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從歷史、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聯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遺址是指人類活動的遺跡,屬于考古學概念,領域。遺址的特點表現為不完整的殘存物,具有一定的區域范圍,很多史前遺址、遠古遺址多深埋地表以下,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陜州區革命遺址保護工作3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陜州區革命遺址保護工作3篇
第1篇: 陜州區革命遺址保護工作
星 光 閃 爍
——大革命時期(1919年 - 1927年)
吳亞魯紀念室
吳亞魯 1898年出生于江蘇如皋縣潮橋鎮(今屬如東縣)。1922年初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為南通籍第一個共產黨黨員,先后任中共徐州小組組長、徐州支部書記、南京地委宣傳委員,參加過省港大罷工、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1939年6月,于平江慘案中犧牲。2007年,如東縣政府在建馬塘革命烈士紀念館時專門設立紀念室。
吳亞魯紀念室位于如東縣馬塘革命烈士紀念館內。
中共南通獨立支部紀念地
1926年春,南通第一個中共黨組織中共南通獨立支部建立,書記邱會培。1991年4月,中共南通市委、南通市人民政府立碑紀念。
中共南通獨立支部紀念地位于南通唐閘鎮大生集團內。
中共江蘇第一代用師范支部舊址
1926年春夏間,南通師范學校第一個黨支部正式成立,時稱“中共江蘇省第一代用師范學校支部”,直屬中共上海區委(即江浙區委)的領導。第一代用師范學校支部是南通地區成立最早的黨支部之一,為南通培養和鍛煉了一批革命骨干分子。
中共江蘇第一代用師范支部舊址位于南通市區濠河邊。
啟東早期革命青年活動地
1926年,啟東地區旅外青年學生組成青年協會,聯合有志青年,學習科學社會主義新思想,開展喚醒民眾的革命工作。曹家鎮紅樓為該協會主要活動場所。
啟東早期革命青年活動地位于啟東市曹家鎮紅樓。
中共如皋第一個支部遺址
1925年,中共黨員陸植三從上海回如皋鎮濤區十七圩小學任教,同時秘密從事黨的工作,先后吸收多人入黨。1926年9月,中共江浙區委派張連生、杭果人到如皋指導農民運動和建黨工作。10月,在鄂家埭小學正式建立如皋第一個中共支部。1990年,中共如皋市委、市政府立碑紀念。
中共如皋第一個支部遺址紀念碑位于如皋市江安鎮鄂家埭。
海安縣第一個中共支部——營溪支部誕生地
1926年冬,泰興共產黨人王慶生以塾師職業為掩護,到營溪開展革命工作,發展黨的組織。1927年初春,中共營溪支部成立,王慶生任支部書記,隸屬泰興特別支部領導。營溪支部的建立,對海安地區黨組織的發展和農民運動的興起,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1991年,海安縣人民政府立碑紀念。
海安縣第一個中共支部——營溪支部誕生地位于海安縣孫莊鎮(原名營溪)營溪大橋西側。
中共海門第一個支部成立紀念碑
1927年初夏,海門縣第一個中共支部(三條橋支部)誕生,從此,開始了中共組織在海門的活動。1989年海門縣人民政府立碑紀念,2005年海門市和三和鎮人民政府重建。
中共海門第一個支部成立紀念碑位于海門市三和鎮雙高村。
啟東第一個中共支部誕生地
1927年10月,中共海門縣特派員陸鐵強在啟東曹家鎮沙家倉地區(今合作鎮洋橋村一帶)開展農民運動,發展黨員,建立了啟東地區最早的中共支部,并任書記。1991年7月,中共啟東市委、市政府立碑紀念。
啟東第一個中共支部誕生地紀念碑位于啟東市合作鎮洋橋村。
烈 火 燎 原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1927年-1937年)
沈惠農塑像紀念碑
沈惠農 1907年出生于江蘇崇明。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從廣州農講所學習歸來后,以中共江蘇省委特派員的身份到海門工作,10月擔任中共海門縣委第一任書記。同年11月2日,被國民黨當局逮捕,次日犧牲。1989年海門縣政府在其犧牲地海門電機廠內塑像立碑紀念,2001年4月塑像移入烈士陵園。
沈惠農塑像位于海門烈士陵園東側。
王若飛指揮如泰五一農民暴動舊址
1928年如泰五一農民暴動前夕,中共江蘇省委常委兼農運委員會主任王若飛,曾多次到如皋指導農暴工作,百花亭為其休憩處。1949年后,百花亭一直為新華書店職工宿舍,2004年如皋舊城改造時被拆除。
王若飛指揮如泰五一農民暴動舊址位于如皋城百花亭。
如泰五一農民暴動首攻文武殿遺址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初期,如泰五一農民暴動是江北最大的一次農民暴動。如皋境內的暴動于1928年5月1日拉開帷幕,首戰文武殿,并取得勝利。2000年,由地方人士出資,搬經鎮黨委、政府立碑紀念,戴為然同志題字。
如泰五一農民暴動首攻文武殿遺址位于如皋市搬經鎮工業園區。
如泰工農紅軍建軍遺址
1929年8月28日,由中共江蘇省委決定,在如皋縣江安區寶慶寺正式成立如泰工農紅軍,開辟以江安為中心,南至長江邊,北至通揚河,西至黃橋,東至平潮以西擁有200多萬人口的紅軍游擊區,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的建立奠定基礎。2000年8月1日如皋市委、市政府立碑紀念,戴為然同志題字。
如泰工農紅軍建軍遺址位于如皋市江安中學校園內。
中共通、如、海、啟、泰、靖6縣委聯席會議舊址紀念碑
1928年11月,中共南通特委召集的(南)通、如(皋)、海(門)、啟(東)、泰(興)、靖(江)6縣委聯席會議,傳達和討論黨的六大決議。1989年海門縣政府在會議舊址立碑紀念。
中共通、如、海、啟、泰、靖6縣聯席會議舊址紀念碑位于海門市海門鎮城北村。
中國工農紅軍江蘇第一大隊成立紀念地
1930年2月6日,中國工農紅軍江蘇第一大隊在窯港村成立,下轄3個中隊,200余人。一大隊多次攻打敵人據點,威震通海。1989年7月11日,海門縣人民政府立碑紀念。
中國工農紅軍江蘇第一大隊成立紀念碑位于海門市貨隆鎮窯港村。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建軍紀念碑
