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干影院/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黄文/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革命遺址保護與利用方案【4篇】

| 瀏覽次數:

遺址,從歷史、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聯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遺址是指人類活動的遺跡,屬于考古學概念,領域。遺址的特點表現為不完整的殘存物,具有一定的區域范圍,很多史前遺址、遠古遺址多深埋地表以下,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革命遺址保護與利用方案4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革命遺址保護與利用方案4篇

第一篇: 革命遺址保護與利用方案

三線軍工企業遺址的保護與開發利用
作者:石文
來源:《辦公室業務》2018年第11期

????????【摘要】我國三線建設時期的軍工遺產,不但留下了大量物質資產,同時也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長期以來,三線軍工文化遺產的清理與傳承問題,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三線軍工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應該以所在地政府部門為主體,科學合理地利用好這些遺產,不僅能夠為所在地未來5年的脫貧攻堅、同步小康作出直接的貢獻,而且能夠在今后更長的時間里,為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三線建設;軍工遺址;保護開發

????????一、貴州三線建設與軍工遺產的形成

????????從1964年下半年開始,在“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口號聲中,全國三線建設的帷幕漸次拉開。西南地區的云貴川、西北地區的陜甘寧青,以及湘鄂豫晉的西部地區,遷入了大量來自東部地區的工業企業,整個國家的工業布局實現了一次重大調整。作為三線建設的重點省份之一,10多年的時間,貴州省先后建成了3個國防科技工業基地、3條鐵路干線、1個煤炭基地,并完成了電力、冶金、機械電子、化工、建材等工業部門的一批項目。

????????據統計,從1964年到1976年,全省13年間累計完成三線建設投資98.93億元。其中,國防科技工業占比17.5%,鐵路建設占比18.1%,煤炭工業占比14.7%,電力工業占比8.9%,冶金工業占比9.7%,機械電子工業占比4.8%,化學工業占比7.5%,建材工業占比1.9%。

????????今天,川黔、貴昆、湘黔三條鐵路,依然是西南地區國民經濟的大動脈,三條鐵路干線的運行與維護,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自然會薪火相承。六盤水煤炭基地仍然在繼續開采,并且在轉型升級中獲得了新的生機。其他工業部門的三線建設項目,有的興旺發達,已經把三線建設時期的痕跡基本抹去;有的煙消云散,昔日的原址上更換了幾次主人。

????????國防科技工業基地卻是一個特例。由于涉密程度高,當初在建設航空、航天、國防電子三大軍工基地時,基本上都堅守著“靠山、分散、隱蔽”的方針,一幢幢科研、生產、生活用房,破天荒地在大山深處拔地而起。建成之后的軍工企業,長期面臨著“交通不便、信息不靈”的問題。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之后,由于軍品任務銳減,陸續走向市場的軍工企業,更是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困難?!捌呶濉逼陂g,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一批軍工企業整體搬遷到了貴陽、遵義等中心城市邊緣,形成了貴陽小河、貴陽新添寨、遵義茅草鋪等工業園區?!熬盼濉敝?,又有一批軍工企業調整搬遷到了貴陽小孟、貴陽麥架沙文等工業園區。這些企業搬遷后,都在大山深處的原址留下了大量的工業及民用設施,形成了一筆不可多得的三線軍工遺產。

第二篇: 革命遺址保護與利用方案

從理念上將遺址保護與城市設計相結合,使歷史景觀

煥發活力。因為畫地為牢只會讓歷史景觀逐漸淪為現代城市發

展的雞肋,積極而科學地創新不僅可以重新協調現存的不合理

因素,更可以讓古老的景觀成為現代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

手段上講是結合遺址的周圍地段,利用自然的和人文的景觀資

源,運用現代園林設計手法來進行遺址公園的規劃設計。遺址

公園的建設,目的既是“遺址的”,又是“公園的”,即利用

遺址這一珍貴歷史文物資源而規劃設計的,將遺址保護與景觀

設計相結合,運用保護、修復、創新等一系列手法,對歷史的

人文資源進行重新整和、再生,即充分挖掘了城市的歷史文化

內涵,體現城市文脈的延續性,又滿足現代文化生活的需要,

西安唐城墻遺址公園位于大唐不夜城南500米,位于雁南

二路和雁南三路東西向平行的兩條城市道路之間,是唐代長安

城的南城墻所在地。東西全長3600米,寬100米,占地540畝,

由建筑大師張錦秋擔綱設計,和曲江池遺址公園同為曲江新

區2008年斥資40億元打造六大遺址公園中的兩大項目,西安市

政府`十一五“規劃重點建設項目。唐城墻遺址公園建在古唐

城墻外郭遺址之上,以“市民、自然、休閑、健康、藝術、享

受”為主,充分體現服務市民和藝術享受的理念。以書法雕

塑、園林景觀為表現手段,以唐詩人物和唐詩意境展示為主

題,是集詩歌、哲學、美學體驗、生態園林為一體的休閑文化

長廊。唐城墻遺址公園八個分區以初唐到盛唐的唐詩為主線,

并延伸融會到造園意境和景觀設計等方面。唐城墻遺址公園總

投資約5億元。它融會古今,宛如一條綠色長廊延伸在曲江的東

南方,體現了古遺址上西安人的現代生活,撲面而來的是古韻

新風尚、人居新觀念的嶄新理念,歷史文化在這里得到最好的

解讀和傳播,在這里,人文和諧的生態宜居區正在形成!這既

是推動歷史文化進人市民生活的創新形式,也是對歷史遺址保

護與利用的有益探索

在唐城墻遺址公園的修建中,重點表現了隋唐長安城的規

劃框架,通過工程技術手段再現了城墻、城壕、城門、里坊、

坊墻、城市街道等要素。公園以城墻遺址為界,充分利用現有

樹種,通過不同的綠化、鋪砌等技術手法將公園劃分為`城

內’和`城外’不同區域,從外至內,層次鮮明地表現了護城

河、城墻、順城路和里坊等空間要素,同時藉助雕塑,圖文并

茂地展示出唐朝在科技、文化、貿易、國際交流、城市建設等

領域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唐城墻遺址公園沒有圍墻,是完全開放式的,不收門票,

內設有兒童游樂場、健身娛樂場、棋盤休息區、音樂播放區等多個娛樂設施及景觀設計。尤其是公園內的“吟詩壇”,人們

昵稱為西安的“回音壁”,是園區的主要景觀。由東西兩面開

口的兩層圓墻圍繞一塊圓形場地,中央有一圓形臺子。當你站

在“吟詩壇”的壇心位置,即使竊竊私語也能回音四起。還有

“唐詩迷宮”,這些都是唐城墻遺址公園璀璨的“閃光亮點”

