? 三、傳統舞蹈??? 桑植仗鼓舞???? 湖南省桑植縣??? 四、傳統戲劇???? 張家界陽戲???? 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 五、曲藝??? 三棒鼓??? 湖北省宣恩縣??? 六、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 賽龍舟???? 湖南省沅陵縣,廣東省東莞市萬江區,貴州省銅仁市、鎮遠縣??? 七、傳統美術??? ?苗畫???? 湖南省保靖縣??? 八、傳統技藝???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 湖北省咸豐縣,湖南省永順縣,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十、民俗???? 苗族四月八??? ?湖南省吉首市???? 土家年???????? 湖南省永順縣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第一批
? 民間文學
? 民間音樂
? 民間舞蹈
? 傳統戲劇
? 曲藝
? 雜技與競技
? 民間美術
? 傳統手工技藝
? 傳統醫藥
? 民俗
第二批
? 民間文學
? 傳統音樂
? 傳統舞蹈
? 傳統戲劇
? 曲藝
? 體育與雜技
? 傳統美術
? 傳統技藝
? 傳統醫藥
? 民俗
擴展項目
? 民間文學
? 傳統音樂
? 傳統舞蹈
? 傳統戲劇
? 曲藝
? 體育與雜技
? 傳統美術
? 傳統技藝
? 傳統醫藥
? 民俗
第三批
? 傳統舞蹈
? 傳統戲劇
? 曲藝
? 體育、游藝與雜技
? 傳統美術
? 傳統技藝
? 中式服裝制作技藝
? 傳統醫藥
? 民俗
第四批
? 民間文學
? 傳統音樂
? 傳統舞蹈
? 傳統戲劇
? 曲藝
?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
? 傳統美術
? 傳統技藝
? 傳統醫藥
? 民俗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游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
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