1930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于如皋勝利鄉賁家巷正式建軍。為紀念這支革命武裝的誕生,1990年4月,中共南通市委、市政府,南通軍分區,中共如皋市委、市政府立碑紀念,張愛萍同志題字。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建軍紀念碑位于如皋市高明鎮賁家巷。
紅軍井
1930年4月,紅十四軍召開建軍大會時飲水用的水井,被群眾稱為紅軍井。
紅軍井位于如皋市高明鎮賁家巷。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啟東大隊成立紀念地
1930年4月29日,中共啟東縣委在圩角鎮西北煞正圩舉行的擴大會議上,把赤衛隊改編為紅十四軍啟東大隊。1991年中共啟東市委、市政府立碑紀念。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啟東大隊成立紀念地位于啟東市圩角鎮。
何坤烈士塑像
何坤 1898年出生于湖南永興。1925年入黃埔軍校預科,1926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春,奉中共江蘇省委之命,進入如皋西鄉籌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正式建軍后,被任命為軍長。1930年4月16日,在率紅軍攻打如皋縣老戶莊時身先士卒,不幸中彈犧牲。為紀念先烈,1992年4月如皋市政府在烈士陵園中塑像立碑紀念。
秦超烈士墓
秦超,原名秦子銘,湖北省棗陽縣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4月到通海地區工作,6月,紅十四軍一支隊改稱二師,任師長。7月在戰斗中犧牲。1984年秋,中共海門縣委在烈士犧牲地大高橋(今運南村)重建墓地,黃火青題寫“秦超烈士墓”,并撰寫秦超同志傳略。
秦超烈士墓位于海門市貨隆鎮運南村。
中共通海特委委員張辛殉難地
張辛 原名吳錫仁,化名小方。南通早期工人運動的著名領袖。張辛原是南通大生一廠職員,早年加入共產黨。1928年即為中共南通縣委委員。同年3月,張辛參與發動和領導大生二廠工人總罷工,并取得局部勝利。1930年11月18日被捕,21日夜被槍殺在二廠附近的馬路邊。1991年7月,中共啟東市委、市政府立碑紀念。
中共通海特委委員張辛殉難地位于啟東大生二廠門口南側。
于咸烈士紀念碑
于咸 1907年出生于如皋鎮濤區福興莊。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8月,如泰工農紅軍成立,擔任一分隊隊長。1930年擔任如皋縣委書記。1931年8月28日,壯烈犧牲。
于咸烈士紀念碑位于如皋市九華鎮。
俞銘璜、沈序故居
俞銘璜 1916年出生于如皋如城,曾首倡組織進步文藝團體“春泥社”,并任社長兼《春泥》副刊主編。解放后歷任江蘇省委宣傳部長、南大中文系主任、華東局宣傳部副部長等職,理論和學術造詣很深,有《俞銘璜文集》行世,故后追認為革命烈士。1936年至1937年期間,俞銘璜及其妻沈序烈士在此居住生活。
俞銘璜(1916~1963)、沈序(1919~1957)故居位于如皋市林梓鎮初級中學內。
怒 火 沖 霄 (上)
——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1945年)
日軍登陸南通警示碑
1938年3月17日,日軍從姚港登陸,南通淪陷。為勿忘恥辱的歷史,1997年3月,崇川區國際教育協會、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委員會在日軍登陸處建日軍登陸南通警示碑。
日軍登陸南通警示碑位于崇川區姚港閘東首。
啟東人民首戰日軍紀念地
1938年4月5日,日軍第二次進犯匯龍鎮,駐公義和店(匯龍鎮百貨商場)。啟東抗日義勇軍聯合其他抗日武裝向日軍發起攻擊。此次啟東軍民首戰日軍,打響啟東抗日斗爭第一槍,在啟東人民革命斗爭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1991年,中共啟東市委、市政府立碑紀念。
啟東人民首戰日軍紀念地位于啟東市匯龍鎮人民橋上。
伏擊日軍首次勝利紀念地
1938年4月9日,由愛國志士瞿犢組織的一支十幾人的抗日游擊隊在久隆鎮北石陀港東側的墳樹園伏擊了兩只日軍運輸船,大獲全勝,打破了“日本兵不能碰”的神話,影響遍及啟海地區。1991年,中共啟東市委、市政府立碑紀念。
伏擊日軍首次勝利紀念地位于啟東市合作鎮陸元村。
血淚灘死難同胞紀念碑
1938年5月8日,108位無辜村民被日本侵略軍慘殺于南通川貓兒河灘邊。為牢記血淚歷史,不忘國恨家仇,1985年9月,中共觀音山鎮委、鎮政府立碑紀念。
血淚灘死難同胞紀念碑位于崇川區觀音山鎮橋頭村。
中共江北特委紀念碑
1938年8月,中共江北特委組建,機關設在金沙鎮一居民家。特委負責南通、如皋、海門、啟東4縣共產黨組織的恢復組建和抗日斗爭的開辟工作。1998年8月,中共通州市委立碑紀念。
中共江北特委紀念碑位于通州區金沙鎮實驗小學校門口。
中共江北特委舊址
1940年春,中共江北特委機關從金沙鎮移至四安鎮,并在四安設秘密聯絡站。1940年9月,中共蘇北區委建立,江北特委隨之撤銷。1994年10月,中共通州市委在特委舊址立碑紀念。
中共江北特委舊址位于通州區四安鎮。
抗戰時期海啟第一個中共支部誕生地
抗戰初期,中共地下黨員在海門縣江家鎮、三陽鎮一帶進行抗日宣傳和黨組織的創建、恢復工作。1940年1月,在海門三陽鎮永平村建立了第一個中共支部。1989年,海門縣人民政府在永平村立碑紀念。2004年,中共海門市委、市政府重建。
聯合抗戰座談會會址
1940年9月中旬,在陳毅統戰工作促進下,蘇北著名人士黃逸峰、季方、朱履先、李俊民等及8縣代表在韓宅召開“停止蘇北內戰,團結抗日”座談會,韓國鈞主持會議。會議向蘇北各方軍事長官發出函電,呼吁制止內戰,團結抗日。
聯合抗戰座談會會址位于海安縣博物館內(即原韓國鈞故居內)。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蘇北臨時參政會會址
1940年11月15日,蘇北臨時參政會在海安召開江都、高郵、泰州等14縣代表會議,選舉韓國鈞為名譽議長,黃逸峰為議長,朱克靖、朱履先為副議長,任命管文蔚為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主任。
蘇北臨時參政會會址位于海安縣中大街164號,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怒 火 沖 霄(中)
——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1945年)