之一。。

公園西人口處的仿唐建筑和城墻,首先讓人感受到濃濃的

大唐文化氣氛。散布在草地上偽裝的很好的廣播音箱,不斷地

播放優美的音樂,吟誦唐代的詩歌。綠色的草坪上散布著表現

唐代生活和文化的雕塑,

公園的東端,有一座華麗的朱門門扇立在草地

上。金色的門釘、圖案美麗的鋪首,說明這應是王侯富貴之家

的大門,使人不由想起杜甫的千古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

凍死骨”。

唐城墻遺址公園好評如潮,缺憾不少。最大的缺陷是主題

性不強,這里似乎就是唐詩的海洋,說是唐詩主題公園更加貼

切。很多優秀的雕塑背景很雜亂,損害了雕塑的表現力。如果

在雕塑的后面做背景墻或綠化樹墻做襯托會更好。由西向東把

唐城墻遺址公園走了個遍,才在唐城墻遺址公園東北角見到了

由一米多高玻璃圍墻圍起來的二處唐城墻遺址;每處大約有18

平方米,是城墻的地基部分。說明牌介紹,墻基寬3.8米至3.9

米,兩次夯土筑成。唐代城墻完全是夯土筑成,外表也未包

磚。這二處遺址上覆蓋著厚玻璃板,起很好的保護作用,但相

對公園整體卻太小了,人不注意很難發現。如果能在地面上標

示出一段城墻范圍(可用不同的地面材料),或者按文獻資料

仿建出一段唐代城墻,用玻璃幕墻保護,人們對唐城墻的感性

認識會更好。也可以用壁畫表現唐城墻和城樓,更容易給人直

觀感受。

考古遺址公園理念,是當前中國城市在新時期大力創新文

化遺產保護理念的重要體現??脊胚z址公園是基于考古遺址本

體及其環境的保護與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覽等多項功

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

文化遺產中蘊涵著巨大的環境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對其

積極合理地開發利用是最有效的保護手段。一方面開發有利于

保護,從全國范圍看,文物保護資金需求和供給的矛盾尖銳,

軟件環境和硬件設備與文保工作的要求都極不適應,適度開發

可以部分解決保護所需要的費用,有利于更好的文物保護;另

一方面,開發就是保護。由于自然原因,一些文物遺址面臨

著毀壞的危險,在開發中可以起到對文物有效保護的作用。但

是,這里所說的開發,不是僅僅追求經濟利益的無限開發,而

是保護和開發并重的有限開發。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通過合

理的開發不僅可以增加保護所需的資金,而且可以提高大遺址

所在地的知名度,有力的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遺址公園不同于對城市歷史遺產的其他開發形式,融人了

人的活動及其產生的文化,立體地再現了這一區域特殊的歷史

文化。像唐城墻遺址公園這樣,通過對唐文化的深人挖掘,或

許比對城墻遺址本身開發更具價值,也會賦予公園全新的生機

和活力。因此,有利于擴充遺址公園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的事

件與活動,是文物文化保護與開發應著重考慮的。

通過

建設遺址公園,可以形成城市“綠肺”,改善城市環境,提高城

市品位。在其整體開發中,既要加強文化歷史資源的發掘,通

過現代化的手段增強展出的科技含量,提高展出的科技水平,

營造出一個整體的人文景觀和風貌;又要在發揮文物資源的社

會教化功能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文物資源的經濟效益,提高當

地群眾的生活水平,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

在國家實施的“十二五”的這期間,國內對歷史古建筑遺址保護的有很明確

的目標:首先對遺址本體的保護力度和效果,其次是大遺址的周邊環境要綜合規

劃和建設,第三是要通過最大遺址的保護建設最終改善人民生活環境,提高整個

經濟社會的發展,從而達到保護一方遺址,美化一方環境,造福一方百姓。在此

口號的的目標基礎上,不斷加大對大遺址的保護和的強化對遺址遺留的文物攜帶

的文化以及遺址本體的宣傳和展示,

構建了城市遺址公園規劃設計的層次內容框架,將其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

三個層次。其中宏觀包括城市遺址公園體系構建、與城市綠地系統和空間環

境的關系處理;中觀包括公園景觀的立意和整體的布局;微觀包括遺址本體

的保護與展示和園林要素的規劃與設計。

調研背景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多年的燦爛文明史,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歷史的痕跡因為自

然力量的作用或人為的毀壞,僅留下大量殘破的物質“記憶”—遺址。這些彌足珍

貴的遺址作為歷史信息的載體,記錄了中華民族發展的足跡,傳承了中華民族發展的

氣韻,對我國的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精神文化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在科學、藝術和

歷史等方面具有極大的研究價值。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規模的

不斷擴大,城市環境的不斷惡化,給城市的遺址保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人們期

望尋求能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既保護遺址,同時又可滿足城市發展需求的新途徑,使遺

址這一人類共同的歷史“記憶”更好的保存和發展下去。

基于此,遺址公園這種集遺址保護、城市綠化、公眾休閑、科普教育等多種功能

于一體的公園模式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遺址公園的建設,不僅可以在保護遺址的基

礎上,利用遺址及其周邊環境解決城市建設中對綠地的需求,將其巧妙地容納入城市

的整體規劃體系之中,從根本上緩解遺址保護和城市建設的矛盾,也可以使遺址成為

一種開放的景觀資源,最大限度為市民所見所感,賦予遺址新的活力,使其歷史文化

內涵得到更好的傳承。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多年的燦爛文明史,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歷史的痕跡因為自

然力量的作用或人為的毀壞,僅留下大量殘破的物質“記憶”—遺址。這些彌足珍

貴的遺址作為歷史信息的載體,記錄了中華民族發展的足跡,傳承了中華民族發展的

氣韻,對我國的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精神文化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在科學、藝術和

歷史等方面具有極大的研究價值。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規模的

不斷擴大,城市環境的不斷惡化,給城市的遺址保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人們期

望尋求能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既保護遺址,同時又可滿足城市發展需求的新途徑,使遺

址這一人類共同的歷史“記憶”更好的保存和發展下去。

基于此,遺址公園這種集遺址保護、城市綠化、公眾休閑、科普教育等多種功能

于一體的公園模式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遺址公園的建設,不僅可以在保護遺址的基

礎上,利用遺址及其周邊環境解決城市建設中對綠地的需求,將其巧妙地容納入城市

的整體規劃體系之中,從根本上緩解遺址保護和城市建設的矛盾,也可以使遺址成為

一種開放的景觀資源,最大限度為市民所見所感,賦予遺址新的活力,使其歷史文化

內涵得到更好的傳承。

性,使其成為西安城市中最為重要的遺址保護利用形式。

3.4.2對城市文脈的傳承

城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每個時代都在城市中創造并留下了自己的痕跡。這

一系列延續至今的歷史,形成了一個文化脈絡,一記載著城市的興衰,使城市成為一個

歷史的產物,這就是城市的文脈(石堅,2003)。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沉淀了幾千

年的歷史文化構成了其城市獨特的文脈,而西安種類豐富的遺址承載了歷史的信息,

保留了城市的一記憶,保護利用這些遺址資源是人類現代文明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

遺址公園這種以城市的遺址本體及其周邊環境為核心,將抽象的歷史物化為可視可參

與的實體空間的景觀模式,賦予了遺址新的活力,加強了人們對城市歷史信息的認識,

對傳承城市的文脈具有重要的作用。

3.4.3對城市形象的塑造

盛唐時的長安城,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城,其光輝、偉大與多元的文化內涵,仍

深刻地影響著現代與未來的西安城市發展。雖然沒有人能夠真實地再現盛唐時的繁榮

景象,但通過遺址公園的規劃設計,可以將歷史與現實聯系起來,將西安幾千年積淀

下的燦爛文化展現在人們面前。同時,通過對遺址本體及其周邊環境的綜合改造與整

治,成為城市空間中重要的景觀要素,提升公園所在地塊甚至整個城市的形象,更進

一步突出西安的城市個性,形成西安城市獨特的有形的名片。

3.4.4對城市環境的改善

遺址公園屬于城市公共綠地,可同其他公共綠地一起構成城市綠地系統,起改善

城市環境的作用。一方面,遺址公園內的開敞空間可為市民提供休閑、娛樂及健身的

活動場所,以優化市民的生活環境;另一方面,遺址公園內的植被可改善城市的生態

環境,如改善城市空氣質量、減輕城市熱島效應、吸收噪音等。

3.4.5對周邊經濟的提升

西安城市遺址公園的建設,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的環境,對周邊經濟的發展有明顯

的提升。以曲江新區為例,曲江新區管委會自2002年成立以來,通過大唐芙蓉園、

曲江池遺址公園、唐城墻遺址公園、唐大慈恩寺遺址公園、寒窯遺址公園以及秦二世

陵遺址公園的建設,形成了西安獨特的文化旅游產業鏈,帶來了豐富的經濟效益。同

時,六大遺址公園的建設,極大地改善了曲江新區所在的西安南郊的城市環境,拉動

了整個地區的地價和房價,對周邊經濟的帶動性非常明顯。

問題:

在部分遺址公園的分區景觀立意上存在欠缺。例如唐長安城城墻遺址公園

雖劃分為“城內”和“城外”兩個景觀空間,且主題明確、景觀特點有明顯差異,但

在其長達3.7公里的帶狀空間中卻沒有進行分區景觀的劃分,難免讓游客感到景觀的

相似與重復。在曲江池遺址公園中,將公園僅從功能上劃分為生態觀光區、綜合休閑

區和多元休閑區,而沒有各自的景觀主題,使得各區沒有形成自己的景觀特點,整體

景觀的序列感不強。

V遺址公園道路交通需要進一步整體考慮

很多遺址公園的道路交通系統需要進一步將遺址公園道路進行分級處理,部

分遺址公園的出入口選擇也存在諸多問題,例如沒有考慮與城市干道、車流量的

考慮。并且部分遺址公園缺少對停車場和停頓空間這些過渡空間的考慮。同時也

缺少對公園針對性的游覽路線的安排。

遺址公園的景觀系統的安排包括遺址本體、人工、自然景觀三個方面,實際

建設中,部分遺址公園景觀層次混淆,例如對地上、地下遺址景觀處理手法的選

擇;游客欣賞遺址景觀的方式的選擇;怎樣突出人工景觀與遺址景觀等方面缺少

考慮。

由于歷史、規劃技術、自然環境限制等原因,很多建設年代較早的遺址公園

規劃類似一種“見縫插針”的規劃方式,或者缺少系統性的結構性的規劃,缺少

對節點、軸線、面域的控制,導致遺址公園各種功能設施布局凌亂,“堆砌”在

一起的組合。同時也缺少對整體風格的把握,沒有與前期分析充分結合。

部分遺址公園文化主題界定不當,文化內涵表現力不夠深入。遺址是展示過

去的歷史文化信息的載體,它展示著當時城市發展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遺址

公園的建設當然要把遺址的精華進行濃縮成為該公園的主題文化。

遺址保護:

經過對上述八個西安城市遺址公園進行調研可以發現,在遺址的整體保護與展示

上,若遺址公園所依托的遺址及其環境的格局保存較為完好時,通常會采用盡量保留

和恢復其歷史格局的方法,再分別對遺址單體進行保護與展示,如唐長安城城墻遺址

公園、曲江池遺址公園、唐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若遺址公園所依托的遺址保存較差

或僅存遺址單體時,則僅對遺址單體進行重點展示,如唐城墻遺址公園、唐大慈恩寺

遺址公園、木塔寺遺址公園、寒窯遺址公園及秦二世陵遺址公園。

在遺址單體的保護與展示上,主要存在以下幾種方式:

其一,西安存留的地上遺址全部為土遺址,對地上遺址部分采取劃定保護范圍,

進行露天原貌展示或以玻璃罩蓋進行原貌展示。這種方式通常適用于遺址本體保存較

為完好的情況,且遺址的承載力較大,即遺址本體抗外界干擾能力較強。如木塔寺遺

址公園內的山門遺址與偏殿遺址、大明宮遺址公園內的望仙臺遺址等。

其二,西安存留的遺址多為唐時期的宮苑、寺廟等建筑遺址,歷經千年,通常木

質建筑早已不在,而留下了規模巨大的夯土臺基址。對這些夯土臺基址多采用復原展

示,并在其上通過植物、構筑物等園林要素進行建筑的立體的意向性復原。如唐大明

宮遺址公園中宣政殿和紫哀殿的展示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展示古建筑的規模與建

構,向人們傳達遺址當年的宏偉壯麗,而不是進行單純的原貌復原,制造“假古董”,

這一點是值得借鑒與學習的。

其三,對于地下遺址,通常首先進行整體地回填保護。由于地下遺址在地面上沒

有視覺的突出性,通常采用局部開“天窗”的形式進行原貌展示,如唐城墻遺址公園。

或者,以植物景觀、鋪裝、園林小品等在原址上方進行地面標識。如曲江池遺址公園

通過碎石鋪地標識曲江池的出入水口及駁岸線、唐長城城墻遺址公園通過綠籬標識城

墻遺址的位置。

背景:

遺址是人類歷史文明的象征,保護遺址就是保護和珍惜我們民族的歷史,保護、

珍惜人民群眾的精神家園和心理歸屬。我國目前遺址保護方式有:封閉保護、原狀保護、

建設遺址博物館、遺址公園等。在眾多的遺址保護方式之中,遺址公園這種集遺址保護、

科研教育、休閑娛樂、生態環境建設于一體的公園建設模式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青睞。

問題及結論:

分析了現階段遺址公園建設中廣泛存在的一些問題如:遺址景觀

和遺址文化銜接不上、遺址型道路的景觀體驗難以發揮、遺址展示和利用手段單一,與周

邊環境不協調等,并提出了建設性意見。通過對隋唐城遺址植物園的規劃建設分析,遺址

保護模式的選擇、規劃方法、功能分區、遺址文化的體現等總結得出如下觀點:

1、遺址公園是現代城市中遺址保護與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徑;

2、遺址公園的建設要始終以遺址保護和合理利用為前提;

3、遺址公園規劃中,切忌加入與遺址文化相悖的元素,削弱遺址的精神內涵;

4、遺址文化體現中要深入挖掘遺址歷史時期的特色活動,再現我國傳統文化。

1.2.1 研究目的

(1) 探索遺址公園規劃建設的理論和合理方法以尋求現代化城市中遺址保護、展示與

合理利用的最優途徑。

(2)延續歷史文脈,優化城市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增強市民歷史文化教育。

(3)借助遺址公園提升城市活力,帶動周邊產業發展。

1.2.2 研究意義

(1)對遺址的保護與利用起著積極引導作用。

(2)促使遺址保護形式的轉變,使遺址與現代城市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成為現代城市文

明的一部分。

(3)提升遺址保護的文化、環保、社會等綜合效益。

1.3 研究的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如下:

文獻檢索法:通過查閱圖書資料及網絡資源,檢索相關書籍、期刊、報刊、網站等,

獲取論文所需信息。

實例分析法:以洛陽隋唐城遺址植物園的規劃建設為實例進行深入分析,探討遺址公

園規劃建設的具體方法以及現存的問題和改進方向。

實地調研法:深入實地進行調研、拍照、整理記錄等,加深感觀認識,獲取論文圖片

資料。

歸納總結法:通過廣泛閱讀相關文獻資料、研究實例、分析數據,總結歸納出遺址公

園的類型、規劃原則和規劃方法。

(1)案例收集、現場調研

參考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基礎資料調杳表

[1]

,對國內外的各類遺址公園進行案

例收集,包括理論研究和實踐成果兩方面。對部分已經建成的遺址公園進行現場

調研,直觀地體驗與感受遺址公園建成情況,收集第一手資料,繪制遺址公園總

平面圖

[2]

作為研究分析的基礎資料。

(2)對比分析

在對遺址利用和保護、遺址公園的理論研究以及城市公園綠地規劃設計的研

究的基礎上,從縱橫兩個方面展開研究:縱向方面,以遺址公園發展歷史為時間

軸線,對其產生、發展進行分析,研究其本質是什么橫向方面,通過對不同類型

的遺址公園的實例研究,分析影響遺址公園規劃設計的因素,為提出規劃設計方

法做準備。

(3)歸納總結

通過案例收集、實地調研遺址公園建設成果,歸納總結影響遺址公園建設的

設計元素、規劃手法等,對現有遺址公園的規劃結構、功能組成與分區、遺址空

間布局、道路交通、景觀系統等方面等進行整理,為規劃設計提供現實依據。

(2)遺址公園概念:

目前,在遺址保護利用的發展浪潮中,其開發的基本模式包括:遺址博物館模式、

遺址旅游區模式、遺址公園模式、創意產業模式、考古活動參與模式等,其中,遺址公

園是目前國內最普遍的一種遺址保護與利用模式遺址公園是圍繞“遺址”為主題展

開的公園,將遺址保護與公園休閑結合在一起,是目前遺址保護和利用較好的模式。它

既有可持續發展性和文化傳承性的特征,同時又有普通公園的性質,如公共性、大眾性、

開放性、休閑性等。

簡而言之,遺址公園是以遺址保護為主,兼顧公園景觀規劃的遺址保護模式,因此,

案例分析:

2.3國內外遺址公園景觀空間營造案例研究

2. 3. 1國外遺址公園案例

國內外在遺址空間保護規劃方面有很多優秀的案例,尤其是歐洲一些國家對歷史比

較悠久的遺址的空間保護工作尤為出色。比如意大利在對羅馬市中心的古建筑遺址的保

護中就釆取先挖掘清理,后根據遺址規模、基址反映出來的平面形式,加上部分復原,

給人們多角度的空間聯想將歐洲對遺址空間規劃的手法歸納如下:

(1)遺址空間平面上的規劃

遺址的平面布局的實施對象大多屬于遺址在地表損壞較大或是多數仍在地面以下。

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羅曼奴姆廣場的平面恢復。此廣場始建于公元前5世紀的共和國末

期,由于廣場的面積比較大,且內容較多,但是遺留下的廣場的形制已經模糊。針對此

情況,釆取的方法是:首先,對廣場內的建筑臺基、鋪地以及平面上的墻柱的位置進行

清理整理,使建筑平面形式突顯出來,其次,通過強化建筑與廣場的不同標高和不同的

鋪裝材料,使遺址區內的建筑、道路、廣場之間的關系明確化,再次,針對不能清晰表示的要素關系,則采取種植草皮的方式加以區分,

(2)遺址空間立面上的規劃

遺址空間立面上的規劃是針對遺址立面空間的修復方式,這種做法是嚴格按照遺址

挖掘的情況以及對遺址原貌的猜想得以一定證實的情況下進行的,不允許勉強和生造,

需要在挖掘出的遺址部件的基礎上進行原型修復。此種方法是國際上公認的方法,并得

到越來越多的應用。這種做法的好處在于,能最大限度的保持歷史遺址的真實性,立面

形象的樹立,有較強的感染力,增強了人們對遺址的感性認識。國際上采用這種做法的

遺址,比較著名的是1687年對雅典衛城的帕提農神廟、山門和勝利神殿的修復,其做

法是爆炸后經過歸位復原的

2. 3.2國內遺址公園案例

相較國外的遺址大多是石頭遺跡的狀況而言,我國的遺址大多是土臺遺跡,且大多

遺址的地面部分已經蕩然無存,歷史環境也已經消失,但多數大遺址尚存宏偉的景觀,

還有豐富的文物和埋藏于地下的遺址部分,這給遺址保護工作添加了難度。所以,我國

的遺址公園規劃,具有自己的獨特性,更加注重遺址氛圍的烘托和空間環境的營造,比

較常用的手法使對遺址文化主題的強化、空間意向的表達等。

(1) 唐芙蓉園遺址公園的文化主題塑造:

整個遺址公園是以唐芙蓉園遺址為依托的主題公園,以湖水為園區中心,在原來考

古發現的宮殿總平面的基礎上,在立面上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對唐代景觀建筑進行重新構

架,在特定的部分嚴格按照考古現場進行還原,以再現遺址原始場景和展示遺址文化內

涵為目標,見圖2. 4。此類遺址公園比較著名的還有秦阿房宮遺址公園、唐大明宮遺址

等。

(2) 空間意向化的圓明園:

北京圓明園是借鑒江南園林經典手法建成的皇家園林,整個園林歷經多次劫難幾乎

全部隅毀,但大多園景建筑的基址遺跡還可辨析。相對其物質價值,其歷史和教育意義

是最重要的遺產價值,它記錄著中華民族所遭受的那段恥辱的歷史,因此,對于圓明園

遺址公園的規劃,其空間意向的表達應該是遭受英法聯軍掠奪和燒毀時的調零殘垣,而

不是封建王朝時的金碧輝煌。圓明園遺址公園在空間意向化上的營造取得的效果是很明

顯的,特別是圓明園西區的那種蒼涼沉重的氣氛,使游覽其中的人們無不為之動容,見

圖 2.4。

第三篇: 革命遺址保護與利用方案

保護革命遺址發展紅色旅游調研報告

  保護革命遺址發展紅色旅游調研報告  前不久,四屆政協文史委全體同志對全區革命遺址進行三次專題調研和考察。大家實地走訪、察看了分布在我區西部山區的眾多革命遺址,聽取了知情老人的介紹,還到定遠縣藕塘烈士陵園進行了參觀考察和瞻仰。通過調研,大家一致認為,我區當年的**山抗日根據地,與定遠藕塘緊密相連,是津浦路西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劉少奇等一批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在此戰斗生活,留下的這些革命遺址、遺跡,不僅享有較高的知名度,還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和觀賞教育價值。目前當務之急是把我區革命遺址保護、整理、維修好,并進一步開發利用,為今后發展紅色旅游事業打下基礎?!   ∫弧⑽覅^紅色旅游資源豐富及革命遺址現狀    **區西部山區(**山)是當年津浦路西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區之一,是**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里地處山丘,背靠**山,地形難攻易守,便于游擊戰、運動戰;農副產品較豐富,且群眾基礎好,是理想的游擊區。這里一度是中共蘇皖省委、中共中央中原局、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等重要領導機關駐地,留下了許多革命遺址、遺跡及其文物。中原局舊址、中共蘇皖省委舊址、劉少奇舊居瓦屋薛是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原局舊址是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還有劉少奇親自召開的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第一次軍政干部大會遺址,海東大壩遺址,黑狼廟戰斗遺址和林英堅烈士墓,大韓戰斗遺址和大韓烈士墓等多處紅色旅游的寶貴資源?!   ∥覅^革命遺址背景及現狀:    1、中原局第一次會議舊址、中共蘇皖省委舊址(瓦屋薛)    1938年冬,新四軍挺進隊到達**山區,開展民運工作。1939年春,中共蘇皖省委、新四軍四支隊陸續到達**,其中蘇皖省委駐在瓦屋薛薛宗元家(又名薛慕柳),書記劉順元,李世農、郭述申、方毅等七人為委員。1939年11月底,劉少奇和徐海東及中原局機關來到**山區,劉少奇住在瓦屋薛。月上旬,在此召開了中原局第一次會議,參加人員有劉少奇、張云逸、徐海東、羅炳輝、鄭位三、劉順元、李世農、郭述申等,會議傳達貫徹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精神,確立了放手發動群眾,大力發展人民武裝,建立鞏固革命根據地的基本方針?!   ∧壳疤K皖省委舊址已立碑。20xx年被**市政府批準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年的四合院已不存在,只剩下西廂房兩間屋。劉少奇在兩間小屋住了80多天(1939年11月至1940年2月),用過的桌子、板凳、木床、馬燈等文物仍保留,小屋內陳列著部分歷史資料和圖片?!   ?、軍政干部大會遺址(瓦屋薛西頭廟山洼)    中原局第一次會議后,劉少奇在瓦屋薛西頭廟山洼(露天會場),召開了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第一次軍政干部大會,參加會議的有中原局機關、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四、五支隊及地方干部在內約200人,劉少奇在大會上作了重要講話。目前大會遺址仍在,劉少奇講話時的露天講臺基本完好。    3、江北指揮部及“海東大壩”等遺址    1939年底,副指揮兼四支隊司令徐海東駐在窩子李。為解決當地群眾用水問題,徐海東帶領警衛連在窩子李附近筑了一座攔水壩,蓄水一萬多方,當地群眾稱之為“海東大壩”。徐海東在指揮打勝周家崗戰役之后,一直在窩子李養(病)傷,1943年移駐太平集,直到抗戰勝利時他才離開這里。    目前海東大壩尚存,但未立碑。此外,四、五支隊以及此后成立的二師下屬的許多工廠也曾設在**山區。據當地知情人介紹,被服廠設在北窯,肥皂廠、醫藥庫設在東王劉,兵工廠設在黃山沖,醫院設在鄭劉。徐海東還在太平村創辦了抗日小學?!   ?、黑狼廟戰斗遺址和林英堅烈士墓(**大冒)    林英堅等烈士是1941年冬在章廣黑狼廟戰斗中犧牲的。1941年11月27日,桂系171師分三路向章廣黑狼廟的新四軍五旅13團陣地進攻,因敵眾我寡,我軍傷亡較重,團長林英堅等指戰員陣亡。當時因情況緊急,烈士們被就地安葬。1972年,**公社黨委決定在大冒對面山上修建烈士墓,并立了一塊紀念碑。1982年烈士墓重修了一次。1990年,原縣級**市委計劃將烈士墓修建成烈士陵園,有關部門已將占地畝的規劃圖編制好,后因為地改市、分區,修建陵園計劃擱置。目前烈士墓雜草叢生,規模小,破舊不堪,亟待維修、擴建(林英堅,安徽金寨人,1908年出生,1929年參加紅軍,1930年入黨,參加過鄂豫皖蘇區四次反圍剿和長征,犧牲前為新四軍二師五旅13團團長,犧牲后,江北指揮部于1941年月15日在崗村隆重舉行追悼大會,張云逸副軍長致悼詞)。    5、珠龍南山頭戰斗遺址和烈士紀念碑(南山頭)    1945年11月初,為阻止國民黨軍隊向津浦路西根據地的主力部隊和地方黨政機關進攻,定滁全保護革命遺址發展紅色旅游調研報告第2頁支隊回民連二排的30多名戰士在連長董立才率領下,堅守珠龍南山頭,抗擊蔣頑進攻,終因寡不敵眾,4人壯烈犧牲,27人被俘。其中董立才為保護同志,假稱排長,被敵活埋于珠龍街北,英勇就義。1966年,珠龍公社黨委在南山頭建有烈士紀念碑一座。目前烈士紀念碑已破舊,且無圍欄,四周雜草叢生。    6、大韓戰斗遺址和大韓革命烈士紀念碑(施集鎮大韓村)    1948年5月,時任江淮地委書記楊效椿與支隊司令艾明山,帶領**支隊一個營攻打周家崗和施集,在殲滅周家崗全椒縣保安大隊一個中隊后,途徑大韓,因誤食桐油,部隊行動不便,五連和司令部及縣武工隊在此宿營。又因敵保長告密,天亮前被國民黨軍一個連包圍。我軍英勇作戰,打了一天直到黃昏時才突圍。此仗,我軍犧牲23名戰士、被俘30多人。戰斗結束后,楊效椿派人到大韓把犧牲的20多名烈士遺體掩埋。1977年8月,李集公社黨委決定在掩埋烈士遺體的山崗上,修建了革命烈士紀念碑。目前紀念碑四周無圍欄,急待維修?!   ?、黃泥崗戰斗遺址和烈士紀念碑    1945年,黃泥崗日偽據點共有日軍一個小分隊、偽軍80多人,直接殘害當地百姓。新四軍二師師長羅炳輝親自指導擬定作戰計劃。8月6日至7日,嘉山縣總隊在新四軍二師學兵連的配合下,在嘉山縣總隊徐政委、胡主任、總隊副李占彪等具體部署指揮下,8月6日夜發起強攻,經過兩日激戰,我軍奮勇向前,炸開敵人碉堡,大獲全勝,打死日軍木村小隊長等日偽軍30多人,俘虜80余人。戰斗中,我軍也有一些傷亡。1993年,黃泥崗鎮政府在原日偽軍碉堡的遺址上,建立了革命烈士紀念碑?!   〕鲜鲞z址外,還有施集蔡家洼戰斗遺址及烈士墓,章廣五尖山戰斗、花山戰斗、皇道山戰斗等多處遺址。    二、革命遺址保護面臨問題及原因    以劉少奇舊居、中原局第一次會議和蘇皖省委舊址為主的大量革命遺址尚存,但原物、原貌都發生很大變化。有的地方已遭到一定破壞,有的正面臨消失的危險。如林英堅烈士墓原先周圍有松樹,現已被原**鄉賣給私人,樹被砍,墓址周圍已變成私人承包山場。江北指揮部第一次軍政干部大會遺址,20xx年春賣給私人已栽松樹。    其問題既有主觀方面的,也有客觀方面。客觀方面主要有:一是受戰爭環境破壞和解放后群眾生產生活需要而改變現狀。窩子李村莊當年是徐海東大將養病的地方,曾被敵人放火焚燒成灰燼,后來又發動戰士上山砍樹割草重新蓋房,解放后村民居住的草房已翻蓋成磚木結構的瓦房或平房。劉少奇居住瓦屋薛薛宗元家的房,因年久失修,原四合院房已扒重建平房。劉少奇當年居住兩小間西廂房也是兩次重新修建。二是受自然環境的影響。