崇啟海常備旅成立紀念地
1940年10月,通崇海啟人民抗日自衛總隊在久隆鎮易家宅宣布改編為崇啟海常備旅,茅埕任旅長,李干輝任政委。1940年12月改編為蘇四區游擊第3旅。1991年中共啟東市委、市政府立碑紀念。
崇啟海常備旅成立紀念地位于啟東市久隆鎮。
崇啟海常備旅舊址
1940年冬,崇明、啟東、海門3縣的抗日武裝崇啟海常備旅曾在海門市天補鎮駐防。1989年,海門縣人民政府立碑紀念。
海門縣抗日民主政府紀念碑
1940年11月,新四軍第3縱8團與崇啟海常備旅在海門縣江家鎮會師后,海門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1989年7月海門縣政府立碑紀念。
海門縣抗日民主政府紀念碑位于海門市劉浩鎮軋西村。
如東縣抗日民主政府紀念碑
1940年10月底,新四軍陶勇部揮師東進通、如、海、啟,開辟抗日根據地。11月,在馬塘接管國民黨如皋縣政府,宣布成立如皋(東)縣抗日民主政府,葉胥朝任縣長。1990年11月,中共如東縣委、縣政府立碑紀念。2007年重建于馬塘革命紀念館前。
如東縣抗日民主政府紀念碑位于如東縣馬塘鎮。
南通縣抗日民主政府紀念碑
1940年10月,新四軍東進通如海啟,11月25日,梁靈光率部接管國民黨南通縣政權。12月1日,南通縣抗日民主政府正式宣告成立。抗戰勝利后,改稱南通縣政府。1990年11月25日,中共南通縣委、縣人民政府在原址立碑紀念。原抗日民主政府縣長梁靈光和南通縣委書記周一峰分別題寫碑名、碑文。
南通縣抗日民主政府紀念碑位于通州區三余鎮(原北興橋鄉)鎮政府內。
余東民族英烈碑
1940年12月31日,新四軍第3縱隊1個排在余東阻擊日軍,全排37名戰士全部犧牲。為紀念此戰斗及犧牲的戰士,1986年,余東鎮鎮政府立碑紀念。
余東民族英烈碑位于海門市余東鎮。
新四軍一師師部駐地
1942年2月,粟裕任師長、劉炎任政委的新四軍第1師,根據當時蘇中形勢的需要,移師海復鎮。6月,師部移駐通中地區。1991年中共啟東市委、市政府立碑紀念。
新四軍一師師部駐地位于啟東市海復鎮。
蘇北抗大九分校舊址
粟裕紀念室、粟裕紀念雕像
1942年2月,粟裕率新四軍一師駐海復鎮,并在通師僑校內創辦抗大九分校,宣傳抗日救國,促使大批青年學生走上革命道路。為了紀念粟裕在抗戰中的光輝業績,東南中學將當年粟裕工作過的校舍建成了粟裕紀念室,并樹銅像,供人們瞻仰學習。
蘇北抗大九分校舊址、粟裕紀念室、粟裕紀念雕像位于啟東市東南中學(原名通師僑校)校園內。
謝家渡戰斗紀念碑
1942年9月25日,新四軍第3旅7團在南通警衛團配合下,重創來犯日偽軍,計斃、傷、俘日軍大隊長以下百余人,俘偽軍12人。此戰創造了憑河夾擊、全殲敵軍的范例。為弘揚新四軍光輝業績和革命精神,1995年中共通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在戰斗原址立碑紀念。
謝家渡戰斗紀念碑位于通州市五甲鎮。
鄒韜奮演講紀念碑
鄒韜奮 1895年出生于福建永安,是著名的新聞工作者、政論家和出版家,著名的“七君子”之一。1942年10月后抵達蘇中、蘇北,考察根據地的民主政治,并通過新聞媒體向全國各地介紹根據地的情況,影響很大。12月,鄒韜奮到蘇中四分區設在四安鎮原溫橋小學內的南通縣中僑校,為師生作了熱情洋溢的演講。1989年7月,上海韜奮紀念館在當年鄒韜奮演講處——溫橋小學(現為韜奮小學)校園內的銀杏樹下立碑紀念。
英雄烈士紀念碑
1943年2月16日,日偽軍300多人分兩路從劉橋據點進犯通西根據地嚴家園,“圍剿”抗日軍民。南通縣警衛團和通西獨立營獲悉敵情,向嚴家園圍殲敵軍,遭遇敵埋伏后,在李十一店、萬愿樓等地發生激戰,我軍傷亡200多人。1971年,原英雄鄉人民政府立碑紀念。
英雄烈士紀念碑位于通州區劉橋鎮萬愿樓小學校園內。
湯景延團部舊址
1943年4月16日,中共蘇中區委決定將通海自衛團和崇明警衛團合編為1個團,由湯景延任團長,以“投降”為名打入日偽軍內部。后被改編為“蘇北清鄉公署外勤警衛團”,團部設在茅鎮。他們以其特殊方式為抗日根據地購買和運輸軍火、藥物,護送抗日干部,傳遞情報,爭取和瓦解敵偽軍等。1943年9月暴動脫離日偽軍,勝利完成任務。
湯景延團部舊址位于海門市市區。
怒 火 沖 霄 (下)
——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1945年)
被難同胞紀念碑
1943年7月26日,日軍在十總店屠殺中國同胞54名。為緬懷被難同胞,1965年10月,十總鎮人民立碑紀念,并于1981年1月重修。1985年9月,南通縣十總區區公所、十總鎮人民政府重撰碑文。
被難同胞紀念碑位于通州區十總鎮。
石港慘案紀念碑
1943年12月15日,日軍在石港屠殺無辜居民23人,其中1人為懷孕7個月的孕婦。為不忘國恥,譴責日軍罪行,1987年7月石港鎮人民政府立碑紀念。
石港慘案紀念碑位于通州區石港鎮。
蘇中四分區抗日反“清鄉”斗爭勝利紀念碑
抗日戰爭時期,蘇中四分區軍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歷時1年零7個月,共作戰2600余次,斃、傷、俘日偽軍5600余人,繳獲槍支2700余支,取得了反“清鄉”斗爭的輝煌勝利。1995年8月,中共苴鎮鎮委、鎮政府立碑紀念。
蘇中四分區抗日反“清鄉”斗爭勝利紀念碑位于在如東縣苴鎮。
小洋口反擊戰烈士紀念碑
1943年深秋,新四軍1師3旅7團奉命從東臺返回蘇中第四軍分區,途經小洋口閘東首時,遭遇日軍發生激戰,40余名官兵壯烈捐軀。建國初,當地人民在小洋口閘東建烈士墓。1996年,在陸修根等多名老戰士的建議和帶頭捐款下,烈士墓改建為烈士塔。
小洋口反擊戰烈士紀念碑位于如東縣小洋口閘東首。
反據點斗爭首戰勝利紀念地
1944年5月22日,東南警衛團和蘇中四分區主力分別拔除了豎河鎮和通如交界的童家甸日偽據點。這兩個據點的攻克,標志著反“清鄉”斗爭進入了主動對日偽軍進行反擊的新階段。1991年,中共啟東市委、市政府立碑紀念。
反據點斗爭首戰勝利紀念地位于啟東市豎河中學內。
首繳日軍“九六式”機槍紀念地
1944年7月,海東區隊響應陶勇司令員繳“一打”(12挺)“九六式”機槍運動的號召,于7月11日下午3時,在川流港南邊的陸玉昆校附近與日軍交戰,繳獲“九六式”機槍1挺。這是東南地區第一次繳獲這種武器,受到蘇中四分區司令部嘉獎。自此,東南警衛團開展繳“九六式”機槍競賽,戰果輝煌。1991年7月,中共啟東市委、市政府立碑紀念。
首繳日軍“九六式”機槍紀念地位于啟東市南陽鎮。
九華烈士紀念碑
1944年6月7日,駐平潮偽軍妄圖打通平潮至石莊的公路,派一個中隊竄踞新壩。我如西縣團一部于9日星夜奔襲,予敵以重創。翌晨,平潮之敵來援,被我伏擊,倉猝東逃,又遭我四分區部隊狙擊。共斃傷敵軍百余人,新壩據點被夷平。在此次戰斗中,我如西縣團19名戰士英勇捐軀,當地民眾將烈士盛殮安葬。為褒揚先烈,1968年4月,如皋縣龍舌人民公社立碑紀念。1986年12月,如皋縣民政局、龍舌鄉人民政府重建紀念碑。
九華烈士紀念碑位于如皋市九華鎮。
五義紀念碑
1944年7月26日晚,如東縣華嚴鄉鄉長紀維賢等5人,根據群眾的要求,前去捕捉罪大惡極的偽鄉長未果。次日凌晨遭偽軍包圍,5人不幸被捕犧牲。為紀念這5位烈士,當地政府將華嚴鄉改名為五義鄉。1990年4月,中共如東縣委立碑紀念。
五義紀念碑位于如東縣五義鄉。
木行頭戰斗紀念地
1944年11月9日,駐守海門茅鎮的日偽軍一行去壩頭鎮進行“清鄉”。下午3時,返回駐地時,遭我通海自衛隊及通海區隊地方武裝伏擊。共消滅日偽軍20余人。1989年7月11日,海門縣人民政府立碑紀念。2005年,海門市人民政府重建。
木行頭戰斗紀念地位于海門市德勝鎮李彬村。
耙齒凌烈士陵園
1944年6月22日,駐栟茶日偽軍500余人下鄉掃蕩,與新四軍第1師3旅7團在耙齒凌一帶遭遇,發生激戰,日偽軍被殲500余人。1946年,為紀念在戰斗中犧牲的新四軍戰士,當地政府興建耙齒凌烈士陵園。1994年,陵園擴建。近年,中共景安鄉委、鄉政府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3集團軍又聯合擴建陵園,增設了革命烈士檔案陳列館、烈士紀念亭。
耙齒凌烈士陵園位于如東縣景安鎮烈士陵村。
王澄、鮑志椿烈士紀念碑
王澄,1914年出生于上海,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鮑志椿,1914年出生于江蘇常熟,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4年12月26日,東南警衛團團長王澄、政委鮑志椿在啟東巴掌鎮附近視察敵情時,不幸中彈犧牲。1988年,中共啟東縣委、縣政府為紀念王、鮑二位烈士,在王鮑鎮建立紀念館。
聯抗烈士陵園
新四軍聯抗烈士紀念碑
1944年10月,紫石縣政府和聯抗部隊為安葬抗戰中犧牲的161位聯抗將士建立聯抗烈士墓。1980年改稱聯抗烈士陵園。陵園大門對聯由黃逸峰題寫。園內建聯抗烈士紀念碑,張愛萍同志題碑名。2005年,將明理堂改建為新四軍聯抗紀念館。
聯抗烈士陵園位于海安縣城北墩頭鎮境內。
忠義亭
南通縣滄南鄉(今騎岸鎮)的劉劍人曾是國民黨員和舊鄉長。抗戰期間,在中國共產黨的感召下,先后送4個兒子參加革命,長子劉永芳、次子劉永芬先后在反“清鄉”斗爭中犧牲。劉劍人在遭日偽懸賞,妻子、兒媳被捕的境況下,仍矢志抗日。1945年3月,蘇中四分區召開反“清鄉”斗爭群英會,蘇中行署授予他們一家“滿門忠義”匾額,表彰其民族氣節。1995年通州市騎岸鎮政府特建亭,以彰其人其事。
忠義亭位于通州區騎岸鎮。
友誼亭
1945年6月12日,美軍一架B-24型轟炸機在長江口執行轟炸侵華日軍后方任務時,不慎墜毀宋季港江灘。11名機組人員中8人遇難,3名幸存的美軍飛行員在我軍民營救下,被安全轉送至美空軍司令部。1984年8月22日,幸存者之一時任機長的但尼丁·雷特蒙偕夫人到海門訪問,深表感激之情,并捐款在海門鎮東洲公園建造友誼亭。
宋季港軍民營救失事美機飛行員友誼亭位于海門鎮東洲公園內。
蘇中四分區烈士紀念亭
蘇中四分區烈士紀念碑
為了紀念抗戰中犧牲的烈士,1945年,蘇中四地委、四專署、四分區在東臺三倉建烈士紀念亭,同年秋竣工,四分區司令員張震東等聯合撰寫碑文。
戰 火 催 春 (上)
——解放戰爭時期
(1945年—1949年)
新四軍烈士紀念碑
1945年9月20日,新四軍攻克如皋丁堰鎮。當地群眾將戰斗中犧牲的16位新四軍烈士安葬于丁堰鎮東首,并立碑紀念。1979年,丁堰鎮人民政府在此建烈士陵園,重建紀念碑。后又將1946年丁(堰)林(梓)戰斗中犧牲的59位烈士移葬于此。
蘇皖邊區第一行政區專員公署成立舊址
1945年10月,原蘇中第三、第四行政區專員公署撤銷,12月1日,蘇皖邊區第一行政區專員公署在如皋城成立。
蘇皖邊區第一行政區專員公署成立舊址位于如皋市如城鎮。
北平軍調部淮陰執行小組調處白蒲事件辦公舊址
1946年1月14日,國共雙方簽訂的《停戰協議》生效后,國民黨軍第71軍91師以飛機、大炮猛轟白蒲,新四軍為顧全大局,撤出白蒲及周圍村鎮10余處。白蒲事件發生后,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決定在徐州執行小組下設淮陰小組,負責到白蒲調處。淮陰小組在如城白蒲調處83天,始終未果。
北平軍調部淮陰執行小組調處白蒲事件時的辦公舊址位于如皋市白蒲鎮。
南通三一八紀念碑
1946年3月18日,南通城里的青年、學生走上街頭與國民黨反動派展開了一場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事后,國民黨反動當局對要求和平、民主的青年施以綁架和暗殺,制造了震驚全國的南通慘案。慘案中犧牲的烈士有:顧迅逸、鄭英年、孫日新、孫平天、季天擇、戴西青、羅鎮和、錢素凡。1986年3月18日,南通市人民政府立碑紀念。2006年,中共南通市委、市政府在烈士陵園擴建時重建。同年,又于紀念三一八斗爭60周年之際,在南通市桃塢路重建“南通三一八斗爭紀念地”,永志紀念。
南通三一八紀念碑位于南通市烈士陵園內,南通三一八斗爭紀念地位于南通市桃塢路。
原桃塢路桃之華旅館
南通三一八斗爭紀念地
小海戰斗烈士紀念碑
1946年4月26日,華中野戰軍第8縱隊在陶勇司令員指揮下,對小海、觀音山的國民黨軍隊發起自衛反擊,殲敵1400余人。此役是蘇中七戰七捷的前奏。1986年9月,原南通縣小海鄉人民政府立碑紀念。
小海戰斗烈士紀念碑位于南通開發區小海鎮。
如皋南、丁(堰)林(梓)戰斗遺址
1946年7月,粟裕將軍指揮華中野戰軍在丁堰鎮西鬼頭街打響蘇中七戰七捷第二大戰皋南戰斗,8月,于丁(堰)林(梓)展開第五戰,共殲滅國民黨軍1.3萬余人。1978年省文管會審定鬼頭街為皋南、丁林兩戰之遺址。
如皋南、丁(堰)林(梓)戰斗遺址紀念碑位于如皋市丁堰鎮西鬼頭街十字路口。
如黃路戰斗遺址
1946年8月25日,粟裕將軍指揮華中野戰軍分別對分界和謝家甸兩地之敵發動進攻,打響蘇中七戰七捷的最后一戰,27日勝利結束,共殲敵1.7萬余人。該戰是七戰中殲敵最多、繳獲最多的一次戰斗。
如黃路戰斗遺址位于如皋市搬經鎮謝甸村。
戰火催春(中)
——解放戰爭時期
(1945年—1949年)
蘇中七戰七捷紀念碑
蘇中七戰七捷即蘇中戰役,始于1946年7月13日,止于8月31日。1946年7月中旬,國民黨軍12萬人大舉進犯蘇中解放區。華中野戰軍在司令員粟裕等指揮下,奮起反擊,先后進行了宣(家堡)泰(興)、如(皋)南、海安、李堡、丁(堰)林(梓)、邵伯、如(皋)黃(橋)7次戰斗,連戰皆捷,殲滅國民黨軍5.3萬人。1986年10月,為紀念蘇中戰役勝利40周年,中共江蘇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解放軍南京軍區在海安始建蘇中七戰七捷紀念碑,1987年竣工。1998年建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陳列館。