黑狼廟戰斗遺址,當年戰士們挖的兩米多深的壕溝依稀可見,現歷經60多年的風雨殘蝕,壕溝僅有五六十公分深且周邊長滿了松樹和雜草等。    主觀方面主要有:第一,有關領導和部門對保護革命遺址、發展紅色旅游重視不夠,宣傳保護力度不大。有少數鎮、村干部沒有保護革命遺址的意識,亂作為。革命遺址本應是集體所有,不經請示卻擅自賣給私人。第二,農民群眾對保護革命遺址的重要意義認識不清,自覺性不高。有的農民明知瓦屋薛廟山洼是重要的革命遺址,卻為了一時的私利在遺址上取土,栽種楊(松)樹等。第三,我區對保護革命遺址、發展紅色旅游缺乏統一規劃和資源整合。第四,投入不足,經費匱乏。從太平村部到瓦屋薛村莊僅存一公里多的土路,因沒有經費而未修成水泥路(村村通工程的水泥路已修到太平村部)。    三、保護革命遺址,發展紅色旅游的意義重大而深遠    1、保護革命遺址,發展紅色旅游,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需要    保護、維修這些革命遺址、遺跡,整理、修復歷史資料、文物,既能緬懷革命先烈的英雄業績,銘記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又能激勵廣大干群和青少年學習先輩們不畏艱難、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發展紅色旅游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它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最好形式。隨著我國的對外開放,外來文化嚴重地沖擊著中國的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受到沖擊更大。特別是青少年,一個時期以來對外來文化的崇拜相當嚴重,對祖國文化特別是對現代革命史的了解很少。而發展紅色旅游,寓教于旅游之中,是豐富生動和切實有效的。    2、保護革命遺址,發展紅色旅游,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場所    我區至今無一處區級“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與我區有著眾多革命歷史遺跡的革命老區是不相稱的。這些革命遺址、遺跡,記錄著民主革命時期珍貴的歷史資料,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場所、好教材。因此,保護好革命遺址,建設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一件十分必要且有意義的工作。對于做好我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把青少年培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無疑起著重要的導向、教育作用?!   〖t色旅游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新形式。隨著人們精神生活消費需求的不斷提升,紅色旅游作為一種嶄新的宣傳形式,登上愛國主義教育舞臺,擔負起弘揚和教育民族精神的使命。實踐證明,紅色旅游的形式已成為廣大民眾所樂意接受的新的教育方式,也是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一個好形式。    3、保護革命遺址,發展紅色旅游,是建設先進文化的有效途徑    保護革命遺址,發展紅色旅游,具有巨大的文化意義。每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都記錄了意義重大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擁有豐富的精神內涵。開展紅色旅游,就是要把這種先進文化進一步弘揚,教育后代,激勵后人。紅色旅游過程,既是觀光賞景的過程,也是學習歷史、增長知識、陶冶情操、提高修養的過程。人們感受到紅色景點,已不是幾處簡單的舊址,而是一種精神,一種文化。通過發展紅色旅游,了解革命歷史知識,挖掘革命精神內涵,賦予新的時代特色,培育新的時代精神,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有效途徑。    4、保護、修復革命遺址,發展紅色旅游,是帶動老區發展的富民工程    當前全國各地發展紅色旅游方興未艾。井岡山、瑞金、延安等革命圣地吸引了國內眾多游客前往參觀、學習、旅游,對推動老區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拉動作用。我區西部抗日根據地作為**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遺跡也有著較高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保護、整理好這些文物、遺址,可以為發展紅色旅游事業打下基礎。目前同是津浦路西抗日根據地的全國百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定遠縣藕塘烈士紀念館已被國家列項投資;坐落在我區**山區的中原局舊址瓦屋薛至今還未立項上報。只有把中原局舊址等一大批遺址統一規劃,立項上報,列入國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的投資盤子,從而更好地保護、維修和建設好,才能使中原局舊址(瓦屋薛)和藕塘烈士紀念館成為完整的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同時,通過我區紅色旅游資源的充分整合,也完全可以單獨成為一條內容豐富多彩的紅色旅游線路?!   ∷?、保護革命遺址,搶救歷史文物,發展紅色旅游的幾點建議    隨著時間的推移,老一代人相繼離世,**山根據地革命歷史遺址、文物如再不加快搶救,將無法挽回損失。經文史委探討,建議如下:    1、強化領導,形成共識    修好革命遺址,使之發揮教育和激勵后人的功能,對于服務三個文明建設,打造**新形象,意義深遠。全區廣大干群特別是區級領導班子,要統一思想,形成共識。為切實將我區革命遺址保護維修工作落到實處,要成立以區政府分管領導牽頭,有關部門參加的保護維修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要認真研究,根據實際制定發展規劃,分解任務,分期分批地監督實施。各部門要依照分工,相互配合,分步實施,落實責任機制?!   ?、科學規劃,分步實施    近期(20xx年)需完成的工作主要有三項:    ①劃定遺址保護范圍。及時清除控制區內未經批準的農林作物及建筑物,如廟山洼軍政大會遺址、太平集江北指揮部等遺址。對林英堅烈士墓、大韓、珠龍烈士墓要拉起圍墻或護欄?!   、跇淞酥尽^有關部門(文物、文化)要把太平集新四軍四支隊司令部舊址及徐海東居住的窩子李舊址、海東大壩、黑狼廟戰斗等多處遺址,上報市政府批準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劬幹坪谩皠⑸倨嬖谕顤|”(或**山抗日根據地)陳列室或紀念館和林英堅烈士陵園兩個規劃圖?!   ≈衅冢?0xx—20xx年)需完成工作主要有四項:    ①恢復蘇皖省委四合院落。按照修舊如舊原則,在劉少奇舊居對面,恢復建設原東廂房,購買舊居北側民房,拉建圍墻(青磚),形成四合院落?!   、诎凑找巹潏D,做好革命烈士墓園區內植被恢復、綠化工作。   ?、蹍^文物部門確定專人搜集、整理革命史料,征集相關文物,為陳列室或紀念館、烈士陵園提供圖文資料;規劃建設部門要做好**山革命根據地沙盤。    ④區公路部門結合“村村通”工程,積極與相關部門實地調查論證,統籌規劃,科學合理制定遺址參觀路徑和延伸方案,并分期實施,力爭20xx年修通瓦屋薛到定遠藕塘的柏油路?!   『笃冢?0xx-20XX年)工作主要是:在遺址保護初步修復后,走市場化開發道路,鼓勵、引進有經濟實力的結合我區的紅琊山、**山的旅游,進一步投資開發,擴大旅游市場。    3、多方投入,形成品牌。    發展我區紅色旅游事業,抓好規劃論證是基礎,前期啟動是關鍵。建議區政府立項撥出專款用于前期、中期工程投資。在一期工程啟動后,通過招商引資、市場化運作的方式,歡迎民營家及社會有識之士參與革命遺址保護以及紅色旅游投資開發工作。同時,積極向上申報,爭取列入省、市和國家紅色旅游項目盤子。整合、優化我區旅游資源,積極對外宣傳、推介我區紅色旅游路線。如:將**山紅色旅游與**山森林公園、紅琊山生態旅游、施集九天峰生態旅游開發有機結合起來,定將形成**精品旅游線路?! ?br/>