蘇中七戰七捷紀念碑、七戰七捷紀念館、七戰七捷陳列館位于海安縣長江中路68號。
七戰七捷紀念館
七戰七捷陳列館
崔德耀烈士紀念碑亭
崔德耀 1907年出生于山東鄒平。1939年春,受中共組織派遣,參與組建南通地區鹽(漁)民自衛隊,任隊長。后任如皋(東)警衛團副團長、蘇中軍區海防縱隊參謀長、南通縣警衛團團長等職。1946年8月,于南通縣陳家酒店鎮戰斗中光榮犧牲。當地人民為緬懷先烈,將他長期在苴鎮活動的苴鎮小學改為德耀小學。1959年,如東縣人委在校園內建造崔德耀烈士紀念碑。1983年10月,由苴鎮人民政府改建為崔德耀烈士紀念亭。
西亭烈士墓
1946年10月下旬,國民黨反動派集中對華中九分區進行“掃蕩”。西亭鎮被國民黨軍四六一團一個連及土頑占駐。11月1日,華中九分區七團一部攻擊西亭之敵。西亭戰斗中犧牲的36位革命烈士,安葬于此。1951年3月,西亭鎮人民政府立碑紀念。
高鳳英烈士之墓
高鳳英 1925年生于江蘇姜堰。1944年參加革命,194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區游擊隊唯一的女隊員,其英勇善戰的大名使敵人聞風喪膽。1947年1月14日被捕犧牲,年僅21歲,被譽為“蘇中劉胡蘭”。戰后其忠骨埋于犧牲地。1975年3月海安縣人民政府將高鳳英墓遷移至青墩村立碑紀念,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戰 火 催 春(下)
——解放戰爭時期
(1945年—1949年)
海復鎮遇難同胞紀念地
1947年春,海復鎮還鄉團瘋狂向翻身農民反攻倒算,一月之間,就有400多干部、群眾遭殺害,就連嗷嗷待哺的嬰兒也未能幸免。1991年7月中共啟東市委、市政府立碑紀念。
海復鎮遇難同胞紀念地位于啟東市海復鎮鎮政府內。
漁民大隊突圍紀念地
1947年5月3日晨,國民黨軍隊和還鄉團、自衛隊300余人包圍了漁民大隊(海星貿易公司警衛部隊)所在地五新鄉。大隊長高崗和10多個戰士在突圍中壯烈犧牲,村民朱獻明、公司副經理陸春榮也相繼犧牲。1991年,中共啟東市委、市人民政府立碑紀念。
漁民大隊突圍紀念地位于啟東海復鎮濱海村。
靈甸戰斗紀念地
1947年5月29日,華中九分區7團在東南警衛團配合下,攻打靈甸鎮國民黨軍第83師55團一部,共擊斃敵40余人,俘虜400余人。此役扭轉了當地斗爭局勢。1989年,海門縣人民政府立碑紀念。
靈甸戰斗紀念地位于海門市臨江鎮立周村。
萬盛橋戰斗紀念碑
1947年12月13日晨,東南警衛團三營及海中區隊駐地遭到國民黨省保六縱隊千余人襲擊。經兩小時激戰,擊敗敵人,創下華中地區縣團單獨殲敵眾多的范例。海門縣人民政府于1989年11月11日立碑紀念。
萬盛橋戰斗紀念碑位于海門市萬年鎮萬盛村。
三余革命紀念館
三余三戰三捷紀念碑
三余三戰三捷紀念碑碑文
三余三戰三捷紀念碑(2001年建。1947年3月、7月和1948年3月,人民軍隊在三余三次殲滅敵軍)、三余鎮革命紀念館(2003年建)位于通州區三余鎮。
石港解放紀念碑
1948年1月26日,華中九分區7團解放蘇中重鎮石港,全殲國民黨守軍1200余人。之后,國民黨反動派在南通縣全面敗退。為牢記華中九分區指戰員的豐功偉績,1999年石港鎮政府立碑紀念。
北興橋革命烈士墓
1989年10月,由原南通縣北興橋鄉政府修建,安葬著沈連斌、陳耀祖、沈雪昌、金云、黃建成、卞方飛、張文元、錢冠疇、蔡志豪、黃維興、顧明惠11位在革命戰爭年代犧牲的烈士。
北興橋革命烈士墓位于通州區三余鎮。
浴 火 重 生(上)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南通革命歷史紀念館 南通市烈士陵園
南通市烈士陵園原名南通市鐘秀山烈士陵園,始建于1985年,2007年11月更名為南通市烈士陵園。2006年擴建,實行兩館(烈士事跡陳列館、革命歷史紀念館)合一、兩園(陵園、公園)一體,實現陵園功能的多樣化。園內建有革命烈士紀念碑、革命歷史紀念館、革命烈士紀念堂、三一八革命烈士紀念碑、干部墓地、干部骨灰寄存堂等。
南通市烈士紀念碑
通州市烈士陵園
通州市烈士陵園前身是1946年4月小海、觀音山戰斗烈士墓地,后幾經擴修、改建,1959年建成死難烈士紀念碑,1970年4月,命名為“南通縣烈士陵園”,1997年4月,中共通州市委、通州市人民政府重建永志。園內建烈士紀念碑、烈士紀念館。
通州市烈士陵園位于通州區金沙鎮。
通州市革命烈士紀念館
通州市烈士紀念碑
啟東市烈士陵園
1950年,啟東市烈士陵園始建于啟東縣人民公園,2003年整體搬遷至匯龍鎮長安路西側。整個陵園由紀念館、紀念碑、烈士墓、紀念廣場、甬道及疊水池組成。紀念館展廳采用了幻影成像、硅膠人物、烈士雕塑、沙盤場景、背投電視、影視節錄和聲光電相結合的現代高科技手段,圖文并茂地把啟東3000多名烈士生平事跡和重大歷史事件呈現在世人面前。
啟東市烈士陵園位于啟東市匯龍鎮長安路。
浴 火 重 生(中)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海門烈士館
1952年,在海門縣政府主持下,全縣人民籌資興建烈士館,1953年5月建成。1990年建烈士紀念碑。1998年,海門市人民政府撥款修葺一新。2008年,再次進行館內裝修陳列。烈士館內安放著1793位烈士的英名牌、352幅烈士遺像、128件遺物和革命文物。館名由郭沫若手書。
海門烈士館位于海門鎮海門烈士陵園內。
海安烈士陵園
海安烈士陵園1957年落成,由海安縣人委修建。陵園主要建筑有表門、墓道、紀念塔、烈士紀念館、烈士墓等。墓內安葬有350余位烈士忠骨。館內革命文物數百件,烈士名錄3127人。
海安烈士陵園位于海安縣城寧海南路80號。
如東縣烈士陵園
陵園1959年建立,由牌樓、紀念塔、紀念碑亭、烈士墓等組成。紀念塔正面是毛澤東的題字,兩側分別有朱德和陶勇的題字。烈士紀念館建于1970年,重修于1977年,1986年又建革命史料陳列館。紀念碑亭周圍有吳亞魯、吳亞蘇、崔德耀、陳毅夫、蘇云5位烈士墓。1997年7月和2001年春,如東縣民政局對陵園進行了兩期大規模改造工程,增設電教室,重新布置陳列全縣各個革命歷史時期的資料、烈士英名錄、遺物、圖片和44位革命烈士照片及事跡介紹。
如東縣烈士陵園位于如東掘港鎮。
如皋市烈士陵園
烈士陵園于1992年4月建成。陵園內瞻仰大廳陳列著210幅烈士遺像和3875位烈士英名牌,并藏有烈士檔案近4000卷以及烈士遺物、革命文物320件。
如皋市烈士陵園位于如皋市如城鎮東郊。
粟裕大將銅像
為紀念粟裕大將誕辰100周年,2007年4月18日由海安有關人士捐贈安放。
粟裕大將銅像位于海安縣烈士陵園。
粟裕同志部分骨灰安葬處
1984年4月18日,根據粟裕大將生前遺愿,由其夫人楚青等護送并將部分骨灰安葬。
粟裕同志部分骨灰安葬處位于海安縣烈士陵園。
粟裕同志紀念館
館名由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國防部原部長遲浩田上將題寫。2002年8月從烈士紀念館中分離后,增至主展十八章,翔實展示把畢生奉獻給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并且創造了中外戰爭史上奇跡的共和國第一大將粟裕同志一生的光輝業績。
粟裕同志紀念館位于海安縣烈士陵園。
·浴 火 重 生 (下)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如東縣馬塘革命烈士紀念館
馬塘鎮是具有光榮傳統的革命老區,吳亞魯、白桐本、吳亞蘇等數百名英雄兒女在這塊土地上灑盡了青春的熱血。為了緬懷革命先烈,繼承和發揚光榮的革命傳統,2007年馬塘人民興建了革命紀念館。
馬塘革命烈士紀念館位于如東縣馬塘鎮。
朱理治同志故居
朱理治紀念室
朱理治(1907~1978) 通州余西人,是中共早期高級領導人、我國財經戰線優秀領導者。1989年6月10日,朱理治故居成為南通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朱理治同志故居位于通州區二甲鎮。
黃逸峰同志骨灰安葬處
黃逸峰 1906年出生于江蘇東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聯抗部隊司令。1998年10月,在黃逸峰逝世10周年之際,按黃老與戰友長眠在一起的遺愿,由其夫人李楚衍護送,將其骨灰安葬在聯抗烈士陵園烈士墓旁。
黃逸峰同志骨灰安葬處位于海安新四軍聯抗烈士陵園內。
逸峰閣
2007年5月,省人大原副主任,黃逸峰生前戰友、興東泰特區委副書記戴為然牽頭倡議,地方政府全力協助建成逸峰閣,以慰蘇中人民對黃逸峰同志的懷念之情。
逸峰閣位于海安新四軍聯抗烈士陵園內。
窗體底端
第2篇: 陜州區革命遺址保護工作
革命遺址觀后感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去年十月份的時候,晴空萬里,鳥語花香。我獨自一個人在革命的故里武漢的革命博物展廳里,參觀文化遺址。
毛澤東故居,武昌都府堤41號,是毛澤東1927年上半年在武漢從事革命活動時居住的地方。
初踏進毛澤東故居首先感受到一股古樸氣息,青磚綠瓦,青石板路,穿過一條天井左方便是毛澤東與澎湃曾經居住的地方,室內簡單樸素只有一張床,床上一頂蚊帳。從居室布局上可以看出革命先驅不圖主觀享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踏過一個小小的庭院就可以進入毛澤東與各革命先驅商談國事的客廳,客廳正中央掛著毛澤東主席的畫像。客廳左側是毛澤東與其妻楊開慧其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龍一起居住的地方。據當時接待的王敏珠副館長介紹,毛岸青默默地站在父母的臥室,一遍遍摩挲著與兄長毛岸英依偎在母親楊開慧身邊的照片,久久不肯離去。革命先烈們在生活上的簡樸為我們年輕一代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在生活上我們要秉承革命先烈“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態度,不比吃穿比干勁,認真學習為人民謀利益。
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大革命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中國共產黨在武漢舉行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開幕式在武昌第一小學風雨操場舉行。中共五大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一次重要會議,是幼年時期的中國共產黨探索中國革命道路艱辛歷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在會址處我主要參觀了會場和陳列館。在會場上我們依稀能夠看到當時的熱烈場面,閉上眼睛靜心想象我仿佛看到了當年哪些革命先驅們高昂激情的演講,革命的號角不時在我耳中回旋,久久未能拭去。在陳列館我們在導游的講解下編織著當時發生的史實,看到當年那些革命者用過的皮包、碗、衣服等用具和革命先烈為革命英勇獻身的圖片,我的精神又受到了一次洗禮──我們年輕人要緊握革命者們遞給我們的接力棒,將革命的精神永遠的傳遞下去。
幾個小時的參觀很快過去了,在上車的一剎那我回頭觀望了一下革命遺址感悟頗深。大學生活是短暫的,我們的青春是有限的,我們應該好好把握現在的寶貴時光,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確立遠大的理想,學好共產主義理論,樹立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游古琴臺觀后感
古琴臺是武漢著名音樂文化古跡。我石階而上,首先來到了蠟像館,一走進去,就被一首美妙動聽的音樂所吸引了,哦!原來那就是相傳了兩千多年的著名音樂《高山流水》,四周圍的人物都是用蠟做的,個個形象逼真、維妙維肖。
此臺為紀念俞伯牙與鐘子期的知音深情而建。因為紀念楚國鐘子期、俞伯牙而建,又有“伯牙臺”之稱。千年傳頌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據明末話本選集《今古奇觀》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描述: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人氏,仕至晉國上大夫的俞伯牙,精于音律,善操琴。一年,奉晉主之命使楚,辦完公事,張一風帆,返鄉省親。不一日,行至漢陽江口,時值中秋,適逢雨止云開,明月當空。伯牙在艙中獨坐無聊,命童子焚香,撫琴案間,以遣情懷。方彈一曲,琴弦忽斷,伯牙大驚,料有人聽琴,遂下船察看,見有樵夫立于岸上,經兩廂辯琴論藝,伯牙始知此人非俗士,于是邀其入舟,此人乃鐘子期也。此時,伯牙續弦再操瑤琴,始奏一曲志在高山,鐘子期聽了,贊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續奏一曲意在流水,子期又贊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一曲高山流水喜遇知音,上大夫與樵夫結為摯友,相約翌年中秋在鐘家重聚。一年以后,俞伯牙重回故地時,子期不幸離開了人間。伯牙面對一丘新土,悲痛欲絕,便在墳前撫琴祭奠,重彈“高山流水曲”以寄托哀思,琴聲驚天動地,哭聲悲切,招來山中黎民百姓圍觀,聞琴韻鏗鏘,鼓掌大聲而散。伯牙見此情景更為傷心,對天長吟:“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吟罷,伯牙從衣間取出小刀,割斷琴弦,雙手舉琴,向祭臺上用力一摔,摔得玉軫拋殘、金徽零亂,從此碎琴絕弦,終生不復鼓琴。由此,“高山流水遇知音”傳為佳話,千古不衰。“知音”典故由此而來。古琴臺就是后人為紀念這一對摯友而建。有道是:“清風明月本無價,流水高山自有情”。