1.下列溫度最接近23 ℃的是(  C ) A.人體的正常體溫 B.北方冬季的平均氣溫 C.讓人感覺溫暖、舒適的房間溫度 D.冰水混合物的溫度2.當溫度發生變化時,物質的狀態通常會發生變化。下列現象中物態變化判斷正確的是(  C ) A.初秋的早晨,草葉上出現的晶瑩剔透的露珠屬于固態變為液態現象 B.曬在太陽下的濕衣服變干是氣態變為液態現象 C.擦在皮膚上的酒精很快變干是液態變為氣態現象 D.初冬樹上的霜是液態變為固態現象3.下面是四位同學用溫度計測水溫的實驗操作過程,其中正確的是(  C )4.在測量水的溫度時,甲、乙、丙三位同學按如圖所示方法讀數,正確的是__乙__,水的溫度是__42__℃,溫度計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液體的__熱脹冷縮__。5.攝氏溫度規定,在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為(  B ) A.120 ℃ B.100 ℃ C.90 ℃ D.80 ℃6.下列溫度值最接近實際的是(  B ) A.健康成年人的體溫是39 ℃ B.讓人感覺溫暖而舒適的室內溫度是25 C.洗澡時淋浴的適宜水溫是60 ℃第一節 物態變化與溫度 D.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鹽水的凝固點是0 ℃7.下面分別表示幾位同學在“練習用溫度計測液體的溫度”實驗中的做法,正確的是(  D )8.如圖所示的溫度計,關于它的說法正確的是(  D ) A.該溫度計是根據固體熱脹冷縮的原理制成的 B.在使用該溫度計測量物體溫度時,可以離開被測物體讀數 C.該溫度計的量程是20 ℃~100 ℃ D.該溫度計此時的示數約為21 ℃9.如圖所示是實驗室常用溫度計,關于它的說法正確的是(  A ) A.該溫度計的示數為39 ℃ B.該溫度計的分度值是0.1 ℃ C.常用溫度計是根據固體熱脹冷縮的原理制成的 D.在使用該溫度計測量物體溫度時,可以離開被測物體讀數10.物質通常有三種狀態:__固__態、__液__態和__氣__態。在1個標準大氣壓下5 ℃的酒精、氫氣、鐵三種物質中,有固定的體積和形狀的是__鐵__,既沒有固定的體積又沒有固定的形狀的是__氫氣__。11.把①糖、②醋、③白霧、④碗、⑤勺子、⑥味精、⑦水蒸氣、⑧二氧化碳、⑨干冰按物質的狀態進行分類:屬于氣態的是__⑦⑧__;屬于液態的是__②③__;屬于固態的是__①④⑤⑥⑨__。(均填序號)12.氣象學里的平均氣溫是一日當中的2時、8時、14時、20時這四個時刻氣溫的平均值,若某地某日這四個時刻的氣溫如圖所示,則此地的最高氣溫是__5 ℃__,最低氣溫是__-2 ℃__,一天的溫差為__7 ℃__,平均氣溫是__1.25 ℃__。13.在寒冷的冬天,河面上結了一層厚厚的冰,若冰面上方氣溫是-10 ℃,那么,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 A.冰的上表面為-10 ℃,下表面是0 ℃ B.整個冰層的溫度都是-10 ℃ C.整個冰層的溫度都是0 ℃ D.冰層下表面的溫度是-10 ℃14.科學家發明了一種世界上最小的溫度計“碳納米管溫度計”。研究人員在長約10-6米,直徑10-7米的碳納米管中充入液態的金屬鎵,當溫度升高時,管中的金屬鎵會膨脹,通過電子顯微鏡就可讀出溫度值。其測量范圍為18 ℃~490 ℃,且精確度高,可用于檢查電子線路是否異常毛細血管的溫度等許多方面。根據以上信息,你認為下列推測錯誤的是(  C )A.碳納米管的體積在18 ℃~490 ℃之間隨溫度變化很小,可忽略不計B.金屬鎵的熔點很低,沸點很高C.金屬鎵的體積在18℃~490℃之間隨溫度變化很小,可忽略不計D.金屬鎵的體積在18℃~490℃之間隨溫度變化比較均勻15如圖所示,甲是體溫計,乙是實驗室用溫度計,它們都是利用液體__熱脹冷縮__的性質制成的。可用來測沸水溫度的是__乙__;沒有甩過的體溫計的讀數是38℃,用兩支這樣的體溫計給兩個病人測體溫,如果病人的體溫分別是37.3℃和38.6℃,則這兩支體溫計的讀數將分別是__38__℃和__38.6__℃。16.如圖所示是小明同學設計的一個氣體溫度計的示意圖。瓶中裝的是氣體,瓶塞不漏氣,彎管中間有一段液柱。(1)這個溫度計是根據__氣體__的熱脹冷縮來測量溫度的。(2)將此裝置放在室內,溫度升高時液柱向__左__(選填“左”或“右”)移動。(3)若放到冰水混合物中,液柱處的刻度應標__0__℃。(4)該溫度計測量溫度時__會__(選填“會或“不會”)受到大氣壓的影響17.有一只刻度均勻,但實際測量不準確的溫度計,把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數是4 ℃;把它放在1標準大氣壓下的沸水中,示數是94 ℃。把它放在某種液體中時,示數是22 ℃,則該液體的實際溫度是__20 ℃__,當把該溫度計放入實際溫度為40 ℃的溫水中時,溫度計的示數為___40 ℃__。第四節 地球上的水循1.水是生命的乳汁、經濟的命脈,是自然界奉獻給人類的寶貴資源。下列關于地球上的水循環和水資源,認知正確的是(  A )A.水循環的過程伴隨著水的物態變化過程B.水循環按照固態→液態→氣態的固定順序循環進行C.地球上的淡水大約占地球總水量的3%,淡水資源豐富D.大量開采地下水,對環境不會造成損害,可以解決部分地區飲水問題2.霜、露、霧、冰、“白氣”中,由液化而形成的是(  C ) A.霜、霧、“白氣” B.霜、露、“白氣” C.露、霧、“白氣” D.露、霧、冰3.冬天晾在室外的濕衣服里的水會結成冰,但是冰凍的濕衣服也能晾干,這是因為__衣服上的冰升華成水蒸氣了__。4.有下列物態變化:①灑在地上的水慢慢變干的過程;②放入衣箱中的樟腦球變小的過程;③冬天室內的水蒸氣在玻璃窗上形成“冰花”的過程;④出爐的鋼水變成鋼錠的過程。其中屬于凝華的是__③__,屬于吸熱過程的是__①②__(填寫序號)。5.有一天,雨、露、冰、雪四姐妹在一起爭論自己的出生由來,誰也不認同誰。下列她們的說法中,你認為正確的是(  C )A.雨說:我是水汽化而來B.露說:我是水蒸氣凝華而來C.冰說:我是水凝固而來D.雪說:我是水升華而來6.對下列現象的成因解釋正確的是(  D ) A.早春,河中的冰逐漸消融——汽化 B.盛夏,剝開包裝紙后冰棒會冒“白氣”——熔化 C.深秋,清晨的霧在太陽出來后散去——液化 D.嚴冬,堆起的雪人逐漸變小——升華7.下列有關物態變化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D ) A.蒸發和沸騰在任何溫度下都能發生 B.燒水時在壺口上方看到的“白氣”是水蒸氣 C.衣柜里的樟腦丸逐漸減少是汽化現象 D.霜的形成是凝華現象,放出熱量8.以下常見的物態變化實例中,放熱的是(  C ) 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積水干涸 C.秋天,草木上出現了霜 D.冬天,冰凍的衣服變干9.下列有關物態變化的判斷,正確的是(  C ) A.擦在皮膚上的酒精很快變干,是升華現象,需要吸熱 B.夏天會看到冰棒周圍冒“白氣”,是汽化現象,需要吸熱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現小露珠,是液化現象,需要放熱 D.寒冷的冬天室外飄起了雪花,是凝固現象,需要放熱10.關于自然界的水循環,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C ) A.水蒸氣在高空遇冷吸熱液化成小水珠 B.冰山上的積雪只能先熔化,再蒸發成水蒸氣升騰至空中 C.江河湖海中的水吸熱蒸發成水蒸氣升騰至空中 D.積雪放熱熔化成水歸入大海11.英國科學家研發出一種“激光橡皮”。在激光照射下,紙張上的黑色碳粉直接__升華__(填物態變化名稱)為高溫碳蒸氣,字跡消失;經過特殊冷卻裝置,高溫碳蒸氣又直接__凝華__成碳粉。這樣,廢紙和碳粉重新得到了利用,可有效地節約資源并保護環境。12.夏天,從冰箱中取出飲料瓶,可觀察到瓶子表面有小水珠,擦干后很快又形成,這個過程中發生的物態變化是__液化__;南極地區年平均氣溫是-25 ℃,降水量很小,但這里的空氣卻很濕潤,這是由于冰發生了升華現象,升華過程需要__吸熱__(選填“吸熱”或“放熱”)。13.隨著科技的發展,過去“呼風喚雨”的神話已成為現實。人工降雨的原理是用飛機在空中噴灑干冰(固態二氧化碳),干冰在空氣中迅速吸熱__升華__,使周圍空氣溫度急劇下降,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__凝華__成小冰粒,冰粒逐漸變大而下落,下落過程中遇到暖氣流就__熔化__成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均填物態變化名稱)14.農諺說“霜前冷,雪后寒”,其中蘊含的道理是:氣溫低的時候水蒸氣會__凝華__形成霜,雪熔化形成水的過程中需要__吸__熱。15.陽光照射下,海洋、陸地上的水會不斷地__汽化__成水蒸氣;夜間氣溫降低時,水蒸氣會__液化__成小水珠,附著在空氣中的浮塵上,形成了霧。冬天,夜晚氣溫如迅速降到0 ℃以下,你家窗戶的玻璃上會形成一層冰花,這是水蒸氣__凝華__而成的,這層冰花在你家窗戶玻璃的__內側__(選填“外側”或“內側”)。16.某同學在探究物態變化的實驗中,在試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緊蓋子放入熱水中,觀察到試管中固態碘逐漸消失,變為紫色的碘蒸氣并充滿試管。(1)此過程固態碘發生的物態變化是__升華__(填物態變化名稱)。(2)在上述實驗中,小明同學猜想:固態碘是先變成液體,再變成氣體,因為速度太快,液態碘出現的時間太短,因而沒有觀察到。為驗證猜想,他查詢了一些小資料:碘的熔點是113.5 ℃;碘的沸點是184.4 ℃;水的沸點是100 ℃。請你根據上述資料分析說明小明的猜想是錯誤的原因:__熱水溫度低于碘的熔點,碘不可能熔化__。(3)為了進一步探究此類現象,小明在試管中放入適量溫水,然后放入一小塊干冰(固態二氧化碳),此時觀察到水中有大量氣泡產生,同時水面上有大量白霧。水中大量的氣泡是由__干冰升華吸熱__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霧是由__水蒸氣遇冷液化__形成的17.有霜的季節,農作物常被凍壞,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遭到霜凍。實際上,農作物不是因為霜而受凍的,0 ℃以下的低氣溫才是真正的兇手。當空氣干燥時,即使溫度降低到-20 ℃~-10 ℃,也不會出現霜,但此時農作物早就被凍壞了,農民們稱這種情況為“黑霜”。(1)霜是由__水蒸氣__直接變為小冰晶形成的,對應的物態變化名稱是__凝華__。(2)請根據短文,對“霜”形成的條件提出猜想。猜想:霜的形成條件是__空氣濕潤__和__氣溫在0 ℃以下__。(3)某同學為驗證上述猜想,做了如下實驗:從冰箱取出一些-10 ℃的冰塊,放在不銹鋼杯子里,一段時間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現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認為該實驗能否驗證上述猜想,請簡要陳述理由第三節 汽化和液1.下列措施中,能使蒸發加快的是(  D )A.給播種后的農田覆蓋地膜B.把新鮮的蔬菜裝入保鮮袋中C.把盛有酒精的瓶口蓋嚴D.給濕頭發吹熱風2.下列哪一種現象屬于液化?(  C )A.鋼水澆鑄成火車輪B.倒在地上的水一會兒變干了