隨后,我們又游覽了 知音雕塑、 高山流水、印心石屋、琴臺…… 這次游了古琴臺,不但給我平添了許多歡樂,還賜給我了許多課外知識。在回家的路上,那首優美的《高山流水》不停的在我耳邊回蕩……
冬日武大情
對武漢大學的景仰有很長時間,早就聞說那里的櫻花很出名,校園很美。走近武大,在很遠的地方就可以看見用花崗巖石篆刻的——國立武漢大學六個大字,質樸而讓人心生敬意。
據說它是在1993年百年校慶前夕仿照老牌樓,由武大海內外校友集資建造的。四根八棱圓柱(四柱八方),表示歡迎來自四面八方的莘莘學子;柱頭上的云紋,表示高等學府的深邃和高尚。上覆琉璃瓦之顏色為孔雀藍,僅次于皇家的金黃色。
作為武漢大學的“門面”,武大的校門牌樓可以說是兼大氣與古韻與一體。牌樓上用繁體從右到左寫著“國立武漢大學”六個大字,在校門牌樓下的石碑上刻著武大的校訓。而在牌樓的背面,還刻著六個大字,概括了武大的基本學科分類,從右至左依次是“文、法、理、工、農、醫”,這幾個字都是繁體。
從自強學堂到國立武漢大學,她永遠的以這種姿態,漸漸成了中國歷史不可或缺的角色。更何況,它本身就是雄偉壯麗的。再更何況,曾經有人說,這是中國最有氣魄的校名,它被念作:學大漢,武立國。
當我和伙伴們興沖沖地走進位于東湖之濱、珞珈山下的武大校園時,我為之一振。君不見,武大校園,滿園盡是民國時期的古建筑。這些建筑大多依山就勢,中西合璧,羅馬風格和琉璃瓦,相得益彰……經過百年的風雨,依然完好。那一塊塊斑駁的墻磚,那一片片瓦藍的琉璃,無不記錄著她的輝煌、她的厚重、她的屈辱、她的辛酸……而和這些古老建筑群相映成趣的便是她的滿園蒼翠、桃紅櫻白、鳥語花香。真可謂:江城多山,珞珈獨秀;山上有黌,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的歷史溯源于 1893 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自強學堂,歷經傳承演變,1928 年定名為國立武漢大學,是近代中國第一批國立大學。
武漢大學環繞東湖水,坐擁珞珈山,風景如畫,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大學”。
校內有珞珈山、獅子山、側船山、半邊山、小龜山、火石山等,蜿蜒起伏,相互呼應,錯落有致;登高遠眺,視野開闊,湖光山色,氣象萬千,自然風光獨領風騷;仿古建筑構思精巧,群而不亂,典雅凝重,銀墻琉瓦掩映于蒼翠林木和萬花叢中,更顯得儀態端莊秀麗,令人留連忘返。
學生生活區已形成櫻園、梅園、楓園、桂園等,各有特色和情趣。尤其是櫻園,每當寒冬過后,梅花凋謝之時,早櫻開放。盛開時節,櫻園酷似花的海洋,成上萬游客慕名而至,留連觀賞,如醉如癡,大有“三月賞櫻唯有武大”的意趣。
拾級而上,看到的是武大以前的圖書館,很是古老,有點破敗,但我們沒有太多的理由去打擾武大學子的思緒,于是我們坐在了圖書館外的帶點歐式風格的條椅上,看晨曦中的武大,帶點溫情,帶點景仰,心情很是奇怪,更多的是感受武大那悠久的歷史,雄大的建筑。看遠處的洛珈山只有那山才可以見證武大的滄桑,又或者只有那圖書館里堆滿灰塵的古書才有資格解讀武大浸透光輝和悠遠的從前……
心情復雜無以言表,只是很羨慕武大的學生,他們有著那份歷史的熏陶, 每天生活在這樣的歷史之下,不是天之驕子那又是什么??身上又怎不會比別人多一份自信與驕傲……
第3篇: 陜州區革命遺址保護工作
勃利縣革命遺址普查工作
調研報告 3月26日全市革命遺址普查動員會議召開后,我們認真按照實施方案要求,加強組織領導,科學指導,加快進度,于8月中旬順利結束全縣普查工作。這次普查,勃利縣共確定革命遺址(勃利縣西山陵園、李成林烈士犧牲地)2處,其他遺址(勃利密塞)1處,大都保存較好,其中勃利密塞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勃利縣西山烈士陵園、李成林烈士犧牲地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縣級愛國教育基地。現將普查情況匯報如下: 一、加強組織領導,保障普查工作順利進行。為保質保量按時限要求完成全市革命遺址普查工作,勃利縣成立了以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張學玉為組長,各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革命遺址普查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檔案局,具體負責這項工作。制定下發了《勃利縣革命遺址普查實施方案》。4月2日,召開了全縣各鄉鎮、街道及縣直有關部門、單位參加的革命遺址普查動員會議,傳達了七臺河市革命遺址普查會議精神,宣讀了《勃利縣革命遺址普查工作實施方案》。會上,還利用“以會代訓”的形式,對有關人員進行了革命遺址普查常識、操作規程的培訓。
二、科學組織,規范化操作,確保普查質量和時限。
勃利縣革命遺址普查工作小組辦公室根據上級普查工作精神要求,對所屬人員進行了查檔、攝影、攝像、匯總等方面的工作分工,并對完成時限、質量標準提出了明確要求。確定對各鄉鎮、街道篩選上報的遺址,由勃利縣革命遺址普查小組辦公室統一進行攝影、攝像,確保采集到的遺址數碼視頻影像資料高像素高畫質以及真實可靠。
三、全面普查與重點推進相結合,梯次展開,加快普查進度。在自查的基礎上,普查工作小組辦公室對各鄉鎮、街道上報的遺址目錄清單,進行篩選確認。對確認的遺址分別按照“查檔、攝影、現場調查”程序,逐一進行查檔、實地調查、攝影、丈量、核實,確保各項普查信息、數據有充分依據,有證可查。
四、搞好整理匯總,逐一登記建檔。對普查的各項資料、數據、信息,進行整理匯總,統一建檔,做到一處遺址一個檔案,每處遺址有說明、有登記表、有現場照片。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建議 存在的主要問題: 1、缺乏完善的管理保護機制。一是管理單位不統一,缺乏相應的權威性。散落在山區的革命遺址由上級哪個部門負責管理、保護,責任主體不明確,管理保護到什么程度,缺乏相應的文件及制度規定,更缺乏有力的督導檢查。鄉、村兩級更是缺少專門的機構和人員落實管理和保護責任。二是缺乏維護資金。沒有專門資金用于對革命遺址保護。三是缺乏日常看管。“無專門機構管事、無專項資金辦事、無專人看護”是目前的遺址保護的真實狀況。 2、部分遺址建筑及紀念設施或舊跡難存或受損,急需修繕或修復原貌。如李成林烈士犧牲地紀念碑文字已出現字跡殘損及磨蝕現象,亟需維護修理。 3、對革命遺址的宣傳利用不夠。一些革命遺址,由于地處偏僻,到此瞻仰者寥寥無幾。如不加大宣傳力度,革命遺址有被人們淡忘的可能。 建議: 1、要完善保護機制,必須強化政府的主導地位。各級政府要明確革命遺址的管理保護主體,建立專門機構,吸收歷史、考古、旅游、文化等方面的專業人員組成專門小組,科學指導革命遺址的管理和保護。要出臺專門文件,強化管理手段、落實管理措施,保障管理資金,用盡短的時間對革命遺址集中進行維修和保護。 2、要大力推進革命遺址價值傳播工作。保護和利用本區域的革命遺址,既是尊重歷史的客觀需要,又是強化精神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因此,大力開展革命遺址的價值傳播工作非常重要,涉及宣傳、文化、教育、旅游等部門,需要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認真指導協調工作開展。尤其是要將本地革命事件發生地、革命遺址作為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組織青少年清明開展掃墓活動,以期達到革命事件現場教育的效果。 3、積極引導民間投資者合理開發利用革命遺址。當前投資商在開發旅游景點的同時,有利用革命遺址的開發旅游的熱情,政府及主管部門要加以正確引導,指導設計好開發規劃及開發類型,防止革命遺址在開發商手中走樣,使革命遺址真正發揮好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應有的作用。 4、對現存革命遺址進行保護價值論證,對具有保護價值的革命遺址抓緊掛牌、修葺或立碑加以保護。 5、要不斷加大紅色旅游開發推介力度,并力爭在開發利用中保護好革命遺址。全方位地對紅色旅游資源進行研究、挖掘、整理、提煉、整合,展現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和民俗風情魅力,提升紅色旅游文化品位,提升其知名度,使革命遺址在維護和保護中得到利用,在開發利用中得到更好的保護。?????
勃利縣革命遺址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推薦訪問: 遺址 三篇 革命
在偉大祖國73華誕之際,我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光影鑄魂”主題黨日活動,集中觀看了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再一次重溫這段悲壯歷史,再一次深刻感悟偉大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
根據省局黨組《關于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讀書班的通知》要求,我中心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以及交流分享等形式,系統的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個人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大背景下,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大戰略部署、重大理論創造、重大思想引領的系統呈現。它生動記錄了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兩個
《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的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文章指出,我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黨和國家工作大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從嘉興南湖中駛出的小小紅船,到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字典里,“人民”一詞從來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博大胸襟和深謀遠慮,在治國理政和推動全球治理中牢固樹立戰略意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戰略策略的重要性,戰略和策略的關系,提高戰略思維、堅定戰略自信、強化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生動實踐與理論探索;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
在黨組織的關懷下,我有幸參加了區委組織部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為期一周的學習,學習形式多樣,課程內容豐富,各位專家的講解細致精彩,對于我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對黨的歷史的深入了解、對中共黨員的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一文中指出:網絡玩命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 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
剛剛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和《