C.清晨,草的葉子上有露水凝結D.用久了的燈泡的鎢絲比新時3.如圖是對一定質量的水持續加熱過程中溫度隨加熱時間變化的圖像,由圖像可知:水的沸點是__98__℃;水在沸騰過程中,需要不斷__吸熱__(選填“吸熱”或“放熱”),其溫度__保持不變__。第3題圖題圖4.如圖是草葉上出現的露珠,露珠的形成是__液化__現象,形成的過程中需要__放__(選填“吸”或“放”)熱。5.張家界景區雨后云霧繚繞,猶如仙境。關于霧,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D ) A.霧是水蒸氣 B.霧是山中冒出來的煙 C.霧是水蒸氣凝固形成的 D.霧是水蒸氣液化形成的6.人游泳上岸以后,風一吹感覺身上很涼。這是因為(  C )A.水中的溫度比岸上的氣溫高B.人的皮膚產生的錯覺C.人身上的水分蒸發,要從人體吸熱D.風把身上的熱量帶走了.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 ) A.春天,早晨經常出現大霧,是汽化現象 B.夏天,從冰箱中取出的易拉罐過一會兒表面出現水珠,是液化現象C.深秋,枯草上出現的霜,是凝固現象

D.冬天,窗玻璃上會出現冰花,是汽化現象8.如圖甲、乙所示,是在“探究水的沸騰”實驗時,兩組同學分別安裝的實驗裝置,圖丙是他們根據實驗數據繪制的水的溫度跟時間的關系圖像。根據有關信息,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C )A.圖線a對應的是乙實驗中的數據B.圖線b對應的是甲實驗中的數據C.水的沸點跟水的多少無關D.到100 ℃時溫度不再上升是因為水不再吸熱9.夏天,人們常吃雪糕解暑,剝開雪糕包裝紙時,雪糕周圍冒“白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 A.吃雪糕解暑,是因為雪糕熔化時要放熱 B.吃雪糕解暑,是因為雪糕汽化時要放熱 C.雪糕周圍冒“白氣”是液化現象 D.雪糕周圍冒“白氣”是汽化現象10.下列關于水沸騰的實驗說法正確的是(  B ) A.水沸騰時冒出的“白氣”是水蒸氣 B.水的沸點隨氣壓的降低而降低 C.水沸騰的現象只發生在液體的表面 D.水沸騰后繼續加熱,水的溫度會不斷升高11.取一只大的注射器吸進適當的乙醚,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的小孔,向拉

第四篇: 革命遺址保護與利用方案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井岡山革命遺址

井岡山革命遺址,位于江西省吉安井岡山市境內,地處江西、湖南兩省相交接的羅霄山脈中段,四周環繞高山,中部多盆地,平均海拔1000米。

1927年10月,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率領部隊挺進井岡山,在井岡山創立了全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根據地以茨坪為中心,擁有寧崗、永新、蓮花三縣和吉安、安福、隨縣、酃縣的一部分,方圓275公里。井岡山革命遺址主要集中在江西省井岡山市的茨坪、茅坪、大小五井及五大哨口等地。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國務院批準井岡山為第一批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2017年12月2日,井岡山革命遺址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名錄。 2017年12月2日,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名單。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朱德領導創建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它的建立,開辟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革命道路。被譽為“革命搖籃”、“天下第一山”,已成為游覽、瞻仰、參觀、學習的圣地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大課堂。

井岡山迄今保存完好的革命舊址遺跡100多處(其中26處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中國革命的搖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奠基石”,是中國共產黨永遠的精神家園。

井岡山革命遺址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處包括:三灣改編舊址、古城會議舊址、茅坪革命舊址、大井毛澤東舊居、茨坪革命舊址、礱市會師舊址、永新湘贛邊界特委、紅四軍軍委和永新縣委聯席會議會址、黃洋界哨口和柏路會議舊址。

推薦訪問: 遺址 革命 利用

工作總結最新推薦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